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5905B -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55905B CN111755905B CN202010156626.7A CN202010156626A CN111755905B CN 111755905 B CN111755905 B CN 111755905B CN 202010156626 A CN202010156626 A CN 202010156626A CN 111755905 B CN111755905 B CN 1117559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fitting
- housing
- fitted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145 finger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05 multipol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01R13/4362—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52—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ng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5/00—Three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实现嵌合部的小型化。本公开中的连接器是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具备至少一个端子、壳体以及保持器(90),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嵌合部(72)和露出部(80),嵌合部(72)能够嵌合于对方侧连接器的内部,在嵌合部(72)形成有收容端子的端子收容部,露出部(80)从对方侧连接器露出,保持器(90)具有被卡定部和卡定突起部(94),被卡定部组装于露出部(80),通过与设于露出部(80)的卡定部卡定而将保持器(90)固定于壳体,卡定突起部(94)以向端子收容部内突出的方式组装于嵌合部(72),防止端子从端子收容部内脱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能够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已知有日本特开2018-14300号公报(下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该连接器具备阴端子和阴壳体。阴壳体具有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嵌合凹部嵌合的嵌合部。嵌合部具有收容阴端子的端子收容室和对收容于端子收容室的阴端子进行卡定的保持器。
保持器具有一对侧板和设于一对侧板之间的卡定块。一对侧板具有能够与设于端子收容室的外侧壁的正式卡定突起卡定的卡定部。保持器通过使卡定部与正式卡定突起卡定而装配于端子收容室。当保持器装配于端子收容室时,卡定块配置于端子收容室中的阴端子的后方,防止阴端子从端子收容室内脱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4300号公报
然而,上述连接器为了将保持器装配于端子收容室而需要确保正式卡定突起与卡定部的卡定量。然而,若确保正式卡定突起与卡定部的卡定量,则嵌合部在宽度方向上变大,其结果是,对方侧连接器也大型化。
发明内容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了实现嵌合部的小型化的技术。
本公开的连接器是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连接器,具备至少一个端子、壳体以及保持器,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嵌合部和露出部,所述嵌合部能够嵌合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内部,在所述嵌合部形成有收容所述端子的端子收容部,当所述嵌合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时,所述露出部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露出,所述保持器具有被卡定部和卡定突起部,所述被卡定部组装于所述露出部,通过与设于所述露出部的卡定部卡定而将所述保持器固定于所述壳体,当所述保持器固定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卡定突起部以向所述端子收容部内突出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嵌合部,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收容部内脱离。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嵌合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一组电线侧连接器与基板用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一组电线侧连接器与基板用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基板用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基板用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5是一组电线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6是一组电线侧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将保持器组装于电线侧壳体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一组电线侧连接器与基板用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后视图。
图11是图10的C-C线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多极电线侧连接器与基板用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多极电线侧连接器与基板用连接器的嵌合状态的后视图。
图14是多极电线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向多极用壳体组装大型保持器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3的D-D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装置
20:基板用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的一例)
21:基板用壳体(“对方侧壳体”的一例)
22:收容部
23:壁部
24:安装部
25:侧壁
26:腔室
27:隔壁
28:里壁
30:支撑部
30U:倾斜面
32:长条支撑部
34:短条支撑部
36:基板侧内导体
37:阳型连接部
38:基板侧外导体
39:基板侧筒部
50:连接器组
60:电线侧连接器
61:连接器(“连接器”的一例)
61A:第一连接器
61B:第二连接器
61C:第三连接器
62:电线侧内导体
63:内导体收容部
64:电介质
65:电线侧外导体(“端子”的一例)
66:连接筒部
67:突出部
68:压接部
70:电线侧壳体(“壳体”的一例)
72:嵌合部
72A:装配孔
74:外导体收容部(“端子收容部”的一例)
75:矛部
76:姿势限制部
76A:短条限制部
76B:长条限制部
80:露出部
82:装配凹部
83:第一装配凹部
84:第二装配凹部
86:临时卡定部
87:正式卡定部(“卡定部”的一例)
90:保持器
91:卡定部主体
92:被卡定片(“被卡定部”的一例)
92A:加强部
93:被卡定突起
94:卡定突起部
100:多极电线侧连接器(“连接器”的一例)
170:多极用壳体(“壳体”的一例)
180:大型露出部
182:大型装配凹部
183:第一大型装配凹部
190:大型保持器(“保持器”的一例)
191:大型主体部
196:连结部
S:间隙
T:搭指部
W1:芯线
W2:内包覆层
W3:编织体
W4:外包覆层
W:屏蔽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并进行说明。
(1)一种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所述连接器具备至少一个端子、壳体以及保持器,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嵌合部和露出部,所述嵌合部能够嵌合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内部,在所述嵌合部形成有收容所述端子的端子收容部,当所述嵌合部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嵌合时,所述露出部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露出,所述保持器具有被卡定部和卡定突起部,所述被卡定部组装于所述露出部,通过与设于所述露出部的卡定部卡定而将所述保持器固定于所述壳体,当所述保持器固定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卡定突起部以向所述端子收容部内突出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嵌合部,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收容部内脱离。
将保持器固定于壳体的被卡定部配置于从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部分偏离的露出部的周围。即,无需相对于嵌合部组装被卡定部,因此能够使嵌合部小型化,并且通过保持器来防止端子从端子收容部内脱离。
(2)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至少一个所述连接器和所述对方侧连接器,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备对方侧壳体,所述对方侧壳体具有供所述嵌合部嵌合于内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具有包围所述嵌合部的多个壁部,当所述嵌合部与所述收容部嵌合时,所述被卡定部与所述多个壁部中的一个所述壁部在嵌合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当嵌合部与收容部嵌合时,被卡定部配置于在壁部的嵌合方向上产生的成为无用空间的部分。即,由于在原本成为无用空间的部分配置被卡定部,因此能够使嵌合部小型化,并且抑制连接器装置大型化。
(3)连接器装置具有多个所述连接器,在所述收容部横向并排地形成有供多个所述嵌合部并排地嵌合的多个腔室,在相邻的所述腔室之间形成有将相邻的所述嵌合部之间分隔的隔壁,相邻的所述壳体中的所述被卡定部在横向上相邻地配置,相邻的所述被卡定部与所述隔壁在嵌合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在多个嵌合部相对于收容部嵌合的情况下,例如,即使嵌合部稍微变大,嵌合部间的距离也会变大,从而导致收容部大型化。
然而,根据这样的结构,无需相对于嵌合部组装被卡定部,能够使嵌合部小型化。由此,能够缩小嵌合部之间的距离,能够使连接器装置小型化。
另外,在嵌合部与多个腔室分别嵌合时,在隔壁的嵌合方向上产生的原本成为无用空间的部分配置相邻的被卡定部。因而,例如与将被卡定部分别配置于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器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抑制连接器装置大型化。
(4)在所述嵌合部突出地形成有沿嵌合方向延伸的姿势限制部,在所述隔壁凹陷地形成有分别收容相邻的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姿势限制部的多个支撑部,所述隔壁的各个所述支撑部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支撑部和姿势限制部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卡定,从而能够限制嵌合部的姿势向交叉的方向倾斜。
而且,在隔壁中,收容姿势限制部的多个支撑部凹陷地形成为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的配置。由此,例如与将隔壁中的多个支撑部横向并排配置、或者突出地形成支撑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嵌合部之间的距离。即,能够使连接器装置小型化。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参照以下的附图,说明本公开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的具体例。此外,本公开并不局限于这些示例,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以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6来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
[连接器装置1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0具备固定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的基板用连接器(“对方侧连接器”的一例)20和与多个屏蔽电线W的端部连接的连接器组50。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以图1中的X方向为基准,将基板用连接器20与连接器组50相互嵌合的方向设为前方、将箭头Z所示的方向设为上方、将箭头Y所示的方向设为左方来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多个相同构件,存在有对一部分构件标注附图标记而对其它构件省略附图标记的情况。
[基板用连接器20]
如图3所示,基板用连接器20具备多个基板侧内导体36、多个基板侧外导体38以及基板用壳体(“对方侧壳体”的一例)21。
[基板用壳体21]
基板用壳体21由合成树脂形成。基板用壳体21具备收容部22和安装部24。
如图3所示,收容部22通过配置于上下左右的多个壁部23而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横长的方形状。多个壁部23中的配置于左右方向两侧的壁部23形成为固定有安装部24的侧壁25。
安装部24是通过冲压等对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安装部24通过下端部被焊接而固定于电路基板。由此,基板用壳体21固定于电路基板。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收容部22的内部沿左右方向排成一列地形成有向前方开口的多个腔室26。
本实施方式的收容部22的三个腔室26形成为沿左右方向排成一列。在相邻的腔室26之间形成有对腔室26之间进行分隔的隔壁27。如图3以及图4所示,隔壁27沿前后方向从收容部22的前端部延伸至配置于后部的里壁28。另外,隔壁27形成为在与收容部22的上侧的壁部23和收容部22的下侧的壁部23相连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形态。
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收容部22中的侧壁25和隔壁27形成有从腔室26的内表面向左右方向呈凹状凹陷的支撑部30。
隔壁27的支撑部3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从收容部22的前端部延伸至里壁28的长条支撑部32。长条支撑部32的左右方向上的深度尺寸形成为隔壁27的厚度的一半左右。长条支撑部32的上侧的内表面形成为越朝向长条支撑部32凹陷的方向则越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30U。
隔壁27的长条支撑部32中的、配置于中央的腔室26侧的长条支撑部32配置于隔壁27的下部。隔壁27的长条支撑部32中的、配置于外侧的腔室26侧的长条支撑部32配置于隔壁27的上部。因此,在各个隔壁27处,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地形成有两个长条支撑部32。
侧壁25的支撑部30形成为从收容部22的前端部起沿前后方向稍微延伸的短条支撑部34。短条支撑部34与同侧壁25在左右方向上相向的隔壁27的长条支撑部32在上下方向上错开地配置。短条支撑部34的左右方向上的深度尺寸与长条支撑部32的深度尺寸相同。短条支撑部34的上侧的内表面形成为越朝向短条支撑部34凹陷的方向则越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30U。
[基板侧内导体36]
基板侧内导体36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如图3所示,基板侧内导体36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销状的阳型连接部37。
[基板侧外导体38]
基板侧外导体38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基板侧外导体38具有包围阳型连接部37的呈圆筒状的基板侧筒部39。基板侧筒部39被保持为沿前后方向贯通基板用壳体21的里壁28的状态。
[连接器组50]
连接器组50具备如图5~图11所示的具有多个连接器(“连接器”的一例)61的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以及如图12~图16所示的多极电线侧连接器(“连接器”的一例)100。根据用途选择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和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中的某一方并嵌合于基板用连接器20。
具体地说,例如,在屏蔽电线W的布线的时机不同的情况下、屏蔽电线W的布线路径不同的情况下,难以将多根屏蔽电线W汇集为一个,难以将多根屏蔽电线W与基板用连接器20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能够相对于各个屏蔽电线W独立地安装连接器61并嵌合于基板用连接器20。因而,在屏蔽电线W的布线的时机不同的情况下、屏蔽电线W的布线路径不同的情况下,通过选择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能够提高将各个屏蔽电线W与基板用连接器20连接的连接作业性。
另一方面,例如,在多根屏蔽电线W的布线路径共通等、将多根屏蔽电线W同时与基板用连接器20连接的情况下等选择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即,通过选择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能够将多根屏蔽电线W一并与基板用连接器20连接,因此能够提高连接作业性。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将与电路基板连接的基板用连接器20设为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和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共通的基板用连接器20。并且,根据多根屏蔽电线W的布线状况,选择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和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中的某一方。
即,在电路基板侧,即使在多根屏蔽电线W的规格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一个基板用连接器20来进行应对。另一方面,在屏蔽电线W侧,能够根据多根屏蔽电线W的连接作业性来选择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或者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
以下,参照图5~图11来说明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
[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
如图5所示,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具有分别与屏蔽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多个连接器61。本实施方式中的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具有三个连接器61,如图5所示,从左起为第一连接器61A、第二连接器61B、第三连接器61C。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61A、第二连接器61B以及第三连接器61C以沿左右方向并排的状态与收容部22的各个腔体26嵌合。
如图6所示,在第一连接器61A、第二连接器61B以及第三连接器61C中,虽然设于后端部的下端部外表面的搭指部T的形状与后述的姿势限制部76的位置分别不同,但是除了搭指部T以及姿势限制部76以外的结构是共通的。
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器61A的搭指部T比第二连接器61B的搭指部T朝向左侧伸出,第三连接器61C的搭指部T比第二连接器61B的搭指部T朝向右侧伸出。
关于在第一连接器61A、第二连接器61B、第三连接器61C中共通的结构,以第一连接器61A为代表进行说明。省略第二连接器61B以及第三连接器61C中的重复的说明,在第二连接器61B以及第三连接器61C中,对与第一连接器61A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连接器61A]
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器61A具备与屏蔽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电线侧内导体62以及电线侧外导体(“端子”的一例)65、配置于电线侧内导体62与电线侧外导体65之间的电介质64、收容电线侧内导体65的电线侧壳体(“壳体”的一例)70以及组装于电线侧壳体70的保持器90。
[屏蔽电线W]
如图7所示,屏蔽电线W具备芯线W1、覆盖该芯线W1的外周的绝缘性的内包覆层W2、覆盖内包覆层W2的外周的编织体W3以及覆盖编织体W3的外周的外包覆层W4。
在屏蔽电线W的前端部,通过将内包覆层W2、编织体W3以及外包覆层W4剥皮而使芯线W1露出,在露出的芯线W1的后方仅将外包覆层W4剥皮而使编织体W3露出。
[电线侧内导体62]
如图7所示,电线侧内导体62由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为阴型的端子。电线侧内导体62被压接并电连接于在屏蔽电线W中露出的芯线W1。
[电介质64]
电介质64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圆筒状。在电介质64的内部,沿前后方向贯通地形成有收容电线侧内导体62的内导体收容部63。
[电线侧外导体65]
电线侧外导体65是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材进行加工而形成的。如图7所示,电线侧外导体65具有圆筒状的连接筒部66和与连接筒部66的后方相连的压接部68。
在连接筒部66的上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67。在连接筒部66,能够以具有间隙S的状态收容电介质64。当基板用连接器20与连接器61嵌合时,基板侧外导体38进入到连接筒部66与电介质64之间的间隙S。进入到间隙S的基板侧外导体38与连接筒部66接触,从而基板侧外导体38与电线侧外导体65电连接。
通过将压接部68压接于屏蔽电线W的编织体W3的外周而将电线侧外导体65与编织体W3电连接。
[电线侧壳体70]
电线侧壳体70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5所示,电线侧壳体7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方筒状的嵌合部72和与嵌合部72的后端相连的露出部80。
[嵌合部72]
如图1所示,嵌合部72能够与基板用连接器20中的收容部22的左侧的腔室26嵌合。连接器61的嵌合部72形成为与左侧的腔室26相对应的形状。因而,连接器61中的嵌合部72恰当地与基板用连接器20的左侧的腔室26嵌合。
如图7所示,在嵌合部72的内部形成有从后方收容电线侧外导体65的外导体收容部(“端子收容部”的一例)74。在外导体收容部74的前端上部,在上下方向上弹性位移的矛部75形成为越朝向前方则越向下方突出的形态。
当电线侧外导体65被收容于外导体收容部74内时,矛部75配置于电线侧外导体65的突出部67的后方。因而,通过突出部67和矛部75在前后方向上卡定而防止电线侧外导体65从外导体收容部74内脱离。
如图6所示,在嵌合部72的左右方向两侧,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方形状的姿势限制部76。姿势限制部76形成于与收容部22的侧壁25以及隔壁27中的支撑部30相对应的位置。与侧壁25的短条支撑部34相对应的姿势限制部76为短条限制部76A,与隔壁27的长条支撑部32相对应的姿势限制部76为长条限制部76B。
在嵌合部72嵌合于腔室26内的过程中,各个姿势限制部76与对应的各个支撑部30嵌合。当从各连接器61引出的屏蔽电线W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时,与支撑部30嵌合的姿势限制部76同支撑部30的上下方向的内表面卡定,限制嵌合部72在腔室26内沿上下方向倾斜。
如图7所示,在嵌合部72的下端部形成有与露出部80共通地设置的装配凹部82。
装配凹部82具备如图7所示的遍及嵌合部72的下端部和露出部80的下端部凹陷地形成的第一装配凹部83以及如图8以及图9所示的凹陷地形成于露出部8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侧部的第二装配凹部84。
如图7所示,第一装配凹部83在嵌合部72以及露出部80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在第一装配凹部83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嵌合部72的外导体收容部74连通的装配孔74A。
[露出部80]
如图8所示,露出部8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比嵌合部72大的方筒状。如图1所示,当嵌合部72嵌合于腔室26内时,露出部80从收容部22突出并露出。
如图8所示,露出部80中的第二装配凹部84在露出部80的左右方向的侧部与第一装配凹部83相连地形成。在第二装配凹部84的左右方向上的侧面分别形成有朝向侧方突出的临时卡定部86和在临时卡定部86的上方朝向侧方突出的正式卡定部(“卡定部”的一例)87。
[保持器90]
如图8所示,保持器90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且与电线侧壳体70独立地形成。
保持器90能够从下方装配于电线侧壳体70的装配凹部82。保持器90具备装配于第一装配凹部83的卡定部主体91和装配于第二装配凹部84的一对被卡定片(“被卡定部”的一例)92。
一对被卡定片92从卡定部主体91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两侧缘起向上方延伸地形成。各个被卡定片92能够以与卡定部主体91的边界部分为支点在左右方向上弹性位移。在被卡定片92的上缘部形成有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装配凹部84的临时卡定部86以及正式卡定部87卡定的被卡定突起93。
被卡定突起93以与设于被卡定片92的后端缘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加强部92A相连的方式在被卡定片92的上缘沿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
通过使被卡定片92在左右方向上弹性位移,被卡定突起93能够越过临时卡定部86以及正式卡定部87而在上下方向上与临时卡定部86以及正式卡定部87卡定。因而,被卡定突起93在临时卡定部86与正式卡定部87之间在上下方向上与正式卡定部87或者临时卡定部86卡定,从而保持器90被保持在从装配凹部82向下方突出的临时卡定位置。另外,如图9所示,被卡定突起93在正式卡定部87的上方在上下方向上与正式卡定部87卡定,从而保持器90被保持在装配于装配凹部82的正式卡定位置。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卡定部主体91形成为能够从下方装配于第一装配凹部83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态。在卡定部主体91的前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卡定突起部94。卡定突起部94形成为在前表面上部具有角部的块状。
在保持器90被保持在临时卡定位置的状态下,卡定突起部94配置于外导体收容部74的外侧。当保持器90配置在装配于装配凹部82的正式卡定位置时,如图7所示,卡定突起部94向外导体收容部74内突出,配置在被收容于外导体收容部74内的电线侧外导体65的连接筒部66的后方。即,电线侧外导体65在外导体收容部74内通过矛部75和保持器90来进行双重防脱。
另外,当保持器90被保持在装配于装配凹部82的正式卡定位置时,如图7以及图9所示,卡定部主体91构成嵌合部72以及露出部80的下端部的外表面,一对被卡定片92构成露出部8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外侧面。
因而,当各个连接器61的嵌合部72沿左右方向并排地嵌合于基板用连接器20的收容部22时,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第一连接器61A的保持器90中的右侧的被卡定片92与第二连接器61B的左侧的被卡定片9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另外,第三连接器61C的左侧的被卡定片92和第二连接器61B的右侧的被卡定片9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状态。另外,如图11所示,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被卡定片92形成为与收容部22的隔壁27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配置。
即,在相邻的连接器61之间,在隔壁27的前方产生的原本成为无效空间的位置配置在左右方向上相邻的两个被卡定片92。
另外,如图11所示,第一连接器61A的左侧的被卡定片92形成为与收容部22的侧壁25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配置,并且第三连接器61C的右侧的被卡定片92形成为与收容部22的侧壁25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配置。
即,在第一连接器61A以及第三连接器61C的侧方,在侧壁25的前方产生的原本成为无效空间的位置配置第一连接器61A以及第三连接器61C的一方的被卡定片92。
并且,相邻的两个被卡定片92之间的间隔比被卡定突起93越过临时卡定部86以及正式卡定部87时被卡定片92发生弹性位移的位移量小。即,在三个连接器61与基板用连接器20嵌合的状态下,保持器90难以从电线侧壳体70脱落。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6来说明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
[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形成为与多根屏蔽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形态。本实施方式中的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与三根屏蔽电线W的末端连接。
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具备与各个屏蔽电线W的末端连接的电线侧内导体62以及电线侧外导体65、配置于电线侧内导体62与电线侧外导体65之间的电介质64、收容多个电线侧外导体65的多极用壳体(“壳体”的一例)170以及组装于多极用壳体170的大型保持器(“保持器”的一例)190。此外,由于电线侧内导体62、电线侧外导体65、电介质64以及屏蔽电线W的结构与第一连接器61A共通,因此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多极用壳体170]
多极用壳体170是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来形成的。如图14所示,多极用壳体170具有一并嵌合于基板用连接器20的收容部22的多个嵌合部72和与多个嵌合部72的后端相连的大型露出部180。本实施方式的多极用壳体170在三个嵌合部72的后端连接有大型露出部180。
三个嵌合部72中的、左侧的嵌合部72的结构与第一连接器61A的嵌合部72共通,中央部的嵌合部72的结构与第二连接器61B的嵌合部72共通。另外,右侧的嵌合部72的结构与第三连接器61C的嵌合部72共通,因此省略嵌合部72的说明。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大型露出部18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比配置有三个嵌合部72的范围大的方筒状。在三个嵌合部72嵌合于各个腔室26内时,如图12所示,大型露出部180从收容部22突出并露出。
如图14所示,在多极用壳体170形成有遍及三个嵌合部72和大型露出部180而设置的大型装配凹部182。
大型装配凹部182具备遍及各个嵌合部72的下端部和大型露出部180的下端部凹陷地形成的第一大型装配凹部183以及向大型露出部18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侧部凹陷地形成的第二装配凹部84。由于第二装配凹部84的结构与连接器61的第二装配凹部84共通,因此省略说明。
第一大型装配凹部183形成为在各个嵌合部72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大型露出部180的下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态。
在第一大型装配凹部183中的、与嵌合部72相对应的部分的前端位置,与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装配孔72A相同,分别形成有与嵌合部72的外导体收容部74连通的装配孔72A。
[大型保持器190]
如图15所示,大型保持器190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且与多极用壳体170独立地形成。
大型保持器190能够从下方装配于多极用壳体170的大型装配凹部182。大型保持器190具备装配于第一大型装配凹部183的大型主体部191以及分别装配于第二装配凹部84的一对被卡定片92。由于一对被卡定片92的结构与保持器90中的被卡定片92的结构共通,因此省略说明。
大型主体部191具备与各个嵌合部72相对应的三个卡定部主体91以及在左右方向上连接相邻的卡定部主体91的两个连结部196。由于卡定部主体91与保持器90中的卡定部主体91的结构共通,因此省略说明。
当大型保持器190被保持在装配于大型装配凹部182的正式卡定位置时,如图14所示,大型主体部191构成各个嵌合部72以及大型露出部180的下端部的外表面。另外,一对被卡定片92构成大型露出部180的左右方向两侧的外侧面。
因而,当三个嵌合部72沿左右方向并排地嵌合于基板用连接器20的收容部22时,如图16所示,一对被卡定片92形成为与收容部22的侧壁25在前后方向上并排的配置。
即,在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的侧方,在侧壁25的前方产生的原本成为死角的位置配置大型保持器190的一方的被卡定片92。
本实施方式是以上那样的结构,接着,说明连接器装置10的作用以及效果。
例如,在具备嵌合于基板用连接器的收容部内的嵌合部的电线侧连接器中,在使保持器卡定于嵌合部的情况下,若确保嵌合部的卡定部与保持器的被卡定部的卡定量,则嵌合部大型化。若嵌合部大型化,则供嵌合部嵌合的基板用连接器也会大型化。
为此,本发明人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了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即,本实施方式是与基板用连接器20(对方侧连接器)嵌合的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或者多极电线侧连接器(连接器)100,具备至少一个电线侧外导体(端子)65、电线侧壳体70或者多极用壳体(壳体)170以及保持器90或者大型保持器(保持器)190。
电线侧壳体70或者多极用壳体170具有至少一个嵌合部72以及露出部80或者大型露出部180,嵌合部72能够嵌合于基板用连接器20的内部,在嵌合部72形成有收容电线侧外导体65的外导体收容部(端子收容部)74,露出部80或者大型露出部180形成为在嵌合部72与基板用连接器20嵌合时从基板用连接器20露出。
保持器90或者大型保持器190具有一对被卡定片(被卡定部)92和至少一个卡定突起部94,一对被卡定片92通过与设于露出部80或者大型露出部180的正式卡定部(卡定部)87卡定而将保持器90或者大型保持器190固定于电线侧壳体70或者多极用壳体170。当保持器90或者大型保持器190固定于电线侧壳体70或者多极用壳体170时,卡定突起部94以向外导体收容部74内突出的方式组装于嵌合部72,防止电线侧外导体65从外导体收容部74内脱离。
如图9、图11以及图16所示,将保持器90或者大型保持器190固定于电线侧壳体70或者多极用壳体170的一对被卡定片92配置于从与基板用连接器20嵌合的部分偏离的露出部80或者大型露出部180的周围。
即,无需相对于嵌合部72组装一对被卡定片92,因此能够使嵌合部72小型化,并且通过保持器90或者大型保持器190来防止电线侧外导体65从外导体收容部74内脱离。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10,具备一组电线侧连接器60或者多极电线侧连接器(连接器)100以及基板用连接器20,基板用连接器20具备基板用壳体(对方侧壳体)21,基板用壳体21具有供嵌合部72嵌合于内部的收容部22,收容部22具有包围嵌合部72的多个壁部23,当嵌合部72与收容部22嵌合时,被卡定片92与多个壁部23中的侧壁25在嵌合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在嵌合部72与收容部22嵌合时,被卡定片92配置于在侧壁25的嵌合方向的前侧产生的原本成为无效空间的部分。
即,由于在原本成为无用空间的部分配置被卡定片92,因此例如与在不成为无用空间的位置配置被卡定片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器装置10大型化。
连接器装置10具有多个连接器61,在收容部22横向并排地形成有供多个嵌合部72并排地嵌合的多个腔室26,在相邻的腔室26之间形成有将相邻的嵌合部72之间分隔的隔壁27,相邻的电线侧壳体70中的被卡定片92在横向上相邻地配置,相邻的被卡定片92与隔壁27在嵌合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在多个嵌合部72相对于收容部22嵌合的情况下,例如,即使嵌合部稍微变大,嵌合部间的距离也会变大,从而导致收容部大型化。
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无需相对于嵌合部72组装被卡定片92,能够使嵌合部72小型化。由此,能够缩小嵌合部72之间的距离,能够使连接器装置10小型化。
另外,在嵌合部72分别嵌合于多个腔室26时,在隔壁27的嵌合方向前侧产生的原本成为无用空间的部分配置相邻的被卡定片92。因而,例如,与将被卡定片分别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连接器装置10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抑制连接器装置10大型化。
在嵌合部72突出地形成有沿嵌合方向延伸的姿势限制部76,在隔壁27凹陷地形成有分别收容相邻的嵌合部72的姿势限制部76的多个支撑部30,隔壁27的各个支撑部30在上下方向(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支承部30和姿势限制部76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卡定,从而能够限制嵌合部72的姿势在上下方向上倾斜。
并且,在隔壁27中,收容姿势限制部76的多个支撑部30凹陷地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错开的配置。由此,例如,与将隔壁中的多个支撑部横向并排地配置、或者突出地形成支撑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嵌合部72之间的距离。即,能够使连接器装置10小型化。
<其它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收容部22形成有三个腔室26。但是,并不局限于此,收容部中的腔室也可以构成为两个,也可以构成为四个以上。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与连接器组50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构成为基板用连接器20。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与连接器组50嵌合的对方侧连接器也可以是与电线的末端连接的连接器。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例了具备电线侧内导体62、电介质64以及电线侧外导体65、且保持器90或者大型保持器190防止电线侧外导体65脱离的连接器61或者多极电线侧连接器100。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公开的技术应用于具备阴端子或者阳端子、且保持器防止阴端子或者阳端子脱离的连接器。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与对方侧连接器嵌合,其中,
所述连接器具备至少一个端子、壳体以及保持器,
所述壳体具有至少一个嵌合部和与该嵌合部的后端相连的露出部,
所述嵌合部能够从其前端嵌合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内部,
在所述嵌合部的前端内部形成有收容所述端子的端子收容部,
当所述嵌合部嵌合在所述对方侧连接器的内部时,所述露出部从所述对方侧连接器露出,
在所述嵌合部以及所述露出部的下端部凹陷地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装配凹部,
所述保持器具备在前端部具有卡定突起部的卡定部主体和设于该卡定部主体的后端部的被卡定部,
所述被卡定部被组装于所述露出部,通过与设于所述露出部的卡定部卡定而将所述保持器固定于所述壳体,
当所述保持器固定于所述壳体时,所述卡定部主体装配于所述装配凹部而构成所述嵌合部以及所述露出部的下端部的外表面,且所述卡定突起部以向所述端子收容部内突出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嵌合部而防止所述端子从所述端子收容部内脱离。
2.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至少一个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和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其中,
所述对方侧连接器具备对方侧壳体,
所述对方侧壳体具有在内部嵌合所述嵌合部的收容部,
所述收容部具有包围所述嵌合部的多个壁部,
当所述嵌合部与所述收容部嵌合时,所述被卡定部与所述多个壁部中的一个所述壁部在嵌合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器装置具有多个所述连接器,
在所述收容部横向并排地形成有供多个所述嵌合部并排地嵌合的多个腔室,
在相邻的所述腔室之间形成有将相邻的所述嵌合部之间分隔的隔壁,
相邻的所述壳体中的所述被卡定部在横向上相邻地配置,
相邻的所述被卡定部与所述隔壁在嵌合方向上并排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
在所述嵌合部突出地形成有沿嵌合方向延伸的姿势限制部,
在所述隔壁凹陷地形成有分别收容相邻的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姿势限制部的多个支撑部,
所述隔壁的各个所述支撑部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59705 | 2019-03-27 | ||
JP2019059705 | 2019-03-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55905A CN111755905A (zh) | 2020-10-09 |
CN111755905B true CN111755905B (zh) | 2022-03-25 |
Family
ID=72607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56626.7A Active CN111755905B (zh) | 2019-03-27 | 2020-03-09 |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08193B2 (zh) |
JP (1) | JP7363626B2 (zh) |
CN (1) | CN1117559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15660B2 (en) * | 2019-10-01 | 2022-11-29 |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retaining device |
JP7032467B2 (ja) * | 2020-03-09 | 2022-03-0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構造 |
DE102020207331A1 (de) * | 2020-06-12 | 2021-12-16 | Aptiv Technologies Limited | Verbindergehäuse und verbinderanordnung für abgedichtete ringanschlüsse |
JP7444005B2 (ja) * | 2020-09-16 | 2024-03-06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EP4106114A1 (en) * | 2021-06-14 | 2022-12-21 |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 High temperature sensor housing with thermocouple connecto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7641483B2 (ja) * | 2021-11-24 | 2025-03-0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端子および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130273U (zh) * | 1988-02-29 | 1989-09-05 | ||
JP3013718B2 (ja) * | 1994-09-16 | 2000-02-2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3799542B2 (ja) | 2000-12-01 | 2006-07-19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02343499A (ja) | 2001-05-14 | 2002-11-29 | Yazaki Corp | ホルダ付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
DE102006016882B4 (de) * | 2006-04-04 | 2008-01-31 | IT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c., Wilmington | Steckverbinder |
DE102007004065B4 (de) * | 2007-01-26 | 2010-01-28 |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 Stecker |
JP5034685B2 (ja) * | 2007-05-31 | 2012-09-26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119940B2 (ja) * | 2008-01-17 | 2013-01-16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724836B2 (ja) * | 2011-11-09 | 2015-05-2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668669B2 (ja) * | 2011-11-09 | 2015-02-1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957346B2 (ja) * | 2012-09-12 | 2016-07-2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764546B2 (ja) * | 2012-11-28 | 2015-08-1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477527B2 (ja) * | 2016-01-29 | 2019-03-06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782574B2 (ja) * | 2016-07-22 | 2020-11-1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6741213B2 (ja) * | 2016-12-13 | 2020-08-19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コネクタ |
JP6667965B2 (ja) * | 2017-08-31 | 2020-03-1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111095688B (zh) * | 2017-08-31 | 2021-06-1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JP6933126B2 (ja) * | 2017-12-26 | 2021-09-0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ハウジング及びコネクタ |
US11183787B2 (en) * | 2018-09-28 | 2021-11-23 | TE Connectivity Services Gmbh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ystem having plated ground shields |
JP2020149948A (ja) * | 2019-03-15 | 2020-09-1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US10826220B1 (en) * | 2019-09-25 | 2020-11-03 | Lear Corporatio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electrical terminal servicing feature |
-
2020
- 2020-03-09 CN CN202010156626.7A patent/CN111755905B/zh active Active
- 2020-03-23 JP JP2020050685A patent/JP7363626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3-26 US US16/831,656 patent/US11108193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55905A (zh) | 2020-10-09 |
US20200313353A1 (en) | 2020-10-01 |
JP2020167156A (ja) | 2020-10-08 |
US11108193B2 (en) | 2021-08-31 |
JP7363626B2 (ja) | 2023-10-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55905B (zh) |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 |
US8777665B2 (en) | Shielded connector | |
US9332668B2 (en) | Electronic circuit unit capable of external connection | |
US4913664A (en) | Miniature circular DIN connector | |
US7922536B2 (en) |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shielding member | |
CN103378496B (zh) | 屏蔽连接器 | |
US7553201B2 (en) | Connector | |
JP3106157U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4183962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101494336A (zh) | 电缆连接器组件 | |
JP2010267548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6509177B2 (ja) | コネクタ構造 | |
JP2007180008A (ja) | コネクタプラグ | |
US5611711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JP4851355B2 (ja) | 外導体端子及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
CN113853715B (zh) | 连接器 | |
US20230033546A1 (en) | Connector | |
JP2010157367A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9083213A (ja) | コネクタ構造 | |
US20240339787A1 (en) | Board connector and device | |
JP7549785B2 (ja) | コネクタ | |
JP7410562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5473638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09199890A (ja) |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 |
US20240266776A1 (en) | Conne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