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343727B -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343727B
CN104343727B CN201410365807.5A CN201410365807A CN104343727B CN 104343727 B CN104343727 B CN 104343727B CN 201410365807 A CN201410365807 A CN 201410365807A CN 104343727 B CN104343727 B CN 1043437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entrifugal fan
centrifugal blower
wall
str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658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343727A (zh
Inventor
川埼真俊
野村梨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343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7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3437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3437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4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 F04D29/441Fluid-guiding means, e.g. diffus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风量的离心送风机及车用空调装置。离心送风机(1)包括: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其具有配置在转轴(6)周围的多个叶片(8);涡形外壳(4),其对多翼片离心式风扇进行收纳,并具有将空气吸入的吸入口(11)和作为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路的涡旋状流路(12);以及扩散器部(5),其具有扩大流路(19)和吹出口(20),其中,所述扩大流路是与涡旋状流路(12)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连通的流路,并且以该流路的截面积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扩大的方式来使流路高度改变,所述吹出口在扩大流路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开口,所述离心送风机具有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的分布均匀化元件(18),将扩散器部的上侧壁(21)的倾斜开始位置设置在比扩散器部的下侧壁(22)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对离心送风机的扩散器部的形状进行改进的离心送风机及车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离心送风机在涡形外壳内收纳有多翼片离心式风扇,该多翼片离心式风扇具有配置在转轴周围的许多片叶片,在该涡形外壳内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的周围形成涡旋状流路。当利用电动马达等驱动源来驱动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旋转时,从形成于涡形外壳的吸入口将空气吸引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的内侧,并将该空气排出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的径向外侧,并经由涡旋状流路将上述空气从形成于空气流的下游侧的吹出口吹出。
这样,由于这种离心送风机是从转轴的轴心方向一端侧吸入空气,并向多翼片离心式风扇的径向外侧改变流动方向来将空气排出的结构,因此,已知一般来说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气流具有朝与涡形外壳的吸入口相反一侧(下板侧)的方向集中的趋势。
作为这种离心送风机,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离心送风机。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离心送风机中,如图8所示,利用喇叭口(日文:ベルマウス)将空气从外侧高效地吸入,其中,上述喇叭口是通过使吸入口周缘的涡形外壳的上板朝多翼片离心式风扇的叶片侧弯曲而形成的。在上述离心送风机中,当利用多翼片离心式风扇的旋转来使空气从吸入口流入时,如图8所示,在涡形外壳的吸入口侧(上板侧),因在喇叭口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一侧的前端处发生空气流的剥离,而空气基本没有向叶片的吸入侧流入,而成为停滞的状态。藉此,从叶片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朝涡形外壳的下板侧的方向集中,因此,从叶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在下板侧处局部加快,而成为产生噪声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离心送风机中,作为多翼片离心式风扇,通过采用形成为外径随着向吸入口侧而增大的倒圆锥台形状的风扇,从而使从叶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藉此来实现噪声的降低。在上述离心送风机中,与专利文献1公开的离心送风机相比,虽然从叶片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向下板侧的集中得到改善,但仍然会向下板侧的方向集中。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的离心送风机例如用作车用空调装置(HVAC)的送风单元,在涡形外壳的涡卷结束部处设置有将涡形外壳的涡旋状流路的出口部分与温度调节单元的入口部分连接的扩散器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28093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公平7-948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确认在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设置有喇叭口的离心送风机中,若提高上述喇叭口的高度,则能抑制在喇叭口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一侧的端部处发生的剥离。此外,在通过PIV(粒子图像测速法(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可视化实验对从上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观察后可知,若提高喇叭口的高度,则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并且空气朝流动方向的下板侧的、图8所示这样的极端的偏向减少。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人在与专利文献2同样地使用倒圆锥台形状的风扇的离心送风机中,使吸入口侧的风扇的外径进一步增大,并与上述同样地进行了PIV可视化实验后可知,从该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专利文献2的离心送风机相比,空气朝涡形外壳的下板侧的极端的偏向减少。
通过这样提高喇叭口的高度、或是增大倒圆锥台形状的风扇的吸入口一侧的风扇外径,能使在涡形外壳的下板及与下板连续的扩散器部的下侧壁处因摩擦阻力等而产生的压力损失减少,因此,在电动马达等动力源的输出相同的情况下,能使风量增加,在风量相同的情况下,能使动力源的输出下降。
但是,可以知道若提高喇叭口的高度、或是增大倒圆锥台形状的风扇的吸入口一侧的风扇外径,虽然没有像图8所示这样的流动方向的极端的偏向,但相反会出现流动方向朝上板侧偏向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不是流动方向的极端的偏向,因此,与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公开的离心送风机相比,能如上所述地提高风量,但是,由于在涡形外壳内流动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朝上板侧偏向,因此,压力会损失与在涡形外壳的上板及扩散器部的上侧壁处的摩擦等相应的量,因而,存在能使风量提高的余地,而希望进行改进。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这种实际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在上述离心送风机中,当对喇叭口的形状及多翼片离心式风扇的形状进行改进,来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的情况下,能够更高效地提高风量。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的一方面,离心送风机包括:多翼片离心式风扇,该多翼片离心式风扇具有配置在转轴周围的多个叶片,上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从上述转轴的轴心方向将空气吸入并向径向外侧排出;涡形外壳,该涡形外壳对上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进行收纳,并具有将上述空气吸入的吸入口和作为从上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路的涡旋状流路;以及扩散器部,该扩散器部具有扩大流路和吹出口,其中,上述扩大流路是与上述涡旋状流路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连通的流路,并且以使上述流路的截面积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扩大的方式来使上述转轴的轴心方向的流路高度改变,上述吹出口在上述扩大流路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开口,上述离心送风机具有使从上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的、在上述转轴的轴心方向上的分布均匀化的分布均匀化元件,上述扩散器部是使上述吸入口侧的上侧壁和与该上侧壁面对的下侧壁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朝彼此分开的方向倾斜,将上述上侧壁的倾斜开始位置设置在比上述下侧壁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车用空调装置的一方面,形成为包括上述离心送风机和温度调节单元,其中,上述温度调节单元利用热交换器对从上述离心送风机的上述扩散器部送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并吹出到车室内。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由于包括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的分布均匀化元件,并且将扩散器部的上侧壁从比扩散器部的下侧壁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开始倾斜,因此,能利用分布均匀化元件使流速分布均匀化,其结果是,即使是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在朝涡形外壳的靠吸入口一侧的方向发生偏向的状态下到达扩散器部的扩大流路的情况下,由于使上侧壁比下侧壁更早地扩大倾斜,因此,能使在上侧壁附近流动的空气的流速比在下侧壁附近流动的空气的流速更快地下降,能够有效地减少因和与上侧壁碰撞的空气流的摩擦等而引起的压力损失。
另外,例如,在空气的流动朝上侧壁的方向发生偏向的状态下,在使上侧壁在与下侧壁相同的位置处或是在比下侧壁更靠空气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开始倾斜的情况下,容易在下侧壁附近产生停滞区域,其结果是,会受到压力损失,但在本发明的离心送风机中,由于使上侧壁在比下侧壁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开始倾斜,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有效地减少压力损失。
这样,在包括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的分布均匀化元件的结构中,即使空气的流动朝上侧壁的方向发生偏向,也能在扩散器部中有效地减少因上述偏向的压力损失,因此,能够高效地提高风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示意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3是包括图1所示的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离心送风机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及流速分布的一例的吸入口及叶片部分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示意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离心送风机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及流速分布的一例的吸入口及叶片部分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现有的离心送风机内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及流速分布的一例的吸入口及叶片部分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离心送风机
3…多翼片离心式风扇
4…涡形外壳
5…扩散器部
6…转轴
8…叶片
11…吸入口
12…涡旋状流路
14…舌部
15…上板
16…下板
17…立起壁
18…靠吸入口一侧的面(喇叭口)
19…扩大流路
20…吹出口
21…上侧壁
22…下侧壁
100…车用空调装置
102…温度调节单元
E…涡卷结束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的纵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A-A线向视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包括作为驱动元件的电动马达2、被电动马达2驱动而旋转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涡形外壳4以及扩散器部5。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例如用作车用空调装置100的送风单元101,该离心送风机1配置在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未图示)与温度调节单元102之间。
上述电动马达2具有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后述的凸出部7B连接的转轴6,使转轴6旋转,来驱动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旋转。
上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构成为具有底板7、叶片8以及环状轮缘9,将空气从转轴6的轴心方向吸入并朝向径向外侧排出。
上述底板7在中央部形成有朝转轴6的轴心方向(后述的吸入口11侧)隆起的大致圆锥状的锥形部7A。在上述锥形部7A的中央形成有凸出部7B,该凸出部7B与电动马达2的转轴6嵌合。底板7的外周部呈凸缘状,许多片叶片(翼片)8的基端被分别固定在上述底板7的外周部上。
各上述叶片8配置在转轴6周围,在这些叶片8之间确保有规定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叶片8朝向与转轴6的轴心平行的方向配置。
上述环状轮缘9与底板7同轴地设置,并且将叶片8的前端部连接固定。
上述涡形外壳4由硬质树脂等构成,并对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进行收纳,上述涡形外壳4构成为具有朝环状轮缘9一侧开口的吸入口11和作为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路的涡旋状流路12。另外,涡形外壳4在涡旋状流路12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处开口,在上述下游端侧连接有扩散器部5,并与扩散器部5的后述的扩大流路19连通。
具体来说,涡形外壳4形成为包括沿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径向设置的外周壁13、舌部14、上板15以及下板16。
上述外周壁13呈规定的螺旋状地延伸,并以随着从螺旋的涡卷起始部S朝向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旋转方向的角度增大、即随着朝向空气流的下游侧,距转轴6中心的径向距离逐渐扩大的方式弯曲形成。外周壁13将上板15的外缘与下板16的外缘之间连接。外周壁13形成为与上板15及下板16一起在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径向外侧划分出呈螺旋状地延伸的上述的涡旋状流路12。
上述舌部14是与外周壁13的涡卷起始部S连接,并朝涡形外壳4的径向外侧弯曲形成的壁。外周壁13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之间的径向距离在舌部14处最小。舌部14位于涡旋状流路12的空气流动的上游端,起到抑制空气从涡旋状流路12的涡卷结束部E向涡卷起始部S流入的作用。
上述上板15是位于环状轮缘9一侧,并平行于与转轴6的轴心正交的平面的壁,上述上板15在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对应的位置处开设有吸入口11。
在吸入口11的周缘的上板15上形成有立起壁17,上述立起壁17具有在从上板15朝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分开的方向大致垂直地(朝转轴6的轴心方向)立起后,向吸入口11一侧折返的形状,该立起壁17的靠吸入口11一侧的面呈喇叭口状地弯曲。以下,将上述弯曲的部分称为喇叭口18。此外,在上述喇叭口18的内侧形成有吸入口11,吸入口11的口径设定为比环状轮缘9的内径稍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在吸入口11的周缘形成朝转轴6的轴心方向立起的立起壁17,并且使该立起壁17的靠吸入口11一侧的面(18)呈喇叭口状地弯曲。另外,对于上述喇叭口18的作用,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上述下板16是位于底板7侧(电动马达2一侧)且平行于与转轴6的轴心正交的平面的壁。在下板16形成有与电动马达2的主体嵌合的电动马达安装孔。
上述扩散器部5构成为具有:扩大流路19,该扩大流路19是与涡旋状流路12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连通的流路,且以该流路的截面积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扩大的方式使转轴6的轴心方向的流路高度发生改变;以及吹出口20,该吹出口20在扩大流路19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开口。
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离心送风机1用作车用空调装置(HVAC)100(参照图3)的送风单元101的情况下,离心送风机1(送风单元101)与温度调节单元102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涡形外壳4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图3中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与温度调节单元102的壳体102a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不同,因此,在涡形外壳4与温度调节单元102的壳体102a直接连接时,会发生伴随着流路面积的急剧扩大而引起的压力损失。因此,涡形外壳4通过扩散器部5而与温度调节单元102的壳体102a连接,以使涡形外壳4的流路截面积逐渐扩大。另外,对于上述扩散器部5的作用,将在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来说,如图1及图2所示,扩散器部5形成为具有作为吸入口11一侧的壁的上侧壁21、与上述上侧壁21相对的下侧壁22、平面部23以及切线部24。此外,扩散器部5构成为上侧壁21和下侧壁22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朝彼此分开的方向倾斜。
上述上侧壁21以与涡形外壳4的上板15连续的方式形成,并随着从上侧壁21的规定位置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朝与下侧壁22分开的方向倾斜。上述上侧壁21的倾斜开始位置设定在比下侧壁22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壁21的倾斜开始位置位于涡形外壳的包括涡卷结束部E一侧的端部在内的涡卷结束部侧端部附近。
上述下侧壁22以与涡形外壳4的下板16连续的方式形成,并随着从下侧壁22的规定位置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朝与上侧壁21分开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下侧壁22的倾斜开始位置位于下侧壁22的包括与舌部相对应的位置在内的舌部附近。
上述平面部23是在涡形外壳4的舌部14的弯曲端处沿舌部14的切线方向与舌部14连续的平面壁,上述平面部23将上侧壁21的舌部侧外缘与下侧壁22的舌部侧外缘连接。
上述切线部24是在涡形外壳4的外周壁13的螺旋的涡卷结束部E处沿涡卷结束部E的切线方向与涡卷结束部E连续的平面壁,上述切线部24将上侧壁21的外周侧外缘与下侧壁22的外周侧外缘连接。
利用上述上侧壁21、下侧壁22、平面部23及切线部24,划分形成与涡旋状流路12连通的上述扩大流路19。
接着,通过与图8所示的通常的喇叭口的情况比较,来对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喇叭口18的作用进行说明。
可确认在如图4所示的本实施方式这样设置立起壁17来使喇叭口18的高度比图8所示的现有的喇叭口高时,能够抑制喇叭口18的靠多翼片离心式风扇一侧的端部(环状轮缘9一侧)的剥离。可以想到这是由于喇叭口18中的空气导入的引导长度变长,由附壁效应产生的整流作用加强的缘故。
此外,通过PIV(粒子图像测速法)可视化实验对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在涡形外壳4及扩散器部5内的流动进行观测可知,若提高立起壁17的高度,则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并且朝向流动方向的下板16侧的、图8所示这样的极端的偏向减少。可以想到这是由于通过提高喇叭口18的高度来增长空气的引导长度,来使喇叭口18的整流作用加强,其结果是,沿喇叭口18流动的空气在经过吸入口11流入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内之后,马上被向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径向外侧吸引,流动的朝向比图8所示的现有的喇叭口更容易向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径向外侧改变。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吸入口11的周缘形成朝转轴6的轴心方向立起的立起壁17,并且使立起壁17的靠吸入口11一侧的面呈喇叭口状地弯曲的结构(即,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的、在转轴6的轴心方向上的分布均匀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相当于本发明的“分布均匀化元件”。
另外,在如上所述这样提高喇叭口18的高度来增长空气的引导长度的情况下,虽然没有现有的图8所示那样的流动方向的极端的偏向,但如图4所示,空气的流动方向有时会朝上板15一侧稍稍偏向。
接着,针对空气的流动方向如图4所示朝上板15一侧稍稍偏向的情况,对本实施方式的扩散器部5的作用进行说明。
经由涡旋状流路12而到达涡卷结束部E的空气,首先被导入扩大流路19的上侧壁21的倾斜开始区域内。此时,朝向上侧壁21一侧流动的空气的流速降低。藉此,抑制因与上侧壁21的碰撞等而引起的压力损失。另一方面,下侧壁22的倾斜开始处是位于比上侧壁21更靠空气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因此,抑制在下侧壁22处产生停滞区域。此外,当空气流到扩大流路19的上下两侧的壁21、22倾斜的区域时,上述空气流动的动能会被有效地转换为压力能来提高静压,从而从离心送风机1的吹出口20朝向温度调节单元102送出静压较高的空气。
接着,参照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车用空调装置100的示意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上述车用空调装置100构成为包括:由离心送风机1构成的送风单元101;以及温度调节单元102,该温度调节单元102利用热交换器(未图示)对从送风单元101(离心送风机1)的扩散器部5送风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并吹出到车室内。在通过车室内的操作面板等操作车用空调装置100起动后,车用空调装置100对离心送风机1进行驱动,将经由未图示的内外部空气切换风门而从吸入口11导入的空气,在扩散器部5中提高静压,并送风至温度调节单元102的壳体102a内。此时,即便例如在温度调节单元102与朝向车内的出口之间的管道等内受到压力损失,也能在提高了空气的静压,直至能将最终的、在向车内的出口处要求的风量的空气送风至车内的水平的状态下,将空气从吹出口20向壳体102a内送风。此外,温度调节单元102根据通过操作面板等设定的温度在热交换器中对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并送风至车内。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1的车用空调装置100,由于形成为包括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的分布均匀化元件(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并使扩散器部5的上侧壁21从比扩散器部5的下侧壁22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开始倾斜的结构,因此,能利用分布均匀化元件(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使流速分布均匀化,其结果是,即使是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动在朝涡形外壳4的上板15一侧(吸入口11一侧)的方向偏向的状态下到达扩散器部5的扩大流路19的情况下,由于使上侧壁21比下侧壁22更早地扩大倾斜,因此,能使在上侧壁21附近流动的空气的流速,比在下侧壁22附近流动的空气的流速更快地下降,并能够有效地减少因和与上侧壁21发生碰撞的空气流动的摩擦等而引起的压力损失。
另外,例如在空气的气流朝上侧壁21的方向偏向的状态下,在使上侧壁21在与下侧壁22相同的位置处或是在比下侧壁22更靠空气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处开始倾斜的情况下,容易在下侧壁22附近产生停滞区域,其结果是,受到压力损失,但在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中,由于使上侧壁21在比下侧壁22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上游侧的位置处开始倾斜,因此,在这一点上也能有效地减少压力损失。
这样,在包括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的分布均匀化元件(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的结构中,即使空气的流动朝上侧壁21的方向发生偏向,也能在扩散器部5中有效地减少由上述偏向引起的压力损失,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风量。
接着,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进行说明。
图5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的纵剖视图。另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以其外径随着朝向吸入口11一侧而增大的方式形成为倒圆锥台形状。例如,如图6所示(虚线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叶片8、环状轮缘9、立起壁17及喇叭口18),将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靠底板7一侧的外径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并将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靠环状轮缘9一侧的外径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大。相应地,环状轮缘9及喇叭口18的内径及外径也增大。
可知若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在倒圆锥台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中增大靠吸入口11一侧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外径,则与采用圆筒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4)的情况相比,能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的、在转轴6的轴心方向上的分布更加均匀化。可以想到这是由于将叶片8的靠环状轮缘9一侧(靠吸入口11一侧)的外径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外径大,因而使叶片8在靠吸入口11一侧的吸引力提高,相应地能使吸入口11一侧的流速分布均匀化的缘故。
此外,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PIV可视化实验后可知,从上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中的、向涡形外壳的下板一侧流动的空气流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有所减少。可以想到这是由于利用倒圆锥台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使流速分布更加均匀化的缘故。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及“使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外径随着朝向吸入口11一侧而增大的结构(即,倒圆锥台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的、在转轴6的轴心方向上的分布更加均匀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之外,上述“倒圆锥台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也相当于本发明的“分布均匀化元件”。
另外,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使倒圆锥台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靠吸入口11一侧的外径增大的情况下,虽然没有现有的图8所示那样的流动方向的极端的偏向,但如图6所示,存在空气的流动方向朝上板15一侧稍稍偏向的情况。
接着,针对空气的流动方向如图6所示朝上板15一侧稍稍偏向的情况,对本实施方式的扩散器部5的作用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相比,能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的、在转轴6的轴心方向上的分布更加均匀化。另外,在包括“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及“倒圆锥台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来作为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分布均匀化的分布均匀化元件的结构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即使空气的流动朝上侧壁21的方向发生偏向,也能在扩散器部5中有效地减少因上述偏向引起的压力损失,因而能够有效地提高风量。
接着,对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进行说明。
图7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的立体图。另外,对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说明,仅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涡形外壳4为以使在转轴6的轴心方向上的涡旋状流路12的流路高度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扩大的方式倾斜地形成有上板15的结构。此外,将扩散器部5的上侧壁21的倾斜角度形成为比上板15的倾斜角度大。藉此,能使涡形外壳4本身也起到扩散器的作用,并能更加有效地抑制压力损失,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相比,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风量。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中,也可以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涡形外壳4。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离心送风机1相比,也能更加有效地提高风量。
另外,作为用于使从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排出的空气的流速的、在转轴6的轴心方向上的分布均匀化的结构(分布均匀化元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应用“在吸入口11的周缘形成有朝转轴6的轴心方向立起的立起壁17,并且使立起壁17的靠吸入口11一侧的面呈喇叭口状地弯曲的结构(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在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除了应用该“使空气的引导长度增长后的喇叭口18”之外,还应用“使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外径随着朝向吸入口11一侧而增大的结构(倒圆锥台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但“分布均匀化元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构成为仅包括倒圆锥台形状的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情况。分布均匀化元件只要包括例如“在吸入口11的周缘形成有朝转轴6的轴心方向立起的立起壁17,并且使立起壁17的靠吸入口11一侧的面呈喇叭口状地弯曲的结构”以及“使多翼片离心式风扇3的外径随着朝向吸入口11一侧而增大的结构”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上侧壁21的倾斜开始位置为涡形外壳4的包括涡卷结束部E一侧的端部在内的涡卷结束部侧端部附近,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只要位于比下侧壁22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则可以是任意位置。另外,下侧壁22的倾斜开始位置为包括上侧壁21的、与舌部14相对应的位置在内的舌部附近,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只要位于比上侧壁21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空气流动的下游侧的位置,则可以是任意位置。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离心送风机1包括电动马达2作为驱动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离心送风机1也可以不包括电动马达2。
另外,对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及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离心送风机1,也可以用作车用空调装置100的送风单元101。另外,离心送风机1不局限于车用空调装置100的送风单元101,能用作需要进行送风的适当装置的送风单元。
以上,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了具体说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基于本发明的基本技术构思及教导,进一步采用各种的变形形态,这点是自不待言的。

Claims (7)

1.一种离心送风机,包括:
多翼片离心式风扇,该多翼片离心式风扇具有配置在转轴周围的多个叶片,所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从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将空气吸入并向径向外侧排出;
涡形外壳,该涡形外壳对所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进行收纳,并具有将所述空气吸入的吸入口和作为从所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路的涡旋状流路;以及
扩散器部,该扩散器部具有扩大流路和吹出口,其中,所述扩大流路是与所述涡旋状流路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连通的流路,并且以使所述流路的截面积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扩大的方式来使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的流路高度改变,所述吹出口在所述扩大流路的空气流动的下游端开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送风机具有使从所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排出的空气的流速的、在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上的分布均匀化的分布均匀化元件,
所述扩散器部是使所述吸入口侧的上侧壁和与该上侧壁相对的下侧壁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朝彼此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
将所述上侧壁的倾斜开始位置设置在比所述下侧壁的倾斜开始位置更靠空气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布均匀化元件构成为包括如下结构:在所述吸入口的周缘形成有朝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立起的立起壁,并且使该立起壁的靠所述吸入口一侧的面呈喇叭口状地弯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布均匀化元件构成为包括如下结构:使所述多翼片离心式风扇的外径随着朝向所述吸入口一侧而增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壁的倾斜开始位置位于所述涡形外壳的、包括涡卷结束部一侧的端部在内的涡卷结束部侧端部附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形外壳形成为具有舌部的结构,该舌部抑制空气从所述涡旋状流路的涡卷结束部向涡卷起始部流入,
所述下侧壁的倾斜开始位置位于所述下侧壁的、包括与舌部相对应的位置在内的舌部附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涡形外壳为以使在所述转轴的轴心方向上的所述涡旋状流路的流路高度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扩大的方式倾斜形成有靠所述吸入口一侧的壁的结构,
所述扩散器部的所述上侧壁的倾斜角度比所述涡形外壳的靠所述吸入口一侧的壁的倾斜角度大。
7.一种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心送风机;以及
温度调节单元,该温度调节单元利用热交换器对从所述离心送风机的所述扩散器部送出的空气的温度进行调节,并吹出到车室内。
CN201410365807.5A 2013-07-30 2014-07-29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Active CN1043437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7357 2013-07-30
JP2013157357A JP6143596B2 (ja) 2013-07-30 2013-07-30 遠心送風機及び該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3727A CN104343727A (zh) 2015-02-11
CN104343727B true CN104343727B (zh) 2017-04-12

Family

ID=52492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65807.5A Active CN104343727B (zh) 2013-07-30 2014-07-29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43596B2 (zh)
CN (1) CN1043437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15566B (zh) * 2015-09-14 2021-02-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温度调节单元、温度调节系统、车辆
JP2017125405A (ja) * 2016-01-11 2017-07-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送風機
CN109642585A (zh) * 2016-09-02 2019-04-16 惠普发展公司, 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降噪的风扇壳体
CN106427474B (zh) * 2016-11-09 2019-07-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客车及其车载空调
KR102536611B1 (ko) * 2017-05-22 2023-05-25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송풍유닛
JP6997615B2 (ja) * 2017-06-12 2022-01-17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送風機
WO2019082392A1 (ja) * 2017-10-27 2019-05-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送風装置、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8528172B (zh) * 2018-06-15 2024-07-23 重庆松芝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空调箱的鼓风机布置结构
CN108869407A (zh) * 2018-06-20 2018-11-23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排气消声装置及家电设备
JP6973417B2 (ja) * 2019-01-07 2021-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遠心式送風機
CN113906221A (zh) * 2019-06-13 2022-01-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离心送风机、空调装置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KR102363396B1 (ko) * 2019-10-16 2022-02-15 주식회사 케이티앤지 추출기를 포함하는 에어로졸 생성 장치
JP7255448B2 (ja) * 2019-10-21 2023-04-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機
JP7399682B2 (ja) * 2019-10-30 2023-12-18 日立グローバルライフ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動送風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気掃除機
CN111536078A (zh) * 2020-05-20 2020-08-14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离心风机的螺旋蜗壳
EP4234944A4 (en) * 2020-10-22 2023-12-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ENTRIFUGAL BLOW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13294211B (zh) * 2021-05-20 2024-05-31 中齐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微压空气能回收装置
CN113550930A (zh) * 2021-08-04 2021-10-26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离心风叶、风机及包含其的空调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52089A (en) * 1992-02-19 1994-10-04 Nippondenso Co., Ltd. Multi-blades fan device
JPH10122188A (ja) * 1996-10-23 1998-05-12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遠心送風機
JP2007127089A (ja) * 2005-11-07 2007-05-24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291877A (ja) * 2006-04-21 2007-11-08 Sanden Corp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9426U (ja) * 1982-02-26 1983-09-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JPH0794838B2 (ja) * 1989-03-23 1995-10-11 松下精工株式会社 多翼ファン
JPH07208396A (ja) * 1994-01-27 1995-08-08 Nippondenso Co Ltd 遠心式送風機
JPH07293498A (ja) * 1994-04-27 1995-11-07 Daikin Ind Ltd 多翼送風機
JP4569073B2 (ja) * 2003-04-02 2010-10-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ファン
JP4581992B2 (ja) * 2004-07-14 2010-11-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該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52089A (en) * 1992-02-19 1994-10-04 Nippondenso Co., Ltd. Multi-blades fan device
JPH10122188A (ja) * 1996-10-23 1998-05-12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遠心送風機
JP2007127089A (ja) * 2005-11-07 2007-05-24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JP2007291877A (ja) * 2006-04-21 2007-11-08 Sanden Corp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343727A (zh) 2015-02-11
JP2015028299A (ja) 2015-02-12
JP6143596B2 (ja) 2017-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43727B (zh) 离心送风机及包括该离心送风机的车用空调装置
JP4865497B2 (ja) 遠心式送風装置
JP6073604B2 (ja) 遠心送風機
WO2009139422A1 (ja) 遠心送風機
CN101755129B (zh) 离心鼓风机
JP4690682B2 (ja) 空調機
EP2944826B1 (en) Centrifugal blower housing having surface structures,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y
JP2004204756A (ja) 遠心式送風機
CN101506530A (zh) 双吸入型离心鼓风机
JP6244547B2 (ja) 片吸込み型遠心送風機
JP6213275B2 (ja) 送風機
WO2016071948A1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プロペラファン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用室外機
JP2019019762A (ja) 送風装置
JP3812537B2 (ja) 遠心式送風機
WO2024051357A1 (zh) 电机座、电机及高速风机
CN104884815B (zh) 空调装置用送风机
CN105102824B (zh) 单侧吸入式离心风机
JP2006200525A (ja) 遠心式多翼送風機
CN111750436B (zh) 天花板埋入式空气调节机
JP5029178B2 (ja) 遠心式送風機
JP2010071170A (ja) 遠心式送風機
JP2016014368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5083777A (ja)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空調装置
JP4910809B2 (ja) 遠心式送風機
JP2017125405A (ja) 遠心送風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Ise City Shou Qi Japanese qunma County town 20 times

Applicant after: SANDEN Corp.

Address before: Gunma

Applicant before: Sanden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Ise City Shou Qi Japanese qunma County town 20 times

Patentee after: SANDEN Corp.

Address before: Ise City Shou Qi Japanese qunma County town 20 times

Patentee before: SANDEN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