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6458132B - 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8132B
CN106458132B CN201580023476.XA CN201580023476A CN106458132B CN 106458132 B CN106458132 B CN 106458132B CN 201580023476 A CN201580023476 A CN 201580023476A CN 106458132 B CN106458132 B CN 1064581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olded
side airbag
gas generator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34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8132A (zh
Inventor
小林优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064581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81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81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81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侧边安全气囊(2)、面向车门等形成有支撑面(7a)的座椅骨架(7)、以及气体发生器(6),气体发生器收纳在侧边安全气囊内部且设置在其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附近,侧边安全气囊从气体发生器一侧朝向其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依次具有一系列带有折返(F1)的折返部分(X1)和叠合部分(S),折返部分的构成为,在气体发生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通过折返(F1)被折返,且包含抵接于支撑面的抵接部(Q),叠合部分被卷曲并叠合成滚轮状而形成,折返部分在车宽方向上被配置在支撑面和叠合部分之间。

Description

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减轻、缓解因展开膨胀的侧边安全气囊而导致的对驾乘人员的胳膊的弹起作用,并能够提高驾乘人员约束性能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上,将侧边安全气囊相对于上下方向进行倾斜卷取等,从而在展开膨胀过程中朝向上方扩展开,这种技术在专利文献1~3中已有公开。
专利文献1的“侧向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目的在于,在检测侧向碰撞后短时间内展开安全气囊,将安全气囊沿着展开方向折叠成长条带状的同时,在展开时将车室内侧壁一侧的面作为外侧折叠并卷成漩涡状,在侧向碰撞时,使该安全气囊其外侧的面抵接于车室内侧壁的同时,一边释放其卷曲的状态一边朝向前方展开。
专利文献2的“安全气囊的折叠结构以及方法”,以提供能够获得展开速度的提升及顺畅的展开动作的安全气囊的折叠结构以及方法为课题,将头部保护部的保护面作为内侧并多次卷起,将该头部保护部压入到胸部保护部,此时将与头部保护装置相连接的胸部保护部的一部分也压入到胸部保护部。
专利文献3的“侧向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是以提供能够不妨碍顺畅的安全气囊膨胀,且在座椅的靠背部的上端附近,配置被折叠的安全气囊的侧向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为课题,侧向碰撞用安全气囊装置在座椅的靠背部的上部侧,配装有折叠的安全气囊。安全气囊为将后边侧的上下方向上的多处安装固定到座椅骨架上,且具有设为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部位的下部室和被配置在下部室中的前部侧的上方的上部室,被折叠并收纳为,膨胀时在向前方侧突出的同时向上方展开。安全气囊设有以后边侧的下部室的上部侧为中心的放射状折痕,将上部室和下部室在下部室的后边侧呈扇状折叠并收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8-1427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11-1520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11-1802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侧边安全气囊作为侧向碰撞对策,在驾乘人员和位于驾乘人员的车宽方向侧向的车辆构件、例如车门等之间,面向车辆前方进行展开膨胀。在上述背景技术中,其目的在于使侧边安全气囊迅速地并且顺畅地朝上方扩展。这种情况下,存在以下课题,即,侧边安全气囊进入驾乘人员的胳膊的下方,或者驾乘人员的胳膊位于侧边安全气囊的上方,导致因该侧边安全气囊使驾乘人员的胳膊被直接强烈地并且瞬时地弹起,因此,会对驾乘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负荷的同时,使驾乘人员无法保持姿势,从而导致有可能无法确保对驾乘人员的适当的约束性能。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课题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缓解因展开膨胀的侧边安全气囊而引起的对驾乘人员的胳膊的弹起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对驾乘人员的约束性能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的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侧边安全气囊,其内置于车辆的座椅,且能够从该座椅向驾乘人员和位于驾乘人员的车宽方向侧向的车辆构件之间展开膨胀;以及气体发生器,其能够安装在上述座椅的座椅骨架上,且向上述侧边安全气囊导入充气气体;该气体发生器收纳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内部并设置在其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附近,上述侧边安全气囊在展开的状态下从上述气体发生器一侧朝向其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依次具有一系列带有折返的折返部分和叠合部分,在展开前的收纳状态下,该折返部分在该气体发生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被折返,且包含在向上述座椅进行安装时与上述座椅骨架相抵接的抵接部,该叠合部分被卷绕重叠成滚轮状或者被叠成蛇盘状而形成,且上下方向的下部宽于上部,上述折返部分的结构为被折叠成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上述座椅骨架和上述叠合部分之间。
所述折返部分优选构成为,在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时,从所述座椅骨架受到反作用力,从而能够将所述叠合部分朝向车宽方向的所述车辆构件的方向推出。
另外,本发明中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侧边安全气囊,其内置于车辆的座椅,且能够从该座椅向驾乘人员和位于驾乘人员的车宽方向侧向的车辆构件之间展开膨胀;气体发生器,其能够安装在上述座椅的座椅骨架上,且向上述侧边安全气囊导入充气气体;该气体发生器收纳在上述侧边安全气囊内部并设置在其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附近,上述侧边安全气囊在展开的状态下从上述气体发生器一侧朝向其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依次具有一系列带有折返的折返部分和叠合部分,在展开前的收纳状态下,该折返部分在该气体发生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被折返,且包含在向上述座椅进行安装时与上述座椅骨架相抵接的抵接部,该叠合部分被卷绕重叠成滚轮状或者被叠成蛇盘状而形成,且上下方向的上部宽于下部,上述折返部分的结构为被折叠成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上述座椅骨架和上述叠合部分之间。
所述折返部分优选构成为,在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时从所述座椅骨架受到反作用力,从而能够将所述叠合部分朝向车宽方向的所述车辆构件的方向推出。
所述车辆构件优选为车辆的车门或者被配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扶手箱。
所述侧边安全气囊优选为,在所述折返部分以及所述叠合部分形成前,被折叠成上下方向的上方部分与下方部分相重叠。
所述侧边安全气囊优选为,在所述折返部分和所述叠合部分之间,具有带有追加折返的追加折返部分,在展开前的收纳状态下,该追加折返部分是与该折返部分并行的配置,且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或者朝向反方向,通过该追加折返至少被折返一次而形成,该叠合部分在车宽方向上配置于该追加折返部分和该折返部分之间。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能够减轻、缓解因展开膨胀的侧边安全气囊而造成的对驾乘人员的胳膊的弹起作用,能够提升对驾乘人员的约束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从上方俯视侧边安全气囊处于展开膨胀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是说明将图1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组装成收纳状态的组装步骤的第一阶段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二阶段的说明图。
图4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三阶段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四阶段的说明图。
图6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五阶段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了上述组装步骤的前半部分的概略说明图。
图8是表示了上述组装步骤的后半部分的概略说明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滚轮状类型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前的收纳状态,是从上方俯视该侧边安全气囊被安装于座椅骨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蛇盘状类型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前的收纳状态,是从上方俯视该侧边安全气囊被安装于座椅骨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说明图1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下去的过程的、从上方俯视的说明图。
图12是侧视图11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过程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变形例的、滚轮状类型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前的收纳状态,是从上方俯视该侧边安全气囊被安装在座椅骨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变形例的、蛇盘状类型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前的收纳状态,是从上方俯视该侧边安全气囊被安装在座椅骨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变形例中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下去的过程的、从上方俯视的说明图。
图16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其他的变形例,是说明将侧边安全气囊组装成收纳状态的组装步骤的第一阶段的说明图。
图17是说明图16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的组装步骤的第二阶段的说明图。
图18是说明图16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的组装步骤的第三阶段的说明图。
图19是说明图16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的组装步骤的第四阶段的说明图。
图20是说明图16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的组装步骤的第五阶段的说明图。
图21是侧视图16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过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从上方俯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是说明将图1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组装成收纳状态的组装步骤的第一阶段的说明图。图3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二阶段的说明图。图4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三阶段的说明图。图5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四阶段的说明图。图6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五阶段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了上述组装步骤的前半部分的概略说明图。图8是表示了上述组装步骤的后半部分的概略说明图。图9是图1所示的滚轮状类型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前的收纳状态,是从上方俯视该侧边安全气囊被安装于座椅骨架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0是图1所示的蛇盘状类型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前的收纳状态,是从上方俯视该侧边安全气囊被安装于座椅骨架上的状态的图。图11是从上方俯视图1所示的对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下去的过程的图。图12是侧视图11所示的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过程的图。
如图1所示,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的侧边安全气囊2在展开膨胀前,以被卷起或者叠起的收纳状态,内置于车辆上所具备的座椅3的座椅包3a内。驾乘人员P就坐于座椅3。在座椅3的左右车宽方向两侧,例如将车外侧的车门4和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车内侧的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面向驾乘人员P的侧部而配置,且使其位于驾乘人员P的车宽方向侧向。
侧边安全气囊2如以往众所周知,被设置成若因侧向碰撞等而车辆受到冲击时,能够向驾乘人员P与驾乘人员P的车宽方向侧向的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之间,从座椅包3a向座椅3前方,也就是车辆前后长度方向的前方展开膨胀,以下将车辆前后长度方向称为车辆前后方向。因此,如图2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的座椅包3a侧即车辆后方侧变为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侧,车辆前方侧变为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侧。
收纳状态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展开膨胀是通过来自气体发生器6的充气气体被导入到侧边安全气囊2内部而实现的。侧边安全气囊2通常在从驾乘人员P的腰部到超过头部的高度范围内展开膨胀,在将驾乘人员P向座椅3侧约束的同时,在驾乘人员P和车门4等车辆构件之间形成遮挡,这样对驾乘人员P进行保护,并降低施加给将驾乘人员P的伤害值。
在座椅包3a内部,设置有能够撑住并支撑驾乘人员P的身体等倚靠的坚固的座椅骨架7。座椅骨架7如图9所示,是将槽形构件或者角管构件等组成为框架状而构成的。座椅骨架7具有面向车门4等的车辆构件一侧的平面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平面部分构成用于安装气体发生器6或用于支撑展开膨胀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支撑面7a。因此,气体发生器6能够安装到座椅3,例如座椅骨架7上。
在气体发生器6的一个侧面一体设置有用螺母9固定于座椅包3a内部的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上的双头螺栓8。气体发生器6通过双头螺栓8被固定到座椅骨架7上,从而被安装在该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上。气体发生器6被收纳在侧边安全气囊2内部。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被设定在侧边安全气囊2的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附近。
通过将收纳于侧边安全气囊2内部的气体发生器6安装到座椅骨架7上,侧边安全气囊2的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附近则被固定到座椅骨架7上。另外,气体发生器6被收纳在侧边安全气囊2内部,所以从气体发生器6喷出的充气气体将充满侧边安全气囊2内部,使该侧边安全气囊2展开膨胀。
以下,按照将侧边安全气囊2组装成收纳状态的组装步骤进行说明。在图2中,表示了将侧边安全气囊2平面展开的状态。图中,上方向为车辆上下高度方向上方,以下将车辆上下高度方向称为高度方向,下方向为高度方向下方,左方向为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侧即车辆前方侧,右方向为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侧即车辆后方侧。
侧边安全气囊2如众所周知,是叠合了二块基布,或是将一块基布折返叠合等之后,通过缝合等将周边进行接合,形成具有开口部分2a的袋状。
在图示的侧边安全气囊2中,开口部分2a是在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以下称为展开方向后端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而形成的。气体发生器6从该开口部分2a被收纳到侧边安全气囊2内部。双头螺栓8是从形成于侧边安全气囊2的螺栓孔突出到侧边安全气囊2外部。此外,10为线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侧边安全气囊2的外形形态与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相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以较大的高度尺寸形成。另外,侧边安全气囊2在整体上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开始,面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以指向斜上方的形态形成。
换言之,将收纳有气体发生器6的高度方向范围设为下方部分2b,其与车辆的车门安全带线高度以及其周边相对应,将高于气体发生器6的上方的高度方向范围设为上方部分2c,其与车辆的侧窗位置相对应,将侧边安全气囊2在高度方向上分开考虑时,上方部分2c面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指向斜上方而形成。
若将侧边安全气囊2设为以上形态的话,那么当产生侧向碰撞等时,对于可朝向车辆前方并且车宽方向外部移动的驾乘人员P的腰部到头部的区域,就能够通过侧边安全气囊2整体撑住约束并保护。
接下来,如图3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的开口部分2a朝向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即以下所称之展开方向前端部一侧被折返,从而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重叠,且一部分被叠合到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方部分2b。在开口部分2a处,形成有从侧边安全气囊2突出的双头螺栓8所通过的通孔11,参照图2。因此,开口部分2a相对于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方部分2b,被叠合成面向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
接下来,如图4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朝向下方被折叠,使得上方部分2c与下方部分2b重叠。在图示例中,上方部分2c相对于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方部分2b,被叠合成使开口部分2a面向与折返侧相反一侧,即面向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这样一来,就能够将在高度方向上较大的外形形态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收纳形态,降低其高度实现小型化。
接下来,如图5所示,通过设定在前方延伸部分的前端的折返F1,该前方延伸部分相对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向车辆前方侧延伸,侧边安全气囊2的相对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位于车辆前方的部分即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的部分,朝向车辆后方即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侧被折返。在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到折返F1之间的延伸部分上,设定有在气体发生器6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上,与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相抵接的抵接部Q。
为了简化说明,参照表示了在车辆前后方向呈纵长的长方形状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图7以及图8进行说明。图7(a)大体为对应于图2以及图3的图,表示了将收纳有气体发生器6的侧边安全气囊2平面展开的状态。关于图4中所说明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方部分2c与下方部分2b所重叠的折叠,在此省略而进行说明。
在侧边安全气囊2上,在平面展开的状态下,从气体发生器6一侧即展开方向后端部侧面向其展开方向前端部,依次形成有一系列带有折返F1的折返部分X1和被卷绕成滚轮状或者折叠成蛇盘状的叠合部分S。
详细而言,折返部分X1就是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通过前方延伸部分的前端的折返F1被折返的区域,在构成折返部分X1的前方延伸部分包含抵接部Q,该抵接部Q在将侧边安全气囊2安装到座椅3时,与座椅骨架7具体而言与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相抵接。
图7(b-1)是对应于图5的图。也如同图5中所说明,在相对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的车辆前方设定有折返F1的位置。侧边安全气囊2在图示例中,在气体发生器6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通过由折返F1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折返,除抵接部Q外,整体朝向车辆后方延伸。
该折返部分X1配置在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和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之间。另一方面,叠合部分S是通过折返F1向相对于折返部分X1的车辆后方侧延伸。将折返F1设定到相对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的车辆后方,将侧边安全气囊2从车辆后方向前方折返的话,则叠合部分S就会向相对于折返部分X1的车辆前方侧延伸。
在图示例中,折返F1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略微倾斜而形成,从而使侧边安全气囊2的高度方向上端侧在靠近车辆后方的位置被折返,并且高度方向下端侧在靠近车辆前方的位置被折返。这样一来,叠合部分S大体呈现一个梯形的外形形态。
当从上方俯视被折返的侧边安全气囊2时,如图7(b-2)所示,与折返部分X1相连的叠合部分S位于与侧边安全气囊2内部的气体发生器6重叠的位置。
叠合部分S被卷绕重叠成滚轮状或者被叠合成蛇盘状而形成。在叠合时,如图7(c)所示,关于叠合部分S的形态,在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卷起的周长D和叠起间隔D被缩窄,在下部侧其周长D和间隔D被加宽,从而使侧边安全气囊2的高度方向的下部侧宽于上部侧。
因此,形成了叠合部分S后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收纳状态如图8(a)所示,相对于折返部分X1的抵接部Q,叠合部分S重叠到车宽方向,如图8(b)所示,在叠合部分S被卷起为滚轮状的情况下,则如图8(c)以及(d)所示,上部侧变为细径(R1),下部侧卷得不紧成为粗径(R2),形成为朝向上方而尖端变细的纵长的圆锥梯形状即锥状的形态。如从收纳状态可理解,侧边安全气囊2依次具有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大体上平坦延伸的包括抵接部Q在内的延伸部分、延伸部分前端的折返F1以及从折返F1到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的叠合部分S,几乎是以折返F1为边界,形成通过该折返F1与延伸部分即抵接部Q重叠叠合部分S的结构。
当叠合部分S被叠成蛇盘状的情况下如图8(e)所示,上部侧较窄(W1),下部侧较宽(W2),形成为向上越来越细的纵长的梯形。
对于叠合部分S的上述较大一方的尺寸R2、W2,若从气体发生器6到折返F1的长度尺寸较短的话,则折返部分X1展开膨胀时,叠合部分S将不朝向车宽方向,却是翻转而从支撑面7a脱落。因此,从气体发生器6到折返F1的长度尺寸,设定成与叠合部分S的上述尺寸即R2、W2大致相同的程度为宜。
根据以上情况,如对应于图8(a)的图6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被设成收纳状态。与上部侧相比下部侧较宽的形态的叠合部分S,即较松地卷起或者叠成宽度较宽的形态的叠合部分S在侧边安全气囊2展开膨胀时,将该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从座椅包3a朝向车辆前方顺畅并且迅速地展开,通过该侧边安全气囊3的下部侧的展开作用,叠合部分S的上部侧会被松开,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也立刻随之而展开。
收纳状态的侧边安全气囊2如图9以及图10所示,通过将气体发生器6的双头螺栓8固定到座椅骨架7,将气体发生器6安装到座椅骨架7上,而被内置于座椅3a中。并且,在内置了气体发生器6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收纳状态下,折返部分X1会面向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所在的车宽方向,被配置在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和叠合部分S之间。也就是说,折返部分X1被折叠成在车宽方向配置于座椅骨架7和叠合部分S之间。
折返部分X1构成为,在侧边安全气囊2的展开膨胀时受到来自座椅骨架7的反作用力,能够将叠合部分S朝面向车宽方向的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的方向推出。换言之,折返部分X1构成为,通过充气气体被导入,会在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膨胀,将叠合部分S朝向车宽方向,面向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推出。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以下对车门4一侧进行说明,但在扶手箱5一侧也是同样。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收纳了通过双头螺栓8被安装在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上的气体发生器6的侧边安全气囊2在收纳状态下内置于座椅包3a中。随着侧向碰撞等情况的发生,气体发生器6工作,充气气体会被导入到侧边安全气囊2内部的话,侧边安全气囊2就会从形成于座椅包3a的开口飞出到外部并展开膨胀。
在侧边安全气囊2的展开膨胀初期,在由折返F1形成的折返部分X1内充满充气气体。折返部分X1其抵接部Q会与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重叠,当膨胀时,通过被该支撑面7a支撑,朝向车宽方向即作为车辆构件的车门4一侧进行膨胀。
另外,折返部分X1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和叠合部分S之间,所以如图中,单点划线Z1所示,朝向车门4一侧膨胀的折返部分X1将叠合部分S朝向车门4一侧推出,图中,参照箭头T1。
被导入到折返部分X1的充气气体将继续被导入到叠合部分S。叠合部分S在通过折返部分X1被按压到车门4的状态下,通过所导入的充气气体展开膨胀。叠合部分S的展开膨胀根据上述的滚轮状或者蛇盘状的叠合形态,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先行展开膨胀,随后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展开膨胀。
先行展开膨胀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一边承受来自折返部分X1的向车门4的按压作用,一边立即沿着车门4从座椅包3a一侧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图中,如双点划线Z2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一展开膨胀的话,则紧随该动作,被较紧地卷起或者被折叠的叠合部分的上部侧、也就是说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随着充气气体的导入被松开,从座椅包3a一侧朝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
如图4所示,在折返部分X1以及叠合部分S形成之前,将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下方向的上方部分2c折叠成与下方部分2b重叠的情况下,在叠合部分S展开膨胀的过程中,进而相对于下方部分2b,上方部分2c朝上展开膨胀。
因此,侧边安全气囊2如图中实线Z3所示,下方部分2b面向车门4展开膨胀,上方部分2c会指向斜上方展开膨胀,从而面向车窗等。这样的作用,即使是设置在扶手箱5一侧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也同样得以确保。
如在背景技术中所说明,当侧边安全气囊2展开膨胀时,有以下可能性,即,侧边安全气囊进入驾乘人员的胳膊的下方,或者,驾乘人员的胳膊位于侧边安全气囊的上方,导致因该侧边安全气囊使驾乘人员的胳膊被直接强烈地且瞬时地弹起。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中,面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的叠合部分S,在折返部分X1能够朝向车门4或扶手箱5推出、按压,因此,能够使叠合部分S避开驾乘人员P胳膊的位置而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
另外,叠合部分S紧接着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先行展开膨胀,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会从卷曲为滚轮状的或者叠起为蛇盘状的形态渐渐地被松开并展开膨胀,所以不会强烈而瞬时地弹起驾乘人员P的胳膊,能够抬起驾乘人员P的胳膊,将侧边安全气囊2指向斜上方而进行展开膨胀。
因此,不会对驾乘人员P施加不必要的负荷,能够防止驾乘人员P失去姿势,能够确保对驾乘人员的适当的约束性能。并且,侧边安全气囊2会在从驾乘人员P的腰部到超过头部的高度范围内展开膨胀,能够从抬起来的胳膊的下方,撑住驾乘人员P的胸和肋腹,将驾乘人员P切实地约束到座椅3一侧,同时能够通过在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与驾乘人员P之间形成遮挡来进行保护,从而降低施加给驾乘人员P的伤害值。
如以上说明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能够减轻、缓解因展开膨胀的侧边安全气囊2而引起的对驾乘人员P的胳膊的弹起作用,能够提升对驾乘人员的约束性能。
图13至图15中表示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滚轮状类型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前的收纳状态,是从上方俯视该侧边安全气囊被安装在座椅骨架时的状态的图,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蛇盘状类型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前的收纳状态,是从上方俯视该侧边安全气囊被安装在座椅骨架上的状态的图,图15是从上方俯视变形例所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过程的图。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该变形例中,在侧边安全气囊2上,在平面展开状态下,从气体发生器6一侧面向其前端部依次形成有一系列折返部分X1、带有追加的折返F2的追加折返部分X2以及叠合部分S。也就是说,在折返部分X1和叠合部分S之间,设置有追加折返部分X2。
通过追加折返部分X2,叠合部分S在展开前的收纳状态下,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该追加折返部分X2和折返部分X1之间。也就是说,追加折返部分X2位于叠合部分S的车宽方向外侧。追加折返部分X2面向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
在该追加折返部分X2与折返部分X1之间夹着叠合部分S,利用通过折返部分X1导入的充气气体而膨胀,将因折返部分X1的膨胀而向车宽方向被推出的叠合部分S从与折返部分X1一侧即气体发生器6以及座椅骨架7一侧相反的一侧、即车门4侧或者扶手箱5一侧进行支撑,这样一来,将叠合部分S的展开膨胀方向定位在驾乘人员P的侧向。
追加折返部分X2是通过在与叠合部分S的折返部分X1相连接的部位上设定追加的折返F2而形成的。通过追加的折返F2,叠合部分S的卷取朝向或者折叠朝向,则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朝向,参照图9以及图10。追加折返部分X2如上所述与叠合部分S以及折返部分X1二者都连接,所以相对于折返部分X1将叠合部分S的外侧从车辆后方侧几乎围绕半周左右而迂回连接,图中用Y表示。
折返部分X1的折返F1和追加折返部分X2的追加的折返F2相对于气体发生器6在车辆前后方向被设定在相同一侧。另外,追加折返部分X2和折返部分X1被设定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并行配置。
只要叠合部分S位于追加折返部分X2与折返部分X1之间,则追加折返部分X2会朝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具体的说从车辆后方朝向前方折返而形成也可。另外,在图示例中,追加折返部分X2是被折返一次而形成的,但多次折返形成多个追加折返部分X2,将这些多个追加折返部分X2叠合也可。
追加折返部分X2与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是并行的位置关系,因此位于气体发生器6或折返部分X1与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之间而配设。
图15内,如单点划线Z1所示,在侧边安全气囊2的展开膨胀初期,折返部分X1会因内部充满的充气气体而膨胀,将叠合部分S以及追加折返部分X2面向车门4一侧推出,参照图中箭头T2。接下来,充气气体会从折返部分X1被导入到追加折返部分X2,使追加折返部分X2膨胀。
追加折返部分X2与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重叠,在膨胀时,通过由车辆构件支撑,向车宽方向、也就是说面向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一侧即座椅包3a一侧膨胀。另外,追加折返部分X2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车辆构件4、5与叠合部分S之间,所以朝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一侧膨胀的追加折返部分X2会将叠合部分S面向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一侧按压,参照图中箭头T3。
另外,追加折返部分X2从车辆后方侧围绕叠合部分S而迂回与折返部分X1相连接,所以通过充气气体的流通进行膨胀,呈出将叠合部分S从折返部分X1和追加折返部分X2之间朝车辆前方推出的作用,参照图中箭头T4。
在本变形例中,通过设置追加折返部分X2,能够将叠合部分S的展开膨胀方向正确地引导到车辆前方。另外,与仅设有折返部分X1的情况相比,能够将侧边安全气囊2整体更靠近驾乘人员P而进行展开膨胀,能够提升撑住驾乘人员P的作用。即使是设置在扶手箱5一侧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也能够同样得以确保这样的作用。
接下来,从追加折返部分X2向叠合部分S导入充气气体的话,则如图中双点划线Z2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会展开膨胀,紧接着该动作,较紧地被卷起或者被叠起的叠合部分的上部侧、也就是说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随着充气气体的导入而被松开,从座椅包3a一侧朝车辆前方展开膨胀。
之后,如图中实线Z3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下方部分2b面向车门4展开膨胀,上方部分2c面向侧边车窗等指向斜上方展开膨胀。即使是这样的变形例,也当然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图16至图21中表示了本发明中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其他的变形例。图16是说明将侧边安全气囊组装成收纳状态的组装步骤的第一阶段的说明图,图17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二阶段的说明图,图18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三阶段的说明图,图19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四阶段的说明图,图20是说明组装步骤的第五阶段的说明图,图21是侧视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侧边安全气囊的展开膨胀过程的说明图。下面,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该变形例中,侧边安全气囊2如图21中实线Z5所示,上方部分2e在侧边车窗以及车门4周边展开膨胀,下方部分2d在侧边车窗下方面向车门4而指向斜下方展开膨胀。
如图16所示,将收纳有气体发生器6的高度方向范围设为上方部分2e,其对应于车辆的车门安全带线高度以及其周边,将低于气体发生器6的下方的高度方向范围设为下方部分2d,其对应于车辆的车门4的位置,将侧边安全气囊2在高度方向上分开来考虑时,下方部分2d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指向斜下方而形成。
如图17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的开口部分2a面向展开膨胀方向端部、即以下所称之展开方向前端部一侧被折返,从而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重叠,一部分被叠合到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方部分2e上。开口部分2a相对于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方部分2e,被叠合成面向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
接下来,如图18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被朝向上方折叠,从而使下方部分2d与上方部分2e重叠。在图示例中,下方部分2d相对于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方部分2e,将开口部分2a叠合成面向与折返侧相反的一侧,也就是说面向车门4或扶手箱5等车辆构件。
接下来,如图19所示,通过设置在前方延伸部分的前端的折返F1,该前方延伸部分相对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延伸至车辆前方侧,侧边安全气囊2相对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位于车辆前方的部分即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的部分被朝向车辆后方即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侧折返。在从气体发生器6的收纳位置到折返F1之间的延伸部分,在气体发生器6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设定有与座椅骨架7的支撑面7a相抵接的抵接部Q。
之后,经过上述实施方式的图7以及图8中说明的步骤,如图20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变成收纳状态。与下部侧相比上部侧较宽、即卷不紧或者叠成宽度较宽的形态的叠合部分S在侧边安全气囊2展开膨胀时,将该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从座椅包3a朝向车辆前方顺畅并且迅速地展开,通过该侧边安全气囊3的上部侧的展开作用,叠合部分S的下部侧会被松开,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也立刻随之而展开。
该变形例中的展开膨胀动作中,叠合部分S的展开膨胀因上述的滚轮状或者蛇盘状的叠合形态的原因,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先行展开膨胀,紧接着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展开膨胀。
先行展开膨胀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一边承受来自折返部分X1的向车门4的按压作用,一边立刻沿着车门4从座椅包3a一侧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图中,如双点划线Z4所示,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一展开膨胀的话,则紧随该动作,被较紧地卷起或者被折叠的叠合部分的下部侧、也就是说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随着充气气体的导入被松开下去,从座椅包3a一侧朝向车辆前方展开膨胀。
如图18所示,在折返部分X1以及叠合部分S形成前,将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下方向的下方部分2d折叠成与上方部分2e重叠的情况下,在叠合部分S展开膨胀的过程中,进而相对于上方部分2e,下方部分2d向上展开膨胀。
因此,侧边安全气囊2如图中实线Z5所示,以上方部分2e面向侧边车窗以及车门4在其周边展开膨胀,下方部分2c面向车门4的方式,指向斜下方展开膨胀。即使是设置在扶手箱5一侧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1,也同样得以确保这样的作用。
叠合部分S随着侧边安全气囊2的上部侧先行展开膨胀,接着侧边安全气囊2的下部侧从卷曲为滚轮状的或者叠起为蛇盘状的形态逐渐被松开并展开膨胀下去,且侧边安全气囊2指向斜下方展开膨胀。
该变形例在确保了向座椅包3a的侧边安全气囊2的收纳性的同时,能够以令人足以满意的展开速度将侧边安全气囊2向下方展开膨胀。
即使在这样的变形例中,也能发挥出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所述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是本发明的优选案例,除此之外的实施方式案例也能够通过各种方法实施或者执行。只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限定主旨的描述,该发明则不受附图所示的详细的元件形状、大小以及结构配置等制约。另外,本申请说明书中所用的表达以及用语,是以说明为目的,只要没有特别限定的主旨的描述,则不限于此。
符号说明
1 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2 侧边安全气囊
2b 侧边安全气囊的下方部分
2c 侧边安全气囊的上方部分
2d 侧边安全气囊的下方部分
2e 侧边安全气囊的上方部分
3 座椅
4 车门
5 扶手箱
6 气体发生器
7 座椅骨架
7a 支撑面
F1 折返
F2 追加的折返
P 驾乘人员
Q 抵接部
S 叠合部分
X1 折返部分
X2 追加折返部分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侧边安全气囊,其内置于车辆的座椅,且能够从该座椅向驾乘人员和位于驾乘人员的车宽方向侧向的车辆构件之间展开膨胀;以及
气体发生器,其能够安装在所述座椅的座椅骨架上,且向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导入充气气体;
该气体发生器收纳在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内部并设置在其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附近,
所述侧边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将收纳有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车辆高度方向范围设为下方部分,将高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上方的车辆高度方向范围设为上方部分,并且被形成为所述上方部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指向斜上方,
所述侧边安全气囊被折叠成所述上方部分面向车辆构件与所述下方部分重叠,
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在所述上方部分与所述下方部分重叠的状态下从所述气体发生器一侧朝向其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依次具有一系列带有折返的折返部分和叠合部分,在展开前的收纳状态下,该折返部分在该气体发生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被折返,且包含在向所述座椅进行安装时与所述座椅骨架相抵接的抵接部,该叠合部分被卷绕重叠成滚轮状或者被叠成蛇盘状而形成,且上下方向的下部宽于上部,
所述折返部分的结构为其被折叠成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座椅骨架和所述叠合部分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返部分构成为,在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时,从所述座椅骨架受到反作用力,从而能够将所述叠合部分朝向车宽方向的所述车辆构件的方向推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返部分构成为,在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展开膨胀时从所述座椅骨架受到反作用力,从而能够将所述叠合部分朝向车宽方向的所述车辆构件的方向推出。
4.一种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侧边安全气囊,其内置于车辆的座椅,且能够从该座椅向驾乘人员和位于驾乘人员的车宽方向侧向的车辆构件之间展开膨胀;
气体发生器,其能够安装在所述座椅的座椅骨架上,且向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导入充气气体;
该气体发生器收纳在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内部并设置在其展开膨胀方向后端部附近,
所述侧边安全气囊被构成为将收纳有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车辆高度方向范围设为上方部分,将低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下方的车辆高度方向范围设为下方部分,并且被形成为所述下方部分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前方指向斜下方,
所述侧边安全气囊被折叠成所述下方部分面向车辆构件与所述上方部分重叠,
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在所述上方部分与所述下方部分重叠的状态下从所述气体发生器一侧朝向其展开膨胀方向前端部依次具有一系列带有折返的折返部分和叠合部分,在展开前的收纳状态下,该折返部分在该气体发生器的车辆前后方向前方侧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被折返,且包含在向所述座椅进行安装时与所述座椅骨架相抵接的抵接部,该叠合部分被卷绕重叠成滚轮状或者被叠成蛇盘状而形成,且上下方向的上部宽于下部,
所述折返部分的结构为其被折叠成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座椅骨架和所述叠合部分之间。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构件为车辆的车门。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构件为配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中央侧的扶手箱。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边安全气囊在展开的状态下在所述折返部分和所述叠合部分之间具有带有追加折返的追加折返部分,在展开前的收纳状态下,该追加折返部分是与该折返部分并行的配置,且从车辆前方朝向车辆后方或者朝向反方向通过该追加折返至少被折返一次而形成,该叠合部分在车宽方向配置在该追加折返部分和该折返部分之间。
CN201580023476.XA 2014-04-30 2015-04-08 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Active CN1064581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94080 2014-04-30
JP2014094080 2014-04-30
PCT/JP2015/060978 WO2015166774A1 (ja) 2014-04-30 2015-04-08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8132A CN106458132A (zh) 2017-02-22
CN106458132B true CN106458132B (zh) 2022-01-04

Family

ID=54358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3476.XA Active CN106458132B (zh) 2014-04-30 2015-04-08 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75519B2 (zh)
EP (1) EP3138739B1 (zh)
JP (1) JP6356788B2 (zh)
CN (1) CN106458132B (zh)
WO (1) WO20151667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9957B2 (en) * 2014-08-26 2019-08-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and airbag in side airbag device
JP6551196B2 (ja) * 2015-11-30 2019-07-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CN107235028B (zh) * 2016-03-29 2021-10-0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及安全气囊组件
KR101781387B1 (ko) * 2016-04-15 2017-09-25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자동차의 파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6543650B2 (ja) * 2017-03-31 2019-07-10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の乗員保護装置
US10882430B2 (en) * 2017-05-23 2021-01-05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
US10336278B2 (en) * 2017-07-14 2019-07-02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airbag harness assemblies
KR102408575B1 (ko) 2017-09-19 2022-06-14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625700B2 (en) * 2017-09-28 2020-04-2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bag protection system for vehicle battery packs
EP3517371B1 (en) 2018-01-26 2021-11-0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de airbag device
JP7034288B2 (ja) * 2018-07-19 2022-03-1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拘束装置
JP6603773B1 (ja) 2018-09-28 2019-11-06 株式会社Subaru 乗員保護装置
JP6709263B2 (ja) 2018-09-28 2020-06-10 株式会社Subaru 乗員保護装置
JP6757382B2 (ja) * 2018-09-28 2020-09-16 株式会社Subaru 乗員保護装置
JP7271378B2 (ja) * 2018-10-24 2023-05-1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340676B1 (ko) * 2019-02-12 2021-12-17 아우토리브 디벨롭먼트 아베 에어백 장치, 에어백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에어백 장치의 전개 방법
JP7221773B2 (ja) * 2019-04-12 2023-02-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745941B1 (ja) * 2019-04-18 2020-08-26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200376B2 (ja) * 2019-06-20 2023-01-06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3386700B (zh) * 2020-03-13 2023-01-3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及安全气囊装置
US11491946B2 (en) 2020-05-01 2022-11-08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Side airbag device
JP2024061008A (ja) * 2022-10-20 2024-05-07 株式会社Subaru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40135239A (ko) 2023-03-03 2024-09-1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쿠션 및 그 폴딩방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6395A (en) * 1996-07-24 1999-05-25 Denso Corporation Air bag apparatus, folded air bag,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air bag
JP2001171468A (ja) * 1999-12-13 2001-06-26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16821A (ja) * 2006-02-16 2007-08-30 Nippon Plast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US20080079248A1 (en) * 2006-09-28 2008-04-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20080315565A1 (en) * 2007-06-19 2008-12-25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WO2010122959A1 (ja) * 2009-04-22 2010-10-2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ッグ部の折畳み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33734B2 (ja) * 1994-11-21 2004-05-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848483B2 (ja) * 1995-03-29 1999-01-20 池田物産株式会社 車両の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424421B2 (ja) * 1996-02-02 2003-07-0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と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JP2962225B2 (ja) * 1996-04-08 1999-10-12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側面衝突用エアバッグ
US5899490A (en) * 1997-06-13 1999-05-04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folding an air bag
JP3551784B2 (ja) 1997-09-19 2004-08-1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たたみ構造及び方法
JPH11180243A (ja) 1997-12-19 1999-07-06 Toyoda Gosei Co Ltd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1291850A (ja) * 1998-04-08 1999-10-26 Takata Kk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US7156458B2 (en) * 2004-05-25 2007-01-02 Hanberg Jimmie K Chair cover with child restraint belt
JP2007331402A (ja) * 2006-06-12 2007-12-27 Takata Corp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車両用シート
JP2008174137A (ja) * 2007-01-19 2008-07-31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600472B2 (ja) * 2007-12-20 2010-12-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46858B2 (ja) * 2007-12-26 2012-06-0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93196B2 (ja) * 2009-07-24 2012-12-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面衝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943464B2 (ja) * 2011-05-06 2016-07-05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JP5822541B2 (ja) * 2011-06-01 2015-11-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983193B2 (ja) * 2011-09-28 2016-08-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754436B2 (ja) * 2012-12-03 2015-07-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JP6032148B2 (ja) * 2013-07-18 2016-11-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979933B1 (en) * 2014-07-29 2018-06-20 Toyoda Gosei Co., Ltd. Far-side aribag apparatus
JP6632354B2 (ja) * 2015-12-03 2020-01-2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6395A (en) * 1996-07-24 1999-05-25 Denso Corporation Air bag apparatus, folded air bag,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air bag
JP2001171468A (ja) * 1999-12-13 2001-06-26 Toyoda Gosei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7216821A (ja) * 2006-02-16 2007-08-30 Nippon Plast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US20080079248A1 (en) * 2006-09-28 2008-04-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ide airbag apparatus
US20080315565A1 (en) * 2007-06-19 2008-12-25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WO2010122959A1 (ja) * 2009-04-22 2010-10-28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そのバッグ部の折畳み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75519B2 (en) 2018-05-22
JP6356788B2 (ja) 2018-07-11
US20170043741A1 (en) 2017-02-16
CN106458132A (zh) 2017-02-22
WO2015166774A1 (ja) 2015-11-05
JPWO2015166774A1 (ja) 2017-04-20
EP3138739B1 (en) 2019-01-23
EP3138739A4 (en) 2018-01-17
EP3138739A1 (en)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8132B (zh) 车辆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
US8047564B2 (en) Airbag
JP416828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102685332B1 (ko) 파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의 폴딩방법
JP531491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763762B2 (ja) 車の搭乗者を保護するのを助ける装置
JP5196530B2 (ja)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8136991B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US10829074B2 (en) Knee airbag assemblies
JP2009143379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3061935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8105324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00086353A (ko) 아코디언형 골반 절첩부를 갖는 측면 에어백
JP6214787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809190B2 (en) Method of packaging an air-bag
US20100320737A1 (en) Air bag device for passenger seat
JP4996447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構造
JP3852412B2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190009B1 (en) Vehicle-use side air bag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vehicle-use side air bag device
US9409543B2 (en) Variable trajectory side curtain airbags
US20160236642A1 (en) Method for Folding Up an Airbag, and an Airbag Unit
US20080084049A1 (en) Integral cushion roll retainer
JP2019156391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製造方法
JP3758470B2 (ja) エアバッグの折畳み構造
US20070085316A1 (en) Airbag folding method and folded airbag produced thereb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