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32384B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32384B CN111032384B CN201880050704.6A CN201880050704A CN111032384B CN 111032384 B CN111032384 B CN 111032384B CN 201880050704 A CN201880050704 A CN 201880050704A CN 111032384 B CN111032384 B CN 11103238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an
- space
- air
- fluid
- bl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8—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10—Centrifugal pumps for compressing or evacu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28—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281—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 F04D29/28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centrifug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radial-flow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for fans or blowers the leading edge of each vane being substantially parallel to the rotation axi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7/00—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7/003—Control, e.g. regulation, of pumps, 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by thrott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13—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suction po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6—Fan casings
- F04D29/424—Double entry cas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2—Centrifugal or radial f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2—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of 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inside the devi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40/00—Components
- F05B2240/10—Stators
- F05B2240/12—Fluid guiding means, e.g. va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风扇的空气吸入侧的空间由隔壁分隔成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空间和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空间的送风机中,抑制第二流体相对于第一空间的流入。送风机具备离心风扇(24);和设置在形成于离心风扇的空气吸入侧的吸入空间(224)的隔壁(28)。隔壁具有在吸入空间沿风扇轴心延伸并且将吸入空间至少分隔成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空间(224A)和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空间(224B)的基部(30)。另外,隔壁具有连接于基部的风扇轴心的另一方侧且从风扇轴心侧向靠近叶片的方向延伸并覆盖风扇毂的一部分的扩大部(32)。在扩大部与风扇毂之间形成有使向第一空间侧开口的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与向第二空间侧开口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连通的间隙流路(33)。扩大部偏向吸入空间中的第二空间侧地存在,以使第二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低。
Description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7年8月11日申请的日本申请编号2017-156251号为基础,将其记载内容引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吸入并吹出的送风机中,出于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分离的目的而具备隔壁,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75912号公报
但是,例如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具有能够实施内外气双层模式的装置,该内外气双层模式为,一边将从车室外导入的外气向车室内的窗玻璃的内侧供给,一边使从车室内导入的内气在车室内循环。在这种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当内气流入到送风机的内部的供外气流动的空间时,湿度高的空气朝向车室内的窗玻璃供给,从而导致窗容易起雾。因此,在送风机中,需要抑制内气向送风机的内部的供外气通过的空间流入。关于这点,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以外的设备(例如、加湿器)中也同样被要求。
因此,本发明人利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对抑制第二流体相对于送风机的内部的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空间和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空间中的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空间的流入的情况进行了研究。
但是,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在作为旋转体的风扇与隔壁之间设有间隙,因此,会导致第二流体经由该间隙流入至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空间,或者第一流体经由该间隙流入至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空间。即,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技术中,难以抑制第二流体相对于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空间的流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风扇的空气吸入侧的空间由隔壁分隔成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空间和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空间的送风机中,抑制第二流体相对于第一空间的流入。
本发明以能够吹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送风机为对象。本发明的送风机具备:
离心风扇,该离心风扇通过以风扇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将从风扇轴心的一方侧吸入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向远离风扇轴心的方向吹出;以及
隔壁,该隔壁与离心风扇空开间隔地配置,且设置在形成于离心风扇的空气吸入侧的吸入空间。
离心风扇具有:多个叶片,该多个叶片在吸入空间的周围空开间隔地配置,且通过围绕风扇轴心旋转而从风扇轴心的一方侧吸入空气;以及风扇毂,该风扇毂将多个叶片中的风扇轴心的另一方侧连结。
隔壁具有:
基部,该基部在吸入空间中沿风扇轴心延伸并且将吸入空间至少分隔成供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空间和供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空间;以及
扩大部,该扩大部连接于基部的风扇轴心的另一方侧,从风扇轴心侧向靠近叶片的方向延伸并覆盖风扇毂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人的见解可知,在离心风扇的吸入空间,离心风扇的靠近叶片的空间与靠近风扇轴心的空间相比有压力变低的倾向。
着眼于这种倾向,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送风机在扩大部与风扇毂之间形成有间隙流路,该间隙流路使向第一空间侧开口的第一空间侧开口部与向第二空间侧开口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连通。并且,隔壁构成为,扩大部偏向第二空间侧地存在,以使得第二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低。
由此,由于第二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低,所以,在间隙流路中,朝向第二空间的第一流体的流动成为主导。由此,第二流体难以经由间隙流路向第一空间流动。
因此,在风扇的空气吸入侧的空间由隔壁分隔成供第一流体流动的第一空间和供第二流体流动的第二空间的送风机中,能够抑制第二流体相对于第一空间的流入。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观点,送风机的扩大部具有从风扇轴心至与叶片的前缘部相对的外缘部的距离比规定的基准距离长的延伸部位。并且,扩大部构成为延伸部位偏向吸入空间中的第二空间侧地存在。
由此,在形成于风扇毂与扩大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能够使向第二空间侧开口的开口部位于叶片的附近,使向第一空间侧开口的开口部位于风扇轴心的附近。即,在形成于风扇毂与扩大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能够使第二空间侧的开口部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的压力低。由此,在形成于风扇毂与扩大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朝向第二空间的第一流体的流动成为主导,从而第二流体难以经由间隙流路向第一空间流动。
因此,在风扇的空气吸入侧的空间由隔壁分隔成第一流体所流动第一空间和第二流体所流动的第二空间的送风机中,能够抑制第二流体相对于第一空间的流入。
此外,标注于各构成要素等的带括号的参照符号表示该构成要素等与后述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具体的构成要素等的对应关系的一例。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送风单元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离心风扇的内侧的吸入空间中的压力分布的说明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隔壁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5是从图4的箭头V的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隔壁的向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式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隙流路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式的说明图。
图8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送风单元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具备第三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送风单元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11是图10的XI-XI剖视图。
图12是具备第四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送风单元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剖视图。
图14是具备第五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送风单元的示意性的轴向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XV-XV剖视图。
图16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在先前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事项相同或等同的部分,有时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仅对构成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关于构成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前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构成要素。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是在对组合不特别产生障碍的范围内,即使在没有特别明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各实施方式彼此进行局部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送风机20应用于在车辆搭载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送风单元1的例子进行说明。车辆用空调装置配置于车室内的最前部的仪表板的内侧。车辆用空调装置构成为能够对从车室外和车室内取入的空气进行区分地吹出到车室内的内外气双层式的空调装置。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将外气设为第一流体、将内气设为第二流体,该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实施一边将外气朝向车辆的窗玻璃的内侧吹出一边使内气在车室内循环的内外气双层模式。
车辆用空调装置具备将从车室外和车室内的一方取入的空气向车室内吹出的送风单元1、和对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的温度调节单元。虽未图示,但温度调节单元构成为包括冷却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例如能够采用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蒸发器。另外,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例如能够采用使发动机冷却水散热的加热器芯。
另外,在温度调节单元设有朝向车辆的窗玻璃的内侧吹出空气的除霜吹出口、朝向车室内的乘员的上半身侧吹出空气的面部吹出口、以及朝向车室内的乘员的下半身侧吹出空气的脚部吹出口。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1连接于温度调节单元的空气流上游侧。经由送风单元1而从车室外和车室内的一方取入的空气被供给至温度调节单元。
如图1所示,送风单元1具备用于取入外气和内气的内外气导入部10、以及配置于内外气导入部10的空气流下游侧的送风机20。内外气导入部10具备构成外壳的内外气壳体12。在内外气壳体12的内侧形成有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流路120。在空气导入流路120设有吸入分隔板121。吸入分隔板121将空气导入流路120分隔为第一导入路122和第二导入路123。第一导入路122和第二导入路123被吸入分隔板121隔开,因此,能够使温度或湿度等性质不同的空气不混合地流动。
在第一导入路122和第二导入路123的空气流最上游侧分别形成有外气导入口124、125、和内气导入口126、127。外气导入口124、125是用于将外气向第一导入路122和第二导入路123导入的开口。内气导入口126、127是用于将内气向第一导入路122和第二导入路123导入的开口。
在第一导入路122设有对第一导入路122的外气导入口124和内气导入口126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并使内气的导入量与外气的导入量的比例变化的第一内外气切换门14。
另外,在第二导入路123设有对第二导入路123的外气导入口125和内气导入口127的开口面积进行调节、并使内气的导入量与外气的导入量的比例变化的第二内外气切换门16。
例如,在向第一导入路122导入外气且向第二导入路123导入内气的内外气双层模式时,如图1所示,第一内外气切换门14被设定在将外气导入口124打开并且将内气导入口126关闭的位置。此时,第二内外气切换门16被设定在将内气导入口127打开并且将外气导入口125关闭的位置。
虽未图示,但是,在向第一导入路122和第二导入路123这双方导入外气的外气模式时,第一内外气切换门14和第二内外气切换门16被设定在将外气导入口124、125打开并且将内气导入口126、127关闭的位置。
另外,虽未图示,但是,在向第一导入路122和第二导入路123这双方导入内气的内气模式时,第一内外气切换门14和第二内外气切换门16被设定在将内气导入口126、127打开并且将外气导入口124、125关闭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内外气切换门14和第二内外气切换门16的一例而示出了旋转门,但不限定于此。第一内外气切换门14和第二内外气切换门16也可以由板门、滑动门等构成。
在如此构成的内外气导入部10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送风机20。送风机20构成为能够吹送作为第一流体的外气和作为第二流体的内气。
送风机20构成为包括构成外壳的送风壳体22、收容于送风壳体22的内侧的离心风扇24、驱动离心风扇24的电动马达26、以及隔壁28。
送风壳体22形成有用于吸入从内外气导入部10导入的空气的吸入口221、以及将从离心风扇24吹出的空气向未图示的温度调节单元吹出的一对吹出口222、223。
在送风壳体22的内侧形成有供经由吸入口221吸入至离心风扇24的内侧的空气流动的吸入空间224。吸入空间224是以离心风扇24的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柱状的空间。此外,风扇轴心CL是离心风扇24的旋转中心线。
吸入空间224被隔壁28分隔成供来自第一导入路122的空气(即、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空间224A和供来自第二导入路123的空气(即、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空间224B。
另外,在送风壳体22形成有将从离心风扇24吹出的空气向吹出口222、223引导的吹出流路225。该吹出流路225形成于离心风扇24的风扇径向DR的外侧。此外,风扇径向DR表示与风扇轴心CL正交的方向。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吹出流路225被形成于送风壳体22的吹出分隔部23分隔成供来自第一导入路122的空气通过的第一吹出流路225A、和供来自第二导入路123的空气通过的第二吹出流路225B。吹出分隔部23由从送风壳体22的侧壁面朝向离心风扇24突出的肋构成。
在送风壳体22的内侧收容有离心风扇24。离心风扇24是通过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进行旋转而将从风扇轴心CL的一方侧吸入的空气向风扇径向DR的外侧吹出的风扇。
如图1所示,离心风扇24具有多个叶片242、风扇护罩244、以及风扇毂246。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风扇24中,各叶片242、风扇护罩244、以及风扇毂246构成为基于树脂而成的一体成形物。此外,离心风扇24也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而不限于树脂。
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风扇24由具有即使在离心风扇24的内部其静压也较高的特性的涡轮风扇构成。此外,离心风扇24不限于涡轮风扇,也可以由径流式风扇或西洛克风扇构成。
如图2所示,多个叶片242在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的圆柱状的吸入空间224的周围沿周向空开固定间隔地配置。离心风扇24通过各叶片242绕风扇轴心CL旋转而使空气从风扇轴心CL的一方侧被吸入。
风扇护罩244形成为圆环状。风扇护罩244连接于各叶片242的风扇轴心CL的一方侧。各叶片242通过风扇护罩244而彼此连结。
风扇毂246形成为圆盘状。风扇毂246连接于各叶片242的风扇轴心CL的另一方侧。风扇毂246的风扇径向DR的内侧的部位与风扇径向DR的外侧的部位相比向风扇轴心CL的一方侧突出。风扇毂246为以风扇轴心CL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形状。在风扇毂246的大致中央部分设有将离心风扇24与电动马达26的输出轴262连结的轮毂部246a。
电动马达26是使离心风扇24旋转驱动的电动机。电动马达26的一部分收容于送风壳体22的内侧,其余部分从送风壳体22露出到外部。电动马达26的输出轴262与离心风扇24连结。电动马达26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输出轴262被传递至离心风扇24,从而离心风扇24绕风扇轴心CL旋转。
接着,隔壁28配置于在离心风扇24的空气吸入侧形成的吸入空间224。隔壁28相对于离心风扇24空开间隔地配置。隔壁28以不旋转的方式通过粘接等而固定于送风壳体22的内侧壁面等。
隔壁28具备将吸入空间224分隔成供来自第一导入路122的空气通过的第一空间224A和供来自第二导入路123的空气通过的第二空间224B的基部30。
如图1所示,基部30在吸入空间224中沿风扇轴心CL延伸。基部30的风扇轴心CL的一方侧与内外气导入部10的吸入分隔板121相连。基部30的风扇轴心CL的另一方侧延伸至离心风扇24的风扇毂246的大致中央部分的近前。
另外,如图2所示,基部30在远离风扇轴心CL的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基部30的最远离风扇轴心CL的外侧的两端部301、302以与各叶片242不干涉的方式延伸至各叶片242的近前。在基部30的风扇轴心CL的另一方侧连接有扩大部32。
扩大部32以覆盖风扇毂246的一部分的方式从风扇轴心CL侧向靠近叶片242的方向延伸。扩大部32以与风扇毂246不干涉的方式相对于风扇毂246空开规定的间隔地配置。
在扩大部32与风扇毂246之间形成有使向第一空间224A侧开口的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和向第二空间224B侧开口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连通的间隙流路33。
此处,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在内外气双层模式时将湿度比内气低的外气向车辆的窗玻璃的内侧吹出并且使内气在车室内循环,由此,能够兼顾防止窗起雾和降低空调负荷。
然而,在送风机20中,由于在扩大部32与风扇毂246之间设有间隙流路33,因此,作为第二流体的内气有可能经由间隙流路33向第一空间224A侧流入。当作为第二流体的内气经由间隙流路33向第一空间224A侧流入时,湿度高的空气被朝向车辆的窗玻璃供给,由此会导致窗容易起雾。当窗起雾时会妨碍用户对车辆的驾驶操作,因此需要避免窗起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对送风机20的风扇特性等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其结果是,在离心风扇24的吸入空间224中,如图3所示,发现了各叶片242的前缘部243侧与风扇轴心CL侧相比有压力变低的倾向。在各叶片242附近压力降低的理由如下。即,离心风扇24成为对各叶片242之间的空气给予离心力并向风扇径向DR的外侧吹出的构造。因此,变为从各叶片242的前缘部243吸入空气,因此,各叶片242的前缘部243与风扇轴心CL相比压力变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上述的见解,将扩大部32设为在吸入空间224中偏向第二空间224B侧存在的形状,以使得使间隙流路33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低。
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具有从风扇轴心CL至与叶片242的前缘部243相对的外缘部320的距离比规定的基准距离Lref长的延伸部位。并且,扩大部32为前述的延伸部位在吸入空间224中偏向第二空间224B侧地存在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准距离Lref设为从风扇轴心CL至叶片242的前缘部243的距离的一半的长度。此外,关于基准距离Lref,能够根据送风机20的种类而适当变更。例如,例如能够将后述的筒状部321的半径的长度设定为基准距离Lref。
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扩大部32具有覆盖风扇毂246的轮毂部246a的筒状部321、和从筒状部321朝向风扇径向DR的外侧突出的凸缘部322。
筒状部321为覆盖风扇毂246的轮毂部246a整体的有底的圆筒形状。筒状部321以与风扇毂246的轮毂部246a不干涉的方式向风扇轴心CL的一方侧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凸缘部322的风扇轴心CL的延伸方向的正面形状为半圆形状。凸缘部322的远离风扇轴心CL的外缘部320以与各叶片242不干涉的方式延伸至各叶片242的近前。凸缘部322从筒状部321朝向风扇径向DR的外侧突出,以使得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比前述的基准距离Lref长。在本实施方式中,扩大部32中的凸缘部322构成前述的延伸部位。
如图1和图2所示,如此构成的扩大部32以筒状部321的一部分向第一空间224A侧突出并且筒状部321的其余部分和凸缘部322向第二空间224B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吸入空间224。即,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构成为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和第二风扇毂部247b这双方。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在第二空间224B侧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L2比在第一空间224A侧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L1长。
换言之,扩大部32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部位与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相比,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更长。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部位的面积S2比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的面积S1大。此外,在图5中,方便起见,对扩大部32中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部位标注竖线剖面线,对扩大部32中的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标注横线剖面线。
接着,参照图6和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单元1的内外气双层模式时的工作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内外气双层模式时,送风单元1的第一内外气切换门14被设定在将外气导入口124打开并且将内气导入口126关闭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当离心风扇24被电动马达26旋转驱动时,外气如图6的箭头Ff1所示那样被导入至第一导入路122,内气如图6的箭头Fr1所示那样被导入至第二导入路123。
被导入至第一导入路122的外气如图6的箭头Ff2所示那样在吸入空间224中从第一空间224A被吸入至离心风扇24后,被向风扇径向DR的外侧的第一吹出流路225A吹出。之后,被吹出至第一吹出流路225A的外气在温度调节单元的内部被调节到所期望的温度后,被朝向车辆的窗玻璃的内侧吹出。
另一方面,被导入至第二导入路123的内气如图6的箭头Fr2所示那样在吸入空间224中从第二空间224B被吸入至离心风扇24后,被向风扇径向DR的外侧的第二吹出流路225B吹出。被吹出至第一吹出流路225A的内气在温度调节单元的内部被调节到所期望的温度后,被朝向车室内的乘员吹出。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构成为,扩大部32偏向第二空间224B侧存在,以使得间隙流路33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低。
因此,在形成于扩大部32与风扇毂246之间的间隙流路33中,如图7的箭头Fl所示,朝向第二空间224B的外气的流动成为主导。由此,内气变得难以经由间隙流路33向第一空间224A流动。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离心风扇24的吸入空间224被隔壁28分隔成供外气流动的第一空间224A和供内气流动的第二空间224B的送风机20中,能够抑制内气相对于第一空间224A的流入。其结果是,能够朝向车辆的窗玻璃的内侧供给低湿度的空气(即、外气)。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构成为利用扩大部32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和第二风扇毂部247b这双方。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形成于风扇毂246与扩大部32之间的间隙流路33,能够抑制外气与内气经由间隙流路33的混合。此时,由扩大部32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面积比由扩大部32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面积大,因此能够抑制内气经由间隙流路33流入至第一空间224A。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部位与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相比,从风扇轴心CL至与叶片242的前缘部243相对的外缘部320的距离更长。由此,间隙流路33中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与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相比靠近叶片242,因此,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的压力能够低于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的压力。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8、图9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的扩大部3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的扩大部32构成为,仅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和第二风扇毂部247b中的第二风扇毂部247b。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为筒状部321覆盖风扇毂246的轮毂部246a的一半的有底的半圆筒形状。并且,扩大部32以仅风扇毂部中的第二风扇毂部247b被覆盖的方式、且以向第二空间224B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吸入空间224。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未向第一空间224A侧突出,所以,第一空间224A侧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为零。因此,扩大部32的第二空间224B侧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L2比第一空间224A侧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长。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未向第一空间224A侧突出,所以,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的面积为零。因此,扩大部32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部位的面积S2比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的面积大。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根据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而起到的作用效果。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构成为,扩大部32仅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
由此,在形成于风扇毂246与扩大部32之间的间隙流路33中,能够充分确保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的压力与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的压力的压力差。其结果是,外气容易向第二空间224B侧流动,因此,能够充分抑制内气相对于第一空间224A的流入。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0、图11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的扩大部3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风扇轴心CL的延伸方向上的正面形状为将半圆形状和半椭圆形状组合得到的形状。扩大部32的成为半椭圆形状的部位的长轴半径比成为半圆形状的部位的半径小。
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以成为半圆形状的部位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并且成为半椭圆形状的部位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方式配置于吸入空间224。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第二空间224B侧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L2比第一空间224A侧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L1长。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部位的面积S2比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的面积S1大。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为,扩大部32偏向第二空间224B侧地存在,以使得间隙流路33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能够抑制内气相对于第一空间224A的流入。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图13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的扩大部3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12和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的扩大部32的风扇轴心CL的延伸方向上的正面形状为将半圆形状和扇形状组合得到的形状。扩大部32的成为扇形状的部位的半径和成为半圆形状的部位的半径为同等的大小。
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以成为半圆形状的部位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并且成为扇形状的部位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方式配置于吸入空间224。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第二空间224B侧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L2和第一空间224A侧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L1相等。
另一方面,扩大部32中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比规定的基准距离Lref长的延伸部位偏向吸入空间224中的第二空间224B侧地存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部位的面积S2比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的面积S1大。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虽然具有间隙流路33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与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相等的部分,但是,作为整体,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低。即,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构成为,扩大部32偏向第二空间224B侧地存在,以使得间隙流路33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低。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内气相对于吸入空间224中的第一空间224A的流入。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14、图15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的扩大部3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风扇轴心CL的正面形状为相对于半圆形状设有向风扇径向DR的内侧凹陷的切口部323的形状。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相对于凸缘部322形成有扇状的切口部323。该切口部323从外缘部320侧延伸至筒状部321。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以由设有切口部323的凸缘部322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方式配置于吸入空间224。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第二空间224B侧的设有切口部323的部位处的距风扇轴心CL的距离Ls2和第一空间224A侧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L1相等。
另一方面,扩大部32中的从风扇轴心CL至外缘部320的距离比规定的基准距离Lref长的延伸部位偏向吸入空间224中的第二空间224B侧地存在。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扩大部32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247b的部位的面积S2比覆盖第一风扇毂部247a的部位的面积S1大。
由此,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虽然具有间隙流路33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与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相等的部分,但是,作为整体,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低。即,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构成为,扩大部32偏向第二空间224B侧地存在,以使得间隙流路33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侧的压力低。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抑制内气相对于吸入空间224中的第一空间224A的流入。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图16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的基部30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基部30的与叶片242相对的两端部301、302与风扇轴心CL侧的部位相比位于第二吹出流路225B侧。即,基部30弯折成与叶片242相对的两端部301、302位于第二吹出流路225B侧的形状。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根据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而起到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30中的与叶片242相对的两端部301、302与风扇轴心CL侧的部位相比位于第二吹出流路225B侧。由此,在第一空间224A中流动的空气容易经由基部30与各叶片242之间的间隙而向第二空间224B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外气向第二空间224B侧流入。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像以下那样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分体构成的内外气导入部10的吸入分隔板121和送风机20的隔壁28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送风机20的内外气导入部10的吸入分隔板121和送风机20的隔壁28也可以构成为一体成形物。
在上述的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基部30相对于远离风扇轴心CL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基部30例如也可以为弯折成L字状的形状。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用空调装置,对在送风机20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温度调节单元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车辆用空调装置例如也可以采用在送风机20的空气流上游侧配置温度调节单元的结构。另外,车辆用空调装置例如也可以采用在送风机20的空气流上游侧配置冷却用热交换器并在送风机20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加热用热交换器的结构。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送风机20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本发明的送风机20也可以广泛应用于需要避免第二流体混入第一流体的装置(例如,加湿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认为必须的情况等之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限定为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不限定于该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送风机在扩大部与风扇毂之间形成有使向第一空间侧开口的第一空间侧开口部与向第二空间侧开口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连通的间隙流路。并且,隔壁构成为扩大部偏向第二空间侧地存在,以使得第二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低。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二观点,送风机的扩大部具有从风扇轴心至与叶片的前缘部相对的外缘部的距离比规定的基准距离长的延伸部位。并且,扩大部构成为延伸部位偏向吸入空间中的第二空间侧地存在。
根据第三观点,送风机的扩大部在第二空间侧覆盖风扇毂的部位的面积比在第一空间侧覆盖风扇毂的部位的面积大。由此,与第一空间侧相比,第二空间侧能够确保形成于风扇毂与扩大部之间的间隙流路,因此,能够充分抑制第二流体经由间隙流路向第一空间流入。
根据第四观点,送风机的扩大部构成为覆盖第一风扇毂部和第二风扇毂部这双方,覆盖第二风扇毂部的部位的面积比覆盖第一风扇毂部的部位的面积大。第一风扇毂部是风扇毂中的位于第一空间侧的部位。另外,第二风扇毂部是风扇毂中的位于第二空间侧的部位。
根据第五观点,送风机的扩大部中的覆盖第二风扇毂部的部位与扩大部中的覆盖第一风扇毂部的部位相比,从风扇轴心至与叶片的前缘部相对的外缘部的距离更长。由此,形成于风扇毂与扩大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的向第二空间侧开口的开口部比向第一空间侧开口的开口部更靠近叶片,因此,能够使第二空间侧的开口部的压力比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的压力低。
根据第六观点,送风机的扩大部构成为,仅覆盖第一风扇毂部和第二风扇毂部中的第二风扇毂部。由此,在形成于风扇毂与扩大部之间的间隙流路中,能够充分确保第二空间侧的开口部的压力与第一空间侧的开口部的压力的压力差。其结果是,第一流体容易向第二空间侧流动,因此,能够充分抑制第二流体相对于第一空间的流入。
根据第七观点,送风机被应用于能够实施一边从车室外导入外气一边使从车室内导入的内气在所述车室内循环的内外气双层模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并且,前述的第一流体为外气。另外,前述的第二流体为内气。由此,在送风机的内部,能够抑制内气相对于供外气通过的空间的流入,因此,例如能够朝向车辆用的窗玻璃的内侧供给低湿度的空气(即、外气)。
Claims (7)
1.一种送风机,能够吹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离心风扇(24),该离心风扇将通过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从所述风扇轴心的一方侧吸入的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向远离所述风扇轴心的方向吹出;以及
隔壁(28),该隔壁相对于所述离心风扇空开间隔地配置,且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离心风扇的空气吸入侧的吸入空间(224),
所述离心风扇具有:
多个叶片(242),该多个叶片在所述吸入空间的周围空开间隔地配置,且通过绕所述风扇轴心旋转而从所述风扇轴心的一方侧吸入空气;以及
风扇毂(246),该风扇毂将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所述风扇轴心的另一方侧连结,
所述隔壁具有:
基部(30),该基部在所述吸入空间中沿所述风扇轴心延伸并且将所述吸入空间至少分隔成供所述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空间(224A)和供所述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空间(224B);以及
扩大部(32),该扩大部连接于所述基部的所述风扇轴心的另一方侧,从所述风扇轴心侧向靠近所述叶片的方向延伸并覆盖所述风扇毂的一部分,
所述基部沿远离所述风扇轴心的方向延伸,以使最远离所述风扇轴心的外侧的两端部(301、302)位于所述多个叶片的近前,
在所述扩大部与所述风扇毂之间形成有间隙流路(33),该间隙流路使向所述第一空间侧开口的第一空间侧开口部(331)与向所述第二空间侧开口的第二空间侧开口部(332)连通,
所述扩大部偏向所述吸入空间中的所述第二空间侧地存在,以使得所述第二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比所述第一空间侧开口部侧的压力低。
2.一种送风机,能够吹送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离心风扇(24),该离心风扇将通过以风扇轴心(CL)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从所述风扇轴心的一方侧吸入的所述第一流体和所述第二流体向远离所述风扇轴心的方向吹出;以及
隔壁(28),该隔壁相对于所述离心风扇空开间隔地配置,且设置在形成于所述离心风扇的空气吸入侧的吸入空间(224),
所述离心风扇具有:
多个叶片(242),该多个叶片在所述吸入空间的周围空开间隔地配置,且通过绕所述风扇轴心旋转而从所述风扇轴心的一方侧吸入空气;以及
风扇毂(246),该风扇毂将所述多个叶片中的所述风扇轴心的另一方侧连结,
所述隔壁具有:
基部(30),该基部在所述吸入空间中沿所述风扇轴心延伸并且将所述吸入空间至少分隔成供所述第一流体通过的第一空间(224A)和供所述第二流体通过的第二空间(224B);以及
扩大部(32),该扩大部连接于所述基部的所述风扇轴心的另一方侧,从所述风扇轴心侧向靠近所述叶片的方向延伸并覆盖所述风扇毂的一部分,
所述基部沿远离所述风扇轴心的方向延伸,以使最远离所述风扇轴心的外侧的两端部(301、302)位于所述多个叶片的近前,
所述扩大部具有从所述风扇轴心至与所述叶片的前缘部(243)相对的外缘部(320)的距离比规定的基准距离长的延伸部位(322),所述延伸部位偏向所述吸入空间中的所述第二空间侧地存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大部在所述第二空间侧覆盖所述风扇毂的部位的面积比在所述第一空间侧覆盖所述风扇毂的部位的面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风扇毂中的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侧的部位设为第一风扇毂部(247a)、将所述风扇毂中的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侧的部位设为第二风扇毂部(247b)时,
所述扩大部构成为覆盖所述第一风扇毂部和所述第二风扇毂部这双方,覆盖所述第二风扇毂部的部位的面积比覆盖所述第一风扇毂部的部位的面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扩大部中的覆盖所述第二风扇毂部的部位与所述扩大部中的覆盖所述第一风扇毂部的部位相比,从所述风扇轴心至与所述叶片的前缘部(243)相对的外缘部(320)的距离更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风扇毂中的位于所述第一空间侧的部位设为第一风扇毂部(247a)、将所述风扇毂中的位于所述第二空间侧的部位设为第二风扇毂部(247b)时,
所述扩大部构成为仅覆盖所述第一风扇毂部和所述第二风扇毂部中的所述第二风扇毂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被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该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实施一边从车室外导入外气一边使从车室内导入的内气在所述车室内循环的内外气双层模式,
所述第一流体为所述外气,
所述第二流体为所述内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56251A JP6747402B2 (ja) | 2017-08-11 | 2017-08-11 | 送風機 |
JP2017-156251 | 2017-08-11 | ||
PCT/JP2018/026368 WO2019031151A1 (ja) | 2017-08-11 | 2018-07-12 | 送風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2384A CN111032384A (zh) | 2020-04-17 |
CN111032384B true CN111032384B (zh) | 2022-12-20 |
Family
ID=65272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0704.6A Active CN111032384B (zh) | 2017-08-11 | 2018-07-12 | 送风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274670B2 (zh) |
JP (1) | JP6747402B2 (zh) |
CN (1) | CN111032384B (zh) |
DE (1) | DE112018004126T5 (zh) |
WO (1) | WO201903115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47469B2 (ja) * | 2017-07-25 | 2020-08-2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JP6958221B2 (ja) * | 2017-10-20 | 2021-11-0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JP2021000852A (ja) * | 2019-06-19 | 2021-01-0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空調ユニット |
US11473593B2 (en) * | 2020-03-04 | 2022-10-18 | Lg Electronics Inc. | Blower comprising a fan installed in an inner space of a lower body having a first and second upper body positioned above and a space formed between the bodies wherein the bodies have a first and second openings formed through respective boundary surfaces which are opened and closed by a door assembly |
CN113357204B (zh) | 2020-03-04 | 2023-11-1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送风机 |
KR20210129307A (ko) * | 2020-04-17 | 2021-10-2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 시스템 |
JP7514127B2 (ja) | 2020-07-10 | 2024-07-10 | マーレ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 空調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32342A (ja) * | 2002-10-15 | 2004-04-30 | Denso Corp | 遠心式送風機 |
CN102644625A (zh) * | 2011-02-22 | 2012-08-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的涡轮风扇 |
CN102782333A (zh) * | 2010-02-04 | 2012-11-14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离心式鼓风机组件 |
JP2016011101A (ja) * | 2013-11-20 | 2016-01-2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空調装置 |
EP3064778A1 (en) * | 2015-03-06 | 2016-09-07 | ELICA S.p.A. | Radial fan with air-gas mixing arrangement |
CN106415019A (zh) * | 2013-12-04 | 2017-02-15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的吸入式鼓风机 |
WO2017119475A1 (ja) * | 2016-01-07 | 2017-07-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送風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252181A (en) * | 1977-03-15 | 1981-02-24 | Johannes Kirchmeier | Heat recovering fan |
JPS61263822A (ja) * | 1985-05-17 | 1986-11-21 | Nippon Denso Co Ltd |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
FR2788086B1 (fr) * | 1998-12-30 | 2001-02-09 | Valeo Climatisation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comportant un pulseur d'aspiration |
US7614250B2 (en) * | 2002-12-16 | 2009-11-10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entrifugal fan with air guide |
WO2009139422A1 (ja) * | 2008-05-14 | 2009-11-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遠心送風機 |
JP2018001911A (ja) | 2016-06-30 | 2018-01-1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空調装置 |
JP2018035792A (ja) * | 2016-09-02 | 2018-03-08 | 株式会社ヴァレオジャパン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ための遠心送風機 |
-
2017
- 2017-08-11 JP JP2017156251A patent/JP6747402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7-12 DE DE112018004126.3T patent/DE112018004126T5/de not_active Ceased
- 2018-07-12 CN CN201880050704.6A patent/CN111032384B/zh active Active
- 2018-07-12 WO PCT/JP2018/026368 patent/WO201903115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
- 2020-02-06 US US16/783,735 patent/US1127467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32342A (ja) * | 2002-10-15 | 2004-04-30 | Denso Corp | 遠心式送風機 |
CN102782333A (zh) * | 2010-02-04 | 2012-11-14 |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 离心式鼓风机组件 |
CN102644625A (zh) * | 2011-02-22 | 2012-08-2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的涡轮风扇 |
JP2016011101A (ja) * | 2013-11-20 | 2016-01-21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空調装置 |
CN106415019A (zh) * | 2013-12-04 | 2017-02-15 |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 用于机动车辆的供暖、通风和/或空调设备的吸入式鼓风机 |
EP3064778A1 (en) * | 2015-03-06 | 2016-09-07 | ELICA S.p.A. | Radial fan with air-gas mixing arrangement |
WO2017119475A1 (ja) * | 2016-01-07 | 2017-07-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送風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32384A (zh) | 2020-04-17 |
JP2019034612A (ja) | 2019-03-07 |
US20200173445A1 (en) | 2020-06-04 |
JP6747402B2 (ja) | 2020-08-26 |
US11274670B2 (en) | 2022-03-15 |
WO2019031151A1 (ja) | 2019-02-14 |
DE112018004126T5 (de) | 2020-04-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032384B (zh) | 送风机 | |
US6821088B2 (en) | Centrifugal blower having noise-reduction structure | |
JP6319514B2 (ja) | 送風機 | |
US20220065263A1 (en) | Centrifugal blower | |
WO2017221460A1 (ja) | 空調装置 | |
JP2018079918A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JPH10119533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2118977B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CN110154673B (zh) | 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送风单元 | |
JP2018001911A (ja) | 空調装置 | |
CN109906160B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CN113453922B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CN113056614B (zh) | 离心式送风机 | |
WO2021085086A1 (ja) | 送風機 | |
KR101211520B1 (ko) | 자동차 공기조화장치용 송풍장치 | |
JP6237328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4007878A (zh) | 空调单元 | |
JP2018135827A (ja) | 遠心送風機 | |
WO2019188754A1 (ja) | 補助内気導入口を有する二層流式の車両用空調装置 | |
WO2020116118A1 (ja) | 送風機 | |
CN113167293A (zh) | 送风机 | |
JP7255448B2 (ja) | 送風機 | |
CN113260524A (zh) | 车辆用空调单元 | |
CN113056613B (zh) | 离心式送风机 | |
JP2011218929A (ja)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