[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169600A -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及空气调节机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及空气调节机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169600A
CN113169600A CN201880099608.0A CN201880099608A CN113169600A CN 113169600 A CN113169600 A CN 113169600A CN 201880099608 A CN201880099608 A CN 201880099608A CN 113169600 A CN113169600 A CN 113169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
permanent magnet
axial direction
magnet
perma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960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隆德
麻生洋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169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1696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253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1F41/0273Imparting anisotropy
    • H01F41/028Radial anisotrop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01F7/0205Magnetic circuits with PM in general
    • H01F7/021Construction of P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2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26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a single magnet or two or more axially juxtaposed single magnets
    • H02K1/2733Annular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46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the same polarity, e.g. consequent pole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8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86Outer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3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loads, e.g. with hand-held machine tools or fa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202/00Physical properties
    • C22C2202/02Magnetic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magnetic circuits
    • H02K2201/06Magnetic cores, or permanent magne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kew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numerical values, ranges, mathematical expressions or similar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ermanent Field Magnets Of Synchronous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转子(2)具有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至少1个第二永久磁铁(22)。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形成转子(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至少1个第二永久磁铁(22)在转子(2)的周向上与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邻接,具有比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磁力低的磁力。

Description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及空气调节机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动机的转子。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电动机所使用的转子,使用具有2种磁铁的转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具有高磁力的永久磁铁(也称为第一永久磁铁)形成转子的整个外周面,在第一永久磁铁的内侧配置有具有比第一永久磁铁低的磁力的永久磁铁(也称为第二永久磁铁)。在该转子中,由于第一永久磁铁形成转子的整个外周面,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转子的磁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517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具有高磁力的第一永久磁铁形成转子的整个外周面的情况下,能够得到转子的充分的磁力,但通常具有高磁力的磁铁价格高,因此存在转子的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削减了具有高磁力的第一永久磁铁的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转子的充分的磁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转子,具有2n(n为自然数)个磁极,其中,该转子具备: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形成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且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以及至少1个第二永久磁铁,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种类不同,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邻接,具有比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转子,具有2n个(n是自然数)磁极,并具备在轴向上层叠的2层到m层(m是自然数且n的约数)的多个层磁铁,其中,所述多个层磁铁的各层磁铁具有: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形成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且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以及至少1个第二永久磁铁,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种类不同,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邻接,具有比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在所述多个层磁铁的各第一永久磁铁中,在将1周期设为与所述转子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的N极与邻接的N极之间的角度时,在所述轴向上彼此邻接的2个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的N极的位置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削减了具有高磁力的第一永久磁铁的量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转子的充分的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转子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4是概略地表示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转子的轴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的长度的图。
图6是表示转子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二永久磁铁的成形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二永久磁铁的成形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9是概略地表示比较例的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与图2所示的转子的截面附近对应的、转子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
图11是表示与图3所示的转子的截面附近对应的、转子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
图12是表示与图4所示的转子的截面附近对应的、转子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
图13是表示转子整体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
图14表示检测实施方式1的转子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位置。
图15是表示检测比较例的转子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位置的图。
图16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7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8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9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图。
图22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2的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3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3的转子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4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3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5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3的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6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4的转子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7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4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8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4的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9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5的转子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0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5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31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6的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32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6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33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7的转子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34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7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35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8的转子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6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8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37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9的转子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8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9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39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0的转子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40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0的转子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4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图42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风扇的构造的图。
图43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在各图所示的xyz正交坐标系中,z轴方向(z轴)表示与转子2的轴线Ax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x轴)表示与z轴方向(z轴)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y轴)表示与z轴方向及x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轴线Ax是转子2的旋转中心。轴线Ax也表示后述的电动机1的轴线。与轴线Ax平行的方向也称为“转子2的轴向”或简称为“轴向”。“径向”是转子2或定子3的半径方向,是与轴线Ax正交的方向。xy平面是与轴向正交的平面。箭头D1表示以轴线Ax为中心的周向。
几个图中所示的“N”和“S”分别表示转子2(包括变形例)中的N极和S极。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构造的侧视图。在图1中,虚线表示转子2的磁极(N极或S极)的位置。
图2是概略地表示转子2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及图4是概略地表示转子2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中的线C2-C2的俯视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线C3-C3的剖视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线C4-C4的剖视图。
在图2至图4中,转子2上的箭头表示主要的磁通的方向。
转子2用于电动机(例如,后述的电动机1)。
转子2具有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种类与第一永久磁铁21不同的至少1个第二永久磁铁22。
“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包含2个以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至少1个第二永久磁铁22”包含2个以上的第二永久磁铁22。
转子2具有2n(n为自然数)个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n为4,转子2具有8个磁极。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2具有8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1个第二永久磁铁22。例如,如图1所示,在转子2的外周面上交替地排列有第一永久磁铁21的N极和第一永久磁铁21的S极。但是,多个第一永久磁铁21例如可以通过环状的连结部相互连结,第二永久磁铁22也可以分割为多个部分。
各第一永久磁铁21形成转子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各第一永久磁铁21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换言之,各第一永久磁铁21被磁化为转子2具有极各向异性。各第一永久磁铁21是稀土类磁铁。例如,各第一永久磁铁21是将稀土类磁铁和树脂混合而制作的粘结磁铁,即稀土类粘结磁铁。各第一永久磁铁21具有比第二永久磁铁22高的磁力。
稀土类磁铁例如是含有Nd(钕)-Fe(铁)-B(硼)的磁铁或含有Sm(钐)-Fe(铁)-N(氮)的磁铁。树脂例如是尼龙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或环氧树脂。
第二永久磁铁22在转子2的周向上与第一永久磁铁21邻接,形成转子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二永久磁铁22的一部分在转子2的周向上与第一永久磁铁21邻接,另一部分在转子2的径向上位于第一永久磁铁21的内侧。因此,第二永久磁铁22是环状的磁铁。
在图1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转子2的外周面,多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第二永久磁铁22中的多个部分在转子2的周向上交替排列。
第二永久磁铁22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换言之,第二永久磁铁22被磁化为转子2具有极各向异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永久磁铁22是一体化而成的1个磁铁。第二永久磁铁22与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一起构成转子2中的磁极。
第二永久磁铁22是种类与第一永久磁铁21不同的磁铁。第二永久磁铁22是铁氧体磁铁。例如,第二永久磁铁22是将铁氧体磁铁和树脂混合而制成的粘结磁铁,即铁氧体粘结磁铁。树脂例如是尼龙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或环氧树脂。
第二永久磁铁22具有比各第一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
在xy平面中,各第一永久磁铁21的内周面及外周面形成为同心圆状。即,xy平面中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的厚度在周向上是恒定的。
图5是表示转子2的轴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长度的图。
转子2的轴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长度在转子2的周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中央P1处最长。转子2的周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中央P1位于xy平面中的转子2的磁极中心上。即,如图5所示,中央P1处的长度L1在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中最长。
如图5所示,转子2的轴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长度随着在周向上从中央P1离开而变短。例如,如图1所示,在周向上从中央P1离开的位置P2处的长度L2比长度L1短。换言之,各第一永久磁铁21在轴向上的长度随着从磁极中心部(即,中央P1)朝向极间部而变短。极间部位于在周向上邻接的2个磁极(即,N极和S极)的中心。
对转子2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转子2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及图8是表示第二永久磁铁22的成形工序的一例的图。
在第一工序S1中,使用磁化用的磁铁在第二永久磁铁22用的模具M11的内部产生极各向异性的磁场。
在第二工序S2中,成形第二永久磁铁22。具体而言,在模具M11中,通过注射成型来成形第二永久磁铁22(图7)。由此,成形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的第二永久磁铁22。而且,如图8所示,通过拔出模具M11,能够得到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的第二永久磁铁22。
由于与第一永久磁铁21的形状对应的模具形成于模具M11,因此在得到第二永久磁铁22的同时,在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成形第一永久磁铁21的形状。
在第三工序S3中,使用磁化用的磁铁在第一永久磁铁21用的模具的内部产生极各向异性的磁场。
在第四工序S4中,成形1个以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具体而言,在第一永久磁铁21用的模具的内部配置有第二永久磁铁22的状态下,在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以形成转子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通过注射成型来成形1个以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由此,成形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的1个以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得到转子2。
对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效果进行说明。
图9是概略地表示比较例的转子200的构造的剖视图。在图9所示的比较例的转子200中,在圆筒形状的铁氧体粘结磁铁202的外周面配置有具有比铁氧体粘结磁铁202高的磁力的环形状的稀土类粘结磁铁201。该环形状的稀土类粘结磁铁201在转子200的周向上延伸,xy平面上的厚度在转子200的轴向上是恒定的。即,环形状的稀土类粘结磁铁201形成转子200的整个外周面。
与此相对,实施方式1的转子2具有多个第一永久磁铁21。各第一永久磁铁21形成转子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未形成转子2的整个外周面。由此,与比较例的转子200相比,能够削减具有高磁力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量。在第一永久磁铁21为价格高的稀土类粘结磁铁的情况下,与比较例的转子200相比,能够削减稀土类粘结磁铁的量,因此能够降低转子2的成本。
图10是表示与图2所示的转子2的截面附近对应的、转子2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具体而言,图10是表示图14及图15所示的位置E1处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
图11是表示与图3所示的转子2的截面附近对应的、转子2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具体而言,图11是表示图14及图15所示的位置E2处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
图12是表示与图4所示的转子2的截面附近对应的、转子2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具体而言,图12是表示图14及图15所示的位置E3处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
图13是表示转子2整体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图。
在图10至图13中,横轴表示转子2的周向上的相对位置[度],纵轴表示磁通密度。在图10至图13中,实线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磁通密度分布,虚线表示比较例的转子200的磁通密度分布。
图14是表示检测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位置的图。在图14中,虚线表示转子2的磁极中心部(N极或S极)的位置,“N”表示N极,“S”表示S极。
图15是表示检测比较例的转子200的外周面上的磁通密度分布的位置的图。在图15中,虚线表示转子200的磁极中心部(N极或S极)的位置,“N”表示N极,“S”表示S极。
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比较例的转子200中,在周向上形成有均匀的正弦波。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各截面附近形成有不均匀的正弦波。然而,如图13所示,作为转子2整体而得到的磁通密度分布形成比较均匀的正弦波。即,在实施方式1的转子2整体中,在周向上磁通密度的急剧变化被抑制。由此,能够得到与比较例的转子200同等的感应电压。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转子2,与比较例的转子200相比,能够削减具有高磁力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量。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1的转子2中,由于各第一永久磁铁21形成转子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因此与比较例的转子200相比,能够将第一永久磁铁21的量削减约20%。通常,稀土类磁铁的材料单价为铁氧体磁铁的10倍以上。因此,在作为第一永久磁铁21使用包含稀土类磁铁的磁铁(例如,稀土类粘结磁铁)、且作为第二永久磁铁22使用包含铁氧体磁铁的磁铁(例如铁氧体粘结磁铁)的情况下,即使第二永久磁铁22的量变多,也能够大幅降低第一永久磁铁21的成本。其结果,能够大幅降低转子2的成本。
而且,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转子2中,即使削减具有高磁力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量,也能够得到转子2的充分的磁力。其结果,能够得到与比较例的转子2同等的感应电压,因此能够得到与比较例的转子2同等的旋转控制的精度。
并且,根据转子2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具有上述效果的转子2。
变形例1
图16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2a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17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2a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18及图19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2a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6中的线C17-C17的俯视图,图18是沿着图16中的线C18-C18的剖视图,图19是沿着图16中的线C19-C19的剖视图。
在变形例1的转子2a中,转子2a的周向上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的宽度在转子2a的轴向上不同。具体而言,在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中,转子2a周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宽度在转子2a轴向的正中间最大。该最大的宽度在图16中用d2表示。在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中,周向上的宽度在轴向上的端部最小。该最小的宽度在图16中用d3表示。即,在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中,宽度d2及宽度d3的关系满足d2>d3。
在该情况下,周向上的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的宽度在轴向上不同。具体而言,周向上的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的宽度在轴向上的端部最大。该最大的宽度在图16中用d4表示。周向上的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的宽度在轴向上的正中间最小。该最小的宽度在图16中用d5表示。即,在第二永久磁铁22中,宽度d4及宽度d5的关系满足d4>d5。
对变形例1的转子2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20及图21是表示变形例1的转子2a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图。具体而言,图20及图21是表示第二永久磁铁22的成形工序的图。
在第二永久磁铁22的成形工序中,使用2分割的模具即模具M21和模具M22成形第二永久磁铁22。
在第一工序中,使用磁化用的磁铁在第二永久磁铁22用的模具M21和模具M22的内部产生极各向异性的磁场。
在第二工序中,成形第二永久磁铁22。具体而言,在模具M21和模具M22中,通过注射成型来成形第二永久磁铁22(图20)。由此,成形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的第二永久磁铁22。而且,如图21所示,通过将模具M21和模具M22向彼此相反的方向拔出,得到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的第二永久磁铁22。
由于与第一永久磁铁21的形状对应的模具形成于模具M21和模具M22,因此在得到第二永久磁铁22的同时,在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成形第一永久磁铁21的形状。
在第三工序中,使用磁化用的磁铁在第一永久磁铁21用的模具的内部产生极各向异性的磁场。
在第四工序中,成形1个以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具体而言,在第一永久磁铁21用的模具的内部配置有第二永久磁铁22的状态下,在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以形成转子2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通过注射成型来成形1个以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由此,成形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的1个以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得到转子2。
转子2a的其他构造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2相同。变形例1的转子2a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并且,根据变形例1的转子2a,能够使作为转子2a整体而得到的磁通密度分布成为更均匀的正弦波。由此,能够减少感应电压中的高次谐波成分的比例,感应电压的失真变小。其结果,在电动机的驱动中,电动机的转矩的脉动变小,能够降低电动机的振动以及噪声。
根据变形例1的转子2a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具有上述效果的转子2a。并且,根据转子2a的制造方法,由于使用被分割的模具M21和M22,因此能够增加各第一永久磁铁21的形状的自由度。并且,根据转子2a的制造方法,由于使用被分割的模具M21以及M22,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模具M21以及模具M22从第二永久磁铁22拔出。
变形例2
图22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2的转子2b的构造的剖视图。
在xy平面中,通过转子2b的旋转中心(即,轴线Ax)和第一永久磁铁21的内周面的两端P11的两条直线T11所成的角度A1比通过转子2b的旋转中心和第一永久磁铁21的外周面的两端P12的两条直线T12所成的角度A2大。第一永久磁铁21的内周面是第一永久磁铁21的径向内侧的表面。第一永久磁铁21的外周面是第一永久磁铁21的径向外侧的表面。
由此,通过转子2b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能够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
在xy平面中,角度A3小于角度A4。由此,通过转子2b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能够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角度A3是在xy平面中通过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内周面的、在转子2的周向上相互邻接的端部P13的两条直线T22所成的角度。换言之,2个端部P13在转子2的周向上相向。角度A4是在xy平面中通过2个第一永久磁铁21之间的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的两端P21的两条直线T21所成的角度。第二永久磁铁22的外周面是第二永久磁铁22的径向外侧的表面。
变形例3
图23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3的转子2c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4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3的转子2c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25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3的转子2c的构造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25是沿着图23中的线C25-C25的剖视图。
在变形例3的转子2c中,第一永久磁铁21被一体化。第一永久磁铁21具有多个本体21a和至少1个环状部分21b。多个本体21a与实施方式1中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例如,图1所示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对应。因此,各本体21a形成转子2c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在周向上邻接的2个本体21a之间存在有第二永久磁铁22的一部分。
环状部分21b与多个本体21a一体化。因此,在变形例3中,转子2c具有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1个第二永久磁铁22。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环状部分21b形成于轴向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两端。但是,环状部分21b也可以形成于轴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一端。各环状部分21b覆盖转子2c的轴向上的第二永久磁铁22的端部。
如图25所示,各环状部分21b也可以具有至少1个突起21c或至少1个凹部21d。各环状部分21b也可以具有至少1个突起21c和至少1个凹部21d这两者。突起21c朝向第二永久磁铁22突出。例如,突起21c与形成于第二永久磁铁22的凹部卡合。例如,凹部21d与形成于第二永久磁铁22的突起卡合。
通常,在转子的温度变化时,存在磁铁变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热收缩率的不同,2种磁铁中的一方有时会从转子脱离。在变形例3中,由于转子2c具有环状部分21b,所以在转子2c的温度变化时,即使在由于热收缩率的不同而使第一永久磁铁21或第二永久磁铁22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特别是本体21a)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并且,通过转子2c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能够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特别是本体21a)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
而且,各环状部分21b具有与第二永久磁铁22卡合的至少1个突起21c,因此能够将第一永久磁铁21牢固地固定于第二永久磁铁22。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特别是本体21a)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
而且,各环状部分21b具有与第二永久磁铁22卡合的至少1个凹部21d,因此能够将第一永久磁铁21牢固地固定于第二永久磁铁22。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特别是本体21a)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
变形例4
图26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4的转子2d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27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4的转子2d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8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4的转子2d的构造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28是沿着图26中的线C28-C28的剖视图。
变形例4的转子2d还具有至少1个树脂25。例如,树脂25能够在转子2d中与用于固定轴的肋一体成形。
在图27所示的例子中,树脂25固定于转子2d的轴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两端。但是,树脂25也可以形成于转子2d的轴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一端。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各树脂25在xy平面中为环状的树脂。各树脂25覆盖转子2d的轴向上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端部。
如图28所示,各树脂25也可以具有至少1个突起25a或至少1个凹部25b。各树脂25也可以具有至少1个突起25a和至少1个凹部25b这两者。突起25a朝向第二永久磁铁22突出。例如,突起25a与形成于第一永久磁铁21或第二永久磁铁22的凹部卡合。例如,凹部25b与形成于第一永久磁铁21或第二永久磁铁22的突起卡合。
通常,在转子的温度变化时,存在磁铁变形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热收缩率的不同,2种磁铁中的一方有时会从转子脱离。在变形例4中,由于转子2d具有树脂25,所以在转子2d的温度变化时,即使在由于热收缩率的不同而使第一永久磁铁21或第二永久磁铁22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并且,通过转子2d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能够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
而且,由于各树脂25具有与第一永久磁铁21或第二永久磁铁22卡合的至少1个突起25a,因此在各树脂25覆盖各第一永久磁铁21的状态下,能够将各树脂25牢固地固定于第一永久磁铁21或第二永久磁铁22。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
而且,由于各树脂25具有与第一永久磁铁21或第二永久磁铁22卡合的至少1个凹部25b,因此在各树脂25覆盖各第一永久磁铁21的状态下,能够将各树脂25牢固地固定于第一永久磁铁21或第二永久磁铁22。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第一永久磁铁21从第二永久磁铁22脱离。
而且,由于变形例4的转子2d具有至少1个树脂25,因此与变形例3的转子2c相比,能够削减第一永久磁铁21的量。
变形例5
图29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5的转子2e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0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5的转子2e的构造的侧视图。
变形例5的转子2e具有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1个第二永久磁铁22、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23、以及至少1个第四永久磁铁24。在图29所示的例子中,各第三永久磁铁23的构造与第一永久磁铁21的构造相同,各第四永久磁铁24的构造与第二永久磁铁22的构造相同。
如图30所示,第三永久磁铁23及第四永久磁铁24在转子2e的轴向上层叠于第一永久磁铁21及第二永久磁铁22。
即,各第三永久磁铁23形成转子2e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各第三永久磁铁23例如是将稀土类磁铁和树脂混合而制成的粘结磁铁、即稀土类粘结磁铁。各第三永久磁铁23具有比第四永久磁铁24高的磁力。稀土类磁铁例如是含有Nd(钕)-Fe(铁)-B(硼)的磁铁或含有Sm(钐)-Fe(铁)-N(氮)的磁铁。树脂例如是尼龙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或环氧树脂。
第四永久磁铁24在转子2e的周向上与第三永久磁铁23邻接,形成转子2e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四永久磁铁24的一部分在转子2e的周向上与第三永久磁铁23邻接,另一部分在转子2e的径向上位于第三永久磁铁23的内侧。因此,第四永久磁铁24是环状的磁铁。
第四永久磁铁24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第四永久磁铁24是种类与第三永久磁铁23不同的磁铁。具体而言,第四永久磁铁24例如是将铁氧体磁铁与树脂混合而制成的粘结磁铁,即铁氧体粘结磁铁。树脂例如是尼龙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或环氧树脂。第四永久磁铁24具有比各第三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
在变形例5中,转子2e具有2层磁铁。换言之,转子2e被分割成2层。即,转子2e具有由第一永久磁铁21及第二永久磁铁22构成的第一层的层磁铁20和由第三永久磁铁23及第四永久磁铁24构成的第二层的层磁铁20。因此,由于转子2e具有多个层,因此能够降低转子2e的涡流损耗。
在xy平面中,第一永久磁铁21的磁极中心位置(例如,N极的位置)优选与第三永久磁铁23的磁极中心位置(例如,N极的位置)一致。由此,能够提高转子2e的各磁极中心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因此在电动机中,从转子2e流入定子的磁通增加,能够提高电动机的输出。第一永久磁铁21的各磁极中心位置及第三永久磁铁23的各磁极中心位置是在图30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
转子2e具有2n个(n为自然数)磁极。而且,转子2e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2层到m层(m为自然数且n的约数)的多个层磁铁20。在图30所示的例子中,n=4,m=2。在多个层磁铁20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中,在将1周期设为xy平面中的N极与相邻的N极之间的角度时,在轴向上彼此邻接的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N极的位置也可以以取向时的位置为基准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在该情况下,在轴向上相互邻接的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S极的位置也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由此,即使在各层磁铁20具有取向的偏差的情况下,在转子2e整体中,在周向上磁通密度的偏差也被抑制,能够减少感应电压的失真,能够降低电动机的振动以及噪声。
变形例6
图31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6的转子2f的构造的剖视图。具体而言,图31是沿着图32中的线C31-C31的剖视图。
图32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6的转子2f的构造的侧视图。
变形例6的转子2f具有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1个第二永久磁铁22、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23、以及至少1个第四永久磁铁24。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各第三永久磁铁23的构造与第一永久磁铁21的构造相同,各第四永久磁铁24的构造与第二永久磁铁22的构造相同。
第三永久磁铁23可以被一体化,也可以被分割为多个部分。第四永久磁铁24可以被一体化,也可以被分割为多个部分。
如图32所示,第三永久磁铁23及第四永久磁铁24在转子2f的轴向上层叠于第一永久磁铁21及第二永久磁铁22。
即,各第三永久磁铁23形成转子2f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各第三永久磁铁23例如是将稀土类磁铁和树脂混合而制成的粘结磁铁、即稀土类粘结磁铁。各第三永久磁铁23具有比第四永久磁铁24高的磁力。稀土类磁铁例如是含有Nd(钕)-Fe(铁)-B(硼)的磁铁或含有Sm(钐)-Fe(铁)-N(氮)的磁铁。树脂例如是尼龙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或环氧树脂。
第四永久磁铁24在转子2f的周向上与第三永久磁铁23邻接,形成转子2f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具体而言,第四永久磁铁24的一部分在转子2f的周向上与第三永久磁铁23邻接,另一部分在转子2f的径向上位于第三永久磁铁23的内侧。因此,第四永久磁铁24是环状的磁铁。
第四永久磁铁24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第四永久磁铁24是种类与第三永久磁铁23不同的磁铁。具体而言,第四永久磁铁24例如是将铁氧体磁铁与树脂混合而制成的粘结磁铁,即铁氧体粘结磁铁。树脂例如是尼龙树脂、PPS(聚苯硫醚)树脂或环氧树脂。第四永久磁铁24具有比各第三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
在变形例6的转子2f中,第一永久磁铁21被一体化。第一永久磁铁21具有多个本体21a和至少1个环状部分21b(在变形例6中也称为第一环状部分)。多个本体21a与实施方式1中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例如,图1所示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对应。因此,各本体21a形成转子2f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在周向上邻接的2个本体21a之间存在有第二永久磁铁22的一部分。
环状部分21b与多个本体21a一体化。因此,在变形例6中,转子2f具有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1个第二永久磁铁22。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环状部分21b形成于轴向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端部。环状部分21b覆盖转子2f的轴向上的第二永久磁铁22的端部。
在变形例6的转子2f中,第三永久磁铁23被一体化。第三永久磁铁23具有多个本体23a和至少1个环状部分23b(在变形例6中也称为第二环状部分)。多个本体23a与实施方式1中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例如,图1所示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对应。因此,各本体23a形成转子2f的外周面的一部分,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在周向上邻接的2个本体23a之间存在有第四永久磁铁24的一部分。
环状部分23b与多个本体23a一体化。因此,在变形例6中,转子2f具有1个第三永久磁铁23和1个第四永久磁铁24。在图32所示的例子中,环状部分23b形成于轴向上的第三永久磁铁23的端部。环状部分23b覆盖转子2f的轴向上的第四永久磁铁24的端部。
在转子2f的轴向上,环状部分21b与环状部分23b相向。由此,能够在转子2f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增加第一永久磁铁21以及第三永久磁铁23的比例。其结果,在电动机中,从转子2f流入定子的磁通增加,能够提高电动机的输出。
在电动机内,转子2f的轴向上的长度优选比定子的轴向上的长度长。由此,能够减少来自转子2f的磁通的泄漏。即,在电动机中,从转子2f流入定子的磁通增加,能够提高电动机的输出。
在变形例6中,转子2f具有2层磁铁。换言之,转子2f被分割成2层。即,转子2f具有由第一永久磁铁21和第二永久磁铁22构成的第一层和由第三永久磁铁23和第四永久磁铁24构成的第二层。因此,转子2f具有多个层,因此能够降低转子2f的涡流损耗。
在xy平面中,第一永久磁铁21的磁极中心位置(例如,N极的位置)优选与第三永久磁铁23的磁极中心位置(例如,N极的位置)一致。由此,能够提高转子2f的各磁极中心位置处的磁通密度,因此在电动机中,从转子2f流入定子的磁通增加,能够提高电动机的输出。第一永久磁铁21的各磁极中心位置及第三永久磁铁23的各磁极中心位置是在图32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
变形例7
图33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7的转子2g的构造的剖视图。图33是沿着图34中的线C33-C33的剖视图。
图34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7的转子2g的构造的侧视图。
变形例7的转子2g与实施方式1及上述各变形例同样,具有2n个(n为自然数)磁极。而且,转子2g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2层到m层(m为自然数且n的约数)的多个层磁铁20。在图34所示的例子中,n=4,m=2。即,在图34所示的例子中,转子2g具有2层的层磁铁20。
多个层磁铁20的各层磁铁20具有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1个第二永久磁铁22。
如图34所示,多个层磁铁20在转子2g的轴向上层叠。如上所述,转子2g具有2层磁铁。换言之,转子2g被分割成2层。因此,转子2g具有多个层,因此能够降低转子2g中的涡流损耗。
在转子2g的轴向上,各第一永久磁铁21的环状部分21b与其他第一永久磁铁21的环状部分21b相向。由此,能够在转子2g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增加第一永久磁铁21的比例。其结果,在电动机中,从转子2g流入定子的磁通增加,能够提高电动机的输出。
在多个层磁铁20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中,在将1周期设为xy平面中的N极与邻接的N极之间的角度时,在轴向上彼此邻接的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N极的位置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在轴向上相互邻接的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S极的位置也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由此,即使在各层磁铁20具有取向的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转子2g中得到相同的取向。其结果,例如与图13所示的例子同样地,在转子2g整体中,在周向上磁通密度的急剧变化被抑制,能够降低电动机的振动以及噪声。
变形例8
图35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8的转子2h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6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8的转子2h的构造的侧视图。
在变形例8的转子2h中,转子2h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构造不同。具体而言,如图35及图36所示,第一永久磁铁21的轴向上的两端在xy平面上重叠角度w1[度]。在该情况下,角度w1满足0<w1<0.2×2n/36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转子2h具有2n(n为自然数)个磁极。在变形例8中,n为4。
由此,能够增加转子2h的磁极中心部附近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体积。换言之,能够使转子2h的磁极中心部附近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比例增加。其结果,能够提高转子2h的磁力,能够提高具有转子2h的电动机的效率。
变形例9
图37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9的转子2i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38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9的转子2i的构造的侧视图。
在变形例9的转子2i中,转子2i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构造不同。具体而言,如图37及图38所示,第一永久磁铁21的轴向上的两端在xy平面上重叠角度w1[度]。在该情况下,角度w1满足0<w1<0.2×2n/36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转子2i具有2n(n为自然数)个磁极。在变形例9中,n为4。
由此,能够增加转子2i的磁极中心部附近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体积。换言之,能够使转子2h的磁极中心部附近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比例增加。其结果,能够提高转子2i的磁力,能够提高具有转子2i的电动机的效率。
转子2i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2层到m层(m为自然数且n的约数)的多个层磁铁20。在图38所示的例子中,n=4,m=2。即,在图38所示的例子中,转子2i具有2层的层磁铁20。
多个层磁铁20的各层磁铁20具有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1个第二永久磁铁22。
如图38所示,多个层磁铁20在转子2i的轴向上层叠。如上所述,转子2i具有2层磁铁。换言之,转子2i被分割为2层。因此,转子2i具有多个层,因此能够降低转子2i中的涡流损耗。
在转子2i的轴向上,各第一永久磁铁21的环状部分21b与其他第一永久磁铁21的环状部分21b相向。由此,能够在转子2i的轴向上的中央部分增加第一永久磁铁21的比例。其结果,在电动机中,能够使从转子2i流入定子的磁通增加。
在多个层磁铁20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中,在将1周期设为xy平面中的N极与邻接的N极之间的角度时,在轴向上彼此邻接的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N极的位置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在轴向上相互邻接的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S极的位置也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由此,即使在各层磁铁20具有取向的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转子2i中得到相同的取向。其结果,例如与图13所示的例子同样地,在转子2i整体中,在周向上磁通密度的急剧变化被抑制,能够降低电动机的振动以及噪声。
变形例10
图39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0的转子2j的构造的俯视图。
图40是概略地表示变形例10的转子2j的构造的侧视图。
在变形例10的转子2j中,转子2j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构造与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第一永久磁铁21的构造不同。具体而言,如图39及图40所示,在xy平面中,第一永久磁铁21的轴向上的两端在转子2j的极间部重叠角度w2[度]。在该情况下,角度w2满足0<w2<0.2×2n/36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转子2i具有2n(n为自然数)个磁极。在变形例10中,n为4。
由此,能够使作为转子2j整体而得到的磁通密度分布成为更均匀的正弦波。由此,能够减少感应电压中的高次谐波成分的比例,感应电压的失真变小。其结果,在电动机的驱动中,电动机的转矩的脉动变小,能够降低电动机的振动以及噪声。
转子2j具有在轴向上层叠的2层到m层(m为自然数且n的约数)的多个层磁铁20。在图40所示的例子中,n=4,m=2。即,在图40所示的例子中,转子2j具有2层的层磁铁20。
多个层磁铁20的各层磁铁20具有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21和1个第二永久磁铁22。
如图40所示,多个层磁铁20在转子2j的轴向上层叠。如上所述,转子2j具有2层磁铁。换言之,转子2j被分割成2层。因此,由于转子2j具有多个层,因此能够降低转子2j中的涡流损耗。
在多个层磁铁20的各第一永久磁铁21中,在将1周期设为xy平面中的N极与邻接的N极之间的角度时,在轴向上彼此邻接的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N极的位置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在轴向上相互邻接的2个第一永久磁铁21的S极的位置也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由此,即使在各层磁铁20具有取向的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在转子2j得到相同的取向。其结果,例如与图13所示的例子同样地,在转子2j整体中,在周向上磁通密度的急剧变化被抑制,能够降低电动机的振动以及噪声。
上述变形例的转子2a至2j也具有实施方式1的转子2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图4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的构造的局部剖视图。
电动机1具有实施方式1的转子2和定子3。能够代替转子2将实施方式1的各变形例的转子2a至2j应用于电动机1。
电动机1具有转子2、定子3、电路基板4、检测转子2的旋转位置的磁传感器5、托架6、轴承7a及7b、作为转子2的旋转位置检测用磁体的传感器磁体8、以及固定于转子2的轴37。电动机1例如是永久磁铁同步电动机。
转子2能够旋转地配置在定子3的内侧。在转子2与定子3之间形成有气隙。转子2以轴线Ax为中心旋转。
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具有实施方式1的转子2(包括各变形例),因此能够得到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转子2的效果(包括各变形例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具有实施方式1的转子2,因此能够改善电动机1的效率。
实施方式3
图42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风扇60的构造的图。
风扇60具有叶片61和电动机62。风扇60也称为送风机。电动机62是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叶片61固定于电动机62的轴。电动机62驱动叶片61。当电动机62驱动时,叶片61旋转,生成气流。由此,风扇60能够送风。
根据实施方式3的风扇60,由于在电动机62中应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电动机1,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改善风扇60的效率。
实施方式4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50(也称为制冷空调装置或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
图43是概略地表示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50的结构的图。
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50具备作为送风机(第一送风机)的室内机51、制冷剂配管52、以及经由制冷剂配管52与室内机51连接的作为送风机(第二送风机)的室外机53。
室内机51具有:电动机51a(例如,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送风部51b,通过由电动机51a驱动而进行送风;以及壳体51c,覆盖电动机51a和送风部51b。送风部51b例如具有由电动机51a驱动的叶片51d。例如,叶片51d固定于电动机51a的轴,生成气流。
室外机53具有电动机53a(例如,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送风部53b、压缩机54和热交换器(未图示)。送风部53b通过由电动机53a驱动而进行送风。送风部53b例如具有由电动机53a驱动的叶片53d。例如,叶片53d固定于电动机53a的轴,生成气流。压缩机54具有电动机54a(例如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由电动机54a驱动的压缩机构54b(例如制冷剂回路)、和覆盖电动机54a及压缩机构54b的壳体54c。
在空气调节机50中,室内机51以及室外机53中的至少1个具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电动机1。具体而言,作为送风部的驱动源,在电动机51a以及53a中的至少一方应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电动机1。并且,作为压缩机54的电动机54a,也可以使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电动机1。
空气调节机50例如能够进行从室内机51吹送冷空气的制冷运转或者吹送暖空气的制热运转等运转。在室内机51中,电动机51a是用于驱动送风部51b的驱动源。送风部51b能够对调整后的空气进行送风。
根据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50,由于在电动机51a以及53a中的至少一方应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电动机1,因此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改善空气调节机50的效率。
而且,作为送风机(例如,室内机51)的驱动源,通过使用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由此,能够改善送风机的效率。具有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和由电动机1驱动的叶片(例如,叶片51d或53d)的送风机能够作为送风的装置单独使用。该送风机也能够应用于空气调节机50以外的设备。
并且,作为压缩机54的驱动源,通过使用实施方式2的电动机1,能够得到与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效果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改善压缩机54的效率。
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电动机1除了空气调节机50以外,还能够搭载于换气扇、家电设备、或者机床等具有驱动源的设备。
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特征能够相互适当组合。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电动机、2转子、3定子、21第一永久磁铁、22第二永久磁铁、23第三永久磁铁、24第四永久磁铁、50空气调节机、51室内机、51d、61叶片、53室外机、60风扇(送风机)。

Claims (20)

1.一种转子,具有2n(n为自然数)个磁极,其中,
该转子具备:
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形成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且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以及
至少1个第二永久磁铁,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种类不同,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邻接,具有比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长度在所述转子的所述周向上的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中央最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长度随着在所述周向上从所述中央离开而变短。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在与所述转子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通过所述转子的旋转中心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内周面的两端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比通过所述转子的所述旋转中心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外周面的两端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包含2个第一永久磁铁,
在与所述转子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通过所述2个第一永久磁铁的内周面的在所述周向上相互邻接的端部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比通过所述2个第一永久磁铁之间的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的外周面的两端的两条直线所成的角度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具有覆盖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的端部的环状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还具有覆盖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端部的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还具备:
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形成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且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以及
至少1个第四永久磁铁,与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的种类不同,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邻接,具有比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
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具有覆盖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的端部的第一环状部分,
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具有覆盖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所述第四永久磁铁的端部的第二环状部分,
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所述第一环状部分与所述第二环状部分相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子,其中,
在与所述转子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磁极中心位置与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的磁极中心位置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转子还具备:
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形成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且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以及
至少1个第四永久磁铁,与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的种类不同,在所述周向上与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邻接,具有比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
在与所述转子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磁极中心位置与所述至少1个第三永久磁铁的磁极中心位置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轴向上的两端在与所述转子的轴向正交的平面重叠角度w1[度],
所述角度w1满足0<w1<0.2×2n/360。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子,其中,
在与所述转子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轴向上的两端在所述转子的极间部重叠角度w2[度],
所述角度w2满足0<w2<0.2×2n/360。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在所述周向上的宽度在所述转子的轴向上的正中间最大。
14.一种转子,具有2n个(n是自然数)磁极,并具备在轴向上层叠的2层到m层(m是自然数且n的约数)的多个层磁铁,其中,
所述多个层磁铁的各层磁铁具有:
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形成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且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以及
至少1个第二永久磁铁,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种类不同,在所述转子的周向上与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邻接,具有比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
在所述多个层磁铁的各第一永久磁铁中,在将1周期设为与所述转子的轴向正交的平面中的N极与邻接的N极之间的角度时,在所述轴向上彼此邻接的2个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的N极的位置在周向上相互错开n/m周期。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至少1个第一永久磁铁为稀土类磁铁。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其中,
所述第二永久磁铁为铁氧体磁铁。
17.一种电动机,其中,
该电动机具备:
定子;以及
以能够旋转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内侧的、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
18.一种送风机,其中,
该送风机具备:
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机;以及
由所述电动机驱动的叶片。
19.一种空气调节机,其中,
该空气调节机具备:
室内机;以及
与所述室内机连接的室外机,
所述室内机和所述室外机中的至少1个具有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动机。
20.一种转子的制造方法,该转子具有第一永久磁铁和在周向上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邻接且具有比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的磁力低的磁力的第二永久磁铁,其中,
该转子的制造方法具备:
使用磁化用的磁铁在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用的模具的内部产生极各向异性的磁场的工序;
将被磁化为具有极各向异性的所述第二永久磁铁通过注射成型来成形的工序;
使用磁化用的磁铁在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用的模具的内部产生极各向异性的磁场的工序;以及
在将所述第二永久磁铁配置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用的模具的内部的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永久磁铁的外周面以形成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方式通过注射成型来成形所述第一永久磁铁的工序。
CN201880099608.0A 2018-12-17 2018-12-17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及空气调节机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316960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46344 WO2020129123A1 (ja) 2018-12-17 2018-12-17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並びに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169600A true CN113169600A (zh) 2021-07-23

Family

ID=71102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9608.0A Pending CN113169600A (zh) 2018-12-17 2018-12-17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及空气调节机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888368B2 (zh)
EP (1) EP3902114A4 (zh)
JP (1) JP7191121B2 (zh)
CN (1) CN113169600A (zh)
AU (1) AU2018453979B2 (zh)
WO (1) WO2020129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09039B2 (ja) * 2020-03-27 2023-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US20230318372A1 (en) * 2020-09-09 2023-10-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otor, motor,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er
WO2022153441A1 (ja) * 2021-01-14 2022-07-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23042366A1 (zh) * 2021-09-17 2023-03-23
US20250211043A1 (en) * 2022-04-05 2025-06-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tor,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5978A (ja) * 2003-07-25 2005-02-17 Favess Co Ltd モータ
CN1770595A (zh) * 2004-09-16 2006-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环形烧结磁铁
CN107534373A (zh) * 2015-06-15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电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2759A (ja) * 1982-11-17 1984-05-29 Toshi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タ
JPH0279738A (ja) 1988-09-12 1990-03-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同期式acサーボモータの回転子
US5091021A (en) * 1990-09-28 1992-02-2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agnetically coded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00197288A (ja) * 1998-12-28 2000-07-14 Kusatsu Denki Kk モ―タの製造方法
JP2001025193A (ja) 1999-07-09 2001-01-26 Nippon Densan Corp 永久磁石型回転子及び永久磁石飛散防止用カバー
JP3759006B2 (ja) * 2001-08-06 2006-03-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Dc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回転子
US20040108789A1 (en) * 2002-12-09 2004-06-10 Marshall Eric Giles High torque brushless DC motors and generators
JP2005151757A (ja) 2003-11-19 2005-06-09 Mate Co Ltd ローター及びローターの製造方法
JP2007208104A (ja) 2006-02-03 2007-08-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複合ボンド磁石成形体
JP2008245488A (ja) 2007-03-29 2008-10-09 Tdk Corp リング状磁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モータ
JP5087583B2 (ja) 2009-04-10 2012-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機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JP5501660B2 (ja) 2009-06-04 2014-05-28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モータ及びそのロータ
JP5183608B2 (ja) 2009-10-14 2013-04-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同期電動機の回転子
JP5762105B2 (ja) * 2011-04-20 2015-08-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永久磁石型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CN103580327B (zh) 2012-07-25 2016-11-02 艾默生环境优化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混合永磁体转子组件及相应的电机
JP2015122936A (ja) * 2013-10-31 2015-07-02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埋込磁石型モータ及び埋込磁石型モータの使用方法
DE102015004554A1 (de) 2014-04-14 2015-10-15 Asmo Co., Ltd. Rotor und Motor
JP6544992B2 (ja) 2015-05-21 2019-07-17 中川電化産業株式会社 磁石およびマグネットロータ
KR101918065B1 (ko) 2017-04-06 2018-1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영구자석을 가지는 전동기 및 이를 구비한 압축기
EP3386075B1 (en) * 2017-04-06 2020-07-29 LG Electronics Inc. Electric motor with permament magnet and compressor hav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45978A (ja) * 2003-07-25 2005-02-17 Favess Co Ltd モータ
CN1770595A (zh) * 2004-09-16 2006-05-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环形烧结磁铁
CN107534373A (zh) * 2015-06-15 2018-01-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电动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02114A4 (en) 2021-12-29
JPWO2020129123A1 (ja) 2021-06-10
US20220045589A1 (en) 2022-02-10
WO2020129123A1 (ja) 2020-06-25
AU2018453979B2 (en) 2022-12-22
AU2018453979A1 (en) 2021-06-17
EP3902114A1 (en) 2021-10-27
US11888368B2 (en) 2024-01-30
JP7191121B2 (ja) 202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28088B (zh)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空气调节机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CN113169600A (zh)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及空气调节机以及转子的制造方法
KR102359392B1 (ko) 컨시퀀트폴형 로터, 전동기, 압축기, 송풍기 및 공기 조화기
CN109792174B (zh) 电动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JP7090740B2 (ja)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回転子の製造方法
JP7098047B2 (ja) モータ、ファン、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7026805B2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並びに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23060060A (ja) ロータ、電動機、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機
JP7058740B2 (ja) モータ、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WO2022215149A1 (ja) 回転子、電動機、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6034529A (zh) 转子、电动机、送风机以及空调装置
CN115136457A (zh) 电动机、风扇以及空气调节机
US20250038594A1 (en) Rotor, electric motor,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er
US12323000B2 (en) Electric motor,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5136460A (zh) 交替极型转子、电动机、风扇及空气调节机
JPWO2020026403A1 (ja) ロータ、モータ、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JPWO2020026406A1 (ja) ロータ、モータ、ファン、空気調和装置、及び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