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1886A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11886A CN103811886A CN201310529705.8A CN201310529705A CN103811886A CN 103811886 A CN103811886 A CN 103811886A CN 201310529705 A CN201310529705 A CN 201310529705A CN 103811886 A CN103811886 A CN 1038118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locking
- electrical connector
- housing
- circuit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10000001364 upper extremity Anatomy 0.000 claims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5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77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其能够增大设置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的突出量,从而能够确保锁定部彼此的稳定的锁定状态。锁定金属件(30)具有:在壳体(10)的下部位置具有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基部;在该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14)彼此间的范围内从基部的一部分向上方竖起的竖起部;以及从该竖起部的上部向端壁侧突出并能够与设于配套连接器的被锁定部在上方卡止的锁定部,锁定金属件的基部具有弹性变形部,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当受到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外力时,弹性变形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竖起部及锁定部从与该锁定金属件对应的端壁离开那样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具备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和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中,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配套连接器以与上述安装面成直角的上下方向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从上方与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种电连接器组装体。在该专利文献1中,对于插座连接器的插座侧壳体而言,其平面形状呈矩形,并以其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有插座侧端子。上述插座侧壳体具有与一方的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对置的底壁、朝向与上述安装面成直角的上方而从上述底壁竖起并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突壁、以及以包围该突壁的方式形成为框状并从上述底壁朝上方竖起的周壁,在该周壁与上述突壁之间而朝上方开口的环状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收纳插头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收纳部。上述周壁具有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插座侧侧壁、以及沿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上述插座侧侧壁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插座侧端壁。
上述插座侧壳体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位于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两端部保持有插座侧锁定金属件。通过冲切金属板进而使该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该插座侧锁定金属件,该插座侧锁定金属件具有舌片状的卡合片,该卡合片自沿插座侧端壁延伸的带状部分的上缘起在收纳部侧弯曲进而向下方延伸。该卡合片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亦即在该卡合片的板厚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并作为用于与插头连接器锁定的插座侧锁定部而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插头连接器的插头侧壳体以其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有插头侧端子。上述插头侧壳体具有周壁,该周壁包括沿与上述插座侧侧壁相同的方向延伸的两个插头侧侧壁、以及沿与上述插座侧端壁相同的方向延伸并将上述插头侧侧壁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插头侧端壁,该周壁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从上方进入形成于上述插座侧壳体的环状的收纳部内的嵌合部。
上述插头侧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位于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两端部保持有插头侧锁定金属件。通过冲切金属板进而使该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弯曲从而制成该插头侧锁定金属件,该插头侧锁定金属件具有板状的卡合突起,该卡合突起具有从插头侧端壁的外侧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伸出并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板面。该卡合突起作为用于在其突出侧前端、且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上与作为插座侧锁定部的上述卡合片的下缘卡止而锁定的插头侧锁定部来发挥功能。
在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组装体中,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插头侧锁定金属件的卡止突起在下降时利用其前端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板厚方向)按压插座侧锁定金属件的卡合片的板面而使该板面朝相同方向进行弹性变位,从而允许上述卡止突起的进一步下降,若上述卡止突起到达比上述卡合片靠下方的位置而形成为连接器嵌合状态,则上述卡合片返回到自由状态,从而使得该卡合片的下缘位于上述卡止突起的上方。其结果,当对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插头连接器作用有朝向上方(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时,由于上述卡合突起朝向上方而卡止于上述卡合片的下缘,从而维持了连接器彼此的锁定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65861
在专利文献1中,当对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插头连接器作用有作为意外的拔出力的朝向上方的外力时,插座侧锁定金属件的卡合片在上述卡合片的下缘受到来自插头侧锁定金属件的卡合突起的朝向上方的上述拔出力。然而,上述卡合片能够卡止于上述卡止突起的部分的尺寸仅能够确保该卡合片的板厚尺寸,因此上述卡止突起相对于上述卡合片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错开上述板厚尺寸的位置,从而无法实现连接器彼此的锁定。另外,由于上述卡合片作为插座侧锁定金属件的一部分而制成,其厚度与其他部分的厚度相同,因此上述板厚尺寸存在限度。
因此,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样式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中,为了确保与配套连接器的稳定的锁定状态,优选地,增大插座侧锁定部的突出量从而增大能够与插头侧锁定部卡止的部分的范围,并且,以使得插座侧锁定部能够移动与上述范围对应的距离的方式来进行锁定以及将锁定解除。
发明内容
鉴于这种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具备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与配套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装体,其中,对于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而言,能够增大设置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的突出量,从而能够确保锁定部彼此的稳定的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为了确保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连接器彼此的稳定的锁定状态,需要增大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锁定部的突出量。另外,为了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使配套连接器的被锁定部位于能够与上述锁定部卡止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必须形成为允许因上述锁定部沿端子排列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配套连接器的被锁定部的朝向下方的移动。
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将锁定部设置于端壁侧的情况下,为了避免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大型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需要使上述锁定部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移动而将其收纳于上述壁厚范围内。然而,即使增大锁定部的突出量,仅为了收纳锁定部而增大端壁的壁厚也会导致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大型化,因此,自然会受到限制。本发明在考虑了上述情况的基础上而实现了以下的第一发明及第二发明。
(第一发明)
对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而言,其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以与该安装面成直角的上下方向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使配套连接器从上方与其嵌合连接,上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以与上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延伸的壳体;以上述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该壳体的多个端子;以及保持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壳体的端部的锁定金属件,上述壳体具有与上述一方的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对置的底壁、以及从该底壁向上方竖起的周壁,上述周壁具有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以及沿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上述侧壁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端壁,由上述周壁围成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收纳配套连接器的收纳部。
在本发明中,这样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金属件具有:在壳体的下部位置具有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基部;在该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彼此间的范围内从上述基部的一部分朝上方竖起的竖起部;以及从该竖起部的上部朝上述端壁侧突出并能够与设置于配套连接器的被锁定部在上方卡止的锁定部,上述锁定金属件的基部具有弹性变形部,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当受到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外力时,该弹性变形部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允许上述竖起部及上述锁定部在从与该锁定金属件对应的端壁离开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
在本发明中,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从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彼此间的范围内的竖起部的上部突出。因此,在本发明中,由于利用的是已经存在的上述范围,因此在设置锁定金属件进而实施锁定动作的过程中,与未在此处设置锁定金属件的情况相比较,不会导致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大型化。在本发明中,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与来自上方的配套连接器的被锁定部抵接,通过该被锁定部而对上述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朝从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即从与上述锁定金属件对应的端壁离开的方向按压。此时,通过使基部的弹性变形部在端子排列方向进行弹性变形而允许朝向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竖起部以及锁定部的移动,从而将该锁定部收纳在槽部内。即,由于该锁定部从与上述被锁定部的上下移动干涉的原位置后退,所以允许上述被锁定部朝向下方的移动。其结果,若被锁定部到达比锁定部靠下方的位置,则上述弹性变形部减小其弹性变形量,以使上述锁定部朝返回至原位置的方向移动,锁定部朝锁定部的上方位置突出,从而形成为被锁定部能够朝上方与锁定部卡止的状态、即锁定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中,竖起部及锁定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彼此间的范围内移动。由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是壳体的长度方向,所以即使确保了锁定部的较大的突出量,也能够在上述端壁彼此间的范围内容易地确保用于允许该锁定部以及竖起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的空间,从而能够确保稳定的锁定状态。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锁定金属件的基部在靠近端壁的位置具有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弯曲部分,上述弯曲部分形成为锁定解除操作部,该弯曲部分具有朝壳体外露出的露出部分,该露出部分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受到作为操作力的朝向上述壳体的收纳部侧的按压力,从而能够使竖起部及锁定部在从与上述锁定金属件对应的端壁离开那样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
通过设置上述锁定解除操作部,当将连接器拔出时,若基部的露出部分受到作为操作力的按压力,则由于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以及锁定部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壳体的收纳部侧移动,所以将锁定状态解除,从而能够容易地朝上方拔出配套连接器。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锁定金属件在靠近端壁的位置具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延长臂部,该延长臂部的端部形成为用于保持于壳体的被保持部、且具有从该被保持部的上下方向缘部突出的被卡止突部,端壁构成为:形成有用于收纳并保持上述被保持部的保持槽部,该保持槽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朝下方开口,在形成该保持槽部的槽内壁面中的与上述被保持部的上下方向缘部对置的槽内壁面形成有阶梯状的卡止部,该卡止部在比上述被卡止突部靠下方的位置与该卡止突部的下缘对置而能够与该下缘卡止,该卡止部限制上述被卡止突部的朝向下方的移动。
由于通过设置上述卡止部及被卡止部而使得端壁的收纳槽部的卡止部限制锁定金属件的被卡止部朝向下方的移动,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锁定金属件被从壳体拔出。
在本发明中,壳体具有从底壁朝上方而在收纳部内竖起并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突壁,该突壁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朝端壁侧敞开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收纳槽部,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能够位于上述收纳槽部内、且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位于上述收纳槽部外。
由于突壁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所以与在端壁形成收纳槽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充分增大上述收纳槽部的深度。因此,即使确保了锁定部较大的突出量,竖起部也能够在上述收纳槽部内移动相当于将该锁定部收纳在上述收纳槽部内所需的尺寸的量。即,通过充分增大锁定部的突出量而能够确保可与配套连接器的被锁定部卡止的部分的较大的范围,因此,能够确保稳定的锁定状态。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具有从上下方向缘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被限制部,形成上述壳体的收纳槽部的槽内壁面形成有阶梯状的限制部,该限制部具有在比上述被限制部靠下方的位置与该被限制部的下缘对置而能够与该下缘卡止的面,该限制部限制上述锁定金属件的朝向下方的移动。
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由于配套连接器的被锁定部从上方与连接器的锁定部抵接,从而该锁定部受到朝向下方的按压力。受到该按压力的锁定金属件的被限制部与壳体的限制部卡止,因此限制了锁定金属件的朝向下方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被从壳体拔出。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壳体的突壁在比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将上述突壁的收纳槽部的至少一部分封闭的上壁,该上壁的下表面与上述竖起部的上缘对置而位于能够与该上缘卡止的位置,由此来限制上述竖起部的上部朝向上方的位移。
通过设置上述上壁,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即使意外地朝上方(拔出方向)拔出配套连接器,由于竖起部的上缘与壳体的上壁的下表面卡止,所以也会对上述竖起部的朝向上部的变位进行限制。其结果,能够维持锁定部与被锁定部的卡止状态,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锁定状态。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构成为,对于形成壳体的收纳槽部的槽内壁面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对置槽内壁面而言,形成有朝向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而朝连接器宽度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能够与上述竖起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抵接的位置,利用突出顶部而对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上述竖起部的位置进行限制。
通过设置上述突出部,该突出部以突出顶部来限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竖起部的位置,因此限制了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锁定部的位置。其结果,能够可靠地确保与被锁定部的卡止状态,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锁定状态。
(第二发明)
第二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发明所涉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从上方与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配套连接器,该配套连接器具有被锁定部,该被锁定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在上方卡止。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及锁定部在端子排列方向移动,换言之,是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端壁彼此间的范围内移动。因此,即使确保了锁定部的较大的突出量,在与是否配置有锁定金属件毫无关系地存在的上述端壁彼此间的范围内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允许该锁定金属件以及竖起部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的空间,从而不会导致连接器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大型化,并能够稳定地获得可靠的锁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从上方与该插座连接器嵌合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并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使图1的插座连接器及插头连接器上下反转而示出的立体图,且是以使插头连接器从下方嵌合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以仅将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保持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安装工序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立体剖视图,其中,图4(A)示出了锁定金属件的安装前的状态,图4(B)示出了锁定金属件的安装后的状态。
图5是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示出了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锁定金属件的被保持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6是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侧壁的范围内示出了锁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的范围内示出了上下方向上的被保持部的上端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7是示出锁定金属件的移动的插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其中,图7(A)是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图7(B)是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
图8(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金属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8(B)是示出其他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横向剖视图,示出了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截面。
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其中,图11(A)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1(B)是与图11(A)的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立体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插座连接器;2…插头连接器(配套连接器);10…插座侧壳体;11…底壁;12…突壁;12A…上壁;13…周壁;14…侧壁;15…端壁;16…收纳部;18…收纳槽部;18A-2…保持槽部;18A-3…卡止部;18B…内槽部;18B-1…突出部;18B-1A…限制部;20…端子;30…锁定金属件;31…基部;31B…锁定解除操作部;31C…延长臂部;31C-1…弹性变形部;31C-2…被保持部;31C-2A…被卡止突部;32…竖起部;32A…被限制部;33…锁定部;62C-1…被锁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从上方与其嵌合的插头连接器2的立体图,并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2是使图1的插座连接器1及插头连接器2上下反转而示出的立体图,且是以使插头连接器2从下方嵌合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座连接器1及作为该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2,分别是配置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并构成为以与各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为插拔方向的连接器组装体。
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1具有:插座侧壳体10,其呈近似长方体外形;多个端子20,它们以该插座侧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由该插座侧壳体10排列保持为两列;以及两个锁定金属件30及4个固定金属件70,它们保持于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上述插座侧壳体10的两端部。该插座连接器1以图1所示的姿势配置安装在电路基板上。
上述插座侧壳体10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造而成,以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延伸。该插座侧壳体10具有: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底壁11(参照图2);图1中从该底壁11向上方竖起并且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突壁12;以及从上述底壁11向上方竖起并且包围上述突壁12的框状的周壁13。该周壁13具有: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14;以及沿与该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上述一对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端壁15。在上述突壁12与周壁13之间朝上方开口的环状空间形成为用于收纳作为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的周壁43的收纳部16。
在上述插座侧壳体1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用于保持端子20的端子保持槽17,该端子保持槽17相对于突壁1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对称的两列。各端子保持槽17遍及突壁12的侧面、底壁11的上表面、侧壁14的内侧面(与突壁12的侧面对置的面)、该侧壁14的上表面及外侧面而连续地延伸并且凹陷,从而形成为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时的横向S字槽状。
另外,如图1所示,对底壁11而言,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靠近两端壁的位置,换言之,在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保持固定金属件70的固定金属件保持槽11A。该固定金属件保持槽11A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朝下方且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敞开。
上述插座侧壳体10呈将锁定金属件30收纳并保持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形态,为了理解该形态,在进一步说明插座侧壳体10之前,首先对上述锁定金属件30进行说明。
图3是以仅将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锁定金属件30保持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通过在将金属板冲切为规定的形状以后,在板厚方向上实施折回的弯曲加工以使上述金属板具有折曲端缘30A,由此制成锁定金属件30。如图3所示,该锁定金属件30从上方观察时整体呈近似T字状,具有:通过使从上方观察时的两个近似L字状的部分位于对称的位置而形成为上述近似T字状的基部31;从该基部31的右端侧(折曲端缘30A侧)部分向上方竖起的竖起部32;以及在该竖起部32的靠近上端的位置朝左侧突出的锁定部33。
如图3所示,两个基部31中的任意一个都具有基臂部31A、锁定解除操作部31B以及延长臂部31C,从而,两个基臂部31A通过将金属板折回而形成为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带板状部分重叠的状态,两个锁定解除操作部31B在朝板厚方向弯曲而扩大的上述基臂部31A的上述带板状部分的左端侧以分别朝连接器宽度方向(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外侧相互分离的方式而朝板厚方向弯曲,两个延长臂部31C分别从上述锁定解除操作部31B连续而朝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长。
如图3所示,各基臂部31A在其左端侧具有与上述锁定解除操作部31B连结的连结部31A-1。该连结部31A-1随着趋向左侧而以使得两个基臂部31A彼此间的距离逐渐扩大的方式在板厚方向上略微弯曲,从而位于相互分离的位置。上述锁定解除操作部31B弯曲为与上述基臂部31A的板面成比直角略小的锐角,如图3所示,其弯曲顶部在端子排列方向(图3中左右方向)上朝左侧突出。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弯曲顶部朝插座侧壳体10外突出而露出,并且如下所述,形成为将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朝向突壁12侧的方向)的按压力作为用于解除连接器彼此的锁定的操作力而承受的部位。
延长臂部31C通过从该锁定解除操作部31B连续地延长而形成,并形成有:弹性变形部31C-1,其随着趋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而向竖起部32侧稍微倾斜地延伸;以及被保持部31C-2,其在上述延长臂部31C的靠近自由端的位置以与弹性变形部31C-1朝相反方向倾斜的方式弯曲并具有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锁定金属件30在上述被保持部31C-2而被保持于插座侧壳体10。上述弹性变形部31C-1在自由状态下位于与插座侧壳体10的下述倾斜面18A-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参照图7(A)的实线部分),并能够朝该倾斜面18A-1进行弹性变形(参照图7(B)的虚线部分),从而如下所述,能够使竖起部32以及锁定部3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移动。
被保持部31C-2形成有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自由端缘)的上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被卡止突部31C-2A,并能够在该被卡止突部31C-2A而与插座侧壳体10的下述卡止部18A-3在上下方向卡止(参照图5)。
如图3所示,竖起部32通过将金属板折回而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纵带板状部分重叠的状态,该纵带板状部分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成为右端缘的上述折曲端缘30A被连结。该竖起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基臂部31A与锁定部33之间的范围内,具有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各纵带板状部分的左端缘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弯曲为直角的被限制部32A。如下所述,该被限制部32A能够与插座侧壳体10的限制部18B-1A卡止。
如图3所示,锁定部33也与基臂部31A、竖起部32同样地形成为两个金属板部分重叠的状态,且作为整体而形成为一个锁定部。对于该锁定部33而言,上缘具有随着趋向左侧而朝下方倾斜的斜缘,并且下缘沿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左右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延伸而形成为钩状。如下所述,该锁定部33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朝上方而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下述的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卡止。
返回到对插座侧壳体10的说明。如图2所示,在插座侧壳体10中,用于收纳锁定金属件30的两个收纳槽部18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而对称,从插座侧壳体10的端子排列方向两端侧、上方(底壁11侧)观察时呈近似T字状,并形成为朝上方开口。
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收纳槽部18的形状进行说明。此处,图4是示出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工序的、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立体剖视图,其中,图4(A)示出了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前的状态,图4(B)示出了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后的状态。图5是与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示出了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锁定金属件30的被保持部31C-2的位置处的截面。图6是与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侧壁14的范围内示出了锁定部33的位置处的截面,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15的范围内示出了上下方向上的被保持部31C-2的上端的位置处的截面。图7是示出锁定金属件30的移动的插座连接器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其中,图7(A)是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图7(B)是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
如图4(A)所示,收纳槽部18具有:外槽部18A,其在端壁15的下部位于端子排列方向外侧而形成于底壁11,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内槽部18B,其形成于突壁12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以及在该端部的下方的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位置处的底壁,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底槽部18C,其形成于端壁15及底壁11,并以使上述外槽部18A及上述内槽部18B相互连通的方式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上述外槽部18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除了该方向两端部之外几乎遍及整个区域地延伸,并朝底壁11侧(图2中的上方)及端子排列方向外侧敞开,从而对锁定金属件30的两个延长臂部31C(也可参照图4(B))进行收纳。另外,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与各延长臂部31C的弹性变形部31C-1对应的位置,上述外槽部18A形成有随着趋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面18A-1。如上所述,该倾斜面18A-1与上述弹性变形部31C-1之间形成有间隔。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外槽部18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并保持上述延长臂部31C的被保持部31C-2的狭缝状的保持槽部18A-2,该保持槽部18A-2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敞开(也可参照图5)。如图5所示,保持槽部18A-2在形成该保持槽部18A-2的槽内壁面中的与上述被保持部31C-2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对置的槽内壁面的上部形成有阶梯状的卡止部18A-3,该卡止部18A-3在比上述被保持部31C-2的被卡止突部31C-2A靠下方的位置与该被卡止突部31C-2A的下缘对置而能够与该下缘卡止。
如图4(A)所示,底槽部18C沿上下方向贯通(也可参照图7(B)),并对图4(B)的基臂部31A中的除位于竖起部32的下方的端部以外的部分进行收纳。
如图4(A)所示,内槽部18B形成为从突壁12的端面(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凹陷,并向下方及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4(A)中的左侧)敞开。该内槽部18B在靠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的位置、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槽内壁面形成有从该槽内壁面突出的突出部18B-1。该突出部18B-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呈近似L字形状,并包括纵向部分和横向部分,其中,上述纵向部分在内槽部18B的端子排列方向中间位置处、且沿上下方向遍及内槽部18B的几乎整个区域地延伸,上述横向部分从该纵向部分的下部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上述近似L字形状由上述纵向部分和上述横向部分形成。
如图4(B)所示,突出部18B-1在与锁定金属件30的基臂部31A的右端部及竖起部32对应的区域突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突出部18B-1的顶部的突出对置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彼此间的间隔,形成为比上述基臂部31A及竖起部32的宽度尺寸略大(也可参照图6及图7(A))。因此,对上述突出部18B-1而言,突出对置面位于相对于基臂部31A的上述端部及竖起部32的各侧面隔开一些间隔而能够抵接的位置,从而限制该基臂部31A的右端部及竖起部3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此外,并非必须在上述突出部18B-1设置上述纵向部分,例如,在通过使锁定金属件30的竖起部32具有足够的刚性等而使得其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难以变位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上述突出部18B-1中省略上述纵向部分而仅由上述横向部分构成该结构。
上述突出部18B-1的横向部分形成为位于比上述竖起部32的被限制部32A靠下方的阶梯状的限制部18B-1A。如图4(B)所示,该限制部18B-1A的上端面与被限制部32A的下缘对置而位于能够与该下缘在上下方向上卡止的位置,从而限制上述锁定金属件30朝向下方的移动。另外,在上述限制部18B-1A的下角部形成有随着趋向下方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18B-1B。如下所述,在将锁定金属件30朝插座侧壳体10安装时,该倾斜面18B-1B作为用于引导上述被限制部32A的引导面而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4(A)、图4(B)所示,突壁1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遍及从上述突出部18B-1的纵向部分到内槽部18B的槽底18B-2(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范围地形成有将该内槽部18B的上侧封闭的上壁12A。该上壁12A的下表面与锁定金属件30的竖起部32的上缘对置而位于能够与该上缘卡止的位置(也可参照图7(B)),从而如下所述,限制了上述竖起部32的上部朝向上方的变位。
接下来,根据图4(A)、图4(B)对锁定金属件30朝向插座侧壳体10的安装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从下方朝插座侧壳体10的收纳槽部18安装锁定金属件30。在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过程中,若该锁定金属件30的被保持部31C-2的被卡止突部31C-2A与外槽部18A的保持槽部18A-2(参照图5)的槽内壁面(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抵接而受到按压力,则弹性变形部31C-1以从外槽部18A的倾斜面18A-1离开的方式而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允许上述被保持部31C-2的进一步朝向上方的移动。然后,若被卡止突部31C-2A比上述保持槽部18A-2的卡止部18A-3靠近上方,则如图5所示,弹性变形部31C-1因弹性恢复力而以减小弹性变形量的方式变形,被卡止突部31C-2A位于朝下方能够与卡止部18A-3卡止的位置。另外,被保持部31C-2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以接触压力而与保持槽部18A-2的上述槽内壁面抵接,并因该接触压力而被保持在保持槽部18A-2内。
另外,在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过程中,该锁定金属件30的竖起部32的被限制部32A与突出部18B-1的形成于限制部18B-1A的倾斜面18B-1B抵接。若被限制部32A从上述倾斜面18B-1B受到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的按压力,则弹性变形部31C-1以从外槽部18A的倾斜面18A-1离开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允许上述被限制部32A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4(A)、图4(B)中的左方)变位、进而允许上述被限制部32A进一步朝向上方的移动。若该被限制部32A到达上述限制部18B-1A的上方,则上述弹性变形部31C-1被从弹性变形状态释放,被限制部32A因弹性恢复力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4(A)、图4(B)中的右方)变位而返回,从而使得该被限制部32A位于能够朝下方而与上述限制部18B-1A卡止的位置。
如上所述,锁定金属件30的上述被保持部31C-2及上述被限制部32A分别位于能够与插座侧壳体10的卡止部18A-3及上述限制部18B-1A卡止的位置,其结果,上述锁定金属件30被上述收纳槽部18收纳保持,从而完成了该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
如图1所示,通过使对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得到的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端子20。对于该端子20而言,在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其整体呈横向S字状,并在一端侧形成有以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配套端子50接触的方式弯曲的接触部21,而且在另一端侧形成有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焊接连接的连接部22。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时,该端子20以使呈倒U字形状的被保持部23骑跨于侧壁14的方式而从上方被压入安装于端子保持槽17内,并在该侧壁14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在被保持部23形成有用于与上述配套端子50卡止的锁定突部23A,该锁定突部23A朝上述接触部21侧突出。
在上述端子20被上述端子保持槽17保持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该端子20的接触部21从突壁12的侧面朝收纳部16突出,并且,上述锁定突部23A从侧壁14的内侧面朝收纳部16突出。另外,上述端子20的连接部22以与插座侧壳体10的底面几乎相同的高度而从该插座侧壳体10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
通过以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方式对该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制成固定金属件70,并从下方朝插座侧壳体10的固定金属件保持槽11A压入保持该固定金属件70。上述固定金属件70因焊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未图示)而有助于插座连接器1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固定。
接下来,根据图1、图2以及图7(B)对作为配套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头连接器2具有:插头侧壳体40,其呈近似长方体外形;多个配套端子50,它们以该插头侧壳体40的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被该插头侧壳体40排列保持为两列;以及两个配套锁定金属件60,它们保持于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上述插头侧壳体40的两端部(下述的端壁45)。该插头连接器2以图2所示的姿势配置安装在电路基板上,并如图1所示那样地以上下反转的姿势而与插座连接器1嵌合连接。
上述插头侧壳体40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造而成,以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而延伸。该插头侧壳体40具有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底壁41(参照图1)、以及如图2所示那样地从该底壁41向上方竖起的框状的作为嵌合部的周壁43。该周壁43具有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44、以及沿与该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并将上述一对侧壁44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端壁45。被该周壁43包围并朝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收纳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的收纳部46。
如图7(B)所示,对于端壁45而言,从上述端壁45的内侧面凹陷形成有保持凹部45A,该保持凹部45A用于对安装于该端壁45的下述的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折回板部62进行收纳保持。另外,如图7(B)所示,底壁41上形成有贯通孔41A,该贯通孔41A在保持凹部45A的上方位置沿上下方向贯通为狭缝状并与该保持凹部45A连通(也可参照图1)。
如图2所示,端壁45在比保持凹部45A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引导插头连接器2的引导部45B。引导部45B的上表面随着趋向端子排列方向而朝下方倾斜,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引导部45B的上表面作为用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将插头连接器2向插座侧壳体10的收纳部16引导的引导面而发挥功能。上述引导部45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被切开。作为该切开部分的切口部45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下述的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孔部62C相同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因插座连接器1的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通过该切口部45C内而能够避免锁定部33与上述引导部45B的干涉,因此,能够防止该引导部45B的损伤(削伤)。
通过使冲切金属板而得到的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配套端子50。通过对该配套端子50与插头侧壳体40的各侧壁44进行一体模塑成型而对该配套端子501进行保持,该配套端子501在该侧壁44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该配套端子50具有:笔直状的连接部51,其在与插头侧壳体40的底壁41几乎相同的高度位置从侧壁44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以及倒U字部分,其与该连接部51连接而向图2中的上方(图1中的下方)弯曲,并且折回为倒U字状而凹陷保持于上述侧壁44。该倒U字部分沿上述侧壁44延伸,并以使倒U字状的板面与该侧壁44形成为相同的面的方式露出。
在上述配套端子50的倒U字状部分的两个腿部中,对于位于侧壁44的内侧面侧的一个腿部而言,从板面凹陷形成有用于收纳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20的突状的接触部21而与该接触部21接触的接触凹部52。另外,对于位于侧壁44的外侧面侧的另一个腿部而言,从板面凹陷形成有用于收纳上述端子20的锁定突部23A而与该锁定突部23A卡止的被锁定凹部53。
在将金属板冲切为规定的形状后以在板厚方向上折回的方式进行弯曲加工而制成配套锁定金属件60。如图7(B)所示,该配套锁定金属件60具有:固定部61(也可参照图1),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头侧壳体40的端壁45的位置、且在与底壁41的底面(图1中的上表面)几乎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伸出;以及折回板部62,其与该固定部61连续而向图7(B)中的下方(图2中的上方)弯曲并且在下端朝上方(图2中的下方)折回。
上述固定部61通过焊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未图示)而有助于插头连接器2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固定。另外,如图7(B)所示,上述折回板部62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对置的两个板状部分。以下,将上述两个板状部分中的位于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7(B)中的左侧)、且上端与上述固定部61连结的板状部分称作“外板部62A”,将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7(B)中的右侧)的板状部分称作“内板部62B”。外板部62A及内板部62B各自的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部62C形成于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的相同位置(也可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两个孔部62C相辅相成,作为用于与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卡止的被锁定部62C-1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外板部62A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缘,突出形成有用于对插头侧壳体40的保持凹部45A内的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压入时的卡止进行保持的压入突部(未图示)。
从底壁41的底面侧(图7(B)的上方)经由贯通孔41A而将折回板部62压入到保持凹部45A内,从而将配套锁定金属件60安装于插头侧壳体40。在安装完成的状态下,外板部62A的压入突部卡入上述保持凹部45A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内缘,由此防止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拔出。另外,上述内板部62B的板面以与该端壁45的内表面形成为相同的面的方式而向收纳部46露出(也可参照图2)。
接下来,根据图1及图7(A)、图7(B)对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通过将插座连接器1及插头连接器2分别焊接连接于对应的电路基板而对它们进行安装。接下来,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1的收纳部16形成为朝向上方的姿势,并且,在该插座连接器1的上方,插头连接器2的收纳部46(参照图2)形成为朝向下方的姿势。
接下来,维持图1的姿势不变地使插头连接器2下降,从而使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从下方进入到插头连接器2的收纳部46内,并且使插头连接器2的周壁43从上方进入到插座连接器1的收纳部16内。其结果,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部21以及锁定突部23A分别突入卡止于插头连接器2的配套端子50的接触凹部52内以及被锁定凹部53内,由此进行端子彼此的电接触、以及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的锁定。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折回板部62的下端与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的上缘(倾斜缘)抵接,并以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按压力而按压该锁定部33。若锁定部33受到上述按压力,则该锁定部33如图7(A)中虚线所示那样地向内槽部18B的槽底18B-2(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也可参照图4)侧移动,从而被收纳在内槽部18B内。此时,通过锁定金属件30的延长臂部31C的弹性变形来允许锁定部33的移动。具体而言,如图7(A)中虚线所示,延长臂部31C的弹性变形部31C-1以与被保持部31C-2的边界位置附近为支点而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换言之,朝向外槽部18A的倾斜面18A-1进行弹性变形。其结果,锁定金属件30的连结部31A-1彼此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变位,竖起部32及锁定部33朝向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即朝向内槽部18B的槽底18B-2侧移动。
另外,若上述折回板部62的下端与上述锁定部33的上缘抵接,则对该锁定部33而言,由于受到按压力的上缘成为倾斜缘,所以除了受到朝向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分力的按压力之外,还受到朝向下方的分力的按压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壳体10的限制部18B-1A在锁定金属件30的被限制部32A的下方位于能够与该被限制部32A卡止的位置,从而限制锁定金属件30朝向下方的移动,进而防止锁定金属件30从插座侧壳体10的拔出。
如上所述,通过将锁定部33收纳于内槽部18B内而允许插头连接器2的进一步的下降。而且,如图7(B)所示,若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孔部62C到达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的位置而使该锁定部33从上述按压力的作用中被释放,则延长臂部31C如图7(A)、图7(B)中实线所示那样地从弹性变形状态被释放进而因其弹性恢复力返回到自由状态。其结果,如图7(B)中实线所示,锁定部33进入到孔部62C内,并位于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能够与被锁定部62C-1、即孔部62C的下缘卡止的位置,从而形成为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在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折回板部62的两个板部、即外板部62A及内板部62B,形成为在同一位置以同一直径贯通的孔部的缘部,因此,与仅在一个板部设置被锁定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与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卡止的部分的范围成为相当于两个板厚的总量而成倍增长,与此相应地,能够使锁定状态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提高。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锁定部设置于两个板部,但是通过将其设置于3个以上的板部当然能够使锁定状态进一步稳定。
这样,端子20、50彼此相互连接而锁定,并且锁定金属件30、60彼此锁定,从而完成连接器嵌合动作。如上所述,在插座侧壳体10的突壁12设置有与锁定金属件30的竖起部的上缘对置而位于能够与该上缘卡止的位置的上壁12A。因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即使意外地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拔起插头连接器2,由于上述竖起部32的上缘与上述上壁12A的下表面卡止,所以也能限制上述竖起部32的上部的变位。其结果,能够维持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与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的卡止状态,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锁定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对锁定金属件30的竖起部32及基臂部31A而言,利用从内槽部18B的对置内壁面突出的突出部18B-1的突出对置面来限制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因此,能够确保上述锁定部33与上述被锁定部62C-1的卡止状态,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锁定状态。
接下来,根据图7(A)、图7(B)对连接器拔出动作进行说明。在将处于与插座连接器1实现了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插头连接器2拔出时,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按压插座连接器1的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解除操作部31B而进行解除操作。若锁定解除操作部31B受到作为解除操作力的朝向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按压力,则延长臂部31C的弹性变形部31C-1朝相同方向进行弹性变形。而且,与已说明的上述连接器嵌合过程同样地,锁定金属件30的连结部31A-1彼此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变位,竖起部32及锁定部33朝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即朝内槽部18B的槽底18B-2侧移动(参照图7(A)、图7(B)的虚线)。
其结果,锁定部33被收纳在内槽部18B内,从而解除了该锁定部33与插头连接器2的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的能够卡止的锁定状态。而且,通过将插头连接器2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拔起而不费力地拔出该插头连接器2,从而完成连接器拔出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30的竖起部32位于内槽部18B内,并且锁定部33从上述竖起部32的上部朝内槽部18B外突出而位于收纳部16内。换言之,竖起部32及锁定部33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15彼此之间的范围内、且在该范围内移动。因此,即使确保了锁定部33的较大的突出量,也能够容易地在与是否配置了锁定金属件30无关地存在的上述范围内确保用于允许该锁定部33以及竖起部32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的空间,从而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避免连接器的大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30中的配置于上述范围内的部分呈具有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板状。因此,确保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上述部分的板厚的尺寸处于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侧壁14彼此之间的范围即可,从而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也能够避免连接器的大型化。
另外,由于上述突壁12沿端子排列方向、即沿插座侧壳体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与在端壁的壁厚内形成槽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上述槽部(内槽部18B)的深度充分增大。因此,即使确保了锁定部33的较大的突出量,竖起部32也能够在上述内槽部18B内移动相当于将该锁定部33收纳在上述内槽部18B内所需的尺寸的量。即,使锁定部33的突出量充分增大,从而能够确保与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能够卡止的部分的较大的范围,从而能够稳定地得到可靠的锁定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设置于锁定金属件30的基部31的弹性变形部31C-1的弹性变形来允许锁定部33及竖起部32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这样,因在基部31设置有弹性变形部31C-1而无需使锁定部33自身具有弹性,因此,能够提高锁定部33自身的刚性乃至强度,从而能够得到稳定的锁定状态。另外,通过增大锁定部33的突出量,能够进一步提高该锁定部33的刚性乃至强度,因此,能够实现锁定状态的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本发明中的锁定金属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如图8(A)所示,不仅在延长臂部也可以在基臂部形成弹性变形部。在图8(A)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金属件30相同的部分,标注增加了“100”的符号。在该变形例中,锁定金属件130的在端子排列方向(基臂部131A的长度方向)上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131A-2以弯曲的方式形成,以使基臂部131A的两个带状板部分在基臂部131A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朝相互分离的方向突出。该弹性变形部131A-2在与连结部131A-1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中间位置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狭缝孔131A-3。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位于该狭缝孔131A-3的上下的细小部分作为弹性变形部131A-2,从而使得该弹性变形部131A-2更容易进行弹性变形。除了延长臂部131C的弹性变形部131C-1之外,在基臂部131A增加形成上述弹性变形部131A-2,从而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锁定部133及竖起部132能够更顺畅地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8(A)中的右侧)移动。
另外,作为更加不同的变形例,如图8(B)所示,也可以不在延长臂部设置锁定解除操作部、且不在延长臂部而在基臂部形成弹性变形部。在图8(B)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金属件30相同的部分标注增加了“200”的符号。在该变形例中,只有锁定金属件230的基臂部231A中的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部分、竖起部232以及锁定部233通过两个带状板重叠而形成,除此以外的部分由一个带状板形成。
如图8(B)所示,对于锁定金属件230的基臂部231A而言,在其长度方向中间位置、且在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一方的突出弯曲部形成有弹性变形部231A-2,从该弹性变形部231A-2连续地延伸的笔直状部分朝与上述弹性变形部231A-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另外,在上述笔直状部分的端部形成有折回部分,通过使其前方沿与上述弹性变形部231A-2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而形成延长臂部231C。该延长臂部231C在其中间部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突出弯曲。
在该变形例中,对于上述弹性变形部231A-2而言,当因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而使得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的锁定部233及竖起部232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8(A)中的右方)移动时,允许进行该移动。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锁定解除操作部31B以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锐角的方式弯曲,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锁定解除操作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弯曲为直角,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不同。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一部分的横向剖视图,示出了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截面。除了上述锁定金属件的基部以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添加“300”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锁定金属件330而言,基臂部331A的两个带状板部分遍及端子排列方向整个区域而隔开相同宽度的间隔地在相互靠近的位置朝相同方向延伸。而且,两个锁定解除操作部331B在基臂部331A的左端部、且在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弯曲为直角。这样,通过使锁定解除操作部331B弯曲为直角而使得弹性变形部331C-1不是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倾斜而是朝该连接器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当锁定部333被设置于插头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金属件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按压时,以及当拔出连接器的情况下锁定解除操作部331被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按压时,锁定金属件330如图9中虚线所示那样地变位。具体而言,弹性变形部331C-1以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倾斜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基臂部331A的连结部331A-1(左端部)彼此间以及锁定解除操作部331B彼此间以朝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分离的方向倾斜的方式变位。其结果,锁定部333收纳于插座侧壳体310的内槽部内,从而能够进行连接器彼此的嵌合及拔出。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锁定部33的至少一部分及竖起部32位于突壁12的内槽部18B内,但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及竖起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且在与插座侧壳体的突壁不同的位置露出而设置于收纳部内,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图1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401的立体图。除了上述插座侧壳体的突壁以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401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的形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添加“400”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插座侧壳体410的突壁412形成为除去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突壁12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即除去了在该端子排列方向上形成有内槽部18B的部分的形状。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突壁412中,未形成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内槽部,而锁定金属件430的锁定部433及竖起部432在突壁412外并在与该突壁部的端壁面412B(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之间隔开间隔的位置而在收纳部416内露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端子420形成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20中的、遍及从比锁定突部23A稍微靠下方的位置到接触部21(自由端)的部分被省略后的形状。在这种形状的端子420中,锁定突部423A具有作为与配套端子的被锁定部(未图示)卡止的锁定部的功能、以及作为与上述被锁定部接触而与其电连接的接触部的功能。
在像这样构成的插座连接器401中,在连接器嵌合过程及连接器拔出过程中,锁定部433及竖起部432能够朝上述突壁412的端壁面412B侧移动,从而能够进行连接器彼此的嵌合及拔出。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然插头连接器2的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设置于折回板部62的孔部62C的缘部,但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被锁定部形成为从折回板部的板面突出的突部,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图11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502,其中,图11(A)是示出插头连接器502的立体图,图11(B)是与图11(A)的插头连接器50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立体剖视图。除了上述锁定部以外,第四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502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2的形状相同,因此,对于相同部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添加“500”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A)、图11(B)所示,配套锁定金属件560的被锁定部562C形成为从折回板部562的板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突出的突部。如图11(B)所示,通过对内侧板部562B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上述被锁定部562C。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如图11(B)所示,在插座连接器501的锁定金属件530的锁定部533的下方位置,上述被锁定部562C位于能够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与该锁定部533卡止的位置。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的下缘几乎延伸为与上下方向成直角,在插头连接器的拔出操作中,其他部位处的锁定解除操作是必需的,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具有随着趋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而朝上方倾斜的倾斜缘。这样,当在锁定部设置倾斜缘时,若在连接器拔出之时以恒定量以上的拔出力朝上方拔起插头连接器,则上述被锁定部从下方与上述锁定部的倾斜缘(下缘)抵接,从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按压该锁定部。其结果,因锁定金属件的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而允许上述锁定部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移动,进而解除锁定状态,因此,能够拔出插头连接器。即,由于仅靠拔起插头连接器的操作便能够拔出该插头连接器,所以没必要在锁定部设置锁定解除操作部。在这种方式下,优选应用锁定强度并不太大的连接器。另外,代替锁定部的下缘或者在锁定部的下缘且在被锁定部的缘部,设置随着趋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而朝下方倾斜的倾斜缘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的被锁定部形成于配套锁定金属件,但是未必一定要形成于配套锁定金属件,例如也可以形成于插头连接器的插头侧壳体。
另外,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是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但是插头连接器的种类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与线缆连接的线缆用电连接器。
Claims (8)
1.一种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并以与该安装面成直角的上下方向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使配套连接器从上方与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具有:以与所述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延伸的壳体;以所述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该壳体的多个端子;以及保持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壳体的端部的锁定金属件,
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一方的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对置的底壁;以及从该底壁向上方竖起的周壁,所述周壁具有: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沿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端壁,该端壁沿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宽度方向延伸、并将所述侧壁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由所述周壁围成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收纳配套连接器的收纳部,
所述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金属件具有:基部,该基部在壳体的下部位置具有沿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部分;竖起部,该竖起部在该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彼此之间的范围内从所述基部的一部分朝上方竖起;以及锁定部,该锁定部从该竖起部的上部朝所述端壁侧突出、且在上方能够与设置于配套连接器的被锁定部卡止,
所述锁定金属件的基部具有弹性变形部,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当受到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外力时,所述弹性变形部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以允许所述竖起部及所述锁定部的从与该锁定金属件对应的端壁离开那样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锁定金属件的基部在靠近端壁的位置具有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弯曲部分,上述弯曲部分形成为锁定解除操作部,该弯曲部分具有朝壳体外露出的露出部分,该露出部分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受到作为操作力的朝向所述壳体的收纳部侧的按压力,由此使竖起部及锁定部能够进行从与所述锁定金属件对应的端壁离开那样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金属件在靠近端壁的位置具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延长臂部,该延长臂部的端部形成为用于保持于壳体的被保持部,并具有从该被保持部的上下方向缘部突出的被卡止突部,端壁构成为:形成有用于收纳并保持所述被保持部的保持槽部,该保持槽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向下方开口,在形成该保持槽部的槽内壁面中的与所述被保持部的上下方向缘部对置的槽内壁面形成有阶梯状的卡止部,该卡止部能够在比所述被卡止突部靠下方的位置与该卡止突部的下缘对置而与该下缘卡止,该卡止部限制所述被卡止突部朝向下方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壳体具有从底壁朝向上方而在收纳部内竖起并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突壁,该突壁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形成有朝端壁侧敞开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收纳槽部,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位于所述收纳槽部内、且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收纳槽部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具有从上下方向缘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弯曲的被限制部,形成所述壳体的收纳槽部的槽内壁面构成为:形成有阶梯状的限制部,该限制部具有在比所述被限制部靠下方的位置与该被限制部的下缘对置而能够与该下缘卡止的面,该限制部限制所述锁定金属件朝向下方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壳体的突壁在比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将所述突壁的收纳槽部的至少一部分封闭的上壁,该上壁的下表面与所述竖起部的上缘对置而位于能够与该上缘卡止的位置,从而限制所述竖起部的上部朝向上方的变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形成壳体的收纳槽部的槽内壁面中的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对置槽内壁面而言,形成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锁定金属件的竖起部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位于能够与所述竖起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抵接的位置,并通过突出顶部而限制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竖起部的位置。
8.一种电连接器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从上方与该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嵌合连接的配套连接器,该配套连接器具有被锁定部,该被锁定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在上方与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卡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42576 | 2012-11-02 | ||
JP2012242576A JP5659209B2 (ja) | 2012-11-02 | 2012-11-02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11886A true CN103811886A (zh) | 2014-05-21 |
CN103811886B CN103811886B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0708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29705.8A Active CN103811886B (zh) | 2012-11-02 | 2013-10-31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59209B2 (zh) |
CN (1) | CN103811886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4487B (zh) * | 2017-02-28 | 2018-12-11 |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CN109004459A (zh) * | 2017-06-06 | 2018-12-14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 |
CN109038013A (zh) * | 2017-06-09 | 2018-12-18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CN110416787A (zh) * | 2018-04-26 | 2019-11-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接触件、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
US10594077B2 (en) | 2017-06-09 | 2020-03-17 | Molex, Llc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50072B2 (ja) * | 2014-07-29 | 2018-07-04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6058270A (ja) * | 2014-09-10 | 2016-04-2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
JP6696933B2 (ja) * | 2016-09-08 | 2020-05-2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6651427B2 (ja) * | 2016-09-08 | 2020-02-1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US9985371B1 (en) * | 2017-04-11 | 2018-05-29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
JP7286144B2 (ja) * | 2019-04-26 | 2023-06-05 |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7360310B2 (ja) * | 2019-11-27 | 2023-10-12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コネク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3432A (ja) * | 1996-02-05 | 1997-08-15 | Amp Japan Ltd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電気コネクタ |
CN101911397A (zh) * | 2007-11-08 | 2010-12-08 | 莫列斯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JP2011065861A (ja) * | 2009-09-17 | 2011-03-31 | Molex Inc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係合解除治具 |
CN202196951U (zh) * | 2011-07-12 | 2012-04-1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板端连接器 |
CN202308447U (zh) * | 2011-11-04 | 2012-07-04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31154U (ja) * | 1991-09-27 | 1993-04-23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角形コネクタ |
JP5005822B2 (ja) * | 2010-03-31 | 2012-08-22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2012
- 2012-11-02 JP JP2012242576A patent/JP565920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10-31 CN CN201310529705.8A patent/CN1038118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13432A (ja) * | 1996-02-05 | 1997-08-15 | Amp Japan Ltd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電気コネクタ |
CN101911397A (zh) * | 2007-11-08 | 2010-12-08 | 莫列斯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JP2011065861A (ja) * | 2009-09-17 | 2011-03-31 | Molex Inc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係合解除治具 |
CN202196951U (zh) * | 2011-07-12 | 2012-04-1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板端连接器 |
CN202308447U (zh) * | 2011-11-04 | 2012-07-04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44487B (zh) * | 2017-02-28 | 2018-12-11 |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連接器 |
US10333239B2 (en) | 2017-02-28 | 2019-06-25 |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 Connector |
CN109004459A (zh) * | 2017-06-06 | 2018-12-14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 |
CN109004459B (zh) * | 2017-06-06 | 2020-11-2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 |
CN109038013A (zh) * | 2017-06-09 | 2018-12-18 | 莫列斯有限公司 |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
US10594077B2 (en) | 2017-06-09 | 2020-03-17 | Molex, Llc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CN110416787A (zh) * | 2018-04-26 | 2019-11-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接触件、连接器以及连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659209B2 (ja) | 2015-01-28 |
JP2014093180A (ja) | 2014-05-19 |
CN103811886B (zh) | 2016-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11886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03384036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 |
CN104733897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241951B (zh) |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 |
JP4574692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0416770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4112948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07706569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3367978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塞式连接器 | |
CN10381192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112947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901069B (zh) | 电连接器 | |
TW201401661A (zh) | 電連接器組裝體及插頭連接器 | |
CN107799932A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CN110416774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825134B (zh)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
CN112018535A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