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313825B - 气囊 - Google Patents

气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13825B
CN105313825B CN201510404474.7A CN201510404474A CN105313825B CN 105313825 B CN105313825 B CN 105313825B CN 201510404474 A CN201510404474 A CN 201510404474A CN 105313825 B CN105313825 B CN 1053138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panel
installation portion
overlapping
expa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0447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13825A (zh
Inventor
三浦涉
武林庆郎
武林庆一郎
渡边翔太
北村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138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38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138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138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021/0002Type of accident
    • B60R2021/0004Frontal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 B60R2021/2330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bag-like members, one within the other the individual compartments defining the external shape of the b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60R21/206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in the lower part of dashboards, e.g. for protecting the kne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气囊,其具有:安装部;保护膨胀部;以及中间部,其配置于安装部和保护膨胀部之间。从保护膨胀部至中间部的区域由在从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处彼此相连的2片面板部构成,并且设置使面板部的两缘彼此结合的结合部而形成。保护膨胀部在前端侧具有弯折部,该弯折部使从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接近安装部侧,并且以将面板部重叠大于或等于4片的方式,设置大于或等于2个能够使膨胀用气体向相对的面板部之间流入而进行膨胀的膨胀空间,设置与结合部侧相连的折痕而构成。

Description

气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该气囊由具有挠性的片体构成,并且设为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袋状,构成为折叠后收纳于收纳部位的结构,该气囊具有:安装部,其安装于收纳部位;以及保护膨胀部,其位于远离收纳部位的位置、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保护对象侧。
背景技术
当前,作为具有安装部和保护膨胀部的这种结构的气囊,如日本特开2002-19560号公报所示,存在下述副驾驶席用气囊,其折叠后收纳于在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内配置的收纳部内。在该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存在下述结构,即,为了减小气囊的容积,使安装部的厚度变薄,在安装部的区域中,在与配置于仪表板上方的挡风玻璃之间设置间隙,使保护膨胀部膨胀得较厚,以使得在膨胀完成时与挡风玻璃接触。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副驾驶席用气囊是下述结构,即,通过将气囊的内部由划分壁进行划分,并且对外形形状进行限制,从而使保护膨胀部膨胀得较厚,使安装部与保护膨胀部相比膨胀得较薄。因此,气囊的制造不容易,另外,为了对膨胀完成形状可靠地进行控制,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该气囊形成简便的结构,能够对膨胀完成形状可靠地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能够通过下述结构的气囊而实现。
设为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袋状,形成为折叠后收纳于收纳部位的结构,
该气囊具有:安装部,其安装于收纳部位;保护膨胀部,其位于从收纳部位远离的前端侧、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保护对象侧;以及中间部,其配置于安装部和保护膨胀部之间,
至少从保护膨胀部至中间部的区域由在从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处彼此相连的2片面板部构成,并且设置使重叠的2片面板部的两缘彼此结合的结合部而形成,
保护膨胀部形成弯折部,该弯折部从将2片面板部平坦地展开而重叠后的状态开始,为了减小与安装部相距的长度尺寸,使从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向安装部侧接近,在接近了安装部侧的根部端和从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之间的2片面板部的重叠方向的剖面处,以将面板部重叠大于或等于4片的方式,设置至少大于或等于2个能够使膨胀用气体向相对的面板部之间流入而进行膨胀的膨胀空间,设置与两缘的结合部侧相连的折痕而构成,
在中间部、和2片面板部的两缘设置结合部。
在本发明的气囊中,在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时,保护膨胀部为了将在从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配置的弯折部的弯折消除,以使至少2个膨胀空间膨胀的方式进行膨胀。并且,由于该弯折部是设置与两缘的结合部侧相连的折痕而构成的,因此在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时,保护膨胀部一边通过结合部对弯折部的部位的两缘侧进行限制,一边对弯折部的弯折进行消除并伸展,膨胀得较厚。并且,在本发明的气囊中,保护膨胀部与弯折部相应地,将实际的膜长构成得较大,因此与安装部及中间部相比能够膨胀得较厚。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中,由于通过使2片面板部的两缘彼此结合,从而能够进行制造,换言之,能够通过平面结合作业制造气囊,因此即使不进行立体结合作业,也能够使保护膨胀部与安装部及中间部相比膨胀得较厚,能够简便地进行制造。
因此,本发明的气囊设置为简便的结构,能够对膨胀完成形状可靠地进行控制。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中,由于能够将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保护膨胀部设置得较厚,将其他中间部和安装部相对地设置得较薄,因此能够确保保护对象的有效的保护,使气囊的容积尽可能地小。因此,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也能够使用较小的输出的结构。
并且,在本发明的气囊中,如果设为在中间部的部位配置接缝部的结构,该接缝部为了使相对的2片面板部彼此接触而局部地结合而构成,则能够使膨胀完成时的中间部较薄,能够使保护膨胀部和中间部及安装部的膨胀完成时的厚度差进一步增大,因此优选。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中,也可以设为形成大于或等于3个膨胀空间的结构,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使保护膨胀部的膨胀完成形状更厚,能够使保护膨胀部和中间部及安装部的膨胀完成时的厚度差进一步增大。
更具体地说,在上述结构的气囊中,如果设为在弯折部中配置外折部的结构,该外折部将弯折前的2片面板部的前端侧配置于一个面板部的外侧,则该外折部的部位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以朝向面板部的外周侧较大地凸出的方式进行膨胀,而不以从安装部远离的方式凸出。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中,也可以是在弯折部中配置内折部的结构,该内折部将弯折前的2片面板部的前端侧向2片面板部之间插入而配置,内折部的部位在气囊展开膨胀时,一边使面板部间分离得较大,一边以从安装部分离并凸出的方式进行膨胀。作为弯折部,即使是通过适当地选择如上述结构所示的外折部或内折部进行配置而得到的平面结合的简便的结构,也能够对气囊的膨胀完成形状适当地进行变更,因此优选。
并且,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气囊中,将弯折部构成为具有内折部,该内折部将弯折前的2片面板部的前端侧向2片面板部之间插入而配置,
设为在接缝部中配置延伸设置部的结构,该延伸设置部使内折部的一部分与相对的2片面板部彼此结合。
如果将气囊设为上述结构,则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对下述情况进行抑制,即,在内折部中朝向安装部侧的前端侧,通过接缝部的延伸设置部而与中间部侧结合,对向保护对象侧(详细地说,是从安装部远离的方向侧)凸出。因此,保护膨胀部以向保护对象侧较大地凸出的方式进行膨胀的情况受到抑制,相反地,扁平地进行膨胀,以使得与保护对象侧相对的面较宽。其结果,能够将用于对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保护区域确保得较宽,能够对保护对象更可靠地进行保护。另外,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气囊中,能够抑制保护膨胀部膨胀得过厚的情况,换言之,也能够对较薄的区域进行扩展,确保保护对象的可靠的保护,使气囊的容积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使用了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搭载在车辆上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表示使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概略斜视图。
图3表示使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概略斜视图。
图4是使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5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将上侧面板部和下侧面板部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表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基材的俯视图。
图9A、9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
图10A、10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表示图9A、9B之后的工序。
图1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的保护膨胀部膨胀时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在使用了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使气囊完成膨胀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3是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将上侧面板部和下侧面板部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4是图13的XIV-XIV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15表示使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概略斜视图。
图16是使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在使用了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使气囊完成膨胀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8表示使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是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概略斜视图。
图19表示使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概略斜视图。
图20是使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21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将左侧面板部和右侧面板部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2是图21的XXII-XXII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表示构成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基材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在使用了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使气囊完成膨胀后的状态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25是表示将使用了作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搭载在车辆上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6是第4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27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是从车辆后方侧观察的概略主视图。
图28是将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将上侧面板部和下侧面板部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9是图28的XIX-XIX部位的放大剖视图。
图30是表示使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单独地膨胀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31是表示构成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基材的俯视图。
图32A、32B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
图33A、33B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制造工序的概略图,表示图32A、32B之后的工序。
图34是表示在使用了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气囊完成膨胀后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35A、35B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气囊的概略图。
图36A、36B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其他变形例的气囊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在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中使用的气囊15举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将乘坐在未图示的副驾驶席上的乘员作为保护对象,搭载在配置于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1中。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设为配置于仪表板1的上表面2的内部的顶部安装类型。
如图1所示,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折叠的气囊15;充气机8,其向气囊15供给膨胀用气体;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12,其对气囊15及充气机8进行收纳保持;保持器9,其用于将气囊15及充气机8安装在壳体12上;以及气囊罩6,其覆盖折叠的气囊15的上方。
气囊罩6构成为,与合成树脂制的仪表板1一体地形成,在气囊15展开膨胀时,前后2片门部6a、6b受到气囊15按压而被打开。另外,在气囊罩6中的门部6a、6b的周围,形成有与壳体12连结的连结壁部6c。
充气机8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8a,其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口8b;以及凸缘部8c,其用于将充气机8安装在壳体12上。
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12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大致长方形板状的底壁部12a,其形成为在上端侧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钣金制的大致长方体形状,使充气机8从下方插入并安装;以及周壁部12b,其从底壁部12a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将气囊罩6的连结壁部6c卡止。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15和充气机8将在气囊15内配置的保持器9的各螺栓9a作为安装单元,通过使螺栓9a贯穿气囊15中的气体流入口17的周缘、壳体12的底壁部12a、以及充气机8的凸缘部8c,与螺母10紧固,从而将气囊15和充气机8安装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另外,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配置有与车辆的车体侧连结的未图示的托架。
如图2~4所示,气囊15具有:安装部16,其配置于膨胀完成时的前端15a侧,安装在壳体12上;保护膨胀部23,其位于远离壳体12的前端侧(后端15b侧)、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乘员侧;以及中间部20,其配置于安装部16和保护膨胀部23之间。在安装部16中,在膨胀完成时成为下表面侧的部位(后述的下侧面板部33的区域)形成有气体流入口17,该气体流入口17为了使膨胀用气体能够向内部流入而大致圆形地进行开口,将周缘安装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参照图4)。另外,在安装部16中,在气体流入口17的周缘形成有多个(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4个)安装孔18,该多个安装孔18用于使保持器9的螺栓9a插入,将气体流入口17的周缘安装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参照图5)。
如图4所示,在中间部20中配置有接缝部21,该接缝部21为了使后述的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接触而局部地结合(利用缝合线缝上)而构成。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将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以重叠的方式展开后的状态下的气囊15中,从上下方向侧观察,接缝部21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即,扩展至保护膨胀部23侧,在安装部16侧配置顶点,在保护膨胀部23侧配置底边(参照图5)。此外,接缝部21形成为,对角部进行倒角而顺滑地相连,以使得在气囊15膨胀时不产生应力集中。
保护膨胀部23构成为,如图4所示,将膨胀完成形状在沿前后方向的纵向剖面上设为大致圆形状,与安装部16及中间部20相比形成得较厚,并且,如图2、3所示,使膨胀完成时的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与安装部16及中间部20相比形成得较宽。保护膨胀部23将膨胀完成时配置于后表面侧的弯曲成剖面大致半圆形的区域作为对乘员进行保护的乘员保护面24。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保护膨胀部23构成为,在膨胀完成时,使上端侧与挡风玻璃4抵接(参照图12)。
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通过使外形形状设为相同形状的、在膨胀完成时配置于下侧的下侧面板部33、以及配置于上侧的上侧面板部32的外周缘32a、33a彼此利用缝合线缝上(结合),从而形成为袋状。详细地说,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下侧面板部33和上侧面板部32由在从安装部16远离的前端侧处彼此相连的1片基材36形成。并且,气囊15通过使彼此重叠状态下的下侧面板部33和上侧面板部32的外周缘32a、33a彼此利用缝合线缝上(结合),从而形成为袋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15维持后述的弯折部25的折痕,将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以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后的状态下的外形形状设为大致三角形状,即,将安装部16的前端侧(前端15a侧)的部位设为宽度较窄,将直至保护膨胀部23侧(后端15b侧)设为宽度较宽(参照图5)。如图5所示,使下侧面板部33和上侧面板部32的外周缘32a、33a彼此缝上(结合)的缝合部34(结合部),形成于除了下侧面板部33和上侧面板部32之间的连结部位36a附近(气囊15的后端15b侧)以外的周缘的整个区域。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下侧面板部33和上侧面板部32的基材36由具有挠性的纺织布形成,该纺织布由聚酯类或聚酰胺类等构成。
并且,保护膨胀部23构成为,在使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平坦地展开而重叠后的状态(将基材36对折的状态)下,以减小与安装部16相距的长度尺寸的方式,将弯折部25形成在从安装部16远离的前端23a侧,该弯折部25使从安装部16远离的前端侧(彼此相连的连结部位36a侧)向安装部16侧接近(参照图5~7)。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以将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气囊15的状态下,换言之,在将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重叠的重叠方向(上下方向侧)的剖面处,如图6所示,弯折部25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内折部26,其配置于中央;以及2个上侧外折部27、下侧外折部28,其分别与内折部26的上下重叠。内折部26形成为,使弯折前的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的前端(连结部位36a)向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之间插入。与内折部26的上侧重叠的上侧外折部27形成为,在上侧面板部32中,将在内折部26的上侧处二重地重叠的弯折重叠部位(后述的上侧外折结构部38)以下述方式朝向安装部16侧进行折返,即,使前端38a在上侧面板部32的外侧(上侧)处反转。同样地,与内折部26的下侧重叠的下侧外折部28形成为,在下侧面板部33中,将在内折部26的下侧处二重地重叠的弯折重叠部位(后述的下侧外折结构部39)以下述方式朝向安装部16侧进行折返,即,使前端39a在下侧面板部33的外侧(上侧)处反转。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侧外折部27和下侧外折部28形成为上下对称形。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6所示,内折部26构成为,使前端26a(连结部位36a)与各上侧外折部27、下侧外折部28的前端27a、28a相比位于安装部16侧(前侧)。
即,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弯折部25构成为,在将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重叠的重叠方向(上下方向侧)的剖面处,以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之间的边界部位(连结部位36a)为中心,在该连结部位36a的上侧区域中,将上侧面板部32重叠4片(重叠部32b、32c、32d、32e),在连结部位36a的下侧区域中,将下侧面板部33重叠4片(重叠部33b、33c、33d、33e)(参照图6)。另外,如图6所示,弯折部25形成为,在相对地配置的上侧面板部32的重叠部32b、32c之间、重叠部32d、32e之间、以及下侧面板部33的重叠部33b、33c之间、重叠部33d、33e之间的4个部位处,设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膨胀空间A1。另外,构成弯折部25的后述的各折痕C1、C2、C3、C4、C5形成为与缝合部34(结合部)相连,该缝合部34使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的外周缘32a、33a彼此结合(缝上)。即,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构成为,即使在保护膨胀部23的弯折部25的部位处,也与安装部16及中间部20同样地,在上侧面板部32及下侧面板部33的外周缘32a、33a侧配置使二者的外周缘32a、33a缝上(结合)的缝合部34。换言之,如图7所示,弯折部25的左右方向的缘部25a、25b侧通过缝合部34而在使上侧面板部32、下侧面板部33重叠的状态下结合。
下面,对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的制造进行说明。在基材36中预先对气体流入口17和安装孔18进行开口。然后,首先,如图9A所示,将基材36进行对折,以使得膨胀完成时成为外周侧的面朝向内侧。该对折后的折痕C1的部位(连结部位36a附近的部位)构成内折部26的前端26a。然后,如图9B所示,在对折后的基材36中,将各上侧面板部32、下侧面板部33处的安装部16侧的部位在折痕C2、C3的部位处进行折返,以使得膨胀完成时成为外周侧的面朝向外侧,形成上下大致对称形的上侧外折结构部38和下侧外折结构部39。此时,上侧面板部32、下侧面板部33配置为,使安装部16侧的部位的外周缘一致。这些折痕C2、C3附近的部位分别构成上侧外折结构部38、下侧外折结构部39的前端38a、39a,并且构成上侧外折部27、下侧外折部28的前端27a、28a。然后,以分别使折痕C2、C3附近的部位(前端38a、39a)朝向安装部16侧的方式,将处于二重的上侧外折结构部38和下侧外折结构部39在二重的状态下在折痕C4、C5的部位处进行折返,形成上下大致对称形的上侧外折部27和下侧外折部28,与此同时,形成内折部26,如图10A所示,在保护膨胀部23的前端23a侧形成弯折部25。然后,如果使彼此重叠的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的外周缘32a、33a彼此包含弯折部25的左右方向侧的缘部25a、25b,在整周上利用缝合线缝上,形成缝合部34(结合部),同时,在中间部20的部位,使上侧面板部32和下侧面板部33接触并利用缝合线缝上,形成接缝部21,则如图10B所示,能够制造气囊15。
然后,在制造气囊15后,使螺栓9a从各安装孔18凸出,在内部配置了保持器9的状态下,对气囊15进行折叠,为了不导致弯折变形,将折叠后的气囊15的周围通过能够断裂的未图示的包装片材进行包装。然后,将折叠后的气囊15载置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然后,使充气机8的主体部8a从底壁部12a的下方向壳体12内插入,并且使从底壁部12a向下方凸出的各螺栓9a向充气机8的凸缘部8c插入。然后,如果使从充气机8的凸缘部8c凸出的各螺栓9a与螺母10紧固,则能够向壳体12安装折叠后的气囊15和充气机8。
然后,如果使壳体12的周壁部12b卡止于搭载在车辆上的仪表板1处的气囊罩6的连结壁部6c上,将壳体12的未图示的托架固定至车辆的车体侧,则能够将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向车辆搭载。
在将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向车辆搭载后,在车辆的前表面碰撞时,如果从充气机8的气体喷出口8b喷出膨胀用气体,则气囊15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如图12所示,对气囊罩6的门部6a、6b进行按压并使其打开。然后,气囊15从气囊罩6的门部6a、6b打开而形成的开口,以朝向后上方凸出的方式进行展开膨胀,如图12所示,使膨胀完成。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中使用的气囊15中,以下述方式进行膨胀,即,在使膨胀用气体G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时,保护膨胀部23以将在从安装部16远离的前端23a侧配置的弯折部25的弯折消除的方式,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在图11中详细所示,使4个膨胀空间A1(A1U、A1D、A1C)膨胀。并且,由于该弯折部25设置与缝合部34侧相连的折痕C1、C2、C3、C4、C5而构成,其中,该缝合部34作为左右方向的缘部25a、25b侧的结合部,因此在使膨胀用气体G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时,保护膨胀部23通过缝合部34对弯折部25的左右方向的缘部25a、25b侧进行限制,并且一边消除弯折部25的弯折一边进行伸展,膨胀得较厚。并且,由于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保护膨胀部23构成为,与弯折部25相应地,与安装部16及中间部20相比,使与形成弯折部25的折痕C1、C2、C3、C4、C5正交的方向侧(安装部16和保护膨胀部23的并排设置方向侧,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前后方向侧)的实际的膜长较大,因此与安装部16及中间部20相比能够膨胀得较厚。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通过使将包含两缘在内的外周缘32a、33a设为大致相同形状的两片的上侧面板部32、下侧面板部33的外周缘32a、33a彼此结合,从而能够进行制造,换言之,由于通过平面结合作业,能够制造气囊15,因此即使不进行立体结合作业,也能够使保护膨胀部23与安装部16及中间部20相比膨胀得较厚,能够简便地进行制造。
因此,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能够作为简便的结构,对膨胀完成形状可靠地进行控制。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能够使对作为保护对象的乘员进行保护的保护膨胀部23形成得较厚,使其他的中间部20或安装部16相对地形成得较薄。因此,在气囊15膨胀完成时,即使将中间部20设为不与上侧的挡风玻璃4接触,而在与挡风玻璃4之间设置间隙这样的厚度,也能够通过保护膨胀部23对乘员可靠地进行保护,能够确保对乘员的有效的保护,使气囊15的容积尽可能地减小。因此,向气囊15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8也能够使用较小的输出的结构。
并且,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形成下述结构,即,在中间部20的部位配置接缝部21,该接缝部21为了使相对的上侧面板部32、下侧面板部33彼此接触而局部地结合而构成,弯折部25具有内折部26、上侧外折部27、下侧外折部28,使膨胀空间A1配置4个。因此,由于能够使膨胀完成时的中间部20形成得较薄,另外,能够使保护膨胀部23膨胀得较厚,因此能够使中间部20及安装部16和保护膨胀部23的膨胀完成时的厚度差进一步增大。此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方面,则作为气囊,也可以使用下述结构的装置,即,如后述的图35A、图35B的示意图所示,在中间部的部位不配置接缝部,在弯折部的部位仅配置2个膨胀空间。此外,在中间部的部位配置接缝部、并在弯折部的部位配置至少2个膨胀空间的结构,或者在中间部的部位不配置接缝部、并在弯折部的部位形成大于或等于3个膨胀空间的结构的气囊中,能够将中间部和保护膨胀部之间的膨胀完成时的厚度差设定得较大。
并且,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在弯折部25处配置有2个上侧外折部27、下侧外折部28、以及1个内折部26。在气囊15展开膨胀时,上侧外折部27、下侧外折部28的部位不以从安装部16远离的方式朝向后方(成员侧)凸出,如图11所示,分别使膨胀用气体G向膨胀空间A1(A1U、A1D)内流入,以朝向成为上侧面板部32的外周侧的上侧、以及成为下侧面板部33的外周侧的下侧较大地凸出的方式,进行膨胀。另外,在气囊15展开膨胀时,如图11所示,内折部26的部位以一边使膨胀用气体G向2个膨胀空间A1(A1C、A1C)内流入,一边使上侧面板部32、下侧面板部33之间分离得较大,一边从安装部16分离一边向后方凸出的方式,进行膨胀。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内折部26的部位(重叠部32e、33e)以一边使上侧面板部32、下侧面板部33分离得较大的方式向后方凸出,一边膨胀得较厚,以与该较厚的膨胀部位的上下重叠的方式,上侧外折部27的部位(重叠部32b、32c、32d)和下侧外折部28的部位(重叠部33b、33c、33d)进行膨胀,能够使保护膨胀部23向车辆后方侧(乘员侧)凸出得较大,以向上下展开得较大的方式,膨胀为如图12所示的剖面大致圆形状。
下面,对在第2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2中使用的气囊42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2中,如图17所示,由于除了气囊42以外的部件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16所示,由于气囊42除了在中间部20A处形成的接缝部43以外,是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部位在相同的附图标号的末尾标注“A”,省略详细的说明。在该气囊42中,在中间部20A处形成的接缝部43具有延伸设置部43a而构成,该延伸设置部43a使与内折部26A的一部分相对的上侧面板部32A、下侧面板部33A彼此结合。即,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42中,在中间部20A形成的接缝部43构成为,与在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的中间部20形成的接缝部21相比,将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设置得较大,使后侧(保护膨胀部23A侧)的区域(三角形状的接缝部43的底边侧的区域)作为延伸设置部43a而进入内折部26A的前端26a侧的区域,使内折部26A的前端26a侧的区域与上侧面板部32A及下侧面板部33A结合(参照图13、图14)。详细地说,延伸设置部43a使内折部26A的前端26a侧在与上侧外折部27A、下侧外折部28A的前端27a、28a相比成为前侧(安装部16A侧)的位置处,与中间部20A结合(参照图14)。此外,该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42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相同地进行制造。
在使用该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42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2中,如图17所示,对下述情况进行抑制,即,在气囊42展开膨胀时,在内折部26A处朝向安装部16A侧的前端26a侧,通过接缝部43的延伸设置部43a而与中间部20A结合,向作为保护对象的乘员侧的后侧凸出。另外,接缝部43的延伸设置部43a配置于在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宽的区域中,使内折部26A的前端26a在左右方向上宽度较宽的区域中与中间部20A侧结合。即,在该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42中,在膨胀完成时,如图15、16所示,配置于保护膨胀部23A的后表面侧的乘员保护面24A构成为下述结构,即,在成为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使向前方凹陷的凹部24a大致沿左右方向配置在大致整个区域中。因此,在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42中,如图17所示,保护膨胀部23A对以向乘员侧凸出得较大的方式进行膨胀的情况进行抑制,相反地,使与乘员相对的乘员保护面24A以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的方式扁平地进行膨胀。其结果,能够将用于保护乘员的保护区域确保得较大,能够对乘员更可靠地进行保护。另外,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气囊42中,由于能够抑制保护膨胀部23A过度地膨胀得较厚的情况,换言之,能够使较薄的区域扩展,因此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相比,能够确保对乘员的可靠的保护,能够使气囊的容积更小。
特别地,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42是下述结构,即,在配置为在膨胀完成时凹陷的内折部26A的上下,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同样地,配置有2个上侧外折部27A、下侧外折部28A,该上侧外折部27A、下侧外折部28A的部位在气囊42的展开膨胀时分别以朝向成为上侧面板部32A的外周侧的上侧、以及成为下侧面板部33A的外周侧的下侧凸出的方式进行膨胀。因此,即使是在膨胀完成时,使上下的中央向前方较大地凹陷的结构,通过使上侧外折部27A的部位和下侧外折部28A的部位膨胀,从而也能够将乘员保护面24A在上下方向上确保得较大,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较大地覆盖乘员的前表面侧。
此外,第1、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15、42通过使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侧相对的上侧面板部32、32A和下侧面板部33、33A的外周缘32a、33a彼此结合(缝上),从而形成为袋状,但是使构成气囊的两片面板部相对的方向不限于上下方向。也可以如在下面示出的第3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3所使用的气囊46那样,使2片面板部在左右方向侧相对,构成气囊。另外,构成第1、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15、42的上侧面板部32、32A和下侧面板部33、33A分别由在从安装部16、16A分离的前端侧处连结的1片基材36、36A构成,但是构成气囊的2片面板部也可以如后述的气囊46那样,由独立的布料构成。
如图24所示,由于第3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3是除了气囊46以外的部件与第1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1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号,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8~20所示,气囊46与前述的气囊15同样地,具有:安装部47,其配置于膨胀完成时的前端46a侧,安装在壳体12上;保护膨胀部54,其位于从壳体12远离的前端侧(后端46b侧)、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乘员侧;以及中间部51,其配置于安装部47和保护膨胀部54之间。在安装部47中,在膨胀完成时成为下表面侧的部位形成有气体流入口48和安装孔49(参照图18、20)。
在中间部51中配置有接缝部52,该接缝部52为了使后述的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接触而局部地结合(利用缝合线缝上)而构成(参照图18~20)。该接缝部52在将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以重叠的方式展开后的状态下的气囊46中,从左右方向侧观察,成为大致三角形状,即,扩张至保护膨胀部54侧,将顶点配置于安装部47侧,将底边配置于保护膨胀部54侧(参照图21)。该接缝部52还形成为,对角部进行倒角而顺滑地相连,以使得在气囊15膨胀时不产生应力集中。另外,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接缝部52构成为,如图21、22所示,与前述的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42中的接缝部43同样地,使成为底边侧的后侧(保护膨胀部54)侧的区域作为延伸设置部52a而进入后述的内折部58的前端58a侧的区域,使内折部58的前端58a侧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较宽的范围内与左侧面板部62及右侧面板部64结合。
保护膨胀部54构成为,如图20所示,将膨胀完成形状在沿前后方向的横向剖面上与安装部47及中间部51相比形成得较厚,并且,如图18、19所示,使膨胀完成时的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与安装部47及中间部51相比形成得较宽。另外,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保护膨胀部54构成为,通过将内折部58的前端58a侧利用接缝部52在上下方向上较宽的范围内与中间部51侧结合,从而使在膨胀完成时成为配置于后表面侧(乘员侧)的乘员保护面55的左右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向前方凹陷(参照图20)。形成在该乘员保护面55的凹部55a,由于内折部58在气囊46的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中配置,因此在气囊46膨胀完成时,大致沿上下方向,形成在乘员保护面55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即,在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如图20所示,乘员保护面55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凹部55a,其在左右方向的中央侧处向前方凹陷;以及2个凸出部55b、55b,其在凹部55a的左右两侧处相对地向乘员侧(后侧)凸出。
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通过使外形形状设为相同形状的、在膨胀完成时配置于左侧的左侧面板部62、以及配置于右侧的右侧面板部64的周缘彼此利用缝合线缝上(结合),从而形成为袋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3所示,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独立地形成。各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将外形形状构成为,使成为安装部47侧的前端侧的部位形成得较窄,使构成中间部51的部位直至构成保护膨胀部54的后侧的部位为止形成得较宽,分别使构成气体流入口48的周缘部位的凸出部63、65部分地凸出而配置在构成安装部47的前端侧的部位处。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由具有挠性的纺织布形成,该纺织布由聚酯类或聚酰胺类等构成。并且,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通过在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处使除了凸出部63、65以外的周缘部位(外周缘62b、64b、后缘62a、64a)彼此利用缝合线缝上,使凸出部63、65彼此重叠,在成为气体流入口48的周缘的部位处缝上凸出部63、65,从而形成为袋状。当然,构成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的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也与前述的第1、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15、42同样地,也可以由在从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处连结的1片基材构成。
并且,保护膨胀部54构成为,在使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平坦地展开而重叠后的状态下,为了减小与安装部47相距的长度尺寸,将弯折部57形成在从安装部47远离的前端54a侧,该弯折部57使从安装部47远离的前端54a侧(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的后缘62a、64a侧)向安装部47侧接近(参照图21、22)。此外,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构成为,使后缘62a、64a彼此利用缝合线缝上,但是如图20、22所示,使后缘62a、64a彼此缝上的缝合部67不使缝合量露出至气囊46的外周面侧。
在以将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气囊46的状态下,换言之,在将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重叠的重叠方向(左右方向侧)的剖面处,如图22所示,弯折部57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内折部58,其配置于中央;以及2个左侧外折部59、右侧外折部60,其分别与内折部58的左右重叠。内折部58形成为,使弯折前的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的前端(后缘62a、64a)、即后缘62a、64a彼此缝上的缝合部67向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之间插入。与内折部58的左侧重叠的左侧外折部59形成为,与前述的气囊15同样地,在左侧面板部62中,将在内折部58的左侧处二重地重叠的弯折重叠部位以下述方式朝向安装部47侧进行折返,即,使前端在左侧面板部62的外侧(左侧)处反转。与内折部58的右侧重叠的右侧外折部60形成为,在右侧面板部64中,将在内折部58的右侧处二重地重叠的弯折重叠部位以下述方式朝向安装部47侧进行折返,即,使前端在右侧面板部64的外侧(右侧)处反转。在该气囊46中,左侧外折部59、右侧外折部60也形成为左右对称形。另外,在该气囊46中,内折部58也构成为,使前端58a与各左侧外折部59、右侧外折部60的前端59a、60a相比位于安装部47侧(前侧),使内折部58的前端58a在与左侧外折部59、右侧外折部60的前端59a、60a相比成为前侧(安装部47侧)的位置,通过接缝部52的延伸设置部52a而与中间部51侧结合(参照图22)。
如图22所示,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弯折部57也构成为,在将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重叠的重叠方向(左右方向侧)的剖面处,以使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的后缘62a、64a彼此结合的缝合部67为中心,在该缝合部67的左侧区域中,将左侧面板部62重叠4片(重叠部62c、62d、62e、62f),在缝合部67的右侧区域中,将右侧面板部64重叠4片(重叠部64c、64d、64e、64f)。并且,弯折部57形成为,在相对地配置的左侧面板部62的重叠部62c、62d之间、重叠部62e、62f之间、以及右侧面板部64的重叠部64c、64d之间、重叠部64e、64f之间的4个部位处,设置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膨胀空间A2。另外,构成弯折部57的后述的各折痕C6、C7、C8、C9形成为与缝合部68(结合部)相连,该缝合部68使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的除了后缘62a、64a和凸出部63、65以外的外周缘62b、64b彼此结合(缝上)(参照图21)。即,在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保护膨胀部54的弯折部57的部位也构成为,与安装部47及中间部51同样地,在左侧面板部62及右侧面板部64的外周缘62b、64b侧配置使二者的外周缘62b、64b缝上的缝合部68。换言之,弯折部57的上下方向的缘部57a、57b侧在通过缝合部68而使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重叠的状态下结合。
下面,对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的制造进行说明。由于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利用与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15的制造相同的工序进行制造,因此省略图示而进行说明。对于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使后缘62a、64a彼此利用缝合线缝上而预先形成缝合部67。该缝合部67的部位构成内折部58的前端58a。然后,首先,在以使膨胀完成时成为外周侧的面朝向内侧的方式将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彼此重叠的状态下,以使膨胀完成时成为外周侧的面朝向外侧的方式,分别将安装部47侧的部位在折痕C6、C7的部位处进行折返,形成左右大致对称形的左侧外折结构部和右侧外折结构部。以分别使折痕C6、C7附近的部位朝向安装部47侧的方式,将处于二重的左侧外折结构部和右侧外折结构部在二重的状态下在折痕C8、C9的部位处进行折返,形成左右大致对称形的左侧外折部59和右侧外折部60,与此同时,形成内折部58,在保护膨胀部54的前端54a侧形成弯折部57。然后,在使弯折部57的弯折重叠状态维持的状态下,使左侧面板部62及右侧面板部64的凸出部63、65彼此重叠,在成为气体流入口48的周缘的部位彼此缝上,使气体流入口48和安装孔49开口。然后,使彼此重叠的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的外周缘62b、64b彼此包含弯折部57的上下方向侧的缘部57a、57b,在整周上利用缝合线缝上,形成缝合部68,同时,在中间部51的部位,如果一边使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接触,一边利用缝合线缝上,形成接缝部52,则能够制造气囊46。
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S3中使用的气囊46中,也以下述方式进行膨胀,即,在使膨胀用气体G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时,保护膨胀部54以将在从安装部47远离的前端54a侧配置的弯折部57的弯折消除的方式,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4个膨胀空间A2膨胀。并且,由于该弯折部57设置与缝合部68侧相连的折痕C6、C7、C8、C9而构成,其中,该缝合部68作为上下方向的缘部57a、57b侧的结合部,因此在使膨胀用气体G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时,保护膨胀部54通过缝合部68对弯折部57的上下方向的缘部57a、57b侧进行限制,并且一边消除弯折部57的弯折一边进行伸展,膨胀得较厚。并且,由于在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保护膨胀部54也构成为,与弯折部57相应地,与安装部47及中间部51相比,使与形成弯折部57的折痕C6、C7、C8、C9正交的方向侧(安装部47和保护膨胀部54的并排设置方向侧、且前后方向侧)的实际的膜长较大,因此与安装部47及中间部51相比能够膨胀得较厚。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通过使将包含两缘在内的外周缘62b、64b设为大致相同形状的两片的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的外周缘62b、64b彼此结合,也能够进行制造,换言之,由于通过平面结合作业,能够制造气囊46,因此即使不进行立体结合作业,也能够使保护膨胀部54与安装部47及中间部51相比膨胀得较厚,能够简便地进行制造。
另外,由于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作为对乘员MP进行保护的保护膨胀部54,也能够使其他的中间部51和安装部47相对地形成得较薄,因此能够确保乘员MP的有效的保护,使气囊46的容积尽可能地减小。因此,向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也能够使用较小的输出的结构。
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使在左右方向侧相对地配置的左侧面板部62和右侧面板部64的外周缘62b、64b彼此结合而构成,构成弯折部的折痕C6、C7、C8、C9大致沿上下方向配置。并且,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也与第1、2实施方式的气囊15、42同样地,在弯折部57处配置2个左侧外折部59、右侧外折部60和1个内折部58。并且,在气囊46展开膨胀时,左侧外折部59、右侧外折部60的部位分别以朝向成为左侧面板部62的外周侧的左侧、以及成为右侧面板部64的外周侧的右侧较大地凸出的方式进行膨胀,而不以从安装部47远离的方式朝向后方(乘员MP侧)凸出。另外,由于内折部58的部位使前端58a侧通过接缝部52的延伸设置部52a而与中间部51侧结合,因此对下述情况进行抑制,即,在气囊46展开膨胀时,使左侧面板部62、右侧面板部64间分离得较大,向成为乘员MP侧的后侧凸出。另外,接缝部52的延伸设置部52a在上下方向上设为宽度较宽,使内折部58的前端58a在上下方向上宽度较宽的区域中与中间部51侧结合。即,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在膨胀完成时,配置于保护膨胀部54的后表面侧的乘员保护面55在成为左右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将向前方凹陷的凹部55a大致沿上下方向配置于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并且,在该凹部55a的左右两侧,使左侧外折部59的部位和右侧外折部60的部位分别膨胀,相对地向乘员MP侧(后侧)凸出,并且配置向左右方向宽度较宽地膨胀的2个凸出部55b、55b(参照图24)。因此,在膨胀完成时,能够一边使左右的中央向前方凹陷得较大,一边在左右方向上较大地覆盖乘员的前表面侧。并且,在该第3实施方式的气囊46中,如图24的双点划线所示,还能够一边使前进移动的乘员MP的头部MH进入形成于乘员保护面55的左右的中央处的凹部55a,一边使左右的肩部MS由在凹部55a的左右两侧隆起的凸出部55b、55b止动,能够对乘员MP的头部MH轻柔地进行止动,对肩部MS可靠地进行约束,能够顺滑地进行保护。
下面,作为第4实施方式,对在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S4中使用的气囊110举例进行说明。
如图25、27所示,第4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S4为了能够保护作为保护对象的驾驶者(乘员)MD的膝盖K(KL、KR)而配置于驾驶者(乘员)MD的车辆前方侧即转向柱81的下方。
如图25、26所示,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S4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折叠的气囊110;充气机97,其向气囊110供给膨胀用气体;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91,其对折叠的气囊110和充气机97进行收纳;以及气囊罩85,其覆盖折叠的气囊110的车辆后方侧。
气囊罩85构成为,由聚烯烃类的热塑性弹性体形成,能够覆盖壳体91的车辆后方侧的开口91a。如图25所示,该气囊罩85配置于由上面板82a和下面板82b构成的仪表板82的下面板82b侧。气囊罩85具有:门部86,其配置为覆盖壳体91的开口91a;以及连结壁部89,其从门部86的周围向前方延伸,与壳体91的周壁部93连结。如图27所示,门部86在周围配置下述部件而构成:较薄的断裂预定部87,其从车辆后方侧观察时形成为大致H字形状;以及铰链部88,其配置于上下两端侧,作为打开时的旋转中心,该门部86构成为,在打开时向上下两侧打开。
如图25、26所示,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91为钣金制,具有大致四方形状的底壁部92,其配置于车辆前方侧;以及大致四方筒形状的周壁部93,其从底壁部92的周缘向后方延伸,使该壳体91向车辆后方侧开口而构成。在底壁部92中形成有插入孔(省略附图标号),该插入孔能够供在充气机97的后述的保持器104上形成的螺栓105a凸出。另外,在底壁部92中以向后方凸出的方式形成有凸起部92a,该凸起部92a能够与充气机主体98的后述的主体部99的外周面抵接(参照图26)。在周壁部93中形成有卡止爪部(省略附图标号),该卡止爪部能够使气囊罩85的连结壁部89卡止。另外,在壳体91的周壁部93上配置有安装托架94、95,该安装托架94、95将壳体91向车辆的车体侧安装。如图27所示,由于配置于上侧的安装托架94、94与从车体侧的仪表板加强件76延伸的托架77、77连结,因此配置于下侧的安装托架95、95构成为,与从车体侧的未图示的中间支承柱和前柱板延伸的托架78、79连结。
如图25、26所示,充气机97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充气机主体98,其将外形形状设为大致圆柱状;以及保持器104,其保持充气机主体98。
如图26所示,充气机主体98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直径较大的主体部99,其形成大致圆柱状,使轴向大致沿左右方向配置;直径较小的气体喷出部100,其从主体部99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左端侧)凸出设置。在气体喷出部100中形成有多个气体喷出口100a,该气体喷出口100a能够将膨胀用气体喷出。主体部99的另一端侧(右端侧)与连接器101连接,该连接器101使动作信号输入用的引线102接线。
保持器104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保持部105,其为钣金制,对充气机主体98进行保持;以及2个螺栓105a、105a,其以与保持部105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式凸出设置。第4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S4是下述结构,即,使充气机主体98收纳于配置在气囊110内的保持器104的保持部105中,在使气囊110向壳体91内收纳时,通过使保持器104的各螺栓105a从壳体91的底壁部92凸出,使螺母106将螺栓105a紧固,从而将充气机97和气囊110安装在壳体91上。
如图28、30所示,气囊110具有:安装部111,其配置于膨胀完成时的前端110a侧,安装在壳体91上;保护膨胀部118,其位于从壳体91远离的前端侧(后端110b侧)、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乘员侧;以及中间部115,其配置于安装部111和保护膨胀部118之间。
如图25、27的双点划线所示,气囊110将膨胀完成时的外形形状作为大致长方形板状而构成。由于安装部111在膨胀完成时配置于壳体91内,因此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较小,保护膨胀部118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设定得较大,以使得在膨胀完成时能够对驾驶者MD的左右膝盖K(KL、KR)进行保护。详细地说,实施方式的气囊110使平坦地展开后的状态下的外形形状如图28所示,构成为,使成为安装部111侧的前端110a侧的部位宽度最小,使从安装部111至中间部115宽度较大而扩展,将保护膨胀部118设为左右的宽度尺寸固定。在安装部111中,在膨胀完成时成为上表面侧的部位(后述的上侧面板部125的区域)中形成有:2个插入孔112,其用于使保持器104的螺栓105a凸出;开口狭缝113,其用于使充气机97(保持器104和充气机主体98)向内部插入;以及插入孔114,其能够供在壳体91的底壁部92上形成的凸起部92a插入。
在实施方式中,气囊110通过使外形形状设为相同形状的、在膨胀完成时配置于下侧(驾驶者MD侧)的下侧面板部126、以及配置于上侧(转向柱81侧)的上侧面板部125的外周缘125a、126a彼此利用缝合线缝上(结合),从而形成为袋状。详细地说,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下侧面板部126和上侧面板部125由在从安装部111远离的前端侧处彼此相连的1片基材129形成(参照图31)。并且,气囊110通过使彼此重叠的状态下的下侧面板部126和上侧面板部125的外周缘125a、126a彼此利用缝合线缝上(结合),从而形成为袋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110使后述的弯折部119的折痕维持,将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以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后的状态下的外形形状如图28所示,设为大致梯形形状,即,将安装部111的前端侧(前端110a侧)的部位设为宽度较窄,将直至保护膨胀部118侧(后端110b侧)设为宽度较宽。使下侧面板部126和上侧面板部125的外周缘125a、126a彼此缝上(结合)的缝合部127(结合部),形成于除了下侧面板部126和上侧面板部125之间的连结部位129a附近(膨胀完成时的后缘侧)以外的周缘的整个区域(参照图28)。另外,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下侧面板部126和上侧面板部125的基材129由具有挠性的纺织布形成,该纺织布由聚酯类或聚酰胺类等构成。
在中间部115中配置有接缝部116,该接缝部116为了使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接触而局部地结合(利用缝合线缝上)而构成(参照图29、30)。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28所示,在将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以重叠的方式展开后的状态下的气囊110中,接缝部116从上下方向侧观察时,设为大致梯形形状,即,扩展至保护膨胀部118侧,在保护膨胀部118侧配置底边。此外,接缝部116形成为,对角部进行倒角而顺滑地相连,以使得在气囊110膨胀时不产生应力集中。
保护膨胀部118构成为,在使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平坦地展开而重叠后的状态(将基材129对折后的状态)下,为了减小与安装部111相距的长度尺寸,将弯折部119形成在从安装部111远离的前端118a侧,该弯折部119使从安装部111远离的前端侧(彼此相连的连结部位129a侧)接近安装部111侧。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以将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重叠的方式平坦地展开气囊110的状态下,换言之,在将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重叠的重叠方向(上下方向侧)的剖面处,如图29所示,弯折部110具有上下重叠的2个上侧外折部27、下侧外折部28而构成。上侧外折部120形成为,在上侧面板部125的外侧(上侧),以二重地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将前端120a以朝向安装部111侧的方式进行折返。下侧外折部121同样地,形成为,在下侧面板部126的外侧(下侧),以二重地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将前端121a以朝向安装部111侧的方式进行折返。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侧外折部120和下侧外折部121形成为上下对称形。
即,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10中,弯折部119构成为,在将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重叠的重叠方向(上下方向侧)的剖面处,以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之间的边界部位(连结部位129a)为中心,在该连结部位129a的上侧区域中,将上侧面板部125重叠3片(重叠部125b、125c、125d),在连结部位129a的下侧区域中,将下侧面板部126重叠3片(重叠部126b、126c、126d)(参照图29)。另外,弯折部119形成为,在相对地配置的上侧面板部125的重叠部125b、125c之间、上侧面板部125的重叠部125d和下侧面板部126的重叠部126d之间、下侧面板部126的重叠部126b、126c之间的3个部位处,设置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膨胀空间A3。另外,如图28所示,构成弯折部119的后述各折痕C10、C11、C12形成为与缝合部127(结合部)相连,该缝合部127使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的外周缘125a、126a彼此结合(缝上)。即,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10中,构成为,即使在保护膨胀部118的弯折部119的部位处,也与安装部111及中间部115同样地,在上侧面板部125及下侧面板部126的外周缘125a、126a侧配置使二者的外周缘125a、126a缝上(结合)的缝合部127。换言之,弯折部119的左右方向的缘部119a、119b侧通过缝合部127,在使上侧面板部125、下侧面板部126重叠后的状态下进行结合。
下面,对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110的制造进行说明。在基材129中预先形成插入孔112、开口狭缝113以及插入孔114。然后,首先,如图32A所示,将基材129进行对折,以使得膨胀完成时成为外周侧的面朝向内侧。然后,在对折后的基材129中,将各上侧面板部125、下侧面板部126处的安装部111侧的部位在折痕C10、C11的部位处进行折返,以使得膨胀完成时成为外周侧的面朝向外侧,形成上下大致对称形的上侧外折结构部131和下侧外折结构部132(参照图32B)。此时,上侧面板部125、下侧面板部126配置为,使安装部111侧的部位的外周缘一致。这些折痕C10、C11附近的部位分别构成上侧外折结构部131、下侧外折结构部132的前端131a、132a,并且构成上侧外折部120、下侧外折部121的前端120a、121a。然后,沿着折痕C12进行折返,以使得基材129的对折的折痕的部位反转,使上侧外折结构部131和下侧外折结构部132分别在折痕C10、C11附近的部位(前端131a、132a)朝向安装部111侧,形成上下大致对称形的上侧外折部120和下侧外折部121,在保护膨胀部118的前端118a侧形成弯折部119(参照图33A)。然后,如果使彼此重叠的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的外周缘125a、126a彼此包含弯折部119的左右方向侧的缘部119a、119b,在整周上利用缝合线缝上,形成缝合部127(结合部),同时,在中间部115的部位,使上侧面板部125和下侧面板部126接触并利用缝合线缝上,形成接缝部116,则如图33B所示,能够制造气囊110。
然后,在制造气囊110后,使螺栓105a从各安装孔112凸出,经过开口狭缝113,在内部配置了保持器104的状态下,对气囊110进行折叠,为了不导致弯折变形,将折叠后的气囊110的周围通过能够断裂的未图示的包装片材进行包装。然后,使充气机主体98经过开口狭缝113,向气囊110内的保持器104的保持部105内插入。然后,使螺栓105a从底壁部92凸出,将折叠的气囊110和充气机97收纳于壳体91内,使螺母106将从底壁部92凸出的螺栓105a紧固,将气囊110和充气机97安装在壳体91上。然后,如果将气囊罩85向壳体91组装,则能够对气囊组装体进行组装。然后,将气囊组装体利用托架77、78、79向车体侧进行安装固定,使充气机97与连接器101连接,该连接器101使从气囊动作电路延伸的引线102接线。然后,如果对仪表板82或下方罩(省略附图标记)进行安装,则能够将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S4向车辆搭载。
在将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S4向车辆搭载后,如果经由引线102,向充气机97输入动作信号,则膨胀用气体从充气机97的气体喷出口100a喷出,向气囊110内流入。然后,气囊110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未图示的包装材料断裂,并且对气囊罩85的门部86进行按压,门部86使周围的断裂预定部87断裂,并且以铰链部88为旋转中心向上下打开。然后,气囊110从壳体91的开口91a朝向车辆后方侧凸出,如图25、27的双点划线及图34所示,完成膨胀。
然后,在该第4实施方式的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S4中使用的气囊110中,也以下述方式进行膨胀,即,在使膨胀用气体G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时,保护膨胀部118为了将在从安装部111远离的前端118a侧配置的弯折部119的弯折消除,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3个膨胀空间A3膨胀。并且,由于该弯折部119设置有与作为左右方向的缘部119a、119b侧的结合部的缝合部127侧相连的折痕C10、C11、C12而构成,因此在使膨胀用气体G向内部流入而进行膨胀时,保护膨胀部118通过缝合部127对弯折部119的左右方向的缘部119a、119b侧进行限制,并且一边消除弯折部119的弯折一边进行伸展,膨胀得较厚。并且,由于在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110中,保护膨胀部118构成为,与弯折部119相应地,与安装部111及中间部115相比,使与形成弯折部119的折痕C10、C11、C12正交的方向侧(安装部111和保护膨胀部118的并排设置方向侧、且前后方向侧)的实际的膜长较大,因此与安装部111及中间部115相比能够膨胀得较厚。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110中,通过使将包含两缘在内的外周缘125a、126a设为大致相同形状的两片上侧面板部125、下侧面板部126的外周缘125a、126a彼此结合,从而能够进行制造,换言之,由于通过平面结合作业,能够制造气囊110,因此即使不进行立体结合作业,也能够使保护膨胀部118与安装部111及中间部115相比膨胀得较厚,能够简便地进行制造。
另外,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110形成下述结构,即,在配置于安装部111和保护膨胀部118之间的中间部115的部位配置接缝部116,该接缝部116为了使相对的上侧面板部125、下侧面板部126彼此接触而局部地结合而构成。如图34所示,该中间部115是在气囊110膨胀完成时配置于驾驶者(乘员)MD的胫骨L的前方的部位,通过将该部位配置于接缝部116,从而尽可能地膨胀得较薄,从而能够抑制进行膨胀的气囊110对驾驶者MD的胫骨L不必要地进行按压的情况,另外,即使在驾驶者MD和转向柱81之间的间隙较窄的情况下,也由于能够抑制中间部115的部位膨胀得较厚的情况,从而能够使进行展开的气囊110以顺滑地进入该狭窄的间隙中的方式进行膨胀。另外,在气囊110膨胀完成时,为了覆盖驾驶者MD的膝盖K(KL、KR)的前方而配置的保护膨胀部118具有弯折部119,由于膨胀得较厚,因此能够对驾驶者MD的膝盖K(KL、KR)可靠地进行保护。并且,在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110中,在弯折部119中不配置内折部,仅配置有2个上侧外折部120、下侧外折部121。因此,为了消除该弯折部119的弯折,保护膨胀部118在膨胀时,在对保护膨胀部118以朝向后方(从安装部111朝向保护膨胀部118的方向侧)凸出得较大的方式进行膨胀的情况进行了抑制的状态下,向与凸出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侧膨胀得较厚(参照图30)。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的气囊110中,在展开膨胀时,在过度地向驾驶者MD侧凸出的情况受到抑制的状态下,能够使保护膨胀部118迅速地配置于驾驶者MD的膝盖K和转向柱81之间,能够通过保护膨胀部118,迅速地对驾驶者MD的膝盖K进行保护。当然,即使是在膝盖保护用气囊中,如果将内折部设为通过接缝部的延伸设置部使前端与中间部侧结合的结构,则也可以使用具有内折部的结构下的装置。
此外,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42、46、110中,接缝部21、43、52、116以使面板部彼此以大致三角形状或大致梯形形状的面状接触的方式使面板部彼此结合而构成,但是接缝部的形状不限于这些,也可以将形成为长方形或圆形、或者椭圆形状的接缝部配置单个或多个,并且,作为接缝部也可以构成为,使将面板部彼此线状地结合的接缝部配置1个或多个。
当然,也可以设为在中间部的部位不配置接缝部的结构。另外,即使在不配置接缝部的情况下,弯折部的形状也能够任意地设定。例如,如图35A、图35B中示出的示意图所示,作为气囊,在不配置如使面板部P1、P2彼此结合那样的接缝部的情况下,能够示出如下所示的例子。如图35A所示,在面板部P1侧仅具有1个外折部OF的情况下,气囊的保护膨胀部一边对该外折部OF的弯折进行消除,一边向面板部P1侧膨胀得较厚。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气囊适用于膝盖保护用气囊。另外,如图35B所示,在向面板部P1侧配置1个外折部OF、向面板部P1、P2间配置内折部IF的情况下,气囊的保护膨胀部一边对该外折部OF的弯折进行消除,一边向面板部P1侧膨胀得较厚,与此同时,为了消除内折部IF的弯折,而进行膨胀,以使得一边使面板部P1、P2彼此分离、一边向保护对象侧凸出。在不具有内折部的图35A所示的气囊中,向保护对象侧的凸出受到抑制。并且,即使在配置接缝部SE的情况下,也如图36A、图36B的示意图所示,弯折部的形状能够任意地设定。如图36A所示,在具有接缝部SE,并且在面板部P1、P2侧间配置1个内折部IF的情况下,气囊的保护膨胀部以下述方式进行膨胀,即,一边对接缝部SE侧的部位的膨胀进行抑制,一边使面板部P1、P2彼此分离,并且向从安装部分离的方向侧凸出得较大。另外,如图36B所示,在具有接缝部SE,并且在面板部P1侧配置1个外折部OF的情况下,气囊的保护膨胀部从安装部分离得较大的凸出受到抑制,另外,接缝部SE侧的膨胀受到抑制,并且向面板部P1侧膨胀得较厚。如上所述,如果对外折部及内折部的组合、和接缝部的有无进行组合,则能够对气囊的保护膨胀部的膨胀形状任意地进行控制。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作为气囊,对在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和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气囊举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气囊的气囊装置不限于这些。例如,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下述气囊装置的气囊:侧端气囊装置,其收纳于座椅的靠背部内,以覆盖作为保护对象的乘坐在座椅上的乘员的侧方的方式进行展开膨胀;行人用气囊装置,其收纳于车辆的发动机罩面板的后端侧,以覆盖前柱的前表面侧或发动机罩面板的后端侧的部位的上表面侧的方式进行膨胀,对作为保护对象的行人进行保护。

Claims (8)

1.一种气囊,其构成为,
设为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袋状,形成为折叠后收纳于收纳部位的结构,
该气囊具有: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收纳部位;保护膨胀部,其位于从所述收纳部位远离的前端侧、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保护对象侧;以及中间部,其配置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保护膨胀部之间,
至少从所述保护膨胀部至所述中间部的区域,由在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处彼此相连的2片面板部构成,并且设置使重叠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两缘彼此结合的结合部而形成,
所述保护膨胀部形成弯折部,该弯折从在将2片所述面板部平坦地展开而重叠后的状态开始,为了减小与所述安装部相距的长度尺寸,使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向所述安装部侧接近,在接近了所述安装部侧的根部端和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之间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重叠方向的剖面处,以将所述面板部重叠大于或等于4片的方式,设置至少大于或等于2个能够使所述膨胀用气体向相对的所述面板部之间流入而进行膨胀的膨胀空间,设置与两缘的所述结合部侧相连的折痕而构成,
在所述中间部设置所述结合部,并且在2片所述面板部的两缘也设置所述结合部,
在所述中间部的部位配置有接缝部,该接缝部为了使相对的2片所述面板部彼此接触而局部地结合而构成,
所述弯折部具有内折部而构成,该内折部将弯折前的2片面板部的前端侧向2片所述面板部之间插入而配置,并且,
所述接缝部具有延伸设置部而构成,该延伸设置部使所述内折部的一部分与相对的2片所述面板部彼此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
形成有大于或等于3个所述膨胀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其中,
所述弯折部具有外折部而构成,该外折部将弯折前的2片面板部的前端侧配置于一个所述面板部的外侧。
4.一种气囊,其构成为,
设为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袋状,形成为折叠后收纳于收纳部位的结构,
该气囊具有: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收纳部位;保护膨胀部,其位于从所述收纳部位远离的前端侧、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保护对象侧;以及中间部,其配置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保护膨胀部之间,
至少从所述保护膨胀部至所述中间部的区域,由在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处彼此相连的2片面板部构成,并且设置使重叠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两缘彼此结合的结合部而形成,
所述保护膨胀部形成弯折部,该弯折从在将2片所述面板部平坦地展开而重叠后的状态开始,为了减小与所述安装部相距的长度尺寸,使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向所述安装部侧接近,在接近了所述安装部侧的根部端和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之间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重叠方向的剖面处,以将所述面板部重叠大于或等于4片的方式,设置至少大于或等于2个能够使所述膨胀用气体向相对的所述面板部之间流入而进行膨胀的膨胀空间,设置与两缘的所述结合部侧相连的折痕而构成,
在所述中间部设置所述结合部,并且在2片所述面板部的两缘也设置所述结合部,
在所述中间部的部位配置有接缝部,该接缝部为了使相对的2片所述面板部彼此接触而局部地结合而构成,
所述气囊是在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副驾驶席用气囊,
所述面板部形成为在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成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侧重叠的结构,
所述弯折部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内折部,其将弯折前的2片面板部的前端侧向2片所述面板部之间插入而配置;以及
上侧外折部及下侧外折部,其在该内折部的上下两侧处以重叠的方式配置,分别将弯折前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前端侧配置于一个所述面板部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其中,
所述接缝部具有延伸设置部而构成,该延伸设置部使所述内折部的一部分与相对的2片所述面板部彼此结合。
6.一种气囊,其构成为,
设为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袋状,形成为折叠后收纳于收纳部位的结构,
该气囊具有: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收纳部位;保护膨胀部,其位于从所述收纳部位远离的前端侧、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保护对象侧;以及中间部,其配置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保护膨胀部之间,
至少从所述保护膨胀部至所述中间部的区域,由在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处彼此相连的2片面板部构成,并且设置使重叠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两缘彼此结合的结合部而形成,
所述保护膨胀部形成弯折部,该弯折从在将2片所述面板部平坦地展开而重叠后的状态开始,为了减小与所述安装部相距的长度尺寸,使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向所述安装部侧接近,在接近了所述安装部侧的根部端和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之间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重叠方向的剖面处,以将所述面板部重叠大于或等于4片的方式,设置至少大于或等于2个能够使所述膨胀用气体向相对的所述面板部之间流入而进行膨胀的膨胀空间,设置与两缘的所述结合部侧相连的折痕而构成,
在所述中间部设置所述结合部,并且在2片所述面板部的两缘也设置所述结合部,
在所述中间部的部位配置有接缝部,该接缝部为了使相对的2片所述面板部彼此接触而局部地结合而构成,
所述气囊是在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副驾驶席用气囊,
所述面板部形成为在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成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侧重叠的结构,
所述弯折部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
内折部,其将弯折前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前端侧向2片所述面板部之间插入而配置;以及
左侧外折部及右侧外折部,其在该内折部的左右两侧以重叠的方式配置,分别将弯折前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前端侧配置于一个所述面板部的外侧,
所述接缝部具有延伸设置部而构成,该延伸设置部使所述内折部的一部分与相对的2片所述面板部彼此结合。
7.一种气囊,其构成为,
设为使膨胀用气体向内部流入而能够膨胀的袋状,形成为折叠后收纳于收纳部位的结构,
该气囊具有: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收纳部位;保护膨胀部,其位于从所述收纳部位远离的前端侧、且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保护对象侧;以及中间部,其配置于所述安装部和所述保护膨胀部之间,
至少从所述保护膨胀部至所述中间部的区域,由在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处彼此相连的2片面板部构成,并且设置使重叠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两缘彼此结合的结合部而形成,
所述保护膨胀部形成弯折部,该弯折从在将2片所述面板部平坦地展开而重叠后的状态开始,为了减小与所述安装部相距的长度尺寸,使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侧向所述安装部侧接近,在接近了所述安装部侧的根部端和从所述安装部远离的前端之间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重叠方向的剖面处,以将所述面板部重叠大于或等于4片的方式,设置至少大于或等于2个能够使所述膨胀用气体向相对的所述面板部之间流入而进行膨胀的膨胀空间,设置与两缘的所述结合部侧相连的折痕而构成,
在所述中间部设置所述结合部,并且在2片所述面板部的两缘也设置所述结合部,
在所述中间部的部位配置有接缝部,该接缝部为了使相对的2片所述面板部彼此接触而局部地结合而构成,
所述气囊是在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中使用的膝盖保护用气囊,
所述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配置于乘员的前方,
所述面板部形成为在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成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侧重叠的结构,
所述弯折部具有上侧外折部及下侧外折部而构成,该上侧外折部及下侧外折部配置在所述面板部的上下两侧,分别将弯折前的2片所述面板部的前端侧配置于一个所述面板部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囊,其中,
所述中间部在所述气囊的膨胀完成时,配置于作为所述保护对象的乘员的胫骨的前方。
CN201510404474.7A 2014-07-11 2015-07-10 气囊 Active CN1053138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3533 2014-07-11
JP2014143533A JP6164169B2 (ja) 2014-07-11 2014-07-11 エアバッ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13825A CN105313825A (zh) 2016-02-10
CN105313825B true CN105313825B (zh) 2018-01-12

Family

ID=54867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04474.7A Active CN105313825B (zh) 2014-07-11 2015-07-10 气囊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821750B2 (zh)
JP (1) JP6164169B2 (zh)
CN (1) CN105313825B (zh)
DE (1) DE10201500880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4169B2 (ja) * 2014-07-11 2017-07-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US10324986B2 (en) * 2016-05-27 2019-06-18 Hipmunk, Inc. Search de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on, and allocation
JP6702216B2 (ja) * 2017-02-03 2020-05-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6939227B2 (ja) * 2017-08-07 2021-09-22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エアバッグ折り畳み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53301B2 (ja) * 2018-02-16 2022-04-1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80577B2 (ja) * 2019-09-27 2022-11-3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13752976B (zh) * 2020-05-29 2023-04-25 宁波均胜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框架式空心安全气囊和安全气囊装置
JP7399290B2 (ja) * 2020-06-17 2023-12-15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US11498511B2 (en) * 2021-03-15 2022-11-15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assemblies including airbag bodies having sewn portion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same
US12162423B2 (en) * 2021-12-30 2024-12-10 Joyson Safety Systems Acquisition Llc Airbag module with pre-fold
KR20240104869A (ko) * 2022-12-28 2024-07-05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에어백 쿠션의 폴딩 방법 및 에어백 장치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0811B2 (en) * 2005-04-01 2008-04-01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CN101460340A (zh) * 2006-09-01 2009-06-17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DE102009007394A1 (de) * 2008-01-31 2009-08-20 TK Holdings, Inc., Auburn Hills Gassack

Family Cites Families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44777A (en) 1984-10-24 1985-10-01 Phillips Petroleum Company Combination alkylation-etherification process
US5496061A (en) 1995-03-31 1996-03-0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eat mounted air bag assembly
JPH0948307A (ja) * 1995-08-11 1997-02-18 Denso Corp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JP3357937B2 (ja) * 1996-02-07 2002-1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US5906395A (en) 1996-07-24 1999-05-25 Denso Corporation Air bag apparatus, folded air bag,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air bag
JPH1120587A (ja) * 1997-07-08 1999-01-26 Tokai Rika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577208B2 (ja) * 1997-12-09 2004-10-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72548B2 (ja) 1998-09-11 2006-05-1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993324B2 (ja) * 1998-10-13 2007-10-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371518B1 (en) 2000-02-23 2002-04-16 Breed Automotive Technology, Inc. Air bag, module and method of folding a side air bag or cushion
JP2002019560A (ja) * 2000-07-07 2002-01-23 Takata Corp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DE10039555B4 (de) 2000-08-07 2005-03-24 Takata-Petri Ag Gassack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Gassackes
US6945557B2 (en) * 2001-11-09 2005-09-20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2003160016A (ja) 2001-11-22 2003-06-03 Takata Corp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85913B2 (en) * 2002-11-22 2007-03-0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windshield curtain
US7090245B2 (en) * 2002-12-16 2006-08-15 Takata Corporation Leg protection system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JP4380313B2 (ja) * 2003-02-18 2009-12-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025376B2 (en) * 2003-03-04 2006-04-11 Autoliv Asp, Inc. One piece cushion for personal airbag
JP3784778B2 (ja) * 2003-04-22 2006-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5178607A (ja) * 2003-12-19 2005-07-07 Takata Corp ニーバッグ及び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US7455317B2 (en) * 2004-09-09 2008-11-25 Toyoda Gosei Co., Ltd. Airbag for front passenger's seat
JP4245590B2 (ja) * 2005-08-05 2009-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2007091177A (ja) * 2005-09-30 2007-04-12 Nippon Plast Co Ltd 車両用の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れを搭載した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007047B2 (ja) * 2006-01-13 2012-08-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376836B2 (ja) * 2008-05-30 2013-12-25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297649B2 (en) * 2009-07-16 2012-10-30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knee airbag having two chambers separated by an internal tether
JP5493586B2 (ja) * 2009-08-19 2014-05-1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JP5445083B2 (ja) * 2009-12-04 2014-03-1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2066660A1 (ja) * 2010-11-17 2012-05-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16362B2 (ja) * 2010-11-19 2014-06-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体及び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545282B2 (ja) * 2011-09-30 2014-07-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5819177B2 (ja) * 2011-12-15 2015-11-1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EP2653352B1 (en) * 2012-04-16 2016-11-30 Volvo Car Corporation Airbag arrangement
US8622417B1 (en) * 2012-07-05 2014-01-07 Autoliv Asp, Inc. Airbag with low-volume structure
JP2014043184A (ja) 2012-08-28 2014-03-13 Daihatsu Motor Co Ltd 車両の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12018450B4 (de) 2012-09-18 2015-02-1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ersonenkraftwagen mit einem sich am Fahrzeughimmel abstützenden Gassack eines Beifahrer- Frontgassackmoduls und Gassack für einen solchen Personenkraftwagen
US8485553B1 (en) * 2012-10-19 2013-07-1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rontal airbag assembly
GB2508005B (en) * 2012-11-16 2018-07-18 Ford Global Tech Llc Bag-in-bag safety restraint with directional inflation
JP6164169B2 (ja) * 2014-07-11 2017-07-1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50811B2 (en) * 2005-04-01 2008-04-01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CN101460340A (zh) * 2006-09-01 2009-06-17 高田株式会社 气囊及气囊装置
DE102009007394A1 (de) * 2008-01-31 2009-08-20 TK Holdings, Inc., Auburn Hills Gassack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5008801B4 (de) 2024-06-06
JP2016020107A (ja) 2016-02-04
DE102015008801A1 (de) 2016-01-14
US20160009243A1 (en) 2016-01-14
CN105313825A (zh) 2016-02-10
JP6164169B2 (ja) 2017-07-19
US10351093B2 (en) 2019-07-16
US20180050655A1 (en) 2018-02-22
US9821750B2 (en) 2017-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3825B (zh) 气囊
JP6064876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03214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2341277B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5357977B2 (ja) ニーエアバッグ
US9067563B2 (en) Head protection airbag apparatus
JP5445672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145102B2 (en) Vehicle side airbag device
US7900958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s seat
JP5962563B2 (ja) 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US10207668B2 (en) Side airbag device
CN104512368B (zh) 气囊及具备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US8668224B2 (en) Check valve for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US10780859B2 (en) Passenger seat airbag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same
US9290149B2 (en) Airbag apparatus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CN107848486A (zh) 用于保护人的可充气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模块、包括这种安全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以及制造可充气安全气囊的方法
US9707923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front passenger seat
US9783148B2 (en) Air bag cover with integrated steering panel
US9539979B2 (en) Passenger airbag, passenger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CN103101504A (zh) 气囊装置
CN103025587A (zh) 侧面安全气囊及其制作方法
JP2009262689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001362A (ja) エアバッグとエアバッグを製作するための方法
US7255367B2 (en) Air bag
US8801029B2 (en) Airba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