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97158B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97158B CN103597158B CN201280029228.2A CN201280029228A CN103597158B CN 103597158 B CN103597158 B CN 103597158B CN 201280029228 A CN201280029228 A CN 201280029228A CN 103597158 B CN103597158 B CN 1035971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breech lock
- stem
- axle
- lock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1/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 F16H21/1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all movement being in, or parallel to, a single plane
- F16H21/44—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all movement being in, or parallel to, a single plane for conveying or interconverting 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mo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60N2/01508—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 B60N2/01516—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1583—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using quick release attachments with locking mechanisms locking on transversal elements on the vehicle floor or rail, e.g. transversal ro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4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provided with a lock mechanism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back-res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2/00—Closure fasteners
- Y10T292/08—Bolts
- Y10T292/1043—Swinging
- Y10T292/1044—Multiple head
- Y10T292/1045—Operating means
- Y10T292/1047—Clos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过与杆状部啮合以及从杆状部(P1)上脱离而实现锁止和解锁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1),其包括:壳体(2),其局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的且具有允许所述杆状部插入的插入槽(2A)的第一部件、以及由第二材料制成的且用于接触所述杆状部(P1)的第二部件(闩锁(30)或加强板(20))构成。所述第二材料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材料的比重和弹性系数。举例来说,所述第一材料为树脂,而所述第二材料为金属。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锁紧装置,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固定车辆部件的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车体上的座椅包括设置在其座椅腿或其他部位上的锁紧装置,并通过该锁紧装置与固定在车体上的撞针(striker)之间的啮合固定在车体上。举例来说,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该锁紧装置被设置为诸如支承在底座中的闩锁和棘轮的旋转部件。一般而言,底座、锁紧装置所使用的闩锁和棘轮由钢材制成。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号:431821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如果闩锁、棘轮以及容纳闩锁和棘轮的壳体由同一种材料制成,即钢材,则会使锁紧装置的重量过大。
另一方面,减少锁紧装置的重量会降低锁紧装置各组成部件的耐用性和刚性。
此外,还会在由钢材制成的闩锁和棘轮接触到钢制壳体时引起金属撞击声。这一金属撞击声不仅会在操纵锁紧装置时出现,还会在车体振动时出现,而且在设置有锁紧装置的某些位置中,这一金属声的出现是不合适的。
此外,提高安装锁紧装置的工作效率是优选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减少锁紧装置的组成部件并简化锁紧装置的安装。
鉴于上述背景技术,本发明力求提供一种减轻了重量的锁紧装置。
本发明还力求提供一种即便减轻了重量但仍能确保耐用性和刚性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此外。本发明力求提供一种减少金属间接触以提供良好操控感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本发明还力求提高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生产率。
上述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根据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发明,提供一通过与杆状部啮合以及从杆状部上脱离而实现锁止和解锁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包括:壳体,其局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的第一部件所构成,且具有允许所述杆状部插入的插入槽、以及由第二材料制成的且用于接触所述杆状部的第二部件;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材料的比重和弹性系数。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壳体的至少一部分由比重和弹性系数均低于接触杆状部件的第二部件的第一材料制成,故而同壳体仅有第二部件构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减轻上述锁紧装置的重量。
优选地,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包括:闩锁,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具有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钩状部,其中,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闩锁的钩状部。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壳体由比重和弹性系数均低于构成了闩锁钩状部件的钢材的材料制成(例如,树脂),所以能够减少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接触,并可以获得较好的操纵感。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所述第一材料优选为树脂,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树脂壳体,而其中的所述第二部件构成了用于加固所述树脂壳体的加强板。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树脂壳体被具有高比重、高弹性系数的加强板加固,因此可在减轻锁紧装置重量的同时确保壳体的耐用性和刚性。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材料为树脂,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树脂壳体,而其中的所述第二材料为金属。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用于支承包含金属部分的闩锁的壳体由树脂制成,而壳体内壁与闩锁侧面之间的接触(位于旋转轴的两端的端面)不属于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接触,因此可以消除金属撞击声,进而获得平顺的操纵感。
优选地,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包括:闩锁,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具有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钩状部,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所述插入槽形成于所述第二部件。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壳体包括由第一材料制成的第一部件和由比重和弹性系数均高于第一材料的第二材料制成的第二部件,因此同壳体仅由第二材料制成的结构相比能够坚强锁紧装置的重量。此外,如果壳体仅由第一材料制成,则壳体的刚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第二材料的使用可以保证壳体的刚性。此外,因为插入槽至少形成在第二部件上,因此可确保插入槽的耐用性。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一轴,其中,所述闩锁包括将所述闩锁固定在所述第一轴上的第一孔,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孔之间的啮合以使所述闩锁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闩锁,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一轴的管部内侧区域且用于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所述第一固定部件被插入至形成在第一部件上的圆管状第一轴中,由此可提高所述第一轴的刚性。
优选地,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还包括:棘轮,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第一部件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二轴,其中,所述棘轮具有将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所述棘轮由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能够使所述棘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并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第二固定部件被插入至形成在第一部件上的圆管状第二轴中,因此可以提高第二轴的刚性。
优选地,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还包括:棘轮,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第一部件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二轴,其中,所述棘轮具有将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所述棘轮由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能够使所述棘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并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其中,从来自于所述杆状部的负载的施加方向上观察,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之间设置有用于承受来自于所述杆状部的负载的负载承受部。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负载承受部件所承受的力可由第一固定部件和第二固定部件均衡支承,这样,在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不会出现不必要的旋转力矩。
优选地,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还包括:树脂负载承受部件,其具有用于承受来自所述杆状部的负载的负载承受部,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由树脂制成,并具有可与所述负载承受部件啮合的啮合孔,其中,所述第二部件由金属板制成,并具有用于支承来自于所述杆状部且由所述负载承受部件承受的力的支承部,其中,所述负载承受部件用于夹持所述第二部件,并具有可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啮合孔啮合的啮合突起。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负载承受部件用于夹持第二部件,并与第二部件啮合以将负载传递给第二部件的支承部。此外,负载承受部件通过其啮合突起与第一部件啮合孔之间的啮合进行固定。对于这种结构而言,不必在第二部件上设置啮合孔,只需在树脂第一部件上设置啮合孔来取而代之,这样可减轻制造负担。
优选地,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还包括棘轮,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第一部件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二轴,其中,所述棘轮具有将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所述棘轮由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能够使所述棘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并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允许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穿过的孔,而所述孔的凸缘设置有从所述第一部件向外延伸的定位突起,其中,所述第二部件具有被安装到相应定位突起上的定位孔。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定位突起设置在其内穿过第一固定部件的孔的凸缘以及其内穿过第二固定部件的孔的凸缘上,这样可以提供一结构,该结构同定位突起及其对应孔被设置在其他位置上的结构相比更为简单。此外,定位突起和定位孔一定会啮合在一起。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支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轮廓的凹部上。
凭借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减小了第二部件的尺寸,进而实现了对于第二部件布局的有效切割。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闩锁旋转轴向一侧的壁部,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构成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闩锁旋转轴向另一侧的壁部的外侧,其中,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锁紧装置通过固定部件连接于其他装置时位于外侧,并用作承受所述固定部件的固定力的支承面。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第二部件位于外侧,因此第二部件可以直接承受固定所述锁紧装置所需要的力,而且第二部件可以使第一部件免受外部冲击。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树脂壳体由组装在一起的两个部件构成为盒状,而所述的两个部件连同用于使其连接的铰链一起模塑成型。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如果构成了树脂壳体的这两个部件由铰链连接并被模塑在一起,则这两个部件可被一次成型。这样,可降低成本,并可在无需考虑这两个部件定位的情况下通过将这两个部件组装成盒状,实现极佳的生产率。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树脂壳体具有一体成型且向所述树脂壳体内侧突出的第一轴,其中,所述闩锁具有将其安装到所述第一轴上的第一孔,而且所述闩锁由所述树脂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孔之间的啮合以使所述闩锁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对于这种结构而言,因为闩锁在其第一孔处由树脂壳体的第一轴支承,故而可以进一步减小金属撞击声,并可获得更加平顺的操纵感。
优选地,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还包括:金属棘轮,其收纳在所述树脂壳体内,由所述树脂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一体成型且向所述树脂壳体内侧突出的第二轴,其中,所述金属棘轮具有将其安装到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而且所述金属棘轮由所述树脂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使所述金属棘轮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种结构而言,因为金属棘轮在其第二孔处由树脂壳体的第二轴支承,故而可以进一步减小金属撞击声,并可获得更加平顺的操纵感。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第一轴的形状为圆管状,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部件,其由金属制成,并穿过所述第一轴的管部内侧区域且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于其他装置。作为另一种选择,优选地,所述第二轴的形状为圆管状,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其由金属制成,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且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于其他装置。
在闩锁和棘轮被树脂制成的轴所支承的结构中,如果树脂轴为圆空心管,则会降低轴的刚性。然而,对于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因为固定部件穿入所对应轴的内部区域,由此可提高轴的刚性。此外,因为用于固定锁紧装置的部件还可用于加固轴,因此同单独使用其他加强部件的结构相比,还可减少组成部件的数量。此外,因为轴的厚度被加工为大致等同于壳体的厚度,因此可提高模塑的精确度。
在上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中,优选地,所述树脂壳体包括围绕所述第一轴设置且朝向所述树脂壳体突出的第一筋。
对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一结构而言,因为通过在壳体内侧设置第一筋可减小壳体与闩锁或棘轮之间的接触区域,故而可过的更加平顺的操纵感。
优选地,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还包括:金属棘轮,其收纳在所述树脂壳体内,由所述树脂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杆状部件,其由金属制成,并由所述闩锁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金属棘轮啮合以将棘轮的运动传递到所述闩锁;以及加载部件,其与所述杆状部件以及所述金属棘轮结合,其中,优选地,所述壳体具有一体成型且向所述树脂壳体内侧突出的第二轴,其中,所述金属棘轮包括将其嵌合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在所述第二孔周围设置有在所述第二孔轴向上突出的凸缘,其中,所述金属棘轮由所述树脂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使所述金属棘轮能够旋转的方式所支承,其中,所述杆状部件由所述加载部件的加载力驱动,并在所述闩锁位于所述锁闭状态时接触到所述凸缘。
在棘轮由树脂轴支承的结构中,如果杆状部件通过接触树脂轴来防止杆状部件游隙,则会使树脂轴产生磨损。然而,对于上述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这一结构而言,因为凸缘围绕棘轮的第二孔设置,以便在第二孔轴向上突出,而使杆状部件与该凸缘接触,这样即便使用了树脂轴,也可在防止杆状部件游隙的同时避免树脂轴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设置有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座椅结构透视图;
图2为锁紧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为从内侧观察到的加强板及下部壳体的俯视图;
图4为负载承受部件的透视图;
图5包括:示出了加强板、下部壳体以及负载承受部件的锁紧装置分解透视图(a);以及沿这些部件安装线III-III的剖视图(b);
图6为锁紧状态下的锁紧装置的剖视图;
图7为以使闩锁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闩锁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为杆部被拉出些许的锁紧装置操作示意图;
图9为杆部被拉出许多的锁紧装置操作示意图;
图10为杆部回到其初始位置且棘轮接触闩锁的锁紧装置操作示意图;
图11为解锁状态下的锁紧装置操作示意图;
图12为修改实施例中的加强板、下部壳体以及负载承受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13为图2中加强板与下部壳体安装在一起的状态示意图;
图14为从内侧观察到的加强板与下部壳体的俯视图;
图15为从内侧观察到的上部壳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介绍本发明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中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1设置在诸如作为其他装置实例的机动车的车辆座椅的框架S上,尤其设置在构成座椅靠背的侧架S1上。举例来说,由金属薄板制成的支架S2被焊接在侧架S1上,而锁紧装置1由螺栓90固定在固定于支架S2的焊接螺母WN上。螺栓90为第一、第二固定部件的实例。
锁紧装置1包括用于收纳诸如闩锁30等机械部件的壳体2。在图1中超右侧开口的插入槽2A形成在壳体2上,并且可通过将闩锁30的钩状部插入该插入槽2A或从该插入槽2A中使闩锁30进入锁闭状态或打开状态。当在解锁状态下打开闩锁30时,锁紧装置1可通过移动锁紧装置1并将锁紧装置1按压在固定于车体上的撞针(参见图6)的杆状部上,锁止该杆状部。此外,如下文所述,锁紧装置1可通过拔出杆7使上述杆状部解锁,以操作闩锁30从锁闭状态进入打开状态。
如图2所示,锁紧装置1主要包括壳体2、闩锁30、棘轮40、杆状部件50、杆70以及负载承受部件80。在下文对于锁紧装置1结构的描述中,为了方便起见,锁紧装置1结构的上、下、右、左、前和后方向可参照图2的箭头所示。但不难理解,锁紧装置1可在任意方向上使用。
壳体2包括由作为第一材料实例的树脂制成的树脂壳体10(第一部件),以及由钢板制成的作为因比重及弹性系数都要高于树脂故比树脂结实的第二材料实例的金属薄板制成的加强板20(第二部件)。一般而言,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比较结实,而且通过构造使包括钢制闩锁的各种部件支承在由诸如钢板等金属制成的基座上。这些部件都很重。与此相反,本实施例中的锁紧装置1通过使用树脂壳体10可以很好的降低锁紧装置2的重量,同时通过部分设置加强板20确保了必需的刚性和强度。
树脂壳体10包括具有开口侧的盒状下部壳体10A和具有开口侧的盒状上部壳体10B。该上、下部壳体通过被制成薄壁部的铰链19的连接形成在一起。该树脂壳体10可被一组模具整体模塑成型。上部壳体10B可围绕铰链19相对于下部壳体10A旋转。当通过配合上、下部壳体10B,10A的开口侧以使上、下部壳体10B,10A扣在一起时,上、下部壳体10B,10A构成了盒子形状。
下部壳体10A为盒状,且包括平板状基部16A及通过在基部16A外边缘处部分突起而形成的侧壁部17A。对应于插入槽2A的插入槽15A形成在基部16A的下部边缘上。此外,圆管状的第一、第二轴11,12从基部16A上的插入槽15A的左右两侧位置上向内突出,并略微向上离开插入槽15A。第一、第二轴11,12与基部16A一体成型。
第一轴11具有在其轴向上延伸且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的通孔状的螺栓孔11H。第二轴12同样具有在其轴向上延伸且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的通孔状的螺栓孔12H。螺栓孔11H,12H的直径大致与螺栓90的螺栓杆91的直径相同。
两条与第一轴11同心且向树脂壳体10内侧突出的圆弧状第一筋14P,14Q以围绕第一轴11的方式设置在基部16A上(参见图3)。第一筋14P,14Q设置在与闩锁30移动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与第二轴12同心且向树脂壳体10内侧突出的圆弧状第二筋14R以围绕第二轴12的方式设置在基部16A上(同样参见图3)。第二筋14R设置在与棘轮40移动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
如图5(a)所示,定位突起11J,12J设置在下部壳体10A的外侧上且位于螺栓孔11H,12H的边缘,以便相对于下部壳体10A的上、下、右、左方向定位加强板20。此外,凹部18形成在插入槽15A的底部边缘上。凹部18从另一外侧面处凹进,实际上构成了薄壁,而在凹部18的上端部上设置有穿透基部16A的啮合孔18P。
除不具有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之外,上部壳体10B具有与下部壳体10A大致相同且与下部壳体10A围绕铰链19大致对称的内部结构。如图2所示,上部壳体10B为盒状且包括平板状基部16B以及通过在基部16B外边缘处部分突起而形成的侧壁部17B。对应于插入槽2A的插入槽15B设置在基部16B的上边缘(安装完成后的下边缘)。此外,螺栓孔13P,13Q形成在基部16B上与螺栓孔11H,12H相对应的插入槽15B的左右侧,并略微向下(安装完成后向上)离开插入槽15B。
两条与螺栓孔13P同心且向树脂壳体10内侧突出的圆弧状第一筋14S,14T以围绕螺栓孔13P的方式设置在基部16B上。第一筋14S,14T设置在与上述第一筋14P,14Q相对称的位置上。此外,与螺栓孔13Q同心且向树脂壳体10内侧突出的圆弧状第二筋14U以围绕螺栓孔13Q的方式设置在基部16B上。第二筋14U设置在与上述第二筋14R相对称的位置上。
如图2和5(a)所示,加强板20遮罩除下部壳体10A的一部分上部区域之外的下部壳体10A外侧的上部区域,且包括平板状基部21和通过在基部21外边缘的左右端向内突起而形成的侧壁部27。尽管在附图中并未具体示出,加强板20的侧壁部27可与下部壳体10A的侧壁部17A啮合,以将加强板20与下部壳体10A临时安装在一起。
基部21具有与下部壳体10A的上述定位突起11J,12J相对应且尺寸与上述定位突起11J,12J匹配的定位孔22,23。此外,与插入槽2A对应的插入槽25形成在基部21的下边缘上。
如图5(a)所示,凸缘28设置在加强板20的外侧。加强板20的上边缘朝外侧弯曲从而形成凸缘28。凸缘28与负载承受部件80相接触,以支承来自撞针P(参见图6)杆状部P1且由负载承受部件80所承受的力。从第一轴11的轴向上观察,即从面向基部21的方向上观察,凸缘28设置在形成于加强板20轮廓上部的凹部29的底部上。因为凸缘28由加强板20的凹部29所设置,因此可减小加强板20的尺寸,由此可实现加强板20的有效切割布局。
通过使闩锁30与撞针P的杆状部P1啮合以及使闩锁30脱离撞针P的杆状部P1,由此锁止锁紧装置1和解除对于锁紧装置1的锁止。如图2所示,闩锁30由厚金属板被挖空所形成。闩锁30具有一穿透厚度方向的第一孔31,并在第一孔31安装到第一轴11的状态下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树脂壳体10上。具体而言,闩锁30包括由金属制成的闩体30A以及由树脂制成的用于在闩体30A前面及一部分闩体30A侧边缘处罩住闩体30A的罩部30B。罩部30B用于改善闩锁30相对于棘轮40的滑动特性。
闩锁30包括一可与杆状部P1啮合的凹槽32,以及构成凹槽32轮廓的被加工成钩状部33的部分。此外,在如图6示出的闩锁30的姿态中,锁止凹部34设置在闩锁30上部的右侧边缘上。锁止凹部34朝向第一孔31凹陷。与锁止凹部34左侧邻接的外围部分用作开放接触面35。当闩锁30打开时,棘轮40与开放接触面35接触,以便维持闩锁30的打开状态。开放接触面35被加工成为向外突出的曲面。下文将要介绍的棘轮40的锁止啮合部42A于开放接触面35接触的该曲面的整个区域内,相对于闩锁的旋转轴30,从外围面指向曲面圆心的方向(参见图6中的箭头)偏向一侧,即本实施例中的右侧。为此,来自锁止啮合部42A并由闩锁30所承受的力使闩锁30顺时针旋转,即:使闩锁30转向打开状态。
为了在旋转杆状部件50的同时支承杆状部件50,销36被安装至闩锁30。销36从闩锁30上向前突出。
棘轮40一般为金属制的板状部件。棘轮40包括穿透厚度方向的第二孔41,并在第二孔41被安装在树脂壳体10第二轴12上的状态下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树脂壳体10上。棘轮40的旋转轴平行于闩锁30的旋转轴。棘轮40包括设置在第二孔41左上方且通常为扇形的主体42。而主体42的左下角与闩锁30接触,并用作锁止啮合部42A。当闩锁30处于锁闭状态下时,锁止啮合部42A位于锁止凹部34内,以维持闩锁30的锁闭状态。与此相反,当闩锁30位于打开状态时,锁止啮合部42A与开放接触面35接触,以维持闩锁30的打开状态。
进一步向上延伸的窄臂43设置在主体42的上侧,而窄臂43的末端被加工成可与作为加载部件实例的拉簧75右端啮合的吊钩44。由于拉簧75的一端与通过将窄臂43末端加工成钩状而形成的吊钩44啮合,这样同采用诸如铆钉等其他部件将拉簧75一端固定于窄臂43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组成部件的数量。此外,如图2所示,窄臂43具有通过铆钉71连接杆70以允许杆70摆动的孔48。杆70用于操纵锁紧装置1,使锁紧装置1从锁止状态进入解锁状态。
如图6所示,销45被压合在主体42的从锁止啮合部42A略微偏右的位置上。销45从棘轮40主体42向前突出。此外,如图2所示,棘轮40具有为主第二孔41且在第二孔41的轴向上朝前突出的凸缘47。凸缘47具有与杆状部件50厚度相对应的高度。当闩锁30处于锁闭状态下时,杆状部件50被拉簧75的加载力拉着,并与凸缘47接触,由此可消除杆状部件50的游隙。
杆状部件50是一种将棘轮40运动与闩锁30运动连锁的工作机构。杆状部件50是一种狭窄的且在其纵向中部具有孔51的纵向板状部件,并且在孔51被安装到闩锁30销36的状态下能够以旋转的方式支承在闩锁30上。
杆状部件50包括启动臂52和操纵臂53。在如图6示出的杆状部件50的姿态中,启动臂52从杆状部件50的旋转轴处向右下方延伸,而操纵臂53从杆状部件50的旋转轴处向上延伸。形状为扭曲矩形的导向孔52A形成在启动臂52上。棘轮40的销45被插入导向孔52A中。启动臂52的末端与棘轮40的凸缘47接触,并用作消除杆状部件50游隙的止挡面52B。操纵臂53的末端形成有与拉簧75左端啮合的吊钩54。因为拉簧75的一端与通过将操纵臂53末端构造成钩状而形成的吊钩54啮合,所以同采用诸如铆钉等其他部件将拉簧75端部固定于操纵臂53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少组成部件的数量。出于连接拉簧75的目的,优选地使吊钩44与吊钩54位于同一高度(即,在第一轴11上的吊钩44和吊钩54的轴向位置彼此重合)。为了将吊钩44和吊钩54调整在同一高度上,吊钩44的厚度可区别于棘轮40主体42的厚度,或者使操纵臂53向其末端附近弯曲以调整吊钩54的高度。
如上文所述,拉簧75具有分别钩住棘轮40和杆状部件50的两个端部,从而可施加始终拉住棘轮40主体42和杆状部件50操纵杆53的加载力。该加载力还用于提供一朝向闩锁30加载棘轮40锁止啮合部42A的力。
负载承受部件80由树脂制成,用于接触撞针P的杆状部P1并承受来自撞针P的负载。如图4所示,负载承受部件80主要包括具有朝其一端逐渐加宽的矩形截面的主体81,以及与树脂壳体10和加强板20啮合的啮合爪82。主体81的加宽端部的端面81A与加强板20的凸缘28接触,以从撞针P处将负载传递至加强板20。位于端面81A对面的主体81的端部通过大致半圆形的连接部83与啮合爪82连接。相应地,如图5(b)所示,负载承受部件80包括由主体81、连接部83和啮合爪82构成的“U”形截面。
可与下部壳体10A的上述啮合孔18P啮合的啮合突出82A设置在啮合爪82的末端。啮合突出82A在与主体81相对的方向上突出于啮合爪82。此外,与连接部83相似的大致半圆形的突出84设置在啮合爪82的末端。半圆形的突出84在与主体81相对的方向上突出于啮合爪82。半圆形的连接部83一般与形成在加强板20上的插入槽25底部相匹配,而半圆形的突出84一般与形成在下部壳体10A上的插入槽15A底部相匹配。具有极好滑动特性的树脂片89被粘合在与端面81A相对的负载承受部件80的另一端面上。树脂片89的表面为作为负载承受部实例的与撞针P接触的负载承受面89A。从来自杆状部P1的负载施加方向(即,图6中所示的从下至上的方向)上观察,负载承受面89A位于两个螺栓90之间。相应地,由这两个螺栓90以良好的平衡性支承负载承受面89A所承受的力。由此可避免在锁紧装置1中产生不必要的旋转力矩。
如图5(b)所示,当下部壳体10A与加强板20彼此紧密接触时,由于下部壳体10A的凹部18,会在下部壳体10A和加强板20之间形成间隙。通过将啮合爪82插入凹部18与加强板20之间的间隙中,完成负载承受部件80的安装,同时可将加强板20保持在主体81和啮合爪82之间。设置在啮合爪82末端的啮合突出82A进入下部壳体10A的啮合孔18P,并与该啮合孔啮合。此外,负载承受部件80的端面81A与加强板20的凸缘28接触,由此可将来自撞针P且由负载承受面89A承受的负载传递给加强板20。
如图7所示,下部壳体10A和上部壳体10B由螺栓90固定在一起,组装成盒状,并与加强板20一起固定在支架S2上。各螺栓90包括螺栓杆91、设置在螺栓杆91末端的螺纹部92以及设置在螺栓杆91近端且带有凸缘的螺栓头93。螺栓杆91的直径大于螺纹部92纹脊的直径,而这一大直径台阶部用于在将螺栓90固定在焊接螺母WN时承受螺栓90的固定力。这一结构同使用金属颈圈(metalcollar)代替具有较大直径的螺杆91的结构相比,可以降低成本。
诸如闩锁30的各种组件被安装在下部壳体10A和上部壳体10B的内侧,之后通过配合下部壳体10A与下部壳体10B的开口侧使下部壳体10A和上部壳体10B闭合为盒状。在这一安装过程中,如图5(a)示出的定位突出11J,12J被装配至加强板20的定位孔22,23中。由此可将树脂壳体10与加强板20定位并安装在一起。之后,通过螺栓90将上文所述的安装好的锁紧装置1固定在支架S2上,如图7所示,使螺栓90的螺杆91插入至螺孔11H,螺纹部92旋入支架S2的焊接螺母WN中。弹簧垫圈95被插入带有凸缘的螺栓头93与加强板20之间,从而利用弹簧垫圈95的弹力将锁紧装置1保持在支架S2与带有凸缘的螺栓头93之间。
如图7清楚所示,壳体2在闩锁30旋转轴方向上以一定距离间隔开的众多壁中的一个由树脂壳体10构成,而其他壁的外侧由加强板20构成。此外,当锁紧装置1通过螺栓90连接于框架S时,加强板20位于外侧,并作为用于承受螺栓90紧固力的支承面。凭借这一结构,由于加强板20位于外侧,因此加强板20可以直接承受紧固锁紧装置1所需的力,而且加强板20可以保护树脂壳体10免受外部冲击。上文已结合图7介绍了由螺栓90实现的第一轴11的固定状态。然而,由螺栓90实现的第二轴12的固定状态与第一轴11的固定状态相同。为此,不再赘述对于第二轴12的固定。
下面,将要介绍对于上文中所述的锁紧装置1的操作。
在驱动如图6示出的锁紧装置1之前,撞针P的杆状部P1深深地位于壳体2的插入槽2A的底部,而闩锁30的钩状部33从下方固定住杆状部P1。此外,锁止啮合部42A位于闩锁30的锁止凹部34内,以限制闩锁30的旋转。换言之,闩锁30处于锁闭状态,而锁紧装置1处于锁止状态。在该位置中,拉簧75产生拉力,而棘轮40的锁止啮合部42A与锁止凹部34相接触。撞针P的杆状部P1接触到负载承受部件80的负载承受面89A,从而将来自撞针P并施加给锁紧装置1的负载通过负载承受部件80(参见图5(a)、(b))传递至加强板20的凸缘28,由加强板20承受该负载。
从图6示出的预驱动状态中拉出杆70,锁紧装置1按图8所示的方式运转,使棘轮40首先顺时针旋转,而棘轮40的销45推动导向孔52A右上方的凸缘,由此使杆状部件50逆时针旋转,同时拉伸了拉簧75。尽管图8示出的锁紧装置状态与图6基本无异,但施加至杆状部件50的力由销36传递至闩锁30,从而使闩锁30将要略微向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9所示,当杆70被进一步拔出时,棘轮40在顺时针方向上进一步旋转,而锁止啮合部42A完全脱离锁止凹部24。之后,闩锁30在杆状部件50通过销36施加而来的力的作用下顺时针旋转,而锁止啮合部42A则面向闩锁30的开放接触面35。
如图10所示,借助拉簧75的拉力使杆70从图9示出的状态中归位,棘轮40的锁止啮合部42A接触到闩锁30的开放接触面35。如图10中的加粗箭头所示,用于推动闩锁30的棘轮40的推力从锁止啮合部42A与开放接触面35之间的接触点指向开放接触面35的曲面圆心。因为开放接触面35的曲面圆心在锁止啮合部42A接触开放接触面35的开放接触面35范围内从闩锁30的旋转中心向右偏移,由拉簧75的加载力产生的棘轮40推动闩锁30的力用作使闩锁30顺时针旋转、也就是使闩锁30进入打开状态的力(旋转力矩)。
凭借该旋转力矩,在开放接触面35于锁止啮合部42A上滑动的同时,闩锁30顺时针旋转时,闩锁30移向如图11所示的打开状态,由此使撞针P的杆状部P1脱离插入槽2A。也就是说,锁紧装置1处于解锁状态。
为了使锁紧装置1从解锁状态恢复至锁止状态,将撞针P的杆状部P1从图11示出的状态插入至插入槽2A,并随即将杆状部P1按压在闩锁30的槽部32上,并进一步移动杆状部P1,以使闩锁30逆时针旋转。凭借这一操作,保持与开放接触面35接触的锁止啮合部42A在开放接触面35上滑动,并且在闩锁30充分旋转后,锁止啮合部42A在拉簧75加载力的作用下进入锁止凹部34。也就是说,锁紧装置1返回至如图6所述的锁止状态。
根据本实施例的锁止装置1,闩锁30、棘轮40以及杆状部件5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并收纳在树脂壳体10中,从而即便这些部件在上述操作过程中旋转并接触到壳体,也不会产生金属撞击声,由此抑制了噪音。此外,因为闩锁30、棘轮40和杆状部件50滑动接触于树脂壳体10,并不会产生金属与金属间的接触,只会产生金属与树脂间的接触,由此可获得平顺的操纵感。
特别将本实施例的闩锁装置1构造为:由与树脂壳体10一体成型的第一、第二轴11,12分别支承闩锁30的第一孔31和棘轮40的第二孔41。这样,可避免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接触,消除金属撞击声,并获得平顺的操纵感。此外,由于第一筋14P,14Q,14S,14T以及第二筋14R,14U沿闩锁30和棘轮40的旋转方向形成于树脂壳体10的内侧面,并且闩锁30和棘轮40在树脂壳体10内于这些筋上滑动,因此凭借减小的闩锁装置1操作噪音及减小的滑动阻力可获得极佳的操纵感。此外,由于树脂罩体30B遮罩有棘轮40滑动的那一侧闩锁30,因此可避免闩锁30与棘轮40之间的金属与金属间的接触,以实现金属撞击声的抑制并获得平顺的操纵感。
此外,由于树脂壳体10同钢板制成的常用基座相比具有较小的比重,因此可减轻锁紧装置1的重量。上述第一、第二轴11,12的形状为圆筒形,减少树脂壳体10厚度变化,故可采用具有更高精确度的模塑成型。此外,第一、第二轴是中空的,因此,其强度有些低,但因为第一、第二轴11,12内插有加强用的螺栓90的螺栓杆91实体,因此可确保第一、第二轴具有足够的刚性。此外,因为将锁紧装置1固定在作为其他装置实例的框架S上锁必需的螺栓90作为构成实体结构的部件使用,所以同使用单独部件进行加固的结构相比,减少了组成部件的数量。这样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轻锁紧装置1的重量。
为了消除杆状部件50游隙,如果将由金属制成的杆状部件50设置在能够直接接触到用于支承闩锁30和棘轮40的树脂轴的位置上,则会使该树脂轴产生磨损。然而,在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1中,由于凸缘47围绕棘轮40的第二孔41设置,而杆状部件50与该凸缘47的外圆周接触,因此可以在避免树脂轴磨损的同时防止杆状部件50游隙的出现,从而可避免产生必要的噪音。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1中,当棘轮40的锁止啮合部42A接触闩锁30的开放接触面35时,由该接触产生的力使闩锁30向打开状态旋转。这样可避免闩锁30停止在意外姿态上。
此外,由于加强板20构成了引导杆状部P1的插入槽2A(25),因此可抑制由锁紧装置1的使用所造成的插入槽2A的磨损,并可抑制因使用树脂壳体10所引起的耐久度下降的可能性。由部分遮罩树脂壳体10的加强板20可补偿因使用树脂壳体10而降低的壳体2的刚性,因此可保证必需的刚性。
此外,由于树脂壳体10包括由铰链19连接并一体模塑成型的下部壳体10A和上部壳体10B,因此可依次模塑出下部壳体10A和上部壳体10B,这样可降低成本。此外,由于下部壳体10A和上部壳体10B的定位预先由铰链19决定,因此可通过在下部壳体10A中顺序安装内侧部件并随后闭合上部壳体10B的方式组装锁紧装置1,而无需考虑下部壳体10A和上部壳体10B定位。这样可实现极好的生产率。
由于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1包括树脂制成的负载承受部件80,而且撞针P的杆状部P1直接接触该负载承受部件80,因此在该锁紧装置1被锁止时,可由负载承受部件80和缓地承受来自撞针P的负载,并可获得极佳的操纵感。尽管负载承受部件80同时与加强板20和树脂壳体10啮合,但其啮合爪82与形成在树脂壳体10上的啮合孔18P啮合,而不必在钢制的加强板20上形成该啮合孔18P,这样便于加工。此外,从第一轴11的轴向上观察,负载承受部件80的负载承受面89A位于两个螺栓90之间连接两个螺栓90中心的线段的中部。因此,可通过这两个螺栓90均衡地支承由负载承受面89A承受的力。这样,可避免在锁紧装置1中产生不必要的旋转力矩。
此外,本实施例的锁紧装置1包括彼此啮合以用于定位的设置在树脂壳体10上的定位突起11J,12J和加强板20的定位孔22,23,而定位突起11J,12J设置在有螺栓90穿过其中的上述定位孔的凸缘上。同定位突起及其对应的定位孔被设置在其他位置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简单的结构,而且可实现定位突起11J,12J与定位孔22,23之间的无误啮合。
此外,因为从第一轴11的轴向上观察,加强板20的凸缘28设置在加强板20轮廓的凹部29上,因此可减小加强板20的尺寸并可实现对于加强板20布局的有效切割。此外,由于在锁紧装置1与框架S连接时加强板20位于外侧,因此加强板20可以直接承受固定锁紧装置1所需要的力,而且加强板20可以使树脂壳体10免受外部冲击。
下面,参照附图12至15,详细介绍改进实施例中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使用同一编号标注与上文所述实施例中的部件相似的结构部件,并略去对于这些结构部件的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的下部壳体102包括从基部102A凸起的突起部103。突起部103包括构成了源自基部102A的阶梯部的壁面,而该壁部成弯曲状以避开定位突起11J,12J,并提供一曲面103A。
代替通孔的呈凹状的啮合孔18Q设置在凹部18的上端部上。下部壳体102由作为第一材料实例的树脂制成。
如图12、13所示,加强板120被加工成除突起部103之外大致包围了下部壳体102的所有外部区域。加强板20由作为比重和弹性系数均高于树脂的第二材料实例的金属板冲压而成。加强板20包括平板状基部121、部分基部121外边缘向内突出而成的侧壁部127以及从基部121上突出并沿突起部103的曲面103A而成的凸缘128。凸缘128包括位于其中部的接触部129,而负载承受部件80的端面81A与该接触部129接触。
如图13、14所示,加强板120的侧壁部127与下部壳体102的侧壁部102B啮合,从而可将加强板120与下部壳体102临时组装在一起。
如图15所示,上部壳体104被加工成独立于下部壳体102的独立部件。除了不具有突起部103、第一轴11和第二轴12之外,上部壳体104大致相同并对称于下部壳体102。上部壳体104由作为第一材料实例的树脂制成。
如图14所示,两条第一筋11P4,114Q形成于设置在下部壳体102内侧面上的第一轴11的周围。第一筋114P,114Q的形状为与第一轴11同心的圆弧,而且第一筋114P,114Q突出于基部102A的内侧面。一端连接于侧壁部102B的第二筋114R围绕第二轴12设置在基部102A的内侧面上,而其另一端形状为与第二轴12同心的圆弧。
此外,第三筋114S设置在除突出部103围绕着的区域之外的基部102A的内侧面上。
在设置有第一筋114P,114Q的基部102A的半侧面上,第三筋114S再交叉延伸形成了格状样式。另一方面,在设置有第二筋114R的基部102A的另一半侧面上,第三筋114S从第二筋114R处开始在纵向与横向上延伸。第三筋114S与侧壁部102B、突起部103、第一筋114P,114R和第二筋114R连接,并在除突起部103围着的区域之外的基部102A的整个内侧区域上延伸,从而可提高下部壳体102的刚性。
第一筋114P形成在与闩锁30旋转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
第一筋113Q形成在与杆状部件50旋转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
第二筋114R形成在与棘轮40旋转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
第一筋114P和第二筋114R具有相同的高度。第一筋114P接触闩锁30,而第二筋114R接触棘轮40。第三筋114S的高度与第一筋114Q相同。此外,第一筋114P和第二筋114R均高于第三筋114S。为此,闩锁30和棘轮40可以在不接触第三筋114S的基础上分别以滑动的方式接触到第一筋114P和第二筋114R。如图6、图8至11所示,因为杆状部件50在运转时位于闩锁30和棘轮40的上部,因此杆状部件50不会接触到第一筋114Q,由此第一筋114Q与第三筋114S一起用于提高树脂壳体的刚性。
如图15所示,上部壳体104包括通过向内部分突起基部104A外边缘而成的侧壁部104B。
位于与下部壳体102上的第一筋114P,114Q相对称的位置上的两条第一筋114,114U围绕螺栓孔13P设置在基部104A上。此外,位于与第二筋114R相对称的位置上的第二筋114V围绕螺栓孔13Q设置在基部104A上。
此外,在基部10A的整个内侧面上,设置有交叉延伸而形成格状样式的第三筋114W。使用这种结构可以提高上部壳体104的刚性。
第一筋114T具有足以接触到闩锁30的高度,并形成在与闩锁30的旋转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第二筋114V具有足以接触到棘轮40的高度,并形成在与棘轮40的旋转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第一筋114T与第二筋114V具有相同的高度。
第一筋114U具有能够接触到与闩锁30啮合的杆状部件50的高度,并形成在与杆状部件50的旋转范围相对应的位置上。第一筋114U具有与第三筋114W相同的高度。
当组装上述锁紧装置时,将包括闩锁30、棘轮40和杆状部件50的多种部件安装在下部壳体102内,然后将下部壳体102和上部壳体102粘接在一起组成盒状的树脂壳体。之后,定位突起11J,12J被安装至加强板120的定位孔22,23内,而树脂壳体与加强板120以加强板120凸缘128与下部壳体102的突起部103曲面103A相接触的方式合并在一起。此外,负载承受部件80被插入至加强板120的插入槽25内,直到负载承受部件80的端面81A接触到凸缘128的接触面129时为止。从而通过螺栓90将完成组装的锁紧装置固定在支架S2(参见图1)上。
在修改实施例中的上述锁紧装置的操作方式与上述锁紧装置1相类似。
在修改实施例中的上述锁紧装置中可获得与上述锁紧装置1相类似的有益效果。
此外,由于下部壳体102包括突起部103,因此可提高树脂壳体的刚性。
此外,形成在树脂壳体内侧面上的第一筋114Q,114U短于其他第一筋114P,114T和第二筋114R,114V。由此,在符合树脂壳体所需刚性的前提下可以减小第一筋114Q,114U的尺寸,从而降低树脂壳体的重量。
尽管上文介绍了本发明的某一实施例,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且在不脱离附上的权利要求范围的前提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和改进。
举例来说,壳体可由不包括加强板20,120的树脂壳体构成。在该实例中,闩锁30的钩状部33可被构造成用于接触撞针P的杆状部P1的第二部件。
举例来说,在上述实施例中,支承闩锁30和棘轮40的轴与树脂壳体一体成型。但这些轴可由金属制成。
在上述实施例中,介绍了一具体的使用了两个螺栓90的锁紧装置1固定结构。但该固定结构并不限于这一实施例。举例来说,固定部件可由铆钉代替螺栓,并且固定部件可将锁紧装置固定在除上述实施例举例说明的树脂轴之外的其他部分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下部壳体10A和上部壳体10B均为托盘状,但可将其中的一个壳体加工成托盘状,而将另一个壳体加工成平板状。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材料为竖直,第二材料为钢材。但这仅是一种实例。举例来说,第一材料可以是铝合金。
在上述实施例中,引导杆状部P1的插入槽2A(15A,15B,25)形成在树脂壳体和加强板上。但是,该插入槽还可只形成在加强板20,120上。
此外,锁紧装置1并不限于应用在诸如汽车等车辆的座椅靠背上,其还可设置在座椅底部或车辆座椅腿上。此外,锁紧装置1可作为锁止或解除锁止诸如汽车后备箱等可开启部件的锁止装置来使用。上述交通工具座椅并不限于汽车座椅,还可以是船用座椅或飞机座椅。
Claims (24)
1.一种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通过与杆状部啮合以及从杆状部上脱离而实现锁止和解锁,其包括:
壳体,其局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的第一部件所构成,并具有允许所述杆状部插入的插入槽;
由第二材料制成的且用于接触所述杆状部的第二部件;以及
闩锁,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具有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钩状部;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所述插入槽形成于所述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材料的比重和弹性系数;
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一轴,其中,所述闩锁包括将所述闩锁固定在所述第一轴上的第一孔,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孔之间的啮合以使所述闩锁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闩锁,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一轴的管部内侧区域且用于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棘轮,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第一部件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二轴,其中,
所述棘轮具有将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所述棘轮由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能够使所述棘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其中,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并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棘轮,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第一部件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二轴,其中,
所述棘轮具有将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所述棘轮由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能够使所述棘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其中,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并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其中,
从来自于所述杆状部的负载的施加方向上观察,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之间设置有用于承受来自于所述杆状部的负载的负载承受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棘轮,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第一部件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二轴,其中,
所述棘轮具有将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所述棘轮由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能够使所述棘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其中,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并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允许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穿过的孔,而所述孔的凸缘设置有从所述第一部件向外延伸的定位突起,其中,
所述第二部件具有被安装到相应定位突起上的定位孔。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闩锁旋转轴向一侧的壁部,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构成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闩锁旋转轴向另一侧的壁部的外侧,其中,
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锁紧装置通过固定部件连接于其他装置时位于外侧,并用作承受所述固定部件的固定力的支承面。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为树脂,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树脂壳体,而其中的所述第二部件构成了用于加固所述树脂壳体的加强板。
7.一种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通过与杆状部啮合以及从杆状部上脱离而实现锁止和解锁,其包括:
壳体,其局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的第一部件所构成,并具有允许所述杆状部插入的插入槽;
由第二材料制成的且用于接触所述杆状部的第二部件;以及
闩锁,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具有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钩状部;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所述插入槽形成于所述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材料的比重和弹性系数;
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棘轮,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第一部件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并且,
所述第一部件包括一体成型的朝所述壳体内侧突出且形状为圆管的第二轴,其中,
所述棘轮具有将所述棘轮安装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所述棘轮由所述第一部件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能够使所述棘轮旋转的方式支承,其中,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部件,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并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在其他装置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闩锁旋转轴向一侧的壁部,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构成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闩锁旋转轴向另一侧的壁部的外侧,其中,
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锁紧装置通过固定部件连接于其他装置时位于外侧,并用作承受所述固定部件的固定力的支承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为树脂,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树脂壳体,而其中的所述第二部件构成了用于加固所述树脂壳体的加强板。
10.一种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通过与杆状部啮合以及从杆状部上脱离而实现锁止和解锁,其包括:
壳体,其局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的第一部件所构成,并具有允许所述杆状部插入的插入槽;
由第二材料制成的且用于接触所述杆状部的第二部件;以及
闩锁,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具有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钩状部;
其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而所述插入槽形成于所述第二部件;
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材料的比重和弹性系数;
其中,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
树脂负载承受部件,其具有用于承受来自所述杆状部的负载的负载承受部,其中,
所述第一部件由树脂制成,并具有可与所述负载承受部件啮合的啮合孔,其中,
所述第二部件由钢板制成,并具有用于支承来自于所述杆状部且由所述负载承受部件承受的力的支承部,其中,
所述负载承受部件用于夹持所述第二部件,并具有可与所述第一部件的啮合孔啮合的啮合突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设置在所述第二部件轮廓的凹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闩锁旋转轴向一侧的壁部,而所述第二部件至少构成了所述壳体位于所述闩锁旋转轴向另一侧的壁部的外侧,其中,
所述第二部件在所述锁紧装置通过固定部件连接于其他装置时位于外侧,并用作承受所述固定部件的固定力的支承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材料为树脂,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树脂壳体,而其中的所述第二部件构成了用于加固所述树脂壳体的加强板。
14.一种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通过与杆状部啮合以及从杆状部上脱离而实现锁止和解锁,其包括:
壳体,其局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的第一部件所构成,并具有允许所述杆状部插入的插入槽;
由第二材料制成的且用于接触所述杆状部的第二部件;以及
闩锁,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具有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钩状部;
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材料的比重和弹性系数;
其中,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闩锁的钩状部;
所述第一材料为树脂,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树脂壳体,而其中的所述第二材料为金属;
所述树脂壳体具有一体成型且向所述树脂壳体内侧突出的第一轴,并且,其中所述闩锁具有将其安装到所述第一轴上的第一孔,而且所述闩锁由所述树脂壳体通过所述第一轴与所述第一孔之间的啮合以使所述闩锁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金属棘轮,其收纳在所述树脂壳体内,由所述树脂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一体成型且向所述树脂壳体内侧突出的第二轴,其中,
所述金属棘轮具有将其安装到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而且所述金属棘轮由所述树脂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使所述金属棘轮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的形状为圆管状,其中,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
第二固定部件,其由金属制成,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且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于其他装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的形状为圆管状,其中,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
第一固定部件,其由金属制成,并穿过所述第一轴的管部内侧区域且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于其他装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4、15或1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壳体包括围绕所述第一轴设置且朝向所述树脂壳体突出的第一筋。
19.根据权利要求14、15或1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壳体由组装在一起的两个部件构成为盒状,而所述的两个部件连同用于使其连接的铰链一起模塑成型。
20.一种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通过与杆状部啮合以及从杆状部上脱离而实现锁止和解锁,其包括:
壳体,其局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的第一部件所构成,并具有允许所述杆状部插入的插入槽;
由第二材料制成的且用于接触所述杆状部的第二部件;以及
闩锁,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具有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钩状部;
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材料的比重和弹性系数;
其中,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闩锁的钩状部;
所述第一材料为树脂,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树脂壳体,而其中的所述第二材料为金属;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
金属棘轮,其收纳在所述树脂壳体内,由所述树脂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一体成型且向所述树脂壳体内侧突出的第二轴,其中,
所述金属棘轮具有将其安装到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而且所述金属棘轮由所述树脂壳体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以使所述金属棘轮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的形状为圆管状,其中,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
第二固定部件,其由金属制成,并穿过所述第二轴的管部内侧区域且将所述锁紧装置固定于其他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壳体由组装在一起的两个部件构成为盒状,而所述的两个部件连同用于使其连接的铰链一起模塑成型。
23.一种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通过与杆状部啮合以及从杆状部上脱离而实现锁止和解锁,其包括:
壳体,其局部至少由第一材料制成的第一部件所构成,并具有允许所述杆状部插入的插入槽;
由第二材料制成的且用于接触所述杆状部的第二部件;以及
闩锁,其收纳在所述壳体中并由所述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具有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钩状部;
其中,所述第二材料具有高于所述第一材料的比重和弹性系数;
其中,所述第二部件为所述闩锁的钩状部;
所述第一材料为树脂,所述第一部件构成了树脂壳体,而其中的所述第二材料为金属;
所述锁紧装置还包括:
金属棘轮,其收纳在所述树脂壳体内,由所述树脂壳体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闩锁啮合以维持所述闩锁与所述杆状部啮合的锁闭状态和所述闩锁脱离所述杆状部的打开状态,
杆状部件,其由金属制成,并由所述闩锁以能够使其旋转的方式支承,其用于与所述金属棘轮啮合以将棘轮运动传递到所述闩锁,以及
加载部件,其与所述杆状部件以及所述金属棘轮结合,
其中,所述壳体具有一体成型且向所述树脂壳体内侧突出的第二轴,
其中,所述金属棘轮包括将其嵌合在所述第二轴上的第二孔,以及在所述第二孔周围设置有在所述第二孔轴向上突出的凸缘,
其中,所述金属棘轮通过所述第二轴与所述第二孔之间的啮合由所述树脂壳体使所述金属棘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
其中,所述杆状部件由所述加载部件的加载力驱动,并在所述闩锁位于所述锁闭状态时接触到所述凸缘。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壳体由组装在一起的两个部件构成为盒状,而所述的两个部件连同用于使其连接的铰链一起模塑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50658.9A CN105329118B (zh) | 2011-06-17 | 2012-06-11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35679 | 2011-06-17 | ||
JP2011-135679 | 2011-06-17 | ||
PCT/JP2012/064895 WO2012173084A1 (ja) | 2011-06-17 | 2012-06-11 | 乗物用ラッチ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50658.9A Division CN105329118B (zh) | 2011-06-17 | 2012-06-11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97158A CN103597158A (zh) | 2014-02-19 |
CN103597158B true CN103597158B (zh) | 2015-12-23 |
Family
ID=4735707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29228.2A Active CN103597158B (zh) | 2011-06-17 | 2012-06-11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CN201510750658.9A Active CN105329118B (zh) | 2011-06-17 | 2012-06-11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50658.9A Active CN105329118B (zh) | 2011-06-17 | 2012-06-11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9346374B2 (zh) |
JP (2) | JP5715696B2 (zh) |
CN (2) | CN103597158B (zh) |
BR (1) | BR112013032243B1 (zh) |
WO (1) | WO201217308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597158B (zh) | 2011-06-17 | 2015-12-23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JP5830789B2 (ja) * | 2012-03-30 | 2015-12-09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ロック装置 |
WO2015006859A1 (en) * | 2013-07-17 | 2015-01-22 | Magna Closures Inc. | Dual motor device with application to power cinch and latch mechanism |
DE102013216721B4 (de) * | 2013-08-22 | 2025-01-23 |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mit redundanter Anfederung eines Sperrelements |
JP6349905B2 (ja) * | 2014-04-18 | 2018-07-04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アンロックレバー装置 |
US9616779B2 (en) * | 2014-10-20 | 2017-04-11 | Lear Corporation | Seat assembly having a latch mechanism |
USD741479S1 (en) * | 2015-08-10 | 2015-10-20 | Thinx, Inc. | Reusable tampon applicator |
CN106838186B (zh) * | 2015-12-07 | 2018-12-28 |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一种可维修驱动锁定机构 |
JP6110963B1 (ja) * | 2016-01-07 | 2017-04-0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乗りかごの天井照明装置 |
EP3238981A1 (en) * | 2016-04-27 | 2017-11-01 | Grupo Antolin-Ingenieria, S.A. |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backrest of a vehicle |
TWM534259U (en) * | 2016-06-04 | 2016-12-21 | Fivetech Technology Inc | Rotation structure |
CN108571241B (zh) * | 2017-03-14 | 2021-08-17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推按式闩锁类型车辆抽屉的惯性锁系统 |
JP7039974B2 (ja) * | 2017-12-06 | 2022-03-23 | 株式会社アイシン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CN111670133B (zh) * | 2018-01-29 | 2023-07-14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锁止装置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
JP7019902B2 (ja) * | 2018-04-27 | 2022-02-16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
JP6718481B2 (ja) * | 2018-04-27 | 2020-07-08 |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 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
CN109515261A (zh) * | 2018-10-24 | 2019-03-26 | 贵州华阳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后排椅座椅多段位锁机构 |
CZ201937A3 (cs) * | 2019-01-22 | 2020-04-01 | Brano A.S. | Ovládací mechanismus západky zámku |
FR3092354B1 (fr) * | 2019-02-04 | 2021-01-22 | Opendoors | Dispositif électromécanique d’actionnement de serrure à découplage vibratoire |
JP7107869B2 (ja) * | 2019-02-19 | 2022-07-27 |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
US12214069B2 (en) * | 2019-05-29 | 2025-02-04 | NP Pharma, LLC | Hemp-based cosmeceutica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
DE102019127036A1 (de) * | 2019-10-08 | 2021-04-08 |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schloss |
CN111119617A (zh) * | 2020-01-10 | 2020-05-08 | 上海恩坦华汽车门系统有限公司 | 汽车门锁的加强结构 |
DE102020203229A1 (de) * | 2020-03-13 | 2021-09-16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Rücksitzanordnung für ein Fahrzeug, und Fahrzeug |
JP7602128B2 (ja) | 2021-03-18 | 2024-12-18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ラッチ装置、乗物用シート、および、乗物用ラッチ装置の製造方法 |
DE102022117241A1 (de) * | 2022-07-11 | 2024-01-11 |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 Kraftfahrzeugverschluss,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
US12270232B2 (en) | 2022-07-25 | 2025-04-08 | Fath, Inc. | Tamper resistant gravity latch |
USD1027607S1 (en) * | 2022-08-17 | 2024-05-21 | Fath, Inc. | Gravity latch |
US20240200368A1 (en) * | 2022-12-20 | 2024-06-20 | Trimark Corporation | Rotary latch with dampening and barrel retention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7742A (zh) * | 2003-02-05 | 2005-11-16 |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车辆座椅的锁定机构 |
CN201287649Y (zh) * | 2008-11-04 | 2009-08-12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锁 |
JP4318213B2 (ja) * | 2004-03-19 | 2009-08-1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236551A (en) * | 1961-02-27 | 1966-02-22 | Chrysler Corp | Hood latch |
US3612593A (en) * | 1970-03-27 | 1971-10-12 | Gen Motors Corp | Vehicle body door lock |
DE2253954A1 (de) * | 1972-11-03 | 1974-05-16 | Kiekert Soehne Arn | Kraftfahrzeug-tuerverschluss |
DE2725345C2 (de) * | 1977-06-04 | 1985-05-23 |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 Aus einem Stahlblechzuschnitt gebogener Schließkloben für einen Kraftfahr-Türverschluß |
US4538845A (en) * | 1982-05-31 | 1985-09-03 | Mitsui Kinzoku Kogyo K. K. | Automobile locking apparatus |
US4854617A (en) * | 1986-06-28 | 1989-08-08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Door lock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JPS6378977A (ja) | 1986-09-22 | 1988-04-09 | 株式会社 安成工業 | 自動車用ドアロツクのボデイ− |
JPH0625513B2 (ja) * | 1987-10-31 | 1994-04-06 |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 車輌用防水防音密閉型ロック装置 |
CA1326502C (en) * | 1988-03-11 | 1994-01-25 | Wolfgang Thau | Latch mechanism, components thereof and process of manufacture for components thereof |
JP2552342B2 (ja) | 1988-09-08 | 1996-11-1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後輪舵角制御装置 |
US5079964A (en) | 1989-05-25 | 1992-01-14 | Mitsui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Actuator for door lock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IT217128Z2 (it) * | 1989-07-04 | 1991-11-12 | Fiat Auto Spa | Serratura con carico di apertura ridotto |
JP2505365Y2 (ja) * | 1989-11-24 | 1996-07-31 |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 ドアロック装置のストライカ振れ止め装置 |
US5348357A (en) * | 1992-12-24 | 1994-09-20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ehicle closure latch having plastic coated ratchet |
GB2282843B (en) * | 1993-10-13 | 1996-03-20 | Rockwell Body & Chassis Syst | Latch assembly |
US5520426A (en) * | 1994-09-12 | 1996-05-28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Vehicle door latch with integral pillar dampener |
JP3417697B2 (ja) * | 1994-12-28 | 2003-06-16 | 株式会社マキタ | バッテリーケース |
US5730480A (en) * | 1995-02-16 | 1998-03-24 | Ohi Seisakusho Co., Ltd. | Lock device for retractable automotive seat |
CA2183618A1 (en) * | 1996-08-19 | 1998-02-20 | Kris Tomascevzki | Double-locking vehicle door latches and a double-locking sub-assembly therefor |
JP3609217B2 (ja) * | 1996-09-30 | 2005-01-12 |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 ロック装置 |
KR0184356B1 (ko) * | 1996-10-28 | 2002-02-28 | 동양기전 주식회사 | 록킹장치 |
US5738393A (en) * | 1996-11-08 | 1998-04-1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Automotive hood latch having remote actuator |
JP3813291B2 (ja) * | 1997-03-26 | 2006-08-23 |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 シートのダブルヒンジナックル構造 |
US5918918A (en) * | 1997-05-27 | 1999-07-06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Anti-noise collar for vehicle latch |
US6168215B1 (en) * | 1997-12-24 | 2001-01-02 | Kabushiki Kaisha Honda Lock | Door lock device for vehicle |
FR2797291B1 (fr) * | 1999-08-06 | 2002-04-05 | Aries Ind Mecanismes Et Decoup | Boitier de serrure electrique pour un element de fermeture d'un coffr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
US6267420B1 (en) * | 1999-09-30 | 2001-07-31 | Ohi Seisakusho Co., Ltd. | Latch mechanism for open-close member of a vehicle |
DE10164829B4 (de) * | 2001-01-02 | 2006-07-13 |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KG | Kraftfahrzeug-Türschloss, ausgeführt als Elektroschloss |
US6695361B1 (en) * | 2001-03-30 | 2004-02-24 | Tri/Mark Corporation | Latch structure |
DE10131978A1 (de) * | 2001-07-02 | 2003-01-30 | Witte Velbert Gmbh & Co Kg | Drehfallenverschluss |
JP2003299541A (ja) * | 2002-04-11 | 2003-10-21 | Rp Topla Ltd | 函体組立て用パネル及び函体の組立て方法 |
ITTO20020512A1 (it) * | 2002-06-14 | 2003-12-15 | Intier Automotive Closures Spa | Serratura per una porta di un autoveicolo |
US6733078B1 (en) * | 2002-12-13 | 2004-05-11 |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 Two-position latch apparatus |
US7090264B2 (en) * | 2003-08-28 | 2006-08-15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ecurement in a door latch |
DE102004002358B3 (de) * | 2004-01-15 | 2005-05-19 | Keiper Gmbh & Co. Kg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
US20050269854A1 (en) * | 2004-06-03 | 2005-12-08 | Tavis Lutzka | Vehicle seat latch assembly having a pivoting anti-chuck hook for engaging a floor-mounted striker plate |
DE102004044929A1 (de) * | 2004-09-14 | 2006-03-30 |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 Verschluss für bewegliche Karosserieteile eines Fahrzeugs, wie eine Heckklappe |
GB0423702D0 (en) * | 2004-10-26 | 2004-11-24 | Arvinmeritor Light Vehicle Sys | Latch assembly |
WO2006095517A1 (ja) * | 2005-03-04 | 2006-09-14 |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 ロック装置 |
US8333530B2 (en) * | 2005-09-28 | 2012-12-18 | Ts Tech Co., Ltd. | Latch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
US7357436B2 (en) * | 2005-10-06 | 2008-04-15 | Toyo Seat Usa Corporation | Latch mechanism for automotive seat assembly |
JP2007270573A (ja) * | 2006-03-31 | 2007-10-18 | Aisin Kiko Co Ltd |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
US8511723B2 (en) * | 2007-03-02 | 2013-08-20 |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 Locking device |
WO2009069851A1 (en) * | 2007-11-27 | 2009-06-04 | Austem Co., Ltd. | Latch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
JP5380907B2 (ja) * | 2008-05-29 | 2014-01-08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
DE102008033305B4 (de) * | 2008-07-11 | 2019-06-27 |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À R.L.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
DE102008048411A1 (de) * | 2008-09-23 | 2010-04-01 | Keiper Gmbh & Co. Kg |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
DE102008051832A1 (de) * | 2008-10-17 | 2010-04-22 | Johnson Controls Gmbh | Verriegelungselement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
US7959205B2 (en) * | 2009-04-08 | 2011-06-14 | Austem Co., Ltd. | Latch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
WO2011017529A2 (en) * | 2009-08-06 | 2011-02-10 | Inteva Products Llc | Hold open lever integrated to latch housing |
JP5285541B2 (ja) * | 2009-08-25 | 2013-09-11 |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
DE102010055246B4 (de) * | 2010-12-20 | 2023-02-23 | Keiper Seating Mechanisms Co., Ltd. | Fahrzeugsitz |
JP5637881B2 (ja) * | 2011-01-31 | 2014-12-10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シートの固定装置 |
CN103597158B (zh) | 2011-06-17 | 2015-12-23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JP5883345B2 (ja) * | 2012-04-27 | 2016-03-15 |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 シートの固定装置 |
DE102012011515A1 (de) * | 2012-06-01 | 2013-12-05 | Johnson Controls Gmbh | Verriegelungseinheit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
JP5944804B2 (ja) * | 2012-09-21 | 2016-07-05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乗物用ラッチ装置 |
-
2012
- 2012-06-11 CN CN201280029228.2A patent/CN103597158B/zh active Active
- 2012-06-11 BR BR112013032243-8A patent/BR112013032243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6-11 JP JP2013520543A patent/JP571569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6-11 CN CN201510750658.9A patent/CN105329118B/zh active Active
- 2012-06-11 US US14/125,708 patent/US9346374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6-11 WO PCT/JP2012/064895 patent/WO201217308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
- 2015-03-13 JP JP2015051486A patent/JP6005782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4-20 US US15/133,983 patent/US1078189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7742A (zh) * | 2003-02-05 | 2005-11-16 |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 车辆座椅的锁定机构 |
JP4318213B2 (ja) * | 2004-03-19 | 2009-08-19 |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
CN201287649Y (zh) * | 2008-11-04 | 2009-08-12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97158A (zh) | 2014-02-19 |
US20140145057A1 (en) | 2014-05-29 |
US10781897B2 (en) | 2020-09-22 |
BR112013032243A2 (pt) | 2016-12-20 |
JPWO2012173084A1 (ja) | 2015-02-23 |
US20160230860A1 (en) | 2016-08-11 |
WO2012173084A1 (ja) | 2012-12-20 |
JP5715696B2 (ja) | 2015-05-13 |
JP6005782B2 (ja) | 2016-10-12 |
BR112013032243B1 (pt) | 2021-02-09 |
CN105329118A (zh) | 2016-02-17 |
CN105329118B (zh) | 2017-12-26 |
US9346374B2 (en) | 2016-05-24 |
JP2015163506A (ja) | 2015-09-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97158B (zh) | 交通工具用锁紧装置 | |
CN104661867B (zh) | 车辆用闩锁装置 | |
US6227602B1 (en) | Pick-up truck lightweight cargo cover | |
WO2008072440A1 (ja) | 車両のド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6378251B2 (en) | Door locking assembly for a vehicle and a door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 |
EP1356984B1 (en) | Detachable seat for vehicles | |
US20090102223A1 (en) | Leg covering structure for folding seat | |
WO2015033385A1 (ja) | 車輌の荷台用パネルロック装置 | |
JP6206305B2 (ja) | センタピラーレス車両のドアロック構造 | |
JP2002274440A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WO2019130605A1 (ja) | ボンネットラッチ装置 | |
JPH0911936A (ja) | 自動車 | |
JPH07187011A (ja) | 自動車のサスタワー補強部材の取付構造 | |
JP2007192015A (ja) | 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 |
CN108501834A (zh) | 车辆负载箱纵梁装饰支架 | |
US20200086724A1 (en) | Multi-point mechanical attachment method for a load bearing tonneau structure | |
JPH0722378Y2 (ja) | キャブオーバ型車両 | |
US20240018809A1 (en) | Motor vehicle lock, in particular a motor vehicle door lock | |
JPS59102620A (ja) | 車両用ドアの補強構造 | |
CN202029712U (zh) | 座椅滑轨 | |
KR20240050609A (ko) | 자동차의 적재함 위에 설치되는 착탈식 자동차용 하드 탑 | |
JP2018199436A (ja) | 車両後部構造 | |
JP2001071819A (ja) | 自動車の車室前端部における小物入れ装置 | |
EP1387028A2 (en) | Lever arrangement for the safety mechanism of the rear door lock of automobile vehicles | |
JP2010285081A (ja) | シートバックの遠隔操作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