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17466B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17466B CN103117466B CN201310063547.1A CN201310063547A CN103117466B CN 103117466 B CN103117466 B CN 103117466B CN 201310063547 A CN201310063547 A CN 201310063547A CN 103117466 B CN103117466 B CN 1031174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ocking
- contact
- terminal
- wall
- electric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电连接器和插座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即为所述插头电连接器。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导电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第二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对接端子。对接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接的弧形状第一对接部。第一接触部设有一收容第一对接部的收容部及形成在收容部内侧的接触壁。接触壁包括在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插接过程中与第一对接部初步接触的第一接触壁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第一对接部相抵接的第二接触壁。第二接触壁在对接端子插接方向上朝收容部内逐渐倾斜延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其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目前电连接器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于2008年2月6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第CN201018048Y号揭露了一种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其中该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由第一本体和第一端子组成;所述第一端子具有焊接部及U型的上接触部,且于上接触部形成有相对的内凹槽及外凹槽及位于凹槽内侧的接触壁;所述接触壁沿连接器插接方向直线延伸。第二连接器由第二本体和第二端子组成,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基部及由基部向上突伸并相对的两个下接触部,每一下接触部上分别形成有一收容于上接触部的内凹槽或外凹槽内并与凹槽内的接触壁抵接的凸点。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插接过程中,下接触部上的凸点先被上接触部的外壁向外抵持,并在移动至所述凹槽内时弹回与所述接触壁相抵接;由此可见,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的插接时,下接触部上凸点的被压缩行程在进入凹槽后减小,从而使得凸点与接触壁之间正向接触力减小,由此容易影响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对接端子连接稳定的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与一对接端子的对接部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一收容对接端子的对接部的收容部及形成在收容部内侧的接触壁,所述接触壁包括在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插接过程中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对接部初步接触的第一接触壁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对接部相抵接的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一接触壁沿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直线延伸,所述第二接触壁在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一接触壁末端朝所述收容部内逐渐倾斜延伸,以使对接端子的对接部在移动至第二接触壁上后的被压缩行程逐渐增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反向弯折延伸而成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形成有自其末端朝第一接触部方向凹陷形成的台阶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连接两个侧壁两端的两个端壁以及形成在两个侧壁和两个端壁之间的容置空间,所述导电端子镶埋成型在两个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侧壁外侧向外暴露,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侧壁内侧朝所述容置空间内暴露。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电连接器和插座电连接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对接端子,所述对接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接的弧形状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一收容所述第一对接部的收容部及形成在收容部内侧的接触壁,所述接触壁包括在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插接过程中与所述第一对接部初步接触的第一接触壁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抵接的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一接触壁沿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直线延伸,所述第二接触壁在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一接触壁末端朝所述收容部内逐渐倾斜延伸,以使对接端子的对接部在移动至第二接触壁上后的被压缩行程逐渐增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对接部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对接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反向弯折延伸而成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形成有自其末端朝第一接触部方向凹陷形成的台阶部;所述对接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对设置以抵接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形成有与所述台阶部相配合的容置槽及位于容置槽内侧以与所述台阶部抵持的抵持壁;所述抵持壁包括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过程中与所述台阶部初步接触的第一抵持壁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台阶部相抵接的第二抵持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接端子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反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对接部的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对接部弯折延伸的固持部以及自所述固持部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所述第一对接部沿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延伸。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将所述收容部内的接触壁设置为包括在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插接过程中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对接部初步接触的第一接触壁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对接部相抵接的第二接触壁,并且将所述第二接触壁设置为在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上朝所述收容部内逐渐倾斜延伸,从而可有效增加对接端子的对接部在进入收容部后的被压缩行程,使得对接端子的对接部与接触壁之间正向接触力增大,由此保证本发明电连接器与对接端子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中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未插接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插头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插头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是图2中插头电连接器上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插座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是图5中插座电连接器上的对接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照图1至图6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一较佳实施方式。所述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相互配合的插头电连接器100和插座电连接器5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连接器组合为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及固定在第一绝缘本体1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所述插座电连接器5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5和固定在第二绝缘本体5上以与所述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的若干对接端子6。
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侧壁11、连接两个第一侧壁11两端的两个第一端壁12、连接所述第一侧壁11和第一端壁12一端的第一基板10以及形成在两个第一侧壁11、两个第一端壁12和基板10之间的容置空间14。
所述导电端子2成两排分别镶埋成型在两个所述第一侧壁12上。每一导电端子2设有沿插头电连接器100插接方向延伸的第一接触部21、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1一端反向弯折延伸且与第一接触部21相对设置的第二接触部22、以及自所述第一接触部21另一端向外弯折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的焊接部23。
所述第一接触部21和第二接触部22骑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11上,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1自所述第一侧壁11外侧向外暴露,所述第二接触部22自所述第一侧壁11内侧朝所述容置空间14内暴露。另外,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外侧表面凹设有一收容部211及形成在收容部211内侧的接触壁212。所述接触壁212包括在所述导电端子2与对接端子6插接过程中与对接端子初步接触的第一接触壁2121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对接端子6相抵接的第二接触壁2122。其中,所述第一接触壁2121沿所述对接端子6插接方向直线延伸,所述第二接触壁2122在所述对接端子6插接方向上朝所述收容部211内逐渐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接触壁2122是自所述第一接触壁2121末端倾斜延伸而成。所述第二接触部22形成有自其末端朝第一接触部21方向凹陷形成的台阶部221。
请参照图1、图5及图6所示,在所述插座电连接器500中,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设有第二基板50、自第二基板50中间位置处朝插头电连接器100方向延伸的岛部51、自第二基板50两侧朝插头电连接器100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侧壁52、自第二基板50两端朝插头电连接器100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二端壁53,以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板50、岛部51、第二侧壁52和第二端壁53之间的收容空间54。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和插座电连接器500相互配合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侧壁11和第一端壁12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54内,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的岛部51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容置空间14内。
所述对接端子6设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1相抵接的弧形状第一对接部61、与所述第一对接部61相对并用以与所述第二接触部22相抵接的第二对接部62、自所述第一对接部61反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6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63与第二对接部62的第二连接部64、自所述第二对接部62弯折延伸的固持部65以及自所述固持部65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5的焊接脚66。所述第一对接部61沿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的插接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壁52设有用以固定所述固持部65的第一固持槽521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固持槽521与收容空间54的第一收容槽522。所述第二对接部62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522内并暴露于所述收容空间54内。所述岛部51设有向下贯穿所述第二基板50的第二收容槽511。所述第一连接部63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511内,所述第一对接部61自所述第二收容槽511内突伸入所述收容空间54内。所述第二基板50设有上下贯穿以收容所述第二连接部64的第三收容槽501。所述对接端子6自第二基板50下方沿插座电连接器500插接方向安装至所述第二绝缘本体5上。
所述第一对接部61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对接条611,以使所述第一对接部61与第一接触部21形成多点接触。所述第二对接部62形成有与第二接触部22的所述台阶部221相配合的容置槽621及位于容置槽621内侧以与所述台阶部221抵持的抵持壁622。所述抵持壁622包括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500插接过程中与所述台阶部221初步接触的第一抵持壁6221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台阶部221相抵接的第二抵持壁6222。所述第二抵持壁6222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的插接方向上朝所述第一对接部61方向逐渐倾斜延伸。
本发明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和插座电连接器500的插接过程中,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上导电端子2的第一接触壁2121下方外侧先将插座电连接器500上对接端子6的第一对接部61向外抵持压缩;当第一对接部61相对移动入所述第一接触部21的收容部211内时先与所述第一接触壁2121形成抵接;然后继续将插头电连接器100朝插座电连接器500方向插入,所述第二接触壁2122因倾斜延伸,从而使得插座电连接器500上对接端子6的第一对接部61移动至第二接触壁2122上后的被压缩力逐渐增大,进而使得对接端子6的第一对接部61与第二接触壁2122之间的正向接触力增大,由此保证本发明插头电连接器100中导电端子2与插座电连接器500中对接端子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另外,在上述插头电连接器100和插座电连接器500的插接过程中,所述插头电连接器100上导电端子2的台阶部221在移动入所述插座电连接器500上对接端子6的容置槽621中时,先与容置槽621内的第一抵持壁6221相抵持,然后逐渐移动至第二抵持壁6222上,并因为第二抵持壁6222朝向第一对接部61方向倾斜延伸而逐渐增大所述台阶部221的被压缩行程,进而使得导电端子2的第二接触部22与对接端子6的第二对接部62之间的正向接触力增大,由此进一步保证本发明插头电连接器100中导电端子2与插座电连接器500中对接端子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在将导电端子2上所述收容部211内的接触壁212设置为包括在所述导电端子2与对接端子6插接过程中与所述对接端子6的对接部61初步接触的第一接触壁2121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对接端子6的对接部61相抵接的第二接触壁2122,并且将所述第二接触壁2122设置为在所述对接端子6插接方向上朝所述收容部211内逐渐倾斜延伸,从而可有效增加对接端子6的对接部61在进入收容部211后的被压缩行程,使得对接端子6的对接部61与接触壁212之间正向接触力增大,由此保证本发明电连接器100与对接端子6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有与一对接端子的对接部相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一收容对接端子的对接部的收容部及形成在收容部内侧的接触壁,所述接触壁包括在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插接过程中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对接部初步接触的第一接触壁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对接端子的对接部相抵接的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一接触壁沿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直线延伸,所述第二接触壁在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一接触壁末端朝所述收容部内逐渐倾斜延伸,以使对接端子的对接部在移动至第二接触壁上后的被压缩行程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反向弯折延伸而成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形成有自其末端朝第一接触部方向凹陷形成的台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设有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两个侧壁、连接两个侧壁两端的两个端壁以及形成在两个侧壁和两个端壁之间的容置空间,所述导电端子镶埋成型在两个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侧壁外侧向外暴露,所述第二接触部自所述侧壁内侧朝所述容置空间内暴露。
4.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电连接器和插座电连接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定在第一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设有第一接触部;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固定在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对接端子,所述对接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抵接的弧形状第一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设有一收容所述第一对接部的收容部及形成在收容部内侧的接触壁,所述接触壁包括在所述导电端子与对接端子插接过程中与所述第一对接部初步接触的第一接触壁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抵接的第二接触壁,所述第一接触壁沿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直线延伸,所述第二接触壁在所述对接端子插接方向上自所述第一接触壁末端朝所述收容部内逐渐倾斜延伸,以使对接端子的对接部在移动至第二接触壁上后的被压缩行程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形成有沿其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对接条。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设有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反向弯折延伸而成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形成有自其末端朝第一接触部方向凹陷形成的台阶部;所述对接端子设有与所述第一对接部相对设置以抵接所述第二接触部的第二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部形成有与所述台阶部相配合的容置槽及位于容置槽内侧以与所述台阶部抵持的抵持壁;所述抵持壁包括在所述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过程中与所述台阶部初步接触的第一抵持壁以及在插接完成后与所述台阶部相抵接的第二抵持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端子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对接部反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与第二对接部的第二连接部、自所述第二对接部弯折延伸的固持部以及自所述固持部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所述第一对接部沿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的插接方向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63547.1A CN103117466B (zh) | 2013-02-28 | 2013-02-28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63547.1A CN103117466B (zh) | 2013-02-28 | 2013-02-28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17466A CN103117466A (zh) | 2013-05-22 |
CN103117466B true CN103117466B (zh) | 2015-09-09 |
Family
ID=48415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63547.1A Active CN103117466B (zh) | 2013-02-28 | 2013-02-28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17466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07952B2 (ja) * | 2005-12-15 | 2009-01-14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CN200941516Y (zh) * | 2006-06-23 | 2007-08-29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件 |
WO2008001459A1 (fr) * | 2006-06-30 | 2008-01-03 | Honda Tsushin Kogyo Co., Ltd. | Structure de contact d'un contact dans un connecteur électrique |
CN202308501U (zh) * | 2011-11-04 | 2012-07-04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
2013
- 2013-02-28 CN CN201310063547.1A patent/CN10311746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17466A (zh) | 2013-05-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25995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1160164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3608974A (zh) | 插座触头 | |
CN105406235A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104332767B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105490089A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3117483A (zh) | 板对板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合 | |
CN103208686B (zh) |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 |
CN108847539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150824U (zh) | 板对板连接器及板对板连接器组合 | |
CN203218516U (zh) |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 |
CN201781096U (zh) | 电连接器端子 | |
CN103117466B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03150753U (zh) |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 |
CN2660702Y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109755780A (zh) | 板端磁吸连接器及磁吸连接器组合 | |
CN105514655A (zh) | 电源连接器 | |
CN203423281U (zh) | 电源连接器及其电源端子 | |
CN103117470B (zh) | 同轴连接器 | |
CN201041854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18385U (zh) | 板对板连接器 | |
CN222620270U (zh) | 具有浮动结构的插接连接器 | |
CN201029113Y (zh) | 电连接器 | |
CN106654751B (zh) | 导电接触件及使用该导电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 |
CN201966356U (zh) | 电源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