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8628064B - 相机及相机配件 - Google Patents

相机及相机配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8064B
CN108628064B CN201810381227.3A CN201810381227A CN108628064B CN 108628064 B CN108628064 B CN 108628064B CN 201810381227 A CN201810381227 A CN 201810381227A CN 108628064 B CN108628064 B CN 108628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amera
pin
moun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812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28064A (zh
Inventor
德永辰幸
长谷川高士
西尾哲也
今野吉彦
菊池裕
菅原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509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5513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628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8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28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80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56Accessories
    • G03B17/565Optical accessories, e.g. converters for close-up photography, tele-convertors, wide-angle conver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03B17/14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interchangea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 H04N23/663Remote 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parts, e.g.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interchangeable camera parts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相机及相机配件。第一相机侧触针是与相机配件的联接引起的信号变化的检测对应的针。第二相机侧触针是与和联接的相机配件通信用的电源供给对应的针。第三相机侧触针是与用于将驱动力供给到相机配件的致动器对应的针。第一相机侧触针、第二相机侧触针和第三相机侧触针以如下方式布置:当相机侧安装件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切换时,第三相机侧触针与第一配件侧触点面和第二配件侧触点面接触,第二相机侧触针与第一配件侧触点面接触,且第一相机侧触针不与第二配件侧触点面和第三配件侧触点面接触。

Description

相机及相机配件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4月3日、申请号为201380017423.8、发明名称为“相机及相机配件”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机和诸如可更换地安装于相机的可更换镜头的相机配件。
背景技术
相机配件(以下简称为配件)在安装于相机的状态下从相机接收电源且与相机交换指令、数据等。通过彼此接触而电接触的多个触点形成在相机和配件的安装部处(安装件)以允许电源供给和通信。此外,在许多情况下,采用卡扣(bayonet)联接方法以用于相机和配件之间的安装(联接)。根据卡扣联接方法,在相机的安装件和配件的安装件之间进行相对转动,以使设置于各安装件的卡爪彼此接合。
日本特开昭62-195633号公报公开了如下相机和可更换镜头:该相机和可更换镜头分别包括被构造成通过卡扣联接方法彼此安装的安装件。当相机和可更换镜头在相机的安装件和可更换镜头的安装件的相对转动之后处于联接完成状态时,设置于相机侧安装件的多个相机侧触针和设置于镜头侧安装件的多个镜头侧触针(触点面)彼此接触。相机侧触针和镜头侧触针通过设置于安装件的触点座被保持。用于保持相机侧触针的孔形成于相机侧触点座。沿使相机侧触针从孔突出的方向对相机侧触针施力的弹簧布置在被插入到孔中的相机侧触针和孔的底面(印刷配线板)之间。另一方面,镜头侧触针被固定于镜头侧触点座。
近年来,为了减少相机的重量的目的,已通过成型来形成安装件。以下,以这种方式模制形成的安装件将被称为成型的安装件。此外,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减少相机的厚度的目的,板簧可以用作沿突出方向对相机侧电触针施力的触点弹簧。
此外,相机侧触针和镜头侧触针包括用于将电源从相机供给到配件以驱动配件中的致动器的电源供给触针和用于交换信号以控制配件的控制触针。
在具有设置有如上所述的触针的安装件(尤其是成型的安装件)的相机和配件中存在如下问题。
图19示出当相机401落下到地面405时安装有作为配件的可更换镜头402的相机401。当相机401落下时,很容易的是:较重的可更换镜头402的顶端首先撞击地面405。在这种情况下,在使相机401与可更换镜头402联接的安装件的最下部产生剥开安装件的最大外力。因此,期望地,将卡爪的接合部和使用紧固螺钉分别用于将相机侧安装件和镜头侧安装件安装于相机主体和可更换镜头主体的安装部布置在包括相机侧安装件的最下部和镜头侧安装件的最下部的相位。
然而,在安装件周向上,将相机侧触针设置在与紧固螺钉的位置相同的位置,且板簧用作沿突出方向对相机侧触针施力的触点弹簧的情况下,板簧应当被布置成避开紧固螺钉,这导致必需增大触针之间的节距。这导致安装件处的触针所占据的角度范围的增大,且妨碍了相机的尺寸的减小。
另一方面,相机包括作为驱动例如快门用的致动器的马达,由该马达产生的噪声可能影响镜头侧配件的控制,这引起配件的故障。
此外,配线经由柔性板等从电源电路被铺设到设置于相机的电源供给触针。如果该配线的长度长,由于配线阻抗导致的损失可能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指相机和相机配件,其能够减少安装件处的触点所占据的角度范围,使得能够减少相机的尺寸。此外,本发明意指相机和相机配件,其能够减少配线阻抗导致的电源供给的损失,且此外不受噪声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相机包括相机侧安装件,布置于相机配件的配件侧安装件能够拆卸地联接于所述相机侧安装件,所述相机配件包括致动器。所述相机能够与被联接的所述相机配件通信。所述相机侧安装件被构造成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如下状态:布置于所述配件侧安装件的配件侧卡爪插入于多个相机侧卡爪之间;所述第二状态是如下状态:所述相机侧安装件和所述配件侧安装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使所述相机侧卡爪和所述配件侧卡爪彼此接合,以完成所述相机侧安装件和所述配件侧安装件之间的联接。布置于所述配件侧安装件的配件侧触点保持部保持沿所述配件侧安装件和所述相机侧安装件的相对转动方向布置的第一配件侧触点面、第二配件侧触点面和第三配件侧触点面。在所述第二状态下,第一相机侧触针、第二相机侧触针和第三相机侧触针分别与所述第一配件侧触点面、所述第二配件侧触点面和所述第三配件侧触点面接触,由此在所述相机和所述相机配件之间建立电连接。所述第一相机侧触针、所述第二相机侧触针和所述第三相机侧触针以如下方式布置:当所述相机侧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三相机侧触针与所述第一配件侧触点面和所述第二配件侧触点面接触,所述第二相机侧触针与所述第一配件侧触点面接触,且所述第一相机侧触针不与所述第二配件侧触点面和所述第三配件侧触点面接触。所述第一相机侧触针是与所述相机配件的联接引起的信号变化的检测对应的针,所述第二相机侧触针是与和联接的所述相机配件通信用的电源供给对应的针,所述第三相机侧触针是与将驱动力供给到所述相机配件的所述致动器对应的针。
参照附图,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方面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下详细说明将变得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并入到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征和方面,且与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可更换镜头和安装该可更换镜头的相机的电气构造的方框图。
图1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可更换镜头和安装该可更换镜头的相机的电气构造的方框图。
图1C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可更换镜头和安装该可更换镜头的相机的电气构造的方框图。
图2A示出布置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可更换镜头和上述相机的安装件和连接器的构造。
图2B示出布置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可更换镜头和上述相机的安装件和连接器的构造。
图3A是上述连接器的放大图。
图3B是上述连接器的放大图。
图4是上述连接器的截面图。
图5中的(1)至图5中的(8)示出,在布置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可更换镜头和上述相机的安装件的联接过程期间,上述连接器如何彼此接触。
图6A是图5中的(4)的放大图。
图6B是图5中的(5)的放大图。
图6C是图5中的(6)的放大图。
图6D是图5中的(7)的放大图。
图6E是图5中的(8)的放大图。
图7A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镜头侧触点图案。
图7B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镜头侧触点图案。
图8A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处于联接完成状态的相机侧触针。
图8B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处于联接完成状态的相机侧触针。
图9A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当安装件处于转动途中的相机侧触针。
图9B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当安装件处于转动途中的相机侧触针。
图9C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当安装件处于转动途中的相机侧触针。
图10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相机侧触针。
图11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镜头侧触点图案和相机侧触针。
图11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镜头侧触点图案和相机侧触针。
图1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镜头侧触点图案和相机侧触针。
图12A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型例的相机侧触针。
图12B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型例的相机侧触针。
图13A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可更换镜头的镜头类型判断单元如何被连接到相机微计算机的方框图。
图13B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可更换镜头的镜头类型判断单元如何被连接到相机微计算机的方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电压转换单元的构造的方框图。
图15A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相机微计算机处的输入/输出时刻的示例的时间图。
图15B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相机微计算机处的输入/输出时刻的示例的时间图。
图16是示出作为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且使用成型的安装件的相机的构造的主视图。
图17是示出图16中所示的相机的构造的后视图。
图18是图16中所示的相机的安装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9示出当相机落下时如何施加外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征和方面。
图1A示出如下相机系统:该相机系统包括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相机配件的可更换镜头100和可拆卸地安装该可更换镜头100的相机10。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均包括具有电触点的安装件1,该电触点用于将电源从相机10供给到可更换镜头100且允许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通信。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更换镜头100将被说明为可安装到相机10的相机配件,除可更换镜头100以外的相机配件作为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也被包括在本发明中。
相机10包括图像传感器11,其被构造成通过对由可更换镜头100内的拍摄透镜101形成的光学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电信号。此外,相机10包括:模拟/数字(AD)转换单元12,其被构造成将从图像传感器11输出的模拟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及图像处理单元13,其被构造成通过对数字信号进行各种图像处理而产生视频信号。通过图像处理单元13产生的视频信号(静止图像和运动图像)被显示在显示单元14上和/或被记录在记录介质15中。
此外,相机10包括存储器16,其被构造成用作处理视频信号时的缓冲器且存储被将稍后说明的相机控制单元18使用的操作程序。此外,相机10包括操作输入单元17,其例如包括用于接通/断开电源的电源开关、用于开始记录视频信号的拍摄开关和用于在菜单中设定各种项目的选择/设定开关。相机控制单元18包括微计算机。相机控制单元18根据来自操作输入单元17的信号控制图像处理单元13且控制与可更换镜头100的通信。
另一方面,可更换镜头100包括镜头驱动单元102,其被构造成驱动致动器,用于使包括在拍摄透镜(shooting lens)101中但在图1A中未示出的聚焦透镜、变焦透镜、光圈和图像稳定透镜移动或操作。此外,可更换镜头100包括具有微计算机的镜头控制单元103,该微计算机根据经由通信从相机控制单元18接收的控制信号来控制镜头驱动单元102。
图1B示出了端子,该端子设置在安装件1处以在相机10(相机控制单元18)和可更换镜头100(镜头控制单元103)之间建立电接触。
LCLK端子(1-1)是从相机10输出到可更换镜头100的通信时钟信号用的端子。DCL端子(1-2)是从相机10输出到可更换镜头100的通信数据用的端子。DLC端子(1-3)是从可更换镜头100输出到相机10的通信数据用的端子。
MIF端子(1-4)是用于检测可更换镜头100安装于相机10的端子。相机控制单元18中的微计算机20(以下称为相机微计算机)基于MIF端子的电压检测可更换镜头100安装于相机10。
DTEF端子(1-5)是用于检测安装于相机10的可更换镜头100的类型的端子。相机微计算机20基于DTEF端子的电压检测安装于相机10的可更换镜头100的类型。
VBAT端子(1-6)是用于从相机10向可更换镜头100供给除了通信控制以外的各种操作中使用的驱动电源(VM)的端子。VDD端子(1-7)是用于从相机10向可更换镜头100供给在通信控制中使用的通信控制电源(VDD)的端子。DGND端子(1-8)是用于将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的通信控制系统接地的端子。PGND端子(1-9)是用于将例如包括布置于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的马达的机械驱动系统接地的端子。
假定如下情况:存在第一可更换镜头和基于与该第一可更换镜头不同的通信电压操作的第二可更换镜头,相机10基于DTEF端子的电压识别可更换镜头的类型。此刻,将说明该情况。以下将说明通信电压。
设置于相机控制单元18的相机电源单元21将从安装于相机10的未示出的电池供给的电池电压转换成各电路的操作所需的电压。此刻,电源单元21产生电压V1、V2、V3和VM。
电压V1是作为第一可更换镜头和第二可更换镜头的通信控制电压(VDD)和第一可更换镜头的通信电压的电压。电压V2是第二可更换镜头的通信电压。电压V3是作为相机微计算机20的操作电源的电压。电压VM是作为如上所述的第一可更换镜头和第二可更换镜头的驱动电源的电压。电压V1和电压V2是彼此不同的电压。然而,电压V1和电压V3或者电压V1和电压VM可能是相同的电压。此外,电压V2和电压V3或者电压V2和电压VM可能是相同的电压。
例如,当相机10利用安装于相机10的可更换镜头100而切换到操作状态时,相机微计算机20通过CNT_VDD信号接通电源开关22。随后,相机10开始将通信控制电压(VDD)供给到可更换镜头100。当相机10切换到停止状态(OFF state)时,微计算机20断开电源开关22且相机10停止向可更换镜头100供给通信控制电源(VDD)。
当相机10切换到工作状态且电源VDD从相机10被供给到可更换镜头100时,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彼此通信。相机微计算机20根据相机操作通过诸如聚焦控制指示和光圈控制指示等通信指示指示镜头微计算机211驱动可更换镜头100的镜头驱动单元102。此刻,在发送与驱动镜头驱动单元102的指示对应的信号之前,相机微计算机20通过CNT_VBAT信号接通电源开关33。随后,相机10将驱动电源(VM)供给到可更换镜头100。在完成镜头驱动单元102的驱动之后,相机微计算机20接收来自镜头驱动单元102的与驱动完成对应的信息。随后,相机微计算机20通过CNT_VBAT信号断开电源开关33。结果,相机10停止供给驱动电源(VM)。
电容器C1和C2连接到镜头控制单元103内的通信控制电源(VDD)和驱动电源(VM)的相应线路,以例如稳定镜头控制的操作且防止由于静电引起电气元件破损。
当接通电源开关22时,相机微计算机20开始将电源VDD和VM从相机10供给到可更换镜头100。当电源开关22断开时,相机微计算机20停止将电源VDD和VM从相机10供给到可更换镜头100。
相机微计算机20经由电压转换单元23与可更换镜头100通信。相机微计算机20包括用于输出通信时钟信号的LCLK_OUT端子、用于将通信数据输出到可交换镜头100的DCL_OUT端子和用于从可交换镜头100接收通信数据的输入的DLC_IN端子。此外,相机微计算机20包括用于检测可更换镜头100的安装的MIF_IN端子、用于识别可更换镜头100的类型的DTEF_IN端子和用于将通信电压切换信号输出到电源转换单元23的CNT_V_OUT端子。此外,相机微计算机20包括用于输出电源开关的通电信号的CNT_VDD_OUT端子、用于连接到图像处理单元13的连接端子和用于连接到操作输入单元17的连接端子。以下,将说明电压转换单元23的操作。
镜头电源单元214将从相机10被供给到可更换镜头100的电源VDD(电压V4)转换成电压V5。镜头控制单元103内的微计算机211(以下称为镜头微计算机)经由上述电压转换单元23与相机微计算机20通信。镜头微计算机211包括用于接收通信时钟信号的输入的LCLK_IN端子、用于将通信数据输出到相机10的DLC_OUT端子、用于从相机10接收通信数据的输入的DCL_IN端子和用于连接到镜头驱动单元102的连接端子。
将说明可更换镜头100安装到相机10的检测。相机微计算机20的MIF_IN端子经由电阻R2(100KΩ)被上拉到电源,使得当未安装可交换镜头100时MIF_IN端子被设定为H(高)。然而,当安装可交换镜头100(第一可交换镜头和第二可交换镜头)时,MIF_IN端子被连接到可交换镜头100处的接地部GND,使得在不考虑可交换镜头100的类型的情况下、在安装可交换镜头100时MIF_IN端子被设定为L(低)。
将参照图13说明镜头类型判断单元213的构造的示例。镜头类型判断单元213包括电阻RL,其布置在接地部GND和设置在安装件1处的DTEF端子之间。电阻RL的电阻值预先被设定为根据可交换镜头100的类型的值。例如,布置于图13A所示的第一可交换镜头中的电阻RL被设定为0Ω,布置于图13B所示的第二可交换镜头中的电阻RL被设定为300Ω。
在相机10中,电阻R1(例如100KΩ)连接在安装件1的DTEF端子和相机微计算机20的操作电源的电压(V3)之间。此外,DTEF端子被连接到相机微计算机20的DTEF_IN端子。相机微计算机20的DTEF_IN端子具有AD转换功能(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功能为10Bit的AD转换功能)。
将说明通过相机微计算机20判断可交换镜头100的类型用的操作。相机微计算机20根据被输入到DTEF_IN端子的电压值来判断安装的可交换镜头100的类型。更具体点,相机微计算机20将输入电压值从模拟数据转换到数字数据,且通过将AD转换值与预先存储在相机微计算机20中的镜头类型判断基准进行比较来判断可交换镜头100的类型。
例如,当安装第一可更换镜头时,输入到DTEF_IN端子的电压的AD转换值从RL/(R1+RL)被判断为近似“0x0000”,RL/(R1+RL)即为电阻R1的100KΩ和电阻RL的0Ω之间的电阻比。因此,相机微计算机20检测出:DTEF_IN端子的AD转换值在作为用于将镜头的类型判断为第一可更换镜头的基准的“0x0000-0x007F”的范围内,且判断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为第一可更换镜头。另一方面,当安装第二可更换镜头时,输入到DTEF_IN端子的电压的AD转换值从RL/(R1+RL)被判断为近似“0x02FF”,RL/(R1+RL)即为电阻R1的100KΩ和电阻RL的300Ω之间的电阻比。因此,相机微计算机20检测出:DTEF_IN端子的AD转换值在作为用于将镜头的类型判断为第二可更换镜头的基准的“0x0280-0x037F”的范围内,且判断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为第二可更换镜头。
在以上说明中,第一可交换镜头的电阻RL的电阻值被设定为0Ω。然而,代替使用0Ω的电阻,DTEF端子可以直接连接到接地部GND。
图14示出了电压转换单元23的构造的示例。电压选择器51具有如下功能:根据SEL端子的逻辑将被输入到VIN1端子和VIN2端子的两个电压中的任一电压输出到OUT端子。更具体地,当SEL端子处于级别L时,电压选择器51输出VIN1端子的电压。当SEL端子处于级别H时,电压选择器51输出VIN2端子的电压。相机微计算机20的电压V1、电压V2和CNT_V_OUT端子分别被连接到VIN1端子、VIN2端子和SEL端子。以下,OUT端子的输出将被称为Vs
电平移位器(level shifter)52、53、54具有如下功能:在将被输入到SIN端子的信号从VIN端子的电压转换到VOUT端子的电压的状态下将该信号从SOUT端子输出。
相机微计算机20的LCLK_OUT端子被连接到电平移位器52的SIN端子,SOUT端子被连接到安装件1的LCLK端子。此外,与相机微计算机20的操作电源的电压相同的电压V3被连接到VIN端子,从电压选择器51输出的电压VS被连接到VOUT端子。相机微计算机20的DCL_OUT端子被连接到电平移位器53的SIN端子。SOUT端子被连接到安装件1的DCL端子。与相机微计算机20的操作电源的电压相同的电压V3被连接到VIN端子。从电压选择器51输出的电压VS被连接到VOUT端子。安装件1的DLC端子被连接到电平移位器54的SIN端子。SOUT端子被连接到相机微计算机20的DLC_IN端子。从电压选择器51输出的电压VS被连接到VIN端子。此外,与相机微计算机20的操作电源的电压相同的电压V3被连接到VOUT端子。以这种方式,自电压选择器51输出的电压VS(即V1或V2)用作相机10和可交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电压。
接下来,将说明通过电压转换单元23进行的电压切换操作。相机微计算机20根据表1所示的逻辑表控制CNT_V_OUT端子。
[表1]
Figure BDA0001641039740000121
如上所述,相机微计算机20基于被输入到DTEF_IN端子的电压值(AD转换值)判断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的类型。随后,相机微计算机20根据关于可更换镜头100的类型的判断结果控制从CNT_V_OUT端子输出的逻辑。更具体地,在相机微计算机20从DTEF_IN端子的电压值判断出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为第一可更换镜头的情况下,相机微计算机20从CNT_V_OUT端子输出H以控制将为电压V1的通信电压。另一发面,在相机微计算机20从DTEF_IN端子的电压值判断出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为第二可更换镜头的情况下,相机微计算机20从CNT_V_OUT端子输出L以控制将为电压V2的控制电压。
在相机微计算机20检测出作为DTEF_IN端子的电压值(AD转换值)的电压值处于超出将镜头的类型判断为第一可交换镜头和第二可交换镜头用的上述基准的范围的情况下,相机微计算机20判断出安装的镜头为“非对应镜头”,该“非对应镜头”是相机10不支持的可更换镜头。可选地,假定为如下镜头:相机微计算机20不能正常判断该镜头的类型,则该相机微计算机20保留该判断。在这些情况下,该相机微计算机20不与可更换镜头100通信。
图15A和图15B均示出了相机微计算机20的MIF_IN端子、DTEF_IN端子、CNT_V_OUT端子、CNT_VDD_OUT端子和安装件1的LCLK端子的输入输出时刻的示例。图15A和图15B分别示出了当安装第一可更换镜头的时刻和安装第二可更换镜头的时刻。时刻t0表示在镜头的安装过程中电压被输入到DTEF_IN端子时所在的时刻。时刻t1表示在镜头的安装过程中电压被输入到MIF_IN端子时所在的时刻。此外,时刻t2表示相机10起动(接通电源)时所在的时刻。时刻t3表示判断出镜头的类型且设定通信电压时所在的时刻。时刻t4表示开始向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通电并与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通信时所在的时刻。时刻t0和时刻t1可以同时。尽管电压被输入到DTEF_IN端子和MIF_IN端子时所在的时刻如上所述为时刻t0和时刻t1,但是相机微计算机20读取电压值时所在的时刻为如下顺序:在将MIF_IN端子设定为L之后,相机微计算机20读取DTEF_IN端子的电压值。
不管是否安装第一可更换镜头或是否安装第二可更换镜头,在电压被输入到DTEF_IN端子之后(或在电压被输入到DTEF_IN端子的同时)(t0和t1),电压被输入到MIF_IN端子。随后,在相机10起动(t2)之后,判断镜头类型且根据判断结果设定通信电压(t3)。之后,开始向可更换镜头100通电并与可更换镜头100通信(t4)。在相机10起动后更换镜头100可以安装于相机10,甚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时刻t0、t1和t2的顺序是相反的,也在电压被输入到DTEF_IN端子之后(或在电压被输入到DTEF_IN端子的同时),电压被输入到MIF_IN端子。
为了实现镜头安装时的该操作(或控制),不管可更换镜头100是否为第一可更换镜头或第二可更换镜头且不管相机10起动时所在的时刻为那一时刻,在MIF端子被连接之前(或在MIF端子被连接的同时),DTEF端子应当被连接到安装件1。其原因如下。如上所述,在MIF_IN端子被设定为L时,相机微计算机20读取DTEF_IN端子的电压值。此刻,在尽管MIF_IN端子切换到L而DTEF端子未被连接的情况下,相机微计算机20判断出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为如上所述的非对应镜头,且相机微计算机20不与可更换镜头100通信。因此,应当确保的是,在MIF_IN端子被设定为L时所在的时刻DTEF端子被连接,以判断可更换镜头100的类型且在适当的通信电压下与可更换镜头100通信。
<关于安装端子的排列顺序>
接下来,将参照图1C进一步详细说明作为本发明的重要特征的安装端子的排列顺序(alignment sequence)。
首先,如在图1C的纸面中观察的,MIF端子被定位在最远端,即被定位在VDD端子和VBAT端子的上方,此刻将说明其原因。
假定MIF端子没有位于该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在用于安装可交换镜头100的转动过程中(在使可交换镜头100相对于相机10沿图1C所示的安装方向运动(转动)过程中),相机10的MIF端子接触被定位在可交换镜头100的MIF端子的安装方向的相反方向(在图1C的纸面中观察的下侧)上的端子。在与相机10的MIF端子接触的端子为VDD端子或VM端子的情况下,相机10的MIF端子由于该接触被拉至LOW侧。这是由于被连接到可交换镜头100的VDD或VM线路的电容器中存储的电荷导致的。
更具体地,如上所述,应当确保的是,当MIF_IN端子被设定为L时,连接DTEF端子。然而,可能是的,当相机10的MIF端子被拉至LOW侧时,相机10开始将通信控制电源(VDD)供给到可交换镜头100。这可能不仅导致电源的浪费消耗而且由于以错误的通信电压开始通信还导致可能会对可交换镜头100的电路造成破损。此外,可能发生通信误差,且可能出现相机10的锁定和错误的显示。
在这方面,即使比MIF端子靠近边缘的端子不具有诸如通信控制电源(VDD)或驱动电源(VM)的电容器电容,这也仅可能暂时地减少MIF端子被拉至LOW侧的可能性,由于只要存在端子和配线就应当存在寄生电容。
因此,如在图1C的纸面中观察的,MIF端子被布置在最远端,即被布置在VDD端子和VBAT端子的上方。
接下来,此刻将说明VDD端子和VM端子被设定为第二、第三相机侧触点和第二、第三相机配件触点的原因。
VDD端子和VM端子为用于供给通信控制电源(VDD)和驱动电源(VM)的端子,且这两个端子均为与电源供给相关的端子。通常地,在这些电源端子处,通过的电流具有相对大的电流值。另一方面,在被连接的端子处的高接触阻抗导致电压的显著下降。因此,对于可更换镜头100,如果电压显著地下降,则电压可能落到允许电路的操作的电压范围以下,这导致可更换镜头100的故障。
此外,在可更换镜头式相机中,预料的是,可更换镜头式相机的可更换镜头更换地越频繁,相机侧触点摩擦可更换镜头的触针越多,这导致触点的磨耗和接触阻抗的增加。如以下将说明地,相机侧端子由触针构成且随着该端子越靠近边缘,摩擦越不频繁(参见图1C)。换言之,在一次可更换镜头100的安装操作过程中,作为第一相机侧触点的相机侧MIF端子与作为第一相机配件触点的配件侧MIF端子接触,但是不与其他端子接触。另一方面,在一次用于安装可更换镜头100的操作/过程期间,作为第二相机侧触点的VDD端子摩擦作为第一和第二相机配件触点的配件侧MIF端子和VDD端子。在一次用于安装可更换镜头100的操作/过程期间,作为第三相机侧触点的VM端子摩擦作为第一、第二和第三相机配件触点的配件侧MIF端子、VDD端子和VM端子。总之,在触点的可靠性方面以及在可更换镜头100的更换次数的期望数量方面,将用于最大地供给电源的相机侧触点定位成靠近边缘是更有利的。因此,VDD端子和VM端子被设定为第二、第三相机侧触点和第二、第三相机配件触点。
此外,VDD端子为第二个,VM端子为第三个。以考虑在拆装可更换镜头100时的情况的方式确定该顺序。更具体地,关于可更换镜头相机系统,用户可以快速地更换可更换镜头100。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在电源接通时,在镜头驱动单元102操作时,用户可以拆卸可更换镜头100。假定VM端子和VDD端子被分别设定为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则第二相机配件触点VM和第三相机侧触点VDD在可更换镜头的安装或拆卸过程期间可能彼此接触,在其间建立电接触。镜头驱动单元102可能不会立即停止操作,与驱动单元102没有操作的状态相比,大电流可能流过第二配件触点VM。对于第三相机侧触点VDD,与VM端子一样大的电流不必须流通。因此,如果相对大的电流流过被连接到VDD端子的电路,则该电路可能被损坏,安装的电流熔断器可能被烧坏以防止不期望的电流流过。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VDD端子和VM端子被分别设定为第二触点和第三触点。根据该定位配置,流过第三相机侧触点VM的电流可能比期望流过相机侧触点VM的电流充分小。这是因为在可更换镜头100的拆装过程期间彼此接触的端子是作为第二相机配件触点的VDD端子和作为第三相机侧触点的VM端子,流过VDD端子的电流比与要求驱动镜头驱动单元102的电流对应的VM端子的电流小。
此外,在可更换镜头100的拆装过程期间,第三相机配件触点VM被连接到第四相机侧触点PGND。由于即使在可更换镜头100的拆装时镜头驱动单元102可能不会立即停止操作,但电源也会耗尽,进而使得镜头驱动单元102仅停止其操作,因此不会引起任何问题。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VDD端子被设定为第二相机侧触点和第二相机配件触点,且VM端子被设定为第三相机侧触点和第三相机配件触点。
此外,如上所述,大的电流流过VM端子和PGND端子之间。因此,为了使由于电流环路引起的磁场的产生最小化,适当地将针定位成彼此相邻,这减少了环路面积。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PGND端子被设定为第四相机侧触点和第四相机配件触点。
作为进行通信的信号针的DCL端子、DLC端子和LCLK端子优选地以被接地信号保护的方式布置。这是因为,如果存在外部噪声,噪声被添加到通信信号,这导致通信误差和故障。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DCL端子、DLC端子和LCLK端子被设定为第五触点。DGND端子被设定为第六触点。以这种方式,第五触点介于第四接地信号和第六接地信号之间,以防止噪声的干涉。
接下来,将说明包括相机侧触针的相机侧连接器的构造和包括镜头侧触点图案(配件侧触点面)的镜头侧连接器的构造,相机侧触针构成位于安装件1处的相机侧端子,镜头侧触点图案构成位于安装件1处的镜头侧端子。
图2A示出从光轴方向前侧(被摄体侧)观察的相机侧安装件201,图3A示出布置于相机侧安装件201的相机侧连接器(相机侧触点座202和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的放大图。图2B示出从光轴方向后侧(像平面侧)观察的镜头侧安装件301,图3B示出布置于镜头侧安装件301的镜头侧连接器(镜头侧触点座302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的放大图。此外,图4示出相机侧连接器和镜头侧连接器处于联接完成状态的截面。
相机侧安装件201被固定到未示出的相机主体(机架)的前端。相机侧安装件201包括环状安装件基准面201b,其用于确保相机侧安装件201的外周侧的前端处的预定凸缘焦距。此外,相机侧安装件201在安装件基准面201b的内侧的周向(以下称为安装件周向)上的三个位置包括相机侧卡爪201a。此外,用于相对于镜头侧安装件301的转动方向定位相机侧安装件201的锁定销205、以突出到安装件基准面201b和从安装件基准面201b缩回的方式设置在相机侧安装件201。
镜头侧安装件(配件侧安装件)301被固定到未示出的可更换镜头100的的后端。镜头侧安装件301在镜头侧安装件301的外周侧的后端包括作为光轴方向上的基准面的安装件基准面301b。镜头侧安装件301在安装件基准面301b的内侧的周向(安装件周向)上的三个位置包括镜头侧卡爪(配件侧卡爪)301a。此外,供相机侧安装件201的锁定销205插入的锁定孔301c形成在镜头侧安装件301,以开口于安装件基准面301b。锁定孔301c为具有如下内径的长孔:该内径允许待与锁定销205接合的锁定孔301c在安装件周向(相对转动方向)上相对于锁定销205几乎不具有间隙,且锁定孔301c为具有如下内径的长孔:该内径在镜头侧安装件301的径向(以下称为安装件径向)上比锁定销205的外径长一定程度。锁定孔301c的该尺寸允许当安装可更换镜头100(可更换镜头100相对于相机10转动)时锁定销205平滑地插入锁定孔301c。
保持沿安装件周向布置的九个相机侧触针202a1,202a2…202a9的相机侧触点座(相机侧触点保持部)202形成于相机侧安装件201的卡爪201a的内侧的区域的一部分中。如图4所示,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以向前突出和向后缩回(能够在突出/缩回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插入形成在相机侧触点座202的针保持孔中。柔性印刷配线板206布置于各针保持孔的底面。在从相机侧触点座202向前突出的方向上对相机侧触针202a1,202a2…202a9施力的触点弹簧202b1,202b2…202b9被布置在柔性印刷配线板206和各相机侧触针202a1,202a2…202a9的凸缘之间。
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以如下顺序被连接到参照图1B所描述的DTEF端子、DGND端子、LCLK端子、DLC端子、DCL端子、PGND端子、VBAT端子、VDD端子和MIF端子。
相机侧连接器由上述相机侧触点座202、相机侧触针202an(n=1至9,同样应用于以下说明中的“n”)、触点弹簧202bn和柔性印刷配线板206构成。
镜头侧触点座(配件侧触点保持部)302形成于镜头侧安装件301的卡爪301a的内侧的区域的一部分中。镜头侧触点座302保持沿安装件周向布置的九个矩形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302a2…302a9。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的形状可以是除矩形以外的形状,诸如圆形。
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经由柔性印刷配线板306被连接到图1所示的L_CPU151。凹部302z形成在与镜头侧触点座302的保持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302a2…302a9的部分(以下成为图案保持部)相邻的部分。凹部302z比图案保持部向前凹陷。此外,斜面302w形成在图案保持部和凹部302z之间。在以下说明中,术语“镜头侧触点座302”将被用于共同地指示镜头侧触点座302的保持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的部分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
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与以如下顺序被连接到DTEF端子、DGND端子、LCLK端子、DLC端子、DCL端子、PGND端子、VBAT端子、VDD端子和MIF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对应。
镜头侧连接器由上述镜头侧触点座302(包括凹部302z和斜面302w)、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n=1至9,同样应用于以下说明中的“n”)和柔性印刷配线板306构成。
相机侧触针202an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在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的联接完成状态下彼此成对地接触。在安装可更换镜头100时,镜头侧触点座302(如上所述地包括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与相机侧触针202an接触,由此相机侧触针202an在对触点弹簧202bn施加负荷的情况下被推抵相机侧触点座202。结果,相机侧触针202an被设定为与对应于该相机侧触针202an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压力接触,由此在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建立电接触。
图5中的(1)至图5中的(8)示出在可更换镜头100的安装期间当镜头侧连接器被连接到相机侧连接器时的过程。处于图5中的(1)至图5中的(8)所示的状态的上述锁定销205和锁定孔301c之间的关系也在图5中的(1)至图5中的(8)的右侧示出。
图5中的(1)示出如下状态:其中镜头侧安装件30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靠近相机侧安装件201直到各镜头侧卡爪301a几乎被插在相机侧卡爪201a中的两个卡爪之间。以下,图5中的(1)所示的状态将被称为安装件抵接前状态。图5中的(2)示出如下状态:其中各镜头侧卡爪301a被插在相机侧卡爪201a之间且镜头侧安装件301(安装件基准面301b)与相机侧安装件201(安装件基准面201b)在光轴方向上抵接。以下,图5中的(2)所示的状态将被称为安装件抵接状态(第一状态)。
图5中的(3)至图5中的(7)示出当镜头侧安装件301从安装件抵接状态朝向联接完成状态(第二状态)相对于相机侧安装件201正逐步地转动时的中间状态(在相对转动期间;以下称为中间转动状态)。图5中的(8)示出如下状态:其中镜头侧安装件301相对于相机侧安装件201转动,直到建立联接完成状态。
在图5中的(2)所示的安装件抵接状态下,镜头侧触点座302的图案保持部(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9或者其附近)与相机侧触针202a1接触。结果,与图5中的(1)所示的安装件抵接前状态相比,相机侧触针202a1被推向相机侧触点座202。
以下,在多个相机侧触针202an(n个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n)中,在安装件抵接状态下与镜头侧触点座302抵接的用于DTEF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1也将被称为第一相机侧触针。此外,在安装件抵接状态下没有与镜头侧触点座302抵接的除第一相机侧触针以外的相机侧触针,即相机侧触针202a2至202a9也将被称为第二相机侧触针。在它们中,用于MIF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9是特定的第二相机侧触针。
在安装件抵接状态下,通过镜头侧安装件301的位于远离锁定孔301c的位置处的安装件基准面301b推入锁定销205。因此,此后,镜头侧安装件301可以相对于相机侧安装件201转动。
在从图5中的(2)所示的安装件抵接状态经由图5中的(3)至图5中的(7)所示的中间转动状态直到图5中的(8)所示的联接完成状态的过程期间,完成了镜头侧卡爪301a和相机侧卡爪201a之间的接合。在该过程期间,镜头侧触点座302在相对于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滑动的状态下、抵着相机侧触点座202也推入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2至202a9。结果,最终地,在图5中的(8)所示的联接完成状态下,相机侧触针202an和与该相机侧触针202an对应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彼此接触(压力接触)。
此外,在联接完成状态下,锁定销205和锁定孔301c在安装件周向上的位置彼此对应,由此从相机侧安装件201的安装件基准面201b突出的锁定销205被插入到镜头侧安装件301的锁定孔301c中。结果,保持联接完成状态,直到通过未示出的解锁机构来从锁定孔301c释放锁定销205。
相机侧触针202an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在图5中的(4)至图5中的(7)所示的中间转动期间彼此接触,将参照图6说明上述的流程。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术语“针接触位置”将被用作指示在联接完成状态下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上的相机侧触针202an的接触位置。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的节距与相邻的触点图案上针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
此外,如图6A至6E中观察的,Lan(La1至La9)是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上的针接触位置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的左端之间的距离(即,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相对于相机侧触针202an移动所沿着的方向上的前端)。在这种情况下,La1至La9被设定为具有如下关系:La1>La2、La3、La4、La5、La6、La8>La9>La7
该关系可以被理解为着重于例如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和302a9以及相机侧触针202a1和202a9。LA是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在中间转动期间开始接触相机侧触针202a1的部分的位置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9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9在中间转动期间开始接触相机侧触针202a9的部分的位置之间的安装件周向上的距离。短语“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开始接触相机侧触针202an的部分”意味例如如果接触图案具有矩形形状时矩形的边或者如果接触图案具有圆形形状时圆弧的顶部。安装件周向上的距离也可以被称为角度。此外,LB是相机侧触针202a1和202a9(其中心轴线)之间的安装件周向上的距离(角度)。在这种情况下,距离LA比距离LB短(换言之,距离LB比距离LA长)。
当镜头侧安装件301从图5中的(3)所示的状态转动时,首先相机侧触针(用于DTEF端子的针)202a1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用于DTEF端子的图案)开始彼此接触,如图6A所示。此时,由于距离La1至La9(换言之,LaA和LaB)具有上述关系,因此其他的相机侧触针202a2至202a9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2至302a9彼此不接触。
当镜头侧安装件301从图6A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相机侧触针202a2至202a6和202a8以及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2至302a6和302a8同时开始彼此接触,如图6B(图5中的(5))所示。此刻,相机侧触针202a7和202a9以及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7和302a9彼此不接触。
当镜头侧安装件301从图6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相机侧触针(用于MIF端子的针)202a9和镜头侧触点图案(用于MIF端子的图案)302a9开始彼此接触,如图6C(图5中的(6))所示。此刻,由于距离La9和La7之间的关系为La9>La7,因此相机侧触针202a7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7彼此不接触。
当镜头侧安装件301从图6C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相机侧触针(用于VBAT端子的针)202a7和镜头侧触点图案(用于VBAT端子的图案)302a7开始彼此接触,如图6D(图5中的(7))所示。
随后,当镜头侧安装件301从图6D所示的状态进一步转动时,镜头侧安装件301和相机侧安装件201被设定为联接状态,如图6E(图5中的(8))所示。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以距离Lan递减的顺序彼此接触,构成DTEF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1和与该相机侧触针202a1对应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首先开始彼此接触。
距离LA和LB可以是相同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距离LA被增大以匹配距离LB,从而使用于DTEF端子的针与用于DTEF端子的图案接触的时刻和用于MIF端子的针与用于MIF端子的图案接触的时刻同步。此刻,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的周向上的宽度可以在与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开始接触相机侧触针202a1所在的部分相反的部分(如图6A至图6E中观察的右方向)处被增大。在距离LA和LB相同的情况下,当镜头侧安装件301从图5中的(3)所示的状态转动时,用于DTEF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1和用于MIF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9以及与该相机侧触针202a1和202a9对应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9分别同时开始彼此接触。
接下来,将说明关于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的问题和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当镜头侧安装件301从安装件抵接前状态移动到安装件抵接状态时,在镜头侧安装件301急冲抵接相机侧安装件201的状态下,镜头侧触点座302强烈地撞击相机侧触针202a1。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以能够移动地保持针(即具有允许移动的装配间隙)的方式被插入相机侧触点座202的孔。因此,由于来自该撞击的冲击,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可能变形,例如与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和针保持孔之间的装配间隙量对应地、从沿着光轴方向几乎直线地直伸的位置倾斜或弯曲。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建立联接完成状态时,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和与该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对应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可能也不会正常接触,这导致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误差和电源的短路。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的安装件周向上的宽度、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的安装件径向上的高度、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之间的节距和距离、相机侧触针202an之间的节距和相机侧触针202an的直径被设定如下。
《关于镜头侧触点图案(配件侧触点面)的宽度和高度》
以下,与相应的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2至202a9(以下将被称为“对应的”针)成对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2至302a9将被称为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第二配件侧触点面)。用于MIF端子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9与特定的第二配件侧触点面对应。如图7A和8A所示,这些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2至302a9的宽度将被设定为L1。在图7A和图8A中,第二相机侧触针被标注为202ax,彼此相邻的第二相机侧触针被标注为202ax和202ax+1。此外,与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对应的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被标注为302ax,彼此相邻的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被标注为302ax和302ax+1
如图8A所示,宽度L1被设定为比如下范围W的直径V长预定容许量:在该范围W内,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在没有变形而沿着光轴方向几乎直线地直伸的状态下接触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由于当拆装可更换镜头100时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的顶部抵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重复滑动而被磨耗。因此,也考虑该磨耗而设定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与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接触的范围W。在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的顶部,与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接触的部分具有宽度(直径)V。
此外,如图7A所示,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的高度被设定为高度L3。
另一方面,以下,与用于DTEF端子的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成对(对应)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将被称为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第一配件侧触点图案)。如图7B和图8B所示,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的宽度被设定为比宽度L1宽的宽度L2。在图7B和图8B中,第一相机侧触针被标注为202ay,被载置成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相机侧触针被标注为202ay和202ay+1。此外,与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对应的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被标注为302ay,被载置成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被标注为302ay和302ay+1
图8B示出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其顶部以从沿着光轴方向几乎直线地直伸的原始状态倾斜或者变形的方式移位。如图8B所示,宽度L2被设定为比顶部移位的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能够与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接触的范围WW(以下也被称为估计接触范围)的直径VV长预定容许量。估计接触范围WW是与如下量对应的范围:该量是根据其设计被估计为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顶部能够移位的量,且估计接触范围WW是如下范围:基于该范围,例如如果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顶部移位超出估计接触范围(estimated contactrange)WW,则判断发生故障或异常。
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顶部由于在拆装可更换镜头100时抵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重复滑动而也被磨耗。因此,也考虑到该磨耗而设计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能够与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接触的范围WW(估计接触范围)。在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顶部,与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接触的部分具有宽度(直径)VV。
此外,如图7B所示,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的高度被设定为高度L3,该高度与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的高度相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和302ay的高度L3被设定为比宽度L1和L2长。然而,高度L3可以等于宽度L1或L2,或者可以比宽度L1或L2短。
图7A和图7B作为示意图分别示出:针接触位置位于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或302ay的径向和周向上的几乎中心。然而,针接触位置不必需位于径向和周向上的中心。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6E所示,各针接触位置位于从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n的径向上的中心移位的位置。
以这种方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能够发生倾斜和变形的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对应的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的宽度被设定为比与不容易发生倾斜和变形的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对应的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的宽度宽。结果,即使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202a1)由于抵接(撞击)于镜头侧触点座302而倾斜或变形,也能够确保在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202a1)和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302a1)之间的正常接触(电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误差的发生,且防止电源的短路。
图3B将宽度L1和L2示出为圆弧状地形成在镜头侧安装件301镜头侧触点座302的角度范围θL1和θL2
《关于镜头侧触点图案(配件侧触点面)之间的节距和距离,相机侧触针之间的节距》
如图7A和图8A所示,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和302ax+1(302a2至302a9)之间的节距和距离被分别设定为节距P1和距离Q1。镜头侧触点图案之间的节距与相邻的触点图案上的针接触位置之间的距离对应。此外,镜头侧触点图案之间的距离与特定镜头侧触点图案和在安装件周向上与该特定镜头侧触点图案相邻的镜头侧触点图案之间的距离(如果触点图案具有矩形形状,则是边之间的距离)对应。镜头侧触点图案之间的距离在镜头侧触点图案和相机侧触针之间的接触中是重要的。此外,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和202ax+1之间的节距(针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根据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和302ax+1之间的节距P1也被设定为节距P1。
确定节距P1和距离Q1,以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假定范围W是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的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与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接触的范围(以下称为接触范围)。
第一条件是:如图9A所示,当安装/拆卸可更换镜头100时,在可更换镜头100的转动期间,单个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不会同时接触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和302ax+1。换言之,距离Q1被设定为比接触范围W的宽度V大(Q1>V)。
第二条件是:单个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不会同时接触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和202ax+1
此外,第三条件是:即使在各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中存在减小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之间的距离的位置误差,也满足上述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
满足第一至第三条件能够防止彼此相邻的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和302ax+1之间的和彼此相邻的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和202ax+1之间的导致电源的短路等故障的同时导通。
另一方面,如图7B和图8B所示,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302a1)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1(302a2)之间的节距和距离被设定为节距P2和距离Q2,节距P2和距离Q2分别比节距P1和距离Q1长。第一和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y和202ay+1之间的节距(针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根据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之间的节距P2也被设定为节距P2。
首先,比范围W宽的范围WW是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能够与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接触的范围(估计接触范围),基于该范围确定节距P2和距离Q2。此外,根据此,也基于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的被设定为比宽度L1宽的宽度L2的宽度来确定节距P2和距离Q2。于是,确定节距P2和距离Q2以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条件是,如图9B所示,当安装/拆卸可更换镜头100时,在可更换镜头100的转动期间,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不会同时接触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换言之,距离Q2被设定为比估计接触范围WW的宽度VV长(Q2>VV)。应当注意的是,节距P2比宽度VV长(P2>VV)。
图9C示出节距P1和距离Q1被设定为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之间的节距和距离的示例。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同时接触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
如上所述,相机侧触针202a1由于镜头侧触点座302的抵接(撞击)可能倾斜或变形。如果相机侧触针202a1同时接触用于DTEF端子的作为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的图案和与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相邻的用于DGND端子的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2,则会发生以下故障。如上所述,相机微计算机20基于DTEF_IN端子的电压值判断安装的可更换镜头100的类型。如果相机侧触针202a1同时接触用于DTEF端子的图案和用于DGND端子的图案,则在用于DTEF端子的图案和用于DGND端子的图案之间建立导通,使得相机微计算机20可能错误地判断可更换镜头100的类型。相机微计算机20基于该判断结果设定用于与可更换镜头100通信的电压。因此,如果相机微计算机20判断出镜头的类型与实际安装的可更换镜头不同,这导致失败地设定适当的通信电压,从而导致不能正常通信。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考虑到相机侧触针202a1的可能倾斜和变形,增大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和与该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相邻的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2之间的距离。
第二条件是,单个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不会同时接触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y和202ay+1
此外,第三条件是,即使存在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的减小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1之间的距离的位置误差,也满足上述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
满足第一至第三条件能够防止彼此相邻的第一、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之间的和彼此相邻的第一、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y和202ay+1之间的导致电源的短路等故障的同时导通。
图3A和图3B分别将节距P1和P2示出为圆弧状地形成在相机侧安装件201上的相机侧触点座202上的角度范围θp1和θp2和圆弧状地形成在镜头侧安装件301上的镜头触点座302上的角度范围θp1和θp2。此外,图3B将距离Q1和Q2示出为圆弧状地形成在镜头侧安装件301上的镜头侧触点座302上的角度范围θQ1和θQ2
自然地,考虑到卡爪之间的联接时的转动量,为了防止转动量的增加,有效的是,在不会导致例如电源短路的上述范围内,尽可能减小相机侧触针202an之间的节距。然而,如上所述,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和与该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相邻的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2之间的节距应当考虑由于镜头侧触点座302的抵接(撞击)而导致的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处的倾斜和变形来确定。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其他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和202ax+1之间的节距相比,增大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和与该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相邻的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2之间的节距。
基于包括一个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的示例来说明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多个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可以与多个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一起设置。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还可以通过分别将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与该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相邻的另一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1之间的节距和距离设定为节距P2和距离Q2来获得相似效果。此外,与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x对应的第一和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y和202ax的之间的节距也被设定为节距P2。然而,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x之间的节距和距离不必需与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之间的节距和距离相同。换言之,假定P2a和Q2a为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x之间的节距和距离,且P2b和Q2b为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之间的节距和距离,节距和距离可以为以下关系。
P2a≠P2b(假定P1<P2a)
Q2a≠Q2b(假定Q1<Q2a)
在这种情况下,节距P2b和P2a被分别设定为彼此相邻的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之间的节距和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x之间的节距。
以这种方式,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使用满足以下条件(1)至(3)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x以及第一和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y和202ax。应当注意的是,如上所述,节距P2和距离Q2包括上述节距P2a、P2b和距离Q2a、Q2b。
L1<L2(θL1L2)…(1)
P1<P2(θP1P2)…(2)
Q1<Q2(θQ1Q2)…(3)
由于该尺寸配置,即使由于镜头侧触点座302强烈抵接于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而导致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倾斜或变形,也能够确保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和接触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之间的正常接触(电接触)。因此,能够防止发生由于不能正常接触而可能在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引起的通信误差,且能够防止发生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的可能由电源的短路引起的故障。
此外,期望满足第四条件,其要求上述距离LA比距离LB短或等于距离LB,作为当可更换镜头100安装于相机10是操作用的(或者控制用的)条件。换言之,期望地,以在MIF端子连接之前或在MIF端子连接的同时连接DTEF端子的方式设定宽度L2、节距P2和距离Q2中的至少一者。
《关于相机侧触针的直径》
如上所述,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202a1)可以以如下方式变形,例如,当安装件处于抵接状态时由于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202a1)抵着镜头侧触点座302的强烈撞击而导致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202a1)弯曲。该变形可以通过将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直径
Figure BDA0001641039740000301
设定为比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202a2至202a9)的直径
Figure BDA0001641039740000302
大以增大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1的刚性来防止,如图12A和图12B所示。
换言之,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直径
Figure BDA0001641039740000311
和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的直径
Figure BDA0001641039740000312
可以被设定为满足以下条件(4)。
Figure BDA0001641039740000313
该尺寸配置可以减少由于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的变形而导致发生通信误差和电源的短路的可能性。
不必需满足所有以上条件(1)至(4)。通过满足条件(1)、(2)和(4)中的至少一者就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效果。满足条件(1)、(2)和(4)中的至少一者使得能够确保倾斜或变形的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和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之间的正常接触。而且,满足条件(3)能够解决上述电源的短路的问题。
另外,进一步满足上述的距离LA比距离LB短或等于距离LB(距离LB比距离LA长或等于距离LA)的条件使得能够在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开始通信之前、设定对于安装于相机10的可更换镜头100适当的通信电压。因此,能够防止由于设定了不适当的通信电压而导致发生通信误差。
《关于针的布局》
图16、图17和图18示出了使用成型的安装件的相机侧安装件201的构造。图16示出从相机10的前侧观察的相机侧安装件201和相机10的内部构造。图17示出从相机10的后侧观察的相机10的内部构造。此外,图18示出相机侧安装件201的分解图。
图16至图18所示的构造基本上与图2至图4所示的构造相似,与图2至图4共通的构件以与图2至图4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而没有说明这些构件。然而,在图16至图18中,尤其地,具有安装件基准面201b和在相机侧安装件201处的相机侧卡爪201a1至201a3(在图2A中标注为201a)的环状构件被指示为成型的安装件201A。成型的安装件201A通过对诸如包括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等的树脂进行模具成形来形成。
图16至图18示出包括成型的安装件201A、安装件接地板208、安装件弹簧222、锁定销205以及其他部件的相机侧安装件201的示例。
此外,图18示出板簧的触点弹簧220,其被使用以代替图4所示的螺旋弹簧的触点弹簧202b1至202b9。此外,图18示出如下示例:其中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的基端被固定和电连接到代替图4中所示的柔性印刷配线板206使用的柔性印刷配线板221的9个配线部的末端。
柔性印刷配线板221和触点弹簧220以按该顺序叠置的方式通过两个螺钉223被固定到安装件接地板208的背面。上述相机侧触点座202形成于安装件接地板208。
孔221c形成于柔性印刷配线板221。以下将说明的位于最下位置的紧固螺钉204a贯穿孔221c。然后,第一引出部221a和第二引出部221b分别形成于孔221c的安装件周向上的两侧。用于相机侧触针202a4至202a9的6个配线部形成于第一引出部221a。此外,用于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3的3个配线部形成于第二引出部221b。
触点弹簧220布置于相机侧安装件201(安装件接地板208)和相机主体209之间,且通过9个弹簧臂沿使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从相机侧触点座202突出的方向对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施力。供最下侧的紧固螺钉204a贯穿的孔220c也形成于触点弹簧220。然后,用于相机侧触针202a4至202a9的6个弹簧臂和用于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3的3个弹簧臂形成于孔220c的安装件周向上的两侧。
如上所述,成型的安装件201A通过对树脂进行模具成形来制造,与使用金属安装件的相机侧安装件相比,对于相机侧安装件201使用该成型的安装件201A可能导致强度不足。当相机10如参照图19所描述地落下时,最大外力被施加于形成在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三个相机侧卡爪201a1至202a3中的如下相机侧卡爪201a2:该相机侧卡爪201a2形成在包括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最下位置的角度范围。
图16所示的相机10的横向延伸姿势被称为通常姿势(或者横向姿势)。成型的安装件201A(即相机侧安装件201)的最下位置是,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安装件周向上的位置中的,当相机10处于通常姿势时供从相机侧安装件201的中心O起竖直向下延伸的点划线B穿过的位置。换言之,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最下位置是在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安装件周向上的位置中的当相机10处于通常姿势时位于最下侧的位置。此外,相似地,相机侧触点座202的最下位置是在相机侧触点座202的安装件周向上的位置中的当相机10处于通常姿势时位于最下侧的位置。
从图16清楚地,当相机10处于通常姿势时,快门开口226b具有矩形而孔220c形成为圆形。因此,期望防止穿过快门开口226b(例如,镜头装置的内部的反射光和通过设置相机侧触点座202而形成的突起)的不必要的光穿过快门开口226b。在这方面,相机侧触点座202定位成尽可能远离快门开口226b以防止或减少该不必要的光传输通过快门开口226b。
紧固螺钉204a至204f被用于将成型的安装件201A固定于图18所示的相机主体209,且以等间隔布置在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周向上的6个位置。这6个紧固螺钉204a至204f中的紧固螺钉204a以紧固螺钉204a的中心位于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最下位置的方式布置。因而,相机侧卡爪201a2和紧固螺钉204a布置在当安装有可更换镜头100的相机10落下时最大外力所施加于的最下位置,由此能够确保抵抗落下时的冲击的充分的强度。
供上述锁定销205贯穿的孔形成于成型的安装件201A。锁定销205通过该孔从成型的安装件201A突出或缩回到成型的安装件201A中。
此外,快门单元226布置于相机10的内部。快门单元226包括快门帘(未示出),该快门帘通过作为相机侧致动器的快门驱动马达(shutter charging motor)226a的转动操作被驱动(施力)以进入到闭合状态。快门帘由于驱动解除而相对于快门开口226b沿打开方向移动,此后,快门帘在被驱动的状态下再次沿关闭方向移动,由此控制图1所示的图像传感器11的曝光量。快门驱动马达226a当转动以驱动快门帘时产生噪声。如图16所示,快门驱动马达226a布置在成型的安装件201A(相机侧安装件201)的中心O的右侧(一侧)。
此外,电池227布置在成型的安装件201A(相机侧安装件201)的中心O的左侧(另一侧)。在图16的主视图中,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左侧部分与电池227重叠。然而,布置在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左侧部分的两个紧固螺钉204b和204c位于能够避免与电池227干涉的位置。因此,电池227能够位于靠近成型的安装件201A(相机侧安装件201)的中心O的位置,由此减少相机10的尺寸。
如图2A和图3A所示,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沿安装件周向布置于相机侧触点座202。
参照图18,安装件弹簧222包括形成在安装件弹簧222的周向上的三个位置的弹簧片222a1、222a2和222a3。弹簧片222a1至222a3分别朝向相机主体209拉与相机侧卡爪201a1至201a3接合的镜头侧卡爪301a(参见图2B)。
静压接收件201d布置于各相机侧卡爪201a1至201a3的里侧。静压接收件201d具有如下功能:当预定值或大于预定值的负荷朝向相机主体209所在侧的相反侧被施加于安装件弹簧222(弹簧片222a1至222a3)时,静压接收件201d通过抵接镜头侧卡爪301a而在不介入安装件弹簧22的情况下保持可更换镜头100。静压接收件201d在最下位置处形成于相机侧卡爪201a2,该相机侧卡爪201a2形成在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包括最下位置的角度范围内。
在如此构造的相机侧安装件201处,紧固螺钉204a如上所述布置在成型的安装件201A的最下位置,使得触点弹簧220被布置成避开紧固螺钉204a。更具体地,触点弹簧220的9个弹簧臂被布置成在相机侧安装件201(安装件接地板208)和相机主体209之间从紧固螺钉204a的安装件周向上的两侧朝向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延伸。
在这种情况下,有效的是,配置触点弹簧220的9个弹簧臂以施加足够用于维持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与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接触的均一施力。另外,需要尽可能小地构造包括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柔性印刷配线板221)和触点弹簧220的触点单元。因此,需要使触点弹簧220的9个弹簧臂的各自的宽度、长度和变形量均一。
假定相机侧触针布置在相机侧触点座202的处于紧固螺钉204a正上方的最下位置且触点弹簧220的9个弹簧臂具有相同宽度和长度,则需要增大从紧固螺钉204的旁边延伸到该相机侧触针的弹簧臂的倾斜。结果,需要增大触点弹簧220的9个弹簧臂的节距和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的节距超出上述的节距所必要的条件。这导致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沿安装件周向占有的角度范围(占据的角度范围)增大。
此外,即使相机侧安装件201的当相机10落下时接收最大负荷的最下位置通过紧固螺钉204a被强固地固定,最大冲击也被施加到被布置在相机侧触点座202的最下位置的相机侧触针。最好不要将相机侧触针布置在相机侧触点座202的最下位置,以防止相机侧触针由于该冲击而破损(诸如弯曲或损坏等)。
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被布置在相机侧触点座202的安装件周向上的位置中的、除当相机10处于通常姿势时的最下位置以外的位置。该位置配置能够减少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的占据的角度范围而同时允许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在突出方向上被充分且均匀地施力,此外该位置配置能够增强当相机10落下时的耐冲击性。
此外,图17示出了电路板224和布置于电路板224的电源电路块225。此外,被连接到电池227的端子的连接器226以图17中的虚线示出。连接器226经由正极226a、负极226b和信息端子226c被连接到电池227且将电源供给到电源电路块225。
第一连接器224a布置于电路板224。第一连接器224a被连接到柔性印刷配线板221的第一引出部221a。此外,第二连接器224b布置于电路板224。第二连接器224b被连接到柔性印刷配线板221的第二引出部221b。
在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中,作为用于电源的触针的用于VBAT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7与用于PGND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6一起被布置在相机侧安装件201的中心O的电源电路块225所在侧(以下称为电源电路侧)。换言之,与将相机侧触针202a7布置在相机侧安装件201的中心O的快门驱动马达226a所在侧(相机致动器侧;以下称为马达侧)相比,供大电流流过的用于VBAT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7被定位成靠近电源电路块225。结果,能够减少当用于电源的电流从电源电路块225流至用于VBAT端子的相机侧触针202a7时、由于电路板224和柔性印刷配线板221的配线阻抗导致的损失。
此外,柔性印刷配线板221的被连接到6个相机侧触针202a4至202a9的第一引出部221a被布置靠近相机侧安装件201的中心O的电源电路侧。另一方面,柔性印刷配线板221的被连接到3个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3的第二引出部221b被布置成靠近中心O的马达侧。换言之,被布置成靠近中心O的电源电路侧的相机侧触针202a4至202a9的数量比被布置成靠近中心O的马达侧的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3的数量大。由于该位置配置,可以实现如下构造:例如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的信号交换被来自快门驱动马达226a的噪声较少地影响。
图16至图18示出相机10的构造,但是不特别地示出可更换镜头100的构造。然而,完全联接到处于通常姿势的相机10的可更换镜头100处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3的布局与已参照图16至图18说明的当相机10处于通常姿势时的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3的布局类似。
换言之,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被布置在镜头侧触点座302的安装件周向上的位置中的、除当相机10处于通常姿势时在完成联接状态下处于最下位置的最下位置以外的位置。
此外,在联接完成的状态下,在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中,作为用于电源的触点表面的用于VBAT端子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7与用于PGND端子的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6一起被布置在镜头侧安装件301的中心的相机10的电源电路侧。此外,被布置在镜头侧安装件301的中心的电源电路侧的镜头侧触针302a4至302a9的数量比被布置在该中心的马达侧的镜头侧触针302a1至302a3的数量大。
以这种方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机侧触针202a1至202a9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1至302a9被布置在触点座202和302的除当相机10处于通常姿势(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处于完成联接状态)时的最下位置以外的位置。因此,能够减少在各安装件201和301处的触针/触点图案的占据的角度范围。因此,能够减少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的尺寸。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用于相机侧和镜头侧处的电源供给的相机侧触针202a7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7被布置在相机10的电源电路侧。此外,被布置在安装件201和301的中心O的电源电路侧的触点的数量比被布置在马达侧的触点的数量大。结果,可以实现能够减少由于配线阻抗导致的损失且此外不受噪声影响的构造。
图11A至图11C示出满足上述条件(2)和(3)但不满足条件(1)和(4)的示例,作为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y+1之间的节距P2和距离Q2比彼此相邻的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和302ax+1的节距P1和距离Q1长。此外,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y和202ay+1之间的节距P2也比彼此相邻的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x和202ax+1之间的节距P1长。
然而,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的宽度为与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x(302ay+1)的宽度相同的宽度L1。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的宽度L1被设定为比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宽度L1宽,且比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能够与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接触的范围WW(估计接触范围)稍宽。
此外,第一和第二相机侧触针202ay和202ay+1(202ax和202ax+1)的所有直径均为相同的直径
Figure BDA0001641039740000381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倾斜或变形的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和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之间的正常接触以防止发生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误差和电源的短路。
此外,即使在除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以外的满足条件(2)但不满足条件(1)、(3)和(4)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种,也能够确保倾斜或变形的第一相机侧触针202ay和第一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之间的正常接触。结果,能够防止发生相机10和可更换镜头100之间的通信误差。
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x的高度均被设定为高度L3。然而,第一和第二镜头侧触点图案302ay和302ax的高度可以被设定为不同。
上述各示例性实施方式仅为代表性示例,在实际实施本发明时能够对各示例性实施方式做出各种变型和改变。
尽管已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附权利要求的范畴为最宽泛的解释,从而包含所有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本申请要求2012年4月4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85190、2012年4月4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85223、2012年4月4日递交日本专利申请No.2012-085426、2012年7月5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50961和2012年7月20日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2-161644的优先权,它们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而包含于此。

Claims (18)

1.一种相机,其包括第一安装件,布置于相机配件的第二安装件能够拆卸地联接于所述第一安装件,所述相机配件包括致动器,
其中,所述相机能够与被联接的所述相机配件通信,
所述第一安装件被构造成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如下状态:布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卡爪插入于布置于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多个第一卡爪之间;所述第二状态是如下状态: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使所述第一卡爪和所述第二卡爪彼此接合,以完成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之间的联接,
所述相机具有多个触针,所述多个触针的第一触针、第二触针和第三触针沿所述第二安装件和所述第一安装件的相对转动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被布置为彼此相邻并且以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的顺序被布置,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分别与布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一触点面、第二触点面和第三触点面接触,由此在所述相机和所述相机配件之间建立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以如下方式布置:当所述第一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三触针与所述第一触点面和所述第二触点面接触,所述第二触针与所述第一触点面接触,且所述第一触针不与所述第二触点面或所述第三触点面接触,
所述第一触针是用于检测所述相机配件联接于所述相机的针,所述第二触针是用于供给与联接的所述相机配件通信用的电力的针,所述第三触针是用于供给用于驱动所述相机配件的所述致动器的电力的针,以及
所述多个触针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的其他触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中,第四触针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三触针相邻,所述第四触针用于表示相对于所述第三触针的接地电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机,其中,第五触针被布置成与所述第四触针相邻,第六触针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五触针相邻,以及
所述第五触针是用于与联接的所述相机配件通信的多个针,所述第六触针用于表示相对于所述第二触针的接地电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相机,其中,第七触针被布置成与所述第六触针相邻,所述第七触针是用于检测联接的所述相机配件的类型的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机,其中,当所述第一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一触针没有接触所述第二安装件的任何触点面,
当所述第一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二触针仅接触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触点面其中之一,以及
当所述第一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三触针仅先后接触所述第二安装件的触点面中的两个触点面。
6.一种相机配件,其包括:
第二安装件,其被构造成能够拆卸地联接到布置于相机的第一安装件;以及
致动器,其被构造成被驱动以移动光学构件,
其中,所述第二安装件能够从第一状态切换到第二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如下状态:布置于所述第二安装件的第二卡爪插入于布置于所述第一安装件的多个第一卡爪之间;所述第二状态是如下状态: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之间的相对转动使所述第二卡爪和所述第一卡爪彼此接合,以完成所述第一安装件和所述第二安装件之间的联接,
所述相机配件具有多个触点面,所述多个触点面的第一触点面、第二触点面和第三触点面沿所述第二安装件和所述第一安装件的相对转动方向布置,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和所述第三触点面被布置成彼此相邻并且以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和所述第三触点面的顺序布置,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和所述第三触点面分别与布置于所述相机的所述第一安装件的第一触针、第二触针和第三触针接触,由此在所述相机配件和所述相机之间建立电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和所述第三触点面以如下方式布置:当所述第二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一触点面与所述第三触针和所述第二触针接触,且所述第二触点面与所述第三触针接触,
所述第一触点面是用于所述相机检测所述相机配件联接到所述相机的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是用于从联接的所述相机接收通信用的电力的触点面,所述第三触点面是用于从联接的所述相机接收用于驱动所述致动器的电力的触点面,以及
所述多个触点面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和所述第三触点面的其他触点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配件,其中,第四触点面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三触点面相邻,所述第四触点面用于表示相对于所述第三触点面的接地电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相机配件,其中,第五触点面被布置成与所述第四触点面相邻,第六触点面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五触点面相邻,以及
所述第五触点面是用于与联接的所述相机通信的多个触点面,所述第六触点面用于表示相对于所述第二触点面的接地电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相机配件,其中,第七触点面被布置成与所述第六触点面相邻,所述第七触点面是表示所述相机配件的类型的触点面。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相机配件,其中,当所述第二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一触点面先后接触所述第一安装件的除所述第一触针以外的触针,
当所述第二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二触点面先后接触所述第一安装件的除所述第一触针和所述第二触针以外的触针,以及
当所述第二安装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切换时,所述第三触点面先后接触所述第一安装件的除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以外的触针。
11.一种相机,其包括安装件,相机配件能够连接到所述安装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的包括第一触针、第二触针和第三触针的多个触针以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的顺序布置,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被布置为彼此相邻,
所述第一触针是用于检测相机配件联接到所述相机的针,所述第二触针是用于供给与联接的所述相机配件通信用的电力的针,所述第三触针是用于向所述相机配件的致动器供给电力的针,以及
所述多个触针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和所述第三触针的其他触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机,其中,第四触针是用于表示所述相机配件的类型的触针,以及
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所述第三触针和所述第四触针以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所述第三触针和所述第四触针的顺序布置,所述第四触针没有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三触针相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机,其中,第五触针用于表示相对于所述第三触针的接地电平,第六触针用于表示相对于所述第二触针的接地电平,
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所述第三触针、所述第四触针、所述第五触针和所述第六触针以所述第一触针、所述第二触针、所述第三触针、所述第五触针、所述第六触针和所述第四触针的顺序布置,
所述第五触针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三触针相邻,以及
所述第六触针被布置成与所述第四触针相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机,其中,第七触针是用于与联接的所述相机配件通信的多个触针,以及
所述第七触针布置在所述第五触针和所述第六触针之间。
15.一种相机配件,其包括:
安装件,相机能够连接到所述安装件;以及
致动器,其被构造成被驱动以移动光学构件,
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触点面、第二触点面和第三触点面的多个触点面以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和所述第三触点面的顺序布置,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和所述第三触点面被布置成彼此相邻,
所述第一触点面是用于所述相机检测所述相机配件联接到所述相机的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是被构造成从联接的所述相机接收通信用的电力供给的触点面,所述第三触点面是被构造成从联接的所述相机接收用于所述致动器的电力供给的触点面,以及
所述多个触点面包括不同于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和所述第三触点面的其他触点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相机配件,其中,第四触点面是用于表示所述相机配件的类型的触点面,以及
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所述第三触点面和所述第四触点面以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所述第三触点面和所述第四触点面的顺序布置,所述第四触点面没有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三触点面相邻。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相机配件,其中,第五触点面用于表示相对于所述第三触点面的接地电平,第六触点面用于表示相对于所述第二触点面的接地电平,
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所述第三触点面、所述第四触点面、所述第五触点面和所述第六触点面以所述第一触点面、所述第二触点面、所述第三触点面、所述第五触点面、所述第六触点面和所述第四触点面的顺序布置,
所述第五触点面被布置成与所述第三触点面相邻,以及
所述第六触点面被布置成与所述第四触点面相邻。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相机配件,其中,第七触点面是用于与联接的所述相机通信的多个触点面,以及
所述第七触点面布置在所述第五触点面和所述第六触点面之间。
CN201810381227.3A 2012-04-04 2013-04-03 相机及相机配件 Active CN108628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5426 2012-04-04
JP2012085223 2012-04-04
JP2012085190 2012-04-04
JP2012085426 2012-04-04
JP2012-085223 2012-04-04
JP2012-085190 2012-04-04
JP2012-150961 2012-07-05
JP2012150961A JP5955136B2 (ja) 2012-07-05 2012-07-05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JP2012-161644 2012-07-20
JP2012161644 2012-07-20
CN201380017423.8A CN104204939B (zh) 2012-04-04 2013-04-03 相机及相机配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7423.8A Division CN104204939B (zh) 2012-04-04 2013-04-03 相机及相机配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8064A CN108628064A (zh) 2018-10-09
CN108628064B true CN108628064B (zh) 2021-06-29

Family

ID=493006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7423.8A Active CN104204939B (zh) 2012-04-04 2013-04-03 相机及相机配件
CN201810381227.3A Active CN108628064B (zh) 2012-04-04 2013-04-03 相机及相机配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7423.8A Active CN104204939B (zh) 2012-04-04 2013-04-03 相机及相机配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3) US9729769B2 (zh)
EP (1) EP2834706B1 (zh)
CN (2) CN104204939B (zh)
RU (2) RU2602404C2 (zh)
WO (1) WO201315118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34706B1 (en) * 2012-04-04 2020-06-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and camera accessory
KR20150072899A (ko) * 2013-12-20 2015-06-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렌즈 마운팅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렌즈 교환식 촬영장치
US9781319B2 (en) 2015-01-27 2017-10-03 Moment Inc Integrated multi-functional case for mobile photography
US10015378B2 (en) * 2016-09-15 2018-07-0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Kinematic mount for split camera
JP6838928B2 (ja) * 2016-10-18 2021-03-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マウントアダプタ
CN113109982B (zh) 2017-05-31 2024-08-23 佳能株式会社 镜头设备、摄像设备和中间配件
CN108989625B (zh) 2017-05-31 2021-02-19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和摄像设备
CN208479765U (zh) 2017-05-31 2019-02-05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镜头设备和中间配件
TWI681245B (zh) 2017-05-31 2020-01-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安裝設備及用於成像設備的配件
RU2714847C2 (ru) * 2017-05-31 2020-02-19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аксессуары
SG10201909089WA (en) 2017-05-31 2019-11-28 Canon Kk Adapter device, imag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y
RU2724453C2 (ru) 2017-05-31 2020-06-23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ъектива,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на котором может устанавливать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бъектива, и система камеры
RU2755029C2 (ru) * 2017-05-31 2021-09-10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Аксессуар,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й, на котором он может устанавливаться, и система камеры
CN208401980U (zh) 2017-05-31 2019-01-18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和配件
RU2714842C2 (ru) 2017-05-31 2020-02-19 Кэнон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хвата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аксессуары
CN208386721U (zh) 2017-05-31 2019-01-15 佳能株式会社 配件、能够安装该配件的摄像设备及相机系统
EP3410201B1 (en) 2017-05-31 2020-03-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ccessory, image pickup apparatus on which same is mountable, and camera system
CN108989656B (zh) * 2017-05-31 2021-01-05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镜头设备、配件和照相机系统
TWI776256B (zh) 2017-05-31 2022-09-01 日商佳能股份有限公司 安裝件設備和配件
JP7009263B2 (ja) * 2018-03-02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シュー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082596B2 (en) 2018-03-25 2021-08-03 Moment Inc Anamorphic optical assembly for mobile camera-enabled device and device case
WO2020044501A1 (ja) * 2018-08-30 2020-03-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アクセサリ及びこれを装着可能な撮像装置、カメラシステム
JP7327915B2 (ja) * 2018-08-30 2023-08-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305331B2 (ja) * 2018-10-31 2023-07-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カメラシステム
CN117850125A (zh) 2020-04-09 2024-04-09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和配件
WO2021206018A1 (ja) 2020-04-09 2021-10-1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ュー装置、アクセサリ、アクセサリシュー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PH12021552929A1 (en) 2020-04-09 2022-04-04 Canon Kk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accessory
CN115443432A (zh) * 2020-04-09 2022-12-06 佳能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和配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6849A (en) * 1978-02-09 1981-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gital camera
US4448509A (en) 1981-10-26 1984-05-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terchangeable lens barrel with signal transfer contacts
JPS5948742A (ja) 1982-09-13 1984-03-21 Ricoh Co Ltd カメラのマウント信号端子
JP2530597B2 (ja) 1985-08-05 1996-09-0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
US4737812A (en) 1985-08-05 1988-04-12 Nippon Kogaku K.K. Automatic focusing camera
JP2540802B2 (ja) 1986-03-21 1996-10-09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気的接点を有するカメラアクセサリ−
JPS62195633A (ja) * 1986-02-24 1987-08-28 Canon Inc 光学付属品
JPH0734092B2 (ja) 1986-07-23 1995-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ーを有するカメラ本体及び付属装置
KR960005186B1 (ko) * 1986-10-01 1996-04-22 아사히 고가꾸 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상호 교환 가능한 촬영 렌즈와, 그것과 함께 사용할 수 있는 카메라 보디를 갖는 카메라
GB2199668B (en) 1986-12-27 1991-05-22 Canon Kk Connector for a camera
US5079578A (en) 1988-10-13 1992-0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system
US5177520A (en) * 1988-12-05 1993-01-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JPH0734054B2 (ja) * 1988-12-05 1995-04-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機器
JP2547903Y2 (ja) 1989-07-06 1997-09-17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式カメラの電気接点構造
JP2941966B2 (ja) 1991-01-21 1999-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交換レンズ装置
JPH05181187A (ja) 1991-11-29 1993-07-23 Nikon Corp レンズ着脱装置
JP3278267B2 (ja) * 1993-10-20 2002-04-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交換可能なカメラ、カメラ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536437B2 (ja) 1993-11-24 1996-09-18 株式会社ニコン 撮影装置
JPH0937119A (ja) * 1995-07-20 1997-02-07 Canon Inc ビデオ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光学付属品
JP3342261B2 (ja) 1995-09-25 2002-11-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H09211645A (ja) 1996-01-31 1997-08-15 Minolta Co Ltd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のバヨネットマウント装置
JP3658084B2 (ja) 1996-05-10 2005-06-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及び交換レンズ
US6041189A (en) 1997-08-25 2000-03-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system, camera and camera-accessory
JP3600742B2 (ja) 1997-12-05 2004-12-15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撮影レンズ、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3511229B2 (ja) 1998-07-31 2004-03-29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カメラ付属品の取付検出装置
JP2001034327A (ja) 1999-07-19 2001-02-09 Canon Inc 付属品、制御機器システム、レンズ装置、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用付属品及びカメラ
US6352378B1 (en) 1998-11-12 2002-03-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Accessory, apparatus to which the accessory is connected, accessory system, and lens adapter system composed of optical apparatus and a plurality of lens adapters
JP3450780B2 (ja) 2000-02-01 2003-09-29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環状部材のバヨネット固定装置及びズームレンズ鏡筒
JP2002341424A (ja) * 2001-05-21 2002-11-27 Minolta Co Ltd 中間アクセサリ、交換レンズ、カメラ本体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4069990A (ja) * 2002-08-06 2004-03-04 Canon Inc カメラ、交換レンズおよ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411037B2 (ja) 2002-09-09 2010-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装置および撮影システム
JP2004117380A (ja) 2002-09-20 2004-04-15 Canon Inc カメラシステム、カメラおよびアクセサリー
CN100428048C (zh) 2003-04-08 2008-10-2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镜头更换式照相机系统
JP4477313B2 (ja) 2003-04-08 2010-06-0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5006122A (ja) 2003-06-12 2005-01-06 Olympus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システム、デジタル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交換レンズ
JP2005043578A (ja) 2003-07-25 2005-02-17 Olympus Corp 電子機器
JP2005055696A (ja) 2003-08-05 2005-03-03 Olympus Corp カメラ及び情報機器
JP4555556B2 (ja) 2003-10-09 2010-10-06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レンズ交換式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05157001A (ja) 2003-11-26 2005-06-16 Nikon Corp 交換レンズ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US20050268000A1 (en) 2004-05-28 2005-12-01 Carlson Mark J Accessory identifier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JP2007101656A (ja) * 2005-09-30 2007-04-19 Fujifilm Corp 電子機器システム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070126871A1 (en) 2005-12-06 2007-06-07 Henninger Paul E Iii Modular surveillance camera system with self-identification capability
US7726890B2 (en) * 2006-01-19 2010-06-01 Fujifilm Corporation Camera
DE102006019449A1 (de) 2006-04-24 2007-10-25 Leica Camera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Identifizierung von Wechselobjektiven
JP2007310009A (ja) 2006-05-16 2007-11-29 Olympus Imaging Corp デジタルカメラ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JP5493261B2 (ja) 2007-10-12 2014-05-14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カメラ、交換レンズ、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の電力供給方法
US7874747B2 (en) 2008-04-28 2011-01-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Intermediate adapter, camera body and imaging system
JP2010282101A (ja) 2009-06-05 2010-12-16 Nikon Corp カメラボディおよびカメラアクセサリ
CN202267775U (zh) 2010-09-06 2012-06-06 株式会社尼康 相机用配件、配件侧接环、相机主体及相机主体侧接环
CN102402100B (zh) 2010-09-09 2014-10-15 株式会社尼康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电子设备
CN202102219U (zh) 2010-09-09 2012-01-04 株式会社尼康 可换透镜、相机主体及电子设备
EP3543786B1 (en) 2012-04-04 2022-05-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and camera accessory
US9684229B2 (en) 2012-04-04 2017-06-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accessory and camera
EP2834706B1 (en) * 2012-04-04 2020-06-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and camera accessory
JP5645889B2 (ja) 2012-07-20 2014-12-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JP5822861B2 (ja) 2012-04-04 2015-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EP2963472B1 (en) 2012-04-04 2021-1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lens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602404C2 (ru) 2016-11-20
CN108628064A (zh) 2018-10-09
RU2014144439A (ru) 2016-05-27
EP2834706A1 (en) 2015-02-11
US10721381B2 (en) 2020-07-21
EP2834706A4 (en) 2016-03-23
US9729769B2 (en) 2017-08-08
CN104204939A (zh) 2014-12-10
US20170289415A1 (en) 2017-10-05
US20150049244A1 (en) 2015-02-19
EP2834706B1 (en) 2020-06-10
RU2655042C1 (ru) 2018-05-23
WO2013151183A1 (en) 2013-10-10
US20190174035A1 (en) 2019-06-06
US10244152B2 (en) 2019-03-26
CN104204939B (zh) 2018-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28064B (zh) 相机及相机配件
US11169431B2 (en) Camera and camera accessory
JP6016960B2 (ja) カメラおよびカメラアクセサリ
JP6138104B2 (ja)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JP5645889B2 (ja)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JP5822861B2 (ja)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JP5955136B2 (ja)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US9684229B2 (en) Camera accessory and camera
JP5705158B2 (ja)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JP6529535B2 (ja)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JP6786663B2 (ja) カメラアクセサリおよび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