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5508B -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65508B CN110065508B CN201810067340.4A CN201810067340A CN110065508B CN 110065508 B CN110065508 B CN 110065508B CN 201810067340 A CN201810067340 A CN 201810067340A CN 110065508 B CN110065508 B CN 11006550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duct
- space
- train
- air 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1/00—Carriages for ordinary railway passenger traffic
- B61D1/06—Carriages for ordinary railway passenger traffic with multiple deck arrang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27/00—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27/00—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1D27/0018—Air-conditioning means, i.e. combining at least two of the following ways of treating or supplying air, namely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其中,所述双层列车车厢包括:由顶架、侧墙、底架和端墙围成的车厢空间,所述车厢空间包括:客座空间和通道空间;所述乘客区通过地板结构将客座空间分为上层客座空间和下层客座空间;所述车厢内设有送风系统,其包括:空调机组和用于将空调机组输出的流动空气传输至客座空间的送风风道;所述空调机组设置于所述通道空间的顶部;所述送风风道设置于上层客座空间顶部和/或下层客座空间顶部的沿列车行进方向的至少一侧。本方案能够在结构紧凑的双层列车空间中合理的布置送风系统,本方案在保证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同时,能够满足双层客车的上层、下层、中间层的送风量,达到旅客对舒适性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铁路车辆交通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背景技术
高速轨道交通列车由于其安全性能好、舒适度高、速度快、价格合理,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乘坐高速列车出行。
近些年年来,乘坐高速列车的乘客数量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高速动车组列车的载客量,近些年逐渐开始研制载客量更大的双层高速列车。送风系统作为重要的车内换气装置,成为高速列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国内高速动车组列车均为单层列车,其送风系统也只是针对单层车的送风需求而设计。
如图1所示,单层列车送风系统是将空调机组处理过的通风送至车内。送风道内部分成三个风腔,在制冷模式下,大约有75%以上的风量通过中间风道 101输送,通过多孔天花板上的顶板出风口102排出。外侧的两个暖气管道输送25%,经暖气管道通过地板出口排出和窗口处排出此分布形式对车厢内的温度分布进行调节。
在采暖模式下,主要通过2个与单独分支管道连接的外侧暖风管道供风(大约80%)。其它从车顶板风道送出。分支管道与位于侧墙的窗口位置的侧墙风道104相连。暖风被输送到地板区域(约70%)或窗口下方(约30%)。制冷和采暖流量的转换是通过安装在消音器下方的一个可变化的薄片来实现。
现有送风系统的主风道占据车厢顶部整个空间,过多了占用了车厢内的有效使用空间,双层列车的布局较为紧凑,无法将单层列车的送风系统应用于双层列车;同时,现有送风系统的送风量只要是针对单层列车的车内使用空间,双层列车的车内使用空间要大于单车列车,单车列车送风系统209的供风量无法满足双层列车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包括:由顶架201、侧墙202、底架203和端墙204围成的车厢空间,
所述车厢空间包括:用于提供乘客乘坐空间的客座空间和用于提供乘客进出车厢空间的通道空间208;所述乘客区通过地板结构205将客座空间分为上层客座空间206和下层客座空间207;
所述车厢内设有送风系统209,其包括:空调机组210和用于将空调机组 210输出的流动空气传输至客座空间的送风风道211;
所述空调机组210设置于所述通道空间208的顶部;所述送风风道211设置于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和/或下层客座空间207顶部的沿列车行进方向的至少一侧。
优选地,所述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和下层客座空间207顶部的沿列车行进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送风风道211。
优选地,所述送风风道211包括:主风道212和软风道213;
所述软风道213沿垂直于列车行进的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主风道212 连通,其另一端作为送风风道211的出风端为车厢内供风。
优选地,设置于上层客座空间206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主风道212通过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与侧墙202和/或顶架201固定;
所述软风道213的出风端与顶架201固定。
优选地,设置于下层客座空间207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主风道212通过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与侧墙202和/或地板结构205固定;
所述软风道213的出风端与地板结构205固定。
优选地,所述软风道213的出风端设有送风栅格218。
优选地,所述主风道212的朝向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行李架215。
优选地,所述软风道213的朝向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边顶216;所述边顶216与所述顶架201固定。
优选地,所述通道空间208的顶部位于空调机组210的至少一侧设有送风风道211。
优选地,所述位于通道空间208的送风风道211包括:主风道212和软风道213;
所述软风道213沿垂直于列车行进的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主风道212 连通,其另一端作为送风风道211的出风端为车厢内供风。
优选地,设置于通道空间208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主风道212通过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与侧墙202和/或顶架201固定;
所述软风道213的出风端与顶架201固定。
优选地,所述车厢内进一步设有设置在所述空调机组210出风口处的消音器217;所述消音器217通过固定件与顶架201固定。
优选地,所述车厢内进一步设有用于按照预定分配量将空调机组210输出的流动空气分配给多个送风风道211的分配风道219;
所述分配风道219设置于通道空间208顶部,分别与空调机组210和多个送风风道211连接。
优选地,所述分配风道219内设有分配阀;
所述分配阀的进气端与所述空调机组210连接,其出气端与说个送风风道 211连通。
优选地,所述空调机组210包括:新风入口、设有回风入口的混合空气箱和空气处理器;
所述混合空气箱将新风和回风进行混合,形成混合风,所述空气处理器对混合风进行处理,输出提供给车厢空间使用的流动空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列车,包含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能够在结构紧凑的双层列车空间中合理的布置送风系统,本方案在保证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的同时,能够满足双层客车的上层、下层、中间层的送风量,达到旅客对舒适性的需求。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所述送风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方案所述双层列车送风系统的侧视图;
图3为本方案所述双层列车送风系统的纵向截面图;
图4为本方案所述上层客座空间中送风风道的示意图;
图5为本方案所述下层客座空间中送风风道的示意图;
图6为利用本方案所述送风系统为车厢空间送风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1、中间风道,102、顶板出风口,103、侧墙送风软风道,104、侧墙风道,105、墙板出风口;
201、顶架、202、侧墙,203、底架,204、端墙,205、地板结构,206、上层客座空间,207、下层客座空间,208、通道空间,209、送风系统,210、空调机组,211、送风风道,212、主风道,213、软风道,214、风道支架,215、行李架,216、边顶,217、消音器,218、送风栅格,219、分配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方案考虑到双层列车车厢内的使用空间有限,各结构排布紧凑的问题,因此,将空调机组210设置在通道空间208处,除了降低空调机组210工作过程中对旅客产生的噪音影响外,还大大节省了客座空间的实际使用空间。同时,将送风风道211的主风道212设置在行李架215和边顶216与侧墙202和顶架 201之间的空间内,不但合理利用了车厢内的使用空间,还释放了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和下层客座空间207顶部的大部分空间。
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包括:由顶架201、侧墙202、底架203和端墙204围成的车厢空间;所述车厢空间包括:用于提供乘客乘坐空间的客座空间和用于提供乘客进出车厢空间的通道空间208;所述乘客区通过地板结构205将客座空间分为上层客座空间206和下层客座空间 207。由于客座空间分为上下两层,并且需要保证旅客使用时不会感觉到空间狭小的压迫感,因此,双层列车车厢中在保证车厢宽度相同的前提下,所述客座空间的高度会高于通道空间208的高度。上层客座空间206和下层客座空间207 分别以扶梯作为旅客与通道空间208穿行的承载结构。所述通道空间208与整个客座空间的水平轴线在同一平面内。本方案中,双层列车车厢中的所述通道空间208分别位于车厢两端,中间设置客座空间。
如图2所示,所述车厢内设有送风系统209,其包括:空调机组210和用于将空调机组210输出的流动空气传输至客座空间的送风风道211;所述空调机组210设置于列车车厢中其中一个通道空间208的顶部;所述送风风道211 设置于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和/或下层客座空间207顶部的沿列车行进方向的至少一侧。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和下层客座空间 207顶部的沿列车行进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送风风道211。其中,所述送风风道 211包括:主风道212和软风道213;所述软风道213沿垂直于列车行进的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主风道212连通,其另一端作为送风风道211的出风端为车厢内供风。
如图4所示,设置于上层客座空间206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主风道212 利用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通过滑块与侧墙202和顶架201安装槽固定连接;所述软风道213的一端与所述主风道212连通,其另一端作为送风风道 211的出风端为车厢内供风;所述出风端通过固定件与顶架201固定。优选地,所述出风端设有送风栅格218。其中,优选地,所述风道支架214为多个套设在主风道212外部的环形金属片,所述环形金属片通过铆接的方式与顶架201 和侧墙202固定,或者,通过在环形金属片的端部固定一个滑块,将滑块插入预设在顶架201和侧墙202上的安装槽内,对环形金属片进行固定。
如图5所示,设置于下层客座空间207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主风道212 利用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通过滑块与侧墙202和顶架201安装槽固定连接;所述软风道213的一端与所述主风道212连通,其另一端作为送风风道 211的出风端为车厢内供风;所述出风端通过固定件与地板结构205固定。优选地,所述出风端设有送风栅格218。其中,优选地,所述风道支架214为多个套设在主风道212外部的环形金属片,所述环形金属片通过铆接的方式与顶架201和侧墙202固定,或者,通过在环形金属片的端部固定一个滑块,将滑块插入预设在顶架201和侧墙202上的安装槽内,对环形金属片进行固定。
如图3所示,所述主风道212的朝向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行李架215。所述软风道213的朝向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边顶216;所述边顶216与所述顶架 201固定。通过将送风风道211的主风道212设置在行李架215和边顶216与侧墙202和顶架201之间的空间内,合理的利用了车内的空间,同时,释放了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和下车客座空间顶部的大部分空间。
如图2所示,所述通道空间208的顶部位于空调机组210的至少一侧设有送风风道211。其中,所述位于通道空间208的送风风道211包括:主风道212 和软风道213;所述软风道213沿垂直于列车行进的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主风道212连通,其另一端作为送风风道211的出风端为车厢内供风。优选地,设置于通道空间208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主风道212利用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通过滑块与侧墙202和顶架201的安装槽固定;所述软风道213的出风端通过固定件与顶架201固定。其中,优选地,所述风道支架214为多个套设在主风道212外部的环形金属片,所述环形金属片通过铆接的方式与顶架 201和侧墙202固定,或者,通过在环形金属片的端部固定一个滑块,将滑块插入预设在顶架201和侧墙202上的安装槽内,对环形金属片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本方案中为了降低空调机组21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在所述车厢内进一步设有设置在所述空调机组210出风口处的消音器217;所述消音器217通过固定件与顶架201固定。通过消音器217的作用,降低空调机组210 出风的噪音,降低空调机组210对车厢空间内的噪音污染。
如图2所示,所述车厢内进一步设有用于按照预定分配量将空调机组210 输出的流动空气分配给多个送风风道211的分配风道219;所述分配风道219 设置于通道空间208顶部,分别与空调机组210和多个送风风道211连接。优选地,所述分配风道219内设有分配阀;所述分配阀的进气端与所述空调机组 210连接,其出气端与说个送风风道211连通。其中,所述预定分配量可以是预先为分配阀设定好的分配量,也可以是通过列车控制系统度分配阀进行实时控制,以根据车厢内的情况,随时调整分配方案。
本方案中,所述空调机组210包括:新风入口、设有回风入口的混合空气箱和空气处理器;所述混合空气箱将新风和回风进行混合,形成混合风,所述空气处理器对混合风进行处理,输出提供给车厢空间使用的流动空气。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列车,包含如上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
下面通过实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高速双层列车的空调送风系统209,其中,空调送风系统209的空调机组210为车顶单元式空调机组210,设置有新风格栅和混合空气箱,新风通过新风格栅进入到混合空气箱中,混合空气箱设有回风口,回风和新风在混合空气箱内部混合后进入空调机组210。空调机组210将处理后的空气通过风道系统输送至上层客座空间206、下层客座空间207和通道空间208。
如图2所示,本方案所述空调机组210位于通道空间208的顶部。送风风道211分别设置于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下层客座空间207顶部和通道空间208顶部的两侧,并在送风风道211和空调机组210之间设置分配风道219,将空调机组210输出的流动空气按照预定分配量分配给各送风风道211,再通过主风道212和软风道213的配合输送至上层客座空间206、下层客座空间207 和通道空间208。其中,为了不让旅客直接受到硬风直吹,通过软风道213对流动空气进行处理,这样进入到客座空间内的风就会更加柔和,让旅客更加舒适。
本实例中,根据高速双层列车的旅客界面布置,满足旅客界面空间最大化,风道系统在保证风量和轴均匀温度场、速度场的条件下,适应旅客界面设计,选择安装在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下层客座空间207顶部和通道空间208顶部的两侧,出风口设置顶部灯带与边顶216连接处的缝隙处。
如图6所示,高速双层列车的风道系统将上层客座空间206和下层客座空间207的送风风道211设置在顶部两侧,送风风道211通过主风道212-软风道 213-送风格栅,再通过边顶216与中顶灯带的安装间隙,将送风送入上层客座空间206和下层客座空间207。
因安装空间有限,夏季送风模式和冬季送风模式相同。均是从客座空间顶部的边顶216与中顶灯带的安装间隙处送风。
本实例中,如图3所示,在保证舒适性基础上对风道外形进行优化,并尽量对安装支架进行集成设计,综合考虑风道安装、行李架215安装、行李架215 下盖板安装将安装支架功能集成化,同时具有固定风道、行李架215、行李架 215下盖板的功能。
本实例中,在克服安装空间小困难的同时,还考虑了对送风系统209的消音降噪。在送风风道211与空调机组210送风口处设置消音器217。经消音后的流动空气通过分配风道219和送风风道211将流动空气送至上层客座空间 206、下层客座空间207和通道空间208。
本实例中,在分配风道219中设置有用于调节分配风量的分配阀,通过分配阀控制各送风风道211的送风量。分配风道219位于楼梯处上方,与车厢顶架201固定。
本方案通过考虑双层列车车厢使用空间有限的情况,解决了风道安装空间小的问题,同时,满足了给双层车各个层面旅客送风的标准要求。本方案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并能够为双层列车车厢的客座空间和通道空间208送风,且满足旅客舒适性要求。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2)
1.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包括:由顶架(201)、侧墙(202)、底架(203)和端墙(204)围成的车厢空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厢空间包括:用于提供乘客乘坐空间的客座空间和用于提供乘客进出车厢空间的通道空间(208);乘客区通过地板结构(205)将客座空间分为上层客座空间(206)和下层客座空间(207);
所述车厢内设有送风系统(209),其包括:空调机组(210)和用于将空调机组(210)输出的流动空气传输至客座空间的送风风道(211);
所述空调机组(210)设置于所述通道空间(208)的顶部;
所述上层客座空间(206)顶部和下层客座空间(207)顶部的沿列车行进方向的两侧分别设有送风风道(211);
所述送风风道(211)包括:主风道(212)和软风道(213);所述软风道(213)沿垂直于列车行进的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主风道(212)连通,其另一端作为送风风道(211)的出风端为车厢内供风;
位于上层客座空间(206)中的主风道(212)通过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与侧墙(202)和/或顶架(201)固定;位于下层客座空间(207)中的主风道(212)通过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与侧墙(202)和/或地板结构(205)固定;
所述主风道(212)朝向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行李架(215),所述行李架(215)连接至所述风道支架(214)朝向车厢内部的侧壁;
所述软风道(213)的朝向车厢内部的一侧设有边顶(216);位于上层客座空间(206)中的边顶(216)与所述顶架(201)固定;位于下层客座空间(207)中的边顶(216)与所述地板结构(205)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上层客座空间(206)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
软风道(213)的出风端与顶架(201)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设置于下层客座空间(207)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
软风道(213)的出风端与地板结构(205)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软风道(213)的出风端设有送风栅格(21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空间(208)的顶部位于空调机组(210)的至少一侧设有送风风道(2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通道空间(208)的送风风道(211)包括:主风道(212)和软风道(213);
所述软风道(213)沿垂直于列车行进的方向设置,其一端与所述主风道(212)连通,其另一端作为送风风道(211)的出风端为车厢内供风。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设置于通道空间(208)内的送风风道(211)中的主风道(212)通过套设在其外部的风道支架(214)与侧墙(202)和/或顶架(201)固定;
所述软风道(213)的出风端与顶架(201)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内进一步设有设置在所述空调机组(210)出风口处的消音器(217);所述消音器(217)通过固定件与顶架(201)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内进一步设有用于按照预定分配量将空调机组(210)输出的流动空气分配给多个送风风道(211)的分配风道(219);
所述分配风道(219)设置于通道空间(208)顶部,分别与空调机组(210)和多个送风风道(21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风道(219)内设有分配阀;
所述分配阀的进气端与所述空调机组(210)连接,其出气端与所述送风风道(211)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210)包括:新风入口、设有回风入口的混合空气箱和空气处理器;
所述混合空气箱将新风和回风进行混合,形成混合风,所述空气处理器对混合风进行处理,输出提供给车厢空间使用的流动空气。
12.一种列车,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双层列车车厢。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67340.4A CN110065508B (zh) | 2018-01-24 | 2018-01-24 |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
PCT/CN2018/086190 WO2019144538A1 (zh) | 2018-01-24 | 2018-05-09 |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067340.4A CN110065508B (zh) | 2018-01-24 | 2018-01-24 |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5508A CN110065508A (zh) | 2019-07-30 |
CN110065508B true CN110065508B (zh) | 2021-01-15 |
Family
ID=67365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067340.4A Active CN110065508B (zh) | 2018-01-24 | 2018-01-24 |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0065508B (zh) |
WO (1) | WO20191445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50803B (zh) * | 2019-07-31 | 2020-11-24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双层车辆温度调节装置、轨道车辆及温度调节方法 |
CN110712494A (zh) * | 2019-08-26 | 2020-01-21 | 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后置空调空气循环系统车身结构 |
CN112957751A (zh) * | 2019-12-13 | 2021-06-15 | 王泽林 | 一种q版列车模型 |
CN112977512A (zh) * | 2019-12-17 | 2021-06-18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轨道车辆的空调系统及轨道车辆 |
CN111361583B (zh) * | 2020-04-09 | 2022-01-18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双层动车组用空调风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600607B1 (fr) * | 1986-06-27 | 1990-04-13 | Alsthom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et de ventilation pour une voiture ferroviaire constituee de deux compartiments d'extremite a un seul etage et d'un compartiment central a deux etages |
JP3470386B2 (ja) * | 1993-04-12 | 2003-11-25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二階建て車両の空調系構造 |
DE102005057900A1 (de) * | 2005-12-02 | 2007-06-06 | Siemens Ag | Luftführungskanäle in einem doppelstöckigen Schienenfahrzeug |
CN202213585U (zh) * | 2011-08-30 | 2012-05-09 |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高速轨道车辆空调通风系统 |
KR101396206B1 (ko) * | 2012-10-19 | 2014-05-19 | 한국철도기술연구원 | 공기 순환 기능을 갖는 복층식 열차 |
JP6344905B2 (ja) * | 2013-11-28 | 2018-06-20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釣り竿 |
CN204472803U (zh) * | 2015-03-23 | 2015-07-15 | 南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轨道车辆多功能车顶边梁 |
CN106379355A (zh) * | 2016-09-08 | 2017-02-08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列车车厢及轨道车辆 |
CN206155458U (zh) * | 2016-10-26 | 2017-05-10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空调系统 |
CN107310566B (zh) * | 2016-12-01 | 2019-03-22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CN107415970A (zh) * | 2017-07-31 | 2017-12-01 |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 | 铁路双层客车送风系统 |
-
2018
- 2018-01-24 CN CN201810067340.4A patent/CN110065508B/zh active Active
- 2018-05-09 WO PCT/CN2018/086190 patent/WO201914453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65508A (zh) | 2019-07-30 |
WO2019144538A1 (zh) | 2019-08-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65508B (zh) |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 |
EP3059105B1 (en) | Moving vehicle | |
US20100242513A1 (en) | Air conditioner of track system vehicle | |
CN103158730A (zh) | 城际动车组用空调风道系统 | |
US2698569A (en) | Air conditioning means for vehicles | |
CN103158732A (zh) |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 |
WO2014024318A1 (ja) | 屋根上空調装置 | |
CN202413811U (zh) |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 |
CN113183997B (zh) | 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 | |
GB2549296B (en) | Train unit air conditioning and propulsion system | |
EP1687162B1 (en) | Air conditioning assembly | |
CN102180179A (zh) | 一种高速列车用外接式变截面均匀送风系统 | |
CN201272356Y (zh) | 轨道车辆的空调风道系统 | |
CN109808716B (zh) | 一种卧铺车及列车 | |
JP7132709B2 (ja) | 鉄道車両 | |
RU2402447C1 (ru) | Система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пассажирского двухэтажного вагона | |
RU87674U1 (ru) | Система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пассажирского вагона | |
CN216332032U (zh) | 一种车辆的风道系统及其应用的市域车 | |
JPH05270403A (ja) | 鉄道車両のダクト構造 | |
JP4478556B2 (ja) | 鉄道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 |
HU223686B1 (hu) | Berendezés sínenfutó jármű szellőztetéséhez | |
CN115123328B (zh) | 一种车厢及轨道车辆 | |
JP7273658B2 (ja) | 軌条車両 | |
CN113954895A (zh) | 一种车辆的风道系统及其应用的市域车 | |
JP2022191681A (ja) | 鉄道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