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98480A - 杆式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杆式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98480A CN105098480A CN201510250070.7A CN201510250070A CN105098480A CN 105098480 A CN105098480 A CN 105098480A CN 201510250070 A CN201510250070 A CN 201510250070A CN 105098480 A CN105098480 A CN 1050984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bonding part
- receiving portion
- housing
- chime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杆式连接器,防止结构变得过度复杂,提高嵌合开始位置的杆的保持力。杆具有以覆盖第一壳体的侧面的方式配置的侧板,侧板以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完成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壳体。在侧板设有临时卡定部和辅助卡定部。在嵌合开始位置,临时卡定部卡定于第一壳体的临时卡定承受部,辅助卡定部卡定于第一壳体的辅助卡定承受部。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嵌合开始时,临时卡定部被第二壳体的解除部按压而向解除与临时卡定承受部的卡定的方向挠曲变形,与此相伴地,侧板扩开,辅助卡定部向解除与辅助卡定承受部的卡定的方向位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杆式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杆式连接器具备能够相互嵌合的一对雌雄壳体和杆。杆整体形成为门型,由操作部和从操作部的两端相互平行地突出的一对凸轮板部构成。而且,杆以跨越雌壳体的方式安装,设为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在两凸轮板部设有临时卡定片。另一方面,雌壳体具有临时卡定突部。另外,雄壳体具有解除突部。
在此,杆的临时卡定片弹性地卡定于雌壳体的临时卡定突部,从而将杆保持于嵌合开始位置。当两壳体较浅地嵌合时,雄壳体的解除突部与临时卡定片干涉而使临时卡定片向解除与临时卡定突部的卡定的方向挠曲变形。由此,杆成为能够朝向嵌合完成位置转动的状态。之后,当转动杆时,在杆与雄壳体之间凸轮作用起作用,两壳体以低嵌合力嵌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28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以往的杆式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嵌合开始位置的临时卡定片与临时卡定突部之间的卡定部位在一块凸轮板部仅有一处,因此例如当外部异物与临时卡定片干涉时,存在临时卡定片与临时卡定突部的卡定不慎解除的隐患。鉴于此问题,也可以形成为在一块凸轮板部设置多处临时卡定片与临时卡定突部的卡定部位来提高嵌合开始位置的杆的保持力的结构。但是,若与设于凸轮板部的多个临时卡定片相对应地也在雄壳体设置多个解除突部,则存在整体的结构变得复杂而并不优选的情况。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结构变得过度复杂,并提高嵌合开始位置的杆的保持力。
本发明的杆式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二壳体,具有解除部;第一壳体,能够嵌合于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临时卡定承受部和辅助卡定承受部;以及杆,具有以覆盖上述第一壳体的侧面的方式配置的侧板,上述侧板支承于上述第一壳体的侧面并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在上述嵌合开始位置上述侧板在与上述第二壳体卡合的状态下转动,从而能够进行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在上述侧板设有临时卡定部和辅助卡定部,上述临时卡定部在上述嵌合开始位置卡定于上述临时卡定承受部,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开始时,被上述解除部按压而向解除与上述临时卡定承受部的卡定的方向挠曲变形,上述辅助卡定部在上述嵌合开始位置卡定于上述辅助卡定承受部,与上述临时卡定部一起限制上述杆向上述嵌合完成位置的转动,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开始时,由于与上述临时卡定部挠曲变形相伴地上述侧板扩开,而向解除与上述辅助卡定承受部的卡定的方向位移,允许上述杆向上述嵌合完成位置的转动。
发明效果
当杆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除了杆的临时卡定部卡定于第一壳体的临时卡定承受部之外,杆的辅助卡定部也卡定于第一壳体的辅助卡定承受部。因此,嵌合开始位置的杆的保持力提高。
并且,在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嵌合开始时,临时卡定部被解除部按压而向解除与临时卡定承受部之间的卡定的方向挠曲变形,与此相伴地,侧板扩开,从而使辅助卡定部向解除与辅助卡定承受部之间的卡定的方向位移。因此,即使是在杆设有辅助卡定部的情况下,也无需在第二壳体设置用于解除辅助卡定部与辅助卡定承受部的卡定的专用的解除结构,而能够防止结构变得过度复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杆式连接器中杆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较浅地嵌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杆处于嵌合开始位置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主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杆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较浅地嵌合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主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杆到达嵌合完成位置而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标准嵌合的状态的第一壳体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壳体的侧视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杆处于嵌合完成位置时的第一壳体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杆的侧视图。
图9是第一壳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
上述辅助卡定承受部具有在上述杆向上述嵌合完成位置转动的方向上与上述辅助卡定部抵接的第一限制承受面和在上述杆从上述嵌合完成位置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方向上与上述辅助卡定部抵接的第二限制承受面。利用辅助卡定承受部的第二限制承受面,也能够抑制杆从嵌合完成位置向相反方向转动。特别是由于第一限制承受面与第二限制承受面集中设置于辅助卡定承受部,因此不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
上述辅助卡定承受部具有在上述杆向上述嵌合完成位置转动的方向上与上述辅助卡定部抵接的第一限制承受面,该第一限制承受面以在上述侧板扩开的方向上也与上述辅助卡定部抵接的方式形成为倒锥状。由于在侧板扩开的方向上辅助卡定承受部的第一限制承受面也与辅助卡定部抵接,因此防止侧板因与外部异物等的干涉而扩开。其结果,更加可靠地防止杆不慎向嵌合完成位置转动。
上述侧板在从上述嵌合开始位置到达上述嵌合完成位置的过程中,从扩开状态弹性地恢复成原来的自然状态。在嵌合完成位置,侧板恢复成自然状态,因此能够防止侧板从第一壳体脱落。
<实施例>
利用图1~图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杆式连接器具备能够相互嵌合的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60以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壳体10的杆80。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60在嵌合开始时相互对置的面侧设为前侧。另外,关于上下方向,以各图为基准。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宽度方向与图2~图4以及图7的左右方向意义相同。
第二壳体60为合成树脂制,虽详细内容未图示,但是如图1以及图3所示,具有大致方块状的壳体主体61。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61,以沿前后延伸的方式设有多个第二孔穴62。在各第二孔穴62内,从后方插入并保持有雌端子配件65(参照图5)。雌端子配件65连接于电线63的终端部。而且,雌端子配件65在前端部具有筒状的箱部64。
如图3所示,在壳体主体61的两侧面(宽度方向两端面),突出地设有一对凸轮从动件66。凸轮从动件66呈大致圆柱状。另外,在壳体主体61的两侧面,突出地设有一对解除部67。解除部67呈小肋状,且沿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剖面形成为大致梯形状。
第一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5以及图9所示,具有大致方块状的端子收容部11以及从端子收容部11的前端外周向前方突出的筒状的罩部12。如图5所示,在端子收容部11,以沿前后延伸的方式设有多个第一孔穴13。在各第一孔穴13内,从后方插入并保持有雄端子配件15。雄端子配件15连接于电线14的终端部。在雄端子配件15的前端部设有向前方突出的接头部16。在雄端子配件15标准地插入第一孔穴13时,接头部16以向罩部12内突出的方式配置。另外,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60的标准嵌合时,接头部16插入并连接于在第二壳体60安装的雌端子配件65的箱部64(参照图5)。
如图9所示,在罩部12的前端部,从上壁19到两侧壁20(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壁)的上端部,以向前方开放的方式设有切口部17。在罩部12的两侧壁20的外表面突出地设有一对支轴18。支轴18呈大致圆柱状,配置于靠近端子收容部11的位置。另外,在罩部12的两侧壁20设有一对主卡定承受部21。主卡定承受部21形成为沿前后延伸且向罩部12的前缘开口的槽状的形态。该主卡定承受部21配置于与支轴18几乎相同的高度位置。如图2、图4以及图7所示,在主卡定承受部21的上侧的槽缘设有从罩部12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侧向上倾斜的主卡定承受缘22。
另外,如图9所示,在罩部12的两侧壁20设有一对临时卡定承受部23。临时卡定承受部23形成为沿前后较短地延伸且向罩部12的前缘开口的槽口状的形态。该临时卡定承受部23侧视呈矩形状,在主卡定承受部21的下方与主卡定承受部21隔开间隔并列配置。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上侧的槽缘设有从罩部12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侧向上倾斜的临时卡定承受缘24。另外,在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下侧的槽缘设有从罩部12的外表面朝向内表面侧向下倾斜的对置缘25。
而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罩部12的两侧壁20突出地设有一对辅助卡定承受部26。辅助卡定承受部26呈方块状,实质上无法挠曲变形。而且,如图9所示,辅助卡定承受部26在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下方与临时卡定承受部23隔开间隔并列配置。具体地说,辅助卡定承受部26配置于罩部12的前端下缘的一角附近。
如图9所示,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上表面(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与突出端面交叉的4个面中的、在杆80向后述的嵌合完成位置的转动方向上与临时卡定部对置的面)构成作为沿前后方向的第一限制承受面27。另外,如图2以及图3所示,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第一限制承受面27形成为从基端朝向突出端向上倾斜的倒锥状的形态。而且,如图9所示,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后表面构成作为与第一限制承受面27相邻接且沿与第一限制承受面27大致正交的高度方向的第二限制承受面28。此外,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突出量(从侧壁20的外表面起的突出量)与杆80的后述的侧板81的板厚相比足够地小。
接着,说明杆80。杆80同样为合成树脂制,如图2~图4所示,整体呈门型,由一对侧板81以及架设于两侧板81之间的连结部82构成。该杆80以跨越第一壳体10的方式安装于第一壳体10。
连结部82为从与两侧板81相连的宽度方向两端朝向中央逐渐变得薄壁的拱状的形态。
两侧板81相互平行地配置,且以覆盖第一壳体10的两侧面的方式配置。而且,如图8所示,在侧板81贯通地设有轴承受孔83。如图1以及图6所示,该杆80形成为能够在第一壳体10的支轴18嵌合支承于侧板81的轴承受孔83的状态下,相对于第一壳体10以支轴18为中心在嵌合开始位置(参照图1~图3)与嵌合完成位置(参照图4、图6以及图7)之间转动。在嵌合开始位置,如图1所示,连结部82配置于第一壳体10的图示上后方,在嵌合完成位置,如图6所示,连结部82配置于第一壳体10的图示上前方。因此,杆80从嵌合开始位置至嵌合完成位置大体转动了将近180度。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侧板81的内表面设有凸轮槽84。凸轮槽84虽未图示详细内容,但是形成为沿规定方向延伸且向侧板81的外周缘开口的形态。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60的嵌合过程中,第二壳体60的凸轮从动件66在侧板81的凸轮槽84的槽缘滑动,从而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60的嵌合以低操作力进行。
另外,如图8所示,在侧板81,在连结部82与轴承受孔83之间开设有大致U字形的第一缺口85、第二缺口86。而且,在侧板81,在第一缺口85、第二缺口86内设有主卡定部87。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主卡定部87仅设于两侧板81中的一方的侧板81。主卡定部87能够以第一缺口85、第二缺口86彼此两端间划分出的一对翼部88为支点挠曲变形。在主卡定部87的两自由端部中的、在第一缺口85内在嵌合开始位置朝向上方的端部设有主卡定突起89。如图7所示,主卡定突起89形成为向侧板81的内侧(两侧板81的相互对置的面之间)突出的形态。当杆80到达嵌合完成位置时,伴有主卡定部87的挠曲动作之后,主卡定突起89挂止于主卡定承受部21的主卡定承受缘22。
如图7所示,主卡定突起89具有在嵌合完成位置沿主卡定承受部21的主卡定承受缘22的倾斜方向倾斜的倒锥状的主卡定缘79。如图1以及图8所示,在主卡定部87的两自由端部中的、在第二缺口86内在嵌合开始位置朝向下方的端部设有解除操作部90。解除操作部90形成为向宽度方向两侧突出且向外侧(与两侧板81的相互对置的面相反的一侧)鼓出的形态。在杆80处于嵌合完成位置时,若按压解除操作部90,则使得主卡定部87挠曲变形而能够解除主卡定突起89与主卡定承受部21的卡定。
另外,如图1以及图8所示,在侧板81,在隔着轴承受孔83而与主卡定部87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开设有大致U字形的第三缺口91。而且,在侧板81,在第三缺口91内设有临时卡定部92。临时卡定部92能够以侧板81中的第三缺口91的两端间的基端部93为支点挠曲变形。如图1所示,临时卡定部92的自由端部以在嵌合开始位置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而且,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临时卡定部92的自由端部设有临时卡定突起94。临时卡定突起94呈爪状,形成为向侧板81的内侧突出的形态。如图2所示,在杆80到达嵌合开始位置时,伴有临时卡定部92的挠曲动作之后,临时卡定突起94挂止于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临时卡定承受缘24。由此,阻止杆80朝向嵌合完成位置转动。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临时卡定突起94具有在嵌合开始位置沿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临时卡定承受缘24的倾斜方向倾斜的倒锥状的临时卡定缘95。如图8所示,在临时卡定部92,以切入的方式设有使临时卡定缘95向外侧露出的槽口96。
而且,如图1以及图8所示,在侧板81,在隔着轴承受孔83而与连结部8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有辅助卡定部97。辅助卡定部97呈侧视大致L字形的切口凹状,如图1所示,在嵌合开始位置向下方开放,如图6所示,在嵌合完成位置向斜上后方开放。辅助卡定部97自身实质上无法挠曲变形。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辅助卡定部97被划分为在嵌合开始位置朝向下方的沿宽度方向的第一限制面98和在嵌合开始位置朝向前方的沿上下方向的第二限制面99。
如图1所示,在杆80到达嵌合开始位置时,辅助卡定部97的第一限制面98配置为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第一限制承受面27相对而能够沿该第一限制承受面27抵接。如图2所示,辅助卡定部97的第一限制面98形成为在嵌合开始位置沿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第一限制承受面27的倾斜方向倾斜的形态。另外,如图1所示,在杆80到达嵌合开始位置时,辅助卡定部97的第二限制面99配置为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第二限制承受面28相对而能够沿该第二限制承受面28抵接。
以上为本实施例的杆式连接器的结构,接着,说明杆式连接器的作用效果。
首先,将杆80组装于第一壳体10。如图2所示,在将杆80组装于嵌合开始位置时,杆80的临时卡定部92弹性地卡定于第一壳体10的临时卡定承受部23。此时,临时卡定部92的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临时卡定承受缘24沿临时卡定突起94的临时卡定缘95抵接,从而限制杆80朝向嵌合完成位置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另外,如图2所示,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临时卡定承受缘24配置为能够从外侧抵接于临时卡定突起94的临时卡定缘95,从而抑制杆80的侧板81向远离第一壳体10的侧面的方向扩开。而且,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对置缘25配置为能够沿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下缘(与临时卡定缘95相反的一侧的缘部)抵接。
在将杆80组装于嵌合开始位置的过程中,杆80的侧板81攀上第一壳体10的辅助卡定承受部26,而使得侧板81向外侧弹性地扩开。在杆80组装于嵌合开始位置时,侧板81弹性地复原,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一壳体10的辅助卡定承受部26嵌入杆80的辅助卡定部97。此时,辅助卡定部97的第一限制面98沿前后方向抵接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第一限制承受面27,从而限制杆80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另外,辅助卡定部97的第二限制面99沿高度方向抵接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第二限制承受面28,从而也限制杆80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除了临时卡定部92与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卡定作用之外,还利用辅助卡定部97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卡定作用,来可靠地阻止杆80向与嵌合完成位置及嵌合完成位置相反的方向转动。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即使未图示的外部异物抵接于杆80的临时卡定部92而造成临时卡定部92损伤等,只要维持辅助卡定部97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卡定,杆80就不会不慎向嵌合完成位置转动。此外,如图2所示,在杆80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杆80的凸轮槽84的入口与罩部12的主卡定承受部21连通且朝向前方配置。
接着,第二壳体60的壳体主体61较浅地嵌合于第一壳体10的罩部12内。如此一来,第二壳体60的凸轮从动件66经由主卡定承受部21进入凸轮槽84的入口。另外,如图3所示,第二壳体60的解除部67与临时卡定部92的临时卡定突起94干涉而使临时卡定部92向外侧挠曲变形。由此,临时卡定部92从临时卡定承受部23分离,与临时卡定承受部23之间的卡定解除。而且,伴随于临时卡定部92被解除部67按压而向外侧挠曲变形,侧板81也向外侧弹性地扩开。
在此,侧板81的端部的扩开量设为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突出量相同、或稍微超出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突出量。因此,如图3所示,当使侧板81向外侧扩开时,设于侧板81的端部的辅助卡定部97位移至能够越过辅助卡定承受部26为止。因此,几乎与解除临时卡定部92与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卡定同时地,辅助卡定部97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卡定也自动解除。这样一来,杆80向嵌合完成位置的转动被允许。
接着,杆80朝向嵌合完成位置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于杆80转动,凸轮从动件66在凸轮槽84的槽缘滑动,在杆80与第2壳体60之间发挥凸轮作用。在杆80到达嵌合完成位置为止的期间,临时卡定部92从解除部67分离,侧板81弹性地复原,返回原来的自然状态(参照图4)。而且,在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60到达嵌合完成位置时,如图7所示,主卡定部87弹性地卡定于主卡定承受部21。此时,主卡定承受部21的主卡定承受缘22沿主卡定突起89的主卡定缘79抵接,从而限制杆80向返回嵌合开始位置的方向转动。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杆80处于嵌合开始位置时,除了杆80的临时卡定部92卡定于第一壳体10的临时卡定承受部23之外,杆80的辅助卡定部97也卡定于第一壳体10的辅助卡定承受部26。因此,嵌合开始位置的杆80的保持力提高。另外,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60的嵌合开始时,如图3所示,临时卡定部92被解除部67按压而向作为解除与临时卡定承受部23的卡定的方向的外侧挠曲变形,与此相伴地,侧板81扩开,从而使辅助卡定部97向解除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卡定的方向位移。因此,即使是在杆80设有辅助卡定部97的情况,也无需在第二壳体60设置用于解除辅助卡定部97与补助卡定承受部26的卡定的专用的解除结构,而能够防止结构变得过度复杂。
另外,由于限制杆80向嵌合完成位置的转动的第一限制承受面27和限制杆80向与嵌合完成位置相反的方向的转动的第二限制承受面28集中设置于辅助卡定承受部26,因此不会导致结构的复杂化。
而且,由于辅助卡定承受部26的第一限制承受面27以在侧板81的扩开方向上也与辅助卡定部97抵接的方式形成为倒锥状,因此防止侧板81因与外部异物等的干涉而扩开。其结果是,进一步可靠地防止杆80不慎向嵌合完成位置转动。
另外,由于在杆80到达嵌合完成位置为止的期间,侧板81恢复成自然状态,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侧板81从第一壳体10脱落。
<其他实施例>
以下,说明其他实施例。
(1)也可以是仅在两侧板中的任一方的侧板设置临时卡定部的结构。相同地,也可以是仅在两侧板中的任一方的侧板设置辅助卡定部的结构。
(2)杆也可以是仅由一块侧板构成的结构。
(3)供杆安装的第一壳体也可以是供雌端子配件安装的雌型的连接器壳体。
(4)辅助卡定部与辅助卡定承受部中的任一方也可以是能够挠曲变形的形态。
(5)也可以与上述本实施例相反地,将辅助卡定部形成为凸状,将辅助卡定承受部形成为凹状。
标号说明
10、第一壳体
11、罩部
23、临时卡定承受部
26、辅助卡定承受部
27、第一限制承受面
28、第二限制承受面
60、第二壳体
67、解除部
80、杆
81、侧板
92、临时卡定部
97、辅助卡定部
98、第一限制面
99、第二限制面
Claims (4)
1.一种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二壳体,具有解除部;
第一壳体,能够嵌合于上述第二壳体,具有临时卡定承受部和辅助卡定承受部;以及
杆,具有以覆盖上述第一壳体的侧面的方式配置的侧板,上述侧板支承于上述第一壳体的侧面并能够在嵌合开始位置与嵌合完成位置之间转动,在上述嵌合开始位置上述侧板在与上述第二壳体卡合的状态下转动,从而能够进行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
在上述侧板设有临时卡定部和辅助卡定部,
上述临时卡定部在上述嵌合开始位置卡定于上述临时卡定承受部,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开始时,被上述解除部按压而向解除与上述临时卡定承受部的卡定的方向挠曲变形,
上述辅助卡定部在上述嵌合开始位置卡定于上述辅助卡定承受部,与上述临时卡定部一起限制上述杆向上述嵌合完成位置的转动,在上述第一壳体与上述第二壳体的嵌合开始时,由于与上述临时卡定部挠曲变形相伴地上述侧板扩开,而向解除与上述辅助卡定承受部的卡定的方向位移,允许上述杆向上述嵌合完成位置的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卡定承受部具有在上述杆向上述嵌合完成位置转动的方向上与上述辅助卡定部抵接的第一限制承受面和在上述杆从上述嵌合完成位置向相反方向转动的方向上与上述辅助卡定部抵接的第二限制承受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辅助卡定承受部具有在上述杆向上述嵌合完成位置转动的方向上与上述辅助卡定部抵接的第一限制承受面,该第一限制承受面以在上述侧板扩开的方向上也与上述辅助卡定部抵接的方式形成为倒锥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杆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侧板在从上述嵌合开始位置到达上述嵌合完成位置的过程中,从扩开状态弹性地恢复成原来的自然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02397A JP6221931B2 (ja) | 2014-05-16 | 2014-05-16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JP2014-102397 | 2014-05-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98480A true CN105098480A (zh) | 2015-11-25 |
CN105098480B CN105098480B (zh) | 2019-04-19 |
Family
ID=54578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50070.7A Active CN105098480B (zh) | 2014-05-16 | 2015-05-15 | 杆式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21931B2 (zh) |
CN (1) | CN10509848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5730A (zh) * | 2020-04-24 | 2021-10-26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杠杆式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2039253A (ja) * | 2020-08-28 | 2022-03-1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584A (zh) * | 1996-02-15 | 1997-10-08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杆型接插件 |
JP2004319126A (ja) * | 2003-04-11 | 2004-11-11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CN1610191A (zh) * | 2003-10-16 | 2005-04-27 |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3001066A (zh) * | 2011-09-12 | 2013-03-27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接合体 |
CN103444017A (zh) * | 2011-03-16 | 2013-12-1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杠杆夹具和连接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22874A (ja) * | 2001-07-06 | 2003-01-24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
2014
- 2014-05-16 JP JP2014102397A patent/JP62219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5-15 CN CN201510250070.7A patent/CN1050984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584A (zh) * | 1996-02-15 | 1997-10-08 |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 杆型接插件 |
JP2004319126A (ja) * | 2003-04-11 | 2004-11-11 |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
CN1610191A (zh) * | 2003-10-16 | 2005-04-27 |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3444017A (zh) * | 2011-03-16 | 2013-12-11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杠杆夹具和连接器装置 |
CN103001066A (zh) * | 2011-09-12 | 2013-03-27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连接器接合体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5730A (zh) * | 2020-04-24 | 2021-10-26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杠杆式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21931B2 (ja) | 2017-11-01 |
JP2015220075A (ja) | 2015-12-07 |
CN105098480B (zh) | 2019-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41839B (zh) | 杆式连接器 | |
CN104253329B (zh) | 卡连接器和接触件 | |
EP2493031A1 (en) |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it | |
CN102437457B (zh) | 连接器 | |
EP2416453B1 (en) | Terminal fitting | |
EP2571105B1 (en) |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provided therewith | |
US9812806B2 (en) | Terminal fitting and connector | |
CN103811909A (zh) | 连接器 | |
US9246249B2 (en) | Card connector for different specifications of electronic cards | |
CN102007649A (zh) | 防水构造及防水连接器 | |
CN103794931A (zh) | 连接器 | |
CN104143726A (zh) | 连接器 | |
EP1724883A1 (en) | A connector and a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06299869A (zh) | 连接器 | |
CN104882735A (zh) | 连接器 | |
CN105098480A (zh) | 杆式连接器 | |
CN103765690A (zh) | 连接器 | |
CN101635398B (zh) | 卡连接器 | |
CN103811908A (zh) | 连接器 | |
CN103531951B (zh) | 连接器 | |
CN105576458A (zh) | 连接器 | |
EP2705580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plug with key to avoid contact damage | |
EP2654135B1 (en) |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 |
JP2006107820A (ja) | コネクタ | |
EP2317609B1 (en) | Connector, series of connector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