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1225A -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 Google Patents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31225A CN101531225A CN200910008374A CN200910008374A CN101531225A CN 101531225 A CN101531225 A CN 101531225A CN 200910008374 A CN200910008374 A CN 200910008374A CN 200910008374 A CN200910008374 A CN 200910008374A CN 101531225 A CN101531225 A CN 1015312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cover
- rear side
- cover
- taillight
- grasp handr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谋求提高外观性和降低重量并且难以共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尾灯(77)配置于左右后侧罩(74、76)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74)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74)的后端部(74E)沿抓握扶手(68)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74E)的上面(74a)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74b),在抓握扶手(68)的下面设有插入爪部(74b)的槽部(113b),后端部(74E)的下面(74c)经由缓冲部件(115)与尾灯(77)抵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已知有配置于座位后部下方的后侧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45842号公报
以下,说明专利文献1的图5、图9。
在座位12的后部下方配置有作为后侧罩的车体罩23,在该车体罩23后端部的中央上方配置有尾灯50,在车体罩23后端的左右配置有转向闪光灯51、51。
车体罩23的后端部为了提高刚性或使其相对于车体的振动难以共振,上下方向的宽度增大,但例如与后端变细的尖锐形状相比,在外观性方面缺乏魅力,重量也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谋求提高外观性和降低重量并且难以共振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在第一方面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中,该机动二轮车在后部具有覆盖车体后侧部的左右一对后侧罩和抓握扶手,该后侧罩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尾灯配置于左右后侧罩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的上面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在抓握扶手的下面设有插入爪部的槽部,后端部的下面经由缓冲部件与尾灯抵接。
其作用为,通过使构成后侧罩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从而后侧罩的后端部形成细长锐角形状,外观性方面具有魅力,并且后侧罩变轻。
进而,通过使形成于后侧罩的后端部上面的爪部插入抓握扶手的槽部,后侧罩的后端部下面经由缓冲部件与尾灯抵接,从而一并支承后侧罩后端部的上下面,后侧罩的共振被抑制。
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后侧罩的后部从侧面看形成为ㄑ形状。
其作用为,后侧罩的后端部构成ㄑ形状的上部,且形成朝后上方的细长锐角形状。
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对抓握扶手而言,其表面由橡胶或软质树脂形成。
其作用为,容易将后侧罩的爪部插入柔软的抓握扶手的槽部中。另外,在握住抓握扶手时可以获得柔软的感觉。
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抓握扶手的后部,设有从上面看覆盖尾灯上方的平坦面。
其作用为,由于尾灯的上方被抓握扶手的平坦面覆盖,故不用将左右后侧罩一直延伸到尾灯的上方,后侧罩变得更加轻量。另外,尾灯被抓握扶手保护。
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尾灯配置于左右后侧罩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的后端部沿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的上面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在抓握扶手的下面设有插入爪部的槽部,后端部的下面经由缓冲部件与尾灯抵接,因此,通过将后侧罩的后边缘形成为横向V字形,从而可以将横向V字形的上部形成细长锐角形状,可以提高外观性并减轻重量,并且,通过将后侧罩的爪部插入到抓握扶手的槽部,经由缓冲部件并利用尾灯按压后侧罩的下面,从而可以抑制后侧罩的横向V字形上部的共振。
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后侧罩的后部从侧面看形成为ㄑ形状,故后侧罩的后端部形成朝后上方的细长锐角形状,可以提高从侧面看的外观性。
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由于抓握扶手的表面由橡胶或软质树脂形成,故可以提高后侧罩的爪部的组装性,并且在握住抓握扶手时可以获得柔软的感觉。
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在抓握扶手的后部,设有从上面看覆盖尾灯上方的平坦面,尾灯的上方被抓握扶手的平坦面覆盖,故没有必要利用后中心罩等特别地将尾灯的上方覆盖,可以减小后侧罩的面积,使后侧罩变轻。
另外,可以利用抓握扶手的平坦面承受来自尾灯上方的载荷,从而可以保护尾灯。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后侧罩支承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3是图2的3-3线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后侧罩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后侧罩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的第一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的第二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后侧罩的后端部及其周围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鞍乘型车辆 11 车体(车架)
68 抓握扶手 68c 平坦面(谷部)
74、76 后侧罩 74b、76b 爪部
74c、76c 下面 74k、76k 后边缘
74E、76E 后端部 77 尾灯
113 覆盖材料 113b 槽部
115 缓冲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实施本发明的最优实施例。另外,附图是按照附图标记的指向看到的图。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后侧罩支承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鞍乘型车辆10是如下构成的小型机动二轮车,在构成车架11前端的头管12上操纵自如地安装有前叉13,分别在该前叉13的上端安装有转向杆14、在下端安装有前轮16,在从头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架17及从主架17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枢轴板18安装有发动机20的曲轴箱21,在枢轴板18经由枢轴22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有摆动臂23,在该摆动臂23的后端安装有后轮24,左右一对座位导轨25、26(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25)从主架17的后部向斜后上方延伸,在这些座位导轨25、26的上部安装有座位27,在枢轴板18及座位导轨25、26的中间部分别跨设左右一对副架31、32(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31),在摆动臂23的后端部及座位导轨25、26的中间部分别跨设左右一对后缓冲单元33、33(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33)。
车架11由上述头管12、主架17、枢轴板18、座位导轨25、26以及副架31、32构成。
头管12的前方被前罩35覆盖,头管12及主架17的两侧、主架17的前部上方被主架罩36覆盖,该主架罩36两侧部的下部被左右一对主架侧罩37、38(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37)的上部覆盖,在这些主架侧罩37、38的下边缘,连接有底罩43、44(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43),该底罩43、44覆盖发动机20的汽缸部41的两侧及主架17后部的两侧。
发动机20是向前后大致水平延伸的驱动源,在曲轴箱21的前端安装有汽缸体51,在该汽缸体51安装有汽缸盖52,汽缸盖52的前端被盖罩53覆盖,在曲轴箱21的后部一体地设有变速器55。
汽缸盖52的上部连接有进气装置57,下部连接有排气装置58。
进气装置57由经由进气岐管61与汽缸盖52连接的节气门本体62和经由连接管(未图示)与该节气门本体62连接的空气滤清器64构成,空气滤清器64的上部被主架17的前部支承。
排气装置58由与汽缸盖52连接的排气管66和与该排气管66的后端连接的消声器67构成。
在座位导轨25、26的后端部,安装有就座于座位27后部的同乘者抓握的抓握扶手68。
在座位27的下方,配置有分别与主架罩36、主架侧罩37、38及底罩43、44连接的中心罩71、覆盖座位导轨25、26两侧的左右一对本体侧罩72、73(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72)及左右一对后侧罩74、76(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74),在左右后侧罩74、76的后部之间,配置有尾灯77,在左右后侧罩74、76的下部之间,配置有覆盖后轮24上方的后挡板78。
在此,附图标记85是覆盖转向杆14的把手罩,附图标记86是覆盖前轮16上方的前挡板,附图标记87是配置成从前罩35的下部露出的头灯,附图标记88、88(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88)是从曲轴箱21向侧方突出的左右一对驾驶员用踏板,附图标记89、89(仅表示跟前侧的附图标记89)是经由踏板支架91分别安装于副架31、32的同乘者用踏板,附图标记92是从变速器55向侧方突出的输出轴,附图标记93是安装于输出轴92的驱动链轮,附图标记94是表示一体地安装于后轮24的从动链轮,附图标记96是分别挂设在驱动链轮93和从动链轮94的链条,附图标记97是覆盖链条93上方的链条罩,附图标记98是安装于枢轴板18的主支架。
图2是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中的箭头(前)表示车辆前方,以下相同),在座位27的后方配置有从前部朝向后部而形成为窄形状的抓握扶手68。
抓握扶手68是配置于尾灯77上方且从上方覆盖尾灯77的部件,其具有山部68a、68b和谷部68c,该山部68a、68b在左右配置成向前方较大张开的ハ???字形,该谷部68c在这些山部68a、68b之间,比山部68a、68b低且形成为平坦状,同乘者的手搭在山部68a、68b的侧边缘68d、68e,谷部68c用作载物台。
本体侧罩72、73的侧边缘72a、73a设置成与座位27前部左右的侧边缘27a、27b连续,抓握扶手68的侧边缘68d、68e设置成与本体侧罩72、73的侧边缘72a、73a的延长线连续,故从上面看,鞍乘型车辆10后部的轮廓从座位27的前端到抓握扶手68的后端形成为光滑的流线型,可谋求提高外观性和降低空气阻力。
图3是图2的3-3线剖面图,抓握扶手68由芯材110、用于安装到座位导轨25、26(参照图1,仅图示附图标记25)侧的左右一对安装部件(未图示)、形成为覆盖这些芯材110及安装部件的、橡胶或软质树脂制的覆盖材料113构成,该芯材110由金属制的棒状芯材105、安装于该棒状芯材10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金属制的左右一对外侧板状芯材106、107(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106)以及安装于棒状芯材105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金属制的内侧板状芯材108构成。
棒状芯材105、外侧板状芯材106、107、内侧板状芯材108的与棒状芯材105邻接的部分以及将这些部分包住的覆盖材料113,形成同乘者的手把持的把持部68L、68R(附图标记68R参照图2)。
把持部68L、68R为如下部分,朝车宽方向外侧下降且形成比抓握扶手68的中央部侧厚的厚壁,故容易握住,并且,通过芯材110提高刚性且可以通过橡胶或软质树脂制的覆盖材料113获得抓握时的柔软感。
在抓握扶手68的下面即覆盖材料113的下面,一体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左右一对凸部113a、113a(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113a),在这些凸部113a、113a的下面分别形成有槽部113b。
上述槽部113b中插入有爪部74b、76b(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74b),该爪部74b、76b在后侧罩74、76(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74)的后端部74E、76E(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74E)的上面74a、76a(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74a),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后侧罩74、76后端部74E、76E的下面74c、76c(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74c),抵接有安装于尾灯77上部的缓冲部件115。
由于抓握扶手68安装于座位导轨25、26,尾灯77也如后所述安装于座位导轨25、26侧,故通过使爪部74b、76b分别插入抓握扶手68下面的槽部113b、113b,并使后侧罩74、76的下面74c、76c经由缓冲部件115与尾灯77抵接,从而后侧罩74、76的后端部74E、76E被固定,可以抑制随着车体振动的共振。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后侧罩的立体图,后侧罩74、76分别具有安装于本体侧罩72、73(参照图2)的安装部74f、74g、74h及安装部76f、76g、76h,在后端部74E、76E形成有支承于抓握扶手68(参照图2)侧的爪部74b、76b。
图5是本发明的后侧罩的侧视图,后侧罩74的后边缘74k形成前侧窄的横向V字形,横向V字形的上部即后端部74E朝车辆斜后上方延伸成细长锐角形状,在该后端部74E的上面74a形成有爪部74b。
设于后端部74E前方的凹部74m为用于避开与抓握扶手68(参照图1)干涉的部分。另外,附图标记74n是用于安装后挡板78(参照图1)的安装孔。
关于后侧罩76(参照图4),其为与后侧罩74左右对称的形状,因基本形状相同,故省略说明。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的第一立体图,抓握扶手68在左右把持部68L、68R的车宽方向内侧具有用于安装到座位导轨25、26(参照图1,仅图示附图标记25)的安装部68M、68N,在这些安装部68M、68N开设有插入安装用螺栓的螺栓插入孔68h。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抓握扶手的第二立体图,是表示抓握扶手68底面的图。
在抓握扶手68的底面,在后部的左右形成有凸部113a、113a,在这些凸部113a、113a分别形成有槽部113b。另外,附图标记113c为裙部(スカ—ト部),该裙部从抓握扶手68的底面下垂到尾灯77(参照图1)的后部上面,并覆盖抓握扶手68和尾灯77之间的间隙。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后侧罩的后端部及其周围的立体图,尾灯77设有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方突出部77a、77b,这些前方突出部77a、77b安装于在座位导轨25、26(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25)后端部之间跨设的后横梁部件117,更详细地说,安装于以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设于横梁部件117的左右一对后支撑件117a、117b。
在尾灯77的上面,粘贴有左右一对带状的缓冲部件115、115(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115),这些缓冲部件115、115的上面与后侧罩74、76的后端部74E、76E的下面抵接。
图9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后视图,表示利用设于抓握扶手68底面的裙部113c覆盖抓握扶手68和尾灯77之间的间隙。其结果是,可以提高机动二轮车10从后面看的外观性。
如以上的图1、图3~图5、图8所示,在后部具有覆盖车体后侧部的左右一对后侧罩74、76和同乘者抓握的抓握扶手68的机动二轮车10中,尾灯77配置于左右后侧罩74、76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74、76后部的上部的后侧罩74、76的后端部74E、76E沿抓握扶手68的下面延伸,并且,在后端部74E、76E的上面74a、76a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74b、76b,在抓握扶手68的下面设有插入爪部74b、76b的槽部113b、113b,后端部74E、76E的下面74c、76c(仅表示一个附图标记74c)经由缓冲部件115与尾灯77抵接,因此,通过将后侧罩74、76的后部(详细地说为后边缘74k、76k)形成为横向V字形(从侧面看为V字形),从而可以将后端部74E、76E形成为细长锐角形状,可以提高外观性并减轻重量,并且,通过将后侧罩74、76的爪部74b、76b插入到抓握扶手68的槽部113b、113b,经由缓冲部件115并利用尾灯77按压后侧罩74、76的下面74c、76c,从而可以抑制后侧罩74、76的后端部74E、76E的共振。
另外,由于后侧罩74、76的后部从侧面看形成为ㄑ形状,后侧罩74、76的后端部74E、76E形成朝后上方的细长锐角形状,故可以提高从侧面看的外观性。
并且,如图3所示,由于抓握扶手68的表面由橡胶或软质树脂形成,故可以容易地将后侧罩74、76的爪部74b、76b插入到抓握扶手68的槽部113b、113b中,可以提高爪部74b、76b的组装性,并且在握住抓握扶手68时可以获得柔软的感觉。
另外,如图2所示,由于在抓握扶手68的后部,设有从上面看覆盖尾灯77上方的作为平坦面的谷部68c,尾灯77的上方被抓握扶手68的谷部68c覆盖、或被山部68a、68b及谷部68c覆盖,故没有必要利用后中心罩等特别地将尾灯77的上方覆盖,可以减小后侧罩74、76(参照图4)的面积,使后侧罩74、76变轻。
另外,可以利用谷部68c甚至利用整个抓握扶手68承受来自尾灯77上方的载荷,从而可以保护尾灯77。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抓握扶手68设置槽部113b,经由缓冲部件115将尾灯77与后侧罩74抵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尾灯77的上部设置槽部,在后侧罩74设置插入槽部的、向下方突出的爪部,并经由缓冲部件115将抓握扶手68与后侧罩74抵接。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后侧罩支承结构适用于机动二轮车。
Claims (4)
1.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该机动二轮车在后部具有覆盖车体后侧部的左右一对后侧罩和抓握扶手,该后侧罩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
尾灯配置于所述左右后侧罩之间的后部,构成后侧罩后部的上部的所述后侧罩的后端部沿所述抓握扶手的下面延伸,并且,在所述后端部的上面形成有向上方延伸的爪部,在所述抓握扶手的下面设有插入所述爪部的槽部,所述后端部的下面经由缓冲部件与所述尾灯抵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罩的后部从侧面看形成为ㄑ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握扶手的表面被橡胶或软质树脂制的覆盖材料覆盖。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抓握扶手的后部,设有从上面看覆盖所述尾灯上方的平坦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65944A JP5091731B2 (ja) | 2008-03-14 | 2008-03-14 |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サイドカバー支持構造 |
JP065944/08 | 2008-03-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31225A true CN101531225A (zh) | 2009-09-16 |
CN101531225B CN101531225B (zh) | 2012-02-08 |
Family
ID=41102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0837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1225B (zh) | 2008-03-14 | 2009-02-26 |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91731B2 (zh) |
CN (1) | CN101531225B (zh) |
AR (1) | AR070363A1 (zh) |
BR (1) | BRPI0900287B1 (zh) |
MX (1) | MX339506B (zh) |
MY (1) | MY150045A (zh) |
PE (1) | PE2010029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38108A (zh) * | 2018-03-09 | 2018-08-24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尾罩组件及摩托车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22592B2 (ja) * | 2008-03-14 | 2013-06-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構造 |
JP5604124B2 (ja) * | 2009-03-26 | 2014-10-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5254186B2 (ja) * | 2009-11-24 | 2013-08-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45842B2 (ja) * | 1996-09-30 | 2006-02-15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JP2003072630A (ja) * | 2001-09-03 | 2003-03-12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カバー合わせ構造 |
EP1640257B1 (en) * | 2003-07-01 | 2008-04-16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
JP4417044B2 (ja) * | 2003-07-09 | 2010-02-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ライトユニット |
JP2007269143A (ja) * | 2006-03-31 | 2007-10-18 | Yamaha Motor Co Ltd | 車両用テールランプ装置及び該テールランプ装置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
-
2008
- 2008-03-14 JP JP2008065944A patent/JP509173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1-30 MY MYPI20090384 patent/MY150045A/en unknown
- 2009-02-12 AR ARP090100492 patent/AR070363A1/es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9-02-19 BR BRPI0900287A patent/BRPI0900287B1/pt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2-26 CN CN2009100083747A patent/CN10153122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2-26 PE PE2009000288A patent/PE20100294A1/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02-27 MX MX2009002206A patent/MX339506B/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38108A (zh) * | 2018-03-09 | 2018-08-24 | 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尾罩组件及摩托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220666A (ja) | 2009-10-01 |
AR070363A1 (es) | 2010-03-31 |
BRPI0900287A2 (pt) | 2010-10-26 |
MX339506B (es) | 2016-05-25 |
CN101531225B (zh) | 2012-02-08 |
PE20100294A1 (es) | 2010-05-04 |
JP5091731B2 (ja) | 2012-12-05 |
BRPI0900287B1 (pt) | 2018-11-13 |
MX2009002206A (es) | 2009-09-23 |
MY150045A (en) | 2013-1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16063B (zh) | 摩托车 | |
KR100568097B1 (ko) | 자동이륜차의 배기 제어장치 | |
CN100455480C (zh) |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 |
KR101911165B1 (ko) | 안장형 차량의 에어 클리너 구조 | |
CN101712364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1085632A (zh) | 摩托车 | |
CN101081632A (zh) | 二轮摩托车的护罩安装结构 | |
CN101274657B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架及机动两轮车的组装方法 | |
CN101531225B (zh) | 机动二轮车的后侧罩支承结构 | |
JP5946244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燃料ポンプ取付構造 | |
JP532353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101531221B (zh) | 鞍乘型车辆的抓握扶手结构 | |
CN102205820A (zh) | 摩托车 | |
CN102381393B (zh) | 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结构 | |
JP5478182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カウル構造 | |
CN103010349B (zh) | 车辆的前部结构 | |
CN203283325U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02001388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2815353B (zh) |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 |
CN107709146B (zh) | 摩托车内后挡泥板结构 | |
CN1520367A (zh) |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 |
CN101172505A (zh) | 机动两轮车 | |
CN1597423A (zh) | 载物架装置 | |
WO2012057159A1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1254804B (zh) | 摩托车的把手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08 Termination date: 20200226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