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930943B - 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30943B
CN103930943B CN201280055328.2A CN201280055328A CN103930943B CN 103930943 B CN103930943 B CN 103930943B CN 201280055328 A CN201280055328 A CN 201280055328A CN 103930943 B CN103930943 B CN 1039309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deo signal
input
brightness
luminance
g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53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30943A (zh
Inventor
藤根俊之
能年智治
白谷洋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Electronic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9309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09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309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309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406Control of illumination sour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64Circuits for processing colour signals
    • H04N9/68Circuits for processing colour signals for controlling the amplitude of colour signals, e.g. automatic chroma control circuits
    • H04N9/69Circuits for processing colour signals for controlling the amplitude of colour signals, e.g. automatic chroma control circuits for modifying the colour signals by gamma correctio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 G09G2320/0626Adjustment of display parameters for control of overall brightness
    • G09G2320/0646Modulation of illumination source brightness and image signal correlated to each oth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60/00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display systems
    • G09G2360/16Calculation or use of calculated indices related to luminance levels in display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ntrol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检测视频信号的发光的部分,通过对发光部分的显示亮度进行增强来进行显示,从而进一步增加明亮感,以高对比度进行视频呈现。发光检测部(1)利用与输入视频信号的明亮度相关联的规定特征量,通过与特征量之间的关系预先规定视频信号的发光量,从而根据输入视频信号每一帧的特征量来检测发光量。背光源亮度拉伸部(3)根据检测到的发光量来拉伸背光源的光源亮度。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根据输入视频信号的发光量或者亮度分布来对视频信号进行拉伸。映射部(7)使非发光部的亮度降低来进行视频信号的映射。由此,被视为发光的输入视频信号的部分利用背光源的亮度拉伸与视频信号的拉伸而得以增强。

Description

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具有用于提高显示视频画质的增强功能的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视频显示装置中,已知有用于提高显示视频画质的增强功能。增强功能中进行扩大输入视频信号的强度分布的拉伸处理。例如在执行增强功能时,通常,对视频信号的每一帧检测灰度的最大值,若该最大值的等级较低,则对灰度较高的部分的视频信号施加增益以进行拉伸。此外,检测视频信号的灰度的最小值,若该最小值较高,则对灰度较低的部分的视频信号施加压缩增益以降低灰度。通过使用这样的增强功能,视频信号的信号范围变宽,显示图像的对比感增大,画质得以提高。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伴随着背光源的亮度调整,自动调整对比度以使得图像的明暗也与调整前相近。在该液晶显示装置中,操作人员通过将背光源装置的光源打开关闭,能改变图像的亮度,实现节电,在亮度改变时,增强功能起作用,显示图像被调整成与亮度相符的对比度,即使降低背光源装置的亮度,图像的明暗也与亮度降低前大体相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803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对显示亮度进行增强的情况下,若确定画面中明亮地发亮的发光部分,并对该发光部分的显示亮度进行增强,则对人眼而言对比感上升,明亮感增加,从而能提供高品质的显示视频。
在以往的增强功能中,观察视频信号的像素值的最大值、最小值,来进行将较高部分的灰度扩张提高、或将较低部分的灰度压缩降低之类的处理。然而,由于标准化的视频信号实际上不会呈现出人眼看起来明亮的亮度,因此,仅根据灰度值难以确定发光部分。即,对于各种视频,即使一律通过观察图像值的最大值、最小值来进行增强,也不一定能始终获得具有高对比度的高画质视频。
在进行各种变化的视频中,根据视频的亮度分布,检测出相对明亮地发光的部分,并有意地对该发光部分进行增强,从而使画面上发光的部分更加突出,获得提高画质的效果,但以往并未基于这种思想来进行增强处理。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其检测视频信号的发光的部分,对发光部分的显示亮度进行增强以使其突出显示,从而进一步增加明亮感,以高对比度进行视频呈现,由此提高视频品质。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在于,包括:显示输入视频信号的显示部;对该显示部进行照明的光源;以及控制该显示部及该光源的控制部,其特征在于,该控制部基于与所述输入视频信号的明亮度相关联的规定特征量来拉伸所述光源的亮度,并且基于所述特征量或者其它特征量检测输入视频信号的发光部,拉伸该发光部的视频信号并在所述显示部进行显示。
第2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特征量是输入视频信号的亮度值,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输入视频信号每一帧的亮度直方图,根据该直方图检测出预先规定的所述发光部,对于包含该检测到的发光部的规定范围的输入视频信号,根据通过对每个像素的亮度赋予权重来对像素数进行计数后得到的分数检测出预先规定的发光量,根据该检测到的发光量来拉伸所述光源的亮度。
第3技术方案的视频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第2技术方案中,在将所述亮度直方图的平均值设为A、标准偏差设为σ时,所述控制部将在thresh=A+Nσ(N为常数)以上的像素视为所述发光部。
第4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1技术方案中,所述特征量是关于所述输入视频信号各像素的RGB的灰度值的最大值,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输入视频信号的所述RGB的灰度值的最大值平均后得到的值来检测出预先规定的发光量,根据该检测到的发光量拉伸所述光源的亮度。
第5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2或第3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部进行转换输入视频信号的输入灰度并输出的视频处理,该视频处理包含如下处理:基于所述输入视频信号每一帧的亮度直方图,根据该直方图来检测出预先规定的所述发光部,在该检测到的所述发光部的区域内,设定规定的特性转换点,对灰度低于所述特性转换点的视频信号应用增益,使得所述特性转换点的输入视频信号的输入灰度被拉伸到规定的输出灰度为止,对于在所述特性转换点以上的输入灰度,以将所述特性转换点的应用了增益后的输出灰度与最大输出灰度相连接的方式对输入灰度设定输出灰度。
第6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2至第4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控制部进行转换输入视频信号的输入灰度并输出的视频处理,该视频处理包含如下处理:预先设定应用于视频信号的增益与所述发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从输入视频信号检测到的所述发光量来决定增益,对输入视频信号应用所决定的所述增益并进行拉伸,将应用所述增益后的输出灰度拉伸至规定输出灰度为止的点的输入灰度设为特性转换点,对于比该特性转换点低的灰度,以应用了所述增益后的输出灰度来输出视频信号,对于该特性转换点以上的输入灰度,以将特性转换点的应用了增益后的输出灰度与最大输出灰度相连接的方式对输入灰度设定输出灰度。
第7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5或第6技术方案中,所述视频处理包含如下处理:在将规定的增益提供给所述输入视频信号并对视频信号进行拉伸后,在除去所述发光部的非发光部的规定区域中,提供压缩增益来使输出灰度降低。
第8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7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增益设为在所述非发光部的规定区域中、使得因所述光源的亮度的拉伸及通过应用所述增益来进行的视频信号的拉伸而增加的显示亮度降低的值。
第9技术方案为包括第1至第8技术方案的任一项技术方案的视频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视频显示装置,能提供一种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其检测视频信号的发光的部分,对发光部分的显示亮度进行增强以使其突出显示,从而进一步增加亮度感,以高对比度进行视频呈现,由此提高视频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视频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表示视频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图2表示根据输入视频信号的亮度信号Y生成的亮度直方图的一个示例。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特征量检测发光量的其它示例的图。
图4是表示与发光检测部所检测出的发光量相对应的亮度增强量的设定例的图。
图5是表示与亮度增强量决定部所决定的亮度增强量相对应的背光源亮度的控制例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中的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的图,是表示视频信号的输入输出特性的设定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中的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的其它处理例的图。
图8是表示对输入视频信号施加增益来进行拉伸时的输入输出特性的设定例的图。
图9是表示映射部所生成的色调映射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映射部所生成的色调映射的其它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画面亮度处于被拉伸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亮度拉伸处理的效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视频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表示视频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视频显示装置具有对输入视频信号进行图像处理以进行视频显示的结构,可适用于电视接收装置等。
由广播信号分离得到的视频信号或从外部设备输入的视频信号输入至发光检测部1。发光检测部1利用与输入视频信号的明亮度相关联的规定特征量,根据与上述特征量之间的关系来预先规定视频信号的发光量。然后,根据输入视频信号每一帧的特征量来检测发光量。
例如将视频信号的亮度作为特征量,对于输入视频信号的每一帧,生成累计亮度信号Y的每个灰度的像素数而得的Y直方图,根据该Y直方图检测出发光的部分。发光的部分通过Y直方图的平均值与标准偏差而求得,因此作为每个Y直方图的相对值而被检测出。
并且,关于发光的部分的特征量(亮度),亮度越高则赋予越大的权重来累计像素数,由此检测出其每一帧的发光量。发光量表示输入视频信号的发光程度,成为用于进行之后的背光源的亮度拉伸及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的指标。
在利用发光检测部1进行发光检测的其它示例中,提取出构成1个像素的RGB的视频信号的灰度值中的最高灰度值(设为Max RGB),并计算出从一帧内的所有像素中所提取到的灰度值的平均值(设为Max RGB Ave),将该值用作为特征量。各像素的Max RGB Ave能用作为与视频的明亮度相关联的特征量。于是,预先设定上述Max RGB Ave与表示其视频信号的发光程度的发光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在Max RGB Ave高到一定程度的区域中,将视为发光的发光量设定得较高。于是,对于输入视频的每一帧,根据上述Max RGB Ave获得此时的发光量。
亮度增强量决定部2基于发光检测部1所检测到的输入视频信号的发光量,决定用于进行背光源的亮度增强而使用的亮度增强量。此处,预先设定了亮度增强量与发光量之间的关系,在亮度增强量决定部2中,基于从发光检测部1输出的发光量来决定亮度增强量。例如,在发光量高到一定程度的区域中,也将亮度增强量设定得较大。由此,发光量较大的图像的亮度增强量变得更高。
背光源亮度拉伸部3基于亮度增强量决定部2所决定的亮度增强量,来拉伸背光源亮度,并增大背光源部5的光源(例如LED)的亮度。背光源部5的LED的亮度由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调制)控制来进行控制,但也可以利用电流控制或者电流控制与PWM控制的组合来控制成所希望的值。
另一方面,视频信号拉伸部6对输入视频信号进行增益放大,来拉伸视频信号的亮度。在该情况下,对于根据上述亮度直方图的平均值以及标准偏差而获得的发光部,能通过规定的增益放大来对视频信号进行拉伸,或者能利用根据亮度直方图或Max RGB Ave计算出的发光量来决定增益,并对视频信号进行拉伸。
映射部7生成视频信号的输入输出特性(输出灰度对输入灰度的响应特性)的色调映射。在该情况下,若直接应用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所决定的增益来对输入输出特性进行色调映射,则视频信号的发光部以外的区域也被拉伸,从而画面亮度上升。因此,在低灰度侧的非发光部分使输出灰度相对于输入灰度降低来进行色调映射。由此,色调映射的输入输出特性中,视频信号被拉伸的区域主要成为高灰度的明亮区域,利用视频信号处理进行使明亮区域变得更为明亮的控制。
映射部7将用于控制显示部9的控制数据输出至显示控制部8,显示控制部8基于该数据控制显示部9的显示。显示部9由背光源部5的LED进行照明,并使用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
在上述结构中,基于发光检测部1所检测到的发光量来决定背光源部5的亮度拉伸量,因此能进行使发光量较多的明亮图像更明亮地发亮的控制。此外,视频信号处理所进行的视频信号的增益放大根据Y直方图的发光区域和检测到的发光量而进行,并且通过色调映射对除发光部以外的视为不发光的部分进行亮度降低。由此,增大了发光部分的画面亮度,能以较高的对比度进行视频呈现,从而能提高画质。
作为背光源部5与显示部9的控制例,能够采用所谓的区域有源控制方式,即:将视频区域分割成多个区域(area),控制每个区域所对应的背光源部5的光源。
在区域有源控制中,将视频分割成规定的多个区域(area),按每个分割区域提取出视频信号的最大灰度值,并根据提取到的最大灰度值决定每个区域的LED的点亮率。此处也可以不是每个分割区域的最大灰度值,而是每个分割区域的平均值等其它的统计值。于是,例如对于最大灰度值较低的昏暗区域,降低点亮率而使背光源的亮度降低。接着,在该状态下根据亮度增强量增大背光源整体的接入功率,提高背光源的整体亮度。由此,发光的明亮视频变得更为明亮,从而增加了明亮感。
此外,在非发光部分,利用视频信号处理降低与亮度拉伸相当的亮度,因此,其结果是在画面上仅发光部分的亮度变高,从而能够显示高对比度的高品质视频。
此外,作为背光源部5与显示部9的控制例,也可以不应用上述那样的区域有源控制方式,而根据亮度增强量决定部2所决定的亮度增强量来拉伸背光源部5的整个光源的发光亮度。由此,发光的明亮视频变得更为明亮,增加了明亮感。此外,在非发光部分,利用视频信号处理降低与亮度拉伸相当的亮度,因此,其结果是在画面上仅发光部分的亮度变高,从而能够显示高对比度的高品质视频。
此外,本发明的控制部用于控制背光源部5与显示部9,相当于发光检测部1、亮度增强量决定部2、背光源亮度拉伸部3、背光源控制部4、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映射部7、以及显示控制部8。
在将上述显示装置作为电视接收装置而构成的情况下,电视接收装置具有对由天线接收到的广播信号进行选台并进行解调、解码以生成重放用视频信号的单元,对重放用视频信号适当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作为图1的输入视频信号进行输入。由此,能将接收到的广播信号显示于显示部9。本发明可构成为视频显示装置、及包括该视频显示装置的电视接收装置。
以下,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处理例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首先,对发光检测部1中的发光检测处理进行更具体的说明。
在上述那样的发光检测部1中,使用与输入视频信号的明亮度相关联的规定的特征量,并通过与上述特征量之间的关系预先规定视频信号的发光量。然后,根据输入视频信号每一帧的特征量来检测发光量。
(发光检测处理1)
在发光检测处理的第一例中,使用视频信号的亮度作为特征量,对于输入视频信号的每一帧生成累计亮度等级所对应的像素数而得到的亮度直方图,根据该直方图检测出每一帧中的发光部分。
图2是表示根据输入视频信号的亮度信号Y而生成的亮度直方图的一个示例的图。发光检测部1中,对于所输入的视频信号的每一帧,累计每个亮度灰度的像素数而生成Y直方图。横轴是亮度Y的灰度值,若例如是8比特呈现的视频信号,则max值为255灰度。纵轴表示按每个灰度值累计得到的像素数(频度)。若生成Y直方图,则根据该Y直方图计算平均值(Ave)、标准偏差(σ),并利用它们来计算2个阈值Th。
第二阈值Th2用于设定发光边界,将Y直方图中在该阈值Th2以上的像素视为发光的部分来进行处理。
第二阈值Th2满足
Th2=Ave+Nσ…式(1)
N是规定的常数。
此外,第一阈值Th1是为了抑制比Th2要小的区域的灰度性等的异样感而设定的值,满足
Th1=Ave+Mσ…式(2)
M是规定的常数,且M<N。
此外,本例中还设定第三阈值Th3。第三阈值Th3位于Th1与Th2之间,是为了检测发光量而设定的。发光量是用于定义发光部的发光程度的指标,利用与特征量之间的关系而预先规定。本例中,发光量作为分数通过以下所示的计算来进行计算。
阈值Th3可以为与Th2相同的值,但为了容易进行处理,设置为使得在Th2以上的发光部分具有较宽的余量(margin)。因此满足
Th3=Ave+Qσ(M<Q≤N)…式(3)
分数(发光量)是通过对具有第三阈值Th3以上的灰度值的像素的像素数进行计数,并对距阈值Th3的距离进行加权计算而得到的表示明亮度的程度的值,例如通过
分数=1000×Σcount[i]×(i2-Th32)/(Σcount[i]×Th32)…式(4)
来计算。Σcount[i]是按每个灰度值i对像素数进行计数而累计得到的值。因此,在发光部分中偏离Th3的高灰度的像素较多的情况下,分数变高。此外,即使Th3以上的像素数固定,灰度较高的像素较多的部分的分数更高。
(发光检测处理2)
图3是用于说明根据特征量检测发光量的其它示例的图。本例中,作为输入视频信号的特征量,使用在帧内的所有像素中对构成一个像素的RGB的视频信号的灰度值中最高灰度值(Max RGB)进行平均后得到的值(MaxRGB Average(Max RGB Ave))。
然后,如图3所示,预先设定Max RGB Ave与发光量(分数)之间的关系。在本例中,在从Max RGB Ave为最小的C0开始到中间点C1为止的区域中,发光量(分数)为零。即,将该区域视为不发光的区域。此外,在区域C1~C2(C1<C2)中,根据Max RGB Ave的增加发光量也增大。从C2~C3(Max RGB Ave的最大值)为止,发光量固定为最大等级。
发光检测部1根据预先设定的图3所示的特性,来决定与检测到的MaxRGB Ave相对应的发光量(分数)。
图4是表示与发光检测部所检测出的发光量相对应的亮度增强量的设定例的图。亮度增强量决定部2根据发光检测部1所检测到的发光量(分数)来计算背光源的亮度拉伸中所使用的亮度增强量。亮度增强量作为表示希望显示的最大亮度的量,例如能够利用画面亮度(cd/m2)及亮度拉伸的倍率等值来表示。希望显示的最大亮度是指例如视频信号为最高灰度(8比特呈现的情况下为255灰度)时的画面亮度。
在图4的示例中,在发光量在一定以上的较高等级(D2~D3(发光量的最大值))之间的情况下,亮度增强量在较高等级设定为固定,高灰度发亮的视频拉伸成更高亮度,增加了明亮感。在该示例中,在分数高到一定以上的部分,设定成在亮度拉伸后能获得的画面的最大亮度为例如1500(cd/m2)。此外,在发光量比D2低的区域(D1(D1<D2)~D2)中,设定为发光量越小亮度拉伸量越小。在发光量最小的区域(D0(发光量=0)~D1)中,不进行亮度增强。这是因为发光量较小,因此发光的部分较少,即使进行亮度增强,效果也较小。在该情况下的画面的最大亮度例如设为450cd/cm2
(背光源的亮度拉伸处理)
图5是表示与亮度增强量决定部所决定的亮度增强量相对应的背光源亮度的控制例的图。
在背光源亮度拉伸部3中,使用亮度增强量决定部2根据视频信号的发光量(分数)而决定的亮度增强量,来拉伸背光源部5的光源亮度。此处,根据背光源亮度拉伸部3所决定的亮度拉伸量,背光源控制部4控制背光源部5。
例如根据预先设定的图5的特性进行亮度拉伸。图5中,横轴是亮度增强量决定部2所决定的亮度增强量,纵轴表示背光源的亮度等级,例如由背光源的驱动占空比或驱动电流值等规定。
例如,将不拉伸背光源亮度、通常点亮时的画面的最大亮度设为450cd/m2。此处,在几乎不存在发光量较小的发光区域的情况下,亮度增强量为最低等级,背光源的发光亮度等级被控制在图5的点E1。
若从点E1所对应的状态开始发光量升高,则亮度增强量也增加。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根据亮度增强量的增大,较大地拉伸背光源的发光亮度。在亮度增强量为最大值的点E2处,将背光源的发光亮度拉伸为例如使得最大的画面亮度成为1500cd/m2。利用上述控制,通过根据从输入视频信号检测到的发光量来拉伸背光源的发光亮度,从而能增强发光部分的明亮感。
(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处理1)
图6是用于说明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中的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的图,是表示视频信号的输入输出特性的设定例的图。
如上所述,在发光检测部1中生成输入视频信号的亮度(Y)直方图,并基于该平均值与标准偏差决定用于设定发光边界的第二阈值Th2。Y直方图中在该阈值Th2以上的像素视为发光的部分。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中基于Y直方图进行对发光的部分的视频信号进行拉伸的视频处理。
此时,作为一个示例,将视频信号的输入输出特性设定成如图6所示那样。图6中,横轴是视频信号的亮度Y的输入灰度,纵轴是与该输入灰度相对应的输出灰度。此外,也可以设定RGB信号的输入输出特性来代替亮度Y。在RGB信号的情况下,分别对RGB信号应用以下所示的增益,来规定输入输出特性。例如在8比特呈现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下,输入输出灰度的最大值为255灰度。图6中,T1表示亮度拉伸处理后的输入输出特性。
在输入输出特性T1的设定中,首先设定输入灰度的点I1。点I1设定在预先设定的任意规定位置。规定位置不随第二阈值Th动态地变化。因此,相比第二阈值Th2、点I1的位置位于低灰度侧时,点I1变成与第二阈值Th2相同的值。点I1相当于本发明的特性转换点。
此时,相对于输入I1的输出灰度O1设定为预先规定的值。例如,设定在输出灰度的最大值O2的80%的位置上。因此,在输入输出特性T1中,当输入灰度在0~I1的区域中时,向输入视频信号提供固定增益G1,使得点I1的输入灰度变为输出灰度O1。增益G1能够表示为输入输出特性T1的倾斜。增益G1由决定输出灰度的I1的位置决定。
然后,当最大输入灰度I2时,使得与输入灰度具有相同灰度的最大输出值O2被输出,在输入灰度I1~最大灰度I2之间,线性地连接I1所对应的输出灰度位置与最大输入值I2所对应的输出位置灰度位置。在I1~I2的区域中,在I1处充分进行了亮度拉伸的状态下,通过随着输入灰度的变高而逐渐增加输出亮度,能尽可能地防止亮度拉伸后的白限幅,从而能呈现出灰度性。
由此,规定了图6所示那样的输入输出特性T1。利用此时的视频信号的拉伸,发光的部分的视频信号的亮度得到了拉伸,但低灰度的非发光部分也得到了拉伸,因此在后段的映射部7中,进行使非发光部分的视频信号的亮度再次降低的色调映射处理。
(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处理2)
图7是用于说明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中的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的其它处理例的图。图6所示的处理例1中,根据视频信号的Y直方图,设置具有规定输出灰度值的点I1,根据该点I1设定应用于输入视频信号的增益。
与此相对,本处理例的情况下,发光检测部1基于根据Y直方图或者MaxRGB Ave检测到的发光量(分数)的值,设定用于拉伸视频信号的增益。
如图7所示,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预先设定发光量与增益之间的关系。然后,事先生成设定这些关系的LUT,利用该LUT决定与发光量相对应的增益。这里,基本上发光量越高,拉伸视频信号的增益越大。此外,在低发光量的规定区域中能设定为不进行增益放大。这是因为发光量较小时发光的部分较少,即使进行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效果也较小。
图8是表示对输入视频信号施加增益来进行拉伸时的输入输出特性的设定例的图。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基于图7所示的关系根据发光量来决定增益,并将该增益应用于视频信号。例如根据图7的关系,决定增益G2。
在该情况下,如图8所示,对于输入灰度在从最低(0)开始到规定灰度I3的范围内的输入视频信号应用上述所决定的增益G2。增益G2表示为增益应用后的输入输出特性T2的倾斜量。
规定灰度I3能设定为任意。例如将输入灰度I3所对应的输出灰度O3设定成最大灰度O4的80%的灰度。然后,对视频信号应用增益G2,并将输出灰度变为最大灰度的80%时的输入灰度设为I3。当输入灰度在I3~最大灰度I4之间时,线性地连接I3的输出灰度位置与最大灰度I4的输出灰度位置。由此,规定了图8所示那样的输入输出特性T2。I3相当于本发明的特性转换点。
利用此时的视频信号的拉伸,发光部分的视频信号的亮度得到了拉伸,但非发光部分也得到了拉伸,因此在后段的映射部7中,进行使非发光部分的视频信号的亮度再次降低的视频处理。
(映射处理1)
如上所述,在背光源亮度拉伸部3中,按照根据发光量所决定的亮度增强量,来决定使背光源部5的亮度拉伸的拉伸量。此外,在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中,基于Y直方图的分布状态、或者检测到的发光量来拉伸视频信号。因此,照这样的话,输入视频信号的整个灰度区域的亮度增大,从而易于产生所谓的泛白(black floating)而使品质降低,并且对比感也不够。
在映射部7中利用视频信号处理使非发光部的亮度降低。由此,对输入视频信号的发光部分的亮度进行拉伸,而非发光部分的亮度并不变化,从而提供了对比感,并突出了发光部分的明亮感。
图9是表示映射部7所生成的色调映射的一个示例的图,是表示利用图6所示的亮度拉伸处理1,根据视频信号的Y直方图中设定的I1的位置来拉伸视频信号时的色调映射例的图。图9中,横轴是视频信号的输入灰度,纵轴是输出灰度。输入输出灰度能设为视频信号的亮度Y或者RGB的灰度。在RGB信号的情况下,分别对RGB信号应用以下所示的增益,来规定输入输出特性。
发光检测部1所检测到的第二阈值Th2以上的区域是视频中视为发光的部分。映射部7中,对于在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中进行了亮度拉伸后的视频信号去除发光的部分,并应用压缩增益,从而映射增益缩小后的特性。
此时,若对于灰度比发光边界即Th2低的区域一律应用固定的压缩增益来抑制输出灰度,则会在灰度性方面产生异样感。因此,设定第一阈值Th1,对于灰度比Th1低的区域设定增益G3,以线性地连接Th1与Th2之间的方式进行色调映射。
增益G3用于补偿并降低与由背光源亮度拉伸部3所进行的亮度拉伸量和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所进行的亮度拉伸量相当的亮度,设定为维持画面上的输入视频信号的灰度的值。
此处,设为以b倍对背光源亮度进行亮度拉伸。b倍的基准是图5的点E1的背光源亮度,表示以相对于此时的亮度几倍的倍数进行亮度拉伸。在该情况下,若利用视频信号处理降低并补偿b倍的背光源亮度拉伸量,则其所需的降低量为(1/b)γ倍。
此外,将利用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中的增益G1所拉伸的亮度拉伸量设为a倍。a倍的基准是增益=1(输入灰度=输出灰度)时的输入输出特性。在该情况下,映射部7的视频处理所进行的亮度降低量为1/a倍。因此,由(1/b)γ×(1/a)来设定应用于比第一阈值Th1要小的区域的增益G3。由此,输入视频信号的非发光部分中,灰度比第一阈值Th1低的范围维持与输入视频信号的灰度相对应的画面亮度。
第二阈值Th2以上的色调映射直接使用经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拉伸后的输入输出特性。设定在第二阈值Th2以上的输入灰度I1中的输入输出特性的特性转换点(曲线拐点)也仍然维持原样。由此,在第二阈值Th2以上的发光色区域中,通过视频信号的拉伸与背光源的亮度拉伸能获得具有明亮感的图像。
而且,在第1阈值Th1~第2阈值Th2之间设定成以直线连接因增益G3而下降的第1阈值Th1的输出灰度与第2阈值Th2的输出灰度。通过上述处理,获得图9所示的色调映射。此时,对于Th1、Th2的连接部分、及输入灰度I1的特性转换点,利用二次函数来对规定范围(例如连接部分±Δ(Δ为规定值))进行平滑即可。
(映射处理2)
图10是表示映射部7所生成的色调映射的其它示例的图,是表示利用图8所示的视频信号亮度拉伸处理,按照根据视频信号的发光量而设定的增益来拉伸视频信号时的色调映射例的图。图10中,横轴是视频信号的输入灰度,纵轴是输出灰度。输入输出灰度能设为视频信号的亮度Y或者RGB的灰度。在RGB信号的情况下,分别对RGB信号应用以下所示的增益,来规定输入输出特性。
在本例中与图10的第一处理例相同,对于由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进行亮度拉伸后的视频信号,去除发光的部分并应用压缩增益来进行增益缩小。在该情况下,与图9的示例同样地设定第一阈值Th1,对于比Th1小的区域设定增益G3,以线性地连接Th1与Th2之间的方式进行色调映射。
增益G3用于降低与由背光源亮度拉伸部3所进行的亮度拉伸量和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所进行的亮度拉伸量相当的亮度,若以b倍对背光源亮度进行亮度拉伸,且在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中因增益G2而产生的亮度拉伸量为a倍,则应用于比第一阈值Th1要小的区域的增益G3为(1/b)γ×(1/a)。由此,输入视频信号的非发光部分中,灰度比第一阈值Th1低的区域维持与输入视频信号的灰度相对应的画面亮度。
此外,第二阈值Th2以上的色调映射直接使用经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拉伸后的输入输出特性。由此,在第二阈值Th2以上的发光色区域中,通过视频信号的拉伸与背光源的亮度拉伸能获得具有明亮感的图像。
此外,在第1阈值Th1~第2阈值Th2之间,设定成以直线连接因增益G3而下降的第1阈值Th1的输出灰度与第2阈值Th2的输出灰度。通过上述处理,获得图10所示的色调映射。若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6所设定的输入灰度I3的特性转换点(曲线拐点)比第二阈值Th2小则无法维持,而被连接第一阈值Th1与第二阈值Th2的输出灰度的线所吸收。因此,将新的特性转换点设定于第二阈值Th2的输出灰度部分。此时,对于Th1、Th2的连接部分,利用二次函数来对规定范围(例如连接部分±Δ(Δ为规定值))进行平滑即可。
图11是表示画面亮度处于被拉伸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图。横轴是输入视频信号的灰度值,纵轴是显示部9的画面亮度(cd/m2)。
S1相当于最小灰度的灰度值,S2相当于第一阈值Th1的灰度值,S3相当于第二阈值Th2的灰度值。在输入灰度值处于S1~S2为止的情况下,如上所述,进行视频信号的色调映射,以降低因背光源的亮度拉伸及视频信号的拉伸而增加的画面亮度量。因此,在S1~S2中以第一γ曲线(γ1)进行画面显示。第一γ曲线(γ1)例如是最大灰度值时画面亮度成为450cd/m2的标准亮度。
在灰度较低的较暗视频的情况下,若提高亮度来进行显示,则会产生对比度的下降、泛白等品质的下降,因此,通过视频信号处理来以背光源的亮度拉伸量及视频信号的亮度拉伸量抑制亮度,使得画面亮度不会上升。另外,S1~S2为止的γ曲线无需与上述的标准第一γ曲线(γ1)相一致,只要是与发光部分的拉伸区域具有差异的等级,就能通过适当调整增益G3来进行设定。
此外,在S2~S3中,根据Th1~Th2的色调映射,随着输入灰度的增大,画面灰度离开第一γ曲线(γ1)并上升,在相当于第二阈值Th2的S3附近增大至第二γ曲线(γ2)的水平。之后,画面亮度的增大率降低(倾斜变缓),从而到达输入最高灰度。第二γ曲线(γ2)是以γ曲线表示利用图6的增益G1或者图8的增益G2拉伸视频信号时的画面灰度而得到的曲线。此外,通过降低灰度比S3高的高灰度区域的画面亮度的增大率,来防止因亮度拉伸而引起的高灰度区域的失真,尽可能地维持灰度呈现。由此,能进行具有高灰度区域的明亮感与对比感的高品质的视频显示。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亮度拉伸处理的效果的图,是表示亮度拉伸处理前后的亮度直方图的状态的一个示例的图。图12中,h1表示根据进行亮度拉伸处理前的输入视频信号取得的亮度直方图,h2表示利用上述亮度拉伸1及映射处理1对h1的亮度直方图进行色调映射后的亮度直方图,h3表示利用上述亮度拉伸2及映射处理2对h1的亮度直方图进行色调映射后的亮度直方图。
该示例中,输入视频信号的亮度直方图h1在比第一阈值Th1要小的低灰度区域中存在较多的像素,在比第二阈值Th2要大的高灰度区域中也存在相当多的像素。即,该图像是在比较昏暗的画面中存在有可视为发光的明亮部分的图像。
亮度拉伸处理1及映射处理1根据输入视频信号的亮度直方图来设定第二阈值Th2,对从最低灰度开始到Th2以上的点I1为止的区域进行增益放大,并利用映射处理使非发光部分即灰度比第一阈值Th1低的低灰度区域的亮度降低。在通过该处理获得的亮度直方图h2中,低灰度的非发光部分没有进行亮度拉伸而维持输入视频信号的灰度。此外,存在于灰度比Th2的发光边界高的高灰度侧的发光的像素组通过亮度拉伸进一步向高灰度侧偏移。即,仅对发光的部分进行亮度拉伸,从而增加对比感与明亮感。
亮度拉伸2及映射处理2基于根据输入视频信号检测到的发光量来决定增益,并将所决定的增益应用于低灰度区域进行增益放大,然后利用映射处理使非发光部分即灰度比第一阈值Th1低的低灰度区域的亮度降低。
通过该处理获得的亮度直方图h3与直方图h2相同,低亮度的非发光部分没有进行亮度拉伸而维持输入视频信号的灰度,但高灰度侧的视为发光的像素组相比于直方图Th2进一步向高灰度侧偏移。亮度拉伸1及映射处理1中利用基于亮度直方图的分布状态(Ave.,σ)而设定的阈值(第二阈值Th2)进行亮度拉伸,但亮度拉伸2及映射处理2中对发光部分的像素个数进行加权并累计,基于此进行亮度拉伸。因此,对于在高灰度区域中存在有较多的像素组的视频的情况等,亮度拉伸量变大,与直方图Th2的情况相比明亮感进一步得到增强,对比感也得以提高。
在上述例中,示出了能获得良好效果时的视频的状态的一个示例,即使在任意的处理的情况下,通过背光源的亮度拉伸及视频的亮度拉伸与色调映射,也能进行提高对比感,并增加明亮部分的明亮感的高品质的视频呈现。
标号说明
1发光检测部、2亮度增强量决定部、3背光源亮度拉伸部、4背光源控制部、5背光源部、6视频信号亮度拉伸部、7映射部、8显示控制部、9显示部。

Claims (7)

1.一种视频显示装置,包括:显示输入视频信号的显示部;对该显示部进行照明的光源;以及控制该显示部及该光源的控制部,其特征在于,
该控制部基于与所述输入视频信号的明亮度相关联的规定特征量来拉伸所述光源的亮度,并且基于所述特征量或者其它特征量来检测输入视频信号的发光部,拉伸该发光部的视频信号并在所述显示部进行显示,
所述控制部进行转换输入视频信号的输入灰度并输出的视频处理,
所述视频处理包含如下处理:在将规定的增益提供给所述输入视频信号并对视频信号进行拉伸后,在除去所述发光部的非发光部的规定区域中,提供压缩增益来使输出灰度降低,
所述压缩增益设为在所述非发光部的规定区域中、使因所述光源的亮度的拉伸及通过应用所述增益来进行的视频信号的拉伸而增加的显示亮度降低的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征量是输入视频信号的亮度值,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输入视频信号每一帧的亮度直方图,根据该直方图检测出预先规定的所述发光部,对于包含该检测到的发光部的规定范围的输入视频信号,根据通过对每个像素的亮度赋予权重来对像素数进行计数后得到的分数检测出预先规定的发光量,根据该检测到的发光量来拉伸所述光源的亮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视频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将所述亮度直方图的平均值设为A、标准偏差设为σ时,将在
thresh=A+Nσ(N为常数)
以上的像素视为所述发光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频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征量是关于所述输入视频信号各像素的RGB的灰度值的最大值,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输入视频信号的所述RGB的灰度值的最大值平均后得到的值来检测出预先规定的发光量,根据该检测到的发光量来拉伸所述光源的亮度。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视频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视频处理包含如下处理:基于所述输入视频信号每一帧的亮度直方图,根据该直方图来检测出预先规定的所述发光部,在该检测到的所述发光部的区域内,设定规定的特性转换点,对灰度低于所述特性转换点的视频信号应用增益,使得所述特性转换点的输入视频信号的输入灰度被拉伸到规定的输出灰度为止,对于在所述特性转换点以上的输入灰度,以将所述特性转换点的应用了增益后的输出灰度与最大输出灰度相连接的方式对输入灰度设定输出灰度。
6.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视频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视频处理包含如下处理:预先设定应用于视频信号的增益与所述发光量之间的关系,根据从输入视频信号检测到的所述发光量来决定增益,对输入视频信号应用所决定的所述增益并进行拉伸,将应用所述增益后的输出灰度拉伸至规定输出灰度为止的点的输入灰度设为特性转换点,对于比该特性转换点低的灰度,以应用了所述增益后的输出灰度来输出视频信号,对于该特性转换点以上的输入灰度,以将特性转换点的应用了增益后的输出灰度与最大输出灰度相连接的方式对输入灰度设定输出灰度。
7.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视频显示装置。
CN201280055328.2A 2011-11-11 2012-06-27 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Active CN1039309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47324A JP5284444B2 (ja) 2011-11-11 2011-11-11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1-247324 2011-11-11
PCT/JP2012/066407 WO2013069332A1 (ja) 2011-11-11 2012-06-27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30943A CN103930943A (zh) 2014-07-16
CN103930943B true CN103930943B (zh) 2016-08-31

Family

ID=482896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5328.2A Active CN103930943B (zh) 2011-11-11 2012-06-27 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964124B2 (zh)
JP (1) JP5284444B2 (zh)
CN (1) CN103930943B (zh)
WO (1) WO201306933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1780B1 (ja) * 2012-02-03 2013-06-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108238B2 (ja) * 2013-08-15 2017-04-05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制御回路及びその表示装置
CN104240666B (zh) 2014-09-17 2016-08-17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028014B (zh) * 2016-05-27 2017-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校正视频闪烁的方法及设备
US10062152B2 (en) 2016-07-27 2018-08-28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ystem for conversion of low dynamic range images to high dynamic range images
US10090818B1 (en) * 2017-09-18 2018-10-02 Silicon Laboratories Inc. Adaptive signal compressor for AM radio
KR20200032584A (ko) * 2018-09-18 2020-03-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영상표시장치
US11473971B2 (en) * 2019-09-27 2022-10-18 Apple Inc. Ambient headroom adapt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7213A (zh) * 2003-11-13 2005-05-18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方法和装置
CN1991967A (zh) * 2005-12-29 2007-07-04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装置和方法
CN101364384A (zh) * 2007-08-06 2009-02-11 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图像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80378A (ja) 1995-09-19 1997-03-28 Canon Inc 液晶表示装置
US7352410B2 (en) * 2005-05-31 2008-04-01 Kolorific,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omatic brightness and contrast adjustment of a video source
WO2008001512A1 (fr) * 2006-06-28 2008-01-0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ositif d'affichage d'images
JP2008099207A (ja) * 2006-10-16 2008-04-24 Toshiba Microelectronics Corp 映像輝度補正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輝度補正方法
TWI362642B (en) * 2007-03-28 2012-04-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Adaptive gamma voltage switching method and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0944595B1 (ko) * 2007-04-24 2010-02-25 가부시끼가이샤 르네사스 테크놀로지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 구동 회로, 화상 표시 방법, 전자기기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구동 회로
JP2009002976A (ja) * 2007-06-19 2009-01-08 Renesas Technology Corp 表示駆動回路
JP2009063694A (ja) * 2007-09-05 2009-03-26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表示装置、画像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1388183B (zh) * 2007-09-10 2011-01-05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高动态对比度的处理装置和处理方法
US20090122087A1 (en) * 2007-11-02 2009-05-14 Junichi Maruyama Display device
RU2452039C2 (ru) * 2008-01-30 2012-05-27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видеоизображения
JP4979776B2 (ja) * 2008-01-31 2012-07-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JP4626673B2 (ja) * 2008-04-30 2011-02-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集積回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9330630B2 (en) * 2008-08-30 2016-05-03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isplay source light management with rate change control
JP4837009B2 (ja) * 2008-09-12 2011-12-1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276691A (ja) * 2009-05-26 2010-12-09 Toshiba Corp 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7213A (zh) * 2003-11-13 2005-05-18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的驱动方法和装置
CN1991967A (zh) * 2005-12-29 2007-07-04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装置和方法
CN101364384A (zh) * 2007-08-06 2009-02-11 深圳Tcl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图像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64124B2 (en) 2015-02-24
JP5284444B2 (ja) 2013-09-11
CN103930943A (zh) 2014-07-16
US20140300819A1 (en) 2014-10-09
JP2013104947A (ja) 2013-05-30
WO2013069332A1 (ja) 201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30943B (zh) 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US9495921B2 (en) Video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with luminance stretching
JP5165802B1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4115215B (zh) 视频显示装置及电视接收装置
US8963826B2 (en)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brightness control based on ambient illuminance
JP4991949B1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40368527A1 (en) Video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US9659519B2 (en) Video-display control device for correcting a video signal and controlling a backlight
JP5092057B1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174982B1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143959B1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330552B2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303062B2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6532103B2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3167876A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2013161083A (ja)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03

Address after: 3-6f, building B1, Huizhi Science Park, No. 8, Hengtai Road, Nan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jing, Jiangsu

Patentee after: SHARP ELECTRONICS R&D (NANJ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Sharp Co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