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814377B -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4377B
CN105814377B CN201480067189.4A CN201480067189A CN105814377B CN 105814377 B CN105814377 B CN 105814377B CN 201480067189 A CN201480067189 A CN 201480067189A CN 105814377 B CN105814377 B CN 105814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pipe
unit
refrigerant pipe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71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4377A (zh
Inventor
江口晃弘
神谷成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14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4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4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5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 F25B2313/025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out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2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rever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BS单元(70)的第一单元(71)包括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第三部分(R3)、连接部(J1)、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第一部分(R1)配置有第一电动阀(Ev1),并经由第二集管(56)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第二部分(R2)配置有第二电动阀(Ev2),并经由第一集管(55)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第三部分(R3)与气体管(GP)连接。连接部(J1)与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及第三部分(R3)连接,并将它们连接在一起。第二电动阀(Ev2)配置于比第一电动阀(Ev1)高的位置。第三部分(R3)在最下部(B1)处与连接部(J1)连接。

Description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配置于空调系统的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并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39276)中公开的空调系统在热源单元与多个利用单元之间具有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在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设有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第三制冷剂配管及连接部,其中,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供切换阀配置,并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上述第二制冷剂配管供切换阀配置,并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连接,上述第三制冷剂配管与延伸至利用单元的气体管连接,上述连接部将上述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在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当利用单元的热关闭时、运转停止时等,需要使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以使制冷剂不停留在第二制冷剂配管内。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此处,在图1中,示意地示出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及第三制冷剂配管的位置关系。在图1所示的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1中,第三制冷剂配管RP3以从连接部2朝下方延伸的方式在连接部2处与第一制冷剂配管RP1及第二制冷剂配管RP2连接。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1中,第三制冷剂配管RP3从连接部2朝下方延伸,因此,在利用单元停止等时候使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RP2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RP1时,制冷剂会从连接部2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RP3,制冷剂及冷冻机油会积存于第三制冷剂配管RP3内,其结果是,空调系统的性能可能会降低。
另一方面,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1一般配置于狭小的天花板里等的空间,因此,要求将壳体4的铅垂方向长度d1构成为紧凑。从上述紧凑化的要求、需将切换阀5或6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RP1及第二制冷剂配管RP2的结构上的限制出发,在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1中,难以以从连接部2朝上方延伸的方式配置第三制冷剂配管RP3。
另外,在如专利文献1那样包括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施工,希望构成为集成有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但对于上述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也要求紧凑化。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紧凑性优异、且能抑制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包括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部、第一切换阀及第二切换阀。第一制冷剂配管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三制冷剂配管与朝利用单元延伸的气体管连接。连接部与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及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连接部将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及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第一切换阀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切换阀配置于第二制冷剂配管。第二切换阀配置于比第一切换阀高的位置。第三制冷剂配管在高度最低的位置具有最下部。第三制冷剂配管在最下部与上述连接部连接。
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配置于第二制冷剂配管的第二切换阀配置于比第一切换阀高的位置,该第一切换阀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另外,第三制冷剂配管在其最下部与连接部连接。藉此,能抑制单元整体的铅垂方向长度增加,并能使当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从连接部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不易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
即,以第二切换阀位于比第一切换阀高的位置的方式将第一制冷剂配管及第二制冷剂配管在连接部处与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因此,能抑制整体的铅垂方向长度增加,并能将连接部与第三制冷剂配管的最下部连接。另外,连接部与第三制冷剂配管的最下部连接,因此,当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并不会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而是容易经由连接部朝第一制冷剂配管流动。由此,单元整体构成得紧凑,并且,在相对应的利用单元停止等时候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能抑制制冷剂及冷冻机油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因此,紧凑性优异,并且抑制了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
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包括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部、第一切换阀及第二切换阀。第一制冷剂配管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三制冷剂配管与朝利用单元延伸的气体管连接。连接部与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及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连接部将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及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第一切换阀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切换阀配置于第二制冷剂配管。第一制冷剂配管具有水平延伸部。水平延伸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制冷剂配管具有铅垂延伸部。铅垂延伸部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第三制冷剂配管在第三制冷剂配管的高度最低的位置具有最下部。最下部沿着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连接部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连接部与水平延伸部、铅垂延伸部及最下部连接。
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连接部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并与供第一切换阀配置的第一制冷剂配管的水平延伸部、供第二切换阀配置的第二制冷剂配管的铅垂延伸部及沿着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制冷剂配管的最下部连接。藉此,能抑制单元整体的铅垂方向长度增加,并能使当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从连接部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不易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
即,连接部与水平延伸部和铅垂延伸部连接,因此,以第二切换阀位于比第一切换阀高的位置的方式将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及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并能抑制整体的铅垂方向长度增加,且能将连接部与第三制冷剂配管的最下部连接。另外,连接部与第三制冷剂配管的最下部连接,因此,当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并不会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而是容易经由连接部朝第一制冷剂配管流动。由此,单元整体构成得紧凑,并且,在相对应的利用单元停止等时候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能抑制制冷剂及冷冻机油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因此,紧凑性优异,并且抑制了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
此处,“沿着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不限定于在与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完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具体而言,只要相对于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0度以内,就可解释为“沿着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第一制冷剂配管具有水平延伸部。水平延伸部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制冷剂配管具有铅垂延伸部。铅垂延伸部沿着铅垂方向延伸。最下部沿着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连接部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连接部与水平延伸部及最下部连接。
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连接部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并与供第一切换阀配置的第一制冷剂配管的水平延伸部以及沿着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三制冷剂配管的最下部连接。即,连接部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水平延伸部和最下部沿着同一方向(在大致同一直线上)延伸,因此,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流入最下部的制冷剂容易朝水平延伸部流动。由此,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进一步容易朝第一制冷剂配管流动。
此处,“沿着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不限定于在与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完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的情况。具体而言,只要相对于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的倾斜角度为10度以内,就可解释为“沿着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是在第二技术方案或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第一切换阀及第二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水平延伸部或最下部延伸的直线上。
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第一切换阀及第二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水平延伸部或最下部延伸的直线上。藉此,抑制了单元整体的水平方向长度增加。由此,进一步促进了紧凑化。
此处,“位于水平延伸部或最下部延伸的直线上”并不限定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水平延伸部或最下部延伸的直线完全重叠的情况。即,若在俯视观察时在水平延伸部或最下部延伸的直线上局部重叠,则可解释为“位于水平延伸部或最下部延伸的直线上”。
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第三制冷剂配管具有倾斜部。倾斜部从最下部朝气体管侧向斜上方倾斜地延伸。
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第三制冷剂配管具有从最下部朝气体管侧向斜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由此,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从连接部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进一步难以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即,第三制冷剂配管从连接部所在的最下部朝斜上方倾斜地延伸,因此,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容易朝连接部侧滴下。由此,在相对应的利用单元停止等时候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能进一步抑制制冷剂及冷冻机油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
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包括壳体以及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在壳体内配置有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在壳体内配置有多个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这样,通过多个紧凑性优异、并能抑制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集成于一个壳体内,从而能紧凑地构成可以抑制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单元整体构成得紧凑,并且,在相对应的利用单元停止等时候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能抑制制冷剂及冷冻机油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因此,紧凑性优异,并且抑制了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
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单元整体构成得紧凑,并且,在相对应的利用单元停止等时候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能抑制制冷剂及冷冻机油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因此,紧凑性优异,并且抑制了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
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流入第三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进一步容易朝第一制冷剂配管流动。
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进一步促进了紧凑化。
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在相对应的利用单元停止等时候制冷剂从第二制冷剂配管旁通至第一制冷剂配管时,能进一步抑制制冷剂及冷冻机油滞留于第三制冷剂配管内。
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中,能紧凑地构成可以抑制空调系统的性能降低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示意图。
图2是包括中间单元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室外单元内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室内单元及中间单元内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中间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中间单元的右视图。
图7是中间单元的俯视图。
图8是中间单元的主视图。
图9是中间单元的后视图。
图10是图5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BS单元集合体的立体图。
图12是BS单元集合体的仰视图。
图13是图11的A部分中所示的BS单元的放大图。
图14是第一单元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BS单元集合体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BS单元70及中间单元130在内的空调系统100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范围内能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上、下、左、右、前(正面)或后(背面)这样的方向是指图5至图15所示的方向。
(1)空调系统100
图2是空调系统100的整体结构图。空调系统100设置于高楼、工厂等以实现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空调系统100是制冷剂配管方式的空调系统,其通过进行蒸汽压缩方式的制冷循环运转进行对象空间的制冷、制热等。
空调系统100主要包括:作为热源单元的一台室外单元110;作为利用单元的多个室内单元120;以及对制冷剂朝各室内单元120的流动进行切换的中间单元13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另外,空调系统100包括:液体连通管11、吸入气体连通管12及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该液体连通管11、吸入气体连通管12及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将室外单元110和中间单元130连接在一起;以及液体管LP及气体管GP,该液体管LP及气体管GP将中间单元130和室内单元120连接在一起。
在空调系统100中,进行以下制冷循环运转:封入至制冷剂回路内的制冷剂被压缩并被冷却或冷凝,然后被减压并被加热或蒸发,之后,再次被压缩。另外,空调系统100是能按每个室内单元120自由地进行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的所谓冷热自由类型(cooling/heating free type)空调系统。
以下,对空调系统10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2)空调系统100的详细情况
(2-1)室外单元110
图3是室外单元110内的制冷剂回路图。室外单元110例如设于建筑物的屋顶、阳台等室外、地下。在室外单元110内配置有各种设备,上述设备经由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经由液体连通管11、吸入气体连通管12及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与中间单元130内的气体制冷剂回路RC3(后述)及液体制冷剂回路RC4(后述)连接。
热源侧制冷剂回路RC1主要是通过将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2、液体侧截止阀23、储罐24、压缩机25、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室外热交换器30、第一室外膨胀阀34、第二室外膨胀阀35经由多个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另外,在室外单元110内配置有室外风扇33、未图示的室外单元控制部等。
以下,对配置于室外单元110内的设备进行说明。
(2-1-1)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2、液体侧截止阀23
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2及液体侧截止阀23是在制冷剂的填充、制冷剂回收等时打开关闭的手动的阀。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的一端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储罐24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气体侧第二截止阀22的一端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第二流路切换阀27的制冷剂配管连接。液体侧截止阀23的一端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第一室外膨胀阀34或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制冷剂配管连接。
(2-1-2)储罐24
储罐24是用于将吸入至压缩机25的低压制冷剂暂时贮存并加以气液分离的容器。在储罐24的内部,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分离为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储罐24配置于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与压缩机25之间。从气体侧第一截止阀21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与储罐24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延伸至压缩机25的吸入配管251与储罐24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
(2-1-3)压缩机25
压缩机25具有供压缩机用电动机内置的密闭式的结构。压缩机25是例如涡旋方式、旋转方式等容积式的压缩机。另外,压缩机25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为一台,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并列地连接两台以上的压缩机25。吸入配管251与压缩机25的吸入口(未图示)连接。压缩机25在将经由吸入口吸入的低压制冷剂压缩之后,经由排出口(未图示)排出。压缩机25的排出口与排出配管252连接。
(2-1-4)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第三流路切换阀28
第一流路切换阀26、第二流路切换阀27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以下将上述流路切换阀统称为流路切换阀SV)是四通切换阀,根据状况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参照图3的实线及虚线)。排出配管252或从排出配管252延伸出的分支管与流路切换阀SV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另外,流路切换阀SV在运转时切断一个制冷剂流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事实上,作为三通阀起作用。
(2-1-5)室外热交换器30、室外风扇33
室外热交换器30是交叉翅片式、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30包括第一热交换部31和第二热交换部32。第一热交换部31设于室外热交换器30的上部,第二热交换部32设于比第一热交换部31靠下部的位置。
和第三流路切换阀28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一端连接,延伸至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制冷剂配管与第一热交换部31的另一端连接。和第一流路切换阀26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一端连接,延伸至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制冷剂配管与第二热交换部32的另一端连接。流过第一热交换部31及第二热交换部32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33生成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室外风扇33是例如螺旋桨,并与室外风扇用电动机(未图示)联动地进行驱动。当室外风扇33驱动时,生成流入室外单元110内、流过室外热交换器30且朝室外单元110外流出的气流。
(2-1-6)第一室外膨胀阀34、第二室外膨胀阀35
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是例如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第一室外膨胀阀34的一端与从第一热交换部31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液体侧截止阀23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二室外膨胀阀35的一端与从第二热交换部32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液体侧截止阀23的制冷剂配管连接。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根据状况调节开度,并根据其开度对流过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2-1-7)室外单元控制部
室外单元控制部是由CPU、存储器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室外单元控制部经由通信线(未图示)与室内单元控制部(后述)及中间单元控制部132(后述)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室外单元控制部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等对压缩机25及室外风扇33的启停、转速进行控制,并对各种阀的打开关闭、开度调节进行控制。
(2-2)室内单元120
图4是室内单元120及中间单元130内的制冷剂回路图。室内单元120是设置于天花板里等的所谓天花板埋入型或天花板悬挂型室内单元、或设置于室内的内壁等的挂壁型室内单元。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包括多个室内单元120,具体而言,配置有十六台室内单元(120a-120p)。
在各室内单元120内,构成了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在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中,配置有室内膨胀阀51和室内热交换器52,上述室内膨胀阀51和室内热交换器52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另外,在各室内单元120内,配置有室内风扇53及室内单元控制部(未图示)。
室内膨胀阀51是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室内膨胀阀51的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另一端与延伸至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室内膨胀阀51根据其开度对流过的制冷剂进行减压。
室内热交换器52是例如交叉翅片式、微通道式的热交换器,其具有导热管(未图示)。室内热交换器52的一端与从室内膨胀阀51延伸出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另一端与气体管GP连接。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在流过导热管时与由室内风扇53生成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室内风扇53例如是横流风扇、西洛克风扇。室内风扇53与室内风扇用电动机(未图示)联动地驱动。当室内风扇53驱动时,生成从室内空间流入室内单元120内部、流过室内热交换器52、然后朝室内空间流出的气流。
室内单元控制部是由CPU、存储器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室内单元控制部经由远程控制器(未图示)接收用户的指示,根据该指示对室内风扇53、室内膨胀阀51进行驱动。另外,室内单元控制部经由通信线(未图示)与室外单元控制部及中间单元控制部132(后述)连接,并相互地进行信号的发送接收。
(2-3)中间单元130
以下,对中间单元130进行说明。图5是中间单元130的立体图。图6是中间单元130的右视图。图7是中间单元130的俯视图。图8是中间单元130的主视图。图9是中间单元130的后视图。图10是图5的X-X线剖视图。
中间单元130配置于室外单元110与各室内单元120之间,并对朝室外单元110及各室内单元120流入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中间单元130具有金属制的壳体131。壳体131呈大致长方体状,在该壳体131的底部以能装拆的方式配置有泄水盘(未图示)。在壳体131内主要收容有BS单元集合体60和中间单元控制部132。
(2-3-1)BS单元集合体60
图11是BS单元集合体60的立体图。图12是BS单元集合体60的仰视图。
如图11及图12等所示,BS单元集合体60是通过多个制冷剂配管、电动阀等组合在一起而构成的。BS单元集合体60在概念上是将多个如图13所示的BS单元70集合而成为一体的。在本实施方式中,BS单元集合体60包括多个集管(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以及数量与室内单元120的数量相同的BS单元70(具体而言为十六组BS单元70a~70p)(参照图4等)。
(2-3-1-1)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第四集管58
第一集管55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并连通。第一集管55在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包括第一集管用过滤器55a,该第一集管用过滤器55a将流过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去除(参照图11)。第一集管55与后述的第一单元71的第八配管P8大致垂直地连接。
第二集管56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并连通。第二集管56在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包括第二集管用过滤器56a,该第二集管用过滤器56a将流过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去除(参照图11)。另外,第二集管56与后述的第一单元71的第六配管P6大致垂直地连接。
另外,第二集管56在左右两侧具有与第四集管58的第二连接部581(后述)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61。第二集管56经由该第一连接部561与第四集管58连通(参照图12及图16)。第一连接部561从第二集管56朝上方平缓地延伸,然后弯曲而朝下方延伸(参照图6及图10)。这样第一连接部561从第二集管56先朝上方延伸的原因是为了形成捕集部(trap),该捕集部抑制在空调系统100停止时等存在于第二集管56的制冷剂和与制冷剂相溶的冷冻机油流入第一连接部561。
第三集管57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并连通。第三集管57与后述的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一配管P1大致垂直地连接。
第四集管58与后述的旁通单元74的第九配管P9大致垂直地连接。另外,第四集管58在左右两侧具有与第二集管56的第一连接部56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81。第四集管58经由该第二连接部581与第四集管58连通(参照图12及图16)。
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沿着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及第三集管57通过形成于壳体131的左侧面的通孔露出至外部。另外,关于各集管的高度关系,从上方朝下方依次排列着第一集管55、第四集管58、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参照图6及图10)。另外,关于各集管的前后关系,从背面侧朝正面侧依次排列着第四集管58、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参照图6及图10)。
另外,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第三集管57及第四集管58大致平行地延伸。
(2-3-1-2)BS单元70
各BS单元70对应于室内单元120中的各个室内单元。例如,BS单元70a对应于室内单元120a,BS单元70b对应于室内单元120b,BS单元70p对应于室内单元120p。在后述“(3)BS单元70的详细情况”中对BS单元7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2-3-2)中间单元控制部132
中间单元控制部132是由CPU、存储器等构成的微型计算机。中间单元控制部132经由通信线接收来自室内单元控制部或室外单元控制部的信号,并根据该信号对后述的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及第三电动阀Ev3的开度进行控制。
(3)BS单元70的详细情况
以下,对BS单元7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13是图11的A部分中所示的BS单元70的放大图。
BS单元70在室外单元110与室内单元120之间切换制冷剂的流动。BS单元70主要由如图14所示的第一单元71和如图15所示的第二单元72构成。
(3-1)第一单元71
图14是第一单元71的立体图。第一单元71是在BS单元70内构成气体制冷剂回路RC3的单元。
第一单元71经由第一集管55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经由第二集管56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并经由气体管GP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连接。第一单元71在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或吸入气体连通管12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之间主要连通气体制冷剂。
第一单元71包括作为切换阀的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另外,第一单元71包括第一过滤器Fl1和连接部J1。另外,第一单元71包括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第三配管P3、第四配管P4、第六配管P6、第七配管P7及第八配管P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第一单元71内的制冷剂流过声音,切换阀采用了电动阀(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而未采用电磁阀。
第一单元71主要被划分为第一部分R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部分R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制冷剂配管”)以及第三部分R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三制冷剂配管”)。第一单元71是用连接部J1连接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及第三部分R3而构成的。
(3-1-1)第一部分R1
第一部分R1的一端经由第二集管56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另一端经由连接部J1与第二部分R2及第三部分R3连接。具体而言,第一部分R1是包括第一电动阀Ev1、第五配管P5和第六配管P6的部分。另外,当改变观点时,也能将第一部分R1视为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的一个制冷剂配管(即,第一部分R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制冷剂配管”)。
第一电动阀Ev1是例如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根据开度使制冷剂流过或切断制冷剂而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如图14所示,第一电动阀Ev1呈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在图14中省略了第一电动阀Ev1的驱动部)。第一电动阀Ev1的一端与第五配管P5连接,另一端与第六配管P6连接。另外,第一电动阀Ev1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四配管的最下部B1(后述)及第五配管P5延伸的直线上(参照图7)。
第五配管P5(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水平延伸部”)的一端与连接部J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阀Ev1连接。更详细而言,第五配管P5从一端(与连接部J1连接的连接部分)朝前方(水平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一电动阀Ev1连接(参照图13及图14)。
第六配管P6的一端与第二集管56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动阀Ev1连接。更详细而言,第六配管P6从一端(即与第二集管56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平缓地延伸,然后弯曲而朝下方延伸,之后弯曲而朝前方(水平方向)延伸,由此处进一步弯曲而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一电动阀Ev1连接(参照图6、图10、图13及图14)。这样第六配管P6从与第二集管56连接的连接部分先朝上方延伸的原因是为了形成捕集部(trap),该捕集部抑制在空调系统100停止时等存在于第二集管56的制冷剂和与制冷剂相溶的冷冻机油流入第六配管P6。另外,第六配管P6与第二集管56大致垂直地连接。
(3-1-2)第二部分R2
第二部分R1的一端经由第二集管55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另一端经由连接部J1与第一部分R1及第三部分R3连接。具体而言,第二部分R2是包括第二电动阀Ev2、第七配管P7和第八配管P8的部分。另外,当改变观点时,也能将第二部分R2视为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的一个制冷剂配管(即,第二部分R2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制冷剂配管”)。
第二电动阀Ev2是例如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更详细而言,即便第二电动阀Ev2处于最小开度时,也在第二电动阀Ev2的内部形成有供制冷剂流动的微小流路(未图示),即便开度最小时,也不会完全关闭。如图14所示,第二电动阀Ev2呈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在图14中省略第二电动阀Ev2的驱动部)。第二电动阀Ev2的一端与第七配管P7,另一端与第八配管P8连接。另外,如图10等所示,第二电动阀Ev2在比第一电动阀Ev1靠背面侧的位置配置于比第一电动阀Ev1靠上方(更高)的位置。另外,第二电动阀Ev2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四配管的最下部B1(后述)及第五配管P5延伸的直线上(参照图7等)。
第七配管P7(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铅垂延伸部”)的一端与连接部J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动阀Ev2连接。更详细而言,第七配管P7从一端(即与连接部J1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二电动阀Ev2连接(参照图13及图14)。
第八配管P8的一端与第二电动阀Ev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集管55连接。更详细而言,第八配管P8从一端(即与第二电动阀Ev2连接的连接部分)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一集管55大致垂直地连接(参照图13及图14)。
(3-1-3)第三部分R3
第三部分R3的一端与气体管GP连接,另一端经由连接部J1与第一部分R1及第二部分R2连接。具体而言,第三部分R3是包括第一过滤器Fl1、第三配管P3和第四配管P4的部分。另外,当改变观点时,也能将第三部分R3视为与气体管GP连接的一个制冷剂配管(即,第三部分R3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三制冷剂配管”)。
第一过滤器Fl1起到了将流过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去除的作用。如图14所示,第一过滤器Fl1呈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前后方向(水平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更详细而言,第一过滤器Fl1被倾斜地配置成背面侧的端部为上方、正面侧的端部为下方(参照图6及图10等)。第一过滤器Fl1的一端与第三配管P3连接,另一端与第四配管P4连接。
第三配管P3的一端与气体管GP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过滤器Fl1连接。更详细而言,第三配管P3在从另一端(与第一过滤器Fl1连接的连接部分)朝背面侧朝斜上方倾斜地延伸之后,在水平方向上(朝后方)延伸(参照图10等)。另外,第三配管P3的一端从壳体131的背面朝外部露出(参照图6及图10等)。
第四配管P4的一端与第一过滤器Fl1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部J1连接。更详细而言,第四配管P4在从一端(与第一过滤器Fl1连接的连接部分)朝正面侧朝斜下方倾斜地延伸之后,在水平方向上(朝前方)延伸,另一端与连接部J1连接(参照图10等)。
另外,如上所述,第一过滤器Fl1倾斜地配置,并且第三配管P3及第四配管P4倾斜地延伸,藉此,在第三部分R3中,如图10及图14所示构成倾斜部S1。具体而言,倾斜部S1由第三配管P3的倾斜部分、第一过滤器Fl1和第四配管P4的倾斜部分构成。倾斜部S1以背面侧为上方并且正面侧为下方的方式倾斜。
另外,在第三部分R3中,通过设置倾斜部S1而构成最下部B1。如图10所示,倾斜部S1从最下部B1朝第三配管P3的一端侧(气体管GP侧)向斜上方倾斜地延伸。最下部B1是在第三部分R3中高度最低的部分。更详细而言,最下部B1是第四配管P4的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即,最下部B1沿着第五配管P5延伸的方向延伸。第三部分R3在最下部B1处与连接部J1连接。
(3-1-4)连接部J1
连接部J1是制冷剂配管用的接头,并呈倒T字形的形状。连接部J1能通过在上方、前方及后方分别形成的开口连接三根配管。连接部J1通过扩口式配管(flare fittings)、焊接等与第一部分R1的第五配管P5、第二部分R2的第七配管P7及第三部分R3的最下部B1(第四配管P4)连接。
具体而言,连接部J1经由形成于前方的开口与第一部分R1连接,经由形成于上方的开口与第二部分R2连接,并经由形成于后方的开口与第三部分R3连接。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连接部J1与各部分连接,如图10等所示,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及第三部分R3从正面侧朝背面侧按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及第三部分的顺序排列。
(3-2)第二单元72
图15是第二单元72的立体图。第二单元72主要被划分为液体连通单元73和旁通单元74。
(3-2-1)液体连通单元73
液体连通单元73是在BS单元70内构成液体制冷剂回路RC4的单元。
液体连通单元73经由第三集管57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并经由液体管LP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连接。液体连通单元73在液体连通管11与利用侧制冷剂回路RC2之间主要连通液体制冷剂。液体连通单元73主要包括过冷却热交换部59和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第一配管P1及第二配管P2。
(3-2-1-1)过冷却热交换器59
过冷却热交换部59是例如套管型热交换器。过冷却热交换部59呈大致筒状的形状,在该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路591及第二流路592。更详细而言,过冷却热交换部59具有能供在第一流路591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流路592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结构。具体而言,第一流路591的一端与第一配管P1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配管P2连接。第二流路592的一端与第九配管P9连接,另一端与第十配管P10连接。
过冷却热交换部59被配置成沿着前后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另外,在图11所示的BS单元集合体60中,过冷却热交换部59与第三配管P3及第四配管P4等大致平行地延伸。
(3-2-1-2)液体连通单元73内的制冷剂配管
第一配管P1的一端与第三集管57连接,另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一流路591连接。具体而言,第一配管P1从一端(即与第三集管57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参照图13及图15)。另外,第一配管P1与第三集管57大致垂直地连接。
第二配管P2的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一流路591连接,另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具体而言,第二配管P2在从一端(即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的连接部分)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之后,弯曲而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并由此处进一步弯曲而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参照图13及图15)。另外,第二配管P2的另一端从壳体131的背面朝外部露出(参照图6及图10等)。
(3-2-2)旁通单元74
旁通单元74是将制冷剂从第四集管58旁通至液体连通单元73的单元。具体而言,旁通单元74的一端与第四集管58连接,另一端与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一配管P1连接。旁通单元74将气体制冷剂旁通至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一配管P1,其中,气体制冷剂是流过第一单元71的第六配管P6并经由第二集管56流入第四集管58的气体制冷剂。
旁通单元74主要包括第三电动阀Ev3、第二过滤器Fl2、作为制冷剂配管的第九配管P9、第十配管P10、第十一配管P11及第十二配管P12。
(3-2-2-1)第三电动阀Ev3
第三电动阀Ev3是例如能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阀,根据开度使制冷剂流过或切断制冷剂而切换制冷剂的流动。如图15所示,第三电动阀Ev3呈大致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在图15中省略第三电动阀Ev3的驱动部)。具体而言,第三电动阀Ev3的一端与第十配管P10连接,另一端与第十一配管P11连接。
(3-2-2-2)第二过滤器Fl2
第二过滤器Fl2起到了将流过的制冷剂中含有的异物去除的作用。如图15所示,第二过滤器Fl2呈圆柱状的形状,并被配置成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为长边方向的姿势。具体而言,第二过滤器Fl2的一端与第十一配管P11连接,另一端与第十二配管P12连接。
(3-2-2-3)旁通单元74内的制冷剂配管
第九配管P9的一端与第四集管58连接,另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二流路592连接。具体而言,第九配管P9在从一端(即与第四集管58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之后,弯曲而朝前方(水平方向)延伸,从而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参照图13及图15)。另外,第九配管P9与第四集管58大致垂直地连接。
第十配管P10的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二流路592连接,另一端与第三电动阀Ev3连接。具体而言,第十配管P10从一端(即与过冷却热交换部59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上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三电动阀Ev3连接(参照图13及图15)。
第十一配管P11的一端与第三电动阀Ev3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过滤器Fl2连接。具体而言,第十一配管P11从与第三电动阀Ev3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下方(铅垂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二过滤器Fl2连接(参照图13及图15)。
第十二配管P12的一端与第二过滤器Fl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配管P1连接。具体而言,第十二配管P12在从一端(即与第二过滤器Fl2连接的连接部分)朝下方(铅垂方向)延伸之后,弯曲而朝后方(水平方向)延伸,另一端与第一配管P1连接(参照图13及图15)。
(4)空调系统100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以室内单元120a及120b处于运转中的情况为例,按各个状况说明空调系统100运转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简化说明,假设其它室内单元120(120c~120p)处于停止状态。由此,除了室内单元120a及120b之外的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处于完全关闭状态,除了BS单元70a及70b之外的BS单元70(70c~70p)内的第一电动阀及第三电动阀Ev3被完全关闭。另外,BS单元70c~70p内的第二电动阀Ev2处于最小开度,存在于第二部分R2(第八配管P8及第七配管P7)的制冷剂被朝第一部分R1(第五配管P5及第六配管P6)旁通。
(4-1)室内单元120a及120b这两个室内单元进行制冷运转时
在上述状况下,在BS单元70a及70b中,第一电动阀Ev1被完全打开,第二电动阀Ev2处于最小开度。另外,室内单元120a及120b的各室内膨胀阀51以恰当的开度打开,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处于完全打开。
当压缩机25在上述状态下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2、第一流路切换阀26及第三流路切换阀28等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0并冷凝。在室外热交换器30中冷凝后的制冷剂流过液体侧截止阀23等而流入液体连通管11。流入液体连通管11的制冷剂不久到达中间单元130的第三集管57,并流入BS单元70a或70b(第二单元72a或72b)的第一配管P1。
流入第一配管P1的制冷剂经由第二配管P2、液体管LP等而到达室内单元120a或120b,并流入室内膨胀阀51而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各室内热交换器52并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气体管GP而流入BS单元70a或70b(第一单元71a或71b)的第三配管P3。
流入第三配管P3的制冷剂流过第四配管P4、第五配管P5及第六配管P6等而到达第二集管56。到达第二集管56的制冷剂经由吸入气体连通管12流入室外单元110,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5。
另外,当室内单元120a或室内单元120b通过热关闭(thermo off)等停止运转时,存在于第二部分R2(第八配管P8及第七配管P7)的制冷剂经由第二电动阀Ev2的微小流路等而旁通至第一部分R1(第五配管P5及第六配管P6)。
(4-2)室内单元120a及120b这两个室内单元进行制热运转时
在上述状况下,在BS单元70a及70b中,第一电动阀Ev1被完全关闭,第二电动阀Ev2被完全打开。另外,室内单元120a及120b的室内膨胀阀51被完全打开,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以恰当的开度打开。
当压缩机25在上述状态下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2及第二流路切换阀27等流入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流入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的制冷剂不久到达中间单元130的第一集管55。到达第一集管55的制冷剂流入BS单元70a或70b(第一单元71a或71b)的第八配管P8,并流过第七配管P7、第四配管P4及第三配管P3等而流入气体管GP。
流入气体管GP的制冷剂到达室内单元120a或120b,并流入各室内热交换器52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由液体管LP而流入BS单元70a或70b(第二单元72a或72b)的第二配管P2。
流入第二配管P2的制冷剂经由第一配管P1等而到达第三集管57。到达第三集管57的制冷剂经由液体连通管11流入室外单元110。
流入室外单元110的制冷剂在第一室外膨胀阀34或第二室外膨胀阀35中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30,并在流过室外热交换器30时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第一流路切换阀26或第三流路切换阀28等而被吸入至压缩机25。
(4-3)室内单元120a及120b中的任意一方进行制冷运转并且另一方进行制热运转时
在上述状况下,在BS单元70a及70b中的与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单元120(以下记为“一方室内单元120”)相对应的BS单元70(以下记为“一方BS单元70”)中,第一电动阀Ev1被完全打开,并且第二电动阀Ev2处于最小开度,第三电动阀Ev3以恰当的开度打开。另外,一方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以恰当的开度打开。与此相对,在BS单元70a及70b中的与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单元120(以下记为“另一方室内单元120”)相对应的BS单元70(以下记为“另一方BS单元70”)中,第一电动阀Ev1被完全关闭,并且第二电动阀Ev2被完全打开。另外,另一方室内单元120的室内膨胀阀51被完全打开。另外,第一室外膨胀阀34及第二室外膨胀阀35以恰当的开度打开。
当压缩机25在上述状态下驱动时,由压缩机25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配管252及第二流路切换阀27等流入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流入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的制冷剂不久到达中间单元130的第一集管55。到达第一集管55的制冷剂流入另一方BS单元70内的第一单元71,并流过第八配管P8、第七配管P7、第四配管P4及第三配管P3等而流入气体管GP。
流入气体管GP的制冷剂到达另一方室内单元120,并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2而冷凝。冷凝后的制冷剂经由液体管LP而流入另一方BS单元70内的液体连通单元73的第二配管P2。流入第二配管P2的制冷剂经由第一配管P1等而到达第三集管57。
到达第三集管57的制冷剂到达一方BS单元70内的液体连通单元73,并流入第一配管P1。流入第一配管P1的制冷剂流过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一流路591,并经由第二配管P2及液体管LP而到达一方室内单元120。
到达一方室内单元120的制冷剂流入室内膨胀阀51而被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52并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经由气体管GP到达一方BS单元70的第一单元71,并流入第三配管P3。流入第三配管P3的制冷剂流过第四配管P4、第五配管P5及第六配管P6等而到达第二集管56。
到达第二集管56的一部分制冷剂经由吸入气体连通管12流入室外单元110,并被吸入至压缩机25。另一方面,到达第二集管56的其它制冷剂经由第一连接部561及第二连接部581流入第四集管58。即,第一连接部561及第二连接部581起到了作为连接配管的作用,该连接配管将第二集管56和第四集管58连接,并将第二集管56内的制冷剂输送至第四集管58。
流入第四集管58的制冷剂到达一方BS单元70内的旁通单元74,并流入第九配管P9。流入第九配管P9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却热交换部59的第二流路592。流入第二流路592的制冷剂在流过第二流路592时与流过第一流路59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以对流过第一流路591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藉此,在第一流路591中流动的制冷剂处于过冷却的状态。
流过第二流路592的制冷剂经由第十配管P10、第十一配管P11及第十二配管P12而与在第一配管P1内流动的制冷剂合流。
另外,当一方室内单元120通过热关闭等停止运转时,存在于一方BS单元70内的第二部分R2(第八配管P8及第七配管P7)的制冷剂经由第二电动阀Ev2的微小流路等而旁通至第一部分R1(第五配管P5及第六配管P6)。
(5)中间单元130的制造方法
此处,对中间单元13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6是BS单元集合体60的分解图。
中间单元130主要是通过在生产线上将分别制作出的壳体131、中间单元控制部132、包括多个BS单元70在内的BS单元集合体60组合在一起而制造出的。
具体而言,在通过板金加工制造出的壳体131的底面上设置BS单元集合体60,并用螺钉等恰当地加以固定。然后,收容中间单元控制部132,并与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及第三电动阀Ev3进行配线连接等。最后,在配置完泄水盘等之后,用螺钉等固定壳体131的顶面、前表面部分。
另外,如图16所示,BS单元集合体60是通过组合第一组装件80和第二组装件90并利用固定件601(参照图6及图12)加以固定而制作出的,其中,上述第一组装件80是将多个第一单元71(71a~71p)集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体的,上述第二组装件90是将多个第二单元72(72a~72p)集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体的。
(6)特征
(6-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BS单元70(第一单元71)中,配置于第二部分R2的第二电动阀Ev2配置于比第一电动阀Ev1高的位置,该第一电动阀Ev1配置于第一部分R1。另外,第三部分R3在最下部B1处与连接部J1连接。
这样使第一部分R1及第二部分R2以第二电动阀Ev2位于比第一电动阀Ev1高的位置的方式与连接部J1连接,从而能抑制BS单元70整体的铅垂方向长度增加,并能将第三部分R3在最下部B1处与连接部J1连接。
另外,这样使连接部J1与第三部分R3的最下部B1连接,从而在停止时等将制冷剂从第二部分R2旁通至第一部分R1时流入第三部分R3的制冷剂并不滞留于第三部分R3,而是容易经由连接部J1朝第一部分R1流动。
由此,BS单元70及中间单元130构成得紧凑,并且,在相对应的室内单元120停止等时候将制冷剂从第二部分R2旁通至第一部分R1时,能抑制制冷剂及冷冻机油滞留于第三部分R3内。
(6-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J1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并与供第一电动阀Ev1配置的第一部分R1的第五配管P5、供第二电动阀Ev2配置的第二部分R2的第七配管P7、沿着第五配管P5延伸的方向延伸的第三部分R3的最下部B1连接。
这样,连接部J1与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五配管P5以及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第七配管P7连接。藉此,能以第二电动阀Ev2位于比第一电动阀Ev1高的位置的方式将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及第三部分R3连接在一起。另外,能抑制整体的铅垂方向长度增加,并将连接部J1与第三部分R3的最下部B1连接。
另外,连接部J1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第五配管P5和最下部B1沿着同一方向(在大致同一直线上)延伸。藉此,当将制冷剂从第二部分R2旁通至第一部分R1时流入最下部B1的制冷剂容易朝第五配管P5流动。
(6-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五配管P5及最下部B1延伸的直线上。藉此,抑制了整体的水平方向长度增加。
(6-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BS单元70(第一单元71)处,第三部分R3具有从最下部B1朝气体管GP侧向斜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S1。这样第三部分R3从最下部B1朝斜上方倾斜地延伸,藉此,当将制冷剂从第二部分R2旁通至第一部分R1时从连接部J1流入第三部分R3的制冷剂并不滞留于第三部分R3,而是容易朝连接部J1侧滴下。
(6-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间单元130的壳体131内配置有多个BS单元70。即,中间单元130将紧凑性优异并且能抑制空调系统100的性能降低的多个BS单元70集成于壳体131内。藉此,能将可以抑制空调系统100的性能降低的中间单元130构成得紧凑。
(7)变形例
(7-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100具有一个室外单元11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存在多个室外单元110。另外,空调系统100具有十六台室内单元12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存在任意台数的室内单元120。
(7-2)变形例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中间单元130(BS单元集合体60)具有十六组BS单元70,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有任意数量的BS单元70。例如,配置于中间单元130(BS单元集合体60)的BS单元70的数量可以是四组、六组或八组,或者也可以是二十四组。
(7-3)变形例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中间单元130(BS单元集合体60)中,第一单元71和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沿水平方向交替排列。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单元71和第二单元72(液体连通单元73)被配置成沿铅垂方向交替地排列。
(7-4)变形例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BS单元70在集成有多个BS单元70以作为BS单元集合体60的状态下收容于壳体131。但是,并不限定于此,BS单元70也可以不与其它BS单元70一起被集成为BS单元集合体,而是个别地收容于各个壳体。在上述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第一集管55、第二集管56或第三集管57,将第一部分R1(第六配管P6)、第二部分R2(第八配管P8)或液体连通单元73(第一配管71)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吸入气体连通管12或液体连通管11直接连接。
(7-5)变形例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电动阀,以作为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及第三电动阀Ev3。但是,第一电动阀Ev1、第二电动阀Ev2及第三电动阀Ev3未必一定是电动阀,也可以是例如电磁阀。
(7-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四配管的最下部B1及第五配管P5延伸的直线上(参照图7等)。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只要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第四配管的最下部B1及第五配管P5中的任意一方延伸的直线上即可。
(7-7)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电动阀Ev2采用了在内部形成有微小流路、即便在最小开度时也不会完全关闭的类型的电动阀。但是,并不限定于此,第二电动阀Ev2也可以采用在内部未形成有微小流路的类型的电动阀,并将毛细管等旁通管连接至第二电动阀Ev2。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用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符号说明)
11 液体连通管
12 吸入气体连通管
13 高低压气体连通管
55 第一集管
55a 第一集管用过滤器
56 第二集管
56a 第二集管用过滤器
57 第三集管
58 第四集管
59 过冷却热交换部
60 BS单元集合体
70 BS单元(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71 第一单元
72 第二单元
73 液体连通单元
74 旁通单元
80 第一组装件
90 第二组装件
100 空调系统
110 室外单元(热源单元)
120 室内单元(利用单元)
130 中间单元(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131 壳体
132 中间单元控制部
561 第一连接部
581 第二连接部
591 第一流路
592 第二流路
601 固定件
B1 最下部
Ev1 第一电动阀
Ev2 第二电动阀
Ev3 第三电动阀
Fl1 第一过滤器
Fl2 第二过滤器
GP 气体管
J1 连接部
LP 液体管
P4 第四配管
P5 第五配管(水平延伸部)
P7 第七配管(铅垂延伸部)
R1 第一部分(第一制冷剂配管)
R2 第二部分(第二制冷剂配管)
R3 第三部分(第三制冷剂配管)
RC1 热源侧制冷剂回路
RC2 利用侧制冷剂回路
RC3 气体制冷剂回路
RC4 液体制冷剂回路
S1 倾斜部
SV 流路切换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39276号公报。

Claims (6)

1.一种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70),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110)与利用单元(120)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制冷剂配管(R1),该第一制冷剂配管(R1)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
第二制冷剂配管(R2),该第二制冷剂配管(R2)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
第三制冷剂配管(R3),该第三制冷剂配管(R3)与朝所述利用单元延伸的气体管(GP)连接;
连接部(J1),该连接部(J1)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及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并将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及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
第一切换阀(Ev1),该第一切换阀(Ev1)配置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以及
第二切换阀(Ev2),该第二切换阀(Ev2)配置于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
所述第二切换阀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切换阀高的位置,
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在高度最低的位置具有最下部(B1),并具有从所述最下部朝所述气体管侧向斜上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S1),且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在所述最下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2.一种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70),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110)与利用单元(120)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制冷剂配管(R1),该第一制冷剂配管(R1)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
第二制冷剂配管(R2),该第二制冷剂配管(R2)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
第三制冷剂配管(R3),该第三制冷剂配管(R3)与朝所述利用单元延伸的气体管(GP)连接;
连接部(J1),该连接部(J1)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及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并将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及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
第一切换阀(Ev1),该第一切换阀(Ev1)配置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以及
第二切换阀(Ev2),该第二切换阀(Ev2)配置于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
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伸部(P5),
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具有沿着铅垂方向延伸的铅垂延伸部(P7),
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在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的高度最低的位置具有最下部(B1),该最下部(B1)沿着所述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所述连接部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并与所述水平延伸部、所述铅垂延伸部及所述最下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阀及所述第二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水平延伸部或所述最下部延伸的直线上。
4.一种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70),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110)与利用单元(120)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制冷剂配管(R1),该第一制冷剂配管(R1)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
第二制冷剂配管(R2),该第二制冷剂配管(R2)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
第三制冷剂配管(R3),该第三制冷剂配管(R3)与朝所述利用单元延伸的气体管(GP)连接;
连接部(J1),该连接部(J1)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及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并将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及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连接在一起;
第一切换阀(Ev1),该第一切换阀(Ev1)配置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以及
第二切换阀(Ev2),该第二切换阀(Ev2)配置于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
所述第二切换阀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切换阀高的位置,
所述第三制冷剂配管在高度最低的位置具有最下部(B1),并在所述最下部与所述连接部连接,
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具有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延伸部(P5),
所述最下部沿着所述水平延伸部延伸的方向延伸,
所述连接部是倒T字状的配管接头,并与所述水平延伸部及所述最下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切换阀及所述第二切换阀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水平延伸部或所述最下部延伸的直线上。
6.一种流路切换集合单元(130),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31);以及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70),
在所述壳体内配置有多个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CN201480067189.4A 2013-12-11 2014-12-03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Active CN105814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6480A JP5783235B2 (ja) 2013-12-11 2013-12-11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
JP2013-256480 2013-12-11
PCT/JP2014/082005 WO2015087757A1 (ja) 2013-12-11 2014-12-03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4377A CN105814377A (zh) 2016-07-27
CN105814377B true CN105814377B (zh) 2017-07-21

Family

ID=53371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7189.4A Active CN105814377B (zh) 2013-12-11 2014-12-03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651283B2 (zh)
EP (1) EP3091313B1 (zh)
JP (1) JP5783235B2 (zh)
CN (1) CN105814377B (zh)
AU (1) AU2014362599B2 (zh)
ES (1) ES2893350T3 (zh)
WO (1) WO20150877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55583A (ko) * 2014-11-10 2016-05-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
KR101726073B1 (ko) * 2015-10-01 2017-04-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시스템
JP2018009707A (ja) * 2016-07-11 2018-01-18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JP6456880B2 (ja) * 2016-07-11 2019-01-23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媒切替集合ユニット
JP7185412B2 (ja) * 2018-03-23 2022-12-07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6809583B1 (ja) * 2019-09-24 2021-01-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7393624B2 (ja) * 2019-09-24 2023-12-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7276055B2 (ja) * 2019-09-30 2023-05-18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切替ユニット
JP7044986B2 (ja) 2020-06-17 2022-03-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JP7260805B2 (ja) * 2021-03-31 2023-04-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25849B2 (ja) * 1989-07-27 1998-03-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ルブユニット
JP3175676B2 (ja) * 1997-12-05 2001-06-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2001241696A (ja) * 2000-02-28 2001-09-07 Daikin Ind Ltd 断熱材組立体および空気調和機の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JP3885817B2 (ja) * 2005-04-19 2007-02-2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分岐冷媒中継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39276A (ja) 2006-08-04 2008-02-21 Daikin Ind Ltd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KR20090014595A (ko) * 2007-08-06 2009-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조장치용 배관키트 및 이를 갖춘 에어핸들링유닛
JP5282666B2 (ja) * 2009-06-09 2013-09-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装置
CN102667276B (zh) * 2009-10-22 2014-03-1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KR101727034B1 (ko) * 2010-03-11 2017-04-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WO2011141959A1 (ja) * 2010-05-12 2011-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切換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447231B2 (ja) * 2010-06-30 2014-03-1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KR101203579B1 (ko) * 2010-11-05 2012-1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조 겸용 급탕 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JP6083148B2 (ja) * 2011-11-02 2017-02-2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91313A1 (en) 2016-11-09
JP5783235B2 (ja) 2015-09-24
US20160377332A1 (en) 2016-12-29
AU2014362599B2 (en) 2016-07-28
US9651283B2 (en) 2017-05-16
AU2014362599A1 (en) 2016-07-28
CN105814377A (zh) 2016-07-27
EP3091313B1 (en) 2021-08-11
ES2893350T3 (es) 2022-02-08
EP3091313A4 (en) 2017-09-20
WO2015087757A1 (ja) 2015-06-18
JP2015114049A (ja) 2015-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49481B (zh) 流路切换集合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05814377B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流路切换集合单元
CN105829806A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包括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装置
JP6803651B2 (ja)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CN114450525B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及空调系统
US20230106747A1 (en) Heat exchanger 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 exchanger
JP2021050840A (ja) 冷媒流路切換装置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US11181305B2 (en) Heat exchanger or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including heat exchanger
JP6167887B2 (ja) 冷凍装置
JP2020003158A (ja) 屋外空気調和装置
JP7001923B2 (ja) 配管ユニット又は空調システム
JP2021196024A (ja) 接続配管
KR101425042B1 (ko) 실외 열교환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