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7926B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477926B CN109477926B CN201780044314.3A CN201780044314A CN109477926B CN 109477926 B CN109477926 B CN 109477926B CN 201780044314 A CN201780044314 A CN 201780044314A CN 109477926 B CN109477926 B CN 10947792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tically anisotropic
- group
- anisotropic layer
- carbon atoms
- waveleng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using layers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26—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 C08F220/30—Esters containing oxygen in addition to the carboxy oxygen containing aromatic rings in the alcohol moiet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11—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organic films, e.g. polymeric fil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B32B2457/206—Organic displays, e.g. OLED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09K2323/03—Viewing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2323/00—Functional layers of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isplay excluding electroactive liquid crystal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C09K2323/06—Substrate layer characterised by chemical composi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06—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the liquid crystal having positive dielectric anisotropy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具有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以及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分别满足规定的关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以及具有其的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以下,有时酌情地称为“有机EL显示装置”。)等图像显示装置中,设置有光学各向异性的膜作为光学膜。对于这样的光学膜,一直以来,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参考专利文献1~6)。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537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06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6393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5-16393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4-169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5-2008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中有时设置有圆偏振片。在此,术语“圆偏振片”中不仅包含狭义的圆偏振片,也包含椭圆偏振片。作为上述的圆偏振片,通常使用使线性起偏器和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光学膜贴合而得到的膜。通过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设置圆偏振片,从而在从正面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因此能够提高图像的视认性。
但是,即使将现有通常的圆偏振片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在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也难以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具体而言,当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时,由于被显示面反射的光被视认,因此显示面看起来带有颜色。
因此,本发明人尝试将正型C膜设置于圆偏振片。正型C膜是指折射率nx、ny及nz满足nz>nx≥ny的膜。通过将正型C膜设置于圆偏振片,从而可期待在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通过将正型C膜设置于圆偏振片,从而大大降低在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的着色。然而,本发明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明确了即使在将正型C膜设置于圆偏振片的情况下,从倾斜方向观看到的显示面中也有轻微的反射,还可观察到着色。详细而言,从倾斜方向观察显示面所测定的色度和无反射的黑色的显示面的色度的色差ΔE*ab不够小。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创立的,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有效地抑制着色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偏振片;以及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有效地抑制着色的图像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组合包含具有规定的折射率各向异性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并具有规定的延迟且显示规定的反波长色散性的NZ系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从而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包含下述内容。
[1]一种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具有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2、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2以及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2满足式(1),
波长4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满足式(2),
波长4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满足式(3),
波长5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满足式(4),
波长4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与波长6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的比Nz(450)/Nz(650)满足式(5),
波长5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式(6),
nz2>nx2≥ny2 式(1)
Re1(450)<Re1(550)<Re1(650) 式(2)
Rth2(450)<Rth2(550)≤Rth2(650) 式(3)
137nm<Re0(550)<152nm 式(4)
0.75<Nz(450)/Nz(650)≤0.845 式(5)
-2nm<Rth0(550)<14nm 式(6)。
[2]一种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具有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2、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2以及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2满足式(7),
波长4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满足式(8),
波长4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满足式(9),
波长5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满足式(10),
波长4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与波长650nm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的比Nz(450)/Nz(650)满足式(11),
波长5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式(12),
nz2>nx2≥ny2 式(7)
Re1(450)<Re1(550)<Re1(650) 式(8)
Rth2(450)<Rth2(550)<Rth2(650) 式(9)
137nm<Re0(550)<152nm 式(10)
0.845<Nz(450)/Nz(650)≤0.915 式(11)
-9nm<Rth0(550)<26nm 式(12)。
[3]一种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具有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2、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2以及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2满足式(13),
波长4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满足式(14),
波长4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满足式(15),
波长5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满足式(16),
波长4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与波长650nm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的比Nz(450)/Nz(650)满足式(17),
波长5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式(18),
nz2>nx2≥ny2 式(13)
Re1(450)<Re1(550)<Re1(650) 式(14)
Rth2(450)<Rth2(550)<Rth2(650) 式(15)
137nm<Re0(550)<152nm 式(16)
0.915<Nz(450)/Nz(650)≤0.97 式(17)
-11nm<Rth0(550)<27nm式(18)。
[4]根据[2]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上述比Nz(450)/Nz(650)满足式(19),
波长5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式(20),
0.89<Nz(450)/Nz(650)≤0.91 式(19)
4nm<Rth0(550)<10nm 式(20)。
[5]根据[3]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上述比Nz(450)/Nz(650)满足式(21),
波长550nm处的上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式(22),
0.94<Nz(450)/Nz(650)≤0.96 式(21)
4nm<Rth0(550)<12nm 式(22)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包含聚合物和取向状态被固定或未被固定的具有介晶(mesogen)骨架的化合物,
在通过使用了上述聚合物的溶液的涂覆法而形成上述聚合物的膜的情况下,上述膜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P)、上述膜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P)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P)以及上述膜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P)满足nz(P)>nx(P)≥ny(P),
上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为选自第一化合物和第二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上述第一化合物显示液晶性且在沿面(homogeneous)取向的情况下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上述第二化合物单独不显示液晶性,
向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显示正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的评价用液晶化合物中,以相对于上述评价用液晶化合物和上述第二化合物的合计100重量份为30重量份~70重量份中的至少任一比例混合上述第二化合物而得到的混合物显示液晶性,且在上述混合物沿面取向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化合物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波长4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满足式(23)和式(24),
0.50<Rth2(450)/Rth2(550)<1.00 式(23)
1.00≤Rth2(650)/Rth2(550)<1.25 式(24)。
[7]根据[6]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在上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的分子中包含主链介晶骨架以及与上述主链介晶骨架结合的侧链介晶骨架。
[8]根据[6]或[7]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由下述式(I)所表示。
[化学式1]
[式(I)中,
Ar1表示具有D1作为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烃环基、或具有D1作为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杂环基,
D1表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
Z11和Z12各自独立地表示-CO-O-、-O-CO-、-NR31-CO-、或-CO-NR32-、R31和R3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A11、A12、B11及B12各自独立地表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环状脂肪族基团、或能够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团,
Y11、Y12、L11及L12各自独立地表示单键、-O-、-CO-、-CO-O-、-O-CO-、-NR21-CO-、-CO-NR22-、-O-CO-O-、-NR23-CO-O-、-O-CO-NR24-、或-NR25-CO-NR26-、R21~R2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甲基或氯原子,
m和q各自独立地表示1~20的整数,
n和p各自独立地表示0或1。]。
[9]根据[8]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Ar1-D1为由下述式(II)表示的基团:
[化学式2]
[式(II)中,
Ax表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
Ra表示氢原子、或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
[10]根据[9]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Ax为由下述式(III)表示的基团:
[化学式3]
[式(III)中,
RX表示氢原子、卤原子、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氰基、硝基、碳原子数为1~6的氟烷基、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或-C(=O)-O-Rb,Rb表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或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
多个RX彼此能够全部相同也能够不同,
构成环的至少1个C-RX能够被置换成氮原子。]
[11]根据[9]或[10]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所述Ra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或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芳香族基团。
[12]根据[6]~[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聚合物为选自聚乙烯基咔唑和聚富马酸酯中的至少1种聚合物。
[13]根据[6]~[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上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全部固体成分中的上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的比率为20重量%~60重量%。
[14]一种偏振片,具有线性起偏器和[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15]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有[14]所述的偏振片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依次具有上述线性起偏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以及上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实现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有效地抑制着色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偏振片;以及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有效地抑制着色的图像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偏振片的剖面图。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的剖面图。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模拟中进行色度计算时设定的评价模型的情况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示出实施方式及示例物进行详细地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示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示例物,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及与其同等的范围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地变更实施。
在以下的说明中,“长条”的膜是指相对于宽度具有5倍以上的长度的膜,优选具有10倍或其以上的长度,具体而言是指具有可卷成辊状而保管或搬运的程度的长度的膜。长条的膜的长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可设为例如相对于宽度为10万倍以下。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膜的面内延迟Re为由Re=(nx-ny)×d表示的值。此外,只要没有另外说明,膜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为由Rth={(nx+ny)/2-nz}×d表示的值。进而,只要没有另外说明,膜的Nz系数为由(nx-nz)/(nx-ny)表示的值,可用0.5+Rth/Re来计算。在此,nx表示在垂直于膜的厚度方向(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y表示在膜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nx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nz表示膜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d表示膜的厚度。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折射率的测定波长为550nm。
在以下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膜的慢轴表示该膜的面内的慢轴。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长条的膜的斜向方向表示该膜的面内方向上与该膜的宽度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某面的正面方向表示该面的法线方向,具体是指上述面的极角0°且方位角0°的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某面的倾斜方向表示与该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方向,具体而言是指上述面的极角大于0°且小于90°的范围的方向。
在以下的说明中,要素的方向为“平行”、“垂直”以及“正交”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也可以包含例如在±5°的范围内的误差。
在以下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基材”和“偏振片”不仅包含刚直的构件,也包含例如树脂制的膜这样的具有可挠性的构件。
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另外说明,具有多个层的构件中的各层的光学轴(偏振光吸收轴、偏振光透射轴、慢轴等)所成的角度表示从厚度方向观看上述层时的角度。
在以下的说明中,具有正的固有双折射值的树脂表示拉伸方向的折射率比与其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大的树脂。此外,具有负的固有双折射值的树脂表示拉伸方向的折射率比与其正交的方向的折射率小的树脂。固有双折射值可根据介电常数分布来计算。
[1.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概要]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的剖面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的那样,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具有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110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120。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110以及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120为下述第一~第三中的任一组合且满足光学特性的规定的条件。此外,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可以根据需要具有任意的层(未图示)。
[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
在第一组合中,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2、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2、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2、波长4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波长6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波长4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波长6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波长4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波长6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以及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下述的式(1)~式(6)。
nz2>nx2≥ny2 式(1)
Re1(450)<Re1(550)<Re1(650) 式(2)
Rth2(450)<Rth2(550)≤Rth2(650) 式(3)
137nm<Re0(550)<152nm 式(4)
0.75<Nz(450)/Nz(650)≤0.845 式(5)
-2nm<Rth0(550)<14nm 式(6)
将具有满足上述式(1)~式(6)的光学特性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与线性起偏器组合而得到圆偏振片,将该圆偏振片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从而在从倾斜方向观看该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有效地抑制着色。
关于式(1),对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nx2、ny2及nz2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式(1)表示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为可作为正型C片发挥功能的层。这时,上述的折射率nx2和折射率ny2优选值相同或接近。因此,优选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nx2、ny2及nz2满足nz2>nx2≈ny2的关系。具体而言,折射率nx2与折射率ny2的差nx2-ny2优选为0.00000~0.00100,更优选为0.00000~0.00050,特别优选为0.00000~0.00020。通过使折射率差nx2-ny2处于上述的范围,从而可实现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时由于反射光而导致的着色的圆偏振片。
关于式(2),对波长4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为在其面内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层,因此,具有比0nm大的面内延迟。如式(2)表示的那样,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通过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从而能够对在倾斜方向透过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宽波长范围的光的偏振光状态进行均匀地转换。因此,具有包含这样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在宽波长范围中均一地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因此能够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3),对波长4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如式(3)表示的那样,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通过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从而能够对在倾斜方向透过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宽波长范围的光的偏振光状态进行均一地转换。因此,具有包含这样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在宽波长范围中均一地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因此能够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其中,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Rth2(550)及Rth2(650)优选满足下述的式(23)及式(24)。
0.50<Rth2(450)/Rth2(550)<1.00 式(23)
1.00≤Rth2(650)/Rth2(550)<1.25 式(24)
详细而言,比Rth2(450)/Rth2(550)优选大于0.50,更优选大于0.6,特别优选大于0.7,此外优选小于1.00。此外,Rth2(650)/Rth2(550)优选为1.00以上,此外优选小于1.25,更优选小于1.22,特别优选小于1.19。由此,能够特别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4),对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进行详细说明。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通常大于137nm,优选大于138nm,更优选大于139nm,此外通常小于152nm,优选小于151nm,更优选小于150nm。通过使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能够将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与线性起偏器组合而得到圆偏振片。根据该圆偏振片,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5),对波长4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与波长6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的比Nz(450)/Nz(650)进行详细说明。NZ系数的比Nz(450)/Nz(650)通常大于0.75,优选大于0.78,更优选大于0.81,通常为0.845以下。通过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的比Nz(450)/Nz(6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6),对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进行详细说明。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e0(550)通常大于-2nm,优选大于-1nm,此外,通常小于14nm,优选小于10nm,更优选小于5nm。通过使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优选为137nm以上,更优选为138nm以上,特别优选为139nm以上,优选为152nm以下,更优选为151nm以下,特别优选为150nm以下。通过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1(550)优选为68.5nm以上,更优选为69nm以上,特别优选为69.5nm以上,优选为76nm以下,更优选为75.5nm以下,特别优选为75nm以下。通过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1(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2(550)优选为0nm~10nm,更优选为0nm~5nm,特别优选为0nm~3nm。通过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2(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优选为-75nm以上,更优选为-72nm以上,特别优选为-69nm以上,优选为-60nm以下,更优选为-61nm以下,特别优选为-62nm以下。通过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550)优选为0.48nm以上,更优选为0.50nm以上,特别优选为0.52nm以上,优选为0.58nm以下,更优选为0.57nm以下。通过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3.光学特性的第二组合]
在第二组合中,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2、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2、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2、波长4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波长6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波长4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波长6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波长4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波长6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以及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下述的式(7)~式(12)。
nz2>nx2≥ny2 式(7)
Re1(450)<Re1(550)<Re1(650) 式(8)
Rth2(450)<Rth2(550)<Rth2(650) 式(9)
137nm<Re0(550)<152nm 式(10)
0.845<Nz(450)/Nz(650)≤0.915 式(11)
-9nm<Rth0(550)<26nm 式(12)
将具有满足上述式(7)~式(12)的光学特性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与线性起偏器组合而得到圆偏振片,将该圆偏振片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从而在从倾斜方向观看该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有效地抑制着色。
关于式(7),对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nx2、ny2及nz2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式(7)表示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为可作为正型C片发挥功能的层。这时,上述的折射率nx2和折射率ny2优选值相同或接近。因此,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nx2、ny2及nz2优选满足nz2>nx2≈ny2的关系。具体而言,折射率nx2与折射率ny2的差nx2-ny2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通过使折射率差nx2-ny2处于上述的范围,从而可实现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时由于反射光而导致的着色的圆偏振片。
关于式(8),对波长4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为在其面内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层,因此,具有比0nm大的面内延迟。如式(8)表示的那样,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通过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从而能够对在倾斜方向透过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宽波长范围的光的偏振光状态进行均一地转换。因此,具有包含这样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在宽波长范围中均一地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因此能够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9),对波长4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如式(9)表示的那样,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通过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从而能够对在倾斜方向透过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宽波长范围的光的偏振光状态进行均一地转换。因此,具有包含这样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在宽波长范围中均一地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因此能够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其中,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的比Rth2(450)/Rth2(550)和Rth2(650)/Rth2(550)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参考式(23)和式(24))。由此,能够特别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10),对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进行详细说明。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通常大于137nm,优选大于138nm,更优选大于139nm,此外通常小于152nm,优选小于151nm,更优选小于150nm。通过使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能够将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与线性起偏器组合而得到圆偏振片。根据该圆偏振片,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11),对波长4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与波长6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的比Nz(450)/Nz(650)进行详细说明。上述的比Nz(450)/Nz(650)优选满足下述式(19)。
0.89<Nz(450)/Nz(650)≤0.91 式(19)
更详细而言,NZ系数的比Nz(450)/Nz(650)通常大于0.845,优选大于0.89,更优选大于0.895,此外,通常为0.915以下,优选为0.91以下。通过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的比Nz(450)/Nz(6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12),对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进行详细说明。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优选满足下述式(20)。
4nm<Rth0(550)<10nm 式(20)
更详细而言,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通常大于-9nm,优选大于4nm,更优选大于7nm,此外通常小于26nm,优选小于10nm。通过使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能够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二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通过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二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1(550)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通过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1(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二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2(550)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通过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2(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二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优选为-79nm以上,更优选为-76nm以上,特别优选为-73nm以上,优选为-45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下,特别优选为-55nm以下。通过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二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550)优选为0.44以上,更优选为0.48以上,特别优选为0.52以上,优选为0.68以下,更优选为0.64以下,特别优选为0.6以下。通过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4.光学特性的第三组合]
在第三组合中,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2、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2、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2、波长4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波长6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波长4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波长6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波长4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波长6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以及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下述的式(13)~式(18),
nz2>nx2≥ny2 式(13)
Re1(450)<Re1(550)<Re1(650) 式(14)
Rth2(450)<Rth2(550)<Rth2(650) 式(15)
137nm<Re0(550)<152nm 式(16)
0.915<Nz(450)/Nz(650)≤0.97 式(17)
-11nm<Rth0(550)<27nm 式(18)
将具有满足上述式(13)~式(18)的光学特性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与线性起偏器组合而得到圆偏振片,将该圆偏振片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从而在从倾斜方向观看该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有效地抑制着色。
关于式(13),对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nx2、ny2及nz2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式(13)表示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为可作为正型C片发挥功能的层。这时,上述的折射率nx2和折射率ny2优选值相同或接近。因此,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折射率nx2、ny2及nz2优选满足nz2>nx2≈ny2的关系。具体而言,折射率nx2与折射率ny2的差nx2-ny2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通过使折射率差nx2-ny2处于上述的范围,从而可实现能够有效地抑制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时由于反射光而导致的着色的圆偏振片。
关于式(14),对波长4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为在其面内具有折射率各向异性的层,因此,具有比0nm大的面内延迟。如式(14)表示的那样,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通过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从而能够对在倾斜方向透过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宽波长范围的光的偏振光状态进行均一地转换。因此,具有包含这样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在宽波长范围中均一地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因此能够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15),对波长4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如式(15)表示的那样,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通过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从而能够对在倾斜方向透过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宽波长范围的光的偏振光状态进行均一地转换。因此,具有包含这样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在宽波长范围中均一地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因此能够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其中,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的比Rth2(450)/Rth2(550)和Rth2(650)/Rth2(550)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参考式(23)和式(24))。由此,能够特别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16),对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进行详细说明。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通常大于137nm,优选大于138nm,更优选大于139nm,此外通常小于152nm,优选小于151nm,更优选小于150nm。通过使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能够将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与线性起偏器组合而得到圆偏振片。根据该圆偏振片,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17),对波长4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与波长6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的比Nz(450)/Nz(650)进行详细说明。上述的比Nz(450)/Nz(650)优选满足下述式(21)。
0.94<Nz(450)/Nz(650)≤0.96 式(21)
更详细而言,NZ系数的比Nz(450)/Nz(650)通常大于0.915,优选大于0.94,更优选大于0.945,此外,通常为0.97以下,优选为0.96以下,更优选为0.955以下。通过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的比Nz(450)/Nz(6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能够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关于式(18),对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进行详细说明。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优选满足下述式(22)。
4nm<Rth0(550)<12nm 式(22)
更详细而言,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通常大于-11nm,优选大于4nm,更优选大于5nm,此外通常小于27nm,优选小于12nm,更优选小于11nm。通过使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处于这样的范围,从而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三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通过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三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1(550)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通过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1(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三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2(550)优选处于与上述[2.光学特性的第一组合]中说明的同样的范围。通过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2(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三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优选为-83nm以上,更优选为-80nm以上,特别优选为-77nm以上,优选为-45nm以下,更优选为-50nm以下,特别优选为-55nm以下。通过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包含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在光学特性的第三组合中,波长550nm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550)优选为0.43以上,更优选为0.47以上,特别优选为0.51以上,优选为0.69以下,更优选为0.65以下,特别优选为0.61以下。通过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550)处于上述范围,从而通过具有该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圆偏振片,能够有效地实现抑制显示面的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和抑制显示面的着色。
[5.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结构]
作为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可使用包含规定的聚合物和具有介晶骨架的规定的化合物的层。以下有时将该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包含的上述的聚合物酌情地称为“正型C聚合物”。此外,以下有时将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包含的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酌情地称为“介晶化合物”。
[5.1.正型C聚合物]
正型C聚合物是在通过使用了该正型C聚合物的溶液的涂覆法而形成正型C聚合物的膜的情况下,该膜的折射率nx(P)、ny(P)及nz(P)满足nz(P)>nx(P)≥ny(P)的聚合物。在此,nx(P)表示上述膜的面内方向上给与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y(P)表示上述膜的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P)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z(P)表示的上述膜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
某聚合物是否属于正型C聚合物能够通过下述方法来确认。
首先,在甲乙酮(MEK)、1,3-二氧杂环戊烷、N-甲基吡咯烷酮(NMP)等溶剂中,以聚合物浓度成为10重量%~20重量%的方式加入作为试样的聚合物,在室温使其溶解,得到聚合物溶液。
将该聚合物溶液使用上涂装置涂覆在由树脂形成的未拉伸膜上,形成聚合物溶液的层。然后,在85℃烘箱中使其干燥10分钟左右,蒸发溶剂,由此得到厚度10μm左右的聚合物膜。
然后,对该聚合物膜的折射率nx(P)、折射率ny(P)及折射率nz(P)是否满足nz(P)>nx(P)≥ny(P)进行评价,在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判定该作为试样的聚合物属于正型C聚合物。
其中,上述的折射率nx(P)和折射率ny(P)优选值相同或接近。具体而言,折射率nx(P)与折射率ny(P)的差nx(P)-ny(P)优选为0.00000~0.00100,更优选为0.00000~0.00050,特别优选为0.00000~0.00020。通过使折射率差nx(P)-ny(P)处于上述的范围,从而能够容易地得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作为正型C聚合物,可使用具有满足上述的式nz(P)>nx(P)≥ny(P)的折射率的任意的聚合物。其中,作为正型C聚合物,优选选自聚乙烯基咔唑和聚富马酸酯中的至少1种聚合物。通过将这些聚合物用作正型C聚合物,从而能够通过涂覆而容易地得到厚度方向的延迟Rth大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作为正型C聚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举出聚(9-乙烯基咔唑);富马酸二异丙酯与丙烯酸3-乙基-3-氧杂环丁基甲酯的共聚物;富马酸二异丙酯与肉桂酸酯的共聚物等。
此外,正型C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全部固体成分中的正型C聚合物的比率优选为4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45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50重量%以上,优选为8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60重量%以下。通过使正型C聚合物的比率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从而能够在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介晶化合物均匀地分散、提高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机械强度,此外,通过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从而能够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的波长色散性易于接近反色散性。在此,某层的固体成分是指在干燥该层的情况下残留的成分。
[5.2.介晶化合物]
介晶化合物为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在此,介晶骨架表示由于其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的各向异性,在低分子量或高分子量的物质中,本质上有助于产生液晶(LC:liquid-crystalline)相的分子骨架。含有介晶骨架的介晶化合物其自身可以不必具有发生向液晶相的相转移的液晶性。因此,液晶化合物可以是可单独发生向液晶相的相转移的液晶化合物,也可以是不会单独发生向液晶相的相转移的非液晶化合物。作为介晶骨架的例子,可举出刚直的棒状或圆盘状的形状的单元。关于介晶骨架可参考PureAppl.Chem.2001、73卷(5号)、888页和C.Tschierske、G.Pelzl、S.Diele、Angew.Chem.2004年、116卷、6340~6368页。
在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介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可以被固定。例如,就介晶化合物而言,该介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可以通过聚合而被固定。通常通过聚合,介晶化合物可成为维持了该介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的聚合物,因此通过上述的聚合可固定介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因此,术语“取向状态被固定的介晶化合物”中包含介晶化合物的聚合物。因此在介晶化合物为具有液晶性的液晶化合物的情况下,该液晶化合物在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中可以呈液晶相,也可以由于取向状态被固定化而不呈液晶相。
作为上述的规定的介晶化合物,使用选自作为第一化合物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以及作为第二化合物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中至少1种的化合物。
在此,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表示满足下述条件(A1)和(A2)的化合物。
(A1)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显示液晶性。
(A2)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此外,反波长介晶化合物表示满足下述条件(A3)~(A5)的化合物。
(A3)反波长介晶化合物单独不显示液晶性。
(A4)评价用混合物显示液晶性。在此,“评价用混合物”为如下的混合物:向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显示正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的评价用液晶化合物中,以相对于评价用液晶化合物和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合计100重量份为30重量份~70重量份中的至少任一比例混合上述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而得到的混合物。
(A5)在上述评价用混合物沿面取向的情况下,上述反波长介晶化合物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以下,对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进行说明。
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在此,使液晶化合物沿面取向是指形成包含该液晶化合物的层,使该层中的液晶化合物的分子的介晶骨架的长轴方向沿与上述层的面平行的某一方向取向。在液晶化合物包含取向方向不同的多种介晶骨架的情况下,它们中最长的种类的介晶取向的方向为上述的取向方向。液晶化合物是否进行了沿面取向以及其取向方向可通过使用以AxoScan(Axometrics公司制造)为代表的这样的相位差计测定慢轴方向、以及测定慢轴方向的每个入射角的延迟分布,从而确认。
此外,面内延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是指波长450nm和550nm处的面内延迟Re(450)和Re(550)满足Re(450)/Re(550)<1.00。
因此,在形成包含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使该液晶层中的液晶化合物的分子的介晶骨架的长轴方向沿与上述液晶层的面平行的某一方向取向的情况下,该液晶层的波长450nm和550nm处的面内延迟Re(L450)和Re(L550)通常满足Re(L450)/Re(L550)<1.00。进而,从容易地得到期望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观点出发,优选波长450nm、550nm及650nm处的上述的液晶层的面内延迟Re(L450)、Re(L550)及Re(L650)满足Re(L450)<Re(L550)≤Re(L650)。
作为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可使用例如在该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分子中包含主链介晶骨架以及与上述主链介晶骨架结合的侧链介晶骨架的化合物。在包含主链介晶骨架和侧链介晶骨架的上述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中,在该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取向的状态下,侧链介晶骨架可在与主链介晶骨架不同的方向取向。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对应于主链介晶骨架的折射率与对应于侧链介晶骨架的折射率的差的形式而显现双折射,因此其结果是,在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沿面取向的情况下,能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例如像具有主链介晶骨架和侧链介晶骨架的上述的化合物那样,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通常具有与一般的正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立体构型不同的特殊的立体构型。在此,“正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是指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可显示正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的液晶化合物。此外,正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表示测定波长越大面内延迟越小的面内延迟。通过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像这样具有特殊的立体构型,从而能够通过正型C聚合物和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组合而容易地得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进而,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优选具有聚合性。因此,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优选具有聚合性基团。如果像这样使用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则能够通过聚合而容易地固定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具有稳定的光学特性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CN点优选为25℃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特别优选为60℃以上,优选为120℃以下,更优选为110℃以下,特别优选为100℃以下。在此,“CN点”是指晶体-向列相转变温度。通过使用在上述的范围具有CN点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分子量在为单体的情况下,优选为300以上,更优选为700以上,特别优选为1000以上,优选为2000以下,更优选为1700以下,特别优选为1500以下。通过使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具有上述那样的分子量,从而能够使用于形成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涂覆液的涂覆性特别良好。
上述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作为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可举出例如日本特开2014-123134号公报记载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作为特别优选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下述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中显示液晶性的化合物。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由式(I)表示的化合物酌情地称为“化合物(I)”。
[化学式4]
化合物(I)通常如下述式表示那样包含由基团-Y11-[B11-L11]n-A11-Z11-Ar1-Z12-A12-[L12-B12]p-Y12-构成的主链介晶骨架1a和由基团>Ar1-D1构成的侧链介晶骨架1b的2个介晶骨架。此外,这些主链介晶骨架1a和侧链介晶骨架1b彼此交叉。也能够使上述的主链介晶骨架1a和侧链介晶骨架1b合并作为1个介晶骨架,但在本发明中,分成2个介晶骨架来标记。
[化学式5]
将主链介晶骨架1a的长轴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1,将侧链介晶骨架1b的长轴方向的折射率设为n2。这时,折射率n1的绝对值和波长色散性通常依赖于主链介晶骨架1a的分子结构。此外,折射率n2的绝对值和波长色散性通常依赖于侧链介晶骨架1b的分子结构。在此,在液晶相中,化合物(I)通常将主链介晶骨架1a的长轴方向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运动,因此这里所说的折射率n1和n2表示作为旋转体的折射率。
来自主链介晶骨架1a和侧链介晶骨架1b的分子结构,折射率n1的绝对值比折射率n2的绝对值大。进而,折射率n1和n2通常显示正常波长色散性。在此,正常波长色散性的折射率表示测定波长越大该折射率的绝对值越小的折射率。主链介晶骨架1a的折射率n1显示小程度的正波长色散性。因此,在长波长测定的折射率n1比在短波长测定的折射率n1小,它们的差小。相对于此,侧链介晶骨架1b的折射率n2显示大程度的正波长色散性。因此,在长波长测定的折射率n2比在短波长测定的折射率n2小且它们的差大。因此,当测定波长短时,折射率n1与折射率n2的差Δn变小,当测定波长长时,折射率n1与折射率n2的差Δn变大。像这样,来自主链介晶骨架1a和侧链介晶骨架1b,化合物(I)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可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在此,式(I)中,m和q各自独立地表示1~20的整数,优选2~12的整数,更优选4~8的整数。
此外,式(I)中,n和p各自独立地表示0或1,优选1。
式(I)中,Ar1表示具有D1作为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烃环基、或具有D1作为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杂环基。
此外,式(I)中,D1表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
在此,具有D1作为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烃环基或具有D1作为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杂环基为从D1结合的芳香族烃环或D1结合的芳香族杂环的环部分除去2个与除了D1结合的碳原子以外的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的基团。因此,式(I)所示的Ar1表示与式(I)所示的D1结合的芳香族烃环基或芳香族杂环基,并不包含与式(I)所示的D1不同的D1。
而且,作为Ar1的2价芳香族烃环基,可举出例如1,4-亚苯基、1,3-亚苯基、1,4-亚萘基、2,6-亚萘基、1,5-亚萘基、蒽-9,10-二基、蒽-1,4-二基、蒽-2,6-二基等。
在这些中,作为2价芳香族烃环基,优选1,4-亚苯基、1,4-亚萘基以及2,6-亚萘基。
此外,作为Ar1的2价芳香族杂环基,可举出例如:苯并噻唑-4,7-二基、1,2-苯并异噻唑-4,7-二基、苯并噁唑-4,7-二基、吲哚-4,7-二基、苯并咪唑-4,7-二基、苯并吡唑-4,7-二基、1-苯并呋喃-4,7-二基、2-苯并呋喃-4,7-二基、苯并[1,2-d:4,5-d’]二噻唑基-4,8-二基、苯并[1,2-d∶5,4-d’]二噻唑基-4,8-二基、苯并苯硫基-4,7-二基、1H-异吲哚-1,3(2H)-二酮-4,7-二基、苯并[1,2-b∶5,4-b’]二苯硫基-4,8-二基、苯并[1,2-b∶4,5-b’]二苯硫基-4,8-二基、苯并[1,2-b∶5,4-b’]二呋喃基-4,8-二基、苯并[1,2-b∶4,5-b’]二呋喃基-4,8-二基、苯并[2,1-b∶4,5-b’]二吡咯基-4,8-二基、苯并[1,2-b∶5,4-b’]二吡咯基-4,8-二基、苯并[1,2-d∶4,5-d’]二咪唑基-4,8-二基等。
在这些中,作为2价芳香族杂环基,优选苯并噻唑-4,7-二基、苯并噁唑-4,7-二基、1-苯并呋喃-4,7-二基、2-苯并呋喃-4,7-二基、苯并[1,2-d∶4,5-d’]二噻唑基-4,8-二基、苯并[1,2-d∶5,4-d’]二噻唑基-4,8-二基、苯并苯硫基-4,7-二基、1H-异吲哚-1,3(2H)-二酮-4,7-二基、苯并[1,2-b∶5,4-b’]二苯硫基-4,8-二基、苯并[1,2-b∶4,5-b’]二苯硫基-4,8-二基、苯并[1,2-b∶5,4-b’]二呋喃基-4,8-二基及苯并[1,2-b∶4,5-b’]二呋喃基-4,8-二基。
Ar1的2价芳香族烃环基和2价芳香族杂环基除了具有D1以外,还可以具有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中的至少1种取代基。在取代基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2价芳香族烃环基和2价芳香族杂环基的除D1以外的取代基,优选选自甲基、乙基、丙基、仲丁基和叔丁基中的至少1种取代基。
式(I)中,D1表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在此,“芳香环”是指:具有遵循Huckel规则的广义的芳香性的环状结构,即具有(4n+2)个π电子的环状共轭结构以及以噻吩、呋喃、苯并噻唑等为代表的、硫、氧、氮等杂原子的孤电子对参与π电子体系而显示芳香性的环状结构。
而且,D1具有的芳香环可以具有1或多个取代基。
此外,上述Ar1和D1中所包含的π电子的合计数通常为12以上,优选为12以上且22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上且20以下。
作为D1的芳香族烃环,可举出例如苯环、萘环、蒽环、菲环、芘环、芴环等。
在这些中,作为芳香族烃环,优选苯环、萘环。
此外,作为D1的芳香族杂环,可举出例如:1H-异吲哚-1,3(2H)-二酮环、1-苯并呋喃环、2-苯并呋喃环、吖啶环、异喹啉环、咪唑环、吲哚环、噁二唑环、噁唑环、噁唑并吡嗪环、噁唑并吡啶环、噁唑并哒嗪环、噁唑并嘧啶环、喹唑啉环、喹喔啉环、喹啉环、噌啉环、噻二唑环、噻唑环、噻唑并吡嗪环、噻唑并吡啶环、噻唑并哒嗪环、噻唑并嘧啶环、噻吩环、三嗪环、三唑环、萘啶环、吡嗪环、吡唑环、吡喃酮环、吡喃环、吡啶环、哒嗪环、嘧啶环、吡咯环、菲啶环、酞嗪环、呋喃环、苯并[c]噻吩环、苯并异噁唑环、苯并异噻唑环、苯并咪唑环、苯并噁二唑环、苯并噁唑环、苯并噻二唑环、苯并噻唑环、苯并噻吩环、苯并三嗪环、苯并三唑环、苯并吡唑环、苯并吡喃酮环、二氢吡喃环、四氢吡喃环、二氢呋喃环、四氢呋喃环等。
在这些中,作为芳香族杂环,优选苯并噻唑环、苯并噁唑环、1-苯并呋喃环、2-苯并呋喃环、苯并噻吩环、1H-异吲哚-1,3(2H)-二酮环、噻吩环、呋喃环、苯并[c]噻吩环、噁唑环、噻唑环、噁二唑环、吡喃环,苯并异噁唑环、噻二唑环、苯并噁二唑环,苯并噻二唑环。
而且,作为D1的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没有特别限定。作为D1,可举出例如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烃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杂环基、或由式:-RfC(=N-NRgRh)表示的基团。
另外,在上述式中,Rf表示氢原子、或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此外,上述式中,Rg表示氢原子、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在此,作为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及其取代基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后述的作为Ra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及其取代基的具体例子所列举的相同的有机基团及其取代基。
进而,上述式中,Rh表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在此,作为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及其取代基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后述的作为Ax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及其取代基的具体例子所列举的相同的有机基团及其取代基。
具体而言,作为D1的芳香族烃环基,可举出例如苯基、萘基、蒽基、菲基、芘基、芴基等。
在这些中,作为芳香族烃环基,优选苯基、萘基。
此外,作为D1的芳香族杂环基,可举出例如邻苯二甲酰亚胺基、1-苯并呋喃基、2-苯并呋喃基、吖啶基、异喹啉基、咪唑基、吲哚基、呋咱基、噁唑基、噁唑并吡嗪基、噁唑并吡啶基、噁唑并哒嗪基、噁唑并嘧啶基、喹唑啉基、喹喔啉基、喹啉基、噌啉基、噻二唑基、噻唑基、噻唑并吡嗪基、噻唑并吡啶基、噻唑并哒嗪基、噻唑并嘧啶基、噻吩基、三嗪基、三唑基、萘啶基、吡嗪基、吡唑基、吡喃酮基、吡喃基、吡啶基、哒嗪基、嘧啶基、吡咯基、菲啶基、酞嗪基、呋喃基、苯并[c]噻吩基、苯并异噁唑基、苯并异噻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噻二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噻吩基、苯并三嗪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吡唑基、苯并吡喃酮基、二氢吡喃基、四氢吡喃基、二氢呋喃基、四氢呋喃基等。
在这些中,作为芳香族杂环基,优选呋喃基、噻吩基、噁唑基、噻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噁唑基、1-苯并呋喃基、2-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噻唑并吡啶基。
作为D1的芳香族烃环基和芳香族杂环基可以具有选自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丁基、仲丁基等碳原子数为1~20的脂肪族烃基;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烷氧基;硝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基;三氟甲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卤代烷基;-C(=O)-Rb’;-C(=O)-ORb’;-SRb’;-SO2Rd’;羟基等中的至少1种取代基。在此,Rb’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此外,Rd’表示甲基、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苯基、4-甲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等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另外,在芳香族烃环基和芳香族杂环基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取代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Rb’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以及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的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呋喃基、噻吩基等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CH2CF3等至少1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氟烷基等。在Rb’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以及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可以具有选自上述的取代基中的1或多个取代基而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作为Rb’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的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硝基;以及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基等。在Rb’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可以具有选自上述的取代基中的1或多个取代基而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而且,作为Ar1和D1的组合(Ar1-D1),可举出被式:-RfC(=N-NRgRh)所表示的基团取代的亚苯基;被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5-(2-丁基)-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6-二甲基-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6-甲基-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6,7-三甲基-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5,6-三甲基-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5-甲基-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5-丙基-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7-丙基-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5-氟代-1-苯并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氟代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硝基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三氟甲基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氰基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甲磺酰基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噻吩-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噻吩-3-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5-甲基噻吩-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5-氯代噻吩-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噻吩并[3,2-b]噻吩-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2-苯并噻唑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联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丙基联苯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噻唑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1-苯基亚乙基-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4-吡啶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2-呋喃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萘并[1,2-b]呋喃-2-基取代的苯并噻唑-4,7-二基;被5-甲氧基-2-苯并噻唑基取代的1H-异吲哚-1,3(2H)-二酮-4,7-二基;被苯基取代的1H-异吲哚-1,3(2H)-二酮-4,7-二基;被4-硝基苯基取代的1H-异吲哚-1,3(2H)-二酮-4,7-二基;或被2-噻唑基取代的1H-异吲哚-1,3(2H)-二酮-4,7-二基等。在此,Rf、Rg、Rh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在这些中,作为Ar1-D1,更优选下述式(II)表示的基团。
[化学式6]
[式(II)中,Ax表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Ra表示可以具有氢原子或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下述式(i)所示的部分的结构表示下述式(ia)和/或(ib)所示的部分的结构。
[化学式7]
在此,在Ax的“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中,“芳香环”表示具有遵循Huckel规则的广义的芳香性的环状结构,即具有(4n+2)个π电子的环状共轭结构以及以噻吩、呋喃、苯并噻唑等为代表的、硫、氧、氮等杂原子的孤电子对参与π电子体系而显示芳香性的环状结构。
Ax的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可以是具有多个芳香环的有机基团,也可以是组合具有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的有机基团。
作为Ax的芳香族烃环,可举出例如苯环、萘环、蒽环、菲环、芘环、芴环等。
在这些中,作为芳香族烃环,优选苯环、萘环。
此外,作为Ax的芳香族杂环,可举出例如:1H-异吲哚-1,3(2H)-二酮环、1-苯并呋喃环、2-苯并呋喃环、吖啶环、异喹啉环、咪唑环、吲哚环、噁二唑环、噁唑环、噁唑并吡嗪环、噁唑并吡啶环、噁唑并哒嗪环、噁唑并嘧啶环、喹唑啉环、喹喔啉环、喹啉环、噌啉环、噻二唑环、噻唑环、噻唑并吡嗪环、噻唑并吡啶环、噻唑并哒嗪环、噻唑并嘧啶环、噻吩环、三嗪环、三唑环、萘啶环、吡嗪环、吡唑环、吡喃酮环、吡喃环、吡啶环、哒嗪环、嘧啶环、吡咯环、菲啶环、酞嗪环、呋喃环、苯并[c]噻吩环、苯并异噁唑环、苯并异噻唑环、苯并咪唑环、苯并噁二唑环、苯并噁唑环、苯并噻二唑环、苯并噻唑环、苯并噻吩环、苯并三嗪环、苯并三唑环、苯并吡唑环、苯并吡喃酮环、二氢吡喃环、四氢吡喃环、二氢呋喃环、四氢呋喃环等。
在这些中,作为芳香族杂环,优选呋喃环、噻吩环、噁唑环、噻唑环等单环的芳香族杂环;苯并噻唑环、苯并噁唑环、喹啉环、1-苯并呋喃环、2-苯并呋喃环、苯并噻吩环、噻唑并吡啶环、噻唑并吡嗪环等稠环的芳香族杂环。
Ax具有的芳香环可以具有取代基。作为该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乙烯基、烯丙基等碳原子数为2~6的烯基;三氟甲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卤代烷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C(=O)-Rb;-C(=O)-ORb;-SO2Rd等。在此,Rb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此外,Rd表示甲基、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苯基、4-甲基苯基、4-甲氧基苯基等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在这些中,作为Ax具有的芳香环的取代基,优选卤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以及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
另外,Ax可以具有选自上述的取代基的多个取代基。在Ax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取代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Rb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举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1-甲基戊基、1-乙基戊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异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三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正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等。另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12、进一步优选为4~10。
作为Rb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举出例如: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异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庚烯基、辛烯基、癸烯基、十一碳烯基、十二碳烯基、十三碳烯基、十四碳烯基、十五碳烯基、十六碳烯基、十七碳烯基、十八碳烯基、十九碳烯基、二十碳烯基等。
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12。
作为Rb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的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甲氧基甲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等被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三唑基、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等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基;环戊氧基、环己氧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氧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二氧杂环戊基、二氧杂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2~12的环状醚基;苯氧基、萘氧基等碳原子数为6~14的芳氧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CH2CF3等至少1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氟代烷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吡喃基;苯并二氧杂环戊基;苯并二氧杂环己基等。在这些中,作为Rb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和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的取代基,优选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呋喃基、噻吩基等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CH2CF3等至少1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氟烷基。
另外,Rb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以具有选自上述的取代基中的多个取代基。在Rb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Rb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可举出例如: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辛基等。在这些中,优选环戊基、环己基。
作为Rb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的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基等。其中,作为Rb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的取代基,优选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基等。
另外,Rb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可以具有多个取代基。在Rb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Rb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的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可举出例如:苯基、1-萘基、2-萘基等。在这些中,优选苯基。
作为Rb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的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甲氧基甲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等被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三唑基、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等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基;环戊氧基、环己氧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氧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二氧杂环戊基、二氧杂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2~12的环状醚基;苯氧基、萘氧基等碳原子数为6~14的芳氧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CH2CF3等至少1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氟代烷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吡喃基;苯并二氧杂环戊基;苯并二氧杂环己基等。其中,作为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的取代基,优选选自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呋喃基、噻吩基等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CH2CF3等至少1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氟烷基中的至少1种取代基。
另外,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可以具有多个取代基。在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取代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此,Ax具有的芳香环可以具有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取代基,也可以相邻的两个取代基一起结合而形成环。形成的环可以是单环,也可以是稠合多环;可以是不饱和环,也可以是饱和环。
另外,Ax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的“碳原子数”表示不包含取代基的碳原子的有机基团总体的总碳原子数。
而且,作为Ax的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可举出例如:苯基、萘基、蒽基、菲基、芘基、芴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基、1-苯并呋喃基、2-苯并呋喃基、吖啶基、异喹啉基、咪唑基、吲哚基、呋咱基、噁唑基、噁唑并吡嗪基、噁唑并吡啶基、噁唑并哒嗪基、噁唑并嘧啶基、喹唑啉基、喹喔啉基、喹啉基、噌啉基、噻二唑基、噻唑基、噻唑并吡嗪基、噻唑并吡啶基、噻唑并哒嗪基、噻唑并嘧啶基、噻吩基、三嗪基、三唑基、萘啶基、吡嗪基、吡唑基、吡喃酮基、吡喃基、吡啶基、哒嗪基、嘧啶基、吡咯基、菲啶基、酞嗪基、呋喃基、苯并[c]噻吩基、苯并异噁唑基、苯并异噻唑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噻二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噻吩基、苯并三嗪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吡唑基、苯并吡喃酮基、二氢吡喃基、四氢吡喃基、二氢呋喃基、四氢呋喃基等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烃环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杂环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3~20的烷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4~20的烯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4~20的炔基等。
作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烃环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杂环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3~20的烷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4~20的烯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4~20的炔基的、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作为上述的D1的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的具体例子所列举的同样的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
另外,上述的有机基团可以具有1或多个取代基。在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该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乙烯基、烯丙基等碳原子数为2~6的烯基;三氟甲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卤代烷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C(=O)-Rb;-C(=O)-ORb;-SO2Rd等。其中,Rb、Rd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在这些中,作为Ax的有机基团具有的取代基,优选选自卤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以及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中的至少1种取代基。
作为Ax的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的优选的具体例子如下所示。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基团。另外,在下述式中,“-”表示从环的任意位置伸出的与N原子(即,在式(II)中与Ax结合的N原子)的键合键。
1)芳香族烃环基
[化学式8]
2)芳香族杂环基
[化学式9]
[化学式10]
[化学式11]
[各式中,E表示-NRz-、氧原子或硫原子。其中,Rz表示氢原子;或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化学式12]
[各式中,X和Y各自独立地表示、-NRz-、氧原子、硫原子、-SO-或-SO2-。其中,Rz表示氢原子;或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化学式13]
[各式中,X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3)具有至少1个芳香环的烃环基
[化学式14]
4)具有至少1个芳香环的杂环基
[化学式15]
[各式中,X和Y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Z表示-NRz-、氧原子或硫原子。其中,Rz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但是,在各式中,氧原子、硫原子、-SO-、-SO2-各自不邻接。)。]
5)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烷基
[化学式16]
6)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烯基
[化学式17]
7)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一个芳香环的炔基
[化学式18]
另外,上述Ax的优选的具体例子具有的环可以具有1或多个取代基。而且,在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该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乙烯基、烯丙基等碳原子数为2~6的烯基;三氟甲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卤代烷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C(=O)-Rb;-C(=O)-ORb;-SO2Rd等。
其中,Rb和Rd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在这些中,作为Ax具有的上述环具有的取代基,优选卤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以及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
在此Ax的进一步优选的具体例子如下所示。但是,Ax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基团。
[化学式19]
[各式中,X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另外,如上所述,上述环可以具有1或多个取代基。在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该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卤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氰基;乙烯基、烯丙基等碳原子数为2~6的烯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卤代烷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C(=O)-Rb;-C(=O)-ORb;-SO2Rd等。其中,Rb和Rd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在这些中,作为上述环具有的取代基,优选卤原子、氰基、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以及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
而且,作为Ax,进一步优选下述式(III)所表示的基团。
[化学式20]
在此,上述式(III)中,RX表示氢原子;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卤原子;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氰基;硝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等碳原子数为1~6氟烷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或-C(=O)-O-Rb,Rb如上所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环烷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2的芳香族烃环基。
另外,多个RX彼此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不同,构成环的任意的C-RX能够被置换成氮原子。
在此,上述式(III)所表示的基团的C-RX被置换成氮原子的基团的具体例子如下所示。但是,C-RX被置换成氮原子的基团并不限定于此。
[化学式21]
[各式中,RX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在这些中,作为Ax,优选上述式(III)所表示的基团的RX全部为氢原子的Ax。
此外,作为上述式(II)所表示的2价基团的Ra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例如: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C(=O)-Rb、-SO2-Rd、-C(=S)NH-Ri、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
其中,Rb和Rd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此外,Ri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20的芳香族烃环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20的芳香族杂环基。
而且,作为Ri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及其取代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及其取代基以及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的碳原子素为3~12的环烷基及其取代基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作为Rb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及其取代基、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及其取代基以及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及其取代基的具体例子所列举的相同的基团。此外,作为Ri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20的芳香族烃环基,可举出例如:苯基、1-萘基、2-萘基等。进而,作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20的芳香族杂环基,可举出例如吡啶基、喹啉基等。进而,作为这些的芳香族烃环基和芳香族杂环基的取代基的例子,可举出与作为Ax的碳原子数为2~20的有机基团的取代基所例示的同样的取代基。
作为Ra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举出例如: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1-甲基戊基、1-乙基戊基、仲丁基、叔丁基、正戊基、异戊基、新戊基、正己基、异己基、正庚基、正辛基、正壬基、正癸基、正十一烷基、正十二烷基、正十三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五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七烷基、正十八烷基、正十九烷基、正二十烷基等。而且,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12,进一步优选为1~10。
此外,作为Ra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举出例如:乙烯基、丙烯基、异丙烯基、丁烯基、异丁烯基、戊烯基、己烯基、庚烯基、辛烯基、癸烯基、十一碳烯基、十二碳烯基、十三碳烯基、十四碳烯基、十五碳烯基、十六碳烯基、十七碳烯基、十八碳烯基、十九碳烯基、二十碳烯基等。
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的碳原子数优选为2~12。
进而,作为Ra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可举出例如:乙炔基、丙炔基、2-丙炔基(炔丙基)、丁炔基、2-丁炔基、3-丁炔基、戊炔基、2-戊炔基、己炔基、5-己炔基、庚炔基、辛炔基、2-辛炔基、壬炔基、癸炔基、7-癸炔基等。
此外,作为Ra的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可举出例如:环丙基、环丁基、环戊基、环己基、环辛基等。
而且,作为Ra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以及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的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丁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20的烷氧基;甲氧基甲氧基、甲氧基乙氧基等被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三唑基、吡咯基、呋喃基、噻吩基等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基;环戊氧基、环己氧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氧基;四氢呋喃基、四氢吡喃基、二氧杂环戊基、二氧杂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2~12的环状醚基;苯氧基、萘氧基等碳原子数为6~14的芳氧基;三氟甲基、五氟乙基、-CH2CF3等至少1个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氟代烷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吡喃基;苯并二氧杂环戊基;苯并二氧杂环己基;-C(=O)-Rb;-C(=O)-ORb;-SO2Rd;-SRb;被-SRb取代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羟基等。其中,Rb和Rd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另外,在Ra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以及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可以具有多个上述的取代基、而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作为Ra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的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等卤原子;氰基;二甲基氨基等取代氨基;甲基、乙基、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甲氧基、乙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氧基;硝基;苯基、萘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环丙基、环戊基、环己基等碳原子数为3~8的环烷基;-C(=O)-Rb;-C(=O)-ORb;-SO2Rd;羟基等。其中,Rb和Rd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另外,在Ra的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可以具有多个上述的取代基而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多个取代基可以彼此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作为Ra的碳原子数为6~20的芳香族烃环基和碳原子数为2~20的芳香族杂环基以及它们的取代基,可分别举出与作为Ax的芳香族烃环基和芳香族杂环基以及它们的取代基所列举的同样的基团。
在上述中,作为Ra,优选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20的环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芳香族烃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8的芳香族杂环基,更优选氢原子、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10的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10炔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5~1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12的芳香族烃环基。或者优选Ra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芳香族基团。
此外,在上述式(I)中,Z11和Z12各自独立地表示-CO-O-、-O-CO-、-NR31-CO-、或-CO-NR32-。其中,R31和R3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其中,Z11优选为-CO-O-。此外,Z12优选为-O-CO-。
进而,在式(I)中,A11和A1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环状脂肪族基团、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团。其中,A11和A12优选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环状脂肪族基团。
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环状脂肪族基团为无取代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或具有取代基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而且,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为碳原子数通常为5~20、具有环状结构的2价脂肪族基团。
作为A11和A12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的具体例子,可举出环戊烷-1,3-二基、环己烷-1,4-二基、1,4-环庚烷-1,4-二基、环辛烷-1,5-二基等碳原子数为5~20的环烷二基;十氢化萘-1,5-二基、十氢化萘-2,6-二基等碳原子数为5~20的环烷二基等。
此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团为无取代的2价芳香族基团或具有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基团。而且,2价芳香族基团为碳原子数通常为2~20、具有芳香环结构的2价芳香族基团。
作为A11和A12的2价芳香族基团的具体例子,可举出1,4-亚苯基、1,4-亚萘基、1,5-亚萘基、2,6-亚萘基、4,4’-亚联苯基等碳原子数为6~20的2价芳香族烃环基;呋喃-2,5-二基、噻吩-2,5-二基、吡啶-2,5-二基、吡嗪-2,5-二基等碳原子数为2~20的2价芳香族杂环基等。
进而,作为A11和A12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和2价芳香族基团的取代基,可举出例如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等卤原子;甲基、乙基等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甲氧基、异丙氧基等碳原子数为1~5的烷氧基;硝基;氰基等。上述环状脂肪族基团和芳香族基团可以具有选自上述的取代基中的至少1种取代基。另外,在具有多个取代基的情况下,各取代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此外,在式(I)中,L11和L12各自独立地表示单键、-O-、-CO-、-CO-O-、-O-CO-、-NR21-CO-、-CO-NR22-、-O-CO-O-、-NR23-CO-O-、-O-CO-NR24-、或-NR25-CO-NR26-。其中,R21~R2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其中,L11和L12各自独立地优选、-O-、-CO-O-、或-O-CO-。
另外,作为上述R21~R26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可举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等。
此外,在式(I)中,B11和B12各自独立地表示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环状脂肪族基团、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团。其中,B11和B12优选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团。
在此,可以具有取代基的环状脂肪族基团为无取代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或具有取代基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而且,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为碳原子数通常为5~20、具有环状结构的2价脂肪族基团。
作为B11和B12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作为上述A11和A22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所例示的同样的基团。
此外,可以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团为无取代的2价芳香族基团或具有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基团。而且,2价芳香族基团为碳原子数通常为2~20、具有芳香环结构的2价芳香族基团。
作为B11和B12的2价芳香族基团的具体例子,可举出与作为上述A11和A22的2价芳香族基团所例示的同样的基团。
进而,作为B11和B12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和2价芳香族基团的取代基,可举出与作为上述A11和A22的2价环状脂肪族基团和2价芳香族基团的取代基所例示的同样的基团。
此外,在式(I)中,Y11和Y12各自独立地表示单键、-O-、-CO-、-CO-O-、-O-CO-、-NR21-CO-、-CO-NR22-、-O-CO-O-、-NR23-CO-O-、-O-CO-NR24-、或-NR25-CO-NR26-。其中,R21~R2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其中,Y11和Y12各自独立地优选-O-、-CO-O-、或-O-CO-。
另外,作为R21~R26的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可举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异丙基等。
在式(I)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甲基或氯原子,优选为氢原子或甲基。另外,R1和R2更优选为相同,进一步优选R1和R2都为氢原子。
另外,从得到反波长色散性优异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观点出发,化合物(I)优选具有以Ar1-D1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结构。具体而言,在化合物(I)中,优选具有以下结构:R1、m及n分别与R2、q及p相同,-Y11-[B11-L11]n-A11-Z11-(*)和(*)-Z12-A12-[L12-B12]p-Y12-以与Ar1结合的侧(*)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结构。
另外,“具有以(*)为对称中心的对称结构”表示:具有例如-CO-O-(*)和(*)-O-CO-;-O-(*)和(*)-O-;-O-CO-(*)和(*)-CO-O-等结构。
上述化合物(I)能够组合已知的合成反应而制造。即,能够参考各种文献(例如,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WILEY)、Sandler·Karo“官能基别有机化合物合成法”稻本直树共译(广川书店))中记载的方法来合成。
在此,作为n和p为1的聚合性化合物(I)的优选的例子,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下述式(IVa)所示的化合物(以下,有时称为“化合物(IVa)”)。
[化学式22]
[式(IVa)中,R1、R2、Ra、Rx、m及q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作为化合物(IVa),优选RX全部为氢原子的化合物。
化合物(I)可通过例如国际公开第2012/147904号中记载的通过肼化合物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而制造。此外,特别是化合物(IVa)能够通过例如国际公开第2014/010325号记载的方法等现有公知的方法来制造。
接着,对反波长介晶化合物进行说明。
反波长介晶化合物为单独不显示液晶性,与评价用液晶化合物以规定的混合比例混合而成的评价用混合物显示液晶性的化合物。作为评价用液晶化合物,使用作为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显示正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的液晶化合物的正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通过使用正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作为评价用液晶化合物,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在使评价用混合物沿面取向的情况下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面内延迟的波长色散性的评价。其中,作为评价用液晶化合物,优选具有在100℃时可成为液晶相的棒状结构的液晶化合物。作为特别优选的评价用液晶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可举出具有下述式(E1)所示的结构的正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LC242」、具有下述式(E2)所示的结构的正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等。在下述式中,Me表示甲基。
[化学式23]
[化学式24]
此外,为了得到上述的评价用混合物而与评价用液晶化合物混合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混合比例,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评价用液晶化合物和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合计,通常为30重量份~70重量份中的至少任一个。因此,只要以相对于评价用液晶化合物和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合计100重量份为30重量份~70重量份的范围中包含的至少一个混合比例混合反波长介晶化合物,可得到显示液晶性的评价用混合物,则以相对于评价用液晶化合物和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合计100重量份为30重量份~70重量份的范围中包含的另外的混合比例混合反波长介晶化合物而得到的混合物也可以不显示液晶性。
评价用混合物显示液晶性可通过下述方法进行确认。
在基材上涂敷评价用混合物并使其干燥,得到具有基材和评价用混合物的层的样品膜。将该样品膜设置在加热台上。使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样品膜并使样品膜升温。在可观察到评价用混合物的层向液晶相的相转移的情况下,能够判断评价用混合物显示液晶性。
此外,在使上述的评价用混合物沿面取向的情况下,该评价用混合物中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在此,使评价用混合物沿面取向是指形成该评价用混合物的层、使该层中的评价用液晶化合物沿面取向。因此,在沿面取向的评价用混合物中,评价用液晶化合物的分子的介晶骨架的长轴方向通常沿与上述层的面平行的某一方向取向。
此外,沿面取向的评价用混合物中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是指,评价用混合物中包含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波长450nm和550nm处的面内延迟Re(450)和Re(550)满足Re(450)/Re(550)<1.00。
但是,在评价用混合物的层中,难以选择性地仅测定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面内延迟。因此,利用评价用液晶化合物为正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情况,按照下述的确认方法,可确认评价用混合物中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形成包含作为正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评价用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在该液晶层中使评价用液晶化合物沿面取向。然后,测定该液晶层在波长450nm和550nm处的面内延迟Re(X450)和Re(X550)的比Re(X450)/Re(X550)。
此外,形成包含上述的评价用液晶化合物和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评价用混合物的层,在该评价用混合物的层中使评价用混合物沿面取向。然后,测定该评价用混合物的层的波长450nm和550nm处的面内延迟Re(Y450)和Re(Y550)的比Re(Y450)/Re(Y550)。
根据测定结果,在包含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评价用混合物的层的延迟比Re(Y450)/Re(Y550)小于不包含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液晶层的延迟比Re(X450)/Re(X550)的情况下,能够判定该反波长介晶化合物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此外,从更加良好地体现本发明的期望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在上述的确认方法中,优选评价用混合物的层的面内延迟比Re(Y650)/Re(Y550)大于液晶层的面内延迟比Re(X650)/Re(X550)。在此,Re(X550)表示波长550nm处的液晶层的面内延迟,Re(X650)表示波长650nm处的液晶层的面内延迟,Re(Y550)表示波长550nm处的评价用混合物的层的面内延迟,Re(Y650)表示波长650nm处的评价用混合物的层的面内延迟。
作为反波长介晶化合物,可使用例如在该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分子中包含主链介晶骨架以及与上述主链介晶骨架结合的侧链介晶骨架的化合物。
进而,反波长介晶化合物优选具有聚合性。因此,反波长介晶化合物优选具有聚合性基团。如果像这样使用具有聚合性基团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则能够通过聚合而容易地固定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具有稳定的光学特性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反波长介晶化合物的分子量在为单体的情况下,优选为300以上,更优选为700以上,特别优选为1000以上,优选为2000以下,更优选为1700以下,特别优选为1500以下。通过使反波长介晶化合物具有上述那样的分子量,从而能够使用于形成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涂覆液的涂覆性特别良好。
上述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作为反波长介晶化合物,可举出例如上述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中不显示液晶性的化合物。其中,作为优选的反波长介晶化合物,可举出下述的化合物。
[化学式25]
从更加良好地体现本发明的期望的效果的观点出发,在上述的介晶化合物中,优选该介晶化合物的分子中含有选自苯并噻唑环(下述式(10A)的环)以及环己环(下述式(10B)的环)和苯环(下述式(10C)的环)的组合中的至少1种。
[化学式26]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全部固体成分中的介晶化合物的比率优选为2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3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40重量%以上,优选为6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55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50重量%以下。通过使介晶化合物的比率为上述范围的下限值以上,从而能够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的波长色散性易于接近反色散性,此外,通过为上述范围的上限值以下,从而能够在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介晶化合物均匀地分散、提高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机械强度。
[5.3.任意的成分]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还可包含任意的成分与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组合。
[5.4.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物性和厚度]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全光线透过率可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400nm~700nm的范围测定。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雾度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特别优选为1%以下,理想情况下为0%。在这里,雾度可依据JIS K7361-1997,使用日本电色工业公司制造“浊度计NDH-300A”测定5个位置的雾度,采用根据其求得的平均值。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优选不显示液晶性。通过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不显示液晶性,从而能够在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的分散良好。此外,不具有液晶性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能够抑制在使用涂覆液制造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时由于干燥风等空气波动的影响而导致的介晶化合物的取向不均的产生。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能够以得到期望的延迟的方式适当地调节。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具体的厚度优选为1.0μm以上,更优选为3.0μm以上,优选为50μm以下,更优选为4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30μm以下。
[5.5.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可通过包含如下工序的制造方法而制造:准备包含正型C聚合物、介晶化合物及溶剂的涂覆液的工序;在支承面上涂覆该涂覆液而得到涂覆液层的工序;使涂覆液层干燥的工序。
在准备涂覆液的工序中,通常混合正型C聚合物、介晶化合物及溶剂而得到涂覆液。涂覆液的全部固体成分中的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的比率可调节为与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全部固体成分中的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的比率同样的范围。
作为溶剂,通常使用有机溶剂。作为该有机溶剂的例子,可举出:环戊烷、环己烷等烃溶剂;环戊酮、环己酮、甲乙酮、丙酮、甲基异丁基酮、N-甲基吡咯烷酮等酮溶剂;醋酸丁酯、醋酸戊酯等醋酸酯溶剂;氯仿、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卤代烃溶剂;1,4-二氧杂环己烷、环戊基甲基醚、四氢呋喃、四氢吡喃、1,3-二氧杂环戊烷、1,2-二甲氧基乙烷等醚溶剂;甲苯、二甲苯、均三甲苯等芳香族烃溶剂以及它们的混合物。从操作性优异的观点出发,溶剂的沸点优选为60~250℃,更优选为60~150℃。此外,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溶剂的量优选以能够使涂覆液的固体成分浓度成为期望的范围的方式进行调节。涂覆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优选为6重量%以上、更优选为8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0重量%以上,优选为2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18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5重量%以下。通过使涂覆液的固体成分浓度处于上述的范围,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期望的光学特性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用于形成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涂覆液可以包含任意的成分与正型C聚合物、介晶化合物及溶剂组合。此外,任意的成分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涂覆液可包含例如增塑剂作为任意的成分。作为增塑剂,可举出磷酸三苯酯、三乙酸甘油酯等。此外,增塑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增塑剂的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正型C聚合物,优选为2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8重量份以上,优选为15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2重量份以下,特别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下。通过将增塑剂的量调节为上述的范围,从而能够抑制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脆化,提高机械强度。
涂覆液可包含例如聚合引发剂作为任意的成分。聚合引发剂的种类可根据涂覆液中的聚合性化合物具有的聚合性基团的种类而适当地选择。在此,聚合性化合物为具有聚合性的化合物的总称。其中,优选光聚合引发剂。作为光聚合引发剂,可举出自由基聚合引发剂、阴离子聚合引发剂、阳离子聚合引发剂等。作为市售的光聚合引发剂的具体例子,可举出BASF公司制造的商品名:Irgacure907、商品名:Irgacure184、商品名:Irgacure369、商品名:Irgacure651、商品名:Irgacure819、商品名:Irgacure907、商品名:Irgacure379、商品名:Irgacure379EG以及商品名:IrgacureOXE02、ADEKA公司制造的商品名:AdekaOptomer N1919等。此外,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聚合引发剂的量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性化合物,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优选为3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下。
涂覆液可包含金属、金属配位化合物、染料、颜料、荧光材料、磷光材料、流平剂、触变剂、凝胶化剂、多糖类、表面活性剂、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离子交换树脂、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等任意的添加剂作为任意的成分。该任意的添加剂的比例相对于100重量份的正型C聚合物,优选各自为0.1重量份~20重量份。
涂覆液优选不显示液晶性。通过使用不显示液晶性的涂覆液,从而能够在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的分散良好。此外,通过使用不具有液晶性的涂覆液,从而能够抑制由于干燥风等空气波动的影响而导致的介晶化合物的取向不均的产生。
准备上述那样的涂覆液后,进行在支承面上涂覆该涂覆液而得到涂覆液层的工序。作为支承面,可使用能够支承涂覆液层的任意的面。作为该支承面,从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表面状态良好的观点出发,通常使用没有凹部和凸部的平坦面。作为上述的支承面,优选使用长条的基材的表面。在使用长条的基材的情况下,能够在连续地运送的基材上连续地涂覆涂覆液。因此,通过使用长条的基材,能够连续地制造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因此能够使生产率提高。
在将涂覆液涂覆于基材上的情况下,优选在对基材施加适度的张力(通常为100N/m~500N/m),在减少基材的运送波动、维持平面性的状态下进行涂敷。平面性是指与基材的宽度方向和运送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的振动量理想情况下为0mm,通常为1mm以下。
作为基材,通常使用基材膜。作为基材膜,可适当地选择可用作光学性的层叠体的基材的膜来使用。其中,从能够使用基材膜作为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包含的任意的层的观点出发,作为基材膜优选透明的膜。具体而言,基材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特别优选为88%以上。
基材膜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各种树脂。作为树脂的例子,可举出包含各种聚合物的树脂。作为该聚合物,可举出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纤维素酯、聚乙烯醇、聚酰亚胺、UV透射丙烯酸、聚碳酸酯、聚砜、聚醚砜、环氧聚合物、聚苯乙烯及它们的组合物。在这些中,从透明性、低吸湿性、尺寸稳定性及轻质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和纤维素酯,更优选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
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为在重复单元中具有脂环式结构的聚合物,通常为非晶性的聚合物。作为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可使用主链中含有脂环式结构的聚合物和侧链中含有脂环式结构的聚合物中的任一种。
作为脂环式结构,可举出例如环烷烃结构,环烯烃结构等,从热稳定性等的观点出发优选环烷烃结构。
构成1个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元的碳原子数没有特别的限制,优选为4个以上,更优选为5个以上,特别优选为6个以上,优选为30个以下,更优选为20个以下,特别优选为15个以下。
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中的具有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元的比例可根据使用目的适宜地选择,优选为5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70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90重量%以上。通过使具有脂环式结构的重复单元为上述那样多,从而能够提高基材膜的耐热性。
作为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可举出例如:(1)降冰片烯聚合物、(2)单环的环状烯烃聚合物、(3)环状共轭二烯聚合物、(4)乙烯基脂环式烃聚合物以及它们的加氢物等。在这些中,从透明性和成型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降冰片烯聚合物。
作为降冰片烯聚合物,可举出例如:降冰片烯单体的开环聚合物、降冰片烯单体和能够开环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开环共聚物以及它们的加氢物、降冰片烯单体的加成聚合物、降冰片烯单体和能够加成共聚的其他单体的加成共聚物等。在这些中,从透明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降冰片烯单体的开环聚合物加氢物。
上述的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可选自例如日本特开2002-321302号公报等中公开的公知的聚合物。
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100℃~250℃的范围。玻璃化转变温度处于这样的范围的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难以产生在高温下使用时的变形和应力,耐久性优异。
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10000~100000,更优选为25000~80000,进一步优选为25000~50000。当重均分子量在这样的范围时,基材膜的机械强度和成型加工性高度地平衡,因此优选。上述的重均分子量可通过使用环己烷作溶剂的凝胶渗透色谱仪(以下、简写为“GPC”。)、以聚异戊二烯换算的值来测定。此外,在上述的凝胶渗透色谱法中,在作为试样的树脂不溶解于环己烷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甲苯作为溶剂。此外,在溶剂为甲苯时,上述的凝胶渗透色谱法中,重均分子量能够以聚苯乙烯换算的值来测定。
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1.2以上,优选为10以下,更优选为4以下,特别优选为3.5以下。
作为基材膜的材质,使用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的情况下,从容易提高生产率、且容易薄型化及轻质化的观点出发,基材膜的厚度优选为1μm~1000μm,更优选为5μm~300μm,特别优选为30μm~100μm。
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可以只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但只要不显著地损害本发明的效果,也可以包含任意的配合剂。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中的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比例优选为7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80重量%以上。
作为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的优选的具体例子,可举出日本瑞翁公司制造“ZEONOR”。
作为纤维素酯,代表性的有纤维素的低级脂肪酸酯(例如:纤维素乙酸酯、纤维素乙酸丁酸酯及纤维素乙酸丙酸酯)。低级脂肪酸是指每分子的碳原子数为6以下的脂肪酸。在纤维素乙酸酯中,包含三乙酸纤维素(TAC)和纤维素二乙酸酯(DAC)。
纤维素乙酸酯的乙酰化度优选为50~70%、特别优选为55~65%。重均分子量优选为70000~120000、特别优选为80000~100000。此外,上述纤维素乙酸酯可以不仅被乙酸酯化、还部分地被丙酸、丁酸等脂肪酸酯化。此外,构成基材膜的树脂可以组合包含纤维素乙酸酯和除纤维素乙酸酯以外的纤维素酯(纤维素丙酸酯及纤维素丁酸酯等)。在该情况下,优选这些纤维素酯的总体满足上述乙酰化度。
在使用三乙酸纤维素的膜作为基材膜的情况下,作为这样的膜,从保护环境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使用如下三乙酸纤维素涂料(dope)制作的三乙酸纤维素膜,上述三乙酸纤维素涂料是通过将三乙酸纤维素使用低温溶解法或高温溶解法溶解在实质上不含二氯甲烷的溶剂中而制备的。三乙酸纤维素的膜可通过共流延法而制作。共流延法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即,制备包含三乙酸纤维素的原料薄片和溶剂以及根据需要添加的任意的添加剂的溶液(涂料),将该涂料从涂料供给单元(模头)流延到支承体上,在流延物被一定程度干燥而赋予了刚性的时刻,将其作为膜从支承体剥离,进一步干燥该膜从而除去溶剂。作为溶解原料薄片的溶剂的例子,可举出:卤代烃溶剂(二氯甲烷等)、醇溶剂(甲醇、乙醇、丁醇等)、酯溶剂(甲酸甲酯、乙酸甲酯等)、醚溶剂(二氧杂环己烷、二氧杂环戊烷、二乙醚等)等。作为涂料包含的添加剂的例子,可举出:延迟增加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防劣化剂、润滑剂、剥离促进剂等。作为流延涂料的支承体的例子,可举出水平式的环形的金属带及滚筒。流延时,能够将单一的涂料进行单层流延,也能够将多个层进行共流延。在将多个层进行共流延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依次流延多种涂料,以形成低浓度的纤维素酯涂料的层和与其表面或背面相接地设置的高浓度的纤维素酯涂料的层。作为对膜进行干燥而除去溶剂的方法的例子,可举出将膜进行输送而使其通过将内部设定在适合干燥的条件的干燥部的方法。
作为三乙酸纤维素的膜的优选的例子,可举出富士胶片公司制造的“TAC-TD80U”以及发明协会公开技报公技编号2001-1745号中公开的膜。三乙酸纤维素的膜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0μm~150μm、更优选为40μm~130μm、进一步优选为70μm~120μm。
作为涂覆液的涂覆方法的例子,可举出:帘式涂覆法、挤出涂覆法、辊涂法、旋涂法、浸涂法、棒涂法、喷涂法、滑动涂覆法、印刷涂覆法、凹版涂覆法、模涂法、狭缝涂覆法及浸渍法。被涂覆的涂覆液的厚度可根据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所要求的期望的厚度来适当地设定。
将涂覆液涂覆在支承面上而得到涂覆液层后,进行使涂覆液层干燥的工序。通过干燥,可从涂覆液层中除去溶液,得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作为干燥方法,可采用加热干燥、减压干燥、加热减压干燥、自然干燥等任意的干燥方法。
在上述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中,能够通过涂覆组合包含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的涂覆液并进行干燥这样的简单的操作来制造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因而不需要取向膜,因此不需要介晶化合物与取向膜的适应性的调节、取向膜的形成这类的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进而,组合包含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的涂覆液能够抑制干燥时由于空气的波动的影响而导致的介晶化合物的取向不均的产生。因此,能够容易地得到在面内方向的宽范围中取向状态均一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因此易于得到表面状态优异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在此,对通过组合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从而得到期望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机制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被下述说明的机制而限定。
正型C聚合物通常包含具有与主链交叉的萘环和联苯基等刚直的结构的侧链。而且,在包含正型C聚合物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中,正型C聚合物的主链平行于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方向而横置,其侧链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竖立。因此,当将正型C聚合物和介晶化合物组合时,通过正型C聚合物的侧链而矫正介晶化合物的分子的朝向,由此介晶化合物的分子以分子的长轴方向与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平行的方式进行取向。因此,在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显现大的折射率。进而,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和反波长介晶化合物这样的介晶化合物可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因此,通过包含分子沿厚度方向取向的介晶化合物,从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能够显示反波长色散性。
上述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除了包含上述的工序以外,还可包含任意的工序。例如,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可以在干燥后得到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中进行固定介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通常通过使介晶化合物聚合,从而固定介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
介晶化合物的聚合可适当地选择适合于聚合性化合物和聚合引发剂等涂覆液包含的成分的性质的方法。例如,优选照射光的方法。在此,在照射的光中,可包含可见光线、紫外线及红外线等光。其中,从操作简便的方面出发,优选照射紫外线的方法。紫外线照射强度优选为0.1mW/cm2~1000mW/cm2的范围,更优选为0.5mW/cm2~600mW/cm2的范围。紫外线照射时间优选为1秒~300秒的范围,更优选为5秒~100秒的范围。紫外线累积光量(mJ/cm2)使用紫外线照射强度(mW/cm2)×照射时间(秒)而求得。作为紫外线照射光源,能够使用高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低压水银灯。就介晶化合物的聚合而言,在氮环境下等非活性气体环境下进行时,具有可降低残留单体比例的倾向,因此优选。
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能够以具有基材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的状态得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在此,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是指如下构件:该构件包含多个层,将该多个层中的一部分的层进行转印而供于包含该一部分的层的产品的制造。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可以包含例如将光学各向异性层从基材剥离的工序。
[6.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结构]
作为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可使用包含取向状态被固定或未被固定的液晶化合物(以下,有时酌情地称为“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液晶层。这时作为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优选使用进行了沿面取向的上述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由此,能够在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也得到与在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项中说明的同样的优点。其中,作为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层特别优选包含取向状态被固定或未被固定的下述式(V)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
[化学式27]
在上述式(V)中,R1、R2、Y11、Y12、B11、B12、L11、L12、A11、A12、Z11、Z12、Ar1、D1、m、n、p及q表示与式(I)中的意思同样的意思。因此,式(V)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表示与式(I)所表示的液晶化合物同样的化合物。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的慢轴方向为任意的方向,可根据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用途任意地设定。其中,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为长条的膜的情况下,优选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膜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超过0°且小于90°。此外,在某一个方式中,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的慢轴与膜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优选设为15°±5°、22.5±5°、45°±5°、或75°±5°、更优选设为15°±4°、22.5°±4°、45°±4°、或75°±4°、进一步更优选设为15°±3°、22.5°±3°、45°±3°、或75°±3°这样特定的范围。通过具有这样的角度关系,从而能够通过卷对卷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与长条的线性起偏器贴合,高效地制造圆偏振片。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此外,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雾度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特别优选为1%以下,理想情况下为0%。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以延迟等特性能够成为期望的范围的方式适当地调节。具体的厚度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7μm以下,特别优选为5μm以下。
作为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层可通过例如包含以下工序的方法而制造:准备包含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液晶组合物的工序;在支承体上涂覆液晶组合物而得到液晶组合物的层的工序;以及使液晶组合物的层所包含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取向的工序。
在准备液晶组合物的工序中,通常将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和根据需要使用的任意的成分混合而得到液晶组合物。
液晶组合物可包含聚合性单体作为任意的成分。“聚合性单体”是指具有聚合能力且可作为单体发挥功能的化合物中、特别是除上述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以外的化合物。作为聚合性单体,可使用例如每分子中具有1个以上聚合性基团的聚合性单体。在聚合性单体为每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聚合性基团的交联性单体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交联性的聚合。作为该聚合物性基团的例子,能够举出例如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以及环氧基。此外,聚合性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在液晶组合物中,聚合性单体的比例相对于100重量份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优选为1重量份~100重量份、更优选为5重量份~50重量份。
液晶组合物可包含光聚合引发剂作为任意的成分。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举出例如与用于制造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涂覆液可包含的聚合引发剂同样的聚合引发剂。此外,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在液晶组合物中,聚合引发剂的比例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性化合物,优选为0.1重量份~30重量份、更优选为0.5重量份~10重量份。
液晶组合物可包含表面活性剂作为任意的成分。作为表面活性剂,优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作为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可使用市售品。例如可使用作为分子量为数千左右的低聚物的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作为这些表面活性剂的具体例子,能够使用OMNOVA公司PolyFox的“PF-151N”、“PF-636”、“PF-6320”、“PF-656”、“PF-6520”、“PF-3320”、“PF-651”、“PF-652”;NEOS公司Ftergent的“FTX-209F”、“FTX-208G”、“FTX-204D”、“601AD”;Seimichemical公司Surflon的“KH-40”、“S-420”等。此外,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在液晶组合物中,表面活性剂的比例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性化合物,优选为0.01重量份~10重量份、更优选为0.1重量份~2重量份。
液晶组合物可包含溶剂作为任意的成分。作为溶剂,可举出例如与用于制造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涂覆液可包含的溶剂同样的溶剂。此外,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以任意比率组合使用。
在液晶组合物中,溶剂的比例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性化合物,优选为100重量份~1000重量份。
液晶组合物可进一步包含金属、金属配位化合物、染料、颜料、荧光材料、磷光材料、流平剂、触变剂、凝胶化剂、多糖类、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离子交换树脂、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等添加剂作为任意的成分。该添加剂的比例相对于100重量份的聚合性化合物,优选各自为0.1重量份~20重量份。
在准备上述那样的液晶组合物后,进行将该液晶组合物在支承体上涂覆而得到液晶组合物的层的工序。作为支承体,优选使用长条的支承体。在使用长条的支承体的情况下,能够在连续地运送的支承体上连续地涂覆液晶组合物。因此,通过使用长条的支承体,能够连续地制造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因此能够使生产率提高。
在支承体上涂覆液晶组合物的情况下,优选在对支承体施加适度的张力(通常为100N/m~500N/m)、减少支承体的运送波动、维持平面性的状态下进行涂敷。平面性是指与支承体的宽度方向和运送方向垂直的上下方向的振动量理想情况下为0mm,通常为1mm以下。
作为支承体,通常使用支承体膜。作为支承体膜,可适当地选择可用作光学性的层叠体的支承体的膜来使用。其中,从能够使用支承体膜作为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包含的任意的层的观点出发,作为支承体膜优选透明的膜。具体而言,支承体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特别优选为88%以上。
支承体膜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各种树脂。作为树脂的例子,可举出包含作为可用于形成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基材的材料而说明的聚合物的树脂。在这些中,从透明性、低吸湿性、尺寸稳定性及轻质性的观点出发,作为树脂包含的聚合物,优选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和纤维素酯,更优选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
作为支承体,可使用具有取向控制力的支承体。支承体的取向控制力是指可使在支承体上涂覆的液晶性组合物中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取向的支承体的性质。
取向控制力可通过对作为支承体的材料的膜等构件实施赋予取向控制力的处理而赋予。作为这样的处理的例子,可举出拉伸处理和摩擦处理。
在优选的方式中,支承体为拉伸膜。通过设为这样的拉伸膜,从而可形成具有与拉伸方向对应的取向控制力的支承体。
拉伸膜的拉伸方向为任意。因此,拉伸方向可以是长度方向,也可以是宽度方向,也可以是斜向方向。进而,也可以沿这些拉伸方向中的2个以上方向实施拉伸。拉伸倍率可在支承体的表面产生取向控制力的范围适当地设定。在支承体的材料为具有正的固有双折射值的树脂的情况下,分子沿拉伸方向取向而在拉伸方向显现慢轴。拉伸可使用扩辐拉伸机等已知的拉伸机进行。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支承体为斜向拉伸膜。在支承体为斜向拉伸膜的情况下,拉伸方向与拉伸膜的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具体而言可设为超过0°且小于90°。通过将这样的斜向拉伸膜用作支承体,从而能够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成为能够高效地制造圆偏振片的材料。
此外,在某一个方式中,可将拉伸方向和拉伸膜的宽度方向所成的角度设为优选15°±5°、22.5±5°、45°±5°、或75°±5°、更优选15°±4°、22.5°±4°、45°±4°、或75°±4°、进一步优选15°±3°、22.5°±3°、45°±3°、或75°±3°这样特定的范围。通过具有这样的角度关系,从而能够使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成为能够高效地制造圆偏振片的材料。
作为液晶组合物的涂覆的方法的例子,可举出:帘式涂覆法、挤出涂覆法、辊涂法、旋涂法、浸涂法、棒涂法、喷涂法、滑动涂覆法、印刷涂覆法、凹版涂覆法、模涂法、狭缝涂覆法及浸渍法。经涂覆的液晶组合物的层的厚度可根据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所要求的期望的厚度来适当地设定。
在支承体上涂覆液晶组合物而得到液晶组合物的层后,进行使液晶组合物的层所包含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取向的工序。由此液晶组合物的层所包含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在对应于支承体的取向控制力的取向方向进行取向。例如,在使用拉伸膜作为支承体的情况下,液晶组合物的层所包含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与拉伸膜的拉伸方向平行地进行取向。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有时可通过涂覆直接实现,也有时根据需要在涂覆后实施加热等取向处理从而实现。取向处理的条件可根据使用的液晶组合物的性质来适当地设定,例如可设为在50℃~160℃的温度条件处理30秒~5分钟的条件。
通过如上述那样在液晶组合物的层中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组合物取向,从而在液晶组合物的层中显现期望的光学特性,因此可作为液晶层而得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上述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还可包含任意的工序。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可以进行例如使液晶组合物的层或液晶层干燥的工序。这样的干燥可使用自然干燥、加热干燥、减压干燥、减压加热干燥等干燥方法而实现。
此外,在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中,例如可以在使液晶组合物所包含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取向后,进行将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固定的工序。在该工序中,通常通过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聚合,从而将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取向状态固定。此外,通过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聚合,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刚性,使机械强度提高。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聚合可适当地选择适合于液晶组合物的成分的性质的方法。例如,优选照射光的方法。其中,从操作简便的方面出发,优选照射紫外线的方法。紫外线照射强度、紫外线照射时间、紫外线累积光量以及紫外线照射光源等照射条件可在与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中的照射条件同样的范围进行调节。
在聚合时,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通常在维持其分子取向的状态下进行聚合。因此,通过上述的聚合,可得到如下液晶层作为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该液晶层包含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聚合物,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聚合物在与聚合前的液晶组合物所包含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取向方向平行的方向进行了取向。因此,例如,在使用拉伸膜作为支承体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具有与拉伸膜的拉伸方向平行的取向方向的液晶层。在此,平行是指拉伸膜的拉伸方向与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聚合物的取向方向的偏差通常为±3°,优选为±1°,理想情况下为0°。
在使用上述的制造方法制造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中,由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得到的聚合物的分子优选具有相对于支承体膜水平取向的取向有序性。例如,在使用具有取向控制力的支承体膜作为支承体膜的情况下,能够在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中使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聚合物的分子水平取向。在此,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聚合物的分子相对于支承体膜“水平取向”是指,聚合物包含的来自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介晶骨架的长轴方向的平均方向沿与膜面平行或接近于平行(例如与膜面所成的角度为5°以内)的某一方向取向。如使用式(V)所表示的化合物作为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用液晶化合物的情况那样,在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中取向方向不同的多种介晶骨架存在的情况下,通常它们中最长的种类的介晶骨架的长轴方向取向的方向成为该取向方向。
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能够以具有支承体和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层叠体的状态得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可以包含例如将支承体从层叠体剥离的工序。
[7.任意的层]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还可具有任意的层与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组合。作为任意的层,可举出例如粘接层、硬涂层等。
[8.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物性和厚度]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雾度优选为5%以下,更优选为3%以下,特别优选为1%以下,理想情况下为0%。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可在具有上述的光学特性的范围任意地调节。从薄型化的观点出发,具体的厚度优选为3μm以上,更优选为4μm以上,特别优选为5μm以上,且优选为20μm以下,更优选为1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2μm以下。
[9.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可通过例如下述的制造方法1或2而制造。
·制造方法1:
一种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
制造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工序;以及
使用上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作为基材,进行上述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方法,由此在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上形成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得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工序。
在如制造方法1那样在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上涂覆涂覆液的情况下,通过干燥涂覆液层,从而在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上形成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得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制造方法2:
一种制造方法,包含以下工序:
制造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工序;
制造包含基材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的工序;
使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贴合而得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工序;以及
剥离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的基材的工序。
在如制造方法2那样使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贴合而制造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情况下,贴合可使用合适的粘接剂。作为该粘接剂,可使用例如与在后述的偏振片中使用的同样的粘接剂。
此外,上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制造方法除了包含上述的工序以外,还可以包含任意的工序。例如上述的制造方法可以包含设置硬涂层等任意的层的工序。
[10.偏振片]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偏振片的剖面图。
如图2所示那样,偏振片200具有线性起偏器210、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这样的偏振片200通常能够作为圆偏振片发挥功能,因此通过设置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面,从而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特别地根据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的上述的偏振片200,在从倾斜方向观看显示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有效地抑制着色。
偏振片200可以依次具有线性起偏器210、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120以及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110,但从有效地抑制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的观点出发,优选如图2所示那样依次具有线性起偏器210、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110以及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120。
作为线性起偏器210,可使用任意的线性起偏器。作为线性起偏器的例子,可举出:使碘或二向色性染料吸附于聚乙烯醇膜后、在硼酸浴中进行单轴拉伸而得到的膜;以及使碘或二向色性染料吸附于聚乙烯醇膜并进行拉伸、进而将分子链中的聚乙烯醇单元的一部分改性为聚亚乙烯基单元而得到的膜。此外,作为线性起偏器的其它例子,可举出:栅格起偏器(grid polarizer)、多层起偏器、胆甾型液晶起偏器等具有将偏振光分离成反射光与透射光的功能的起偏器。在这些中,作为线性起偏器210,优选含有聚乙烯醇的起偏器。
当使自然光入射线性起偏器210时,仅一个方向的偏振光会透过。该线性起偏器210的偏振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98%以上,更优选为99%以上。
此外,线性起偏器210的厚度优选为5μm~80μm。
偏振片还可以具有用于使线性起偏器210与光学各向异性层100贴合的粘接层。作为粘接层,可以使用由粘结性的粘接剂形成的粘结层,也可以使用使固化性粘接剂固化而成的层。作为固化性粘接剂,可以使用热固化性粘接剂,优选使用光固化性粘接剂。作为光固化性粘接剂,可使用包含聚合物或反应性的单体的光固化性粘接剂。此外,粘接剂可根据需要包含溶剂、光聚合引发剂、其它添加剂等。
光固化性粘接剂为当照射可见光线、紫外线及红外线等光时可固化的粘接剂。其中,从操作简便的方面出发,优选可使用紫外线进行固化的粘接剂。
粘接层的厚度优选为0.5μm以上,更优选为1μm以上,优选为3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下。通过将粘接层的厚度设为上述范围内,从而可不损害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性质而实现良好的粘接。
在偏振片中,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的慢轴与线性起偏器210的偏振光吸收轴所成的角度优选为45°或接近于其的角度。具体而言优选为45°±5°,更优选为45°±4°,特别优选为45°±3°。
上述的偏振片还可包含任意的层。作为任意的层,可举出例如起偏器保护膜层。作为起偏器保护膜层,可使用任意的透明膜层。其中,优选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防潮性等优异的树脂的膜层。作为这样的树脂,可举出三乙酸纤维素等乙酸酯树脂、聚酯树脂、聚醚砜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酰亚胺树脂、链状烯烃树脂、环式烯烃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等。进而,作为偏振片可包含的任意的层,可举出例如耐冲击性聚甲基丙烯酸酯树脂层等硬涂层、改善膜的滑动性的磨砂(マット)层、防反射层、防污层、电荷控制层等。这些任意的层可仅设置1层,也可以设置2层以上。
偏振片可将线性起偏器与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根据需要使用粘接剂进行贴合来制造。
[11.图像显示装置]
图3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显示装置300的剖面图。
如图3所示那样,图像显示装置300具有偏振片200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下,有时酌情地称为“有机EL显示元件”)310。该图像显示装置300通常依次具有线性起偏器210、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以及有机EL显示元件310。
图像显示装置300可以依次具有线性起偏器210、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120、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110以及有机EL元件310,但从有效地抑制倾斜方向的外部光线的反射的观点出发,优选如图3所示那样依次具有线性起偏器210、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110、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120以及有机EL元件310。
有机EL元件310依次具有透明电极层、发光层及电极层,可通过从透明电极层和电极层施加电压而使发光层产生光。作为构成有机发光层的材料的例子,能够举出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系、聚芴系以及聚乙烯基咔唑系的材料。此外,发光层可以具有多个发光色不同的层的层叠体,或具有某个色素的层中掺杂了不同的色素的混合层。进而,有机EL元件310可以具有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电子传输层、等电位面形成层、电荷产生层等功能层。
上述的图像显示装置300能够抑制显示面300U的外部光线的反射。具体而言,从装置外部入射的光仅其一部分的直线偏振光通过线性起偏器210,接下来该光通过光学各向异性层100,由此成为圆偏振光。圆偏振光被显示装置内的反射光的结构元件(有机EL元件310中的反射电极(未图示)等)反射,再次通过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由此成为具有与入射的线性偏振光的振动方向正交的振动方向的线性偏振光,不再通过线性起偏器210。在此,线性偏振光的振动方向表示线性偏振光的电场的振动方向。由此实现了抑制反射的功能(作为图像显示装置的有机EL显示装置中的抑制反射的原理参考日本特开平9-127885号公报)。
进而,在图像显示装置300中,由于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100具有规定的光学特性,因此不仅能够在显示面300U的正面方向发挥上述的抑制反射的功能,而且在倾斜方向也能够发挥上述抑制反射的功能。而且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反射光而导致的显示面300U的着色。因此,图像显示装置300能够在显示面300U的正面方向和倾斜方向这两者中均有效地抑制外部光线的反射,抑制着色。
上述的着色的程度可通过从倾斜方向观察显示面300U而测定的色度与无反射的黑色的显示面300U的色度的色差ΔE*ab来进行评价。上述的色度可通过以下方式来求得:对由显示面300U反射的光的光谱进行测定,根据该光谱,乘以对应于人的眼睛的分光灵敏度(等色函数)而求得三刺激值X、Y及Z,算出色度(a*,b*,L*),由此来求得。此外,上述的色差ΔE*ab根据显示面300U未被外部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的色度(a0*,b0*,L0*)以及被外部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的色度(a1*,b1*,L1*)按照下述的式(X)来求得。
[数1]
此外,由于反射光而导致的显示面300U的着色通常根据观察方向的方位角而不同。因此,在从显示面300U的倾斜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根据观察方向的方位角,所测定的色度不同,因此色差ΔE*ab也会不同。因此在如上述那样从显示面300U的倾斜方向观察着色的程度的情况下,优选根据从多个方位角方向观察而得到的色差ΔE*ab的平均值来进行着色的评价。具体而言,在方位角(参考图4。)为0°以上且小于360°的范围将方位角方向每次改变5°,进行色差ΔE*ab的测定,根据所测定的色差ΔE*ab的平均值(平均色差)评价着色的程度。上述的平均色差越小,表示从显示面300U的倾斜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显示面的着色越小。
实施例
以下,示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请求的范围及其同等的范围的范围可以任意地变更实施。在以下说明中,表示量的“%”和“部”,只要没有另外说明,则为重量基准。此外,以下说明的操作只要没有另外说明,在常温常压大气中进行。
[延迟和折射率的测定方法]
在某膜(基材膜、或支承体膜)上形成的试样层(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或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延迟和反波长色散特性按照下述的方法进行测定。
使作为评价对象的试样层贴合于带有粘接剂的载玻片(粘接剂为日东电工公司制造“CS9621T”)。然后,将膜剥离,得到具有载玻片和试样层的样品。将该样品设置于相位差计(Axometrics公司制造)的工作台,测定试样层的面内延迟Re的波长色散。在此,面内延迟Re的波长色散是指表示每个波长的面内延迟Re的曲线图,例如在将横轴设为波长、将纵轴设为面内延迟Re的坐标中以曲线图的形式来表示。根据像这样而得到的试样层的面内延迟Re的波长色散,求得波长450nm、550nm及650nm处的试样层的面内延迟Re(450)、Re(550)及Re(650)。
此外,以试样层的慢轴为旋转轴,将工作台倾斜40°,测定在相对于试样层的厚度方向成40°的角度的倾斜方向的试样层的延迟Re40的波长色散。在此,延迟Re40的波长色散是指表示每个波长的延迟Re40的曲线图,例如在将横轴设为波长、将纵轴设为面内延迟Re40的坐标中以曲线图的形式来表示。
进而,使用棱镜耦合器(Metricon公司制造),在波长407nm、532nm及633nm测定试样层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上述面内方向上与上述nx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以及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的平均折射率no,进行柯西拟合,由此得到平均折射率no的波长色散。在此,折射率的波长色散为表示每个波长的折射率的曲线图,例如在将横轴设为波长、将纵轴设为折射率的坐标中以曲线图的形式来表示。
然后,基于面内方向延迟Re、延迟Re40以及平均折射率no的波长色散的数据,计算试样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的波长色散。在此,厚度方向的延迟Rth的波长色散为表示每个波长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的曲线图,例如在将横轴设为波长、将纵轴设为厚度方向的延迟Rth的坐标中以曲线图的形式来表示。然后,根据像这样地进行而求得的试样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的波长色散,求得波长450nm、550nm及650nm处的试样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450)、Rth(550)及Rth(650)。
此外,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延迟和NZ系数根据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的光学特性值进行计算来求得。
[通过模拟计算色差ΔE*ab的方法]
使用Shintech公司制造“LCD Master”作为模拟用的软件,制作包含各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制造的圆偏振片的下述评价模型。
在模拟用的评价模型中,设定了以下结构,即,使圆偏振片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面贴合于具有平面状的反射面的反光镜的上述反射面的结构。因此,在该评价模型中,设定了从视认侧依次设置有偏振光膜、粘结层、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粘结层、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以及反光镜的结构。此外,在该评价模型中,作为反光镜,设定了能够以100%的反射率对入射的光进行镜面反射的理想反光镜,进而作为偏振光膜,设定了使具有与某方向平行的振动方向的线性偏振光全部通过而使具有与该方向垂直的振动方向的线性偏振光全部不通过的理想偏振光膜。
图4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模拟中进行色度计算时设定的评价模型的情况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计算对于被D65光源(未图示。)照射的反光镜的反射面10,从相对于上述反射面10的极角θ=60°的观察方向20观看时所观察到的色度。在此,极角θ表示相对于反射面10的法线方向11所成的角度。此外,另外计算未被光源照射时所观察到的色度。而且,根据(i)被光源照射时的色度和(ii)未被光源照射时的色度,使用上述的式(X),求得色差ΔE*ab。
使观察方向20沿方位角方向每次移动5°,在方位角为0°以上且小于360°的范围进行上述的色差ΔE*ab的计算。在此,方位角表示平行于反射面10的方向与平行于反射面10的某基准方向12所成的角度。然后,计算所算出的色差ΔE*ab的平均,得到平均色差。
[通过目视评价反射辉度和着色的方法]
将市售的镜子选定为有机EL元件的反射电极,使用手压辊使该镜面与后述的实施例或比较例中制造的圆偏振片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面贴合。贴合经由粘结层(日东电工制造“CS9621”)而进行。由此,得到评价用的样品膜。
对于上述的样品膜的圆偏振片侧的面,从该面的极角60°的倾斜方向在自然光下观察显示面。观察时,由外部光线的反射导致的辉度和着色越小,结果越良好。
使多个观察者进行上述评价,对各人的全部实验例(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结果进行排位,给出相当于该排位的分数(第1名43分、第2名42分、·最后1名1分)。对于各实验例,按照得分将各人评分的合计分数进行排列,在该分数的排行中从最高组起依次评价为A、B、C、D及E。
[制造例1.涂覆液(液晶40%)的制造]
使40重量份的下述式(B1)所表示的光聚合性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CN点为96℃)以及60重量份的作为正型C聚合物的聚(9-乙烯基咔唑)以固体成分浓度成为12%的方式溶解于N-甲基-2-吡咯烷酮(NMP),制作涂覆液(液晶40%)。
[化学式28]
[制造例2.涂覆液(液晶45%)的制造]
使45重量份的上述式(B1)所表示的光聚合性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CN点为96℃)以及55重量份的作为正型C聚合物的聚(9-乙烯基咔唑)以固体成分浓度成为12%的方式溶解于N-甲基-2-吡咯烷酮(NMP),制作涂覆液(液晶45%)。
[制造例3.涂覆液(液晶50%)的制造]
使50重量份的上述式(B1)所表示的光聚合性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CN点为96℃)以及50重量份的作为正型C聚合物的聚(9-乙烯基咔唑)以固体成分浓度成为12%的方式溶解于N-甲基-2-吡咯烷酮(NMP),制作涂覆液(液晶50%)。
[实施例I-1]
(I-1-1.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
混合100重量份的上述式(B1)所表示的光聚合性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CN点为96℃)、3重量份的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造“Irgacure 379EG”)以及0.3重量份的表面活性剂(DIC公司制造“MEGAFACEF-562”),进而加入环戊酮和1,3-二氧杂环戊烷的混合溶剂(重量比环戊酮∶1,3-二氧杂环戊烷=4∶6)作为溶剂使得固体成分成为22重量%,加热到50℃使其溶解。将得到的混合物使用孔径0.45μm的膜过滤器进行过滤,得到液状的液晶组合物。
作为支承体膜,准备由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形成的长条的斜向拉伸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ZEONOR FILM”、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26℃、厚度47μm、波长550nm处的面内延迟为141nm、拉伸方向为相对于宽度方向45°的方向)。
在上述的支承体膜上,使用棒涂机涂覆上述的液状的液晶组合物,形成液晶组合物的层。
然后,使液晶组合物的层在110℃烘箱干燥4分钟左右,使液晶组合物的层中的溶剂蒸发,同时使液晶组合物的层所包含的液晶化合物沿支承体膜的拉伸方向沿面取向。
然后,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对液晶组合物的层照射紫外线。该紫外线的照射在氮环境下、在将支承体膜用胶带固定于加热到60℃的SUS板的状态下进行。通过照射紫外线而使液晶组合物的层固化,在支承体膜上形成厚度为2.2μm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由此,得到具有支承体膜和在该支承体膜上所形成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多层膜。按照上述的方法测定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延迟。
(I-1-2.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制造)
作为基材膜,准备由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形成的未拉伸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63℃、厚度100μm)。在上述的基材膜的面上,使用上涂装置涂覆制造例1中制备的涂覆液(液晶40%),形成涂覆液层。
然后,使涂覆液层在85℃烘箱中干燥10分钟左右,使涂覆液层中的溶剂蒸发。由此,在基材膜上形成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得到具有基材膜和厚度10μm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按照上述的方法测定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延迟。
(I-1-3.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制造)
将上述的多层膜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侧的面和上述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侧的面经由粘结层(日东电工制造“CS9621T”)进行贴合。然后,剥离支承体膜和基材膜,得到具有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粘结层/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层结构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I-1-4.圆偏振片的制造)
使作为线性起偏器的偏振光膜(SANRITZ公司制造“HLC2-5618S”)经由粘结层(日东电工制造“CS9621T”)贴合于上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侧的面。该贴合以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慢轴与偏振光膜的偏振光透射轴成45°的角度的方式进行。由此,得到具有偏振光膜/粘结层/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粘结层/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层结构的圆偏振片。
按照上述的方法对得到的圆偏振片进行评价。
[实施例I-2~I-3]
在上述工序(I-1-2)中,改变涂覆液(液晶40%)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1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4~I-6]
在上述工序(I-1-1)中,改变液晶组合物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1所示的延迟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此外,在上述工序(I-1-2)中,改变涂覆液(液晶40%)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1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1~II-3]
在上述工序(I-1-2)中,改变涂覆液(液晶40%)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2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4~II-5]
在上述工序(I-1-1)中,改变液晶组合物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2所示的延迟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此外,在上述工序(I-1-2)中,改变涂覆液(液晶40%)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2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6]
在上述工序(I-1-1)中,改变液晶组合物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2所示的延迟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7~II-11]
在上述工序(I-1-2)中,代替涂覆液(液晶40%),使用制造例2中制备的涂覆液(液晶45%),进而改变该涂覆液(液晶45%)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3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12~II-15]
在上述工序(I-1-1)中,改变液晶组合物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3或表4所示的延迟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此外,在上述工序(I-1-2)中,代替涂覆液(液晶40%),使用制造例2中制备的涂覆液(液晶45%),进而改变该涂覆液(液晶45%)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3或表4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I-1~III-3]
在上述工序(I-1-2)中,代替涂覆液(液晶40%),使用制造例2中制备的涂覆液(液晶45%),进而改变该涂覆液(液晶45%)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5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I-4~III-6]
在上述工序(I-1-1)中,改变液晶组合物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5所示的延迟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此外,在上述工序(I-1-2)中,代替涂覆液(液晶40%),使用制造例2中制备的涂覆液(液晶45%),进而改变该涂覆液(液晶45%)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5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I-7~III-13]
在上述工序(I-1-2)中,代替涂覆液(液晶40%),使用制造例3中制备的涂覆液(液晶50%),进而改变该涂覆液(液晶50%)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6或表7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实施例III-14~III-21]
在上述工序(I-1-1)中,改变液晶组合物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7或表8所示的延迟的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此外,在上述工序(I-1-2)中,代替涂覆液(液晶40%),使用制造例3中制备的涂覆液(液晶50%),进而改变该涂覆液(液晶50%)的涂覆厚度以得到具有下述表7或表8所示的延迟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除了以上的事项以外,与实施例I-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及评价。
[比较例1]
混合68份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BASF公司制造“LC242”。下述式(LC1)所表示的化合物)、29份的下述式(C1)所表示的化合物、3份的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造“IRGACURE184”)以及400份的甲乙酮,制备作为液晶组合物的涂覆液(LC1)。
[化学式29]
[化学式30]
作为基材膜,准备由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形成的未拉伸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63℃、厚度100μm)。对上述的基材膜实施电晕处理(输出功率0.2kW、电极宽1600mm、处理速度20m/min)。在上述基材膜的实施电晕处理的面,使用棒涂敷机,涂覆上述涂覆液(LC1),形成涂覆液层。
将上述涂覆液层在110℃的烘箱中加热2.5分钟,实施干燥处理和取向处理,得到液晶组合物的层。然后,在氮环境下,对液晶组合物的层照射累积照度100mJ/cm2(照射强度10mW/cm2、照射时间10秒)以上的紫外线,使液晶组合物中的聚合性液晶化合物聚合。由此,得到具有基材膜和厚度0.5μm的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按照上述的方法测定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延迟。将这样进行而得到的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用于上述工序(I-1-3)中,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和圆偏振片的制造和评价。
[结果]将上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结果示于下表中。
[表1]
[表1.实施例I-1~I-6的结果]
实施例序号 | I-1 | I-2 | I-3 | I-4 | I-5 | I-6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6.6 | 146.6 | 146.6 |
Rth1(550)[nm] | 70.9 | 70.9 | 70.9 | 73.3 | 73.3 | 73.3 |
Re1(450)/Re1(55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液晶40% | 液晶40% | 液晶40% | 液晶40% | 液晶40% | 液晶40% |
Re2(550)[nm] | 0 | 0 | 0 | 0 | 0 | 0 |
Rth2(550)[nm] | -60.1 | -65.1 | -70.1 | -65.1 | -70.1 | -75.1 |
Rth2(450)/Rt2h(550) | 0.95 | 0.95 | 0.95 | 0.95 | 0.95 | 0.95 |
Rth2(650)/Rth2(550) | 1.01 | 1.01 | 1.01 | 1.01 | 1.01 | 1.01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3.5 | 113.5 | 113.5 | 117.4 | 117.4 | 117.4 |
Rth0(450)[nm] | 0.1 | -4.6 | -9.4 | -2.7 | -7.4 | -12.1 |
Nz(450) | 0.50 | 0.46 | 0.42 | 0.48 | 0.44 | 0.40 |
Re0(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6.6 | 146.6 | 146.6 |
Rth0(550)[nm] | 10.8 | 5.8 | 0.8 | 8.2 | 3.2 | -1.8 |
Nz(550) | 0.58 | 0.54 | 0.51 | 0.56 | 0.52 | 0.49 |
Re0(650)[nm] | 147.6 | 147.6 | 147.6 | 152.7 | 152.7 | 152.7 |
Rth0(650)[nm] | 14.0 | 9.1 | 4.1 | 11.6 | 6.6 | 1.6 |
Nz(650) | 0.60 | 0.56 | 0.53 | 0.58 | 0.54 | 0.51 |
Nz(450)/Nz(650) | 0.841 | 0.818 | 0.791 | 0.828 | 0.804 | 0.777 |
ΔE*ab | 13.13 | 13.32 | 13.80 | 12.80 | 13.13 | 13.81 |
目视 | B | C | C | B | B | C |
[表2]
[表2.实施例II-1~II-6的结果]
实施例序号 | II-1 | II-2 | II-3 | II-4 | II-5 | II-6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6.6 | 146.6 | 146.6 |
Rth1(550)[nm] | 70.9 | 70.9 | 70.9 | 73.3 | 73.3 | 73.3 |
Re1(450)/Re1(55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液晶40% | 液晶40% | 液晶40% | 液晶40% | 液晶40% | 液晶40% |
Re2(550)[nm] | 0 | 0 | 0 | 0 | 0 | 0 |
Rth2(550)[nm] | -45.1 | -50.1 | -55.1 | -50.1 | -55.1 | -60.1 |
Rth2(450)/Rt2h(550) | 0.95 | 0.95 | 0.95 | 0.95 | 0.95 | 0.95 |
Rth2(650)/Rth2(550) | 1.01 | 1.01 | 1.01 | 1.01 | 1.01 | 1.01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3.5 | 113.5 | 113.5 | 117.4 | 117.4 | 117.4 |
Rth0(450)[nm] | 14.3 | 9.5 | 4.8 | 11.5 | 6.8 | 2.0 |
Nz(450) | 0.63 | 0.58 | 0.54 | 0.60 | 0.56 | 0.52 |
Re0(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6.6 | 146.6 | 146.6 |
Rth0(550)[nm] | 25.8 | 20.8 | 15.8 | 23.3 | 18.2 | 13.2 |
Nz(550) | 0.68 | 0.65 | 0.61 | 0.66 | 0.62 | 0.59 |
Re0(650)[nm] | 147.6 | 147.6 | 147.6 | 152.7 | 152.7 | 152.7 |
Rth0(650)[nm] | 29.0 | 24.0 | 19.0 | 26.5 | 21.6 | 16.6 |
Nz(650) | 0.70 | 0.66 | 0.63 | 0.67 | 0.64 | 0.61 |
Nz(450)/Nz(650) | 0.898 | 0.881 | 0.862 | 0.887 | 0.870 | 0.850 |
ΔE*ab | 14.22 | 13.62 | 13.23 | 13.71 | 13.15 | 12.83 |
目视 | D | C | B | C | B | B |
[表3]
[表3.实施例II-7~II-12的结果]
实施例序号 | II-7 | II-8 | II-9 | II-10 | II-11 | II-12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146.6 |
Rth1(550)[nm] | 70.9 | 70.9 | 70.9 | 70.9 | 70.9 | 73.3 |
Re1(450)/Re1(55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Re2(550)[nm] | 0 | 0 | 0 | 0 | 0 | 0 |
Rth2(550[nm] | -59.3 | -64.3 | -69.2 | -74.2 | -79.1 | -64.3 |
Rth2(450)/Rt2h(550) | 0.88 | 0.88 | 0.88 | 0.88 | 0.88 | 0.88 |
Rth2(650)/Rth2(550)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3.5 | 113.5 | 113.5 | 113.5 | 113.5 | 117.4 |
Rth0(450)[nm] | 4.4 | 0.0 | -4.3 | -8.7 | -13.0 | 2.0 |
Nz(450) | 0.54 | 0.50 | 0.46 | 0.42 | 0.39 | 0.52 |
Re0(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146.6 |
Rth0(550)[nm] | 11.5 | 6.6 | 1.6 | -3.3 | -8.3 | 9.0 |
Nz(550) | 0.58 | 0.55 | 0.51 | 0.48 | 0.44 | 0.56 |
Re0(650)[nm] | 147.6 | 147.6 | 147.6 | 147.6 | 147.6 | 152.7 |
Rth0(650)[nm] | 13.2 | 8.1 | 3.1 | -2.0 | -7.0 | 10.7 |
Nz(650) | 0.59 | 0.56 | 0.52 | 0.49 | 0.45 | 0.57 |
Nz(450)/Nz(650) | 0.914 | 0.901 | 0.887 | 0.870 | 0.851 | 0.907 |
ΔE*ab | 12.80 | 12.77 | 13.03 | 13.55 | 14.32 | 12.58 |
目视 | B | B | B | C | D | A |
[表4]
[表4.实施例II-13~II-15的结果]
实施例序号 | II-13 | II-14 | II-15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6.6 | 146.6 | 146.6 |
Rth1(550)[nm] | 73.3 | 73.3 | 73.3 |
Re1(450)/Re1(550) | 0.80 | 0.8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1.04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Re2(550)[nm] | 0 | 0 | 0 |
Rth2(550)[nm] | -69.2 | -74.2 | -79.1 |
Rth2(450)/Rt2h(550) | 0.88 | 0.88 | 0.88 |
Rth2(650)/Rth2(550) | 1.02 | 1.02 | 1.02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7.4 | 117.4 | 117.4 |
Rth0(450)[nm] | -2.4 | -6.7 | -11.1 |
Nz(450) | 0.48 | 0.44 | 0.41 |
Re0(550)[nm] | 146.6 | 146.6 | 146.6 |
Rth0(550)[nm] | 4.1 | -0.9 | -5.8 |
Nz(550) | 0.53 | 0.49 | 0.46 |
Re0(650)[nm] | 152.7 | 152.7 | 152.7 |
Rth0(650)[nm] | 5.6 | 0.6 | -4.5 |
Nz(650) | 0.54 | 0.50 | 0.47 |
Nz(450)/Nz(650) | 0.894 | 0.879 | 0.862 |
ΔE*ab | 12.67 | 13.09 | 13.84 |
目视 | A | B | C |
[表5]
[表5.实施例III-1~III-6的结果]
实施例序号 | III-1 | III-2 | III-3 | III-4 | III-5 | III-6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6.6 | 146.6 | 146.6 |
Rth1(550[nm] | 70.9 | 70.9 | 70.9 | 73.3 | 73.3 | 73.3 |
Re1(450)/Re1(55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液晶45% |
Re2(550)[nm] | 0 | 0 | 0 | 0 | 0 | 0 |
Rth2(550[nm] | -44.5 | -49.5 | -54.4 | -49.5 | -54.4 | -59.3 |
Rth2(450)/Rt2h(550) | 0.88 | 0.88 | 0.88 | 0.88 | 0.88 | 0.88 |
Rth2(650)/Rth2(550)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3.5 | 113.5 | 113.5 | 117.4 | 117.4 | 117.4 |
Rth0(450)[nm] | 17.5 | 13.1 | 8.8 | 15.1 | 10.7 | 6.4 |
Nz(450) | 0.65 | 0.62 | 0.58 | 0.63 | 0.59 | 0.55 |
Re0(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6.6 | 146.6 | 146.6 |
Rth0(550)[nm] | 26.4 | 21.4 | 16.5 | 23.9 | 18.9 | 14.0 |
Nz(550) | 0.69 | 0.65 | 0.62 | 0.66 | 0.63 | 0.60 |
Re0(650)[nm] | 147.6 | 147.6 | 147.6 | 152.7 | 152.7 | 152.7 |
Rth0(650)[nm] | 28.3 | 23.3 | 18.2 | 25.8 | 20.8 | 15.7 |
Nz(650) | 0.69 | 0.66 | 0.62 | 0.67 | 0.64 | 0.60 |
Nz(450)/Nz(650) | 0.945 | 0.936 | 0.926 | 0.939 | 0.930 | 0.919 |
ΔE*ab | 14.34 | 13.63 | 13.10 | 13.87 | 13.22 | 12.77 |
目视 | D | C | B | D | B | B |
[表6]
[表6.实施例III-7~III-12的结果]
实施例序号 | III-7 | III-8 | III-9 | III-10 | III-11 | III-12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Rth1(550)[nm] | 70.9 | 70.9 | 70.9 | 70.9 | 70.9 | 70.9 |
Re1(450)/Re1(55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Re2(550)[nm] | 0 | 0 | 0 | 0 | 0 | 0 |
Rth2(550)[nm] | -49.2 | -54.1 | -59.1 | -64 | -68.9 | -73.8 |
Rth2(450)/Rt2h(550) | 0.84 | 0.84 | 0.84 | 0.84 | 0.84 | 0.84 |
Rth2(650)/Rth2(550) | 1.03 | 1.03 | 1.03 | 1.03 | 1.03 | 1.03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3.5 | 113.5 | 113.5 | 113.5 | 113.5 | 113.5 |
Rth0(450)[nm] | 15.3 | 11.1 | 7.0 | 2.8 | -1.3 | -5.5 |
Nz(450) | 0.63 | 0.60 | 0.56 | 0.52 | 0.49 | 0.45 |
Re0(550)[nm]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141.7 |
Rth0(550)[nm] | 21.7 | 16.7 | 11.8 | 6.9 | 2.0 | -3.0 |
Nz(550) | 0.65 | 0.62 | 0.58 | 0.55 | 0.51 | 0.48 |
Re0(650)[nm] | 147.6 | 147.6 | 147.6 | 147.6 | 147.6 | 147.6 |
Rth0(650)[nm] | 23.0 | 18.0 | 12.9 | 7.8 | 2.7 | -2.3 |
Nz(650) | 0.66 | 0.62 | 0.59 | 0.55 | 0.52 | 0.48 |
Nz(450)/Nz(650) | 0.967 | 0.962 | 0.956 | 0.949 | 0.942 | 0.933 |
ΔE*ab | 13.71 | 13.12 | 12.73 | 12.61 | 12.76 | 13.18 |
目视 | C | B | A | A | B | B |
[表7]
[表7.实施例III-13~III-18的结果]
实施例序号 | III-13 | III-14 | III-15 | III-16 | III-17 | III-18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1.7 | 146.6 | 146.6 | 146.6 | 146.6 | 146.6 |
Rth1(550)[nm] | 70.9 | 73.3 | 73.3 | 73.3 | 73.3 | 73.3 |
Re1(450)/Re1(55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Re2(550)[nm] | 0 | 0 | 0 | 0 | 0 | 0 |
Rth2(550)[nm] | -78.7 | -49.2 | -54.1 | -59.1 | -64 | -68.9 |
Rth2(450)/Rt2h(550) | 0.84 | 0.84 | 0.84 | 0.84 | 0.84 | 0.84 |
Rth2(650)/Rth2(550) | 1.03 | 1.03 | 1.03 | 1.03 | 1.03 | 1.03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3.5 | 117.4 | 117.4 | I17.4 | 117.4 | 117.4 |
Rth0(450)[nm] | -9.6 | 17.2 | 13.1 | 8.9 | 4.8 | 0.6 |
Nz(450) | 0.42 | 0.65 | 0.61 | 0.58 | 0.54 | 0.51 |
Re0(550)[nm] | 141.7 | 146.6 | 146.6 | 146.6 | 146.6 | 146.6 |
Rth0(550)[nm] | -7.9 | 24.1 | 19.2 | 14.3 | 9.3 | 4.4 |
Nz(550) | 0.44 | 0.66 | 0.63 | 0.60 | 0.56 | 0.53 |
Re0(650)[nm] | 147.6 | 152.7 | 152.7 | 152.7 | 152.7 | 152.7 |
Rth0(650)[nm] | -7.4 | 25.6 | 20.5 | 15.4 | 10.4 | 5.3 |
Nz(650) | 0.45 | 0.67 | 0.63 | 0.60 | 0.57 | 0.53 |
Nz(450)/Nz(650) | 0.923 | 0.969 | 0.964 | 0.958 | 0.952 | 0.946 |
ΔE*ab | 13.83 | 13.98 | 13.29 | 12.80 | 12.53 | 12.53 |
目视 | C | D | B | B | A | A |
[表8]
[表8.实施例III-19~III-21的结果]
实施例序号 | III-19 | III-20 | III-21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6.6 | 146.6 | 146.6 |
Rth1(550)[nm] | 73.3 | 73.3 | 73.3 |
Re1(450)/Re1(550) | 0.80 | 0.8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1.04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液晶50% | 液晶50% | 液晶50% |
Re2(550)[nm] | 0 | 0 | 0 |
Rth2(550)[nm] | -73.8 | -78.7 | -83.7 |
Rth2(450)/Rt2h(550) | 0.84 | 0.84 | 0.84 |
Rth2(650)/Rth2(550) | 1.03 | 1.03 | 1.03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7.4 | 117.4 | 117.4 |
Rth0(450)[nm] | -3.5 | -7.7 | -11.8 |
Nz(450) | 0.47 | 0.43 | 0.40 |
Re0(550)[nm] | 146.6 | 146.6 | 146.6 |
Rth0(550)[nm] | -0.5 | -5.4 | -10.4 |
Nz(550) | 0.50 | 0.46 | 0.43 |
Re0(650)[nm] | 152.7 | 152.7 | 152.7 |
Rth0(650)[nm] | 0.2 | -4.9 | -9.9 |
Nz(650) | 0.50 | 0.47 | 0.43 |
Nz(450)/Nz(650) | 0.938 | 0.929 | 0.919 |
ΔE*ab | 12.84 | 13.47 | 14.39 |
目视 | B | C | D |
[表9]
[表9.比较例1的结果]
比较例1 | |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 |
Re1(550)[nm] | 141.7 |
Rth1(550)[nm] | 70.9 |
Re1(450)/Re1(550) | 0.80 |
Re1(650)/Re1(550) | 1.04 |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 |
涂覆液 | LC242 |
Re2(550)[nm] | 0 |
Rth2(550)[nm] | -56.1 |
Rth2(450)/Rt2h(550) | 1.08 |
Rth2(650)/Rth2(550) | 0.96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 |
Re0(450)[nm] | 113.5 |
Rth0(450)[nm] | -4.0 |
Nz(450) | 0.46 |
Re0(550)[nm] | 141.7 |
Rth0(550)[nm] | 14.8 |
Nz(550) | 0.60 |
Re0(650)[nm] | 147.6 |
Rth0(650)[nm] | 20.0 |
Nz(650) | 0.64 |
Nz(450)/Nz(650) | 0.73 |
ΔE*ab | 14.44 |
目视 | E |
[参考例1:式(B1)所表示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的波长色散性的确认]
混合100重量份的上述式(B1)所表示的光聚合性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3重量份的光聚合引发剂(BASF公司制造“Irgacure 379EG”)以及0.3重量份的表面活性剂(DIC公司制造“MEGAFACE F-562”),进而加入环戊酮和1,3-二氧杂环戊烷的混合溶剂(重量比环戊酮∶1,3-二氧杂环戊烷=4∶6)作为稀释溶剂使得固体成分成为22重量%,加热到50℃使其溶解。将得到的混合物使用孔径0.45μm的膜过滤器进行过滤,得到液晶组合物。
准备由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形成的未拉伸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ZEONOR FILM”)。通过对该未拉伸膜实施摩擦处理,从而准备取向基材。
在上述的取向基材上,使用棒涂机涂覆液晶组合物,形成液晶组合物的层。液晶组合物的层的厚度调节为使固化后得到的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成为2.3μm左右。
然后,使液晶组合物的层在110℃烘箱干燥4分钟左右,使液晶组合物中的溶剂蒸发,同时使液晶组合物所包含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沿面取向。
然后,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对液晶组合物的层照射紫外线。该紫外线的照射在氮环境下、在将取向基材用胶带固定于SUS板的状态下进行。通过照射紫外线使液晶组合物的层固化,得到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层和取向基材的试样膜。
使用相位差计(Axometrics公司制造),对该试样膜测定面内延迟的波长色散。由于取向基材不具有面内延迟,因此通过上述的测定而得到的面内延迟表示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测定的结果为:波长450nm、550nm及650nm处的面内延迟Re(450)、Re(550)及Re(650)满足Re(450)<Re(550)<Re(650)。因此,可确认上述式(B1)所表示的光聚合性的反波长色散液晶化合物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参考例2:聚(9-乙烯基咔唑)属于正型C聚合物的确认]
将聚(9-乙烯基咔唑)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使得固体成分浓度成为12重量%,在室温使其溶解,得到聚合物溶液。
准备由包含含脂环式结构聚合物的树脂形成的未拉伸膜(日本瑞翁公司制造“ZEONOR FILM”)。在该未拉伸膜上,使用上涂装置涂覆上述的聚合物溶液,形成聚合物溶液的层。然后,在85℃烘箱中使其干燥10分钟左右,使溶剂蒸发,由此得到厚度10μm左右的具有聚合物膜和未拉伸膜的试样膜。
将该试样膜设置于相位差计(Axometrics公司制造)的工作台,在测定波长550nm处测定试样膜的面内延迟Re。由于支承体膜为光学上各向同性的膜,因此所测定的面内延迟Re表示聚合物膜的面内延迟Re。测定结果为面内延迟Re为Re≤1nm,因此能够确认满足nx(P)≥ny(P)。
然后,以聚合物膜的慢轴为工作台的旋转轴,将工作台倾斜40°,测定在相对于试样膜的厚度方向成40°的角度的倾斜方向的延迟Re40。然后,根据该测定,测定聚合物膜的慢轴方向。如果“慢轴方向”与“工作台的旋转轴”垂直,则能够判定nz(P)>nx(P),相反,如果“慢轴方向”与“工作台的旋转轴”平行,则能够判定ny(P)>nz(P)。测定的结果为,慢轴方向与工作台的旋转轴垂直,因此能够判定聚合物膜的折射率nx(P)及nz(P)满足nz(P)>nx(P)。
因此可确认,聚(9-乙烯基咔唑)在通过使用了该聚(9-乙烯基咔唑)的溶液的涂覆法而形成聚合物膜的情况下,该聚合物膜的折射率满足nz(P)>nx(P)≥ny(P)。因此可确认聚(9-乙烯基咔唑)属于正型C聚合物。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110 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
120 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200 偏振片
210 线性起偏器
300 图像显示装置
310 有机EL元件
Claims (11)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具有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和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
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2、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所述面内方向上与所述nx2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2以及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2满足式(13),
波长450nm处的所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450)、波长550nm处的所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所述第一光学各向异性层的面内延迟Re1(650)满足式(14),
波长450nm处的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满足式(15),
波长550nm处的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面内延迟Re0(550)满足式(16),
波长450nm处的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450)与波长650nm处的所述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NZ系数Nz(650)的比Nz(450)/Nz(650)满足式(21),
波长550nm处的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0(550)满足式(22),
nz2>nx2≥ny2 式(13)
Re1(450)<Re1(550)<Re1(650) 式(14)
Rth2(450)<Rth2(550)<Rth2(650) 式(15)
137nm<Re0(550)<152nm 式(16)
0.94<Nz(450)/Nz(650)≤0.96 式(21)
4nm<Rth0(550)<12nm 式(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包含聚合物和取向状态被固定或未被固定的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
在通过使用了所述聚合物的溶液的涂覆法而形成所述聚合物的膜的情况下,所述膜的面内方向上给予最大折射率的方向的折射率nx(P)、所述膜的所述面内方向上与所述nx(P)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y(P)以及所述膜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nz(P)满足nz(P)>nx(P)≥ny(P),
所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为选自第一化合物和第二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所述第一化合物显示液晶性且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所述第二化合物单独不显示液晶性,
向在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显示正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的评价用液晶化合物中,以相对于所述评价用液晶化合物和所述第二化合物的合计100重量份为30重量份~70重量份中的至少任一比例混合所述第二化合物而得到的混合物显示液晶性,且在所述混合物沿面取向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化合物显示反波长色散性的面内延迟,
波长450nm处的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450)、波长550nm处的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550)以及波长650nm处的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厚度方向的延迟Rth2(650)满足式(23)和式(24),
0.50<Rth2(450)/Rth2(550)<1.00 式(23)
1.00≤Rth2(650)/Rth2(550)<1.25 式(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所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在所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的分子中包含主链介晶骨架以及与所述主链介晶骨架结合的侧链介晶骨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所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为下述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
式(I)中,
Ar1表示具有D1作为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烃环基、或具有D1作为取代基的2价芳香族杂环基,
D1表示具有选自芳香族烃环和芳香族杂环中的至少1个芳香环的碳原子数为1~20的有机基团,
Z11和Z12各自独立地表示-CO-O-、-O-CO-、-NR31-CO-、或-CO-NR32-、R31和R3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A11、A12、B11及B12各自独立地表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环状脂肪族基团、或能够具有取代基的芳香族基团,
Y11、Y12、L11及L12各自独立地表示单键、-O-、-CO-、-CO-O-、-O-CO-、-NR21-CO-、-CO-NR22-、-O-CO-O-、-NR23-CO-O-、-O-CO-NR24-、或-NR25-CO-NR26-、R21~R26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为1~6的烷基,
R1和R2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甲基或氯原子,
m和q各自独立地表示1~20的整数,
n和p各自独立地表示0或1。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所述Ra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20的烷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烯基、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2~20的炔基、或能够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8的芳香族基团。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所述聚合物为选自聚乙烯基咔唑和聚富马酸酯中的至少1种聚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其中,所述第二光学各向异性层的全部固体成分中的所述具有介晶骨架的化合物的比率为20重量%~60重量%。
10.一种偏振片,具有线性起偏器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
11.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偏振片和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依次具有所述线性起偏器、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以及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55879 | 2016-08-08 | ||
JP2016155879 | 2016-08-08 | ||
PCT/JP2017/028126 WO2018030244A1 (ja) | 2016-08-08 | 2017-08-02 | 光学異方性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477926A CN109477926A (zh) | 2019-03-15 |
CN109477926B true CN109477926B (zh) | 2021-03-19 |
Family
ID=61162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44314.3A Active CN109477926B (zh) | 2016-08-08 | 2017-08-02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935835B2 (zh) |
EP (1) | EP3499280A4 (zh) |
JP (1) | JP6860012B2 (zh) |
KR (1) | KR102468247B1 (zh) |
CN (1) | CN109477926B (zh) |
TW (1) | TWI732017B (zh) |
WO (1) | WO201803024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165491B2 (ja) * | 2017-02-23 | 2022-11-04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966315B2 (ja) * | 2017-12-19 | 2021-11-17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光学補償層付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付き画像表示装置 |
JP7072970B2 (ja) * | 2017-12-19 | 2022-05-23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位相差板、光学補償層付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付き画像表示装置 |
JP7500531B2 (ja) * | 2017-12-19 | 2024-06-17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光学補償層付偏光板、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付き画像表示装置 |
WO2019188205A1 (ja) * | 2018-03-30 | 2019-10-03 |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 光学異方性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7385987B2 (ja) * | 2018-05-16 | 2023-11-24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光学積層体、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7281881B2 (ja) * | 2018-07-31 | 2023-05-2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水平配向液晶硬化膜およびこれを含む積層体 |
JP2020020996A (ja) * | 2018-08-02 | 2020-02-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102593638B1 (ko) | 2019-08-12 | 2023-10-24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표시장치 |
JP7461122B2 (ja) * | 2019-09-17 | 2024-04-03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積層体およびこれを含む楕円偏光板 |
TWI868229B (zh) * | 2019-09-30 | 2025-01-01 |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膜、偏光板、影像顯示裝置及光學膜之選擇方法 |
JP7162037B2 (ja) * | 2019-10-31 | 2022-10-27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 |
CN118276216A (zh) * | 2019-11-29 | 2024-07-02 |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 相位差膜 |
JP7439246B2 (ja) * | 2020-04-30 | 2024-02-27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偏光板および該偏光板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
CN111640373B (zh) * | 2020-06-09 | 2023-06-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盖板和显示装置 |
CN112993194B (zh) * | 2021-02-10 | 2022-05-1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JPWO2022224875A1 (zh) * | 2021-04-20 | 2022-10-27 | ||
WO2025028229A1 (ja) * | 2023-07-31 | 2025-02-0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偏光板、表示装置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08275A (zh) * | 2014-01-23 | 2015-07-29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各向异性膜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127885A (ja) | 1995-10-30 | 1997-05-16 | Sony Corp | 表示素子 |
JP2002321302A (ja) | 2001-04-26 | 2002-11-05 | Nippon Zeon Co Ltd | 脂環式構造含有重合体樹脂積層体 |
TWI255947B (en) * | 2004-01-09 | 2006-06-01 |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JP2005274725A (ja) * | 2004-03-23 | 2005-10-06 | Nippon Zeon Co Ltd | 光学積層体、光学素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JP4583206B2 (ja) * | 2005-02-23 | 2010-11-1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液晶表示装置 |
TWI510812B (zh) * | 2010-03-23 | 2015-12-01 | Dongwoo Fine Chem Co Ltd | 3d影像顯示裝置組 |
CN106278943B (zh) | 2011-04-27 | 2019-07-30 |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 光学薄膜、聚合性化合物、聚合性组合物、高分子、光学各向异性体以及肼化合物 |
JP5528606B2 (ja) * | 2012-06-21 | 2014-06-25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偏光板および有機elパネル |
US9586917B2 (en) | 2012-07-09 | 2017-03-07 | Zeon Corporation | Polymerizable compound, polymerizable composition, polymer, optically anisotropic bod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polymerizable compound |
US9939554B2 (en) * | 2013-01-24 | 2018-04-10 | Akron Polymer Systems, Inc. | Wide-view optical film having reversed wavelength dispersion |
JP2014169722A (ja) | 2013-03-01 | 2014-09-18 | Nsk Ltd | センサホルダおよびセンサホルダの使用方法 |
KR102057611B1 (ko) * | 2013-05-27 | 2019-12-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역파장 분산 위상 지연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WO2015005912A1 (en) * | 2013-07-10 | 2015-01-15 | Intel Corporation |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positioning transmissions |
CN104345372B (zh) | 2013-08-09 | 2018-04-10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膜 |
KR102368381B1 (ko) | 2013-08-09 | 2022-02-28 |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학 필름 |
JP6427340B2 (ja) | 2013-09-11 | 2018-11-21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光学異方性層とその製造方法、積層体と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有機el表示装置 |
JP2015106114A (ja) | 2013-12-02 | 2015-06-08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有機el表示装置用円偏光板および有機el表示装置 |
KR20150113886A (ko) * | 2014-03-31 | 2015-10-08 | 후지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광학 필름, 편광판, 및 광학 필름의 제조 방법 |
JP6378525B2 (ja) * | 2014-04-17 | 2018-08-22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センス表示装置 |
JP2016139566A (ja) * | 2015-01-28 | 2016-08-04 | Jx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
JP7165491B2 (ja) * | 2017-02-23 | 2022-11-04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7
- 2017-08-02 US US16/321,574 patent/US10935835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8-02 JP JP2018532972A patent/JP6860012B2/ja active Active
- 2017-08-02 EP EP17839315.3A patent/EP349928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8-02 CN CN201780044314.3A patent/CN109477926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02 WO PCT/JP2017/028126 patent/WO20180302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8-02 KR KR1020197001741A patent/KR102468247B1/ko active Active
- 2017-08-04 TW TW106126370A patent/TWI732017B/zh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08275A (zh) * | 2014-01-23 | 2015-07-29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光学各向异性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860012B2 (ja) | 2021-04-14 |
KR20190039688A (ko) | 2019-04-15 |
US20200012147A1 (en) | 2020-01-09 |
US10935835B2 (en) | 2021-03-02 |
CN109477926A (zh) | 2019-03-15 |
TWI732017B (zh) | 2021-07-01 |
JPWO2018030244A1 (ja) | 2019-06-06 |
WO2018030244A1 (ja) | 2018-02-15 |
TW201805654A (zh) | 2018-02-16 |
EP3499280A1 (en) | 2019-06-19 |
KR102468247B1 (ko) | 2022-11-16 |
EP3499280A4 (en) | 2020-04-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477926B (zh)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偏振片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8885292B (zh)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及其制造方法、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及其制造方法、光学各向异性转印体、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CN108780186B (zh)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圆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TW201640144A (zh) | 光學膜用轉寫體、光學膜、有機電激發光顯示裝置及光學膜的製造方法 | |
JPWO2017110631A1 (ja) | 光学異方性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異方性積層体並びに円偏光板 | |
CN110651208B (zh) | 光学各向异性层及其制造方法、光学各向异性层叠体、转印用多层物、偏振片、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 |
JP2017111394A (ja) |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 |
JP7156294B2 (ja) | 光学異方性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異方性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異方性転写体、偏光板、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 |
KR20200121799A (ko) | 액정 경화층 및 그 제조 방법, 광학 필름, 편광판, 그리고,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JP2019066777A (ja) | 光学異方性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異方性積層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光学異方性転写体、偏光板、並びに画像表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