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1604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621604B CN108621604B CN201810216174.XA CN201810216174A CN108621604B CN 108621604 B CN108621604 B CN 108621604B CN 201810216174 A CN201810216174 A CN 201810216174A CN 108621604 B CN108621604 B CN 1086216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dium
- printing
- unit
- detection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859 subli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2 subli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20—Platen adjustments for varying the strength of impression, for a varying number of papers, for wear or for alignment, or for print gap adjust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5—Detecting means for copy material, e.g. for detecting or sensing presence of copy material or its leading or trailing en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41J11/46—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by marks or formations on the paper being f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1/00—Column, tabular or like printing arrangements; Means for centralising short lines
- B41J21/16—Column, tabular or like printing arrangements; Means for centralising short lines controlled by the sensing of marks or formations on the paper being typed, an undersheet, or the plate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B—MEASURING LENGTH, THICKNESS OR SIMILAR LINEAR DIMENSIONS; MEASURING ANGLES; MEASURING AREAS; MEASURING IRREGULARITIES OF SURFACES OR CONTOURS
- G01B11/00—Measur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optical technique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3/00—Control 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 G05D3/12—Control of position or direction using feedback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Ink Jet (AREA)
- Controlling Sheets Or Web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 Recor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Printing (AREA)
- Character Spaces And Line Spaces In Printers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从在背面印刷了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介质的背面侧检测图案,当介质的表面印刷图像时,能够抑制由于外来光影响而导致图案的误检测。印刷装置具有:输送部(40),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M);支撑部(30),以使通过输送部输送的介质遍及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方式支撑;印刷部(50),在通过支撑部支撑的介质的表面进行印刷;检测部(70),在介质的输送路径上设置的检测位置(P)上将向输送的介质的背面照射的光的反射光接收;以及遮光部,至少通过输送部输送介质时,隔着介质与检测部相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在将第一图像和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印刷在背面的介质的表面上,将第二图像与背面侧的第一图像彼此的位置对齐并进行印刷的印刷装置。该印刷装置中,在介质的表面印刷第二图像时,通过配置在与介质的背面相对的位置的光学式的传感器检测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并基于该检测结果调节第二图像的印刷位置(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2757号公报
然而,由于光学式的传感器基于从与介质的背面相对的位置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强度来检测印刷在介质的背面的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因此接收反射光的受光部大多朝向上方。因此,这样的光学式的传感器容易受到从该传感器照射的光的反射光以外的外来光的影响,有时会对图案进行误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与介质的背面相对的位置检测出印刷在介质的背面的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并在基于该检测结果在介质的表面印刷图像的情况下,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由于外来光影响而导致图案的误检测的印刷装置。
下面,对解决所述问题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描述。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印刷装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支撑部,以使通过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遍及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方式支撑;印刷部,在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的所述介质的表面进行印刷;检测部,将向输送在设于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检测位置上的所述介质的背面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进行接收;以及遮光部,当至少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时,隔着所述介质而与所述检测部相对。
通过上述构成,由于通过遮光部遮挡从隔着介质而与检测部相对的一侧朝向检测部的光的可能性较高,因此检测部不易受外来光的影响。因此,在与介质的背面相对的位置检测出在介质的背面印刷的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并在基于该检测结果在介质的表面印刷图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于外来光的影响而导致图案的误检测。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遮光部具有反射部,在隔着所述介质而与所述检测部相对的状态下,能够将从所述检测部照射的所述光向所述检测部反射。
通过所述构成,对于例如介质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情况下,将从检测部向遮光部所在位置一侧照射而透过了介质的光,在遮光部具有的反射部反射,并且该反射光从遮光部所在位置一侧向检测部所在位置一侧透过介质由检测部接收光。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检测装置位于相比所述印刷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
通过所述构成,在对输送的介质的表面在介质的输送方向上间隔地印刷多个图像的情况下,在之前的图像的印刷时,可以从介质的背面检测之后的图像的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因此,可以将之前的图像的印刷和之后的图像的印刷无缝的连接,提高印刷量。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输送部位于相比所述支撑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流侧,所述检测部从通过所述输送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流侧输送且在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的状态下的所述介质的背面检测出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
通过上述构成,当检测部在与介质的背面相对的位置检测出在介质的背面印刷的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时,能够由支撑部将介质以稳定的姿势支撑,能够保证图案的检测精度。
在上述印刷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遮光部设于以能够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的所述印刷部。
通过所述构成,在印刷装置是将印刷部在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并在介质的表面印刷图像的所谓的串行式的印刷装置中,能够提高将照射在输送的介质的背面的光的反射光接收的检测部的检测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单面印刷完成的介质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单面印刷时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双面印刷时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的印刷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在另一变形例中的单面印刷完成的介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印刷装置;20:进给部;21:保持部;30:支撑部;31:上游侧引导部;32:下游侧引导部;33:开口;40:输送部;41:驱动辊;42:从动辊;43:输送电机;50:印刷部;51:喷嘴;52:喷出部;53:滑架;54:引导轴;55:移动机构;56:检测器;57:反射部;58:作为遮光部的一个例子的遮光板;59:支撑臂;60:卷回部;61:保持部;62:张力杆;70:检测部;71:投光部;72:受光部;80:操作部;90:控制部;Img(Img1、Img2):图像;M:介质;LA:基准距离;LB:印刷间隔;P:检测位置;Pt:图案;R1:卷体;R2:卷体;X:宽度方向;Y:前后方向;Z:上下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印刷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参考附图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是通过在从卷纸解开纸张等的介质喷出墨水来印刷图像的喷墨式打印机。本实施方式提及的图像包含文字或符号等。此外,在附图中,具有在上下方向上预定的高度、在左右方向上预定的宽度以及在前后方向上预定的深度的印刷装置是被放置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并且,在各附图中,通过箭头示出将印刷装置10的高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Z”、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沿水平面的印刷装置10的宽度方向作为“宽度方向X”以及与上下方向Z和与宽度方向X均正交的沿水平面的印刷装置10的深度方向作为“前后方向Y”。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有从将介质M以卷状卷起的卷体R1解开并向输送方向进给的进给部20、支撑介质M的支撑部30、输送介质M的输送部40、在介质M进行印刷的印刷部50以及卷回介质M的卷回部60。此外,印刷装置10具有检测来自输送在沿支撑部30的上表面的输送路径上的介质M的反射光的检测部70、由用户(操作者)操作的操作部80以及控制印刷装置10的构成部件的驱动的控制部90。
进给部20具有使介质M以卷状卷起而成的卷体R1以装卸自由的方式保持的保持部21。进给部20通过将卷体R1以一个方向(图1中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将从卷体R1解开的介质M进给。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印刷了图像的介质M不是普通纸等不透明的介质,而是使用了透明或半透明的薄膜、薄纸等具有透光性的介质M。
如图2及图3所示,支撑部30呈将宽度方向X作为长边方向并将介质M的输送方向作为短边方向的板状。在支撑部30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设有将从进给部20进给的介质M引导到支撑部30上的上游侧引导部31。此外,在支撑部30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设有从支撑部30上将介质M向卷回部60引导的下游侧引导部32。并且,在支撑部30中,贯穿形成了将沿输送方向通过支撑部30上的介质M的背面向支撑部30的内侧(图1及图2中的下侧)暴露的开口33。该开口33优选形成于当将介质M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时通过在支撑部30上的输送区域内。
此外,印刷装置10在将介质M与支撑部30的宽度方向中央对齐而输送的装置构成的情况下,开口33优选形成在支撑部30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此外,印刷装置10在将介质M与支撑部30的宽度方向单侧对齐而输送的装置构成的情况下,开口33优选形成在支撑部30的宽度方向X的单侧。本实施方式中,将支撑部30的宽度方向X的一端(图3中为左端)作为第1端X1、将宽度方向X的另一端(图3中为右端)作为第2端X2时,开口33形成在靠近第2端X2的单侧的位置。
输送部40位于相比支撑部30靠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并具备在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下方配置的驱动辊41以及在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上方配置的从动辊42。此外,输送部40具备驱动驱动辊41的输送电机43。驱动辊41和从动辊42是将宽度方向X作为旋转轴方向而旋转的辊。输送部40在驱动辊41和从动辊42夹持介质M的状态下,通过驱动输送电机43,将从进给部2进给的介质M在输送方向上输送。
如图1和图2所示,印刷部50具有形成喷出墨水的喷嘴51的喷出部52以及支撑喷出部52并移动的滑架53。此外,印刷部50具有将滑架53在宽度方向X上能够往返移动地支撑的引导轴54以及将滑架53在引导轴54的轴向(宽度方向X)上往返移动的移动机构55。
喷出部52支撑在滑架53的下表面。喷出部52具有朝向支撑部30的喷出不同种类的墨水(例如,青色墨水、品红色墨水、黄色墨水以及黑色墨水)的多个喷嘴51。此外,在喷出部52中,喷出同种墨水的多个喷嘴51通过在与宽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例如介质M的输送方向)上排列而构成喷嘴列。
在印刷部50中,基于来自用户的印刷指令,移动机构55将滑架5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此外,滑架5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时,喷出部52向由支撑部30支撑的介质M喷出墨水。由此,印刷部50在介质M的表面印刷图像。在这点上,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是将印刷部50边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移动边在介质M的表面印刷图像的所谓串行类型的印刷装置。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滑架53的下表面,在喷出部52和宽度方向X及前后方向Y上不重合的位置设有光学式的检测器56。检测器56是具有照射光的投光部和将光接收的受光部的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检测器56通过向支撑部30照射(投光)光的同时,并通过接收其反射光来进行“检测”。此外,照射检测器56的光的方向也可以称为喷出部52喷出墨水的方向。检测器56在也是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前后方向Y上,位于形成在支撑部30的开口33的后方侧(输送方向的上流侧)。
此外,在滑架53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Y上喷出部52与检测器56之间的位置设有将光反射的反射部57。反射部57是由例如表面是白色或镜面抛光的矩形状的板构成。该反射部57在滑架53位于在支撑部30的宽度方向X上的第二端X2侧的端部位置的第二位置P2的情况下,设在在支撑部30形成的开口33与隔着介质M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的位置。并且,在该位置状态下,反射部57反射从支撑部30的下侧穿过开口33而照射的光,将该反射光再次穿过开口33照射在支撑部30的下侧。
卷回部60具有将使介质M卷回而成的卷体R2以装卸自由的方式保持的保持部61以及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施加介质M张力(tension)的张力杆62。卷回部60通过将卷体R2在一个方向(图中为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从而进行卷挂在张力杆62的介质M的卷回。
如图2和图3所示,检测部70设在支撑部30的下侧与开口33在上下方向Z上重合的位置。并且,检测部70具有经由开口33而向介质M的输送路径照射光的投光部71、将从介质M的输送路径经由开口33而入射的光接收的受光部72,输出受光部72所接收的反射光的强度的信号。即,检测部70只要是反射型的光学传感器即可,检测部70处理的光可以是可见光,也可以是红外光。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检测部70经由开口33检测介质M的位置称作“检测位置P”。检测位置P设在相比印刷部50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相比输送部40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的介质M的输送路径上。即,本实施方式中的在支撑部30形成的开口33的位置是检测位置P。此外,将在输送方向上,喷出部52的最下游侧的喷嘴51与检测位置P之间的距离作为“基准距离LA”。基准距离LA是伴随印刷装置10的设计而决定的距离。
下面,对控制部90进行说明。
在控制部90的输入侧接口连接有检测器56、检测部70以及操作部80。此外,在控制部90的输出侧接口连接有进给部20、输送部40、印刷部50(喷出部52即移动机构55)以及卷回部60。
控制部90基于从连接到印刷装置10的计算机等发送的印刷任务来执行印刷处理。详细地,控制部90控制进给部20、输送部40以及卷回部60,执行将介质M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输送处理。此外,控制部90控制喷出部52和移动机构55,将滑架5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并执行从喷出部52向介质M喷出墨水的喷出处理。并且,控制部90交替地执行输送处理和吐出处理并,进行在介质M印刷图像的印刷处理。并且,印刷任务是包含关于在介质M要印刷的图像的信息和印刷方法的信息的数据。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可以进行不在两面(表面和背面)进行印刷的介质M的一面进行印刷的“单面印刷”以及在一面进行印刷的介质M的另一面进行印刷的“双面印刷”。即,控制部90执行在背面不印刷图像的介质M的表面印刷图像“单面印刷”的印刷处理以及在背面印刷图像的介质M的表面印刷图像的“双面印刷”的印刷处理。但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不具有将介质M的表里翻转的翻转机构,将在一个面进行了印刷(单面印刷)的介质M由卷回部60卷回之后,将其卷体R2从卷回部60取出,在进给部20的保持部21再次安置,可以进行双面印刷。
如图4和图5所示,控制部90对于双面印刷的前一阶段的一个面进行单面印刷时,在图像Img(Img1)之前印刷图案Pt。也就是说,控制部90是在单面印刷时,相比针对介质M的图像Img(Img1)的印刷位置靠白色箭头所示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印刷图案Pt。该图案Pt是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所述图案表示基于从图案Pt的印刷位置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移动仅印刷间隔LB的位置印刷图像Img(Img1)。此外,图案Pt只要是检测部70能够读取的形式即可。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易于理解说明,将宽度方向X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由与介质M不同颜色的直线构成图案Pt。
此外,如图6所示,控制部90在双面印刷的情况下,有时与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像Img1对应的图像Img2印刷在介质M的表面。例如,在介质M的表面印刷的图像Img2与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像Img1的图样或大小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90基于通过检测部70的图案Pt的检测结果,在介质M的表面,将图像Img2印刷在与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像Img1的印刷范围以表里的方式对应的印刷范围。
详细地,控制部90在双面印刷时,基于由检测部70检测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案Pt来获取背面侧的图像Img1的印刷位置。继而,控制部90将从图案Pt的检测位置P输送相当于基准距离LA与印刷间隔LB之和的距离后的位置作为表面侧的图像Img2的印刷开始位置。其结果是,表面侧的图像Img2印刷在与印刷了里面侧的图像Img1的印刷范围以表里的发放时对应的印刷范围。
此外,控制部90在印刷开始之前,将滑架5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基于从检测器56发送的信号,判定在支撑部30上是否存在介质M,或判定介质M的端部是否位于支撑部30上的某一位置。即,控制部90从支撑部30的宽度方向X的第1端X1侧的端部位置的第一位置P1向第2端X2侧的端部位置的第二位置P2移动滑架53的同时,使在检测器56进行介质M的检测。详细地,控制部90从检测器56接收与检测器56受光的反射光的强度(以下称为“受光强度”)对应的信号。由此,控制部90获取与宽度方向X上的检测器56的位置对应的受光强度的转变。
这里,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介质M的支撑部30的表面的反射率设定为低于介质M的表面的反射率。因此,控制部90能判定在受光强度大幅变化的位置存在介质M的端部。例如,将由检测器56向支撑部30的表面照射光时的反射光的受光强度与向介质M的表面照射光时的反射光的受光强度的中间值作为阈值。这种情况下,控制部90能判定为在受光强度从不足阈值的状态成为阈值以上的状态,或受光强度从阈值以上的状态成为不足阈值的状态的位置存在介质M的端部。并且,由此检测的介质M的端部的位置用于介质M是否在支撑部30上正确地放置的判定,并用于之后的印刷处理中能够喷出墨水的区域的判定。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作用,着眼于控制部90进行的印刷处理来进行以下说明。
首先,如图5所示,在单面印刷时,在输送路径上输送的介质M的与支撑部30的上表面相对一侧的相反侧的一个面上,印刷图案Pt和图像Img(Img1)。此时,图像Img(Img1)在介质M中的一个面,从印刷图案Pt的位置向输送方向上游侧上仅移动印刷间隔LB的位置开始印刷。并且,如果对介质M的一个面的图案Pt和图像Img(Img1)的印刷(单面印刷)完成,则将该介质M卷回的卷体R2从卷回部60取出,为了接下来的双面印刷再次放置于进给部20的保持部21。
此外,在单面印刷时在对介质M进行印刷开始之前,由在滑架53的下表面安装的检测器56,检测出介质M的端部的位置。即,滑架53从支撑部30上的宽度方向X的第一位置P1移动到第二位置P2,并在该移动中途从检测器56向支撑部30照射光。然后,该光在支撑部30的表面或介质M的表面反射,并且该反射光由检测器56受光。并且,基于此时的受光强度的変化由控制部90判定介质M的端部的位置,在基于该判定结果由控制部90设定的介质M上的印刷范围,印刷图案Pt和图像Img(Img1)。
此外,如图5所示,在支撑部30上输送介质M时,对该介质M的背面从位于支撑部30的下侧的检测部70的投光部71经由开口33照射光。这种情况下,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介质M是薄纸等的具有透光性的介质M,从投光部71照射的光的大部分透过介质M,由介质M的背面反射朝向检测部70的反射光是轻微的。因此,即使这样的轻微的反射光由检测部70的受光部72受光,这种情况的受光强度与未接受到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情况的差分大多并不微弱。
然而,如上所述,为了在印刷开始之前检测介质M的端部的位置,滑架53向支撑部30上的第二位置P2移动时,如图3所示,滑架53的下表面的反射部57位于开口33的上方位置。因此,如图5所示,以从检测部70的投光部71穿过开口33的方式照射而从里面侧向表面侧透过的介质M的光被反射部57反射后从表面侧向背面侧透过介质M。并且,从投光部71照射的光和在光量上几乎相等的反射光再次穿过开口33由检测部70的受光部72受光。即,与仅有少量反射光的情况不同,与介质M为不具有透光性的白色的普通纸等的情况相同,成为用于判定图案Pt的有无的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的受光强度的足够的反射光由检测部70的受光部72接收。
接下来,如图6所示,在双面印刷时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介质M的背面所印刷的图案Pt经由支撑部30的开口33通过由检测部70而被检测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双面印刷时,在介质M的表面向输送方向有间隔地印刷多个图像Img(Img2)。并且,该情况下利用检测部70而进行的图案Pt的检测处理在对于相比该图案Pt在介质M的输送方向上靠前侧的表面的之前的图像Img2的印刷中执行。具体地,对于在支撑部30上输送的介质M表面利用喷出部52而进行之前的图像Img2的印刷完成之前,检测部70检测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案Pt。此外,在双面印刷时,在这样的时机下以使介质M的背面的图案Pt穿过开口33上的检测位置P的方式设定介质M的输送方向上的图案Pt和图像Img的印刷位置。
这样的图案Pt的检测处理中,从检测部70的投光部71穿过开口33向介质M的背面照射的光,在图案Pt位于对应于开口33的检测位置P的情况下,由例如低反射率的黒色等印刷的图案Pt吸收。即,由于向图案Pt照射的光被吸收,几乎不存在其反射光。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检测部70的受光部72的受光强度是用于判定图案Pt的不足有无预先设定的阈值的弱受光强度。其结果是,控制部90判定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案Pt存在于检测位置P,控制输送部40将介质M以与基准距离LA和印刷间隔LB之和相当的距离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此后,由控制部90控制的印刷部50在介质M的表面印刷图像Img(Img2)。
此外,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案Pt的检测处理中,对于介质M具有薄纸等的透光性的情况,在上下方向Z上外来光容易从隔着介质M与检测部70相对的一侧,即上侧,透过介质M向检测部70入射。因此,由检测部70的图案Pt的检测精度降低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情况下,在下表面具有反射部57的滑架53位于在上下方向Z上隔着介质M与检测部70相对的位置,宽阔地覆盖开口33的上方。因此,例如即使介质M具有透光性,从外部通过介质M朝向开口33下侧的检测部70的光也会被滑架53遮光。对此,滑架53作为在输送介质M时从遮挡外部透过介质M朝向检测部70的光的遮光部起作用。
此外,由检测部70检测介质M的背面的图案Pt的情况下,介质M优选在支撑部30上不易发生弯曲等,以稳定的姿势输送。在该点,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表里两侧隔着介质M旋转来输送介质M的输送部40相比支撑部30位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因此,介质M在其背面相对于支撑部30的上表面以面接触且稳定的姿势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并且该状态下背面的图案Pt由检测部70经由开口33检测。
并且,在该双面印刷时,与单面印刷时相同地,在对介质M的印刷开始之前,由在滑架53的下表面安装的检测器56检测介质M的端部的位置。但是,在双面印刷时,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了对齐位置用的图案Pt或图像Img(Img1)。因此,对于介质M具有如薄纸等的透光性的情况,在背面印刷的图案Pt或图像Img(Img1)可以透过表面看到。其结果是,由于图案Pt或图像Img(Img1)没有透过的部分和透过的部分的边界上的受光强度的变化,实际上有时将介质M的端部不存在的位置误检测为介质M的端部。
然而,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输送的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案Pt位于检测位置P时,在滑架53的下表面设置的检测器56在输送方向上与图案Pt位置错开。即,此时检测器56与相比于图案Pt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且相比于图像Img(Img1)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一定的区域,即,与没有印刷图案Pt或图像Img(Img1)等的印刷物的非印刷区域,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由此,基于从滑架53的下表面的检测器56向支撑部30照射的光的反射光的受光强度检测介质M的端部时,降低了由于背面的图案Pt等的影响而误检测的担忧。
通过所述实施方式,能获得下述效果。
(1)由于从隔着介质M与检测部70相对的一侧朝向检测部70的光被作为遮光部起作用的滑架53遮挡的可能性高,检测部70不容易受外来光的影响。因此,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Pt在与介质M的背面相对的位置检测,基于该检测结果在介质M的表面印刷图像Img(Img2)的情况下,能抑制由外来光的影响的图案Pt的误检测。
(2)在介质M为透明或半透明的情况下,能够将从检测部70向作为遮光部的一个例子的滑架53所在位置的一侧照射而透过介质M的光由滑架(遮光部)53具有的反射部57反射,将该反射光从滑架(遮光部)53所在位置的一侧向检测部70所在位置的一侧透过介质M由检测部70受光。
(3)在双面印刷中,当相对于输送的介质M的表面在介质M的输送方向上间隔地印刷多个图像Img(Img2)时,能够在之前的图像印刷时,从介质M的背面检测之后的图像的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Pt。因此,能将之前的图像的印刷与之后的图像的印刷无缝地连接,并提高印刷量。
(4)由检测部70在与介质M的背面相对的位置检测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Pt时,能由支撑部30以稳定的姿势支撑介质M,能保证图案Pt的检测精度。
(5)印刷装置10将印刷部50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同时,在介质M的表面印刷图像Img的所谓的串行式的印刷装置10中,能够提高将向输送的介质M的背面照射的光的反射光接收的检测部70的检测精度。
并且,所述实施方式可以如下面所示的变更。
如图7所示,可以在输送部40中能够旋转地支撑从动辊42的支撑臂59上,设置与形成在支撑部30上的开口33的区域面接触的板状的遮光板58来作为遮光部。此外,这种情况下,与遮光板58的支撑部30相对的一侧的面优选是高反射率的白色或镜面抛光,即使不在滑架53的下表面设置反射部57,遮光板58也作为反射部起作用。
如图8所示,在双面印刷之前的单面印刷时在介质M的背面印刷的图案Pt是可以将以宽度方向X作为长边方向且以输送方向作为短边方向的条在输送方向上多个排列而构成的一维条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构成图案Pt的条码上嵌入被印刷的图像Img的长度、管理号码以及介质M的剩余量等各种印刷信息,从而能够期待双面印刷的印刷精度的提高。
在印刷部50的遮光部可以构成为将与滑架53分开的遮光材料安装在滑架53上。
检测部70可以配置在并非支撑部30的下侧,而是相比于支撑部30在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上流侧的位置,例如上游侧引导部31的下侧。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上游侧引导部31形成开口33,该开口33的上方设置检测位置P。
检测部70可以配置在并非支撑部30的下侧,而是相比于支撑部30靠介质M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例如下游侧引导部32的下侧。在这种情况下,在下游侧引导部32形成开口33,在该开口33的上方设置检测位置P。例如、对于输送方向上的图案Pt和图像Img(Img2)的印刷位置的间隔非常长的情况,这样的构成也能够在图案Pt的检测之后返回介质M,并不输送而执行双面印刷。但是,在印刷间隔LB与实施方式相似的情况下,相比于印刷部50在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检测位置P检测介质M的背面的图案Pt后,需要将介质M返回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输送。
对于介质M是不具有透光性的白色的普通纸等的情况,可以不特别设置反射部。
印刷装置10可以是在单票纸上进行印刷的打印机。
印刷装置1可以是并非如实施方式所述的串行式的印刷装置的,遍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方向X的喷出部52与支撑部30相对地设置的所谓的行头式的印刷装置。这种情况下,优选将如图7所示的遮光板58作为遮光部设置。
印刷装置10不限于通过喷出墨水印刷的打印机。印刷装置10既可以是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热敏式打印机(升华型打印机)等的非击打式打印机,也可以是点阵式打印机等的击打式打印机。
Claims (3)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部,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介质;
支撑部,以使通过所述输送部输送的所述介质遍及在与所述输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上的方式支撑;
印刷部,在通过所述支撑部支撑的所述介质的表面进行印刷;
检测部,将向输送在设于所述介质的输送路径的检测位置上的所述介质的背面照射的光的反射光进行接收;以及
遮光部,当至少由所述输送部输送所述介质时,隔着所述介质而与所述检测部相对;其中
所述遮光部具有在与所述检测部相对的状态下能够将从所述检测部照射的所述光向所述检测部反射的反射部,所述反射部设在支撑部形成的开口与隔着介质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位置,
所述遮光部设于以能够在所述介质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构成的所述印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部位于相比所述印刷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流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部位于相比所述支撑部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流侧,
所述检测部从通过所述输送部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流侧输送且在由所述支撑部支撑的状态下的所述介质的背面检测出用于对齐位置的图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52596A JP6891566B2 (ja) | 2017-03-17 | 2017-03-17 | 印刷装置 |
JP2017-052596 | 2017-03-1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621604A CN108621604A (zh) | 2018-10-09 |
CN108621604B true CN108621604B (zh) | 2022-03-11 |
Family
ID=63520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216174.XA Active CN108621604B (zh) | 2017-03-17 | 2018-03-15 | 印刷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18322B2 (zh) |
JP (1) | JP6891566B2 (zh) |
CN (1) | CN108621604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01547A (en) * | 1992-09-28 | 1997-12-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determining the leading edge of a sheet |
CN103832092A (zh) * | 2012-11-21 | 2014-06-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
CN104340701A (zh) * | 2013-07-24 | 2015-02-11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04864A (ja) * | 1986-10-22 | 1988-05-10 | Hitachi Ltd | 紙検出装置 |
JP2000263806A (ja) * | 1999-03-18 | 2000-09-26 | Copyer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1010138A (ja) * | 1999-06-28 | 2001-01-16 | Seiko Precision Inc | プリンタ |
JP2001253131A (ja) * | 2000-03-13 | 2001-09-18 | Sato Corp | プリンタ |
US6929342B2 (en) * | 2003-07-30 | 2005-08-1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Media-position sensor system |
JP4101230B2 (ja) * | 2004-12-08 | 2008-06-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貯蔵容器および記録装置 |
JP4673051B2 (ja) * | 2004-12-14 | 2011-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吐出状態検出方法 |
JP5200679B2 (ja) * | 2007-09-12 | 2013-06-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方法、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
JP5368019B2 (ja) | 2008-07-07 | 2013-12-18 |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プリンタ装置およびその印刷方法 |
JP2013119439A (ja) * | 2011-12-06 | 2013-06-17 | Seiko Epson Corp |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JP6349859B2 (ja) * | 2014-03-27 | 2018-07-0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
2017
- 2017-03-17 JP JP2017052596A patent/JP6891566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3-09 US US15/917,330 patent/US10618322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15 CN CN201810216174.XA patent/CN1086216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01547A (en) * | 1992-09-28 | 1997-12-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determining the leading edge of a sheet |
CN103832092A (zh) * | 2012-11-21 | 2014-06-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
CN104340701A (zh) * | 2013-07-24 | 2015-02-11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片材搬送装置、原稿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618322B2 (en) | 2020-04-14 |
JP2018154016A (ja) | 2018-10-04 |
JP6891566B2 (ja) | 2021-06-18 |
CN108621604A (zh) | 2018-10-09 |
US20180264858A1 (en) | 2018-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11734B2 (en) | Paper width detection method for a label printer, printing control method for a label printer, and a label printer | |
JP5082755B2 (ja) | 記録媒体検出方法およびラベルプリンタ | |
JP5372037B2 (ja) | プリント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 |
US8955959B2 (en) | Print apparatus | |
JP5217737B2 (ja) | ラベルプリンタの紙幅検出方法およびラベルプリンタの印刷制御方法、並びにラベルプリンタ | |
JP4398797B2 (ja) | 媒体幅検出装置 | |
CN108454241B (zh) |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控制方法 | |
JP2008132613A (ja)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 |
JP2012061792A (ja) | 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 |
CN108621604B (zh) | 印刷装置 | |
JP5668280B2 (ja) |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媒体の端部検出方法 | |
JP5309767B2 (ja) | ラベルプリンタの紙幅検出方法およびラベルプリンタの印刷制御方法、並びにラベルプリンタ | |
JP2010202307A (ja) | 記録紙検出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 |
US9028033B2 (en) | Printing apparatus | |
US20190359444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11775232B2 (en) | Printer and printing system for reprinting low quality image and marking discard images | |
JP5098511B2 (ja) |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7475121B2 (ja)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
JP5169398B2 (ja) | ラベルプリンタの紙幅検出方法およびラベルプリンタ | |
JP2024068419A (ja) | 印刷装置および端検知装置 | |
JP2009113954A (ja) | 記録装置、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635781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11284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2018193163A (ja) | 記録装置及びそのセンサのチェック方法 | |
JP200713684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記録媒体検出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