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66663A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366663A CN110366663A CN201780087596.5A CN201780087596A CN110366663A CN 110366663 A CN110366663 A CN 110366663A CN 201780087596 A CN201780087596 A CN 201780087596A CN 110366663 A CN110366663 A CN 1103666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r
- filter
- shell
- in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perfuming or deodorising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在顶面具有吸入口,在下部具有排出口,并形成有吸入口与排出口连通的风路;送风机,其收纳于壳体;热交换器,其收纳于壳体,设置于送风机的上游侧;第1过滤器,其收纳于壳体,设置于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前表面面板,其安装于壳体的前表面侧;凸部,其设置于前表面面板的背面;以及第2过滤器,其与第1过滤器分体设置,在前表面面板的背面侧设置于凸部与热交换器之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空气清洁过滤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使从吸入口流入的空气通过设置在吸入口与室内热交换器之间的空气清洁过滤器而将空气清洁化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收纳部(333b)收纳空气清洁过滤器(331),将收纳部(333b)设置在前表面面板(25)的背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6250号公报
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虽然使风路阻力较大的空气清洁过滤器倾斜地设置,但由于空气清洁过滤器设置在前表面面板的背面,因此空气向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段部的流动被空气清洁过滤器阻碍。若空气向室内热交换器的下段部的流动被阻碍,则有助于室内热交换器中的热交换的部分减少,作为室内热交换器的能力降低。
即,在设置有与预滤器分体的空气清洁过滤器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要求兼顾对室内热交换器的能力降低的抑制与基于空气清洁过滤器的空气清洁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抑制热交换器的能力降低,并且获得基于空气清洁过滤器的空气清洁效果。
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壳体,其在顶面具有吸入口,在下部具有排出口,并形成有上述吸入口与上述排出口连通的风路;送风机,其收纳于上述壳体;热交换器,其收纳于上述壳体,设置于上述送风机的上游侧;第1过滤器,其收纳于上述壳体,设置于上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前表面面板,其安装于上述壳体的前表面侧;凸部,其设置于上述前表面面板的背面;以及第2过滤器,其与上述第1过滤器分体设置,在上述前表面面板的背面侧设置于上述凸部与上述热交换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通过在前表面面板的背面设置凸部,在凸部与热交换器之间设置第2过滤器,由此通过凸部能够形成从前表面面板侧朝向空气清洁过滤器的空气的流动,能够抑制热交换器的能力降低,并且获得空气清洁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空调机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前表面面板打开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概略性地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预滤器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概略性地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空气清洁过滤器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概略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结构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另外,在包含图1在内的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结构为相同或者与之相当的结构,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用的。并且,说明书全文所表达的结构要素的方式仅仅是例示,不限于它们的记载。
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室内机2的空调机1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此外,在图1中,用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用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空调机1的结构>
如图1所示,空调机1具备室内机2和室外机3。
室内机2具备室内热交换器4和室内送风机5。
室外机3具备室外热交换器6、室外送风机7、压缩机8、四通切换阀9、以及膨胀阀10。
而且,室内机2与室外机3通过气体侧连结配管11和液体侧连结配管12而相互连接,由此构成制冷剂回路13。
在空调机1中,通过切换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能够切换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在图1中实线所示的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的情况下,空调机1进行制冷运转。另一方面,在图1中虚线所示的四通切换阀9的路径的情况下,空调机1进行制热运转。
(室内机2)
室内机2设置在能够向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冷热或者温热的空间(例如,屋内等空调对象空间、或者经由管道等与空调对象空间连接的其他的空间),具有通过从室外机3供给的冷热或者温热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冷却或者加热的功能。
室内热交换器4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4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
室内热交换器4相当于本发明的“热交换器”。
室内送风机5被配置为由室内热交换器4围起(参照图6),向室内热交换器4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室内送风机5例如能够由贯流风扇构成。
室内送风机5相当于本发明的“送风机”。
(室外机3)
室外机3设置在与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空间(例如屋外),具有向室内机2供给冷热或者温热的功能。
室外热交换器6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
室外送风机7向室外热交换器6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室外送风机7例如能够由具有多个叶片的螺旋桨式风扇构成。
压缩机8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压缩机8例如能够由旋转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等构成。在室外热交换器6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8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而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6。在室外热交换器6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8排出的制冷剂在通过制冷剂配管而经由室内机2之后,被送至室外热交换器6。
四通切换阀9设置在压缩机8的排出侧,在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中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此外,例如也可以将二通阀的组合或者三通阀的组合等作为四通切换阀9的替代。
膨胀阀10使经由了室内热交换器4或者室外热交换器6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膨胀阀10可以由例如能够调整制冷剂的流量的电动膨胀阀等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将膨胀阀10配置于室外机3,而将其配置于室内机2。
制冷剂回路13是通过压缩机8、室内热交换器4、膨胀阀10以及室外热交换器6由包含气体侧连结配管11和液体侧连结配管12的制冷剂配管连接而形成的。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四通切换阀9,而将制冷剂回路13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作为恒定方向。
<空调机1的动作>
接下来,关于空调机1的动作,与制冷剂的流动一同进行说明。这里,以热交换流体为空气、被热交换流体为制冷剂的情况为例,对空调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关于空调机1执行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
通过使压缩机8驱动,从压缩机8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按照实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四通切换阀9而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6。在室外热交换器6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室外送风机7所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
从室外热交换器6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流入。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在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内送风机5所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通过该热交换而将空调对象空间冷却。从室内热交换器4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9而流入压缩机8,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8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关于空调机1执行的制热运转进行说明。
通过使压缩机8驱动,而从压缩机8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按照虚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四通切换阀9而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4。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室内送风机5所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通过该热交换而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制热。
从室内热交换器4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0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6。在室外热交换器6中,在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室外送风机7所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从室外热交换器6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切换阀9而流入压缩机8,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再次从压缩机8排出。以下,重复该循环。
<室内机2的详细情况>
接下来,详细地对室内机2进行说明。
图2是室内机2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将室内机2的前表面面板23打开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基于图2和图3,详细地对室内机2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2和图3中,将室内机2的位于壁面K侧的面作为背面、将其对面作为前表面、将位于顶棚T侧的面作为顶面、将顶面的对面作为下表面、将图2的右侧的侧面作为右侧面、将右侧面的对面作为左侧面,以下进行说明。另外,对于室内机2的内部部件,也基于相同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室内机2设置在例如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居室R的壁面K。居室R具有由顶棚T和壁面K围起的空间。而且,室内机2以背面固定于壁面K、顶面接近顶棚T的状态被安装。
如图2所示,室内机2具有形成为横长的长方体状的壳体20。但是,壳体20的形状不限于横长的长方体状。
壳体20的前表面开口,利用前表面面板23覆盖该前表面的开口部分。壳体20的左右侧面被侧面面板24覆盖。壳体20的背面被背面面板25覆盖。壳体20的下表面被背面面板25、下表面面板26以及上下风向板28覆盖。壳体20的顶面被顶面面板27覆盖。
在顶面面板27形成有格子状的开口部,该开口部作为吸入口21发挥功能。即,室内机2仅在顶面形成有吸入口21,成为在正面观察的状态下看不到吸入口21的结构。
另外,前表面面板23构成室内机2的前表面侧的外观设计面。在前表面面板23,在前表面面板23的高度方向的中间部沿着壳体20的宽度方向形成凹部23a。前表面面板23成为能够对壳体20的前表面进行开闭的构造。
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20的被上下风向板28覆盖的部分开口,该开口为排出口22。具体而言,排出口22形成在壳体20的包含前表面和下表面的下部。
在壳体20的内部设置有预滤器37和空气清洁过滤器38,该预滤器37用于捕集从吸入口21流入的空气中包含的较大的尘埃,该空气清洁过滤器38用于捕集从吸入口21流入的空气中包含的微小的尘埃。
预滤器37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过滤器”。
空气清洁过滤器38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过滤器”。
图4是概略性地示出设置在室内机2的预滤器37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图5是概略性地示出设置在室内机2的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图6是概略性地示出室内机2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基于图4~图6,对预滤器37和空气清洁过滤器38进行说明。
预滤器37构成为在壳体20的室内热交换器4的上游侧能够装卸。预滤器37具有:使一部分弯曲的格子状的框部37b、以及粘贴于框部37b的过滤器部37c。若预滤器37设置在室内机2,则如图6所示,预滤器37位于壳体20的前表面侧和顶面侧。通过使框部37b的一部分弯曲,而容易进行预滤器37相对于壳体20的装卸。
另外,预滤器37的框部37b的一部分形成为供空气清洁过滤器38安装的安装部37a。
空气清洁过滤器38与预滤器37相比,阻碍空气的流动的风路阻力较大。空气清洁过滤器38形成为例如立方体形状,与预滤器37分体地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保持在预滤器37的安装部37a。因此,在将空气清洁过滤器38设置在壳体20的内部时,不需要特别的部件。另外,仅通过将空气清洁过滤器38安装于在预滤器37的一部分形成的安装部37a的作业,就能够将空气清洁过滤器38设置在壳体20的内部,因此能够将空气清洁过滤器38简单地安装、保持在壳体20的内部。
空气清洁过滤器38例如能够通过使带有静电的材料形成为蜂窝构造而构成。另外,空气清洁过滤器38例如也可以使带有静电的材料形成为褶皱状而成为数层的层叠构造。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静电来吸附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空气中包含的微小的尘埃。
另外,通过使催化剂向构成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材料、例如陶瓷材料蒸镀,能够具有除臭功能。并且,通过使构成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材料、例如陶瓷材料包含抗菌成分,能够具有抗菌功能。此外,这样的功能只要根据需要而选择即可。另外,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构成材料、大小、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根据室内机2的结构决定即可。
如图6所示,在壳体20的内部形成有吸入口21与排出口22连通的风路50。
另外,在排出口22设置有上下风向板28。在从室内送风机5到排出口22的风路50设置有左右风向板29。
上下风向板28将从排出口2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进行调整,其构成为在运转停止时关闭排出口22,并兼作为室内机2的下部的外观设计面。
左右风向板29设置在上下风向板28的上游侧,将从排出口22排出的空气的风向在左右方向上进行调整。
另外,如图6所示,在壳体20的内部收纳室内送风机5和室内热交换器4。室内热交换器4在风路50配置在室内送风机5的上游侧。室内送风机5通过图示省略的马达的驱动而在风路50产生空气的流动。室内送风机5在风路50配置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具体而言,室内热交换器4配置在室内送风机5的周围、即室内送风机5的上游侧,在制冷剂回路13中循环的制冷剂与室内送风机5所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具有将室内热交换器4的高度方向的一部分折弯而成的弯曲部4a,以使室内热交换器4成为上下2个部分。此外,也可以将弯曲部4a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4的多个位置。即,与壳体20的内部的室内热交换器4的配置和大小等对应地设置弯曲部4a。
在壳体20内的室内热交换器4的上游配置有预滤器37,在预滤器37安装有空气清洁过滤器38。
并且,在与前表面面板23的凹部23a对应的壳体20的内部侧、即前表面面板23的背面形成向风路50侧突出的凸部23b。
例如,凹部23a和凸部23b是能够通过使前表面面板23从外侧朝向内侧凹陷而形成的。这样,能够将凹部23a和凸部23b集中地一体形成于前表面面板23,能够简单地形成凸部23b。其中,也可以不在前表面面板23形成凹部23a,而在前表面面板23的背面形成凸部23b。在该情况下,只要通过使前表面面板23的背面的一部分向壳体20的内部侧突出而形成凸部23b即可。或者,也可以将作为分体部件而形成的凸部23b安装于前表面面板23的背面。
此外,也可以在前表面面板23的宽度方向的整体范围形成凸部23b,但不限于此。后述进行说明,由于通过凸部23b而形成朝向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空气的流动,因此只要凸部23b以与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宽度方向对应的长度形成即可。另外,凸部23b的剖面形状不限于图6所示的矩形状,可以为三角形状、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状,也可以为使用曲面而成为沿着空气的流动平缓的形状。
在利用前表面面板23而将壳体20关闭的状态下,凸部23b、空气清洁过滤器38和弯曲部4a从前表面面板23朝向室内送风机5而大概呈直线状配置。即,凸部23b、空气清洁过滤器38以及弯曲部4a沿着图6所示的线X排列。换言之,在从前表面侧观察室内机2的状态下,凸部23b、空气清洁过滤器38以及弯曲部4a位于使凹部23a沿水平方向投影的位置。此外,线X是在室内机2设置于壁面K的状态下沿水平方向伸长的直线。另外,在弯曲部4a设置于多个位置的情况下,只要其中的一个弯曲部4a与凸部23b以及空气清洁过滤器38呈大体直线状配置即可。
图7是用于对室内机2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基于图7对室内机2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7中,将壳体20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以箭头A1~箭头A7表示。其中的箭头A1~箭头A4表示壳体20的内部的吸入口21附近的空气的流动。
若室内送风机5驱动,则空气被从吸入口21吸入壳体20的内部。
从吸入口21吸入到壳体2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向上段部的室内热交换器4供给(箭头A1)。此外,上段部的室内热交换器4是指位于比弯曲部4a靠纸面上侧的位置的室内热交换器4。
从吸入口21吸入到壳体2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沿着前表面面板23的内侧流动,与凸部23b接触而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的方向(箭头A2)。
从吸入口21吸入到壳体2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前表面面板23的内侧与空气清洁过滤器38之间,向下段部的室内热交换器4供给(箭头A3)。此外,下段部的室内热交换器4是指位于比弯曲部4a靠纸面下侧的位置的室内热交换器4。
从吸入口21吸入到壳体2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前表面面板23的内侧与空气清洁过滤器38之间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38而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的方向(箭头A4)。
如箭头A4所示,通过前表面面板23的内侧与空气清洁过滤器38之间的空气借助箭头A2所示的空气的流动而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38。通过了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空气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
另一方面,如箭头A3所示,通过前表面面板23的内侧与空气清洁过滤器38之间的空气在通过前表面面板23的内侧与空气清洁过滤器38之间时,借助箭头A2所示的空气的流动而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并且不会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38而朝向室内热交换器4的下部。
供给到室内热交换器4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4时与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且,如果是制冷运转则被冷却,如果是制热运转则被加热,并到达室内送风机5(箭头A5)。通过了室内送风机5的内部、或室内送风机5与背面面板25之间的缝隙的空气(箭头A6)从排出口22朝向前方或下方被排出(箭头A7)。
如图7所示,空气清洁过滤器38设置于沿着从吸入口21流入的空气的流动的方向。详细地说,空气清洁过滤器38以使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空气流入面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被保持于预滤器37。因此,在不存在凸部23b的情况下,空气几乎不会通过空气阻力较大的空气清洁过滤器38。即,所吸入的空气沿着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表面上而流动。由于空气不会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38,因此不会阻碍空气的流动,不会导致室内热交换器4的能力降低,但无法得到空气清洁效果。
另一方面,在室内机2的前表面面板23的背面设置有凸部23b,因此通过凸部23b而形成朝向室内机2的内侧的空气的流动(箭头A2)。即,通过凸部23b能够以不会较大地阻碍壳体20的内部的流动的方式使一部分的空气通过空气清洁过滤器38。因此,在室内机2中,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4的能力降低,并且还能够获得基于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空气清洁效果。
另外,室内热交换器4的弯曲部4a位于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下游侧。从图7可知,弯曲部4a与室内热交换器4的主体部分相比较,空气阻力相对较小。因此,通过设置凸部23b,能够形成更多的空气的流动。即,虽然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空气阻力较大,但由于下游侧的弯曲部4a的空气阻力较小,因此得到空气容易向空气清洁过滤器38流动的效果,进一步获得空气清洁效果。
像以上那样,室内机2具备:壳体20,其在顶面具有吸入口21,在下部具有排出口22,并形成有吸入口21与排出口22连通的风路50;室内热交换器4,其收纳于壳体20;室内送风机5,其收纳于壳体20的室内热交换器4的下游侧;前表面面板23,其覆盖壳体20的前表面侧;凸部23b,其设置于前表面面板23的背面;以及空气清洁过滤器38,其在壳体20的内部设置于凸部23b与室内热交换器4之间。
因此,根据室内机2,通过凸部23b而能够形成从前表面面板23侧朝向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空气的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室内热交换器4的能力降低,并且获得空气清洁效果。
另外,在室内机2中,室内热交换器4具有将高度方向的一部分折弯而成的弯曲部4a,凸部23b、空气清洁过滤器38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的弯曲部4a在侧面观察时呈直线状、例如在水平方向上在侧面观察时呈直线状排列配置。
因此,根据室内机2,通过使相比室内热交换器4的主体部分而空气阻力较小的弯曲部4a位于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下游侧,能够增多朝向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空气的流动。
另外,在室内机2中,在室内热交换器4的上游侧设置预滤器37,空气清洁过滤器38以空气流入面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被保持于预滤器37的一部分。
因此,根据室内机2,空气清洁过滤器38的设置不需要特别的部件,能够简单地安装、保持于壳体20的内部。
另外,根据室内机2,凸部23b与形成在前表面面板23的一部分的凹部23a一体构成,因此能够简单地形成凸部23b。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空调机;2…室内机;3…室外机;4…室内热交换器;4a…弯曲部;
5…室内送风机;6…室外热交换器;7…室外送风机;8…压缩机;9…四通切换阀;10…膨胀阀;11…气体侧连结配管;12…液体侧连结配管;13…制冷剂回路;20…壳体;21…吸入口;22…排出口;23…前表面面板;23a…凹部;23b…凸部;24…侧面面板;25…背面面板;26…下表面面板;27…顶面面板;28…上下风向板;29…左右风向板;37…预滤器;37a…安装部;37b…框部;37c…过滤器部;38…空气清洁过滤器;50…风路;A1…空气的流动;A2…空气的流动;A3…空气的流动;A4…空气的流动;A5…空气的流动;A6…空气的流动;A7…空气的流动;K…壁面;R…居室;T…顶棚。
Claims (5)
1.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其在顶面具有吸入口,在下部具有排出口,并形成有所述吸入口与所述排出口连通的风路;
送风机,其收纳于所述壳体;
热交换器,其收纳于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送风机的上游侧;
第1过滤器,其收纳于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上游侧;
前表面面板,其安装于所述壳体的前表面侧;
凸部,其设置于所述前表面面板的背面;以及
第2过滤器,其与所述第1过滤器分体设置,在所述前表面面板的背面侧设置于所述凸部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将高度方向的一部分折弯而成的弯曲部,
所述凸部、所述第2过滤器以及所述弯曲部在侧面观察时呈直线状排列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所述第2过滤器以及所述弯曲部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过滤器以使空气流入面成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第1过滤器的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与形成在所述前表面面板的表面侧的一部分的凹部一体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7/008533 WO2018158940A1 (ja) | 2017-03-03 | 2017-03-03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366663A true CN110366663A (zh) | 2019-10-22 |
CN110366663B CN110366663B (zh) | 2021-06-29 |
Family
ID=63369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87596.5A Active CN110366663B (zh) | 2017-03-03 | 2017-03-03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118791B2 (zh) |
EP (1) | EP3591308A4 (zh) |
JP (1) | JP6808015B2 (zh) |
CN (1) | CN110366663B (zh) |
WO (1) | WO201815894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69522B2 (ja) * | 2016-11-21 | 2018-08-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KR102549804B1 (ko) * | 2018-08-21 | 2023-06-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310423A (ja) * | 1991-02-12 | 1992-11-02 | Jaguar Cars Ltd | トリムパネルを支持パネルに取り付ける固定装置 |
JP2001065903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Toshiba Kyaria Kk | 空気調和機搭載型空気清浄器 |
CN1405504A (zh) * | 2001-06-19 | 2003-03-2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737451A (zh) * | 2004-08-16 | 2006-02-2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滤清装置 |
CN101813340A (zh) * | 2009-02-20 | 2010-08-25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机及用于该室内机的换热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1135887U (zh) | 1985-02-12 | 1986-08-23 | ||
US5600963A (en) * | 1994-08-20 | 1997-02-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ndoor unit of an air conditioner system |
JP4253942B2 (ja) * | 1999-08-25 | 2009-04-15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2001263785A (ja) | 2000-03-17 | 2001-09-26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4529282B2 (ja) | 2000-12-20 | 2010-08-25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4145216B2 (ja) | 2002-08-22 | 2008-09-03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092179B2 (ja) | 2002-10-31 | 2008-05-2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フィルタ取付機構 |
JP2005032613A (ja) * | 2003-07-07 | 2005-02-03 | Nissan Motor Co Ltd |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
JP2005195199A (ja) | 2004-01-05 | 2005-07-21 |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 空気調和機 |
JP2005326137A (ja) | 2004-04-15 | 2005-11-24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AU2005233844A1 (en) * | 2004-04-15 | 2005-10-27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Air conditioner |
JP2006090694A (ja) | 2004-08-25 | 2006-04-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WO2007081083A1 (en) * | 2006-01-16 | 2007-07-19 | Lg Electronics, Inc. |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JP2009156558A (ja) | 2007-12-27 | 2009-07-16 | Toshiba Carrier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5142767B2 (ja) | 2008-03-07 | 2013-02-13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WO2011016152A1 (ja) | 2009-08-05 | 2011-02-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壁掛け型の空気調和機 |
JP5494406B2 (ja) | 2010-10-14 | 2014-05-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5369141B2 (ja) * | 2011-06-10 | 2013-12-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720819B2 (ja) * | 2014-03-05 | 2015-05-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6238260B2 (ja) * | 2014-03-28 | 2017-11-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
2017
- 2017-03-03 JP JP2019502411A patent/JP68080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3-03 US US16/470,959 patent/US11118791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3-03 CN CN201780087596.5A patent/CN110366663B/zh active Active
- 2017-03-03 EP EP17898440.7A patent/EP3591308A4/en active Pending
- 2017-03-03 WO PCT/JP2017/008533 patent/WO201815894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310423A (ja) * | 1991-02-12 | 1992-11-02 | Jaguar Cars Ltd | トリムパネルを支持パネルに取り付ける固定装置 |
JP2001065903A (ja) * | 1999-08-31 | 2001-03-16 | Toshiba Kyaria Kk | 空気調和機搭載型空気清浄器 |
CN1405504A (zh) * | 2001-06-19 | 2003-03-26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737451A (zh) * | 2004-08-16 | 2006-02-22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滤清装置 |
CN101813340A (zh) * | 2009-02-20 | 2010-08-25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机及用于该室内机的换热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591308A4 (en) | 2020-03-04 |
WO2018158940A1 (ja) | 2018-09-07 |
US20200018493A1 (en) | 2020-01-16 |
JP6808015B2 (ja) | 2021-01-06 |
JPWO2018158940A1 (ja) | 2019-11-07 |
US11118791B2 (en) | 2021-09-14 |
CN110366663B (zh) | 2021-06-29 |
EP3591308A1 (en) | 2020-0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141292B2 (ja) |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設置構成 | |
CN105814377B (zh) |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 |
WO2013146006A1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4688618B (zh) | 空调机 | |
JP7561483B2 (ja) | 室内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JP4036860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10366663A (zh)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
JPWO2019171462A1 (ja) |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JP6698848B2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US11112149B2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JP4618254B2 (ja) | 遮蔽部材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WO2018025325A1 (ja) | 室外ユニット、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室外ユニットの取っ手の製造方法 | |
JP6597846B1 (ja) | 屋外空気調和装置 | |
JP7137092B2 (ja) | 熱交換器 | |
JP7227502B2 (ja) |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 |
JP2020063860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20063861A (ja)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 |
JP6925420B2 (ja) | 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 |
WO2007063738A1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
CN109219723A (zh) |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 |
JP2024087326A (ja) | 冷凍装置 | |
CN116817382A (zh) | 空调器及其压缩式制冷系统 | |
WO2022224406A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及び室内機 | |
JP2009243840A (ja) | 室内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9014247A (ja) |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