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54716B - 投影机 - Google Patents
投影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854716B CN102854716B CN201210225334.XA CN201210225334A CN102854716B CN 102854716 B CN102854716 B CN 102854716B CN 201210225334 A CN201210225334 A CN 201210225334A CN 102854716 B CN102854716 B CN 10285471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light
- projector
- liquid crystal
- shap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0000002194 synthes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mercury Chemical compound [Hg] QSHDDOUJBYECF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3 mercur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507 metal hal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5309 metal hal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4—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 G02B27/141—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using dichroic mirr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006—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for splitting or combin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02B27/102—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for splitting or combin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for generating a colour image from monochromatic image signal sour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5—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 G03B21/006—Projectors using an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ut not peculiar thereto using LCD'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Video 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For Color Tv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抑制光调制装置的像素偏离的投影机。该投影机具备:按每种色光对多种色光进行调制的多个液晶光阀(52);和对通过多个液晶光阀(52)调制后的色光进行合成的十字分色棱镜、以及对由十字分色棱镜合成后的光进行投影的投影透镜。该投影机具备:对液晶光阀(52)进行保持的保持部(6);和支撑部件(7),其具备被支撑于十字分色棱镜的主体部(71)以及从主体部(71)突出并对保持部(6)进行支撑的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相对于包含液晶光阀(52)的光轴(52L)的铅垂面(Sv)倾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具备如下部件的投影机:按每种色光对多种色光进行调制的多个光调制装置;对通过各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色光进行合成的色合成光学装置;和对通过色合成光学装置合成后的光进行投影的投影透镜。而且,提出了支撑该光调制装置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记载的投影机具备光学装置主体。光学装置主体具备光调制装置、出射侧偏振板、板状部件、十字分色棱镜(色合成光学装置)、第1支撑部件以及第2支撑部件等。
第1支撑部件为金属制的部件,光调制装置通过粘接剂、螺钉等固定于该第1支撑部件。另外,在第1支撑部件的四角形成有大致矩形的插通孔。第2支撑部件为金属制的部件,并设置有从形成为矩形框状的部位突出并插通于第1支撑部件的插通孔的销。
而且,在插通孔与销之间涂敷粘接剂等而将第1支撑部件固定于第2支撑部件。第2支撑部件隔着板状部件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十字分色棱镜。
这样,固定于第1支撑部件的光调制装置由第2支撑部件的销支撑。
专利文献1:特开2009-21077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第2支撑部件的销未详细地进行记载,根据附图,第2支撑部件由板材形成,销从形成为矩形框状的部位突出而形成为板状。而且,销以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有多个。
但是,就专利文献1记载的第2支撑部件的销而言,要考虑到由于加工时的残留应力和/或伴随所照射的光的温度上升等,会发生歪斜等变形的情况。另外,要考虑到在由于投影机的掉落等而对光学装置主体施加冲击时销也会歪斜的情况。而且,在销发生了歪斜的情况下,其歪斜量恐会原样成为光调制装置的偏移量,存在当光调制装置的位置偏移时所投影的图像的画质劣化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其能够作为下面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按每种色光对多种色光进行调制的多个光调制装置;对通过所述多个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色光进行合成的色合成光学装置;对通过所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合成后的光进行投影的投影透镜;对所述光调制装置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以及支撑部件,其具备主体部和第1板状部,所述主体部被支撑于所述色合成光学装置,所述第1板状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并支撑所述保持部,所述第1板状部相对于包含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光轴的铅垂面倾斜。
根据该结构,支撑部件具有主体部和第1板状部,该第1板状部从主体部突出并相对于包含光轴的铅垂面倾斜。而且,对光调制装置进行保持的保持部被支撑于该第1板状部。由此,即便在第1板状部由于加工时的残留应力和/或伴随所照射的光的温度上升等而相对于主体部产生歪斜等变形的情况下,沿铅垂面的方向以及与铅垂面正交的方向上的第1板状部的变形量也形成得比第1板状部的歪斜量小。
即,与保持部被保持于沿铅垂面的板状部和/或沿与铅垂面正交的方向的板状部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抑制沿着保持部也就是被保持于保持部的光调制装置的铅垂面的方向上、以及与铅垂面正交的方向上的错位。因此,因为设置于光调制装置的像素的偏离被抑制,所以通过多个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各色光通过色合成光学装置被高精度地合成,投影机能够实现高品位的图像投影。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中,优选,所述第1板状部夹着所述铅垂面位于两侧。
根据该结构,第1板状部夹着铅垂面位于两侧,所以能够平衡良好地支撑保持部。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光调制装置的像素偏离。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中,优选,所述第1板状部从沿所述光轴的方向观察在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外侧配置有多个,形成为,相对于位置相邻的所述第1板状部,相互的沿板面的方向相交叉。
根据该结构,第1板状部在光调制装置的外侧设置有多个,所以能够进一步平衡良好地支撑保持部。进而,第1板状部形成为,相对于位置相邻的第1板状部,相互的沿板面的方向相交叉。由此,即便在对投影机施加加工时的残留应力、和/或伴随所照射的光的温度上升、或者掉落等冲击,对多个第1板状部中的任意一个施加容易歪斜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对于其他第1板状部也会成为难以歪斜的方向的力,所以保持部的错位被抑制。由此,能够提供如下投影机:即便相对于加工时的残留应力、伴随所照射的光的温度上升、以及掉落等冲击,也能够抑制像素偏离,能够实现高品位的图像投影。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中,优选,所述第1板状部形成为,以所述光轴为中心180°旋转对称。
根据该结构,第1板状部形成为以光轴为中心180°旋转对称,所以能够在2个方向支撑保持部。由此,能够实现用于使支撑部件支撑保持部的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中,优选,所述支撑部件进一步具有第2板状部,该第2板状部沿着沿所述铅垂面的方向和相对于所述铅垂面正交的方向的至少任意一方的方向,对所述保持部进行支撑。
根据该结构,支撑部件除了相对于铅垂面倾斜的第1板状部外,还具备形成为沿着沿铅垂面的方向或沿着相对于铅垂面正交的方向的第2板状部。由此,例如在利用母材(大尺寸的板材或卷成卷筒状的板材)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支撑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复杂形状的抑制、和/或来自于母材的高效的获取个数,以形成稳定地支撑保持部的支撑部件。另外,加工后的支撑部件的形状测定变得容易进行,所以实现了部件管理的烦杂性的缓和。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机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主体、十字分色棱镜以及头体的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主体以及十字分色棱镜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主体以及十字分色棱镜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的俯视图,(b)是第1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主体的主视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的俯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变形例1的支撑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示意地表示变形例2的支撑部件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投影机;2外装壳体;3光学单元;5光学装置;6保持部;7、17、27、47 支撑部件;31光源装置;36投影透镜;41十字分色棱镜;50、50B、50G、50R光学装置主体;52、52B、52G、52R液晶光阀;52L光轴;61框架;62固定板;71、171、271、471主体部;73、73a、73b、73c、73d、173a、173b、173c、173d、272a、272b、472a、472b第1板状部;273a、273b、473第2板状部;311光源;Sv铅垂面。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机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出射的光束进行调制以放大投影于屏幕等。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投影机1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控制部(省略图示)以及具有光源装置31的光学单元3。此外,省略了图示,但在外装壳体2的内部还具备对光源装置31和/或控制部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和/或对光学单元3进行冷却的冷却装置等。
外装壳体2,省略了详细的说明,但具有构成上部的上壳体和形成下部的下壳体。而且,在外装壳体2设置有用于吸入外部气体的进气口以及将外装壳体2内部的加热了的空气向外部排气的排气口等。
控制部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和/或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作为计算机发挥作用,其进行投影机1的工作的控制、例如与图像的投影相关的控制等。
光学单元的结构
光学单元3,在控制部的控制下,以光学方式对从光源装置31出射的光束进行处理以进行投影。
光学单元3如图1所示,除了光源装置31外,还具备: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色分离光学系统33、中继光学系统34、电光装置4、投影透镜36、头体37(参照图2)以及将这些部件配置于光路上的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8。
光学单元3如图1所示,形成为俯视呈大致L字状,在一方的端部能够装卸地配置有光源装置31,在另一方的端部配置有投影透镜36。此外,下面,为了方便说明,将光束从光源装置31出射的方向记载为+X方向(左方)、将光束从投影透镜36出射的方向记载为+Y方向(前方)、将投影机1放置于桌上等的放置姿势下的上方记载为+Z方向(上方)。
光源装置31具备由超高压水银灯和/或金属卤化物灯等构成的放电型的光源311以及反射器312等。而且,光源装置31,通过反射器312将从光源311出射的光束的出射方向统一,并使其朝向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出射。
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具备第1透镜阵列321、第2透镜阵列322、偏振变换元件323以及重叠透镜324。
第1透镜阵列321是将从光源装置31出射的光束分割为多个部分光束的光学元件,其具备在相对于从光源装置31出射的光束的光轴L大致正交的面内按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小透镜。
第2透镜阵列322具有与第1透镜阵列321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与重叠透镜324一并使从第1透镜阵列321输出的部分光束重叠于后述的液晶光阀52的表面。
偏振变换元件323具有将从第2透镜阵列322出射的随机偏振光统一为能够在液晶光阀52应用的大致1种类型的偏振光的功能。
色分离光学系统33具备2块分色镜331、332以及反射镜333,并具备将从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出射的光束分离为红色光(下面称为“R光”)、绿色光(下面称为“G光”)、蓝色光(下面称为“B光”)这三色色光。
中继光学系统34具备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以及反射镜342、344,并具备将在色分离光学系统33分离出的R光引导至R光用的液晶光阀52R为止的功能。此外,光学单元3构成为,中继光学系统34对R光进行引导,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对B光进行引导。
电光装置4具备按各色光的每色所设置的光学装置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41。
各光学装置具备入射侧偏振板51、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光阀52(将R光用的液晶光阀设为52R、将G光用的液晶光阀设为52G、将B光用的液晶光阀设为52B)、光学补偿元件(省略图示)、出射侧偏振板54以及光透射基板55(参照图3)。
入射侧偏振板51,透射由色分离光学系统33分离出的各色光中的、通过偏振变换元件323而统一的偏振光,吸收与该偏振光不同的偏振光、向液晶光阀52出射。
液晶光阀52具有在一对透明玻璃基板密封封入有作为电光物质的液晶而成的结构,形成有未图示的微小像素形成为矩阵状而得的矩形状的像素区域。而且,在液晶光阀52的上侧的端部连接有柔性印刷基板52F(参照图3)。
液晶光阀52,根据经由柔性印刷基板52F从控制部输入的驱动信号来控制液晶的取向状态,在像素区域内形成显示图像。而且,液晶光阀52,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入射侧偏振板51出射的色光进行调制。
光学补偿元件(省略图示)以及出射侧偏振板54,具有与入射侧偏振板51大致相同的功能,依次配置于液晶光阀52的光束出射侧。而且,光学补偿元件以及出射侧偏振板54,透射从液晶光阀52出射的光束中的一定方向的偏振光,吸收与该偏振光不同的偏振光并向十字分色棱镜41出射。这样,通过配置光学补偿元件以及出射侧偏振板54,提高所投影的图像的对比度,并且将吸收的光束对光学补偿元件和出射侧偏振板54按比例分配,抑制各自过热。
光透射基板55构成为,通过水晶等热传导性高的板材而贴附于十字分色棱镜41,有助于抑制出射侧偏振板54的温度上升。
各光学装置中,入射侧偏振板51贴附于玻璃板而配置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8内,液晶光阀52、光学补偿元件(省略图示)以及出射侧偏振板54与后述的部件一并构成为光学装置主体50,按各色光的每种安装于十字分色棱镜41。此外,将R光用的光学装置主体作为50R、将G光用的光学装置主体作为50G、将B光用的光学装置主体作为50B,关于其具体结构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十字分色棱镜41呈贴合4个直角棱镜而成的俯视大致正方形,并具有与各光学装置相对配置的3个光入射侧端面。而且,十字分色棱镜41中,在贴合直角棱镜彼此而成的界面形成有2个电介质多层膜,该2个电介质多层膜对从各光入射侧端面入射的各色光进行合成、出射。具体而言,十字分色棱镜41中,电介质多层膜对由液晶光阀52R、52B调制后的色光进行反射,透射由液晶光阀52G调制后的色光,对各色光进行合成。
投影透镜36作为组合多个透镜而成的透镜组而构成,将由十字分色棱镜41合成了的光放大投影于屏幕上。
图2是光学装置主体50G、十字分色棱镜41以及头体37的立体图。
头体37对电光装置4以及投影透镜36进行支撑。头体37如图2所示,具有:位于十字分色棱镜41的下方的棱镜支撑部371;和位于十字分色棱镜41的前方(+Y方向)的透镜支撑部372。
棱镜支撑部371粘接固定于十字分色棱镜41的下表面,从而对十字分色棱镜41以及光学装置主体50R、50G、50B进行支撑。
透镜支撑部372对投影透镜36进行支撑。透镜支撑部372具有从十字分色棱镜41出射的光束通过的开口部3721。透镜支撑部372,虽省略图示但在前方固定有投影透镜36,如图2所示在后方固定有棱镜支撑部371。而且,头体37安装于光学部件用壳体38。
光学装置主体的结构
这里对于光学装置主体50的具体结构,着眼于光学装置主体50G进行说明。
图3、图4是光学装置主体50G以及十字分色棱镜4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从斜后方看到的图,图4是从斜前方看到的图。
光学装置主体50G除了液晶光阀52G、光学补偿元件(省略图示)、出射侧偏振板54、光透射基板55外,如图3、图4所示还具备保持部6以及支撑部件7。
光透射基板55如图3所示,具有尺寸比十字分色棱镜41的光入射侧端面大的矩形板体形状,并贴附于十字分色棱镜41的光入射侧端面。
出射侧偏振板54具有尺寸比光透射基板55小的矩形板体形状,并贴附于光透射基板55。
保持部6形成为对液晶光阀52G进行保持,如图3、图4所示,具备框架61以及固定板62。
框架61为金属制的,具有对液晶光阀52G进行收置的框部611以及散热部613。
框部611如图3所示,形成为俯视呈矩形状,在中央部形成有由色分离光学系统33分离出的G光入射的开口部612,在四角形成有在Y方向贯通的贯通孔61H。
散热部613从框部611的上端突出而形成为俯视呈矩形,形成于柔性印刷基板52F的-Y侧。
固定板62配置于框架61的前方(十字分色棱镜41侧),框架61被固定。另外,固定板62对被保持于未图示的部件的光学补偿元件进行支撑。固定板62由金属板材加工成,具有俯视呈矩形的基础部621以及一对立起部622。
在基础部621的中央部形成有从液晶光阀52出射的光束通过的开口部6211。而且,在开口部6211附近如图3所示形成有2个螺钉孔621N。2个螺钉孔621N形成为,与设置于框架61的4个贯通孔61H中的处于对角位置的2个贯通孔61H相对应。
收置了液晶光阀52的框架61,通过将插通于贯通孔61H的螺钉SC螺纹接合于该螺钉孔621N,而被固定于固定板62的-Y侧。
另外,在基础部621的四角形成有支撑部件7的后述的第1板状部73插入的俯视呈矩形形状的插通孔621H。
立起部622形成为从基础部621的左右侧端部向十字分色棱镜41侧突出,被保持于未图示的部件的光学补偿元件被安装于该一对立起部622之间。
支撑部件7配置于固定板62的前方(十字分色棱镜41侧),并对保持部6进行支撑。
图5(a)是支撑部件7的俯视图,图5(b)是光学装置主体50G的主视图。
支撑部件7由金属板材加工成,如图3~图5所示,具有主体部71、立起部72以及第1板状部73。
主体部71是隔着光透射基板55被支撑于十字分色棱镜41的部位,其具有与光透射基板55大致同样的大小并形成为俯视呈矩形。在主体部7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比出射侧偏振板54的外形大的开口部711。
另外,在主体部71如图5(a)所示,形成有形成于开口部711的上侧的圆孔713、以及形成于下端部的半圆形的缺口712。该圆孔713以及缺口712作为对支撑部件7的形状进行测定时的基准使用。
立起部72形成为从主体部71的左右侧端部向固定板62侧突出大致90°。
第1板状部73如图3~图5所示,形成为,从主体部71的四角向固定板62侧突出大致90°,并具有俯视呈矩形的板面73S(参照图5(a))。第1板状部73如图5(a)所示,具有:位于主体部71的右上角的第1板状部73a、以及从第1板状部73a起顺时针依次形成的第1板状部73b、73c、73d。
第1板状部73a、73b位于液晶光阀52G的光轴52L的右侧(-X侧),第1板状部73c、73d位于光轴52L的左侧(+X侧)。另外,第1板状部73a、73d如图5(b)所示,位于柔性印刷基板52F的两侧。而且,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从沿光轴52L的方向来看在液晶光阀52G的外侧配置为环状。
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插通于基础部621的插通孔621H,并对保持部6进行支撑。此外,插通孔621H设定为,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以间隙配合的状态插通。
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形成为,相对于包含液晶光阀52的光轴52L的铅垂面Sv倾斜。
具体而言,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如图5(a)所示,以使得成为内侧的板面73S朝向光轴52L的方式,相对于主体部71突出,位于对角的第1板状部73a与第1板状部73c、以及第1板状部73b与第1板状部73d相对地形成。
另外,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形成为,相对于位置相邻的第1板状部73,沿相互的沿板面73S的方向(延伸方向)相交叉。例如,如果将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的延伸方向分别设为延伸方向9A、9B、9C、9D,则第1板状部73a形成为,相对于位置相邻的第1板状部73b、73d,延伸方向9A与延伸方向9B、9D相交叉。第1板状部73b、73c、73d也形成为与第1板状部73a同样地,相对于位置相邻的第1板状部73,相互的延伸方向相交叉。
而且,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形成为,如图5(a)所示,板面73S与铅垂面Sv所成的角度(倾斜角θ)成为锐角。本实施方式的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形成为,倾斜角为大致45°。
另外,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形成为,以液晶光阀52G的光轴52L为中心180°旋转对称。
此外,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的倾斜角θ,不限于45°,也可以形成为成为20°~70°的范围。另外,也可以将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形成为,相对于光轴52L和/或铅垂面Sv非对称,另外,没有必要使各个倾斜角θ相同,也可以形成为具有不同的倾斜角θ。
保持部6,在被支撑于支撑部件7的状态下进行了位置调整(焦点调整以及对准调整)后,经由被涂敷于第1板状部73以及插通孔621H的UV粘接剂等而被固定于支撑部件7。另外,支撑保持部6的支撑部件7,在被进行了位置调整(对准调整)后,通过被涂敷于主体部71与光透射基板55之间的UV粘接剂而被固定于光透射基板55。
虽然省略了详细的说明,但光学装置主体50R、50B具有与光学装置主体50G相同的结构,进行与光学装置主体50G相同的调整而分别固定于十字分色棱镜41的各光入射侧端面。
如以上所说明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
(1)即便在第1板状部73,由于加工时的残留应力和/或伴随所照射的光而产生的温度上升等而相对于主体部71产生了歪斜等变形的情况下,沿铅垂面Sv的方向、以及沿与铅垂面Sv正交的方向上的第1板状部73的变形量形成得比第1板状部73的歪斜量小。
即,与保持部6被保持于沿铅垂面SV的板状部、和/或被保持于沿与铅垂面Sv正交方向的板状部的结构相比较,能够抑制被保持于保持部6的液晶光阀52在沿铅垂面Sv的方向上、以及在与铅垂面Sv正交的方向上的错位。因此,液晶光阀52的像素偏移被抑制,所以由液晶光阀52R、52G、52B调制后的各色光,由十字分色棱镜41高精度地合成,投影机1能够实现高品位图像的投影。
(2)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夹着铅垂面Sv设置于两侧,所以能够平衡良好地支撑保持部6。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液晶光阀52的像素偏离。
(3)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在液晶光阀52的外侧按环状设置,所以能够进一步平衡良好地支撑保持部6。进而,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形成为,相对于位置相邻的第1板状部,相互的沿着板面73S的方向相交叉。由此,即便在对投影机1施加加工时的残留应力、和/或伴随所照射的光的温度上升、或者掉落等冲击,而对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中的任意一个施加容易歪斜的方向的力的情况下,对于其他第1板状部73也会成为难以歪斜的方向的力,所以保持部6的错位被抑制。由此,能够提供如下投影机1:即便相对于加工时的残留应力、和/或伴随所照射的光的温度上升以及掉落等冲击,也能够抑制像素偏离,能够实现高品位的图像投影。
(4)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以光轴52L为中心180°旋转对称,所以能够在2个方向对保持部6进行支撑。由此,能够实现使用于使支撑部件7支撑保持部6的组装作业的容易化。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机1,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相同的结构以及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将对其的详细说明省略或简化。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具备与第1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7形状不同的支撑部件27。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27的俯视图。
支撑部件27由金属板材加工成,如图6所示,具备主体部271、以及从主体部271的四角突出的第1板状部272a、272b、第2板状部273a、273b。
第1板状部272a、272b形成为,在图6的视图中,从主体部271下端部的左右角部突出,相对于铅垂面Sv分别具有倾斜角θ2。
第2板状部273a、273b形成为,在图6的视图中,从主体部271上端部的左右角部突出,并沿着铅垂面Sv。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保持部6形成有第1板状部272a、272b、第2板状部273a、273b插通的插通孔,保持部6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被支撑于支撑部件27。
第1板状部272a、272b只要形成为倾斜角θ2成为20°~70°的范围即可。另外,第1板状部272a、272b以及第2板状部273a、273b,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铅垂面Sv对称,也可以形成为非对称。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1板状部272a、272b以及第2板状部273a、273b夹着铅垂面Sv而配置于两侧。另外,也可以将第2板状部273a、273b形成为沿着与铅垂面Sv正交的方向。
如以上说明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外还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
支撑部件27除了相对于铅垂面Sv倾斜的第1板状部272a、272b外,还具备沿着铅垂面Sv形成的第2板状部273a、273b。由此,例如在利用母材(大尺寸的板材或卷成卷筒状的板材)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支撑部件27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复杂的形状的抑制和/或来自于母材的高效的获取个数,以形成稳定地支撑保持部6的支撑部件27。另外,加工后的支撑部件27的形状测定变得容易进行,所以实现了部件管理的烦杂性的缓和。
此外,所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下面的方式。
变形例1
第1实施方式的第1板状部73a、73b、73c、73d,以板面73S朝向光轴52L侧的方式突出而相对于铅垂面Sv倾斜,但也可以形成为,通过向其他方向突出而相对于铅垂面Sv倾斜。
图7是示意地表示变形例1的支撑部件17的俯视图。
支撑部件17如图7所示,具备从主体部171的四角突出的第1板状部173a、173b、173c、173d。而且,第1板状部173a、173b、173c、173d形成为,以使得板面73S朝向主体部171的面外方向的方式突出,相对于铅垂面Sv具有倾斜角θ1。
而且,第1板状部173a、173b、173c、173d形成为,如图7所示,位于一方的对角的第1板状部173a、173c沿着第1方向8A,位于另一方的对角的1板状部173b、173d沿着与第1方向8A相交叉的第2方向8B。也就是说,第1板状部173a、173b、173c、173d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板状部73同样地,相对于位置相邻的第1板状部173,相互的沿着板面173S的方向相交叉。
另外,第1板状部173a、173b、173c、173d,如果形成为倾斜角θ1成为20°~70°的范围,则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光轴52L和/或铅垂面Sv对称,也可以形成为非对称。
变形例2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由4个板状部支撑保持部6,但也可以构成为由4个以外、例如3个板状部支撑保持部6。
图8是示意地表示变形例2的支撑部件47的俯视图。
支撑部件47如图8所示构成为,由2个第1板状部472a、472b以及1个第2板状部473支撑保持部6。
第1板状部472a、472b从主体部471上端的左右端部分别突出。第1板状部472a、472b形成为,相对于铅垂面Sv具有倾斜角θ3,位于柔性印刷基板52F的外侧。
第2板状部473形成为,从主体部471下端部的中央突出,沿着与铅垂面Sv正交的方向。
这样,在由3个板状部支撑保持部6的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在柔性印刷基板52F突出的一侧配置2个板状部,能够既使柔性印刷基板52F的形状简单化,又平衡良好地支撑保持部6。
变形例3
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具有光学补偿元件,但也可以是不具备光学补偿元件的结构。另外,光学装置不限于光学补偿元件而可以构成为具备相位差板等其他光学元件。
另外,所述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具备光透射基板55,但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光透射基板55。
所述实施方式的支撑部件7、17、27、47由金属板材形成,但也可以用模具对熔融的金属进行成形而形成。
变形例4
所述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作为光调制装置使用透射型的液晶光阀52,但也可以是利用了反射型液晶光阀的投影机。
变形例5
光源311不限于放电型的灯,也可以由其他方式的灯和/或发光二极管等固体光源构成。
Claims (6)
1.一种投影机,具备:
按每种色光对多种色光进行调制的多个光调制装置;
对通过所述多个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色光进行合成的色合成光学装置;
对通过所述色合成光学装置合成后的光进行投影的投影透镜;
对所述光调制装置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以及
支撑部件,其具备主体部和第1板状部,所述主体部被支撑于所述色合成光学装置,所述第1板状部从所述主体部突出并支撑所述保持部,
所述投影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状部相对于包含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光轴的铅垂面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状部夹着所述铅垂面位于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状部,从沿所述光轴的方向观察在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外侧配置有多个,形成为,相对于位置相邻的所述第1板状部,相互的沿板面的方向相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状部,从沿所述光轴的方向观察在所述光调制装置的外侧配置有多个,形成为,相对于位置相邻的所述第1板状部,相互的沿板面的方向相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状部形成为,以所述光轴为中心180°旋转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进一步具有第2板状部,所述第2板状部沿着沿所述铅垂面的方向和相对于所述铅垂面正交的方向的至少任意一方的方向,对所述保持部进行支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145376A JP5790206B2 (ja) | 2011-06-30 | 2011-06-30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145376/2011 | 2011-06-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854716A CN102854716A (zh) | 2013-01-02 |
CN102854716B true CN102854716B (zh) | 2014-10-15 |
Family
ID=47390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225334.XA Active CN102854716B (zh) | 2011-06-30 | 2012-06-29 | 投影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18755B2 (zh) |
JP (1) | JP5790206B2 (zh) |
CN (1) | CN1028547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003365B2 (ja) * | 2012-08-06 | 2016-10-0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および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6299306B2 (ja) * | 2014-03-19 | 2018-03-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6492701B2 (ja) * | 2015-01-30 | 2019-04-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6012135A (ja) * | 2015-08-03 | 2016-01-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2017134122A (ja) * | 2016-01-25 | 2017-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生成装置及び画像投影装置 |
JP6733378B2 (ja) * | 2016-07-14 | 2020-07-29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JP7211170B2 (ja) * | 2019-03-08 | 2023-01-2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表示モジュー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88818A (en) * | 1991-02-22 | 1999-11-2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type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
WO2004012007A1 (ja) * | 2002-07-31 | 2004-02-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プリズム構造体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WO2004059382A1 (ja) * | 2002-12-24 | 2004-07-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光変調装置保持体、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WO2004099871A1 (ja) * | 2003-05-12 | 2004-11-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CN1573516A (zh) * | 2003-05-28 | 2005-02-0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固定板、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JP2009210779A (ja) * | 2008-03-04 | 2009-09-17 | Seiko Epson Corp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622826B2 (ja) * | 2005-11-25 | 2011-02-0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5194498B2 (ja) * | 2007-03-14 | 2013-05-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JP4404113B2 (ja) * | 2007-08-06 | 2010-01-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補償素子調整機構及びプロジェクタ |
-
2011
- 2011-06-30 JP JP2011145376A patent/JP5790206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06-26 US US13/533,350 patent/US9618755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6-29 CN CN201210225334.XA patent/CN10285471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988818A (en) * | 1991-02-22 | 1999-11-2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rojection type liquid crystal projector |
WO2004012007A1 (ja) * | 2002-07-31 | 2004-02-0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プリズム構造体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WO2004059382A1 (ja) * | 2002-12-24 | 2004-07-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光変調装置保持体、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WO2004099871A1 (ja) * | 2003-05-12 | 2004-11-1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CN1573516A (zh) * | 2003-05-28 | 2005-02-02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固定板、光学装置和投影机 |
JP2009210779A (ja) * | 2008-03-04 | 2009-09-17 | Seiko Epson Corp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30002971A1 (en) | 2013-01-03 |
JP5790206B2 (ja) | 2015-10-07 |
JP2013011791A (ja) | 2013-01-17 |
CN102854716A (zh) | 2013-01-02 |
US9618755B2 (en) | 2017-04-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54716B (zh) | 投影机 | |
JP6733378B2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
CN100523992C (zh) | 光学装置及投影机 | |
CN103576429B (zh) | 光学装置、投影仪以及光学装置的制造方法 | |
KR101133134B1 (ko) | 광축 정렬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마이크로 프로젝터 | |
JP2004530168A (ja) | 投影システム用光学装置 | |
CN112415840B (zh) | 投影仪 | |
JP2013068774A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投影装置 | |
JP2018017963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5849589B2 (ja) | 反射型偏光板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光学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
CN102338976B (zh) | 投影机 | |
JP2002244214A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JP2016012135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TWI337293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a projector using the same | |
JP3367491B2 (ja) | 電気光学装置取り付け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ジェクタ | |
JP5793999B2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6885034B2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2001154272A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JP2018017961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5175458B2 (ja) | 液晶パネルユニット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 |
JP6507805B2 (ja) | 電気光学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2009151170A (ja) | 光学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 | |
JP5617439B2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
JP2011164147A (ja) |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11197209A (ja) | プロジェクタ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