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50325B - 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车辆用灯具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车辆用灯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50325B CN104350325B CN201380028229.XA CN201380028229A CN104350325B CN 104350325 B CN104350325 B CN 104350325B CN 201380028229 A CN201380028229 A CN 201380028229A CN 104350325 B CN104350325 B CN 1043503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light source
- resin component
- heat
- conducting res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8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8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224 prote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306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4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41001465382 Physalis alkekeng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10000004209 hai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760 hair shin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6-oxabicyclo[3.2.1]oct-3-en-7-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2C(=O)OC1C=CC2 TVEXGJYMHHTVK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800 void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Sulfur Chemical compound [S] NINIDFKCEFEMD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864 Sulphu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03 carbon fibre reinforced carb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3 medium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38 satur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tita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Ti]=O OGIDPMRJRNCKJ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78 waterproof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7—Passive cooling, e.g. using fins, thermal conductive elements or openings
- F21S45/48—Passive cooling, e.g. using fins, thermal conductive elements or openings with means for conducting heat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of the lighting devices, e.g. with fins on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lighting devic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1/00—Illumin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headla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1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3/13—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 F21S43/14—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1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3/19—Attachment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F21S43/195—Details of lamp holders, terminals or conn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40—Cooling of lighting devices
- F21S45/47—Passive cooling, e.g. using fins, thermal conductive elements or opening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9/00—Protecting lighting devices from thermal damage; Cooling or heat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课题:本发明实现光源单元的轻型化等。解决方案:本发明具备光源部(10)和插座部(11)。插座部(11)是由绝缘部件(7)、导热树脂部件(8)以及供电部件(91~93)构成的一体构造部件。结果,本发明使用导热树脂部件(8)作为使光源部(10)所产生的热向外部放射的散热用的部件,从而与以往的铝压铸成型比较,能够使光源单元(1)轻型化,能够使制造成本廉价,并能够提高金属模具的耐久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另外,本发明涉及将半导体型光源作为光源的车辆用灯具。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这种光源单元(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以下,对以往的光源单元进行说明。以往的光源单元具备:发光二极管;用于冷却该发光二极管的冷却体,该冷却体以铝压铸成型部分形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085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785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光源单元由于冷却体以铝压铸成型部分形成,所以有光源单元变重的趋势,并且制造成本高,进一步金属模具的耐久性有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使光源单元轻型化,使制造成本廉价,并且提高金属模具的耐久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具备光源部、和安装有光源部的插座部,光源部具有半导体型光源的发光芯片,插座部包括:散热用的导热树脂部件,其向外部放射在光源部所产生的热;供电部件,其与光源部电连接,向光源部供电;以及绝缘部件,其至少对供电部件的一部分进行外装,而以相互绝缘状态插入导热树脂部件和供电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导热树脂部件中与光源部对应的位置设有金属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金属体中至少与导热树脂部件接触的面设有微小凹凸,金属体镶嵌成型于导热树脂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导热树脂部件由导热性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金属体隔着导热性介质而以紧贴的状态固定于导热树脂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和空隙。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插座部设有由导热树脂部件的一部分和供电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光源侧的连接部,在连接部的上部配置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和上部开口的空隙,在连接部的侧部配置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和上下贯通的空隙。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导热树脂部件形成插座部的外装部分,在导热树脂部件设有用于将光源单元配备于车辆用灯具的安装部。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导热树脂部件形成插座部的外装部分,在导热树脂部件的外表面设有小凹凸。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由导热性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而上述导热性树脂的流动方向与热的传递方向大致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在一面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顶板部,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上述顶板部的另一面,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多个翅片部和空隙,对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进行注塑成型时的成型模具的浇口位于多个上述翅片部中与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的中心或中心附近,在上述插座部设有由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一部分和上述供电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光源侧的连接部,并切除了上述浇口所处的上述翅片部中与上述连接部相连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在一面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顶板部,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上述顶板部的另一面,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和空隙,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上述顶板部的一面,设有包围上述光源部的环状形状的保护壁,并且对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进行注塑成型时的成型模具的浇口位于上述保护壁的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的两个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在一面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顶板部,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上述顶板部的另一面,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和空隙,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用于将光源单元配备于车辆用灯具的安装部,并且对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进行注塑成型时的成型模具的浇口位于上述安装部的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的两个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在一面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顶板部,并在上述顶板部设有金属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上述插座部还具备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分别成型、固定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且紧贴有上述光源部的金属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上述金属体的外周缘设有回避上述供电部件的回避凹部,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紧固于上述金属体的上述回避凹部以外的外周缘而固定上述金属体的多个固定部,在相互固定的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固定面、上述金属体的固定面的至少一方,以比上述金属体的外周缘小的周缘的形状的方式设有槽。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和上述金属体,分别设有决定相互的位置的定位部。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特征,车辆用灯具的特征在于,具备:划分灯室的灯壳体及灯透镜;以及配置在灯室内的上述第一特征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
发明的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使用导热树脂部件来作为使光源部所产生的热向外部放射的散热用的部件,从而与以往的铝压铸成型比较,能够使光源单元轻型化,能够使制造成本廉价,并能够提高金属模具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导热性树脂部件由导热性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而导热性树脂的流动方向与热的传递方向大致一致。结果,能够使光源部中产生的热从导热树脂部件向外部高效地放射,从而能够实现与以往的铝压铸成型的散热效果大致同等、或比以往的铝压铸成型的散热效果好的散热效果。由此,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插座部由导热树脂部件和固定于该导热树脂部件的金属体构成,而光源部以紧贴于金属体的状态安装于插座部。结果,能够使光源部所产生的热经由金属体高效地向导热树脂部件传递,从而能够实现与以往的铝压铸成型的散热效果大致同等、或比以往的铝压铸成型的散热效果好的散热效果。由此,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插座部的导热树脂部件和金属体分别各自成型,而金属体固定于导热树脂部件。结果,能够并行进行导热树脂部件的制造工序和在导热树脂部件固定金属体的工序,从而能够缩短插座部的制造节拍,能够使制造成本廉价,并且能够提高金属模具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实施方式一、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一,是在车辆用灯具组装有光源单元的状态的横向剖视图(水平剖视图)。
图2是表示组装有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3是表示组装有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图2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光源部的基板、插座部的导热树脂部件、插座部的绝缘部件以及供电部件的分解剖视图(与图5对应的分解剖视图)。
图7是表示光源部的基板、插座部的导热树脂部件、插座部的绝缘部件以及供电部件的解立体图。
图8是图4中的VIII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图5中的IX部的放大图。
图10是图2中的X部的放大图。
图11是图2中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实施方式二、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二,是表示组装有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实施方式三、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三,是表示组装有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组装有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组装有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7是图15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中的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导热树脂部件、供电部件、绝缘部件以及金属体)的分解状态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组装有插座部的导热树脂部件和金属体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中的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导热树脂部件、供电部件、绝缘部件以及金属体)的分解状态的局部剖视图(与图17对应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在插座部的导热树脂部件通过超声波熔敷而固定金属体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与图17对应的剖视图)。
图22是图15中的IX-IX线剖视图。
图23是图15中的X-X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的四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此外,图3~图8、图11~图13、图15、图17、图18、图20、图22、图23中,省略了控制元件以及布线元件的图示。
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的说明
图1~图11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实施方式一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一。以下,对该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以及该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灯具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中,符号100是该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灯具。
(车辆用灯具100的说明)
上述车辆用灯具100在该例子中是一盏灯式的车尾停车灯。即,上述车辆用灯具100以一盏灯(一个灯、一个灯具)同时起到尾灯功能和停车灯功能。上述车辆用灯具100分别配备于车辆(未图示)的后部的左右。上述车辆用灯具100有与未图示的其它灯功能(例如,倒车灯功能、方向指示信号灯功能)组合而构成后组合灯的情况。此外,由于上述车辆用灯具100是车尾停车灯,所以上述车辆用灯具100的正面是指从车辆的后侧观察的面。
如图1所示,上述车辆用灯具100具备灯壳体101、灯透镜102、反射镜103、以半导体型光源为光源的光源单元、即该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1、以及上述光源单元1的上述半导体型光源的驱动电路(未图示)。
上述灯壳体101例如由非透光性的部件(例如,树脂部件)构成。上述灯壳体101形成为一侧开口、另一侧封闭的中空形状。在上述灯壳体101的封闭部设有透孔104。上述透孔104形成为圆形形状。在上述透孔104的边缘,大致等间隔地设有多个凹部(未图示)和多个挡块部(未图示)。
上述灯透镜102例如由透光性的部件(例如,透明树脂部件、玻璃部件)构成。上述灯透镜102形成为一侧开口、另一侧封闭的中空形状。上述灯透镜102的开口部的周缘部和上述灯壳体101的开口部的周缘部被水密地固定。由上述灯壳体101以及上述灯透镜102划分了灯室105。
上述反射镜103是进行配光控制以使从上述光源单元1放射出的光聚光于焦点F(参照图3)的配光控制部。上述反射镜103配置在上述灯室105内,并且固定于上述灯壳体101等。上述反射镜103例如由非透光性的部件(例如,树脂部件、金属部件)构成。上述反射镜103形成为一侧开口、另一侧封闭的中空形状。在上述反射镜103的封闭部,以与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透孔104连通的方式设有透孔106。在上述反射镜103的内表面设有反射面107。此外,上述反射镜103由与上述灯壳体101不同的部件构成,但也可以是与灯壳体一体的反射镜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灯壳体的一部分设置反射面来设置反射镜功能。
(光源单元1的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上述光源单元1具备光源部(光学部件)10、插座部(插座部件)11、以及作为光学部件的罩部(罩部件)12。上述光源部10以及上述罩部12安装于上述插座部11的一端部(正面侧的端部)。上述光源部10由上述罩部12罩住。
如图1、图11所示,上述光源单元1配备于上述车辆用灯具100。即,上述插座部11经由垫圈(O型环)108而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上述灯壳体101。上述光源部10以及上述罩部12经由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透孔104以及上述反射镜103的上述透孔106而在上述灯室105内配置于上述反射镜103的上述反射面107侧。
(光源部10的说明)
如图3、图4、图7所示,上述光源部10具备基板3、上述半导体型光源的多个例子中为五个发光芯片40、41、42、43、44(以下,有记载为“40~44”的情况)、控制元件(未图示)、布线元件(未图示)、包围壁部件18、以及密封部件180。
(基板3的说明)
该例子中,上述基板3由陶瓷构成。如图3~图8、图11所示,上述基板3在从平面(上)观察的情况下形成为四边形或者切除了四角的大致八边形的板形状。在上述基板3的一边(下边),分别通过冲孔而设有供上述插座部11的供电部件91、92、93(以下,有记载为“91~93”的情况)插通的插通孔31、32、33。在上述基板3的一面(上表面)设有平面的安装面34。在上述基板3的另一面(下表面)设有平面的抵接面35。此外,在高反射部件的陶瓷制的上述基板3的安装面34,还可以设置实施了高反射涂料、高反射蒸镀等的高反射面30。
在上述基板3的上述安装面34,安装有(即,通过印刷、烧制、蒸镀、粘合、嵌合等设有)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上述控制元件、上述布线元件以及上述包围壁部件18。
(发光芯片40~44的说明)
由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构成的上述半导体型光源使用LED、EL(有机EL)等自发光半导体型光源(该实施方式一中为LED)。如图3、图7所示,上述发光芯片40~44由在从正面方向(与上述基板3的安装面34垂直的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呈微小的矩形(正方形或长方形)形状的半导体晶片(光源芯片)构成,该例子中,由裸芯片构成。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从安装于上述基板3的面以外的一个正面以及四个侧面放射出光。
如图3所示,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在光学系统的上述反射镜103的焦点F、且在上述光源单元1的上述插座部11的中心(安装旋转中心)O附近配置有一个(40),并且,在以上述焦点F以及上述中心O为中心的圆周上空开大致等间隔的缝隙地配置有四个(41~44)。
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区分为:被供给小电流的发光芯片、亦即作为尾灯的光源的一个发光芯片40即第一组的发光芯片40;和被供给大电流(与向上述发光芯片40供给的电流相比较大的大电流)的发光芯片、亦即作为停车灯的光源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即第二组的发光芯片41~44。
上述尾灯功能(尾灯的光源)的一个发光芯片40在上述焦点F以及上述中心O、亦即配置于圆周上的上述停车灯功能(停车灯的光源)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的中心配置。即,上述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位于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的正中央。上述停车灯功能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沿正方向(电流流动的方向)串联连接。
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中,上述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在上述基板3的中心O亦即后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心O或其附近配置。即,上述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的中心与上述基板3的中心O(后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心O)一致或大致一致。
(包围壁部件18的说明)
上述包围壁部件18由绝缘性部件例如树脂、该例子中为提高了反射率的树脂构成。如图3、图4、图7所示,上述包围壁部件18形成为包围五个上述发光芯片40~44全部和上述布线元件的一部分的圆环状形状。即,上述包围壁部件18形成为中央部是中空部、并且周围部是壁部的圆环状形状。上述包围壁部件18的上述壁部的壁厚(从上述壁部的内周面至外周面的厚度)大致均匀(均衡)。
上述包围壁部件18具有与上述发光芯片40~44以及上述布线元件的高度相比足够的高度。上述包围壁部件18是将填充(注入、模具成型、模塑成型)上述密封部件180的容量(范围)限制为小容量的部件(河堤状部件、堤坝状部件)。上述包围壁部件18的上述壁部的一端面通过嵌合粘合而固定并且定位于上述基板3的上述安装面34。
在上述包围壁部件18的上述壁部的内周面,设有使从上述发光芯片40~44(尤其是上述发光芯片40~44的四个侧面)放射出的光(未图示)向规定的方向(例如,与从上述发光芯片40~44的一个正面放射出的光的方向大致相同方向)反射的反射面。上述反射面从上述壁部的内周面的一端(下端)至另一端(上端)逐渐扩展地倾斜。上述反射面形成为,上述包围壁部件18整体由高反射率的部件构成,或例如在PBT树脂中含有氧化钛等而使上述包围壁部件18整体为白色,或者仅上述包围壁部件18的上述壁部的内周面由高反射率的部件构成。
(密封部件180的说明)
上述密封部件180由透光性部件、例如环氧类树脂或者硅系树脂构成。
上述密封部件180构成为,在上述基板3安装上述发光芯片40~44,并且在对线进行了键合布线之后,在安装于上述基板3的上述包围壁部件18的上述中空部中、亦即由上述基板3的上述安装面34和上述包围壁部件18的上述壁部的内周面划分的空间中填充。通过使上述密封部件180固化,来由上述密封部件180密封五个上述发光芯片40~44全部和上述布线元件的一部分。
上述密封部件180防止五个上述发光芯片40~44全部和上述布线元件的一部分受到外部的影响、例如与其它部件接触、或附着尘埃,并且保护上述部件不会受到紫外线、硫化气体、NOx以及水的影响。即,上述密封部件180保护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等不会受到外部干扰。
(插座部11的说明)
如图2~图7、图11所示,上述插座部11具备绝缘部件7、导热树脂部件8、三根上述供电部件91~93、以及金属体2。具有导热性和导电性的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以及具有导电性的上述供电部件91~93经由具有绝缘性的上述绝缘部件7而以相互绝缘状态一体地插入。
上述插座部11由上述绝缘部件7、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以及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体构造部件构成。例如是上述绝缘部件7、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以及上述供电部件91~93通过镶嵌成型(一体成型)而一体构成的构造部件。或者是如下构造部件:通过镶嵌成型(一体成型)而一体构成上述绝缘部件7和上述供电部件91~93,并将一体构成的上述绝缘部件7以及上述供电部件91~93一体安装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或者是如下构造部件:在上述绝缘部件7一体组装上述供电部件91~93,并将一体组装的上述绝缘部件7以及上述供电部件91~93一体安装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即,是分别各自地成型且嵌合上述绝缘部件7和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而成的一体构造部件。或者,是通过双色成型而一体成型上述绝缘部件7和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体构造部件。
(绝缘部件7的说明)
如图2、图4~图7所示,上述绝缘部件7对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部分的中间部进行外装,而以相互绝缘状态插入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和上述供电部件91~93。上述绝缘部件7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部件构成。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从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突出。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另一端部从上述绝缘部件7的另一端面突出。
(导热树脂部件8的说明)
如图3~图5、图8、图11所示,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经由上述金属体2而安装有上述光源部10,而使上述光源部10所产生的热经由上述金属体2向外部放射。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由导热性树脂、例如含有碳纤维(短碳纤维)、或者碳颗粒、或者碳纤维和碳颗粒的混合物的树脂构成。该例子中,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由至少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形成为外径比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透孔104的内径稍小的大致圆筒形状。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端部(正面侧的端部、亦即安装有上述光源部10的一侧的端部)的顶板部80,通过镶嵌成型(一体成型)而一体埋设有上述金属体2。上述顶板部80的一面和上述金属体2的一面的抵接面20大致为同一平面。此外,也可以使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抵接面20位于比上述顶板部80的一面靠上侧。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抵接面20和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相互接触。
以在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抵接面20相互抵接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的状态,通过导热性介质23(参照图8中的粗线)而粘合了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抵接面20和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结果,上述发光芯片40~44经由上述基板3而位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心O(上述插座部11的中心O)或其附近。此外,上述导热性介质23例如是导热性粘合剂、导热性润滑脂等。
在上述顶板部80的外周,以包围上述金属体2以及上述基板3的方式一体设有圆环形状的基板保护壁84。结果,上述基板3容纳在上述基板保护壁84中,并且由上述基板保护壁84保护。此外,圆环形状的上述基板保护壁84有切去四边形的上述基板3的四角所处的位置的情况。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另一端部(背面侧的端部、亦即与安装有上述光源部10的一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一体设有多个散热用的翅片部85。即,从上述顶板部80的另一面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上述翅片部85。如图11所示,上述翅片部85的长边方向在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上述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未图示)时位于垂直方向(上下方向)。
在多个上述翅片部85之间,设有多个空隙、亦即产生对流用的贯通空隙88。上述贯通空隙88在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上下方向)。上述贯通空隙88的上端部89开口。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另一端部的上述翅片部85的下侧、即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的下侧的中央部,一体设有连接器嵌合部800。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形成为中空状的长方形。结果,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左右两侧的上述贯通空隙88从上向下贯通。另一方面,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的上侧的上述贯通空隙88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向上贯通。
如图5、图6所示,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内部中、上述顶板部80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凹部802之间的部分,设有安装贯通孔803。在上述安装贯通孔803中,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的上述凹部802向上述顶板部80插入固定有上述绝缘部件7,上述绝缘部件7一体插入有上述供电部件91~93。结果,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和上述供电部件91~93经由上述绝缘部件7而以绝缘状态一体插入。即,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与上述供电部件91~93之间夹设有上述绝缘部件7。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与上述绝缘部件7紧贴。上述供电部件91~93与上述绝缘部件7紧贴。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间部的外周面,一体设有将上述垫圈108与上述灯壳体101压力接触的圆板形状的凸缘部8(参照图1、图11)。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间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凹部对应、并且与上述凸缘部86对置地一体设有多个(该例子中为四个)安装部87。
上述凸缘部86以及四个上述安装部87构成用于将上述光源单元1配备于上述车辆用灯具100的安装部。即,将上述插座部11的上述罩部12侧的一部分以及上述安装部87插入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透孔104以及上述凹部中。该状态下,使上述插座部11绕中心O轴旋转,而使上述安装部87抵接于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挡块部。此时刻,上述安装部87和上述凸缘部86经由上述垫圈108而从上下夹持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透孔104的缘部(参照图1、图11)。
结果,如图1、图11所示,上述光源单元1的上述插座部11经由上述垫圈108而能够装卸或者固定地安装于上述车辆用灯具100的上述灯壳体101。此时刻,如图1、图11所示,插座部11中从灯壳体101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图1中的灯壳体101的下侧的部分)比插座部11中容纳在灯室105内的部分(图1中的灯壳体101的上侧的部分)大。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形成上述插座部11的外装部分(外侧的部分)。如图10所示,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上述基板保护壁84、上述翅片部85、上述凸缘部86、上述安装部87、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外表面)设有小凹凸804。
如图11所示,使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顶板部80与上述翅片部85的根部分的上部(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上述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未图示)时的上部)从由虚线表示的水平面成为由实线表示的倾斜面81。由此,产生图1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的对流。由此,提高散热效果。
此处,若使上述顶板部80的壁厚从图11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较厚的壁厚成为图11中的实线所示的较薄的壁厚、即与上述翅片部85的壁厚大致同等的壁厚,则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长边方向与热的传递方向(散热路径)大致一致,从而提高散热效率。然而,若仅仅使上述顶板部80的壁厚变薄,则上述顶板部80与上述翅片部85的根部分的上部的水平面810(参照图11中的虚线)的纵深变深。结果,如图11中的虚线箭头所示,对流有在图11中的虚线所示的水平面810中停滞的趋势。因此,如上所述,水平面810成为倾斜面81。
(导热树脂部件8的浇口G1、G2、G3的说明)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在该例子中由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对于对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进行注塑成型时成型模具(未图示)的浇口而言,该例子中如图4所示地是一点浇口G1,或者如图3、图4所示地是两点浇口G2、G3。
上述一点浇口G1位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另一端面的中心(上述插座部11的中心(安装旋转中心)O)或其附近、即五片上述翅片部85中的中央的上述翅片部85的另一端面的中心或其附近。上述一点浇口G1中,如图2、图4所示,上述一点浇口G1所存在的中央的上述翅片部85中,切除了与构成连接部13的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部分的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相连的部分83。上述部分83被切除直至上述顶板部80的另一端面(上述翅片部85的谷面)或其附近。
上述两点浇口G2、G3位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端面的通过上述插座部11的上述中心O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即,上述两点浇口G2位于上述基板保护壁84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上述两点浇口G3位于上述安装部87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上述两点浇口G2、G3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成型时,位于比上述金属体2的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接触的面(与上述抵接面20相反的一侧的面)21靠上方。
通过上述浇口G1、G2、G3,含有成型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方向(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与上述翅片部85中上述翅片部85的突出方向(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大致一致,并且与上述顶板部80中上述顶板部80的面方向(与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结果,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路径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此外,上述浇口的设置位置以及设定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金属体2的说明)
该例子中,上述金属体2形成为铝制的板形状,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在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接触面21,通过与冲压加工同时进行的粗糙度加工而设有微小凹凸(参照图8)。结果,在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接触面21的微小凹凸,缠绕成型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树脂的碳纤维,而通过所谓的锚固作用提高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接触面21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顶板部80的紧贴性,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尤其,通过使上述浇口G1、G2的位置为图4所示的位置,来使含有成型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方向(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与上述顶板部80中的上述顶板部80的面方向(与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从而碳纤维更加容易缠绕于上述接触面21的微小凹凸,并且,锚固作用起作用,而进一步提高紧贴性和散热效率。
(供电部件91~93的说明)
上述供电部件91~93与上述光源部10电连接,而向上述光源部10供电。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述基板3的端部)分别由直插针构成。直插针的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在横向一条直线上配置,并从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与上述基板3对置的面)突出。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贯通上述基板3,并通过焊锡62而电连接并且在机械方面安装。此外,也可以代替上述焊锡62而使用激光焊接等。
在一体插入有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与上述基板3的抵接面35之间,设有作为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安装贯通孔803的一部分的空间805。上述空间805对作用于上述供电部件91~93中与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对应的位置、并且上述供电部件91~93中与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对应的位置的XY方向(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的面上的方向)的应力进行缓和。
如图9所示,在上述供电部件91~93中的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与上述基板3的抵接面35之间的部分,设有横向呈U字形状的应力缓和部900。上述应力缓和部900对作用于上述供电部件91~93中的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与上述基板3的抵接面35之间的部分的Z方向(与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的面垂直的方向、亦即图9中的实线箭头方向)的应力进行缓和。上述的应力是在车辆的周围的温度环境的变化中在热膨胀率不同的零件部件间产生的应力。
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另一端部(与安装于上述基板3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一条直线上配置,而从上述绝缘部件7的另一端面(与对置于上述基板3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突出。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另一端部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内的上述凹部802中构成配置于一条直线上的端子910、920、930(以下,有记载为“910~930”的情况)。
(连接部13以及连接器14的说明)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部分的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以及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部分的上述端子910~930构成连接部13。在上述连接部13,在机械方面能够装卸并且在电方面能够断续地安装有电源侧的连接器14。
如图1所示,上述连接器14经由线束144、145以及开关(未图示)而与未图示的电源(直流电源的电池)连接。上述连接器14经由线束146接地(与大地连接)。上述连接部13以及上述连接器14是三插针(上述三根供电部件91~93、上述三根端子910~930、电源侧的上述三根端子)类型的连接部以及连接器。
上述连接部13在上述插座部11的另一端部(与安装有上述光源部10的一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下侧设置。即,上述连接部13在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下侧。
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对配置在横向一条直线上的上述端子910~930进行包围。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形成为中空状的横向长的长方形(参照图2)。在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的下边设有锁定部801。在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内部形成有上述凹部802。
另一方面,上述连接器14的外形与上述连接部13的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内部形状对照地形成为长方形。在上述连接器14的下边设有锁定部(未图示)。
(罩部12的说明)
上述罩部12由透光性部件构成。在上述罩部12,设有对来自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的光进行光学控制而射出该光的棱镜等光学控制部(未图示)。上述罩部12是光学部件。
如图1所示,上述罩部12以罩住上述光源部10的方式安装于圆筒形状的上述插座部11的一端部(一端开口部)。上述罩部12与上述密封部件180一起防止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例如与其它部件接触、或附着尘埃,并且保护上述部件不会受到紫外线、硫化气体、NOx、水的影响。即,上述罩部12保护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不会受到外部干扰。另外,上述罩部12除保护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以外,也保护上述控制元件、上述布线元件以及上述导电性粘合剂不会受到外部干扰。此外,有在上述罩部12设置通气孔(未图示)的情况。
实施方式一的作用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1以及该实施方式一的车辆用灯具100(以下,称作“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如上构成,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将开关操作为尾灯点亮。这样,电流(驱动电流)经由尾灯功能的控制元件以及布线元件,向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供给。结果,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发光。
从该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放射出的光透过密封部件180、空气层、以及光源单元1的罩部12而被配光控制。此外,从发光芯片40放射出的光的一部分由基板3的高反射面30向罩部12侧反射。配光控制后的光透过车辆用灯具100的灯透镜102而再次被配光控制,并向外部照射。由此,车辆用灯具100向外部照射尾灯功能的配光。
接下来,将开关操作为停车灯点亮。这样,电流(驱动电流)经由停车灯功能的控制元件以及布线元件,向停车灯功能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供给。结果,停车灯功能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发光。
从该停车灯功能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放射出的光透过密封部件180、空气层、光源单元1的罩部12而被配光控制。此外,从发光芯片41~44放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基板3的高反射面30向罩部12侧反射。配光控制后的光透过车辆用灯具100的灯透镜102而再次被配光控制,并向外部照射。由此,车辆用灯具100向外部照射停车灯功能的配光。该停车灯功能的配光比上述的尾灯功能的配光亮(光束、亮度、光度、照度大)。
之后,将开关操作为熄灭。这样,电流(驱动电流)被遮挡。结果,一个发光芯片40或四个发光芯片41~44熄灭。由此,车辆用灯具100熄灭。
此处,光源部10的发光芯片40~44以及控制元件以及布线元件中产生的热经由基板3、导热性介质23以及金属体2而传递至导热树脂部件8,并从该导热树脂部件8向外部放射。
即,传递至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的热向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0传递,并从该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0的表面向外部放射(辐射)。
另外,从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向翅片部85传递的热的一部分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贯通空隙88内作为对流热而产生。该对流热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箭头方向所示地从导热树脂部件8的贯通空隙88经由上端部89的开口向外部释放。
并且,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贯通空隙88内产生的对流热如图11中的实线箭头方向所示地沿顶板部80与翅片部85的根部分的上部的倾斜面81向外部释放。
并且,由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即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外表面的小凹凸804,而如图10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地产生乱流。随着该乱流的产生,从顶板部80向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0传递的热从该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外表面向外部放射(辐射)。另外,由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的小凹凸804,而增加放射(辐射)面积,相应地,热高效地向外部放射(辐射)。
实施方式一的效果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如上构成并如上作用,以下,对其效果进行说明。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作为使光源部10所产生的热向外部放射的散热用的部件而使用导热树脂部件8,从而与以往的铝压铸成型比较,能够使光源单元1轻型,使制造成本廉价,并提高金属模具的耐久性。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在导热树脂部件8中的处于与光源部10对应的位置的顶板部80,埋设有金属体2。结果,由于能够使光源部10所产生的热高效地向导热树脂部件8传递,所以能够实现与以往的铝压铸成型的散热效果大致同等或比以往的铝压铸成型的散热效果好的散热效果。由此,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对金属体2中至少与导热树脂部件8接触的面21,通过进行与冲压加工同时进行的粗糙度加工,而设有微小凹凸(参照图8),金属体2镶嵌成型于导热树脂部件8,并且导热树脂部件8由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结果,在金属体2的接触面21的微小凹凸缠绕成型导热树脂部件8的树脂的碳纤维,而通过所谓的锚固作用,来提高金属体2的接触面21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的紧贴性,从而提高散热效率。尤其通过使浇口G1、G2、G3的位置成为图4所示的位置,从而含有成型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方向(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在顶板部80中与顶板部80的面方向(与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进而碳纤维更加容易缠绕于接触面21的微小凹凸,并且锚固作用起作用,而进一步提高紧贴性和散热效率。由此,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并且,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通过导热树脂部件8的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热放射作用(热辐射作用、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辐射系数约为0.9左右),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效果。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在导热树脂部件8,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85和作为空隙的贯通空隙88。结果,利用垂直方向的产生对流用的贯通空隙88,能够提高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效果,相应地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并且,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将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与翅片部85的根部分的上部设为倾斜面81。结果,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贯通空隙88内产生的对流热如图11中的实线箭头方向所示地沿顶板部80与翅片部85的根部分的上部的倾斜面81向外部释放。由此,能够提高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效果,相应地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导热树脂部件8形成插座部11的外装部分,且在导热树脂部件8,除了翅片部85以外还设有用于将光源单元1配备于车辆用灯具100的安装部87以及凸缘部86,并且还设有保护基板3的基板保护壁84。结果,能够增大导热树脂部件8向外部空气放射的放射面积(辐射面积),相应地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效果。由此,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导热树脂部件8形成插座部11的外装部分,且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即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外表面,设有小凹凸804。结果,由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即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小凹凸804,而如图10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地产生乱流。随着该乱流的产生,从顶板部80向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0传递的热从该翅片部85、基板保护壁84、凸缘部86、安装部87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外表面向外部高效地放射(辐射)。另外,由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的小凹凸804,而增加放射(辐射)面积,相应地高效地向外部放射(辐射)热。由此,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通过在插座部11,使由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部分的连接器嵌合部800和供电部件91~93的一部分的端子910~930构成的光源侧的连接部13小型化,也能够实现光源单元1的纵深方向的尺寸的小型化。即,由于构成连接部13的导热树脂部件8的连接器嵌合部800小型,所以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翅片部85中连接器嵌合部800所占的比例较小。因此,即使使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凹部802位于导热树脂部件8中(基板3侧),散热效果的降低也较小,从而没有问题。由此,能够缩小光源单元1的纵深方向的尺寸(图4、图5的高度方向的尺寸、亦即光源单元1插入车辆用灯具100的灯室105内的方向的尺寸)。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在连接部13的上部,配置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85和作为上部(上端部89)开口的空隙的贯通空隙88,而在连接部13的侧部,配置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85和作为上下贯通的空隙的贯通空隙88。即,在插座部11的导热树脂部件8的下侧,以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下侧的方式设有连接部13。因此,连接部13的连接器嵌合部800的左右两侧的贯通空隙88从下向上贯通,而连接部13的连接器嵌合部800的上侧的贯通空隙88从连接器嵌合部800向上贯通。由此,能够高效地产生对流,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绝缘部件7和供电部件91~93一体组装,而从连接器嵌合部800一体插入导热树脂部件8中。结果,不需要一体成型或双色成型绝缘部件7和导热树脂部件8,从而能够使金属模具的构造简单,且能够使制造成本廉价。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绝缘部件7和供电部件91~93一体组装,而从连接器嵌合部800一体插入导热树脂部件8中。结果,绝缘部件7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界面位于连接器嵌合部800内。通过在连接器嵌合部800内嵌合连接器14,而确保连接器嵌合部800内的防水性,从而提高防水效果。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配置在横向一条直线上的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由直插针构成,该直插针的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通过焊锡62或焊接等而电连接并且机械方面地安装于基板3。结果,能够缩小基板3的面积,相应地能够实现小型化。即,能够缩小光源单元1的横向的尺寸(图2、图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或左右方向的尺寸,亦即光源单元1的圆筒形状的导热树脂部件8的径向的尺寸)。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就对导热树脂部件8进行注塑成型时的成型模具的浇口,一点浇口G1位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另一端面的中心或其附近、即翅片部85的另一端面的中心或其附近,两点浇口G2位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即位于基板保护壁84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两点浇口G3位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即位于安装部87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通过该浇口G1、G2、G3,含有成型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方向(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在翅片部85中与翅片部85的突出方向(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大致一致,并且在顶板部80中与顶板部80的面方向(与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结果,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路径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尤其,一点浇口G1中,如图2、图4所示,切除了导热树脂部件8的翅片部85中与构成连接部13的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部分的连接器嵌合部800相连的部分83。因此,在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中,经由连接器嵌合部800而能够防止产生与翅片部85的突出方向(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流动。由此,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成为翅片部85的突出方向(图4中的虚线箭头方向),从而导热树脂部件8的翅片部85中的散热路径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进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对于该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两点浇口G2、G3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成型时位于比金属体2的接触面21靠上方。因此,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成型时,能够防止在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产生界面,相应地能够不降低而维持热传导效率。
实施方式二的说明
图12、图13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实施方式二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二。以下,对该实施方式二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以及该实施方式二的车辆用灯具(以下,称作“该实施方式二的光源单元以及车辆用灯具”)进行说明。图中,与图1~图11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上述的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通过将插座部11的金属体2镶嵌成型于导热树脂部件8而成。该实施方式二的光源单元1A通过分别各自成型插座部11A的金属体2A和导热树脂部件8A而一体组装而成。
即,在由导热性树脂成型的导热树脂部件8A的顶板部80的一面一体地突出设置销82。另一方面,在由铝成型的金属体2A,与上述销82对应地设置孔22和凹部24。在导热树脂部件8A的顶板部80的一面载置金属体2A,并且在金属体2A的孔22中插入导热树脂部件8A的销82而使之位于凹部24。通过对销82进行热熔敷或超声波熔敷,来从虚线所示的状态向实线所示的状态紧固,一体组装金属体2A和导热树脂部件8A而构成插座部11A。在金属体2A的接触面21与导热树脂部件8A之间夹有导热性润滑脂等(未图示)。由此,金属体2A的接触面21与导热树脂部件8A紧贴,而能够防止在金属体2A的接触面21与导热树脂部件8A之间形成空气层,从而能够不降低地维持热传导效率。此外,通过在导热树脂部件8A设置周缘比金属体2A的接触面21的整周小一圈的槽,能够防止导热性润滑脂等从金属体2A的接触面21与导热树脂部件8A之间溢出。
该实施方式二的光源单元1A以及车辆用灯具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尤其,由于该实施方式二的光源单元1A以及车辆用灯具通过分别各自成型插座部11A的金属体2A和导热树脂部件8A后一体组装而成,所以能够缩短制造节拍,能够使制造成本廉价,并能够提高金属模具的耐久性。
实施方式三的说明
图14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的实施方式三以及本发明的车辆用灯具的实施方式三。以下,对该实施方式三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以及该实施方式三的车辆用灯具(以下,称作“该实施方式三的光源单元以及车辆用灯具”)进行说明。图中,与图1~图13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上述的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在插座部11的导热树脂部件8的下侧的位置(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成为下侧的位置)设有集中防水连接器的连接部13。与此相对,该实施方式三的光源单元1B在插座部11B的导热树脂部件8B的侧方的位置(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B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成为侧方(图14中左侧)的位置)设有防水连接器的连接部13B。
该实施方式三的光源单元1B以及车辆用灯具能够实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尤其,对于该实施方式三的光源单元1B以及车辆用灯具而言,通过稍微增大连接部13B,从而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一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的连接部13比较,能够稍微变大,相应地能够增大拉伸应力。
实施方式四的说明
使用图15至图23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车辆用灯具100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进行说明。该实施方式四的车辆用灯具100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分别各自成型插座部11A的金属体2A和导热树脂部件8A而一体组装的上述的实施方式二而具体化的实施方式。在表示实施方式四的图15至图23中,以下符号表示的部件名称如下。
20—固定面,21—润滑脂(导热性润滑脂),22—抵接面,23—回避凹部,24—固定部,81—固定面,82—固定肋,83—定位凸部,84—槽,85—基板保护壁,86—切口,87—安装孔,88—导向凸部,89—翅片部,800—贯通空隙,801—连接器嵌合部,804—凸缘部,805—安装部,806—倾斜面,807—水平面,808—第一空隙,809—第二空隙,810—超声波焊头,811—空间,812—锁定部。
图15至图23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图15是表示组装有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6是表示组装有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的状态的后视图。图17是图15中的IV-IV线剖视图。图18是表示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导热树脂部件、供电部件、绝缘部件以及金属体)的分解状态的主视图。图19是表示组装有插座部的导热树脂部件和金属体的状态的主视图。图20是表示光源单元的光源部和插座部(导热树脂部件、供电部件、绝缘部件以及金属体)的分解状态的局部剖视图(与图17对应的剖视图)。图21是表示在插座部的导热树脂部件通过超声波熔敷而固定金属体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与图17对应的剖视图)。图22是图15中的IX-IX线剖视图。图23是图15中的X-X线剖视图。
(金属体2的说明)
如图17~图23所示,该例子中,上述金属体2形成为铝制的板形状,并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上述金属体2的一面的固定面20经由润滑脂(导热性润滑脂)21而固定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在上述金属体2的另一面的抵接面22,经由未图示的导热性介质(例如,导热性粘合剂、导热性润滑脂等)而紧贴有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
上述金属体2从正面方向观察时大致形成为四边形形状。上述金属体2的四角形成为圆弧形状。在上述金属体2的外周缘的一边(与上述供电部件91~93对应的一边),设有回避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回避凹部23。在上述金属体2的外周缘的上述回避凹部23以外的三边的中央部,一体设有长方形的固定部24。上述固定部24的一面与上述固定面20成为同一平面,并且上述固定部24的另一面与上述抵接面22之间存在阶梯差。
(绝缘部件7的说明)
如图16、图18、图22所示,上述绝缘部件7对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部分的中间部进行外装,而相互以绝缘状态插入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和上述供电部件91~93。上述绝缘部件7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部件构成。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从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突出。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另一端部从上述绝缘部件7的另一端面突出。
(导热树脂部件8的说明)
如图15~图23所示,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使上述光源部10所产生的热经由上述金属体2向外部放射。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由导热性树脂、例如含有碳纤维(短碳纤维)或者碳颗粒、或者碳纤维和碳颗粒的混合物的树脂构成。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在该例子中由至少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形成为外径比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透孔104的内径稍小的大致圆筒形状。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端部(正面侧的端部、亦即安装有上述光源部10的一侧的端部)的顶板部80的一面的固定面81,固定有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分别成型的上述金属体2。
在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与上述金属体2的三个上述固定部24对应地一体设有三个长方形的固定肋82。在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与上述金属体2的四角对应地一体设有四个定位凸部83。四个上述定位凸部83的内表面与上述金属体2的四角的圆弧形状对照地形成为圆弧形状。上述定位凸部83和上述金属体2的四角构成决定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与上述金属体2的相互位置的定位部。在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中三个上述固定肋82以及四个上述定位凸部83的内侧,设有大致四边形的周缘形状的槽84。大致四边形的周缘形状的上述槽84比上述金属体2的外周缘小一圈。
在上述顶板部80的外周,以包围上述金属体2以及上述基板3的方式一体设有环形状的基板保护壁85。结果,上述基板3容纳在上述基板保护壁85中,并且由上述基板保护壁85保护。
在上述基板保护壁85中四边形的上述基板3的四角所处的位置,设有切口86。上述切口86设为直至上述定位凸部83的一面的深度。结果,上述切口86的谷面与上述定位凸部83的一面成为同一平面,比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高一层,并且比上述基板保护壁85的一面低一层。
在上述基板保护壁85的上下和左右分别设有两个安装孔87和两个导向凸部88。为了防止误组装,左右两个上述导向凸部88的宽度不同。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另一端部(背面侧的端部、亦即与安装有上述光源部10的一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一体设有多个散热用的翅片部89。即,从上述顶板部80的另一面一体地突出设置有上述翅片部89。如图16、图22所示,上述翅片部89的长边方向在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上述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未图示)时位于垂直方向(上下方向)。
在多个上述翅片部89之间设有多个空隙、亦即产生对流用的贯通空隙800。上述贯通空隙800在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上下方向)。上述贯通空隙800的上端部开口。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另一端部的上述翅片部89的下侧、即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的下侧的中央部,一体设有连接器嵌合部801。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形成为中空状的长方形。结果,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的左右两侧的上述贯通空隙800从下向上贯通。另一方面,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的上侧的上述贯通空隙800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向上贯通。
如图18、图19、图22所示,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内部的、上述顶板部80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的凹部802之间的部分,设有安装贯通孔803。在上述安装贯通孔803中,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的上述凹部802向上述顶板部80插入固定有上述绝缘部件7,上述绝缘部件7一体插入有上述供电部件91~93。
结果,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和上述供电部件91~93经由上述绝缘部件7而以绝缘状态一体插入。即,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与上述供电部件91~93之间夹设有上述绝缘部件7。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与上述绝缘部件7紧贴。上述供电部件91~93与上述绝缘部件7紧贴。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间部的外周面,一体设有将上述垫圈108与上述灯壳体101压力接触的圆板形状的凸缘部804(参照图1、图22)。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间部的外周面,与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凹部对应、并且与上述凸缘部804对置地一体设有多个(该例子中为四个)安装部805。
上述凸缘部804以及四个上述安装部805构成用于将上述光源单元1配备于上述车辆用灯具100的安装部。即,将上述插座部11的上述罩部12侧的一部分以及上述安装部805插入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透孔104以及上述凹部中。该状态下,使上述插座部11绕中心O轴旋转,而使上述安装部805与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挡块部抵接。此时刻,上述安装部805和上述凸缘部804经由上述垫圈108而从上下夹持上述灯壳体101的上述透孔104的边缘部(参照图1、图22)。
结果,如图1、图22所示,上述光源单元1的上述插座部11经由上述垫圈108而能够装卸或者固定地安装于上述车辆用灯具100的上述灯壳体101。此时刻,如图1、图22所示,插座部11中从灯壳体101向外侧突出的部分(图1中的灯壳体101的下侧的部分)比插座部11中容纳在灯室105内的部分(图1中的灯壳体101的上侧的部分)大。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形成上述插座部11的外装部分(外侧的部分)。如图23所示,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上述基板保护壁85、上述翅片部89、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上述凸缘部804以及上述安装部805的外表面)设有小凹凸(未图示)。
此处,如图22所示,也可以将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顶板部80与上述翅片部89的根部分的上部(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上述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未图示)时的上部)设为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倾斜面806。由此,产生图22中的双点划线箭头所示的对流。由此,提高散热效果。
即,若将上述顶板部80的壁厚设为与上述翅片部89的壁厚大致同等的壁厚,则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长边方向与热传递方向(散热路径)大致一致,从而提高散热效率。然而,由于上述顶板部80与上述翅片部89的根部分的上部的水平面807的纵深变深,所以有对流在水平面807中停滞的趋势。因此,如上所述,也可以将水平面807设为倾斜面806。
如图16、图17、图22所示,切除了中央和其左右两侧的合计三片上述翅片部89中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相连的部分的一部分。结果,在上述翅片部89的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相连的部分形成第一空隙808。
(导热树脂部件8的浇口G1、G2的说明)
该例子中,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由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对于对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进行注塑成型时的成型金属模具(未图示)的浇口而言,在该例子中,如图17所示地有一点浇口G1或两点浇口G2。
上述一点浇口G1位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另一端面的中心(上述插座部11的中心(安装旋转中心)O)或其附近、即五片上述翅片部89中的中央的上述翅片部89的另一端面的中心或其附近。上述一点浇口G1中,切除了上述一点浇口G1所处的中央的上述翅片部89中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相连的部分直至上述顶板部80的另一端面(上述翅片部89的谷面)或其附近。结果,在中央的上述翅片部89的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相连的部分形成第二空隙809。
上述两点浇口G2位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端面的通过上述插座部11的上述中心O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即,上述两点浇口G2位于上述安装部805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上述安装部805的一端面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成型时位于比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固定面20靠上方。结果,上述两点浇口G2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成型时位于比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固定面20靠上方。
通过上述浇口G1、G2,含有成型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方向(图17中的上述浇口G1、G2的实线箭头方向)在上述翅片部89中与上述翅片部89的突出方向大致一致,并且在上述顶板部80中与上述顶板部80的面方向(与图17中的上述浇口G1、G2的实线箭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结果,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路径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此外,上述浇口的设置位置以及设定数量没有特别限定。
(导热树脂部件8与金属体2的固定的说明)
以下,对分别各自成型的上述导热树脂部件与上述金属体2的固定进行说明。首先,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上、亦即由上述槽84围起的内侧的一个位置(大体中央),涂覆由分配器(未图示)管理的定量大小的上述润滑脂21(参照图20)。此外,上述润滑脂21也可以不在一个位置涂覆,而在多处位置定量滴下。
接下来,在涂覆有上述润滑脂21的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载置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固定面20。此时,上述金属体2由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定位凸部83定位。接下来,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固定肋82抵接超声波焊头810(参照图21)。
而且,通过上述超声波焊头810的超声波熔敷作用,将上述固定肋82紧固于与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抵接面22存在阶梯差的上述固定部24的另一面(参照图17、图19中的虚线、图22)。这样,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上的上述润滑脂21因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固定面20而铺开从而较薄且均匀地伸展。此时,铺开后的上述润滑脂21中残留的润滑脂21在上述槽84中积存。由此,上述润滑脂21从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与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固定面20之间溢出,而能够防止垃圾的附着、其它粘合剂的固化阻碍等。以上,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和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固定面20经由上述润滑脂21而以没有空气层的方式紧贴。由此,固定分别各自成型的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和上述金属体2。此时,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抵接面22从上述顶板部80的上述固定面81突出与上述金属体2的壁厚相应的量。由此,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抵接面22与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容易相互接触。
在固定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金属体2的上述抵接面22,通过未图示的导热性介质(导热性粘合剂、导热性润滑脂等)而以相互抵接的状态粘合有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结果,上述发光芯片40~44经由上述基板3而位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心O(上述插座部11的中心O)或其附近。这样,上述光源部10以紧贴于上述金属体2的状态安装于上述插座部11。
(供电部件91~93的说明)
上述供电部件91~93与上述光源部10电连接,而向上述光源部10供电。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述基板3的端部)分别由直插针构成。直插针的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在横向一条直线上配置,而从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与上述基板3对置的面)突出。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端部贯通上述基板3,通过焊锡62而电连接并且机械方面地安装于上述基板3。此外,也可以代替上述焊锡62而使用激光焊接等。
在一体插入有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与上述基板3的抵接面35之间,设有作为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安装贯通孔803的一部分的空间811。上述空间811对作用于上述供电部件91~93中与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对应的位置、并且上述供电部件91~93中与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对应的位置的XY方向(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的面上的方向)的应力进行缓和。
也可以在上述供电部件91~93中的、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与上述基板3的抵接面35之间的部分,设置横向呈U字形状的应力缓和部(未图示)。上述应力缓和部对作用于上述供电部件91~93中的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与上述基板3的抵接面35之间的部分的Z方向(与上述绝缘部件7的一端面、上述基板3的上述抵接面35的面垂直的方向)的应力进行缓和。上述的应力是在车辆的周围的温度环境的变化中在热膨胀率不同的零件部件间产生的应力。
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另一端部(与安装于上述基板3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一条直线上配置,而从上述绝缘部件7的另一端面(与对置于上述基板3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突出。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另一端部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内的上述凹部802中构成在一条直线上配置的端子910、920、930(以下,有记载为“910~930”的情况)。
(连接部13以及连接器14的说明)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部分的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以及上述供电部件91~93的一部分的上述端子910~930构成连接部13。在上述连接部13,在机械方面能够装卸并且在电方面能够断续地安装有电源侧的连接器14。
如图1所示,上述连接器14经由线束144、145以及开关(未图示)而与未图示的电源(直流电源的电池)连接。上述连接器14经由线束146而接地(与大地连接)。上述连接部13以及上述连接器14是三销(上述三根供电部件91~93、上述三根端子910~930、电源侧的上述三根端子)类型的防水构造的连接部以及连接器。
上述连接部13在上述插座部11的另一端部(与安装有上述光源部10的一侧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下侧设置。即,上述连接部13在配备有上述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下侧。
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对配置在横向一条直线上的上述端子910~930进行包围。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形成中空状的横长的长方形(参照图16)。在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的下边、左右两边设有锁定部812。在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的内部形成有上述凹部802。
另一方面,上述连接器14形成为在上述连接部13的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的内侧的上述凹部802和上述连接部13的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的外侧双重嵌合的防水构造。在上述连接器14的下边、左右两边设有锁定部(未图示)。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中央和其左右两侧的上述翅片部89的与上述连接器嵌合部801相连的部分,形成有第一空隙808。因此,当将上述连接器14嵌合于上述连接部13时,能够防止上述翅片部89的妨碍。
(罩部12的说明)
上述罩部12由透光性部件构成。在上述罩部12,设有对来自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的光进行光学控制而射出该光的棱镜等光学控制部(未图示)。上述罩部12是光学部件。
如图1所示,上述罩部12以罩住上述光源部10的方式安装于圆筒形状的上述插座部11的一端部(一端开口部)。即,在上述罩部12设有导向部(未图示)和安装部(未图示)。上述罩部12的上述导向部被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防止误组装的上述导向凸部88导向,而将上述罩部12的上述安装部安装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安装孔87的边缘。结果,上述罩部12安装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8的上述基板保护壁85,而罩住上述光源部10。
上述罩部12和上述密封部件180一起防止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受到来自外部的影响、例如与其它部件接触、或附着尘埃,并且保护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不会受到紫外线、硫化气体、NOx、水的影响。即,上述罩部12保护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不会受到外部干扰。另外,上述罩部12除保护上述五个发光芯片40~44以外,也保护上述控制元件、上述布线元件以及上述导电性粘合剂不会受到外部干扰。此外,有在上述罩部12设置通气孔(未图示)的情况。
实施方式四的作用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四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1以及该实施方式四的车辆用灯具100(以下,称作“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如上构成,以下,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将开关操作为尾灯点亮。这样,电流(驱动电流)经由尾灯功能的控制元件以及布线元件而向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供给。结果,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发光。
从该尾灯功能的一个发光芯片40放射出的光透过密封部件180、空气层、光源单元1的罩部12而被配光控制。此外,从发光芯片40放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基板3的高反射面30向罩部12侧反射。被配光控制后的光透过车辆用灯具100的灯透镜102而再次被配光控制,并向外部照射。由此,车辆用灯具100向外部照射尾灯功能的配光。
接下来,将开关操作为停车灯点亮。这样,电流(驱动电流)经由停车灯功能的控制元件以及布线元件而向停车灯功能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供给。结果,停车灯功能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发光。
从该停车灯功能的四个发光芯片41~44放射出的光透过密封部件180、空气层以及光源单元1的罩部12而被配光控制。此外,从发光芯片41~44放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基板3的高反射面30向罩部12侧反射。被配光控制后的光透过车辆用灯具100的灯透镜102而再次被配光控制,并向外部照射。由此,车辆用灯具100向外部照射停车灯功能的配光。该停车灯功能的配光比上述的尾灯功能的配光亮(光束、亮度、光度、照度大)。
之后,将开关操作为熄灭。这样,电流(驱动电流)被遮挡。结果,一个发光芯片40或四个发光芯片41~44熄灭。由此,车辆用灯具100熄灭。
此处,在光源部10的发光芯片40~44、控制元件以及布线元件中产生的热经由基板3、导热性介质、金属体2以及润滑脂21而向导热树脂部件8传递,并从该导热树脂部件8向外部放射。
即,传递至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的热向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凸缘部804、安装部805以及连接器嵌合部801传递,并从该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连接器嵌合部801、凸缘部804以及安装部805的表面向外部放射(辐射)。
另外,从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向翅片部89传递的热的一部分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贯通空隙800内作为对流热而产生。如图16、图22中的实线箭头方向所示,该对流热从导热树脂部件8的贯通空隙800经由上端部89的开口而向外部释放。
此外,在顶板部80与翅片部89的根部分的上部设有倾斜面806的情况下,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贯通空隙800内产生的对流热如图22中的双点划线箭头方向所示地沿顶板部80与翅片部89的根部分的上部的倾斜面806而向外部释放。
并且,由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即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连接器嵌合部801、凸缘部804以及安装部805的外表面的小凹凸,产生乱流。随着该乱流的产生,从顶板部80向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连接器嵌合部801、凸缘部804以及安装部805传递的热从该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连接器嵌合部801、凸缘部804以及安装部805的外表面向外部放射(辐射)。另外,由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的小凹凸,而增大放射(辐射)面积,相应地高效地向外部放射(辐射)热。
实施方式四的效果的说明
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如上构成以及如上作用,以下,对其效果进行说明。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分别各自成型插座部11的导热树脂部件8和金属体2,而将金属体2固定于导热树脂部件8。结果,能够并行进行导热树脂部件8的制造工序和在导热树脂部件8固定金属体2的工序,从而能够缩短插座部11的制造节拍,能够使制造成本廉价,并能够提高金属模具的耐久性。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金属体2经由较薄且均匀地伸展的润滑脂21而以紧贴的状态固定于导热树脂部件8。因此,金属体2的固定面20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的固定面81之间没有空气层地紧贴。由此,能够提高从金属体2向导热树脂部件8的热传导效率,并能够提高散热效果。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的固定面81设有比金属体2的外周缘小的周缘的形状的槽84。结果,即使因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的外部环境变动、机械方面的振动等外部要因,也能够利用槽84防止在金属体2的固定面20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的固定面81之间夹有的润滑脂21向外侧泄露。
尤其,如该实施方式四那样,在金属体2的外周缘设有回避凹部23、而金属体2的外周缘的形状复杂的情况下,无法在金属体2的外周缘遍及整周地固定导热树脂部件8的固定肋82。因此,该实施方式四中,在金属体2的回避凹部23以外的外周缘的三边局部地紧固导热树脂部件8的固定肋82。此处,在不设置槽84而在金属体2的外周缘局部地紧固固定肋82的情况下,有在金属体2的固定面20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的固定面81之间夹有的润滑脂21向外侧泄露的情况。因此,通过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固定面81设置比金属体2的外周缘小的周缘的形状的槽84,能够利用槽84防止在金属体2的固定面20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顶板部80的固定面81之间夹有的润滑脂21向外侧泄露。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在导热树脂部件8和金属体2,分别设有决定相互的位置的定位部的定位凸部83和四角。因此,当将金属体2固定于导热树脂部件8时,由定位部的定位凸部83和四角来相互定位导热树脂部件8和金属体2,从而能够将金属体2固定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正规的位置。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就对导热树脂部件8进行注塑成型时的成型模具的浇口,一点浇口G1位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另一端面的中心或其附近,即位于中央的翅片部89的另一端面的中心或其附近,两点浇口G2位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即位于安装部805的一端面的一条直线或大致一条直线上。通过该浇口G1、G2,从而含有成型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方向(图17中的上述浇口G1、G2的实线箭头方向)在翅片部89中与翅片部89的突出方向大致一致,并且在顶板部80中与顶板部80的面方向(与图17中的上述浇口G1、G2的实线箭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大致一致。结果,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路径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一点浇口G1中,如图16、图17、图22所示,在中央的翅片部89的与连接器嵌合部801相连的部分形成有第二空隙809。因此,在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中,经由连接器嵌合部801而能够防止产生与翅片部89的突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流动。由此,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流动成为翅片部89的突出方向,从而导热树脂部件8的翅片部89中的散热路径与导热树脂部件8的碳纤维的长边方向大致一致,从而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两点浇口G2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成型时位于比金属体2的固定面20靠上方。因此,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成型时,含有碳纤维的树脂向作为散热路径的翅片方向流动,从而能够不降低地维持热传导效率。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在导热树脂部件8,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位于垂直方向的翅片部89和作为空隙的贯通空隙800。结果,利用垂直方向的产生对流用的贯通空隙800,能够提高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效果,相应地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导热树脂部件8形成插座部11的外装部分,并在导热树脂部件8,除了设有翅片部89以外,还设有用于将光源单元1配备于车辆用灯具100的安装部805以及凸缘部804,并且还设有保护基板3的基板保护壁85。结果,能够增大导热树脂部件8向外部空气放射的放射面积(辐射面积),相应地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效果。由此,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通过导热树脂部件8的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热放射作用(热辐射作用、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辐射系数约为0.9左右),能够进一步提高导热树脂部件8的散热效果。
对于该实施方式四的光源单元1以及车辆用灯具100而言,导热树脂部件8形成插座部11的外装部分,且在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即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连接器嵌合部801、凸缘部804以及安装部805的外表面,设有小凹凸。结果,由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表面、即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连接器嵌合部801、凸缘部804以及安装部805的小凹凸,而产生乱流(未图示)。随着该乱流的产生,从顶板部80向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连接器嵌合部801、凸缘部804以及安装部805传递的热从该翅片部89、基板保护壁85、连接器嵌合部801、凸缘部804以及安装部805的外表面向外部高效地放射(辐射)。另外,由于导热树脂部件8的外面的小凹凸,而增大放射(辐射)面积,相应地高效地向外部放射(辐射)热。由此,能够实现导热树脂部件8的小型化即光源单元1的小型化。
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以外的例子的说明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2、3以及4中,使用五个发光芯片40~44。然而,本发明中,作为发光芯片,也可以使用两个至四个、六个以上发光芯片。作为尾灯功能而使用的发光芯片的个数、布局以及作为停车灯功能而使用的发光芯片的个数、布局没有特别限定。即,多个发光芯片在一列或者圆周上安装即可。并且,在多个发光芯片配置在圆周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圆周的中心配置发光芯片。并且,在两个以上的发光芯片配置在圆周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不等间隔地配置。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用于车尾停车灯的多功能的灯。然而,本发明中,也能够用于车尾停车灯的多功能的灯以外的组合灯的多功能的灯。即,能够使用被供给小电流且发光量较小的发光芯片和被供给大电流且发光量较大的发光芯片来代替发光量较小的副灯丝和发光量较大的主灯丝。
并且,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用于车尾停车灯的多功能的灯。然而,本发明中,也能够用于单功能的灯。即,能够使用多个发光芯片来代替单灯丝而用于单功能的灯。作为单功能的灯,有方向指示信号灯、倒车灯、停车灯、尾灯、前照灯的近光灯(错车用前照灯)、前照灯的远光灯(行驶用前照灯)、雾灯、车宽灯、转弯灯、日间行车灯等。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用于尾灯和停车灯这两个灯的切换。然而,本发明中,也能够用于三个以上的灯的切换,或者也能够用于不进行切换的一个灯。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中,电源侧的连接器14安装于连接部13、13B的安装方向与光源单元1、1A、1B安装于车辆用灯具100的安装方向一致(平行)。然而,本发明中,电源侧的连接器14安装于连接部13、13B的安装方向也可以与光源单元1、1A、1B安装于车辆用灯具100的安装方向交叉(正交)。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中,将电源侧的连接器14嵌合于连接部13、13B的内部。然而,本发明中,也可以将电源侧的连接器嵌合于连接部的外侧、或者嵌合于连接部的内侧以及外侧。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中,设有从包围壁部件18的壁部的内周面的一端(下端)至另一端(上端)扩展地倾斜的反射面。然而,本发明中,也可以不在包围壁部件18的壁部的内周面设置反射面。在这种情况下,包围壁部件18的壁部的内周面也可以不是倾斜面,而是垂直面。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中,包围壁部件18的壁部的壁厚(从壁部的内周面至外周面的厚度)大致均匀(均衡)。然而,本发明中,包围壁部件18的壁部的壁厚也可以不大致均匀。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中,包围壁部件18的壁部的内周面的形状是圆形状,即,在从与基板3的安装面34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是与四个发光芯片41~44的圆周同心圆的圆形状。然而,本发明中,包围壁部件18的壁部的内周面的形状也可以是椭圆形状、或者以椭圆为基准的形状(即,使基准椭圆的长轴方向的两端部的曲线向基准椭圆的中心侧位移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在椭圆或者基准椭圆的长轴方向上将多个发光芯片配置为一列。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一、二、三以及四中,导热树脂部件8由至少含有碳纤维的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然而,本发明中,导热树脂部件8也可以由不含有碳纤维的树脂、或者不含有碳纤维以及碳颗粒的树脂构成。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四中,由导热树脂部件8的定位凸部83和金属体2的四角,来决定导热树脂部件8与金属体2的相互位置。然而,本发明中,也可以代替定位凸部83和金属体2的四角,而将导热树脂部件8的固定肋82和金属体2的三边兼作定位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金属体2的回避凹部23的定位部。另外,也可以同时采用定位凸部83和金属体2的四角、以及固定肋82和金属体2的三边。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四中,槽84设于导热树脂部件8。然而,本发明中,也可以将槽设置于金属体2,或者也可以将槽设置于导热树脂部件8和金属体2双方。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四中,在插座部11的导热树脂部件8的下侧的位置(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100配备于车辆时成为下侧的位置)设有防水连接器的连接部13。然而,本发明中,也可以在插座部11的导热树脂部件8的侧方的位置(当配备有光源单元1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成为侧方的位置)设有防水连接器的连接部13。
符号的说明
100—车辆用灯具,101—灯壳体,102—灯透镜,103—反射镜,104—透孔,105—灯室,106—透孔,107—反射面,108—垫圈,1、1A、1B—光源单元,10—光源部,11、11A—11B—插座部,12—罩部,13、13B—连接部,14—连接器,144、145、146—线束,18—包围壁部件,180—密封部件,2、2A—金属体,20—抵接面,21—接触面,22—孔,23—导热性介质,24—凹部,3—基板,30—高反射面,31、32、33—插通孔,34—安装面,35—抵接面,40、41、42、43、44—发光芯片,62—焊锡,7—绝缘部件,8、8A、8B—导热树脂部件,80—顶板部,81—倾斜面,82—销,83—部分(切除的部分),84—基板保护壁,85—翅片部,86—凸缘部,87—安装部,88—贯通空隙,89—上端部,800—连接器嵌合部,801—锁定部,802—凹部,803—安装贯通孔,804—小凹凸,805—空间,810—水平面,91、92、93—供电部件,910、920、930—端子,900—应力缓和部,F—焦点,O—中心,G1、G2、G3—浇口。
Claims (14)
1.一种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具备光源部、和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插座部,
上述光源部具有半导体型光源的发光芯片,
上述插座部包括:
导热树脂部件,其向外部放射在上述光源部所产生的热;
供电部件,其与上述光源部电连接,向上述光源部供电;以及
绝缘部件,其至少对上述供电部件的一部分进行外装,使上述导热树脂部件与上述供电部件成为相互绝缘状态,并与上述供电部件一体插入上述导热树脂部件,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中与上述光源部对应的位置设有金属体,
在上述金属体中至少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接触的面设有微小凹凸,
上述金属体镶嵌成型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形成上述插座部的外装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由导热性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体隔着导热性介质而以紧贴的状态固定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上下方向的翅片部和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插座部设有由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一部分和上述供电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光源侧的连接部,在该连接部能够安装电源侧的连接器,
在上述连接部的上部配置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上下方向的翅片部和上部开口的空隙,
在上述连接部的侧部配置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上下方向的翅片部和上下贯通的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用于将光源单元配备于车辆用灯具的安装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外表面设有小凹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由导热性树脂的注塑成型品构成,而上述导热性树脂的流动方向与热的传递方向大致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在一面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顶板部,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上述顶板部的另一面,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上下方向的多个翅片部和空隙,
构成为对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进行注塑成型时成型模具的浇口位于多个上述翅片部中与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面的中心,
在上述插座部设有由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一部分和上述供电部件的一部分构成的光源侧的连接部,在该连接部能够安装电源侧的连接器,
并切除了上述浇口所处的上述翅片部中与上述连接部相连的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在一面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顶板部,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上述顶板部的另一面,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上下方向的翅片部和空隙,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上述顶板部的一面,设有包围上述光源部的环状形状的保护壁,
并且构成为对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进行注塑成型时成型模具的浇口位于上述保护壁的端面的一条直线上的两个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在一面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顶板部,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的上述顶板部的另一面,设有当配备有光源单元的车辆用灯具配备于车辆时位于上下方向的翅片部和空隙,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用于将光源单元配备于车辆用灯具的安装部,
并且构成为对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进行注塑成型时成型模具的浇口位于上述安装部的端面的一条直线上的两个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热树脂部件设有在一面安装有上述光源部的顶板部,
并在上述顶板部设有金属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体固定于上述导热树脂部件、且紧贴有上述光源部。
14.一种车辆用灯具,其将半导体型光源作为光源,上述车辆用灯具的特征在于,
具备:
划分灯室的灯壳体及灯透镜;以及
配置在上述灯室内的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21842A JP6171269B2 (ja) | 2012-05-29 | 2012-05-29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JP2012121843A JP6035873B2 (ja) | 2012-05-29 | 2012-05-29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両用灯具 |
JP2012122424A JP6171270B2 (ja) | 2012-05-29 | 2012-05-29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両用灯具 |
JP2012-121842 | 2012-05-29 | ||
JP2012-122424 | 2012-05-29 | ||
JP2012-121843 | 2012-05-29 | ||
PCT/JP2013/064915 WO2013180178A1 (ja) | 2012-05-29 | 2013-05-29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50325A CN104350325A (zh) | 2015-02-11 |
CN104350325B true CN104350325B (zh) | 2018-05-15 |
Family
ID=49673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28229.XA Active CN104350325B (zh) | 2012-05-29 | 2013-05-29 | 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车辆用灯具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57026B2 (zh) |
EP (1) | EP2857739B1 (zh) |
KR (1) | KR102172743B1 (zh) |
CN (1) | CN104350325B (zh) |
WO (1) | WO201318017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64697B2 (ja) * | 2014-11-27 | 2019-02-06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灯具 |
US10337717B2 (en) * | 2015-03-31 | 2019-07-02 |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 Light source uni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vehicle lamp |
JP6473032B2 (ja) * | 2015-04-03 | 2019-02-20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車両用灯具 |
JP2017098089A (ja) * | 2015-11-25 | 2017-06-01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 |
FR3048062B1 (fr) * | 2016-02-23 | 2018-03-09 | Valeo Vision | Dispositif de dissipation thermique pour un dispositif lumineux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
JP2017195157A (ja) * | 2016-04-22 | 2017-10-26 |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照明装置 |
US10738956B2 (en) * | 2016-04-27 | 2020-08-11 |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 Lighting device |
JP6738532B2 (ja) * | 2016-05-27 | 2020-08-12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6790568B2 (ja) * | 2016-08-09 | 2020-11-25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JP6722402B2 (ja) | 2016-08-19 | 2020-07-15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6731150B2 (ja) * | 2016-10-11 | 2020-07-29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車両用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6724709B2 (ja) * | 2016-10-13 | 2020-07-15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6830337B2 (ja) * | 2016-10-14 | 2021-02-17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輌用灯具 |
JP6772824B2 (ja) * | 2016-12-26 | 2020-10-21 |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US10436436B2 (en) * | 2017-07-17 | 2019-10-08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Vehicle lamp assembly |
JP6919403B2 (ja) | 2017-08-10 | 2021-08-18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US10066801B1 (en) * | 2017-10-04 | 2018-09-04 | Osram Sylvania Inc. | Vehicle lamp reflector having ventilation channel adjacent lamp capsule |
JP7049120B2 (ja) * | 2018-01-19 | 2022-04-06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灯具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灯具並びに灯具ユニット製造方法 |
JP6944648B2 (ja) * | 2018-02-05 | 2021-10-06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車両用灯具、およびソケットの製造方法 |
JP2019145302A (ja) | 2018-02-20 | 2019-08-29 |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用光源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灯具 |
JP6905687B2 (ja) * | 2018-02-28 | 2021-07-21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7069521B2 (ja) * | 2018-03-06 | 2022-05-18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車両用灯具、および車両用照明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7091839B2 (ja) | 2018-05-29 | 2022-06-28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KR102647249B1 (ko) * | 2018-05-31 | 2024-03-1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램프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JP2020004688A (ja) * | 2018-07-02 | 2020-01-09 |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 灯具ユニット及び車両用灯具並びに灯具ユニット製造方法 |
JP2020113506A (ja) * | 2019-01-16 | 2020-07-27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7286061B2 (ja) | 2019-05-29 | 2023-06-05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7303487B2 (ja) | 2019-05-29 | 2023-07-05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7445212B2 (ja) * | 2019-11-22 | 2024-03-07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JP7440825B2 (ja) | 2020-06-17 | 2024-02-29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WO2023074674A1 (ja) * | 2021-10-29 | 2023-05-04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JP7545121B2 (ja) * | 2022-05-11 | 2024-09-04 |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照明装置、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87977A (zh) * | 2004-12-22 | 2007-12-12 | 电灯专利信托有限公司 | 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和汽车灯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68553Y1 (zh) | 1967-03-15 | 1971-03-25 | ||
JPS635581A (ja) | 1986-06-25 | 1988-01-11 | Semiconductor Res Found | 抵抗器内装型led表示灯の放熱方法 |
US7048423B2 (en) * | 2001-09-28 | 2006-05-23 |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Integrated light and accessory assembly |
JP2003187609A (ja) | 2002-01-21 | 2003-07-04 | Nobuyuki Fujikawa | 直流型白熱電球と交流型白熱電球の口金と蛍光ランプの口金を使用するすべての半永久、省消費電力設計の発光ダイオードを使用したあらゆるすべての電球とランプ。 |
DE102004062990A1 (de) | 2004-12-22 | 2006-07-06 |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 Beleuchtungseinrichtung mit mindestens einer Leuchtdiode und Fahrzeugscheinwerfer |
US7588359B2 (en) * | 2005-09-26 | 2009-09-15 | Osram Sylvania Inc. | LED lamp with direct optical coupling in axial arrangement |
WO2008119392A1 (de) | 2007-04-03 | 2008-10-09 | Osram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Halbleiterlichtmodul |
US20090122566A1 (en) * | 2007-11-13 | 2009-05-14 | Glen Cunningham | Vehicle tail ligh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e |
US7762700B2 (en) * | 2008-05-28 | 2010-07-27 | Osram Sylvania Inc. | Rear-loaded light emitting diode module for automotive rear combination lamps |
JP2010092977A (ja) * | 2008-10-06 | 2010-04-22 | Panasonic Corp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7922364B2 (en) | 2009-03-10 | 2011-04-12 | Osram Sylvania, Inc. | LED lamp assembly |
JP5683799B2 (ja) * | 2009-09-14 | 2015-03-11 | スターライト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用led用ヒートシンク |
CN201568765U (zh) * | 2009-12-17 | 2010-09-01 | 益晋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Led灯泡构造 |
JP5779329B2 (ja) * | 2010-01-19 | 2015-09-16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 |
JP5488310B2 (ja) | 2010-07-30 | 2014-05-14 |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AU2011290165B2 (en) * | 2010-08-11 | 2014-07-10 | Iwasaki Electric Co., Ltd. | Lamp and optical component |
JP2012038691A (ja) * | 2010-08-11 | 2012-02-23 | Iwasaki Electric Co Ltd | Ledランプ |
JP2012043750A (ja) | 2010-08-23 | 2012-03-01 | Ichikoh Ind Ltd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JP2012074186A (ja) | 2010-09-28 | 2012-04-12 | Ichikoh Ind Ltd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JP2012084280A (ja) | 2010-10-07 | 2012-04-26 | Ichikoh Ind Ltd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US8562193B2 (en) * | 2010-11-11 | 2013-10-22 | Automotive Lighting Italia S.P.A. | Wedge-base bulb socket and automotive light for motor vehicles and similar provided with said socket |
-
2013
- 2013-05-29 EP EP13797454.9A patent/EP2857739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5-29 WO PCT/JP2013/064915 patent/WO201318017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5-29 KR KR1020147021578A patent/KR102172743B1/ko active Active
- 2013-05-29 US US14/374,773 patent/US9557026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5-29 CN CN201380028229.XA patent/CN10435032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87977A (zh) * | 2004-12-22 | 2007-12-12 | 电灯专利信托有限公司 | 具有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的照明装置和汽车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857739A1 (en) | 2015-04-08 |
KR102172743B1 (ko) | 2020-11-02 |
US9557026B2 (en) | 2017-01-31 |
CN104350325A (zh) | 2015-02-11 |
KR20150018493A (ko) | 2015-02-23 |
WO2013180178A1 (ja) | 2013-12-05 |
EP2857739A4 (en) | 2016-01-27 |
US20150016136A1 (en) | 2015-01-15 |
EP2857739B1 (en) | 2020-04-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50325B (zh) | 车辆用灯具的半导体型光源的光源单元、车辆用灯具 | |
JP5743401B2 (ja) | 複数素子ledランプパッケージ | |
CN105874265B (zh) | 低和高光束led灯 | |
US8197097B2 (en) | Light source unit and lighting system | |
JP5621489B2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6171269B2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CN208750635U (zh) | 车辆用照明装置及车辆用灯具 | |
KR101837758B1 (ko) | 차량용 등기구의 반도체형 광원의 광원 유닛, 차량용 등기구 | |
JP2013025935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CN204717541U (zh) | 车用发光二极管头灯 | |
JP2013247062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CN207250931U (zh) | 一种导光结构 | |
JP2012043750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6171270B2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車両用灯具 | |
JP2013077463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4238981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2084280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3045656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3025934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4038731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3211235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CN202769307U (zh) | 灯泡 | |
JP2007318176A (ja) | 発光ダイオード | |
JP2012084279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
JP2012033408A (ja) | 車両用灯具の半導体型光源の光源ユニット、車両用灯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