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2808C - 彩色成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彩色成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2808C CN1092808C CN95118869A CN95118869A CN1092808C CN 1092808 C CN1092808 C CN 1092808C CN 95118869 A CN95118869 A CN 95118869A CN 95118869 A CN95118869 A CN 95118869A CN 1092808 C CN1092808 C CN 1092808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er
- image
- image forming
- forming apparatus
- photosensi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6—Details of unit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8—Bla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成象装置,该装置至少具有一个带有第一潜影保持器件、一个第一潜影形成装置、一个显影装置和一个用于将第一调色剂图象转印到一个图象接受单元上的第一图象转印装置的第一成象单元以及一个带有一个第二潜影保持器件、一个第二潜影形成器件、一个显影装置和一个用将第二调色剂图象转印到保持着第一调色剂图象的图象接受器件上的第二图象转印装置的第二成象单元。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利用诸如静电记录法和电照相法之类的成象方法的成象装置,特别涉及用于借助从一系列载有图象信息的器件上对被显影图象进行多次转印的方式形成多色图象的多色成象装置。本发明的成象装置对于静电照相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是有用的。
近年来,成象装置(例如静电照相装置)业已被改进成体积更小,可以完成更多种不同的功能并形成色彩更为丰富的图象。该成象装置还被要求是更加可靠的,可应用于更多类型的体系、无需养护、对人安全、不污染环境,等等。人们业已提出许多种改进措施,以满足以上要求。
日本专利申请待公开No.53-74037(对应于美国专利4,162,843)公开了一种装备有一系列光敏器件并顺序地完成多次调色剂图象转印,同时为了高速度输出彩色图象用一种带型传送装置传送图象接受材料的成象装置。
近年来,无清洁器型,即所谓显影并清洁型(在该类型中清洁和显影同时进行)的复印机和打印机实际上已被投入使用,在这种类型的设备中,转印后剩余的调色剂被回收并重复使用,不排放废调色剂因而不污染环境、延长光敏器件的寿命并减少印刷时每页纸的调色剂消耗量。在这样一种类型的系统中,最为理想的是使用由聚合工艺制造的球形颗粒调色剂。
考虑到整个装置的小型化、没有废调色剂排放的不污染环境、延长光敏器件的寿命以及减少用于印刷的调色剂消耗量,可以预料所述显影—清洁型对于在日本专利申请待公开No.53-74037中公开的带有一系列光敏器件以便顺序地转印多个调色剂图象的成象装置,也是有效的。
然而,当所述显影—清洁型系统引入以上所述的具有一系列光敏器件并顺序地完成多次转印的多次转印型成象装置时,应考虑到会产生以下一些缺点。
作为一个例子,一全彩色成象装置具有用于青、品红、黄和黑四色调色剂的四个成象单元,每一个单元都具有一个光敏器件(作为潜象保持器)、一个初级起电器(作为起电装置)、一个光象投影器(作为潜象形成装置)、一个显影装置(作为图象显影装置)和一个用于依次将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到由一个传输带输送的墨粉图象接受材料之上的图象转印装置。当以上彩色成象装置按双色(例如品红和青色)模式被使用时,由一条传输带承载的调色剂图象接受材料依次通过品红单元、青色单元、黄色单元和黑色单元,尽管仅仅需要所要求的品红色图象和青色图象单元工作。然而,调色剂图象接收材料仍要被输送依次通过品红、青色、黄和黑色诸单元。如果在这种情况使不必要的单元(即黄色和黑色单元)完全停止工作,那么形成在图象接受材料上的品红—青色图象被相应的黄色单元和黑色单元的感光鼓磨去,使图象受到明显的损害,因此是十分有害的。而且,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在感光鼓和输送带之间的间隙中容易出现调色剂图象接受材料的扰动。通过使不需要的单元也运转的方式可以避免这样的缺陷。然而,不必要的运转可能会缩短这些部分的寿命,提高运行成本并且浪费电能。在以上步骤中,被转印到图象接受材料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是被该图象接受材料静电吸附上去的。品红和青色调色剂图象可能局部地从通过黄色或黑色感光鼓和输送带之间的间隙的调色剂图象接受材料之上重新被转印到黄色或黑色感光鼓上,这会严重地损坏该图象,引起图象的不规则性或低密度,以及色彩平衡扰动,这是很不利的。
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可以考虑这样的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如日本专利申请待公开No.2-208669中所公开的那样,有选择地将转印带压靠到感光鼓上或使之从感光鼓上脱开。然而,按照这种方法,每一个不必要的色彩成象单元都需要一套接触加压—松脱机构,并且当松脱机构工作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机械振动,这容易对图象转印产生有害影响。如果在成象过程中不开动加压—松脱机构以避免有害影响,那么打印速度就变慢。
此外,即使是在使用全部成象单元的全彩色成象过程中,业已被转印到调色剂图象接受材料片上的调色剂也可能在接下去的多次转印步骤中重新被转印到后续的感光鼓上。
如果发生上述再转印过程,也就是说,品红色或青色调色剂被重新转印到黄色或黑色感光鼓上,那么,被再次转印的黑色就被回收到不同颜色的显影装置中,因为所使用的感光鼓是一种无清洁器类型的感光鼓。这种在显影装置中彩色调色剂混合现象是彩色成象工艺中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防止出现调色剂的再转印现象,已知这样一种方法,在该方法中,调色剂的电荷数量在一宽范围内从第一种调色剂起依次递减,这是因为调色剂的再转印是由于从感光器件的充电区域施加到接受片上的调色剂之上的电场吸引力的作用而产生的。然而,根据这种方法,对于每一种颜色的调色剂必须改变显影剂的配方或充电方法,并因此显影剂或显影装置的结构必然是彼此不同的,这是很不利的。
日本专利申请待公开No.1-273076公开了由于考虑到转印片上的调色剂在转印过程中被充电至转印极性并且借助于对传送带上的电荷同极相斥作用被重新转印,所以在调色剂转印过程中,在传送带与感光器件接触之前对传送带进行预充电。然而,根据这种方法,必须通过对传送带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测来持续地对充电过程进行控制,并且除此之外该装置的结构相对于简化结构和降低成本来说变得复杂了。
本发明的一个任务是提供一种不涉及以上缺点的成象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任务是提供一种在显影和清洁过程中不会产生由调色剂再转印和彩色调色剂在显影装置中混合引起的图象变坏的成象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任务是提供一种在多片材料上进行图象复制过程中不会引起颜色变化的成象装置。
本发明的成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成象单元和一个第二成象单元;第一成象单元包括一个用于保持第一静电潜影的第一潜影保持器件、一个用于在第一潜影保持器件上形成第一静电潜影的第一潜影形成装置、一个用于使用第一种调色剂使处在第一潜影保持器件上的第一潜影显影以便在第一潜影保持器件上形成第一墨粉图象的第一显影装置以及一个用于将第一调色剂图象从第一潜影保持器件上转印到图象接受器件上的第一图象转印装置;第二成象单元包括一个用于保持第二静电潜影的第二潜影保持器件、一个用于在第二潜影保持器件上形成第二静电潜影的第二潜影形成单元、一个用于使用第二种调色剂使处在第二潜影保持器件上的第二潜影显影以便在第二潜影保持器件上形成第二调色剂图象的第二显影装置以及一个用于将第二调色剂图象从第一潜影保持器件上转印到保持着业已由第一成象单元形成的第一调色剂图象的图象接受器件上的第二图象转印装置;第二显影装置还充当用于在图象转印后回收保持在第二潜象保持器件上调色剂以便完成清洁的清洁装置,其中,第二潜影保持器件具有一个对于水的接触角不小于85°的表面。
图1以图解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个成象装置。
图2示出一个用于说明第一彩色调色剂的再转印的模型。
图3是显示一种被转印的调色剂的电荷和该调色剂转印后被再次转移到感光鼓上的调色剂的曲线图。
图4示出了转印效率和用于调色剂转印的再转印电流量之间的关系。
图5是用于说明调色剂颗粒形状与图象力和范德华力的关系的图解图。
图6以图解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成象装置。
图7以图解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个成象装置。
图8是用于说明在将品红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混合时色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9是用于说明在黄色调色剂和品红色调色剂同青色调色剂混合时色度的变化的图表。
图10是用于说明在黄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与品红色调色剂混合时色度变化的图表。
以下描述调色剂再转印的机理,这是实现本发明目的的重要问题。
如上所述,与清洁同时显影形式的显影方法涉及由调色剂的再转印引起的使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混入显影装置发生污染的缺陷。本发明的发明人业已广泛地研究过这种再转印现象。因此,已发现调色剂再转印是由感光鼓和如图2所示的图象接受器(包括输送带)那样的能够分离的图象接受纸页之间的分离放电而引起的。例如,如上所述,在一种已知的电照相过程中,使形成在作为品红色单元的潜影保持器件的感光鼓10M上与被携带在输送带30之上并与感光鼓10M的旋转同步被输送的调色剂图象接受材料18紧密接触。同时,将正转印电荷借助于接触转印刮板25M从作为转印装置的输送带的背面加到转印带30上以便转印调色剂图象Tm。转印电荷Qb将静电力加到带负电荷的调色剂图象上,使它与图象接受材料片18接触。同时,正转印电荷Qb在感光鼓10M上感应生成负电荷。这两个静电力将图象接受材料片18吸引到感光鼓10M上,使该图象接受材料片8与感光鼓10M紧密接触。紧接其后,调色剂图象Tm被图象接受材料片18吸附,被携带在输送带30上的片18以及被转印到接受片18上的调色剂图象Tm由于感光鼓10M的曲率而与感光鼓10M分离。这种分离在感光鼓10M和调色剂图象Tm之间形成一空气间隙,突然降低了静电容,提高了其中的电位差,于是产生了分离放电。
在分离放电时,大量的正负电荷产生在感光鼓10M和调色剂图象Tm之间的狭窄的空气间隙之中。由于由供给输送带30的正电荷Qb和在感光鼓10M上感应出的负电荷10M产生的电场的作用,在感光鼓10M感应出正电荷并且在调色剂图象Tm和图象接受材料片18上感应出负电荷。然而,还在调色剂图象上感应产生一小部分正电荷,使得某些调色剂颗粒极性变换。被感应产生正电荷的那些调色剂颗粒受到输送带30的正电荷的排斥被重新转印到感光鼓10M上。大部分未发生静电极性变换的调色剂颗粒进一步接受由分离放电产生的负电荷,使电荷增加,并且被转印到图象接受材料18之上。
图3示出了实际测得的被转印到图象接受材料18上的品红色墨粉的电荷量和被转印到感光鼓10M上的调色剂的电荷量与转印偏压的关系。图3显示出被转印的调色剂的电荷的绝对值从被转印前的值(在这种情况下为-20μC/g)增加并且被重新转印到感光鼓上的墨粉的电荷极性被变换,并且还显示出转印偏压越高,增加越明显并且分离放电就越激烈。
图4显示了转印电流和转印效率之间以及转印电流和再转印程度之间的关系。转印效率随转印电流的增加迅速增加,但在达到某一电流强度时变为饱和,而调色剂再转印量只随转印电流增加。因此,为了使再转印更少,最好使转印电流较小。然而,考虑到较高的转印电流(例如扫描被转印的调色剂图象)的不利作用,在实际操作时,转印电流强度被设定在转印效率的饱和点。
在如上所述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转印电流被设定得可以获得适合的转印效率,而不必考虑调色剂再转印量,这势必会在实际装置中引起调色剂的再转印。
参考图1来说明本发明的成象装置的成象单元。该图象形成单元具有一个同时兼作为用于回收存在于潜影保持器件上的调色剂以便完成清洁的清洁装置的显影装置。
图象形成单元(品红色单元)UM具有一个在用箭头标记a所指示的方向上转动的用作静电图象保持器件的圆筒形感光鼓器件10M;一个被设置得不与感光鼓10M接触的用作起电装置的初级充电器或起电器12M;一个被设置在感光鼓旋转方向上初级起电器12M之后并投射光象以便在感光鼓10M上形成静电潜影的用作潜象形成装置的光象投射器14M;一个被设置在感光鼓旋转方向上暴光部位之后并与感光鼓10M毗邻的用作显影装置的显影装置16M;一个被设置得与感光鼓10M相对以便在转印过程中在图象转印部位压紧图象接受材料片的转印刮板25M以及一个被设置在转印刮板25M和初级起电器12M之间的预曝光灯13M。
该成象单元UM通过借助于初级充电器或起电器12M均匀地使感光鼓10M初步充电或带电形成静电潜象并且借助于图象投射器14M投射光象;借助于显影装置16M使用品红色调色剂使潜影显影;通过由转印刮板25M将转印电荷加到图象转印部位上将调色剂图象转印到图象接受器件片上;借助于预曝光灯13M消除感光鼓的电荷以及用初级起电器12M重复以上初级起电那些步骤的循环、借助于图象曝光装置14M重复潜象形成过程并且用显影装置16M重复显影过程。例如,通过使用由一调色剂和一载体构成的两组分显影剂、使由两组分显影剂构成的磁刷与感光鼓10M接触并使调色剂散布到感光鼓上,可以利用显影装置16M进行显影。在显影时,例如,通过施加频率为2KHz、峰值电压为2KV以及直流分量为-500V的显影偏压在图象转印后可以将保留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回收到显影装置中。
本发明的成象装置包括一系列具有同时用作清洁装置以回收图象保持器件上的残留调色剂的显影装置的成象单元,并且由这一系列成象单元形成的调色剂图象顺序地被转印到调色剂图象接受材料片上。
当使用品红色单元作为彩色单元系列的第一个时,即使由调色剂的再转印而出现轻微的图象变质,在显影和清洁过程中也不会发生对显影剂的调色剂污染。
在一系列彩色单元中,其中具有与品红色单元相同结构的青色单元,黄色单元和黑色单元被顺序地分布在品红色单元之后,为了在带有品红色图象的转印—接受材料上形成青色、黄色和黑色图象,就可能发生分离放电并还可能在第二和后面的颜色单元中根据与在第一颜色单元中同样的原理出现调色剂的再转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色调色剂容易出现在第二和后面的颜色单元中被再次转印。处在转印—接受材料上的调色剂的带电状态在转印时估计可能会发生变化,变得容易出现被再次转印。而在第二或后面的颜色单元中的墨粉的再次转印引起了调色剂污染,前面的颜色单元的调色剂打乱了颜色平衡并破坏了图象质量。
如上所述,调色剂的再次转印是由感光鼓和图象接受材料之间产生的分离放电引起的。这种分离放电与调色剂从感光鼓上可分离性能密切相关。在调色剂从感光鼓上转印时,分离放电在调色剂难以除掉时势必会变得更大。这很可能是由于这样一个因素引起的,这就是调色剂的转印与电荷的转印同时发生,降低了感光鼓和转印—接受材料之间的电位差,而较少的可转印调色剂几乎将不会使发生放电的电位差降低。
在本发明中是通过将光敏器件的表面的水平面的接触角调节到85°或更大来抑制分离放电,以便改善光敏器件表面的分离性能并有利于在转印时调色剂从该表面上分离。这样,就减少了调色剂的再转印。在本发明中,光敏器件表面的水的接触角不小于85°、较好不小于90°、最好不小于100°,以获得高的光敏器件表面的调色剂可分离性能并减少调色剂的再转印。当接触角小于85°时,光敏器件表面的可分离性能低而基本上不能防止再转印。
测量潜影保持器件(即感光鼓器件)的表面的水的接触角使用的是CA-DS型Kyowa接触角测量仪(由Kyowa Kagoku K.K.生产)。
为了获得本发明中的85°或更大的潜象保持部件的表面的水的接触角,其表面层是由在其中分散有规定数量的氟树脂的原料树脂(例如聚碳酸酯树脂或可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形成的。在表面层中氟树脂的含量的分布范围(相对于100分原料树脂的重量的氟树脂的重量的份数)为1至150份是可取的、更为可取的是5至100份。当氟树脂的含量(按重量计)低于1份时,潜影保持器件的表面的水的接触角势必会小于85°,而当氟树脂含量高于150份重量时,氟树脂的分散可能是不充分的并且潜影保持器件的耐久性势必会是比较低的。
用于本发明的成象装置的调色剂最好是一种具有球形或接近球形的颗粒形状和具有较小不规则性表面的调色剂,而不是通过熔融、混合、磨碎和分选由调色剂材料制造的常规的粉碎调色剂,以便抑制墨粉的再转印。
使用球形调色剂防止调色剂再转印的机理是根据将调色剂粘到光敏器件上的观点参考图5来说明的。
施加到调色剂上的力主要是图象力和范德华力。图象力在很大程度是依赖于电荷和距离。常规的粉碎调色剂具有不规则的表面,这种调色剂颗粒表面的隆起部分是通过摩擦起电有选择地带电的。
相反,球形调色剂(例如通过聚合生产的聚合调色剂)由于它具有球形或接近球形形状在其表面上是均匀带电的。对于被粉碎的调色剂颗粒,因为其隆起部分与感光鼓表面接触并且许多带电点被限制在彼此接近的一些区域而被施以较大的图象力。反之,与聚合调色剂颗粒一样的球形调色剂颗粒以点状形式与感光鼓接触并且比粉碎调色剂颗粒具有较少电荷和接受较少图象力。范德华力受到更有邻近的区域的影响并且要比平面接触状态大得多。
具有不规则表面的调色剂颗粒大多数按照图5所示状态与感光鼓表面接触,施加更强的范德华力。反之,具有球形表面的球形调色剂颗粒以图5所示的点状方式与感光鼓表面接触,施加较弱的范德华力。
如上所述,图象力和范德华力在具有球形的或接近球形的表面的球形调色剂颗粒和光敏器件之间比较弱,导致附着作用比较弱。较弱的附着作用使得调色剂颗粒容易与光敏器件分离,所引起的分离放电比较弱。因此,这样的球形调色剂不容易产生分离放电并且不容易引起调色剂的再转印。
此外,对光敏器件附着较弱的球形调色剂在调色剂转印后残留在光敏器件上的数量也较少,并且在显影和清洁过程中以较高的回收率和较高的清洁效果被回收。
本发明中的球形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分布范围为100至180,较为可取是100至140,更为可取是100至130,而形状因子SF-2的分布范围为100至140,较为可取是100至120,更为可取是100至115。
本发明中的形状因子SF-1和SF-2是借助于FE-SEM(S-800型,日立株式会社)针对随机选择的100份调色剂颗粒测出的,图象信息是通过接口引入图象分析装置(Luzex 3型,NirecoK.K.)以进行图象信息分析的。形状因子SF-1和SF-2是由以下的两个公式限定的:
其中AREA是调色剂的投放区域的面积,MXLNG是绝对最大长度,而PERI是周长。
形状因子SF-1显示出调色剂的球形度。随SF-1的值从180开始增加,形状逐渐地由球形变为不规则形状。形状因子SF-2显示出表面不规则度。当SF-2的值为140或更大时,表面的不规则性就变得明显了。因此,当SF-1的值为180或更大时,或者在SF-2的值为140或更大时,不可能阻止调色剂的再转印,转印效率可能比较低,雾翳可能十分明显,或耐久性可能比较低下。
调色剂的形状要设计得可以减少带电光敏器件对调色剂表面的不利影响,并且阻滞在调色剂中形成活性低分子成分。为此目的,调色剂颗粒最好取表面积尽可能小的球形。
部分地或全部利用聚合工艺制成的调色剂获得了本发明的较高的效果。尤其是具有通过前调色剂(pre-toner)(或单体成分)在分散介质的聚合形成的表面部分的调色剂可以具有足够平滑的表面。
代替利用如上所述的聚合工艺制造的球型调色剂可以使用另一种球形调色剂,这种调色剂是通过加热利用熔化、混合、磨碎和分选制备的粉碎调色剂制造的,或者是借助于通过对调色剂颗粒表面施加影响对粉碎调色剂进行处理以获得球形的方式制造的。
核/壳结构的调色剂对于本发明的成象装置也是很有用的。这种核/壳型调色剂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聚合工艺形成壳部来制备。因此,将这种核/壳型调色剂应用于本发明是较为可取的。这种核/壳结构必然会使调色剂具有抗粘附性能而又不会损害其定影性能。
这种调色剂颗粒的体均颗粒直径的分布范围最好是从4至15μm。这种体均颗粒直径是可以测量的,例如利用以下方法。关于测量仪器,使用的是库尔特颗粒计数器(Coulter Counter)(TA-II型,库尔特公司),这种计数器上连接有一个接口(由Nikkaki K.K.制造)和一台CX-i型个人计算机(由Canon K.K.制造)用于输出数均分布和体均分布。所使用的电解质溶液是使用第一试剂级氯化钠制备的1%的氯化钠水溶液。在测量时,将0.1至0.5ml的表面活性剂(最好是烷基磺酸盐)作为分散剂并且将0.5至50mg待测试样品加到100至150ml上述电解质水溶液中。利用超声波分散装置将悬浮在所述电解质溶液中的样品进行分散大约1至3分钟,然后使用前面所述的带有一个100μm的孔的TA-II型库尔特颗粒计数器测量所述悬浮体的2至40μm颗粒的颗粒尺寸分布,以便得出体积分布,从中得出体均颗粒尺寸。
此外,调色剂最好涂有一种外部添加剂,以便于将带电光敏器件的影响部分地分散到该外部添加剂上。考虑到调色剂的耐久性,在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外部添加剂的尺寸最好不大于调色剂颗粒的重均直径的十分之一。这里的添加剂的颗粒直径指的是通过用电子显微镜对调色剂颗粒进行表面观测测得的平均尺寸。
外部添加剂包括金属氧化物(氧化铝、氧化钛、钛酸锶、氧化铈、氧化镁、氧化铬、氧化锡和氧化锌)、氮化物(例如氮化硅)、碳化物(例如碳化硅)、金属盐(例如硫酸钙、硫酸钡和碳酸钡)脂肪酸金属盐(例如硬脂酸锌和硬脂酸钙),碳黑和硅石。
外部添加剂的使用量按调色剂重量每100份为0.01至10份,较为可取的是0.05至5份。该外部添加剂可以是单一物质,也可以是两种或更多种物质的组合物。这种外部添加剂最好是进行过疏水性处理。
以下参考第一至第三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成象装置的优选实施例作更详细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以图解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个成象装置。
图1中,UM表示一个包括一个同时用作用于回收和清理残留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的清洁装置的显影装置的成象单元(品红色单元)。在品红色单元之后,依次设置青色、黄色和黑色成象单元,这三个成象单元的每一个有与品红色单元相同的结构。一条输送带被提供用作为输送调色剂图象接受材料片通过这些成象单元的输送装置。调色剂图象接受材料片(复印纸页)18是从纸页供给装置20供出的。输送带30与用作潜影保持器的感光鼓10M接触并沿箭头标记所示方向被驱动。驱动轮31和支撑轮32驱动输送带30。毗邻驱动轮31设置了图象定影装置38。在图象转印位置处面对感光鼓10M设置一转印刮板25M作为转印装置,该转印刮板将墨粉图象转印到利用用感光鼓压紧的输送带30传送的图象接受纸片上。
如下所述,图象是按照以上所述的构成方法形成的。
首先,在品红色单元UM的感光鼓10M上形成品红色调色剂图象。所形成的品红色调色剂图象被转印到由输送带30传送的图象接受纸片上。
接着,随输送带30的移动,带有品红色调色剂图象的图象接受纸片18移动到青色单元UC,并且在那里将青色调色剂图象以叠加方式转印到图象接受纸片18上。
黄色调色剂图象和黑色调色剂图象按照同样的方式由黄色单元和黑色单元以叠加的方式形成在图象接受纸片18上。最后,利用定影装置38将图象定影,形成图象。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构造的四感光鼓彩色复印机中,由输送带30支撑的图象接受纸片18依次通过品红色单元UM、青色单元Uc、黄色单元Uy和黑色单元UBK。当这种四感光鼓复印机按照两色(例如品红色和青色)方式工作时,只需要必须的品红色单元和青色单元这些成象部分工作。当按照这样的两色方式工作时,不必要的单元(在这种情况下是黄色和黑色单元)可以停止工作并且离开输送带,或者为了使机器结构简化起见可以被允许象通常那样移动。
(第二实施例)
图6以图解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个成象装置。
在这个实施例中,类似第一实施例中那样,也设置了相应颜色的四个成象单元UM、Uc、UY和UBK,并且每一个单元都包括一个光敏器件、一个起电装置、一个曝光装置、一个显影装置和一个预曝光装置,这些部分以整体方式分布在感光鼓器件周围。所使用的调色剂是球形的。形成图象是利用一种显影和清洁工艺过程,在这种工艺中,感光鼓器件上的调色剂在显影的同时被回收。
这第二实施例不同于在其中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象以叠加的方式被转印到由输送带传送的图象接受材料上的第一实施例,代替输送带,一个中间转印器件50是用一驱动轮31、一个随动轮32和一个支撑轮27绷紧并且以叠加方式将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象转印到这种中间图象接受器件上(一次转印),而叠加的调色剂图象借助于支撑轮27和二次转印轮26被转印到由纸供给轮20供给的作为最终图象接受材料的复印纸片19上并由定影装置38在其中定影。
该中间转印器件最好是一由具有PTFE(聚对苯二甲酸二乙酯)构成的(104Ωcm或更高)的介电表面层的聚氨酯橡胶(103至104Ωcm)制成的柔韧性环形带。该装置的其他的构成部件几乎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
以下说明借助以上结构的成象过程。首先,借助于以上所示的工艺方法在品红色单元UM的感光鼓上形成品红色调色剂图象。这种品红色调色剂图象首先借助于由转印刮板产生的转印电场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器件50上。而后,随着所述中间转印器件的旋转印动,处在中间转印器件上的品红色调色剂图象被传送至其后的青色单元,并且在那里将青色调色剂图象以叠加方式转印到品红色调色剂图象上(一次转印)。此后,按照以上相同的方式在黄色单元和黑色单元中进行充电调节和多次转印(一次转印)。最后,叠加调色剂图象利用一次转印轮26全部相转印到复印纸片19上,并且利用定影装置38对其定影以形成一幅图象。
(第三实施例)
图7以图解方式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个成象装置。
在这个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情况类似,也设置了相应颜色的四个成象单元UM、UC、UY和UBK,并且每一个单元包括一个感光鼓、一个起电装置、一个曝光装置、一个显影装置和一个预曝光装置,这些部分以整体方式分布在感光鼓器件周围。然而,在这个实施例中,其独特之处在于这些色彩单元是按照黄色单元UY、品红色单元UM、青色单元UC和黑色单元UBK的顺序设置的。
成象单元的这种排列顺序是根据由该颜色调色剂受到一种不同颜色调色剂的污染引起的色度变化的特征选择的,使得将在相应颜色成象单元中的色度变化降至最低。借此,色度变化由于彩色调色剂的污染降到最低。
这个实施例的成象装置包括一系列按前述次序分布的并且分别具有一个用于进行调色剂回收和清洁以及图象显影的成象单元。这个与球型调色剂和具有与水的接触角不小于85°的表面的图象保持器件相结合的成象装置有可以使保持在其中的调色剂再转印受到抑制,即在触及很多的片材之后几乎没有色彩污染和几乎没有色彩平衡扰动的成象装置的优点。
以下将说明由不同颜色的调色剂的污染引起的色度变化。由于另一种颜色的调色剂的污染而发生的色度的变化不仅取决于造成污染的那种颜色调色剂种类,而且还取决于受污染的那种颜色的调色剂的种类。图8示出了使用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作为基底调色剂,由一种不同颜色的调色剂按7%(以重量计)的量的污染所引起的色度的变化。由于受到品红色调色剂或青色调色剂的污染而引起的黄色基底调色剂的色度的变化大于品红色基底调色剂或青色基底调色剂的色度的变化。因此,防止由于黄色调色剂受不同颜色的调色剂的污染而出现的最大的色度变化是通过将黄色成象单元设置在输送带运动方向上的第一位置,即唯一在原理上不会发生颜色混合的位置。
由于彩色调色剂污染造成的第二位的最大色度变化是由青色基底调色剂受黄色调色剂的污染所引起的色度变化。当青色成象单元被放置在第二个位置或紧接在黄色成象单元之后,仅仅黄色调色剂会污染青色成象单元。当青色成象单元被置于第二位置时,青色成象单元显然会受到黄色调色剂和品红色调色剂的污染。图9示出了受到黄色和品红色两种颜色调色剂污染的青色基底调色剂的色度的变化。在图9中,当然由品红色调色剂和黄色调色剂这两者的污染所引起的青色基底调色剂的色度变化小于单独由黄色调色剂所引起的青色基底调色剂的色度的变化。图10示出了受黄色和青色两种颜色调色剂污染的品红色基底调色剂的色度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色度变化并没有由于受到这两种颜色的调色剂的污染而上升,然而该色度变化也没有降低,因此,为了将相应的成象单元中的色度变化降至最低程度,最好是将品红色成象单元置于第二位置并且将青色成象单元置于第三位置。
第四个成象单元由于调色剂的再转印而受到黄色、品红色和青色调色剂的污染。通常知道由于减色混合特点这三种颜色混合起来将产生稍带黑色的颜色。因此,黑色基底调色剂接受这些调色剂的污染用肉眼几乎觉察不出来。因此,将黑色成象单元置于第四位置可以将由于调色剂污染而出现的色度变化降至最低限度。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由于调色剂污染所引起的输出图象的色度变化通过沿着图象接受材料的传送方向按照黄、品红、青和黑的次序设置相应颜色的成象单元可以被降至最低限度。
这种成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成象单元和一个第二成象单元,而第二成象单元具有一个还可以用作清洁装置以便在调色剂图象从潜影保持器件上转印后回收残留在成象单元上的调色剂并且清理该潜影保持器件的显影装置,其中,第二成象单元的潜影保持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85°。这样,当第二调色剂图象被转印到已经过转印的图象接受器件上时,被转印到图象接受器件上的第一调色剂图象的调色剂几乎不会转印到第二潜影保持部件上。因此,第一调色剂对第二显影装置的污染就受到抑制,减少了对色彩平衡的扰动并将多次成象过程中的色度的变化降至最低限度。
以下参考一些例子更详细地来说明本发明的成象装置,然而并非以这种方式来限制本发明。
(例子)
制备青色调色剂A
借助于搅拌作用使由一种可聚合单体和一种青色染色剂构成的调色剂混合物分散并悬浮在一种水质介质中并使所形成的悬浮颗粒单体聚合以便获得青色调色剂A。
所获得的青色调色剂A的重均颗粒直径为8μm、SF-1为108,SF-2为108,并且呈球形。
制备品红色调色剂A、黄色调色剂A和黑色调色剂A
按照与前面所述制备青色调色剂A相同的方法(只是用品红色染色剂、黄色染色剂或黑色染色剂代替青色染色剂)制备品红色调色剂A、黄色调色剂A和黑色调色剂A。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青色调色剂B和C
将一种粘合剂树脂和一种青色染色剂熔化、混合、磨碎并分选,得到一种粉碎的青色调色剂B。所得到的青色调色剂B的重均颗粒直径为8μm,SF-1为150,SF-2为145,并且非球形。
对粉碎的青色调色剂B进行热处理,使颗粒形状变为球形,得到青色调色剂C。所得到的粉碎青色调色剂C的重均颗粒直径为8μm、SF-1为110、SF-2为110,并且呈球形。
制备品红色调色剂B和G、黄色调色剂B和C以及黑色调色剂B和C
按照与制备青色调色剂B和C相同的方法(只是分别用品红色染色剂、黄色染色剂和黑色染色剂代替青色染色剂)制备品红色调色剂B和C。黄色调色剂B和C以及黑色调色剂B和C。这些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青色调色剂D-F
按照与制备青色调色剂A相同的方法(只是水质介质中的单体混合物的搅拌条件改变了)制备聚合青色调色剂D、E和F。这些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品红色调色剂D-F
按照与制备品红色调色剂A相同的方法(只是水质介质中的单体混合物的搅拌条件被改变)制备聚合品红色调色剂D-F。这些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黄色调色剂D-F
按照与制备黄色调色剂A相同的方法(只是水质介质中的单体混合物的搅拌条件被改变)制备聚合黄色调色剂D、E和F,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黑色调色剂D-F
按照与制备黑色调色剂A相同的方法(只是水质介质中的单体混合物的搅拌条件被改变)制备聚合黑色调色剂D、E和F。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青色调色剂G
按照与制备青色调色剂C相同的方法(只是改变热处理时间、使之短于制备青色调色剂(所用时间)通过对前述青色调色剂B进行热处理来制备青色调色剂G。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品红色调色剂G
按照与制备品红色调色剂C相同的方法(只是改变热处理时间、使之短于制备品红色调色剂C所用时间)通过对前述品红色调色剂B进行热处理来制备品红色调色剂G。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黄色调色剂G
按照与制备黄色调色剂C相同的方法(只是改变热处理时间,使之短于制备黄色调色剂C所用的时间)通过对前述黄色调色剂B进行热处理来制备黄色调色剂G。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黑色调色剂G
按照与制备黑色调色剂C相同的方法(只是改变热处理时间,使之短于制备黑色调色剂C所用时间)通过对前述黑色调色剂B进行热处理来制备黑色调色剂G。调色剂的性能示于表1中。
制备感光鼓器件A
在直径30mm的基底铝鼓上形成厚度20μm的底涂层,作为用于防止因反射投射光而出现波纹的第一层,该层是导电层。在其上形成正电荷注入层作为第二层,这一层防止感光器件表面上的负电荷被从基底鼓上注入的正电荷所中和,并且是一由麦胶树脂和甲氧甲基化尼龙构成的中间电阻层,该层具有约106Ωcm的调整电阻率并且厚度约为0.1μm。在这一层上形成厚度约0.3μm的电荷发生层作为第二层,这一层由分散在其中的树脂和双偶氮型颜料构成,用于在光照射时产生正负电子对。然后再在这一层上形成一电荷传递层作为第四层,这一层是由分散在其中的聚碳酸酯树脂和腙构成的P型半导体。此外,还要形成一2μm厚的表面层作为第五层,这一层是由聚碳酯树脂构成的。这个感光鼓器件A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为80°。
制造感光鼓器件B-F
按照与制造感光鼓器件A相同的方法制造出感光鼓器件B至F,只是表面层是按照厚度为2μm的由含Teflon(商业名称,杜邦公司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形成,其中Teflon含量(按每100份重量的聚碳酸酯树脂中所含Teflon的重量份数计)分别为2份(光敏器件B)、5份(光敏器件C)、7份(光敏器件D)、10份(光敏器件E)和11份(光敏器件F)。感光鼓器件B至F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分别为85°(光敏器件B)、92°(光敏器件C)、95°(光敏器件D)、100°(光敏器件E)和103°(光敏器件F)。
制造感光鼓器件G
按照与制造感光鼓A相同的方法制造感光鼓器件G,只是作为表面层的第五层是用可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构成的。这个感光鼓器件G对水的接触角为82°。
制造感光鼓器件H和I
按照与制造感光鼓器件G相同的方法制造感光鼓器件H和I,只是作为表面层的第五层分别是由包括100份(重量)可光固化的丙烯酸树脂和200份(重量)SnO2和30份(重量)(感光鼓器件H)或35份(重量)(感光鼓器件I)分散在其中的氟树脂(例如Teflon)构成的。感光鼓器件H和I对水的接触角分别为102°和103°。
例1
通过分别将青色调色剂A、品红色调色剂A、黄色调色剂A或黑色调色剂A与一种载体相混合来制备四种双组分显影剂。将感光鼓器件B安装在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成象装置上。使以上装置处在以下的显影条件和转印条件下,进行70000张成象的连续运行试验。对有关再转印率、调色剂污染所引起的色度变化和彩色图象的色度做出评价。在图象转印后还留在感光鼓器件上的调色剂在显影时利用在显影装置中的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磁刷回收,以完成清洁任务。显影条件:
交流偏压:VPP=2KV,f=2KHz
直流分量:矩形显影偏压VDC=-5000V转印条件:
加在每一个转印刮板上的电压为+2.0KV。
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再转印率低。所获得的图象质量很高,图象变质低,图象密度减退低,几乎没有色彩平衡扰动。在显影装置中显影并同时回收调色剂时抑制了彩色调色剂污染。每纸张(A4)消耗0.05g青色调色剂,这比使用清洁器的常规装置少8%。在初始阶段再转印率为3.5%,而在进行70000张纸运行实验之后为6.5%。此外,由于再转印受品红色调色剂污染而引起的单一青色的色度变化以色差为单位是8。大约为8的色度变化对颜色再现没有不利影响。
按如下所述测量调色剂的再转印率、单色图象的色度变化和彩色图象的色度变化。
(1)再转印率
用第一彩色成象单元(品红单元)形成实心品红色图象,并被转印到图象接受材料片上。实心品红图象的被转印的品红色墨粉借助于带有过滤器的抽吸装置从图象接受材料片上被收集起来。称量被收集的品红色调色剂(被转印的品红色调色剂)的重量(W1)。
单独用第一彩色成象单元(品红单元)形成同样的实心品红图象并将它转印到另一张图象接受材料片上。而后,在第二彩色成象单元(青色单元)中形成空白图象(即没有图象)。在这种情况下,在感光鼓上没有形成青色调色剂图象。将这个实心空白图象转印到业已被转印到图象接受材料片上的实心品红图象上(实际上因为始终没形成青色调色剂图象而只进行转印操作)。在完成第二色的转印操作之后,借助于一个带有过滤器的抽吸装置收集第二成象单元的感光鼓器件上的品红色调色剂(被再转印的)。称量被收集的红色调色剂(被再转印的品红色调色剂)的重量(W2)。
用以下公式由被转印的品红色调色剂重量(W1)和被再转印的品红色调色剂重量(W2)得出品红色调色剂的再转印率(RTR)。根据以下的评价标准评价再转印。
RTR(%)=〔(W2)/(W1)〕×100—评价标准—RTR<5.0:基本上无再转印5.0≤RTR<7.0:几乎没有再转印7.0≤RTR<8.0:轻微的再转印8.0≤RTR<9.0:明显的再转印9.0≤RTR:严重的再转印(2)单色图象的色度变化
利用色差(ΔE)评价在青色图象中产生的单色图象的色度变化,这种色度变化是由品红单元(第一成象单元)的品红色调色剂被再转移到青色单元(第二成象单元)的感光鼓上所引起的。色差(ΔE)是用下面的公式由使用仪器X-Rite 404(X-Rit公司)得到的颜色数据〔明度(L*)和色度(a*、b*)〕得出的。根据以下评价标准评价色度变化。
ΔE={(L1*-L2*)2+(a1*-a2*)2+(b1*-b2*)2}1/2其中L1*、a1*和b1*是原图象的颜色数据,而L2*、a2*和b2*是复印图象的颜色数据。—评价标准—ΔE≤6.0:极好6.0≤ΔE≤8.0:很好8.0≤ΔE≤10.0:好10.0≤ΔE≤12.0:尚好1.20<ΔE:差(3)彩色图象的评价:
根据若干单色的色度变化评价彩色图象的色度。根据以下评价标准,利用在复印图象中原图象的再现精度来评价颜色再现:
A:原图象被精确地再现。
B:原图象大致被再现。
C:颜色平衡受到轻微扰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可接受的。
D:颜色平衡受到轻微扰动。
E:颜色平衡受到明显扰动。
例2-18和对照例1-7
按照与例1相同的方法形成图象并评估所形成的图象,只是用表1所示的颜色调色剂代替青色调色剂A、品红色调色剂A、黄色调色剂A和黑色调色剂A,使用表2中所示的感光鼓器件代替感光鼓器件B。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对照例8
提供一带有一个清洁刮板的清洁装置以便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成象部件上的感光鼓器件的表面接触并用于例1。利用这种成象装置形成图象,同时利用清洁刮板回收调色剂。每张纸(A4)消耗青色调色剂0.055g,这比例1中的使用量大8%。
例19
使用图6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成象装置、使用对水的接触角为103°的感光鼓器件和使用聚合调色剂A、在以下的显影条件和初次转印条件下进行70000张成象。利用由显影装置中的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磁刷在显影时回收在图象转印后留在每一个感光鼓器件上的调色剂。显影条件:
交流偏压:VPP=2KV,f=2KHz
直流分量:矩形显影偏压VDC=-500V初次转印条件:
对每一转印刮板施加+2.0KV的电压。
结果,所获得的图象的质量很高,没有再转印引起的缺陷。在显影装置中显影并同时回收调色剂时抑制了有色调色剂的污染。在多张运行试验后彩色图象的颜色平衡所受到的扰动很小,就象原彩色图象一样。
例20
用如图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的成象装置进行成象,区别在于各色成象单元的次序不同。如例5中那样,使用的是球形聚合彩色墨粉A和对水的接触角为103°的感光鼓器件F。显影条件和转印条件与例5相同。甚至在进行100,000张彩色成象运行试验后,色度变化和色度平衡受到的扰动如表3所示,比例5更小。
例21
从例1中所用的成象装置中拆下黑色单元,形成了一种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色成象单元。利用这个装置按照与例1相同的方法(只是无黑色单元)形成彩色图象。结果,形成了令人满意的图象,尽管黑色(例如黑字母)的再现性比例1中低。
表1
调色剂制造工艺 | 重均颗粒直径(μm) | SF-1 | SF-2 | |
青色调色剂A | 聚合 | 8.0 | 108 | 108 |
品红色调色剂A | 聚合 | 8.0 | 108 | 108 |
黄色调色剂A | 聚合 | 8.0 | 108 | 108 |
黑色调色剂A | 聚合 | 8.0 | 108 | 108 |
青色调色剂B | 粉碎 | 8.0 | 150 | 145 |
品红色调色剂B | 粉碎 | 8.0 | 150 | 145 |
黄色调色剂B | 粉碎 | 8.0 | 150 | 145 |
黑色调色剂B | 粉碎 | 8.0 | 150 | 145 |
青色调色剂C | 粉碎并热处理 | 8.0 | 110 | 110 |
品红色调色剂C | 粉碎并热处理 | 8.0 | 110 | 110 |
黄色调色剂C | 粉碎并热处理 | 8.0 | 110 | 110 |
黑色调色剂C | 粉碎并热处理 | 8.0 | 110 | 110 |
青色调色剂D | 聚合 | 8.0 | 108 | 108 |
品红色调色剂D | 聚合 | 6.0 | 108 | 108 |
黄色调色剂D | 聚合 | 6.0 | 108 | 108 |
黑色调色剂D | 聚合 | 6.0 | 108 | 108 |
青色调色剂E | 聚合 | 8.0 | 120 | 115 |
品红色调色剂E | 聚合 | 8.0 | 120 | 115 |
黄色调色剂E | 聚合 | 8.0 | 120 | 115 |
黑色调色剂E | 聚合 | 8.0 | 120 | 115 |
表1(续)
调色剂制造工艺 | 重均颗粒直径(μm) | SF-1 | SF-2 | |
青色调色剂F | 聚合 | 8.0 | 130 | 125 |
品红色调色剂F | 聚合 | 8.0 | 130 | 125 |
黄色调色剂F | 聚合 | 8.0 | 130 | 125 |
黑色调色剂F | 聚合 | 8.0 | 130 | 125 |
青色调色剂G | 聚合并热处理 | 8.0 | 145 | 130 |
品红色调色剂G | 聚合并热处理 | 8.0 | 145 | 130 |
黄色调色剂G | 聚合并热处理 | 8.0 | 145 | 130 |
黑色调色剂G | 聚合并热处理 | 8.0 | 145 | 130 |
表2
双组分显影调色剂 | 光敏器件数 | 初始阶段 | 50000片运行试验 | 70,000片运行试验 | |||||||||||||
青色调色剂 | 品红色调色剂 | 黄色调色剂 | 黑色调色剂 | SF-1 | SF-2 | 感光鼓 | 对水的接触角 | 再转移率(%) | 单一青色色度变化 | 对彩色图象的色度的评价 | 再转移率(%) | 单一青色色度变化 | 对彩色图象的色度的评价 | 再转移率(%) | 单一青色色度变化 | 对彩色图象的色度的评价 | |
例: | A | A | A | 108 | 108 | B | 85 | 3.5 | 4.2 | A | 4.8 | 5.7 | B | 6.5 | 8.0 | C | |
1 | A | ||||||||||||||||
2 | A | A | A | A | 108 | 108 | C | 92 | 3.2 | 3.8 | A | 4.5 | 5.5 | B | 6.0 | 7.2 | C |
3 | A | A | A | A | 108 | 108 | D | 95 | 3.0 | 3.6 | A | 4.0 | 4.7 | B | 5.5 | 6.7 | B |
4 | A | A | A | A | 108 | 108 | E | 100 | 1.0 | 1.2 | A | 1.8 | 2.0 | A | 2.0 | 2.4 | A |
5 | A | A | A | A | 108 | 108 | F | 103 | 0.2 | 0.2 | A | 0.5 | 0.7 | A | 0.9 | 1.2 | A |
6 | B | B | B | B | 150 | 145 | B | 85 | 5.7 | 6.7 | B | 7.5 | 8.0 | C | 8.5 | 10.1 | E |
7 | B | B | B | B | 150 | 145 | F | 103 | 5.2 | 6.3 | B | 6.8 | 7.8 | C | 8.0 | 9.0 | D |
8 | C | C | C | C | 110 | 110 | B | 85 | 4.0 | 4.8 | B | 4.9 | 5.9 | B | 5.5 | 6.0 | B |
9 | C | C | C | C | 110 | 110 | E | 100 | 1.0 | 1.2 | A | 1.5 | 1.8 | A | 1.8 | 2.1 | A |
10 | C | C | C | C | 110 | 110 | F | 103 | 0.5 | 0.6 | A | 0.8 | 0.8 | A | 1.0 | 1.3 | A |
11 | D | D | D | D | 108 | 108 | H | 102 | 0.7 | 0.8 | A | 1.0 | 1.3 | A | 1.2 | 1.5 | A |
12 | D | D | D | D | 108 | 108 | I | 103 | 0.2 | 0.2 | A | 0.8 | 1.0 | A | 1.0 | 1.2 | A |
13 | E | E | E | E | 120 | 115 | H | 102 | 2.0 | 2.4 | A | 3.0 | 3.7 | A | 3.5 | 4.4 | B |
14 | F | F | F | F | 130 | 125 | H | 102 | 3.0 | 3.5 | A | 3.5 | 4.3 | A | 4.2 | 5.0 | B |
15 | G | G | G | G | 145 | 130 | B | 85 | 4.7 | 5.6 | B | 6.5 | 8.0 | C | 8.0 | 9.3 | D |
表2(续)
双组分显影调色剂 | 光敏器件数 | 初始阶段 | 50000片运行试验 | 70,000片运行试验 | |||||||||||||
青色调色剂 | 品红色调色剂 | 黄色调色剂 | 黑色调色剂 | SF-1 | SF-2 | 感光鼓 | 对水的接触角 | 再转移率(%) | 单一青色色度变化 | 对彩色图象的色度的评价 | 再转移率(%) | 单一青色色度变化 | 对彩色图象的色度的评价 | 再转移率(%) | 单一青色色度变化 | 对彩色图象的色度的评价 | |
例: | G | G | G | 145 | 130 | D | 95 | 4.5 | 5.5 | B | 6.2 | 7.5 | C | 7.5 | 8.9 | D | |
16 | G | ||||||||||||||||
17 | G | G | G | G | 145 | 130 | E | 100 | 4.5 | 5.4 | B | 6.0 | 7.4 | C | 7.2 | 8.6 | C |
18 | G | G | G | G | 145 | 130 | F | 103 | 4.0 | 4.7 | B | 5.5 | 6.3 | B | 7.0 | 8.0 | C |
对照例: | A | A | 108 | 108 | A | 80 | 6.0 | 7.0 | C | 8.0 | 9.6 | D | 9.0 | 11.0 | E | ||
1 | A | A | |||||||||||||||
2 | B | B | B | B | 150 | 145 | A | 80 | 9.0 | 11.0 | E | 12.0 | 14.0 | E | 15.0 | 18.0 | E |
3 | C | C | C | C | 110 | 110 | A | 80 | 7.0 | 8.5 | C | 9.0 | 11.0 | E | 10.0 | 12.3 | E |
4 | D | D | D | D | 108 | 108 | G | 82 | 5.5 | 6.5 | B | 7.5 | 8.9 | D | 8.0 | 9.6 | D |
5 | E | E | E | E | 120 | 115 | G | 82 | 6.0 | 7.3 | C | 8.0 | 9.5 | D | 9.0 | 10.9 | E |
6 | F | F | F | F | 130 | 125 | G | 82 | 8.0 | 9.6 | D | 11.0 | 13.0 | E | 14.0 | 17.2 | E |
7 | G | G | G | G | 145 | 130 | A | 80 | 8.5 | 10.0 | D | 11.0 | 12.9 | E | 14.0 | 16.9 | E |
表3
初始阶段彩色图象色度评价 | 100,000片运行试验彩色图象色度评价 | |
样品5 | A | B |
样品20 | A | A |
Claims (44)
1.一种成象装置,该装置至少包括:
一个第一成象单元(UM、UC、UY、UBK),该单元包括一个用于保持第一静电潜影的第一光敏器件(10M、10C、10Y、10BK)、一个用于在第一光敏器件上形成第一静电潜影的第一曝光装置(14M、14C、14Y、14BK)、一个用于用第一调色剂使第一光敏器件上的第一潜影显影以便在第一光敏器件上形成第一调色剂图象的第一显影装置(16M、16C、16Y、16BK),以及一个用于将第一调色剂图象从第一光敏器件上转印到记录介质(18)上的第一图象转印装置(30、50、25M、25C、25Y、25BK);以及
一个第二成象单元(UM、UC、UY、UBK),该单元包括一个用于保持第二静电潜影的第二光敏器件(10M、10C、10Y、10BK)、一个用于在第二光敏器件上形成第二静电潜影的第二曝光装置(14M、14C、14Y、14BK)、一个用于用第二调色剂使第二光敏器件上的第二潜影显影以便在第二光敏器件上形成第二调色剂图象的第二显影装置(16M、16C、16Y、16BK),以及一个用于将第二调色剂图象从第二光敏器件上转印到保持着业已由第一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一调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上的第二图象转印装置(30、50、25M、25C、25Y、25BK),第二显影装置还充当用于在图象转印后回收留在第二光敏器件上的调色剂以完成清洁任务的清洁装置,在其中,第二光敏器件具有一个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85°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光敏器件是由一个光敏器件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敏器件具有一个由一种基料树脂和分散在所述基料树脂中的氟树脂构成的表面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中氟树脂含量的范围按重量计为每100份基料树脂中含有1至150份氟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层中的氟树脂含量的范围按重量计为每100份基料树脂中含有5至100份氟树脂。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而SF-2的范围为100至14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而SF-2的范围为100至1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的颗粒形状呈球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而SF-2的范围为100至14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而SF-2的范围为100至12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形状呈球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而SF-2的范围为100至140;所述第二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40,而SF-2的范围为100至14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而SF-2的范围为100至120;所述第二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而SF-2的范围为100至12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呈球形,并且所述第二调色剂呈球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色剂包括调色剂颗粒和外添加剂。
18.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是通过使含有至少一种可聚合单体和一种含在分散介质中的染色剂的单体混合物聚合来制备的。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是通过将含有至少一种粘合剂树脂和一种染色剂的调色剂材料熔化、混合、磨碎和分选并处理经过分选的调色剂以便制造一种颗粒形状为球形的调色剂的方式来制备的。
20.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色剂是通过将含有至少一种可聚合的单体和一种含在分散介质中的染色剂的单体混合物聚合的方式来制备的。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色剂是通过将含有至少一种粘合剂树脂和一种染色剂的调色剂材料熔化、混合、磨碎和分选并处理经过分选的调色剂以便制造一种颗粒形状为球形的调色剂的方式来制备的。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是通过将含有至少一种第一种可聚合单体和一种含在分散介质中的第一染色剂的第一单体混合物聚合的方式来制备的,而所述第二调色剂是通过将一种含有至少一种第二种可聚合单体和一种含在分散介质中的第二染色剂的第二单体混合物聚合的方式来制备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种调色剂是通过将含有至少一种第一粘合剂树脂和一种第一染色剂的第一调色剂材料熔化、混合、磨碎和分选并将经过分选的第一调色剂加以处理以便制造颗粒形状为球形的第一种调色剂的的方式来制备的,而第二种调色剂是通过将含有至少一种第二粘合剂树脂和一种第二染色剂的第二调色剂材料熔化、混合、磨碎和分选并将经过分选的第二调色剂加以处理以便制造颗粒形状为球形的第二种调色剂的方式来制备的。
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是球形的并且所述第二调色剂也是球形的。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显影装置具有由第二调色剂和载体构成的双组分显影剂,处在第二光敏器件上的第二静电潜影被由双组分显影剂形成的磁刷的第二调色剂显影,该过程中磁刷与第二光敏器件接触并且第二调色剂从磁刷中飞散出来。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可以在所述第二显影装置上加一个显影偏压。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介质是一种记录材料。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介质是由一个中间记录介质构成,而该成象装置包括一个用于再一次将被转印在所述中间记录介质上的第一调色剂图象和第二调色剂图象完全转印到一种记录材料上的二次转印装置。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三成象单元,该单元包括一个用于保持第三静电潜影的第三光敏器件、一个用于在第三光敏器件上形成第三静电潜影的第三曝光装置、一个用于使用第三种调色剂使处在第三光敏器件上的第三潜影显影以便在第三光敏器件上形成第三调色剂图象的显影装置,以及一个用于将第三调色剂图象从第三光敏器件上的转印到保持着经由第一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一调色剂图象并已经由第二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二调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上的第三图象转印装置;所述第三显影装置还充当一种用于回收在图象转印后还留在第三光敏器件上的调色剂以便完成清洁的第三清洁装置,其中,第三光敏器件具有一个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85°的表面。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色剂、第二调色剂和第三调色剂分别是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黄色调色剂之中任意一种,构成了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黄色调色剂的一种组合,这种三色调色剂组合形成了一幅全色图象。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是黄色调色剂,第二调色剂是品红色调色剂,而第三调色剂是青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和青色调色剂的组合构成一幅全色图象。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90°,并且第三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90°。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100°,并且第三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100°。
34.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SF-2的范围为100至140,第二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SF-2的范围为100至140,而第三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SF-2的范围为100至140。
35.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SF-2的范围为100至120,而第二和第三调色粉形状因子分别为SF-1的范围为100至130,SF-2的范围为100至120。
36.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是球形的,第二调色剂是球形,并且第三调色剂也是球形的。
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还包括:
一个第三成象单元,该单元包括一个用于保持第三静电潜象的第三潜象保持器件、一个用于在第三潜象保持器件上形成第三静电潜影的第三潜象形成装置、一个用于用第三调色剂使处在第三潜象保持器件上的第三潜象显影以便在第三潜象保持器上形成第三调色剂图象的第三显影装置,以及一个用于将第三调色剂图象从第三潜象保持器件上转印着保持着已经由第一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一调色剂图象和由第二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二调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上的第三图象转印装置,所述第三显影装置还充当用于回收在图象转印后还留在第三潜象保持器件上的调色剂以便完成清洁工作的清洁装置;以及
一个第四成象单元,该单元包括一个用于保持第四静电潜影的第四光敏器件、一个用于在第四光敏器件上形成第四静电潜影的第四曝光装置、一个用于用第四调色剂使处在第四光敏器件上的第四潜影显影以便在第四光敏器件上形成第四调色剂图象的显影装置,以及一个用于将第四调色剂图象从第四光敏器件上转印到保持着已经由第一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一调色剂图象、由第二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一调色剂图象、由第二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二调色剂图象和由第三成象单元在其上形成的第三调色剂图象的记录介质上的第四图象转印装置,所述第四显影单元还充当用于回收在图象转印后还留在第四光敏器件上的调色剂以便完成清洁工作的第四清洁装置,
其中,第三光敏器件具有一个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85°的表面,而第四光敏器件具有一个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85°的表面。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第二调色剂、第三调色剂和第四调色剂分别是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之中任意一种,构成了品红色调色剂、青调色剂、黄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的一种组合,这种四色调色剂组合形成了一种全色图象。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是黄色调色剂、第二调色剂是品红色调色剂、第三调色剂是青色调色剂和第四调色剂是黑色调色剂,这种黄色调色剂、品红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的组合形成了一种全色图象。
40.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90°、第三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不小于90°,以及第四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90°。
41.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光敏器件的表面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100°、第三光敏器件的对水的接触角不小于100°以及第四光敏器件103表面对水的接触不小于100°。
42.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SF-2的范围为100至140,第二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SF-2的范围为100至140,第三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SF-2的范围为100至140以及第四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80、SF-2的范围为100至140。
43.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SF-2的范围为100至120,第二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SF-2的范围为100至120,第三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SF-2的范围为100至120以及第四调色剂的形状因子SF-1的范围为100至130、SF-2的范围为100至120。
44.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成象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调色剂是球形,第二调色剂是球形,第三调色剂是球形以及第四调色剂也是球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07095/94 | 1994-11-17 | ||
JP30709594 | 1994-11-17 | ||
JP23840695 | 1995-09-18 | ||
JP238406/95 | 1995-09-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3323A CN1153323A (zh) | 1997-07-02 |
CN1092808C true CN1092808C (zh) | 2002-10-16 |
Family
ID=26533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51188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2808C (zh) | 1994-11-17 | 1995-11-17 | 彩色成象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5797070A (zh) |
EP (1) | EP0713158B1 (zh) |
KR (1) | KR0171167B1 (zh) |
CN (1) | CN1092808C (zh) |
DE (1) | DE69515262T2 (zh) |
ES (1) | ES2142442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324151B1 (en) | 1997-01-31 | 2008-02-2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Developing unit |
US6226488B1 (en) * | 1997-05-07 | 2001-05-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ixing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istance between heating means and guide member |
EP0880084B1 (en) * | 1997-05-20 | 2004-07-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
US6226486B1 (en) | 1997-06-04 | 2001-05-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electrically grounded roller |
JPH1124368A (ja) * | 1997-07-07 | 1999-01-29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144969A (ja) | 1997-07-28 | 1999-02-16 | Fuji Xerox Co Ltd | 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トナーを使用する画像形成方法 |
JP3880208B2 (ja) * | 1997-07-28 | 2007-02-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加熱加圧定着装置およびシリコーンゴムローラ |
JP3752820B2 (ja) * | 1998-02-27 | 2006-03-0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728166B2 (ja) * | 1999-02-12 | 2005-12-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22176A (ja) * | 1999-07-13 | 2001-01-26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及びこの現像装置を備え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DE60039947D1 (de) * | 1999-08-02 | 2008-10-02 | Canon Kk | Toner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sowie Bildherstellungsverfahren |
JP2004012542A (ja) * | 2002-06-03 | 2004-01-15 | Canon Inc | 現像剤規制部材、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003877B2 (ja) * | 2002-08-22 | 2007-1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現像剤、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643487B1 (en) | 2002-09-05 | 2003-11-0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ody |
CN1318923C (zh) * | 2002-09-20 | 2007-05-30 | 株式会社理光 | 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US7378213B2 (en) * | 2002-12-10 | 2008-05-27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proces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6920300B2 (en) * | 2003-03-12 | 2005-07-1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inhibiting photoreceptor filming and color toner mixing |
JP2004347654A (ja) * | 2003-05-20 | 2004-12-09 | Fuji Xerox Co Ltd | 静電潜像現像剤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US7482096B2 (en) * | 2003-06-04 | 2009-01-27 | Polyplus Battery Company | Alleviation of voltage delay in lithium-liquid depolarizer/electrolyte solvent battery cells |
US20050014083A1 (en) * | 2003-07-17 | 2005-01-20 | Thaker Jagdip N. | Dispersion polyermized microsphere particles |
US7241546B2 (en) * | 2003-07-29 | 2007-07-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JP2005107190A (ja) * | 2003-09-30 | 2005-04-21 | Toshiba Tec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91117A (ja) * | 2004-09-21 | 2006-04-06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60062599A1 (en) * | 2004-09-21 | 2006-03-23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6098508A (ja) * | 2004-09-28 | 2006-04-13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267698A (ja) * | 2005-03-24 | 2006-10-0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317883B2 (en) * | 2005-06-27 | 2008-01-0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t least two stages of image forming units |
US8078071B2 (en) * | 2006-02-03 | 2011-12-1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773333B2 (ja) * | 2006-02-13 | 2011-09-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並びに現像剤、トナー入り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2007316325A (ja) * | 2006-05-25 | 2007-12-06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4787079B2 (ja) * | 2006-06-06 | 2011-10-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原稿読取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053602B2 (ja) * | 2006-09-20 | 2012-10-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80070142A1 (en) * | 2006-09-20 | 2008-03-20 | Fuji Xerox Co., Ltd. | Toner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development, and developer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development using the same, developer cartridge for electrostatic charge developm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8191514A (ja) * | 2007-02-06 | 2008-08-21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039187B2 (en) * | 2007-02-16 | 2011-10-18 | Xerox Corporation | Curable toner compositions and processes |
JP5081548B2 (ja) * | 2007-09-12 | 2012-11-2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175691A (ja) * | 2009-01-28 | 2010-08-12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印刷物 |
JP6776570B2 (ja) * | 2016-03-22 | 2020-10-28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静電荷像現像用トナー、静電荷像現像剤、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JP7091720B2 (ja) * | 2018-03-06 | 2022-06-28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搬送制御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62843A (en) | 1976-12-14 | 1979-07-31 | Ricoh Company, Ltd. | Color electrostatic copying machine |
JPS5374037A (en) | 1976-12-14 | 1978-07-01 | Ricoh Co Ltd | Transfer method for multi-coltor electrophotography |
JPS5538525A (en) * | 1978-09-12 | 1980-03-18 | Ricoh Co Ltd | Transfer method of multicolor electrophotographic copier |
JP2743375B2 (ja) | 1988-04-25 | 1998-04-22 | 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方法 |
JP2592323B2 (ja) * | 1989-02-08 | 1997-03-19 |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静電写真用液体現像剤 |
JPH02208669A (ja) | 1989-02-08 | 1990-08-20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多色画像形成装置 |
US5363178A (en) * | 1989-04-11 | 1994-11-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DE69120029T2 (de) * | 1990-11-21 | 1996-11-21 | Canon Kk | Bilderzeugungsgerät |
US5324609A (en) * | 1991-06-21 | 1994-06-28 | Fuji Xerox Co., Ltd. | Photoreceptor with polymer overlayer having siloxane and imide moieties |
JP3154757B2 (ja) * | 1991-08-27 | 2001-04-09 | 株式会社東芝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3095477B2 (ja) * | 1991-10-03 | 2000-10-03 | 株式会社東芝 | 記録装置 |
JPH05346751A (ja) * | 1992-06-16 | 1993-12-27 | Fujitsu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75484A (ja) * | 1992-06-29 | 1994-03-18 | Toshiba Corp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
1995
- 1995-11-16 EP EP95118080A patent/EP0713158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1-16 DE DE69515262T patent/DE69515262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1-16 ES ES95118080T patent/ES2142442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1995-11-17 KR KR1019950041841A patent/KR017116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5-11-17 CN CN95118869A patent/CN1092808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7
- 1997-04-21 US US08/845,285 patent/US5797070A/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5797070A (en) | 1998-08-18 |
EP0713158A1 (en) | 1996-05-22 |
EP0713158B1 (en) | 2000-03-01 |
DE69515262D1 (de) | 2000-04-06 |
ES2142442T3 (es) | 2000-04-16 |
CN1153323A (zh) | 1997-07-02 |
DE69515262T2 (de) | 2000-08-03 |
KR0171167B1 (ko) | 1999-03-30 |
KR960018791A (ko) | 1996-06-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2808C (zh) | 彩色成象装置 | |
CN1318923C (zh) | 显影剂限制部件,显影装置,处理卡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103846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83998C (zh) | 能同时进行显影和清洁的成象设备 | |
CN1301446C (zh) | 透明涂层形成设备及使用该设备的彩色成像设备 | |
CN1924726A (zh) | 成像设备 | |
CN100595691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75286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和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00210A (zh) | 图象形成设备及其充电装置 | |
CN1885194A (zh) |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 |
CN1991597A (zh) | 非磁性色粉、双成分显影剂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6643487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ody | |
JP3458629B2 (ja) | 非磁性トナー | |
JP2001051465A (ja) | フル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フルカラー電子写真用トナ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該画像形成方法に使用される中間転写体 | |
US7031641B2 (en) | Image-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pre-charge exposure device for image carrier | |
CN1477453A (zh) | 成像设备 | |
CN1081346C (zh) | 电照相成像方法 | |
CN1455303A (zh) | 成像装置 | |
CN1728009A (zh) | 显影装置 | |
JPH07181732A (ja) | トナー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 |
CN1184542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791842A (zh) | 色剂、色剂制造方法和图像形成方法 | |
CN1235094C (zh) | 色剂和使用该色剂的图像形成装置 | |
CN127807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H07209910A (ja) | トナー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21016 Termination date: 20141117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