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0624A - 感光体盒 - Google Patents
感光体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50624A CN104950624A CN201510148441.0A CN201510148441A CN104950624A CN 104950624 A CN104950624 A CN 104950624A CN 201510148441 A CN201510148441 A CN 201510148441A CN 104950624 A CN104950624 A CN 10495062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drum
- roller
- base
-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30182556 Polyacetal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676 acrylonitrile butadiene 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9—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cleaning uni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58—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roller or a polygonal rotating cleaning member; Details thereof, e.g. surface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感光体盒,能够确实并且稳定地清洁感光鼓的表面,包括:感光鼓,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鼓齿轮,配置在所述感光鼓的在所述第一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清洁构件,被构成为清洁所述感光鼓的表面,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清洁齿轮,配置在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的在所述第二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中间齿轮,与所述鼓齿轮啮合;第二中间齿轮,与所述第一清洁齿轮啮合;以及十字滑块联轴节,包括所述第二中间齿轮,被构成为将来自所述第一中间齿轮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清洁齿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使用的感光体盒。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形成设备,已知一种打印机,其具有感光鼓,以及用于对感光鼓的表面上的附着物进行刮削和回收的滑擦辊。
作为上述打印机,已知一种打印机,其被构成为通过多个惰轮将驱动从固定在感光鼓的轴端部的鼓齿轮传递到固定在滑擦辊的旋转轴的滑擦辊齿轮,通过使感光鼓与滑擦辊的圆周速度之比大,来以较佳的效率回收感光鼓的表面上的附着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32955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打印机中,滑擦辊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感光鼓摆动,同时通过施力弹簧被向着感光鼓施力。由此,一边允许滑擦辊从感光鼓离开的微小移动,一边使感光鼓与滑擦辊总是接触。但是,由于滑擦辊从感光鼓离开的微小移动,使得在从鼓齿轮到滑擦辊齿轮之间的任意齿轮之间发生晃动,使得滑擦辊相对于感光鼓的圆周速度之比临时变动等,导致对感光鼓的表面上的附着物的刮削程度发生不均匀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感光体盒,其能够确实并且稳定地清洁感光鼓的表面。
(1)本发明的感光体盒,包括:感光鼓,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鼓齿轮,配置在所述感光鼓的在所述第一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清洁构件,被构成为清洁所述感光鼓的表面,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清洁齿轮,配置在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的在所述第二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中间齿轮,与所述鼓齿轮啮合;第二中间齿轮,与所述第一清洁齿轮啮合;以及十字滑块联轴节,包括所述第二中间齿轮,被构成为将来自所述第一中间齿轮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清洁齿轮。
根据上述结构,从外部传递到鼓齿轮的驱动力通过第一中间齿轮和十字滑块联轴节而传递到第一清洁齿轮,因此,能够将感光鼓与第一清洁构件的圆周速度之比设定为大。
此外,即使在因为感光鼓的旋转和第一清洁构件的旋转而发生第一清洁构件相对于感光鼓微小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具有被构成为将来自第一中间齿轮的驱动力向第一清洁齿轮传递的十字滑块联轴节,也能够吸收齿轮彼此之间的轴偏移,能够将从外部输入的驱动力稳定地传递到第一清洁构件。
其结果是,能够使感光鼓与第一清洁构件之间的圆周速度之比大,即使齿轮彼此之间不发生轴偏移也能够从感光鼓到第一清洁构件稳定地传递驱动力。
因此,能够由第一清洁构件确实并且稳定地清洁感光鼓的表面,并且能够抑制因齿轮彼此之间的轴偏移而导致感光鼓产生旋转不均匀,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图像形成操作。
(2)所述感光体盒具有多个中间齿轮,所述多个中间齿轮包括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齿轮,所述多个中间齿轮被构成为相对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速度降低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的旋转速度。
根据上述结构,与相对于感光鼓的旋转速度第一清洁构件的旋转速度增加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第一清洁构件来清洁感光鼓的表面,而没有不均匀。
(3)当从所述第一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清洁齿轮配置在所述鼓齿轮与所述十字滑块联轴节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第一清洁构件夹在鼓齿轮与十字滑块联轴节之间而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因此,能够有效率地配置第一清洁齿轮、鼓齿轮和十字滑块联轴节。
(4)还包括第二清洁构件,所述第二清洁构件被构成为清洁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的表面,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第三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二中间齿轮是配置在所述第二清洁构件的在所述第三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三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第二清洁齿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提高第二清洁构件回收纸粉的性能。
而且,因为将驱动力输入到第二清洁构件的第二清洁齿轮被十字滑块联轴节所具有,因此,能够抑制构件数量的增加。
(5)所述十字滑块联轴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啮合的第三中间齿轮。
根据上述结构,从鼓齿轮到被传递驱动力的第一清洁齿轮之间,还具有第三中间齿轮,因此,能够确实使感光鼓与第一清洁构件之间的圆周速度之比大。
(6)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所述第一清洁齿轮被配置为当从所述第一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看时至少部分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配置为第一中间齿轮与第一清洁齿轮部分重叠,能够抑制感光体盒的大型化。
(7)还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所述第三中间齿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支撑构件,能够固定第一中间齿轮和第三中间齿轮之间的齿轮节距。
因此,能够将驱动力确实从第一中间齿轮向第三中间齿轮传递,因此,能够将驱动力进一步确实从鼓齿轮传递到第一清洁齿轮。
此外,因为能够抑制齿轮彼此之间的轴偏移,因此,能够抑制感光鼓发生旋转不均匀,能够稳定地进行图像形成操作。
(8)所述第三中间齿轮的直径比所述鼓齿轮的直径小,比所述第一中间齿轮的直径大。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比鼓齿轮的直径小的第三中间齿轮和第一中间齿轮,能够一边使感光体盒小型化,一边确实清洁感光鼓的表面。
(9)所述感光鼓和所述第一清洁构件被构成为在所述感光鼓与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相接触的位置以相同的方向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使感光鼓与第一清洁构件在接触位置方向相同地旋转,并且使圆周速度之比大,因此,能够进一步确实由第一清洁构件清洁感光鼓的表面。
本发明的感光体盒,能够确实并且稳定地清洁感光鼓的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鼓盒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使用图1所示鼓盒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中央剖视图。
图3是从左后方看图1所示鼓盒的立体图。
图4A是图1所示鼓盒的后方部分的右视图,示出分离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
图4B是图1所示鼓盒的后方部分的侧剖视图,示出分离杆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
图5A是图1所示鼓盒的后方部分的右视图,示出分离杆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图5B是图1所示鼓盒的后方部分的侧剖视图,示出分离杆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图6是图4A的A-A剖视图。
图7A是从右前方看图1所示盖框体被卸下的鼓盒的立体图。
图7B是通过图7A的一次辊和二次辊两者的中心的剖视图,在图7B中,简单起见省略了基部框体。
图8A是从右后方看图7A所示一次电极和二次电极的立体图。
图8B是从左前方看图7A所示一次电极和二次电极的立体图。
图9是从左上方看图3所示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从右后方看图3所示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0中,简单起见省略了鼓框体。
图11A是从右方看图3所示驱动单元的侧剖视图。
图11B是从上方看图11A所示驱动传递机构的俯视图,在图11B中,简单起见省略了鼓框体和齿轮保持部。
图12是从左后方看图1所示鼓盒的立体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鼓盒相对于设备本体的安装操作的说明图,示出安装操作初期的状态。
图13B是接着图13A用于说明鼓盒相对于设备本体的安装操作的说明图,示出安装操作中途的状态。
图14A是接着图13B用于说明鼓盒相对于设备本体的安装操作的说明图,示出安装操作中途的状态。
图14B是接着图14A用于说明鼓盒相对于设备本体的安装操作的说明图,示出安装操作完成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1、鼓盒的概要
如图1所示,作为感光体盒的一个例子的鼓盒1呈俯视时大体框状的有底框状。鼓盒1包括:作为感光体的一个例子的感光鼓2;作为带电器的一个例子的电晕(scorotron)型带电器3;转印辊4;以及清洁单元5。
在以下的说明中,当言及鼓盒1的方向时,以感光鼓2所配置方为鼓盒1的后方,以其相反方为鼓盒1的前方。以从前方看鼓盒1时为左右的基准。具体来说,关于鼓盒1的方向,以各图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基准。
如图3所示,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如图4B所示,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即后述一对辊轴引导部201所延伸的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如图4A所示,上下方向是第三方向的一个例子。如图13A所示,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即鼓盒1相对于后述设备本体12装卸的方向是第四方向的一个例子。左方是第一方向的一方的一个例子,右方是第一方向的另一方的一个例子。
感光鼓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感光鼓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鼓盒1的后端部。
电晕型带电器3在感光鼓2的上方与感光鼓2隔着间隔而配置。
转印辊4配置在感光鼓2的下方。转印辊4与感光鼓2的下端部接触。
清洁单元5配置在感光鼓2的后方。清洁单元5具有:作为第一清洁构件、清洁辊和旋转体的一个例子的一次辊6;作为第二清洁构件的一个例子的二次辊7;海绵刮削器8;以及驻留部9。
一次辊6配置在感光鼓2的后上方。一次辊6与感光鼓2的后上端部接触。
二次辊7配置在一次辊6的后上方。二次辊7与一次辊6的后上端部接触。
海绵刮削器8配置在二次辊7的上方。海绵刮削器8与二次辊7的上端部接触。
驻留部9呈前上方开放的大体盒状。驻留部9配置在二次辊7的下方。
2、鼓盒的使用方式
如图2所示,鼓盒1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11来使用。
图像形成设备11是电子照相方式的黑白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11包括:作为图像形成设备本体的一个例子的设备本体12;处理盒13;扫描单元14;以及定影单元15。
设备本体12呈大体盒状。设备本体12具有开口部16、前盖17、供纸盘18和排纸盘19。
开口部16配置在设备本体12的前端部。开口部16在前后方向上连通设备本体12的内外,使得允许处理盒13通过。
前盖17配置在设备本体12的前端部。前盖17呈大体平板状。前盖17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能够以其下端部为支点摆动的方式支撑在设备本体12的前壁。前盖17被构成为打开和关闭开口部16。
供纸盘18配置在设备本体12的底部。供纸盘18被构成为容纳纸张P。
排纸盘19配置在设备本体12的上壁的前半部。排纸盘19从设备本体12的上表面向下方凹,从而放置纸张P。
处理盒13容纳在设备本体12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处理盒13被构成为通过开口部16相对于设备本体12安装或卸下。处理盒13具有上述鼓盒1和显影盒20。
显影盒20在感光鼓2的前方安装到鼓盒1。显影盒20包括显影辊21、供给辊22、层厚限制片23和调色剂容纳部24。
显影辊2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盒20的后端部。显影辊21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显影辊21与感光鼓2的前端部接触。
供给辊22配置在显影辊21的前下方。供给辊2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盒20。供给辊22与显影辊21的前下端部接触。
层厚限制片23配置在显影辊21的前上方。层厚限制片23与显影辊21的前端部接触。
调色剂容纳部24配置在供给辊22和层厚限制片23的前方。调色剂容纳部24被构成为容纳调色剂。
扫描单元14配置在处理盒13的上方。扫描单元14被构成为向感光鼓2基于图像数据射出激光束。
定影单元15配置在处理盒13的后方。定影单元15包括加热辊26和与加热辊26的后下端部有压力地接触的加压辊27。
当图像形成设备11开始图像形成操作时,电晕型带电器3使感光鼓2的表面均匀带电。扫描单元14使感光鼓2的表面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的表面基于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
供给辊22将调色剂容纳部24内的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21。这时,调色剂在显影辊21与供给辊22之间正极性摩擦带电,承载在显影辊21。层厚限制片23将显影辊21所承载的调色剂的层厚限制为一定厚度。
承载在显影辊21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表面的静电潜像。由此,调色剂图像承载在感光鼓2的表面
纸张P通过各种辊的旋转从供纸盘18在预定时刻一次一个地供给到感光鼓2与转印辊4之间。感光鼓2表面的调色剂图像当纸张P通过感光鼓2与转印辊4之间时转印到纸张P。
然后,纸张P在通过加热辊26与加压辊27之间时被加热和加压。由此,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到纸张P。然后,纸张P排出到排纸盘19。
一次辊6和二次辊7以比感光鼓2的表面电位高的电位正极性带电。更具体地,二次辊7以比一次辊6高的电位正极性带电。
附着在感光鼓2上的纸粉当与一次辊6接触时被回收到一次辊6上。即,一次辊6清洁感光鼓2的表面。回收到一次辊6的纸粉当与二次辊7接触时被回收到二次辊7上。
然后,回收到二次辊7上的纸粉被海绵刮削器8刮削,驻留在驻留部9。
3、鼓盒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3所示,鼓盒1包括:作为壳体的一个例子的鼓框体31;上述感光鼓2;上述电晕型带电器3;上述转印辊4;上述清洁单元5;以及驱动单元32。
(1)鼓框体
如图3所示,鼓框体31包括作为第一框体的一个例子的基部框体35和作为第二框体的一个例子的盖框体36。
基部框体35呈俯视时大体矩形的有底框状。基部框体35由例如聚苯乙烯(PS)等树脂材料制成。基部框体35一体地具有:作为第一侧壁的一个例子的基部右侧壁38;作为第二侧壁的一个例子的基部左侧壁39;基部下壁40;基部后壁41;以及基部前壁42。
基部右侧壁38呈侧视时大体L字形的大体板状。基部右侧壁38具有右壁后方部45和右壁前方部46。
如图4A所示,右壁后方部45形成基部右侧壁38的后方部分。右壁后方部45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右壁后方部45的上表面沿着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延伸。如图7A所示,右壁后方部45具有第一引导槽47、第二引导槽48和接收部49。
如图4A和图7A所示,第一引导槽47从右壁后方部45的后端部的上表面向下方凹,呈大体U字形。
第二引导槽48从第一引导槽47前方的右壁后方部45的上表面向下方凹,呈大体U字形。
接收部49在右壁后方部45的前端部从右壁后方部45的上表面到右壁后方部45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比右表面向左方凹,呈侧视时大体矩形。接收部49的上方部分比右壁后方部45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呈侧视时大体半圆形。接收部49具有基部侧鼓轴插通孔50。
如图6和图7A所示,基部侧鼓轴插通孔50贯穿接收部49的上下前后方向大体中央,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基部侧鼓轴插通孔50的直径比后述鼓轴86的直径稍大。
如图1所示,右壁前方部46形成基部右侧壁38的前方部分。右壁前方部46呈从右壁后方部45的前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
如图3所示,基部左侧壁39与基部右侧壁38在左方隔着间隔而配置。基部左侧壁39呈侧视时大体L字形的大体板状。基部左侧壁39具有左壁后方部51和左壁前方部52。
左壁后方部51形成基部左侧壁39的后方部分。如图9和图12所示,左壁后方部51呈俯视时大体曲柄状。左壁后方部51具有第一部分53、第二部分54和第三部分55。
第一部分53构成左壁后方部51的前方部分。如图9所示,第一部分53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第一部分53具有大径贯穿孔56。
大径贯穿孔56贯穿第一部分53的侧视时大体中央,呈侧视时大体圆形。大径贯穿孔56的直径比基部右侧壁38的基部侧鼓轴插通孔50的直径大。大径贯穿孔56的中心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基部右侧壁38的基部侧鼓轴插通孔50的中心一致。
如图9和图12所示,第二部分54构成左壁后方部51的后方部分。第二部分54配置在第一部分53的右方。第二部分54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第二部分54具有第一配合部57和基部侧半圆部58。
第一配合部57呈从第二部分54的后端部向左方突出的正面看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在其中央部分具有能够与后述齿轮保持部151的第一配合爪179配合的贯穿孔。
基部侧半圆部58从第二部分54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的上表面向下方凹,呈侧视时大体半圆形。
第三部分55架设在第一部分53的后端部与第二部分54的前端部之间。第三部分55呈仰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
如图3所示,左壁前方部52形成基部左侧壁39的前方部分。左壁前方部52呈从左壁后方部51的前下端部向前方延伸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
基部下壁40其前方部分架设在基部右侧壁38的下端部与基部左侧壁39的下端部之间,如图1和图12所示,其后方部分架设在基部右侧壁38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与基部左侧壁39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部分之间。基部下壁40呈侧视时大体曲柄状,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板状。如图1和图4B所示,基部下壁40具有转印辊支撑部61和一对基部侧引导肋62。
转印辊支撑部61配置在基部下壁40的中央部的稍后方。转印辊支撑部61是在基部下壁40向下方凹的凹部,呈侧视时大体U字形。转印辊支撑部61在其内部以能够旋转的状态容纳转印辊4。
如图4B所示,一对基部侧引导肋62在基部下壁40的后端部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一对基部侧引导肋62中的每个配置在基部下壁40的左右两端部。一对基部侧引导肋62中的每个呈从基部下壁4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一对基部侧引导肋62中的每个的上表面沿着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延伸。
如图1和图3所示,基部后壁41架设在基部右侧壁38的后端部与基部左侧壁39的后端部之间。基部后壁41的下端部与基部下壁40的后端部连续。基部后壁41呈后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如图4B和图7A所示,基部后壁41具有一对分离杆支撑凸台63。
一对分离杆支撑凸台63中的每个配置在基部下壁40的基部侧引导肋62的后上方,配置在基部后壁41的上端的左右两端部。一对分离杆支撑凸台63中的每个呈从基部后壁4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向左右方向外方突出的大体圆柱状。
如图1和图3所示,基部前壁42架设在基部右侧壁38的前端部与基部左侧壁39的前端部之间。基部前壁42的下端部与基部下壁40的前端部连续。基部前壁42呈正面看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
盖框体36在基部框体35的后端部的上方配置为覆盖感光鼓2。如图4A和图9所示,盖框体36一体地具有盖右侧壁65、盖左侧壁66和盖上壁67。
如图4A所示,盖右侧壁65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盖右侧壁65的下表面沿着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延伸。盖右侧壁65具有第一切口槽69、第二切口槽70和突出部71。
第一切口槽69从盖右侧壁65的后端部的下表面向上方凹,呈大体U字形。
第二切口槽70从第一切口槽69前方的盖右侧壁65的下表面向上方凹,呈大体U字形。
突出部71呈从第二切口槽70前方的盖右侧壁65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突出部71具有盖侧鼓轴插通孔72。
盖侧鼓轴插通孔72贯穿突出部71的上下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呈侧视时大体圆形。盖侧鼓轴插通孔72的直径比后述鼓轴86的直径稍大。
如图9所示,盖左侧壁66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盖左侧壁66具有第一定位凸台73、第二定位凸台74和盖侧半圆部75。
第一定位凸台73呈从盖左侧壁66的后端部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的大体圆柱状。
第二定位凸台74呈从盖左侧壁66的前端部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的大体圆筒状。
盖侧半圆部75从第一定位凸台73前方的盖左侧壁66的下表面向上方凹,呈侧视时大体半圆形。
如图1和图3所示,盖上壁67架设在盖右侧壁65的上端部与盖左侧壁66的上端部之间。如图1所示,盖上壁67具有带电器支撑部77和上壁后方部78。
带电器支撑部77构成盖上壁67的前方部分。带电器支撑部77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呈向下方开放的剖视时大体U字形。带电器支撑部77具有上述电晕型带电器3。
上壁后方部78构成盖上壁67的后方部分。上壁后方部78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俯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如图4B和图9所示,上壁后方部78具有第二配合部80和一对盖侧引导肋81。
第二配合部80配置在上壁后方部78的左后端部。第二配合部80以后述齿轮保持部151的第二配合爪180能够配合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贯穿。
如图4B所示,一对盖侧引导肋81在上壁后方部78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而配置。一对盖侧引导肋81中的每个配置在上壁后方部78的左右两端部。一对盖侧引导肋81中的每个呈从上壁后方部78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侧视时大体三角形的大体板状。一对盖侧引导肋81中的每个的下表面沿着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通过将盖框体36组装到基部框体35来构成鼓框体31。
具体来说,将盖框体36在上下方向上使其盖右侧壁65与基部右侧壁38的右壁后方部45重叠,其盖左侧壁66与基部左侧壁39的左壁后方部51重叠,其上壁后方部78的后端部与基部后壁41重叠,从而进行组装。
由此,如图4A和图6所示,在鼓框体31的右方,盖右侧壁65的下端缘接触基部右侧壁38的右壁后方部45的上端缘,同时,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盖右侧壁65的突出部71与基部右侧壁38重叠。基部侧鼓轴插通孔50与盖侧鼓轴插通孔72在左右方向上一致。
如图4A所示,基部右侧壁38的第一引导槽47与盖右侧壁65的第一切口槽69在上下方向上相配合。由此,由第一引导槽47和第一切口槽69构成能够接收后述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38的二次电极接收槽202。即,二次电极接收槽202从基部框体35与盖框体36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基部右侧壁38的第二引导槽48与盖右侧壁65的第二切口槽70在上下方向上相面对。由此,由第二引导槽48和第二切口槽70构成能够接收后述一次电极117的接触部138的作为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一次电极接收槽203。即,一次电极接收槽203从基部框体35与盖框体36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延伸。
如图6和图9所示,在鼓框体31的左方,盖左侧壁66的下端缘接触基部左侧壁39的上端缘。
这时,如图9所示,基部左侧壁39的基部侧半圆部58与盖左侧壁66的盖侧半圆部75在上下方向上相面对。由此,由基部侧半圆部58与盖左侧壁66构成后述十字滑块联轴节(Oldham coupling)所配置到的十字滑块联轴节连接孔200。
如图4B所示,基部下壁40的一对基部侧引导肋62中的每个的上表面和盖上壁67的一对盖侧引导肋81的相应下表面在连接前上方和后下方的方向上隔着一定间隔而相面对。由此,由一对基部侧引导肋62和一对盖侧引导肋81构成一对辊轴引导部201。
在上述结构的鼓框体31中,如图1和图3所示,由基部右侧壁38的右壁后方部45、基部左侧壁39的左壁后方部51、基部下壁40的后方部分、基部后壁41和盖框体36划定能够容纳感光鼓2和清洁单元5的第一容纳部204。
在鼓框体31中,在第一容纳部204的前方部分,具体来说,由基部框体35的基部右侧壁38的右壁前方部46、基部左侧壁39的左壁前方部52、基部下壁40的前方部分和基部前壁42划定能够容纳显影盒20的第二容纳部205。
(2)感光鼓
如图6所示,感光鼓2具有鼓本体83、施压构件84、轴承构件85、以及作为第一旋转轴的一个例子的鼓轴86。
鼓本体83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鼓本体83配置在基部右侧壁38与基部左侧壁39之间。具体来说,鼓本体83具有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的金属制管和覆盖管表面的树脂制感光层。
施压构件84配置在鼓本体83的右端部。施压构件84具有右侧鼓凸缘88、摩擦构件89和压缩弹簧90。
右侧鼓凸缘88呈左端部封闭的大体圆筒状。右侧鼓凸缘88其外径与鼓本体83的内径大体相同。右侧鼓凸缘88在其封闭部分的中央部分具有鼓轴86能够插通的贯穿孔。右侧鼓凸缘88不能相对旋转地固定在鼓本体83的右端部。
摩擦构件89呈右端部封闭的大体圆筒状。摩擦构件89其外径比右侧鼓凸缘88的内径稍小。摩擦构件89在其封闭部分的中央部分具有鼓轴86能够插通的贯穿孔。摩擦构件89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嵌在右侧鼓凸缘88的右端部内。
压缩弹簧90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螺旋弹簧。压缩弹簧90以压缩状态配置在右侧鼓凸缘88的封闭部分与摩擦构件89的封闭部分之间。
由此,压缩弹簧90对摩擦构件89向右方施压,同时通过右侧鼓凸缘88对鼓本体83向左方施压。
轴承构件85配置在鼓本体83的左端部。轴承构件85具有第一左侧鼓凸缘91和第二左侧鼓凸缘92。
第一左侧鼓凸缘91一体地具有插入部93和凸缘齿轮94。
插入部93呈左端部封闭的大体圆筒状。插入部93其外径与鼓本体83的内径大体相同。插入部93在其封闭部分的中央部分具有鼓轴86能够插通的贯穿孔。
凸缘齿轮94与插入部93的左端部连续,呈向左方延伸的大体圆筒状。凸缘齿轮94的外径比插入部93的外径大。
第二左侧鼓凸缘92由例如聚缩醛(POM)等树脂材料制成。第二左侧鼓凸缘92一体地具有作为感光体齿轮的一个例子的鼓齿轮96、圆板部97、嵌合部98、以及内筒部99。
鼓齿轮96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鼓齿轮96的外径比凸缘齿轮94的外径大。
圆板部97呈在鼓齿轮96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的内表面向径向内方延伸的大体圆板状。
嵌合部98呈从圆板部97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的大体圆筒状。嵌合部98的外径与凸缘齿轮94的内径大体相同。嵌合部98的内径比鼓轴86的直径和内筒部99的外径大。
内筒部99呈在左右方向上贯穿圆板部97的中央的大体圆筒状。内筒部99的外径比基部左侧壁39的大径贯穿孔56稍小。内筒部99的内径与鼓轴86的外径大体相同。内筒部99的左端部延伸到鼓齿轮96的左端部的左方。
鼓轴86呈沿着感光鼓2的径向中心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鼓轴86插通施压构件84的贯穿孔和轴承构件85的内筒部99。
通过鼓轴86的右端部插通盖右侧壁65的盖侧鼓轴插通孔72和基部右侧壁38的基部侧鼓轴插通孔50,以及鼓轴86的左端部插通基部左侧壁39的大径贯穿孔56,感光鼓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容纳在鼓框体31的第一容纳部204的前方部分。
这时,轴承构件85的内筒部99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配置在基部左侧壁39的大径贯穿孔56内。
(3)电晕型带电器
如图1和图4B所示,电晕型带电器3通过支撑在盖框体36的带电器支撑部77而如上所述在感光鼓2的上方与感光鼓2隔着间隔而配置。电晕型带电器3具有作为线缆的一个例子的带电线缆101,栅极102,线缆清洁器103,以及如图4A所示的充电电极104和栅极电极105。
如图1所示,带电线缆101通过支撑在盖右侧壁65和盖左侧壁66而张设成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带电线缆101在感光鼓2的上方隔着间隔而配置。
栅极102呈向上方开放的侧视时大体U字形。栅极102从下方围绕带电线缆101而配置。
如图4B和图9所示,线缆清洁器103在带电器支撑部77的上端部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被支撑,被构成为能够对带电线缆101进行清洁。线缆清洁器103呈俯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线缆清洁器103具有清洁部106和配合突起107。
如图4B所示,清洁部106配置在栅极102内。清洁部106由海绵或不织布等清洁构件夹着带电线缆101,能够沿着带电线缆101移动。
如图9所示,配合突起107从清洁部106的左端部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向左方突出。
如图4A所示,充电电极104与带电线缆101电连接。充电电极104从盖框体36的盖左侧壁66的前端部露出。
栅极电极105与栅极102电连接。栅极电极105从盖框体36的盖左侧壁66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露出。
(4)清洁单元
如图1和图4B所示,清洁单元5具有上述一次辊6、上述二次辊7、上述海绵刮削器8、上述驻留部9、作为连接构件的一个例子的一对轴承114、一对施力构件115、作为分离机构的一个例子的一对分离杆116、一次电极117、以及二次电极118。
一次辊6配置在清洁单元5的前端部。一次辊6具有作为第二旋转轴的一个例子的一次辊轴121和一次辊本体122。
一次辊轴121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一次辊轴121的直径比辊轴引导部201的宽度小。一次辊轴121的左右两端部从左右方向内方插通一对辊轴引导部201中的每个。
一次辊本体122呈覆盖一次辊轴121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的大体圆筒状。一次辊本体122的前下端部与感光鼓2的后上端部接触。
二次辊7配置在一次辊6的后上方。二次辊7由作为第三旋转轴的一个例子的二次辊轴124和二次辊本体125一体形成。
二次辊轴124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二次辊轴124的直径比一次辊轴121的直径和辊轴引导部201的宽度小。二次辊轴124的左右两端部从左右方向内方插通一对辊轴引导部201中的每个。
二次辊本体125从二次辊轴124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向二次辊轴124的径向外方鼓出。二次辊本体125的直径比二次辊轴124的直径大。
一对轴承114中的每个配置在相应辊轴引导部201内。如图7A和图7B所示,轴承114具有一次辊轴插通部127、二次辊轴插通部128和连接部129。
一次辊轴插通部127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一次辊轴插通部127的内径与一次辊轴121的外径大体相同。
二次辊轴插通部128配置在一次辊轴插通部127的后上方。二次辊轴插通部128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二次辊轴插通部128具有凸部130。
凸部130呈从二次辊轴插通部128的后上端部向后上方突出的大体圆柱状。
连接部129连接一次辊轴插通部127的后上端部和二次辊轴插通部128的前下端部。连接部129呈沿着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延伸的大体棱柱状。
通过一次辊轴121插通一对轴承114的一次辊轴插通部127中的每个,一对轴承11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一次辊6。通过二次辊轴124插通一对轴承114的二次辊轴插通部128中的每个,一对轴承11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二次辊7。
于是,一对轴承114在相应一对辊轴引导部201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一次辊6和二次辊7。
即,一对轴承114被构成为能够与一次辊6和二次辊7一起在沿着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移动。
施力构件115是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延伸的螺旋弹簧。一对施力构件115中的每个其前下端部嵌在相应轴承114的凸部130,其后上端部与基部框体35的基部后壁41的上端部内表面接触。
由此,施力构件115对轴承114向前下方施力。即,施力构件115被构成为对一次辊6向感光鼓2施力,从而使一次辊6与感光鼓2接触。
如图3所示,一对分离杆116中的每个配置在鼓框体3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如图4B和图7A所示,分离杆116具有基端部132、钩部133和握持部134。
基端部132呈侧视时大体钝角三角形的大体板状。基端部132侧视时钝角部分位于后上端部。基端部132具有配合孔135。
配合孔135侧视时位于基端部132的钝角部分,贯穿基端部132,呈侧视时大体圆形。配合孔135的直径与基部后壁41的分离杆支撑凸台63的直径大体相同。
钩部133侧视时与基端部132的前端部连续。钩部133呈侧视时大体半圆形的大体钩状。钩部133侧视时从基端部132的前端部向下方弯曲地突出。钩部133的内表面的曲率半径比二次辊124的直径稍大。
握持部134侧视时与基端部132的后端部连续。即,握持部134相对于配合孔135配置在钩部133的相反侧。握持部134俯视时呈与基端部132垂直的后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
一对分离杆116中的每个通过其配合孔135嵌在基部后壁41的相应分离杆支撑凸台63而能够以分离杆支撑凸台63为支点转动。
具体来说,分离杆116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如图4B所示,第一位置是握持部134沿着基部后壁41的后表面,钩部133与轴承114的二次辊轴插通部128的上方隔着间隔的位置,如图5B所示,第二位置是握持部134离开基部后壁41,钩部133钩在轴承114的二次辊轴插通部128的位置。
如图4B所示,通过一对分离杆116位于第一位置,一对轴承114呈被一对施力构件115向前下方施力的状态,一次辊6与感光鼓2的后上端部接触。如图5B所示,通过一对分离杆116位于第二位置,一对轴承114抵抗一对施力构件115所施加的力从前下方向后上方抬升,一次辊6离开感光鼓2。如图4B所示,一对分离杆116总是位于第一位置。
如图7A所示,一次电极117配置在清洁单元5的右端部。一次电极117由导电性树脂制成。一次电极117被构成为通过与后述设备本体12的第三本体电极193电连接而向一次辊6供给一次清洁偏压。如图8A和8B所示,一次电极117具有作为轴保持部的一个例子的辊轴支撑部137、接触部138和连接板139。
辊轴支撑部137呈右端部封闭的大体圆筒状。辊轴支撑部137的内径与一次辊轴121的直径大体相同。
接触部138呈右端部封闭的侧视时大体水滴形的大体圆筒状。作为接触部138的外周面的下端部的侧视时大体半圆形部分划定为曲线部140。在接触部138的外周面,从曲线部140的前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部分划定为作为直线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一直线部141,从曲线部140的后端部向前上方延伸的部分划定为作为直线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二直线部142。第一直线部141和第二直线部142以随着向上方而相互之间的宽度变窄的方式延伸,并且连接在一起。由此,第一直线部141的上端部与第二直线部142的上端部连接。
连接板139连接辊轴支撑部137的右下端部和接触部138的左上端部。连接板139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
如图7A和图7B所示,一次电极117其辊轴支撑部13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接收一次辊轴121的左端部,如图4A所示,其接触部138配置在一次电极接收槽203内。
一次电极117的接触部138配置为当一对分离杆116位于第一位置时,即,当一次辊6与感光鼓2的后上端部接触时,位于一次电极接收槽203内相对下方。
这时,一次电极117的曲线部140与一次电极接收槽203的下端部的内表面接触。一次电极117的第一直线部141和第二直线部142不与一次电极接收槽203的内表面接触,与一次电极接收槽203的内表面隔着间隔而配置。
一次电极117的接触部138当一对分离杆116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即,当一次辊6离开感光鼓2时,右视时一边大体顺时针方向稍微旋转,一边在一次电极接收槽203内向上方移动。
这时,一次电极117的曲线部140与一次电极接收槽203的前端部的内表面接触。一次电极117的第一直线部141和第二直线部142不与一次电极接收槽203的内表面接触,与一次电极接收槽203的内表面隔着间隔而配置。
由此,一次电极117通过一对分离杆11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侧视时一边稍微旋转一边在一次电极接收槽203内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即,一次电极117沿着与一次辊6所移动的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一边稍微旋转一边移动。
如图7A所示,二次电极118配置在作为清洁单元5的右端部的一次电极117的后上方。二次电极118由导电性树脂制成。二次电极118被构成为通过与后述设备本体12的第四本体电极194电连接而向二次辊7供给二次清洁偏压。如图8A和8B所示,二次电极118具有辊轴支撑部144、接触部145和连接板146。
辊轴支撑部144呈右端部封闭的大体圆筒状。辊轴支撑部144的内径与二次辊轴124的直径大体相同。
接触部145呈右端部封闭的侧视时大体水滴形的大体圆筒状。作为接触部145的外周面的下端部的侧视时大体半圆形部分划定为曲线部147。在接触部138的外周面,从曲线部147的前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部分划定为第一直线部148,从曲线部147的后端部向前上方延伸的部分划定为第二直线部149。第一直线部148和第二直线部149以随着向上方而相互之间的宽度变窄的方式延伸,并且连接在一起。由此,第一直线部148的上端部与第二直线部149的上端部连接。
连接板146连接辊轴支撑部144的右下端部和接触部145的左上端部。连接板146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连接板146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一次电极117的连接板139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短。
如图7A和图7B所示,二次电极118其辊轴支撑部14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接收二次辊轴124的左端部,如图4A所示,其接触部145配置在二次电极接收槽202内。
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配置为当一对分离杆116位于第一位置时,即,当一次辊6与感光鼓2的后端部接触时,位于二次电极接收槽202内相对下方。
这时,二次电极118的曲线部147与二次电极接收槽202的下端部的内表面接触。二次电极118的第一直线部148和第二直线部149不与二次电极接收槽202的内表面接触,与二次电极接收槽202的内表面隔着间隔而配置。
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当一对分离杆116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即,当一次辊6离开感光鼓2、二次辊7与一次辊6一起向后上方移动时,右视时一边大体顺时针方向稍微旋转,一边在二次电极接收槽202内向上方移动。
这时,二次电极118的曲线部147与二次电极接收槽202的前端部的内表面接触。二次电极118的第一直线部148和第二直线部149不与二次电极接收槽202的内表面接触,与二次电极接收槽202的内表面隔着间隔而配置。
由此,二次电极118通过一对分离杆11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而侧视时一边稍微旋转一边在二次电极接收槽202内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即,二次电极118沿着与二次辊7所移动的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一边稍微旋转一边移动。
即,二次电极118在二次电极接收槽202内与一次电极117在一次电极接收槽203内的动作大体相同。
(5)驱动单元
如图9和图10所示,驱动单元32配置在鼓盒1的左端部。驱动单元32具有驱动传递机构150,以及作为支撑构件和接触构件的一个例子的齿轮保持部151。
(5-1)驱动传递机构
驱动传递机构150被构成为将从作为外部驱动源的一个例子的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源所输入驱动力传递到感光鼓2和一次辊6。驱动传递机构150由上述凸缘齿轮94、上述鼓齿轮96、作为中间齿轮和第一中间齿轮的一个例子的第一惰轮154、十字滑块联轴节155、作为第一清洁齿轮和清洁齿轮的一个例子的一次辊齿轮156、以及如图6所示的转印辊齿轮157构成。
凸缘齿轮94在鼓本体83的左端部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支撑在鼓本体83。如图12所示,凸缘齿轮94配置在基部左侧壁39的左壁后方部51的第二部分54的右方。
如图6和图12所示,鼓齿轮96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嵌在凸缘齿轮94。鼓齿轮96在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基部左侧壁39的左壁后方部51的第一部分53与第二部分54之间。鼓齿轮96的后下端部从鼓框体31露出,与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齿轮啮合。由此,鼓齿轮96被构成为通过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齿轮而被传递来自图未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即,鼓齿轮96被构成为将从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源所传递的驱动力输入到感光鼓2。如图11A所示,鼓齿轮96右视时逆时针旋转。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惰轮154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第一惰轮154的前下端部与鼓齿轮96的后上端部啮合。如图11A所示,第一惰轮154右视时顺时针旋转。
如图9和图10所示,十字滑块联轴节155具有大径套节160、小径套节161和滑块162。
大径套节160构成十字滑块联轴节155的左方部分。大径套节160一体地具有作为中间齿轮和第三中间齿轮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惰轮164、封闭部165、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和贯穿孔167。
第二惰轮164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第二惰轮164的直径比鼓齿轮96的外径小,比第一惰轮154的外径大。如图11A和图11B所示,第二惰轮164的前端部与第一惰轮154的后端部啮合。如图11A所示,第二惰轮164右视时逆时针旋转。
如图9和图10所示,封闭部165呈侧视时大体圆形的大体板状,封闭第二惰轮164的左端部。
如图10所示,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从封闭部165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具有沿着封闭部165的径向延伸的大体突条。
如图9和图10所示,贯穿孔167贯穿封闭部165和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的侧视时大体中央,呈侧视时大体圆形。
小径套节161构成十字滑块联轴节155的右方部分。小径套节161一体地具有作为中间齿轮、第二中间齿轮和第二清洁齿轮的一个例子的二次辊齿轮168,圆板部169,以及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
二次辊齿轮168构成小径套节161的右方部分,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二次辊齿轮168的直径比第二惰轮164的直径小。二次辊齿轮168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二次辊轴124的左端部。即,二次辊齿轮168被构成为将来自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源的驱动力输入到二次辊7。
圆板部169构成二次辊齿轮168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圆板部169与二次辊齿轮168的左方邻接而配置。圆板部169呈与二次辊齿轮168具有相同中心轴线的大体圆板状。圆板部169的直径比二次辊齿轮168的直径大,比第二惰轮164的直径小。
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构成二次辊齿轮168的右方部分。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从圆板部169的左表面向左方突出,具有沿着圆板部169的径向延伸的大体突条状。
滑块162配置在大径套节160与小径套节161之间。滑块16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柱状。滑块162具有大径套节侧槽172和小径套节侧槽173。
大径套节侧槽172是从滑块162的左表面向右方凹的槽,沿着滑块162的径向延伸。大径套节侧槽172的宽度比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的宽度稍大。
小径套节侧槽173是从滑块162的右表面向左方凹的槽,沿着滑块162的径向延伸。小径套节侧槽173的宽度比小径套节161的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的宽度稍大。小径套节侧槽173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大径套节侧槽172垂直。
滑块162的大径套节侧槽172接收大径套节160的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滑块162的小径套节侧槽173接收小径套节161的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从而构成十字滑块联轴节155。即,十字滑块联轴节155被构成为包括作为多个中间齿轮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
由此,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通过滑块162相对于大径套节侧突条部166和小径套节侧突状部170滑动而以偏离轴中心的状态联动。因此,输入到第二惰轮164的驱动力确实传递到二次辊齿轮168。如图11A所示,二次辊齿轮168与第二惰轮164同样右视时逆时针旋转。
十字滑块联轴节155通过十字滑块联轴节连接孔200而跨着鼓框体31的第一容纳部204的内外而配置。
如图10和图11B所示,一次辊齿轮156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一次辊齿轮156的直径比二次辊齿轮168的直径大。一次辊齿轮156以不能相对旋转的方式安装到一次辊轴121的左端部。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一次辊齿轮156在连接前下方和后上方的方向上配置在鼓齿轮96与十字滑块联轴节155之间。一次辊齿轮156的前上端部当从左右方向看时与第一惰轮154的后下端部重叠。一次辊齿轮156的后上端部与二次辊齿轮168的前下端部啮合。即,一次辊齿轮156被构成为将从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源所传递的驱动力输入到一次辊6。如图11A所示,一次辊齿轮156右视时顺时针旋转。
如图6所示,转印辊齿轮157配置在转印辊4的左端部。转印辊齿轮157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圆筒状。转印辊齿轮157的上端部与凸缘齿轮94的下端部啮合。
(5-2)齿轮保持部
如图9和图10所示,齿轮保持部151被构成为是与鼓框体31分开的构件,在驱动单元32配置在驱动传递机构150的左方。齿轮保持部151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板状。齿轮保持部151由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等树脂材料或金属制成。形成齿轮保持部151的材料相对于形成第二左侧鼓凸缘92的材料(POM)的耐热性和耐磨损性比形成基部框体35的材料(PS)好。齿轮保持部151具有:作为配合插通部的一个例子鼓轴支撑部176;作为第一突起的一个例子的第一惰轮支撑部177;作为第二突起的一个例子的大径套节支撑部178;作为第一配合爪的一个例子的第一配合爪179;作为第二配合爪的一个例子的第二配合爪180;第一凸台孔181;第二凸台孔182;以及作为配合部的一个例子的线缆清洁器配合部183。
鼓轴支撑部176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前下端的右表面部向右方突出的大体圆筒状。鼓轴支撑部176的外径与基部框体35的基部左侧壁39的大径贯穿孔56的直径大体相同。鼓轴支撑部176的内径与鼓轴86的直径大体相同。
第一惰轮支撑部177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配置在鼓轴支撑部176的后上方。第一惰轮支撑部177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的大体圆柱状。鼓轴支撑部176的直径与第一惰轮154的内径大体相同。
大径套节支撑部178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后方部分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配置在第一惰轮支撑部177的后下方。大径套节支撑部178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的大体圆柱状。大径套节支撑部178的直径与大径套节160的贯穿孔167的直径大体相同。
第一配合爪179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后下端部配置在大径套节支撑部178的后下方。第一配合爪179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从其右端部向后方弯曲的大体爪状。
第二配合爪180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配置在第一惰轮支撑部177的后上方,并且配置在大径套节支撑部178的前上方。第二配合爪180呈从齿轮保持部151的右表面向右方突出,从其右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大体爪状。
第一凸台孔181配置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后上端部。第一凸台孔181贯穿齿轮保持部151,呈侧视时长孔状。
第二凸台孔182配置在齿轮保持部151的前上端部。第二凸台孔182贯穿齿轮保持部151,呈侧视时大体圆形。
线缆清洁器配合部183在齿轮保持部151的上端部配置在第二凸台孔182与第一惰轮支撑部177之间。线缆清洁器配合部183贯穿齿轮保持部151,呈侧视时大体矩形。
齿轮保持部151相对于鼓框体31从左方安装,覆盖驱动传递机构150。
具体来说,齿轮保持部151通过第一惰轮支撑部177插通第一惰轮154内、大径套节支撑部178插通十字滑块联轴节155的大径套节160的贯穿孔167来支撑第一惰轮154和具有第二惰轮164的大径套节160。
鼓轴支撑部176插通基部框体35的基部左侧壁39的大径贯穿孔56并与之配合,同时被感光鼓2的鼓轴86插通。
鼓轴支撑部176的右端部与左壁后方部51的第一部分53的右表面大体平齐。由此,鼓轴支撑部176的右端部被构成为与轴承构件85的第二左侧鼓凸缘92的内筒部99的左端部接触。
第一凸台孔181接收盖框体36的盖左侧壁66的第一定位凸台73,第二凸台孔182接收盖框体36的盖左侧壁66的第二定位凸台74,由此,齿轮保持部151相对于鼓盒1定位。
第一配合爪179配合到基部左侧壁39的左壁后方部51的第二部分54的第一配合部57,第二配合爪180配合到盖框体36的盖上壁67的上壁后方部78的第二配合部80。即,齿轮保持部151连接基部框体35和盖框体36。
于是,齿轮保持部151组装到鼓框体31,从而保护驱动传递机构150。
如图6所示,齿轮保持部151的下方部分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与基部左侧壁39的上方部分重叠。
电晕型带电器3的线缆清洁器103当配置在左端部时,线缆清洁器103的配合突起107与线缆清洁器配合部183配合。
由此,在不使用线缆清洁器103时,线缆清洁器103的位置被固定。
(5-3)来自驱动源的驱动的传递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当对鼓齿轮96传递来自设备本体12的图未示的驱动齿轮的驱动力时,鼓齿轮96右视时逆时针旋转。鼓齿轮96将其驱动力传递到第一惰轮154。
当第一惰轮154被传递来自鼓齿轮96的驱动力时,第一惰轮154右视时顺时针旋转。第一惰轮154将其驱动力传递到十字滑块联轴节155的大径套节160的第二惰轮164。
在十字滑块联轴节155中,当大径套节160的第二惰轮164被传递来自第一惰轮154的驱动力时,大径套节160右视时逆时针旋转。大径套节160通过滑块162将其驱动力传递到小径套节161。
当小径套节161被传递来自大径套节160的驱动力时,小径套节161的二次辊齿轮168与第二惰轮164同样右视时逆时针旋转。小径套节161的二次辊齿轮168将其驱动力传递到一次辊齿轮156。
当一次辊齿轮156被传递来自二次辊齿轮168的驱动力时,一次辊齿轮156右视时顺时针旋转。
由此,通过鼓齿轮96被输入驱动力而旋转的感光鼓2右视时逆时针旋转,通过一次辊齿轮156被输入驱动力而旋转的一次辊6右视时顺时针旋转。即,感光鼓2与一次辊6被构成为在接触位置方向相同地旋转。
于是,通过驱动传递机构150的第一惰轮154、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一次辊齿轮156的转速相对于鼓齿轮96的转速被减速,一次辊6相对于感光鼓2的圆周速度之比为约0.3。即,第一惰轮154、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构成减速机构。
通过感光鼓2一边被向左方施压一边旋转,感光鼓2的内筒部99的左端面与驱动传递机构150的鼓轴支撑部176的右端面滑动摩擦。
这时,由聚缩醛(POM)制成的第二左侧鼓凸缘92的内筒部99与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制成的齿轮保持部151的鼓轴支撑部176之间的滑动摩擦表面因为摩擦热而变形或熔融的临界值比由聚缩醛(POM)制成的第二左侧鼓凸缘92的内筒部99与由聚苯乙烯(PS)制成的鼓框体31的基部框体35的基部左侧壁39之间的滑动摩擦表面因为摩擦热而变形或熔融的临界值高。
4、设备本体的详细说明
如图14B所示,设备本体12具有:作为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第一本体电极191;作为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本体电极192;作为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第三本体电极193;以及作为外部电极的一个例子的第四本体电极194。
第一本体电极191在鼓盒1安装在设备本体1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充电电极104在左右方向上接触。
第二本体电极192在鼓盒1安装在设备本体1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栅极电极105在左右方向上接触。
第三本体电极193在鼓盒1安装在设备本体1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一次电极117的接触部138在左右方向上接触。
第四本体电极194在鼓盒1安装在设备本体12的状态下配置为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在左右方向上接触。
第一本体电极191、第二本体电极192、第三本体电极193和第四本体电极194被构成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位,总是被向左方施力。第一本体电极191、第二本体电极192、第三本体电极193和第四本体电极194与设备本体12所具有的图未示的电源电连接。
5、鼓盒向设备本体的安装
接下来,说明鼓盒1相对于设备本体12的安装操作。
当将鼓盒1安装到设备本体12时,如图2所示,首先,操作者将显影盒20容纳在鼓盒1的第二容纳部205,构成处理盒13。
接下来,打开前盖17,通过开口部16将处理盒13从前上方插入设备本体12。
于是,如图13A所示,第一本体电极191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栅极电极105的下方。
第二本体电极192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基部右侧壁38的右表面和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的曲线部147的后方。
第三本体电极193和第四本体电极194不与基部右侧壁38接触,位于鼓盒1的后方。
接下来,当将处理盒13进一步压入设备本体12内时,如图13B所示,第一本体电极191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栅极电极105的后方。
第二本体电极192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相对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从曲线部147搭接而滑动摩擦,一边位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的右表面上。
第三本体电极193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基部右侧壁38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基部右侧壁38的后下端部。
第四本体电极194不与基部右侧壁38接触,位于鼓盒1的后方。
接下来,当将处理盒13进一步压入设备本体12内时,如图14A所示,第一本体电极191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充电电极104的后方。
第二本体电极192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越过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与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栅极电极105的后方。
第三本体电极193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基部右侧壁38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一次电极117的接触部138的曲线部140的后方。
第四本体电极194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而一边与基部右侧壁38的右表面和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位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的曲线部147的后方。
接下来,当将处理盒13进一步压入设备本体12内时,如图14B所示,第一本体电极191一边与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后方与充电电极104接触。
第二本体电极192一边与盖右侧壁65的右表面滑动摩擦,一边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右方与栅极电极105接触。
第三本体电极193一边相对于一次电极117的接触部138从曲线部140搭接而滑动摩擦,一边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右方与一次电极117的接触部138接触。
第四本体电极194一边相对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从曲线部147搭接而滑动摩擦,一边相对于鼓盒1向前上方移动,从右方与二次电极118的接触部145接触。
通过以上操作,完成处理盒13相对于设备本体12的安装。
当将鼓盒1从设备本体12卸下时,以与上述安装操作相反的顺序进行操作。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作业者打开前盖17,通过开口部16向前上方拉出处理盒13,从处理盒13卸下显影盒20,从而完成将鼓盒1从设备本体12的卸下操作。
6、有益效果
(1)上述鼓盒1,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从设备本体12的驱动源传递到鼓齿轮96的驱动力通过第一惰轮154和十字滑块联轴节155而传递到一次辊齿轮156,因此,能够将感光鼓2与一次辊6的圆周速度之比设定为大。
即使在因为感光鼓2的旋转和一次辊6的旋转而发生一次辊6相对于感光鼓2微小移动的情况下,通过具有被构成为将来自第一惰轮154的驱动力向一次辊齿轮156传递的十字滑块联轴节155,也能够吸收齿轮彼此之间的轴偏移,能够将从外部输入的驱动力稳定地传递到一次辊6。
其结果是,能够使感光鼓2与一次辊6之间的圆周速度之比大,即使齿轮彼此之间不发生轴偏移也能够从感光鼓2到一次辊6稳定地传递驱动力,能够抑制因齿轮彼此之间的轴偏移而导致感光鼓2产生旋转不均匀,从而能够使形成在纸张P上的图像的品质稳定。
因此,通过一次辊6,能够确实并且稳定地清洁感光鼓2的表面。
(2)上述鼓盒1,如图11A和图11B所示,通过第一惰轮154、第二惰轮164和二次辊齿轮168,能够使一次辊6相对于感光鼓2的旋转速度减速。
因此,与相对于感光鼓2的旋转速度一次辊6的旋转速度增加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一次辊6来清洁感光鼓2的表面,而没有不均匀。
(3)上述鼓盒1,如图11A所示,能够将一次辊6夹在鼓齿轮96与十字滑块联轴节155之间而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利用空间。
因此,能够有效率地配置一次辊齿轮156、鼓齿轮96和十字滑块联轴节155。
(4)上述鼓盒1,如图1和图10所示,能够提高二次辊7回收纸粉的性能。
而且,因为将驱动力输入到二次辊7的二次辊齿轮168被十字滑块联轴节155所具有,因此,能够抑制构件数量的增加。
(5)上述鼓盒1,如图11A和图11B所示,从鼓齿轮96到被传递驱动力的一次辊齿轮156之间,还具有第二惰轮164,因此,能够确实使感光鼓2与一次辊6之间的圆周速度之比大。
(6)上述鼓盒1,如图11A所示,通过配置为当在左右方向上投影时第一惰轮154与一次辊齿轮156部分重叠,能够抑制鼓盒1的大型化。
(7)上述鼓盒1,如图10和图11A所示,通过齿轮保持部151,能够固定第一惰轮154和第二惰轮164之间的齿轮节距。
因此,能够将驱动力确实从第一惰轮154向第二惰轮164传递,因此,能够将驱动力进一步确实从鼓齿轮96传递到一次辊齿轮156。
此外,因为能够抑制齿轮彼此之间的轴偏移,因此,能够抑制感光鼓2发生旋转不均匀,能够稳定地进行图像形成操作。
(8)上述鼓盒1,如图11A所示,通过比鼓齿轮96的直径小的第二惰轮164和第一惰轮154,能够使一次辊6相对于感光鼓2的圆周速度减速。
因此,能够一边使鼓盒1小型化,一边使一次辊6相对于感光鼓2的旋转速度减速,从而能够确实清洁感光鼓2的表面。
(9)上述鼓盒1,如图1和图11B所示,使感光鼓2与一次辊6在接触位置方向相同地旋转,并且使圆周速度之比大,因此,能够进一步确实由一次辊6清洁感光鼓2的表面。
附图标记说明
鼓盒 1
感光鼓 2
电晕型带电器 3
一次辊 6
二次辊 7
设备本体 12
鼓框体 31
基部框体 35
盖框体 36
基部右侧壁 38
基部左侧壁 39
鼓本体 83
施压构件 84
轴承构件 85
鼓轴 86
鼓齿轮 96
带电线缆 101
线缆清洁器 103
轴承 114
分离杆 116
一次电极 117
二次电极 118
一次辊轴 121
二次辊轴 124
辊轴支撑部 137
接触部 138
曲线部 140
第一直线部 141
第二直线部 142
驱动传递机构 150
齿轮保持部 151
第一惰轮 154
十字滑块联轴节 155
一次辊齿轮 156
第二惰轮 164
二次辊齿轮 168
鼓轴支撑部 176
第一惰轮支撑部 177
大径套节支撑部 178
第一配合爪 179
第二配合爪 180
线缆清洁器配合部 183
第三本体电极 193
第四本体电极 194
一次电极接收槽 203
Claims (9)
1.一种感光体盒,包括:
感光鼓,能够以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鼓齿轮,配置在所述感光鼓的在所述第一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一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第一清洁构件,被构成为清洁所述感光鼓的表面,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第一清洁齿轮,配置在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的在所述第二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第一中间齿轮,与所述鼓齿轮啮合;
第二中间齿轮,与所述第一清洁齿轮啮合;以及
十字滑块联轴节,包括所述第二中间齿轮,被构成为将来自所述第一中间齿轮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第一清洁齿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光体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体盒具有多个中间齿轮,所述多个中间齿轮包括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所述第二中间齿轮,
所述多个中间齿轮被构成为相对于所述感光鼓的旋转速度降低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的旋转速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光体盒,其特征在于,当从所述第一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看时,所述第一清洁齿轮配置在所述鼓齿轮与所述十字滑块联轴节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光体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清洁构件,所述第二清洁构件被构成为清洁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的表面,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旋转轴平行的第三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所述第二中间齿轮是配置在所述第二清洁构件的在所述第三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上的端部,能够以所述第三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第二清洁齿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光体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滑块联轴节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啮合的第三中间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光体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所述第一清洁齿轮被配置为当从所述第一旋转轴所延伸的方向看时至少部分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光体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支撑所述第一中间齿轮和所述第三中间齿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光体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中间齿轮的直径比所述鼓齿轮的直径小,比所述第一中间齿轮的直径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感光体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光鼓和所述第一清洁构件被构成为在所述感光鼓与所述第一清洁构件相接触的位置以相同的方向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71835A JP6137021B2 (ja) | 2014-03-31 | 2014-03-31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
JP2014-071835 | 2014-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50624A true CN104950624A (zh) | 2015-09-30 |
CN104950624B CN104950624B (zh) | 2018-10-23 |
Family
ID=54165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48441.0A Active CN104950624B (zh) | 2014-03-31 | 2015-03-31 | 感光体盒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35727B2 (zh) |
JP (1) | JP6137021B2 (zh) |
CN (1) | CN10495062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128338A (ja) * | 2008-11-28 | 2010-06-10 | Brother Ind Ltd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D791863S1 (en) * | 2015-08-27 | 2017-07-11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Drum cartridge |
JP6962051B2 (ja) * | 2017-07-31 | 2021-11-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1314193B2 (en) | 2019-12-25 | 2022-04-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Foreign substance collection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6368A (ja) * | 1994-06-15 | 1996-01-12 | Seiko Epson Corp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32955A (ja) * | 2006-07-28 | 2008-02-14 | Kyocera Mita Corp | ドラム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95711A (ja) * | 2009-09-29 | 2011-05-12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20110318051A1 (en) * | 2010-06-25 | 2011-12-2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hotosensitive drum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93438B2 (ja) * | 1995-12-28 | 2002-06-17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駆動伝達装置 |
US6928252B2 (en) * | 2002-03-29 | 2005-08-0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tructure to remove foreign matter |
JP2003307993A (ja) | 2002-04-17 | 2003-10-31 | Canon Inc | 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258344A (ja) * | 2004-03-15 | 2005-09-22 | Brother Ind Ltd |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像担持体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26709A (ja) * | 2004-11-01 | 2006-05-18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CN101145023B (zh) * | 2006-09-15 | 2010-11-10 |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 清洁装置 |
JP5853553B2 (ja) | 2011-09-30 | 2016-02-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体ユニット |
JP5901327B2 (ja) * | 2012-02-09 | 2016-04-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4
- 2014-03-31 JP JP2014071835A patent/JP61370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20 US US14/664,215 patent/US933572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3-31 CN CN201510148441.0A patent/CN10495062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6368A (ja) * | 1994-06-15 | 1996-01-12 | Seiko Epson Corp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32955A (ja) * | 2006-07-28 | 2008-02-14 | Kyocera Mita Corp | ドラム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95711A (ja) * | 2009-09-29 | 2011-05-12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20110318051A1 (en) * | 2010-06-25 | 2011-12-29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Photosensitive drum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277347A1 (en) | 2015-10-01 |
US9335727B2 (en) | 2016-05-10 |
CN104950624B (zh) | 2018-10-23 |
JP6137021B2 (ja) | 2017-05-31 |
JP2015194573A (ja) | 2015-11-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76550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 |
JP45618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900200B2 (ja)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8191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950624B (zh) | 感光体盒 | |
JP2009210630A (ja) |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5143994A (zh) | 盒 | |
JP4821787B2 (ja) | 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968020B (zh) | 感光构件盒以及使用它的处理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 |
US8897665B2 (en) | Photosensitive member unit having electro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JP6183270B2 (ja)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 |
JP6197729B2 (ja)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 |
EP3204827A1 (en) |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389153B2 (ja)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18689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204807921U (zh) | 处理盒 | |
US9213307B2 (en) | Drum cartridge with movable cleaning roller | |
JP594924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366633B2 (ja) | 帯電器フレーム、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299342B2 (ja)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 |
JP6142835B2 (ja) | ドラムユニット | |
JP2015176092A (ja) |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