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77237A -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677237A CN109677237A CN201811624225.9A CN201811624225A CN109677237A CN 109677237 A CN109677237 A CN 109677237A CN 201811624225 A CN201811624225 A CN 201811624225A CN 109677237 A CN109677237 A CN 1096772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nd
- air duct
- hot
- cold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自动空调内的吹面风风道靠近冷风的风源设置,且吹脚风风道靠近热风的风源设置,混风隔板内形成有热风通道、冷风通道以及混风空间,其中:热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热风的风源设置的热风入口、另一侧形成有朝向吹面风风道设置的热风出口;冷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冷风的风源设置的冷风入口、另一侧形成有朝向吹脚风风道设置的冷风出口;混风空间形成于热风通道与冷风通道之间。本发明通过在自动空调内设置混风隔板,使热风进入靠近冷风通道的吹面风通道,并使冷风进入靠近热风通道的吹脚风通道,从而提升混风效果,减小吹面风和吹脚风的温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对于各零部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汽车空调已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为了追求汽车的舒适性空调已由传统的手动空调向电动空调再向自动空调方向发展。自动空调在手动及电动空调上面增加了风口温度传感器、中隔板、冷热风混风区域等,导致空调箱的体积较大,但A0级车型根本没有空间布置如此大体积的自动空调箱,导致混风处冷热风对冲,冷热风无法在完全混合后再进入吹脚风风道和吹面风风道。从热风风源处吹出的热风大部分进入靠近热风风源的吹脚风风道,而从冷风风源处吹出的冷风大部分进入靠近冷风风源的吹面风风道,致使吹脚风温度过高而吹面风温度过低,两者温差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可以解决汽车空间不足时,自动空调箱的冷热风混风效果不佳的问题。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风隔板,用于降低汽车自动空调内吹面风风道内的吹面风与吹脚风风道内的吹脚风的温差,且所述吹面风风道靠近冷风的风源设置,所述吹脚风风道靠近热风的风源设置,所述混风隔板内形成有热风通道、冷风通道以及混风空间,其中:
所述热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热风的风源设置的热风入口、另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吹面风风道设置的热风出口;
所述冷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冷风的风源设置的冷风入口、另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吹脚风风道设置的冷风出口;
所述混风空间形成于所述热风通道与所述冷风通道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混风隔板上设置热风通道和冷风通道,从而使热风通过热风通道进入靠近冷风通道的吹面风通道,提升吹面风的温度,并使冷风通过冷风通道进入靠近热风通道的吹脚风通道,降低吹脚风的温度,从而提升混风效果,减小吹面风和吹脚风的温差。
本发明混风隔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多个第一盒体和多个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内形成有热风子通道,多个所述的热风子通道组成所述热风通道,所述第二盒体内形成有冷风子通道,多个所述的冷风子通道组成所述冷风通道,且所述混风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盒体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盒体之间和/或所述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之间。
本发明混风隔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盒体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盒体的数量,使得所述热风通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冷风通道的截面积。
本发明混风隔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通过多个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垂直于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的侧部。
本发明混风隔板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盒体和所述第二盒体沿所述连接杆均匀分布。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包括:
一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热风风道、冷风风道、吹面风风道和吹脚风风道;
一混风隔板,所述混风隔板内形成有热风通道、冷风通道以及混风空间,其中:
所述热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热风的风源设置的热风入口、另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吹面风风道设置的热风出口;
所述冷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冷风的风源设置的冷风入口、另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吹脚风风道设置的冷风出口;
所述混风空间形成于所述热风通道与所述冷风通道之间;
所述混风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热风通道位于所述热风风道与所述吹面风风道之间,所述热风入口朝向所述热风风道设置,所述热风出口朝向所述吹面风风道设置,所述冷风通道位于所述冷风风道与所述吹脚风风道之间,所述冷风入口朝向所述冷风风道设置,所述冷风出口朝向所述吹脚风风道设置。
本发明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吹面风风道上设有可转动的吹面风门板,所述吹脚风风道上设有可转动的吹脚风门板。
本发明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冷风风道和热风风道之间设有暖风芯体,冷风从所述冷风风道经过所述暖风芯体时受到加热而变为热风进入热风风道。
本发明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冷风风道靠近所述热风风道处还设有可转动的冷暖风门板。
本发明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供将冷风送入所述冷风风道的鼓风机。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本发明混风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至图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可提升混风能力,缩小吹面风和吹脚风的温差,且具有结构紧凑的特点,适用于空间较小的车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混风隔板进行说明。
参见图1和图2,图1中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了热风的流向,而图2中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了冷风的流向。本发明的混风隔板20用于降低汽车自动空调内吹面风风道内的吹面风与吹脚风风道内的吹脚风的温差,且吹面风风道靠近冷风的风源设置,吹脚风风道靠近热风的风源设置。混风隔板20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多个第一盒体21和多个第二盒体22,第一盒体21和第二盒体22通过多个连接杆23连接,连接杆23垂直于第一盒体21和第二盒体22设置,且固定于第一盒体21和第二盒体22的侧部。较佳地,连接杆23的数量为3个,第一盒体21和第二盒体22沿连接杆23均匀分布。
其中,第一盒体21内形成有热风子通道,多个热风子通道形成了供热风通过的热风通道,该热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热风的风源设置的热风入口211、另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吹面风风道设置的热风出口212,该热风入口211和热风出口212位于第一盒体21相对的两侧,该第一盒体21起到热风导向的作用。同样地,第二盒体22内形成有冷风子通道,多个冷风子通道形成了供冷风通过的冷风通道,该冷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冷风的风源设置的冷风入口221、另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吹脚风风道设置的冷风出口222,该冷风入口221和冷风出口222位于第二盒体22相对的两侧,该第二盒体22起到冷风导向的作用。
第一盒体21之间和/或第二盒体22之间和/或第一盒体21与第二盒体22之间还形成有混风空间,该混风空间的四个侧部分别形成有与热风入口211朝向相同的第一混风入口231、与冷风入口221朝向相同的第二混风入口233、与热风出口212朝向相同的第一混风出口232以及与冷风出口222朝向相同的第二混风出口234。且第一混风入口231与第二混风出口234相邻、第二混风出口234与相邻第一混风出口232相邻、第一混风出口232与第二混风入口233相邻。
在混风空间内,由于没有盒体的导向,从第一混风入口231吹入混风空间内的热风与从第二混风入口233吹入混风空间内的冷风产生对冲,使得较多的热风和较少的冷风从靠近第一混风入口231的第二混风出口234吹出,进而由于第二混风出口234与冷风出口222的朝向相同,冷风出口222吹出的冷风降低了第二混风出口234处的风的温度。同样地,较多的冷风和较少的热风从靠近第二混风入口233的第一混风出口232吹出,进而由于第一混风出口232与热风出口212的朝向相同,热风出口212吹出的热风降低了第一混风出口232处的风的温度。
较佳地,第一盒体21的数量大于第二盒体22的数量,且热风子通道的截面积大于冷风子通道的截面积,使得热风通道的截面积大于冷风通道的截面积。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第一盒体21与第二盒体22的数量及热风子通道与冷风子通道的截面积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盒体21的数量为4个,而第二盒体22的数量为3个,混风空间的数量为两个且位于两个第一盒体21之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进行说明。
参阅图3和图4,其中,图3中填充有阴影的箭头代表热风的流向,而空心的箭头代表冷风的流向,图4中为了便于观察而省略了部分壳体。
本发明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包括:一壳体10和设于壳体内的混风隔板20。其中,混风隔板20的结构在上述内容中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壳体10内形成有热风风道101、冷风风道102、吹面风风道103和吹脚风风道104。其中,结合图1所示,热风风道101与吹面风风道103位于混风隔板20相对的两侧,且混风隔板20的热风通道位于该热风风道101与吹面风风道103之间,热风入口211和第一混风入口231朝向热风风道101设置,而热风出口212和第一混风出口232朝向吹面风风道103设置。结合图2所示,冷风风道102与吹脚风风道104位于混风隔板20相对的两侧,且混风隔板的冷风通道位于冷风风道102与吹脚风风道104之间,冷风入口221和第二混风入口233朝向冷风风道102设置,而冷风出口222和第二混风出口232朝向吹脚风风道104设置。混风空间则连通于热风风道101、冷风风道102、吹面风风道103和吹脚风风道104的交汇处。
汽车空调工作时,一部分热风从热风风道101经由热风入口211和热风出口212并进入所述吹面风风道103;另一部分热风从热风风道101经由第一混风入口231和第二混风出口234并进入所述吹脚风风道104;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热风从热风风道101经由第一混风入口231和第一混风出口232并进入吹面风风道103。同样地,一部分冷风从冷风风道102经由冷风入口221和冷风出口222并进入吹脚风风道104;另一部分冷风从冷风风道102经由第二混风入口233和第一混风出口232并进入吹面风风道103;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冷风从冷风风道102经由第二混风入口233和第二混风出口234并进入所述吹脚风风道104。通过混风隔板20的设置,使得热风风道内的部分热风进入吹面风风道,而冷风风道内的部分冷风进入吹脚风风道,由此实现了缩小吹面风风道内的吹面风与吹脚风风道内的吹脚风的温差。
吹面风风道103上设有可转动的吹面风门板32,吹脚风风道104上设有可转动的吹脚风门板34,通过控制吹面风门板32和吹脚风门板34的转动,从而实现对通过吹面风风道103和吹脚风风道104的风量进行调节。且较佳地,吹面风风道103与一除霜风风道连通,该除霜风风道上设有除霜风门板33,使得从热风出口212和第一混风出口232中吹出的风既可以进入吹面风风道103也可以进入除霜风风道,且可通过控制吹面风门板32和除霜风门板33的转动,实现对通过吹面风风道103和除霜风风道的风量进行调节。
壳体10为蒸发器壳体,由上壳体11、左壳体12、右壳体13及下壳体14拼接成。壳体10内还设有鼓风机41、暖风芯体42以及蒸发器芯体50,蒸发器芯体设于所述冷风风道102的侧部,暖风芯体42设于热风风道101和冷风风道102之间。通过鼓风机41将环境风送入分配箱单元后,环境风经过蒸发器芯体50而变为冷风并进入冷风风道102,部分冷风进一步经过暖风芯体42加热而变为热风进入热风风道101。
较佳地,冷风风道靠近热风风道处还设有可转动的冷暖风门板31。冷暖风门板31的数量为两个,且冷暖风门板31的转动通过自动空调的控制器根据室内温度传感器的反馈进行控制,通过冷暖风门板31的转动控制经过暖风芯体42而变为热风的风量。
本发明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通过在自动空调内设置混风隔板,并在混风隔板上设置热风通道和冷风通道,从而使热风通过热风通道进入靠近冷风通道的吹面风通道,提升吹面风的温度,并使冷风通过冷风通道进入靠近热风通道的吹脚风通道,降低吹脚风的温度,从而提升混风效果,减小吹面风和吹脚风的温差。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发明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本发明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混风隔板,用于降低汽车自动空调内吹面风风道内的吹面风与吹脚风风道内的吹脚风的温差,且所述吹面风风道靠近冷风的风源设置,所述吹脚风风道靠近热风的风源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风隔板内形成有热风通道、冷风通道以及混风空间,其中:
所述热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热风的风源设置的热风入口、另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吹面风风道设置的热风出口;
所述冷风通道的一侧形成有朝向冷风的风源设置的冷风入口、另一侧形成有朝向所述吹脚风风道设置的冷风出口;
所述混风空间形成于所述热风通道与所述冷风通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风隔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互相平行设置的多个第一盒体和多个第二盒体,所述第一盒体内形成有热风子通道,多个所述的热风子通道组成所述热风通道,所述第二盒体内形成有冷风子通道,多个所述的冷风子通道组成所述冷风通道,且所述混风空间形成于所述第一盒体之间和/或所述第二盒体之间和/或所述第一盒体与第二盒体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风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盒体的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盒体的数量,使得所述热风通道的截面积大于所述冷风通道的截面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风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通过多个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垂直于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设置,且固定于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的侧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风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盒体和所述第二盒体沿所述连接杆均匀分布。
6.一种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热风风道、冷风风道、吹面风风道和吹脚风风道;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风隔板,所述混风隔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热风通道位于所述热风风道与所述吹面风风道之间,所述热风入口朝向所述热风风道设置,所述热风出口朝向所述吹面风风道设置,所述冷风通道位于所述冷风风道与所述吹脚风风道之间,所述冷风入口朝向所述冷风风道设置,所述冷风出口朝向所述吹脚风风道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吹面风风道上设有可转动的吹面风门板,所述吹脚风风道上设有可转动的吹脚风门板。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风道和热风风道之间设有暖风芯体,在冷风从所述冷风风道经过所述暖风芯体时受到加热而变为热风进入热风风道。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风风道靠近所述热风风道处还设有可转动的冷暖风门板。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供将冷风送入所述冷风风道的鼓风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24225.9A CN109677237B (zh) | 2018-12-28 | 2018-12-28 |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24225.9A CN109677237B (zh) | 2018-12-28 | 2018-12-28 |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77237A true CN109677237A (zh) | 2019-04-26 |
CN109677237B CN109677237B (zh) | 2022-04-05 |
Family
ID=66190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24225.9A Active CN109677237B (zh) | 2018-12-28 | 2018-12-28 |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967723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52843A (zh) * | 2021-05-31 | 2021-09-07 | 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冷热风混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箱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312493A2 (de) * | 2001-11-20 | 2003-05-21 | Behr GmbH & Co. | Luftmischeinrichtung für eine Heizungs- oder Klimaanlage |
CN102582395A (zh) * | 2012-02-27 | 2012-07-18 | 上海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 带低流阻导风件的汽车空调分配箱 |
CN206900143U (zh) * | 2017-06-30 | 2018-01-19 | 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导风板 |
CN207015117U (zh) * | 2017-08-01 | 2018-02-16 | 重庆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混风导向结构及暖风壳体 |
CN207311042U (zh) * | 2017-09-30 | 2018-05-04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主机分配箱结构 |
-
2018
- 2018-12-28 CN CN201811624225.9A patent/CN10967723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312493A2 (de) * | 2001-11-20 | 2003-05-21 | Behr GmbH & Co. | Luftmischeinrichtung für eine Heizungs- oder Klimaanlage |
CN102582395A (zh) * | 2012-02-27 | 2012-07-18 | 上海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 带低流阻导风件的汽车空调分配箱 |
CN206900143U (zh) * | 2017-06-30 | 2018-01-19 | 东风贝洱热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导风板 |
CN207015117U (zh) * | 2017-08-01 | 2018-02-16 | 重庆三电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混风导向结构及暖风壳体 |
CN207311042U (zh) * | 2017-09-30 | 2018-05-04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主机分配箱结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52843A (zh) * | 2021-05-31 | 2021-09-07 | 东风马勒热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冷热风混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箱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677237B (zh) | 2022-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507992U (zh) | 一种新型汽车空调器 | |
US6595276B2 (en) | Vehicular he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unit including plural air-mixing spaces | |
CN208498176U (zh) | 一种温度线性控制的汽车空调hvac总成 | |
CN104999889B (zh) | 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hvac总成 | |
JP2001138724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9677237A (zh) | 混风隔板及带混风隔板的自动空调混风结构 | |
CN208558952U (zh) | 一种通用的三厢结构车用空调hvac | |
CN214647444U (zh) | 一种中置轴流式层流空调箱及设有其的汽车 | |
CN108177502A (zh) | 一种改善汽车空调温控特性的混风构件 | |
CN210617791U (zh) | 一种汽车空调导风结构 | |
JPS60215415A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
CN210591286U (zh) | 用于车辆的前排吹脚风道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1641760U (zh) | 汽车空调 | |
KR100601834B1 (ko) | 자동차 시트 공기조화장치 | |
CN205632021U (zh) | 电动汽车空调箱 | |
CN108638793A (zh) | 一种通用的三厢结构车用空调hvac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835656A (zh) | 车辆的空调系统以及具有它的电动汽车 | |
CN206520452U (zh) | 暖通空调系统及具有该暖通空调系统的车辆 | |
CN205468418U (zh) | 新型汽车空调箱 | |
CN206589614U (zh) | 汽车空调混风结构及汽车空调系统 | |
KR101492151B1 (ko) | 차량용 공기조화장치 | |
CN206900143U (zh) | 一种汽车空调导风板 | |
CN215041944U (zh) | 一种汽车空调性能优化结构 | |
CN219564710U (zh) | 一种汽车空调箱性能优化结构 | |
CN219856724U (zh) | 空调箱、空调器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