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0201A - 机动二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80201A CN103180201A CN2011800514137A CN201180051413A CN103180201A CN 103180201 A CN103180201 A CN 103180201A CN 2011800514137 A CN2011800514137 A CN 2011800514137A CN 201180051413 A CN201180051413 A CN 201180051413A CN 103180201 A CN103180201 A CN 10318020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front fork
- main car
- vertical tube
- car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0—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welded, soldered, or braz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机动二轮车,具有前叉立管(12),该前叉立管(12)以能转向的方式支承前叉(21),该前叉(21)旋转自如地支撑前轮(13);主车架(31),主车架(31)从该前叉立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发动机(15),该发动机(15)被配置在该主车架(31)的下方,其具有曲轴箱(32)及从该曲轴箱(32)向斜上方延伸的汽缸(33);和迂回部(56),从车辆侧面观察时,该迂回部(56)设于所述主车架(31)的前部,其从所述前叉立管(12)后表面下端朝车辆后斜上方延伸,该迂回部(56)绕过所述汽缸(33)的上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二轮车。
背景技术
主车架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的机动二轮车为已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5))。
如专利文献1的图5所示,机动二轮车的车架(8)(带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标记,下同)是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以将发动机(10)围起来的方式配置各架、被称为所谓摇篮式的车架。
车架(8)以如下部分为主要要素:前叉立管(31);主车架(29),该主车架(29)从该前叉立管(31)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然后向下方弯曲;后架支架(30),该后架支架(30)从主车架(29)向下方延伸而支承后架(12);和下管(23),该下管(23)从前叉立管(31)向下方延伸,然后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与后架支架(30)连结。发动机(10)紧固连结于所述主车架(29)、下管(23)及后架支架(30)。
可是,在专利文献1的机动二轮车中,主车架(29)是在发动机(10)的汽缸(15、16)的上方向着车辆后方延伸的。由于汽缸(15、16)和主车架(29)接近,所以在进行汽缸(15、16)周围的维护时,必须将发动机(10)从车架(8)上拆下。
作为提高发动机(10)的维护性的技术手段,可以考虑使主车架(29)向上方移动,确保在汽缸(15、16)与主车架(29)之间有一个空间。然而,如果使主车架(29)向上方移动,则前叉立管(31)的高度变为较高的位置,存在着前轮的直径变大等前轮转向装置大型化这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8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这样一种机动二轮车:既能使前轮转向装置紧凑,又能在搭载高度方向尺寸较大的发动机的场合维持发动机的维护性良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机动二轮车可以设有:前叉立管12,该前叉立管12以能转向的方式支承前叉21,该前叉21旋转自如地支撑前轮13;主车架31,该主车架31从该前叉立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发动机15,该发动机15配置于该主车架31的下方,该发动机15具有曲轴箱32及从该曲轴箱32向斜上方延伸的汽缸33;和迂回部56,从车辆侧面观察时,该迂回部56设于主车架31的前部,从前叉立管12后表面下端朝车辆后斜上方延伸并绕过汽缸33的上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与实施例1有关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面图。
图2是图1的重要部分放大图。
图3是图2的3向视图。
图4是说明车架的构成要素的图。
图5是车架的左侧面图。
图6是车架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例2的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左侧面图。
图8是图7的8-8线截面图。
图9是图7的9-9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是发明的示例,而不是限定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记述的所有特征及其组合,并非一定是发明的实质性的特征。在附图及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分别表示骑乘在机动二轮车上的驾驶员所看到的方向。另外,图面是以附图标记的朝向来看的。
实施例1
基于附图说明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10以如下部分为主要要素:车架11,该车架11在前端部具有前叉立管12;前轮转向装置14,该前轮转向装置14以可转向的方式设于前叉立管12,其具有前轮13;发动机15,该发动机15悬挂于车架11;和后轮悬挂装置18,该后轮悬挂装置18从车架11向车辆后方延伸并且具有位于发动机15的后方、由发动机15驱动的后轮17。
前叉立管12是以转向自如的方式支承前轮转向装置14的构件。前轮转向装置14由前轮13、旋转自如地支撑该前轮13的前叉21和安装于该前叉21的上端供驾驶员把握着转向用的转向把22构成。
前叉21上安装有前整流罩24,该前整流罩24上安装有前照灯25。
后轮悬挂装置18由摆动臂27和减震器单元28构成,摆动臂27从车架11向后方延伸并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后轮17,减震器单元28跨在该摆动臂27与车架11之间。
在作为车架11的构成要素的主车架31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15。该发动机15具有曲轴箱32及从该曲轴箱32向斜上方延伸的汽缸33。汽缸33的后壁34上连接有节流阀37,该节流阀37的后方连接有空气滤清器单元38。汽缸33的前壁35上连接有排气管41,该排气管41向车辆后方改变着方向延伸,在该排气管41的后端连接有消音器42。
转向把22的车辆后方配置有燃油箱43,在该燃油箱43的车辆后方以与之连续的方式配置有供骑乘者落座用的座椅44。燃油箱43及座椅44均由车架11支承着。在车辆后部左侧方的位置上,在后减震器单元28的后方,从车架11垂下有防护构件45。46是后挡泥板。
接下来,关于车架的重要部分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主车架31从前叉立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从车辆侧面看时,在主车架的前部51设有迂回部56,该迂回部56以从前叉立管后表面下端52朝车辆后斜上方延伸并绕过汽缸的上表面55的方式设置。
主车架31在迂回部56设有鼓出部57,该鼓出部57比前叉立管的后表面上端53更向上方鼓出。在该鼓出部57上设置了用于安装燃油箱43的油箱安装部61。
燃油箱43跨主车架31设置,燃油箱43的前部安装于鼓出部57,燃油箱43的后部通过支架62安装于主车架31。
在这种场合,鼓出部57以比前叉立管的后表面上端53更向上方鼓出的方式设于迂回部56。
假设使燃油箱43的前部支承在迂回部56的后方,则燃油箱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变短,会对油箱容量产生影响。
关于这一点,由于实施例的鼓出部57设于迂回部的前部63的缘故,所以只要使燃油箱43的前部支承在鼓出部57上,燃油箱43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就会变长,能够容易地确保油箱容量。
接下来,关于从上方观察车架的重要部分时所看到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车宽方向中央,沿前后方向延伸有1根主车架31,该主车架31的前部形成有迂回部56,该迂回部56上接合有鼓出部57,在该鼓出部57利用紧固连结构件65紧固连结有燃油箱43的前部。鼓出部57向上方即从纸面出来的方向一侧延伸。
主车架31的后部安装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支架62,该支架62上设有油箱后部安装部60,在该油箱后部安装部60,通过紧固连结构件65紧固连结有燃油箱43的后部。
一并参照图2,鼓出部57与前叉立管12隔开空间66而向车辆后方配置。
在前叉立管12的上方配置转向把22。由于该转向把22和鼓出部57拉开距离的缘故,所以转向把22的形状自由度提高。
返回到图3,从燃油箱43的后部紧固连结位置47近旁向车辆后方延伸有座椅栏杆67,在该座椅栏杆67的车宽方向左、右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单元38。在空气滤清器单元38的车宽方向右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单元38的污浊侧71,在空气滤清器单元38的车宽方向左侧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单元38的清洁侧72,从该清洁侧72向车辆前方延伸有连接管73,在连接管73的前端连接有节流阀37。
接下来,说明机动二轮车所用的车架的构成要素。
如图4所示,车架11以如下部分为主要要素:前叉立管12;主车架31,该主车架31被接合于前叉立管12的后表面;下车架76,该下车架76被接合于主车架31的下部;座椅栏杆67及枢轴架77,该座椅栏杆67及枢轴架77被接合于主车架31的后端;和副车架78,该副车架78被架在座椅栏杆67及枢轴架77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主车架31由角撑板构件81和中央车架82构成,其中,角撑板构件81向前叉立管12的车辆后方延伸,其构成迂回部56,中央车架82向角撑板构件81的车辆后方延伸。
作为鼓出部57的鼓出构件58安装于角撑板构件的上表面83,鼓出构件58的后表面与角撑板构件的上表面83之间接合有加强构件84。
由于主车架31制成了由角撑板构件81和中央车架82构成的结合体,所以使得各要素构件的形状单纯化。结果,能够降低各零部件的制造成本。
接下来,关于车架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车架11以如下部分为主要要素:前叉立管12;从前叉立管12延伸出来的角撑板构件81;从该角撑板构件81的下端向车辆斜后方延伸的下车架76;从角撑板构件8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中央车架82;从该中央车架82的后端向车辆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座椅栏杆67和以从该中央车架82的后端向下方垂下的方式延伸的枢轴架77;以及跨在座椅栏杆67的中间部与枢轴架77的下部之间的副车架78。
主车架31从前叉立管12朝着车辆后方延伸。在构成主车架31前部的角撑板构件81的上表面83上接合有鼓出构件58。即,鼓出构件58通过焊接而接合于主车架的上表面85。鼓出构件58与主车架31分别制造,然后与之接合在一起。
在制造阶段,主车架31成为形状简单的要素,主车架31的制造变得容易。鼓出构件58也同样,其形状变得简单,鼓出构件58的制造变得容易。
另外,作为鼓出部的鼓出构件58利用螺栓紧固而接合于主车架的上表面85也无妨。在这种场合,有些车型不需要鼓出构件,能够随时将鼓出构件58从主车架31上拆下来。
如图6所示,主车架31、下车架76、枢轴架77及座椅栏杆67都是在车宽方向中心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有1根。而副车架78L、78R则是在车宽方向横跨左右的。
角撑板构件81L、81R是左右一对的板状构件,中央车架82、下车架76的截面呈“口”字形,枢轴架77、座椅栏杆67及副车架78的截面呈“コ”形。
下车架76的下部设有第1凸台构件93,该第1凸台构件93构成将下车架76向发动机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部,在枢轴架76的高度方向中间部设有发动机支架94,该发动机支架94用于紧固连结发动机的后上部,在枢轴架76的下端部设有第2凸台构件95,该第2凸台构件95用于紧固连结发动机的后下部。此外,在发动机支架94与第2凸台构件95之间,在枢轴架76上设有第3凸台构件96,该第3凸台构件96用于将副车架78L、78R接合起来。
副车架78L、78R分别设有第4凸台构件97L、97R,该第4凸台构件97L、97R用于安装减震器单元的上端。而且,在座椅栏杆67的后端部设有第5凸台构件98,该第5凸台构件98用于固定车辆后部。
接下来对以上所叙述的机动二轮车的作用进行叙述。
返回到图2,主车架31的前部设有迂回部56,该迂回部56从前叉立管后表面下端52向车辆斜后上方延伸,其绕过汽缸的上表面55。
在主车架从前叉立管延伸出来的过去的结构中,在发动机的高度方向尺寸较大的场合,必须抬高主车架,也必须与之联动而抬高前叉立管。或者,要使前叉立管降低,就必须减小发动机的高度尺寸。
关于这一点,在实施例中,是使主车架31经由绕过汽缸的上表面55的迂回部56而从前叉立管12延伸出去的。即,通过采用迂回部56,能够把前叉立管12配置在较低的位置上,把主车架31配置在较高的位置上。如果主车架31处于较高的位置,则发动机15的维护性提高。
如果前叉立管12处于较低的位置,则可以谋求使前轮13小直径化等前轮转向装置14的紧凑化。
主车架31在迂回部56设有鼓出部57,该鼓出部57比前叉立管12的后表面上端53更向上方鼓出。
由于迂回部56越靠车辆前方越处于更低位置的缘故,所以在主车架31的前部安装车载零部件的场合,安装变得困难。
关于这一点,在实施例中,因为设置了鼓出部57,所以安装部位变高,车载零部件的安装变得容易。
实施例2
基于附图说明实施例2。
如图7所示,车架11以如下部分为主要要素:前叉立管12;主车架31,该主车架31从该前叉立管12向斜后上方延伸并接着向斜后下方延伸;连接构件87,该连接构件87接合于前叉立管12的后表面下端52及主车架31的下端;下车架76,该下车架76从该连接构件87的下端向车辆斜后方延伸;座椅栏杆67,该座椅栏杆67从主车架的后端88向车辆后方延伸;和枢轴架77,该枢轴架77从主车架的后端88以向下方垂下的方式延伸。
与实施例1相比大的不同点在于:主车架31是向前叉立管12的车辆后方延伸的、截面为圆形的管架89,该管架89以包含座椅栏杆67的方式延伸到车辆后部。
接下来,关于主车架前端的接合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主车架的在前端86与前叉立管12连接的连接部91,是以使其截面形状在高度方向上变化并且从车宽方向夹住前叉立管12的方式安装的。
具有圆形截面的主车架31形成为1根,通过使其截面形状进行变化,能够将其安装到前叉立管12。因此,车架11的要素数量减少,能够降低成本。
接下来,关于主车架后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座椅栏杆67的截面从圆形变形为横长的扁平形状。
管架89以包含座椅栏杆67的方式延伸到车辆后部,座椅栏杆67的截面从圆形向着横长的扁平形状变形,因此,座椅座筒、后挡泥板、托盘、电气装置零部件等各要素零部件容易安装。
另外,虽然本发明在实施方式中适用在了机动二轮车上,但是其也能够适用于三轮车,适用于一般的车辆也无妨。
此外,根据实施例,省去从迂回部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也无妨。
根据实施例,机动二轮车也可以具有:以可转向的方式支承前叉的前叉立管,其中,前叉用于旋转自如地支撑前轮;从该前叉立管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车架;配置在该主车架的下方,具有曲轴箱及从该曲轴箱向斜上方延伸的汽缸的发动机;和从车辆侧面观察时设于主车架的前部,从前叉立管后表面下端向车辆斜后上方延伸并绕过汽缸的上表面的迂回部。
根据该结构,主车架的前部设有从前叉立管后表面下端沿斜上方向向车辆延伸并绕过汽缸的上表面的迂回部。
在主车架从前叉立管延伸出来的过去的结构中,在发动机的高度方向的尺寸较大的场合,必须抬高主车架,也必须与之联动而抬高前叉立管。或者,要想降低前叉立管,就必须减小发动机的高度尺寸。
关于这一点,在该结构中,是使主车架从前叉立管经由绕过汽缸的上表面的迂回部而延伸出来的。即,通过采用迂回部,能够把前叉立管配置在较低的位置上,把主车架配置在较高的位置上。如果主车架处于较高的位置,则发动机的维护性提高。
如果前叉立管处于较低的位置,则可以谋求使前轮小直径化等前轮转向装置的紧凑化。
此外,根据实施例,主车架也可以在迂回部的上方设置比前叉立管的后表面上端更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
由于迂回部越靠车辆前方越处于更低位置的缘故,所以在主车架的前部安装车载零部件的场合,安装变得困难。
在实施例中,因为主车架在迂回部的上方设置了比前叉立管的后表面上端更向上方鼓出的鼓出部,所以安装部位变高,车载零部件的安装变得容易。
此外,根据实施例,也可以在主车架上设置燃油箱,在鼓出部设置用于安装燃油箱的前部的油箱安装部。
假设使燃油箱的前部支承在迂回部的后方,则燃油箱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变短,对油箱容量产生影响。
关于这一点,根据该结构,由于鼓出部设于迂回部的前部的缘故,所以只要使燃油箱的前部支承于鼓出部,燃油箱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就会变长,能够容易地确保规定的油箱容量。
此外,根据实施例,鼓出部可以与前叉立管隔开空间而向车辆后方配置。
将转向把配置在前叉立管的上方。根据该结构,由于该转向把和鼓出部拉开距离的缘故,所以转向把的形状自由度提高。
此外,根据实施例,鼓出部可以通过焊接或螺栓紧固而接合于主车架的上表面。
根据该结构,鼓出构件在与主车架分别制造后接合在一起。
在制造阶段,主车架成为形状简单的要素,主车架的制造变得容易。鼓出构件也同样变得形状简单,鼓出构件的制造变得容易。
特别是,在螺栓接合的场合,有些车型不需要鼓出构件,能够随时将鼓出构件从主车架上拆下来。
此外,根据实施例,主车架可以由向前叉立管的车辆后方延伸的角撑板构件和向角撑板构件的车辆后方延伸的中央车架构成,角撑板构件可以设有其下表面在汽缸的上方向后上方倾斜的迂回部,鼓出部也可以安装在角撑板构件的上表面上。
根据该结构,因为主车架制成了由角撑板构件和中央车架构成的结合体,所以使得各要素零部件的形状单纯化。结果,能够降低各零部件的制造成本。
此外,根据实施例,主车架可以是向前叉立管的车辆后方延伸的、截面呈圆形的管架,主车架的在其前端与前叉立管的连接部可以以使其截面形状在高度方向上变化同时从车宽方向夹住前叉立管的方式安装。
根据该结构,具有圆形截面的主车架形成为1根,通过使其截面形状进行变化,能够将其安装到前叉立管上。因此,车架的要素数量减少,能够降低成本。
此外,根据实施例,管架可以以包含座椅栏杆的方式延伸到车辆后部,座椅的截面可以从圆形变形为横长的扁平形状。
根据该结构,由于管架以包含座椅栏杆的方式延伸到车辆后部,座椅栏杆的截面从圆形变形为横长的扁平形状,所以座椅座筒、后挡泥板、托盘、电气装置零部件等各要素零部件容易安装。
本发明适合于机动二轮车。
附图标记说明
10…机动二轮车,12…前叉立管,13…前轮,15…发动机,21…前叉,31…主车架,32…曲轴箱,33…汽缸,43…燃油箱,56…迂回部,57…鼓出部,61…油箱安装部,67…座椅栏杆,81…角撑板构件,82…中央车架,83…角撑板构件的上表面
Claims (8)
1.一种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具有:
前叉立管(12),该前叉立管(12)以能转向的方式支承前叉(21),该前叉(21)旋转自如地支撑前轮(13);
主车架(31),该主车架(31)从该前叉立管(12)向车辆后方延伸;
发动机(15),该发动机(15)被配置在该主车架(31)的下方并具有曲轴箱(32)和从该曲轴箱(32)向斜上方延伸的汽缸(33);以及
迂回部(56),从车辆侧面观察时,该迂回部(56)设于所述主车架(31)的前部,从所述前叉立管(12)后表面下端朝车辆后斜上方延伸并绕过所述汽缸(33)的上表面。
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鼓出部(57),该鼓出部(57)设于所述主车架(31),在所述迂回部(56)的上方比所述前叉立管(12)的后表面上端更向上方鼓出。
3.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燃油箱(43);和
油箱安装部(61),该油箱安装部(61)设于所述鼓出部(57),对所述燃油箱(43)的前部进行安装。
4.如权利要求2或3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鼓出部(57)从所述前叉立管(12)隔开空间向车辆后方配置。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鼓出部(57)利用焊接或螺栓紧固接合于所述主车架(31)的上表面。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车架(31)具有向所述前叉立管(12)的车辆后方延伸的角撑板构件(81),和向所述角撑板构件(81)的车辆后方延伸的中央车架(82),
所述角撑板构件(81)具有所述迂回部(56),所述迂回部(56)的下表面在所述汽缸(33)的上方向后上方倾斜,
所述鼓出部(57)安装于所述角撑板构件的上表面(83)。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车架(31)由向所述前叉立管(12)的车辆后方延伸的截面呈圆形的管架(89)构成,
在所述主车架(31)的前端与所述前叉立管(12)进行连接的连接部(91),以使截面形状在高度方向上变化并且从车宽方向夹住所述前叉立管(12)的方式安装。
8.如权利要求7记载的机动二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架(89)以包含座椅栏杆(67)的方式延伸到车辆后部,
所述座椅栏杆(67)的截面从圆形变形为横长的扁平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40568 | 2010-10-27 | ||
JP2010240568 | 2010-10-27 | ||
PCT/JP2011/074580 WO2012057159A1 (ja) | 2010-10-27 | 2011-10-25 | 自動二輪車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80201A true CN103180201A (zh) | 2013-06-26 |
CN103180201B CN103180201B (zh) | 2016-02-24 |
Family
ID=45993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51413.7A Active CN103180201B (zh) | 2010-10-27 | 2011-10-25 | 机动二轮车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442132B2 (zh) |
CN (1) | CN103180201B (zh) |
AR (1) | AR084568A1 (zh) |
BR (1) | BR112013010386B1 (zh) |
WO (1) | WO2012057159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69810A (zh) * | 2013-08-12 | 2015-02-25 | 铃木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燃料箱支撑结构 |
CN105564562A (zh) * | 2014-10-31 | 2016-05-1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型车辆 |
CN106542038A (zh) * | 2015-09-22 | 2017-03-29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的避震器配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47521U (zh) * | 1976-09-28 | 1978-04-22 | ||
JP2000085668A (ja) * | 1998-09-11 | 2000-03-28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2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CN1976842A (zh) * | 2004-06-30 | 2007-06-0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CN101544264A (zh) * | 2008-03-27 | 2009-09-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45815Y2 (zh) * | 1976-09-11 | 1981-10-26 | ||
JP3453726B2 (ja) * | 1998-06-30 | 2003-10-06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とその車体フレーム |
JP4358368B2 (ja) * | 1999-06-18 | 2009-11-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のクッション取付構造 |
JP4732094B2 (ja) * | 2005-09-15 | 2011-07-27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メインフレーム |
JP5128324B2 (ja) * | 2008-03-11 | 2013-01-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
2011
- 2011-10-25 JP JP2012540887A patent/JP544213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0-25 AR ARP110103931A patent/AR084568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10-25 BR BR112013010386-8A patent/BR112013010386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10-25 CN CN201180051413.7A patent/CN103180201B/zh active Active
- 2011-10-25 WO PCT/JP2011/074580 patent/WO201205715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347521U (zh) * | 1976-09-28 | 1978-04-22 | ||
JP2000085668A (ja) * | 1998-09-11 | 2000-03-28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2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
CN1976842A (zh) * | 2004-06-30 | 2007-06-06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 |
CN101544264A (zh) * | 2008-03-27 | 2009-09-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369810A (zh) * | 2013-08-12 | 2015-02-25 | 铃木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燃料箱支撑结构 |
CN105564562A (zh) * | 2014-10-31 | 2016-05-1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型车辆 |
CN105564562B (zh) * | 2014-10-31 | 2018-05-15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骑乘型车辆 |
CN106542038A (zh) * | 2015-09-22 | 2017-03-29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摩托车的避震器配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442132B2 (ja) | 2014-03-12 |
BR112013010386B1 (pt) | 2020-03-17 |
WO2012057159A1 (ja) | 2012-05-03 |
BR112013010386A2 (pt) | 2016-08-02 |
JPWO2012057159A1 (ja) | 2014-05-12 |
AR084568A1 (es) | 2013-05-29 |
CN103180201B (zh) | 2016-0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19650B (zh) | 跨骑型车辆 | |
US7926607B2 (en) | Three-wheel vehicle | |
US7819428B2 (en) |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 |
CN101172506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6208647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燃料タンク支持構造 | |
JP4921801B2 (ja) | 二輪車の後輪懸架装置 | |
EP2540602B1 (en) | Evaporated fuel control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s | |
CN101513910B (zh) | 车辆的燃料泵罩结构 | |
JP7351250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US9156513B2 (en) | Front cowl stay attachment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
JP2009241922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6086889B2 (ja) | 後部燃料タンク | |
US7997622B2 (en) | Saddle-ride type four-wheeled vehicle | |
EP2860093B1 (en) |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 |
CN102167107B (zh) |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 |
BR102014024779B1 (pt) |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 |
JP5946244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ポンプ取付構造 | |
JP4685746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3180201A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3492260B (zh) | 机动二轮车用框架 | |
JP2014061855A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2008114711A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1898606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1531225A (zh) |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 |
JPH01178093A (ja) |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