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8040A - 太阳能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太阳能电池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38040A CN104638040A CN201310680582.8A CN201310680582A CN104638040A CN 104638040 A CN104638040 A CN 104638040A CN 201310680582 A CN201310680582 A CN 201310680582A CN 104638040 A CN104638040 A CN 10463804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ar cell
- electrode layer
- connection side
- lower electrode
- upper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1 Mo) Chemical compound 0.000 description 9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650 screen-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888 f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 VGGSQFUCUMXWE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977 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KTSFMFGEAAANTF-UHFFFAOYSA-N [Cu].[Se].[Se].[In] Chemical compound [Cu].[Se].[Se].[In] KTSFMFGEAAANT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QHSJIZLJUFMIFP-UHFFFAOYSA-N ethene;1,1,2,2-tetrafluoroethene Chemical group C=C.FC(F)=C(F)F QHSJIZLJUFMIF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indium;oxotin Chemical compound [In].[Sn]=O AMGQUBHHOARCQ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3207 poly(ethylene-2,6-na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037 poly(vinyl butyral)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355 Tefze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WATWJIUSRGPENY-UHFFFAOYSA-N antimony atom Chemical compound [Sb] WATWJIUSRGPEN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93 cad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BDOSMKKIYDKNTQ-UHFFFAOYSA-N cadm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d] BDOSMKKIYDKNT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840 ethylene tetrafluoroethylene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38 ethylene vinyl acet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200 poly(ethylene-vinyl acet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267 polyester film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620 polyvinyl flu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tetrafluoroethene Chemical group FC(F)=C(F)F BFKJFAAPBSQJP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MARUHZGHZWCEQU-UHFFFAOYSA-N 5-phenyl-2h-tetrazol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C1=NNN=N1 MARUHZGHZWCEQU-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Boron Chemical compound [B]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4613 Cd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6 bo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but-3-enoic acid;ethe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O)CC=C DQXBYHZEEUGOB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577 co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0/00—Individual photovoltaic cells, e.g. solar cel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3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comprising thin-film photovoltaic cell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1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photovoltaic cell covered by group H10F10/00, e.g. photovoltaic modules
- H10F19/90—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 H10F19/902—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19/904—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between photovoltaic cells, e.g. interconnections or insulating spacers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photovoltaic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of th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F—INORGAN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 H10F7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F77/20—Electrodes
- H10F77/206—Electrodes f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F77/211—Electrodes f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for photovoltaic cells
- H10F77/215—Geometries of grid contac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组,包括一第一太阳能电池、一第二太阳能电池及一电性连接件。第一太阳能电池包括一第一上电极层、一第一下电极层及其间的一第一光电转换层。第一太阳能电池的一第一连接侧具有相邻的第一凸部及第一凹部。第二太阳能电池包括一第二上电极层、一第二下电极层及其间的一第二光电转换层。第二太阳能电池的一第二连接侧具有相邻的第二凸部及第二凹部。第二凸部的第二下电极层具有一外露区。第一与第二太阳能电池并排,且第一凸部匹配于第二凹部,第一凹部匹配于第二凸部。电性连接件电性连接第一上电极层及第二下电极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组,特别是一种电性连接有多个太阳能电池的太阳能电池组。
背景技术
在太阳能电池技术中,通常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材料将如太阳光等光能转换为电能。在制造太阳能电池结构时,制造者会将上电极层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材料的上表面,将下电极层设置于太阳能电池材料的下表面。太阳能电池材料在受光照射后,太阳能电池材料会提供电荷至上电极层及下电极层,因而提供电压及电流。太阳能电池结构所能提供的电压与电流往往会因太阳能电池材料的材料特性、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受光面积及光照强度而有所不同。在相同光照强度的情况下,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受光面积愈高,所提供的电流量愈大。太阳能电池结构所提供的电压则无法通过增加受光面积而升高。在低电压高电流的配置下,容易造成电能的损耗。因此,便发展出将太阳能电池结构切割成多个单独的太阳能电池,并以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方式升高电压,以避免电能的损耗。若有需要,另亦能以并联太阳能电池的方式升高电流。
为了切割方便,制造者通常会将太阳能电池切割为矩形。举例而言,为了串联第一太阳能电池及第二太阳能电池,制造者会并排第一及第二太阳能电池,使得第一及第二太阳能电池的上电极朝上,再利用导电材料电性连接第一太阳能电池的上电极及第二太阳能电池的下电极。制造者通常会先使导电材料电性连接第一太阳能电池的上电极,再使导电材料穿过第一太阳能电池及第二太阳能电池之间的空隙。接着,再翻转第一太阳能电池及第二太阳能电池使二者的下电极朝上,并将穿过第一太阳能电池及第二太阳能电池间的空隙的导电材料电性连接于第二太阳能电池的下电极。藉此,第一太阳能电池能串联于第二太阳能电池。然而,翻转太阳能电池时必须要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够进行。当要串联更多个太阳能电池时,供以翻转的空间需要更大。
因此,有人发展另一种不必翻转便能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方法。制造者将第一太阳能电池的上电极及第二太阳能电池的下电极朝上配置,再用足够宽度的导电材料电性连接在第一太阳能电池的上电极及第二太阳能电池的下电极上,以串联第一及第二太阳能电池。然而,此种方式虽然能避免翻转太阳能电池,但却必须耗费大量导电材料,导致太阳能电池会有较多面积被导电材料遮住,而减少太阳能电池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的效率。而且,导电材料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太阳能电池必须要较精准的对位,才能够避免电性连接不良的情形发生,进而增加制造上的困难度。
发明内容
有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以降低制造上的困难度、减少材料耗费及增加光能转换为电能的效率。
本发明提出一种太阳能电池组,包括一第一太阳能电池、一第二太阳能电池及一电性连接件。第一太阳能电池包括一第一上电极层、一第一光电转换层及一第一下电极层。第一光电转换层设置于该第上电极层及第一下电极层之间。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一第一连接侧。第一连接侧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一凸部及至少一第一凹部。第二太阳能电池包括一第二上电极层、一第二光电转换层及一第二下电极层。第二光电转换层设置于第二上电极层及第二下电极层之间。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一第二连接侧。第二连接侧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二凸部及至少一第二凹部。第二凸部的第二下电极层具有一第一外露区。第二上电极层及第二光电转换层外露第二下电极层的第一外露区。第一太阳能电池与第二太阳能电池并排,且第一凸部匹配于第二凹部,第一凹部匹配于第二凸部。电性连接件设置于位在第一凸部的第一上电极层及第二下电极层的第一外露区且电性连接第一上电极层及第二下电极层。
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能够借助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交互排列,使电性连接件能以一直线方向电性连接位于第一凸部的第一上电极层及位于第二凸部的第二下电极层的外露区,而在无须翻转太阳能电池组的方式下便能够以串联方式电性连接第一太阳能电池及第二太阳能电池,而能便于制造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组。此外,如此的电性连接方式能够将电性连接件的宽度缩减至最窄,而能节省材料耗费。再者,较窄的电性连接件能避免过度遮蔽第一太阳能电池及第二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面积,进而增加太阳能电池组的光能转换电能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2A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组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太阳能电池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3至9是太阳能电池组的组装流程俯视示意图;
图10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示意图;
图12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示意图;
图13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俯视示意图;
图14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半成品的俯视示意图;
图15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半成品的俯视示意图;
图16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半成品的俯视示意图;
图17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的半成品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2A及2B,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1的立体示意图,图2A是图1的太阳能电池组1的立体爆炸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太阳能电池组1的截面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组1包括一第一太阳能电池11、一第二太阳能电池12、一电性连接件13、一附加电路板14、胶层15、15a、15b及一覆盖板16。
第一太阳能电池11包括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一下电极层111、一第一光电转换层112、一第一上电极层113、一第一导线114a及多个第一电荷收集线115。由下至上依序为第一下电极层111设置于第一基板110上,第一光电转换层112设置于第一下电极层111上,第一上电极层113设置于第一光电转换层112上,第一电荷收集线115设置于第一上电极层113上。因此使第一下电极层111位于第一基板110及第一光电转换层112之间,第一光电转换层112位于第一下电极层111及第一上电极层113之间。第一基板110的材质能为塑料基板(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或金属基板(如不锈钢箔、铝箔、钛箔等金属材料)。第一下电极层111的材质能为钼(Molybdenum,Mo)、铝(Aluminum,Al)、铜(Copper,Cu)、铬(Chromium,Cr)等金属导电层。第一光电转换层112的材质能为铜铟镓硒(Copper Indium Gallium Selenide,CIGS)、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a-Si)、锑化镉(Cadmium telluride,CdTe)等薄膜(Thin Film)太阳能电池材料。第一上电极层113的材质能为透明导电薄膜,如掺铝氧化锌(Aluminum doped zinc oxide,AZO)、掺硼氧化锌(Boron doped zinc oxide,BZO)、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等材料。第一电荷收集线115的材质能为银或铜。第一下电极层111、第一光电转换层112、第一上电极层113能够组合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三者的总厚度能约为0.5~5微米(μm)。
第一太阳能电池11具有一第一连接侧11a及相对于第一连接侧11a的一第三连接侧11b。第一连接侧11a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一凸部11a1及至少一第一凹部11a2。第三连接侧11b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三凸部11b1及至少一第三凹部11b2。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a1及第三凹部11b2的数量分别为一个,第一凹部11a2及第三凸部11b1的数量分别为二个,但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a1、第一凹部11a2、第三凸部11b1及第三凹部11b2各自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a1、第一凹部11a2、第三凸部11b1及第三凹部11b2的形状皆为梯形,但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部11a1、第一凹部11a2、第三凸部11b1及第三凹部11b2的形状不限,且第一凸部11a1、第一凹部11a2、第三凸部11b1及第三凹部11b2的形状能够彼此相同或相异。
第一导线114a能以网印或粘贴方式设置于第一上电极层113上及第一电荷收集线115上,且相邻于第一连接侧11a。光线照射第一太阳能电池11时,第一光电转换层112会产生电荷,所产生的电荷能经由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一电荷收集线115收集至第一导线114a。第一导线114a的材质能为导电接合材料,如焊锡、银胶(Silver paste)、铜胶(Copper paste)及异方性导电胶(Anisotropic Conductive Film,ACF)等材料。位于第三凸部11b1的第一下电极具有一第二外露区111a。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一光电转换层112并未覆盖第一下电极层111的第二外露区111a。第一太阳能电池11还包括一第三导线114b,设置于第一下电极层111的第二外露区111a。第一光电转换层112受光时所产生的另一电性的电荷,能经由第一下电极层111引导至第三导线114b。第三导线114b可与第一导线114a采用前述相同或相异的导电材质。
第二太阳能电池12包括一第二基板120、一第二下电极层121、一第二光电转换层122、一第二上电极层123、一第二导线124a及多个第二电荷收集线125。第二下电极层121设置于第二基板120上,第二光电转换层122设置于第二下电极层121上,第二上电极层123设置于第二光电转换层122上,第二电荷收集线125设置于第二上电极层123上。因此使第二下电极层121位于第二基板120及第二光电转换层122之间,第二光电转换层122位于第二上电极层123及第二下电极层121之间。第二基板120的材质能为塑料基板(如聚酰亚胺polyimide,PI)或金属基板(如不锈钢箔、铝箔、钛箔等金属材料)。第二下电极层121的材质能为钼、铝、铜、铬等金属导电层。第二光电转换层122的材质能为铜铟镓硒、非晶硅、锑化镉等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第二上电极层123的材质能为透明导电薄膜,如掺铝氧化锌、掺硼氧化锌、氧化铟锡等材料。第二电荷收集线125的材质能为银或铜。第二下电极层121、第二光电转换层122、第二上电极层123能够组合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结构,三者的总厚度能约为0.5~5微米。
第二太阳能电池12具有一第二连接侧12a及相对于第二连接侧12a的一第四连接侧12b。第二连接侧12a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二凸部12a1及至少一第二凹部12a2。第四连接侧12b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四凸部12b1及至少一第四凹部12b2。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2a1及第四凹部12b2的数量分别为二个,第二凹部12a2及第四凸部12b1的数量分别为一个,但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2a1、第二凹部12a2、第四凹部12b2及第四凸部12b1各自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2a1、第二凹部12a2、第四凹部12b2及第四凸部12b1的形状皆为梯形,但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2a1、第二凹部12a2、第四凹部12b2及第四凸部12b1的形状不限,且第二凸部12a1、第二凹部12a2、第四凹部12b2及第四凸部12b1的形状能够彼此相同或相异。
第二凸部12a1的第二下电极层121具有一第一外露区121a。第二上电极层123及第二光电转换层122并未覆盖第二下电极层121的第一外露区121a。第二导线124a能以网印或粘贴方式设置于第二下电极层121的第一外露区121a。第二导线124a的材质能为导电接合材料,如焊锡、银胶、铜胶、异方性导电胶等材料。第二太阳能电池12还包括一第四导线124b,能以网印方式设置于第二上电极层123上及第二电荷收集线125上,且相邻于第二太阳能电池12的第四连接侧12b。光线照射第二太阳能电池12时,第二光电转换层122会产生电荷,所产生的电荷能经由第二上电极层123及第二电荷收集线125收集至第四导线124b。第四导线124b可与第二导线124a采用前述相同或相异的导电材质。
第一太阳能电池11与第二太阳能电池12沿正负X方向并排,且沿正负X方向间隔一距离D1。其中,第一连接侧11a朝向正X方向,第二连接侧12a朝向负X方向。故第一凸部11a1朝向正X方向凸出,第一凹部11a2朝向负X方向凹陷,第二凸部12a1朝向负X方向凸出,第二凹部12a2朝向正X方向凹陷。第一连接侧11a及第二连接侧12a间隔距离D1。第一凸部11a1匹配于第二凹部12a2,第一凹部11a2匹配于第二凸部12a1。详言之,第一连接侧11a与第二连接侧12a的外型相似,且第一凸部11a1插入第二凹部12a2中,第二凸部12a1插入第一凹部11a2中。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二下电极层121的第一外露区121a皆朝向正Z方向,且至少一平行于正负Z方向的一平面P能够穿过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二下电极层121的第一外露区121a。更甚者,此平面P能够穿过位于第一凸部11a1的第一导线114a及第二导线124a。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二下电极层121的第一外露区121a于正负Z方向的高度差小于0.5~5微米。
电性连接件13设置于位在第一凸部11a1的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二下电极层121的第一外露区121a,且经由第一导线114a电性连接至第一电荷收集线115及第一上电极层113,并经由第二导线124a电性连接至第二下电极层121。其中,电性连接件13能沿平面P贴附于第一导线114a及第二导线124a。即从正Z方向朝向负Z方向俯视,电性连接件13能为沿正负Y方向延伸的导电带状元件或导电线状元件。由此,即使电性连接件13仅具有极窄的宽度,例如仅宽1.5毫米(mm),亦能够使第一太阳能电池11及第二太阳能电池12彼此串联。而且第一太阳能电池11及第二太阳能电池12之间的对位误差能够容许至第一凸部11a1或第二凸部12a1于正负X方向上的宽度,而能降低太阳能电池组1的制造困难度。由于电性连接件13的宽度能够不用过宽的宽度,因此遮蔽第一太阳能电池11及第二太阳能电池12的范围较少,所需要耗费的电性连接件13的材料也较少,而能够增加第一太阳能电池11及第二太阳能电池12的受光面积,并节省材料成本。
此外,第一太阳能电池11的第三连接侧11b能够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依需求进一步于负X方向上再与其他太阳能电池进行电性连接。第二太阳能电池12的第四连接侧12b能够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依需求进一步于正X方向上再与其他太阳能电池进行电性连接。
虽然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二下电极层121的第一外露区121a于正负Z方向具有高度差,但小于0.5~5微米。此高度差远小于电性连接件13的厚度100~200微米。故电性连接件13电性连接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二下电极层121时,能够忽略第一上电极层113与第一外露区121a之间的高度差。图1、2A及2B中为了示意各元件间的连结关系,而在比例上具有较为夸张的情形。
如图1及2B所示,第一太阳能电池11及第二太阳能电池12经由胶层15b贴附于附加电路板14。覆盖板16经由胶层15a贴附且覆盖于第一太阳能电池11、第二太阳能电池12及电性连接件13。胶层15a及15b能够渗入第一太阳能电池11及第二太阳能电池12之间的空隙而彼此粘着。若胶层15a及15b的材质相同,则在胶层15a及15b彼此粘着后,胶层15a及15b能融合成如图1所示的胶层15。附加电路板14的材质能为透明或不透明的乙烯/四氟化乙烯聚酯膜(Ethylene tetrafluoroethylene,ETF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奈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N-Phthalate,PEN)、聚酰亚胺(Polyimide,PI)、Tefzel、Tedlar等塑料基板、玻璃基板或上述材料的组合或与其他金属膜(如铝箔)的组合。覆盖板16的材质能为透明或不透明的乙烯/四氟化乙烯聚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奈二甲酸乙二酯、聚酰亚胺、Tefzel、Tedlar等塑料基板或玻璃基板,或上述材料的组合。胶层15、15a、15b的材质能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cetate,EVA)或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 Vinyl Butyral,PVB)等粘合材料。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能电池11与第二太阳能电池12的外观形状实质上相同。进一步而言,第一连接侧11a与第四连接侧12b的外观形状相同,第二连接侧12a与第三连接侧11b的外观形状相同,但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侧11a与第四连接侧12b的外观形状能彼此相异,第二连接侧12a与第三连接侧11b的外观形状能彼此相异。
请参照图3至9,其是太阳能电池组1a、1b的组装流程俯视示意图。在此,以图1、2A及2B中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与第二太阳能电池12实质上相同为例,示范太阳能电池组1a、1b的组装流程。太阳能电池组1a、1b中有比太阳能电池组1更多个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彼此排列并电性连接。
如图3所示,并请同时参考图1及2A的描述。于第一基板110上设置第一下电极层111,于第一下电极层111上设置第一光电转换层112,于第一光电转换层112上设置第一上电极层113,于第一上电极层113上设置第一电荷收集线115。接着,对第一基板110、第一下电极层111、第一光电转换层112、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一电荷收集线115切割出第一太阳能电池11的单体。一组第一基板110、第一下电极层111、第一光电转换层112、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一电荷收集线115能够切割出多个第一太阳能电池11的单体。而且,于切割出第一太阳能电池11的单体时,于正X方向形成第一连接侧11a,并于负X方向形成第三连接侧11b。第一连接侧11a具有第一凸部11a1及第一凹部11a2。第三连接侧11b具有第三凸部11b1及第三凹部11b2。
如图4所示,并请同时参考图1及2A的描述。于第三凸部11b1的位置,以磨除或刮除等方式将此位置的第一电荷收集线115、第一上电极层113及第一光电转换层112移除,而露出第一下电极层111的第二外露区111a。接着,以网印或粘贴方式于第一上电极层113上及第一电荷收集线115上且相邻于第一连接侧11a的位置设置第一导线114a。以网印或粘贴方式于第一下电极层111的第二外露区111a设置第三导线114b。如此,则完成第一太阳能电池11的制作。
如图5所示,并请同时参照图2B及4的描述。制造者能依总电压及总电流等需求,于附加电路板14上排列第一太阳能电池11。第一太阳能电池11能够借助胶层15b粘贴于附加电路板14上。于本实施例中,以正负X方向三排及正负Y方向二列为例排列第一太阳能电池11。沿正负X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间隔一距离D1,沿正负Y方向上相邻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间隔一距离D2。距离D1与距离D2于此阶段能使各个第一太阳能电池11不会彼此电性连接。距离D1与距离D2可相同亦可相异。各个第一太阳能电池11以其第一凸部11a1对应于相邻第一太阳能电池11的第三凹部11b2,且以第一凹部11a2对应于相邻第一太阳能电池11的第三凸部11b1。
如图6所示,并请同时参照图1、2A及2B的描述。电性连接件13a、130能沿正负Y方向延伸。电性连接件13a能通过电性连接第一凸部11a1及第三凸部11b1,而串联沿正负X方向排列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电性连接件13a、130能通过自身沿正负Y方向延伸,而并联沿正负Y方向排列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接着,再利用胶层15a将覆盖板16贴附于第一太阳能电池11上,再以真空加温压合(Lamination)方式完成太阳能电池组1a的封装。太阳能电池组1a的等效电路如图7所示。当各个第一太阳能电池11提供电压V及电流A且忽略损耗时,太阳能电池组1a的总电压能够约为3倍V,总电流约为2倍A。
如图8所示,并请同时参照图1及2A的描述。电性连接件13a、13b、130能沿正负Y方向延伸,但电性连接件13a及电性连接件13b彼此裁断而不直接电性连接。电性连接件13a、13b能通过电性连接第一凸部11a1及第三凸部11b1,而串联沿正负X方向排列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电性连接件130能通过自身沿正负Y方向延伸,而并联沿正负Y方向第一太阳能电池11。接着,再利用胶层15a将覆盖板16贴附于第一太阳能电池11上,再以真空加温压合方式完成太阳能电池组1b的封装。太阳能电池组1b的等效电路如图9所示。当各个第一太阳能电池11提供电压V及电流A且忽略损耗时,太阳能电池组1b的总电压能够约为3倍V,总电流约为2倍A。
请参照图10,其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2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组2与图1、2A所示的太阳能电池组1大致相同。然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太阳能电池21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侧21a及第三连接侧21b,第二太阳能电池22具有相对的第二连接侧22a及第四连接侧22b。第一连接侧21a具有一个第一凸部21a1及一个第一凹部21a2。第三连接侧21b则可不具有凸部或凹部。第二连接侧22a具有一个第二凸部22a1及一个第二凹部22a2。第四连接侧22b则可不具有凸部或凹部。邻近于第三连接侧21b的第一下电极层211皆外露,且于第一下电极层211上设置第三导线214b。第四导线224b设置于第二上电极层223上及第二电荷收集线225上,且相邻于第四连接侧22b。由此,太阳能电池组2的制造者能够依照需求选择第一太阳能电池21及第二太阳能电池22的态样,而能灵活调配太阳能电池组2的配置。
请参照图11,其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31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31与图1、2及4所示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大致相同。然而,于本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31具有相对的第一连接侧31a及第三连接侧31b。第一连接侧31a朝向负X方向,且具有二个第一凸部31a1及一个第一凹部31a2。第三连接侧31b朝向正X方向,且具有一个第三凸部31b1及二个第三凹部31b2。于第三连接侧31b的第三凸部31b1的位置,以磨除或刮除等方式将此位置的上电极层313及光电转换层(受上电极层313遮挡而未显示)移除,而露出第二外露区311a。接着,以网印或粘贴方式于上电极层313上及电荷收集线315上且相邻于第一连接侧31a的位置设置第一导线314a。以网印或粘贴方式于下电极层的第二外露区311a设置第三导线314b。如此,则完成太阳能电池31的制作。由此,太阳能电池31的制造者能够依照需求选择下电极层的第二外露区311a所在的位置,而能灵活调配太阳能电池31于太阳能电池组内的配置。
请参照图12,其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41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41与图1、2及4所示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大致相同。然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414a与第三导线414b的宽度定义于正负X方向上。第一导线414a位于第一凸部41a1的一部分414a1的宽度大于其他部分414a2的宽度。第三导线414b的宽度实质上与第一导线414a位于第一凸部41a1的一部分414a1的宽度相同。通过第一导线414a的一部分414a1的宽度及第三导线414b的宽度较宽,而在多个太阳能电池41排列对位时,即使对位不整齐,仍能供平行于正负Z方向的一平面穿过第一导线414a的一部分414a1及第三导线414b。图1及2A中的电性连接件13也能够易于通过沿此平面延伸而电性连接第一导线414a的一部分414a1及第三导线414b。此外,由于较宽的第一导线414a的一部分414a1及较宽的第三导线414b能够具有较小的电阻,故太阳能电池41能够减少电力的损耗。
请参照图13,其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51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51与图1、2及4所示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大致相同。然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侧51a的第一凸部51a1与第一凹部51a2及第三连接侧51b的第三凸部51b1与第三凹部51b2的形状为矩形。第一凸部51a1的数量为二个,第一凹部51a2的数量为三个,第三凸部51b1的数量为三个,第三凹部51b2的数量为二个。第一凸部51a1、第一凹部51a2、第三凸部51b1及第三凹部51b2的长度定义于正负Y方向上。其中,第一凸部51a1的长度大于第一凹部51a2的长度,第三凸部51b1的长度小于第三凹部51b2的长度。由此,太阳能电池51的制造者能够依照需求调整第一凸部51a1、第一凹部51a2、第三凸部51b1及第三凹部51b2的形状、数量及长度,而能灵活调配太阳能电池51的配置。
请参照图14,其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61的半成品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61与图1、2及4所示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大致相同。然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侧61a的第一凸部61a1与第一凹部61a2及第三连接侧61b的第三凸部61b1及第三凹部61b2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
请参照图15,其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71的半成品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71与图1、2及4所示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大致相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侧71a的第一凸部71a1与第一凹部71a2及第三连接侧71b的第三凸部71b1及第三凹部71b2的形状为非等腰三角形。
请参照图16,其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81的半成品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81与图1、2及4所示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大致相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侧81a具有第一凸部81a1及第一凹部81a2,第三连接侧81b具有第三凸部81b1及第三凹部81b2。第一凸部81a1及第三凹部81b2为尖型,第一凹部81a2及第三凸部81b1的形状为圆弧形。
请参照图17,其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91的半成品的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太阳能电池91与图1、2及4所示的第一太阳能电池11大致相同。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侧91a的第一凸部91a1与第一凹部91a2及第三连接侧91b的第三凸部91b1及第三凹部91b2的形状为圆弧形。
由此,太阳能电池61、71、81、91的制造者能够依照需求调整第一凸部61a1、71a1、81a1、91a1、第一凹部61a2、71a2、81a2、91a2、第三凸部61b1、71b1、81b1、91b1及第三凹部61b2、71b2、81b2、91b2的形状,而能灵活调配太阳能电池61、71、81、91的配置。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能够借助第一凸部及第二凸部交互排列,使电性连接件能以一直线方向电性连接位于第一凸部的第一上电极层及位于第二凸部的第二下电极层的外露区,而在无须翻转太阳能电池组的方式下便能够以串联或并联的方式电性连接相邻的多个太阳能电池,而能便于制造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组。此外,如此的电性连接方式能够将电性连接件的宽度缩减至最窄,而能节省材料耗费。再者,较窄的电性连接件能避免过度遮蔽第一太阳能电池及第二太阳能电池的受光面积,进而增加太阳能电池组的光能转换电能的效率。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太阳能电池组,包括:
一第一太阳能电池,包括一第一上电极层、一第一光电转换层及一第一下电极层,该第一光电转换层设置于该第一上电极层及该第一下电极层之间,该第一太阳能电池具有一第一连接侧,该第一连接侧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一凸部及至少一第一凹部;
一第二太阳能电池,包括一第二上电极层、一第二光电转换层及一第二下电极层,该第二光电转换层设置于该第二上电极层及该第二下电极层之间,该第二太阳能电池具有一第二连接侧,该第二连接侧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二凸部及至少一第二凹部,其中,该第二凸部的该第二下电极具有一第一外露区,该第一太阳能电池与该第二太阳能电池并排,且该第一凸部匹配于该第二凹部,该第一凹部匹配于该第二凸部;以及
一电性连接件,设置于该第一凸部的该第一上电极层及该第二凸部的该第二下电极层的该第一外露区,且电性连接该第一上电极层及该第二下电极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太阳能电池及该第二太阳能电池间隔一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太阳能电池还具有相对于该第一连接侧的一第三连接侧,该第三连接侧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三凸部及至少一第三凹部,该第三凸部的该第一下电极具有一第二外露区,该第二太阳能电池还具有相对于该第二连接侧的一第四连接侧,该第四连接侧具有相邻的至少一第四凸部及至少一第四凹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一第一基板,该第一下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一基板及该第一光电转换层之间,该第二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一第二基板,该第二下电极层设置于该第二基板及该第二光电转换层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一第一导线,设置于该第一上电极层且相邻于该第一太阳能电池的该第一连接侧,且与该电性连接件电性接触,该第二太阳能电池还包括一第二导线,设置于该第二下电极层的该第一外露区且与该电性连接件电性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位于该第一凸部的一部分的宽度大于其他部分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附加电路板,该第一太阳能电池及该第二太阳能电池设置于该附加电路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胶层,该第一太阳能电池及该第二太阳能电池经由该胶层贴附于该附加电路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覆盖板,覆盖该第一太阳能电池、该第二太阳能电池及该电性连接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胶层,该覆盖板经由该胶层贴附且覆盖于该第一太阳能电池、该第二太阳能电池及该电性连接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1349 | 2013-11-13 | ||
TW102141349 | 2013-11-13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38040A true CN104638040A (zh) | 2015-05-20 |
Family
ID=529910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680582.8A Withdrawn CN104638040A (zh) | 2013-11-13 | 2013-12-12 | 太阳能电池组 |
CN201410635836.9A Active CN104638043B (zh) | 2013-11-13 | 2014-11-12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35836.9A Active CN104638043B (zh) | 2013-11-13 | 2014-11-12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129011A1 (zh) |
CN (2) | CN104638040A (zh) |
DE (1) | DE102014116498A1 (zh) |
TW (1) | TWI557927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09341A (zh) * | 2022-06-06 | 2022-07-05 | 阳明量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的刻线方法、太阳能电池以及光动能模组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1546719S (zh) * | 2015-08-19 | 2019-03-18 | ||
JP1546718S (zh) * | 2015-08-19 | 2019-03-18 | ||
USD772803S1 (en) * | 2015-11-10 | 2016-11-29 | Solaero Technologies Corp. | Solar cell |
TWI572133B (zh) * | 2016-02-19 | 2017-02-21 | 新日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凹緣集線式太陽能電池模組陣列及其凹緣集線式太陽能電池模組 |
US10741703B2 (en) | 2016-07-29 | 2020-08-11 | Sunpower Corporation | Shingled solar cells overlapping along non-linear edges |
TWI601300B (zh) * | 2016-11-23 | 2017-10-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太陽能電池模組 |
CN108470791A (zh) * | 2018-04-23 | 2018-08-31 | 北京汉能光伏投资有限公司 | 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芯片单元和电池芯片 |
CN114026701B (zh) * | 2019-05-23 | 2024-10-29 | 阿尔法装配解决方案公司 | 用于太阳能电池的模块制造的焊膏 |
DE102020203510A1 (de) | 2020-03-19 | 2021-09-23 | NICE Solar Energy GmbH | Dünnschichtsolarmodul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48948B1 (en) * | 1998-05-15 | 2001-06-1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olar cell modul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
JP4568254B2 (ja) * | 2006-07-20 | 2010-10-27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WO2008137966A2 (en) * | 2007-05-07 | 2008-11-13 | Robert Stancel | Structures for low cost, reliable solar roofing |
JP2009043842A (ja) * | 2007-08-07 | 2009-02-26 | Sharp Corp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TWI379423B (en) * | 2007-12-24 | 2012-12-11 | Ind Tech Res Inst | Thin film solar cell module of see-through typ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US20100307567A1 (en) * | 2009-06-05 | 2010-12-09 | Huang Min-Hsun | Variant packaging structure for a solar module |
CN101924155A (zh) * | 2009-06-11 | 2010-12-22 | 奇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光伏电池模块与其制造方法 |
WO2011061950A1 (ja) * | 2009-11-17 | 2011-05-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薄膜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20110155219A1 (en) * | 2009-12-29 | 2011-06-30 | Du Pont Apollo Limited | Thin film solar cel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CN103582954B (zh) * | 2011-05-27 | 2016-08-17 | 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 太阳能电池用互连器及太阳能电池模组 |
JP6001087B2 (ja) * | 2012-11-21 | 2016-10-05 | 三井化学東セロ株式会社 | 太陽電池封止材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2013
- 2013-12-12 CN CN201310680582.8A patent/CN104638040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12-27 US US14/142,377 patent/US2015012901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
- 2014-11-12 CN CN201410635836.9A patent/CN104638043B/zh active Active
- 2014-11-12 TW TW103139252A patent/TWI557927B/zh active
- 2014-11-12 DE DE201410116498 patent/DE102014116498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709341A (zh) * | 2022-06-06 | 2022-07-05 | 阳明量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的刻线方法、太阳能电池以及光动能模组 |
CN114709341B (zh) * | 2022-06-06 | 2022-08-19 | 阳明量子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太阳能电池的刻线方法、太阳能电池以及光动能模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129011A1 (en) | 2015-05-14 |
CN104638043B (zh) | 2017-04-12 |
TW201519454A (zh) | 2015-05-16 |
TWI557927B (zh) | 2016-11-11 |
CN104638043A (zh) | 2015-05-20 |
DE102014116498A1 (de) | 2015-05-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38043B (zh)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太阳能电池 | |
US9401438B2 (en) | Solar cell module and solar cell thereof | |
CN101009336B (zh) | 光电动势模块 | |
CN103339735B (zh) | 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 |
US20130247955A1 (en) | Solar battery cell and solar battery module | |
JPWO2015152020A1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103270604B (zh) | 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模块 | |
CN112825337B (zh) | 柔性太阳能电池阵 | |
JP6656225B2 (ja) | 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07949919A (zh) | 太阳能电池模块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制造方法 | |
KR101589803B1 (ko) | 태양 전지용 집전 시트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태양 전지 모듈 | |
CN102496635B (zh) | 太阳能电池模块 | |
JP2013214717A (ja) | 光電素子及び光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 |
CN103597609A (zh) | 太阳能电池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
JP2017174986A (ja) |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JP5799255B2 (ja) | 太陽電池セル及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09564946B (zh) | 光电转换元件以及光电转换装置 | |
CN107564974B (zh) | 电池片、电池片矩阵、太阳能电池及电池片的制备方法 | |
JP2006041349A (ja) | 光起電力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170092789A1 (en) | Solar cell module | |
JP2013058702A (ja) | 太陽電池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I509816B (zh) | 具有寬窄電極區塊之太陽能電池及使用其之太陽能電池模組 | |
JP6971749B2 (ja) |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
JP2021166264A (ja) | 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及び太陽電池ストリングの製造方法 | |
JP2013026378A (ja) | 太陽電池、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4 |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