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12947B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12947B CN104112947B CN201410152753.4A CN201410152753A CN104112947B CN 104112947 B CN104112947 B CN 104112947B CN 201410152753 A CN201410152753 A CN 201410152753A CN 104112947 B CN104112947 B CN 10411294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locking
- locked
- wall
- locking me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锁定金属件,即使当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电连接器的端壁的内侧以及外侧中的任一侧时,也能够借助该锁定金属件进行锁定。锁定金属件(80)通过使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具有:基部(81),其配置于与配套连接器对置的外壳(60)的端壁(65)的上壁面;以及两个被锁定脚部(82、83),它们通过从上述基部沿外壳的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且沿上述端壁的内外两侧的端壁面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形成,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相对于被安装于配套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部件(30)的锁定部(35A、35B)卡止的被锁定部,在两个上述被锁定脚部(82、83)由孔部、凹部或凸部形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与配置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上的配套连接器以相对于该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嵌合连接。
背景技术
这种电连接器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得以公开。在该专利文献1中,作为配套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安装于一方的电路基板,而且,与该插座连接器嵌合连接的插头连接器安装于另一方的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在两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状态下,使两连接器以相对于该安装面成直角的方向为嵌合方向而嵌合连接,由此构成电连接器组装体。在该专利文献1中,对于插座连接器的插座侧(为了使之明确区别于插头连接器而附加了“插座侧”这一词语。对于插头连接器也一样。)外壳而言,其俯视形状形成为矩形,将该长边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对插座侧端子进行排列保持。上述插座侧外壳具有:与一方的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对置的底壁;从上述底壁朝相对于上述安装面成直角的上方立起、且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突壁;以及以包围该突壁的方式形成为框状、且从上述底壁朝上方立起的周壁,在该周壁与上述突壁之间朝上方开口的环状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接受插头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接受部。上述周壁具有两个: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插座侧侧壁;以及沿相对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上述插座侧侧壁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插座侧端壁。
对于专利文献1的上述插座侧外壳而言,在位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以外的两端部对插座侧锁定金属件进行保持。该插座侧锁定金属件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切且使该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该插座侧锁定金属件具有舌片状的卡合片,该卡合片自沿插座侧端壁的壁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壁面)延伸的带状部分的上缘起在接受部侧弯曲并朝下方延伸。该卡合片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亦即该卡合片的板厚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作为用于与插头连接器进行锁定的插座侧锁定部而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插头连接器的插头侧外壳以其长边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有插头侧端子。上述插头侧外壳具有周壁,该周壁包括:沿与上述插座侧侧壁相同的方向延伸的两个插头侧侧壁;以及沿与上述插座侧端壁相同的方向延伸、且将上述插头侧侧壁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的插头侧端壁,该周壁形成为嵌合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该嵌合部从上方进入到由在上述插座侧外壳形成的环状而形成为凹状的接受部内。
上述插头侧外壳在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以外的两端部对插头侧锁定金属件进行保持。该插头侧锁定金属件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切、且使该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该插头侧锁定金属件具有板状的卡合突起,该卡合突起具有从插头侧端壁的外侧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突出的板面。该卡合突起作为插头侧锁定部而发挥功能,该插头侧锁定部用于在其突出侧前端相对于作为插座侧锁定部的上述卡合片的下缘而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上卡止并锁定。
对于该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组装体而言,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插头侧锁定金属件的卡止突起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的下降时利用其前端而对插座侧锁定金属件的卡合片的板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板厚方向)按压,由此使上述卡合片的板面朝相同的方向进行弹性变形,从而允许上述卡止突起的进一步下降(嵌合的进行),若上述卡止突起到达比上述卡合片靠下方的位置而形成为连接器嵌合状态,则上述卡合片恢复为自由状态,使得该卡合片的下缘位于上述卡止突起的上方。其结果,在朝向上方(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的插头连接器时,上述卡合突起相对于上述卡合片的下缘而朝上方卡止,由此维持连接器彼此的锁定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65861
对于以该方式构成的专利文献1的插头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而言,仅仅是从外壳的两端壁分别在端子排列方向(外壳的长边方向)上朝向互为反向的外侧而突出设置有一个卡合突起。因此,具备上述这样的锁定金属件的专利文献1的插头连接器,与在作为嵌合部的凹状的接受部内接受插头连接器的形式的插座连接器嵌合,仅能够与在形成了插座连接器的接受部的周壁内表面设置的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锁定卡合。换言之,当插座连接器在周壁外表面具有锁定部时则无法应对。
进而,即使在插座连接器的接受部的内部接受插头连接器的情况下,假设在具有因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一个方向进行位移而同时与插头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多个被锁定部卡合的锁定金属件的形式的插座连接器的情况下,由于该插座连接器的多个锁定部在进行锁定时朝同一方向进行移位,因此,分别设置于两端壁的一个卡合突起朝互为反向的外侧突出的专利文献1的插头连接器已经无法用于与上述这样的插座连接器的嵌合。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锁定金属件,即使当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电连接器的端壁的内侧以及外侧中的任一侧时,也能够借助该锁定金属件进行锁定。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以能够插拔的方式与配套连接器嵌合连接,该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以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一个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延伸;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以上述长边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该外壳;以及锁定金属件,该锁定金属件被上述外壳保持,上述外壳具有:底壁,该底壁在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延伸;以及周壁,该周壁从该底壁沿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立起,上述周壁具有: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端壁,该端壁沿相对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上述侧壁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被上述周壁包围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接受配套连接器的接受部。
在上述这样的电连接器中,本发明的特征在于,锁定金属件通过使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该锁定金属件具有:基部,该基部配置于与配套连接器对置的外壳的端壁的上壁面;以及两个被锁定脚部,该两个被锁定脚部通过从上述基部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且沿上述端壁的内外两侧的端壁面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形成,对于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相对于被安装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部件的锁定部卡止的被锁定部而言,其在两个上述被锁定脚部由孔部、凹部或者凸部形成。
在本发明中,锁定金属件的两个被锁定脚部配置成沿着外壳的端壁的内外两端壁面,在被锁定脚部的任意一方都形成有被锁定部。因此,即使当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电连接器的端壁的内侧以及外侧中的任一侧时,在与上述配套锁定部件的锁定部对应的位置设置的上述锁定金属件的被锁定部也与上述锁定部卡合而进行锁定。因此,无论在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仅位于电连接器的端壁的内侧的情况、仅位于外侧的情况、以及位于内外两侧的情况中的任意情况下,都能够利用一种锁定金属件而选择性地进行锁定。另外,上述锁定金属件沿外壳的端壁面弯曲,所以能够实现锁定金属件本身的加强、以及向外壳的安装强度的提高。
锁定金属件可以具有两个连接部,该两个连接部从基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与配套连接器的屏蔽部件接触,并且,该两个连接部沿外壳侧壁的外表面上位于端子排列方向的延长线上的端壁双方的侧壁面而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这样,锁定金属件还一体地具有连接部,由此能够仅通过上述锁定金属件而进行与配套连接器的锁定以及屏蔽连接的双方。另外,上述锁定金属件并非仅沿外壳的端壁的端壁面弯曲,还沿侧壁面弯曲,所以能够实现锁定金属件本身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向外壳的安装强度的进一步提高。
可以形成为:被锁定脚部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折曲的两层重叠形状,被锁定部是由将这两层贯通的孔部形成的该孔部的缘部。通过使被锁定脚部以该方式形成为两层重叠形状,能够使可与配套锁定部件的锁定部卡止的范围以与板厚相应的量而倍增,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配套连接器的意外的脱落。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安装于在成为端子排列方向的外壳长边方向上位于端部的外壳的端壁的锁定金属件具有位于该端壁的内外两侧的端壁面的被锁定脚部,并在每个被锁定脚部形成有被锁定部,所以即使在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位于电连接器的端壁的内侧以及外侧中的任一侧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一种锁定金属件而选择性地进行锁定。其结果,能够扩大可应对的配套连接器的形式的幅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从上方与该插座连接器嵌合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将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上下反转而示出的立体图,且是以使插头连接器从下方嵌合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以保持于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的姿势而示出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金属件和弹性变形部件的立体图,图3(A)示出了配套锁定金属件以及弹性变形部件的双方,图3(B)仅示出了配套锁定金属件,图3(C)仅示出了弹性变形部件。
图4是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的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金属件以及弹性变形部件的安装工序的、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立体图,图5(A)示出了配套锁定金属件以及弹性变形部件的安装前的状况,图5(B)示出了该配套锁定金属件以及弹性变形部件的安装后的状况。
图6是处于嵌合状态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示出了配套锁定金属件移动的状态。
图7是示出在图6中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的配套锁定金属件的图,图7(A)是立体图,图7(B)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示出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时的插座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金属件和屏蔽部件、以及插头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立体图。
图9是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示出了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的插头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与插座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金属件的锁定状态。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插座连接器(配套连接器);66…接受部;2…插头连接器;80…锁定金属件;30…配套锁定金属件;81…基部;35A…第一锁定部;82…内侧被锁定脚部;35B…第二锁定部;82D…孔部;60…插头侧外壳;82D-1…内侧被锁定部;61…底壁;83…外侧被锁定脚部;63…周壁;83D…孔部;64…侧壁;83D-1…外侧被锁定部;65…端壁;84…屏蔽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从上方与该插座连接器1嵌合的插头连接器2的立体图,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2是将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上下反转而示出的立体图,且是以使插头连接器2从下方嵌合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2以及作为该插头连接器2的配套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分别是配置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构成了以相对于各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为插拔方向的连接器组装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插头连接器2相对于作为配套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即图1中使插头连接器2朝下方移动的方向作为“连接器嵌合方向”,将其相反方向、即图1中的朝向上方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拔出方向”,由此进行说明。另外,插座连接器1相对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分别与上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方向”以及“连接器拔出方向”相反。
首先,在说明插头连接器2之前,对作为配套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1具有: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外形的插座侧外壳10;以该插座侧外壳10的长边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并被该插座侧外壳10排列保持为两列的多个配套配套端子20;被保持于上述长边方向上的上述插座侧外壳10的作为配套锁定部件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以及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部件40(参照图2);以及将插座侧外壳10的周壁覆盖、且安装于该插座侧外壳10的屏蔽部件50。该插座连接器1以图1中示出的姿势而配置安装于电路基板上。
上述插座侧外壳10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且以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端子排列方向)而延伸。该插座侧外壳10具有:平行于上述安装面的底壁11(参照图2);在图1中从该底壁11朝上方立起、且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突壁部12;以及从上述底壁11朝上方立起、且将上述突壁部12包围的框状的周壁13。该周壁13具有: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14;以及沿相对于该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上述一对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端壁15。在上述突壁部12与周壁13之间朝上方开口的环状空间形成为用于接受插头连接器2的作为嵌合部的周壁63的接受部16。
在上述插座侧外壳10,用于保持配套端子20的端子收纳部17形成为相对于突壁部12的长边方向中心线而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对称的两列,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而形成。各端子收纳部17具有:从突壁部12的侧面凹陷、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槽部17A(参照图1);沿上下方向将底壁11贯通、且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部17B(参照图2);以及在侧壁14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端子保持孔部17C(参照图1)。
在插座侧外壳10的侧壁14的外侧面以及位于该外侧面的延长线上的端壁15的外侧面,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以外的多处位置形成有用于压入保持后述的屏蔽部件50的被保持侧板部52的屏蔽部件保持槽14A,该屏蔽部件保持槽14A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地扩展、且朝上方开口的狭缝状的槽部。另外,在侧壁14的外侧面、且在相邻的屏蔽部件保持槽14A彼此之间,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而形成有用于收纳后述的屏蔽部件50的宽幅屏蔽脚部56的脚部收纳槽14B。另外,在侧壁14的内侧面、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以外的位置,在侧壁14的上表面以及内侧面的整个范围上形成有用于收纳后述的屏蔽部件50的屏蔽舌片55的舌片收纳槽14C。该舌片收纳槽14C具有:从侧壁14的上表面凹陷的横槽部;以及从侧壁14的内侧面凹陷的纵槽部。
上述插座侧外壳10形成为对配套锁定金属件30、弹性变形部件40以及屏蔽部件50进行保持的形态,但为了理解该形态,在进一步说明插座侧外壳10之前,首先对配套锁定金属件30、弹性变形部40以及屏蔽部件50进行说明。
图3是以保持于图1中的插座侧外壳10的姿势而示出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和弹性变形部件40的立体图,图3(A)示出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以及弹性变形部件40双方,图3(B)仅示出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图3(C)仅示出了弹性变形部件40。该图3(A)~图3(C)以与图1一致的方向进行表示。
如图3(A)、图3(B)所示,配套锁定金属件30通过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不变地将该金属板冲切为规定的形状而制成。配套锁定金属件30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笔直状地延伸的基部31;从该基部31的一部分朝上方立起的两个立起部32;两个被支承部33和两个被限制部34;自各立起部32的上部起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一端侧(图3(A)、图3(B)中的左斜下方)突出的锁定部35;以及形成于上述基部31的一端的锁定解除操作部36。
如图3(A)、图3(B)所示,立起部32、被支承部33以及被限制部34分别在比基部31的长边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靠一端侧的范围(图3(A)、图3(B)中的左下半部分的范围)以及靠另一端侧的范围(图3(A)、图3(B)中的右上半部分的范围)一个一个地设置。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立起部32、被支承部33以及被限制部34中位于上述一端侧的范围的各部分分别称为“第一立起部32A”、“第一被支承部33A”、“第一被限制部34A”,另外,将位于上述另一端侧的范围的各部分分别称为“第二立起部32B”、“第二被支承部33B”、“第二被限制部34B”。如图3(A)、图3(B)所示,在上述一端侧的范围,从基部3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按照第一被限制部34A、第一立起部32A、第一被支承部33A的顺序设置这些部件。另外,在上述另一端侧的范围,从基部3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按照“第二被支承部33B”、“第二被限制部34B”、“第二立起部32B”的顺序设置这些部件。另外,该第二立起部32B位于基部31的另一端,在该第二立起部32B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缘,在上端位置以及下端位置形成有上侧突部32B-1以及下侧突部32B-2。
如上所述,在立起部32A、32B各自的上部形成有在基部31的长边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向一端侧突出的锁定部35。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从第一立起部32A突出的锁定部称为“第一锁定部35A”,将从第二立起部32B突出的锁定部称为“第二锁定部35B”。对于锁定部35A、35B而言,它们的上缘形成为随着朝向上述一端侧而朝下方倾斜的斜缘,并且,它们的下缘沿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方向(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从而该锁定部35A、35B形成为钩状(也可参照图5(A)、图5(B))。如后所述,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该锁定部35A、35B能够相对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后述的锁定金属件80的被锁定部82D-1、83D-1而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卡止(参照图6)。另外,如后所述,立起部32A、32B分别与第一突壁槽部18D以及第二端壁槽部18C的上侧内壁面(后述的限制面18D-2、18C-2)抵接,由此使得立起部32A、32B的朝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
被支承部33A、33B是用于通过相对于插座侧外壳10的对应部(后述的第一端支承部12B-2以及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朝下方卡止而防止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从插座侧外壳10朝下方脱落的部分(参照图5(B)),该被支承部33A、33B形成为从基部31立起、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一端侧弯曲的倒L字形。如后所述,被支承部33A、33B的倒L字形部分中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部,作为用于通过与第一端支承部12B-2以及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的限制面12B-2A、12A-2A(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端面)抵接来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向一端侧的端壁15侧的最大移动量的部分而发挥功能(参照图5(B))。
另外,如后所述,被限制部34A、34B是用于通过与插座侧外壳10的限制面18B-1、18E-1(后述的第一端壁槽部18B以及第二突壁槽部18E各自的内壁面)抵接而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向一端侧的端壁15侧的最大移动量的部分,该被限制部34A、34B从基部31朝上方笔直状地立起。另外,如后所述,被限制部34A、34B的朝向上方的移动分别被第一端壁槽部18B以及第二突壁槽部18E的上侧内壁面(后述的限制面18B-2、18E-2)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被限制部34A形成为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被限制部34B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也可参照图5(A)、图5(B)),从而强度得以提高。其理由在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收纳第一被限制部34A的第一端壁槽部18B形成为大于收纳第二被限制部34B的第二突壁槽部18E。
锁定解除操作部36在基部31的一端形成为其上下方向尺寸大于基部31的上下方向尺寸。如图1、图2所示,锁定解除操作部36在端子排列方向朝插座侧外壳10的外侧露出。如后所述,该锁定解除操作部36接受用于解除锁定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按压操作。
如图3(A)、图3(C)所示,弹性变形部件40通过使带状的金属板部件以在该金属板部件的长边方向上的两处位置沿板厚方向折返的方式弯曲而制成,该弹性变形部件40整体形成为沿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环状。被折返并以相互接近的方式延伸的两个弹性臂部41、42,形成为宽度随着趋向自由端而变窄的箭头的悬臂梁状,从上方观察时,上述弹性臂部41、42的前端(自由端)彼此交叉(也可参照图4)。另外,该弹性臂部41、42形成为能够以弹性变形部件40的长边方向上的各端部、亦即各折返部分为支点而在其板厚方向、亦即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的悬臂梁状。在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以及弹性变形部件40被保持于插座侧外壳10的状态下,弹性变形部件40的上述弹性臂部41、42彼此的交叉部分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第二立起部32B的侧缘抵接,由此对该配套锁定金属件30施加朝向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图3(A)中的左斜下方,图4中的左方)的作用力。
如图1所示,屏蔽部件50通过在将金属板冲切为规定的形状以后再使该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也可参照图8)。如图1所示,屏蔽部件50具有:上板部51,该上板部51将插座侧外壳10的两端壁15的上表面覆盖;被保持侧板部52,该被保持侧板部5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该上板部51的两端缘朝下方成直角地弯曲、且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从而在端子排列范围以外将侧壁14覆盖,并且该被保持侧板部52被保持于插座侧外壳10;端板部53,该端板部53在该被保持侧板部52的侧端缘朝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弯曲、且将两端壁15的端壁面覆盖;以及侧板部54,该从被保持侧板部52连续并沿侧壁1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从而在端子排列范围将侧壁14覆盖。
被保持侧板部52具有:屏蔽舌片55,该屏蔽舌片55在其上缘处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朝下方弯曲、并朝接受部16内延伸;以及宽幅屏蔽脚部56,该宽幅屏蔽脚部56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比该屏蔽舌片55靠外侧的位置且在被保持侧板部52的下缘成直角地弯曲、并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该屏蔽舌片55的基部(与被保持侧板部52的上缘连结的一侧的部分)被收纳于插座侧外壳10的舌片收纳槽14C的横槽部,该屏蔽舌片55的自由端侧(下端侧)部分位于舌片收纳槽14C的纵槽部以外、且朝接受部16内伸出。该自由端侧部分能够在其板厚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以接触压力而与后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配套锁定金属件80的屏蔽连接部84接触。另外,因舌片收纳槽14C的纵槽部而允许上述自由端侧部分的弹性变形。
侧板部5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处位置具有窄幅屏蔽脚部57,该窄幅屏蔽脚部57在该侧板部54的下缘成直角地弯曲并朝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该窄幅屏蔽脚部57的宽度小于上述宽幅屏蔽脚部56的宽度。宽幅屏蔽脚部56以及窄幅屏蔽脚部57与电路基板的接地电路部钎焊连接。
从插座侧外壳10的上方将屏蔽部件50的被保持侧板部52压入到屏蔽部件保持槽14A,由此对具有上述结构的屏蔽部件50进行保持。在屏蔽部件50的安装结束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屏蔽部件50的屏蔽舌片55的基部被收纳于舌片收纳槽14C的横槽部,并且,屏蔽舌片55的自由端侧部分朝接受部16内伸出。另外,屏蔽部件50的宽幅屏蔽脚部56被收纳于脚部收纳槽14B内,并且窄幅屏蔽脚部57位于后述的配套端子20的连接部23彼此之间。
返回到对插座侧外壳10的说明。对于插座侧外壳10而言,用于收纳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形成为相对于该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地扩展的狭缝状,该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形成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侧外壳10的整个区域延伸。如图5(A)所示,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形成为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心线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对称的形状。
如图5(A)所示,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形成为,用于分别收纳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基部31、立起部32A、32B、被支承部33A、33B以及被限制部34A、34B的槽部或孔部连通。具体而言,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具有:用于收纳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基部31的底槽部18A;用于收纳第一被限制部34A的第一端壁槽部18B;用于收纳第二立起部32B的第二端壁槽部18C;用于收纳第一立起部32A的第一突壁槽部18D;用于收纳第二被限制部34B的第二突壁槽部18E;用于收纳第一被支承部33A的第一突壁孔部18F;以及用于收纳第二被支承部33B的第二突壁孔部18G。第一端壁槽部18B、第二端壁槽部18C、第一突壁槽部18D、第二突壁槽部18E、第一突壁孔部18F、第二突壁孔部18G在端子排列方向位于一条直线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插座侧外壳10的范围内的突壁部12以及端壁15而形成用于收纳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金属件收纳槽18,由此实现防止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座连接器1的大型化。
如图5(A)所示,底槽部18A沿底壁11以遍及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整个区域并在相同的端子排列方向上贯通的方式延伸。另外,该底槽部18A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与接受部16对应的范围、亦即在突壁部12与端壁15之间的范围沿上下方向贯通并与接受部16连通。第一端壁槽部18B在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图5(A)中的左端侧)的一方的端壁15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即接受部16侧开口而形成,另外,第二端壁槽部18C在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图5(A)中的右端侧)的另一方的端壁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即接受部16侧开口而形成。如后所述,端壁槽部18B、18C的上侧内壁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分别作为通过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第一被限制部34A的上缘以及第二立起部32B的上缘抵接来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朝向上方的移动的限制面18B-2、18C-2而发挥功能。
第一突壁槽部18D在突壁部12的一端侧(图5(A)中的左端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即接受部16侧开口而形成,另外,第二突壁槽部18E在突壁部12的另一端侧(图5(A)中的右端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即接受部16侧开口而形成。第一突壁孔部18F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比突壁部12的中央位置靠一端侧的位置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另外,第二突壁孔部18G在比突壁部12的中央位置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形成为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孔部。
如图5(A)所示,在突壁部12以岛状形成有:中央隔壁部12A,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将第一突壁孔部18F与第二突壁孔部18G隔开;第一端隔壁部12B,其在相同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靠近一端(左端)的位置将第一突壁槽部18D与第一突壁孔部18F隔开;以及第二端隔壁部12C,其在相同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靠近另一端(右端)的位置将第二突壁槽部18E与第二突壁孔部18G隔开。
中央隔壁部12A在下部具有分别朝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突出的第一中央支承部12A-1和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该中央隔壁部12A的截面形状整体呈倒T字形。另外,第一端隔壁部12B具有:在上部朝向一端侧延伸、且将第一突壁槽部18D的上端封闭的上壁部12B-1;以及在下部朝向另一端侧突出的第一端支承部12B-2,该第一端隔壁部12B的截面形状整体呈曲柄状。另外,第二端隔壁部12C具有:在上部朝向另一端侧延伸、且将第二突壁槽部18E的上端封闭的上壁部12C-1;以及在下部朝向一端侧突出的第二端支承部12C-2,该第二端隔壁部12C的截面形状整体形成为将第一端隔壁部12B的截面形状左右反转而成的曲柄状。对于上壁部12B-1、12C-1的下表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亦即突壁槽部18D、18E的上侧内壁面而言,如后所述,分别作为通过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第一立起部32A的上缘以及第二被限制部34B的上缘抵接来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朝向上方的移动的限制面18D-2、18E-2而发挥功能。
第一突壁孔部18F的下部因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并突出的第一中央支承部12A-1以及第一端支承部12B-2而变窄,该第一突壁孔部18F整体形成为T字形。另外,第二突壁孔部18G的下部因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接近并突出的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以及第二端支承部12C-2而变窄,该第二突壁孔部18G整体形成为倒T字形。
如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端支承部12B-2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第一被支承部33A卡止、且使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第二被支承部33B卡止,由此作为用于阻止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从插座侧外壳10朝下方脱落的支承部而发挥功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中央支承部12A-1以及第二端支承部12C-2不被用作支承部。
第一端支承部12B-2以及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各自的端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作为通过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被支承部33A、33B的纵部抵接来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一端侧移动的限制面12B-2A、12A-2A而发挥功能。
另外,第一端壁槽部18B以及第二突壁槽部18E的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内壁面分别作为通过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被限制部34A、34B抵接来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一端侧移动的限制面18B-1、18E-1而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2、图4所示,对于插座侧外壳10而言,用于收纳弹性变形部件40的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分别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以朝上方(图1、图5(A)、图5(B)中的下方)开口的方式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另一端侧(图2、图4、图5(A)、图5(B)中的右端侧)的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收纳弹性变形部件40。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使用设置于一端侧(图2、图4、图5(A)、图5(B)中的左端侧)的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如图2、图4所示,沿上下方向观察时,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以适合弹性变形部件40的方式而形成为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长孔形状,如图5(A)所示,该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沿上下方向从端壁15的中间位置延伸到底壁11的底面、且朝下方开口。另外,如图2、图4所示,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相对于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交叉,并与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的底槽部18A、第一端壁槽部18B以及第二端壁槽部18C连通。
接下来,结合图5(A)、图5(B),对朝向插座侧外壳10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以及弹性变形部件40的安装进行说明。首先,如图5(A)所示,以使锁定金属件30的被支承部33A、33B分别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处于与插座侧外壳10的突壁孔部18F、18G相同的位置的方式,使配套锁定金属件30位于插座侧外壳10的下方。而且,使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上方移动(箭头P1),使被支承部33A、33B分别进入到突壁孔部18F、18G,并使被支承部33A、33B各自的横部到达比第一端支承部12B-2以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2靠上方的位置。此时,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基部31、第一立起部32A、第二立起部32B、第一被限制部34A以及第二被限制部34B分别进入到插座侧外壳10的底槽部18A、第一突壁槽部18D、第二端壁槽部18C、第一端壁槽部18B以及第二突壁槽部18E。另外,锁定解除操作部36在插座侧外壳10的一端侧(左端侧)位于该插座侧外壳10外。
接下来,使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移动(箭头P2),使被支承部33A、33B各自的横部到达第一端支承部12B-2以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2的正上方。其结果,各横部被支承为相对于第一端支承部12B-2以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2能够朝下方卡止,从而阻止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从插座侧外壳10脱落。此时,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35B分别朝插座侧外壳10的第一突壁槽部18D以外以及第二端壁槽部18C以外突出、且位于接受部16内。另外,被支承部33A、33B的纵部的侧缘(左缘)以及被限制部34A、34B的侧缘(左缘)分别位于接近第一端支承部12B-2的限制面12B-2A、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的限制面12A-2A、第一端壁槽部18B的限制面18B-1以及第二突壁槽部18E的限制面18E-1而能够与它们抵接的位置(参照图5(B))。
接下来,如图5(A)所示,从下方朝另一端侧(图5(A)中的右侧)的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对弹性变形部件40进行安装(箭头P3)。在本实施方式中,已经被收纳于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第二立起部32B与第二端壁槽部18C的内壁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之间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弹性变形部件40的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弹性变形部件40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被压缩的方式、即在该弹性变形部件40的弹性臂部41、42朝另一端侧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被收纳于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在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内,弹性变形部件40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二立起部32B的上侧突部32B-1与下侧突部32B-2之间、且被上述突部限制了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弹性变形部件40在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内借助其复原力而对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向一端侧施力。其结果,维持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被支承部33A、33B各自的横部相对于第一端支承部12B-2以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2能够朝下方卡止的状态,从而将配套锁定金属件30保持于插座侧外壳10。另外,维持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35B分别朝插座侧外壳10的第一突壁槽部18D以外以及第二端壁槽部18C以外突出的状态。另外,使被支承部33A、33B以及被限制部34A、34B分别与第一端支承部12B-2的限制面12B-2A、第二中央支承部12A-2的限制面12A-2A、第一端壁槽部18B的限制面18B-1以及第二突壁槽部18E的限制面18E-1抵接,从而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朝向一端侧的最大移动量。以该方式限制锁定金属件的最大移动量,由此限制锁定部35A、35B相对于后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80的被锁定部82D-1、83D-1的锁定量的最大值。因此,能够防止因该锁定量过大而引起的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当锁定金属件80从上方与锁定部35A、35B抵接时导致该锁定部35A、35B受损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套锁定金属件30能够在“锁定位置”(图6中由实线示出)与“锁定解除位置”(图6中由虚线示出)之间沿端子排列方向移动,上述“锁定位置”是锁定部35A、35B因受到上述作用力而分别从第一突壁槽部18D以及第二端壁槽部18C突出的位置,上述“锁定解除位置”是使锁定部35A、35B克服上述作用力而分别被收纳于第一突壁槽部18D内以及第二端壁槽部18C内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图5(B)所示,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因此,即使配套锁定金属件30形成为将图5(A)、图5(B)所示的姿势左右反转而得的姿势,也能够将该配套锁定金属件30收纳于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在以该方式使配套锁定金属件30左右反转的情况下,该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基部31、第一立起部32A、第二立起部32B、第一被支承部33A、第二被支承部33B、第一被限制部34A以及第二被限制部34B分别被收纳于锁定金属件收纳槽部18的底槽部18A、第二突壁槽部18E、第一端壁槽部18B、第二突壁孔部18G、第一突壁孔部18F、第二端壁槽部18C以及第一突壁槽部18D。锁定解除操作部36在插座侧外壳10的另一端侧(图5(A)、图5(B)中的右端)位于外壳以外。另外,弹性变形部件40被收纳于一端侧(图5(A)、图5(B)中的左端)的弹性变形部件收纳凹部19,对锁定金属件朝另一端侧(图5(A)、图5(B)中的右方)施力。
此时,被支承部33A、33B的横部分别与第二端支承部12C-2以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1卡止,由此防止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下方脱落。另外,被支承部33A、33B分别位于能够与第二端支承部12C-2以及第一中央支承部12A-1的端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亦即限制面12C-2A、12A-1A(参照图5(A)、图5(B))抵接的位置。进而,被限制部34A、34B分别位于能够与第二端壁槽部18C以及第一突壁槽部18D的内壁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亦即限制面18C-1、18D-1(参照图5(A)、图5(B))抵接的位置。其结果,利用上述限制面12C-2A、12A-1A、18C-1、18D-1而限制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另一端侧(图5(A)、图5(B)中的右方)的最大移动量。
另外,此时,立起部32A、32B以及被限制部34A、34B各自的上缘位于能够与第二突壁槽部18E、第一端壁槽部18B、第二端壁槽部18C以及第一突壁槽部18D的上侧内壁面(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面)、亦即限制面18E-2、18B-2、18C-2、18D-2(参照图5(A))抵接的位置,从而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朝向上方的移动。
如图1、2所示,配套端子20通过使对金属板进行冲切所得的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该配套端子20具有:在端子收纳部17的横槽部(形成于底壁11的槽部)内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基部21(参照图2);在该基部21的一端成直角地弯曲、且在端子收纳部17的纵槽部(形成于突壁部12的槽部)内朝上方延伸的接触臂部22(参照图4);与该接触臂部22平行、且从基部21朝上方延伸的被保持臂部(未图示);以及从基部21的另一端朝插座侧外壳10以外伸出的连接部23。接触臂部22能够在板厚方向、亦即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在该接触臂部22的上端形成有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并位于接受部16内的接触突部22A。对于这样的结构的端子20而言,将配套端子20的上述被保持臂部从插座侧外壳10的下方(底壁11侧)向形成于侧壁14的端子保持孔部17C压入,由此将配套端子20收纳并保持于端子收纳部17内。
接下来,结合图1、图2以及图6~8,对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头连接器2具有: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外形的插头侧外壳60;以该插头侧外壳60的长边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借助该插头侧外壳60被排列保持为两列的多个配套端子70;以及在上述长边方向上的上述插头侧外壳60的两端部(后述的端壁65)被保持的两个锁定金属件80。该插头连接器2以图2所示的姿势被配置安装于电路基板上,如图1所示那样以上下反转后的姿势与插座连接器1嵌合连接。
上述插头侧外壳60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且以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边方向(端子排列方向)而延伸。该插头侧外壳60具有:平行于上述安装面的底壁61(参照图1);以及如图2所示那样从该底壁61朝上方立起的作为框状的嵌合部的周壁63。该周壁63具有: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64;以及沿相对于该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上述一对侧壁64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端壁65。被该周壁63包围、且朝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接受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部12的接受部66。
上述插头侧外壳60形成为对锁定金属件80进行保持的形态,为了理解该形态,在进一步说明插头侧外壳60之前,首先对锁定金属件80进行说明。
锁定金属件80通过在将金属板冲切为规定的形状以后再对该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进行弯曲加工而制成。仔细观察图2可知,锁定金属件80具有:配置成将插头侧外壳60的端壁65的上壁面覆盖的基部81;从该基部81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且沿端壁65的内外两侧的端壁面弯曲的两个被锁定脚部82、83;以及从基部81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沿端壁65的双方的侧壁面弯曲的与插座连接器1的屏蔽部件50的屏蔽舌片55接触的两个屏蔽连接部84。这样,锁定金属件80沿插头侧外壳60的端壁面以及侧壁面而在金属板的板厚方向上弯曲,由此,实现了锁定金属件80本身的加强、以及向插头侧外壳60的安装强度的提高。
上述两个被锁定脚部82、83中,将位于端壁65的内侧的端壁面侧的被锁定脚部称为“内侧被锁定脚部82”,将位于端壁65的外侧的端壁面侧的被锁定脚部称为“外侧被锁定脚部83”。图7是示出在图6中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左端侧)的锁定金属件80的图,图7(A)是立体图,图7(B)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这里,在图7(B)中,与图7(A)不同,示出了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卡止的状态。如图7(A)、图7(B)所示,内侧被锁定脚部82具有:与基部81连结、且朝上方(图2中的下方)延伸的内侧露出板部82A;以及在形成该内侧露出板部82A的上缘的内侧折返缘部82B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7(A)、图7(B)中的左侧)折返、且朝下方延伸的内侧被保持板部82C。另外,外侧被锁定脚部83具有:与基部81连结、且朝上方(图2中的下方)延伸的外侧露出板部83A;以及在形成该外侧露出板部83A的上缘的外侧折返缘部83B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7(A)、图7(B)中的右侧)折返、且朝下方延伸的外侧被保持板部83C。
在将锁定金属件80安装于插头侧外壳60的状态下,如图7(B)所示,该锁定金属件80的内侧露出板部82A以及外侧露出板部83A分别以与端壁65的内侧面以及外侧面形成为共面的方式露出。另外,如图7(A)所示,内侧被保持板部82C以及外侧被保持板部83C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缘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在利用插头侧外壳60将锁定金属件80压入时进行压入保持的压入突部82C-1、83C-1。此外,压入突部除了设置于被保持板部82C、83C之外,还可以设置于露出板部82A、83A。另外,也可以取代被保持板部82C、83C而仅在露出板部82A、83A设置压入突部。
仔细观察图7(B)可知,内侧被锁定脚部82的内侧露出板部82A和内侧被保持板部82C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对置,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分别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部82D形成于相同位置。上述内侧被锁定脚部82的两个孔部82D的缘部(图7(A)、图7(B)中的下缘)相互配合,从而具有作为用于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卡止的内侧被锁定部82D-1的功能。另外,与内侧被锁定脚部82相同,外侧被锁定脚部83的外侧露出板部83A和外侧被保持板部83C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互对置,从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分别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部83D形成于相同位置。上述外侧被锁定脚部83的两个孔部83D的缘部(图7(A)、图7(B)中的下缘)相互配合,从而具有作为用于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卡止的外侧被锁定部83D-1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设置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端侧(图6中的左端侧)的锁定金属件80的内侧被锁定脚部82的内侧被锁定部82D-1、和设置于另一端侧(图6中的右端侧)的锁定金属件80的外侧被锁定部83D-1,被用作与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35B卡止的被锁定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一端侧的锁定金属件80的外侧被锁定脚部83的外侧被锁定部83D-1、和设置于另一端侧(图6中的右端侧)的锁定金属件80的内侧被锁定部82D-1不被用作被锁定部。
如上所述,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80而言,两个被锁定脚部82、83配置成沿着插头侧外壳60的各端壁65的内外两端壁面,在被锁定脚部82、83的任意一方都形成有被锁定部82D-1、83D-1。因此,即便使插座连接器1形成为将图5、图6所示的姿势左右反转而得的姿势,也能将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80与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锁定。在该情况下,将一端侧的锁定金属件80的外侧被锁定部83D-1以及另一端侧的内侧被锁定部82D-1用作被锁定部。
返回到对插头侧外壳60的说明。仔细观察图2可知,在端壁65的上壁面(图1、图6中的下表面),用于收纳锁定金属件80的基部81的凹部65A形成为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槽部与沿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槽部交叉那样的十字形的凹部。在端壁65的内侧的端壁面,用于收纳锁定金属件80的内侧被锁定脚部82的内槽部65B(也可参照图7(B))与上述凹部65A连续、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在端壁65的外侧的端壁面,用于收纳锁定金属件80的外侧被锁定脚部83的外槽部65C(也可参照图7(B))与上述凹部65A连续、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在端壁65的侧壁面、亦即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侧壁64的外表面的延长线上的面,用于收纳锁定金属件80的屏蔽连接部84的侧槽部65D与上述凹部65A连续、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而形成。
将被锁定脚部82、83分别从图2中的上方压入到内槽部65B以及外槽部65C内,由此将锁定金属件80安装于插头侧外壳60。在安装结束的状态下,锁定金属件80的基部81、内侧被锁定脚部82、外侧被锁定脚部83以及屏蔽连接部84分别被收纳于插头侧外壳60的凹部65A、内槽部65B、外槽部65C以及侧槽部65D内。另外,被保持板部82C、83C的压入突部82C-1、83C-1(均参照图7(A))夹入到内槽部65B以及外槽部65C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侧内缘,由此防止锁定金属件80脱落。
端子70通过使对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得的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如图1、图2所示,对于该端子70而言,通过一体模塑成型的方式而被保持于插头侧外壳60的各侧壁64,且在该侧壁64的长边方向上以相等间隔排列。该端子70具有:在与插头侧外壳60的底壁61相比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从侧壁64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笔直状的连接部71;以及与该连接部71连续并朝图2中的上方(图1中的下方)弯曲而被埋设保持于上述侧壁64的接触臂部72。该接触臂部72沿上述侧壁64的内侧面延伸,并以使该接触臂部72的板面与该侧壁64的内侧面形成为共面的方式朝接受部66露出。在该接触臂部72的露出的板面,以从板面凹陷的方式形成有接触凹部72A,该接触凹部72A用于接受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20的接触突部22A、且与该接触突部22A接触。
接下来,结合图1以及图6,对插座连接器1和插头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通过钎焊连接的方式而将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安装于各自对应的电路基板。接下来,如图1所示,使插座连接器1形成为接受部16朝向上方的姿势,并且,在该插座连接器1的上方,使插头连接器2的接受部66(参照图2)形成为朝向下方的姿势。
接下来,维持图1的姿势不变地使插头连接器2下降,使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部12从下方朝插头连接器2的接受部66内进入,并且使插头连接器2的周壁63从上方朝插座连接器1的接受部16内进入。其结果,使得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端子20的接触突部22A突出进入到插头连接器2的端子70的接触凹部72A内,从而实现端子彼此的电接触。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两个锁定金属件80的下端分别与处于锁定位置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35B(图6中由实线示出)的上缘(倾斜缘)抵接,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以朝向另一端侧(图6中的右端侧)的按压力对该锁定部35A、35B进行按压。对于锁定部35A、35B而言,若受到上述按压力,则如图6中虚线所示,与立起部32A、32B一起朝另一端侧移动(后退),分别被收纳于第一突壁槽部18D内、第二端壁槽部18C内并到达锁定解除位置。此时,锁定部35A、35B的移动因弹性变形部件40的弹性变形(压缩)、亦即弹性臂部41、42的朝向另一端侧的弹性变形而被允许。
如上所述,使锁定部35A、35B到达锁定解除位置,由此允许插头连接器2进一步下降。而且,如图6所示,若一端侧(图6中的左端侧)的锁定金属件80的内侧被锁定脚部82的孔部82D、以及另一端侧(图6中的右端侧)的锁定金属件80的外侧被锁定脚部83的孔部83D到达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35B的位置,则该锁定部35A、35B被从上述的按压力释放。其结果,弹性变形部件40的弹性臂部41、42以减小弹性变形量的方式朝一端侧复原而恢复至最初的锁定位置。如图6中的实线所示,返回到锁定位置的锁定部35A、35B分别朝上述孔部82D、83D内进入,相对于被锁定部82D-1、83D-1(参照图7(A)、图7(B))、亦即孔部82D、83D的下缘位于能够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卡止的位置而形成为锁定状态。
另外,如图8所示,对分别对应的插座连接器1的屏蔽部件50的屏蔽舌片55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进行按压而使它们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使得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80的屏蔽连接部84以接触压力与该屏蔽舌片55接触。
这样,使端子20、50彼此相互连接,将锁定金属件30、80彼此锁定,使得屏蔽舌片55与屏蔽连接部84相互连接,由此完成连接器嵌合动作。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即使意外地将插头连接器2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提拉,由于立起部32A、32B以及被限制部34A、34B各自的上缘与插座侧外壳10的限制面18D-2、18C-2、18B-2、18E-2抵接,所以也能限制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朝向上方的移动。其结果,能够维持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35B与锁定金属件80的被锁定部82D-1、83D-1的卡止状态,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锁定状态。
接下来,结合图6,对连接器拔出动作进行说明。在将处于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的连接器嵌合状态的插头连接器2拔出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另一端侧(图6中的右方)按压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解除操作部36而进行解除操作。若锁定解除操作部36受到作为解除操作力的朝向上述另一端侧的按压力,则弹性变形部件40在相同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而且,与在上述的连接器嵌合过程中说明的情况相同,弹性变形部件40以被压缩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使得锁定部35A、35B与立起部32A、32B一起朝上述另一端侧移动。
其结果,锁定部35A、35B被收纳于第一突壁槽部18D内、第二端壁槽部18C内而到达锁定解除位置(参照图6中的虚线),该锁定部35A、35B与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80的被锁定部82D-1、83D-1(参照图7(A)、图7(B))能够卡止的锁定状态被解除。而且,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提拉插头连接器2,由此将该插头连接器2轻松地拔出,从而完成了连接器拔出动作。
对于配套锁定金属件30而言,立起部32A、32B位于第一突壁槽部18D内、第二端壁槽部18C内,并且锁定部35A、35B从上述立起部32A、32B的上部突出而位于接受部16内。即,立起部32A、32B以及锁定部35A、35B在端子排列方向、亦即插座侧外壳的长边方向上位于该插座侧外壳10的范围内并在该范围内移动。因此,即使确保了锁定部35A、35B的较大的突出量,不论是否配置了锁定金属件30,也都能够容易地确保用于在原本存在的上述范围内允许该锁定部35A、35B以及立起部32A、32B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的空间,因此,能够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避免连接器的大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并未进行弯曲加工,而是维持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板面而制成配套锁定金属件30。因此,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只要确保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板厚的尺寸处于相同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方向上的侧壁14彼此之间的范围即可,所以,即使是在相同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方向上也能够避免连接器的大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弹性变形部件40的弹性变形而允许配套锁定金属件3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这样,通过设置不同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弹性变形部件40则无需使锁定部35A、35B本身具有弹性,因此,能够提高锁定部35A、35B本身的刚性以及强度,从而能够得到稳定的锁定状态。另外,通过增大锁定部35A、35B的突出量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该锁定部35A、35B的刚性以及强度,所以能够实现锁定状态的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80的两个被锁定脚部82、83配置成沿着插头侧外壳60的两端壁65的内外两端壁面,在被锁定脚部82、83的任意一方都形成有被锁定部82D-1、83D-1。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2并不局限于插座连接器1那样的、即锁定部35A、35B分别设置于突壁部12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端壁15的内侧的形态的连接器,锁定部能够进一步相对于在不同位置设置的配套连接器而锁定。
例如,在插座连接器具有从插座侧外壳的两端壁各自的内侧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突出的锁定部的情况下,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两端壁65的锁定金属件80的各外侧被锁定部83D-1被用作被锁定部。另外,在插座连接器不具有从插座侧外壳的突壁部的两端壁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突出的锁定部的情况下,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两端壁65的锁定金属件80的各内侧被锁定部82D-1被用作被锁定部。
另外,插座连接器是插座侧外壳的周壁整体嵌入到插头连接器2的接受部66内的连接器,在具有从上述插座侧外壳的两端壁各自的外侧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突出的锁定部的情况下,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两端壁65的锁定金属件80的各内侧被锁定部82D-1被用作被锁定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2,即使对于锁定部位置不同的各种形态的插座连接器,也能够通过一种锁定金属件80而选择性地将其锁定。其结果,能够扩大能够应对的配套连接器的形式的幅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80的上述被锁定部82D-1、83D-1在锁定金属件80的被锁定脚部82、83各自的两个板部、即露出板部82A、83A以及被保持板部82C、83C形成为在相同位置以相同直径贯通的孔部的缘部,所以,与仅在一个板部设置被锁定部的情况比较,能够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5A、35B卡止的部分的范围变为两个板厚的量而倍增,与此相应地,能够提高锁定状态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被锁定部设置于两个板部,但当然也可以将其设置于三个以上的板部,由此能够使锁定状态进一步稳定。另外,只要能够以一个板部的板厚尺寸便确保足够的锁定卡止量,那么还能够仅在露出板部82A、83A形成孔部、且将该孔部的缘部作为被锁定部。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80的被锁定部82D-1、83D-1设置于被锁定脚部82、83的孔部82D、83D的缘部,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被锁定部形成为从被锁定脚部的板面突出的凸部,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图9是将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利用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成直角的面上的截面而示出了在端子排列方向的一端侧设置的插头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与插座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金属件的锁定状态。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02的形状而言,除了上述被锁定部182D、183D之外,其余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2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再加上“100”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锁定金属件180的被锁定部182D、183D形成为从被锁定脚部182、183的露出板部182A、183A的板面突出的凸部。上述被锁定部182D、183D例如通过对露出板部182A、183A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如图9所示,上述被锁定部182D、183D在设置于插座连接器10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130的锁定部135A、135B的下方位置,设置成能够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与该锁定部135A、135B卡止。
插头连接器的被锁定部的形状不限定于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孔部、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凸部,例如可以不将被锁定脚部的露出板部贯通而是形成为从该露出板部的板面凹陷的凹部。在这样的方式中,形成该凹部的内壁面中的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插头连接器从上方嵌合的情况下,为下侧内壁面)作为被锁定部而发挥功能。
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配套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的下缘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成直角地延伸,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具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随着趋向前端而朝上方倾斜的倾斜缘。当以该方式将倾斜缘设置于锁定部的情况下,若在拔出连接器时以恒定量以上的拔出力朝上方提拉插头连接器,则上述被锁定部从下方与处于锁定位置的上述锁定部的倾斜缘(下缘)抵接,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朝锁定解除位置按压该锁定部。其结果,因弹性变形部件或者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而允许上述锁定部的朝向锁定解除位置的移动,锁定状态得以解除,因此,能够将插头连接器拔出。即,仅通过提拉插头连接器的操作便能够拔出该插头连接器,所以无需将锁定解除操作部设置于配套锁定金属件。这样的方式优选应用于锁定强度不太大的连接器。另外,当取代锁定部的下缘而在被锁定部的上缘部、或者在被锁定部的上缘部以及锁定部的下缘设置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随着趋向锁定部侧而朝下方倾斜的倾斜缘时,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以及插座连接器设为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但是,两连接器的种类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与线缆连接的线缆用电连接器。
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配套锁定部件以及弹性变形部件形成为金属件,但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例如由树脂形成配套锁定部件以及弹性变形部件。
Claims (3)
1.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以能够插拔的方式与配套连接器嵌合连接,该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以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一个方向为长边方向而延伸;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以上述长边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该外壳;以及锁定金属件,该锁定金属件被上述外壳保持,上述外壳具有:底壁,该底壁在相对于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延伸;以及周壁,该周壁从该底壁沿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立起,上述周壁具有: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以及端壁,该端壁沿相对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将上述侧壁的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彼此连结,被上述周壁包围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接受配套连接器的接受部,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锁定金属件通过使金属板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该锁定金属件具有:基部,该基部配置于与配套连接器对置的外壳的端壁的上壁面;以及大致形成为相同形状的两个被锁定脚部,该两个被锁定脚部通过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上述基部的两侧缘延伸、且沿上述端壁的内外两侧的端壁面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形成,所述锁定金属件形成有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相对于被安装于配套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部件的锁定部卡止的被锁定部,该被锁定部在两个上述被锁定脚部形成有孔部、凹部或者凸部中的任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锁定金属件还具有两个连接部,该两个连接部从基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且与配套连接器的屏蔽部件接触,并且,该两个连接部分别沿外壳侧壁的外表面上位于端子排列方向的延长线上的端壁的两个侧壁面而在板厚方向上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被锁定脚部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折曲的两层重叠形状,被锁定部是由将这两层贯通的孔部形成的该孔部的缘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87848 | 2013-04-18 | ||
JP2013087848A JP5872503B2 (ja) | 2013-04-18 | 2013-04-18 | 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12947A CN104112947A (zh) | 2014-10-22 |
CN104112947B true CN104112947B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17096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52753.4A Active CN104112947B (zh) | 2013-04-18 | 2014-04-16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872503B2 (zh) |
CN (1) | CN10411294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56835B2 (ja) * | 2014-11-14 | 2017-01-1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及び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JP6281539B2 (ja) * | 2015-07-29 | 2018-02-2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
JP6464270B2 (ja) * | 2015-08-05 | 2019-02-06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プラグコネクタ |
JP6651427B2 (ja) * | 2016-09-08 | 2020-02-19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6696933B2 (ja) * | 2016-09-08 | 2020-05-20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CN107809017B (zh) * | 2016-09-08 | 2020-07-0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JP6772106B2 (ja) * | 2017-06-06 | 2020-10-21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6835687B2 (ja) * | 2017-08-29 | 2021-02-24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WO2020162548A1 (ja) * | 2019-02-07 | 2020-08-1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該電気コネクタの検査方法 |
JP6962344B2 (ja) * | 2019-03-15 | 2021-11-05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端子台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38103A (zh) * | 2004-08-20 | 2006-02-22 | Smk株式会社 | 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 |
CN201130764Y (zh) * | 2007-11-29 | 2008-10-0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CN101764312A (zh) * | 2008-12-25 | 2010-06-30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 |
CN101834377A (zh) * | 2009-03-10 | 2010-09-15 | 本多通信工业株式会社 | 低背式电连接器 |
JP2011065861A (ja) * | 2009-09-17 | 2011-03-31 | Molex Inc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係合解除治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100240A (ja) * | 2004-08-31 | 2006-04-13 | Kyocera Elco Corp |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
-
2013
- 2013-04-18 JP JP2013087848A patent/JP5872503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4-16 CN CN201410152753.4A patent/CN10411294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38103A (zh) * | 2004-08-20 | 2006-02-22 | Smk株式会社 | 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 |
CN201130764Y (zh) * | 2007-11-29 | 2008-10-08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CN101764312A (zh) * | 2008-12-25 | 2010-06-30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 |
CN101834377A (zh) * | 2009-03-10 | 2010-09-15 | 本多通信工业株式会社 | 低背式电连接器 |
JP2011065861A (ja) * | 2009-09-17 | 2011-03-31 | Molex Inc |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係合解除治具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12947A (zh) | 2014-10-22 |
JP5872503B2 (ja) | 2016-03-01 |
JP2014212040A (ja) | 2014-1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12947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112948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05576409B (zh) | 插塞式连接器 | |
CN105322369B (zh)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3811886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6385815B2 (ja)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
CN10490106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81192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241972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安装体 | |
CN107809037B (zh)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07809017B (zh)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12018535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2019114355A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
CN109004459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305165B (zh)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
KR20190137502A (ko) | 리셉터클 커넥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