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843B - 干燥装置以及具备该干燥装置的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干燥装置以及具备该干燥装置的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89843B CN102189843B CN201110064536.6A CN201110064536A CN102189843B CN 102189843 B CN102189843 B CN 102189843B CN 201110064536 A CN201110064536 A CN 201110064536A CN 102189843 B CN102189843 B CN 1021898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ying
- recording medium
- unit
- discharge port
- re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48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7
- 238000005338 heat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for treating before, during or after printing or for uniform coating or laminating the copy material before or after printing
- B41J11/00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 B41J11/0022—Curing or drying the ink on the copy materials, e.g. by heating or irradiating using convection means, e.g. by using a fan for blowing or sucking ai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燥装置,其具备干燥单元,所述干燥单元通过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的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途中,从排出口排出加热了的空气,对所述记录介质实施干燥处理,通过构成所述干燥单元的外轮廓的外表面中的、形成有所述排出口并且从该排出口向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从上方覆盖所述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面部,形成能够在比该干燥单元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使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空气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侧滞留的干燥区域的顶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燥装置以及具备该干燥装置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通过使液体附着于记录介质而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喷墨式记录装置被广泛熟知。而且,在这样的记录装置中,在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上设有用于在输送途中使附着有墨液(液体)的记录介质干燥的干燥装置。
该干燥装置具备:用于从外部获取空气的吸气风扇;用于加热所获取的空气的加热器;将被加热的空气(热风)向输送途中的记录介质排出的排出口;和将从排出口排出的热风再次引导到吸气风扇的流通空间。而且,通过使热风循环,吹到记录介质上,使附着在记录介质上的墨液干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45861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记录装置中,干燥装置被设置在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上方位置,并且在比该干燥装置靠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位置通过从上下两侧夹着记录介质而相对的上侧划分壁与下侧划分壁划分形成有干燥室。即,能够在比干燥装置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使从干燥装置的排出口排出的干燥风滞留在记录介质的上面侧的干燥室(干燥区域)的顶面,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干燥装置的外部外罩和由该外部外罩之外的钣金构件构成的上侧划分壁以与输送途中的记录介质的上面分别相对的方式在输送方向上设为并列配置形态。因此,具有下述的危险:通过从干燥装置的排出口排出的热风干燥风,从存在于干燥装置的外部外罩和由该外罩之外的钣金构件构成的上侧划分壁之间的间隙等向干燥室外泄漏,导致干燥室的干燥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下降的干燥装置以及具备该干燥装置的记录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干燥装置,具备:输送单元,其将通过液体的附着而实施记录的记录介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和干燥单元,其通过在由该输送装置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途中,从形成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附着有所述液体的表面相对的位置的排出口向所述表面排出加热了的空气,由此对所述记录介质实施干燥处理;通过构成所述干燥单元的外轮廓的外表面中的、形成有所述排出口并且从该排出口向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从上方覆盖所述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面部,形成能够在比该干燥单元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使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空气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侧滞留的干燥区域的顶面。
根据该结构,干燥区域的顶面整体由作为干燥单元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延伸设置面部构成。因此,在干燥区域的上部没有干燥单元的外表面与其他的构件的间隙等,所以能够抑制热风向干燥区域外泄漏,能够抑制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下降。
在本发明的干燥装置中,所述输送单元,具备在所述输送路径的途中位置分别配置在所述干燥单元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并且能够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的一对辊子构件,在这一对辊子构件、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与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延伸设置面部之间形成所述干燥区域。
根据该结构,通过配设于干燥单元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一对辊子构件覆盖干燥区域的沿着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与下游侧区域,所以能够抑制热风沿着输送路径散失。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下降。
在本发明的干燥装置中,所述干燥单元,在与所述干燥区域相邻的位置具有独立于空气流路部的蓄热空间部,所述空气流路部在该干燥单元的内部对从外部获取到的空气进行加热并向所述排出口输送加热了的空气。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以与干燥区域相邻的方式配置的蓄热空间部的绝热效果,提高干燥区域内的温度。因此,能够提高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
在本发明的干燥装置中,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排出口向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并且所述空气流路部的与所述排出口相连的流路部分的内壁面,相对于所述干燥单元的形成有所述排出口并与所述记录介质相对的面以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成为上方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加热器单元能够对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的记录用纸在大范围内以顺风的方式吹热风。因此,在干燥区域,能够高效地干燥记录介质。
在本发明的干燥装置中,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蓄热空间部,配置在比所述排出口靠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向记录介质排出的热风加热蓄热空间部,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干燥区域内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
另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记录装置具备:记录头,其在输送路径的途中对所输送的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和上述结构的干燥装置,其设置在比该记录头靠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记录装置得到与上述干燥装置的情况同样的作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记录装置的放大概略剖视图。
符号说明
D:干燥区域 S:作为记录介质的连续纸 11:记录装置
20、21:输送辊对 20a、21a:作为辊子构件的驱动辊
23:记录头 24:作为干燥装置的加热器单元 31:外罩(cover)
31c:作为延伸设置面部的下面 34:排出口 36:空气流路部
37a、37b:内壁面 39:蓄热空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以及图2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作为记录装置的一种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下面,简称为“记录装置”)以及该记录装置所具备的干燥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称为“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设为指的是在各图中通过箭头表示的“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形成其外轮廓的大致矩形箱状的本体壳体12。在本体壳体12内,设有:抽出部13,其将长条状的连续纸(记录介质)S抽出;记录部14,其向被抽出的连续纸S喷射墨液而实施记录;和卷绕部15,其将通过该记录部14实施了记录的连续纸S卷绕。
即,在本体壳体12内,在作为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后侧附近的位置配设有抽出部13,并且在作为下游侧的前侧附近的位置配设有卷绕部15。而且,在作为抽出部13与卷绕部15之间的输送路径的中途位置配设有记录部14。另外,在记录部14的后侧附近的位置,设有能够支撑连续纸S的压印板16。
如图1所示,在抽出部13,能够旋转地设有在左右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卷绕轴17。而且,在该卷绕轴17上,将连续纸S以预先卷绕成筒状的状态支撑得能够与卷绕轴17一体旋转。即,连续纸S通过卷绕轴17旋转而从卷绕轴17被抽出,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另外,在抽出部13的斜前侧的位置,设有能够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状态旋转的第一中继辊18,该第一中继辊18用于卷挂并向记录部14引导从卷绕轴17抽出的连续纸S。而且,通过将从卷绕轴17抽出的连续纸S从后侧下方卷挂在第一中继辊18上,从而将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变换为水平方向。
另外,在压印板16的前侧,以与第一中继辊18平行的形态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有夹着该压印板16在前后方向上与后侧(上游侧)的第一中继辊18相对的第二中继辊19。另外,第一中继辊18以及第二中继辊19被调整为以各自的圆周面的顶部成为与作为压印板16的上面的支撑面同一高度的方式分别配置的位置。因此,通过第一中继辊18将输送方向变换为水平方向的连续纸S,一边与压印板16的支撑面滑动接触一边被向作为下游侧的前侧输送,然后从前侧上方卷挂在第二中继辊19上,由此将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从水平方向变换为前斜下方。
另外,在压印板16的前侧且第二中继辊19的后侧的位置,隔着间隔配设有输送辊对20、21。输送辊对20、21包括:作为辊子构件的驱动辊20a、21a,其分别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与在连续纸S上实施记录的面接触;和从动辊20b、21b,其与连续纸S的另一方的面接触。从而,在通过驱动辊20a、21a与从动辊20b、21b夹持连续纸S的状态下,从动辊20b、21b从动于驱动辊20a、21a的驱动旋转而旋转,由此进行连续纸S的输送。
而且,在第二中继辊19的前侧配设有卷绕部15,并且在该卷绕部15中的下方(第二中继辊19的前斜下方)的位置能够旋转地设有卷绕轴22。而且,相对于卷绕轴22将作为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下游端的顶端卷起。如上所述,通过抽出部13、记录部14、卷绕部15以及输送辊对20、21,构成沿着输送路径输送作为记录介质的连续纸S的输送单元。
另外,如图1所示,在记录部14的上方且与压印板16相对的位置,设有行式记录头类型的记录头23。记录头23的下面成为喷射墨液的未图示的多个喷嘴开口的水平的喷嘴形成面。记录头23在水平方向上在与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长度方向的长度具有与连续纸S的最大纸宽相对应的长度。而且,记录头23相对于被输送的连续纸S的记录区域在输送路径的途中喷射墨液而实施记录。
进而,在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上在比记录部14靠下游侧的记录头23的前侧的位置,设有能够装卸作为干燥装置的加热器单元24的安装部P,所述加热器单元对附着有从记录头23喷射的墨液的连续纸S实施干燥处理。在加热器单元24上,电连接有控制部25,并且通过该控制部25控制加热器单元24的温度等。
另外,如图1所示,在本体壳体12的上面12a中的与加热器单元24的安装部P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26,并且设有能够覆盖该开口部26的盖体27。盖体27以在覆盖开口部26的覆盖位置(在图1中通过实线表示的位置状态)和将开口部26开放的非覆盖位置(在图1中通过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状态)之间变位的方式,经由在盖体27设置于后侧的旋转轴27a支撑得能够相对于本体壳体12转动。即,盖体27在图1中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转动。
另外,在盖体27的大致中央设有指尖能够插入的开口27b(参照图2),并且在盖体27的本体壳体12的内面侧的面上以覆盖开口27b的方式形成有剖面上观察大致U字状的陷入部27c(参照图2)。即,该开口27b以及陷入部27c形成用于用户将指尖插入而对盖体27进行转动变位的把手。而且,通过使盖体27从覆盖位置向非覆盖位置变位,能够经由设为开放状态的开口部26相对于本体壳体12内的安装部P对加热器单元24进行装卸。
接下来,根据图2对加热器单元24进行说明。
配设在记录头23的前侧(下游侧)且输送辊对20、21之间的加热器单元24,在水平方向上在与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并且长度方向的长度为与连续纸S的最大纸宽相对应的长度。而且,如图2所示,加热器单元24具有由改性聚酚醛酯等树脂形成的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外罩31。通过该外罩31的外表面,构成加热器单元24的外轮廓。在加热器单元24的安装方向上成为上面侧的外罩31的上面31a上,设有大致呈“コ”状(大致U字状)的板状的把手部32。从而,通过把持并向上方上抬该把手部32,能够在本体壳体12内的安装部P对加热器单元24进行装卸。另外,在成为外罩31的前侧(下游侧)的前侧面31b上,在铅直方向上设置预定间隔规则地开口形成有多个(在图2中图示5个)进气口33。进而,在成为外罩31的下侧的下面31c的后侧(上游侧)的位置,向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形成有沿着外罩31的长度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排出口34。
另外,在外罩31的内部与进气口33相对的位置,设有用于经由进气口33将外罩31外的空气获取到内部的多个风扇35。进而,在外罩31的内部,设有用于将从进气口33获取的空气引导到排出口34的空气流路部36。即,在外罩31的内部设有大致形成为J字状的内壁面37a、37b,并且内壁面37a、37b的前侧的端部分别与风扇35的上面以及下面连结,另一方面,后侧的另一端部分别与排出口34的后侧的后边部以及前侧的前边部连结。由此,通过外罩31的两侧面(图示省略)与内壁面37a、37b,在外罩31内划分形成有空气流动的空气流路部36。
另外,在空气流路部36的内部,在风扇35的送风方向下游侧且排出口34的后侧(上游侧)上方的位置,设有加热器38。进而,比加热器38靠下方的构成空气流路部36的部分的内壁面37a、37b以后侧变为上方的方式从后侧(上游侧)向前侧(下游侧)倾斜。因此,加热器单元24通过在使加热器38发热的状态下使风扇35旋转,通过加热器38将从进气口33获取的空气加热,然后将加热后的空气(热风)相对于连续纸S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吹送。
另外,如图2所示,加热器单元24构成为,在相对于安装部P正确地安装的状态下,通过加热器单元24的外罩31的下面31c从上方覆盖输送辊对20、21之间的连续纸S的记录区域的上部。从而,通过连续纸S的表面、外罩31的下面31c以及输送辊对20、21,形成使从加热器单元24的排出口34向连续纸S排出的热风滞留而使连续纸S的墨液干燥的干燥区域D。即,干燥区域D的顶面由外罩31的下面31c构成,并且干燥区域D的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区域由与连续纸S的表面接触的驱动辊20a、21a覆盖。在该方面,加热器单元24的外罩31的下面31c作为延伸设置面部而起作用,所述延伸设置面部形成有排出口34并且从该排出口34向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从上方覆盖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设置。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抽出部13、记录部14、输送辊对20、21以及卷绕部15构成的输送单元和加热器单元24,构成形成用于对所输送的连续纸S实施干燥的干燥区域D的干燥装置。
另外,在加热器单元24的外罩31的内部,在空气流路部36的前侧(下游侧)的位置形成有由前侧面31b、下面31c、两侧面以及内壁面37b划分的独立的蓄热空间部39。该蓄热空间部39与空气流路部36和干燥区域D相邻,所以蓄热空间部39内的空气由空气流路部36内的加热器38与从排出口34向下游侧排出而滞留于干燥区域D的热风来加热。
另外,加热器单元24构成为,外罩31的下面31c形成为平面状,并且重心位于加热器单元24的中心。因此,在将加热器单元24从安装部P取出时,能够将加热器单元24单体以安装姿势的状态直接放置于地板、桌子等上。
接下来,对于这样构成的记录装置11的作用,特别着眼于干燥区域D内的连续纸S的干燥处理而进行说明。
首先,在例如在记录装置11开始记录处理时,加热器单元24的加热器38发热同时风扇35驱动而开始排出热风,并且将连续纸S从抽出部13抽出而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接下来,在将连续纸S输送到记录部14时,在记录部14相对于在压印板16上滑动的连续纸S的表面从记录头23向连续纸S的表面喷射墨液。然后,附着了墨液的连续纸S被进一步输送而通过干燥区域D内。在干燥区域D内,从位于上游侧的加热器单元24的排出口34向下游侧对所输送的连续纸S的表面吹热风。
干燥区域D的上部(顶面)以及连续纸S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侧面,由加热器单元24的下面31c以及驱动辊20a、21a覆盖,所以从排出口34排出的热风高效地滞留在干燥区域D内。另外,在干燥区域D内热风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排出,由此相对于向下游侧输送的连续纸S大范围并且长时间吹热风,所以促进了附着于连续纸S的表面的墨液的干燥。进而,在干燥区域D内的上部配置有蓄热空间部39,所以通过蓄热空间部39内的较热的空气层将干燥区域D内的温度保持得较高。
然后,连续纸S在表面的墨液干燥了的状态下被输送到卷绕部15,并且由卷绕轴22卷绕。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
(1)干燥区域D的上部整体由加热器单元24的外罩31的下面31c构成,所以在干燥区域D的上部没有外罩31的下面31c与其他的构件的间隙等。因此,能够抑制热风漏出到干燥区域D外,能够抑制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的下降。
(2)通过配设于加热器单元24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输送辊对20、21的驱动辊20a、21a,覆盖干燥区域D的沿着连续纸S的输送路径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区域,所以能够抑制热风沿着输送路径散失。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下降。
(3)通过以与干燥区域D相邻的方式配置的蓄热空间部39的绝热效果,能够提高干燥区域内的温度。因此,能够提高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
(4)加热器单元24能够对向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输送的连续纸S在大范围内以顺风的方式吹热风。因此,在干燥区域D,能够高效地干燥连续纸S。
(5)能够通过向连续纸S排出的热风加热蓄热空间部39,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干燥区域D内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干燥区域的干燥效率。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所述那样变更。
记录介质并不限于连续纸S,也可以是连续薄膜等。另外,连续纸S也可以在输送途中以预定的长度被切断。进而,记录介质并不限于长条状的介质,也可以是形成为预定的大小的单张纸。
加热器单元24并不限于能够装卸的构件,也可以固定设置于记录装置11的本体壳体12内。
记录头23并不限于行式记录头类型,也可以是较短的记录头在与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移动而在连续纸S的整个宽度上进行记录。
蓄热空间部39也可以设置得比排出口34靠上游侧。另外,也可以设置于排出口34的上游侧与下游侧双方。进而,也可以在与干燥区域D相邻的位置不设置蓄热空间部39。
热风的排出方向并不限于朝向连续纸S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倾斜方向,也可以是例如相对于连续纸S铅直方向向下的方向。
驱动辊20a、21a并不限于长条状的构件,也可以使用在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的构件。另外,也可以没有从动辊20b、21b。进而,也可以在干燥区域D不设置驱动辊20a、21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记录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也可以采用喷射或者排出墨液以外的其他的液体的记录装置。能够应用于具备排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另外,所谓液滴,指的是从上述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液体的状态,包含粒状、泪滴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喷射的那样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是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即可,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那样的流体状态,而且不仅是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还包括溶媒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有包括颜料和/或金属微粒等固形物的功能材料的微粒所成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可以举出在上述实施例的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的墨液、液晶等。这里,所谓墨液,包括一般性的水性墨、油性墨以及凝胶墨(gel ink)、热熔墨(hotmelt ink)等的各种液体组成物。作为记录装置的具体例,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含在例如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和/或色材料等的材料的液体的记录装置、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有机体的记录装置、作为精密吸管使用的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记录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micro dispenser)等。而且,也可以采用在时钟、照相机等精密机械中精确地喷射润滑油的记录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对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的透明树脂液的记录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等的蚀刻液的记录装置。而且,也能够在这些之中的任一种记录装置中应用本发明。
Claims (14)
1.一种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单元,其将通过液体的附着而实施记录的记录介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和
干燥单元,其通过在由该输送单元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途中,从形成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附着有所述液体的表面相对的位置的排出口向所述表面排出加热了的空气,由此对所述记录介质实施干燥处理;
通过构成所述干燥单元的外轮廓的外表面中的、形成有所述排出口并且从该排出口向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以从上方覆盖所述输送路径的方式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面部,形成能够在比该干燥单元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使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空气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侧滞留的干燥区域的顶面,
所述干燥单元,在与所述干燥区域相邻的位置具有独立于空气流路部的蓄热空间部,所述空气流路部在该干燥单元的内部对从外部获取到的空气进行加热并向所述排出口输送加热了的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单元,具备在所述输送路径的途中位置分别配置在所述干燥单元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并且能够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的一对辊子构件,在这一对辊子构件、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与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延伸设置面部之间形成所述干燥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排出口向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并且所述空气流路部的与所述排出口相连的流路部分的内壁面,相对于所述干燥单元的形成有所述排出口并与所述记录介质相对的面以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成为上方的方式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蓄热空间部,配置在比所述排出口靠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5.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头,其在输送路径的途中对所输送的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和
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燥装置,其设置在比该记录头靠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位置。
6.一种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单元,其将通过液体的附着而实施记录的记录介质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和
干燥单元,其在由所述输送单元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途中,向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加热了的空气;
所述干燥单元在外轮廓形成有排出口并且形成有从所述排出口向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面部,
所述干燥单元,在与干燥区域相邻的位置具有蓄热空间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设置面部形成为从上方覆盖所述输送路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区域可通过所述延伸设置面部使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空气滞留。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单元配置在所述干燥单元的上游侧和下游侧。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单元具有能够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的一对辊子构件。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单元具备能够在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的一对辊子构件,在所述一对辊子构件、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表面与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延伸设置面部之间形成有所述干燥区域。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排出口向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开口,并且输送所述干燥单元的内部的空气的空气流路部的与所述排出口相连的流路部分的内壁面,相对于所述干燥单元的形成有所述排出口并与所述记录介质相对的面以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成为上方的方式倾斜。
13.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单元的所述蓄热空间部,配置在比所述排出口靠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14.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头,其在输送路径的途中对所输送的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和
权利要求6所述的干燥装置,其设置在比该记录头靠所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60280/2010 | 2010-03-17 | ||
JP2010060280A JP2011194570A (ja) | 2010-03-17 | 2010-03-17 | 乾燥装置及び該乾燥装置を備える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89843A CN102189843A (zh) | 2011-09-21 |
CN102189843B true CN102189843B (zh) | 2015-02-25 |
Family
ID=44599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64536.6A Active CN102189843B (zh) | 2010-03-17 | 2011-03-17 | 干燥装置以及具备该干燥装置的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84510B2 (zh) |
JP (1) | JP2011194570A (zh) |
CN (1) | CN10218984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58848B2 (ja) * | 2012-03-30 | 2016-02-10 | 株式会社Scree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印刷装置 |
JP6221259B2 (ja) | 2013-02-27 | 2017-11-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装置 |
JP6168280B2 (ja) * | 2013-03-08 | 2017-07-2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WO2015130275A1 (en) * | 2014-02-26 | 2015-09-0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zone heating |
US10201985B2 (en) | 2015-08-18 | 2019-02-12 | Hp Printing Korea Co., Ltd. | Dryer for inkje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the same |
US10308010B2 (en) | 2017-02-08 | 2019-06-04 | Ricoh Company, Ltd. | Infrared-heated air knives for dryers |
JP7062905B2 (ja) * | 2017-09-29 | 2022-05-0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加熱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媒体処理方法 |
JP2019075319A (ja) * | 2017-10-18 | 2019-05-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画像付与装置、画像付与方法 |
US11472198B2 (en) | 2018-04-30 | 2022-10-1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Rollers for dryer system |
CN114646201B (zh) * | 2022-03-18 | 2023-05-26 | 江苏博诚新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聚四氟乙烯玻璃纤维布加工用可调节的烘干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20244A (en) * | 1989-12-01 | 1991-06-0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liquid on printed media |
CN1899822A (zh) * | 2005-07-20 | 2007-01-2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包括干燥装置的喷墨成像设备及干燥打印介质的方法 |
CN101765501A (zh) * | 2007-08-02 | 2010-06-30 |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03434A (en) * | 1972-05-30 | 1978-08-01 | Richard Turner Walker | Drying apparatus |
GB2099970B (en) * | 1981-04-27 | 1985-12-11 | Kimberly Clark Ltd | Drying paper webs |
ES2085272T3 (es) * | 1988-12-30 | 1996-06-01 | Canon Kk | Aparato para la impresion por chorros de tinta. |
JP2812980B2 (ja) * | 1989-03-28 | 1998-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
JPH05220949A (ja) * | 1992-02-13 | 1993-08-31 | Brother Ind Ltd | 加熱処理装置 |
US5317127A (en) * | 1992-08-28 | 1994-05-31 | Pitney Bowes Inc. | Apparatus including air blowing and infrared light means for drying ink on a sheet |
JP3276278B2 (ja) * | 1994-12-08 | 2002-04-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液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具備する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
JPH10193580A (ja) | 1997-01-07 | 1998-07-28 | Tec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H11170495A (ja) | 1997-12-09 | 1999-06-29 | Minolta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354015B1 (en) * | 1999-09-02 | 2002-03-12 | Fuji Xerox Co., Ltd. | Drying device |
JP2001206562A (ja) * | 2000-01-27 | 2001-07-31 | Canon Inc | 搬送ユニット着脱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41042A (ja) * | 2002-05-29 | 2003-12-03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記録媒体巻取り装置及び記録媒体乾燥方法 |
US6854842B2 (en) * | 2002-12-09 | 2005-02-15 | Xerox Corporation | Ink jet printer having a dual function air cooling and drying system |
JP2005202051A (ja) * | 2004-01-14 | 2005-07-2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乾燥装置 |
JP2006341399A (ja) * | 2005-06-07 | 2006-12-21 | Canon Inc | 記録装置 |
JP2009034928A (ja) * | 2007-08-02 | 2009-02-19 | Noritsu Koki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5205851B2 (ja) * | 2007-08-02 | 2013-06-05 | Nk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5023882B2 (ja) | 2007-08-21 | 2012-09-12 | Nk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2009083103A (ja) * | 2007-09-27 | 2009-04-23 | Noritsu Koki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2010137407A (ja) * | 2008-12-10 | 2010-06-24 | Seiko Epson Corp | 記録装置 |
-
2010
- 2010-03-17 JP JP2010060280A patent/JP2011194570A/ja active Pending
-
2011
- 2011-03-04 US US13/040,578 patent/US8684510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3-17 CN CN201110064536.6A patent/CN10218984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20244A (en) * | 1989-12-01 | 1991-06-04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liquid on printed media |
CN1899822A (zh) * | 2005-07-20 | 2007-01-2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包括干燥装置的喷墨成像设备及干燥打印介质的方法 |
CN101765501A (zh) * | 2007-08-02 | 2010-06-30 | 诺日士钢机株式会社 | 喷墨打印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1194570A (ja) | 2011-10-06 |
CN102189843A (zh) | 2011-09-21 |
US20110228025A1 (en) | 2011-09-22 |
US8684510B2 (en) | 2014-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89843B (zh) | 干燥装置以及具备该干燥装置的记录装置 | |
JP5540601B2 (ja) | 記録装置 | |
US8011779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01676114B (zh) | 目标物支承装置、目标物输送机构及液体喷射装置 | |
US8827438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20110157286A1 (en) |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2013056490A (ja) |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 |
JP2013067081A (ja) | 乾燥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CN103057267B (zh) | 记录装置 | |
JP6095455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2007062115A (ja)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5532734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1235479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202826725U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JP5720832B2 (ja) | 記録装置 | |
JP5874251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6167774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2213962A (ja) | ヒーターユニット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10125819A (ja) | 記録装置 | |
JP5636817B2 (ja) | 乾燥装置及び該乾燥装置を備える記録装置 | |
JP5786428B2 (ja) | 記録装置 | |
JP7326878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記録システム | |
JP201905164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乾燥装置 | |
JP2016120651A (ja) | 液体吐出装置 | |
JP2010036491A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