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13982B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13982B CN105313982B CN201510415049.8A CN201510415049A CN105313982B CN 105313982 B CN105313982 B CN 105313982B CN 201510415049 A CN201510415049 A CN 201510415049A CN 105313982 B CN105313982 B CN 1053139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fender
- side plate
- vehicle
- engag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左右一对前纵梁(1),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2),在比左右一对前纵梁(1)更上侧且车宽方向更外侧的位置沿车身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左右一对翼子板(3),分别覆盖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2)的车宽方向外侧;左右一对连结梁(9),将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2)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于左右一对前纵梁;左右一对第一连结支架(11),将左右一对翼子板(3)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于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2)。左右一对第一连结支架分别设置在俯视下与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和左右一对连结梁的连结部(C)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够不拘前纵梁与挡板加强件的间隔距离而提高翼子板的支撑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尤其涉及适合于正视下前纵梁与挡板加强件之间的间隔距离大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自以往,已知有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包括:左右一对前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在比所述一对前纵梁更上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翼子板,将所述一对挡板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分别覆盖。
一对翼子板通过多个连结支架而与一对挡板加强件分别连结。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0-866号所公开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以两者的间隔从其前后方向的中途部至前端部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形成。而且各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以俯视下与左右一对前纵梁的前端部的位置基本一致的方式设置,这些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与前纵梁的前端部通过支撑部件(连结梁)而连结。
近年的车辆中,基于设计上的要求,有采用前后方向呈长形状的前照灯的倾向。随着采用这样的纵长形状的前照灯,翼子板的形状也随之发生变化。
即,在采用横宽形状的前照灯的情况下,翼子板的前端部便设置在前照灯的后端附近。与此相对,在采用纵长形状的前照灯的情况下,前照灯便设置在从车身的前角部至侧部的范围,因而翼子板的前端部便进入到护罩(shroud)和前照灯之间,其结果,翼子板便被设为向前方延伸至保险杠罩面的后端近傍位置的较长地延伸的形状。因此,在这样的车辆中便难以充分地确保翼子板的支撑刚性。
例如,在翼子板的前端部的位置并不那么靠前的情况下(采用前后方向较短的翼子板时),如上述公报所公开的那样,通过使挡板加强件的前侧区域向车幅方向内侧倾斜能够使之接近前纵梁,因此能够牢固地连结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与前纵梁的前端部,由此能够确保翼子板的支撑刚性。
与此相对,在采用前端部向前方较长地延伸的翼子板的情况下,必需使挡板加强件避开前照灯来设置,因此使挡板加强件的前侧区域向车幅方向内侧倾斜的做法(使之接近前纵梁的做法),在布局上便变得不容易。即,为了避开前照灯,便有必要将挡板加强件设置为在比前纵梁更上侧且车幅方向更外侧沿车身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若这样做,则前纵梁与挡板加强件的车幅方向的间隔距离(偏置量)增大,有可能导致挡板加强件的刚性下降。
而且,若挡板加强件的刚性下降,则经由连结支架而被该挡板加强件支撑的翼子板的负荷便集中地作用于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其结果,会使挡板加强件易于变形,有可能导致不能充分地确保翼子板的支撑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拘前纵梁与挡板加强件的间隔距离而提高翼子板的支撑刚性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作为达成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包括:左右一对前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在比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更上侧且车宽方向更外侧的位置沿车身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左右一对翼子板,分别覆盖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左右一对连结梁,将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左右一对连结支架,将所述左右一对翼子板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其中,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支架分别设置在俯视下与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和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的连结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也就是,左连结支架设置在俯视下与左挡板加强件和左连结梁的连结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并且,右连结支架设置在俯视下与右挡板加强件和右连结梁的连结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分别包括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下侧板与所述上侧板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分别包括被接合部,所述被接合部在所述连结部处被夹在所述上侧板和所述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
根据该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由于连结支架设置在俯视下与挡板加强件和连结梁的连结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不拘前纵梁与挡板加强件的间隔距离而确保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的刚性,并且能够使翼子板的前端部经由连结梁而被前纵梁支撑。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翼子板的支撑刚性。在该结构中,“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是指“在前后方向上正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之外,在能够有效地提高翼子板的支撑刚性的前提下,还包括“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情况。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分别包括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下侧板与所述上侧板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分别包括被接合部,所述被接合部在所述连结部处被夹在所述上侧板和所述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也就是,左连结梁的被接合部在左连结梁的连结部处被夹在左挡板加强件的上侧板和该左挡板加强件的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并且,右连结梁的被接合部在右连结梁的连结部处被夹在右挡板加强件的上侧板和该右挡板加强件的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强化连结梁与挡板加强件的结合,从而能够提高翼子板的支撑刚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的上端部分别形成为剖面“凵”状,该“凵”状部分的一部分作为所述被接合部被夹在所述上侧板和所述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也就是,左连结梁的上端部形成为剖面“凵”状,该“凵”状部分的一部分作为左连结梁的被接合部被夹在左挡板加强件的上侧板和该左挡板加强件的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并且,右连结梁的上端部形成为剖面“凵”状,该“凵”状部分的一部分作为右连结梁的被接合部被夹在右挡板加强件的上侧板和该右挡板加强件的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
在如此为了提高刚性而将形成为剖面“凵”状的连结梁的上端部接合于挡板加强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挡板加强件的刚性。在该结构中,“凵”状是指“从长方形删除一边而形成的形状”的情况之外,在能够进一步提高挡板加强件的刚性的前提下,还包括大致“凵”状的情况,如图9所示那样,例如有:从四边形删除一边而形成的形状;构成“凵”状的至少两个边介由曲线或介由另外直线而连接的形状;构成“凵”状的至少一个边以多个直线连接而成的形状。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支架分别包括支架侧被接合部,该支架侧被接合部和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在所述上侧板被夹在该支架侧被接合部和该连结梁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也就是,左连结支架包括支架侧被接合部,该支架侧被接合部和左连结梁在左挡板加强件的上侧板被夹在该支架侧被接合部和该左连结梁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并且,右连结支架包括支架侧被接合部,该支架侧被接合部和右连结梁在右挡板加强件的上侧板被夹在该支架侧被接合部和该右连结梁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
根据该结构,能够强化连结支架与连结梁的结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翼子板的支撑刚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左右一对翼子板支撑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的后侧,将所述左右一对翼子板的前端部分别连结于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也就是,还包括:左翼子板支撑件,设置在左连结梁的后侧,将左翼子板的前端部连结于左前纵梁;右翼子板支撑件,设置在右连结梁的后侧,将右翼子板的前端部连结于右前纵梁。
根据该结构,由于翼子板的前端部经由翼子板支撑件而被前纵梁支撑,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翼子板的支撑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身前部的立体图。
图2是车身前部的右侧俯视图。
图3是车身前部的右侧侧视图。
图4是图1的要部放大图。
图5是连结梁的立体图。
图6是图4的Ⅵ-Ⅵ线剖视图。
图7是图4的Ⅶ-Ⅶ线剖视图。
图8是图4的Ⅷ-Ⅷ线剖视图。
图9是图4的Ⅸ-Ⅸ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于乘用车时的较理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用途并不只限定于下面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内容。
图1至图9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箭头F所表示的方向为前方,箭头L所表示的方向为左方。
如图1至图4所示,作为乘用车的车辆V包括: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1;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2;覆盖各挡板加强件2的车幅方向外侧的左右一对翼子板3。由于车身是基本上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下面主要说明左右一对的构件中右侧的构件的结构。
首先,对左右一对前纵梁1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左右一对前纵梁1以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闭合剖面的方式形成,而且在形成在前围板4前侧的发动机室E的左部和右部,以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所述前围板4分隔车室的前端。
前纵梁1具有从车辆V的前端位置向后方呈大致水平状延伸的前侧部分、以及沿前围板4的下部及底板(省略图示)的下表面呈向后下降的倾斜状而延伸的后侧部分。后侧部分与前围板4和底板分别接合。
溃缩盒5的后端部经由安装板5a而固定于前纵梁1的前端部。该溃缩盒5在轻度碰撞时等碰撞负荷比较小的情况下,通过该溃缩盒5自身溃缩来吸收碰撞能从而不使前纵梁1受损。
在左右一对溃缩盒5的前端部上安装有沿车幅方向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6。
其次,对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2进行说明。
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2分别设置在比左右一对前纵梁1更上侧且车幅方向更外侧,而且从一对前铰链柱(省略图示)的根基部分呈大致直线状延伸设置到与溃缩盒5的后端部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位置。
挡板加强件2具有构成内壁部及上壁部的上侧板2a、以及构成外壁部及下壁部的下侧板2b。基于上侧板2a和下侧板2b而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
如图1、图2、图4及图6所示,挡板加强件2在从后端部到前端近傍位置的范围具有矩形形状的闭合剖面。在该矩形剖面部的后端近傍,柱状的悬架塔7及发动机安装梁8以架设在前纵梁1与挡板加强件2之间的方式设置。
如图4及图7所示,挡板加强件2在比矩形剖面部更前侧具有三角形状的闭合剖面。
如图4、图8及图9所示,在比该三角形剖面部更前侧,仅有上侧板2a延伸设置。该上侧板2a的延伸设置部向前方且车幅方向内侧延伸,在其端部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支撑散热器的散热器护罩(省略图示)的安装部2c。
如图1至图4以及图6至图9所示,挡板加强件2的前端部经由连结梁9而与前纵梁1的前端部连结。
如图5所示,连结梁9通过金属制的板材被冲压加工而成形,在正视下呈逆“L”状。连结梁9的上端部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剖视下呈向下开放的大致“凵”状(参照图9)。该“凵”状部分的后侧的纵壁部9a(被接合部)被夹在上侧板2a和下侧板2b之间而三重接合(参照图7及图9)。以下,将该三重接合的部分称为连结梁9和挡板加强件2的连结部C。连结梁9的下侧部分形成为水平剖视下呈大致“L”状,且接合于前纵梁1的前端右侧部分。
其次,对左右一对翼子板3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翼子板3以从上方至下方覆盖挡板加强件2的右侧(车幅方向外侧)的方式设置。该翼子板3具有沿着纵长的前照灯(省略图示)的内侧延伸至保险杠加强件6的侧端部的近傍位置的呈远端渐细形状的远端部3a。而且,在翼子板3的左侧(车幅方向内侧)的缘部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缘部3b。
翼子板3经由翼子板支撑件10而与前纵梁1连结,并且经由第一至第三连结支架11至13而与挡板加强件2连结。
翼子板支撑件10通过金属制的板材被冲压加工而成形。该翼子板支撑件10在比连结梁9更后侧将翼子板3的前端部内壁的下半部与前纵梁1的前端右侧部分连结。
如图2、图4、图7及图8所示,第一连结支架11设置在俯视下与连结梁9和挡板加强件2的连结部C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更详细而言,第一连结支架11和连结部C以第一连结支架11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和连结部C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彼此一致的方式(换言之,以通过第一连结支架11及连结部C双方且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面至少存在1个的方式)接近地设置。
第一连结支架11通过金属制的板材被冲压加工而成形,呈向下开放的剖面大致“凵”状,并且以俯视下沿车幅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该第一连结支架11的右侧端部(车幅方向外侧端部)通过紧固件14而被紧固于翼子板3的凸缘部3b。另一方面,在第一连结支架11的左侧端部(车幅方向内侧端部)上形成有从其前壁下端及后壁下端分别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凸缘部11a、11b形成(参照图4),各凸缘部11a、11b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上侧板2a。尤其是前侧的凸缘部11a(支架侧被接合部)设置在安装部2c的右侧(车幅方向外侧)的近傍位置,与上侧板2a及连结梁9一起三重接合(参照图4及图8)。即,上述三者以上侧板2a被夹在前侧凸缘部11a和连结梁9之间的状态互相接合。
如图1所示,第二、第三连结支架12、13在比第一连结支架11更后侧被紧固于凸缘部3b。第二、第三连结支架12、13通过金属制的板材被冲压加工而成形,呈向下开放的剖面大致“凵”状。
各连结支架12、13分别具有从其前壁下端及后壁下端向前方或后方延伸的凸缘部,各凸缘部接合于上侧板2a。具体而言,第三连结支架13在悬架塔7的近傍位置接合于上侧板2a,第二连结支架12在第一、第三连结支架11、13之间的中间位置接合于上侧板2a。
下面,对上述的车辆V的前部车身结构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该车辆V的前部车身结构,由于第一连结支架11设置在俯视下与挡板加强件2和连结梁9的连结部C在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不拘前纵梁1和挡板加强件2的间隔距离而确保挡板加强件2的前端部的刚性,并且能够使翼子板3的前端部经由连结梁9而被前纵梁1支撑。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翼子板3的支撑刚性。
挡板加强件2包括上侧板2a和下侧板2b,该下侧板2b协同上侧板2a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连结梁9包括纵壁部9a,该纵壁部9a在连结部C处被夹在上侧板2a和下侧板2b之间而被接合。因此,能够强化连结梁9与挡板加强件2的结合,从而能够提高翼子板3的支撑刚性。
连结梁9的上端部形成为剖面大致“凵”状,作为该“凵”状部分的一部分的纵壁部9a被夹在上侧板2a和下侧板2b之间而被接合。在如此为了提高刚性而将形成为剖面大致“凵”状的连结梁的上端部接合于挡板加强件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挡板加强件的刚性。
第一连结支架11包括前侧凸缘部11a,该前侧凸缘部11a和连结梁9在上侧板2a被夹在该前侧凸缘部11a和该连结梁9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因此,能够强化第一连结支架11与连结梁9的结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翼子板3的支撑刚性。
在一对连结梁9的后侧设置有左右一对翼子板支撑件10,该左右一对翼子板支撑件10将一对翼子板3的前端部分别连结于一对前纵梁1。由此,由于翼子板3的前端部经由翼子板支撑件10而被前纵梁1支撑,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翼子板3的支撑刚性。
下面,对部分地变更了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装备了纵长的前照灯的车辆的例子,不过,只要是至少正视下前纵梁和挡板加强件的间隔距离大的车辆便可,即使是装备了横宽的前照灯的车辆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翼子板支撑件直接固定于前纵梁的例子,不过,也可以使翼子板支撑件固定于挡板加强件。此外,在满足了支撑刚性的情况下,也可省略翼子板支撑件。
(3)另外,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可以不脱离本发明主旨而以将各种变更追加到上述实施方式而成的实施方案进行实施的,本发明也包含这样的变更方案。
Claims (4)
1.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
左右一对前纵梁,沿前后方向延伸;
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在比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更上侧且车宽方向更外侧的位置沿车身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
左右一对翼子板,分别覆盖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的车宽方向外侧;
所述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还包括:
左右一对连结梁,将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
左右一对连结支架,将所述左右一对翼子板的前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其中,
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支架分别设置在俯视下与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和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的连结部在前后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所述左右一对挡板加强件分别包括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下侧板与所述上侧板构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剖面,
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分别包括被接合部,所述被接合部在所述连结部处被夹在所述上侧板和所述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的上端部分别形成为剖面“凵”状,该“凵”状部分的一部分作为所述被接合部被夹在所述上侧板和所述下侧板之间而被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支架分别包括支架侧被接合部,该支架侧被接合部和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在所述上侧板被夹在该支架侧被接合部和该连结梁之间的状态下被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左右一对翼子板支撑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连结梁的后侧,将所述左右一对翼子板的前端部分别连结于所述左右一对前纵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55886A JP6187771B2 (ja) | 2014-07-31 | 2014-07-31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14-155886 | 2014-07-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13982A CN105313982A (zh) | 2016-02-10 |
CN105313982B true CN105313982B (zh) | 2017-11-24 |
Family
ID=55079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15049.8A Active CN105313982B (zh) | 2014-07-31 | 2015-07-15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10980B2 (zh) |
JP (1) | JP6187771B2 (zh) |
CN (1) | CN105313982B (zh) |
DE (1) | DE10201500945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00024B2 (ja) * | 2014-08-01 | 2018-03-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HUE050309T2 (hu) * | 2014-09-22 | 2020-11-30 | Arcelormittal | Elülsõ jármûkarosszéria-szerkezet |
JP6304505B2 (ja) * | 2015-11-06 | 2018-04-0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KR101786673B1 (ko) * | 2015-12-14 | 2017-10-18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전방 차체 구조 |
DE102016203163A1 (de) | 2016-02-29 | 2017-08-31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Fahrzeugkarosserie |
JP6791582B2 (ja) * | 2016-12-02 | 2020-11-25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フェンダーブラケット |
USD821938S1 (en) * | 2017-02-06 | 2018-07-0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fender |
JP6536600B2 (ja) * | 2017-02-24 | 2019-07-0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及びシール方法 |
JP6769390B2 (ja) * | 2017-05-16 | 2020-10-1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US11161553B2 (en) | 2017-06-28 | 2021-11-02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JP7056302B2 (ja) * | 2018-03-27 | 2022-04-1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GB2577069B (en) * | 2018-09-12 | 2023-05-03 | Ford Global Tech Llc | A road vehicle having a powertrain catcher apparatus |
JP7290121B2 (ja) * | 2020-02-04 | 2023-06-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部品の支持構造 |
KR20220053797A (ko) * | 2020-10-23 | 2022-05-02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라디에이터 서포트 어퍼 멤버 어셈블리 |
CN113371071B (zh) * | 2021-06-30 | 2023-03-14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发动机舱边梁结构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268141U (zh) * | 2013-06-05 | 2013-11-06 | 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 汽车前大灯安装梁装置及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223880A1 (de) * | 1972-05-17 | 1973-11-22 | Opel Adam Ag |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drucksteifen fahrgastzelle |
JPH02246877A (ja) * | 1989-03-20 | 1990-10-02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3788191B2 (ja) * | 2000-05-09 | 2006-06-2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の構造 |
DE10023193B4 (de) * | 2000-05-11 | 2006-10-26 | Dr.Ing.H.C. F. Porsche Ag | Fahrzeugaufbau für einen Vorderwagen eines Kraftfahrzeugs |
US6705670B2 (en) * | 2000-06-13 | 2004-03-16 | Volvo Car Corporation | Axially loaded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frame |
KR100387886B1 (ko) * | 2000-11-20 | 2003-06-18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보행자 보호기능을 갖는 자동차의 펜더패널 충격 흡수구조 |
KR100527119B1 (ko) * | 2003-04-15 | 2005-11-0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펜더에이프론의 프론트엔드모듈 결합부 강성증대구조 |
US20060131931A1 (en) * | 2003-09-05 | 2006-06-22 | Kees Marijnissen | Energy absorbing vehicle fender |
JP3976197B2 (ja) * | 2003-10-08 | 2007-09-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
JP4155183B2 (ja) * | 2003-12-10 | 2008-09-24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2005289173A (ja) * | 2004-03-31 | 2005-10-20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用フェンダ構造 |
DE102007010821B4 (de) * | 2007-03-06 | 2016-02-04 | Audi Ag | Versteifungsbauteil für eine Karosserie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
JP2009234495A (ja) * | 2008-03-28 | 2009-10-15 | Mazda Motor Corp |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
JP5251287B2 (ja) * | 2008-06-19 | 2013-07-3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DE102008031694B4 (de) * | 2008-07-04 | 2018-02-22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einem Längsträger |
US8182027B2 (en) * | 2009-06-15 | 2012-05-22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Fender structure assemblies for vehicles |
JP5504820B2 (ja) * | 2009-10-26 | 2014-05-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US8419116B2 (en) * | 2010-07-08 | 2013-04-16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frame assembly |
JP5573607B2 (ja) * | 2010-11-04 | 2014-08-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の補強構造 |
WO2012114824A1 (ja) * | 2011-02-23 | 2012-08-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JP5531984B2 (ja) * | 2011-02-25 | 2014-06-2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JP5749959B2 (ja) * | 2011-03-30 | 2015-07-15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DE102011111907A1 (de) * | 2011-08-30 | 2012-03-15 | Daimler Ag | Abstützanordnung eines Kotflügels an einer Karosserie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
JP5952385B2 (ja) * | 2012-03-28 | 2016-07-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KR101371466B1 (ko) * | 2012-08-20 | 2014-03-1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전방 차체 보강 구조 |
DE102014204516B4 (de) * | 2013-03-26 | 2023-06-22 | Subaru Corporation | Fahrzeugkarosseriestruktur |
US9061707B2 (en) * | 2013-07-16 | 2015-06-23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Extruded fender attachment bracket |
US9248869B2 (en) * | 2013-10-11 | 2016-02-02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vehicle |
US9248868B2 (en) * | 2014-05-29 | 2016-02-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front end structure |
FR3023244B1 (fr) * | 2014-07-01 | 2017-12-22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Structure avant de la caiss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constituee de profiles |
JP6550641B2 (ja) * | 2015-02-19 | 2019-07-3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2014
- 2014-07-31 JP JP2014155886A patent/JP6187771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6-25 US US14/749,735 patent/US9610980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7-15 CN CN201510415049.8A patent/CN105313982B/zh active Active
- 2015-07-21 DE DE102015009450.5A patent/DE102015009450A1/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268141U (zh) * | 2013-06-05 | 2013-11-06 | 无锡同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 | 汽车前大灯安装梁装置及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6032961A (ja) | 2016-03-10 |
US9610980B2 (en) | 2017-04-04 |
JP6187771B2 (ja) | 2017-08-30 |
US20160031484A1 (en) | 2016-02-04 |
DE102015009450A1 (de) | 2016-02-04 |
CN105313982A (zh) | 2016-0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13982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CN100513243C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US8764104B2 (en) |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 |
JP6235628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6372494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US10112651B2 (en)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
US10464608B2 (en) | Front structure of motor vehicle | |
US9630656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6432535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01293537B (zh)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2019188899A (ja) | 電動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101090845A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KR100844712B1 (ko) | 차량의 카울 사이드부 보강구조 | |
CN108146512A (zh) | 用于车辆的中央部结构 | |
CN112776895A (zh) | 车辆下部结构 | |
CN109415095B (zh) | 驾驶室的底面部构造 | |
US9238487B1 (en) | Inner front side member to rocker support reinforcement gussets for vehicle front structures | |
KR101526398B1 (ko) | 차량용 카울 크로스 멤버 마운팅 조립체 | |
CN113631464A (zh) | 横梁及车身框架 | |
JP2008201289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CN108349547B (zh)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4905675B2 (ja) |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 |
JP5076718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4471299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4958215B2 (ja) |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