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848295B - 电梯群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群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8295B
CN103848295B CN201310615817.5A CN201310615817A CN103848295B CN 103848295 B CN103848295 B CN 103848295B CN 201310615817 A CN201310615817 A CN 201310615817A CN 103848295 B CN103848295 B CN 1038482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elevator
route
management system
lift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158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48295A (zh
Inventor
羽鸟贵大
前原知明
星野孝道
鸟谷部训
会田敬一
藤野笃哉
吉川敏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48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8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82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82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即使是双层电梯也能够通过分配控制使各轿厢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在生成目标路径时,首先判断评价对象是否为双层电梯(ST107)。在判断为是双层电梯时,进入ST108,判断是否为下部轿厢的运算。在判断为是下部轿厢的运算时,进入ST110,由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5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分配评价值的运算。另一方面,在判断为是上部轿厢的运算时,进入ST109,进行将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设定为与ST110中求出的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相同的路径评价值的处理。

Description

电梯群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将电梯轿厢(以下简称为“轿厢”)分配给已发生的门厅呼叫的分配控制。
背景技术
在电梯群管理系统中,通过将多台电梯作为一个电梯群来进行管理,从而能够向乘客提供更为有效的运行服务。具体来说是实施如下的控制:将多台电梯(通常为3台至8台)作为一个电梯群来进行管理,使得在某个楼层发生了门厅呼叫时,从该电梯群中选择一台最佳的轿厢,并将该轿厢分配给该门厅呼叫。
当在某一楼层发生了门厅呼叫时,为了将对象门厅呼叫的等待时间控制得最小,期望在时间上等间隔地分配多台电梯中的多台轿厢。可是,在交通拥挤的状况下,容易出现多台轿厢在同一方向上连成一串运行的所谓“串珠运行”状态,很可能会导致门厅呼叫的等待时间变长。为了防止发生“串珠运行”那样的低效率的运行状态,有必要在轿厢的分配控制时对将来的运行路径作出考虑。
本发明的申请人等之前已经公开了能够以时间上保持等间隔的方式分配多台轿厢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是一种管理为多个楼层提供服务的多台电梯的电梯群管理系统,该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确定规定时间后的各台所述电梯的高度位置和上升或者下降方向,并为了实现这样的高度位置和上升或者下降方向,根据当前时间点的各台所述电梯的位置,在时间轴方向对调整前的目标路径中的方向反转点的位置进行调整,由此来生成从当前时间点至所述规定时间为止的各台所述电梯的新的目标路径,以使各台所述电梯分别以接近所述新的目标路径的方式进行运行(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1)。在该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由于针对各轿厢,以各轿厢将来应取的行驶轨迹在时间上变为等间隔的方式生成目标路径,所以能够稳定地维持时间上的等间隔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段落0065以及附图10)。
可是,近年来,使上下连接的多台轿厢在一个升降通道内进行运行的双层电梯能够在有限的升降通道面积内发挥很高的运输能力,并且能够增加大楼内的有效使用面积,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的段落0002以及附图1)。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413981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3428522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由于通过将各轿厢分配给所发生的门厅呼叫,使得时间轴上和位置轴上的各轿厢的实际轨迹沿着各目标路径,所以在应用于多个单层电梯(一台轿厢在一个升降通道内进行运行的通常类型的电梯)的运行管理时,从长期来看能够实现稳定的时间上的等间隔控制。可是,在应用于双层电梯时,由于双层电梯的轿厢以上下连接的方式在一个升降通道内运行,所以即使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应用于多台双层电梯的运行管理,也不能够做到使各台轿厢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因此,不能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直接应用于双层电梯的运行管理中,即便是应用了也可能会导致运行效率下降。
也就是说,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为了避免出现“串珠运行”,在进行目标路径评价值的运算时,将任意时间点的各个轿厢的位置控制成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因此,例如在进行连接两台轿厢而设置在一个升降通道内的三台双层电梯的运行管理时,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的对象是三台双层电梯。可是,在群管理系统的群管理控制处理部分中,将三台双层电梯识别为六台单层电梯,将目标路径生成为使六台轿厢保持等间隔,并且在此后进行评价值运算,所以会产生无法进行最佳的分配处理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双层电梯的场合也能够通过分配控制使各台轿厢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的电梯群管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其具有针对多台电梯中的各台电梯生成表示从当前时间点起算的任意时间的所述电梯的目标的目标路径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以使表示实际时间的各台电梯的实际位置的实际轨迹接近各台电梯的所述目标路径的方式,运行各台电梯,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在生成所述各台电梯的所述目标路径时,针对所述多台电梯中的具有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的电梯,只对所述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中的一个轿厢进行与所述目标路径相关的评价值的运算,针对多个电梯轿厢中的其他轿厢而言,将其评价值的运算结果设定为与所述多个电梯轿厢中的所述一个电梯轿厢所得到的运算结果相同,由此生成所述目标路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生成包括至少一台双层电梯的多台电梯的目标路径时,对双层电梯的上下连接的轿厢进行统一管理,所以针对双层电梯也能够进行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的最佳的分配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进行时间上的等间隔调整前的双层电梯的目标路径的运行路径图。
图4是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进行时间上的等间隔调整后的双层电梯的目标路径的运行路径图。
图5是表示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不将门厅呼叫分配给下部轿厢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将门厅呼叫分配给了下部轿厢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7是表示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不将门厅呼叫分配给上部轿厢时的上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8是表示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将门厅呼叫分配给了上部轿厢时的上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9是表示通过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对上下轿厢进行统一处理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不将新的门厅呼叫分配给已经分配有门厅呼叫的下部轿厢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12是表示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将新的门厅呼叫分配给了已经分配有门厅呼叫的下部轿厢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13是表示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不将新的门厅呼叫分配给已经分配有门厅呼叫的上部轿厢时的上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14是表示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将新的门厅呼叫分配给了已经分配有门厅呼叫的上部轿厢时的上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15是表示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根据新的门厅呼叫将已经分配有门厅呼叫的轿厢从下部轿厢变更为上部轿厢时的上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16是表示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根据新的门厅呼叫将已经分配有门厅呼叫的轿厢从上部轿厢变更为下部轿厢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顺序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的目标路径的再设定处理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1   群管理控制部分
10  运行管理控制系统
11  输入控制部分
12  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
13  目标路径生成部分
14  预测路径生成部分
15  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
16  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
17  电梯选择部分
20  学习系统
30  智能系统
40、41、42  下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
50、51、52  上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
60、61、62  双层电梯
70、71、72  上部轿厢
80、81、82  下部轿厢
90  门厅呼叫注册装置
100 轿厢内操作盘
101 目的地楼层注册按钮
301、401、501、601、701、801  上部轿厢的目标路径
302、402、502、602、702、802  下部轿厢的目标路径
303、403、503、603、703、803  间隔推测时间
304、404、504、604、704、804  上部轿厢的目标地点
305、405、505、605、705、805  下部轿厢的目标地点
506、606、706、806  预测路径
A01、B01、C01、D01、E01、F01  上部轿厢的目标路径
A02、B02、C02、D02、E02、F02  下部轿厢的目标路径
A03、B03、C03、D03、E03、F03  间隔推测时间
A04、B04、C04、D04、E04、F04  上部轿厢的目标地点
A05、B05、C05、D05、E05、F05  下部轿厢的目标地点
C06、D06、E06、F06  预测路径
E07、F07  已注册呼叫
E08、F08  新的门厅呼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按每个实施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至图9对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进行说明。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将上下连接的轿厢中的任一个轿厢作为基准轿厢,并且只对该基准轿厢进行路径评价值的运算,针对其他轿厢,将其路径评价值设定为与基准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相同,并在这一基础上选择分配给门厅呼叫的轿厢。
如图1所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主要由群管理控制部分1、多台(N台)双层电梯(60、61、62)、控制双层电梯的上部轿厢(70、71、72)的上部轿厢控制装置(50、51、52)、控制双层电梯的下部轿厢(80、81、82)的下部轿厢控制装置(40、41、42)以及设置在各个楼层的电梯门厅的门厅呼叫注册装置90构成。
群管理控制部分1例如由微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系统LSI以及个人计算机等计算机构成。群管理控制部分1具备运行管理控制系统10、学习系统20和智能系统30,运行管理控制系统10具备输入控制部分11、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2、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3、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4、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5、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6以及电梯选择部分17。
在各台双层电梯60、61、62中,两台轿厢上下连接,并且设置在一个升降通道内。上下连接的两台轿厢中,靠下侧的轿厢(下部轿厢80、81、82)被分配给下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40、41、42,靠上侧的轿厢(上部轿厢70、71、72)被分配给上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50、51、52,群管理控制部分1将双层电梯中的上部轿厢70、71、72和下部轿厢80、81、82分别作为单独的轿厢来进行控制。各个轿厢控制装置与群管理控制部分1一样,例如由包括微处理器等的计算机构成。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具有下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40、41、42和上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50、51、52的结构,但也可以由一个轿厢控制装置进行各台双层电梯的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的控制,并且采用在群管理控制部分1内独立地识别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的方式。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双层电梯的控制为例进行说明,但本实施例也能够应用于三台以上的轿厢上下连接的其他电梯的控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群管理控制部分1所控制的多台电梯全部是双层电梯,但本实施例也可以适用于同时存在双层电梯和单层电梯的场合。
在各台轿厢内分别具有轿厢内操作盘100,在该轿厢内操作盘100内具备目的地楼层注册按钮101。
与各台电梯的运行有关的信息从下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40、41、42和上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50、51、52存储到群管理控制部分1的输入控制部分11中。
此外,通过设置在各个楼层的电梯门厅的门厅呼叫注册装置90来注册呼叫,每次注册门厅呼叫后,均在输入控制部分11中存储所注册的楼层信息以及与上升或者下降有关的请求信息。
另外,若通过操作设置在轿厢内操作盘100上的目的地楼层注册按钮101而生成轿厢呼叫,则针对各台轿厢,与输入控制部分11之间交换实际提供服务所需的目的地楼层信息。
除了上述各种信息以外,还在输入控制部分11中存储轿厢内的乘客人数和轿厢位置信息、各台轿厢已经受理的呼叫数量、有效轿厢数量、服务楼层信息、预先输入的与各台轿厢相关的规格信息等电梯信息以及规格信息等。这些信息是存储在输入控制部分11中的信息的一个示例,还可以根据需要在输入控制部分11中存储其他信息。在本实施例中,根据上述输入信息进行电梯的分配控制。
本实施例的目的是,在由群管理控制部分1进行运行管理的多台电梯中包括双层电梯等多台轿厢上下连接地设置在一个升降通道内的电梯的场合,也通过对将来的运行路径进行预测,例如将电梯控制成在时间上处于等间隔状态,由此来抑制所谓的“串珠运行”,以提高运行效率。
在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2中,根据积累在学习系统20中的每天的运行状态来识别当前的交通状况,并根据该信息来决定目标路径的规格。也就是说,在群管理控制部分1内的学习系统20中,根据轿厢位置和上下电梯人数等电梯信息和目的地楼层信息来学习交通状况,并且判断什么运行程序在该时间点更为适合,因此,根据在线的输入信息,识别表示大楼内人流量的各个楼层的上下电梯人数属于表示大楼内代表性的交通状况的特征模式中的哪一个特征模式。根据经时性或者相应时间点的大楼交通流信息(使用电梯的人流量的统计信息),判断所识别到的交通状况。根据上述交通状况来决定目标路径的规格。目标路径的规格原则上设定为“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
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3根据由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2决定的规格来生成目标路径。以下参照图3和图4对该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3中的目标路径的生成方法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时间上的等间隔调整前的目标路径的运行轨迹的图,图4是表示时间上的等间隔调整后的目标路径的运行轨迹的图。生成目标路径所需的信息是电梯的预测运行方向,路径的运行轨迹根据是上升方向还是下降方向而发生变化。此外,还需要当前的电梯位置信息、可提供服务的最上层和最下层、以及额定速度等信息。这些信息是生成目标路径所需的最低限度的信息,通过对电梯的运行信息作出考虑,能够生成更为精确的目标路径。
在图3中,将当前时间点至任意设定的间隔推测时间303为止的期间设定为调整时间,在目标路径的规格被设定为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时,间隔推测时间303处的上部轿厢的目标地点304和下部轿厢的目标地点305被设定为满足目标路径规格的目标地点。在图3的状态下,由于没有调整为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所以上部轿厢的目标路径的运行轨迹301和下部轿厢的目标路径的运行轨迹302不通过设定为间隔推测时间303的上部轿厢的目标地点304和下部轿厢的目标地点305。
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3根据由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2决定的“时间上保持等间隔”这一条件,对调整时间内的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的各自的目标路径进行调整,使得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分别朝向上部轿厢的目标地点304和下部轿厢的目标地点305。在调整目标路径时,根据当前时间点的各台轿厢的位置,在时间轴方向对调整前的目标路径中的方向反转点的位置进行调整,由此进行目标路径的调整。如图4所示,在调整为时间上的等间隔后,上部轿厢的目标路径401和下部轿厢的目标路径402在任意的间隔推测时间403分别通过上部轿厢的目标地点404和下部轿厢的目标地点405。通过上述方法,能够生成使各台轿厢的运行轨迹在调整时间以后的期间变为等间隔的目标路径。
在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4中,针对由门厅呼叫注册装置90获得的门厅呼叫信息,临时分配要生成预测路径的有效轿厢,以生成预测路径。此时,在生成各台轿厢的预测路径时,如图5至图8所示,生成两个预测路径,一个是被分配了门厅呼叫而需要考虑停靠门厅呼叫发生楼层的影响的预测路径,另一个是没有被分配门厅呼叫而不停靠门厅呼叫发生楼层时的预测路径。
图5是不停靠门厅呼叫发生楼层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图6是下部轿厢被临时分配门厅呼叫而需要使下部轿厢停靠门厅呼叫发生楼层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通过对图5和图6进行比较可知,在不停靠门厅呼叫的预测路径506和停靠门厅呼叫的预测路径606中,停靠门厅呼叫的预测路径606更接近目标路径602。同样,图7是不停靠门厅呼叫发生楼层时的上部轿厢的预测路径,图8是上部轿厢被临时分配了门厅呼叫而需要使上部轿厢停靠门厅呼叫发生楼层时的上部轿厢的预测路径。通过对图7和图8进行比较可知,在不停靠门厅呼叫的预测路径706和停靠门厅呼叫的预测路径806中,不停靠门厅呼叫的预测路径706更接近目标路径701。
此外,在生成目标路径和预测路径时,还要考虑到为已经受理的呼叫进行的停靠。此时,在双层电梯中,还要考虑到为一个轿厢已经受理的呼叫进行停靠的影响。
在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5中,根据路径距离指标对作为分配评价的一部分的路径评价函数进行运算。路径评价函数是表示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相接近的程度的指标,如图5至图8的阴影部分所示,以由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形成的图形的面积来表示。
选择路径评价函数小的轿厢,也就是选择预测路径的轨迹更接近目标路径的轿厢,能够得到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的电梯。在通常的电梯中,通过采用本功能,能够防止多台轿厢像穿在一起的珠子那样运行的所谓“串珠运行”(参照专利文献1),而在双层电梯中,当上下连接的轿厢中的某一台轿厢被分配门厅呼叫而开始行驶以提供服务时,另一台轿厢也联动地开始行驶。也就是说,上下连接的两台轿厢在时间上不会变为等间隔,所以在考虑将来运行的目标路径评价中,需要与一方的轿厢统一起来进行考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施例中,将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的运算结果设定为与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的运算结果相同,并在这一基础上选择分配给门厅呼叫的电梯轿厢。如上所述,通过仅在路径评价运算时将路径评价运算结果与另一方统一,而其他采用与通常的电梯相同的控制,由此,针对双层电梯,也能够使用与通常电梯相同的计算机来进行最佳的分配。
在本实施例中,将下部轿厢作为基准轿厢,而将上部轿厢作为了要统一的轿厢对象,其理由仅仅是因为在独立控制双层电梯的两台轿厢时,下部轿厢的编号比上部轿厢的编号小,但并不代表必须将下部轿厢作为基准轿厢。例如,为了使距离更近的轿厢为门厅呼叫提供服务,也可以设置成针对朝上升方向的呼叫,将上部轿厢作为基准轿厢,针对朝下降方向的呼叫,将下部轿厢作为基准轿厢。此外,在具有层高调整功能的双层电梯中,在进行层高调整时,一定存在作为基准的轿厢,所以也可以设置成将该轿厢作为基准轿厢。
此外,在生成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时,有必要对各台轿厢的服务楼层作出考虑。也就是说,双层电梯因其所在大楼的结构方面的原因,有时存在无法提供服务的楼层,所以在生成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时,需要对可服务楼层作出考虑,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在通常的10层的大楼中,在最上层和最下层没有设置被称为假楼层的能够供一台轿厢进入的空间的场合,下部轿厢的有效服务楼层为1层至9层,上部轿厢的有效服务楼层为2层至10层。另一方面,在设置有假楼层的10层的大楼中,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的有效服务楼层均为1层至10层。针对设置在通常大楼中的双层电梯,在各台轿厢的有效服务楼层不同的场合,根据发生了门厅呼叫的楼层的不同来变更基准轿厢的方法、或者在生成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时利用将上下各台轿厢的服务楼层合成的合成服务楼层的方法比较有效。
在利用合成服务楼层时,由于还需要对已经受理的门厅呼叫的停靠作出考虑,所以优选进一步对上下各台轿厢已经受理的门厅呼叫的停靠作出考虑。也就是说,为了根据规格进行最佳的分配,选择当前时间点最佳的基准轿厢,对路径指标进行路径评价值计算,并将该路径评价值统一为一台轿厢的路径评价值。
图9表示将路径评价值统一为一台轿厢的路径评价值时的下部轿厢的预测路径906和目标路径901的示例。
在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6中,根据在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5中运算出的路径评价值,包括其他的评价值在内,运算各台轿厢的综合评价值。除了路径评价值以外,还存在实际等待时间评价值等的评价值,对该瞬间的电梯信息、门厅呼叫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等加以考虑。
在电梯选择部分17中选择根据从上述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6获得的运算结果,并在考虑了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被预测为在该瞬间进行最佳运行的电梯。
如上所述,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对双层电梯也能够进行与通常的电梯大致相同的运行管理,所以能够将双层电梯和通常的电梯一起进行管理。
以下,参照图2对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流程进行说明。
在步骤ST101中,更新控制所需的输入信息。作为输入信息,更新从门厅呼叫注册装置90获得的门厅呼叫信息、从轿厢内操作盘100获得的轿厢呼叫信息、从上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50、51、52以及下部轿厢的轿厢控制装置40、41、42发送来的轿厢信息。此外,根据门厅呼叫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还对交通流信息、平均停靠次数信息以及停靠时间信息等进行更新。另外,还对预先设定在群管理控制部分1内的各台轿厢的规格信息、有效电梯台数、轿厢的名称以及服务楼层信息等进行更新。另外,在图2中,在分配控制前对输入信息进行一次性更新,但也可以设置成在需要的时间对需要的信息进行更新的形式。各台轿厢的规格信息依赖于所在大楼的形状和大小,可以作为常数预先设定。作为常数设定的信息以外的输入信息随着大楼当前的交通状况和时间带等而随时发生变化。双层电梯与通常的电梯不同,其服务楼层因运行方式而发生变化。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迅速应对服务楼层的变化,在进行分配控制前进行输入信息的更新。
在步骤ST102中,通过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2来决定目标路径的规格。原则上设定为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在步骤ST103中,根据由目标路径规格设定部分12决定的目标路径的规格,由目标路径生成部分13生成目标路径。在步骤ST104中,确认是否对门厅呼叫进行了轿厢的分配处理。在对门厅呼叫进行了轿厢的分配处理时,进入步骤ST105,在还没有进行轿厢的分配处理时,返回步骤ST101,进行输入信息的更新。在步骤ST105中,通过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6对群管理控制部分1统一管理的各台对象轿厢进行综合评价值运算处理。在步骤ST106中,通过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4生成预测路径。在生成预测路径时,根据在步骤ST104中获得的门厅呼叫信息,针对作为对象的门厅呼叫,生成两个预测路径,一个是停靠时的预测路径,一个是不停靠时的预测路径。在上述步骤ST101至步骤ST106的各个步骤中进行的处理和运算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单层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相同。
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增加了步骤ST107至步骤ST110的步骤。也就是说,在步骤ST107中判断是否为双层电梯。在判断为是双层电梯时,进入步骤ST108,在判断为不是双层电梯时,进入步骤ST109。此外,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将双层电梯识别为由两台轿厢连接在一起的电梯,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数据判断是否为双层电梯。在步骤ST108中,判断是否为下部轿厢的运算。在判断为是下部轿厢的运算时,进入步骤ST110,在判断为是上部轿厢的运算时,进入步骤ST109。在步骤ST110中,由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5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分配评价的运算。如图5至图8所示,由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形成的图形的面积来表示路径评价函数。在步骤ST109中,进行将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设定为与在步骤ST110中求出的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相同的路径评价值的处理。
在步骤ST111中,进行等待时间评价值的运算。等待时间评价值可采用设为针对新发生的门厅呼叫临时分配各台轿厢时的预测等待时间等方法来决定。在步骤ST112中,通过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6来运算在最终分配控制中使用的综合评价值。对所述的路径评价值和等待时间评价值进行加权加法运算。在本实施例的评价值中,还对根据电梯的状态评价出的评价值等作出了考虑,并不仅限于使用等待时间评价和路径评价来进行分配。在步骤ST113中,进行综合评价值运算处理的结束处理。综合评价值运算处理的结束处理是一种与进行统一管理的轿厢数量相应的综合评价值运算处理结束之后,结束循环处理的处理。在图1的群管理系统中,在1~2N台轿厢的运算结束后进行综合评价值运算处理的结束处理。在步骤ST114中,根据在步骤ST113中求出的综合评价值,由分配电梯选择部分17选择在该瞬间能够进行最佳运行的轿厢。在上述步骤ST111至步骤ST114的各个步骤中进行的处理和运算与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单层电梯的群管理系统相同。
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只对上下连接的两台轿厢中的一台轿厢进行路径评价值的运算,将另一方轿厢的路径评价值设定为与这一台轿厢相同,并据此选择分配给门厅呼叫的轿厢,由此,针对双层电梯,也能够以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的方式来进行最佳的分配控制。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10对实施例2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进行说明。实施例2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按照电梯驶向门厅呼叫时的各个方向来改变目标路径生成时的基准轿厢。
步骤ST201至步骤ST206的各个步骤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流程中的步骤ST101至步骤ST106相同。此外,步骤ST214至步骤ST217的各个步骤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流程中的步骤ST111至步骤ST114相同。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说明,省略上述各个步骤的说明。
实施例2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增加了步骤ST207至步骤ST210的步骤。也就是说,在步骤ST207中判断是否为双层电梯。在判断为是双层电梯时,进入步骤ST208,在判断为不是双层电梯时,进入步骤ST210。此外,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一样,将双层电梯识别为由两台轿厢连接在一起的电梯,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数据来判断是否为双层电梯。
在步骤ST208中,判断为门厅呼叫提供服务的电梯的移动方向是上升方向还是下降方向。在判断为是上升方向时,进入步骤ST209,在判断为是下降方向时,进入步骤ST212。在步骤ST209中,判断是否为下部轿厢的运算。在判断是下部轿厢的运算时,进入步骤ST210,在判断是上部轿厢的运算时,进入步骤ST211。
在步骤ST210中,由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5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分配评价的运算。如图5至图8所示,以由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形成的图形的面积来表示路径评价函数。在步骤ST211中,进行将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设定为与在步骤ST210中求出的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相同的路径评价值的处理。在步骤ST212中,判断是否为下部轿厢的运算。在判断为是下部轿厢的运算时,进入步骤ST213,在判断为是上部轿厢的运算时,进入步骤ST210。在步骤ST213,进行将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设定为与在步骤ST210中求出的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相同的路径评价值的处理。
在实施例2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由于按照电梯驶向门厅呼叫时的各个方向来改变目标路径生成时的基准轿厢,所以能够为所有的服务楼层的门厅呼叫生成最佳的目标路径。
此外,在实施例2中,在为上升方向的门厅呼叫提供服务时,将上部轿厢作为基准轿厢,在为下降方向的门厅呼叫提供服务时,将下部轿厢作为基准轿厢,但本发明的基准轿厢并不仅限此。例如,在具有层高调整功能的双层电梯中,在进行层高调整时,一定存在作为基准的轿厢。此时,也可以将该预先规定的基准轿厢设定为路径评价运算时的基准轿厢。如上所述,能够根据双层电梯的规格等适当地选择路径评价运算时的基准轿厢。
其它部分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相同,所以为了避免重复说明,省略其它部分的说明。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8对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进行说明。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对上下连接的轿厢中的任一方的轿厢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时,将另一方轿厢的停靠也加以考虑。
从实施例1的说明也可以推测出,在根据目标路径评价对单层电梯进行分配控制时,图1所示的运行管理控制系统10内的预测路径处理部分14针对新的门厅呼叫,对一台轿厢生成一次预测路径。可是,在双层电梯中,两台轿厢以连接的状态在一个升降通道内工作。所以,在其中一方轿厢受理了呼叫(门厅呼叫和轿厢呼叫)时,被分配已注册呼叫的轿厢(自身轿厢)不仅对应于已注册呼叫而停靠,还与连接在自身轿厢上的另一台轿厢(对方轿厢)的停靠连动地停靠。
因此,在生成预测路径时,如果要生成的是单层电梯的运行路径,需要对门厅呼叫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作出考虑,如果要生成的是双层电梯的运行路径,则还需要进一步对与对方轿厢的停靠连动的自身轿厢的停靠作出考虑,所以有必要对对方轿厢的呼叫信息和电梯信息等作出考虑。
此外,在生成单层电梯的运行路径时,在相邻的楼层发生呼叫的场合,重新进行路径评价,生成在两个楼层连续停靠的运行路径。可是,如果是上下轿厢隔开一个楼层的间隔而连接在一起的双层电梯,则在发生了相同的情况时,还考虑对方轿厢的停靠,生成只需要停靠一次的运行路径,由此能够在上述条件下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如此,在实施例3中,在对上下连接的轿厢中的一台轿厢进行路径评价函数运算时,通过将另一方轿厢的停靠也考虑在内,能够提高双层电梯特有的运行效率,能够通过对将来运行的预测来实现可消除“串珠运行”的分配控制。
在图11至图16中示出了已经有以白色三角形表示的已受理呼叫时的预测路径。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已分配门厅呼叫被分配到下部轿厢。在已分配门厅呼叫被分配到下部轿厢的情况下,若发生以黑色三角形表示的新的门厅呼叫,则图1所示的运行管理控制系统10内的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4生成停靠新的门厅呼叫A07时的运行路径、和不停靠新的门厅呼叫A07时的运行路径。其中,图11是下部轿厢不停靠新的门厅呼叫A08时的预测路径,图12是将下部轿厢临时分配给了新的门厅呼叫A08时的预测路径。从图12可知,在已分配门厅呼叫被分配到下部轿厢的情况下,若生成将新的门厅呼叫A08临时分配给了下部轿厢时的预测路径,则该预测路径成为下部轿厢在一个个楼层连续停靠的运行路径。
图13是上部轿厢不停靠新的门厅呼叫A08时的预测路径,图14是将上部轿厢临时分配给了新的门厅呼叫A08时的预测路径。在图13和图14中,由于将已注册的呼叫C07、D07分配给了下部轿厢,所以对下部轿厢的停靠作出了考虑。此外,在图11至图14中,图12的预测路径最接近目标路径,并且其路径指标的目标路径评价值最高。
在此应该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电梯是双层电梯。在图12中生成的预测路径是一个个楼层停靠的运行路径,而双层电梯的本来的目的如开头部分所述,是通过减少停靠楼层来提高运送能力和运行效率。因此,作为本来的双层电梯应有的控制,在发生了连续楼层的呼叫时,不应该进行上述一个个楼层停靠的运行,而是应该将呼叫分别分配给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使得通过一次停靠就能够响应图14的已分配门厅呼叫D07、和新的门厅呼叫D08。
图15和图16中示出了双层电梯的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的理想的运行路径。图15是将已经分配给已注册呼叫E07的轿厢从下部轿厢变更为上部轿厢后的运行路径,图16是将新的门厅呼叫F08分配给了下部轿厢时的运行路径。
为了实现图15和图16所示的双层电梯的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的理想的运行路径,在连续楼层发生了门厅呼叫时,再次生成预测路径。此时,如果仅仅看将来的目标路径评价,则等间隔性的评价会下降,但作为双层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能够在实现时间上的等间隔的同时,提高整体的运行效率。
以下,参照图17和图18对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
步骤ST301至步骤ST305的各个步骤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流程中的步骤ST101至步骤ST105相同。此外,步骤ST313和步骤ST314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动作流程中的步骤ST113和步骤ST114相同。因此,为了避免重复说明,省略上述各个步骤的说明。
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增加了步骤ST306至步骤ST312的步骤。也就是说,在步骤ST306中,判断是否为双层电梯。在判断为是双层电梯时,进入步骤ST307,在判断为不是双层电梯时,进入步骤ST308。此外,在实施例3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中,与实施例1和实施例2所涉及的群管理系统一样,将双层电梯识别为两台轿厢上下连接的电梯,并根据所设定的数据判断是否为双层电梯。
在步骤ST307中,根据一次可提供服务的楼层数来判断是否发生了相同方向的门厅呼叫(连续楼层的呼叫)。一次可提供服务的楼层数在没有层高调整功能的双层电梯中例如是2层和3层等相邻的两个楼层。在具有可调整一个楼层高度的层高调整功能的双层电梯中,例如是2层和4层这样的三个楼层。在发生了满足本条件的门厅呼叫时,进入步骤ST312,在没有发生满足本条件的门厅呼叫时,进入步骤ST310。
在步骤ST308中,仅使用自身轿厢(被分配了已注册呼叫的轿厢)的轿厢信息,通过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4生成预测路径。此时,根据在步骤ST304中得到的门厅呼叫信息,针对对象门厅呼叫,生成两个预测路径,一个是停靠的预测路径,另一个是不停靠的预测路径(参照图11至图14)。
在步骤ST309中,根据在步骤ST308中获得的预测路径,在图1的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5中进行通常的目标路径控制。路径评价函数运算部分15根据路径距离指标进行路径评价,由此来运算分配评价值。路径评价函数如上所述,以由预测路径和目标路径形成的图形的面积来表示。此外,计算等待时间评价值,最后通过图1的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6运算用于分配控制的综合评价值。对路径评价值和等待时间评价值进行加权加法运算。在本实施例的评价值中,还对根据电梯的状态评价出的评价值等作出了考虑,因此并不仅限于只使用等待时间评价和路径评价来进行分配。
在步骤ST310中,使用自身轿厢的信息和对方轿厢(与自身轿厢连接的另一台轿厢)的轿厢信息,通过图1的预测路径生成部分14来生成预测路径。此时,也同样根据在步骤ST304中得到的门厅呼叫信息,针对对象门厅呼叫,生成两个预测路径,一个是停靠的预测路径,另一个是不停靠的预测路径。
在步骤ST311中,进行双层电梯特有的目标路径控制。双层电梯特有的目标路径控制是指图2的步骤ST107至步骤ST110的控制、和图10的步骤ST207至步骤ST213的控制等。
在步骤ST312中,针对来自对象楼层的门厅呼叫,再次生成目标路径。目标路径的再生成的详细情况在后述部分参照图18进行说明。此后,在步骤ST315中进行综合评价值运算处理的结束处理,接着,进入步骤ST316,通过图1的分配电梯选择部分17,根据上述的综合评价值选择该瞬间能够进行最佳运行的电梯。
以下,参照图18对步骤ST312的目标路径的再设定处理进行说明。
在双层电梯中,在根据一次可提供服务的楼层数而检测到前往相同方向的门厅呼叫时,启动本流程。具体来说是,在两台轿厢简单连接的没有层高调整功能的双层电梯中,在3层发生了上升方向的门厅呼叫并进行了分配处理后,在2层发生了上升方向的门厅呼叫的场合、或者在4层发生了上升方向的门厅呼叫的场合,启动本流程。此时,假定3层的上升方向的门厅呼叫为已注册呼叫,2层或者4层的上升方向的门厅呼叫的门厅呼叫为新的呼叫。此外,将双层电梯一次可提供服务的楼层数称为可停靠楼层数。
以下,对可停靠楼层的呼叫为3层和2层、已注册呼叫为3层的场合进行说明。在上述各个呼叫均为上升方向的呼叫时,针对下部轿厢进行从可停靠楼层中的下方楼层(在本实施例中为2层)开始的路径评价运算,对上部轿厢不进行路径评价运算。3层的路径评价运算复制在此前运算出的下部轿厢的路径运算。将这些路径运算结果作为一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另外,相对于已注册的3层,将已注册时的分配评价值和本次新计算出的评价值进行比较,在本次新计算出的评价值较好的场合,进行分配变更,进行能够通过一次停靠来为可停靠楼层的呼叫提供服务的分配。
具体来说是,在步骤ST401中开始目标路径的再设定处理。目标路径的再设定处理对全部可停靠楼层以及全部轿厢进行循环处理。在步骤ST402中,判断由图1的门厅呼叫注册装置90生成的门厅呼叫是上升方向的呼叫还是下降方向的呼叫。在判断为是上升方向的呼叫时,进入步骤ST404,在判断为是下降方向的呼叫时,进入步骤ST403。在步骤ST403中,判断是否为来自连续楼层中的下方楼层的呼叫。在判断为是来自下方楼层的呼叫时,进入步骤ST406,在判断为是来自上方楼层的呼叫时,进入步骤ST405。在步骤ST404中,判断是否为来自连续楼层中的上方楼层的呼叫。在判断为是来自上方楼层的呼叫时,进入步骤ST408,在判断为是来自下方楼层的呼叫时,进入步骤ST407。
在步骤ST405中,针对来自连续楼层中的上方楼层的呼叫,进行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的运算。此时,只对上部轿厢进行轿厢的评价,进行与图17的步骤ST310和ST311相同的处理。在考虑了对方轿厢和自身轿厢的门厅呼叫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的基础上生成预测路径,并进行路径评价值的运算。在步骤ST406中,针对来自连续楼层中的下方楼层的呼叫进行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的设定。此时,复制在步骤ST405中算出的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并将其作为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在步骤ST407中,针对来自连续楼层中的下方楼层的呼叫,进行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的设定。此时,只对下部轿厢进行轿厢的评价,进行与图17的步骤ST310和ST311相同的处理。也就是说,在考虑了对方轿厢和自身轿厢的门厅呼叫信息和轿厢呼叫信息的基础上生成预测路径,并进行路径评价值的运算。在步骤ST408中,针对来自连续楼层中的上方楼层的呼叫,进行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的设定。此时,复制在步骤ST407中算出的下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并将其作为上部轿厢的路径评价值。
在步骤ST409中进行等待时间评价值的运算。作为等待时间评价值的运算方法,具有设为将各台轿厢临时分配给新发生的门厅呼叫时的预测等待时间的方法等。在步骤ST410中,通过图1的综合评价值运算部分16运算在最终的分配控制中使用的综合评价值。对所述的路径评价值和等待时间评价值进行加权加法运算。在本实施例的评价值中,还对根据电梯的状态评价出的评价值等作出了考虑,并不仅限于使用等待时间评价和路径评价来进行分配。
在步骤ST411中,判断是否为发生了已分配的门厅呼叫的楼层。在判断为是发生了已分配的门厅呼叫的楼层时,进入步骤ST412,在判断为是新发生的门厅呼叫的楼层时,由于进行通常的分配控制,所以直接进入步骤ST414。在步骤ST412中,将以前注册时的评价值与本次的评价值运算结果进行比较,若本次的评价值运算结果比以前的评价值好,则进入步骤ST413,在其他的情况下,直接进入步骤ST414。在步骤ST413中,使用本次的评价结果选择最佳的轿厢。
此时,优选使用双层电梯,通过一次停靠为两个楼层提供服务。为此,在步骤ST414中进行循环处理的确认。在对象轿厢和可停靠楼层的处理结束后,结束处理。在对象轿厢和可停靠楼层的处理还没有结束的场合,更新对象轿厢或者可停靠楼层,并返回步骤ST401。
在此,重要的是在考虑到将来运行的基础上,将停靠楼层数控制在最小限度内,进行路径评价运算以在时间上保持等间隔。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复制路径评价值这一简单的方法,但也可以通过计算评价值来减少停靠楼层。例如,在计算中,将停靠次数变少时路径评价值被计算为比通常的评价值好。
根据实施例3,在考虑了对方轿厢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目标路径的控制,所以能够进行可尽量减少停靠楼层的目标路径控制,能够提高双层电梯的运行效率。但是,即使在进行了使停靠楼层变少的路径评价的情况下,由于实际的分配还要参照综合评价值,所以根据实际等待时间评价值、电梯轿厢内的信息等,即使是来自可停靠楼层的呼叫,也不一定使上下轿厢提供服务。优选根据当前时间点的交通需求进行最佳的轿厢分配。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群管理系统中,由于针对双层电梯也进行目标路径控制,所以能够在时间上等间隔地分配双层电梯,能够提高该瞬间的运行效率。

Claims (6)

1.一种电梯群管理系统,具有针对多台电梯中的每台电梯生成表示从当前时间点起算的任意时间的所述电梯的目标的目标路径的目标路径生成部分,并且以使表示实际时间的各台电梯的实际位置的实际轨迹接近相对于各台电梯的所述目标路径的方式运行各台电梯,所述电梯群管理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针对所述各台电梯生成所述目标路径时,针对所述多台电梯中的具有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的电梯,
只对所述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中的一个电梯轿厢进行与所述目标路径相关的评价值的运算,针对多个电梯轿厢中的其他电梯轿厢而言将评价值的运算结果设定为与所述多个电梯轿厢中的所述一个电梯轿厢所得到的运算结果相同,由此生成所述目标路径,
在考虑与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中的各个电梯轿厢分别分配得到的已注册呼叫相应的电梯轿厢的停靠的基础上生成所述目标路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多台电梯中的所述具有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的电梯,将所述上下连接的电梯轿厢视为一个电梯轿厢,将所述目标路径生成为在时间上等间隔地分配所述多台电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与所述目标路径相关的评价值的运算时,按照所述电梯的各个运行方向来变更运算与所述目标路径相关的评价值时的基准电梯轿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利用合成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中的各个电梯轿厢的服务楼层而得到的服务楼层来生成所述目标路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从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能够同时停靠的多个楼层发生了多个相同方向的呼叫,且所述相同方向的多个呼叫中的先注册的呼叫已经被分配给了所述多个电梯轿厢中的任一个电梯轿厢时,根据所述相同方向的多个呼叫中的后注册的呼叫,针对所述多个电梯轿厢中的各个电梯轿厢再次生成所述目标路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群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再次生成所述目标路径时,改变已经分配给所述电梯轿厢的呼叫,以使上下连接的多个电梯轿厢能够同时为规定的楼层提供服务。
CN201310615817.5A 2012-11-30 2013-11-27 电梯群管理系统 Active CN1038482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3360A JP5977655B2 (ja) 2012-11-30 2012-11-30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JP2012-263360 2012-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8295A CN103848295A (zh) 2014-06-11
CN103848295B true CN103848295B (zh) 2015-10-28

Family

ID=50856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15817.5A Active CN103848295B (zh) 2012-11-30 2013-11-27 电梯群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77655B2 (zh)
CN (1) CN1038482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2701B2 (ja) * 2016-03-28 2019-07-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8408514B (zh) * 2018-03-14 2020-04-21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多联机群控型电梯调度方法
JP6737516B2 (ja) * 2018-08-13 2020-08-1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エレベータ制御方法
JP7322127B2 (ja) * 2021-12-17 2023-08-07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マルチ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7004A (zh) * 2005-03-23 2006-09-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923658A (zh) * 2005-08-31 2007-03-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939830A (zh) * 2005-09-27 2007-04-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05645B2 (ja) * 1990-11-20 1996-06-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タの制御装置
JPH07109076A (ja) * 1993-10-13 1995-04-25 Hitachi Ltd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JP3986132B2 (ja) * 1997-08-13 2007-10-03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
JP3428522B2 (ja) * 1999-09-20 2003-07-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運行制御装置
MX2012002887A (es) * 2009-09-11 2012-07-23 Inventio Ag Procedimiento para operar un sistema de elevad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7004A (zh) * 2005-03-23 2006-09-2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923658A (zh) * 2005-08-31 2007-03-07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939830A (zh) * 2005-09-27 2007-04-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群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8295A (zh) 2014-06-11
JP5977655B2 (ja) 2016-08-24
JP2014108854A (ja) 201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15321B (zh) 梯群管理系统
JP4949722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
CN104229569B (zh) 电梯系统
CN101613043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KR101674693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군 관리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CN103848295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02060218B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以及群管理方法
EA020711B1 (ru) Способ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вызовов с указанием этажа назначения между лифтовыми группами в лифтовой системе
CN100503409C (zh) 电梯组群管理控制装置
GB2555747A (en) Group-control eleva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boarding car numbers using group control
JP6984722B1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JP2013510060A (ja) 分散型配車を行う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WO2008043877A1 (en) Sign system
WO2007049342A1 (ja)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JP4969540B2 (ja) 群管理エレベーター
JP506578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CN114644267B (zh) 双层电梯的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组群管理控制方法
KR20070045305A (ko) 엘리베이터의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703247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CN117315976A (zh) 自动代客泊车管理系统和自动代客泊车管理方法
CN117315977A (zh) 自动代客泊车管理系统和自动代客泊车管理方法
JP6799161B2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23090222A (ja) マルチ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US7114595B2 (en) Method of assigning elevators for sky lobbies
CN1223502C (zh) 层站呼叫的即时分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