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04093B - 液滴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滴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004093B CN106004093B CN201610170115.4A CN201610170115A CN106004093B CN 106004093 B CN106004093 B CN 106004093B CN 201610170115 A CN201610170115 A CN 201610170115A CN 106004093 B CN106004093 B CN 10600409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um
- light
- unit
- detection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7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claims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102100033154 Protein XRP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856 abnorma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2 electrod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5/00—Actions or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5/001—Mechanisms for bodily moving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parallel to the paper surface
- B41J25/006—Mechanisms for bodily moving print heads or carriages parallel to the paper surface for oscillating, e.g. page-width print heads provided with counter-balancing means or shock absor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Controlling printhead for accurately positioning print image on printing material, e.g. with the intention to control the width of margi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6—Flat page-size platens or smaller flat platens having a greater size than line-size plate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407—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marking on special material
- B41J3/4078—Printing on texti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Ink Jet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滴喷出装置,其能够无关乎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上的介质的反射率而使用光学检测部来对介质支承部中支承有介质的区域进行确定。印刷装置具备:介质支承部(30),其在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向输送方向(+Y)移动;液滴喷出部(21),其向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介质(M)的印刷区域(PA)喷出液滴(油墨);检测部(22),其对朝向介质支承部(30)或被支承在该介质支承部(30)上的介质(M)而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进行检测;滑架(23),其在对液滴喷出部(21)以及检测部(22)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在与输送方向(+Y)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在介质支承部(30)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X)上将反射率较高的高反射部(RP1)与反射率较低的低反射部(RP2)反复排列的反射图案(RP)。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式打印机等的液滴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液滴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而已知有一种喷墨式打印机,其通过向T恤衫等介质喷出作为液滴的一个示例的油墨来形成文字或图像。
在这类打印机中存在如下打印机,其具备对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向介质喷出液滴的液滴喷出部、用于对在介质支承部上是否支承有介质进行检测的光学检测部(例如专利文献1)。
而且,在这种打印机中,根据将光朝向介质而进行照射时的反射光的光量和将光朝向介质支承部而进行照射时的反射光的光量的不同来对介质支承部上是否支承有介质进行判断。例如,在介质的反射率与介质支承部的反射率相比而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判断出在被检测部设为检测对象的区域中的反射光的光量较多的区域中存在有介质。
然而,在如上所述的打印机中,如果在向介质进行照射时的反射光的光量与向介质支承部进行照射时的反射光的光量之间未产生差,则无法对介质被支承的区域进行确定。因此,通过介质支承部的反射率(颜色)和被支承在该介质支承部上的介质的反射率(颜色),有可能无法正确地对介质支承部中支承有介质的区域进行判断。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230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滴喷出装置,所述液滴喷出装置能够无关乎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上的介质的反射率而使用光学检测部来对介质支承部中支承有介质的区域进行确定。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液滴喷出装置具备:介质支承部,其在对介质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向第一方向移动;液滴喷出部,其向被支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的喷出区域喷出液滴;检测部,其对朝向所述介质支承部或被支承在该介质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进行检测;滑架,其在对所述液滴喷出部以及所述检测部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形成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使反射率较高的高反射部与反射率较低的低反射部反复排列的反射图案。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将光向反射图案的高反射部进行照射时的反射光的光量与将光向低反射部进行照射时的反射光的光量相比而较多,因此能够以区别出高反射部与低反射部的方式而进行检测。此外,在形成有反射图案的介质支承部上支承有介质的状态下,在第二方向上,介质将位于反射图案与反射图案之间。
而且,虽然在介质支承部上支承有反射率较高的介质的情况下,检测部可能无法再以区别出高反射部与介质的方式而进行检测,但其能够以区别出低反射部与介质的方式而进行检测。因此,在该情况下,如果在第二方向上存在有未检测到低反射部的区域,则能够判断为在该区域中介质支承部对介质(反射率较高的介质)进行着支承。
此外,虽然在介质支承部上支承有反射率较低的介质的情况下,检测部可能无法再以区别出低反射部与介质的方式而进行检测,但其能够以区别出高反射部与介质的方式而进行检测。因此,在该情况下,如果在第二方向上存在有未检测到高反射部的区域,则能够判断为在该区域中介质支承部对介质(反射率较低的介质)进行着支承。
以此方式,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无关乎介质的反射率(颜色)而使用检测部来对介质支承部中支承有介质的区域进行确定。
在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载置台,在其上载置所述介质;框体,其通过以对所述喷出区域进行镶边的方式而被安装在所述载置台上,从而将所述介质按压在所述载置台上,所述反射图案被形成在所述框体的面对所述检测部的区域。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介质通过框体而被按压在载置台上,因此与将介质载置在载置台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切实地对介质进行支承。此外,能够通过检测部来对朝向被形成在框体上的反射图案进行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进行检测,从而对框体的大小进行确定,或对框体的内侧的区域的大小(介质的喷出区域的大小)进行确定。
在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反射图案中的所述高反射部与所述低反射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排列方式根据该框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大小而不同。
在无关乎框体的大小而将相同的反射图案形成在框体上的情况下,为了对介质的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进行检测,需要使滑架以从第二方向的一端侧起朝向另一端侧而至少横穿介质的方式进行移动。
相对于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检测到根据框体的大小而排列方式不同的反射图案的时间点上,即在滑架朝向第二方向的的移动量较少的时间点上,对框体的大小进行确定,或对框体的内侧的区域的大小(介质的喷出区域的大小)进行确定。
在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中,优选为,还具备判断部,当根据所述反射图案中的所述反射光的光量的检测位置,而在来自该反射图案的所述高反射部的所述反射光的光量上产生了光量差时,在所述光量差较大的情况下,所述判断部限制所述液滴喷出部的液滴的喷出,而在所述光量差较小的情况下,所述判断部容许所述液滴喷出部的液滴的喷出。
在从检测部至反射图案的距离较短的情况下,朝向反射图案而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容易增多。另一方面,在从检测部至反射图案的距离较长的情况下,朝向反射图案而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容易减少。
此外,在框体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上的情况下,从检测部至反射图案的距离无关乎框体的位置而易于固定。另一方面,例如在框体相对于载置台而发生了倾斜的情况等的、框体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上的情况下,容易根据框体的位置而产生从检测部至反射图案的距离较短的部分、和该距离较长的部分。
因此,在上述结构中设为,在反射光的光量差较大的情况下,认为框体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上,从而限制液滴喷出部的液滴的喷出,另一方面,反射光的光量差较小的情况下,认为框体被准确地安装在载置台上,从而容许液滴喷出部的液滴的喷出。由此,能够在介质未被按压在载置台上的状态下,限制液体喷出。
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优选为,还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检测部所检测到的所述反射光的光量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液滴喷出部的液滴的喷出进行限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欲对其喷出液滴的区域大于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上的介质的喷出区域等情况时,限制液滴喷出。
在上述液滴喷出装置中,优选为,所述液滴喷出部在与所述检测部相比靠所述第一方向侧被支承在所述滑架上,所述检测部在所述液滴喷出部喷出液滴时对所述反射光的光量进行检测。
根据上述结构,当滑架向第二方向移动时,将与成为由检测部实施检测的反射光的检测对象的区域相比靠第一方向侧的区域作为喷出对象区域,而使液滴喷出部喷出液滴。此外,在滑架向第二方向移动时成为检测部的检测对象的区域在之后介质支承部向第一方向移动后,滑架向第二方向移动时,成为液滴喷出部的喷出对象区域。
因此,液滴喷出部能够相对于已成为由检测部来进行检测的检测对象的区域、即已被确定是否支承有介质的区域喷出液滴。
附图说明
图1为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图2(a)为表示印刷装置的一部分结构的主视图,(b)为印刷装置所具备的印刷部的俯视图。
图3(a)~(c)为印刷装置所具备的介质支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表示介质支承部的框体的一角的放大俯视图。
图5为表示印刷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6为表示开始进行印刷时控制部所实施的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7(a)为表示对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的俯视图,(b)为表示将框体作为检测对象时的宽度方向上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的图像。
图8(a)为对介质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的俯视图,(b)为表示将框体以及介质作为检测对象时的宽度方向上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的图像。
图9(a)为表示在框体未发生倾斜的情况下从检测部照射的光的行进状态的主视图,(b)为表示在框体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从检测部照射的光的行进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将液滴喷出装置具体化为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印刷装置为通过将作为液滴的一个示例的油墨向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布(衬衫等)的表面进行喷出来形成文字或图像的喷墨式打印机。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对T恤衫等介质实施印刷的印刷部20、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介质支承部30、对介质支承部30进行输送的输送部40、实施印刷装置10的各种设定的操作部50。
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设为宽度方向X(+X,-X),将印刷装置10的前后方向设为输送方向Y(+Y,-Y),将印刷装置10的上下方向设为铅直方向Z(+Z,-Z)。此处,宽度方向X、输送方向Y以及铅直方向Z成为相互正交的方向。
如图2(a)所示,印刷部20具备喷出液滴(油墨)的液滴喷出部21、具有发光部221以及受光部222的光学检测部22、对液滴喷出部21以及检测部22进行支承的滑架23、以使滑架23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而对其进行支承的引导轴24。此外,印刷部20具备被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的一端部的驱动滑轮25、被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端部的从动滑轮26、被挂装在驱动滑轮25以及从动滑轮26上的同步齿型带27、对驱动滑轮25进行驱动的滑架电机28。
在液滴喷出部21中形成有能够以与介质支承部30对置的方式而开口的未图示的喷嘴。此外,如图2(b)所示,液滴喷出部21以位于与检测部22相比靠输送方向+Y侧的位置处的方式而被配置。而且,如图1所示,印刷部20通过使液滴喷出部21朝向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介质M的印刷区域PA(喷出区域)喷出液滴来在该介质M上实施印刷。
检测部22的发光部221如图2(a)中单点划线所示那样,朝向介质支承部30或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介质M照射漫射光(投射光)。此外,检测部22的受光部222如图2(a)中单点划线所示那样,接收发光部221所照射的漫射光的反射光,并对该反射光的光量(受光量)进行检测。即,本实施方式中的检测部22为朝向检测对象照射漫射光,并且接收由该检测对象所反射的反射光的漫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
此外,如图2(a)、(b)所示,驱动滑轮25、从动滑轮26、同步齿型带27以及滑架电机28被设置在滑架23的背面侧(输送方向-Y侧)。同步齿型带27被连结在滑架23的背部上。
以此方式,通过使滑架电机28旋转而使被挂装在驱动滑轮25以及从动滑轮26上的同步齿型带27旋转,从而使被连结在该同步齿型带27上的滑架23在作为引导轴24的长度方向的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此处,滑架23会对应滑架电机28的旋转方向而向宽度方向+X进行移动,或向宽度方向-X进行移动。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方向+X以及宽度方向-X中的至少一方相当于“第二方向”的一个示例。
如图2(a)及图3(a)、(b)、(c)所示,介质支承部30具备载置介质M的载置台31、以将介质M按压在载置台31上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该载置台31上的框体32、从铅直下方对载置台31进行支承的支承台33。
如图3(c)所示,载置台31呈以输送方向Y为长度方向且以宽度方向X作为宽度方向的大致矩形板状。在载置台31上以朝向支承台的相反侧的方式而突出形成有凸部311,所述凸部311与该载置台31的俯视观察时的外形相比小一圈。
如图3(a)所示,框体32在俯视观察时呈与载置台31大致相同的形状。此外,在框体32中形成有用于在被安装在载置台31上时与载置台31的凸部311卡合、并且使介质M的印刷区域PA露出的开口部321。这样一来,框体32将以对介质M进行镶边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载置台31上。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介质M被夹入介质支承部30的载置台31与框体32之间的状态称作介质M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
如图4所示,在框体32中的作为能够面向被支承在滑架23上的检测部22的区域的表面322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X上使反射率较高的高反射部RP1以及反射率较低的低反射部RP2反复排列而成的反射图案RP。如图3(a)所示,反射图案RP以跨及框体32的表面322的全部区域的方式而被形成。另外,图4为框体32的右前角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因此,在框体32的输送方向Y上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中,反射图案RP以跨及宽度方向X的方式而被连续形成,并且在框体32的输送方向Y的中间部中,反射图案RP以在宽度方向X上隔着开口部321而分离的方式被形成。另外,框体32的前端部是指框体32的输送方向+Y侧的端部,框体32的后端部是指框体32的输送方向-Y侧的端部。
此外,反射图案RP可以直接形成在框体32(介质支承部30)上,也可以通过在框体32(介质支承部30)上粘贴形成有反射图案RP的膜来形成。
此外,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的反射率与低反射部RP2的反射率相比而较高,并且只要在高反射部RP1与低反射部RP2间具有如下程度的反射率的差即可,即,使检测部22能够辨别出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与低反射部RP2的反射光的光量的程度。即,高反射部RP1的反射率并非必须大于0.5,而低反射部RP2的反射率并非必须小于0.5。
作为高反射部RP1,能够列举出例如被着色为白色的白色部以及对被照射的光进行镜面反射的镜面反射部等。此外,作为低反射部RP2可列举出被着色为黑色的黑色部、对被照射的光进行漫反射的漫反射部、以及具有将被照射的光反射到检测部22的从受光部222偏离的位置处的倾斜反射面的倾斜部等。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X上将等宽度的高反射部RP1以及低反射部RP2以交替地反复的方式进行了排列,但只要使高反射部RP1以及低反射部RP2以有规律地反复的方式进行排列即可。例如,在将低反射部RP2以“0(零)”来表现,而将高反射部RP1以“1”来表现的情况下,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反射图案RP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表现为“101010……”,但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可以将反射图案RP在宽度方向X上设为“001001……”,也可以将其设为“0011100111……”。
如图1及图2(a)所示,输送部40具备以能够使介质支承部30(支承台33)在输送方向Y上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对其进行支承的基部41、成为使支承台33移动时的驱动源的输送电机42、对基部41的后部进行覆盖的外壳43。
如图1所示,基部41被形成为从印刷装置10的前面以及背面向前方以及后方突出。此处,在基部41的前部处支承有介质支承部30的情况下,介质支承部30会露出。因此,在该情况下,用户能够将介质M安装在介质支承部30上,或将介质M从介质支承部30拆下。在这一点上,如图1所示,也将介质支承部30被支承在基部41的前部的位置称为“安装位置”。另一方面,在基部41的后部处支承有介质支承部30的情况下,介质支承部30将通过外壳43而被覆盖。
另外,作为用于对介质支承部30(支承台33)进行移动的机构,只要是将输送电机4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介质支承部30(支承台33)的直线运动的机构即可。例如,可以使用由滑轮和带形成的机构,也可以使用由齿条和小齿轮形成的机构。
而且,输送部40对输送电机42进行驱动并使介质支承部30(支承台33)在输送方向Y上进行移动。另外,介质支承部30被输送的方向会按照输送电机42的旋转方向而成为不同的方向。
此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为所谓的串行打印机,因此在对介质M进行印刷时,会交替实施将介质支承部30(介质M)向输送方向+Y输送的输送动作、和将滑架23向宽度方向+X、-X进行移动的移动动作。在以后的说明中,在实施印刷时,将与滑架23的移动动作交替实施的介质支承部30的输送动作中的输送量称为“单位输送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在于安装位置处将介质M安装在介质支承部30上之后开始实施印刷时,首先,使介质支承部30以被支承在基部41的后部上的方式而向输送方向-Y进行移动。之后,在使介质支承部30向输送方向+Y进行移动的同时,使印刷部20在被支承在该介质支承部30上的介质M上实施印刷。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方向+Y相当于“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
接下来,参照图5来对印刷装置10的电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统一对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部60。在控制部60的输入侧接口上连接有检测部22,而在控制部60的输出侧接口上连接有检测部22、液滴喷出部21、滑架电机28以及输送电机42。以此方式,控制部60基于来自检测部22的检测信号、即反射光的光量来对液滴喷出部21、滑架电机28及输送电机42的驱动进行控制。
此外,将在通过对滑架电机28进行驱动而使滑架23向宽度方向+X或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使液滴喷出部21朝向介质M而喷出液滴的动作也称为“印刷动作(喷出动作)”。此外,将在使滑架23向宽度方向+X或宽度方向-X进行移动的同时将光朝向被形成在框体32上的反射图案RP或介质M而进行照射、并且对该反射光的光量进行检测的动作也称为“检测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6中所示的流程图来对印刷装置10的控制部60在实施印刷时所执行的处理程序进行说明。本处理程序为,每当用户将介质M安装在介质支承部30上后对印刷装置10发出印刷指示时则执行的处理程序。
如图6所示,在发出了印刷指示的情况下,控制部60会对输送电机42进行驱动而执行对介质支承部30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步骤S11)。详细而言为,以在输送方向Y上使介质支承部30的框体32的前端部与被支承在滑架23上的检测部22重叠的方式来将介质支承部30从安装位置起向输送方向-Y输送。
接下来,控制部60对滑架电机28以及检测部22进行驱动而实施检测动作(步骤S12)。以此方式,控制部60取得仅将框体32作为检测对象时的宽度方向X上的光量分布。然后,控制部60基于检测部22的检测结果来对框体32是否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进行判断(步骤S13)。
此处,从检测部22至反射图案RP的距离越短,则检测部22所检测到的反射光的光量越多。因此,在来自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于宽度方向X上产生了漫反射、或者随着趋向于宽度方向+X、-X而逐渐变大或变小的情况下,可以说在宽度方向X上、从检测部22至反射图案RP的距离发生了变动。即,在该情况下例如能够判断为由于框体32朝向宽度方向+X而从载置台31离开等,从而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
此处,在宽度方向X上的光量分布中,将来自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中的最小光量与来自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中的最大光量之间的差分的绝对值设为“光量差ΔLV”。于是,能够在光量差ΔLV较大的情况下,判断为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并且在光量差ΔLV较小的情况下,判断为框体32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
具体而言,只要预先通过实验等而求得作为阈值的“判断值LVth”,并且在光量差ΔLV为判断值LVth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而在光量差ΔLV未达到判断值LVth的情况下,判断为框体32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即可。此外,判断值LVth可以设为固定值,也可以根据介质M的种类而设为可变值,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设定而设为可变值。
在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的情况(步骤S13:NO)下,控制部60会执行异常处理(步骤S14),并且在其之后暂时结束该处理。此处,异常处理是指,例如将印刷的执行中止的处理,并为将无法执行印刷的执行或无法继续进行印刷的情况向用户报告的处理。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说在光量差ΔLV较大的情况(光量差ΔLV≥判断值LVth)下,印刷动作的执行会被限制。
另一方面,在框体32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的情况(步骤S13:YES(是))下,控制部60会对输送电机42进行驱动而执行对介质支承部30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步骤S15)。详细而言为,以在输送方向Y上使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介质M的印刷区域PA与检测部22重叠的方式,而将介质支承部30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
然后,对滑架电机28以及检测部22的驱动进行控制而再次实施检测动作(步骤S16)。该步骤S16中的检测动作与步骤S12中的检测动作不同,框体32以及通过该框体32而被固定在载置台31上的介质M成为检测对象。因此,步骤S16中的通过检测动作而获得的宽度方向X上的光量分布,与步骤S12中的通过检测动作而获得的宽度方向X上的光量分布有所不同。
接下来,控制部60基于检测部22的检测结果来对介质M是否被正确地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进行判断(步骤S17)。此处,“介质M被正确地支承”是指,与印刷装置10欲向介质M进行印刷的文字或图像相比,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介质M的印刷区域PA较大,从而能够将文字或图像印刷在介质M上。
另外,介质M被支承在框体32的框内的区域的情况能够基于检测部22的检测结果(宽度方向X的光量分布)而判断出是因为,宽度方向X上的来自介质M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与来自反射图案RP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有所不同。即,因为在检测对象为介质M的情况下,反射光的光量分布大致固定,而相对于此,在检测对象为反射图案RP的情况下,反射光的光量分布将以对应于高反射部RP1以及低反射部RP2的方式而有规律地发生变动。
而且,在介质M未被正确地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情况(步骤S17:NO(否))下,控制部60会将该处理向步骤S14转移。另一方面,在介质M被正确地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情况(步骤S17:YES)下,控制部60会对输送电机42进行驱动,并且执行对介质支承部30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步骤S18)。详细而言为,将介质支承部30以单位输送量向输送方向+Y输送。由此,在输送动作执行前于输送方向Y上与检测部22重叠的介质M的印刷区域PA将在输送动作执行后于输送方向Y上与液滴喷出部21重叠。
而且,控制部60对滑架电机28以及检测部22的驱动进行控制,并实施印刷动作和再一次的检测动作(步骤S19)。即,在印刷动作中,从被支承在于宽度方向X上进行移动的滑架23上的液滴喷出部21朝向介质M喷出液滴。此外,与该印刷动作同时实施的检测动作与步骤S16中的检测动作相同,将框体32以及通过该框体32而被固定在载置台31上的介质M作为检测对象。
接下来,控制部60判断对介质M实施的印刷是否结束(步骤S20)。在印刷未结束的情况(步骤S20:NO)下,控制部60将该处理向之前的步骤S17转移。即,在印刷未结束的情况下,只要是在介质M被正确地支承的情况下,就反复执行从步骤S17至步骤S20的处理。
另一方面,印刷结束的情况(步骤S20:YES)下,控制部60暂时结束该处理。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步骤S12、S13及步骤S16、S17所示那样,通过控制部60,而基于由检测部22所检测的反射光的光量的检测结果来对液滴喷出部21的液滴的喷出进行限制。此外,如步骤S13、S14、S19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部60相当于,在对应于框体32的位置而产生有光量差ΔLV时,该光量差ΔLV较大的情况下则限制印刷动作的执行、而在光量差ΔLV较小的情况下则容许印刷动作的执行的“判断部”的一个示例。
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在图7(a)及图8(a)中以与检测部22重叠的方式而被记载的实线箭头标记表示被设为检测部22的检测对象的区域,而空白箭头标记表示滑架23的移动方向。此外,在图7(b)以及图8(b)中,为了易于理解而将反射光的光量分布记载为矩形波状。
那么,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情况下,使介质支承部30移动至安装位置处,从而由用户来安装介质M。
然后,当用户发出了印刷指示时,如图7(a)所示,以介质支承部30的框体32的前端部与被支承在滑架23上的检测部22在输送方向Y上重叠的方式,而将介质支承部30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接下来,随着滑架23的在宽度方向X上的移动,以使检测部22在宽度方向X上横穿形成有反射图案RP的框体32的方式来实施检测动作,从而获得如图7(b)所示的宽度方向X上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
此处设为获得了在图7(b)中以实线来表示的光量分布。在该情况下的光量分布中,对应于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的光量较多的部分与对应于低反射部RP2的光量较少的部分反复,并且对应于高反射部RP1的光量在宽度方向X上大致固定。
因此,在宽度方向X中,作为高反射部RP1的最小光量LV11与最大光量LV12之差的光量差ΔLV成为未达到判断值LVth的光量差ΔLV1。因此,检测部22与反射图案RP之间的距离在宽度方向X上未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判断为框体32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
另一方面,设为获得了图7(b)中以虚线来表示的光量分布。该情况下的光量分布与以实线来表示的情况相同,对应于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的光量较多的部分与对应于低反射部RP2的光量较少的部分反复交替。然而,与以实线来表示的情况不同,在宽度方向X的另一端侧(-X侧),高反射部RP1的光量为大致固定,而在宽度方向X的一端侧(+X侧),对应于高反射部RP1的光量随着趋向于宽度方向+X而逐渐变大。
即,对应于高反射部RP1的光量根据宽度方向X上的检测位置而产生了差。而且,在宽度方向X上,作为高反射部RP1的最小光量LV21与最大光量LV22之差的光量差ΔLV成为了判断值LVth以上的光量差ΔLV2。
因此,虽然在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端侧(-X侧)判断为框体32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但在宽度方向X的一端侧(+X侧)判断为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
以此方式,由于能够在将液滴朝向介质M喷出之前,对框体32是否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进行判断,因此会对在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的情况下执行印刷的情况进行抑制。
另外,在图7(b)中所示的光量分布中,为了便于理解,设对应于低反射部RP2的光量不会根据检测部22与框体32(反射图案RP)之间的距离而发生变化。即,将低反射部RP2的反射率设为“0(零)”。
那么,在已判断为框体32被正确地安装了的情况下,如图8(a)所示,在输送方向Y上,以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介质M的印刷区域PA与检测部22重叠的方式而将介质支承部30向输送方向Y进行输送。接下来,随着滑架23的在宽度方向X上的移动,以使检测部22在宽度方向X上横穿形成有反射图案RP的框体32以及介质M的方式来实施检测动作,从而获得如图8(b)所示的宽度方向X上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
此处,在图8(b)中,将介质M(印刷区域PA)的反射率较低的情况下的光量分布以实线来表示,将介质M(印刷区域PA)的反射率较高的情况下的光量分布以虚线来表示。此外,为了便于理解,设介质M的反射率较低的情况下的该反射率与反射图案RP的低反射部RP2的反射率相等,而介质M的反射率较高的情况下的该反射率与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的反射率相等。
在图8(b)中以实线来表示的介质M的反射率较低的情况下的光量分布中,在宽度方向X上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对应于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的光量较多的部分与对应于低反射部RP2的光量较少的部分反复交替,而在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部中,光量对应于低反射率的介质M而变得较低。
在该情况下,能够判断出介质支承部30在如下区域对介质M进行支承,所述区域为,实际上检测到光量的高反射部RP1的检测位置中的、两个最内侧的高反射部RP1的检测位置之间所形成的区域。而且,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框体32的开口部321的长度)为,实际上检测到光量的高反射部RP1的检测位置中的、两个最内侧的高反射部RP1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D1。以此方式,在宽度方向X上,在欲印刷与对应于该距离D1的长度相比而较长的图像等的情况下,该印刷会被限制。
此外,在图8(b)中以虚线来表示的介质M的反射率较高的情况下的光量分布中,在宽度方向X上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对应于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的光量较多的部分与对应于低反射部RP2的光量较少的部分反复交替,而在宽度方向X上的中央部分中,光量对应于高反射率的介质M而变得较高。
在该情况下,能够判断出介质支承部30在如下区域中对介质M进行支承,所述区域为,实际上检测到光量的低反射部RP2的检测位置中的、两个最内侧的低反射部RP2的检测位置之间所形成的区域。而且,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框体32的开口部321的长度)为,实际上检测到光量的低反射部RP2的检测位置中的、两个最内侧的低反射部RP2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D2。以此方式,在宽度方向X上,在欲印刷与对应于该距离D2的长度相比而较长的图像等的情况下,该印刷会被限制。
另外,由于在高反射率的介质M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X上的框体32与介质M之间的边界处排列有反射率较高的部分,因此基于低反射部RP2的检测位置的距离D2与实际的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Dm相比而较长(D2>Dm)。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将宽度方向X上的高反射部RP1的长度设为Dh时,也可以通过从基于低反射部RP2的检测位置的距离D2减去高反射部RP1的长度Dh的2倍来对该距离D2进行补正。
此外,即使在介质M的反射率与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以及低反射部RP2的反射率不同的情况下,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也能够基于实际上检测到光量的高反射部RP1以及低反射部RP2的任意一个检测位置来取得。
然后,在基于检测部22的检测结果而取得的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对于持续印刷而言为较妥当的长度的情况下,将介质支承部30以单位输送量向输送方向+Y输送。以此方式,在输送前于输送方向Y上与检测部22重叠的区域在输送后于输送方向Y上与液滴喷出部21重叠,并且相对于更靠输送方向-Y侧的印刷区域PA而使检测动作与印刷动作同时实施。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介质支承部30的输送之前被设为检测动作的对象的区域,于介质支承部30的输送之后实施印刷动作,并且对与该区域相比靠输送方向-Y侧的区域实施检测动作。因此,例如在于输送方向Y上框体32的后端部与检测部22重叠的情况等的、宽度方向X上的反射光的光量分布明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之后的对介质支承部30的输送之后,印刷动作的执行会被限制。即,对未支承有介质M的区域喷出液滴的情况得到抑制。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如下所示的效果。
(1)在介质支承部30(框体32)上,设置了高反射部RP1与低反射部RP2被反复排列的反射图案RP。由此,在将反射率较高的介质M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情况下,能够基于检测到低反射部RP2的位置来对是否支承有介质M进行判断,而在将反射率较低的介质M被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的情况下,能够基于检测到高反射部RP1的位置来对是否支承有介质M进行判断。这样一来,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仅以高反射部RP1来形成反射图案RP的情况、或仅以低反射部RP2来形成反射图案RP的情况不同,能够无关乎介质M的反射率(颜色)而对介质支承部30上支承有介质M的区域进行确定。
(2)由于能够通过框体32而将介质M按压在载置台31上,因此与将介质M载置在载置台31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切实地对介质M进行支承。此外,能够通过利用检测部22而对朝向形成在框体32上的反射图案RP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进行检测,来对被喷吐液滴的介质M的印刷区域PA的大小(框体32的大小)进行判断。因此,能够在例如欲对其喷出液体的区域与介质M的印刷区域PA相比较大等情况下,对液滴的喷出进行限制,或将该情况向印刷装置10的用户报告。
(3)能够在反射光的光量差ΔLV较大的情况下,认为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并对液滴喷出部21的液滴的喷出进行限制。另一方面,能够在反射光的光量差ΔLV较小的情况下,认为框体32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并容许液滴喷出部21的液滴的喷出。因此,能够抑制在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介质M未被按压在载置台31上的状态下使液滴喷出的情况。
(4)由于基于检测部22的反射光的检测结果,在框体32未被正确地安装(步骤S13:NO)或介质M未被正确地支承的情况(步骤S20:NO)下,会限制印刷动作的执行,因此能够不对介质M执行有可能会失败的印刷。
(5)在滑架23中,由于液滴喷出部21被支承在与检测部22相比靠输送方向+Y侧处,因此在滑架23向宽度方向X移动时成为检测部22的检测对象的区域将成为在之后的介质支承部30向输送方向+Y移动后的、滑架23向宽度方向X移动时液滴喷出部21的喷出对象区域。因此,液滴喷出部21能够对已通过检测部22而被确定了是否存在有介质M的区域喷出液滴。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如下方式来进行变更。
·在介质支承部30中,也可以不具备框体32。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以跨及载置台31的全部区域的方式而形成反射图案RP。由此,由于介质M被载置在载置台31上,从而能够基于通过该介质M而被覆盖的反射图案RP与未被覆盖的反射图案RP的检测结果的差异,来对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进行检测。
即,在介质M的反射率较低的情况下,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与实际上检测到光量的高反射部RP1的检测位置中的、两个最内侧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此外,在介质M的反射率较高的情况下,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与实际上检测到光量的低反射部RP2的检测位置中的、两个最内侧的检测位置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以此方式,能够无关乎介质M的反射率而对宽度方向X上的介质M的长度进行检测,或对介质支承部30上是否支承有介质M进行判断。
·优选为载置台31以及框体32能够对应于介质M的大小或欲对该介质M进行印刷的图像的大小而进行变更。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载置台31相对于支承台33而拆装自如。
·在使用了大小不同的框体32的情况下,也可以对应于框体32的大小(输送方向Y以及宽度方向X中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大小)而对形成在该框体32上的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以及低反射部RP2的排列方式进行变更。例如在作为框体32而存在有小型的框体、中型的框体、大型的框体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形成在小型的框体上的反射图案RP设为“001001001……”,将形成在中型的框体上的反射图案RP设为“011011011……”,将形成在大型的框体上的反射图案RP设为“110110110……”。
由此,能够根据反射图案RP的反复交替规律的最小单位是“001”、还是“011”、或者是“110”来确定框体32的大小。即,仅通过使滑架23在宽度方向X上以识别反射图案RP的反复交替规则的最小单位所需的量而进行移动就能够确定框体32的大小。因此,与以跨及介质支承部30的宽度方向X的方式而使滑架23移动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对框体32的大小进行确定。
·如图9(a)中以单点划线所示那样,检测部22A也可以为将方向性较强的光朝向检测对象进行照射的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在该情况下,如图9(a)所示那样,由于在框体32未倾斜的情况下,由形成在框体32上的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所反射的反射光较多地朝向检测部22A,因此通过检测部22A所能够检测的光量LV会增多。此外,如图9(a)所示那样,由于在于宽度方向X上框体32未产生有倾斜的情况下,从高反射部RP1所反射的反射光的光量LV跨及宽度方向X而为大致固定,因此光量差ΔLV容易变小。
另一方面,如图9(b)所示,由于在框体32倾斜了的情况下,由形成在框体32上的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所反射的反射光的一部分不会朝向检测部22A,因此通过检测部22A所能够检测的光量LV会变少。因此,如图9(b)所示那样,由于在于宽度方向X上框体32的一部分产生了倾斜的情况下,来自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LV在宽度方向X上增多或变少,因此光量差ΔLV容易变大。即,在框体32的未产生倾斜的部分中,来自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会增多,而在框体32的产生倾斜的部分中,来自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会变少,从而光量差ΔLV容易变大。
这样一来,根据介质M的安装方式或检测部22A(发光部221)的种类,有时在框体32上产生倾斜的部分处来自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LV会变少。因此,也可以根据介质M的安装状态或检测部22A的种类来假设这种情况。
另外,在以上所说明的改变例中,只要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在光量差ΔLV较大的情况(步骤S13:NO)下对限制印刷动作的执行,在光量差ΔLV较小的情况(步骤S13:YES)下容许印刷动作的执行即可。
·即使在将框体32向载置台31进行安装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载置台31的凸部311的表面上形成反射图案RP。由此,能够根据是否接收到来自形成在原本应通过介质M而被覆盖的凸部311上的反射图案RP的反射光,来对介质M是否被正确地支承在介质支承部30上进行判断。
·也可以将框体32经由铰链(合叶)而连接在载置台31上。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框体32相对于载置台31而进行相对旋转,而将框体32安装在载置台31上,或将框体32从载置台31上拆下。
·如图7(a)、(b)所示那样,虽然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根据在宽度方向X上的光量分布中,光量差ΔLV是否为判断值LVth以上来对宽度方向X上的框体32是否有倾斜进行判断,但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也可以在从图6所示的流程图开始起至结束的期间内,对最小光量及最大光量逐次进行更新,并且对光量差ΔLV逐次进行运算。然后,根据该光量差ΔLV是否为判断值LVth以上,来逐次对框体32是否被正确地进行了安装进行判断。由此,也能够对框体32是否以向输送方向Y倾斜的方式而被安装在载置台31上进行判断。
·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也可以省略步骤S12、S13的处理。
·在图6所示的流程图中,也可以省略步骤S16、S17以及步骤S19的检测动作的处理。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定位在介质支承部30向输送方向+Y移动时实施印刷动作,但也可以在介质支承部30向输送方向-Y移动时实施印刷动作。在该情况下,优选为将液滴喷出部21配置在与检测部22相比靠输送方向-Y处。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来自反射图案RP的高反射部RP1的反射光的光量根据宽度方向X上的检测位置而产生了光量差ΔLV的情况下,根据该光量差ΔLV的大小来对框体32是否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进行了判断,但也可以以如下方式来进行变更。即,也可以在来自反射图案RP的低反射部RP2的反射光的光量根据宽度方向X上的检测位置而产生了光量差的情况下,根据该光量差ΔLV的大小来对框体32是否被正确地安装在载置台31上进行判断。
·印刷装置10可以实施仅在滑架23向宽度方向+X以及宽度方向-X中的一个方向上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使液滴喷出部21喷出液滴的单向印刷,也可以实施在滑架23向宽度方向+X以及宽度方向-X的两个方向移动的情况下使液滴喷出部21喷出液滴的双向印刷。
·介质M并不限定于T恤等的布,也可以是其他介质M。例如也可以是纸张,还可以是树脂膜。
·印刷装置10也可以为将液滴朝向介质M而进行喷出的液滴喷出装置。即,液滴喷出部21喷出的液体并不限定于油墨,例如还可以为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的液状体等。例如,还可以为将如下的液状体喷出而实施记录的结构,该液状体为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而包含了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材料或色材(像素材料)等的材料的液状体。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液滴喷出装置的一个示例);20:印刷部;21:液滴喷出部;22、22A:检测部;221:发光部;222:受光部;23:滑架;30:介质支承部;31:载置台;32:框体;60:控制部(判断部的一个示例);RP:反射图案;RP1:高反射部;RP2:低反射部;LV:光量;LV11、LV21:最小光量;LV12、LV22:最大光量;LVth:判断值;ΔLV、ΔLV1、ΔLV2:光量差;M:介质;PA:印刷区域(喷出区域的一个示例);X:宽度方向(第二方向);Y:输送方向;+Y:输送方向(第一方向)。
Claims (5)
1.一种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介质支承部,其在对介质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向第一方向进行移动;
液滴喷出部,其向被支承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的喷出区域喷出液滴;
检测部,其对朝向所述介质支承部或被支承在该介质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光量进行检测;
滑架,其在对所述液滴喷出部以及所述检测部进行支承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
在所述介质支承部上形成有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使反射率较高的高反射部与反射率较低的低反射部反复排列的反射图案,
并且,所述介质支承部具有:载置台,在其上载置所述介质;框体,其通过以对所述喷出区域进行镶边的方式而被安装在所述载置台上,从而将所述介质按压在所述载置台上,
所述反射图案被形成在所述框体的面对所述检测部的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射图案中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所述高反射部与所述低反射部的排列方式根据该框体的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中的至少一方的大小而不同。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判断部,当根据所述反射图案中的所述反射光的光量的检测位置,而在来自该反射图案的所述高反射部的所述反射光的光量上产生了光量差时,在所述光量差较大的情况下,所述判断部限制所述液滴喷出部的液滴的喷出,而在所述光量差较小的情况下,所述判断部容许所述液滴喷出部的液滴的喷出。
4.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由所述检测部所检测到的所述反射光的光量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液滴喷出部的液滴的喷出进行限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滴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滑架中,所述液滴喷出部被支承在与所述检测部相比靠所述第一方向侧处,
所述检测部在所述液滴喷出部喷出液滴时对所述反射光的光量进行检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63908 | 2015-03-26 | ||
JP2015063908A JP6507777B2 (ja) | 2015-03-26 | 2015-03-26 | 液滴吐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04093A CN106004093A (zh) | 2016-10-12 |
CN106004093B true CN106004093B (zh) | 2019-09-27 |
Family
ID=55588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70115.4A Active CN106004093B (zh) | 2015-03-26 | 2016-03-23 | 液滴喷出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40099B2 (zh) |
EP (1) | EP3072698B1 (zh) |
JP (1) | JP6507777B2 (zh) |
CN (1) | CN10600409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252551B2 (en) * | 2017-06-23 | 2019-04-09 | Charta Group, Inc | Full bleed printing of rigid substrate |
JP7154864B2 (ja) * | 2018-08-01 | 2022-10-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JP7180503B2 (ja) * | 2019-03-29 | 2022-11-3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画像システム、印刷画像制御装置、プログラム、非一時的な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及び印刷画像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 |
EP3715135B1 (en) | 2019-03-29 | 2023-04-05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print image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print image control device |
JP7392458B2 (ja) * | 2019-12-24 | 2023-12-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JP7472525B2 (ja) * | 2020-02-18 | 2024-04-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検出方法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12841A (zh) * | 2008-06-27 | 2009-12-30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物体输送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66405B2 (ja) * | 1988-09-15 | 1997-10-2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用紙検出装置 |
US7205561B2 (en) * | 2004-03-29 | 2007-04-17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edia sensor apparatus using a two component media sensor for media absence detection |
JP2007168125A (ja) * | 2005-12-19 | 2007-07-05 | Brother Ind Ltd | 媒体支持部材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96955B2 (ja) * | 2006-02-21 | 2011-06-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布帛印刷装置 |
JP4870629B2 (ja) | 2007-08-09 | 2012-02-08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印刷装置 |
JP2012166352A (ja) | 2011-02-09 | 2012-09-06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記録媒体の幅の検出方法 |
JP5633454B2 (ja) | 2011-03-30 | 2014-12-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プリンターの制御方法 |
JP2013043423A (ja) | 2011-08-26 | 2013-03-04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噴射装置 |
JP5909926B2 (ja) * | 2011-08-29 | 2016-04-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装置 |
JP2013075373A (ja) | 2011-09-29 | 2013-04-25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6007514B2 (ja) | 2012-03-01 | 2016-10-1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媒体端部位置検出方法 |
JP5982938B2 (ja) | 2012-03-28 | 2016-08-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媒体端部判定方法 |
JP5995620B2 (ja) | 2012-09-10 | 2016-09-21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94756B2 (ja) * | 2013-03-15 | 2017-09-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5
- 2015-03-26 JP JP2015063908A patent/JP6507777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3-22 EP EP16161528.1A patent/EP3072698B1/en active Active
- 2016-03-22 US US15/077,028 patent/US9840099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3-23 CN CN201610170115.4A patent/CN1060040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12841A (zh) * | 2008-06-27 | 2009-12-30 | 佳能株式会社 | 打印设备和物体输送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182719A (ja) | 2016-10-20 |
US20160279986A1 (en) | 2016-09-29 |
EP3072698A1 (en) | 2016-09-28 |
US9840099B2 (en) | 2017-12-12 |
JP6507777B2 (ja) | 2019-05-08 |
EP3072698B1 (en) | 2019-01-23 |
CN106004093A (zh) | 2016-1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04093B (zh) | 液滴喷出装置 | |
JP6676879B2 (ja) | 液滴吐出装置 | |
JP6007514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における媒体端部位置検出方法 | |
CN108274896A (zh) | 喷墨记录装置 | |
CN102991131B (zh) | 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US8851612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medium edge position i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08454241A (zh) |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控制方法 | |
CN107584908A (zh) | 介质检测装置、介质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729619A (zh) | 打印机及打印机的控制方法 | |
US7233014B2 (en) | Medium detection apparatus and medium detection method | |
CN102950888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2016182720A (ja) | 液滴吐出装置 | |
US20220203713A1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JP2018144263A (ja) |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 |
CN108621604B (zh) | 印刷装置 | |
JP4839916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728784B2 (ja) | 印刷装置 | |
JP2016159568A (ja) | 液体吐出装置、しわ検出方法、および、しわ検出プログラム | |
JP2003039699A (ja) | インク残量検出手段の調整治具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インク残量検出手段の調整方法 | |
JP2004291313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7013278A (ja) | 液滴吐出装置 | |
JP2004338339A (ja) | プリンタ装置、及び、その用紙センサ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用の基準用紙、並びに、そ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 |
JP2016016654A (ja) | 印刷装置 | |
KR20040052029A (ko) | 보더리스 프린팅이 가능한 잉크젯 프린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