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98648B - 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 Google Patents
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98648B CN108698648B CN201780015802.1A CN201780015802A CN108698648B CN 108698648 B CN108698648 B CN 108698648B CN 201780015802 A CN201780015802 A CN 201780015802A CN 108698648 B CN108698648 B CN 1086986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
- seat
- floor
- panel
- end e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地板面板(10)包括:多个座椅固定部(22),其对就座座椅(11)进行固定;后驾驶室安装轨(26),其在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即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处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筒状部(34),其被配置在比地板面板(10)的后侧座椅固定部(22a)靠后方且比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靠前方处。利用在座椅固定部(22)与后驾驶室安装轨(26)之间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状的筒状部(34)来确保驾驶室(2)的后部区域(14)的地板面板(10)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形成平头型卡车的驾驶室的车厢内的地板面的地板面板。在驾驶室的下部,配置有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在驾驶室的车宽方向两侧的地板底框。地板底框包括:前方部,其被大致水平地设置在车辆前方侧;上升部,其从前方部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上方倾斜,从而向车辆上方倾斜地延伸;以及后方部,其从上升部的上端弯曲,并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并被配置在就座座椅的下方。地板底框通过在与驾驶室的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对该抵接部分进行焊接等而被固定在驾驶室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00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平头型卡车中,地板底框的后方部大致水平地延伸,以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被固定在驾驶室上。即,因为被固定在地板底框的后方部上的地板面板沿前后方向直线状地延伸,所以在驾驶室的后部区域,难以确保地板面板的相对于从车宽方向输入的负荷(以下,称为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尤其是,因为在像在就座座椅的后方具有乘员的休息空间的长距离用的卡车等那样的车辆中,比驾驶室的就座座椅靠后方的区域(以下,简称驾驶室的后部区域)的地板面板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长,所以会存在如下风险:无法充分确保驾驶室的后部区域的地板面板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驾驶室的后部区域的地板面板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的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第1实施方式为一种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其从划分出驾驶室的车厢的后方的驾驶室后面部的下端缘部起连续地向前方延伸,形成车厢的地板面,并从下方支撑车厢内的就座座椅,并且该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包括座椅支撑部、座椅后方筒状部、以及面板后端缘部。座椅支撑部固定就座座椅,并从下方支撑就座座椅。座椅后方筒状部被配置在比座椅支撑部靠后方,并跨驾驶室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座椅后方筒状部具有封闭截面状。面板后端缘部在比座椅后方筒状部靠后方的驾驶室的后端下部处跨驾驶室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驾驶室后面部的下端缘部上。
在上述构成中,在座椅支撑部与面板后端缘部之间,设置有跨驾驶室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状的座椅后方筒状部。因此,能够利用座椅后方筒状部来确保地板面板中的座椅支撑部与面板后端缘部之间的区域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此外,因为在座椅支撑部上固定有就座座椅,所以能够在地板面板中的具有座椅支撑部的区域中,利用就座座椅来确保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此外,因为地板面板的面板后端缘部跨驾驶室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驾驶室后面部的下端缘部上,所以能够利用驾驶室后面部来确保地板面板的面板后端缘部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因此,能够确保比驾驶室的就座座椅靠后方的区域(后部区域)的地板面板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本公开的第2实施方式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地板面板构造,包括被配置在座椅后方筒状部与面板后端缘部之间的座椅后方地板部。座椅后方筒状部具有:第1上板部,其被配置在比座椅后方地板部靠上方处,并划分出座椅后方筒状部的内部空间的上方;以及第1纵板部,其从第1上板部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并划分出内部空间的后方。座椅后方地板部从座椅后方筒状部的第1纵板部连续地向后方延伸。面板后端缘部具有:第2纵板部,其沿座椅后方地板部的后端缘而竖立;以及第2上板部,其从第2纵板部的上端缘向后方延伸。在座椅后方筒状部的第1纵板部、座椅后方地板部、以及面板后端缘部的第2纵板部之间,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凹空间。
在上述构成中,面板后端缘部具有:第2纵板部,其沿座椅后方地板部的后端缘而竖立;以及第2上板部,其从第2纵板部的上端缘向后方延伸。即,在面板后端缘部上,形成有座椅后方地板部与第2纵板部交叉而成的角部、以及第2纵板部与第2上板部交叉而成的角部这至少2个角部。因此,能够利用至少2个角部来确保地板面板的面板后端缘部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此外,因为在座椅后方筒状部的后板部、座椅后方地板部、以及面板后端缘部的前板部之间,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凹空间,所以能够将该凹空间作为小物件等的容纳空间来利用,并能够有效地活用驾驶室的后部区域。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确保驾驶室的后部区域的地板面板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地板面板构造的车辆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从图1的车辆的驾驶室的后方看的概略立体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向视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向视剖视图。
图5的(a)和图5的(b)是实施例的地板面板构造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另外,在各图中,FR表示车辆的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左右方向意味着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例如被应用于驾驶室2大致被配置在引擎(省略图示)的上方的平头型的卡车(车辆)1的地板面板10(参照图3)。
如图2及图3所示,驾驶室2由驾驶室前面部3、左右驾驶室侧面部4、驾驶室后面部5、驾驶室上面部6、以及驾驶室下面部7形成为箱状,在其内部划分出车厢8。驾驶室前面部3在驾驶室2的前端部竖立,划分出车厢8的前方。左右驾驶室侧面部4分别具有可向侧方开放地关闭车厢8的门9,并在驾驶室2的左右两端部竖立,划分出车厢8的侧方。驾驶室后面部5具有后板28、以及加强后板28的多个加强构件29,并在驾驶室2的后端部竖立,划分出车厢8的后方。驾驶室上面部6在驾驶室2的上端部与上下方向交叉,划分出车厢8的上方。另外,图3为概略地表示驾驶室2的构造的剖视图,图示了省略了门9、车厢8的前方的各种装置(方向盘等)、后述的就座座椅11等的状态。
如图3及图4所示,在驾驶室2的车厢8中,供乘员就座的就座座椅11被配置在左右两侧(驾驶员座侧及副驾驶席侧)。在比驾驶室2的就座座椅11靠后方的区域14(以下,称为后部区域14)中,设置有可供乘员休息的休息空间12,在休息空间12中,设置有大致被形成为矩形板状的床13。另外,床13也可以是在上表面侧具有缓冲材料等的柔软的床,或者,还可以是通过在上表面铺有被褥等,从而作为床来发挥功能那样的较硬的板状的床。
驾驶室下面部7具有地板面板10、以及左右1对地板底框15(在图3及图4中,仅例示了车宽方向右侧的地板底框15),并划分出车厢8的下方。地板面板10通过接合第1面板构件16、第2面板构件17、以及第3面板构件18这3个面板构件16、17、18而被构成,并形成车厢8的地板面。左右地板底框15具有大致呈“U”字形状的截面,被配置在地板面板10的下方的左右两侧,并向前后方向延伸。地板底框15具有:前方部15a,其从驾驶室2的前端部延伸到就座座椅11的后方;倾斜部15b,其从前方部15a的后端连续地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以及后方部15c,其从倾斜部15b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延伸到驾驶室2的后端部。地板底框15通过在与驾驶室2的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对该抵接部分进行焊接等而被固定在地板面板10上。
地板面板10的第1面板构件16一体地具有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倾斜地板部20、以及床支撑地板部(第1上板部)21,并且该第1面板构件16从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延伸到比就座座椅11靠后方处。第1面板构件16的前端缘为地板面板10的前端缘。
第1面板构件16的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具有以向上方突出的状态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中央通道(center tunnel)38、以及中央通道38的左右两侧的前方地板部39(在图3及图4中,仅示出了车宽方向右侧的前方地板部39),并且该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从驾驶室2的前端下部向后方延伸。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由中央通道38和左右前方地板部39形成为:与前后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大致成为帽(hat)状。中央通道38的上面部38a被配置在比地板底框15的前方部15a靠上方且比后方部15c的上表面略靠下方处。在中央通道38的下方的空间中,配置有散热器(省略图示)或引擎(省略图示)、以及与它们相关的辅机类(省略图示)。左右前方地板部39具有比就座座椅11靠前方的前部区域39a、以及被配置在就座座椅11的下方而从下方支撑就座座椅11的后部区域39b,并且该左右前方地板部39被固定在地板底框15的前方部15a上,从而被前方部15a从下方支撑。左右前方地板部39的后部区域39b分别具有固定就座座椅11的多个座椅固定部(座椅支撑部)22。多个座椅固定部22例如为2处后侧座椅固定部22a、以及2处前侧座椅固定部22b。后侧座椅固定部22a被以在左右前方地板部39的后端部沿车宽方向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前侧座椅固定部22b在向前方远离左右前方地板部39的后端部的位置,被以沿车宽方向隔开间隔的状态配置。另外,在图4中,图示了1处后侧座椅固定部22a、以及1处前侧座椅固定部22b。此外,座椅固定部22的数量不被限定于4处。
就座座椅11具有左右滑轨(省略图示),该左右滑轨在就座座椅11的下端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能够使就座座椅11沿前后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在就座座椅11的左右滑轨的前端部及后端部上,形成有具有螺栓插入孔(省略图示)的固定部23,该固定部23被用螺栓(省略图示)紧固固定在左右前方地板部39的4处座椅固定部22上。即,左右前方地板部39的多个座椅固定部22被设置在与就座座椅11的左右滑轨的固定部23对应的位置上。另外,也可以是,将就座座椅11不经由上述滑轨就直接固定在座椅固定部22上。
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具有:左右下部区域20a,其从左右前方地板部39的后端缘弯曲,并向后上方延伸(在图4中,仅示出了车宽方向右侧的下部区域20a);以及上部区域20b,其从下部区域20a的上端缘及中央通道38的后端缘连续地向后上方延伸。倾斜地板部20的左右下部区域20a沿地板底框15的倾斜部15b而延伸,并被固定在倾斜部15b上。左右下部区域20a的上端缘被配置在与地板底框15的倾斜部15b的上端(后方部15c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向比地板底框15的倾斜部15b的上端(后方部15c的上表面)靠上方处突出,并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的上端缘在比地板底框15的后方部15c的上表面靠上方的预定的高度位置,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
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从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的上端缘弯曲,并在上述预定的高度位置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在床支撑地板部21的上表面上,载置有床13的前端缘部13a,床支撑地板部21从下方支撑床13的前端缘部13a。另外,虽然在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使床支撑地板部21与床13略微分离,但是实际上,床13被载置在床支撑地板部21上,床支撑地板部21与床13是抵接的。
地板面板10的第2面板构件17一体地具有前固定板部32、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以及后驾驶室安装轨26,并且该第2面板构件17被配置在第1面板构件16的后方,并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
第2面板构件17的前固定板部32被以与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后表面27面接触的状态接合。
第2面板构件17的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从前固定板部32的上端缘弯曲,并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被配置在比第1面板构件16的左右前方地板部39靠上方处,并被固定在地板底框15的后方部15c上,从而被后方部15c从下方支撑。
第2面板构件17的后驾驶室安装轨26具有轨道纵板部(第2纵板部)26a、轨道上板部(第2上板部)26b、以及轨道后板部26c,并在作为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的地板面板10的后端缘部(面板后端缘部)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轨道纵板部26a从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的后端缘弯曲,并向上方延伸。轨道上板部26b从轨道纵板部26a的上端缘弯曲,向后方延伸,并被配置在与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述预定的高度位置)。在轨道上板部26b的上表面上,载置有床13的后端缘部13b,轨道上板部26b从下方支撑床13的后端缘部13b。轨道后板部26c从轨道上板部26b的后端缘弯曲,并向下方延伸。在轨道后板部26c的后方,配置有驾驶室后面部5的后板28的下端缘部28a,轨道后板部26c与后板28的下端缘部28a通过焊接等来进行接合(固定)。后驾驶室安装轨26由轨道纵板部26a、轨道上板部26b、以及轨道后板部26c形成为被向下方开放的截面大致“U”字状,在其内侧划分出空间30。在后驾驶室安装轨26的空间30中,配置有被卡车1的车体框架(省略图示)从下方支撑的后驾驶室安装支架31,后驾驶室安装支架31被固定在后驾驶室安装轨26上。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为在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被车体框架从下方支撑,并被固定在后板28上的后驾驶室安装轨26。另外,虽然在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使轨道上板部26b与床13略微分开,但是实际上,床13被载置在轨道上板部26b上,轨道上板部26b与床13是抵接的。
地板面板10的第3面板构件18具有以与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的下表面面接触的状态被接合的上固定板部18a、以与第2面板构件17的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的上表面面接触的状态被接合的下固定板部18b、以及在上固定板部18a与下固定板部18b之间延伸的中板部(第1纵板部)18c,并且该第3面板构件18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上固定板部18a的后端缘被配置在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的后端缘部上。下固定板部18b的前端缘被配置在从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后表面27向后方远离的位置上。中板部18c在上固定板部18a的后端缘与下固定板部18b的前端缘之间延伸。
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第3面板构件18的中板部18c、以及第2面板构件17的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中的比第3面板构件18的中板部18c靠前方的前端部区域33形成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筒状部(座椅后方筒状部)34。筒状部34被配置在比地板面板10的后侧座椅固定部22a靠后方且比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驾驶室安装轨26)靠前方处。筒状部34的与车宽方向正交的截面为大致矩形状的封闭截面。即,筒状部34的内部空间35中,前方由第1面板构件16的倾斜地板部20的上部区域20b来划分,上方由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来划分,后方由第3面板构件18的中板部18c来划分,下方由第2面板构件17的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的前端部区域33来划分。筒状部34与比筒状部34靠前方的第1面板构件16的驾驶室前方地板部19、以及比筒状部34靠后方的第2面板构件17的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相比,向上方突出。
第3面板构件18的中板部18c、第2面板构件17的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中的比第3面板构件18的中板部18c靠后方的座椅后方地板部36、以及后驾驶室安装轨26的轨道纵板部26a划分形成向上方开口的凹空间37。座椅后方地板部36从第3面板构件18的中板部18c的下端连续地向后方延伸。即,座椅后方地板部36被配置在筒状部34与后驾驶室安装轨26之间,并连结筒状部34与后驾驶室安装轨26。在将床13载置在第1面板构件16的床支撑地板部21及后驾驶室安装轨26的轨道上板部26b上的状态下,凹空间37的上方由床13来堵塞。此外,在将床13的前端缘部13a或后端缘部13b中的至少一者向上方移动的状态下,凹空间37的上方被开放。
在如上述这样被构成的地板面板10中,在固定就座座椅11的座椅固定部22与后驾驶室安装轨26之间,形成有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状的筒状部34。因此,能够利用筒状部34来确保地板面板10中的座椅固定部22与后驾驶室安装轨26之间的区域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即,能够确保驾驶室2的后部区域14的地板面板10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此外,因为在第1面板构件16的座椅固定部22上,固定有就座座椅11,所以能够在地板面板10中的具有座椅固定部22的区域(第1面板构件16的后部区域39b)中,利用就座座椅11来确保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此外,因为在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后驾驶室安装轨26)上,固定有后板28,所以能够利用后板28来确保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此外,后驾驶室安装轨26具有从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的后端缘弯曲并向上方延伸的轨道纵板部26a、从轨道纵板部26a的上端缘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轨道上板部26b、以及从轨道上板部26b的后端缘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轨道后板部26c,并且该后驾驶室安装轨26在驾驶室2的后端下部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即,在后驾驶室安装轨26上,形成有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与轨道纵板部26a交叉而成的角部40、轨道纵板部26a与轨道上板部26b交叉而成的角部41、以及轨道上板部26b与轨道后板部26c交叉而成的角部42这3个角部40、41、42,并且这3个角部跨驾驶室2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利用3个角部40、41、42来确保地板面板10的后端缘部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因此,能够确保比驾驶室2的就座座椅11靠后方的后部区域14的地板面板10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此外,因为第3面板构件18的中板部18c、第2面板构件17的座椅后方地板部36、以及后驾驶室安装轨26的轨道纵板部26a划分形成向上方开口的凹空间37,所以能够将凹空间37作为小物件等的容纳空间来利用。如此,因为能够将驾驶室2的后部区域14用作具有床13的乘员的休息空间12,并且将床13的下方的凹空间37用作小物件等的容纳空间,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驾驶室2的后部区域14。此外,因为在床13的下方设置有凹空间37,所以能够防止床13的下方的无效空间(dead space)化。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第1面板构件16、第2面板构件17、以及第3面板构件18这3个面板构件16、17、18进行接合,从而构成了地板面板10,但是构成地板面板10的面板构件的数量并不被限定于此。此外,3个面板构件16、17、18的相互间的接合处也并不被限定于上述接合处。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地板底框15,该地板底框15具有:前方部15a;倾斜部15b,其从前方部15a的后端连续地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以及后方部15c,其从倾斜部15b的后端大致水平地延伸到驾驶室2的后端部,但是,地板底框15的形状并不被限定于此。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驾驶室后面部5(后板28的下端缘部28a)固定在了后驾驶室安装轨26的轨道后板部26c上,但是也可以将驾驶室后面部5固定在后驾驶室安装轨26的轨道纵板部26a或轨道上板部26b等上。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室2的后部区域14的休息空间12中设置有床13,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只要是作为自由开闭地堵塞凹空间37的上方的盖体来发挥功能的板状构件即可。或者,也可以不设置床13,而是将驾驶室2的后部区域14的凹空间37向上方开放。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设置有被车体框架(省略图示)从下方支撑的后驾驶室安装轨26,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在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设置后驾驶室安装轨26,而是将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固定在驾驶室后面部5的后板28的下端缘部28a上。因为即使在该情况下,在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也固定有后板28,所以能够利用后板28来确保地板面板10的面板后端缘部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2面板构件17的驾驶室后方地板部25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与划分形成驾驶室2的后部区域14的凹空间37的下方的第2面板构件17的座椅后方地板部36、以及划分出筒状部34的内部空间35的下方的第2面板构件17的前端缘部33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如图5的(a)所示,将划分形成凹空间37的下方的面板构件47的座椅后方地板部47a配置在比划分出筒状部(座椅后方筒状部)44的内部空间45的下方的面板构件47的前端缘部47b靠上方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利用2个面板构件46、47的纵板部(第1纵板部)46a、47c来划分出筒状部44的内部空间45的后方,并使面板构件47的座椅后方地板部47a从面板构件47的纵板部47c的上端连续地向后方延伸。
此外,也可以是,如图5的(b)所示,将划分形成凹空间37的下方的面板构件57的座椅后方地板部57a配置在比划分出筒状部(座椅后方筒状部)54的内部空间55的下方的面板构件57的前端缘部57b靠下方处。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面板构件57的座椅后方地板部57a具有从前端缘部57b的后端缘弯曲并向下方延伸的纵板部58、以及从纵板部58的下端缘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横板部59,还可以是,划分出筒状部54的内部空间55的后方的面板构件56的纵板部(第1纵板部)56a的下端缘部被与座椅后方地板部57a的纵板部的上端缘部接合。
以上,虽然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来对本公开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公开并不被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能够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即,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基于本实施方式而完成的其它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应用技术等当然全部被包含在本公开的范畴之内。
例如,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公开的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应用在了平头型的卡车1上,但是并不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牵引挂车的牵引车等的驾驶室等。
本申请基于2016年3月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6-043750),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援引于此。
工业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的地板面板构造,能够确保驾驶室的后部区域的地板面板的相对于来自车宽方向的负荷的刚性。
附图标记说明
1:卡车(车辆)
2:驾驶室
5:驾驶室后面部
8:车厢
10:地板面板
11:就座座椅
18c:第3面板构件的中板部(第1纵板部)
21:第1面板构件的床支撑地板部(第1上板部)
22:第1面板构件的座椅固定部(座椅支撑部)
26:后驾驶室安装轨(面板后端缘部)
26a:轨道纵板部(第2纵板部)
26b:轨道上板部(第2上板部)
28a:后板的下端缘部(驾驶室后面部的下端缘部)
34、44、54:筒状部(座椅后方筒状部)
35、45、55:筒状部的内部空间
36、47a、57a:座椅后方地板部
37:凹空间
46、47、56、57:面板构件
46a、47c、56a:面板构件的纵板部(第1纵板部)
Claims (1)
1.一种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其从划分出驾驶室的车厢的后方的驾驶室后面部的下端缘部起连续地向前方延伸,形成上述车厢的地板面,并从下方支撑上述车厢内的就座座椅,其包括:
座椅支撑部,其固定有上述就座座椅,并从下方支撑上述就座座椅,
座椅后方筒状部,其被配置在比上述座椅支撑部靠后方处,并具有跨上述驾驶室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状,以及
面板后端缘部,其在比上述座椅后方筒状部靠后方的上述驾驶室的后端下部跨上述驾驶室的总宽度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并被固定在上述驾驶室后面部的上述下端缘部上,其中,
包括被配置在上述座椅后方筒状部与上述面板后端缘部之间的座椅后方地板部;
上述座椅后方筒状部具有第1上板部和第1纵板部,该第1上板部被配置在比上述座椅后方地板部靠上方处并划分出上述座椅后方筒状部的内部空间的上方,该第1纵板部从上述第1上板部的后端缘向下方延伸并划分出上述内部空间的后方;
上述座椅后方地板部从上述座椅后方筒状部的上述第1纵板部起连续地向后方延伸;
上述面板后端缘部具有沿上述座椅后方地板部的后端缘竖立的第2纵板部、以及从上述第2纵板部的上端缘向后方延伸的第2上板部;
在上述座椅后方筒状部的上述第1纵板部、上述座椅后方地板部、以及上述面板后端缘部的上述第2纵板部之间,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凹空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043750 | 2016-03-07 | ||
JP2016043750A JP6688479B2 (ja) | 2016-03-07 | 2016-03-07 | キャブ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
PCT/JP2017/008714 WO2017154818A1 (ja) | 2016-03-07 | 2017-03-06 | キャブ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98648A CN108698648A (zh) | 2018-10-23 |
CN108698648B true CN108698648B (zh) | 2021-02-05 |
Family
ID=59790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15802.1A Active CN108698648B (zh) | 2016-03-07 | 2017-03-06 | 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88479B2 (zh) |
CN (1) | CN108698648B (zh) |
WO (1) | WO201715481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694593B2 (ja) * | 2016-07-07 | 2020-05-20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キャブの底面部構造 |
JP7219420B2 (ja) * | 2019-09-27 | 2023-02-08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79081A (en) * | 1973-09-17 | 1975-04-22 | Int Harvester Co | Motor truck cab conversion to a sleeper |
JPH11180351A (ja) * | 1997-12-20 | 1999-07-06 | Hino Motors Ltd | キャブオーバ型トラックのキャブ構造 |
CN1564766A (zh) * | 2001-10-02 | 2005-01-12 | 麦格纳国际公司 | 卡车驾驶室空间构架 |
CN101528535A (zh) * | 2006-10-20 | 2009-09-09 |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 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
CN101778755A (zh) * | 2008-02-08 | 2010-07-14 |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 汽车的车体下部构造 |
CN202847834U (zh) * | 2012-09-21 | 2013-04-03 |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 商用车驾驶室地板 |
JP5515809B2 (ja) * | 2010-02-04 | 2014-06-1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82129B2 (en) * | 2002-06-24 | 2004-01-27 | International Truck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mpany, Llc | Flare module truck sleeper cab assembly |
-
2016
- 2016-03-07 JP JP2016043750A patent/JP668847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3-06 WO PCT/JP2017/008714 patent/WO201715481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03-06 CN CN201780015802.1A patent/CN10869864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79081A (en) * | 1973-09-17 | 1975-04-22 | Int Harvester Co | Motor truck cab conversion to a sleeper |
JPH11180351A (ja) * | 1997-12-20 | 1999-07-06 | Hino Motors Ltd | キャブオーバ型トラックのキャブ構造 |
CN1564766A (zh) * | 2001-10-02 | 2005-01-12 | 麦格纳国际公司 | 卡车驾驶室空间构架 |
CN101528535A (zh) * | 2006-10-20 | 2009-09-09 |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 驾驶室的底板结构 |
CN101778755A (zh) * | 2008-02-08 | 2010-07-14 |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 汽车的车体下部构造 |
JP5515809B2 (ja) * | 2010-02-04 | 2014-06-1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CN202847834U (zh) * | 2012-09-21 | 2013-04-03 | 一汽解放青岛汽车有限公司 | 商用车驾驶室地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688479B2 (ja) | 2020-04-28 |
JP2017159706A (ja) | 2017-09-14 |
CN108698648A (zh) | 2018-10-23 |
WO2017154818A1 (ja) | 2017-09-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38865B1 (en) |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a vehicle, and vehicle | |
CN101384470A (zh) | 车身地板结构 | |
AU2007312128B2 (en) | Floor structure for cab | |
EP3686091A1 (e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vehicle | |
JP2007269052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CN109415095B (zh) |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 |
CN108698648B (zh) | 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 |
CN114450213B (zh) | 车辆的地板结构 | |
JP5965278B2 (ja) | 自動車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取付構造 | |
CN114450214B (zh) | 车辆的驾驶室结构 | |
JP7300107B2 (ja)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
JP2008105575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JP5830052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JP2008110636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6641630B2 (ja) | ハイルーフ車のベッド支持構造 | |
JP2008105507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7257003B1 (ja) | 車両のキャブ後部構造 | |
JP7525034B1 (ja) | 車両 | |
JP4816418B2 (ja) |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 |
JP2011000956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11000956A5 (zh) | ||
JP2008105508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08105536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WO2023139837A1 (ja) | 車両のキャブ後部構造 | |
JP2011230686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側突対策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