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2843A - 电磁屏蔽部件以及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磁屏蔽部件以及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52843A CN107852843A CN201680037433.1A CN201680037433A CN107852843A CN 107852843 A CN107852843 A CN 107852843A CN 201680037433 A CN201680037433 A CN 201680037433A CN 107852843 A CN107852843 A CN 1078528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 wiring
- connecting portion
- cap
- conn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0881 Cu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1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for shielded multiconductor cabl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8—Cable jun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9/00—Screening of apparatus or components against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 H05K9/0073—Shielding materials
- H05K9/0098—Shielding materials for shielding electrical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为能以尽量少的部件数量对布线部件以及其端部的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一种电磁屏蔽部件,对布线部件(例如,电线)和该布线部件的端部的连接部(例如,第1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具备:布线用电磁屏蔽部,其对布线部件进行电磁屏蔽;以及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其由金属板材形成,并对布线部件的端部的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包括:盖主体部,其覆盖布线部件的端部的连接部;以及固定片,其从盖主体部延伸并以折返的方式弯曲变形,从而夹持固定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一端侧缘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对在车辆等中将电气机器彼此连接的布线装置进行电磁屏蔽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电磁屏蔽件,具备金属布和2组支架,2组支架将金属布的外缘部中的第1外缘部以及位于第1外缘部的相反侧的第2外缘部分别保持成环状。电线以穿过保持成环状的金属布内的方式配设。另外,支架固定于成为电线的连接对象的电气机器的框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68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磁屏蔽件主要对电线进行电磁屏蔽。因此,为了对电线的端部的端子进行电磁屏蔽,而需要其他的电磁屏蔽部件。由此,会有部件数量增加这样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为能以尽可能少的部件数量对布线部件以及其端部的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方式具备:布线用电磁屏蔽部,其对布线部件进行电磁屏蔽;以及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其由金属板材形成,并对所述布线部件的端部的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所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包括:盖主体部,其覆盖所述布线部件的端部的连接部;以及固定片,其通过从所述盖主体部延伸并以折返的方式弯曲变形,从而夹持固定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一端侧缘部。
第2方式是第1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屏蔽部件,其中所述固定片在位于所述固定片和所述盖主体部的边界的折弯线向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延伸侧折返。
第3方式是第1或者第2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屏蔽部件,其中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是由金属线编织而成的部件。
第4方式是第1或者第2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屏蔽部件,其中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是包括金属板折叠成波纹状的部分。
第5方式具备:布线装置,其包括:布线部件;第1连接部,其设于所述布线部件的一个端部,并与第1电气机器连接;以及第2连接部,其设于所述布线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第2电气机器连接;以及第1方式至第4方式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屏蔽部件,其中所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对所述第1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
第6方式是第5方式所涉及的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其中所述第1连接部包括:第1端子,其设于所述布线部件的一个端部;第1壳体,其形成收纳所述第1端子的收纳凹部;以及第1帽,其封堵所述收纳凹部,所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以按压所述第1帽的状态安装于所述第1电气机器的框体。
第7方式是第5或者第6方式所涉及的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其中,包括以并列状态配设的多个所述布线部件,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配设于在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所述第1连接部在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的另一侧主面侧与所述第1电气机器连接,所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从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的一侧主面侧对所述第1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所述第2连接部包括:第2端子,其设于所述布线部件的另一个端部;第2壳体,其形成收纳所述第2端子的收纳凹部;以及第2帽,其封堵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收纳凹部,所述第2连接部在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排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与所述第2电气机器连接,所述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具备支架,该支架包括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和帽按压部,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另一端侧的缘部,所述帽按压部从所述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绕过所述第2连接部的侧方而朝向所述第2帽延伸并按压所述第2帽,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第2电气机器的框体。
发明效果
根据第1方式,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缘部被固定片夹持固定。因此,能借由该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固定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缘部。由此,能以尽可能少的部件数量对布线部件以及其端部的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
根据第2方式,能使在固定片和盖主体部之间被夹持固定的布线用电磁屏蔽部不折返地延伸而对布线部件进行电磁屏蔽。因此,布线用电磁屏蔽部不易破损。
根据第3方式,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由于是由金属线编织而成的部件,所以容易弯曲。
根据第4方式,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由于是由金属板折叠成波纹状的部件,所以容易弯曲。
根据第5方式,在第1连接部侧,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缘部在连接部用屏蔽盖的盖主体部和固定片之间夹持固定。因此,能借由该连接部用屏蔽盖固定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缘部。由此,能以尽可能少的部件数量对布线部件以及其端部的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
根据第6方式,能借由屏蔽盖实现抑制第1帽的脱落,该第1帽封堵第1连接部的收纳凹部。
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配设于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第1连接部在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下的另一侧主面侧与第1电气机器连接,并且将第2连接部在多个布线部件的排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与所述第2电气机器连接的构成作为前提,而设想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从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对所述第1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的构成时,在第2连接部侧中使用与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同样构成很难按压第2连接部的第2帽。于是,如第7方式那样,通过使用支架,从而能以更少的部件数量按压第2帽,所述支架包括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和帽按压部,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另一端侧的缘部,所述帽按压部从所述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绕过所述第2连接部的侧方而朝向所述第2帽延伸并按压所述第2帽,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第2电气机器的框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作为2个电气机器之间的布线而使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是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的一个端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的一个端部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布线用电磁屏蔽部夹持固定于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作为2个电气机器之间的布线而使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支架按压第2连接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屏蔽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盖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屏蔽部件以及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作为2个电气机器10、14(第1电气机器10、第2电气机器14)之间的布线而使用的状态的说明图。
<针对整体构成>
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作为在车辆等中将2个电气机器10、14彼此电连接的布线而使用。作为2个电气机器10、14的组合,可以想到电动汽车中的行驶驱动用电动机和用于驱动该电动机的逆变器、或者电动机驱动用逆变器和向该逆变器供给电力的电池。在此,假设一方的电气机器10为电动机(3相电动机等),另一方的电气机器14为逆变器而进行说明。
电气机器10具备收纳诸多电气元件的框体11(参照图3)。在框体11形成有开口11h。该电气机器10具备布线部件12,布线部件12与设于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的一个端部侧的第1连接部30电气地以及机械地连接。在此,2个部件之间的机械连接是指2个部件维持为相互接触而不分离的情况。在以下说明中也是同样。布线部件12由金属板等形成。作为布线部件12,能使用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得到的部件(称为母线的部件)。布线部件12在框体11内与电气机器10内的电气元件(例如,电动机线圈的绕组等)电连接。
电气机器14具备收纳诸多电气元件的框体15。在框体15形成有开口15h。该电气机器14具备布线部件,布线部件与设于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的另一个端部侧的第2连接部40电气地以及机械地连接。布线部件与上述布线部件12同样地,由金属板等形成,并且在框体15内与电气机器14内的电气部件电连接。
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作为上述电气机器10和电气机器14之间的布线而使用。该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具备布线装置21和电磁屏蔽部件50。
布线装置21具备作为布线部件的电线22、第1连接部30、以及第2连接部40。电线22是将电气机器10和电气机器14电连接的布线部件,第1连接部30设于电线22的一个端部,是与一方的电气机器10连接的部分,第2连接部40设于电线22的另一个端部,是与另一方的电气机器14连接的部分。
电磁屏蔽部件50具备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和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
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是对上述电线22进行电磁屏蔽的部件。
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是对电线22的端部的第1连接部30进行电磁屏蔽的部件。在此,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对电线22的一个端部的第1连接部30进行电磁屏蔽。
针对各部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图2是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的一个端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的一个端部的剖视图。
<针对布线装置>
如图1-图3所示,电线22包括线状导体24。在此,电线22是包括线状导体24和包覆部26的包覆电线。在此,电气机器10假设为3相电动机,使用3根电线22。电线只要是1根以上即可,可以根据优选的布线数量而适当决定。
线状导体24是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的线状部件。线状导体24可以通过集合多个线材而构成,也可以由单个线材构成。线状导体24的横截面形状(与线状导体2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可以描绘成圆形状,也可以描绘成方形状。
包覆部26是将线状导体24的外周围包覆的绝缘部分。包覆部26能通过在线状导体24的周围挤出树脂并包覆线状导体24而形成。包覆部26也可以通过使用柔软的弹性体树脂等进行二次注塑成形(Over-molding)、用绝缘膜等层压(laminate)、使热收缩管热收缩等而形成。
多个电线22以并列状态配设。更具体地,多个电线22以并列状态排列的方式配设,并且在其中间部朝向多个电线22延伸的面的一个主面侧弯曲。
第1连接部30具备第1端子32、第1壳体34、以及第1帽38。
第1端子32通过对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第1端子32设为与电线22的数量对应的数量。在此,第1端子32设有3个。在第1端子32的一端侧设有机器侧连接部32a,在第1端子32的另一端侧设有电线侧连接部32b。在此,第1端子32通过将细长板状的金属板材分别在其延伸方向中间部的2个部位向相互相反方向弯曲成L字状而形成。
机器侧连接部32a形成为细长方形状,在其中间部形成有孔32ah。并且,在机器侧连接部32a和电气机器10侧的布线部件12重合的状态下,通过将螺栓穿过机器侧连接部32a的孔32ah和布线部件12侧的孔而与螺母螺合紧固,从而机器侧连接部32a和布线部件12电气地以及机械地连接。机器侧连接部和布线部件侧的电气地以及机械地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阳端子形状和阴端子形状的嵌合连接结构等而形成。
电线侧连接部32b形成为细长板状。并且,在电线22的端部露出的线状导体24通过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钎焊等而与电线侧连接部32b电气地以及机械地连接。电线侧连接部和电线的端部的线状导体的连接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压接连接等进行。
第1壳体34是由树脂等形成的部件,并且是形成在将上述第1端子32以一定姿势保持的状态下收纳机器侧连接部32a的收纳凹部34g的部件。在此,第1壳体34具备壳体主体部34B和电线导向部35。
壳体主体部34B形成为长圆筒形状(更具体地,相互平行的一对直线部分的两个端部分别在弧状部分连接的筒形状),并且在其内部形成有收纳凹部34g。在壳体主体部34B的一个直线部分的外侧突出设置有多个电线导向部35。
并且,多个第1端子的电线侧连接部32b在壳体主体部34B的一个直线部分中的形成有各电线导向部35的部位保持为埋设状,并且相互隔着间隔而保持为并列状。
在该状态下,各第1端子32的机器侧连接部32a突出配置于壳体主体部34B的内侧的收纳凹部34g内。另外,在此,机器侧连接部32a沿与壳体主体部34B的贯通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但是机器侧连接部32a并不一定要设置为上述方式,也可以沿壳体主体部34B的贯通方向延伸(参照后述的第1变形例)。另外,各电线22穿过电线导向部35内而延伸到外部。
另外,在壳体主体部34B的外周部设有固定片36,固定片36用螺栓等紧固到框体11。固定片36也可以是与壳体主体部34B模具一体形成的树脂部分,还可以是在壳体主体部34B的外周部局部嵌件成型的金属板等。在固定片36形成有螺栓插通孔36h。并且,在将壳体主体部34B的一个端部嵌入于框体11的开口11h的状态下,固定片36与框体11的外表面接触。在该状态下,螺栓插通于螺栓插通孔36h,并螺合紧固到形成于框体11的螺栓孔。由此,第1连接部30固定到框体11。
如上所述,在壳体主体部34B的一个端部嵌入于框体11的开口11h的状态下,第1端子32的机器侧连接部32a和布线部件12重合地配设。在该状态下,利用壳体主体部34B的朝外的开口,实施利用螺栓等的机器侧连接部32a和布线部件12的连接作业。
第1帽38由树脂等形成,并且是将壳体主体部34B的收纳凹部34g中的位于框体11相反侧的开口封堵的封堵部件。更具体地,第1帽38具备:嵌入部38a,其嵌入于收纳凹部34g内;以及凸缘部38b,其从嵌入部38a的一个端部向外周侧突出。并且,在嵌入部38a嵌入于收纳凹部34g内的状态下,凸缘部38b与壳体主体部34B的朝外的开口部的周围的端面抵接。
第2连接部40也形成为与上述第1连接部30相同的构成。
并且,第1连接部30与一方的电气机器10电气地以及机械地连接,并且第2连接部40与另一方的电气机器14电气地以及机械地固定,由此,电线22在电气机器10、14之间以预定的并列状态被支承。
<针对电磁屏蔽部件>
图4是示出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将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夹持固定于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的工序的说明图。
如图1-图5所示,电磁屏蔽部件50具备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和设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一个端部的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另外,在此,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另一个端部安装有支架70。
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是在第1连接部30和第2连接部40间隙之间对电线22进行电磁屏蔽的部件。在此,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配设于多个电线22的并列状态下的一个主面侧(也就是说,在假设为多个电线22通过的面的情况下,该面的一侧)。
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形成为薄片状或者板状。在此,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是将金属线编织而成的部件、例如编织线、金属网、或者金属布或者编织金属线和树脂线而成的部件而形成。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形成为以方形状扩展的形状。
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是通过对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部件,具备盖主体部62和固定片68。
盖主体部62形成为覆盖上述第1连接部30的形状。在此,盖主体部62具备主板部62a和周壁部62b。主板部62a形成为将第1连接部30中的位于框体11相反侧的部分覆盖的板状,周壁部62b形成为将第1连接部30中的除了电线导向部35延伸的部分以外的三方覆盖的形状。盖主体部62可以是对金属板材进行拉伸加工而成的部件,也可以是对金属板材进行弯曲加工而成的部件。
另外,在盖主体部62的主板部62a的中央部形成有贯穿孔64h。并且,螺栓64插通于贯穿孔64h并螺合到第1帽38的螺栓孔38g。由此,屏蔽盖60和第1帽38通过螺栓64等而被固定(参照图3)。
周壁部62b的缘部朝向外侧弯曲,由此,周壁部62b能以尽可能大的面积稳定地接触到框体11。
另外,在盖主体部62的两个端部突出设置有螺栓固定片63。在螺栓固定片63形成有螺栓插通孔63h,并且在该盖主体部62覆盖第1连接部30的状态下盖主体部62的周壁部62b在第1连接部30的周围与框体11的外表面接触。在该状态下,通过使螺栓插通于螺栓插通孔63h而螺合紧固到形成于框体11的螺栓孔,从而该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固定于框体11。
盖主体部62的深度尺寸(也就是说,周壁部62b相对于主板部62a的突出尺寸)设定为与从第1连接部30中的框体11突出的部分的高度尺寸相同。由此,在第1连接部30固定于框体11的状态下,当将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固定于框体11时,盖主体部62的主板部62a将第1帽38按压于框体11侧,由此维持第1帽38嵌入到第1壳体34的状态。
固定片68通过从盖主体部62的主板部62a延伸并以折返的方式弯曲变形,从而在固定片68和盖主体部62之间夹持固定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一端侧缘部。
更具体地,固定片68通过将主板部62a中的靠近没有形成周壁部62b的缘部62e的部分顺着沿该缘部62e的线69a和从该线69a的两端部朝向缘部62e的一对线69b进行切断,并且在将一对线69b的前端部之间连接的折弯线69c折返的方式弯曲而形成(参照图4)。上述折弯线69c是存在于盖主体部62和固定片68的边界的线。
并且,沿着折弯线69c将固定片68折弯到中途。并且,在将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缘部沿折弯线69c配设后,使固定片68更大地弯曲变形(参照图5)。于是,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缘部夹持固定于(即、被敛紧固定于)盖主体部62和固定片68之间(参照图2以及图3)。
另外,在此,在上述折弯线69c上局部地形成有确认用开口69ch。因此,通过用目视等确认是否能够通过该确认用开口69ch观察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缘部,从而在将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缘部配设于固定片68和盖主体部62之间的间隙时以及在上述敛紧固定后,能确认到该缘部是否配设到靠近折弯线69c的里侧。
另外,在此,使固定片68向盖主体部62的内侧面侧弯曲,但是也可以使固定片68向盖主体部62的外侧面侧弯曲。
另外,在此,固定片68通过在上述折弯线69c弯曲,从而向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延伸侧折返。因此,即使使用较大的力,也可以很难使固定片68的缘部和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接触。
另外,固定片68以及主板部62a中的夹住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部分的缘部优先为朝向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离开的方向弯曲(参照图3)。
另外,固定片68优选为不超过主板部62a的缘部62e的程度的突出尺寸。当固定片超过主板部的缘部时,在固定片敛紧变形时,固定片在超过主板部的部分与屏蔽部件接触,其结果,屏蔽部件自身的变形变大。
支架70相对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夹紧固定于位于上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相反侧的缘部。
支架70是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加工等而成的部件,具备:敛紧部72,其敛紧固定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缘部;以及固定片74,其设于敛紧部72的两个端部。在固定片74形成有螺栓插通孔74h。并且,支架70通过螺栓固定等而被固定于电气机器14的框体15。
如上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一侧的缘部借由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而固定于一方的电气机器10,并且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另一侧的缘部借由支架70而固定于另一方的电气机器14,从而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以覆盖多个电线22的排列状态的一侧主面侧(弯曲路径的外侧)的状态被支承。另外,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通过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以及支架70而接地于框体11、15。
根据如上构成的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20以及电磁屏蔽部件50,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缘部被夹持固定在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的盖主体部62和固定片68之间。因此,能通过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共用屏蔽第1连接部30的构成和固定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一方的缘部的构成,并且能以尽可能少的部件数量而对电线22以及其端部的第1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
另外,固定片68由于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延伸侧折返,所以在不必使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折返的情况下,能使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朝向另一方的电气机器14侧延伸,从而能电线22进行电磁屏蔽。因此,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不易破损。
另外,由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是由金属线编织而成的部件,所以易于弯曲。因此,对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和支架70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调整,并且能容易进行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和支架70的安装作业。另外,还具有两个电气机器10、14之间的振动不易相互传递这样的优点。
另外,由于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向电气机器10侧按压第1连接部30的第1帽38,所以还能实现抑制第1帽38的脱落。
{变形例}
针对以上述实施方式为前提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120作为2个电气机器10、14之间的布线而使用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支架170按压第2连接部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该支架170的立体图。
在该第1变形例中,主要以关于支架17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布线装置21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布线装置相同。在图7中,第2连接部40被更具体地描绘,另外,描绘了第2连接部40与设于第2电气机器14的端子板16连接的状态。
在此,端子板16具备:端子板壳体17,其安装于第2电气机器14的框体15;以及多个机器侧端子18,其设于端子板壳体17内。
端子板壳体17是由树脂等形成的部件,并形成为细长的圆筒状。端子板壳体17以将形成于框体15的细长的开口的外侧部分包围的方式安装于该框体15。
机器侧端子18是由金属板等形成的导电板材,在此,形成为L字状。机器侧端子18在与第2电气机器14的电气元件(电动机的绕组等)连接的状态下借由安装于框体15的保持部件等保持为一定姿势。
另外,第2连接部40具备第2端子42、第2壳体44、以及第2帽48。
第2端子42是与上述第1端子32同样的构成,并与电线22的另一个端部连接(参照图6)。
第2壳体44形成为宽度方向细长的长圆筒形状,并且第2端子的机器侧连接部配设于第2壳体44的内部的收纳凹部。多个第2端子42通过该第2壳体44以在相互之间隔开间隔的并列状态被支承。该第2壳体44构成为能内嵌于上述端子板壳体17。并且,当将第2壳体44内嵌于端子板壳体17时,机器侧端子18的端部和第2端子42的机器侧连接部重叠地配设。在该状态下,机器侧端子18的端部和第2端子42的机器侧连接部的连接部分通过第2壳体44的外侧开口而露出于外部,通过该开口进行基于螺栓等的机器侧端子18的端部和第2端子42的机器侧连接部的连接作业。
第2帽48从框体15的相反侧封堵第2壳体44的收纳凹部。在此,第2帽48与上述第1帽38同样地,具备嵌合于收纳凹部的部分和在第2壳体44的外侧从该部分朝向外周突出的凸缘部。
在该变形例中,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配设于多个电线22的并列排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
另外,第1连接部30在多个电线22的并列排列状态下的另一侧主面(图6的左侧)侧与电气机器10连接。因此,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从电气机器10的相反侧,也就是说在多个电线22的并列排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覆盖第1连接部30。因此,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以及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相对于多个电线22配设于相同的一侧。因此,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能容易实现借由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夹持固定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一侧缘部。
另一方面,第2连接部40在多个电线22的排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图6的下侧)侧与另一方的电气机器14连接。因此,在第2连接部40中按压第2帽48的部分和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相对于多个电线22配设于相反侧。因此,适用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所涉及的构成变得困难。
于是,在本变形例中,作为支架170使用以下说明的支架。
也就是说,支架170是由对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的部件,具备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172和帽按压部176,且形成为能固定于框体15。
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172形成为,细长板状的第2夹持片172b相对于细长板状的第1夹持片172a经由折弯部172c而弯曲的构成。并且,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另一侧的缘部被夹持固定在第1夹持片172a和第2夹持片172b之间。另外,在折弯部172c形成有确认用开口172ch,用于确认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缘部是否配设到第1夹持片172a和第2夹持片172b之间的里侧。
该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172在从第2连接部40延伸的电线22和框体15之间沿该框体15的外表面配设。
帽按压部176构成为,从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172绕过第2连接部40的侧方而朝向第2帽48延伸并能按压该第2帽48。
更具体地,帽按压部176具备:基板部176a,其从第1夹持片172a的两个端部朝向第2连接部40的两侧方延伸;以及覆盖部177,其从基板部176a的内侧缘部朝向框体15的相反侧突出。覆盖部177具备:侧板部177a,其覆盖第2连接部40的两个侧部外表面;以及顶板部177b,其从该侧板部177a的上端向内侧延伸。
在上述基板部176a形成有螺栓贯穿孔176ah,并且在将基板部176a配设于框体15上的状态下,通过使螺栓插通于螺栓贯穿孔176ah而螺合紧固于框体15侧的螺栓孔,从该支架170固定于框体15。
基板部176a和顶板部177b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与第2连接部40相对于框体15的突出尺寸相同。并且,在将第2连接部40安装于框体15的状态下,当如上所述将支架170固定于框体15时,帽按压部176的顶板部177b与第2帽48的外侧面抵接,将该第2帽48朝向框体15按压。由此,第2帽48不易脱落。
如此,还能通过固定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另一个缘部的支架170按压第2帽48,并且能使用更少的部件数量实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52的另一侧缘部的固定以及抑制第2帽48的脱落。
另外,上述帽按压部176由于形成为在一定程度上覆盖第2连接部40的两个端部的形状(在此,覆盖侧部外侧部分以及上部的形状),所以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期待对第2连接部40的电磁屏蔽以及保护。
另外,在该变形例中,帽按压部176形成为两个,但这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仅设置其中一方。
图9是示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屏蔽部件250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立体图。
在第2变形例中,作为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以使用将金属板材折成波纹状的部件的例子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包括通过对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为波纹状的部分252B。在此,仅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中的一侧缘部(安装有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的缘部)和另一侧缘部(安装有支架70的缘部)之间的一部分(由此弯曲成L字状的部分)形成有波纹状的部分252B。但是,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整体也可以形成为波纹状。
在图10示出的例子中,部分252B是在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一侧主面观察时,在该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突出成三角凸状的凸部253和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凹陷成三角凹状的凹部254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交替地形成的构成。
根据该例子,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能在凸部253的顶点的弯曲部分以及凹部254的底侧的弯曲部分容易地弯曲。因此,能容易地沿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厚度方向P1以及伸缩方向P2移位。另外,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宽度方向上,只要使凸部253以及凹部254的伸缩量不同(例如,只要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宽度方向一侧使凸部253以及凹部254伸长,在另一侧使凸部253以及凹部254收缩),即使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宽度方向P3也能移位。由此,对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和支架70的相对位置进行变更调整,并且容易进行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60和支架70的安装作业。另外,还具有两个电气机器10、14之间的振动不容易相互传递这样的优点。
另外,如图11示出的第3变形例那样,布线用电磁屏蔽部352也可以是包括波纹状的部分352B的构成,波纹状的部分352B通过在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352的一侧主面观察时,在该布线用电磁屏蔽部35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突出成方形凸状的凸部353和在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的整个宽度方向上凹陷成方形凹状的凹部354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352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交替地形成。
即使在该情况下,能得到与上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252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12示出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460中,固定片468以从与盖主体部62对应的盖主体部462中的电线22延伸侧的缘部向外侧拔出的方式延伸。并且,固定片468以沿位于固定片468和盖主体部462的边界的折弯线469c而在盖主体部462中的任意一侧主面(在此向外侧的主面)重合的方式折返。另外,与布线用电磁屏蔽部152对应的布线用电磁屏蔽部452的缘部夹持固定于上述盖主体部462和固定片468之间。布线用电磁屏蔽部452在从固定片468和盖主体部462之间延伸的部分折返,从而朝向第2连接部引出。
根据该例子,由于盖主体部462能将第1连接部30尽可能整体地覆盖,所以具有电磁屏蔽性能良好这样的优点。
另外,布线用电磁屏蔽部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也可以是将金属线编织而成的部件等。另外,固定片也可以向盖主体部的内侧的主面侧折返。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构成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适当组合。
如上所述,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的说明在所有的方面都是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想到没有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1电气机器
14:第2电气机器
20、120: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
21:布线装置
22:电线
24:线状导体
30:第1连接部
32:第1端子
34:第1壳体
34g:收纳凹部
38:第1帽
40:第2连接部
42:第2端子
44:第2壳体
48:第2帽
50、250:电磁屏蔽部件
52、152、252、352、452:布线用电磁屏蔽部
60、460: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
62、462:盖主体部
68、468:固定片
69c、469c:折弯线
170:支架
172: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
176:帽按压部
252B、352B:形成为波纹状的部分
Claims (7)
1.一种电磁屏蔽部件,其具备:
布线用电磁屏蔽部,其对布线部件进行电磁屏蔽;以及
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其由金属板材形成,并对所述布线部件的端部的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
所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包括:盖主体部,其覆盖所述布线部件的端部的连接部;以及固定片,其通过从所述盖主体部延伸并以折返的方式弯曲变形,从而夹持固定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一端侧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屏蔽部件,其中,
所述固定片在位于所述固定片和所述盖主体部的边界的折弯线向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延伸侧折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磁屏蔽部件,其中,
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是由金属线编织而成的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电磁屏蔽部件,其中,
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包括金属板折叠成波纹状的部分。
5.一种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其具备:
布线装置,其包括:布线部件;第1连接部,其设于所述布线部件的一个端部,并与第1电气机器连接;以及第2连接部,其设于所述布线部件的另一个端部,并与第2电气机器连接;以及
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磁屏蔽部件,其中所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对所述第1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其中,
所述第1连接部包括:第1端子,其设于所述布线部件的一个端部;第1壳体,其形成收纳所述第1端子的收纳凹部;以及第1帽,其封堵所述收纳凹部,
所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以按压所述第1帽的状态安装于所述第1电气机器的框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6所述的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其中,
包括以并列状态配设的多个所述布线部件,
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配设于在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
所述第1连接部在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的另一侧主面侧与所述第1电气机器连接,
所述连接部用电磁屏蔽盖从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并列状态的一侧主面侧对所述第1连接部进行电磁屏蔽,
所述第2连接部包括:第2端子,其设于所述布线部件的另一个端部;第2壳体,其形成收纳所述第2端子的收纳凹部;以及第2盖,其封堵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收纳凹部,所述第2连接部在所述多个布线部件的排列状态下的一侧主面侧与所述第2电气机器连接,
所述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具备支架,该支架包括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和帽按压部,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布线用电磁屏蔽部的另一端侧的缘部,所述帽按压部从所述电磁屏蔽部件固定部绕过所述第2连接部的侧方而朝向所述第2帽延伸并按压所述第2帽,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第2电气机器的框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38693 | 2015-07-10 | ||
JP2015138693A JP6394524B2 (ja) | 2015-07-10 | 2015-07-10 | 電磁シールド部材及び電磁シールド部材付配線装置 |
PCT/JP2016/068510 WO2017010248A1 (ja) | 2015-07-10 | 2016-06-22 | 電磁シールド部材及び電磁シールド部材付配線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52843A true CN107852843A (zh) | 2018-03-27 |
CN107852843B CN107852843B (zh) | 2020-01-14 |
Family
ID=57756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37433.1A Active CN107852843B (zh) | 2015-07-10 | 2016-06-22 | 电磁屏蔽部件以及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36634B2 (zh) |
JP (1) | JP6394524B2 (zh) |
CN (1) | CN107852843B (zh) |
WO (1) | WO2017010248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930102A (zh) * | 2021-01-22 | 2021-06-08 |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 柔性气密性电磁屏蔽装置 |
CN113937541A (zh) * | 2020-06-26 | 2022-01-14 | 李尔公司 | 高压接线盒线路托盘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54451B (zh) * | 2019-05-16 | 2023-09-19 | 莱尔德电子材料(深圳)有限公司 | 板级屏蔽罩 |
JP2021002647A (ja) * | 2019-06-19 | 2021-01-07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金属板付導電性シート |
US11825640B2 (en) | 2019-07-02 | 2023-11-21 | Delfingen Industry |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device |
JP7360959B2 (ja) * | 2020-01-21 | 2023-10-13 | 未来工業株式会社 | 接続カバー |
JP7443911B2 (ja) | 2020-04-22 | 2024-03-0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金属板付導電性シート |
JP7509009B2 (ja) * | 2020-11-20 | 2024-07-0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JP7491193B2 (ja) | 2020-11-20 | 2024-05-28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JP2022130096A (ja) * | 2021-02-25 | 2022-09-06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114125104B (zh) * | 2021-11-19 | 2024-07-16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折叠屏电子设备 |
CN115051211B (zh) * | 2022-05-27 | 2025-02-11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端子模块及使用该端子模块的连接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22525A (zh) * | 2004-07-09 | 2006-01-18 | 瓦雷欧·维申公司 | 束线端部连接器 |
CN102668266A (zh) * | 2010-04-13 | 2012-09-12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屏蔽端子的连接构造 |
JP2013162728A (ja) * | 2012-02-08 | 2013-08-19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電磁シールド具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2014183234A (ja) * | 2013-03-19 | 2014-09-29 | Yazaki Corp | 電線のシールド構造 |
JP2014220076A (ja) * | 2013-05-07 | 2014-11-2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シールド構造 |
CN104205521A (zh) * | 2012-03-26 | 2014-12-10 | 株式会社藤仓 | 编织屏蔽电线的连接结构以及屏蔽线束的制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68007A (ja) * | 1998-08-20 | 2000-03-03 | Fujitsu Takamisawa Component Ltd | ケーブル付き平衡伝送用コネクタ |
JP2002324627A (ja) * | 2001-04-25 | 2002-11-08 | Yazaki Corp | 電磁波シールド構造 |
JP3946096B2 (ja) * | 2001-09-11 | 2007-07-18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
JP4060068B2 (ja) * | 2001-12-11 | 2008-03-12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機器用シールドコネクタ装置 |
JP4190305B2 (ja) * | 2003-02-20 | 2008-12-03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付きコネクタ |
JP3997208B2 (ja) * | 2004-02-17 | 2007-10-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
JP4159593B2 (ja) * | 2006-06-28 | 2008-10-01 | 原田工業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内蔵コネクタ及びキャッチャ |
WO2008015817A1 (fr) * | 2006-07-31 | 2008-02-07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Connecteur pour connecter un composant électronique |
JP4932659B2 (ja) * | 2007-10-03 | 2012-05-16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およびシール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US7811132B2 (en) * | 2009-01-16 | 2010-10-12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protective backshells for cables |
JP2012009229A (ja) * | 2010-06-23 | 2012-01-12 | Jst Mfg Co Ltd |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ンタクト及び端末処理方法 |
DE102011005826A1 (de) | 2011-03-21 | 2012-03-29 | Carl Zeiss Smt Gmbh | Optische Vorrichtung |
JP5836682B2 (ja) * | 2011-07-22 | 2015-12-24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5848963B2 (ja) * | 2011-11-25 | 2016-01-27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JP6047446B2 (ja) * | 2013-02-15 | 2016-12-21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線の端子接続構造 |
JP5704364B2 (ja) * | 2013-05-31 | 2015-04-22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062874B2 (ja) * | 2014-02-13 | 2017-01-1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端子台 |
GB201416014D0 (en) * | 2014-09-10 | 2014-10-22 | Rolls Royce Plc | Electrical harness connector |
JP6052268B2 (ja) * | 2014-11-28 | 2016-12-27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JP6352872B2 (ja) * | 2015-01-07 | 2018-07-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シールド電線接続構造 |
JP6409672B2 (ja) * | 2015-05-14 | 2018-10-24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電線モジュール |
-
2015
- 2015-07-10 JP JP2015138693A patent/JP6394524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22 CN CN201680037433.1A patent/CN107852843B/zh active Active
- 2016-06-22 US US15/739,473 patent/US10236634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6-22 WO PCT/JP2016/068510 patent/WO20170102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22525A (zh) * | 2004-07-09 | 2006-01-18 | 瓦雷欧·维申公司 | 束线端部连接器 |
CN102668266A (zh) * | 2010-04-13 | 2012-09-12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屏蔽端子的连接构造 |
JP2013162728A (ja) * | 2012-02-08 | 2013-08-19 |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 電磁シールド具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CN104205521A (zh) * | 2012-03-26 | 2014-12-10 | 株式会社藤仓 | 编织屏蔽电线的连接结构以及屏蔽线束的制造方法 |
JP2014183234A (ja) * | 2013-03-19 | 2014-09-29 | Yazaki Corp | 電線のシールド構造 |
JP2014220076A (ja) * | 2013-05-07 | 2014-11-2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シールド構造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937541A (zh) * | 2020-06-26 | 2022-01-14 | 李尔公司 | 高压接线盒线路托盘 |
US11909192B2 (en) | 2020-06-26 | 2024-02-20 | Lear Corporation | High-voltage junction box wire tray |
CN113937541B (zh) * | 2020-06-26 | 2024-06-25 | 李尔公司 | 高压接线盒线路托盘 |
CN112930102A (zh) * | 2021-01-22 | 2021-06-08 |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 柔性气密性电磁屏蔽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19327A1 (en) | 2018-08-02 |
JP6394524B2 (ja) | 2018-09-26 |
US10236634B2 (en) | 2019-03-19 |
JP2017022264A (ja) | 2017-01-26 |
CN107852843B (zh) | 2020-01-14 |
WO2017010248A1 (ja) | 2017-01-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52843B (zh) | 电磁屏蔽部件以及带屏蔽部件的布线装置 | |
CN102142641B (zh) | 连接器 | |
CN100592576C (zh) | 连接器固定结构 | |
JP5598758B2 (ja) | コネクタ | |
CN104067468B (zh) | 电磁屏蔽件以及线束 | |
JP6380227B2 (ja) | 配線装置 | |
JP6062874B2 (ja) | 端子台 | |
CN103053079B (zh) | 端子连接结构 | |
CN103140988A (zh) | 端子连接结构 | |
MX2014013857A (es) | Dispositivo electrico que tiene una barra de alimentación con doblez de sujeción flexible. | |
JP5589858B2 (ja) | コネクタ | |
KR20140089943A (ko) | 고전압 퓨즈와 퓨즈홀더의 연결구조 | |
CN108140994A (zh) | 屏蔽连接器 | |
WO2020255710A1 (ja) | 金属板付導電性シート | |
EP2763255B1 (en) | Connecto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erminals and a connector housing | |
JP7264655B2 (ja) | 電気接続箱 | |
CN105763038A (zh) | 功率转换装置 | |
CN113039685B (zh) | 电路结构体 | |
JP5308563B2 (ja) | コネクタ | |
JP7443911B2 (ja) | 金属板付導電性シート | |
JP7144286B2 (ja) | 電線及び電線束 | |
JP5531565B2 (ja) | 電気接続箱及び電気接続箱の製造方法 | |
JP7365679B2 (ja) | コンデンサ | |
JP5212734B2 (ja) | ワイヤ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 |
JP5550323B2 (ja)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