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780104A -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0104A
CN102780104A CN2012101428031A CN201210142803A CN102780104A CN 102780104 A CN102780104 A CN 102780104A CN 2012101428031 A CN2012101428031 A CN 2012101428031A CN 201210142803 A CN201210142803 A CN 201210142803A CN 102780104 A CN102780104 A CN 102780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t conductor
movable member
pressed
restricting member
f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428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0104B (zh
Inventor
须永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80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1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01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1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1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indicating correct or full eng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可靠地判断扁平导体的不完全插入并能防止在不完全插入位置上与连接器连接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可动构件和限制构件,可动构件能在使接纳部开放而使扁平导体能朝正规位置插入的开位置与将插入后的扁平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按压的闭位置之间运动,限制构件在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导体的插入,在扁平导体位于尚未到达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限制构件被外壳支承成该限制构件自身作为整体能在与可动构件的开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可动构件的闭位置对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限制构件具有被压部和抵接部,被压部被可动构件按压,抵接部在该限制构件通过被压部而被可动构件按压从而向第二位置移动的中途位置与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抵接。

Description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曾提出了以下的技术方案:在将扁平电缆等扁平导体插入电连接器来连接该连接器之际,在该扁平导体位于未被插入至规定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防止不确认这一点就误认为扁平导体位于正规位置而欲将该扁平导体与端子连接的情况。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形成在用开口来接纳扁平导体的外壳的两个侧壁上的贯穿孔内,设置被所插入的扁平导体的前端按压而绕销旋转的检测片。该检测片在被扁平导体按压之前,一端侧进入上述外壳的上述开口,另一端侧从外壳的外侧面突出。在扁平导体被插入至正规位置时,上述检测片因其一端侧被扁平导体的前端以及侧缘按压而绕销旋转,不仅是该一端侧,另一端侧也被收容在上述贯穿孔内而不再突出。这样,防止扁平导体拔出的保持件便能以在外壳的外侧面上滑移的方式进行安装。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扁平导体未被插入至正规位置时,上述检测片的旋转量变得不充分,尽管该检测片的一端侧与扁平导体的前端抵接而倾斜,但该检测片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都会从上述贯穿孔突出。由于一端侧与扁平导体的前端抵接,因此即使欲在此状态下安装保持件,该保持件也会因检测片的突出的另一端侧成为障碍而无法滑移至安装位置,从而可得知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操作者可再次尝试插入扁平导体。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9-213416
不过,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在将扁平导体插入外壳的开口时,检测片被该扁平导体的前端按压,因此,扁平导体在插入过程中与检测片抵接时会从该检测片受到反作用力,操作者有时会因感觉到该反作用力而误以为扁平导体到达了正规的插入位置,这会导致不完全插入。
另外,按压上述检测片的扁平导体极薄,刚性较低,容易因来自检测片的反作用力和插入时的操作而发生挠曲。若该扁平导体发生挠曲,则扁平导体可能会无法充分地按压检测片或者脱离检测片而在未按压检测片的情况下被插入。此时,检测片会保持其一端进入外壳的开口而另一端从外壳外侧面突出的状态,从外观来看会判断为处于无法安装保持件的状态。另一方面,若不顾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而将保持件用力压入,则检测片会使柔软的扁平导体一边变形一边旋转,可能无法安装保持件。这样,在专利文献1中,检测片位于不稳定的位置,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判断和防止无法可靠地进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能在几乎没有阻力的情况下,即在不受到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将扁平导体插入至正规位置,能可靠地判断处于不完全插入位置这一点,能防止在不完全插入位置上与连接器连接。
本发明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形成有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部;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在维持金属板的平坦板面的情况下制成,将与上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在外壳内,并具有用于与向前方插入外壳的接纳部内的扁平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在使上述接纳部开放而使扁平导体能向正规位置插入的开位置与将插入后的扁平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按压的闭位置之间运动;以及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上述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导体朝正规位置插入,并且在该扁平导体位于尚未到达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
在上述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其特征在于,在本发明中,限制构件被外壳支承成:该限制构件自身作为整体能以旋转、并进以及两者组合中的任一种方式,在与可动构件的开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可动构件的闭位置对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上述限制构件具有被压部和抵接部,上述被压部被可动构件按压,上述抵接部在上述限制构件通过上述被压部而被可动构件按压从而向第二位置移动的中途位置与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抵接,对于对通过该抵接部处的该抵接而停留在上述中途位置的上述限制构件的被压部进行按压的可动构件,上述限制构件限制该可动构件向闭位置移动。
根据这样的结构的本发明,在扁平导体朝外壳的接纳部插入前,即在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不仅可动构件不处在扁平导体的插入路径中,限制构件也不处在扁平导体的插入路径中,从而允许该扁平导体的插入。在上述状态下,在扁平导体被插入至正规位置后,对可动构件进行操作而使其从开位置朝闭位置移动。可动构件对位于第一位置的限制构件的被压部,通过与其对应的部位来按压被压部。由此,限制构件朝第二位置移动。此时,该限制构件的抵接部不会与扁平导体发生干扰。
其次,在位于扁平导体的插入尚未达到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若操作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操作可动构件并欲使其向闭位置移动,则该可动构件会按压限制构件的被压部而欲使该限制构件向第二位置移动,但该可动构件的抵接部会与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抵接,使限制构件停留在中途位置。其结果是,按压该限制构件的被压部的可动构件也无法进一步移动。操作者可目视该可动构件的位置并感受可动构件的反作用力来认识到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并再次尝试插入扁平导体。可动构件由刚性比扁平导体的刚性高出很多的限制构件来限制移动,因此,与以往受扁平导体限制的情况相比,限制可靠地稳定化。
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以下结构:限制构件具有轴部和叶片部,上述轴部具有沿扁平导体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轴线并能绕该轴线旋转,上述叶片部在上述轴部的周向的一部分从该轴部沿半径方向突出,轴部具有周向上的台阶状部,该台阶状部形成被旋转过程中的可动构件按压的被压部,上述叶片部利用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的面相对的该叶片部的面来形成抵接部。
在这样的形态的限制构件中,形成有抵接部的叶片部从轴部沿半径方向突出,使得从轴线到抵接部为止的距离比从轴线到被压部为止的距离长,其之比变大,因此,在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时,对于抵接部与扁平导体抵接而受到反作用力的限制构件,若可动构件要通过该限制构件的被压部进行按压而使其进一步绕上述轴线旋转,则可动构件必须对被压部施加通过上述抵接部而从扁平导体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上述距离之比的倍数的按压力。换言之,可动构件会从上述被压部受到通过上述抵接部而从扁平导体受到的反作用力的上述比的倍数的力。这样,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的进一步旋转能被可靠地限制。在这样的形态中,可动构件的旋转轴线与限制构件的轴线处于正交的关系,构件和构件的移动方向被变换,因此,可使外壳内的结构设计具有自由度。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以下结构:限制构件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该扁平导体的侧方,并具有旋转板部和第一突部,上述旋转板部具有沿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并能绕该轴线旋转,上述第一突部在与该轴线在半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从旋转板部的一个面沿轴线方向突出,该第一突部形成被旋转过程中的可动构件按压的被压部,并且,限制构件具有第二突部,该第二突部与上述第一突部在周向上位置不同,且该第二突部在与轴线在半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从上述旋转板部的另一个面沿轴线方向突出,该第二突部形成抵接部。
在这样的形态中,针对从轴线到被压部为止的距离和从轴线到抵接部为止的距离,通过适当设定第一突部和第二突部的突出量,与上述形态的情况一样,在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时,能可靠地限制可动构件向闭位置移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以下结构:限制构件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该扁平导体的侧方,并形成为通过被压部而被可动构件按压、从而在上述宽度方向上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而进入扁平导体的卡定凹部内的直动构件,在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时,该限制构件的形成在第二位置侧部分上的抵接部与扁平导体的卡定凹部以外的侧缘抵接而停留在中途位置,第一位置侧部分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
在这样的形态中,通过可动构件向闭位置移动,上述限制构件通过形成在第一位置侧部分上的被压部而被可动构件按压,从而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向第二位置移动(直线运动)。在扁平导体被插入至正规位置时,限制构件的形成在其第二位置侧部上的抵接部进入扁平导体的卡定凹部内,第一位置侧部允许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但是,在位于扁平导体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该扁平导体的卡定凹部比限制构件的上述抵接部靠近插入方向跟前位置,抵接部会与扁平导体的卡定凹部前方的侧缘抵接,使限制构件无法到达第二位置而停留在中途位置。因此,该限制构件的第一位置侧部分会阻止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限制可动构件。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采用以下结构:相对于形成在扁平导体的侧缘上的缺口状或窗形的卡定凹部,限制构件具有卡定部,在上述扁平导体被插入至正规位置时,上述限制构件移动至第二位置而该卡定部进入上述卡定凹部,该卡定部在扁平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上述卡定凹部卡定。
通过形成这样的形态,限制构件不仅能可靠地识别扁平导体的不完全插入位置并阻止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而且,在扁平导体被插入正规位置时,能防止扁平导体的意外拔出。
本发明可采用以下结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形成有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部;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排列保持在外壳内,并具有用于与扁平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在使上述接纳部开放而使扁平导体能向正规位置插入的开位置与将插入后的扁平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按压的闭位置之间运动;以及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上述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导体朝正规位置插入,并且在该扁平导体位于尚未到达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其特征在于,限制构件是与外壳分体的构件,该限制构件整体被外壳或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支承成能移动,限制构件具有被上述可动构件按压的被压部和能出入上述接纳部的抵接部,随着上述可动构件从开位置朝闭位置运动,被压部被该可动构件按压,上述抵接部朝上述接纳部突出。
另外,本发明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该外壳形成有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部;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排列保持在外壳内,并具有用于与扁平导体接触的接触部;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在使上述接纳部开放而使扁平导体能向正规位置插入的开位置与将插入后的扁平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按压的闭位置之间运动;以及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上述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导体朝正规位置插入,并且在该扁平导体位于尚未到达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其特征在于,限制构件是与外壳分体的构件,该限制构件整体被外壳或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支承成能移动,限制构件具有在可动构件从闭位置返回开位置的过程中被可动构件按压的复原用被压部,并通过该复原用被压部被按压而朝第一位置移动。
通过这样构成,在因需要而将扁平导体拔出时,将可动构件向开位置操作,该可动构件就能按压限制构件的复原用被压部而使该限制构件可靠地返回第一位置,以便进行接着进行的扁平导体的插入。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为可靠地发现并防止扁平导体的不完全插入而在可动构件与扁平导体之间设置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被朝向闭位置运动的可动构件按压,该限制构件自身作为整体进行移动,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抵接而停留在中途位置,该限制构件限制可动构件的移动,因此,能利用刚性比扁平导体及其它具有弹性的构件高的限制构件可靠地限制可动构件,能可靠而稳定地发现并防止扁平导体的不完全插入。
附图说明
图1是以未插入扁平导体的状态来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可动构件在图1(A)中处于开位置,在图1(B)中处于闭位置。
图2表示图1的连接器所使用的限制构件,图2(A)是将图1(A)的该部分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2(B)是仅表示限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3表示位于开位置时的可动构件与位于第一位置时的限制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图3(A)是立体图,图3(B)是局部剖切主视图,图3(C)是局部剖切侧视图。
图4表示向闭位置的移动开始后的可动构件与向第二位置的移动开始后的限制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A)是立体图,图4(B)是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5表示可动构件到达闭位置时的、扁平导体与在第二位置上的限制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图5(A)是立体图,图5(B)是局部剖切主视图,图5(C)是在省略可动构件的图示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6的限制构件的立体图,图7(A)仅表示限制构件,图7(B)表示位于第一位置时的限制构件和正规位置的扁平导体,图7(C)表示位于第二位置时的限制构件和正规位置的扁平导体,图7(D)表示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和中途位置的限制构件。
图8是表示作为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限制构件和扁平导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A)表示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的情况,图1(B)表示可动构件位于闭位置时的情况。
在图1中,连接器1具有:用电绝缘材料制成的外壳10;被该外壳10保持的端子20和固定配件30;用电绝缘材料制成且相对于外壳10可动的可动构件40;以及用电绝缘材料制成且被外壳10支承成能移动的限制构件50。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该限制构件50自身以及与其卡合的可动构件40。
外壳10和可动构件40在该可动构件40位于闭位置时如图1(B)所示,呈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即横向(以下称作“宽度方向”或“横向”)上细长的大致长方体的外形,在可动构件40位于开位置时像图1(A)那样,呈该可动构件40相对于外壳10竖起的形状。
上述外壳10形成有接纳部11A,以便接纳从正面侧(前方)朝箭头A方向插入的扁平导体F,上述外壳10具有朝向前方的水平部11和从该水平部11的后部竖起的后壁部12,使得外壳10的侧面呈大致L字形。由图1(B)也可知,水平部11上方的到后壁部12的高度位置为止的空间用于收纳上述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上述接纳部11A形成为从上述水平部11的上表面朝外壳10内侧的后方延伸的空间。
上述外壳10在除其宽度方向两端区域的范围内,在上述宽度方向上排列形成有在上述水平部11的上表面开口的狭缝状的多个端子保持槽13,由该端子保持槽13来保持端子20。另外,外壳10在其两端部形成有配件保持槽14,在此处保持固定配件30。
另外,上述外壳10在其宽度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的外侧与上述配件保持槽14之间的部分形成有限制构件支承面15,该限制构件支承面15具有将沿扁平导体F的插入方向即箭头A延伸的轴线作为中心线的圆筒状内表面的部分。该限制构件支承面15左右对称地形成于宽度方向的两个位置,在此处将限制构件50支承成能绕上述轴线自由地往复旋转。
被外壳10的端子保持槽13保持的端子20通过在原样维持金属板的平坦板面的状态下进行冲裁等而成形,并通过在槽宽相当于该端子20板厚的上述端子保持槽13内压入该端子20的一部分而得到保持。该端子20在具有挠曲弹性的弹性臂部(未图示)形成有突起形状的接触部21,该接触部21从上述外壳10的水平部11的上表面朝上方突出。另外,该端子20设有从外壳10的后方伸出的连接部(未图示),该连接部与配置连接器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对应电路部锡焊连接。
被形成在上述端子20排列范围的两个外侧的配件保持槽14保持的固定配件30也与端子20一样,通过在原样维持金属板的平坦板面的状态下进行冲裁等而成形,该固定配件30被压入上述配件保持槽14。在该固定配件30上,固定部31以面向外壳10的水平部11的缺口侧面部的方式伸出,该固定部31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锡焊固定。该固定配件30在上述固定部31的后方以从外壳10的水平部11朝上方突出的方式具有支承部32,由该支承部32将可动构件40支承成该可动构件40的侧端壁部41能自由地往复旋转。如下文所述,可动构件40也被端子20支承成能自由地往复旋转。
被上述固定配件30的支承部32支承成能自由旋转的可动构件40受到旋转操作,从而在图1(A)所示的竖起的竖立姿势的开位置与图1(B)所示的沿着水平部11的横躺姿势的闭位置之间往复。如图1(A)所示,该可动构件40在外壳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与端子20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允许该端子20的支承臂部(未图示)进入的槽部42,以将该槽部42的相对内表面彼此连接的方式设置的岛状的轴部(未图示)由形成于上述端子20的支承臂部的凹部支承成能自由地旋转。该槽部42在图1(A)中形成于可动构件40的下部,该可动构件40的竖起的上部被用作旋转用的操作部43。该可动构件40在与操作部43相反的一侧的下部具有加压部40A,该加压部40A在闭位置从上方按压扁平导体F。
在上述可动构件40上设有与将在后面详细说明的限制构件50互动的按压部44。如图2(A)所示,该按压部44以一部分从侧端壁部41朝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在位于开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侧端壁部41的内侧下部。如从内侧观察该按压部44的图3(C)以及从略内侧位置观察正面(前表面)的图3(A)所示,该按压部44具有:以将可动构件40的转轴作为中心的四分之一圆弧状的外形形成于前部侧的前部按压部45;以及形成于后部侧的后部按压部46。上述按压部44相对于呈前后延伸的轴体状的后述限制构件50在宽度方向上位于侧方,彼此形成互动。前部按压部45通过局部地切除上述按压部44的内侧面处的前部上方缘部而形成下表面和台阶状的上表面。如图3(B)、图3(C)所示,前部按压部45的下表面在位于开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下端面处呈平坦面,形成按压限制构件50的对应被压部的前部按压面45A。可动构件40的旋转中心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上述按压部44的中间部。上述前部按压部45的上表面利用如上所述将该前部按压部45的前部上方缘部局部地切除而形成的前端侧水平面45B-1和从该前端侧水平面45B-1朝上方延伸的圆弧状面45B-2,在前端侧水平面45B-1和圆弧状面45B-2的上方形成圆弧状的接纳空间45B。在该前部按压部45的后方,在比可动构件40的旋转中心靠后方的位置设有后部按压部46。该后部按压部46是将可动构件40的后端侧朝下方延长而形成的,下端面具有作为与上述前部按压面45A齐平的面的后部按压面46A。该后部按压面46A比前部按压面45A靠端子排列侧,到达比限制构件50的转轴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2(A)所示,限制构件50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轴线,并以能绕该轴线旋转的方式被外壳10的限制构件支承面15支承,如将该限制构件50自身从外壳中取出进行表示的图2(B)所示,限制构件50具有轴部51和从该轴部51沿半径方向突出的叶片部52。该限制构件50被前后对称地制成,在轴部51的前后端形成有呈圆周外表面的被支承部51A,在前后的被支承部51A之间,该限制构件50的周向的一部分被切除。通过该切除,形成了轴向凹部53和切线方向凹部54,其中,上述轴向凹部53形成沿限制构件50的轴线方向延伸并跨周向的一部分范围的切除空间,上述切线方向凹部54形成从上述轴向凹部53在轴线方向上的中间部范围内沿切线方向延伸的切除空间。上述叶片部52的一个面从形成上述切线方向凹部54的面沿大致切线方向伸出。在上述轴向凹部53在远离叶片部52的一侧形成的半径方向的面中、特别是其前部形成了被压部53A。与此相对,在上述切线方向凹部54所形成的面中、特别是其后部形成了复原用被压部54A。由从该切线方向凹部54的面伸出的面构成周向上的一端面的叶片部52形成了在周向上约90°的范围内沿半径方向突出的扇状突部。该叶片部52的与上述切线方向凹部54的面相连的面具有在半径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形成台阶状的两个面,形成了与切线方向凹部54齐平的面52A,半径方向外侧的面比该面52A低一级,在与水平部11齐平的面上形成了能与扁平导体的下表面抵接的抵接部52B。也如图3(B)所示,上述抵接部52B的面起到扁平导体插入时的导向部的作用,上述抵接部52B的面与上述面52A之间的台阶部位于与外壳的接纳部的宽度方向内壁相同的位置,起到限制扁平导体的侧缘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的作用。另外,叶片部52的后端面形成了与扁平导体的卡定凹部卡定的卡定部52C。另外,上述限制构件50在其轴线方向前后端面上,在两个大致半圆状的突部之间形成有被旋转用槽部55。
如下面所说明的那样,这样的限制构件50基于与外壳10以及可动构件40之间的位置关系而得到支承,进行互动。
如上所述,限制构件50通过其前后端的被支承部51A的外周面而被外壳10的限制构件支承面15支承成能绕该限制构件50的轴线自由地往复旋转。
这样由外壳10支承的限制构件50如图2(A)、图3(A)~图3(C)所示,该限制构件50的被压部53A的面与位于开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构成前部按压部45下端面的前部按压面45A面接触或靠近地相对。另外,限制构件50的复原用被压部54A的面与位于开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后部按压面46A面接触或靠近地相对。
另外,在前后方向上,上述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在与被插入至正规位置时的扁平导体F的缺口状卡定凹部F1对应的位置上位于该卡定凹部F1的侧方位置,在上下方向上,该叶片部52的抵接部52B位于该扁平导体F的下表面的下方。
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按照下面的要领进行使用。
(1)首先,将连接器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规定位置,将该连接器的端子20通过其连接部而与对应电路部锡焊连接,并将固定配件30通过其固定部31而与对应固定部锡焊固定。
(2)在朝该连接器连接扁平导体F时,使可动构件40处于图1(A)、图2(A)、图3(A)、图3(C)所示的开位置,使其成为竖起状态。在可动构件40位于开位置的状态下,限制构件50的复原用被压部54A的面被上述可动构件40的后部按压部46的后部按压面46A朝下方按压,限制构件50位于如图2(B)所示的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第一位置,形成在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上的抵接部52B位于扁平导体F的插入位置的下方。相对于第一位置处的上述限制构件50,如图3(C)所示,上述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的前部按压面45A与该限制构件50的被压部53A的面形成面接触或靠近地相对。
(3)在可动构件40位于开位置而且限制构件50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在将扁平导体F朝外壳10的接纳部插入时,对该插入而言不存在任何障碍物,从而能没有困难地朝上述接纳部插入扁平导体F。当认为该扁平导体F被插入至正规位置时,操作可动构件40向闭位置旋转。在上述正规位置,上述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与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对应的位置。在使可动构件40向闭位置旋转时,该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将限制构件50的被压部53A朝下方按压。由于该被压部53A与限制构件50的轴线在半径方向上隔开距离,因此,通过被压部53A而被朝下方按压的限制构件50绕上述轴线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经由图4(A)、图4(B)的状态旋转至图5(A)、图5(B)、图5(C)(其中,图5(C)中省略了可动构件40)的状态。另外,图4(B)表示在前后方向上上述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跟前的被压部53A处的位置,图5(B)表示叶片部52处的截面。该旋转持续到上述前部按压部45充分地向下方移动而脱离被压部53A为止,并通过脱离而停止。与该停止位置对应的限制构件50的位置是该限制构件50的第二位置。在上述限制构件50旋转到第二位置时,若扁平导体F与操作者的感觉相同而实际被插入至正规位置,则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会从下方进入处于正规位置的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该第二位置处的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在前后方向上与正规位置的上述扁平导体F处于在该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的缘部发生干扰的位置关系。因此,即使扁平导体F欲拔出,也会与上述叶片部52的后端面即卡定部52C卡定而使拔出被阻止。另外,扁平导体F在端子20的排列范围内被处于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的加压部40A向下方按压,因此,欲拔出的扁平导体F也无法在两个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彼此间的范围内挠曲,卡定凹部F1与叶片部52的卡定部之间的卡定被原样维持的扁平导体F与端子20保持规定的连接状态。
(4)其次,在扁平导体F与操作者的感觉不同而位于实际没有到达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即在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只被插入至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跟前的位置时,在扁平导体F的插入方向上,上述卡定凹部F1前方的前端部F2位于与上述叶片部52对应的位置,若操作者误以为扁平导体F位于正规位置而将可动构件40向闭位置转动,则形成在叶片部52上的抵接部52B会在脱离扁平导体F的上述卡定凹部F1的位置与该扁平导体F的上述前端部F2的下表面抵接,使扁平导体F在抵接部52B与加压部40A的下部之间成为剪切状态,抵接部52B无法进一步向上方移动,限制构件50停留在中途位置而无法到达第二位置。因此,将限制构件50的被压部53A向下方按压的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无法进一步下降,可动构件40无法到达闭位置。操作者通过目视来把握该可动构件40的位置,得知扁平导体F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而重新进行扁平导体F的插入。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构件50从其轴线到抵接部52B为止的距离L2比从其轴线到被压部53A为止的距离L1大(参照图3(B)),因此,可动构件40要克服抵接部52B从扁平导体F受到的力将被压部53A向下方按压而使该限制构件50旋转是极为困难的。
(5)其次,在想要拔出已被插入的扁平导体F时,使可动构件40返回开位置。像图5(C)那样,在扁平导体F被插入至正规位置、限制构件50的叶片部52位于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内时,可动构件40位于闭位置,将限制构件50的被压部53A向下方按压的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脱离被压部53A而位于图5(B)所示的最低位置。
在此状态下使可动构件40向开位置转动时,图5(B)中的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上升,通过其上表面缘部而将限制构件50的轴向凹部53的上侧内表面抬起,从而使图5(B)的限制构件50以向第一位置返回的方式朝顺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在前部按压部45上升而脱离上述轴向凹部53时,虽然该前部按压部45已经无法使限制构件50旋转,但通过可动构件40朝开位置旋转,图3(C)所示的后部按压部46会将限制构件50的复原用被压部54A朝下方按压,因此,限制构件50会绕其轴线进一步旋转而完全复原到图3(C)的第一位置。此时,可动构件40也回到开位置。
接着,根据图6和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图1至图5的前一实施方式中的限制构件50能绕沿着扁平导体的插抜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而在图6和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限制构件能绕沿着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X(参照图7)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限制构件60具有:将沿上述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X作为中心线的圆板状的旋转板部61;以及在该旋转板部61的两侧面上在外周部的周向上的不同位置沿轴线X方向突出的第一突部62和第二突部63。在图7(A)所示的例子中,第一突部62和第二突部63在上述轴线X下方的部分相对于该轴线X位于半径方向上的相反侧,在周向上分别形成为呈具有规定角度范围的圆筒壁的一部分的形状,且均在周向的两端具有平坦面。该限制构件60如图7(B)和图7(C)所示,在被插入至正规位置的扁平导体F的侧方位置,旋转板部61通过其外周面而如图6所示被外壳10'支承成能自由旋转,处于在绕轴线X旋转时第二突部63能进入上述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内的位置关系。第一突部62在其上侧的侧端面形成被上述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面45'A按压的被压部62A,第二突部63在其上侧的侧端面形成能与扁平导体F的下表面抵接的抵接部63A。
在具有上述限制构件60的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限制构件60通过上述旋转板部61的外周面而以能绕轴线X旋转的方式被外壳10'的限制构件支承面15'支承。限制构件60通过上述第一突部62的被压部62A被从开位置朝向闭位置运动的上述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朝下方按压而绕轴线X旋转,使上述第二突部63的抵接部63A的位置上升。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扁平导体F被插入至正规位置时,上述第一突部62的被压部62A会被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朝下方按压,结果使上述第二突部63朝上方移动,此时,如上所述,从图7(B)变为图7(C)的状态,上述第二突部63进入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内。因此,位于正规位置的扁平导体F的不慎拔出被阻止。这样,第二突部63的外周面63B形成阻止扁平导体F拔出的卡定部。
接着,在扁平导体F不位于正规位置而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时,上升的第二突部63的上侧端面即抵接部63A会像图7(D)那样与扁平导体F的下表面抵接,由此,限制构件60的进一步旋转会被阻止,可动构件40'也无法朝闭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从轴线X到第二突部63为止的距离设定得比从轴线X到第一突部62为止的距离大,与前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能更可靠地阻止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
在使相对于正规位置的扁平导体F转动至闭位置的可动构件40'返回开位置时,或者在使相对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F转动至朝向闭位置运动的中途位置的可动构件40'返回开位置时,在闭位置上于转动中心后方处于水平状态的该可动构件40'的平坦的后部按压部46'朝向开位置绕上述转动中心转动,从而向前方移动到图6所示的开位置,结果,形成在限制构件60的第一突部62上且相对于被压部62A在周向上位于相反一侧的第二被压部62B(参照图7(B)、图7(C))被上述后部按压部46'按压,上述限制构件60朝上述被压部62A上升的方向旋转。因此,通过该旋转,第二突部63的抵接面63A下降。这样,限制构件60返回当初的位置,扁平导体F能容易地拔出。
在图8所示的又一实施方式中,特征在于限制构件70不是绕其轴线旋转的旋转构件而是形成为作直线运动的直动构件这点。
在图8的实施方式中,限制构件70整体为L字形构件,设置在扁平导体F的侧方。
该限制构件70具有沿扁平导体F的插抜方向延伸的纵向部71以及与该纵向部71垂直的沿扁平导体F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横向部72,并以能沿该宽度方向作直线运动的方式被外壳支承。横向部72的截面呈四边形,如图8中双点划线所示,横向部72形成为在沿宽度方向移动时能进入被插入至正规位置的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内的大小。限制构件70能在如图8中实线所示进入卡定凹部F1之前的第一位置与如双点划线所示进入卡定凹部F1后的第二位置之间直线运动。朝向扁平导体F侧缘的横向部72的前端面形成限制构件70的抵接部72A。
限制构件70在纵向部71的两侧上表面、从纵向部71朝横向部72过渡的过渡角部的外侧上表面分别具有斜面。形成于纵向部71且离开扁平导体F的斜面71A和上述过渡角部处的斜面73形成被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按压的被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斜面71A与斜面73不连续地相连,但也可以是曲面状地连续相连。另外,形成于纵向部71且靠近扁平导体F的斜面71B形成复原用按压部,该复原用按压部被相当于可动构件40的后部按压部的设在与前部按压部不同的位置上的另一按压部按压。
构成被压部的上述纵向部71的斜面71A以及过渡角部的斜面73形成于在朝向闭位置运动的上述可动构件40的前部按压部45下降时会被该前部按压部45的前部按压面45A向下方按压的位置。
随着下降的上述前部按压部45开始向下方按压斜面73,该前部按压部45的下降继续进行,按压部位转移到斜面71A。在上述斜面73以及斜面71A依次被上述前部按压部45朝下方按压时,在按压力的横向分力的作用下,第一位置的限制构件70向卡定凹部F1横向移动而进入上述卡定凹部F1内,来到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横向部72的后表面构成卡定部72B,在此处阻止扁平导体F的拔出。
作为复原用被压部的上述斜面71B在限制构件70位于第二位置时被可动构件40的上述另一按压部向下方按压,在该按压力的横向分力的作用下,上述横向部72从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出来而横向移动,限制构件70返回第一位置。
在上述图8的实施方式中,在扁平导体F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时,朝向第二位置运动的限制构件70的横向部72的抵接部72A会与扁平导体F的卡定凹部F1前方的侧缘抵接,该限制构件70在未到达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停留在中途位置。因此,由前部按压部45来按压作为上述被压部的斜面73或斜面71A的可动构件40无法进一步下降,无法到达闭位置。
在本发明中,图示的形态中扁平导体具有缺口状的卡定凹部,但即使卡定凹部形成为窗形,也能有效地应用本发明。另外,限制构件即使不是被外壳直接支承亦可,可由安装于外壳的构件来支承。
(符号说明)
10 外壳
20 端子
21 接触部
40 可动构件
50 限制构件
51 轴部
52 叶片部
52B 抵接部
52C 卡定部
53A 被压部
60 限制构件
61 旋转板部
62 第一突部
62A 被压部
63 第二突部
63A 抵接部
63B 卡定部
70 限制构件
71A 被压部
72A 抵接部
72B 卡定部
73 被压部
F 扁平导体
F1 卡定凹部

Claims (7)

1.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
外壳,该外壳形成有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部;
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在维持金属板的平坦板面的情况下制成,将与所述板面垂直的方向作为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在外壳内,并具有用于与向前方插入外壳的接纳部内的扁平导体接触的接触部;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在使所述接纳部开放而使扁平导体能向正规位置插入的开位置与将插入后的扁平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按压的闭位置之间运动;以及
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所述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导体朝正规位置插入,并且在该扁平导体位于尚未到达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
其特征在于,
限制构件被外壳支承成:该限制构件自身作为整体能以旋转、并进以及两者组合中的任一种方式,在与可动构件的开位置对应的第一位置和与可动构件的闭位置对应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限制构件具有被压部和抵接部,所述被压部被可动构件按压,所述抵接部在所述限制构件通过所述被压部而被可动构件按压从而向第二位置移动的中途位置与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抵接,对于对通过该抵接部处的该抵接而停留在所述中途位置的所述限制构件的被压部进行按压的可动构件,所述限制构件限制该可动构件向闭位置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限制构件具有轴部和叶片部,所述轴部具有沿扁平导体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轴线并能绕该轴线旋转,所述叶片部在所述轴部的周向的一部分从该轴部沿半径方向突出,轴部具有周向上的台阶状部,该台阶状部形成被旋转过程中的可动构件按压的被压部,所述叶片部利用与不完全插入位置的扁平导体的面相对的该叶片部的面来形成抵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限制构件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该扁平导体的侧方,并具有旋转板部和第一突部,所述旋转板部具有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并能绕该轴线旋转,所述第一突部在与该轴线在半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从旋转板部的一个面沿轴线方向突出,该第一突部形成被旋转过程中的可动构件按压的被压部,并且,限制构件具有第二突部,该第二突部与所述第一突部在周向上位置不同,且该第二突部在与轴线在半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从所述旋转板部的另一个面沿轴线方向突出,该第二突部形成抵接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限制构件在扁平导体的宽度方向上位于该扁平导体的侧方,并形成为通过被压部而被可动构件按压、从而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从第一位置朝第二位置移动而进入扁平导体的卡定凹部内的直动构件,在扁平导体位于不完全插入位置时,该限制构件的形成在第二位置侧部分上的抵接部与扁平导体的卡定凹部以外的侧缘抵接而停留在中途位置,第一位置侧部分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对于形成在扁平导体的侧缘上的缺口状或窗形的卡定凹部,限制构件具有卡定部,在所述扁平导体被插入至正规位置时,所述限制构件移动至第二位置而该卡定部进入所述卡定凹部,该卡定部在扁平导体的拔出方向上与所述卡定凹部卡定。
6.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
外壳,该外壳形成有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部;
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排列保持在外壳内,并具有用于与扁平导体接触的接触部;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在使所述接纳部开放而使扁平导体能向正规位置插入的开位置与将插入后的扁平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按压的闭位置之间运动;以及
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所述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导体朝正规位置插入,并且在该扁平导体位于尚未到达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
其特征在于,
限制构件是与外壳分体的构件,该限制构件整体被外壳或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支承成能移动,限制构件具有被所述可动构件按压的被压部和能出入所述接纳部的抵接部,随着所述可动构件从开位置朝闭位置运动,被压部被该可动构件按压,所述抵接部朝所述接纳部突出。
7.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
外壳,该外壳形成有接纳扁平导体的接纳部;
多个端子,该多个端子排列保持在外壳内,并具有用于与扁平导体接触的接触部;
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能在使所述接纳部开放而使扁平导体能向正规位置插入的开位置与将插入后的扁平导体朝端子的接触部按压的闭位置之间运动;以及
限制构件,该限制构件在所述可动构件位于开位置时允许扁平导体朝正规位置插入,并且在该扁平导体位于尚未到达正规位置的不完全插入位置时限制可动构件朝闭位置移动,
其特征在于,
限制构件是与外壳分体的构件,该限制构件整体被外壳或安装于该外壳的构件支承成能移动,限制构件具有在可动构件从闭位置返回开位置的过程中被可动构件按压的复原用被压部,并通过该复原用被压部被按压而朝第一位置移动。
CN201210142803.1A 2011-05-13 2012-05-09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Active CN1027801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8404 2011-05-13
JP2011108404A JP5285118B2 (ja) 2011-05-13 2011-05-13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0104A true CN102780104A (zh) 2012-11-14
CN102780104B CN102780104B (zh) 2015-04-01

Family

ID=47124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42803.1A Active CN102780104B (zh) 2011-05-13 2012-05-09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57617B2 (zh)
JP (1) JP5285118B2 (zh)
KR (1) KR101362569B1 (zh)
CN (1) CN102780104B (zh)
TW (1) TWI48112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70894A1 (en) * 2012-12-19 2014-06-19 Michael D. McCulley Twist Lock Connector Locking Mechanis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3416A (ja) * 1996-01-30 1997-08-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6089905A (en) * 1998-05-08 2000-07-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avoiding incomplete connection of a connection member
JP2011060459A (ja) * 2009-09-07 2011-03-24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25602B (en) * 1995-11-09 1998-01-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exible substrate
JP3964583B2 (ja) * 1999-10-26 2007-08-2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TW572397U (en) * 2003-04-30 2004-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576349B2 (ja) * 2006-03-24 2010-11-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179624B2 (ja) * 2006-07-18 2008-11-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514802B2 (ja) * 2008-02-05 2010-07-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WO2011024504A1 (ja) * 2009-08-25 2011-03-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データ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13416A (ja) * 1996-01-30 1997-08-1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6089905A (en) * 1998-05-08 2000-07-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avoiding incomplete connection of a connection member
JP2011060459A (ja) * 2009-09-07 2011-03-24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57617B2 (en) 2014-02-25
JP2012238553A (ja) 2012-12-06
TW201308786A (zh) 2013-02-16
CN102780104B (zh) 2015-04-01
KR101362569B1 (ko) 2014-02-13
KR20120127207A (ko) 2012-11-21
JP5285118B2 (ja) 2013-09-11
US20120289097A1 (en) 2012-11-15
TWI481126B (zh) 2015-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0473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375076B2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JP2004327321A (ja) コネクタ
JP5699029B2 (ja) コネクタ
US765486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776492B2 (ja)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JP5629530B2 (ja) コネクタ
JP2015015126A (ja)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CN112652902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JP3552192B2 (ja) コネクタロック構造
JP482328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173164A (ja) コネクタ
CN107181078A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JP2894591B2 (ja) 端子の構造
KR20130105529A (ko) 커넥터
JP4613747B2 (ja) コネクタ
JP7281089B2 (ja) コネクタ
CN102780104B (zh)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TWI707504B (zh) 端子以及連接器
US7052310B2 (en) Connector
JP7567561B2 (ja) コネクタ
JP3869631B2 (ja) 低挿入力コネクタ
JP4916845B2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
JP7315405B2 (ja) 平型導体用コネクタ
WO2020129563A1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