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98617B - 蕾丝面料及蕾丝面料的织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蕾丝面料及蕾丝面料的织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498617B CN106498617B CN201610804737.8A CN201610804737A CN106498617B CN 106498617 B CN106498617 B CN 106498617B CN 201610804737 A CN201610804737 A CN 201610804737A CN 106498617 B CN106498617 B CN 1064986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rn
- fibers
- yarns
- same
- lace fab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0—Open-work fabrics
- D04B21/12—Open-work 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0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21/08—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21/00—Warp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21/14—Fabric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corporation by knitting, in one or more thread, fleece, or fabric layers, of reinforcing, binding, or decorative threads; Fabrics incorporating small auxiliary elements, e.g. for decorative purpos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C—BRAIDING OR MANUFACTURE OF LACE, INCLUDING BOBBIN-NET OR CARBONISED LACE; BRAIDING MACHINES; BRAID; LACE
- D04C1/00—Braid or lace, e.g. pillow-lace;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4C1/02—Braid or lace, e.g. pillow-lace;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made from particular material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C—BRAIDING OR MANUFACTURE OF LACE, INCLUDING BOBBIN-NET OR CARBONISED LACE; BRAIDING MACHINES; BRAID; LACE
- D04C1/00—Braid or lace, e.g. pillow-lace;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4C1/06—Braid or lace serving particular purposes
- D04C1/08—Tulle fabrics
- D04C1/10—Pattern tulle fabric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P—DYEING OR PRINTING TEXTILES; DYEING LEATHER, FURS OR SOLID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IN ANY FORM
- D06P3/00—Special processes of dyeing or printing textiles, or dyeing leather, furs, or solid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in any form,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treated
- D06P3/82—Textiles which contain different kinds of fibres
-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P—DYEING OR PRINTING TEXTILES; DYEING LEATHER, FURS OR SOLID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IN ANY FORM
- D06P3/00—Special processes of dyeing or printing textiles, or dyeing leather, furs, or solid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in any form,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treated
- D06P3/82—Textiles which contain different kinds of fibres
- D06P3/8204—Textiles which contain different kinds of fibres fibres of different chemical nature
- D06P3/8219—Textiles which contain different kinds of fibres fibres of different chemical nature mixtures of fibres containing hydroxyl and amide groups
-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1/00—Physical properties
- D10B2401/14—Dye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 Woven Fabr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合理且简便地制造出与通过手工染色获得的渐变式蕾丝类似的蕾丝的技术。本发明提供如下蕾丝面料:交织纱线(9)由至少含有对于特定的染料的染色亲和性不同的第一纤维(9n)和第二纤维(9c)的两种以上的纤维构成,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编织组织设置有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其中同一纱线种类的纱线跨越多个线圈纵行地贯穿同一线圈横列,并且不同纱线种类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n、2c)分散配置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D2)上,并且对于由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构成的单位区域,就位于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的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而言,形成有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第二纤维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大的渐变式织物组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作为蕾丝面料的一种,已知一种有色度(hue)在其宽度方向上依次变化的渐变式蕾丝。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制造这种渐变式蕾丝时,编织具有规定的底色(代表性的是白色)的蕾丝而获得坯布,将该坯布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浸泡到染料中,由此进行染色加工。要获得预期的“渐变”,需要改变蕾丝宽度方向上的染色程度,例如当蕾丝宽度方向端侧染得深,内侧染得浅时,使得浸泡在染料中的时间朝向宽度方向端侧变长,从而改变染色密度。染色时间的调整为例如在单次的染色作业中长时间浸泡宽度方向端侧的操作,或朝向宽度方向端侧增加染色次数(浸泡在染料中的次数)的操作。
以往这种作业是手工的,无法举出特别相关的技术文献。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2、3等中提出有通过相对于编织面料各个区域的使用对于特定的染料具有不同的染色亲和性的纱线,获得在单一的蕾丝面料上的各个区域具有多种颜色的产品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60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73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8384号公报
为获得渐变式蕾丝而进行手工染色时,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作业为包括多次染色工序的手工作业或执行规定的染色时间操作的手工作业,因此实际上无法在很短的交货期内制造出大批量的预期的渐变式蕾丝。据发明人的研究发现,尽管能够以例如大约5000米这样的小批量生产进行制造,但无法以例如50万米这样的大批量生产进行制造。强行进行时,加工费用庞大,交货期也因此变得漫长而通常无法容许。
2.采用与上述手工作业相符的以往手法时,对于蕾丝面料在其宽度方向上以不同的密度进行染色,因此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编织方向上出现相同的渐变。换言之,实际上无法在编织方向上赋予渐变。
3.并且,采用该以往手法时,对于蕾丝面料在其宽度方向一端侧以特定的染料进行染色,因此若要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造成渐变(两端渐变),则需要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进行作业。
虽然也能够进行印花染色,但在特定的部位依次设置颜色是比较困难的,若将具有多个孔的蕾丝作为对象,则有时很难配合蕾丝图案对具有不同染色程度的区域赋予独特的渐变变化。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中,染色的进行要经过复杂的阶段(专利文献1)或需要制造特殊的加捻纱(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技术中,无法获得色度依次变化的蕾丝。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合理且简便地获得类似渐变式蕾丝的蕾丝的技术,其中一直以来只有通过手工作业进行的染色工序才可获得所述类似渐变式蕾丝的蕾丝,由此不仅能够在蕾丝上形成所要求的图案,而且还能够用于应对大批量生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获得色度不仅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依次变化,而且还在其编织方向上依次变化的蕾丝面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由基本织物组织和交织于所述基本织物组织中的交织纱线织造的蕾丝面料,其中所述基本织物组织由线圈纵行以及与线圈纵行交织的纬纱构成,其中,
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或这两者分别由不同的纤维种类的纱线构成,所述不同的纤维种类选自至少包括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两种以上的纤维组,所述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对于特定的染料具有不同的染色亲和性,
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编织组织设置有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其中同一纱线种类的纱线跨越多个线圈纵行地贯穿同一线圈横列,并且不同纱线种类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分散配置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以及
对于均由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构成的单位区域,就位于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而言,形成有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大的渐变式织物组织。
为了获得具有该结构的蕾丝面料,本申请还提供了织造蕾丝面料的方法,其中所述蕾丝面料由基本织物组织和交织于所述基本织物组织中的交织纱线织造,所述基本织物组织由线圈纵行以及与线圈纵行交织的纬纱构成,其中
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或这两者分别由不同的纤维种类的纱线构成,所述不同的纤维种类选自至少包括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两种以上的纤维组,所述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对于特定的染料具有不同的染色亲和性,
所述方法包括:
对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编织组织设置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其中同一纱线种类的纱线跨越多个线圈纵行地贯穿同一线圈横列;
将不同纱线种类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分散配置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以及
对于由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构成的单位区域,形成在位于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第二纤维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大的渐变式组织。
具有该结构的蕾丝面料在设置有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的单位区域中设置有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在同一线圈横列上跨越多个线圈纵行地交织。即,形成同一纱线种类(换言之被染成同一色度的纱线)向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即向线圈横列方向延伸的部位(区域),并且对于不同的纱线种类,将不同的纱线种类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分散配置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对于该分散配置,可以以例如每一个线圈横列或每两个线圈横列的形态将两个纱线种类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均匀地分散配置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也可以配合预期的图案的形态一边改变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的长度或表露比例或这两者,一边对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进行配置。
若采用该结构,则染色之后不同颜色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按照编织组织的设计而分散地表露在表面上。而且,在均设置有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的单位区域的比较中,形成在位于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使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大的渐变式织物组织。
即,对于所述蕾丝面料的所述宽度方向,能够设为在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通过阶段性地改变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的比例,能够使其密度相对于例如所述第一纤维例变大的(例如相对于第二纤维变小)的结构。在此,可以形成第一纤维为100%且第二纤维为0%的单位区域,也可以形成第一纤维为0%且第二纤维为100%的单位区域。但是,在阶段性地发生变化的3个阶段中,至少在中间阶段存在包括规定百分数的第一纤维且包括对应百分数的第二纤维的区域。
对于该比例变更,能够通过对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的蕾丝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的调整、对如下所述的线圈横列数的调整以及对在该区域所使用的纱线的粗细等的调整来进行单位区域之间的密度调整。
若对如此编织的蕾丝面料进行染色,则具有不同的染色亲和性的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通过特定的染料的染色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度。此外,由于这些纤维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化,因此能够仅通过对编织的蕾丝面料整体统一进行染色操作来获得呈现出与渐变相似的外观的蕾丝面料。
当然,也能够使用针对第一纤维的染料并且对第二纤维使用不同的染料来将各个纤维染成所希望的特定的颜色。结果,能够顺利地解决以往技术中成为问题的手工作业的难题。
并且,为了在所述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使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依次变大,优选地越是需要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包括所述第一纤维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的数量越多。
具有该结构的蕾丝面料能够通过具有以下特征的方法织造:为了在所述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使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依次变大,越是需要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越增加包括所述第一纤维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的数量。
如上所示,通过相对于包括所述第一纤维的线圈横列数和包括所述第二纤维的线圈横列数的线圈横列数的调整,能够用更简便的方法进行第一纤维的密度和第二纤维的密度的调整,从而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得所希望的渐变式蕾丝,其中所述第一纤维被包括在包括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的单位区域中,所述第二纤维被包括在所述单位区域中。
此外,优选地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形成为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其中属于同一纱线种类且不同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连续,
越是需要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的数量越多。
该结构的蕾丝面料能够通过如下方法织造:
将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形成为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其中属于同一纱线种类且不同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连续,
越是需要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越增加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的数量。
关于以上所说明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没有对该部分(区域)是否由单一的纬纱或交织纱线形成或是否由多个纬纱或交织纱线形成进行阐述(换言之未限定)。一般来讲,在经编编织物中,在其中单一的纬纱或交织纱线能够进行横动(traverse)的线圈纵行的数量是有限的(例如为列韦斯花边机时为5个线圈纵行)。因此,若仅用单一的纬纱或交织纱线形成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则在其长度上存在限制。
与此相对,通过将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通过以多个纱线的宽度方向排列的组合的方式作为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形成,能够自由调整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的蕾丝面料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且从而能够自由调整渐变的程度(宽度方向上的颜色的变化程度),并且图案的选择性也得到显著提高。
并且,在该蕾丝面料中,所述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能够设为以下结构:其中所述结构通过将与位于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线圈纵行的数量对应的数量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进行横动以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连续织造。
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通过例如使得在相邻线圈纵行之间依次交织的纬纱或交织纱线具有同一纱线种类,实现本申请独特的蕾丝面料。
此外,在以上所说明的蕾丝面料中,优选地,
对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一部分的纱线使用第三纤维,并且
对不同于由所述第三纤维构成的所述纬纱或与所述交织纱线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其它部分的纱线使用第四纤维,
使用比所述第四纤维粗的纤维作为所述第三纤维,并且
对于于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编织组织,形成有在该方向上的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所述第三纤维的密度比所述第四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
具有该结构的蕾丝面料能够通过如下方法实现:
对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一部分的纱线使用第三纤维,
对不同于由所述第三纤维构成的所述纬纱或与所述交织纱线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其它部分的纱线使用第四纤维,
使用比所述第四纤维粗的纤维作为所述第三纤维,并且
对于于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编织组织,形成在该方向上的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所述第三纤维的密度比所述第四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
以上所说明的技术为用于在蕾丝面料宽度方向上赋予渐变的技术,但通过在编织方向上设置第三纤维和第四纤维,并改变纱线的粗细,从而即使在使用同一种纤维的结构中也能够通过密度的变化来对染色后的色度赋予变化。
在此,纱线越粗(密度越大),色度越浓,以及纱线越细(密度越低),色度越淡。
纱线种类的选择中,第三纤维、第四纤维分别可以是之前说明的第一纤维、第二纤维中的任一个,也可以采用其它纱线种类。若示出选择其它种类的情况的例子,则也可以是使用阳离子作为第一纤维,使用尼龙作为第二纤维,以及使用黏胶人造丝作为第三纤维和第四纤维。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在蕾丝面料的织物组织设计阶段,通过利用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对每个单位区域的每个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密度赋予渐变式的变化,从而能够机械化地织造出蕾丝并且执行规定的染色操作,以获得本申请所预期的渐变式蕾丝。即,能够在所确定的部位呈现任意的渐变。
通过该技术,能够在布匹的状态下进行染色,且能够大批量生产出渐变产品。
附图说明
图1A和1B为表示根据本申请发明的渐变式蕾丝的外观的图;
图2A和2B为列韦斯蕾丝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A-3D为用于说明按照纱线种类调整密度的一种技术的说明图;
图4为图1A的A部放大图;
图5为表示形成于图4的Zm区域(编织方向长度E)的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的织物组织结构的说明图;
图6为将图1A中的B部放大得比图4中的放大程度小的图;以及
图7A-7D为利用拉舍尔经编织物来实现本申请技术时与图3A-3D对应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列韦斯蕾丝面料1(经编编织物的例子),2-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3-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4-基本织物组织,5-交织纱线,7-筒管纱(经纱),8-粗松螺旋花线(交织纱线5),9-衬垫纱线(交织纱线5),20-边缘装饰部20,80-粗松螺旋花线层,90-衬垫纱线层,W-线圈纵行,BW-背面经纱(纬纱),BWL-背面经纱层,FW-正面经纱(纬纱),FWL-正面经纱层,D1-蕾丝面料宽度方向,D2-编织方向,T-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A为表示从前表面侧观察作为经编编织物的蕾丝面料1的外观的图。
如图1A所示,本申请的特征在于,作为经编编织物的蕾丝面料1的色调在外观上,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依次渐变。该例子中,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左右两端部位Ze、其内侧两个中间部位Zm及中央部位Zc的色调依次变化。在图4中放大示出该图中A部的织物组织,在图6中放大示出B部的织物组织。图5为放大图4中区域Zm的织物组织的图。图6的放大倍数小于图4的放大倍数。
在以下说明中,首先对作为优选实施方式的使用列韦斯花边机(未图示)制造列韦斯蕾丝面料1的情况进行说明。并且,关于所使用的纱线还示出具体例子,但这些例子仅仅是优选的例子。
在图2A、图2B中示出从编织面料前表面侧观察列韦斯蕾丝面料1时的织物组织。如图2A所示,在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具备作为经纱的筒管纱7,所述筒管纱7形成织物组织的基础,并在编织方向D2上延伸,所述编织方向D2被称为经编编织物中的线圈纵行W(纱线种类:尼龙、粗细:30~50旦尼尔),背面经纱BW(纱线种类:以聚氨酯为核心的尼龙包覆纱线、粗细:140~420旦尼尔)在所述编织面料的宽度方向上与该筒管纱7交织。此外,对于由筒管纱7和背面经纱BW构成的织物组织,在背面经纱BW的前侧交织有正面经纱FW(纱线种类:尼龙、粗细30~50旦尼尔)。这些背面经纱BW、正面经纱FW成为用于构成经编编织物的基本织物组织4(网格N)的纬纱。
这些背面经纱BW、正面经纱FW或后述粗松螺旋花线8(gimp yarn 8及衬垫纱线9的交织方向成为与之前所说明的编织方向D2正交的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
背面经纱BW及正面经纱FW的纱线行程动作(yarn stroke motion)为以相同的线圈横列C在彼此相邻的筒管纱7之间或规定数量的筒管纱7之间进行横动而编织,如图2A所示,从编织面料前表面侧观察时,背面经纱BW的形态为,当纱线相对于筒管纱7为向右横动(rightward traverse)时位于筒管纱7的背面侧,为向左横动(leftward traverse)时位于筒管纱7的前表面侧。与之相反,正面经纱FW以相对于筒管纱7为向右横动时位于前表面侧,为向左横动时位于背面侧的方式织造。
列韦斯蕾丝面料1的基本织物组织4通过筒管纱7(经纱)、背面经纱BW(纬纱)及正面经纱FW(纬纱)完成。而且,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出于形成图案等目的,如图2B所示,对于该基本织物组织4在正面经纱FW与背面经纱BW之间引入粗松螺旋花线(gimp yarn)8(纱线种类:阳离子、尼龙:或棉等、粗细:50~150旦尼尔左右),在正面经纱FW的前表面侧引入衬垫纱线(liner yarn)9(纱线种类:尼龙、阳离子:或棉等、粗细:300旦尼尔左右)。
图2B为将单支的代表性粗松螺旋花线8和单支的代表性衬垫纱线9引入到图2A的基本织物组织4的织物组织。从该图还可知,在粗松螺旋花线8中进行之前所说明的与背面经纱BW相同的纱线行程动作,在衬垫纱线9中进行与正面经纱FW相同的纱线行程动作。
在列韦斯蕾丝面料1的情况下,粗松螺旋花线8的数量一般为60支左右,衬垫纱线9的数量一般也为60支左右。
本申请中,将在蕾丝面料1前表面侧呈现的色度视为问题,因此该衬垫纱线9的纱线的使用(如何设定纱线种类)则成为了问题。而且,该衬垫纱线9对于图案的形成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纬纱采用粗纱线。
如上所述,若从编织面料的厚度方向T进行观察,列韦斯蕾丝面料1如图1B所示从前表面侧由衬垫纱线层90、正面经纱层FWL、粗松螺旋花线层80及背面经纱层BWL构成。
各纱线之间在编织面料前后方向(表里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编织操作中的杼(reed)之间的位置关系决定。在构成编织面料的关系上,各纱线显然在其前后方向上按照图2B所示的结构彼此交织。
就上述蕾丝面料1中各层(衬垫纱线层90、正面经纱层FWL、粗松螺旋花线层80、及背面经纱层BWL)的列韦斯蕾丝面料前后方向T上的配置而言,也能够采用以下结构:从蕾丝面料1的前表面侧,配置有衬垫纱线层90、粗松螺旋花线层80、正面经纱层FWL及背面经纱层BWL,其中形成了正面经纱层FWL、粗松螺旋花线层80在前后方向上调换的位置关系。
接着,关于用于在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获得如图1A所示的渐变的本申请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说明中适当引用图3~6。本申请所涉及的渐变式蕾丝中,从前侧观察到的蕾丝的色度外观成为问题,因此在蕾丝各部位表露在外部的纱线(主要是之前所说明的衬垫纱线9)成为问题。但是,根据蕾丝部位也存在表露粗松螺旋花线8、正面经纱FW、背面经纱BW的区域。
1纱线的使用
如以上说明,在本申请所涉及的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使用至少包括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的两种以上的纤维作为纬纱(背面经纱BW或正面经纱FW)或交织纱线(衬垫纱线9或粗松螺旋花线8)或这两者,所述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对于特定的染料具有不同的染色亲和性。
以下说明中,为便于理解,有时将表露的纱线称为“表露纱线”来进行说明。而且,第一纤维、第二纤维的组合例如设为尼龙和阳离子的组合。作为染料,对尼龙使用酸性染料,对阳离子使用阳离子染料。此外,使用棉纱、黏胶人造丝时使用活性染料。因此,对包括这些当中的两种纱线的编织面料用同一种染料进行染色时,根据纱线种类而表露色差。此外,欲将第一纤维用特定的第一染料进行染色,将第二纤维用特定的第二染料进行染色时,只要选择与各个纤维的显色相适的染料进行染色操作即可。此时,可以用单浴法(singlebath-dyeing)进行染色,也可以用各种染料依次进行。但是,通过对以规定的织物组织形态织造的坯布进行染色操作,能够获得本申请所希望的渐变。
在图1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的左右两端部位设置有两端部位Ze,在其内侧两部位设置有中间部位Zm,在中央部位设置有中央部位Zc。
该例子为将两端部位Ze的表露纱线设为阳离子单一纱线种类,中间部位Zm的表露纱线使用阳离子和尼龙的纱线,中央部位Zc的表露纱线使用尼龙单一纱线种类的纱线的例子。因为形成这些图案的纱线基本上均为衬垫纱线9,因此其粗细为300旦尼尔左右。
在透视的网格N上,按照其部位的纱线使用规则,作为其正面经纱FW或背面经纱BW使用细纱线(相对于衬垫纱线较细)。在此,所谓按照其部位的纱线使用规则是,例如当对应部位的衬垫纱线为尼龙纱线时,在对应部位的正面经纱FW使用细尼龙纱线,作为背面经纱BW使用细尼龙纱线或涤纶纱线。
即,在图4中左部所示的区域a1和区域a2颜色的密度发生变化,该变化的原因如后述说明在于,在使用同一种纱线的结构中采用不同粗细的纱线。在a2部使用的尼龙纤维(第三纤维的例子:该纱线为衬垫纱线9,因此为300旦尼尔左右)比在a1部即网格部N使用的尼龙纤维(第四纤维的例子:该纱线为正面经纱FW,因此其粗细为30~40旦尼尔)粗。
如此,本申请首先在根据染色进行纱线使用的方面具有特征,此外,关于其编织织物组织结构也进行了研究。
〔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
在本申请所涉及的蕾丝面料中,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的编织织物组织形成为具备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其中同一纱线种类的纱线跨越多个线圈纵行地贯穿同一线圈横列。
参考图3A-3D、图4、图5对该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3A-3D是为便于理解本申请所涉及的特征结构的说明例,该例子为用单一的衬垫纱线9构成该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的例子,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中衬垫纱线9以4个线圈纵行W为单位进行往返纱线贯穿。
此外,关于不同的纱线种类(用9c表示作为第二纤维的阳离子衬垫纱线,用9n表示作为第一纤维的尼龙衬垫纱线),采用如下结构。图3A所示的区域Ze中,仅由作为第二纤维的阳离子衬垫纱线9c形成该区域。而且,在蕾丝面料宽度方向D1上移动的右侧的区域Zm1中,如图3B所示第二纤维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c与第一纤维纱线贯穿部2n以2个线圈横列为单位交替分散而形成该区域。并且,图3C所示的区域Zm2中,第二纤维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c跨越2个线圈横列设置,第一纤维的纱线贯穿部2n跨越4个线圈横列设置。而且,图3D所示的区域Zc中,仅由作为第一纤维的尼龙衬垫纱线9n形成该区域。图3A至图3D为将蕾丝面料在其宽度方向D1上分割时的示意图,通过在该宽度方向D1上横向排列这些附图,从而能够轻松地理解本发明的要点。后述图7A至图7D也相同。
图1所示的例子为按照与图3A-3D中相同的概念设计的例子,两端部位Ze均采用与图3A类似的结构,中央部位Zc采用与图3D类似的结构。中间部位Zm由排列区域Zm1、Zm2而构成,并与图3B、图3C均对应,但关于该纱线行程动作、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的蕾丝面料宽度方向D1的长度设定等进行了各种研究。
以下,利用图4、图5进行说明。
这些附图中,纵向延伸的直线表示列韦斯蕾丝面料1中作为经纱的筒管纱7的位置(线圈纵行W的位置),粗实线与多个阳离子衬垫纱线9c分别对应,粗虚线与多个尼龙衬垫纱线9n分别对应。此外,细实线与多个正面经纱FW以及背面经纱BW分别对应。
这些线表示在线圈纵行W之间贯穿的各纱线的纱线贯穿的形态。
图4中,位于附图左端的一对阳离子衬垫纱线9c的纱线行程动作部为通常被称作“扇形边”的蕾丝面料1的边缘装饰部20。在其内侧示出以上所说明的两端部位Ze的其中一侧,在其右侧有中间部位Zm(Zm1,Zm2)、中央部位Zc。关于在这些部位的纱线使用(阳离子和尼龙的纱线使用差异)同上。
另一方面,关于纱线行程动作,如图3A-3D中为进行说明而示出的例子,采用纱线以在编织方向D2上连续的2个线圈横列为单位在同一线圈纵行W之间进行往返的结构,除此之外还采用其它各种结构,例如在不同的线圈纵行W之间进行往返(即衬垫纱线在蕾丝宽度方向D1上移动),而且在线圈纵行W之间的往返也以跳过几个线圈横列来进行往返(其它种类的纱线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设置为在此过程中跨越多个线圈横列)等。
此外,本申请的目的还在于将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设为独特的分布状态,因此也采用如下结构。
即,图4、图5所示的例子中除了图3A-3D中说明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由单一的衬垫纱线9构成的例子之外,还示出由多个衬垫纱线9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连续构成的例子。图5为用图4中蕾丝面料宽度方向D1的Zm和编织方向D2的E表示的区域的放大图。
例如,在图5的左下方,图中自下提高4个线圈横列的部位,连续形成有阳离子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c,同一纱线种类且不同的衬垫纱线9c、9c、9c形成为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连续的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图中衬垫纱线9c自左侧分别跨越6个、4个和2个线圈纵行而进行横动,以形成在同一线圈纵行W上其他单独的衬垫纱线9c、9c重叠的部位,从而确保其连续性。结果,该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成为以贯穿10个线圈纵行的状态形成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的结构。在其附近,在编织方向上前进1个线圈横列的部位及再接着前进3个线圈横列的部位采用相同的织物组织。
另一方面,在图5的右上方,图中自上方返回7个线圈横列的部位,连续形成有尼龙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n,同一纱线种类且不同的衬垫纱线9n、9n形成为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连续的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图中衬垫纱线9n自左侧分别跨越5个和2个线圈纵行而进行横动,以形成在同一线圈纵行W上其他单独的衬垫纱线9n、9n重叠的部位,从而确保其连续性。结果,该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成为以贯穿6个线圈纵行的状态形成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的结构。在其附近,在编织方向上返回1个线圈横列的部位及再接着返回2个线圈横列的部位采用相同的织物组织。
这种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可以通过将与位于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的线圈纵行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线圈纵行的数量=1的数或线圈纵行的数量的1/2的数等)的纬纱或交织纱线进行横动而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连续织造。
如上所述,本申请所涉及的渐变式蕾丝中,一边形成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也可以是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一边进行编织,但为了在染色之后实现渐变,蕾丝面料1在关于由规定线圈横列数(图3A-3D所示的例子中16个线圈横列)构成的单位区域,将不同纱线种类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也可以是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分散配置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从而,就位于蕾丝面料1的宽度方向D1的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而言,形成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第二纤维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大的渐变式织物组织(所说明的例子中尼龙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高)。
换言之,如图3A-3D所示,为了在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使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第二纤维的密度依次变大,越是需要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则越增加包括第一纤维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的数量。
此外,如图4、图5的例中所示,若设置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则能够适当地调整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的长度,因此在编织方向观察时任意调整不同纱线的表露状态。
另一方面,关于同一纱线种类的粗细,则在图4所示的织物组织中,如通过对例如左上方示出的a1、a2的区域进行比较而获知(在此,a2中尼龙衬垫纱线9n为表露纱线,a1中正面经纱FW为表露纱线),在位于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D2上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之间(也可以是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之间)改变其粗细。结果,能够从外观上获得编织方向上的渐变。
即,通过设置有作为纬纱和交织纱线的第三纤维及第四纤维,使用比所述第四纤维粗的纤维作为第三纤维,并且对于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编织组织,形成在该方向上的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所述第三纤维的密度比所述第四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从而不仅能够实现迄今为止的宽度方向上的渐变,还能够实现编织方向上的渐变。
而且,如图6所示,例如图1的B部中,能够形成下述结构:从纱线组合中显示尼龙衬垫纱线9n的颜色依次向显示阳离子衬垫纱线9c的颜色的过渡,之后在蕾丝面料宽度方向上再次回到阳离子侧的颜色。
〔其它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特定的纱线作为筒管纱7、背面经纱BW、正面经纱FW、粗松螺旋花线8以及衬垫纱线9,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选择上述纱线种类。
2.作为具有不同染色亲和性的纤维的例子,除了之前所说明的(阳离子、尼龙)的组合之外,可以是(尼龙、黏胶人造丝)的组合,还可以是(尼龙、棉)的组合。还可以是这些与棉的组合,除了两种纱线种类的组合之外,还可以采用具有不同染色亲和性的三种以上的结构。
3.关于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的结构,该部位可以由单一的纬纱或交织纱线形成,也可以由多个纱线形成。关于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3也一样。使用多个纱线时,蕾丝宽度方向的长度是可选的。
4.此外,关于由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构成的单位区域,由各纱线种类构成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的比例能够任意调整。使由其它种类的纱线构成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2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分散表露。结果,能够获得良好的渐变式织物组织。在此,若分散均匀,则能够获得几乎感觉不到刻意的渐变变化的结构。并且,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D1上,除了如实施方式所示设为4个阶段(Ze、Zm1、Zm2、Zc),只要设为3个以上的阶段,则都能够获得渐变式的蕾丝。
5.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列韦斯蕾丝面料1的情况,但对于用拉舍尔经编机编织的拉舍尔面料也能够应用本申请。与图3对应的关于拉舍尔面料的织物组织图为图7A-7D,由作为经纱的链式编织线(chain stitch yarn)71和作为纬纱的网格纱线(省略图示)构成基本织物组织。有时还在规定的线圈纵行W中或在线圈纵行W之间引入弹性纱线(未图示),从而赋予编织面料以弹性。而且,在被上述链式编织线捆扎的状态下,按照对应的杼的位置及移动,引入多个引入纱72。图7A-7D表示该纱线的织物组织及纱线种类(阳离子引入纱72c、尼龙引入纱72n)的选择状态。了解到尼龙越往右侧前进其密度越高。
6.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单位区域,例如如图3A-3D、图7A-7D所示的具有规定的线圈纵行数及线圈横列数的区域进行了说明,但关于单位区域,优选地需要具备可供比较的线圈纵行数及线圈横列数,并且基本上能够将具有3个以上线圈纵行和3个以上线圈横列的编织织物组织区域作为单位区域。如图3A-3D、图7A-7D所示,优选以4个线圈纵行、大约16个线圈横列(16~26个线圈横列)作为比较对象。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获得可大批量生产出装饰性较高的渐变式蕾丝的技术。
此外,若在编织方向上也具备渐变,则能够显著提高蕾丝的价值。
Claims (8)
1.一种蕾丝面料,由基本织物组织和交织于所述基本织物组织中的交织纱线织造,所述基本织物组织由线圈纵行以及与线圈纵行交织的纬纱构成,其中,
所述纬纱、所述交织纱线或这两者由不同的纤维种类的纱线构成,所述不同的纤维种类选自两种或更多种纤维组,所述两种或更多种纤维组至少包括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所述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对于特定的染料具有不同的染色亲和性,
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编织组织设置有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其中同一纱线种类的纱线跨越多个线圈纵行地贯穿同一线圈横列,并且不同纱线种类的各自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分散配置于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以及
对于均由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构成的单位区域中的表露纱线,就位于所述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而言,形成有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大的渐变式织物组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蕾丝面料,其中,
为了在所述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使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依次变大,越是需要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越增加包括所述第一纤维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蕾丝面料,其中,
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形成为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其中属于同一纱线种类且不同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连续,
越是需要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在所述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的数量越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蕾丝面料,其中,
对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一部分的纱线使用第三纤维,并且
对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其它部分的纱线使用第四纤维,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所述其它部分的纱线不同于由所述第三纤维构成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
使用比所述第四纤维粗的纤维作为所述第三纤维,并且
对于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编织组织,形成有在该方向上的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所述第三纤维的密度比所述第四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
5.一种蕾丝面料的织造方法,所述蕾丝面料由基本织物组织和交织于所述基本织物组织中的交织纱线织造,所述基本织物组织由线圈纵行以及与线圈纵行交织的纬纱构成,其中,
所述纬纱、所述交织纱线或这两者由不同的纤维种类的纱线构成,所述不同的纤维种类选自两种或更多种纤维组,所述两种或更多种纤维组至少包括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所述第一纤维和第二纤维对于特定的染料具有不同的染色亲和性,
所述方法包括:
对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编织组织设置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其中同一纱线种类的纱线跨越多个线圈纵行地贯穿同一线圈横列;
将不同纱线种类的各自的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分散配置于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以及
对于由规定数量的线圈横列构成的单位区域中的表露纱线,就位于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而言,形成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第二纤维的密度至少以3个阶段依次变大的渐变式织物组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蕾丝面料的织造方法,其中,
为了在所述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使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的密度依次变大,越是需要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越增加包括所述第一纤维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蕾丝面料的织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同一纱线种类纱线贯穿部形成为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其中属于同一纱线种类且不同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在蕾丝面料的宽度方向上连续,
越是需要所述第一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越增加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所述同一纱线种类连续部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5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蕾丝面料的织造方法,其中,
对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一部分的纱线使用第三纤维,并且
对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其它部分的纱线使用第四纤维,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的所述其它部分的纱线不同于由所述第三纤维构成的所述纬纱或所述交织纱线,
使用比所述第四纤维粗的纤维作为所述第三纤维,并且
对于在蕾丝面料的编织方向上的编织织物组织,形成在该方向上的单位区域之间的比较中所述第三纤维的密度比所述第四纤维的密度大的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75512 | 2015-09-07 | ||
JP2015175512A JP6625378B2 (ja) | 2015-09-07 | 2015-09-07 | レース地及びレース地の編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498617A CN106498617A (zh) | 2017-03-15 |
CN106498617B true CN106498617B (zh) | 2020-03-31 |
Family
ID=56883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804737.8A Active CN106498617B (zh) | 2015-09-07 | 2016-09-05 | 蕾丝面料及蕾丝面料的织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138944B1 (zh) |
JP (1) | JP6625378B2 (zh) |
CN (1) | CN106498617B (zh) |
ES (1) | ES2905868T3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12688A (zh) * | 2017-05-03 | 2017-08-04 | 苏州博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发光蕾丝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
CN107268171A (zh) * | 2017-05-08 | 2017-10-20 | 江南大学 | 一种多层次立体蕾丝花边生产方法 |
CN109252279B (zh) * | 2018-09-26 | 2021-04-09 | 闽江学院 | 一种渐变色针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
CN108998882B (zh) * | 2018-09-26 | 2021-04-09 | 闽江学院 | 一种渐变色针织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
CN111172789A (zh) * | 2020-01-19 | 2020-05-19 | 常州旭荣针织印染有限公司 | 渐层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
CN113279126B (zh) * | 2021-05-05 | 2023-01-17 |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抗菌抑菌物理渐变效果的针织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91673A2 (en) * | 1996-02-23 | 1997-08-27 | Sakae Lace Co.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lace fabric and lace fabric knitted by the method |
EP1111111A2 (en) * | 1999-12-22 | 2001-06-27 | Sakae Lace Co. Ltd. | Warp knit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
JP2001336047A (ja) * | 2000-05-26 | 2001-12-07 | Cloth Kogyo Kk | 多色対応伸縮ラッセルレース |
JP2003041465A (ja) * | 2001-05-25 | 2003-02-13 | Fuasutaa:Kk | 玉虫色の光彩を有する経編地 |
CN101426971A (zh) * | 2007-03-28 | 2009-05-06 | 株式会社黑田特克斯 | 编织花边的制造方法以及编织花边 |
CN103668764A (zh) * | 2013-12-11 | 2014-03-26 | 陈曦 | 一种蕾丝花边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64287B2 (ja) | 1996-06-20 | 2001-05-08 | 朝倉染布株式会社 | 異色染色法および該染色法によって染色された生地 |
JP3608042B2 (ja) * | 2000-06-22 | 2005-01-05 | 株式会社タケダレース | 衣料用ジャカードレース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4069322B2 (ja) * | 2004-07-26 | 2008-04-02 | クロス工業株式会社 | 多色レース |
JP4767563B2 (ja) * | 2005-03-23 | 2011-09-07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チュールレース編地 |
-
2015
- 2015-09-07 JP JP2015175512A patent/JP6625378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9-05 CN CN201610804737.8A patent/CN106498617B/zh active Active
- 2016-09-07 EP EP16187528.1A patent/EP3138944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9-07 ES ES16187528T patent/ES2905868T3/es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91673A2 (en) * | 1996-02-23 | 1997-08-27 | Sakae Lace Co. Ltd. | Method of knitting lace fabric and lace fabric knitted by the method |
EP1111111A2 (en) * | 1999-12-22 | 2001-06-27 | Sakae Lace Co. Ltd. | Warp knit and method of knitting the same |
JP2001336047A (ja) * | 2000-05-26 | 2001-12-07 | Cloth Kogyo Kk | 多色対応伸縮ラッセルレース |
JP2003041465A (ja) * | 2001-05-25 | 2003-02-13 | Fuasutaa:Kk | 玉虫色の光彩を有する経編地 |
CN101426971A (zh) * | 2007-03-28 | 2009-05-06 | 株式会社黑田特克斯 | 编织花边的制造方法以及编织花边 |
CN103668764A (zh) * | 2013-12-11 | 2014-03-26 | 陈曦 | 一种蕾丝花边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053043A (ja) | 2017-03-16 |
ES2905868T3 (es) | 2022-04-12 |
CN106498617A (zh) | 2017-03-15 |
JP6625378B2 (ja) | 2019-12-25 |
EP3138944B1 (en) | 2021-11-17 |
EP3138944A1 (en) | 2017-03-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98617B (zh) | 蕾丝面料及蕾丝面料的织造方法 | |
CN103556384A (zh) | 一种单色或多色双层间隔提花经编布及其编织方法 | |
GB2233989A (en) | Inlay knitted fabric | |
EP2543758B1 (en) | Warp knitting fabrics having ground structure expressing various design patterns | |
IT9021148A1 (it) | Articoli di maglieria a felpa o a pelo e macchina circolare per maglieria per la loro fabbricazione. | |
CN108754834A (zh) | 一种双纯色双针床单贾卡间隔织物及制作方法 | |
US6516637B1 (en) | Elastic knitted ban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
US5832749A (en) | Method to make elastic knitwear fabric and relative fabric | |
WO2001029300A9 (en) | Wholly elastic knitted fabric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the same | |
JPH04241155A (ja) | 経編機 | |
CN103361863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EP0655095B1 (de) | Textilmaterial aus webmaschenware | |
EP0421041A1 (en) | A double-faced knitted fabric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 |
KR101032444B1 (ko) | 중간사의 표면노출이 없는 더블 라셀 메쉬의 제조방법 및 그 더블 라셀 메쉬 | |
CN107956035B (zh) | 经编织物 | |
CN113174688A (zh) | 可控打印段彩纱线针织面料的制作方法、面料及鞋面 | |
RU2341598C1 (ru) | Интерлочный трикотаж с продольными цветными полосами | |
JP6978800B1 (ja) | レース編地とその製造方法 | |
CN219772406U (zh) | 一种32针精密编织经编网布 | |
CN107630282B (zh) | 经编布料的编织方法 | |
CN115029858B (zh) | 一种防卷边单丝单面纱架贾卡面料、编织方法及鞋型 | |
CN219059301U (zh) | 一种增强纬向开度且防脱散的蕾丝织物 | |
EP3156532A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eavers lace fabric and leavers lace fabric | |
KR100957451B1 (ko) | 불규칙한 이색조의 편직물 및 그 직조방법 | |
CN113005625A (zh) | 一种针织方法及面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