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9624B -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59624B CN103259624B CN201310132703.5A CN201310132703A CN103259624B CN 103259624 B CN103259624 B CN 103259624B CN 201310132703 A CN201310132703 A CN 201310132703A CN 103259624 B CN103259624 B CN 10325962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mission
- protocol data
- data unit
- redundancy versions
-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29—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ignalling, e.g. retention of useful signalling or differential signal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79—Formats for control dat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和方法,所述基站装置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将发往与基站通信的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进行发送,所述子帧发送的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控制信息字段,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公共的字段中被联合编码,控制信息字段由在控制信息字段中的信息比特表达规定范围的值,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发送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接收单元,用于使用在所发送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从移动终端接收协议数据单元。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8年12月18日、申请号为200880125167.3、发明名称为“使用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信令字段的控制信道信令”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关联的控制信令的方法以及控制信道信号本身。此外,考虑到这里新定义的控制信道信号,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移动台和基站以及它们各自的操作。
背景技术
分组调度和共享信道传送
在采用分组调度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至少部分空中接口资源被动态地分配给不同的用户(移动台-MS或用户设备-UE)。这些动态分配的资源通常被映射到至少一个物理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或PDSCH)上。例如,PUSCH或PDSCH可以具有以下设置中的一个:
-在多个MS之间动态地共享CDMA(码分多址)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码。
-在多个MS之间动态地共享OFDMA(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子载波(子带)。
-在多个MS之间动态地共享OFCDMA(正交频码分多址)或MC-CDMA(多载波-码分多址)系统中的上述的组合。
图1示出了用于具有单个共享数据信道的系统的共享信道上的分组调度系统。子帧(也被称为时隙)反映了调度程序(例如物理层或MAC层的调度程序)执行动态资源分配(DRA)的最小的间隔。在图1中,假定等于一个子帧的TTI(传送时间间隔)。将必然注意到,通常TTI也可以跨越多个子帧。
此外,通常通过时域中的一个子帧和频域中的一个子载波/子带定义可以在OFDM系统中分配的无线电资源的最小单元(也被称为资源块或资源单元)。同样,在CDMA系统中,通过时域中的子帧和码域中的码定义无线电资源的最小单元。
在OFCMDA或MC-CDMA系统中,通过时域中的一个子帧、频域中的一个子载波/子带以及码域中的一个码定义该最小单元。注意,可以在时域中和在码/频域中执行动态资源分配。
分组调度的主要益处在于通过时域调度(TDS)的多用户分集增益以及动态用户速率适配。
假定用户的信道条件由于快(和慢)衰落而随着时间改变,则在给定时刻,调度程序可以在时域调度中将可用的资源(CDMA情况下的码,OFDMA情况下的子载波/子带)分配给具有良好信道条件的用户。
OFDMA中的DRA和共享信道传送的细节
除了通过时域调度(TDS)而在时域中利用多用户分集之外,在OFDMA中,可以通过频域调度(FDS)而在频域中利用多用户分集。这是因为OFDM信号在频域中由多个窄带子载波(通常被分组为子带)构造,其中所述窄带子载波可以被动态地分配给不同的用户。由此,由于多路径传播的频率选择性信道特性可以被用来将用户调度在它们具有良好的信道质量的频率(子载波/子带)上(频域中的多用户分集)。
由于实际原因,在OFDMA系统中,带宽被划分为多个子带,所述子带由多个子载波组成。即,可以分配用户的最小单元将具有一个子带的带宽和一个时隙或一个子帧的持续时间(其可以对应于一个或多个OFDM码元),该最小单元被表示为资源块(RB)。通常,子带由连续的子载波组成。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期望从分布的非连续子载波形成子带。调度程序也可以将用户分配到多个连续的或非连续的子带和/或子帧上。
对于3GPP长期演进(3GPPTR25.814:“PhysicalLayerAspectsforEvolvedUTRA”,版7,v.7.1.0,2006年10月-可以从http://www.3gpp.org上获得,并通过引用合并到这里),10MHz系统(通常的循环前缀)可以包括子载波间隔为15kHz的600个子载波。然后,所述600个子载波可以被分组为50个子带(12个相邻子载波),每个子带占用180kHz的带宽。假定,时隙具有0.5ms的持续时间,则根据该示例,资源块(RB)跨越180kHz和0.5ms。
为了利用多用户分集以及为了在频域中获得调度增益,对于给定用户的数据应该被分配到该用户具有良好信道条件的资源块上。通常,这些资源块互相接近,因此,该传送模式也被表示为局部模式(LM)。
图2中示出了用于局部模式的信道结构的示例。在该示例中,相邻资源块在时域和频域中被分配给四个移动台(MS1至MS4)。每个资源块包括用于携带(carry)层1和/或层2控制信令(L1/L2控制信令)的部分和携带用于移动台的用户数据的部分。
可选地,可以如图3所示在分布模式(DM)中分配用户。在该设置中,用户(移动台)被分配在多个资源块上,这些资源块被分布在资源块的范围上。在分布模式中,许多不同的实施选择是可能的。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一对用户(MS1/2和MS3、4)共享相同的资源块。可以在3GPPRANWG#1TdocR1-062089,“ComparisonbetweenRB-levelandSub-carrier-levelDistributedTransmissionforSharedDataChannelinE-UTRADownlink”,2006年6月(可以从http://www.3gpp.org上获得,并通过引用合并到这里)中找到几个其它可能的示例性实施选择。
应该注意的是,可以在子帧内进行局部模式和分布模式的复用,其中,被分配给局部模式和分布模式的资源(RB)量可以是固定的、半静态的(对几十/几百个子帧而恒定)或者甚至动态的(逐子帧不同)。
在局部模式以及分布模式中,在给定子帧中,一个或多个数据块(其特别被称为传输块)可以在不同的资源块上被分别地分配给相同的用户(移动台),所述资源块可以属于或不属于相同的服务或自动重传请求(ARQ)处理。逻辑上,这可以被理解为分配不同的用户。
L1/L2控制信令
为了提供足够的辅助信息来在采用分组调度的系统中正确地接收或传送数据,需要传送所谓的L1/L2控制信令(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下面讨论用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数据传送的典型操作机制。
下行链路数据传送
与下行链路分组数据传送一起,在使用共享下行链路信道的现有实施(诸如基于3GPP的高速数据分组访问(HSDPA))中,通常在单独的物理(控制)信道上传送L1/L2控制信令。
此L1/L2控制信令通常包含有关传送下行链路数据的物理资源的信息(例如,OFDM情况下的子载波或子载波块,CDMA情况下的码)。该信息允许移动台(接收器)识别传送数据的资源。控制信令中的另一参数是用于传送下行链路数据的传输格式。
通常,存在指示传输格式的多种可能。例如,可以用信号传送(signal)传输块的数据大小(有效载荷大小、信息比特大小)、调制和编码方式(MCS)水平、频谱效率、码速率等来指示传输格式(TF)。该信息(通常与资源分配一起)允许移动台(接收器)识别信息比特大小、调制方式和码速率,以开始解调、解速率匹配和解码处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被显性地用信号传送调制方式。
此外,在采用混合ARQ(HARQ)的系统中,HARQ信息也可以形成L1/L2信令的一部分。该HARQ信息通常指示HARQ处理号(其允许移动台识别在其上映射数据的混合ARQ处理)、序列号或新数据指示符(允许移动台识别该传送是新分组还是重传的分组)、以及冗余和/或星座版本。冗余版本和/或星座版本告诉移动台:使用了哪个混合ARQ冗余版本(需要用于解速率匹配)、和/或使用了哪个调制星座版本(需要用于解调)。
HARQ信息中的另外的参数通常是用于识别接收L1/L2控制信令的移动台的UE身份(UEID)。在典型的实施中,该信息被用来掩盖(mask)L1/L2控制信令的CRC,以阻止其它移动台读取该信息。
下面的表格(表1)说明了用于下行链路调度的L1/L2控制信道信号结构的示例,如从3GPPTR25.814所知(见7.1.1.2.3段-FFS=用于进一步研究):
表1
上行链路数据传送
同样,同样对于上行链路传送,在下行链路上向发送器提供L1/L2信令,以向它们通知用于上行链路传送的参数。本质上,L1/L2控制信道信号部分地类似于用于下行链路传送的信号。其通常指示UE应该在其上传送数据的物理资源(例如,OFDM情况下的子载波或子载波块,CDMA情况下的码)、以及移动台应该使用于上行链路传送的传输格式。此外,L1/L2控制信息还可以包括混合ARQ信息,其指示HARQ处理号、序列号或新数据指示符、以及另外的冗余和/或星座版本。另外,还可以在控制信令中包括UE身份(UEID)。
变型
存在几种不同的如何正确地传送上述信息片(piece)的方法(flavor)。而且,L1/L2控制信息还可以包含额外的信息,或可以省略所述信息中的一些。例如,在不使用HARQ协议或使用同步HARQ协议的情况下,可不需要HARQ处理号。同样,如果使用例如蔡斯合并(ChaseCombining)(即,始终传送相同的冗余和/或星座版本),或者如果预定义冗余和/或星座版本的序列,则可不需要冗余和/或星座版本。
另一变型可以额外地在控制信令中包括功率控制信息或与MIMO相关的控制信息,例如预编码信息。在多码字MIMO传送的情况下,可以包括用于多码字的传输格式和/或HARQ信息。
在上行链路数据传送的情况下,可以在上行链路上、而不是在下行链路上,用信号传送上面所列的信息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基站可以仅定义给定移动台将在其上传送的物理资源。因此,移动台可以选择并在上行链路上用信号传送传输格式、调制方式和/或HARQ参数。在上行链路上用信号传送L1/L2控制信息的哪些部分以及在下行链路上用信号传送哪个部分通常是设计问题,并取决于应该由网络执行多少控制以及应该留给移动台多少自主性的考虑。
下表(表2)说明了用于上行链路调度的L1/L2控制信道信号结构的示例,如从3GPPTR25.814所知(见7.1.1.2.3段-FFS=用于进一步研究):
表2
此外,可以在3GPPTSG-RANWG1#50Tdoc.R1-073870,“NotesfromofflinediscussionsonPDCCHcontents”,2007年8月(可以从http://www.3gpp.org上获得,并通过引用合并到这里)中找到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送的L1/L2控制信令结构的更新近的建议。
如上面所指出,对于已经在不同国家部署的系统(例如,3GPPHSDPA之类),已经反对(defy)L1/L2控制信令。对于3GPPHSDPA的细节,可以因此参考3GPPTS25.308,“HighSpeedDownlinkPacketAccess(HSDPA);Overalldescription;Stage2”,版本7.4.0,2007年9月(可以在http://www.3gpp.org上获得)、以及HarriHolma和AnttiToskala的“WCDMAforUMTS,RadioAccessForThird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s”,第三版,JohnWiley&Sons,Ltd.,2004年,11.1至11.5章节,用于进一步阅读。
如3GPPTS25.212,“MultiplexingandChannelCoding(FDD)”,版本7.6.0,2007年(可以在http://www.3gpp.org上获得)的4.6段所述,在HSDPA中,通过总共9个比特而分别用信号传送“传输格式”(TF)(传输块大小信息(6比特))、“冗余和星座版本”(RV/CV)(2比特)以及“新数据指示符”(NDI)(1比特)。应该注意的是,NDI事实上用作1比特的HARQ序列号(SN),即,所述值随着每个要传送的新传输块而切换(toggle)。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在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中降低用于例如L1/L2控制信令之类的控制信道信令所需要的比特量。此外,期望这种解决方案不进一步引入额外的有问题的HARQ协议错误情况。
由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解决该目的。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所述基站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将发往与所述基站通信的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进行发送,所述子帧发送的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公共的字段中被联合编码,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由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信息比特表达规定范围的值,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发送所述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接收单元,用于使用在所发送的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步骤,用于将发往与基站通信的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进行发送,所述子帧发送的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公共的字段中被联合编码,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由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信息比特表达规定范围的值,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发送所述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接收步骤,用于使用在所发送的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建议一种用于控制信道信息的新格式。根据该方面,在控制信道信息的单个字段中提供用于用户数据(通常以协议数据单元或传输块的形式)的所关联的传送的传输格式/传输块大小/有效载荷大小/调制和编码方式以及冗余版本/星座版本。该单个字段在这里被称为控制信息字段,但也可以例如被表示为传输格式/冗余版本字段,或缩写形式下的TF/RV字段。此外,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预见在控制信道信息的单个字段内组合传输格式/传输块大小/有效载荷大小/调制和编码方式、冗余版本/星座版本以及附加的与HARQ相关的信息(序列号或新数据指示符)。
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控制信道信号(例如L1/L2控制信道信号之类)。所述控制信道信号与传输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关联,并且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其由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多个比特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所述传输格式、冗余版本、以及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列号。
此外,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不仅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所述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而且还包括用于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否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新数据指示符。因此,在该示例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的单个字段被用于编码三个前述与用户数据的所关联的传送有关的控制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控制信息字段包括提供(yield)可以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表示的值的范围的多个比特(例如,如果在所述字段中提供N个比特,则可以在所述字段中表示2N个不同值),并且其中,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保留(reserve)来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保留来指示用于传送所述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值的第一子集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包含更多的值。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对于由所述第一子集的对应值指示的其传输格式,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是隐性的。换句话说,由所述第一子集的特定比特组合表示的每一个单独的传输格式被唯一地(univocally)链接到相应的冗余版本,从而不需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的显性(explicit)信令。另一可能性将是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中的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冗余版本是固定的或被预设置。
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假定前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输。在该情况下,所述控制信道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一子集的值。因此,一般地,在初始传送的情况下,在所述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可选地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如前所述,对于所述传输格式,所述冗余版本也可以是隐性的。
在类似的方式中,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道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二子集的值。例如,这可以在系统设计中有优势,其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例如传输块大小)不在初始传送或重传之间改变,或者,如果可以依据用于所述初始传送的传输格式和资源分配信息以及用于所述重传的资源分配信息来判定所述传输格式。因此,如果需要为所述用户数据发送重传,则用于该重传的控制信道信号不需要显性地用信号传送用于所重传的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而是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同时假定所述重传的传输格式与用于初始传送的相同,或者依据所述初始传送的传输格式和(可选地)资源分配信息、以及还可选地依据所述重传中的资源分配信息,来判定所述重传的传输格式。
然而,在其它的示例性设计中,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传输格式可能未获知,例如,在接收终端已经错过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的传送,或者例如由于分配给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的资源的重新设置导致相同的传输格式可能不再被用于所述重传的情况下。因此,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道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一子集或第二子集的值。
因此,在该示例中,所述控制信息字段可以在假定从所述初始传送获知所述重传的传输格式的同时、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或者可以在适当时在所述重传中指示用于所述重传的传输格式(以及隐性地或显性地指示所述冗余版本)。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假定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冗余版本、以及用于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否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新数据指示符,同时可以由控制信息字段比特表示的值被再次以如上所述类似的方法分为第一和第二子集。在该示例中,对设定的第一子集的值中的一个的使用还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初始传送。即,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子集的值可以被认为是被设定的新数据指示符(即指示初始传送),而所述第二子集的值可以被认为是未被设定的新数据指示符(即指示重传)。
在未将所述序列号/新数据指示符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一起联合编码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控制信道信号中实现各自的字段。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包括资源分配字段,用于指示被分配给用于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器的物理无线电资源、或发送器在其上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物理无线电资源。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移动终端标识符字段,用于指示要接收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的所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组。
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分组是用于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道信号或更准确地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包括指示由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剩余比特指示的信息类型的标记。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可选解决方案中,提供了另一控制信道信号。而且,此可选控制信道信号关联于传输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并且包括由多个比特组成的控制信息字段,其中,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则所述多个比特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隐性地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或者,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多个比特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变型中,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重传,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并可选地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关联的控制信令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所述基站产生包括控制信息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并且接着向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送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其中,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联合地编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
在再一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从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接收反馈。所述反馈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是否已经在所述移动终端被成功地解码了。如果可能未成功解码,则所述基站可以重传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并且还可以传送包括控制信息字段的第二控制信道信号,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联合地编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由此,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信号关联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向所述移动终端的重传。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相同的HARQ处理传送或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和所述第二协议数据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关联的控制信令的方法。根据该方法,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产生包括由多个比特组成的控制信息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其中所述多个比特:
-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情况下,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隐性地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或
-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的情况下,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
接着,所述基站向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送所述控制信道信号。
在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中,在上述两个方法中,所述基站还可以利用HARQ重传协议,向移动终端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或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在一个示例中,使用在所述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的HARQ处理来传送或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在另一示例中,使用基于传递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子帧的子帧号而判定的HARQ处理来传送或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可以使用在所述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的物理无线电资源来传送或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通信系统是例如基于OFDM的系统之类的多载波系统,并且在分配给所述多载波系统的L1/L2控制信道的子帧的物理无线电资源内传送所述控制信道信号。
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中,在与所关联的控制信道信号相同的子帧中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虽然这里所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主要关注于概述一个基站和一个移动台之间的关系,但显然,所述基站可以服务多个移动终端,并且,由所述基站为每个移动终端或每组移动终端产生并传送控制信道信号。
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涉及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因此,提供了一种方法,其中,移动终端接收去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其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所述移动终端接着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而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并且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接收或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传输格式是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块大小信息,并且,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包括资源分配字段,其指示分配给所述移动终端的物理无线电资源。因此,所述移动终端可以根据在所述资源分配字段和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包括的信息,判定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块大小。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分组是用户数据的重传(例如,未设定的新数据指示符),并且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如果已经错过与用于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相关联的控制信道信令,则向所述基站传送针对所接收的协议数据分组的肯定应答。因此,即使所述移动终端未接收到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并且不能接收用户数据的所关联的传送,所述移动终端也可以应答所述数据的“成功接收”,并且可以例如依赖上层协议(例如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协议)来负责处理重传。
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是重传的情况下,根据另一示例,所述移动终端可以重新使用在用于所述初始传送的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信息,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的传送和接收。因此,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可以“仅”指示所述重传的冗余版本(虽然可以仍认为所述控制信道信号隐性地指示所述传输格式)。
在本发明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的控制信息字段中的信息比特关联于指示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单个参考信息,所述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与由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初始传送和重传的控制信息字段的信息比特表示的相应值关联。
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涉及所述移动终端的操作。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因此包括由多个比特组成的控制信息字段,所述多个比特:
-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情况下,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隐性地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或
-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的情况下,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
接着,所述移动终端(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并且还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接收或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信息的信息比特关联于两个不同参考信息(基于它们来解译所述控制信息字段内容)。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送是初始传送,则当判定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时使用第一参考信息。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送是重传,则当判定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时使用第二参考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参考信息指示与由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信息比特表示的相应值关联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第二参考信息指示与由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信息比特表示的相应值关联的冗余版本。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关联的控制信令的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处理单元,用于产生包括控制信息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以及发送器单元,向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送包括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的控制信令。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移动终端,由此,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接收器单元,用于接收去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如这里前面所提及的。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而判定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以及冗余版本;以及发送器单元,用于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以及判定单元,用于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而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以及冗余版本。此外,所述接收单元能够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此外,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例的本发明涉及在软件和硬件中实施这里所描述的方法。因此,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当基站的处理器单元执行所述指令时,所述指令使得所述基站:产生包括控制信息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以及向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送所述控制信道信号。
再一实施例涉及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可读介质,当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单元执行所述指令时,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移动终端:
接收去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而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以及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接收或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更详细描述本发明。图中类似或对应的细节被标以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1示出了在OFDMA系统中、在具有L1/L2控制信令的分布映射的局部模式(LM)中向用户的示例性数据传送,
图2示出了在OFDMA系统中、在具有L1/L2控制信令的分布映射的局部模式(LM)中向用户的示例性数据传送,
图3示出了在OFDMA系统中、在具有L1/L2控制信令的分布映射的分布模式(DM)中向用户的示例性数据传送,
图4示例性地突出了传输块/协议数据单元与其不同的冗余版本以及传输块大小/协议数据大小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带有用于联合地编码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的示例,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带有用于用信号传送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或冗余版本的公共共享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的示例,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带有用于用信号传送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冗余版本或其它信息的公共共享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的另一示例,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在控制信道信号的收发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示例性的典型消息流,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在控制信道信号的收发器和接收器之间的示例性消息流,其中优化了接收器的重传协议操作,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系统,其中可以实施本发明的思想,以及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带有用于用信号传送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或冗余版本的公共共享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的另一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段落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仅为了示例性的目的,关于根据上面背景技术部分所讨论的SAE/LTE的(演进的)UMTS通信系统而概述大部分实施例。应该注意的是,可以例如连同诸如前述的SAE/LTE通信系统的移动通信系统、或连同诸如基于OFDM的系统的多载波系统而有利地使用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其在所述特定示例性通信网络中的使用。
在下面更详细讨论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之前,下面的段落将给出这里频繁使用的几个术语的意思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依赖性的简要概况。通常,协议数据单元可以被认为是被用来传递一个或多个传输块的特定协议层的数据分组。在一个示例中,协议数据单元是MAC协议数据单元(MACPDU),即,MAC(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层的协议数据单元。MACPDU向PHY(物理)层传递由MAC层提供的数据。通常,对于单个用户分配(每用户一个L1/L2控制信道-PDCCH),一个MACPDU被映射到层1上的一个传输块(TB)。传输块定义在层1和MAC(层2)之间交换的基本数据单元。通常,当将MACPDU映射到传输块上时,添加一个或多个CRC。传输块大小被定义为传输块的大小(比特数目)。根据该定义,传输大小可以包括或不包括CRC比特。
一般地,传输格式定义调制和编码方式(MCS)和/或传输块大小,其被应用于传输块的传送,并且因此被合适的调制(解调)和编码(解码)所需要。在基于3GPP的系统中,如例如在3GPPTR25.814中所讨论的,调制和编码方式、传输块大小以及资源分配大小之间的以下关系是有效的:
TBS=CR·M·NRE
其中,NRE是所分配的资源元素(RE)的数目(一个RE等同于一个调制码元),CR是用于编码传输块的码速率,以及M是映射到一个调制码元上的比特数目,例如对于16-QAM,M=4。
由于上述的此关系,L1/L2控制信令可以仅需要指示传输块大小或者调制和编码方式。在应该用信号传送调制和编码方式的情况下,有多个如何实施该信令的选择。例如,可以预见用于调制和编码的分开的字段、或用于用信号传送调制和编码参数两者的联合字段。在应该用信号传送传输块大小的情况下,通常不显性地用信号传送传输块大小,而是将其作为TBS指数(index)而用信号传送。解译TBS指数来判定实际传输块大小,这可以例如取决于资源分配大小。
在下文中,假定L1/L2控制信令上的传输格式字段指示调制和编码方式或传输块大小。应该注意的是,用于给定传输块的传输块大小通常在传送期间不改变。然而,即使不改变传输块大小,调制和编码方式也可以在传送之间改变,例如,在改变资源分配大小的情况下(如对于上述关系而明显的)。
还应该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对于重传,通常从初始传送而获知传输块大小。因此,传输格式(MCS和/或TBS)信息(即使调制和编码方式在传送之间改变)不必须在重传中用信号传送,这是因为可以从传输块大小和资源分配大小判定调制和编码方式,其中可以从资源分配字段判定所述资源分配大小。
冗余版本表示从给定的传输块产生的已编码比特的集合,如图4中所示。在由固定速率解码器和速率匹配单元产生用于数据传送的码速率的系统中(例如,在UMTS或LTE系统的HSDPA中),通过选择可用的已编码比特的不同集合对单个传输块(或协议数据单元)产生不同的冗余版本,其中,集合大小(所选择的比特的数目)取决于用于数据传送的实际码速率(CR)。在用于传送(或重传)的实际码速率比编码器速率快的情况下,冗余版本由已编码比特的子集构成。在用于传送(或重传)的实际码速率比编码器速率慢的情况下,冗余版本通常由所有已编码比特构成,其中重复所选择的比特。
星座版本表示被应用于数据传送的调制的星座图。在某些情况下,这可以简单地指对于给定调制方式的特定的比特到码元的映射。在其它情况下,这可以指通过比特值的交织和/或反转的特定比特操作,以获得与通过应用特定的比特到码元的映射类似的效果(例如,见EP1293059B1或EP1313248B1或3GPPTS25.212,“MultiplexingandChannelCoding(FDD)”,版本7.6.0,2007年9月,其可在http://www.3gpp.org上获得)。
新数据指示符(NDI,newdataindicator)表示指示传输块(或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初始传送还是重传的标记(或字段)。如果NDI被设定,则传输块(或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初始传送。在某些实施中,该新数据指示符是1比特的序列号(SN),其每隔一个传输块(或协议数据单元)而递增一次。在使用单个比特用于NDI/SN的情况下,该递增与切换该比特相当。然而,一般地,序列号可以包括多于一个比特。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建议用于控制信道信息的新格式。根据该方面,在控制信道信息的单个字段中提供用于用户数据(通常,以协议数据单元的形式)的所关联的传送的、传输格式/传输块大小/有效载荷大小/调制和编码方式以及冗余版本/星座版本。例如,控制信道信息可以是在3GPPLTE系统的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上传送的L1/L2控制信息/L1/L2控制信道信号。
应该注意的是,为了简便,在这里的大多数示例中指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然而,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术语“传输格式”意指“传输格式”、“传输块大小”、“有效载荷大小”或“调制和编码方式”中的任一个。同样,在本发明的所有实施例中,可以由“冗余版本和/或星座版本”来代替术语“冗余版本”。
此外,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预见到在控制信道信息的单个字段中组合传输格式、冗余版本以及额外地与HARQ相关的信息((重传/HARQ)序列号或新数据指示符-NDI)。
这里建议了两个基本方法。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提供了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联合编码,或者可选地,使用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共享信令。在两种情况下,都仅提供单个控制信道信息字段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但字段的使用方法是不同的。
当使用联合编码时,在控制信道信息/信号中定义了一个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字段。该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例如,使用N比特的字段,提供2N个值,其可以用信号传送。在所述2N个值中,使用M(<2N)个值来指示例如与给定的固定或预设置的冗余版本相关联的传输格式(在该情况下,可以涉及传输格式的显性信令以及同时冗余版本的隐性(implicit)信令)。剩余值的全部或一部分被用来指示例如可以被用于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的额外的冗余版本。
例如,后者可以特别适用于系统设计中,其中,传输块/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不在初始和重传之间变化,或者可以从用于重传和/或初始传送的控制信道信号中的其它信息中得到(例如,在某些系统中,可以从与初始传送有关的传输格式、以及可选地从资源分配信息得到重传的传输格式-还可以考虑关于用于重传的资源分配的信息)。在该示例中,用于重传的控制信令可以显性地指示协议数据单元的用于其重传的冗余版本并隐性地提供传输格式(即,与已在用于初始传送的在前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的、用于协议数据单元的初始传送相同的传输格式,或者可以从上述其它控制信道信令信息中得到传输格式)。
如前所述,作为额外的增强,可以另外将新数据指示符或序列号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联合编码。
利用具有在控制信道信息结构中定义的、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共享字段的第二方法,在一个信令时刻,该共享字段被用来用信号传送传输格式,而在另一信令时刻,该共享字段被用来用信号传送冗余版本。
因此,当联合地编码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时,可以仅需要单个参考信息集合来将由控制信道信号中的公共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比特组合指示的比特值映射到提供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相应组合上,而不管该传送是协议数据单元的初始传送还是其重传。
在控制信道信号中具有共享控制信息字段的情况下,根据该传送是协议数据单元的初始传送还是其重传,可以有两个参考信息集合来将由公共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比特组合指示的比特值映射到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相应组合上。例如,在存在用于初始传送的预设置的或固定的冗余版本的情况下,用于初始传送的控制信道信号可以在共享字段中显性地指示初始传送的传输格式。对于某些重传,可以重新使用初始传送的传输格式,从而用于重传的控制信道信号可以“仅”显性地指示重传的冗余版本(而可以认为传输格式从用于初始的或任何在前的传送的控制信道信号而隐性地识别或获知)。
从高效的系统操作的角度看,本发明和现有系统(诸如3GPPHSDPA)的一般概念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涉及HARQ协议错误。在HSDPA中,例如由于ACK/NACK的误检测而丢失的传输块(MACPDU)、或携带调度信息(TF、HARQ等)的丢失的L1/L2下行链路控制信令导致高资源成本和高延迟,这是因为处理这些错误的RLC协议慢且繁重。在LTE系统(其是用于采用本发明的目标系统之一)中,更高层RLC协议轻松且快,这能够将L1/L2下行链路控制信令设计得较不稳健,这转而允许这里所公开的优化。如上面所指出,这里所建议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控制信道信息格式中的单个/公共字段来指示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的传输格式和(至少隐性地)冗余版本,并且使用公共字段的比特来联合地编码(至少)这两个参数。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假定控制信道信息中的公共字段包括N个比特,以便可以表示并用信号传送2N个值。例如,可以使用2N个值中的M(<2N)个值来指示与给定的固定或预设置的冗余版本相关联的传输格式。剩余值的全部或一部分被用于指示额外的冗余版本。
下面的表3说明了示例,其中,公共字段(用信号传送的值)包括4个比特。可以由所述4个比特表示的值的总范围的第一部分(表示的TF范围)用于指示与给定的冗余版本(RV0)关联的不同传输格式。可以由所述4个比特表示的剩余值形成第二部分(表示的RV范围),并且指示各个传送的冗余版本。
表3
在上面的表3中,TF范围的所有值仅被分配给单个冗余版本(RV0)。当然,也可以将各个值/传输格式分配给不同的冗余版本。这在下面的图4中例示。
表4
根据图4中的示例,可以根据实际信令值定义冗余版本。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较小的传输块大小或较低的MCS水平,可以使用一个特定的冗余版本(RV0),而对于较大的传输块大小/较高的MCS水平,使用另一冗余版本(RV1或RV2)。此外,在另一示例中,相同的传输格式可以关联于不同的冗余版本。
在操作中,当初始地传送协议数据单元(或传输块)时,基站可以发送包括具有从“RF范围”中选择的值的公共TF/RV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因此,用信号传送的值不仅识别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而且还指示相应的冗余版本。如果重传协议数据单元,则用信号传送来自“RV范围”的指示特定冗余版本的值,因为可以假定传输格式对于各个协议数据单元(传输块)的所有传送是恒定的或者已知的,以便利于通过HARQ协议的软组合。
可选地,例如,根据提供给协议数据单元的发送器(例如,基站)的、该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器(例如,移动台)的反馈,发送器可以决定以与初始传送相同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发送重传。使用如表3中所示的参考表,用于重传的控制信道信号可以因此在控制信道信号的TF/RV字段中指示与用于初始传送的控制信道信号相同的值(因为“RV范围”不允许用信号传送RV0)。如果使用如表4中所示的参考表,则应该注意,“RV范围”提供在“TF范围”中识别的相同的三个冗余版本,从而控制信道信号中的TF/RV字段可以始终是用于重传的“RV范围”的值。
如果例如由于使用带有蔡斯合并的HARQ作为用于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协议而存在以与初始传送相同的冗余版本发送重传的可能性,则可以预见到以下示例性实施。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中,可以在控制信道信号中用信号传送任何“TF范围”值用于重传,即使在用信号传送的值与传输块的TF(TBS)值(或者换句话说,协议数据单元的初始传送的TF)不匹配也是如此。在该情况下,接收器(例如移动台)简单地忽略将由用信号传送的“TF范围”值提供的传输格式,并且简单地应用用信号传送的冗余版本。因此,为了区分何时忽略用信号传送的传输格式,接收器可以首先估计(evaluate)序列号(字段)或新数据指示符,以辨识协议数据单元的所关联的传送是初始传送还是重传。
在另一、第二示例性实施中,对于重传,也可以用信号传送与第一初始传送的传输格式(TBS)匹配的“TF范围”。在该情况下,接收器(例如,移动台)通常将不忽略用信号传送的传输格式(TBS)值,因为这会帮助发现错误情况。如果例如接收器已经错过了初始传送的控制信令(因此,也错过了协议数据单元/传输块的第一传送),则接收器可以尝试基于用于重传的信令来解码数据,这是因为该控制信令包含传输格式。
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中,公共TF/RV字段中的传输格式(TBS)值的解译取决于也包括在控制信道信息中的资源分配字段。这意味着对于给定的资源分配大小,仅可以用信号传送特定范围的传输块大小(通常,传输块大小TBS与所分配的资源的量(以资源块RB为单位测量)有关,如下:TBS=N·RB,其中N=1,2,3,…)。如果资源分配大小在初始传送和重传之间改变,则或许会发生:不可能用信号传送正确的传输块大小。在该情况下,在控制信道信号的接收器处使用的参考表中包括“超出范围”TF值来解译TF/RF字段的内容会是有利的。下面在表5中例示此后者情况。
表5
在另一、第四示例性实施中,可以确保:可以通过在“RV范围”中包括提供与通过“TF范围”的值提供的相同的冗余版本的值,使用与被用于初始传送相同的冗余版本用于重传。下面在表6中例示该实施,其中“RV范围”还包括指示使用冗余RV0的值(“1101”)。
表6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协议数据单元的新数据指示符(指示数据是否是新数据/新协议数据单元)或序列号,其允许接收器检测新数据/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
根据一个示例,新数据指示符或序列号可以在控制信道信号中的单独的字段或者标记中传送。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中,序列号字段是一个比特,即,递增与切换标记等同。同样,新数据指示符可以被实施为1比特的字段。如果新传输块被传送(初始传送),则新数据指示符值被设定(例如,为1),并且,如果传输块被重传,则新数据指示符不被设定(例如,被设定为值0)。
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序列号或新数据指示符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一起在控制信道信号的单个公共字段中被联合编码。因此,可以不再需要NDI/SN字段,这允许降低信令开销。
在表7和表8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两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新数据指示符(NDI)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联合编码。在表8中,冗余版本RV0的使用可以被认为也隐性地指示新数据,即,因此也可以被解译为被设定的NDI标记(例如,NDI=1),并且所有其它冗余版本RV(RV1-3)指示重传,即,也可以被解译为未被设定的NDI标记(例如,NDI=0)。
表7
表8
本质上,除了向参考表中添加指示对于各个用信号传送的值的所识别的NDI设定的另一列之外,表7与表6相同(表8对于表3也如此)。一般地,独立于表7中给出的特定示例,应当认识到,对两个范围的值(“TF范围”与“RV范围”)的定义还定义了指示是发送新数据还是提供重传的两个范围的值。本质上,从“TF范围”中选择值指示新的传送,并因此等效于新数据指示符被设定(或序列号被递增)。同样,从“RV范围”中选择值指示没有新数据被传送,并因此等效于新数据指示符未被设定(或序列号未被递增)。因为新数据指示符的设定(递增序列号)通常分别与协议数据单元或传输块的初始传送的传送一致,因此,对于初始传送,应该用信号传送来自“TF范围”的值,而对于重传,应该用信号传送来自“RV范围”的值。
对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联合编码的另一可选方法是在控制信道信息格式中使用共享字段(其还可以称为共享TF/RV字段),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信令。在该可选方法中,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假定传输格式通常与用于初始传送的特定冗余版本关联(或者,用于初始传送的冗余版本是固定的或预定义的)。因此,在初始传送的情况下,共享字段被解译为用信号传送传输格式,如表9中所示,并且可以说,以与如上面关于联合编码方法的某些示例中讨论的方法类似的方法来隐性地指示相应传送的冗余版本。
此外,还假定,传输块大小在协议数据单元或传输块的初始传送和重传之间不改变。因此,在重传的情况下,控制信道信号中的共享字段被解译为冗余版本,如表10中所示。
表9
表10
比较联合编码方法和共享字段的使用,所述方法之间的主要差异是各个字段的比特的解译。在联合编码的情况下,不论传送是初始传送还是重传,都使用相同的参考表来解译控制信道信号中的公共字段的比特,以判定传送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此外,在额外地联合编码序列号或新数据指示符的情况下,可以由公共字段中的比特表示的值范围应该被分为两个范围,以便能够在初始传送和重传之间区分,并因此辨识到新数据指示符被设定或序列号被递增。相反,共享字段方法是根据发送初始传输还是重传、使用两个不同的参考表用于解译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字段中包含的比特(见上面的表9和10)。这允许更多的自由和灵活性来指示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更大的多样性,或者可以允许减小信令字段的大小。
然而,控制信道信号的接收器必须知道是初始传送还是重传关联于各个控制信道信号。理论上,控制信道信号的接收器可以从它自身的反馈得到信息,然而这不一定非常可靠,因为该反馈可能丢失或被误解译。
因此,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建议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额外的序列号字段或新数据指示符。在使用新数据指示符的情况下,共享TF/RV字段的解译取决于新数据指示符字段的值,即,回到上面的示例,控制信道信号的接收器(例如,移动台)根据新数据指示符的设定而选择表9或表10用于解译共享TF/RV字段。同样,在具有序列号字段的情况下,接收器基于序列号是否被递增而选择参考表用于解译共享TF/RV字段的内容。
将参照图5和图6例示在公共字段中对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联合编码、与共享字段的使用之间的差异。在图5中,示出了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信道信号。该控制信道信号包括资源分配字段(RB分配)、用于联合编码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TF/RV字段(“联合TF/RV字段”)、NDI/SN字段以及HARQ处理字段。图6中提供了该控制信道信号的相同设置。
在图5中,不论控制信道信息涉及初始传送还是重传,都在公共字段(“联合TF/RV字段”)中联合地编码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例如,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字段的四个比特可以表示如上面参照表3至6所概述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
在图6中,更详细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共享字段方法。NDI/SN字段可以包括新数据指示符或序列号,并被用来判定控制信道信息是否涉及初始传送、以及要使用哪个参考信息来解译共享TF/RV字段的内容。如果控制信道信息与协议数据单元或传输块的初始传送有关,则共享TF/RV字段指示其传输格式,如例如在上面表9中所示的。如果控制信道信息与重传有关,则共享TF/RV字段指示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如例如上面表10中所示的。
下面,将更详细描述根据这里所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的一个的控制信道信号的发送器以及其接收器的操作,由此示例性地涉及下行链路数据传送的情况。为了示例性的目的,可以假定图10中所例示的网络。图10的移动通信系统被认为具有包括至少一个访问和核心网关(ACGW)与节点B的“两节点架构”。ACGW可以处理核心网络功能,诸如路由呼叫和向外部网络的数据连接,并且其还可以实施一些RAN功能。因此,ACGW可以被认为是组合了当今的3G网络中由GGSN和SGSN执行的功能、与例如无线电资源控制(RRC)、报头压缩和加密/完整性保护的RAN功能。
基站(也被称为节点B或增强节点B=eNodeB)可以处理例如资源的分割/串接、调度和分配的功能、复用和物理层功能、以及诸如外部ARQ的RRC功能。仅为了示例性的目的,阐明eNodeB仅控制一个无线电小区。明显地,使用射束形成天线和/或其它技术,eNodeB也可以控制几个无线电小区或逻辑无线电小区。
在该示例性网络架构中,共享数据信道可以被用于在移动台(UE)和基站(eNodeB)之间的空中接口上的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上的用户数据(以协议数据单元的形式)的通信。该共享信道可以是例如LTE系统中公知的物理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或PDSCH)。然而,共享数据信道和所关联的控制信道还可以被映射到物理层资源,如图2或图3所示。
可以在被映射到被映射了所关联的用户数据(协议数据单元)的相同子帧中的单独(物理)控制信道上传送控制信道信号/信息,或者,可以可选地在包含所关联的信息的子帧之前的子帧中发送控制信道信号/信息。在一个示例中,移动通信系统是3GPPLTE系统,并且控制信道信号是L1/L2控制信道信息(例如,有关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的信息)。用于不同用户(或用户组)的各个L1/L2控制信道信息可以被映射到共享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信道的特定部分中,如图2和图3中示例性所示,其中,不同用户的控制信道信息被映射到下行链路子帧的第一部分(“控制”)。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由控制信道信号的发送器和接收器执行的消息交换和任务。可以在图10所示的移动通信网络中执行该消息交换。因此,因为图8中的示例涉及下行链路数据传送,所以可以假定图8中所示的发送器对应于图10中的基站/节点BNB1,并且可以假定图8中所示的接收器对应于图10中的移动台/UEMS1。一般地,在图8中可以假定在数据(协议数据单元)的发送器(这里:基站NB1)和接收器(这里:移动台MS1)之间使用诸如混合ARQ的重传协议,以确保在接收器处对数据的成功解码。
移动台MS1首先接收801PDCCH,并且获得L1/L2控制信道信号。随后,移动台MS1解译(或解码)802L1/L2控制信道信号的内容。可以假定控制信道信号具有如图6例示的格式。接着,移动台MS1利用由L1/L2控制信道信号指示的参数,接收并尝试解码804在所关联的下行链路数据信道上传送803的协议数据单元。
在移动台MS1可以成功地解码协议数据单元(由于正确的CRC而获知)的情况下,其在上行链路上传送ACK。可选地,如果该移动台MS1未正确解码数据(由于错误的CRC而获知),则其在上行链路上传送805NACK。在移动台MS1未从PDCCH接收到(正确地解码)控制信道信号,则其不在上行链路上传送ACK或NACK(DTX)。
在基站NB1处接收到NACK的情况下,所述基站将向移动台提供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因为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被示例性地假定为相同协议数据单元的另一冗余版本,所以基站NB1产生806用于重传的控制信道信号,并向移动台MS1传送807该控制信道信号以及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809。类似于步骤802和804,移动台MS1接收808用于重传的控制信道信号,并使用其中所指示的参数来接收和解码810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因为假定可以在接收了重传之后正确解码协议数据单元,所以移动台MS1通过ACK(NACK)将成功(不成功)解码通知811给基站NB1。
在再一实施例中,建议了对重传协议的一些进一步的改进。将利用如图9所图示的示例性信令流和数据交换来概述该改进。可以假定,在移动通信系统的介质访问层(MAC)上提供重传协议,以及协议栈中的另一更高层协议提供另一重传功能来确保成功的数据递送。例如,该更高层协议可以是无线电链路控制(RLC)协议。
一般地,如果移动台错过901用于协议数据单元(例如,MACPDU)的初始传送的控制信令(例如在PDCCH上),则它也可能未接收到903协议数据单元的初始传送。此外,移动台也不知道将被用于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和重传的传输格式,并且不向传送基站提供反馈。
如果基站未接收到任何用于初始传送的反馈,则基站的调度程序单元的典型实施认为903该反馈的缺失是NACK(两状态的ACK/NACK接收器),并且该基站产生904和传送905用于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的另一L1/L2控制信令。
如果移动台随后接收906此用于重传的L1/L2控制信令。现在假定在控制信令中存在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字段,则在公共TF/RV字段中的比特不提供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例如传输块大小、MCS等),而仅可以指示冗余版本(例如见表3至8,并假定用信号传送“RV范围”的值用于传送,或者见用于共享TF/RV字段方法的表9)。即使移动台不能接收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907,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移动台也发送908肯定应答(ACK),以中止当前协议数据单元(MACPDU)的传送,这是因为,否则的话(传送NACK)在移动终端没有机会正确解码该传输块的情况下,基站将继续重传。ACK的传送导致传输块丢失,但,可以由更高层(ARQ)协议(如果可用(例如RLC))处理该传输块(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
例如,也可以在下述情况下实施类似行为:基站(或者更准确的是调度单元)具有不仅检测ACK/NACK而且检测传送的DTX的能力(即,没有传送ACK/NACK)的能力—即,三态ACK/NACK/DTX接收器—用于这样的情形,其中移动台错过PDCCH上的控制信令,但由于接收/解码反馈时的错误,该基站错误地检测到NACK而不是DTX。在该情况下,基站将发送用于协议数据分组的重传、与指示该传送是重传的关联的控制信道信号一起,类似于上述两态ACK/NACK接收器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移动台可以检测到协议错误,并发送肯定应答来中止该重传。如果基站正确地检测到DTX信号,则基站可以传送相同传输块或新构造的传输块的另一初始传送(指示传输格式)。
上面讨论的示例性实施例主要关注用于下行链路数据传送的L1/L2控制信令。同样在上行链路数据传送的情况下,可以在下行链路中传送L1/L2控制信令。因为(用户)数据的传送在另一链路(上行链路)上,所以数据的传送可以发生在与所关联的控制信令不同的子帧号上(因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可能实际上不同步,即,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子帧的定时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对控制信令发生的子帧与实际的数据传送发生的子帧的定义明确的映射。因此,在TDD系统中,对于上行链路和对于下行链路,子帧可以不同。
下面将讨论对前面讨论的L1/L2控制信令的进一步的选择和改进。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在控制信道信号中使用共享TF/RV字段的进一步改进。用于传输格式的信令比特的数目(例如4-7个比特)通常比冗余所需的比特(例如,1-3个比特)多。因此,在用信号传送用于重传的冗余版本的情况下,共享TF/RV字段的某些比特(或值)可以例如被用于传送其它有用的控制信息。例如,未被用于用信号传送冗余版本的一些或全部比特可以被用于用信号传送下列内容:
-如图11所示的调制方式,例如,在应该对每个重传独立地控制调制方式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可以根据从在前传送(通常初始传送)中获知的传输块大小、用信号传送的资源分配(根据它可以判定资源分配的大小)以及用信号传送的调制方式来判定用于解码的码速率。
-额外限定的与传输格式相关的信息,例如,仅有关调制、有关MCS水平、有关TBS等。
-MIMOHARQ子处理信息,如例如在3GPPTSGRANWG1#47Tdoc.R1-063548,“MIMOHS-SCCHstructure”,2006年11月(可以从http://www.3gpp.org上获得,并通过引用合并到这里)中所建议的。假定MIMO模式支持2码字传送和2HARQ处理,则通常,需要在L1/L2控制信道中用信号传送子处理号,这需要额外的比特用于HARQ处理。假定在初始传送中不需要该比特,则在重传中可以在可用的空间上用信号传送该比特。
-额外的功率控制信息,用于上行链路/下行链路控制和数据信道。
-有关(被基站)使用的或将(被UE)使用用于ACK/NACK信令的资源的信息。该信息可以是例如资源的显性指示、或者或许限定所述资源。
-标记比特,其指示共享字段中的剩余比特被用于RV信息或例如(限定的)TF信息(见图7)。这在可自解码的重传的情况下或许特别有益,其中,基站具有在重传中选择用信号传送什么的灵活性。
应该注意的是,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传送控制信道信令,用于协议数据单元的初始传送、以及可选地还用于协议数据单元的所选择的重传。因此,可以在没有控制信道的情况下传送一些或全部重传。在该情况下,用于能够接收所关联的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的控制信息可以从用于协议数据单元的初始传送的控制信令、协议数据单元的较早的传送(重传)得到,或者用于重传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可以被预定义。例如,可以从较早的传送的资源分配得到资源分配(例如,相同的资源分配,或资源分配的预定义的跳跃(hopping)和大小调整)。例如,该实施可以被用于利用同步HARQ协议的上行链路数据传送。
与传统方式相比,为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以及可选地为NDI/SN)使用公共字段具有以下优势。根据实际的实施例,与在控制信道格式中具有单独的字段用于传输格式、冗余版本以及NDI/SN字段,通过所公开的概念,L1/L2控制信令开销的降低多至3个比特。假定如在共同待审的PCT申请No.PCT/EP2007/010755,“ConfigurationofControlChannelsina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由相同的申请人在2007年12月10日提交)所描述的L1/L2控制信令格式,为L1/L2控制信道信号提供在~25和~80个比特之间的大小,这引起开销降低4-12%。尤其,对于较小的L1/L2控制信令格式,该降低是有益的(高至12%的降低),因为这些被用于小区边缘的移动台,其中,由于L1/L2控制信道(PDCCH)的功率和MCS控制,每L1/L2控制信道(PDCCH)的(功率和时间-频率)资源较大。因此,具有公共字段用于编码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以及可选地用于NDI/SN)的概念允许增加的覆盖和小区大小。
此外,在控制信令中使用公共字段用于编码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以及可选地用于NDI/SN)还允许用信号传送更大的传输格式大小。例如,假定在传统系统中使用总共8个比特用于传输格式、冗余版本和NDI/SN(5个比特的TF、2个比特的RV、1个比特的NDI/SN)来分别编码各个字段,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联合编码以及仍然具有独立的NDI/SN字段,这允许使用7个比特用于公共字段。现有技术提供多至25-1=31个传输格式值(一个值为“超出范围”保留),然而,在TF/RC字段中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联合编码提供27-3=125个传输格式值(假定3个值被保留用于用信号传送为重传定义的3个RV)。这提供了传输块大小的显著地更精细的粒度,从而允许例如更低的MACPDU填充开销、或者通过MCS选择的更好的链路适配。如果额外地联合编码NDI,则传输格式值的数目进一步增加到28-3=253。
此外,如在上面几个示例中所讨论的,在传输格式(传输块大小)对于重传不改变的实施中(应该是该情况,因为否则的话软组合不适用),不需要为重传用信号传送传输格式。在传统设计中,在重传中也用信号传送传输格式。在某些情况下,用于重传的传输格式的信令可以帮助从错误情况中恢复(例如,如果接收器错过用于初始传送的控制信令的传送)。然而,这些错误情况对于某些系统非常不可能,因此,避免用于重传的传输格式的信令更有效,这节省了控制信令开销。
如果资源分配大小对于重传而改变,则用于重传的传输格式的信令通常在控制信令中引起额外的开销,以考虑错误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发生:需要在传统设计中为重传而用信号传送的传输格式(传输块大小)不在可以在资源分配更新之后用信号传送的值的范围内。在该情况下,传统系统通常定义“超出范围”值来考虑这些情况。在这里所讨论的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因为在重传中未用信号传送传输格式(传输块大小),所以不需要该“超出范围”值。
根据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的、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于其不允许动态选择用于初始传送的冗余版本。与传统解决方案(其可允许自由选择用于初始传送的冗余版本)相比,这不一定是缺点,这是因为动态冗余版本的选择通常没有益处,且仅可以应用在很少的情况中。
可以利用这里所概述的本发明的原则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示例是利用OFDM方式、MC-CDMA方式或带有脉冲整形的OFDM方式(OFDM/OQAM)的通信系统。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判定单元,用于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发送单元,用于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在所述子帧中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并且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由可以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表示的值的范围的多个比特即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组成,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确保表示用于传送所述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
所述值的第一子集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包含更多的值。
对于由所述第一子集的相应值指示的传输格式,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是隐性的。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输,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一子集的值。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一子集或所述值的第二子集的值。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二子集的值。
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冗余版本、以及用于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否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新数据指示符,在使用所述第一子集的值中的一个时,还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初始传送。
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中的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冗余版本是固定的或预设置的。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列号的序列号字段。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还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的新数据指示符字段。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资源分配字段,所述资源分配字段用于表示分配给用于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单元的物理无线电资源、或发送单元要在其上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物理无线电资源。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移动终端标识符字段,用于表示接收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的所述移动终端或移动终端组。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是L1/L2控制信道信号。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分组是对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包括表示由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剩余比特表示的信息的类型的标记。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方法,包括由移动终端执行的以下步骤:接收步骤,用于接收发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判定步骤,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发送步骤,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在所述子帧中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并且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由可以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表示的值的范围的多个比特即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组成,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确保表示用于传送所述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
所述传输格式是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块大小信息,并且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资源分配字段,其表示分配给所述移动终端的物理无线电资源,所述判定步骤取决于在所述资源分配字段和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包括的信息。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分组是用户数据的重传,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如果已经错过与用于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相关联的控制信道信令,则向基站传送针对所接收的协议数据分组的肯定应答。
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是重传,则重新使用在用于所述初始传送的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的传送和接收。
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关联于表示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单个参考信息,所述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与由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初始传送和重传的控制信息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表示的相应值关联。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控制信道信号,其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关联于传输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并且包括控制信息字段,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由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多个比特组成。
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冗余版本、以及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列号。
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冗余版本、以及用于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否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新数据指示符。
所述控制信息字段包括提供可以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表示的值的范围的多个比特,并且其中,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保留来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保留来指示用于传送所述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
所述值的第一子集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包含更多的值。
对于由所述第一子集的相应值指示的传输格式,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是隐性的。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输,则所述控制信道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一子集的值。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道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一子集或所述值的第二子集的值。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道字段中的所编码的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值的第二子集的值。
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联合地编码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冗余版本、以及用于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否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新数据指示符,并且其中,设定的第一子集的值中的一个的使用还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初始传送。
要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中的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冗余版本是固定的或预设置的。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序列号字段,其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序列号。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新数据指示符字段,其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还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资源分配字段,其用于指示被分配给用于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器的物理无线电资源、或发送器要在其上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物理无线电资源。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移动终端标识符字段,其用于指示要接收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的所述移动终端或一组移动终端。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是L1/L2控制信道信号。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分组是对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包括指示由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剩余比特指示的信息的类型的标记。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控制信道信号,其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关联于传输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并且包括由多个比特组成的控制信息字段,所述多个比特: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的情况下,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隐性地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或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的情况下,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
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送是重传,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比特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以及可选地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关联的控制信令的方法,包括由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执行的以下步骤:产生包括控制信息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以及向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送所述控制信道信号。
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从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终端接收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是否已经在所述移动终端被成功地解码的反馈,以及如果没有,则重传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并且传送包括控制信息字段的第二控制信道信号,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信号关联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向所述移动终端的重传。
所述方法使用相同的HARQ处理来传送或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和所述第二协议数据单元。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关联的控制信令的方法,包括由所述移动通信系统的基站执行的以下步骤:产生上述实施例的控制信道信号,以及向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送所述控制信道信号。
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利用HARQ重传协议,向移动终端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或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所述方法使用在所述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的HARQ处理来传送或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所述方法使用基于传递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子帧的子帧号而判定的HARQ处理,传送或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所述方法使用在所述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的物理无线电资源来传送或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所述移动通信系统是多载波系统,并且在分配给所述多载波系统的L1/L2控制信道的子帧的物理无线电资源内传送所述控制信道信号。
所述方法在与所关联的控制信道信号相同的子帧中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所述基站服务多个移动终端,并且其中,由所述基站为每个移动终端或每组移动终端产生和传送控制信道信号。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由移动终端执行的以下步骤:接收去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其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以及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接收或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所述传输格式是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块大小信息,并且其中,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还包括资源分配字段,其指示分配给所述移动终端的物理无线电资源,并且其中,判定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块大小的步骤取决于在所述资源分配字段和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包括的信息。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指示所述协议数据分组是用户数据的重传,并且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如果已经错过与用于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传送相关联的控制信道信令,则向所述基站传送针对所接收的协议数据分组的肯定应答。
所述方法还包括步骤: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单元是重传,则重新使用在用于所述初始传送的控制信道信号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重传的传送和接收。
所述信息比特关联于指示用于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单个参考信息,所述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与由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初始传送和重传的控制信息字段的信息比特表示的相应值关联。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由移动终端执行的以下步骤:接收包括根据上述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以及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接收或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所述信息比特关联于两个不同的参考信息,并且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送是初始传送,则当判定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时使用第一参考信息,以及如果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送是重传,则当判定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时使用第二参考信息。
所述第一参考消息指示与由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信息比特表示的相应值关联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第二参考信息指示与由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的信息比特表示的相应值关联的冗余版本。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提供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单元相关联的控制信令的基站,所述基站包括:处理单元,用于产生包括控制信息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以及发送器单元,其向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送包括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的控制信令。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接收器单元,用于接收去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其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而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以及发送器单元,用于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而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接收器单元,用于接收去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其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以及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而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其中,所述接收器单元被适配为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而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分组。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当基站的处理器单元执行所述指令时,所述指令使得所述基站:产生包括控制信息字段的控制信道信号,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以及向至少一个移动终端传送所述控制信道信号。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存储指令的计算可读介质,当移动终端的处理器单元执行所述指令时,所述指令使得所述移动终端:接收去往所述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其中,所述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被联合地编码,基于所接收的控制信道信号,判定用于传递用户数据的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以及使用在所接收的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分组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接收或传送所述协议数据分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涉及使用硬件和软件实施上述各个实施例。认识到,可以使用计算器件(处理器)实施或执行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例如,计算器件或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器件等。还可以由这些器件的组合来执行或实施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
此外,还可以通过软件模块实施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其中由处理器或直接在硬件中执行该软件模块。而且,软件模块和硬件实施的组合会是可能的。该软件模块可以存储在任何种类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例如,RAM、EPROM、EEPROM、闪存、寄存器、硬盘、CD-ROM、DVD等。
此外,应该注意,术语“移动终端”和“移动台”在这里作为同义词使用。用户设备可以被认为是移动台的一个示例,并且指用于在基于3GPP的网络(诸如LTE)中使用的移动终端。
在前面的段落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及其变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不偏离广泛描述的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如特定实施例中所述的本发明进行大量的改变和/或修改。
还应该注意,大多数实施例已经关于基于3GPP的通信系统而被概述,并且前面的段落中所用的术语主要涉及3GPP术语。然而,关于基于3GPP的架构的各个实施例的术语和描述其意不在将本发明的原则和想法限制到这种系统。
而且,在上面的背景技术部分中给出的详细解释旨在更好地理解这里描述的大多数3GPP特定示例性实施例,而不应该被理解为将本发明限制到所描述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处理和功能的特定实施。然而,这里所提出的改进可以容易地应用在背景技术部分所描述的架构中。此外,本发明的概念还可以容易地用在3GPP当前讨论的LTERAN中。
Claims (16)
1.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所述基站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将发往与所述基站通信的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进行发送,所述子帧发送的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公共的字段中被联合编码,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由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信息比特表达规定范围的值,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发送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
接收单元,用于使用在所发送的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发送的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用于判定传输所述移动终端中的用户数据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所述第一子集包含比所述第二子集更多的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对于由所述第一子集的相应值指示的传输格式,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是隐性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接收的情况下,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第一子集的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是在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的情况下,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第二子集的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中的用户数据的初始接收的冗余版本是固定的或预设置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装置,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是L1/L2控制信道信号。
9.一种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步骤,用于将发往与基站通信的移动终端的、包括控制信道信号的物理无线电资源的子帧进行发送,所述子帧发送的控制信道信号包括控制信息字段,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公共的字段中被联合编码,所述控制信息字段由在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的信息比特表达规定范围的值,所述值的第一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并且所述值的第二子集被确保用于表示发送用户数据的冗余版本;
接收步骤,用于使用在所发送的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指示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在至少一个物理无线电资源上从所述移动终端接收所述协议数据单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
发送的所述控制信道信号用于判定发送所述移动终端中的用户数据的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所述第一子集包含比所述第二子集更多的值。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
对于由所述第一子集的相应值指示的传输格式,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冗余版本是隐性的。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是所述用户数据的初始接收的情况下,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第一子集的值。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
在所述协议数据单元的接收是在所述移动终端的所述用户数据的重传的情况下,则所述控制信息字段中信息比特的值表示所述第二子集的值。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用于所述协议数据单元中的用户数据的初始接收的冗余版本是固定的或预设置的。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
所述控制信道信号是L1/L2控制信道信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07024829A EP2073419B1 (en) | 2007-12-20 | 2007-12-20 |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using a common signaling field for transport format and redundancy version |
EP07024829.9 | 2007-12-20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51673A Division CN101919194B (zh) | 2007-12-20 | 2008-12-18 | 使用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信令字段的控制信道信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59624A CN103259624A (zh) | 2013-08-21 |
CN103259624B true CN103259624B (zh) | 2016-06-08 |
Family
ID=394027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32703.5A Active CN103259624B (zh) | 2007-12-20 | 2008-12-18 |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和方法 |
CN2008801251673A Active CN101919194B (zh) | 2007-12-20 | 2008-12-18 | 使用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信令字段的控制信道信令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51673A Active CN101919194B (zh) | 2007-12-20 | 2008-12-18 | 使用用于传输格式和冗余版本的公共信令字段的控制信道信令 |
Country Status (14)
Country | Link |
---|---|
US (6) | US8385284B2 (zh) |
EP (6) | EP2073419B1 (zh) |
JP (3) | JP5342563B2 (zh) |
KR (9) | KR101553088B1 (zh) |
CN (2) | CN103259624B (zh) |
AU (1) | AU2008340731B2 (zh) |
BR (1) | BRPI0819508B1 (zh) |
ES (5) | ES2373240T3 (zh) |
HU (1) | HUE060731T2 (zh) |
MY (1) | MY152015A (zh) |
PL (2) | PL3255828T3 (zh) |
RU (2) | RU2473175C2 (zh) |
SG (1) | SG174812A1 (zh) |
WO (1) | WO200908029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282545A1 (en) * | 2005-06-11 | 2006-12-14 | Arwe John E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ication or protocol version negotiation |
WO2008155734A2 (en) | 2007-06-18 | 2008-12-24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timing alignment |
EP2073419B1 (en) | 2007-12-20 | 2011-10-2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using a common signaling field for transport format and redundancy version |
EP2077646A1 (en) | 2008-01-05 | 2009-07-0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using code points for indicating the scheduling mode |
CA2737664C (en) * | 2008-09-22 | 2015-06-30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signaling of redundancy versions |
US8848632B2 (en) | 2008-10-20 | 2014-09-30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division number determination method |
KR101689596B1 (ko) * | 2008-12-23 | 2016-12-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복수의 전송 대역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harq 프로세스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제어정보를 전송하는 방법 |
WO2010107885A2 (en) | 2009-03-17 | 2010-09-23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power control in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
JP5332854B2 (ja) * | 2009-04-20 | 2013-11-0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無線送信機、無線送信方法、無線受信機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
EP3905771A1 (en) | 2009-04-21 | 2021-11-03 | Optis Wireless Technology, LLC | Terminal apparatus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
US20120026892A1 (en) * | 2009-04-24 | 2012-02-02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terminal apparatus |
CN105024744B (zh) | 2009-10-02 | 2018-08-28 |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 一种用于由wtru执行的pucch功率控制的方法及wtru |
CN102714580B (zh) * | 2009-11-09 | 2015-02-25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支持多天线传输技术的有效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
US8792430B2 (en) * | 2009-12-21 | 2014-07-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transmission grant hand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JP5509343B2 (ja) * | 2010-02-02 | 2014-06-04 | 中国移▲動▼通信集▲団▼公司 | ダウンリンクサブフレーム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方法および設備 |
CN101834629B (zh) * | 2010-04-06 | 2014-10-2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指示传输参数的方法及系统 |
US8457002B2 (en) * | 2010-07-29 | 2013-06-0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rant loss detection and related process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KR101981711B1 (ko) | 2010-11-25 | 2019-05-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영상 정보의 시그널링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영상 정보의 복호화 방법 |
US11284081B2 (en) | 2010-11-25 | 2022-03-2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signaling image information, and method for decoding image information using same |
EP2629442B1 (en) * | 2012-02-14 | 2014-12-10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Redundancy version selection based on receiving quality and transport format |
WO2013185799A1 (en) * | 2012-06-11 | 2013-12-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resolving terminal state ambiguity during tti bundling switching |
US9363621B2 (en) * | 2012-11-12 | 2016-06-07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adopting a reliable stop-and-wait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protocol |
EP2922225B1 (en) | 2012-11-13 | 2020-01-01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data,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ata |
EP2787670A1 (en) | 2013-04-05 | 2014-10-08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MCS table adaptation for 256-QAM |
US9130784B2 (en) | 2013-04-22 | 2015-09-08 |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modulation in a wir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955467B2 (en) | 2013-06-27 | 2018-04-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B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to UE, and method and UE for handling control information |
JP6423079B2 (ja) | 2014-10-13 | 2018-11-14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Harqプロセスフィードバックのフレキシブルな設定 |
CN107078857B (zh) * | 2014-10-13 | 2020-03-27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基于从资源指配消息复制的镜像信息的harq反馈报告 |
JP2016174211A (ja) * | 2015-03-16 | 2016-09-29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 |
US10276273B2 (en) | 2015-03-17 | 2019-04-30 | Stemrad Ltd. |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tection from radiation in space |
EP3295586B1 (en) | 2015-05-14 | 2021-06-3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ontention window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DE102015110027B4 (de) * | 2015-06-23 | 2017-01-12 | Intel IP Corporation |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peichern von daten |
JP6019182B1 (ja) * | 2015-06-24 | 2016-11-02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WO2017004774A1 (zh) * | 2015-07-06 | 2017-01-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无线网络设备和通信系统 |
EP3329623B1 (en) * | 2015-07-27 | 2019-09-0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Blanking pattern indication for resource utilization in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 |
EP3806378B1 (en) * | 2015-08-14 | 2024-10-02 | Sun Patent Trust | Modulation order adaptation for partial subframes |
CN106973437B (zh) * | 2016-01-13 | 2021-10-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设备 |
CN107197528B (zh) * | 2016-03-14 | 2020-12-2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资源调度和分配的方法和装置 |
US10721044B2 (en) * | 2016-03-15 | 2020-07-2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ownlink control and retransmission indicator channel for relaxing ACK processing time constraints |
JP6750985B2 (ja) * | 2016-04-15 | 2020-09-02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CN114244480B (zh) * | 2016-05-13 | 2024-05-03 |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 操作传输协议的用户装备、基站和方法 |
JPWO2017199984A1 (ja) * | 2016-05-18 | 2019-03-14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10952247B2 (en) * | 2016-08-10 | 2021-03-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Data transmission technique for a contention channel |
WO2018033641A1 (en) * | 2016-08-19 | 2018-02-22 | Sony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
CN108270513B (zh) * | 2016-12-30 | 2024-0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及接收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CN108390741B (zh) * | 2017-02-03 | 2021-11-1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和设备 |
CN108512632B (zh) * | 2017-02-28 | 2021-06-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JP2018191272A (ja) * | 2017-05-03 | 2018-11-29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 送信装置、送信方法、受信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
GB2562097B (en) * | 2017-05-05 | 2021-09-22 | Tcl Communication Ltd | Methods, first and second nodes for managing ack/nack-messages |
KR102414372B1 (ko) * | 2017-06-09 | 2022-06-28 |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 무선 통신 방법과 장치 |
US11276505B2 (en) | 2017-08-02 | 2022-03-15 | Stemrad Ltd. | Material configuration enabling flexibility of a structure using rigid components |
SG11202001064TA (en) | 2017-08-10 | 2020-03-30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Method and apparatus |
GB2565340B (en) * | 2017-08-11 | 2022-02-09 | Tcl Communication Ltd | A method and devices to support new radio (NR) transmission without grant |
WO2019095362A1 (en) * | 2017-11-20 | 2019-05-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design of polar codes for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
CN110035514B (zh) * | 2018-01-12 | 2023-07-14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确定传输机会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
US10999007B2 (en) * | 2018-01-23 | 2021-05-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spatial diversity in a coordinated multipoint network |
US10834748B2 (en) | 2018-05-11 | 2020-11-10 |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 Indicat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in 5G systems with legacy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
US11196512B2 (en) * | 2018-06-29 | 2021-12-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esolving decodability for subsequent transmissions whose throughput exceeds a threshold |
WO2020097881A1 (zh) * | 2018-11-15 | 2020-05-22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传输控制信息和数据的方法及装置 |
WO2020145658A1 (ko) * | 2019-01-10 | 2020-07-1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EP3700109B1 (en) | 2019-02-21 | 2024-01-10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Vehicle, system,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user equipment and a network component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20217612A1 (ja) * | 2019-04-23 | 2020-10-29 |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 基地局、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CN113728705B (zh) | 2019-04-30 | 2024-05-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通信设备 |
CN111600683B (zh) * | 2019-06-06 | 2022-02-0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处理方法及设备 |
CN114175823A (zh) | 2019-07-19 | 2022-03-1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的调度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EP3913827B1 (en) * | 2019-09-30 | 2023-06-21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
US12074701B2 (en) | 2020-05-14 | 2024-08-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Legacy control channel format support |
RU2748852C1 (ru) * | 2020-09-16 | 2021-06-01 | Нокиа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Ой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
CN114760006B (zh) * | 2021-01-08 | 2023-08-08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0129558B1 (ko) | 1992-10-26 | 1998-04-10 | 배순훈 | 적응적 가변길이 부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
TW306102B (zh) | 1993-06-14 | 1997-05-21 |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 |
US5475863A (en) | 1993-10-04 | 1995-12-12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livering messages to portable communication unit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ATE271293T1 (de) | 1993-11-01 | 2004-07-15 | Qualcomm Inc |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digitaldaten mit variabler rate |
KR0155784B1 (ko) | 1993-12-16 | 1998-12-15 | 김광호 | 영상데이타의 적응형 가변장 부호화/복호화방법 |
US5511082A (en) | 1994-05-10 | 1996-04-23 | General Instrument Corporation Of Delaware | Punctured convolutional encoder |
KR100209877B1 (ko) | 1994-11-26 | 1999-07-15 | 윤종용 | 복수개의 허프만부호테이블을 이용한 가변장부호화장치 및 복호화장치 |
US5668820A (en) | 1995-01-23 | 1997-09-16 | Ericsson Inc. |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having a punctured convolutional coding system and method |
JPH08256266A (ja) | 1995-03-17 | 1996-10-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画像符号化方式 |
JP3145003B2 (ja) | 1995-03-23 | 2001-03-12 | 株式会社東芝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伝送方式とその送信装置および受信装置 |
US5883899A (en) | 1995-05-01 | 1999-03-1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Code-rate increased compressed mode DS-CDMA systems and methods |
US5896368A (en) | 1995-05-01 | 1999-04-20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Multi-code compressed mode DS-CDMA systems and methods |
US5631635A (en) | 1995-05-08 | 1997-05-20 | Motorola, Inc. | Message/response track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two-way selective call receiving device |
FI99252C (fi) | 1995-07-03 | 1997-12-29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Yhdistetty radiosignaalin modulointi- ja monikäyttömenetelmä |
DE69527633T2 (de) | 1995-10-23 | 2003-04-03 | Nokia Corp., Espoo | Verfahren zur Paketdatenübertragung mit hybridem FEC/ARQ-Type-II-Verfahren |
CN1203013A (zh) | 1995-10-24 | 1998-12-23 | 通用仪器公司 | 多层面发送格式中物理层面上的变长脉冲串发送 |
US6571019B1 (en) | 1995-10-26 | 2003-05-27 | Hyundai Curitel,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encoding/decoding a coded block pattern |
US5828677A (en) | 1996-03-20 | 1998-10-2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daptive hybrid ARQ coding schemes for slow fading channels in mobile radio systems |
ES2170745T3 (es) | 1996-05-28 | 2002-08-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Dispositivo de prediccion y de decodificado de imagen. |
US5859840A (en) | 1996-05-31 | 1999-01-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which defines channel groups comprising selected channels that are additional to a primary channel and transmits group messages during call set up |
KR100498752B1 (ko) | 1996-09-02 | 2005-11-08 |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 비트메트릭스를 사용한 데이터 수신장치 및 방법 |
US6005622A (en) | 1996-09-20 | 1999-12-21 | At&T Corp | Video coder providing implicit or explicit prediction for image coding and intra coding of video |
US6341144B1 (en) | 1996-09-20 | 2002-01-22 | At&T Corp. | Video coder providing implicit coefficient prediction and scan adaptation for image coding and intra coding of video |
KR100303685B1 (ko) | 1996-09-30 | 2001-09-24 | 송문섭 | 영상 예측부호화 장치 및 그 방법 |
US5983382A (en) | 1996-12-31 | 1999-11-09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query (ARQ) with inner code for generating multiple provisional decodings of a data packet |
US5954839A (en) | 1997-01-14 | 1999-09-2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Error protection method for multimedia data |
US5940439A (en) | 1997-02-26 | 1999-08-17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 rat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5923650A (en) | 1997-04-08 | 1999-07-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verse link rate scheduling |
US5983384A (en) | 1997-04-21 | 1999-11-09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Turbo-coding with staged data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
US5867478A (en) | 1997-06-20 | 1999-02-02 | Motorola, Inc. | Synchronous coherent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method, software and device |
TW376655B (en) | 1997-07-23 | 1999-12-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Method for multi state variable length coding of multi zoned quantized DCT coefficients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CN1150680C (zh) | 1997-07-30 | 2004-05-19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自适应信道编码方法和装置 |
US6208663B1 (en) | 1997-08-29 | 2001-03-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block ARQ with reselection of FEC coding and/or modulation |
US6138260A (en) | 1997-09-04 | 2000-10-24 | Conexant Systems, Inc. | Retransmission packet capture system within a wireless multiservice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 with turbo decoding |
FI104527B (fi) | 1997-09-17 | 2000-02-15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Mukautuva radiolinkki |
US6205905B1 (en) | 1997-10-17 | 2001-03-27 | Jidosha Kiki Co., Ltd. | Brake booster |
US6353907B1 (en) | 1997-10-29 | 2002-03-05 | At&T Corp. |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adio link protocol |
JPH11136180A (ja) | 1997-10-31 | 1999-05-21 | Sony Corp | データ通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セルラー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6574211B2 (en) | 1997-11-03 | 2003-06-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
US6370669B1 (en) | 1998-01-23 | 2002-04-09 |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Sets of rate-compatible universal turbo codes nearly optimized over various rates and interleaver sizes |
US6430722B1 (en) | 1998-01-23 | 2002-08-06 |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scheme for data channels using universal turbo codes |
WO1999041866A1 (fr) | 1998-02-13 | 1999-08-19 | Sony Corporation | Procede d'emission, procede de reception, emetteur et recepteur |
US6317430B1 (en) | 1998-02-19 | 2001-11-1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ARQ protocol support for variable size transmission data unit sizes using a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 sequence number approach |
US6778558B2 (en) | 1998-02-23 | 2004-08-1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cremental redundancy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FI107665B (fi) | 1998-02-25 | 2001-09-14 |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 Signaalin koodaus |
US6201811B1 (en) * | 1998-03-24 | 2001-03-13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Transferring Identifier information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CN1120602C (zh) | 1998-04-14 | 2003-09-03 | 弗兰霍菲尔运输应用研究公司 | 多载波解调系统中精细频率同步化的方法及装置 |
US6625133B1 (en) | 1998-05-17 | 2003-09-2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link and 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 transaction initiation procedures |
DE19824143A1 (de) | 1998-05-29 | 1999-12-02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und Kommunikationssystem |
DE29924886U1 (de) | 1998-06-05 | 2006-06-0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uwon | Kanalcodiervorrichtung |
JP3888597B2 (ja) | 1998-06-24 | 2007-03-07 | 日本ビクター株式会社 | 動き補償符号化装置、及び動き補償符号化復号化方法 |
GB9814960D0 (en) | 1998-07-10 | 1998-09-09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Coding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US6359877B1 (en) | 1998-07-21 | 2002-03-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nimizing overhead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WO2000010257A1 (en) | 1998-08-17 | 2000-02-24 | Hughe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Turbo code interleaver with near optimal performance |
SG71832A1 (en) | 1998-08-24 | 2000-04-18 | Inst Of Microelectronics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l-time determination of scalable channel coding scheme parameters |
KR100377939B1 (ko) | 1998-09-01 | 2003-06-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서브프레임전송을위한프레임구성장치및방법 |
US6320520B1 (en) | 1998-09-23 | 2001-11-20 | Digital Fountain | Information additive group code generator and decoder fo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
EP0991237A1 (en) | 1998-09-30 | 2000-04-0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method with time-frequency differential encoding |
US20010056560A1 (en) | 1998-10-08 | 2001-12-27 | Farooq Kha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ement base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in a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704898B1 (en) | 1998-10-23 | 2004-03-0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mbined hybrid automatic retransmission request scheme |
US6339646B1 (en) | 1998-11-03 | 2002-01-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 Slotted mode code usage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6895057B1 (en) | 1998-11-03 | 2005-05-17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upporting link adaptation an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US6865233B1 (en) | 1999-02-19 | 2005-03-0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 signalling enabling flexible link adaptation in a radio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975611B1 (en) | 1999-03-03 | 2005-12-13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C layer feedback in a packet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785323B1 (en) | 1999-11-22 | 2004-08-31 | Ipr Licensing, Inc. | Variable rate coding for forward link |
US7593380B1 (en) | 1999-03-05 | 2009-09-22 | Ipr Licensing, Inc. | Variable rat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or enabling high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
CN1172453C (zh) | 1999-03-12 | 2004-10-20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通信系统反向链路功率控制信道上的功率分配方法和设备 |
US6473442B1 (en) | 1999-04-12 | 2002-10-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tching and balancing the bit rates of transport channels to the bit rate of a physical channel |
US6311306B1 (en) | 1999-04-26 | 2001-10-30 | Motorola, Inc. | System for error control by subdividing coded information units into subsets reordering and interlacing the subsets, to produce a set of interleaved coded information units |
KR100305352B1 (ko) | 1999-05-25 | 2001-09-26 | 심지섭 | 연쇄부호를 사용한 적응형 하이브리드 arq 방법 |
FI109072B (fi) | 1999-06-16 | 2002-05-15 | Nokia Corp |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y kanavakoodaus- ja lomitusmenettelyn valitsemiseksi eräissä pakettidatayhteyksissä |
FR2798542B1 (fr) | 1999-09-13 | 2002-01-18 | France Telecom | Recepteur a multiplexage par repartition en frequences orthogonales avec estimation iterative de canal et procede correspondant |
US6868075B1 (en) | 1999-09-28 | 2005-03-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ressed mode communications over a radio interface |
US6275488B1 (en) | 1999-11-17 | 2001-08-14 | Motorola, Inc. | Variable rate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6308294B1 (en) | 1999-11-17 | 2001-10-23 | Motorola, Inc. | Adaptive hybrid ARQ using turbo code structure |
JP4284813B2 (ja) | 2000-02-18 | 2009-06-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Ofdm用受信装置 |
KR100454519B1 (ko) | 2000-03-17 | 2004-11-05 | 마츠시타 덴끼 산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무선 통신 장치, 통신 단말 장치, 기지국 장치 및 무선 통신 방법 |
US6473467B1 (en) | 2000-03-22 | 2002-10-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high efficiency, high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6952454B1 (en) | 2000-03-22 | 2005-10-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plexing of real time services and non-real time services for OFDM systems |
JP2001285089A (ja) | 2000-03-31 | 2001-10-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
US6654419B1 (en) | 2000-04-28 | 2003-11-25 | Sun Microsystems, Inc. | Block-based, adaptive, lossless video coder |
JP2002009733A (ja) | 2000-06-27 | 2002-01-11 |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変調方式の伝送装置 |
EP1170897B1 (en) | 2000-07-05 | 2020-01-15 | Wi-Fi One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Limited | Pilot pattern design for a STTD scheme in an OFDM system |
US6701129B1 (en) | 2000-09-27 | 2004-03-02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Receiver based adaptive modulation scheme |
US6947748B2 (en) | 2000-12-15 | 2005-09-20 | Adaptix, Inc. | OFDMA with adaptive subcarrier-cluster configuration and selective loading |
US6765963B2 (en) | 2001-01-03 | 2004-07-20 | Nokia Corporation | Video decoder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
US20020122491A1 (en) | 2001-01-03 | 2002-09-05 | Marta Karczewicz | Video decoder architecture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
GB2373148A (en) | 2001-02-01 | 2002-09-11 | Roke Manor Research | Intra symbol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a multi-carrier signal |
US6961388B2 (en) | 2001-02-01 | 2005-11-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ing schem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985453B2 (en) | 2001-02-15 | 2006-0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nk quality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CN100393021C (zh) | 2001-02-21 | 2008-06-0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使用信号星座重排的混合自动请求重发的方法和装置 |
EP1391121B1 (en) | 2001-03-23 | 2012-08-15 | Nokia Corporation | Variable length coding |
US6771706B2 (en) | 2001-03-23 | 2004-08-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tiliz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047016B2 (en) | 2001-05-16 | 2006-05-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uplink resources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1265411B1 (en) | 2001-06-08 | 2007-04-18 | Sony Deutschland GmbH | Multicarrier system with adaptive bit-wise interleaving |
US6983166B2 (en) | 2001-08-20 | 2006-0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Power control for a channel with multiple format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4171261B2 (ja) | 2001-08-27 | 2008-10-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AU2002329076B2 (en) | 2001-08-31 | 2004-04-2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forward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856701B2 (en) | 2001-09-14 | 2005-02-15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ext-based adaptive binary arithmetic coding |
US7773699B2 (en) | 2001-10-17 | 2010-08-10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measurements |
US7171229B2 (en) | 2001-10-31 | 2007-01-30 |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AU2002358319B2 (en) * | 2001-11-16 | 2005-12-22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ower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HS-SCCH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1313248B1 (en) | 2001-11-16 | 2005-08-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Hybrid ARQ method for packet data transmission |
CN101448162B (zh) | 2001-12-17 | 2013-01-02 | 微软公司 | 处理视频图像的方法 |
KR100754552B1 (ko) * | 2001-12-28 | 2007-09-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고속 공통 제어 채널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US7711363B2 (en) | 2002-01-08 | 2010-05-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s of data from multiple base stations to a mobile st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690307B2 (en) | 2002-01-22 | 2004-02-10 | Nokia Corporation | Adaptive variable length coding of digital video |
EP1424869B1 (en) | 2002-02-07 | 2007-06-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transfer rate decision method |
KR100547845B1 (ko) | 2002-02-07 | 2006-01-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고속 순방향 패킷 접속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서빙 고속 공통 제어 채널 셋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장치 및방법 |
US7000173B2 (en) | 2002-02-11 | 2006-02-14 | Motorola, Inc. | Turbo code bas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US7050759B2 (en) | 2002-02-19 | 2006-05-2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mechanism and method |
US7986672B2 (en) | 2002-02-25 | 2011-07-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7099387B2 (en) | 2002-03-22 | 2006-08-29 | Realnetorks, Inc. | Context-adaptive VLC video transform coefficients encoding/deco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
AU2002315928A1 (en) | 2002-04-09 | 2003-10-23 | Nec Australia Pty Ltd | Improved signalling scheme for 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 |
KR100876765B1 (ko) | 2002-05-10 | 2009-01-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재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US7551546B2 (en) | 2002-06-27 | 2009-06-23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Dual-mode shared OFDM methods/transmitters, receivers and systems |
US6754475B1 (en) | 2002-06-28 | 2004-06-22 | Motorola, Inc. | Transmissio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use thereof |
GB2391431A (en) * | 2002-07-30 | 2004-02-04 | Fujitsu Ltd | 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method |
US7301929B2 (en) * | 2002-08-09 | 2007-11-27 | Spyder Navigations,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port block size signaling based on modulation type for HSDPA |
JP3629017B2 (ja) * | 2002-08-20 | 2005-03-16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アウターループ送信電力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
US6795584B2 (en) | 2002-10-03 | 2004-09-21 | Nokia Corporation | Context-based adaptive variable length coding for adaptive block transforms |
KR100926707B1 (ko) | 2002-11-05 | 2009-11-1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데이터 통신방법 |
US6646578B1 (en) | 2002-11-22 | 2003-11-11 | Ub Video Inc. | Context adaptive variable length decoding system and method |
EP1432261A1 (en) | 2002-12-20 | 2004-06-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Receiver specific data manipul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950652B1 (ko) | 2003-01-08 | 2010-04-0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전송 방식에서 순방향 링크의 채널 상태 추정 방법 |
JP2006517752A (ja) | 2003-02-14 | 2006-07-27 | シーメンス 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 データ伝送方法 |
US7142548B2 (en) | 2003-03-06 | 2006-11-28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Communicating in a reverse wireless link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buffer status and data rate of a mobile station |
US7929921B2 (en) | 2003-06-10 | 2011-04-19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Diversity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methods |
RU2366087C2 (ru) | 2003-08-06 | 2009-08-27 | Панасоник Корпорэйшн | Устройство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
US7733846B2 (en) * | 2003-08-26 | 2010-06-08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 and control channel for uplink signaling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689543B1 (ko) | 2003-08-26 | 2007-03-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패킷 전송을 위한 스케쥴링 요청 방법 및 장치 |
US20050048920A1 (en) | 2003-08-26 | 2005-03-03 | Jung-Tao Liu | Method of control sign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ATE506822T1 (de) * | 2003-09-23 | 2011-05-15 | Panasonic Corp | Protokolkontextübertragung in einem mobilfunkkommunikationsystem |
DE10344765A1 (de) | 2003-09-26 | 2005-04-14 | Siemens Ag |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von Kontrolldaten |
US7680094B2 (en) | 2003-09-29 | 2010-03-16 | Alcatel-Lucent Usa Inc. | Method of aligning physical channels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
KR100566274B1 (ko) | 2003-11-20 | 2006-03-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 시스템에서 부반송파 할당 장치 및방법 |
US7684568B2 (en) * | 2003-11-24 | 2010-03-23 | Intellon Corporation | Encrypting data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
KR100946923B1 (ko) | 2004-03-12 | 2010-03-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품질 정보의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그리고 그에 따른 시스템 |
JP2005276292A (ja) | 2004-03-24 | 2005-10-06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磁気転写用マスター担体および磁気転写方法並びに磁気記録媒体 |
US7388848B2 (en) * | 2004-03-26 | 2008-06-17 | Spyder Navigations L.L.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port format signaling with HARQ |
KR100819256B1 (ko) | 2004-05-06 | 2008-04-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향상된 상향링크 전용 채널을 통해 시그널링 정보를전송하기 위한 전력의 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
KR100646799B1 (ko) * | 2004-05-06 | 2006-11-2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전송채널들의 레이트 매칭 파라미터 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
EP1617606A1 (en) | 2004-07-16 | 2006-01-1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Scheduling mode switching for uplink transmissions |
US7885245B2 (en) | 2004-07-19 | 2011-02-08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ed uplink multiplexing |
KR100640514B1 (ko) | 2004-07-27 | 2006-10-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스트림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
US7864659B2 (en) | 2004-08-02 | 2011-01-04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Quality control scheme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systems |
ATE433261T1 (de) | 2004-08-31 | 2009-06-15 | Panasonic Corp | Effiziente rise-over-thermal-steuerung während eines sanften handovers |
KR101116419B1 (ko) | 2004-09-15 | 2012-03-07 | 노키아 지멘스 네트웍스 게엠베하 운트 코. 카게 | 정보 콘텐트의 전송 방법 |
US9084199B2 (en) | 2004-09-30 | 2015-07-14 | Alcatel Lucent | Utilization of overhead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in a cellular network |
KR100880986B1 (ko) * | 2004-11-09 | 2009-02-03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패킷 데이터 서비스의 제어정보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8693383B2 (en) | 2005-03-29 | 2014-04-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US9184870B2 (en) | 2005-04-01 | 2015-11-10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
JP4455389B2 (ja) | 2005-04-01 | 2010-04-21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
US7499474B2 (en) | 2005-04-13 | 2009-03-03 | Nokia Corporation | Efficient HARQ control and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reporting for multicarrier systems |
US7961700B2 (en) | 2005-04-28 | 2011-06-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
KR100724949B1 (ko) | 2005-05-03 | 2007-06-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주파수 분할 다중접속 기반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와제어 정보의 다중화 방법 및 장치 |
US8634432B2 (en) | 2005-05-06 | 2014-01-2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bcarrier allocation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US8229448B2 (en) | 2005-08-01 | 2012-07-2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
US7457588B2 (en) | 2005-08-01 | 2008-11-25 | Motorola, Inc. |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for time, frequency and spatial channel in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 |
US8073068B2 (en) | 2005-08-22 | 2011-12-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elective virtual antenna transmission |
WO2007030041A1 (en) | 2005-09-09 | 2007-03-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Method and apapratus for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US20070071145A1 (en) | 2005-09-23 | 2007-03-29 | Yona Perets |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correct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estimation |
US8489128B2 (en) | 2005-10-31 | 2013-07-1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n a shared data channel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JP2007135021A (ja) | 2005-11-11 | 2007-05-31 | Hitachi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Ltd |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における符号化信号配置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
KR100678156B1 (ko) | 2005-12-12 | 2007-0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패킷 데이터 송신기 및 수신기와 송신 및 수신방법 |
JP4807497B2 (ja) | 2005-12-14 | 2011-11-0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複数の送信機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
WO2007078146A1 (en) | 2006-01-06 | 2007-07-12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uplink signaling information in a single carrier fdma system |
EP3445121B1 (en) | 2006-02-03 | 2020-04-08 |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 Uplink 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7934137B2 (en) | 2006-02-06 | 2011-04-2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ssage remapping and encoding |
US8116267B2 (en) | 2006-02-09 | 2012-02-14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cheduling users based on user-determined ranks in a MIMO system |
US7668188B2 (en) | 2006-02-14 | 2010-02-23 | Broadcom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HSDPA bit level processor engine |
RU2435315C2 (ru) * | 2006-02-22 | 2011-11-27 |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сигнализации посредством идентификаторов каналов |
WO2007100547A2 (en) | 2006-02-24 | 2007-09-07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between transmission of short-version and full-version uplink scheduling requests |
EP1833203B1 (en) | 2006-03-07 | 2011-06-22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verhead reduction of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130791B2 (en) | 2006-03-20 | 2015-09-0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Uplink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a signaling channel |
US8014455B2 (en) | 2006-03-27 | 2011-09-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Feedback of differentially encode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and subband schedu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363606B2 (en) | 2006-09-05 | 2013-01-29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and control multiplexing |
WO2008041110A2 (en) | 2006-10-04 | 2008-04-10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symbol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 |
KR100959565B1 (ko) | 2006-10-27 | 2010-05-2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광대역 무선 접속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국 프레임 제어 메시지 구성 장치 및 방법 |
US8027407B2 (en) * | 2006-11-06 | 2011-09-27 | Ntt Docomo,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ynchronous space-time coded transmission from multiple base stations over wireless radio networks |
EP1944896A1 (en) | 2007-01-09 | 2008-07-1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Configuration of control channe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8223854B2 (en) | 2007-01-10 | 2012-07-17 | Motorola Mobility,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ssion of uplink control signaling and user data in a single carrie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20080200196A1 (en) | 2007-02-19 | 2008-08-21 | Tarik Muharemovic | Transmission of prioritized information in the proximity of reference signals |
US20080285512A1 (en) | 2007-05-01 | 2008-11-20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modulation, coding and transport block information signaling overhead |
US7885176B2 (en) | 2007-06-01 | 2011-02-08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apping modulation symbols to resources in OFDM systems |
US8331328B2 (en) | 2007-06-08 | 2012-12-11 | Samsung Electronic Co., Ltd | Control and data signaling in SC-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s |
US8559457B2 (en) * | 2007-06-18 | 2013-10-15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Method for dynamic interpretation of transport block size |
TW200915793A (en) | 2007-06-18 | 2009-04-01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mode optimization for low data rates services |
US8467367B2 (en) | 2007-08-06 | 2013-06-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ssion of traffic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EP2073419B1 (en) | 2007-12-20 | 2011-10-26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Control channel signaling using a common signaling field for transport format and redundancy version |
JP6122855B2 (ja) | 2011-09-30 | 2017-04-26 |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 縮小されたチャネル帯域幅を使用するデバイス通信 |
-
2007
- 2007-12-20 EP EP07024829A patent/EP2073419B1/en active Active
- 2007-12-20 EP EP11175779.5A patent/EP2383920B1/en active Active
- 2007-12-20 ES ES07024829T patent/ES2373240T3/es active Active
- 2007-12-20 ES ES11175779.5T patent/ES2519766T3/es active Active
-
2008
- 2008-12-18 HU HUE17184071A patent/HUE060731T2/hu unknown
- 2008-12-18 WO PCT/EP2008/010845 patent/WO2009080290A1/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12-18 KR KR1020107016300A patent/KR101553088B1/ko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SG SG2011066123A patent/SG174812A1/en unknown
- 2008-12-18 BR BRPI0819508A patent/BRPI0819508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12-18 KR KR1020217025298A patent/KR102447737B1/ko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CN CN201310132703.5A patent/CN103259624B/zh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RU RU2010130186/08A patent/RU2473175C2/ru active IP Right Revival
- 2008-12-18 EP EP22190478.2A patent/EP410979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12-18 KR KR1020207025766A patent/KR102290242B1/ko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KR KR1020227032932A patent/KR102545624B1/ko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AU AU2008340731A patent/AU2008340731B2/en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EP EP17184071.3A patent/EP3255828B1/en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ES ES12172265.6T patent/ES2637366T3/es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ES ES17184071T patent/ES2927338T3/es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PL PL17184071.3T patent/PL3255828T3/pl unknown
- 2008-12-18 JP JP2010538465A patent/JP5342563B2/ja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MY MYPI20102668 patent/MY152015A/en unknown
- 2008-12-18 US US12/809,423 patent/US8385284B2/en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KR KR1020177001703A patent/KR101949619B1/ko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KR KR1020207005444A patent/KR102155143B1/ko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KR KR1020157004370A patent/KR101600383B1/ko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EP EP12172265.6A patent/EP2501070B1/en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EP EP08865132A patent/EP2223453B1/en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ES ES08865132T patent/ES2389145T3/es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CN CN2008801251673A patent/CN101919194B/zh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PL PL12172265T patent/PL2501070T3/pl unknown
- 2008-12-18 KR KR1020187034008A patent/KR102083376B1/ko active Active
- 2008-12-18 KR KR1020167005176A patent/KR101699848B1/ko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8-11 JP JP2011175726A patent/JP4897105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0-04 RU RU2012142306/08A patent/RU2495529C1/ru active
-
2013
- 2013-01-17 US US13/744,244 patent/US8948117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6-20 JP JP2013129847A patent/JP5532463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1-28 US US14/607,312 patent/US9295053B2/en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2-11 US US15/041,439 patent/US10772082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23 US US16/826,731 patent/US11477767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9-20 US US17/948,359 patent/US2023001440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59624B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基站装置和方法 | |
JP5171271B2 (ja) |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 |
KR101384078B1 (ko) |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애크/내크 채널 자원을 할당하고시그널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2598760B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信道质量报告 | |
WO2009093662A1 (ja) | 移動局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3812616A (zh) | 由基站执行的方法以及基站 | |
KR20170001726A (ko) | 이동 단말 및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이용되는 방법 | |
CN102362459A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传模式信令 | |
CN101675698A (zh) | 基站装置和通信控制方法 | |
CN103648171A (zh) | 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和节点b之间的通信方法和装置 | |
CN103202058A (zh) | 移动站装置、无线通信方法及集成电路 | |
KR101276839B1 (ko) |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의 재전송 방법 | |
JP2022501844A (ja) |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
JP5291196B2 (ja) | 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装置 | |
CN103026773A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
WO2022017126A1 (zh)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5065443A (zh)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2188835A1 (zh)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
KR101573088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1253794A (zh) | 在使用不同编码方案的通信系统中用于控制信令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3498173A (zh) |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 |
JP5548254B2 (ja) | 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10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10 Address after: texas Applicant after: Optical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