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1544264A - 机动两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两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44264A
CN101544264A CN200910003928.4A CN200910003928A CN101544264A CN 101544264 A CN101544264 A CN 101544264A CN 200910003928 A CN200910003928 A CN 200910003928A CN 101544264 A CN101544264 A CN 1015442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leaner
case
air
vehicle frame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039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44264B (zh
Inventor
浅野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44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4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44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442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6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in vehicles
    • F02M35/162Motorcycles; All-terrain vehicles, e.g. quads, snowmobiles; Small vehicles, e.g. forkli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在机动两轮车中,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上。机动两轮车具有:转向立管、从转向立管朝后方延伸并在发动机的上方朝后方延伸的主车架、从主车架朝后方延伸且在上方支承座椅的后车架(30)、和设在座椅的下方具有空气滤清器壳体(60),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具有对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滤芯(65),其中,后车架(30)由覆盖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侧方的板状的左右后架体(130b、130a)和连接这些后架体的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构成,在左右后架体(130b、130a)上设有朝车身内侧突出的突起(36),将供突起(36)嵌合的贯通孔(78)设置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上。

Description

机动两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后车架的内侧具有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机动两轮车。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利用导轨状的座椅轨道构成从车架的中央附近朝后方延伸的后车架的机动两轮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中,将横向构件搭接于被分成左右的座椅轨道之间构成后车架。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40619号公报
然而,在机动两轮车中,经常使用将空气滤清器壳体固定在后车架内侧的结构。并且,如果考虑组装和维护,优选后车架和空气滤清器壳体是装卸自如的形式。因此,在机动两轮车中,希望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机动两轮车中,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上。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所述机动两轮车具有:转向立管,其配置在车身的前部,枢转支承前叉;主车架,其从该转向立管通过发动机的上方朝后方延伸;后车架,其从该主车架朝后方延伸,且在该后车架上方支承座椅;以及设置在所述座椅下方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在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部具有对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滤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车架由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侧方的左右一对板状后架体和连接左右的所述后架体的多个横向构件构成,在各个所述后架体上设有朝车身内侧突出的突起,将供所述突起嵌合的收纳部设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上。
根据该结构,后车架利用多个横向构件将被分成左右的板状后架体连接起来进行组装,通过将设置在各个后架体上的突起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收纳部中而将空气滤清器壳体固定在后车架的内部。因此,仅通过使后架体的突起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收纳部中,就能够容易地将空气滤清器壳体固定在后车架上。并且,空气滤清器壳体通过后架体的突起和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收纳部之间的嵌合,不使用小螺钉等就能够进行固定,因此,只要解除后架体和横向构件之间的连接,就能够容易地将嵌合在后架体的突起上的空气滤清器壳体拆卸下来。这样,通过使设置在左右分割式的后架体上的突起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收纳部中的结构,就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上。
并且,通过形成为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能够实现外观性的提高。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后架体和所述横向构件通过螺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连接起来的结构。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螺栓对后架体和横向构件进行装卸,从而后车架的组装和分解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上。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形成为如下的结构:由所述后架体和所述横向构件围成的所述后车架内的空间,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开口,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具有从所述后车架内的空间面对所述开口的罩,通过打开该罩能够对所述空气滤清器滤芯进行分解和组装。
根据该结构,在将座椅卸下的状态下,能够将空气滤清器壳体的罩从后车架的上方的开口卸下,将空气滤清器滤芯从空气滤清器壳体拆卸下来,从而能够容易地分解和组装空气滤清器滤芯以进行维护,因此维护性良好。
并且,所述罩可以在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上的所述收纳部的上方打开。
根据该结构,由于空气滤清器壳体的罩在供突起嵌合的收纳部的上方打开,因此不用解除突起和收纳部的嵌合就能够容易地将罩打开。即,不用将空气滤清器壳体从后车架上拆卸下来就能够打开罩。因此,能够容易地分解和组装空气滤清器滤芯以进行维护,因此维护性良好。
并且,所述收纳部可以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中设置于比所述空气滤清器滤芯靠气流的上游侧的贯通孔。
在该情况下,由于收纳部是贯通孔,因此嵌合在该贯通孔中的突起不需要严格地管理轴向的长度尺寸,因此后架体的制造变得容易。并且,贯通孔的位置是净化之前的空气所流动的所谓污浊侧,因此即使从该贯通孔流入少量的空气也不会成为障碍,能够防止由设置贯通孔造成的影响。
并且,所述收纳部也可以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中设置于比所述空气滤清器滤芯靠气流的下游侧的凹部。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清洁侧也能够设置供突起嵌合的收纳部,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并且,由于收纳部是未贯通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凹部,因此即使将收纳部设置在所谓清洁侧,也不会出现未净化的空气被吸入清洁侧的情况。
在本发明所述的机动两轮车中,通过形成为使设置在左右分割式的后架体上的突起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收纳部中的结构,仅通过将后架体的突起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收纳部中,就能够容易地将空气滤清器壳体固定在后车架上。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上。并且,通过形成为简单的结构,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能够实现外观性的提高。
并且,由于后车架能够通过螺栓容易地组装和分解,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上。
并且,能够经由后车架的上方的开口拆卸空气滤清器滤芯,能够容易地分解和组装空气滤清器滤芯以进行维护,因此维护性良好。
进一步,由于不用解除后架体的突起和空气滤清器壳体的收纳部之间的嵌合就能够容易地将空气滤清器壳体的罩打开,因此能够容易地分解和组装空气滤清器滤芯以进行维护,因此维护性良好。
并且,由于将后架体的突起嵌合在空气滤清器滤芯的气流上游侧的贯通孔中,因此不需要严格地管理突起的轴向的长度尺寸,因此后架体的制造变得容易。
并且,由于供突起嵌合的收纳部是未贯通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凹部,因此也能够将收纳部设置在空气滤清器滤芯的气流下游侧,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身右前方观察到的后车架的立体图。
图3是后车架和空气滤清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从车身左侧观察空气滤清器壳体得到的侧视图。
图5是在图4中沿着A—A线将空气滤清器壳体剖切后的剖视图。
图6是贯通孔和突起相嵌合的嵌合部的剖视图。
图7是从车身左侧面观察左后架体的内侧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从左侧观察左后架体得到的侧视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左后架体得到的俯视图。
图10是从车身后方观察左后架体得到的主视图。
图11是从车身内侧观察右后架体得到的侧视图。
图12是从上方观察右后架体得到的俯视图。
图13是从车身后方观察右后架体得到的主视图。
图14是从车身左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得到的侧视图。
图15是从左侧观察左后架体得到的侧视图。
图16是从车身内侧观察右后架体得到的侧视图。
图17是凹部和突起相嵌合的嵌合部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车架;2:转向立管;3:主车架;4:中央车架;7:发动机;14:座椅;17:后挡泥板;18:节气门体;23:前叉;28:后轮;30:后车架;30a、130a:右后架体;30b、130b:左后架体;31:前部横向构件;32:后部横向构件;33:螺栓;36、136:突起;36a、136a:基部;36b、136b:突起末端;59:座椅支承面;60、160:空气滤清器壳体;62、162:下壳体;62a:凹状部;63、163:上壳体;64:罩;65:空气滤清器滤芯(air cleaner element);72:管道;78:贯通孔;79、179:嵌合部件;80:开口;90:蓄电池;178:凹部;C:清洁侧;D:污浊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根据以车身为基准的方向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实施方式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等用语指的是以车身为基准的上下前后左右等各个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越野型机动两轮车的侧视图。
本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机动两轮车的车架1具有转向立管2、主车架3、中央车架4、下向车架5以及下部车架6,将这些部件连接成框状,并在其内侧支承发动机7。发动机7具有从曲轴箱9朝上方延伸的气缸8。主车架3、中央车架4以及下部车架6分别以左右形成一对地设置,进一步,沿着车身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设置有一根转向立管2和一根下向车架5。
主车架3从转向立管2起在发动机7的上方呈直线状倾斜向下地朝后方延伸,且在发动机7的后方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央车架4的上端部连接。下向车架5从转向立管2起在发动机7的前方倾斜地朝下方延伸,且该下向车架5在气缸8的前方与下部车架6的前端部连接。下部车架6在曲轴箱9的前方朝曲轴箱9的下方弯曲并在曲轴箱9的下侧呈大致直线状朝后方延伸,在下部车架6的后端部与中央车架4的下端部连接。进而,在中央车架4的上端和下端沿车宽度方向架设有车架,将左右的中央车架4彼此连接起来。
进一步,在中央车架4上固定有从中央车架4的上端朝车身后方延伸的后车架(rear frame)30。并且,在后车架30的后端固定有朝车身后部延伸的后挡泥板17。
发动机7是水冷四冲程的单气缸发动机,气缸8以其气缸轴线稍稍朝前方倾斜的方式设置在曲轴箱9的前部,并且气缸8从下朝上依次具有气缸体10、气缸盖11以及气缸盖罩12。在气缸体10中形成有活塞(省略图示)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往复移动的筒状的空间即气缸部(省略图示)。并且,通过使气缸8大致直立地设置,能够缩短发动机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由此将发动机7形成为适合越野车的结构。
在气缸8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20。排气管20从气缸8的前部朝曲轴箱9的前方延伸,并且在朝右侧弯曲之后在车身右侧向后方迂回。在排气管20的后端连接有消音器22,消音器22由后车架30支承。
燃料箱13在发动机7的上方支承在主车架3上。在燃料箱13的内部收纳有内置式的燃料泵(省略图示),从该燃料泵经由燃料供给管朝节气门体18供给高压燃料。
乘坐者用的座椅14从燃料箱13的上部一直延伸到后车架30的后端,且支承在燃料箱13和后车架30的上方。空气滤清器壳体60支承在座椅14的下方,流入空气滤清器壳体60并被净化之后的空气经由节气门体18成为混合气,该混合气从车身后侧被吸入气缸盖11中。
左右一对前叉23由配置在车身前部的转向立管2枢转支承,支承在前叉23的下端部的前轮24通过安装在前叉23的上端部上的手柄25被操纵转向。
在下向车架5上,跨着下向车架5在左右配设有散热器21。散热器21沿着下向车架5从转向立管2的下部直到气缸盖11的前方在上下方向设置。并且,在散热器21上安装有保护散热器21并引导行驶风的散热器护栅21a。
后臂27的前端部经由枢轴26连接在中央车架4上,且后臂27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后轮28支承在后臂27的后端部,并通过卷绕在发动机7的驱动链轮7a和后轮28的从动链轮28a上的驱动链条19被驱动。在后臂27和中央车架4的后端部之间设置有后部悬架的缓冲单元29。
并且,发动机7通过发动机安装部110、111、发动机吊架112以及枢轴26支承在车架1上。
图2是从车身右前方观察后车架30得到的立体图。图3是后车架30和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立体图。此处,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上部的轮廓。
后车架30具有:位于车身右侧的右后架体30a、位于左侧的左后架体30b、以及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所述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将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连接起来。
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是形成为大致对称的左右一对板状部件。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前部在上下方向较长,后部在上下方向较短,分别形成为大致三角形。
进而,后车架30构成为使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在车宽度方向以间隔开的方式对置,并利用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连接起来。
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构成为在其板形状的各两端部上分别在两个部位具有供螺栓33通过的孔(省略图示)。前部横向构件31搭接在左右后架体30b、30a前部的上表面,后部横向构件32搭接在左右后架体30b、30a后部的上表面。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通过在各自的两端部分别配设有两个螺栓33来固定在左右后架体30b、30a上。这样,通过利用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连接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构成后车架30,在后车架30的内侧即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之间形成有空间。
在前部横向构件31的车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钩31a,该钩31a与连接燃料箱13和后车架30的带状件(省略图示)勾挂。并且,在后部横向构件32上形成有肋32a,该肋32a被实施了减薄加工且车身前方侧的边缘部被折弯了。
在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的各内侧面上立起设置有突起36,该突起36呈圆柱状并以相互对置的方式朝车身内侧突出。突起36在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隔开距离设置有两处。详细地说,突起36总计形成有四个,由立起设置在上述内侧面上的基部36a和将基部36a的前端形成为小径的突起末端36b构成。
并且,如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60设置在后车架30内侧的空间中。
图4是从车身左侧观察空气滤清器壳体60得到的侧视图。图5是沿着A—A线将图4中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剖切后的剖视图。
空气滤清器壳体60具有:朝节气门体18输送空气的连接管61;与连接管61连接的下壳体62;安装在下壳体62上的上壳体6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安装在上壳体63上部的罩64;以及对流入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中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滤芯65。
如图3~图5所示,通过将俯视图中呈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状的下壳体62和上壳体63组合而形成上部开口的壳体,安装罩64作为该壳体的开口的盖,以形成箱状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
在下壳体62的前部安装有朝车身前方延伸的连接管61,在下壳体62的后部设置有防止后轮28溅起的泥等附着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上的挡泥部件73。并且,在下壳体62的下部安装有与下壳体62的内部连通的管74,在管74的下端安装有装卸自如的栓。进一步,在下壳体62的左侧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与后述的蓄电池90的形状配合而凹陷的凹状部62a。
在下壳体62和上壳体63的接合部上形成有下壳体62和上壳体63的端部朝外侧突出的凸缘部66。上壳体63在凸缘部66处利用多个小螺钉67旋合固定在下壳体62上,在上壳体63和下壳体62的接合部上夹装有安装板68。安装板68是供空气滤清器滤芯65安装的框架形状的部件,内侧具有开口。
空气滤清器滤芯65具有:由树脂制纤维构成的海绵状的过滤器69;和保持过滤器69的过滤器基座70。框架状的过滤器基座70嵌入过滤器69的内侧并与过滤器69形成为一体,由此构成空气滤清器滤芯65。
如图5所示,空气滤清器滤芯65安装在固定于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部的安装板68上。进而,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上壳体63内的上部跨越上壳体63的前后端安装有部件保持器71。部件保持器71通过使钢丝上的金属弯曲而形成,利用预定的弹性从上方对安装板68施力。通过该部件保持器71的作用力,空气滤清器滤芯65被固定在安装板68上。
并且,在安装板68的开口的边缘朝向上方立起设置有壁部68a,通过与该壁部68a对准地安装空气滤清器滤芯65,从而容易进行空气滤清器滤芯65的定位。并且,壁部68a具有防止异物等从空气滤清器滤芯65和安装板68之间进入下壳体62的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罩64具有朝车身后方侧突出的管道72。管道72的末端朝向车身后方开口,形成空气的取入口。进而,被吸入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空气从管道72被吸入并进入上壳体63的内部,在通过空气滤清器滤芯65时被净化,接着,到达下壳体62,并通过连接管61被供给至节气门体18。
罩64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在上壳体63的上部。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遍及罩64的下表面整个边缘部设置槽,罩64通过该槽与设置于上壳体63上表面的突起状壁部相卡合的方式安装。进而,如图4所示,罩64通过下述方式装卸自如:将在罩64的管道72下方设置的凸部76插入到设置于上壳体63上表面后端的插入部75中,并且利用设置于上壳体63前部的固定件77来固定罩64的前部。
此处,如图5所示,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将空气滤清器滤芯65的气流上游侧作为污浊侧D,将空气滤清器滤芯65下游的净化后的空气所通过的一侧作为清洁侧C。
如图4所示,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中,在上壳体63的车身宽度方向的侧面,设置有供后车架30的突起36嵌合的作为收纳部的贯通孔78。贯通孔78贯通至上壳体63的内部,贯通孔78所设置的位置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部的污浊侧D侧。并且,贯通孔78与后车架30的突起36的位置对应并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左右各侧面上分别设有两处。
进而,如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60通过以立起设置在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上的四个突起36嵌合在设置于空气滤清器壳体60左右侧面上的四个贯通孔78中的方式进行组装而固定在后车架30的内侧。
图6是贯通孔78和突起36相嵌合的嵌合部的剖视图。
如图4和图6所示,在贯通孔78中安装有圆盘状的嵌合部件79。嵌合部件79具有其圆盘状外周的中央部凹陷形成的槽部79a,槽部79a嵌入贯通孔78的边缘部而安装在贯通孔78中。进而,嵌合部件79中央具有贯通孔79b,突起36的突起末端36b嵌合在贯通孔79b中。即,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的突起36隔着嵌合部件79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贯通孔78中。
如图6所示,突起末端36b贯通上壳体63的壁部到达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内部。并且,突起36的基部36a的端部与位于空气滤清器壳体60外侧的嵌合部件79抵接,由此,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从车身的左右两侧被突起36夹持,从而车宽度方向的位置被固定。
此处,由于嵌合部件79由橡胶材料形成,因此能够使嵌合部件79变形并压入突起36,从而能够以不会晃动的状态可靠地固定空气滤清器壳体60。并且,由于嵌合部件79是橡胶材料,因此能够降低被传递至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振动。
如图3和图4所示,作为后车架30的组装步骤,首先,将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的各突起36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左右各侧面的贯通孔78中,利用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来夹持空气滤清器壳体60。接着,将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搭接在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之间,并利用螺栓33它们连接起来,从而将后车架30组装起来。此时,在组装后车架30的同时,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以各突起36嵌合在各贯通孔78中的状态固定在后车架30的内侧。并且,能够仅通过拆卸螺栓33就可分解后车架30,能够容易地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从后车架30拆卸下来。
这样,通过形成为将设置在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上的突起36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贯通孔78中的结构,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30上。
如图3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60通过朝后上方延伸的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从其前侧的下部到后侧的上部覆盖左右的侧方。并且,如图4所示,管道72的端部以大致垂直的角度安装,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以后部下降的状态固定在后车架30上。
如图3所示,在后车架30的内部空间中,在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之间形成有开口80。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以罩64面对开口80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30的内侧空间中。并且,罩64被安装在设置于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贯通孔78的上方,因此,不用解除突起36和贯通孔78之间的嵌合就能够进行开闭。因此,对于安装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内部的空气滤清器滤芯65,通过在将座椅14拆卸下来的状态下打开罩64并使滤芯保持器71转动,从而不用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从突起36拆卸下来就能够容易地进行拆卸。因此,能够将空气滤清器滤芯65拆卸下来,并容易地对空气滤清器滤芯65进行分解、组装,因此维护性高。
如图3所示,在左右的后架体30b、30a中,在车身前侧的上部,在朝前方延伸的延伸部的端部形成有孔34,在车身前侧的下部,在朝前方突出的部分形成有孔35。进而,如图1所示,在其内侧固定有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后车架30,分别经由孔34、35利用螺栓,固定在分别设置于中央车架4的车身上下方向的上段和中段的安装部4a、4b上。这样,由于能够仅通过将已经固定有空气滤清器壳体60状态的后车架30利用螺栓固定在中央车架4上,从而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组装在车身上,因此容易进行车身的组装。
图7是从车身左侧面观察左后架体30b的内侧得到的立体图。
在后车架30的内侧,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和左后架体30b之间配设有对车辆供电的蓄电池90以及电气安装件91。电气安装件91配设在蓄电池90的前后。蓄电池90以及电气安装件91安装于在车身的前后方向朝后上延伸的壳体92中。
在壳体92中安装有蓄电池90的部分,与蓄电池90的形状匹配地朝空气滤清器壳体60侧鼓出。因此,如图4所示,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左侧面上,根据蓄电池90的形状设置有凹陷的凹状部62,从而在座椅14下方能够将蓄电池90安装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侧方。并且,壳体92经由安装孔93利用螺栓固定在左后架体30b和左侧的中央车架4上。并且,在图7中,与壳体92的底面平行地示出的双点划线94考虑了驱动链条19的移动范围,只要比双点划线94还靠上方,就不会受到驱动链条19的影响。
这样,将蓄电池90和电气安装件91配设在发动机7附近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侧方,使重物集中在车身的重心附近,因此能够实现质量(mass)的集中化。
图8是从左侧观察左后架体30b得到的侧视图。图9是从上方观察左后架体30b得到的俯视图。图10是从车身后方观察左后架体30b得到的主视图。
如图8所示,左后架体30b是通过以大致三角形状的板状侧板50为基体设置延长部等,并形成上述的孔34、35和突起36而构成的。进而,在从朝后上方延伸的边51朝下方延伸的两个延长部上,形成有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壳体92的孔52。并且,在从左后架体30b的后端附近的边51朝下方延伸的延长部和后端上,形成有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后部挡泥板17的孔53。进一步,在后端的孔53的前侧附近形成有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座椅14的孔54。
并且,突起36与形成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上的贯通孔78的位置对应地形成在两个部位,前侧的突起36形成在侧板50的中央附近,后侧的突起36形成在边51附近。
在左后架体30b的背侧以沿着左后架体30b的大致三角形状外周的方式形成有肋55。并且,从边51朝上方延伸的肋55,与从边51朝上方延伸的左后架体30b上部的肋55连接。进一步,在侧板50上,以从边51的前部朝后上延伸的边界为界线形成有阶梯差50a,在阶梯差50a的内侧也形成有肋55。这样,左后架体30b设置肋55来确保强度,并使板厚合适,实现了高强度和轻量化的并存。并且,在侧板50中,在阶梯差50a的下方在两个部位形成有开口50b。
如图9和图10所示,左后架体30b的上表面以在车身内侧方向形成肋的方式延伸,并形成有与座椅14的底部抵接的座椅支承面59。进而,突起36朝向车身的内侧立起设置。
并且,如图3和图9所示,在左后架体30b的上表面的车身内侧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以覆盖空气滤清器壳体60侧方的方式朝内侧伸出的伸出部56。进一步,在左后架体30b的上表面上形成有螺栓孔57,该螺栓孔57供用于固定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的螺栓33拧入。左后架体30b的前部的螺栓孔57设置在朝前方延伸的延伸部上,后部的螺栓孔57形成在朝空气滤清器壳体60侧突出的突出部58上。并且,如图10所示,侧板50形成为从左后架体30b的上表面朝向下方车宽变大。
图11是从车身内侧观察右后架体30a得到的侧视图。图12是从上面观察右后架体30a得到的俯视图。图13是从车身后方观察右后架体30a得到的主视图。
如图11至图13所示,右后架体30a形成为与上述的左后架体30b大致对称。此处,关于右后架体30a,对与左后架体30b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右后架体30a中形成有消音器撑条99,该消音器撑条99与用于固定后挡泥板17的孔53邻接并从边51朝下方突出。消音器22(图1)由消音器撑条99支承。
并且,在右后架体30a中,除了从边51朝上方延伸的肋55之外,肋55还从边51朝前方延伸并与右后架体30a前部的肋55相连。此处,由于在车身的右侧未配置蓄电池90,因此没有形成用于通过螺栓固定壳体92的孔52(图8)。
并且,如图12所示,右后架体30a的突起36与左后架体30b的突起36对置,且朝车身的内侧立起设置。
此处,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以例如铝合金等金属为材料通过模铸(die-casting)制造。进而,由于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为板状的简单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通过模铸制造。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后车架30通过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来连接被分成左右的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进行组装。进而,通过设置在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上的突起36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贯通孔78中,从而空气滤清器壳体60固定在后车架30的内部。因此,仅通过使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的突起36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贯通孔78中,就能够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容易地固定在后车架30上。并且,由于空气滤清器壳体60通过突起36与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贯通孔78的嵌合而不使用小螺钉等进行固定,因此只要解除左右后架体30b、30a与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的连接就能够容易地将嵌合在突起36上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拆卸下来。这样,通过形成为将设置在左右分割式的后车架30上的突起36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贯通孔78中的结构,就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30上。并且,通过形成为简单结构,就提高了设计的自由度,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并且,前部横向构件31和后部横向构件32与左右后架体30b、30a能够通过螺栓33进行装卸,后车架30的组装和分解变得容易,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结构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固定在后车架30上。
并且,在卸下座椅14的状态下,从后车架30的上方的开口80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罩64卸下,将空气滤清器滤芯65从空气滤清器壳体60拆卸下来,从而能够容易地分解、组装空气滤清器滤芯65以进行维护,因此维护性良好。
进一步,由于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罩64在供突起36嵌合的贯通孔78的上方打开,因此不用解除突起36与贯通孔78的嵌合就能够容易地打开罩64。即,不用将空气滤清器壳体60从后车架30拆卸下来就能够打开罩64。因此,能够容易地分解、组装空气滤清器滤芯65以进行维护,因此维护性良好。
并且,由于突起36的收纳部是贯通了空气滤清器壳体60的贯通孔78,因此嵌合在贯通孔78中的突起36不需要严格地管理轴向的长度尺寸,因此后架体30的制造变得容易。进一步,由于贯通孔78的位置是净化之前的空气所流动的污浊侧D,因此即使从贯通孔78流入少量的空气也不会造成障碍,从而能够防止由设置贯通孔78造成的影响。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例子,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突起36作为在右后架体30a和左后架体30b的各个侧面上将圆柱形突起设置在两个部位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突起36可以设置有两处以上,并且,也可以是在一处形成截面为四边形或多边形的突起。其他的详细部分结构当然也能够任意变更。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4~17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配置右后架体130a来代替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右后架体30a,配设左后架体130b来代替左后架体30b。并且,配设空气滤清器壳体160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气滤清器壳体60。本第二实施方式在设置于左右后架体130b、130a上的突起136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160的清洁侧C侧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图14是从车身左侧观察空气滤清器壳体160得到的侧视图。
空气滤清器壳体160具有与连接管61连接的下壳体162和安装在下壳体162上的上壳体16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其内部安装有空气滤清器滤芯65,在上壳体163上安装有罩64。
下壳体162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下壳体62的侧面上设置了作为突起136的收纳部的凹部178而形成的。凹部178是不贯通至下壳体162内部的凹部。
并且,上壳体163构成为没有形成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设置在上壳体63上的贯通孔78。
这样,在空气滤清器壳体160中,在下壳体162的侧面上形成有未贯通至空气滤清器壳体160内部的凹部178。凹部178是圆洞,在下壳体162的左右侧面上分别形成在两个部位。并且,在各凹部178中嵌入有由橡胶材料构成的嵌合部件179。
图15是从左侧观察左后架体130b得到的侧视图。图16是从车身内侧观察右后架体130a得到的侧视图。
嵌合在凹部178中的突起136形成于与设置在空气滤清器壳体160上的凹部178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上。突起136在左后架体130b和右后架体130a上分别形成在两个部位。
如图15所示,在左后架体130b中,一方的突起136形成于左后架体130b前侧的下部,另一方的突起136形成于孔52所形成的延长部上。
并且,如图16所示,在右后架体130a中,一方的突起136形成于右后架体130a前侧的下部,另一方的突起136形成于从边51朝下方延伸的延长部上。
图17是凹部178和突起136相嵌合的嵌合部的剖视图。
突起136由立起设置在左后架体130b和后右后架体130a上的基部136a、和将基部136a的前端形成为小径的突起末端136b构成。
凹部178是下壳体162的壁部在空气滤清器壳体160的清洁侧C侧朝内侧凹陷而形成的收纳部。进而,嵌合部件179是形成为凹形状的部件,突起136的突起末端136b嵌合在嵌合部件179的凹部中。即,右后架体130a和左后架体130b的各突起136,夹设着各嵌合部件179嵌合在空气滤清器壳体160的各凹部178中。
在突起136嵌合在凹部178中的状态下,突起末端136b的末端面和突起136的基部136a的端部与嵌合部件179抵接,夹设着嵌合部件179朝车身内侧方向按压空气滤清器壳体160。由此,由于空气滤清器壳体160从车身的左右两侧由突起136夹持,因此车宽度方向的位置被固定。
这样,由于凹部178是未贯通至空气滤清器壳体160内部的收纳部,因此外部的空气不会从凹部178被吸入,即使将凹部178设置在净化后的空气所通过的清洁侧C侧也不存在障碍。因此,能够将凹部178设置在污浊侧D和清洁侧C中的任意一侧,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并且,由于嵌合部件179由橡胶材料构成,因此能够使嵌合部件179变形并压入突起136,从而能够以不会晃动的状态可靠地固定空气滤清器壳体160。并且,由于嵌合部件179为橡胶材料,因此能够降低被传递至空气滤清器壳体160的振动。
如以上说明了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清洁侧C侧也能够设置供突起136嵌合的作为收纳部的凹部178。因此,能够将凹部178设置在污浊侧D侧和清洁侧C侧中的任一侧,从而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并且,由于凹部178没有贯通空气滤清器壳体160,因此即使将凹部178设置在清洁侧C,也不会出现未净化的空气被吸入清洁侧C的情况。
另外,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例子,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凹部178作为设置在空气滤清器壳体160的左右各侧面的清洁侧C侧的部件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凹部178设置在污浊侧D侧的两个部位,并且,也可以分别设置在污浊侧D侧和清洁侧C侧的一个部位。其他的细部结构当然也能够任意变更。

Claims (6)

1、一种机动两轮车,所述机动两轮车具有:转向立管,其配置在车身的前部,枢转支承前叉;主车架,其从该转向立管通过发动机的上方朝后方延伸;后车架,其从该主车架朝后方延伸,且在该后车架上方支承座椅;以及设置在所述座椅下方的空气滤清器壳体,在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部具有对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滤清器滤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车架由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侧方的左右一对板状后架体和连接左右的所述后架体的多个横向构件构成,
在各个所述后架体上设有朝车身内侧突出的突起,将供所述突起嵌合的收纳部设置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架体和所述横向构件通过螺栓以装卸自如的方式连接起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后架体和所述横向构件围成的所述后车架内的空间,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开口,
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具有从所述后车架内的空间面对所述开口的罩,通过打开该罩能够对所述空气滤清器滤芯进行分解和组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在设置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上的所述收纳部的上方打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中设置于比所述空气滤清器滤芯靠气流的上游侧的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部是在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中设置于比所述空气滤清器滤芯靠气流的下游侧的凹部。
CN200910003928.4A 2008-03-27 2009-01-23 机动两轮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42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82440 2008-03-27
JP2008082440A JP5142781B2 (ja) 2008-03-27 2008-03-27 自動二輪車
JP2008-082440 2008-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44264A true CN101544264A (zh) 2009-09-30
CN101544264B CN101544264B (zh) 2012-04-18

Family

ID=41115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03928.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4264B (zh) 2008-03-27 2009-01-23 机动两轮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46699B2 (zh)
JP (1) JP5142781B2 (zh)
CN (1) CN10154426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0201A (zh) * 2010-10-27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95060B2 (ja) * 2007-12-17 2012-08-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排気装置
JP5399168B2 (ja) * 2009-08-25 2014-0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656430B2 (ja) * 2010-03-23 2015-0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装置
US8944197B2 (en) 2012-03-15 2015-02-03 Honda Motor Co., Ltd.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077760B2 (ja) * 2012-05-28 2017-02-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134387B2 (ja) * 2013-09-05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WO2015068187A1 (ja) * 2013-11-07 2015-05-1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EP3085608B1 (en) * 2013-11-07 2021-01-06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US9855989B2 (en) * 2014-03-26 2018-01-02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 type vehicle
JP6472482B2 (ja) * 2017-04-28 2019-02-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251312B2 (ja) * 2019-05-24 2023-04-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構造
JP6982033B2 (ja) * 2019-09-12 2021-1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1062724A (ja) * 2019-10-11 2021-04-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335549B2 (ja) * 2019-11-28 2023-08-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シートレール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9315U (ja) * 1982-08-19 1984-02-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ナ−ケ−ス
JPS6261786U (zh) * 1985-10-09 1987-04-16
JPS62225479A (ja) * 1986-03-26 1987-10-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エアクリ−ナ取付構造
US5172788A (en) * 1987-07-06 1992-12-2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H09226657A (ja) * 1996-02-29 1997-09-02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01280208A (ja) * 2000-03-31 2001-10-10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取付構造
JP4132704B2 (ja) * 2001-03-26 2008-08-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TWI254006B (en) * 2002-06-17 2006-05-01 Yamaha Motor Co Ltd Air intake device for scooter-type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4296079B2 (ja) * 2003-12-01 2009-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系構造
JP4472466B2 (ja) * 2004-08-27 2010-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装置
JP2006088895A (ja) * 2004-09-24 2006-04-0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2006240619A (ja) 2006-06-19 2006-09-1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2008064068A (ja) * 2006-09-11 2008-03-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US8157041B2 (en) * 2007-03-22 2012-04-17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Intake device for motorcycle
JP4141493B2 (ja) * 2007-09-03 2008-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レール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0201A (zh) * 2010-10-27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CN103180201B (zh) * 2010-10-27 2016-0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146699B2 (en) 2012-04-03
JP5142781B2 (ja) 2013-02-13
US20090242305A1 (en) 2009-10-01
CN101544264B (zh) 2012-04-18
JP2009234402A (ja) 2009-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44264B (zh) 机动两轮车
US8434580B2 (en) Utility vehicle with air-intake apparatus for engine
US7013874B2 (en) Engine fuel injection apparatus
CN100475637C (zh) 摩托车
WO2010080291A1 (en) Motorcycle
JP2008290712A (ja) ライダーサドルおよび燃料タンクを有する自動二輪車
CN102016283B (zh)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CN102030063A (zh) 机动二轮车
JP2011148451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1152838B (zh) 用于鞍形座骑乘式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布置结构和电池支撑结构
US9255554B2 (en) Air cleane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4126957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吸気系構造
CN101172505B (zh) 机动两轮车
JP6879836B2 (ja) 鞍乗型車両
EP0879755A2 (en) A battery supporting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s
WO2011117919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系の配置構造
WO2010038586A1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懸架構造
CN100534853C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CN103221298B (zh) 自动两轮车的前部结构
JPH10226380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取付装置
CN104234883B (zh) 摩托车的空气净化器结构
JPS5849581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ム
JP677630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WO2021065733A1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JP2006103375A (ja) マフラ取り付け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18

Termination date: 20160123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