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05165B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05165B CN105305165B CN201510411513.6A CN201510411513A CN105305165B CN 105305165 B CN105305165 B CN 105305165B CN 201510411513 A CN201510411513 A CN 201510411513A CN 105305165 B CN105305165 B CN 1053051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lock
- circuit board
- locking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18199 S phase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77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使连接器彼此的锁止变得可靠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外壳(10)在至少一方的端部且在相对于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对两个锁止件(40)保持,将金属板部件屈曲而制成锁止件(40),该锁止件(40)具有由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板部形成的基部(41)、从该基部(4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朝向电路板侧延伸的脚部(42、43)、以及设置于基部(41)的缘部的端锁止部(47),脚部(42、43)固定于电路板以及外壳(10)的至少一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置在电路板的安装面上,以相对于该安装面呈直角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并供对象连接器插拔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能够相对于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进行锁止的锁止件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路板用电连接器,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插座连接器。在专利文献1中,插座连接器具备:具有由沿连接器的长边方向(后述的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以及沿相对于侧壁呈直角的短边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端壁构成的周壁的外壳、在该外壳的侧壁以上述长边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被排列保持的多个端子、以及安装于该周壁的屏蔽部件。该屏蔽部件具有沿着侧壁延伸的一对长边用屏蔽部件与沿着端壁延伸的一对短边用屏蔽部件,该长边用屏蔽部件与该短边用屏蔽部件互相彼此在端部接触,作为整体而形成为框状地安装于外壳的周壁。在上述短边用屏蔽部件设置有用于与插头连接器(对象连接器)进行锁止的锁止部(后述的板簧部)。
上述短边用屏蔽部件将金属板部件屈曲而被制成,并具有:沿着外壳的端壁的上表面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地延伸的上表面部、从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该上表面部的外侧缘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外侧的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垂下片、从上述上表面部的内侧缘部(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内侧的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两个板簧部(锁止部)、以及从上述上表面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侧面部。上述板簧部屈曲形成为用于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的作为对应锁止部的爪部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进行卡止的接触凸部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突出。
上述短边用屏蔽部件通过将垂下片以及侧面部压入分别形成于外壳的端壁以及侧壁的槽部而被安装于外壳。另外,该短边用屏蔽部件在尾部与形成于侧面部的下端的连接端部通过焊接固定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其中,尾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从垂下片的下缘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43703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在将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从插座连接器拔出时,该插头连接器的爪部(对应锁止部)与该插座连接器的短边用屏蔽部件的接触凸部(锁止部)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上卡止,其结果,针对上述短边用屏蔽部件的上表面部也作用有朝向上方的外力。由于上述短边用屏蔽部件的上表面部以遍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的较长的尺寸形成,所以若承受上述外力,则上述上表面部容易以朝向上方凸状弯曲的方式挠曲变形。这样的上表面部的挠曲变形存在导致锁止部彼此的无意的脱落、短边用屏蔽部件本身的损伤的担忧。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短边用屏蔽部件中,通过将设置于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的尾部固定于电路板,来克服上述上表面部的挠曲变形。但是,这意味着在该尾部产生与克服上述挠曲变形的力对应的较大的应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提供一种能够使连接器彼此的锁止变得可靠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为一种配置在电路板的安装面上,以相对于该安装面呈直角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供对象连接器插拔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该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具有以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被排列的端子以及锁止件;和对该端子以及锁止件进行排列保持的外壳,锁止件被保持于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外壳的端部,并能够相对于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进行锁止。
第一技术方案
在第一技术方案中,该电路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外壳在至少一方的上述端部且在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对两个锁止件进行保持,将金属板部件屈曲而制成锁止件,该锁止件具有由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板部形成的基部、从该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朝向电路板侧延伸的脚部、以及设置于上述基部的缘部的端锁止部,上述脚部固定于电路板以及外壳的至少一方。
第二技术方案
另外,在第二技术方案中,该电路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外壳在至少一方的上述端部且在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对两个锁止件进行保持,将金属板部件屈曲而制成锁止件,该锁止件具有由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板部形成的基部、从该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该基部的缘部分别朝向电路板侧延伸的脚部、以及设置于从上述基部的缘部延伸的脚部的端锁止部,上述脚部固定于电路板以及外壳的至少一方。
在第一技术方案以及第二技术方案中,在外壳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各端部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对两个锁止件进行保持。因此,与遍及外壳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设置有一个锁止件的情况相比,每个锁止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小。换言之,锁止件的基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变短,这意味着基部的挠曲变形时的臂长变短。因此,即使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锁止部与锁止件的端锁止部卡止,而对该锁止件的基部作用有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该基部也不容易在板厚方向上挠曲变形。另外,如上所述,若基部的挠曲变形时的该基部的臂长变短,则在被固定的脚部产生的应力变小。其结果,能够可靠地维持锁止部彼此的卡止状态。
在第一技术方案以及第二技术方案中,各锁止件也可以具有从位于至少一个脚部的电路板侧的端部延伸的固定部,并将该固定部固定于电路板的安装面。这样,通过在锁止件设置上述固定部,能够将上述固定部相对于安装面的安装面积确保为较大,从而能够将锁止件可靠地固定于电路板。
在第一技术方案以及第二技术方案中,各锁止件也可以具有从位于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延伸的脚部,并在该脚部的板面形成有侧方锁止部。这样,除了端锁止部之外,还设置有侧方锁止部,从而能够减少端锁止部的负担,进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基部的挠曲变形。另外,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主要通过端锁止部来克服使对象连接器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倾斜的拔出力,而且能够主要通过侧方锁止部来克服使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倾斜的拔出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连接器的无意的脱落。
在第一技术方案以及第二技术方案中,各锁止件也可以具有从位于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延伸的脚部、以及与该脚部相比在排列方向上位于内侧并与该脚部列队地设置的侧板部,并在该侧板部的板面形成有侧方锁止部。另外,在第一技术方案以及第二技术方案中,各锁止件也可以具有从位于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延伸的脚部、与该脚部相比在排列方向上位于内侧并与该脚部列队地设置的侧板部、以及从该侧板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地设置的侧方锁止部。
在第一技术方案以及第二技术方案中,锁止件也可以形成有用于将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锁止部向与上述锁止件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锁止引导面,该锁止引导面比外壳的表面突出,或者与该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
外壳由树脂等制成的情况较多,通常强度比锁止件低。如上所述,使上述锁止引导面比外壳的表面突出,或者与该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从而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对象连接器的对应锁止部与强度较高的锁止件的锁止引导面滑动接触而向上述锁止位置被引导。因此,上述对应锁止部不会与外壳滑动接触,因此能够避免该外壳的损伤。
在本发明中,外壳也可以在排列方向上对多个端子进行排列保持,多个端子具有信号端子以及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该信号端子的外侧的电源端子,锁止件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上述电源端子的外侧。
在本发明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中,由于两个锁止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排列地设置,所以与遍及外壳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设置有一个锁止件的情况相比,每个锁止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小。因此,锁止件的基部在板厚方向上难以挠曲,并且在被固定的脚部产生的应力变小,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连接器彼此的锁止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从上方嵌合于该插座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且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2(A)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插头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图2(B)是相对于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插座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且分别示出了排列方向中央位置上的剖面,在左半部示出了省略了外壳的状态,在右半部的下方位置示出了被该右半部保持的锁止件。
图3(A)是使图1的插头连接器上下反转来表示的立体图,图3(B)是省略图3(A)的插头连接器的外壳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且示出了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图4(A)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4(B)示出了连接器嵌合状态。
图5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且示出了锁止件的位置处的剖面,图5(A)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5(B)示出了连接器嵌合状态。
图6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且示出了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的剖面,图6(A)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6(B)示出了连接器嵌合状态。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从上方嵌合于该插座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且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8(A)是相对于图7的插座连接器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插头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图8(B)是相对于图7的插头连接器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插座连接器的剖视立体图,且分别示出了排列方向中央位置处的剖面,在左半部示出了省略了外壳的状态,在右半部的下方位置示出了被该右半部保持的锁止件。
图9(A)是使图7的插头连接器上下反转来表示的立体图,图9(B)是省略图9(A)的插头连接器的外壳来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相对于图7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且示出了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的剖面,图10(A)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10(B)示出了连接器嵌合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1、101…插座连接器;2、102…插头连接器;10、110…外壳;20、120…插座信号端子;30、130…插座电源端子;40、140…插座锁止件;41、141…基部;42…内侧脚部;70、170…插头锁止件;71、171…基部72、172…内侧脚部;73、173…外侧脚部;73A、173A…侧方被锁止部;73B、173B…侧方锁止引导面;74、174…侧板部;74A、174A…侧方被锁止部;43、143…外侧脚部;46、146…固定部;47、147…端锁止部;47A…端锁止引导面;48、148…侧方锁止部;48A、148A…侧方锁止引导面;44、144…侧板部;50、150…外壳;60、160…插头信号端子;74B、174B…侧方锁止引导面;79、179…端被锁止部;79A…端锁止引导面;140A…锁止脚部;140A-1…端锁止引导面;140B…固定部;170A…锁止脚部;170A-1…端锁止引导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以及从上方嵌合于该插座连接器的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且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是分别配置在不同的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且构成以相对于各电路板的安装面呈直角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为插拔方向的连接器组装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插头连接器2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即在图1中使插头连接器2朝向下方移动的方向作为“连接器嵌合方向”,将其相反方向、即图1中的朝向上方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拔出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相对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分别成为上述插头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方向”以及“连接器拔出方向”的相反方向。
插座连接器1的结构
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插座连接器1具有: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外壳10、以相对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外壳10的长边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通过一体模具成型而被排列保持于该外壳10的多个插座信号端子20、插座电源端子30以及插座锁止件40。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地区别插座信号端子20与插座电源端子30的情况下,将这些端子总称为“插座端子20、30”。另外,针对上述排列方向的“排列”,在从外壳10的短边方向观察时,插座端子20、30以及插座锁止件40只要设置于在上述长边方向上相互不同的位置即可,不要求在从该长边方向观察时,插座端子20、30以及插座锁止件40设置于同一位置。
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插座信号端子20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外壳10的中央附近范围内,设置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呈对称的两列,在各列排列有两个。插座电源端子30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排列范围而设置于插座信号端子20双方的外侧位置。另外,插座锁止件40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插座端子20、30的排列范围而在插座端子20、30双方的外侧位置设置于外壳10的端部。以下,针对外壳10,将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插座端子20、30的排列范围的外侧的部分称为“端部”。插座连接器1以图1所示的姿势配置安装于电路板上。
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外壳10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具有相对于作为安装对象面的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平行的底面并以上述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的底壁11(参照图2(B))、沿上述排列方向延伸并且从底壁11向上方立起的突壁12、以及从底壁11立起并包围突壁12的周壁13。该周壁13具有相互对置并沿上述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14、以及将该两个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并沿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壳10的短边方向)延伸的两个端壁15。在周壁13与突壁12之间向上方开口的矩形环状的空间形成用于接受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的接受部16。
底壁1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端部位置形成有从底面凹陷的底凹部11A。突壁12以从突壁12的侧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凹陷并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与插座信号端子20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信号端子槽部12A,而且在与插座电源端子30对应的位置贯通形成有电源端子槽部12B(参照图4(A)、图4(B))。以下,在不需要特别地区别时,将信号端子槽部12A以及电源端子槽部12B总称为“端子槽部12A、12B”。端子槽部12A、12B对分别形成于插座端子20、30的后述的弹性臂部22、32进行收容。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电源端子槽部12B形成为槽宽尺寸(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尺寸)比信号端子槽部大。
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外壳10形成为上述排列方向上的端部比插座端子20、30的排列范围的部分高。在侧壁14的内表面(位于接受部16侧的面)的上部形成有越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的侧方引导面14A。该侧方引导面14A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将插头连接器2朝向接受部16内引导。另外,在该侧壁14的内表面的后述的插座锁止件40的侧方锁止部48的下方位置形成有从该内侧面凹陷的侧方凹部14B,该侧方凹部14B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接受插头锁止件70的侧方被锁止部73A(参照图4(B))。
在端壁15的内表面(位于接受部16侧的面)的上部形成有越朝向排列方向内侧越向下方倾斜的端引导面15A。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端引导面15A的上缘以及下缘位于与侧方引导面14A的上缘以及下缘相同的高度。该端引导面15A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将插头连接器2朝向接受部16内引导。另外,在该端壁15的内表面的后述的插头锁止件70的端被锁止部79的下方位置形成有从该内表面凹陷的端凹部15B,该端凹部15B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接受插头锁止件70的端被锁止部79(参照图6(B))。
图2(A)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插头连接器2的剖面立体图,图2(B)是相对于图1的插头连接器2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插座连接器1的剖面立体图。在该图2(A)、图2(B)中,示出了上述排列方向中央位置处的剖面,在左半部示出了省略了外壳的状态,在右半部的下方位置示出了被该右半部保持的锁止件。另外,在图2(A)、图2(B)的左半部中,为了便于说明,与图1相比以放大端子彼此的间隔以及端子与锁止件的间隔的方式进行图示。
以下,基于图1与图2(B)对插座信号端子20、插座电源端子30以及插座锁止件40的结构进行说明。将带状的金属板条片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插座信号端子20,该插座信号端子20具有:沿着外壳的底壁11且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基底部21、从该基底部21的突壁12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延伸的弹性臂部22、在基底部21的侧壁14侧的端部在朝向上方延伸后朝向下方折返的倒U字状的被保持部23、以及从该被保持部23的下端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连接部24。
基底部2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包含接受部16的范围延伸,并通过一体模具成型保持于底壁11(也参照图4(A))。另外,该基底部21的上表面朝向接受部16内露出。弹性臂部22收容于突壁12的信号端子槽部12A内,并能够在其板厚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弹性位移。该弹性臂部22的作为自由端侧的上端侧部分朝向侧壁14凸状弯曲而形成为用于与后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60接触的接触突部22A。弹性臂部22的接触突部22A的弯曲顶部在自由状态下从外壳10的信号端子槽部12A突出而位于接受部16内(参照图5(A))。
被保持部23具有:从基底部21的侧壁14侧的端部沿着该侧壁14的内表面朝向上方延伸的内侧臂部23A、从该内侧臂部23A的上端连续且在比该内侧臂部23A更靠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位置朝向下方折返的过渡部23B、以及经由该过渡部23B朝向下方延伸的外侧臂部23C,被保持部23通过一体模具成型保持于侧壁14。
内侧臂部23A朝向接受部16内露出,并以在其上端附近位置与接触突部22A对置的方式形成有朝向突壁12侧突出的突起状的锁止突部23A-1。该锁止突部23A-1例如通过冲压加工等被形成,其宽度尺寸(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尺寸)比内侧臂部23A的宽度尺寸小。该锁止突部23A-1通过与后述的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60的被锁止台阶部61A-1卡止,来维持连接器嵌合状态并防止连接器的脱离,并且通过在与该被锁止台阶部61A-1卡止时接触而与其电导通,也起到辅助上述接触突部22A的作用。
过渡部23B朝向上方凸状弯曲,该过渡部23B的上表面从侧壁14露出。外侧臂部23C不从侧壁14露出而埋设保持于该侧壁14内(也参照图4(A))。如在图2(B)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该外侧臂部23C的下部的宽度尺寸(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尺寸)比上部的宽度尺寸小。
连接部24在与基底部21相同的高度位置从外侧臂部23C的下端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且自由端侧部分向外壳外延伸。该连接部24焊接连接于电路板的对应电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插座电源端子30,在与插座信号端子20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对该插座信号端子20中的附图标记添加了“10”的附图标记。该插座电源端子30形成放大前文所述的插座信号端子20整体的宽度尺寸(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尺寸)的形状。另外,在插座电源端子30的内侧臂部33A沿该内侧臂部33A的宽度方向排列形成有两个锁止突部33A-1。
另外,内侧臂部33A在上端侧的弯曲部分(位于比上述两个锁止突部33A-1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设置于后述的插头锁止件70的作为对应锁止部的侧方被锁止部74A向与锁止突部33A-1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侧方锁止引导面33A-2。该侧方锁止引导面33A-2与外壳10的侧壁14的上部的表面相互结合而形成一个弯曲面。换言之,侧方锁止引导面33A-2以与侧壁14的上部的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方式露出。
如在图2(B)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插座锁止件40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外壳10的各端部各设置有两个。具体而言,两个插座锁止件40在外壳10的各端部且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呈相互对称的姿势地邻接。
如在图2(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将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插座锁止件40,该插座锁止件40具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基部41、从该基部4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内侧脚部42、从基部4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下方延伸的外侧脚部43、位于比该外侧脚部43更靠上述排列方向内侧的侧板部44、沿上述排列方向延伸并将外侧脚部43以及侧板部44的下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45、从外侧脚部43、连结部45以及侧板部44的下缘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固定部46、设置于基部41的缘部的端锁止部47、以及设置于侧板部44的上缘的侧方锁止部4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端锁止部47之外,还设置有侧方锁止部48,从而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主要通过端锁止部47来克服使插头连接器2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倾斜的拔出力,而且能够主要通过侧方锁止部48来克服使插头连接器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倾斜的拔出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连接器1、2彼此的无意的脱离。另外,在仅通过端锁止部47能够充分地克服连接器1、2彼此的无意的拔出力的情况下,无需设置侧方锁止部48。
基部41由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板部形成,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从侧壁14的位置遍及至端壁15的中央位置地延伸。如在图1以及图2(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基部41在外壳10的端壁15的上下方向上且在端引导面15A的下缘附近的高度位置埋设于该端壁15内。
内侧脚部42延伸至与底壁11的底面相同的高度位置,并通过除了其下端部之外的部分埋设保持于端壁15。该内侧脚部42的下端部从底凹部11A突出,并通过焊接连接固定于电路板的对应部。另外,该内侧脚部42在与外侧脚部43背离的一侧的板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呈台阶状凹陷的台阶部42A。在与外壳10一体模具成型时,树脂流入该台阶部42A并在该台阶部42A固化,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内侧脚部42从外壳10脱离。
外侧脚部4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插座端子20、30的外侧臂部23C、33C相同的位置延伸至与底壁11的底面相同的高度位置。侧板部44也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插座端子20、30的外侧臂部23C、33C相同的位置、即与外侧脚部43相同的位置延伸至与底壁11的底面相同的高度位置。连结部45沿上述排列方向延伸并将外侧脚部43以及侧板部44的下部的对置缘部彼此连结。外侧脚部43、侧板部44以及连结部45呈形成相对于侧壁14的侧面平行的一个平坦面的板部,并通过除了其下端部之外的部分埋设保持于侧壁14。
固定部46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且在外侧脚部43、侧板部44以及连结部45的下缘被屈曲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在其下表面通过焊接连接固定于电路板的对应部。这样设置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固定部46,从而能够将固定部46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的安装面积确保为较大,进而能够将锁止件40可靠地固定于电路板。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46遍及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外侧脚部43、侧板部44以及连结部45的范围的整个区域地延伸,但只要能够确保充分的固定强度,则固定部未必需要形成于上述范围的整个区域,也可以形成于该范围的一部分。此时,在提高端锁止部47中的锁止强度这点,优选形成于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包含外侧脚部43的范围,另外,在提高侧方锁止部48中的锁止强度这点,优选形成于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包含侧板部44的范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46形成为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但除此之外,也可以形成为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固定部46设置为从内侧脚部42以及外侧脚部43中的外侧脚部43的下端延伸,但也可以替代该外侧脚部43、或者与该外侧脚部43一同形成有从内侧脚部42的下端延伸的固定部。此时,固定部从内侧脚部42的下端延伸的方向可以是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以及外侧的任一个。
端锁止部47设置于沿基部4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两侧缘部中的位于接受部16侧的内侧缘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中间位置。该端锁止部47形成为从上述内侧缘部朝向下方屈曲,如在图1以及图2(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在端壁15的端引导面15A的下缘附近的高度位置从该端壁15的内表面露出而位于接受部16内。对于该端锁止部47而言,在与插头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该端锁止部47的下表面(断裂面)位于能够相对于后述的插头锁止件70的端被锁止部79在上方进行卡止的位置,从而与作为对应锁止部的该端被锁止部79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互相锁止(参照图6(B))。
另外,端锁止部47在上端侧的弯曲部分形成有用于将插头锁止件70的端被锁止部79向与端锁止部47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端锁止引导面47A。如在图1以及图2(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端锁止引导面47A从端壁15的端引导面15A突出(也参照图6(A))。
侧方锁止部48形成为具有与侧板部44相同的宽度尺寸(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尺寸),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的位置以从该侧板部44的上缘朝向下方折返的方式屈曲。如在图1以及图2(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侧方锁止部48在与端锁止部47相同的高度位置从外壳10的侧壁14的内表面露出而位于接受部16内。对于该侧方锁止部48而言,在与插头连接器2嵌合的状态下,该侧方锁止部48的下表面(断裂面)位于能够相对于插头锁止件70的侧方被锁止部73A在上方进行卡止的位置,从而与作为对应锁止部的该侧方被锁止部73A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互相锁止(参照图5(B))。
另外,侧方锁止部48在上端侧的弯曲部分形成有用于将插头锁止件70的侧方被锁止部73A向与侧方锁止部48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侧方锁止引导面48A。如在图1以及图2(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侧方锁止引导面48A从侧壁14的侧方引导面14A突出(也参照图5(A))。
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
接下来,基于图1~图3(A)、图3(B)对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A)是使图1的插头连接器2上下反转来表示的立体图,图3(B)是省略图3(A)的插头连接器2的外壳50来表示的立体图。插头连接器2具有适合插座连接器1的接受部16的框状的嵌合部(参照图3(A)),该嵌合部嵌入接受部16内,从而连接器1、2彼此被嵌合连接。插头连接器2具有:形成大致长方体外形的外壳50、以相对于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平行的外壳50的长边方向作为排列方向并通过一体模具成型而被排列保持于该外壳50的多个插头信号端子60以及插头锁止件70。
外壳50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具有:具有相对于作为安装对象面的电路板(未图示)的安装面平行的底面并以上述排列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延伸的底壁51、以及从该底壁51向下方(在图3(A)中为上方)立起的作为嵌合部的周壁53。该周壁53具有相互对置并沿排列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54、以及将该两个侧壁54的端部彼此连结并沿相对于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壳50的短边方向)延伸的两个端壁55。被周壁53包围并向图1中的下方(在图3(A)中为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用于接受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的接受部56(参照图3(A))。
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底壁5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且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端部位置形成有从底面凹陷的底凹部51A。另外,如在图1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在端壁55的外表面以在后述的插头锁止件70的端被锁止部79的上方位置(在图3(A)中为下方位置)从上述外表面凹陷的方式形成有用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接受插座锁止件40的端锁止部47的被锁止凹部55A。
将带状的金属板条片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插头信号端子60,插头信号端子6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呈对称的两列,并在沿该外壳50的长边方向排列的状态下保持于该外壳50。如在图2(A)以及图3(B)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该插头信号端子60具有:保持于侧壁54的U字状的U字状部61、以及从该U字状部61的两个臂部中的位于接受部56侧一方的臂部(后述的内侧臂部61C)的图2(A)中的上端(图3(B)中的下端)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并连接于电路板的对应电路部的连接部62。如在图2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插头信号端子60在U字状部61通过与外壳50的一体模具成型而被保持。
U字状部61是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突入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弹性臂部22与内侧臂部23A之间的部分(参照图4(B)),并以从下方(图3(A)中的上方)跨越侧壁54的方式埋设于该侧壁54(也参照图4(A)、图4(B))。如在图4(A)、图4(B)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该U字状部61具有:沿着侧壁54的外表面向下方延伸的外侧臂部61A、从该外侧臂部61A的下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位置朝向上方折返的过渡部61B、以及经由该过渡部61B朝向上方延伸的内侧臂部61C。U字状部6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插座端子20的接触突部22A与锁止突部23A-1的间隔稍大。
U字状部61的外侧臂部61A的板面从侧壁54的外表面露出,并在该露出的板面形成有呈台阶状并沿该外侧臂部61A的宽度方向(上述排列方向)延伸的被锁止台阶部61A-1,该被锁止台阶部61A-1与插座信号端子20的锁止突部23A-1卡止。过渡部61B朝向下方凸状弯曲,且该过渡部61B的下表面从侧壁54露出。U字状部61的内侧臂部61C的板面从侧壁54的内表面朝向接受部56露出,该露出的板面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接触突部22A通过压接而接触的对应接触部。
如在图2(A)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连接部62从内侧臂部61C的上端沿着底壁51的底面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并向外壳50外延伸,从而能够焊接连接于电路板的对应电路部。
插头锁止件70以与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锁止件40对应的方式在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外壳10的各端部各设置有两个。具体而言,两个插头锁止件70在外壳50的各端部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呈相互对称的姿势地邻接。该插头锁止件70除了与插座连接器1的锁止件40进行锁止的锁止功能之外,也具有作为与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电源端子30接触而电导通的电源端子的功能。
将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屈曲而制成插头锁止件70,如图2(A)所示,插头锁止件70具有: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基部71、从该基部7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内侧脚部72以及外侧脚部73、位于比该外侧脚部73更靠上述排列方向内侧的侧板部74、将外侧脚部73以及侧板部74的上部(在图3(A)、图3(B)中为下部)彼此连结的连结部75、在侧板部74的下端朝向上方折返的过渡部76、经由该过渡部76朝向上方延伸的接触板部77、在该接触板部77的上缘被屈曲而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部78、以及设置于基部71的缘部的端被锁止部79。另外,在外侧脚部73以及侧板部74的外侧的板面分别形成有后述的侧方被锁止部73A、74A。
基部71由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板部形成,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从侧壁54的位置遍及至端壁55的中央位置地延伸。如在图3(A)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基部71在外壳50的端壁55的上表面(在图1、图2(A)中为下表面)露出,该基部71的上表面与端壁55的上表面相互结合而形成一个平面。换言之,基部71以基部71的上表面与端壁55的上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方式露出。
内侧脚部72从该基部7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在图3(B)中为下方)延伸至与底壁51的底面相同的高度位置,并通过除了其上端部之外的部分埋设保持于端壁55。如在图1以及图2(A)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内侧脚部72的上端部向底凹部51A内突出,并通过焊接连接固定于电路板的对应部。另外,内侧脚部72在与外侧脚部73背离的一侧的板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呈台阶状凹陷的台阶部72A(参照图5(A)、图5(B))。在与外壳50一体模具成型时,树脂流入该台阶部72A并在该台阶部72A固化,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内侧脚部72从外壳50脱离。
外侧脚部73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插头信号端子60的外侧臂部61A相同的位置,从该基部7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朝向上方(在图3(B)中为下方)延伸。该外侧脚部73也朝向排列方向内侧延伸,并在外表面(与内侧脚部72背离的一侧的板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中间位置遍及上述排列方向整个区域地延伸的台阶状的侧方被锁止部73A。该侧方被锁止部73A在与插座连接器1嵌合的状态下,位于插座锁止件40的侧方锁止部48的下方,从而与作为对应锁止部的该侧方锁止部48互相锁止(参照图5(B))。
另外,如在图3(A)、图3(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外侧脚部73在上端侧的弯曲部分(在图3(A)、图3(B)中,为位于比侧方被锁止部73A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插座锁止件40的侧方锁止部48向与侧方被锁止部73A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侧方锁止引导面73B。如在图3(A)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侧方锁止引导面73B以与外壳50的侧壁54的上部的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方式露出。
侧板部74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插头信号端子60的外侧臂部61A相同的位置即与外侧脚部73相同的位置,朝向上方(在图3(B)中为下方)延伸。在该侧板部74的外表面形成有在与外侧脚部73的侧方被锁止部73A相同的高度位置遍及上述排列方向整个区域地延伸的台阶状的侧方被锁止部74A。该侧方被锁止部74A在与插座连接器1嵌合的状态下,位于插座电源端子30的两个锁止突部33A-1的下方,从而与作为对应锁止部的该锁止突部33A-1互相锁止。
另外,如在图3(A)、图3(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侧板部74在上端侧的弯曲部分(在图3(A)、图3(B)中,为位于比侧方被锁止部74A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插座电源端子30的两个锁止突部33A-1向与侧方被锁止部74A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侧方锁止引导面74B。如在图3(A)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侧方锁止引导面74B以与外壳50的侧壁54的上部的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方式露出。
连结部75沿上述排列方向延伸并将外侧脚部73以及侧板部74的上部(在图3(A)、图3(B)中为下部)的对置缘部彼此连结。外侧脚部73、侧板部74以及连结部75呈形成相对于侧壁54的侧面平行的一个平坦面的板部,且该板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的板面从该侧壁54露出。
过渡部76以从侧板部74的下端(在图3(A)中为上端)在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位置朝向上方折返的方式被屈曲,并朝向下方(在图3(A)中为上方)凸状弯曲,从而该过渡部76的下表面从侧壁54露出(参照图3(A))。接触板部77沿着侧壁54的内表面朝向上方延伸,且该接触板部77的内表面(从侧板部74背离的一侧的板面)从侧壁54的内表面露出。接触板部77的上述内表面形成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电源端子30的接触突部32A通过压接而接触的对应接触部。
连接部78在与外壳50的底壁51的底面相同的高度位置从接触板部77的上端(在图3(A)、图3(B)中为下端)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呈直线状延伸,且自由端侧部分向外壳外延伸。该连接部78焊接连接于电路板的对应电路部。
端被锁止部79设置于沿基部7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两侧缘部中的位于从接受部56背离的一侧的外侧缘部。该端被锁止部79形成为从上述外侧缘部朝向上方(在图3(A)、图3(B)中为下方)屈曲,并如在图1以及图3(A)、图3(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从外壳50的端壁55的外表面露出。对于该端被锁止部79而言,在与插座连接器1嵌合的状态下,该端被锁止部79的上表面(断裂面)位于后述的插座锁止件40的端锁止部47的下方,从而与作为对应锁止部的该端锁止部47互相锁止(参照图6(B))。
另外,如在图3(A)、图3(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端被锁止部79在上端侧的弯曲部分形成有用于将插座锁止件40的端锁止部47向与端被锁止部79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端锁止引导面79A。如在图3(A)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端锁止引导面79A从端壁55的上部的表面突出(也参照图6(A))。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头锁止件70除了作为锁止件的功能之外,还具有作为电源端子的功能,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省略连结部75,而设置具有作为电源端子的功能的其他部件(具有侧板部74、过渡部76、接触板部77以及连接部78的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锁止件70除了连接部78之外,未设置有用于焊接固定于电路板的对应部的固定部,但例如也可以以从内侧脚部72以及外侧脚部73的至少一方的脚部的端部(电路板侧的端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上述的固定部。此时,固定部延伸的方向也可以是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以及外侧的任一个。
连接器的嵌合动作
接下来,基于图1以及图4~图6对连接器1、2的嵌合动作进行说明。图4以及图5是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的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图4示出了插座信号端子的位置处的剖面,而且图5示出了插座锁止件的位置处的剖面。图6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且示出了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的剖面。另外,图4(A)、图5(A)、图6(A)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而且图4(B)、图5(B)、图6(B)示出了连接器嵌合状态。
首先,将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端子20、30的连接部24、34焊接连接于电路板的对应电路部,并且将插座锁止件40的内侧脚部42的下端部以及固定部46焊接连接于电路板的对应部,从而将插座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板。另外,将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60的连接部62以及插头锁止件70的连接部78焊接连接于其他的电路板的对应电路部,并且将插头锁止件70的内侧脚部72的图1中的上端部(在图3(A)、图3(B)中为下端部)焊接连接于上述其他的电路板的对应部,从而将插头连接器2安装于上述其他的电路板。
接下来,如在图1、图4(A)、图5(A)、图6(A)中能够观察的那样,使插座连接器1形成接受部16向上方开口的姿势,并且使插头连接器2形成接受部56向下方开口的姿势并向该插座连接器1的上方位置移动。然后,如在图1、图4(A)、图5(A)、图6(A)中利用箭头表示的那样,使插头连接器2向下方移动,而使该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嵌入插座连接器1的接受部16内。
此时,插座锁止件40的端锁止引导面47A以及侧方锁止引导面48A分别将插头锁止件70的端被锁止部79以及侧方被锁止部73A向与端锁止部47以及侧方锁止部48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另外,插座电源端子30的侧方锁止引导面33A-2将插头锁止件70的侧方被锁止部74A向与锁止突部33A-1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
另一方面,插头锁止件70的端锁止引导面79A以及侧方锁止引导面73B分别将插座锁止件40的端锁止部47以及侧方锁止部48向与端被锁止部79以及侧方被锁止部73A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另外,插头锁止件70的侧方锁止引导面74B将插座电源端子30的锁止突部33A-1向与侧方被锁止部74A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锁止引导面47A、48A、33A-2、79A、73B、74B从外壳10、50的表面突出,或者以与该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方式露出。因此,对象连接器的对应锁止部与未形成于外壳10、50而形成于强度比该外壳10、50高的锁止件40、70的上述锁止引导面滑动接触,从而向上述锁止位置被引导。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上述对应锁止部未与外壳10、50滑动接触,所以能够避免该外壳10、50的损伤。
若使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嵌入插座连接器1的接受部16内,则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信号端子60的U字状部61使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接触突部22A以及锁止突部23A-1之间扩张并突入插座信号端子20的接触突部22A以及锁止突部23A-1之间。而且,弹性臂部2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朝向内侧弹性位移。并且,若U字状部61的突入行进,则如图4(B)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接触突部22A与U字状部61的内侧臂部61C(对应接触部)通过压接而接触,并且锁止突部23A-1与该外侧臂部61A的被锁止台阶部61A-1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卡止。其结果,连接器1、2的信号端子20、60彼此电导通并且被相互锁止。
虽未图示,但插座连接器1的插座电源端子30与插头连接器2的插头锁止件70中的具有电源端子的功能的部分的接触以及锁止也以与针对信号端子20、60的上述的要点相同的要点来进行。其结果,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插座电源端子30的接触突部32A与插头锁止件70的接触板部77(对应接触部)通过压接而接触,并且插座电源端子30的锁止突部33A-1与插头锁止件70的侧板部74的侧方被锁止部74A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卡止。
另外,如图5(B)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插座锁止件40的侧方锁止部48在插头锁止件70的侧方被锁止部73A的上方且位于能够相对于该侧方被锁止部73A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进行卡止的位置。另外,如图6(B)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插座锁止件40的端锁止部47在插头锁止件70的端被锁止部79的上方且位于能够相对于该端被锁止部79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进行卡止的位置。其结果,插座锁止件40与插头锁止件70被相互锁止。这样,连接器1、2彼此的嵌合连接动作结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座连接器1的外壳10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各端部保持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锁止件40,另外,在插头连接器2的外壳50的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各端部保持有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邻接的两个锁止件70。因此,与遍及外壳10、50的连接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设置有一个锁止件的情况相比,每个锁止件40、70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小。换言之,锁止件40、70的基部41、7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变短,这意味着基部41、71的挠曲变形时的臂长变短。因此,即使锁止件40、70的端锁止部47以及端被锁止部79彼此卡止,而对上述基部41、71作用有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该基部41、71也不容易在板厚方向上挠曲变形。另外,若如上所述基部41、71的挠曲变形时的该基部41、71的臂长变短,则在被固定的脚部42、43、72、73产生的应力变小。其结果,也能够可靠地维持端锁止部47以及端被锁止部79彼此以及侧方锁止部48以及侧方被锁止部73A彼此的卡止状态(锁止状态)。
另外,锁止件40、70的各脚部42、43、72、73设置为从基部41、71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朝向电路板侧延伸,如现有那样,固定部未位于比基部更靠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外侧。因此,锁止件40、70进而连接器1、2不会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大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锁止件40、70的脚部42、43、72、73通过一体模具成型而固定于外壳10、50,并且内侧脚部42、72也进一步固定于电路板,但脚部42、43、72、73的固定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固定于外壳以及电路板的至少一方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锁止件40、70通过一体模具成型而保持于外壳10、50,但除此之外,例如也可以在外壳设置保持槽部并通过将锁止件压入该保持槽部内来保持该锁止件。此时,锁止件的各脚部被固定于外壳以及电路板的至少一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件40、70分别除了端锁止部47以及端被锁止部79之外还具有侧方锁止部48以及侧方被锁止部73A,但除此之外,也可以仅具有端锁止部。另外,当在锁止件仅设置端锁止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具有侧方锁止部的部件设置为与上述锁止件不同的其他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引导面47A、48A、73B从外壳10或者外壳50的表面突出,但除此之外,也可以以与该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方式露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止引导面33A-2、79A、74B以与外壳10、50的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方式露出,但除此之外,也可以从该表面突出。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虽将锁止件40、70的各自的端锁止部47以及端被锁止部79设置于基部41、71的缘部,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脚部从锁止件的基部的缘部延伸,并在该脚部设置有端锁止部,从而在该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部分标注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添加了“100”的附图标记。以下,以作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的锁止件的形状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101以及从上方嵌合于该插座连接器101的插头连接器102的立体图,且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8(A)是相对于图7的插座连接器101的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插头连接器102的剖面立体图,图8(B)是相对于图7的插头连接器102的上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插座连接器101的剖面立体图。在该图8(A)、图8(B)中,分别示出了排列方向中央位置处的剖面,在左半部示出了省略了外壳110、150的状态,在右半部的下方位置示出了被该右半部保持的锁止件140、170。另外,图9(A)是使图7的插头连接器102上下反转来表示的立体图,图9(B)是省略图9(A)的插头连接器102的外壳150来表示的立体图。
如在图8(B)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设置于插座连接器101的插座锁止件140呈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座锁止件40省略内侧脚部42,并且设置后述的锁止脚部140A以及固定部140B那样的形状。
基部141由相对于电路板的安装面平行的板部形成,并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如在图7以及图8(B)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基部141在外壳110的端壁115的上表面露出,该基部141的上表面以与端壁115的上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的方式露出。
如在图7以及图8(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锁止脚部140A从基部141的内侧缘部(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接受部116侧的缘部)朝向下方延伸。该锁止脚部140A在外壳110的端壁115的内侧端壁面(接受部116侧的壁面)露出,且该锁止脚部140A的板面与上述内侧端壁面形成同一水平面。在锁止脚部140A的上部的板面形成有向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内侧、即上述接受部116侧突出的突起状的端锁止部147。该端锁止部147例如通过冲压加工等而被形成,且其宽度尺寸(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锁止脚部140A的宽度尺寸小。
另外,锁止脚部140A在上端侧的弯曲部分(在图7以及图8(B)中位于比端锁止部147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插头连接器102的端被锁止部179向与端锁止部147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端锁止引导面140A-1。
如在图8(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固定部140B在锁止脚部140A的下缘被屈曲而在上述排列方向上向外侧延伸,并在其下表面通过焊接连接固定于电路板的对应部。这样,以从形成有端锁止部147的锁止脚部140A的下缘延伸的方式设置固定部140B,从而能够提高端锁止部147相对于插头锁止件170的端被锁止部179的锁止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40B的前端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比基部141的外侧缘部更靠内侧。换言之,固定部140B在上述排列方向上未延伸至比上述基部141更靠外侧,由此,能够避免上述排列方向上的插座锁止件140进而插座连接器101的大型化。
如在图8(A)以及图9(A)、图9(B)中能够良好地观察的那样,设置于插头连接器102的插头锁止件170呈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锁止件70设置后述的锁止脚部170A那样的形状。
如在图9(A)、图9(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锁止脚部170A从基部171的外缘部(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位于从接受部156背离的一侧的侧缘部)朝向下方(在图7以及图8(A)、图8(B)中为上方)延伸。该锁止脚部170A在外壳150的端壁155的外侧端壁面(与接受部156相反一侧的壁面)露出,且该锁止脚部170A的板面与上述外侧端壁面中的和该锁止脚部170A邻接的区域的面形成同一水平面。
如在图9(A)、图9(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在锁止脚部170A的上部的板面形成有向上述排列方向上的外侧突出的突起状的端被锁止部179。该端被锁止部179例如通过冲压加工等而被形成,且其宽度尺寸(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比锁止脚部170A的宽度尺寸小。
另外,锁止脚部170A在上端侧的弯曲部分(位于比端被锁止部179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将插座连接器101的端锁止部147向与端被锁止部179锁止的锁止位置引导的端锁止引导面170A-1。
另外,如在图9(A)、图9(B)中能够观察的那样,在锁止脚部170A的下端部形成有从两侧的侧缘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突出的突起170B。如在图9(A)中能够观察的那样,该突起170B与端壁155的被锁止凹部155A的侧缘部卡止,从而能够阻止向上方(在图7中为下方)的移动。通过设置该突起170B,能够提高端被锁止部179相对于插座锁止件140的端锁止部147的锁止强度。
图10是相对于图7的插座连接器101以及插头连接器102的连接器宽度方向呈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且示出了连接器宽度方向中央位置处的剖面,图10(A)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10(B)示出了连接器嵌合状态。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嵌合动作也以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连接器嵌合动作的要点相同的要点通过使插头连接器102的嵌合部(周壁153(参照图7))嵌入插座连接器101的接受部116来进行(图10(A)的箭头)。如图10(B)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插座锁止件140的端锁止部147在插头锁止件170的端被锁止部179的上方且位于能够相对于该端被锁止部179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进行卡止的位置。其结果,插座锁止件140与插头锁止件170被相互锁止。
在本实施方式中,端锁止部147从锁止脚部140A的板面突出而形成,而且端被锁止部179从锁止脚部170A的板面突出而形成,因此端锁止部147与端被锁止部179相互卡止的卡止面成为平滑的面。因此,与如第一实施方式的端锁止部47以及端被锁止部79那样使由断裂面(板厚面)形成的卡止面彼此卡止的情况相比,能够顺利地进行锁止解除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文所述,锁止引导面140A-1、170A-1与外壳110或者外壳150的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而露出。因此,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插座锁止件140的端锁止部147一边与插头锁止件170的端锁止引导面170A-1滑动接触,一边向锁止位置被引导,并且插头锁止件170的端被锁止部179一边与插座锁止件140的端锁止引导面140A-1滑动接触,一边向锁止位置被引导。其结果,不存在端锁止部147与插头连接器102的外壳150滑动接触、或端被锁止部149与插座连接器101的外壳110滑动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避免该外壳150、110的损伤。另外,锁止引导面140A-1、170A-1也可以从外壳110或者外壳150的表面突出。
Claims (8)
1.一种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配置在电路板的安装面上,以相对于该安装面呈直角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供对象连接器插拔,
所述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具有:
以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被排列的端子以及锁止件;和
对该端子以及锁止件进行排列保持的外壳,
锁止件被保持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外壳的端部,并能够相对于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进行锁止,
所述电路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外壳在至少一方的所述端部且在相对于所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对两个锁止件进行保持,
将金属板部件屈曲而分别制成两个锁止件,该两个锁止件分别具有由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的板部形成的基部、从该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朝向电路板侧延伸的脚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基部的缘部的端锁止部,
设置于两个锁止件的所述脚部固定于电路板以及外壳的至少一方。
2.一种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配置在电路板的安装面上,以相对于该安装面呈直角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而供对象连接器插拔,
所述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具有:
以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的一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被排列的端子以及锁止件;和
对该端子以及锁止件进行排列保持的外壳,
锁止件被保持于所述排列方向上的外壳的端部,并能够相对于对象连接器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进行锁止,
所述电路板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外壳在至少一方的所述端部且在相对于所述排列方向呈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邻接的位置对两个锁止件进行保持,
将金属板部件屈曲而分别制成两个锁止件,该两个锁止件分别具有由相对于所述安装面平行的板部形成的基部、从该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至少一方的端部以及该基部的缘部分别朝向电路板侧延伸的脚部、以及设置于从所述基部的缘部延伸的脚部的端锁止部,
设置于两个锁止件的所述脚部固定于电路板以及外壳的至少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锁止件具有从位于至少一个脚部的电路板侧的端部延伸的固定部,并将该固定部固定于电路板的安装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锁止件具有从位于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延伸的脚部,并在该脚部的板面形成有侧方锁止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锁止件具有从位于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延伸的脚部、以及与该脚部相比在排列方向上位于内侧并与该脚部列队地设置的侧板部,并在该侧板部的板面形成有侧方锁止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各锁止件具有从位于基部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延伸的脚部、与该脚部相比在排列方向上位于内侧并与该脚部列队地设置的侧板部、以及从该侧板部沿连接器宽度方向延伸地设置的侧方锁止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锁止件形成有锁止引导面,该锁止引导面用于将设置于对象连接器的对应锁止部向与所述锁止件的锁止位置引导,
该锁止引导面比外壳的表面突出或者与该表面形成同一水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路板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外壳在排列方向上对多个端子进行排列保持,
多个端子具有信号端子以及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该信号端子的外侧的电源端子,
锁止件在所述排列方向上位于所述电源端子的外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45838 | 2014-07-16 | ||
JP2014-145838 | 2014-07-16 | ||
JP2015020428A JP6051242B2 (ja) | 2014-07-16 | 2015-02-04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5-020428 | 2015-02-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05165A CN105305165A (zh) | 2016-02-03 |
CN105305165B true CN105305165B (zh) | 2018-10-02 |
Family
ID=552021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411513.6A Active CN105305165B (zh) | 2014-07-16 | 2015-07-14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05165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33884B2 (ja) * | 2007-03-01 | 2009-09-16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4365422B2 (ja) * | 2007-03-28 | 2009-11-18 | 京セラエルコ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を備える携帯端末 |
JP5250450B2 (ja) * | 2009-02-27 | 2013-07-31 |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5685216B2 (ja) * | 2012-03-29 | 2015-03-18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
-
2015
- 2015-07-14 CN CN201510411513.6A patent/CN105305165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05165A (zh) | 2016-0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178226B1 (ko) |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 |
CN104241951B (zh) | 带引导零件的电连接器 | |
CN104733897B (zh) | 电连接器 | |
JP6034339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KR101921117B1 (ko) |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 |
CN103384036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插塞式连接器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 |
CN105390838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03367978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塞式连接器 | |
JP2017162774A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JP6259003B2 (ja) | 回路基板用プラグ電気コネクタ | |
CN112018535A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5959704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およ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 |
CN105305165B (zh)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
JP6335362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6167205B2 (ja) |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 |
JP2016006783A (ja) |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2015028953A (ja) | 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