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450214B - 车辆的驾驶室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驾驶室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450214B CN114450214B CN202080067481.1A CN202080067481A CN114450214B CN 114450214 B CN114450214 B CN 114450214B CN 202080067481 A CN202080067481 A CN 202080067481A CN 114450214 B CN114450214 B CN 1144502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or
- passage
- seat
- support member
-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被配置在比地板后部更靠下方处,从地板前部在左右的上弯部间及左右的地板后部间向后方延伸。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的下表面,加强通路底板部。加强通路侧板部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的下端部被固定于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在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的上端部与底车架(33)之间,设置有连结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与底车架(33)的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座椅经由座椅支架(40)被支承于通路底板部。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40b)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中的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的上方的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驾驶室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被配置在平头货车的驾驶室的下部的地板下车架。地板下车架在驾驶室的车宽方向两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地板下车架包括:前方部,其在车辆前方侧大致水平地配设;立起部,其从前方部的后端弯曲,并向车辆上方倾斜,向车辆上方倾斜地延伸;以及后方部,其从立起部的上端弯曲,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地板下车架通过在与驾驶室的地板面板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下,将该抵接部分进行焊接等,从而被固定于驾驶室。落座座椅的基座面部经由座椅支承部件在前后处被支承于地板面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8-100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中,地板下车架(底车架)具有前方部、立起部和后方部,并抵接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即,在地板面板上设置有:地板前部,其被底车架的前方部支承;上弯部,其被底车架的立起部支承;以及地板后部,其被底车架的后方部支承。
然而,根据车辆的不同,存在落座在落座座椅(座椅)上的乘坐人员想要从座椅上站起来并向座椅更后方的在车室内移动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辆中,在乘坐人员去向座椅更后方时,需要从地板前部跨过上弯部而向上方的地板后部上移动,因此向后方的移动可能会变得复杂。
此外,在通过安全带将乘坐人员束缚于座椅的车辆中,在车辆碰撞时等乘坐人员因惯性而要向前方移动时,由于负荷从座椅经由座椅支承部件输入到地板面板中,所以存在地板面板向前上方大幅变形的可能性。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其能够容易地向座椅更靠后方移动,并且能够确保地板面板相对于从座椅输入的负荷的强度。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包括地板面板、左右的底车架、座椅、座椅支承部件和地板加强部件。地板面板具有:地板前部,其从车室的前端下部向后方延伸;左右的上弯部,其在彼此向左右分开的状态下从地板前部的后部向上方延伸;左右的地板后部,其被配置于比地板前部更靠后方且上方处,在彼此向左右分开的状态下从左右的上弯部的上部向后方延伸;通路底板部,其被配置在比左右的地板后部更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在左右的上弯部间及左右的地板后部间,从地板前部的后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的通路侧板部,其沿通路底板部的左右的端缘部立起,堵塞左右的上弯部及左右的地板后部与通路底板部之间,地板面板界定车室的下方。左右的底车架被配置在地板面板的下方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从地板前部的前端侧经由左右的上弯部向左右的地板后部的后端侧沿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延伸,被固定于地板面板。座椅具有乘坐人员落座的座垫,被配置于左右的地板后部中的一侧的地板后部的上方。座椅支承部件具有:下端侧的支承部件下端部,其被固定于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以及上端侧的支承部件上端部,其被固定于座垫,座椅支承部件从通路底板部立起并支承座椅。地板加强部件具有:通路底板加强部,其被固定于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的下表面;以及通路侧板加强部,其从通路底板加强部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并被固定于所述一侧的通路侧板部的所述一侧的表面,通路侧板加强部的上端侧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所述一侧的底车架。座椅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下端部被固定于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中的、地板加强部件的通路底板加强部的上方的区域。
在上述结构中,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被配置在比左右的地板后部更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在左右的上弯部间以及左右的地板后部间,从地板前部的后部向后方延伸,座椅被配置在左右一侧的地板后部的上方。因此,在车室内的乘坐人员想要从座椅站起来而向座椅更后方移动时,能够从地板前部通行于通路底板部而向后方移动。即,在乘坐人员从座椅站起来向座椅更后方移动时,可以不从地板前部跨过上弯部而在地板后部上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座椅更后方移动。
此外,左右的底车架被配置于地板面板的下方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从地板前部的前端侧经由左右的上弯部向左右的地板后部的后端侧沿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延伸,并被固定于地板面板,因此,能够通过左右的底车架加强地板面板的地板前部、左右的上弯部、及左右的地板后部。
此外,地板加强部件具有:通路底板加强部,其被固定于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的下表面;以及通路侧板加强部,其从通路底板加强部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并被固定于所述一侧的通路侧板部的所述一侧的表面,因此,能够通过地板加强部件加强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及所述一侧的通路侧板部。
此外,地板加强部件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从通路底板加强部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通路侧板加强部的上端侧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所述一侧的底车架。即,通路底板加强部经由通路侧板加强部连结于所述一侧的底车架。此外,座椅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下端部被固定于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中的地板加强部件的通路底板加强部的上方的区域。因此,能够将从座椅输入到地板面板的负荷从地板加强部件的通路底板加强部经由通路侧板加强部传递给所述一侧的底车架,因此能够抑制应力的集中,能够确保地板面板相对于从座椅输入的负荷的强度。
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座椅的更后方移动,并且能够确保地板面板相对于从座椅输入的负荷的强度。
本公开的第二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地板加强部件的通路底板加强部在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在与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
在上述结构中,地板加强部件的通路底板加强部在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在与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因此,能够通过地板加强部件的通路底板加强部确保在乘坐人员向座椅更后方移动时通行的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的刚性。此外,能够确保地板面板对于从座椅输入的负荷的强度。
本公开的第三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或上述第二方案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座椅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上端部及支承部件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座椅支承部件具有在支承部件上端部与支承部件下端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端侧的支承部件前端部。座椅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前端部被配置于比座垫的前端更靠后方处。
在上述结构中,座椅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前端部被配置在比座垫的前端更靠后方处。因此,在乘坐人员为了向座椅更后方移动而将脚从地板前部向通路底板部移动时,能够抑制乘坐人员的脚钩挂座椅支承部件的支承部件前端部。
本公开的第四方案是上述第一方案~上述第三方案的任一者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具备连结部件。连结部件被配置在比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更靠上方,连结所述一侧的地板后部或所述一侧的通路侧板部与座椅支承部件。
在上述结构中,连结部件被配置在比地板面板的通路底板部更靠上方,连结所述一侧的地板后部或所述一侧的通路侧板部与座椅支承部件,因此,能够通过连结部件防止从通路底板部立起的座椅支承部件向车宽方向一侧或另一侧倾倒。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容易地向座椅的更后方移动,并且确保地板面板对于从座椅输入的负荷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驾驶室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驾驶室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驾驶室的分解图。
图4是地板面板的立体图。
图5是地板面板的俯视图。
图6是地板面板的仰视图。
图7是座椅支架的从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座椅支架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9是与省略地板面板的状态的图8对应的座椅支架的从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0是座椅支架的主视图。
图11是图8的XI-XI向视剖视图。
图12是座垫的前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UP表示上方,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表示朝向车辆前方的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是动力源为电动机的电气汽车,是驾驶室2被配置在动力源的上方的平头型的车辆1。驾驶室2被搭载于车身框架3的前部的上方。在驾驶室2的下方的左右的两侧,配置有左右的前轮11(图1中,仅图示出左侧的前轮11)。在驾驶室2的后方,搭载有架装(在本实施方式中,货箱4)。在货箱4的前表面4a,形成有能够出入货箱4内的货仓的开口(省略图示)。此外,车辆1的动力源并不限定于电动机,也可以是引擎。
如图2所示,在驾驶室2的后表面2a,形成有作为向车室5的出入口9的开口。驾驶室2的后表面2a的出入口9与货箱4的前表面4a的开口是连通的,通过该连通而允许从车室5向货箱4的货仓(或者从货箱4的货仓向车室5)的直接移动。
如图1~图3所示,驾驶室2是具有将车室5向上方扩大的高顶型的车顶面板6的驾驶室2,通过将多个面板彼此接合而形成为箱状,在内部界定车室5。车室5的下方由后述的地板面板10界定。车室5的前方由前面板49界定,该前面板49沿着地板面板10的前端部10a立起而与前后方向交叉。车室5的侧面由左右的侧面板7和车顶面板6的侧板部界定,该左右的侧面板7沿着地板面板10的左右的侧端部10b立起而与车宽方向交叉。车室5的后方由背面板8和车顶面板6的后板部界定,该背面板8沿着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立起而与前后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室2的后表面2a的出入口9从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延伸至比背面板8更上方的车顶面板6侧,因此背面板8由以出入口9分割成左右两个的两个背面板8a、8b构成。
如图4及图5所示,地板面板10包括:地板前部12,其从车室5的前端下部(地板面板10的前端部10a)向后方延伸;左右的上弯部13,其被配置在地板前部12的后方的左右两侧,从地板前部12的后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端缘19)向后上方延伸;左右的地板后部14,其从左右的上弯部13的上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端缘20)向后方延伸;通路底板部15,其从地板前部12的后部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区域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其沿着通路底板部15的左右的端缘部15a立起。
地板前部12被配置在比车辆1的前轮11(参照图1)更靠前方处,在地板面板10的左右整个区域延伸。
左右的上弯部13被配置在左右的前轮11(参照图1)的前上方,彼此左右分开,从地板前部12的左右两侧的后端缘19向后上方延伸。
左右的地板后部14被配置在左右的前轮11(参照图1)的上方,彼此左右分开,从左右的上弯部13的上端缘20向后方延伸。左右的地板后部14位于在比地板前部12更靠后方且上方处,被配置在彼此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在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后端部,固定有左右的支承部件29,该支承部件29对连接于地板面板10的左右的侧面板7的后下端部进行支承。左右的支承部件29在沿着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立起的状态下,被固定于左右的地板后部14。在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上方,分别配置有乘坐人员落座的左右的座椅17a、17b(图5中两点划线17a、17b所示)。
通路底板部15在车室5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左右的座椅17a、17b之间)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通路的地面。通路底板部15被配置在比左右的地板后部14更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地板前部12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从地板前部12的车宽方向中央的后部穿过左右的上弯部13间以及左右的地板后部14间,延伸至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通路底板部15的后端缘部15b界定驾驶室2的后表面2a的出入口9(参照图2)的下方。在通路底板部15的比车宽方向中央更靠左侧的区域,设置有用于对位于地板面板10的下方的装置(例如,动力源等)进行整备检查的检查口54。用于堵塞检查口54的盖板55在从上方载置的状态下安装于通路底板部15。
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堵塞左右的上弯部13的内端缘及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内端缘与通路底板部15的左右的端缘部15a之间。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在立起的状态下从前方的左右的上弯部13的内端缘侧延伸至后方的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的后端缘部16a界定驾驶室2的后表面2a的出入口9(参照图2)的下端部的车宽方向两侧。
如图6所示,在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10d中的、地板前部12、左右的上弯部13、以及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下表面,固定有左右一对的底车架33。左右的底车架33被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帽状,从地板面板10的前端部10a侧至后端部10c为止沿着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10d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与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10d之间界定闭合截面。左右的底车架33分别具有:车架前部34,其被固定于地板前部12的下表面;车架上弯部35,其从车架前部34的后端连续并向后上方延伸,被固定于上弯部13的后表面;以及车架后部36,其从车架上弯部35的后端连续并向后方延伸,被固定于地板后部14的下表面。左右的车架上弯部35及左右的车架后部36被配置于比通路底板部15及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处。左右的车架后部36被配置在从地板后部14的车宽方向的内端缘14a向车宽方向外侧分开的位置。
在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10d中的、地板前部12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固定有在左右的底车架33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地板前部加强部件56。地板前部加强部件56被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帽状,在与地板前部12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加强地板前部12。地板前部加强部件56的左右的两端部被固定于左右的底车架33。
在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10d中的、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固定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
多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之中的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被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帽状,沿着通路底板部15的后端部15b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在通路底板部15的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在与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加强通路底板部15。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被配置在通路底板部15的检查口54的后方附近。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的左右的两端部向通路底板部15的左右的两侧突出。
多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中的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被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帽状,被配置在通路底板部15的检查口54的前方附近,沿着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在通路底板部15的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在与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加强通路底板部15。
多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中的第3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9被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帽状,被配置在从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向前方分开且从地板前部加强部件56向后方分开的位置,沿着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第3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9在通路底板部15的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在与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加强通路底板部15。
多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中的第4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0被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帽状,被配置在通路底板部15的检查口54的右侧附近,沿着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第4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0在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与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后的两端部被固定于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和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第4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0在与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加强通路底板部15。
多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中的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通路底板加强部、地板加强部件)61被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帽状,被配置在第4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0的右侧,沿着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从第4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0延伸至比通路底板部15的右侧的端缘部15a更靠车宽方向外侧处,在与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加强通路底板部15。
如图4、图8及图9所示,在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除加强通路底板部15的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之外,还固定有加强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的后端部的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加强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后端部的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及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及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加强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的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
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是加强地板面板10的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的后端部的加强部件,被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帽状,沿着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在与左右的通路侧板部16之间,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的下端部被固定于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上,固定有从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向上方延伸的左右的连结部件27。左右的连结部件27将被固定在驾驶室2的背面板8a、8b上的左右的背面板加强部件28(参照图3)与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连结。
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是加强地板面板10的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后端部的加强部件,被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截面帽状,沿着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上表面。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在与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的车宽方向的内端部被固定于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的上端部。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被配置在从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左右的支承部件29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分开的位置。
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是加强地板面板10的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后端部的加强部件,被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截面帽状,沿着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上表面。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在与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上表面之间,形成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以从下方卡合于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的方式,形成为比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小。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的车宽方向的外端部被固定于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左右的支承部件29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的车宽方向内端侧的区域由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从上方覆盖,在从下方卡合于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状态下被固定。即,通过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及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双方,地板面板10的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后端部的车宽方向的大致全部区域得到加强。
如图6及图9所示,在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的右侧的外端部,固定有对地板面板10的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进行加强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通路侧板加强部、地板加强部件)62的下端部。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被形成为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帽状,沿着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的车宽方向外侧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的车宽方向外侧面。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在与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的车宽方向外侧面之间,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闭合截面。在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的上端部与右侧的底车架33的车架后部36之间,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
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被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截面帽状,在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的上端部与右侧的底车架33的车架后部36之间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右侧的地板后部14。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的车宽方向内端部被固定于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的上端部,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被固定于右侧的底车架33的车架后部36。即,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连结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与右侧的底车架33。
如图2及图7所示,左右的座椅17a、17b分别具有乘坐人员落座的座垫37、以及从座垫37的后端部立起而作为乘坐人员的靠背部而发挥功能的座椅背52。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座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一侧))的座椅17b被支承于右侧的地板后部14及通路底板部15双方,助手席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的座椅17a被支承于左侧的地板后部14。
右侧的座椅17b(下面,简称为“座椅17b”)经由左右的滑轨38能够在前后方向滑动移动地被支承于右侧的地板后部14及通路底板部15。座椅17b的座垫37具有比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更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而被配置在通路底板部15的上方的突出区域39。座垫37的突出区域39经由在座垫37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侧的滑轨38及座椅支架(座椅支承部件)40,被支承于通路底板部15。座垫37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经由在座垫37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侧的滑轨38(参照图12),被支承于右侧的地板后部14。在座垫37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内端部,设置有安全带固定用的卡扣41。
如图7~图9所示,座椅支架40被配置在从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向车宽方向内侧分开的位置,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状态下,沿着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的右侧的外端部的上表面立起。座椅支架40由面板侧固定部件42、座椅侧固定部件43、以及前后的腿部44、45形成为框状,该面板侧固定部件42沿着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该座椅侧固定部件43被配置在从面板侧固定部件42向上方分开的位置,在左侧的滑轨38的下方在前后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该前后的腿部44、45在面板侧固定部件42与座椅侧固定部件43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呈直线状延伸。面板侧固定部件42具有被固定于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的前侧固定部46。面板侧固定部件42的前侧固定部46位于比前侧的腿部44更靠后方处。座椅侧固定部件43具有被固定于左侧的滑轨38的前后的固定部47、48,从下方支承滑轨38。即,座椅支架40的上端部(支承部件上端部)40a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经由滑轨38固定于座椅17。座椅侧固定部件43的前侧的固定部47位于比前侧的腿部44更靠前方处,后侧的固定部48位于比后侧的腿部45更靠后方处。前侧的腿部44从面板侧固定部件42的前端部向上方立起,上端部接合于座椅侧固定部件43,下端部接合于面板侧固定部件42。后侧的腿部45在面板侧固定部件42的后端部的后方立起,上端部接合于座椅侧固定部件43,下端部接合于面板侧固定部件42。在后侧的腿部45的下端部的后表面侧,设置有向后方突出并沿着通路底板部15的上表面延伸的突出部53,在后侧的腿部45的下端部的前表面侧,接合有面板侧固定部件42的后端部。在后侧的腿部45的下端部的突出部53,设置有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的后侧固定部50。即,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支承部件下端部)40b(在本实施方式中,面板侧固定部件42及后侧的腿部45的突出部53)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如图12所示,在座椅支架40的上端部40a与下端部40b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侧的腿部44的前端部(支承部件前端部)44a,被配置在比上弯部13的上端缘20更靠后方处、且比配置在最后方的状态下的座垫37的前端37a更靠后方处。
如图8~图10所示,座椅侧固定部件43由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前后两个支架支承部件(连结部件)51从右侧的地板后部14侧支承。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分别具有被固定于右侧的地板后部1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51a、以及被固定于座椅侧固定部件43的车宽方向内端部51b,沿着右侧的地板后部14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大致水平地延伸,比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更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支承座椅侧固定部件43从而保持座椅支架40的立起状态,防止座椅支架40向车宽方向倾倒。
如图9及图11所示,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40b的后侧固定部50被固定于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之中的、在与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区域64(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的上方的区域6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路底板部15的所述区域64中形成有螺栓插通孔67。在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40b的后侧固定部50,形成有与通路底板部15的螺栓插通孔67连通的螺栓插通孔68。在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与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之间的空间65,配置有向下方开口的截面帽状的螺母支承部件66,并被固定于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螺母支承部件66具有抵接于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的上板部66a。在螺母支承部件66的上板部66a,形成有与通路底板部15的螺栓插通孔67连通的螺栓插通孔70,在上板部66a的下表面,以与螺栓插通孔70连通的方式固定有螺母69。通过将螺栓71从上方插入螺栓插通孔68、67、70并紧固于螺母69,从而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40b的后侧固定部50被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的上述区域64。此外,与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40b的后侧固定部50同样地,前侧固定部46也被固定于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之中的、在与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区域。
在上述结构中,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被配置在比左右的地板后部14更靠下方的高度位置,从地板前部12穿过左右的上弯部13间及左右的地板后部14间延伸至驾驶室2的后表面2a的出入口9。因此,在落座于座椅17a、17b的乘坐人员想要从座椅17a、17b站起来并向比座椅17a、17b更靠后方处(例如,出入口9)移动时,能够从地板前部12在通路底板部15通行从而向座椅17a、17b更后方移动。这样,在落座于座椅17a、17b的乘坐人员向座椅17a、17b更后方移动时,可以不从地板前部12跨过上弯部13并在地板后部14上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向座椅17a、17b更后方移动。
此外,左右的底车架33从地板前部12的前端侧经由左右的上弯部13向左右的地板后部14的后端侧,沿着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10d延伸,被固定于地板面板10的下表面10d,因此能够通过左右的底车架33加强地板面板10的地板前部12、左右的上弯部13、以及左右的地板后部14。
此外,在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的下表面,固定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五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因此能够通过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加强通路底板部15。
此外,在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固定有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以及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因此能够在车宽方向的整个区域加强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
此外,在地板面板10的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固定有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因此能够通过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加强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
此外,在地板面板10的右侧的地板后部14,固定有将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与右侧的底车架33连结的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因此能够通过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加强右侧的地板后部14。
此外,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40b的后侧固定部50被固定于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之中的、在与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之间形成闭合截面的区域64,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经由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及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而连结于右侧的底车架33,因此,能够确保地板面板10相对于从座椅17b侧输入的负荷的强度。例如,当由安全带等束缚于座椅17b的乘坐人员在车辆1的碰撞时等因惯性而想要向前方移动时,卡扣41被向前上方拉拽,朝向上方的负荷经由座椅支架40输入到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当从座椅17b侧经由座椅支架40向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输入朝向上方的负荷时,负荷从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经由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及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传递给右侧的底车架33。这样,能够将从座椅17b侧输入到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的负荷传递给右侧的底车架33,因此能够抑制应力的集中,能够确保地板面板10相对于从座椅17b侧输入的负荷的强度。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向座椅17a、17b更后方移动,且能够确保地板面板10相对于从座椅17b输入的负荷的强度。
此外,座椅支架40的前侧的腿部44的前端部44a被配置在比配置在最后方的状态下的座垫37的前端37a更靠后方处。因此,在乘坐人员为了向比座椅17a、17b更向后方移动而将脚从座椅17a、17b的前方的地板前部12向座椅17a、17b的侧方的通路底板部15移动时,乘坐人员的脚不容易钩挂座椅支架40的前侧的腿部44。
此外,座椅支架40的前侧的腿部44的前端部44a被配置在比上弯部13的上端缘20更靠后方处。因此,在乘坐人员为了向比座椅17a、17b更向后方移动而将脚从上弯部13的前方的地板前部12向通路侧板部16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通路底板部15移动时,乘坐人员的脚不容易钩挂座椅支架40的前侧的腿部44。
此外,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分别具有被固定于右侧的地板后部14的车宽方向外端部51a、以及被固定于座椅侧固定部件43的车宽方向内端部51b,支承座椅侧固定部件43而保持座椅支架40的立起状态,因此,能够通过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防止座椅支架40向车宽方向倾倒。
此外,座椅支架40被配置在从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向车宽方向内侧分开的位置,因此,如图10所示,能够在座椅支架40与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之间配置其他装置72(例如电装单元等)。此外,座椅支架40由面板侧固定部件42、座椅侧固定部件43、前后的腿部44、45形成为框状,因此能够在座椅支架40的框内配置其他装置7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保持座椅支架40的立起状态的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51a固定在右侧的地板后部14,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51a固定在右侧的通路侧板部1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51b固定在座椅支架40的座椅侧固定部件43,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座椅支架40中的比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更靠上方的区域,则也可以在其他部分(例如,前后的腿部44、45等)固定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51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保持座椅支架40的立起状态的前后的支架支承部件51,但设置支架支承部件5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可以设置一个或三个以上的支架支承部件51。或者,也可以不设置支架支承部件5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座椅17b能够前后滑动移动地安装于地板面板10,但也可以安装为不能滑动移动。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座椅支架40的前侧的腿部44的前端部44a配置在比被安装于地板面板10的状态下的座垫37的前端37a更靠后方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多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截面帽状,但多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加强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的形状,则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矩形筒状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左右的通路侧板加强部件24、左右的内侧加强部件25、及左右的外侧加强部件26形成为截面帽状,但各加强部件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加强地板面板10的后端部10c的形状,则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矩形筒状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左右的底车架33的车架后部36配置在从地板后部14的车宽方向的内端缘14a向车宽方向外侧分开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左右的底车架33的车架后部36沿着地板后部14的车宽方向的内端缘14a配置。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将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的上端部与右侧的底车架33的车架后部36不经由地板后部加强部件63地直接连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面板侧固定部件42、座椅侧固定部件43、前后的腿部44、45,将座椅支架(座椅支承部件)40形成为框状,但座椅支架40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从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立起并能够支承座椅17b,则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可以是从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立起的棒状的座椅支承部件,或者也可以是从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立起并与车宽方向交叉的板状的座椅支承部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座椅支架40设置在右侧的座椅17b的下方,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座椅支架40设置在左侧的座椅17a的下方,或者设置在左右的座椅17a、17b双方的下方。即使在该情况下,座椅支架40的下方的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也被连结于左侧的底车架33,或者被连结于左右的底车架3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通路底板加强部,地板加强部件)61上固定通路侧板加强部件(通路侧板加强部,地板加强部件)62,将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的上端侧连结于底车架33,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是,代替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而在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上固定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或者在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及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双方上固定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并将通路侧板加强部件62的上端侧连结于底车架33。在此情况下,第2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8作为地板加强部件的通路底板加强部发挥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地板前部加强部件56设置在地板前部12的后端部,但也可以不设置地板前部加强部件56。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了五个通路底板加强部件57~61,但至少设置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与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61之间的空间65中设置螺母支承部件66,将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40b连结固定于通路底板部15的所述区域64,但座椅支架40的下端部40b相对于通路底板部15的固定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能够用各种方法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向上方扩大车室5的高顶型的车顶面板6设置于驾驶室2,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将通常高度的车顶面板设置于驾驶室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驾驶室2的后表面2a设置出入口9,将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设为从地板前部12朝向出入口9(或者,从出入口9朝向地板前部12)的通路,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在驾驶室2的后表面2a设置出入口9,而将地板面板10的通路底板部15设为从地板前部12朝向比左右的座椅17a、17b更后方的区域(或者,从比左右的座椅17a、17b更靠后方的区域朝向地板前部12)的通路。
以上,针对本公开,基于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当然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即,基于该实施方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等完成的其他实施方式、实施例及应用技术等当然也包含在本公开的范畴内。
本申请基于在2019年9月27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9-177073),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至此。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能够广泛地应用在货车等的车辆中。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
2:驾驶室
5:车室
10:地板面板
12:地板前部
13:左右的上弯部
14:左右的地板后部
15:通路底板部
16:左右的通路侧板部
17b:座椅
33:左右的底车架
37:座垫
40:座椅支架(座椅支承部件)
40a:座椅支架的上端部(支承部件上端部)
40b:座椅支架的下端部(支承部件下端部)
44:前侧的腿部
44a:前侧的腿部的前端部(支承部件前端部)
51:支架支承部件(连结部件)
61:第5通路底板加强部件(通路底板加强部,地板加强部件)
62:通路侧板加强部件(通路侧板加强部,地板加强部件)
Claims (5)
1.一种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包括地板面板、左右的底车架、座椅、座椅支承部件、以及地板加强部件,
所述地板面板具有:地板前部,其从车室的前端下部向后方延伸;左右的上弯部,其在彼此向左右分开的状态下从所述地板前部的后部向上方延伸;左右的地板后部,其被配置于比所述地板前部更靠后方且上方处,在彼此向左右分开的状态下从所述左右的上弯部的上部向后方延伸;通路底板部,其被配置在比所述左右的地板后部更靠下方的高度位置,在所述左右的上弯部间及所述左右的地板后部间,从所述地板前部的后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的通路侧板部,其沿所述通路底板部的左右的端缘部立起,堵塞所述左右的上弯部及所述左右的地板后部与所述通路底板部之间,所述地板面板界定所述车室的下方,
所述左右的底车架被配置在所述地板面板的下方的车宽方向的两侧,从所述地板前部的前端侧经由所述左右的上弯部向所述左右的地板后部的后端侧,沿所述地板面板的下表面延伸,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
所述座椅具有乘坐人员落座的座垫,被配置于所述左右的地板后部中的一侧的地板后部的上方,
所述座椅支承部件具有:下端侧的支承部件下端部,其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通路底板部;以及上端侧的支承部件上端部,其被固定于所述座垫,所述座椅支承部件从所述通路底板部立起并支承所述座椅,
所述地板加强部件具有:通路底板加强部,其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通路底板部的下表面;以及通路侧板加强部,其从所述通路底板加强部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向上方延伸,并被固定于所述一侧的通路侧板部的所述一侧的表面,所述通路侧板加强部的上端侧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所述一侧的底车架,
所述座椅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部件下端部被固定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通路底板部中的、所述地板加强部件的所述通路底板加强部的上方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其中,
所述地板加强部件的所述通路底板加强部在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通路底板部的下方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在与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通路底板部之间形成闭合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其中,
所述座椅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部件上端部及所述支承部件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所述座椅支承部件具有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端部与所述支承部件下端部之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端侧的支承部件前端部,
所述座椅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部件前端部被配置于比所述座垫的前端更靠后方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其中,
具备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被配置于比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通路底板部更靠上方处,连结所述一侧的地板后部或所述一侧的通路侧板部与所述座椅支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驾驶室结构,其中,
具备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被配置于比所述地板面板的所述通路底板部更靠上方处,连结所述一侧的地板后部或所述一侧的通路侧板部与所述座椅支承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77073A JP7182081B2 (ja) | 2019-09-27 | 2019-09-27 | 車両のキャブ構造 |
JP2019-177073 | 2019-09-27 | ||
PCT/JP2020/035907 WO2021060317A1 (ja) | 2019-09-27 | 2020-09-24 | 車両のキャブ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450214A CN114450214A (zh) | 2022-05-06 |
CN114450214B true CN114450214B (zh) | 2023-06-27 |
Family
ID=75165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67481.1A Active CN114450214B (zh) | 2019-09-27 | 2020-09-24 | 车辆的驾驶室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82081B2 (zh) |
CN (1) | CN114450214B (zh) |
WO (1) | WO202106031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61116A (zh) * | 2023-01-31 | 2023-05-26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道路机械分公司 | 一种水泥破碎车驾驶室安装车架结构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56967A (ja) * | 2007-08-31 | 2009-03-19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
CN101746420A (zh) * | 2008-12-19 | 2010-06-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底板构造 |
CN102485574A (zh) * | 2010-12-01 | 2012-06-06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多种车型的整车装配装置 |
CN105000068A (zh) * | 2015-07-29 | 2015-10-28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兼顾汽车正面与侧面碰撞的纵梁总成 |
JP2018134906A (ja) * | 2017-02-20 | 2018-08-30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キャブ補強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43087U (zh) * | 1989-09-05 | 1991-04-23 | ||
JPH03128575U (zh) * | 1990-03-19 | 1991-12-25 | ||
JPH10278847A (ja) * | 1997-03-31 | 1998-10-20 | Isuzu Motors Ltd | キャブの衝突安全構造 |
JP3128575B2 (ja) | 1998-12-22 | 2001-01-29 | 工業技術院長 | 非水溶性多糖類の製造方法 |
JP2001001952A (ja) * | 1999-06-23 | 2001-01-09 | Hino Motors Ltd | 車輛のフロア補強装置 |
JP3865047B2 (ja) * | 2001-06-26 | 2007-01-10 | 三菱ふそうトラック・バス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キャブ構造 |
JP4477978B2 (ja) * | 2004-09-03 | 2010-06-09 | 日産ライトトラック株式会社 | 衝突時生存空間確保用の補強部材取り付け構造 |
JP4200505B2 (ja) | 2006-10-20 | 2008-12-24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キャブの下部構造 |
-
2019
- 2019-09-27 JP JP2019177073A patent/JP718208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24 WO PCT/JP2020/035907 patent/WO202106031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9-24 CN CN202080067481.1A patent/CN1144502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9056967A (ja) * | 2007-08-31 | 2009-03-19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
CN101746420A (zh) * | 2008-12-19 | 2010-06-2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底板构造 |
CN102485574A (zh) * | 2010-12-01 | 2012-06-06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用于多种车型的整车装配装置 |
CN105000068A (zh) * | 2015-07-29 | 2015-10-28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兼顾汽车正面与侧面碰撞的纵梁总成 |
JP2018134906A (ja) * | 2017-02-20 | 2018-08-30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キャブ補強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182081B2 (ja) | 2022-12-02 |
JP2021054154A (ja) | 2021-04-08 |
WO2021060317A1 (ja) | 2021-04-01 |
CN114450214A (zh) | 2022-05-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434871B2 (en) | Lowe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10308288B2 (en) |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7140642B2 (en) | Fuel tank disposition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10315704B2 (en) | Side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CN109415095B (zh) |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 |
JP5002624B2 (ja) | スライドドア付き車体構造 | |
US7766416B2 (en) | Wall structure of vehicle frame between cab and load-carrying bed | |
JP2005001473A (ja)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
US20240166273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cab-over type vehicle | |
CN114450214B (zh) | 车辆的驾驶室结构 | |
CN114450213B (zh) | 车辆的地板结构 | |
JP7183992B2 (ja) | 乗合自動車 | |
CN114450215B (zh) | 车辆的驾驶室构造 | |
CN108698648B (zh) | 驾驶室的地板面板构造 | |
JP2003118649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7300107B2 (ja)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
JP2008105575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JP2008110636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08105507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08068736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7525034B1 (ja) | 車両 | |
JP6502752B2 (ja) | 連節バス | |
JP2008068737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08105536A (ja) |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 |
JP2017144967A (ja) | 車両のキャブ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