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63137A -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63137A CN102963137A CN2012103090161A CN201210309016A CN102963137A CN 102963137 A CN102963137 A CN 102963137A CN 2012103090161 A CN2012103090161 A CN 2012103090161A CN 201210309016 A CN201210309016 A CN 201210309016A CN 102963137 A CN102963137 A CN 1029631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rating area
- cover
- main body
- shield
- processing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1—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 B41J11/00214—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irradiation using UV radi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77—Cooling or ventila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具备:盖部件,其能够在使主体外壳的开口封闭的封闭位置、与使该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内,且在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对被输送至通过所述开口而与所述主体外壳外相连通的作业区域上的介质实施规定的处理;被传递单元,当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被传送单元位于与所述作业区域和所述处理单元之间不同的第一位置处,当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被传送单元位于所述作业区域和所述处理单元之间的第二位置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纸等介质沿着输送方向进行输送的输送装置、以及具备对通过该输送装置而被输送的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头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作为记录装置的一种,公知一种从记录头将油墨(流体)喷射于纸张等介质上从而实施记录的喷墨式打印机(参照专利文献1)。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喷墨式打印机具备呈大致矩形箱状的主体外壳,且在该主体外壳内设置有记录头。
在主体外壳的上壁部上,形成有用于使主体外壳内外连通的开口。此外,主体外壳以能够在使开口可封闭的封闭位置和不可封闭的开放位置之间转动的方式对盖部件进行支承。而且,当在主体外壳内发生卡纸等问题时,使位于封闭位置的盖部件转动至开放位置,从而使主体外壳内通过开口而与外部连通。于是,在使手通过开口而进入到主体外壳内的状态下,作业人员实施用于消除上述问题的作业。
然而,近几年,搭载有用于使介质上已经记录完成的部分(以下,也称“记录完成部分”。)上附着的油墨的溶剂挥发的加热器(加热部)、以及用于将记录完成部分从介质上分开的剪切器等处理单元的喷墨式打印机的开发逐渐进步。由于这种处理单元为,用于对介质实施规定的处理(加热处理和切断处理等)的单元,因此被配置于主体外壳内靠近介质的输送路径的位置上。因此,当发生卡纸等不良情况或进行维修时,作业人员能够在使手通过开口而进入到主体外壳内的上述处理单元的配置位置附近的区域(以下,也称“作业区域”。)的状态下进行作业。
但是,当使手进入到主体外壳内的作业区域内而进行作业时,作业人员以使自己的手不接触处理单元的方式而进行作业。此时可能会出现脐下情况,即,作业人员被处理单元干扰而不能专注于作业,结果导致使手进入作业区域内的状态下的作业花费所需以上的时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23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用于解决所述问题点而实施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能够使作业人员在使手通过开口而进入到主体外壳内的状态下的作业较为容易。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输送装置,其在主体外壳内沿着输送方向对介质进行输送,并通过设置于该主体外壳上的排出口将介质排出至外部,所述输送装置具备:盖部件,其以能够在用于使形成于所述主体外壳上的开口封闭的封闭位置、与用于使该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位移的状态,被支承在所述主体外壳上;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内,且在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对被输送至通过所述开口而与所述主体外壳外相连通的作业区域的介质实施规定的处理;连动机构,其以与所述盖部件的位移连动的方式而被驱动;被传递单元,其为在从所述连动机构被传递驱动力时进行移动的单元,且当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被传递单元位于第一位置处,当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被传递部件位于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位置被设定为,与所述作业区域和所述处理单元之间不同的位置,而所述第二位置被设定为,所述作业区域和所述处理单元之间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当主体外壳的开口通过盖部件而被封闭时,由于盖部件位于封闭位置因而被传递单元位于第一位置,从而被传递单元并没有位于作业区域和处理单元之间。因此,被输送至作业区域的介质不会受到被传递单元的阻碍,而会通过处理单元被实施规定的处理。另一方面,当盖部件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位移时,与该盖部件的位移连动从而连动机构将被驱动。于是,位于第一位置的被传递单元通过连动机构的驱动,从而向第二位置移动。其结果为,被传递单元将被配置在作业区域与处理单元之间。在该状态下通过开口而进入作业区域的作业人员的手,与被传递单元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相对应地,将难以与处理单元接触。因此,与处理单元和手的接触因被传递单元而被抑制的情况相对应地,能够使手通过开口而进入到主体外壳内的状态下的作业人员的作业较为容易。
在本发明的输送装置中,所述处理单元具备对被输送至所述作业区域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部,所述被传递单元为遮蔽板,所述遮蔽板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对从所述加热部传向所述作业区域的热量进行遮蔽,且具有与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而被输送的介质对置的对置面,所述第一位置被设定为,所述加热部与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盖部件之间的位置,所述遮蔽板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对通过所述加热部而被升温了的所述作业区域内的气体向该作业区域外的流出进行限制。
根据上述结构,当遮蔽板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加热部的设置区域与作业区域通过遮蔽板而被划分。因此,当遮蔽板位于第二位置时,能够抑制进入到了作业区域的作业人员的手被加热部加热的情况。其结果为,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使手进入至作业区域的状态下的作业。另一方面,当遮蔽板位于第一位置时,该遮蔽板作为将作业区域包围的侧壁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通过位于第一位置上的遮蔽板来抑制由加热部升温了的作业区域内的气体向作业区域外流出的情况。因此,与被传递单元未设置有如遮蔽板等这样能够对气体的流出进行限制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对介质实施上述规定的处理(加热处理)时的加热部上的耗电量的增大。
本发明的输送装置还具备向所述作业区域送风的送风装置,所述遮蔽板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还作为引导部而发挥功能,所述引导部用于将通过了所述作业区域的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风,向被设置于与所述作业区域相比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排气口侧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当被传递单元位于第一位置时,由送风装置产生的风在通过了作业区域后,将通过遮蔽板而从主体外壳内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所设置的排气口被排出至主体外壳外。其结果为,能够降低来自送风装置的风通过了作业区域后,在主体外壳内不必要地产生对流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二位置被设定为,所述处理单元上的不能从外部通过所述开口而进行目视确认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与所述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
在处理单元上从外部通过开口而能够目视确认的部位(以下,也称“可目视确认部位”)、与进入到作业区域内的作业人员的手的接触,通过作业人员自己注意,从而与不可目视确认部位与手的接触相比而可较为容易地回避。换言之,尤其当作业人员专注于作业时,作业人员的手与处理单元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接触的可能性增高。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位置被设定于处理单元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和作业区域之间。因此,通过被配置于第二位置上的被传递单元,从而抑制了处理单元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与进入到作业区域的作业人员的手的接触。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在无需注意自己的手与处理单元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相接触的条件下进行作业。即,能够使作业容易实施。
在本发明的输送装置中,所述处理单元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外壳而进行位移的方式被支承,所述连动机构具有:第一位移机构部,其用于在所述盖部件从所述封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位移时,与该盖部件的位移连动从而以所述作业区域变宽的方式使所述处理单元进行位移;第二位移机构部,其用于与所述盖部件的位移连动从而使所述被传递单元进行移动,所述第二位置被设定为,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的、所述处理单元的配置位置与所述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
根据所述结构,与盖部件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的位移连动,从而处理单元向作业区域变宽的方向进行位移。而且,遮蔽板被配置于位移后的处理单元与作业区域之间。因此,与处理单元未随着盖部件的位移而进行位移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作业区域变宽。因此,与作业区域变宽的情况相对应地,能够使手进入该作业区域内的状态下的作业人员的作业较为容易。
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备:上述输送装置;记录头,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内,并对输送途中的介质实施记录。
根据上述结构,当介质被输送至在通过记录头而被实施记录的介质的输送路径的中途上所设定的作业区域中时,处理单元对该介质进行规定的处理。通过使被传递单元移动至第二位置,从而能够抑制这种处理单元与进入到作业区域的作业人员的手的接触。因此,当作业人员以使手通过开口而进入主体外壳内的方式实施作业时,能够容易地实施该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的主体外壳内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表示盖部件位于开放位置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为表示将图1中的主要部分放大了的放大图。
图4为表示连动机构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连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连动机构的立体图。
图7为表示盖部件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转动的状态的作用图。
图8为表示盖部件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转动的状态的作用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8,对将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体化了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本说明书中的说明中,进行如下规定,即,将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A”,而将图1中的左右方向称为“第二方向B”。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打印机11的主体外壳12上且在图1中的右上方,形成有使主体外壳12内外连通的开口13。这种主体外壳12通过在第一方向A上延伸的第一旋转轴Z1,而对用于将开口13封闭的盖部件14进行支承。该盖部件14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外壳12在用于将开口13封闭的封闭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和被设定为与该封闭位置相差预定角度的位置的开放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进行转动(能够进行位移),其中,所述预定角度被设定为“90°”以上(例如,125°)。
另外,当盖部件14位于封闭位置时,不能从外部通过开口13而对主体外壳12内进行观察。另一方面,当盖部件14位于开放位置时,由于开口13被开放,因此能够从外部通过开口13而对主体外壳12内进行观察。
此外,在主体外壳12内通过开口13而与外部连通的作业区域15中的、图1中的下侧设置有支承台17,该支承台17对作为被输送至该作业区域15的介质的一个示例的薄膜材料16进行支承。该支承台17的上表面成为对薄膜材料16进行支承的支承面,在作业区域15内与支承面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记录机构1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区域15内的薄膜材料16的输送方向,与第二方向B(左右方向)一致。
该记录机构18具备:在第一方向A(也称“扫描方向”。)上延伸的未图示的导向轴、和以能够相对于该导向轴而在第一方向A上进退移动的状态被支承的托架19。而且,在托架19上与支承面对置的部分上设置有记录头20,所述记录头20对薄膜材料16中被支承台17支承的被记录部分16A,喷射作为记录材料的一个示例的油墨(流体)从而实施记录。
此外,在主体外壳12内隔着作业区域15而与支承台17相反侧的区域、即作业区域15的图1中的上侧,设置有作为处理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干燥用加热器(加热部)21、和构成用于使干燥用加热器21以可转动的状态支承于主体外壳12上的连动机构的加热器支承机构22。干燥用加热器21具有护套加热器(Sheathed Heater)。干燥用加热器21中面向作业区域15的部分(图1中下表面)相当于,当作业人员从开口13观察作业区域15内时,作业人员不能目视确认的(或难以目视确认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从该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向图1中的下方放射出热能。其结果为,附着于薄膜材料16的被记录部分16A上的油墨的液体成分(即,溶剂),通过从干燥用加热器21发出的热能而挥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油墨从薄膜材料16上挥发的加热处理(或者也称“干燥处理”。)相当于规定的处理。
此外,在作业区域15的图1中的上侧,设置有连结机构23、遮蔽板24。所述连结机构23构成被盖部件14支承的同时与该盖部件14的转动连动而驱动的连动机构,所述遮蔽板24作为被该连结机构23支承的被传递单元的一个示例。该遮蔽板24在盖部件14位于封闭位置时,被配置于第二方向B上的与干燥用加热器21相比更靠近开口13的位置(图1中右侧)处。此时,在第二方向B上干燥用加热器21与盖部件14之间形成的间隙SP,通过遮蔽板24而被大致封闭。另一方面,遮蔽板24在盖部件14从封闭位置移动至开放位置时,移动至干燥用加热器21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与作业区域15之间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干燥用加热器21对作业区域15内的气体(空气)以及薄膜材料16的被记录部分16A的加热。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所示的遮蔽板24的配置位置相当于“第一位置”,图2所示的遮蔽板24的配置位置相当于“第二位置”。
此外,在与作业区域15相比更靠图1中的左斜上方,设置有用于向作业区域15内送风的送风装置25(例如,风扇)。该送风装置25被配置于,在第二方向B上与作业区域15相比更远离开口13的位置处。当遮蔽板24位于第一位置时,通过送风装置25而向作业区域15内输送的风,通过遮蔽板24而被引导至主体外壳12内的位于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的排气口28侧。而且,从作业区域15被引导至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大部分的风,通过排气口28而被排向主体外壳12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遮蔽板24在位于第一位置时,也可以作为用于将通过了作业区域15的来自送风装置25的风引导至与作业区域15相比更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引导部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输送方向上的排气口28、与用于使薄膜材料16向主体外壳12外排出的排出口26之间,设置有用于使从作业区域15被输送至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薄膜材料16上附着的油墨定影于该薄膜材料16上的定影用加热器27。该定影用加热器27被配置于薄膜材料16的输送路径的上侧。而且,通过定影用加热器27而被加热了的薄膜材料16通过排出口26而被排出至外部。
接下来,参照图3对加热器支承机构22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主体外壳12的干燥用加热器21的上侧的第一方向A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对加热器支承机构22进行支承的加热器支承部30。而且,加热器支承机构22具备以旋转自如的状态被加热器支承部30支承的一对支承轴ZY,且该各支承轴ZY沿着第一方向A延伸。另外,支承轴ZY在第二方向B上的与干燥用加热器21相比更远离开口13的一侧(即,图3中左侧)的位置处,被加热器支承部30支承。
这种各支承轴ZY对在一个方向(图3中的下方)上延伸的连结部件31的一端(图1中上端)进行支承。这些各连结部件31在支承轴ZY旋转时,以该支承轴ZY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此外,各连结部件31的另一个端部(图1中下端部)在第二方向B上位于与干燥用加热器21相比更远离开口13的位置(图1中左侧)处。在这种各连结部件31的另一个端部上,分别安装有在第一方向A上的两侧对干燥用加热器21进行支承的加热器支承部件32。这些各加热器支承部件32被构成为,在一个方向(图3中左右方向)上延伸。而且,作为加热器支承部件32的顶端的被卡合部32a(图3中右端),在第二方向B上位于与干燥用加热器21相比更接近开口13侧(图3中右侧)的位置处。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6,对遮蔽板24以及连结机构23进行说明。
如图3和图4所示,遮蔽板24由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A一致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板材(例如,金属板或合成树脂制的板材)构成。这种遮蔽板24具有对置部40,所述对置部40的下表面作为能够与沿着输送方向而被输送的薄膜材料16对置的对置面40a而发挥功能。在该对置部40的第一方向A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通过将遮蔽板24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弯折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被支承部41。
此外,在遮蔽板24的对置部4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于图4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与中央相比更靠下侧(即,接近开口13的一侧)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溢出孔42。而且,在与溢出孔42相比更靠图4中的下侧的各位置处,分别固定有连结螺栓43。这些各连结螺栓43由头部43a、和从该头部43a突出的轴部43b构成。而且,这些各连结螺栓43以轴部43b的顶端被固定于遮蔽板24上的同时,使头部43a位于与对置面40a相比更靠近薄膜材料16的输送路径的一侧(图4中纸面近前侧)的方式被遮蔽板24支承。即,在头部43a与对置面40a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机构23由在遮蔽板24的第一方向A上的两侧上所配置的一对机构构成,该两个机构具有相同结构。因此,在下文中,以一侧的机构为中心进行说明,并省略对另一侧的机构的说明。
如图3和图5所示,连结机构23具备被第一旋转轴Z1支承的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形的第一臂51。该第一臂51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位、和从第一部位的基端起在与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部位,第一部位的顶端成为被第一旋转轴Z1支承的支承部位51a。此外,在第二部位上的顶端设置有在第一方向A上延伸的第二旋转轴Z2,该第二旋转轴Z2对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二臂52的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而进行支承。
这种第二臂52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在第一方向A上延伸的第三旋转轴Z3,该第三旋转轴Z3对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形的第三臂53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而进行支承。该第三臂53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部位、和从第一部位的基端起在与所述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部位。而且,第三臂53的第一部位的顶端成为被第三旋转轴Z3支承的支承部位53a。此外,在第三臂53上于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各部位的连结部分53b上,设置有在第一方向A上向外侧突出的第四旋转轴Z4。该第四旋转轴Z4的顶端以旋转自如的状态被支承在主体外壳12上。即,第三臂53能够以第四旋转轴Z4为中心而进行转动。
此外,第三臂53的第二部位的顶端成为从下侧(即,作业区域15侧)与所述加热器支承部件32的被卡合部32a卡合的卡合部53c。而且,当第三臂53以使卡合部53c向上方位移的方式而进行了转动时,具备加热器支承部件32的加热器支承机构22将以上述支承轴ZY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其结果为,被加热器支承机构22支承的干燥用加热器21以使作业区域15扩大的方式,以支承轴ZY为中心而进行转动(位移)。具体而言,干燥用加热器21以在干燥用加热器21上靠近开口13的一侧的部位的位移量多于远离开口13的一侧的部位的位移量的方式而进行转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加热器支承机构22、以及连结机构23的第一臂至第三臂的各臂51至53而构成了第一位移机构部。
此外,在第三臂53的连结部分53b上,设置有向第三臂53的与第一部位相反侧突出的连结部件57。该连结部件57具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杆部57a、和设置在该杆部57a的顶端的球状部57b。而且,在第三臂53上,通过连结部件57而连结有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第四臂54。
如图4和图5所示,该第四臂54被配置于遮蔽板24的下侧。这种第四臂54的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在第一方向A上位于与遮蔽板24相比更靠外侧的位置上。这种第四臂54的一端部,以能够以在上下方向(图4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五旋转轴Z5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状态被支承在主体外壳12上。此外,在第四臂54的长度方向上的与中央相比稍微靠近一端部的一侧,形成有长度方向与第四臂5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第一长孔54a。在该第一长孔54a内,卡合有连结部件57的球状部57b。另外,在第四臂54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上,形成有长度方向与第四臂54的长度方向一致的第二长孔54b。在该第二长孔54b内,卡合有被遮蔽板24支承的连结螺栓43的头部43a。
而且,当第三臂53以第四旋转轴Z4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时,被第三臂53支承的连结部件57的球状部57b将在第一长孔54a内移动。此时,使该第四臂54转动的力从第三臂53被传递至第四臂54,从而使第四臂54以第五旋转轴Z5为中心而进行转动。于是,来自第三臂53的力以通过第四臂54而被放大了的状态被传递至遮蔽板24,从而使该遮蔽板2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旋转轴Z1在与第一臂51相比更靠内侧处,对俯视观察时呈大致“S”字形的第五臂55的一端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而进行支承。该第五臂55的另一端以能够以在第一方向A上延伸的第六旋转轴Z6为中心而进行转动的状态对遮蔽板24的被支承部41进行支承。具体而言,第五臂55与遮蔽板24的被支承部41上的、远离开口13一侧的端部相连结。
而且,当第一旋转轴Z1旋转时,第五臂55相对于第一旋转轴Z1而进行相对转动。即,当从第四臂54被传递了动力的遮蔽板24进行移动时,第五臂55将在与第一旋转轴Z1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进行转动。而且,第五臂55将位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的遮蔽板24向第二位置(或第一位置)引导。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23作为第二位移机构部而发挥功能。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11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对向薄膜材料16进行的记录处理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并且,当对薄膜材料16的被记录部分16A实施记录时,干燥用加热器21向被记录部分16A放射热能。于是,作业区域15内的气体通过干燥用加热器21而被升温。因此,被记录部分16A被加热,从而使附着于被记录部分16A上的油墨的液体成分(溶剂)被挥发。
此时,遮蔽板24在第二方向B上的与干燥用加热器21相比更靠近开口13的第一位置处,以其对置面40a与薄膜材料16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参照图3)。即,当盖部件14位于封闭位置时,作业区域15通过遮蔽板24和盖部件14而被包围。因此,虽然作业区域15内的被升温了的作业区域15内的气体通过干燥用加热器21和盖部件14之间的上述间隙SP而向上方流出,但通过位于第一位置上的遮蔽板24而被抑制。因此,与不能通过遮蔽板24来对作业区域15内的被升温了的气体的向作业区域15外的流出进行抑制的情况相比,能够在减少了干燥用加热器21处的耗电量的状态下,使薄膜材料16的被记录部分16A干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打印机11上,设置有向作业区域15内送风的送风装置25。而且,通过由该送风装置25输送的风,从而使从薄膜材料16的被记录部分16A挥发的溶剂被引导至作业区域15外。此时,在假设遮蔽板24没有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则含有挥发出的溶剂的风的一部分将要从作业区域15通过所述间隙SP而向上方移动。但是,在作业区域15的上方,未设置用于使风向主体外壳12外排出的排气口。因此,在作业区域15的上方,有可能会发生不必要的对流。当发生这种对流时,风中所含有的溶剂可能会附着于主体外壳12的内壁、以及位于主体外壳12内的作业区域15的上方的各种部件等上。此时,主体外壳12内以及各种部件变得容易被污染,从而会产生增加包含拭取在内的维修的执行频度的需求。
关于这一点,当进行本实施方式的记录时,遮蔽板24位于第一位置。因此,从薄膜材料16挥发出的溶剂通过遮蔽板24而从作业区域15被引导至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即,虽然含有挥发出的溶剂的风通过所述间隙SP而向作业区域15的上方区域移动,然而其会被遮蔽板24抑制。之后,挥发出的溶剂中的大部分通过在输送方向上被设置于干燥用加热器21和定影用加热器27之间的排气口28而被排放到主体外壳12外。
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8,对作业区域15内发生了薄膜材料16的输送不良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并且,当在作业区域15内发生了问题时,由作业人员将盖部件14从封闭位置转动至开放位置。此时,如图7和图8所示,与盖部件14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的转动连动,从而连结机构23将被驱动。具体而言,随着盖部件14的转动,对该盖部件14进行支承的第一旋转轴Z1将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于是,被第一旋转轴Z1支承的第一臂51将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以第一旋转轴Z1为中心而进行转动。
而且,通过第一臂51的转动而产生的力向通过第二旋转轴Z2而被支承在第一臂51上的第二臂52传递。于是,第二臂52通过基于第一臂51的转动而产生的力从而向图7中的右方被推出,进而发生位移。而且,从第一臂51被传递至第二臂52的力在第二臂52上通过第三旋转轴Z3而被传递至第三臂53。于是,第三臂53将在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上以第四旋转轴Z4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此时,卡合部53c将对干燥用加热器21进行支承的加热器支承部件32的被卡合部32a向图7中的上方推起。于是,包括加热器支承部件32在内的加热器支承机构22在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上以支承轴ZY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其结果为,干燥用加热器21以在第二方向B上靠近开口13的一侧的端部(在图7和图8中的右端部)向远离作业区域15的方向(在图7和图8中的上方)位移的方式而转动。通过这种干燥用加热器21的转动,从而使作业区域15与干燥用加热器21的转动开始前相比而变宽。尤其在作业区域15中与形成作业人员的手的进入口的开口13接近的区域,通过干燥用加热器21的转动而变宽。
此外,当第三臂53以第四旋转轴Z4为中心而进行转动时,通过连结部件57而与第三臂53连结的第四臂54以第五旋转轴Z5为中心而进行转动。其结果为,在通过连结螺栓43而与第四臂54连结的遮蔽板24上,传递有通过第四臂54的转动而产生的力(即,用于使遮蔽板2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力)。于是,通过该被传递的力,使遮蔽板24开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进行移动。
另外,所述第一旋转轴Z1还对第五臂55进行支承。当遮蔽板24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进行移动时,该第五臂55将向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通过这种第五臂55的转动,从而使遮蔽板24从第一位置被引导向第二位置。
而且,当盖部件14被配置于封闭位置上时,遮蔽板24将被配置于作业区域15、与转动结束后的干燥用加热器21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之间的第二位置上。在开口13被开放了的状态下,干燥用加热器21的设置区域通过遮蔽板24而从作业区域15中被划分出。因此,当作业人员使自己的手通过开口13而进入到作业区域15内并进行作业时,能够在不会被自己的手与干燥用加热器21的接触所干扰的情况下进行该作业。此外,如上所述,通过随着盖部件14的向封闭位置的转动而产生的干燥用加热器21的位移,从而使作业区域15中与形成作业人员的手的进入口的开口13接近的区域变宽。因此,使得作业人员容易使自己的手通过开口13而进入到作业区域15内。
而且,在作业结束后,为了使开口13封闭,使盖部件14从开放位置转动至封闭位置。于是,与盖部件14的向封闭位置的转动连动,从而使连结机构23被驱动。即,遮蔽板24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同时,干燥用加热器21以在第二方向B上靠近开口13的一侧的端部(图7和图8中右端部)向靠近作业区域15的方向(图7和图8中下方)位移的方式而转动。另外,由于此时的连结机构23的驱动方式与盖部件14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时的连结机构23的驱动方式相反,因此省略其具体的说明。
根据所述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如下的效果。
(1)当主体外壳12的开口13通过盖部件14而被封闭时,遮蔽板24将位于第一位置。因此,干燥用加热器21能够在不会被遮蔽板24阻挡的条件下,对被输送至作业区域15的薄膜材料16实施加热处理。另一方面,当盖部件14从封闭位置被转动至开放位置时,与该盖部件14的转动连动,从而连结机构23将被驱动。于是,位于第一位置的遮蔽板24将通过连结机构23的驱动,而向作业区域15与干燥用加热器21的设置区域之间的第二位置进行移动。其结果为,当盖部件14位于开放位置时,在作业区域15与干燥用加热器21之间将配置有遮蔽板24。该状态下即使作业人员的手通过开口13而进入至作业区域15,手与干燥用加热器21的接触也能通过遮蔽板24而被抑制。因此,与干燥用加热器21和手的接触被遮蔽板24所抑制的情况相对应,能够使手通过开口13而进入到主体外壳12内的状态下的作业人员的作业变得容易。
(2)当遮蔽板24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干燥用加热器21的设置区域与作业区域15通过遮蔽板24而被划分。因此,通过使遮蔽板24位于第二位置,从而能够抑制进入了作业区域15的作业人员的手被干燥用加热器21加热的情况。其结果为,与无需在意由干燥用加热器21发出的热能的情况相对应,作业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使手进入至作业区域15的状态下的作业。
(3)另一方面,当遮蔽板24位于第一位置时,该遮蔽板24作为将作业区域15包围的侧壁的一部分而发挥功能。因此,通过干燥用加热器21而被升温了的作业区域15内的气体向作业区域15的上方的流出,会通过位于第一位置上的遮蔽板24而被抑制。因此,与被传递单元未设置如遮蔽板24等这样能够限制气体的流出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对薄膜材料16实施加热处理时的干燥用加热器21处的耗电量的增大。
(4)此外,当遮蔽板24位于第一位置时,由送风装置25产生的风将在通过了作业区域15后,通过遮蔽板24而被引导至排气口28侧,并最终从排气口28被排放到主体外壳12外。即,通过在第一位置上设置遮蔽板24,从而能够抑制通过了作业区域15的风被引导至与主体外壳12内的作业区域15相比更靠上方区域处的情况,进而能够抑制在主体外壳12内的不必要的对流的产生。此外,能够使因干燥用加热器21对薄膜材料16的加热处理而产生的挥发出的溶剂从排气口28向主体外壳12外排出。
(5)干燥用加热器21上的、作业人员从外部通过开口13而能够目视确认的部位(以下,也称“可目视确认部位”。)、与进入作业区域15内的作业人员的手的接触的避免,通过作业人员自己注意,从而与干燥用加热器21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与手的接触的避免相比而较为容易。换言之,尤其在作业人员专注于作业时,作业人员的手容易与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接触。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位置被设定于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和作业区域15之间。因此,通过被配置于第二位置上的遮蔽板24,从而能够抑制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与进入到作业区域15的作业人员的手的接触。因此,作业人员能够在无需在意自己的手与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1a相接触的条件下实施作业。即,能够使作业容易实施。
(6)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盖部件14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转动时,干燥用加热器21以作业区域15变宽的方式而进行转动。而且,遮蔽板24被配置于转动结束后的干燥用加热器21与作业区域15之间的位置上。因此,与干燥用加热器21不随着盖部件14的转动而转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作业区域15变宽。因此,与作业区域15变宽的情况相对应,能够使手进入该作业区域15内的状态下的作业人员的作业较为容易。
(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结机构23的第三臂53上,设置有用于使干燥用加热器21转动的卡合部53c。即,与分别设置用于使遮蔽板24移动的机构、和用于使干燥用加热器21转动的机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具备连结机构23的连动机构的结构简化。
另外,也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对所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
·在实施方式中,加热器支承机构22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即使未从连结机构23的第三臂53被施加力,也能够在盖部件14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移动时,以作业区域15变宽的方式使干燥用加热器21进行转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在使支承轴ZY随着盖部件14的转动(位移)而旋转的同时,使加热器支承机构22与支承轴ZY一体地转动的结构。当采用这种结构时,通过盖部件14的转动而使支承轴ZY旋转,从而使加热器支承机构22转动,其结果为,被该加热器支承机构22支承的干燥用加热器21将进行转动。
·在实施方式中,加热器支承机构22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在盖部件14从封闭位置向开放位置转动时,使干燥用加热器21在第二方向B上向远离开口13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中,加热器支承机构22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即,以干燥用加热器21不进行位移的方式,对该干燥用加热器21进行支承的结构。此时,也可以不在第三臂53上设置卡合部53c。
·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排气口28。此时,通过了作业区域15内的风,将通过排出口26而被排出至主体外壳12外。即,排出口26也可以作为排气口而发挥功能。
·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送风装置25。
·在实施方式中,连结机构23只要为能够随着盖部件14的转动而使遮蔽板2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结构,则也可以为上述结构以外的其他的任意结构。
·在实施方式中,被传递单元只要为在被配置于第二位置上时能够抑制干燥用加热器21、与进入作业区域15内的作业人员的手的接触的结构,则也可以为板(遮蔽板24)以外的其他的任意形状。例如,被传递单元既可以为具备网状部件的结构,也可以为在第一方向A上延伸的多根杆沿着第二方向B而配置的结构。
·在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记录机构18配置于与作业区域15相比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流侧。
当采取这种结构时,被配置于作业区域15的上方的处理单元也可以为,具备用于切断薄膜材料16的切断部件(例如,剪切器)的结构。此时,通过切断部件进行的薄膜材料16的切断处理相当于规定的处理。
此外,当通过记录机构18而附着于薄膜材料16上的油墨为紫外线固化型的油墨时,处理单元也可以为能够将紫外线照射于薄膜材料16上的照明装置。此时,由照明装置进行的照射处理相当于规定的处理。
而且,在将记录机构18配置于与作业区域15相比更靠输送方向的上流侧时,记录机构也可以为,使托架19的扫描方向与输送方向一致的所谓的横向扫描式的记录机构。此外,记录机构也可以为记录时不使被托架19支承的记录头20移动的类型。
·在实施方式中,记录机构也可以为线撞击式、热转印式、电子照片式等具备记录头的记录机构。
·在实施方式中,只要位于第二位置上的遮蔽板24不会妨碍干燥用加热器21对薄膜材料16的加热处理,则可以将第二位置设定于主体外壳12内的任意位置(例如,与第一位置相比更靠图1中的左侧)处。
·在实施方式中,只要能够使盖部件14在封闭位置与开放位置之间进行位移,则也可以将盖部件14例如以可滑动移动的方式而设置于主体外壳12上。
·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介质,也可以为薄膜材料16以外的其他介质(例如,单页纸、卷筒纸、布)等。
·既可以将本发明的输送装置设置于喷射或喷出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中,也可以设置于具备喷出少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另外,液滴是指,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丝状后拉出尾状物的液体的状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需为能够由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其不仅包括如粘性较高或者较低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融液)这样的流状体、或者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者混合有由颜料或者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质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体等。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可列举出如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油墨或液晶等。这里,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溶性油墨、油性油墨以及胶状油墨、热溶性油墨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在内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示例,例如可以为以下的喷射装置,即,对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彩色过滤器的制造等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者彩色材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被用于生化元件制造的生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被作为精密移液管而使用,并喷射作为样本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即,向钟表或照相机等的精密机械精确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被用于光通信元件等中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者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而且,流体也可以为调色剂等的粉粒体。另外,本说明书中所指流体不包括仅由气体构成的流体。
符号说明
11…作为记录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打印机,12…主体外壳,13…开口,14…盖部件,15…作业区域,16…作为介质的一个示例的薄膜材料,20…记录头,21…作为处理单元的一个示例的干燥用加热器(加热部),21a…不可目视确认部位,22…连动机构、构成第一位移机构部的加热器支承机构,23…连动机构、构成第二位移机构部的连结机构,24…作为被传递单元的一个示例的遮蔽板(引导部),25…送风装置,26…作为排气口的一个示例的排出口,28…排气口,40a…对置面,51…构成第一位移机构部的第一臂,52…构成第一位移机构部的第二臂,53…构成第一位移机构部的第三臂。
Claims (6)
1.一种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主体外壳内沿着输送方向对介质进行输送,并通过设置于该主体外壳上的排出口将介质排出至外部,
所述输送装置具备:
盖部件,其以能够在用于使形成于所述主体外壳上的开口封闭的封闭位置、与用于使该开口开放的开放位置之间位移的状态,被支承在所述主体外壳上;
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内,且在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对被输送至通过所述开口而与所述主体外壳外相连通的作业区域的介质实施规定的处理;
连动机构,其以与所述盖部件的位移连动的方式而被驱动;
被传递单元,其为在从所述连动机构被传递驱动力时进行移动的单元,当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封闭位置时,所述被传递单元位于第一位置处,而当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所述被传递部件位于第二位置处,
所述第一位置被设定为,与所述作业区域和所述处理单元之间不同的位置,且所述第二位置被设定为,所述作业区域和所述处理单元之间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具备对被输送至所述作业区域的介质进行加热的加热部,
所述被传递单元为遮蔽板,所述遮蔽板在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对从所述加热部传向所述作业区域的热量进行遮蔽,且具有与沿着所述输送方向而被输送的介质对置的对置面,
所述第一位置被设定为,所述加热部与位于所述封闭位置的盖部件之间的位置,
所述遮蔽板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对通过所述加热部而被升温了的所述作业区域内的气体向该作业区域外的流出进行限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向所述作业区域送风的送风装置,
所述遮蔽板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还作为引导部而发挥功能,所述引导部用于将通过了所述作业区域的来自所述送风装置的风,向被设置于与所述作业区域相比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排气口侧引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位置被设定为,所述处理单元上的不能从外部通过所述开口而进行目视确认的不可目视确认部位、与所述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单元以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外壳进行位移的方式被支承,
所述连动机构具有:
第一位移机构部,其用于在所述盖部件从所述封闭位置向所述开放位置位移时,与该盖部件的位移连动从而以所述作业区域变宽的方式使所述处理单元进行位移;
第二位移机构部,其用于与所述盖部件的位移连动从而使所述被传递单元进行移动,
所述第二位置被设定为,所述盖部件位于所述开放位置时的、所述处理单元的配置位置与所述作业区域之间的位置。
6.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
记录头,其被配置于所述主体外壳内,并对输送途中的介质实施记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87905A JP5909927B2 (ja) | 2011-08-30 | 2011-08-30 | 記録装置 |
JP2011-187905 | 2011-08-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63137A true CN102963137A (zh) | 2013-03-13 |
CN102963137B CN102963137B (zh) | 2016-03-30 |
Family
ID=47744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309016.1A Active CN102963137B (zh) | 2011-08-30 | 2012-08-27 |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20130052601A1 (zh) |
JP (1) | JP5909927B2 (zh) |
CN (1) | CN10296313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09927B2 (ja) | 2011-08-30 | 2016-04-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7115673B2 (ja) * | 2018-02-19 | 2022-08-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ワークの製造方法 |
JP2023057346A (ja) * | 2021-10-11 | 2023-04-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79098A (en) * | 1993-11-30 | 1996-11-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moveable fixing unit |
JP2979347B2 (ja) * | 1991-03-28 | 1999-11-15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076923A (en) * | 1993-09-03 | 2000-06-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02287564A (ja) * | 2001-03-28 | 2002-10-03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
US20020186986A1 (en) * | 2001-04-25 | 2002-12-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3057892A (ja) * | 2001-08-14 | 2003-02-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184910A (ja) * | 2002-12-06 | 2004-07-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98629A (ja) * | 2006-04-28 | 2007-11-1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765501A (zh) * | 2007-08-02 | 2010-06-30 |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 |
CN101846953A (zh) * | 2009-03-27 | 2010-09-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可拆卸体和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950661A (en) * | 1956-04-24 | 1960-08-30 | Zindler Lumoprint Kg | Preparation of copies by xerography |
JPS59176766A (ja) * | 1983-03-28 | 1984-10-06 | Mita Ind Co Ltd | トナ−像定着装置 |
US4652110A (en) * | 1984-02-29 | 1987-03-2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JPH0369981A (ja) * | 1989-08-09 | 1991-03-26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
US5291256A (en) * | 1990-11-02 | 1994-03-0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opening mechanism for jam clearance |
JP3200166B2 (ja) * | 1992-05-27 | 2001-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10193586A (ja) | 1997-01-08 | 1998-07-28 | Tec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H10217443A (ja) | 1997-02-12 | 1998-08-18 | Tec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6584299B2 (en) * | 2001-09-28 | 2003-06-2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DE60301581T2 (de) * | 2002-02-14 | 2006-06-22 | Noritsu Koki Co., Ltd. | Wärmefixiergerät zum Sublimieren und Fixieren von sublimierbarer Tinte auf einem Aufzeichnungsmedium |
US6835280B2 (en) * | 2002-04-19 | 2004-12-28 | Fargo Electronics, Inc. | Laminator heat shield |
JP2004142313A (ja) | 2002-10-25 | 2004-05-20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4487232B2 (ja) * | 2002-12-24 | 2010-06-2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035137A (ja) * | 2003-07-18 | 2005-02-1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273896B2 (ja) * | 2003-09-24 | 2009-06-0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7142993B2 (en) * | 2004-10-13 | 2006-11-2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Determining a difference between a level of power to be supplied and an estimate |
JP4850619B2 (ja) * | 2006-08-14 | 2012-01-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033462B2 (ja) * | 2007-04-10 | 2012-09-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016411B2 (en) * | 2007-04-12 | 2011-09-1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inting apparatus |
US8038280B2 (en) * | 2008-04-09 | 2011-10-18 | Xerox Corporation | Ink-jet printer and method for decurling cut sheet media prior to ink-jet printing |
JP5532485B2 (ja) * | 2008-04-16 | 2014-06-25 |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供給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5453043B2 (ja) * | 2009-02-17 | 2014-03-26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及び記録物 |
JP5326728B2 (ja) * | 2009-03-26 | 2013-10-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4965624B2 (ja) * | 2009-10-05 | 2012-07-0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440138B2 (ja) * | 2009-12-10 | 2014-03-12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9317B2 (ja) * | 2010-03-16 | 2015-01-0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供給方法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1197108A (ja) * | 2010-03-17 | 2011-10-06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09927B2 (ja) | 2011-08-30 | 2016-04-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 |
JP2013166271A (ja) | 2012-02-14 | 2013-08-29 |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印刷装置 |
-
2011
- 2011-08-30 JP JP2011187905A patent/JP59099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8-27 CN CN201210309016.1A patent/CN102963137B/zh active Active
- 2012-08-27 US US13/595,991 patent/US2013005260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
- 2016-10-13 US US15/293,038 patent/US10543702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1-02 US US16/733,127 patent/US11413885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8-15 US US17/819,866 patent/US11932005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79347B2 (ja) * | 1991-03-28 | 1999-11-15 | コニカ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076923A (en) * | 1993-09-03 | 2000-06-2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Recording apparatus |
US5579098A (en) * | 1993-11-30 | 1996-11-2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removeable fixing unit |
JP2002287564A (ja) * | 2001-03-28 | 2002-10-03 | Konic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 |
US20020186986A1 (en) * | 2001-04-25 | 2002-12-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3057892A (ja) * | 2001-08-14 | 2003-02-28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184910A (ja) * | 2002-12-06 | 2004-07-02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7298629A (ja) * | 2006-04-28 | 2007-11-15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765501A (zh) * | 2007-08-02 | 2010-06-30 |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 |
CN101846953A (zh) * | 2009-03-27 | 2010-09-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可拆卸体和图像形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932005B2 (en) | 2024-03-19 |
US11413885B2 (en) | 2022-08-16 |
JP2013050550A (ja) | 2013-03-14 |
US20220388316A1 (en) | 2022-12-08 |
US10543702B2 (en) | 2020-01-28 |
CN102963137B (zh) | 2016-03-30 |
JP5909927B2 (ja) | 2016-04-27 |
US20170028757A1 (en) | 2017-02-02 |
US20200147987A1 (en) | 2020-05-14 |
US20130052601A1 (en) | 2013-0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540601B2 (ja) | 記録装置 | |
CN102963137A (zh) | 输送装置以及记录装置 | |
CN102189843B (zh) | 干燥装置以及具备该干燥装置的记录装置 | |
CN102627030A (zh) | 搅拌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10300703B2 (en) | Printer with a printing head for ejecting ink | |
CN103826861A (zh) |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移送方法 | |
US9266332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01508203A (zh) | 流体喷出装置 | |
CN102218913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2011194797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3067081A (ja) | 乾燥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13056490A (ja) |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
US10173432B2 (en) | Printer | |
JP5621356B2 (ja) | 記録装置 | |
CN202826726U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5532734B2 (ja) | 記録装置 | |
JP5170170B2 (ja) |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 |
JP5720832B2 (ja) | 記録装置 | |
US20140205959A1 (en) | Medium heating device | |
JP2013220625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4677246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US9248665B2 (en) |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air blowing method | |
CN109664612A (zh)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 |
CN114683693A (zh) | 液体喷出装置 | |
JP5919883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