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10517B - 双层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双层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10517B CN102910517B CN201210272113.8A CN201210272113A CN102910517B CN 102910517 B CN102910517 B CN 102910517B CN 201210272113 A CN201210272113 A CN 201210272113A CN 102910517 B CN102910517 B CN 1029105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xternal frame
- car
- car external
- double
- deck elev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双层电梯,其具有:在上下方向行驶的轿厢外部框架(1);多个电梯轿厢(4、5),该多个电梯轿厢(4、5)安装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内,并且彼此之间的间隔可以调整;相对移动抑制部分(9~12),该相对移动抑制部分(9~12)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以及控制部分(16),当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在上升期间紧急停止时,所述控制部分(16)使所述相对移动抑制部分(9~12)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防止在具有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紧急停止时电梯轿厢往上窜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二个电梯轿厢安装在一个轿厢外部框架内并且二个电梯轿厢一起升降的双层电梯,尤其是涉及双层电梯发生了异常动作时的控制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电梯中的一种的双层电梯,在一个轿厢外部框架中安装有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这二个电梯轿厢,通过使该二个电梯轿厢与轿厢外部框架一起行驶来提高电梯的运送能力。
在最初的双层电梯中,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之间的间隔是固定的。可是,在采用这一结构时,具有必须将各个楼层之间的间隔设置成相同的间隔这一限制。因此,在此后开发出了具有能够对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之间的间隔进行调整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是能够自动对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之间的间隔进行调整的机构,利用该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即使在各个楼层之间的间隔不同的建筑物内也能够使用双层电梯。
作为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例如可以举出伸缩架方式(Pantograph)和吊索方式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
在伸缩架方式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中,例如在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之间设置伸缩架,通过使伸缩架伸缩来调整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之间的间隔。
另一方面,在吊索方式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中,通过吊索将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悬吊在轿厢外部框架内,并且通过卷绕该吊索来调整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之间的间隔。
在上述具有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中,作为应对异常动作的措施,在控制方面,除了需要采取只有1台电梯轿厢单独行驶的电梯即普通电梯所需的异常动作的应对措施外,还需要采取双层电梯特有的应对措施。
以下列举与双层电梯发生了异常时的应对措施相关的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双层电梯发生了故障时,能够将乘客救出以避免乘客被关闭在上部轿厢或下部轿厢内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双层电梯中,在检测到重大的故障时,使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紧急停止,此后使电梯以低速行驶到能够将一方的电梯轿厢内的乘客救出的最近的楼层,在将一方的电梯轿厢内的乘客救出后,使电梯以低速行驶到能够救出另一方电梯轿厢内的乘客的楼层以救出另一方电梯轿厢内的乘客。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在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发生了故障时也能够使电梯暂时继续进行运行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双层电梯中,在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无法正常工作时,将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之间的间隔固定,并在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无法在该间隔下同时停靠楼层的情况下,使上部轿厢和下部轿厢一个一个地停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平7-412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287874号公报
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分别公开了作为专门用于发生了异常时的双层电梯的应该预先考虑好的应对措施。但是,除了上述方面以外,双层电梯还存在其他需要预先考虑好专用的应对措施的现象。
作为其中的一个现象,在具有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中,在因电梯发生了异常而使得电梯紧急停止时,电梯轿厢可能会因为惯性而在轿厢外部框架内发生往上窜动的现象。
尤其是在采用吊索方式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中,由于在结构方面其抑制电梯轿厢往上窜动的能力比采用伸缩架方式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弱,所以在采用吊索方式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中发生了往上窜动时,所产生的影响要大于采用伸缩架方式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有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紧急停止时能够防止电梯往上窜动的技术。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双层电梯具有:在上下方向行驶的轿厢外部框架;多个电梯轿厢,所述多个电梯轿厢安装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内,并且彼此之间的间隔可以调整;相对移动抑制部分,所述相对移动抑制部分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以及控制部分,当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在上升期间紧急停止时,所述控制部分使所述相对移动抑制部分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
此外,所述双层电梯也可以设置成所述控制部分在推测为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将要上升到会发生所述紧急停止的规定的异常位置时,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到所述异常位置前,使所述相对移动抑制部分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
此外,所述双层电梯也可以设置成进一步具有用于检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位置的轿厢外部框架位置检测部分以及用于检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移动速度的轿厢外部框架速度检测部分,所述控制部分根据由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位置检测部分检测到的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位置以及由所述轿厢外部框架速度检测部分检测到的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移动速度推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是否会上升到所述异常位置。
另外,所述双层电梯也可以设置成进一步具有:处理开始位置到达检测部分,所述处理开始位置到达检测部分用于检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是否已经上升到了在所述异常位置的跟前侧与所述异常位置相距规定距离的处理开始位置,在所述处理开始位置到达检测部分检测出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已经上升到了所述处理开始位置时,所述控制部分开始进行用于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的处理。
此外,所述处理开始位置也可以是所述控制部分以能够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到达所述异常位置之前对所述电梯轿厢的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上升进行抑制的方式开始所述处理的位置。
此外,所述双层电梯也可以设置成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并固定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的导轨,所述相对移动抑制部分具有停止机构,该停止机构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上,并根据来自所述控制部分的指示与所述导轨接触。
此外,所述双层电梯也可以设置成所述停止机构根据来自所述控制部分的指示夹住所述导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的双层电梯紧急停止时,能够防止电梯轿厢往上窜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层电梯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上行方向的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模式的曲线图。
符号说明
1 轿厢外部框架
2 轿厢外部框架用控制盘
3 轿厢外部框架用卷扬机
4 上部轿厢
5 下部轿厢
6 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用控制盘
7 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用卷扬机
8 地板高度修正用吊索
9~12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
13 平衡重
14 缓冲器
15 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
16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
17、18 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双层电梯的整体结构图,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具有吊索方式的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具有轿厢外部框架1、轿厢外部框架用控制盘2、轿厢外部框架用卷扬机3、上部轿厢4、下部轿厢5、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用控制盘6、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用卷扬机7、地板高度修正用吊索8、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平衡重13、缓冲器14、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以及导轨17、18。轿厢外部框架用控制盘2和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设置在机械室内,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用控制盘6设置在轿厢外部框架1上。作为电梯轿厢的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安装在轿厢外部框架1内。
轿厢外部框架1和平衡重13连接在同一根吊索的两端。平衡重13的重量为在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内承载有与规定人数的乘客的合计体重相当的规定重量时与轿厢外部框架1保持平衡的重量。通过轿厢外部框架用卷扬机3来驱动该吊索,使轿厢外部框架1向上或者向下行驶。轿厢外部框架用控制盘2向轿厢外部框架用卷扬机3发送动作指令信号,使轿厢外部框架1行驶到规定的位置。
当轿厢外部框架1在向上行驶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常而使得轿厢外部框架1以异常的速度向上行驶或者在上行方向行驶到了异常位置时,轿厢外部框架用控制盘2使轿厢外部框架1减速或者停止。在轿厢外部框架1无法及时减速或者减速功能或停止功能无法正常工作时,轿厢外部框架1向上行驶到异常位置,与此同时,平衡重13下降到异常位置。此时,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碰撞,缓冲器14在缓和冲击力的同时,承受平衡重13。此时,轿厢外部框架1进行紧急制动(紧急停止)。
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通过地板高度修正用吊索8悬吊在轿厢外部框架1内,在通过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用卷扬机7驱动地板高度修正用吊索8时,上部轿厢4与下部轿厢5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用控制盘6与轿厢外部框架用控制盘2协同动作向地板高度自动修正机构用卷扬机7发送动作指令信号,对上部轿厢4与下部轿厢5之间的间隔进行调整,使得在轿厢外部框架1的停止位置上,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的地板高度分别与所停靠的楼层的地板高度相一致。
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导轨17、18固定在轿厢外部框架1内。该导轨17、18用于在紧急停止时将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固定在轿厢外部框架1上。导轨17、18可以设置成紧急停止专用的导轨,也可以设置成兼具仅在上下方向上限制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在轿厢外部框架1内移动的功能。
上部轿厢4设置有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0,下部轿厢5设置有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11、12。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是对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的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的上升进行抑制的相对移动抑制部分。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设置在导轨17附近,其根据来自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的动作指令信号与导轨17接触,抑制上部轿厢4的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的移动。具体来说是,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进行紧急制动动作,通过作为停止机构的未图示的夹持机构夹住导轨17,由此产生抑制上部轿厢4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移动的抑制力。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10设置在导轨18附近,其根据来自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的动作指令信号与导轨18接触,抑制上部轿厢4的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的移动。具体来说是,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10通过未图示的夹持机构夹住导轨18来产生抑制上部轿厢4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移动的抑制力。
同样,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11设置在导轨17附近,其根据来自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的动作指令信号与导轨17接触,抑制下部轿厢5的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的移动。具体来说是,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11通过未图示的夹持机构夹住导轨17来产生抑制下部轿厢5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移动的抑制力。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12设置在导轨18附近,其根据来自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的动作指令信号与导轨18接触,抑制下部轿厢5的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的移动。具体来说是,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12通过未图示的夹持机构夹住导轨18来产生抑制下部轿厢5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移动的抑制力。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例如是能够在瞬间以强大的力夹住导轨17、18,以对上部轿厢4或者下部轿厢5进行固定的装置。
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进行紧急制动动作而以强大的力夹住导轨17、18,由此来抑制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往上窜动,因此,在进行紧急制动动作时可能会导致导轨17、18磨耗或者损伤。因此,优选将导轨17、18设置成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轿厢外部框架1上,使得能够对导轨17、18进行更换。
当轿厢外部框架1在上行过程中进行紧急制动(紧急停止)时,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向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发送动作指令信号,以使其进行紧急停止动作。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是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用的控制部分。作为一例,在推测出轿厢外部框架1会上升到规定的异常位置的情况下,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向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发送动作指令信号,使其在轿厢外部框架1上升到规定的异常位置之前进行紧急停止动作。该异常位置是指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发生碰撞时轿厢外部框架1所在的位置。通过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发生碰撞,轿厢外部框架1紧急停止,在这种情况下,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会在轿厢外部框架1内往上窜动。紧急停止动作用于防止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发生上述往上窜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具有位置检测功能和速度检测功能。位置检测功能是检测轿厢外部框架1的位置的功能,速度检测功能是检测轿厢外部框架1的移动速度的功能。例如也可以设置成轿厢外部框架用卷扬机3具有每隔一定的旋转量输出一次脉冲信号的旋转编码器,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根据该旋转编码器的脉冲信号来检测位置和移动速度。此时,轿厢外部框架用卷扬机3和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实际上发挥轿厢外部框架位置检测部分的功能和轿厢外部框架速度检测部分的功能。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进一步根据轿厢外部框架1的移动速度和位置预测轿厢外部框架1是否会上升到异常位置。
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检测轿厢外部框架1是否已经上升到了在发生紧急停止的异常位置的跟前侧(下侧)与该异常位置相距规定距离的处理开始位置。具体来说是,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设置在处理开始位置上,并且在轿厢外部框架1到达其自身所在的位置时接通(ON)。
该处理开始位置是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开始处理的位置,该处理开始位置是能够在轿厢外部框架1到达异常位置之前抑制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上升的位置,也就是能够用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夹住导轨17、18的位置。上述处理开始位置与异常位置之间需要有一定的距离,使得即使在轿厢外部框架1以最大的速度上升时,也能够确保在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碰撞之前,由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判断是否进行紧急停止动作,并在判断为进行紧急停止动作时,发出指示紧急停止动作的动作指令信号,以此通过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实际夹住导轨17、18所需要的时间。
在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检测出轿厢外部框架1已经上升到处理开始位置时,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开始进行抑制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相对于轿厢外部框架1上升的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的一系列的动作如下:在轿厢外部框架1朝向上方行驶的过程中,在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进行了动作(接通)的情况下,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根据轿厢外部框架1的移动速度以及位置判断是否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动作。在判断为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动作时,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使得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在紧急停止发生前夹住设置在轿厢外部框架1两端的导轨17、18,以此来防止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在紧急制动时往上窜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的动作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轿厢外部框架1在朝向上方行驶的过程中无法正常控制速度,虽然最初的安全装置进行了动作,但没有能够使轿厢外部框架1停止,从而在这一最坏的条件下,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发生了碰撞。并且,假设此时设置有用于防止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因往上窜动而与轿厢外部框架1发生碰撞的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也就是说,本功能是在最后阶段动作的安全装置。
图1的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是使运算处理开始的触发器,使用于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动作的运算处理开始,该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的设置位置是在考虑了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向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发送动作指令信号以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动作所需的时间(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的起动时间)、在假定安全装置进行了动作这一状态下推测出的轿厢外部框架1的最高速度以及轿厢外部框架1因无法控制速度而成为自由落体时的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的基础上决定。该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的设置位置根据下式(1)决定。
L=VT+1/2AT2 式(1)
L: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的设置位置
A:自由落体加速度
V:轿厢外部框架1的最高速度
T: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的起动时间
L以轿厢外部框架1到达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的设置位置时的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之间的距离表示。A、V、T全部是由双层电梯的结构和设置状态等决定的常数。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的动作的流程图。图2所示的处理主要由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执行。
首先,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判断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是否进行了动作,也就是判断轿厢外部框架1是否上升到了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所在的位置(步骤ST01)。如果判断为轿厢外部框架1还没有上升到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所在的位置,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直接结束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需要应对的是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发生碰撞而导致轿厢外部框架1紧急停止这一情况,所以除了轿厢外部框架1接近最上层附近的场合以外,本功能不动作。
接着,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根据来自旋转编码器的脉冲信号进行剩余距离运算处理(步骤ST02)。所谓的剩余距离运算处理是指运算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之间距离(剩余距离)的处理。
此后,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根据剩余距离以及图3所示的上行方向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模式决定上行方向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步骤ST03)。图3是上行方向的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模式的曲线图。上行方向的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模式是根据剩余距离与轿厢外部框架1的移动速度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平衡重13与或者不与缓冲器14碰撞的分界线的曲线。在图3所示的计算出的剩余距离部分,上行方向的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模式的曲线所表示的速度就是上行方向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
在图3中还示出了正常速度模式的曲线。正常速度模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正常停靠端部楼层(最上层)时的速度变化的模式。即使在轿厢外部框架1超出端部楼层轿厢位置检测开关15的设置位置并且以比正常速度模式快的移动速度上升的情况下,只要移动速度比上行方向的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模式慢,就不会发生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碰撞的情况。
此外,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进一步检测轿厢外部框架1的实际移动速度(步骤ST04),并且将该实际移动速度与上行方向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进行比较(步骤ST05)。
相对于计算出的剩余距离的值,在实际的移动速度比上行方向的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模式所表示的上行方向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更快时,推测为平衡重13将与缓冲器14发生碰撞,所以有必要进行紧急停止动作,以通过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夹住导轨17、18。另一方面,相对于计算出的剩余距离的值,在实际的移动速度比上行方向的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模式所表示的上行方向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慢时,推测为平衡重13不会与缓冲器14发生碰撞,所以没有必要进行通过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夹住导轨17、18的紧急停止动作。
如果在步骤ST05中判断为实际的移动速度比上行方向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更快时,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向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发出夹住导轨17、18的动作指令信号(步骤ST06)。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T05中判断为实际的移动速度比上行方向紧急制动动作的速度更慢时,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用控制盘16直接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在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发生碰撞而导致上行方向的轿厢外部框架1进行了紧急停止时,通过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夹住导轨17、18,可以将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固定在轿厢外部框架1上,所以能够在发生了碰撞时防止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往上窜动。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由于预测上行方向的轿厢外部框架1是否会因平衡重13与缓冲器14发生碰撞而紧急停止,并且只在预测为会发生碰撞时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动作,所以能够在发生了碰撞时防止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往上窜动,并且在不会发生碰撞时,不会无谓地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只在轿厢外部框架1进行紧急停止时才夹住导轨17、18,但本发明并不仅限于此。
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也可以设置成具有对夹住导轨17、18的功能是否在正常工作进行检测的功能。优选设置成能够在紧急停止以外的场合,例如由检查人员通过对开关等进行操作,以手动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进行夹住导轨17、18的动作。
并且,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也可以设置成在不改变上部轿厢4与下部轿厢5之间间隔的期间始终夹住导轨17、18。例如,也可以设置成在上部轿厢4与下部轿厢5之间的间隔不发生变化,且轿厢外部框架1在上行方向行驶的期间,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预先夹住导轨17、18。通过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频繁地动作,能够确认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是否正常。此外,能够使上升期间的上部轿厢4和下部轿厢5的动作变得更为稳定。
另外,也可以设置成在轿厢外部框架1的上升期间,不使上部轿厢4与下部轿厢5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并在这期间始终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夹住导轨17、18。通过如此设置,能够对紧急停止进行检测或者预测,从而不需要进行使上行方向紧急制动装置9~12动作的紧急控制。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说明的示例、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本行业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采用其他的各种方式来实施本发明。
Claims (8)
1.一种双层电梯,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上下方向行驶的轿厢外部框架;
多个电梯轿厢,所述多个电梯轿厢安装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内,并且彼此之间的间隔可以调整;
相对移动抑制部分,所述相对移动抑制部分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以及
控制部分,所述控制部分在推测为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将要上升到会发生紧急停止的规定的异常位置时,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到所述异常位置之前,使所述相对移动抑制部分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电梯,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
用于检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位置的轿厢外部框架位置检测部分;以及
用于检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移动速度的轿厢外部框架速度检测部分,
所述控制部分根据由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位置检测部分检测到的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位置以及由所述轿厢外部框架速度检测部分检测到的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移动速度来推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是否会上升到所述异常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电梯,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
处理开始位置到达检测部分,所述处理开始位置到达检测部分用于检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是否已经上升到了在所述异常位置的跟前侧与所述异常位置相距规定距离的处理开始位置,
在所述处理开始位置到达检测部分检测出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已经上升到了所述处理开始位置时,所述控制部分开始进行用于抑制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的处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开始位置是所述控制部分以能够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到达所述异常位置之前对所述电梯轿厢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上升进行抑制的方式开始进行所述处理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具有在上下方向延伸并固定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的导轨,
所述相对移动抑制部分具有停止机构,该停止机构安装在所述电梯轿厢上,并且根据来自所述控制部分的指示与所述导轨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层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停止机构根据来自所述控制部分的指示夹住所述导轨。
7.一种双层电梯的控制方法,其是具有在上下方向行驶的轿厢外部框架、安装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内且彼此之间的间隔可以调整的多个电梯轿厢的双层电梯的控制方法,该双层电梯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推测为所述轿厢外部框架将要上升到会发生紧急停止的规定的异常位置时,在所述轿厢外部框架上升到所述异常位置之前,对所述电梯轿厢的相对于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上升进行抑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层电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位置以及所述轿厢外部框架的移动速度来推测所述轿厢外部框架是否会上升到所述异常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70659 | 2011-08-04 | ||
JP2011170659A JP5462843B2 (ja) | 2011-08-04 | 2011-08-04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10517A CN102910517A (zh) | 2013-02-06 |
CN102910517B true CN102910517B (zh) | 2015-06-17 |
Family
ID=47609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72113.8A Active CN102910517B (zh) | 2011-08-04 | 2012-08-01 | 双层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462843B2 (zh) |
CN (1) | CN1029105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79602B1 (ja) * | 2013-09-06 | 2015-03-04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階間調整機能付きエレベータ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20884A (zh) * | 2009-05-27 | 2010-12-22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双层电梯 |
CN102060221A (zh) * | 2009-11-18 | 2011-05-1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双层电梯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WO2002038482A1 (ja) * | 2000-11-08 | 2004-03-1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かご装置 |
JP4597394B2 (ja) * | 2001-01-29 | 2010-12-1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用複段式緩衝器 |
JP2007331871A (ja) * | 2006-06-14 | 2007-12-2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 |
JP2008007322A (ja) * | 2006-06-30 | 2008-01-17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終端階減速制御システム |
-
2011
- 2011-08-04 JP JP2011170659A patent/JP5462843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8-01 CN CN201210272113.8A patent/CN1029105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20884A (zh) * | 2009-05-27 | 2010-12-22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双层电梯 |
CN102060221A (zh) * | 2009-11-18 | 2011-05-18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双层电梯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10517A (zh) | 2013-02-06 |
JP5462843B2 (ja) | 2014-04-02 |
JP2013035620A (ja) | 2013-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695841B1 (en) | Elevator device | |
CN102131725B (zh) | 电梯装置 | |
US9708158B2 (en) | Multi-car elevator using an exclusion zone and preventing inter-car collision | |
US9394139B2 (en) | Multi-car elevator and controlling method therefor | |
US10093515B2 (en) | Elevator apparatus | |
CN101090854A (zh) | 电梯装置 | |
CN104797516B (zh) | 具有可调节的缓冲器长度的电梯 | |
JP5120811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 |
KR100909304B1 (ko)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EP2687471B1 (en) | Elevator control device | |
CN107954292B (zh) | 避免电梯系统中安全机构意外脱扣的方法和执行其的控制器 | |
CN103517863A (zh) | 电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JP6299926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システム | |
CN105829231A (zh) | 具有用于双层轿厢的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的电梯 | |
JP5241623B2 (ja) | 安全装置付きエレベーター | |
JP5137614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CN102910517B (zh) | 双层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 |
US20210371240A1 (en) | Emergency terminal stopping systems | |
CN108349693B (zh) | 电梯及电梯的运转方法 | |
CN106103324B (zh) | 电梯装置 | |
JP4397720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ES2981788T3 (es) | Desaceleración de terminales de emergencia en sistemas de ascensores | |
JP5223528B2 (ja) | 脱レール検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