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2741A - 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该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该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42741A CN102642741A CN2012100275005A CN201210027500A CN102642741A CN 102642741 A CN102642741 A CN 102642741A CN 2012100275005 A CN2012100275005 A CN 2012100275005A CN 201210027500 A CN201210027500 A CN 201210027500A CN 102642741 A CN102642741 A CN 1026427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s
- processing
- sheet
- post
- stack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2805 post-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9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3/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the use
- A43B3/24—Collapsible or convertible
- A43B3/242—Collapsible or convertible characterised by the upp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2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contact with rotating friction members, e.g. rollers, brushes, or cylind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3/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the use
- A43B3/06—Shoes with flaps; Footwear with divided upper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3—FOOTWEAR
- A43B—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FOOTWEAR; PARTS OF FOOTWEAR
- A43B3/00—Footwear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the use
- A43B3/10—Low shoes, e.g. comprising only a front strap; Slippers
- A43B3/101—Slippers, e.g. flip-flops or thong sandals
- A43B3/102—Slippers, e.g. flip-flops or thong sandals leaving the heel of the foot bare
- A43B3/105—Slippers, e.g. flip-flops or thong sandals leaving the heel of the foot bar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layout of the toestra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34—Apparatus for squaring-up piled articles
- B65H31/36—Auxiliary devices for contacting each article with a front stop as it is pil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3/00—Forming counted batches in delivery pile or stream of articles
- B65H33/06—Forming counted batches in delivery pile or stream of articles by displacing articles to define batches
- B65H33/08—Displacing whole batches, e.g. forming stepped pi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9/00—Associating, collating, or gathering articles or webs
- B65H39/10—Associating articles from a single source, to form, e.g. a writing-pad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8—Devices for collating sheet copy material, e.g. sorters, control, copies in staples for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1—Features of transport path
- B65H2301/314—Closed loop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3—Forming a pile of a limited number of articles, e.g. buffering, forming bund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4—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 B65H2301/445—Moving, forwarding, guiding material stream of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 B65H2301/4452—Regulating space between separated art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30—Numbers, e.g. of windings or rot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3/00—Dynamic entities; Timing aspects
- B65H2513/40—Movement
- B65H2513/42—Route, path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22—Binder, e.g. glueing device
- G03G2215/00827—Stapl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Forming Counted Batche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对片材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该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包括:片材被堆积在其上的处理托盘;向处理托盘运送从送入口送入的片材的运送部;使片材避让以延迟片材到达处理托盘的时间的避让部;以及在份与份的分界点向排出托盘排出堆积于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排出机构,在一份中的、未堆积于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剩余数超过处理托盘的能够堆积的量的最大堆积张数时,排出机构分多次排出一份的片材束,而避免一份中的最后一页仅这一页被排出,并且避让部使片材束被排出后堆积于处理托盘上的第一页片材避让。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后处理装置的生产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片材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另外,本发明还涉及包括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有时在数码复合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上安装有后处理装置。后处理装置接收图像形成装置所排出的印刷完的片材(纸张),进行例如穿孔(打孔)处理、装订处理、分类(分类整理)处理。并且,有时为了对多张片材进行后处理,而在后处理装置内设有堆积多张片材的托盘。在此,有时当一份的张数(页数)超过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时,无法对一份的全部片材进行后处理,因此不能执行期望的后处理。
对于上述问题,已知即使一份中的片材的张数超过最大堆积张数也能够进行分类整理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例如,已知一种片材处理装置,该片材处理装置具有:积聚片材的积聚托盘;在片材到达该积聚托盘的过程中暂时积累片材的处理托盘;在该处理托盘上改变片材的宽度方向的积聚位置的转移设备;以及识别在处理托盘上积累的片材的积累量的容量识别设备,该片材处理装置按每一预定张数分类整理片材,在通过容量识别设备识别出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堆积量超过处理托盘的堆积限度量时,向积聚托盘排出已堆积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并在后续的片材达到预定张数之前使转移设备继续动作,使得之前排出的片材的位置与后续的片材的位置在处理托盘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根据这种结构,即使对处理托盘的超过堆积限度量的片材数,也想要执行分类整理处理的对策。
以往,为了从后处理装置排出片材束,有时减小图像形成装置的印刷速度(例如,与通常情况相比延迟供纸定时和图像形成开始定时)并增大纸间距。例如,在以往的片材处理装置中,为了进行片材束排出,在各份的分界点设置等待时间。并且,在以往的片材处理装置中,当一份的张数超过处理托盘的堆积限度量时,片材在处理托盘上堆积至堆积限度量的情况下,为了片材的陆续送出,有时暂时中断印刷。
如此,在以往的后处理装置中,使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印刷暂时停止后将片材束排出。换言之,比通常印刷时增大片材与片材的纸间距,从而争取了从处理托盘排出片材束的时间。
在此,在后处理装置中,为了不降低生产性(为了将纸间距维持在通常的间隔),有时设置使片材在积累于处理托盘上之前暂时避让以使片材延迟到达处理托盘的避让部。但是,在持续印刷多份时,如果使一份中的最后一页避让,则可能产生诸如最后一页与下一份的第一页重合、最后一页与下一份的第一页无时间差地被运送的问题。这样的话,无法按照每份排出(分类)片材束。
因此,在进行分类时,如果在最后一页的前页将片材束排出,则最后一页不能避让。因此,为了争取片材束的排出时间(为了使最后一页到达处理托盘延迟),需要最后一页的前页与最后一页之间的纸间距必须比通常情况宽。因此,即使设置避让部,也存在一份的张数超过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时生产性下降的问题。
上述的公知的片材处理装置不具有避让部。因此,上述的公知的片材处理装置与以仅最后一页将片材排出时生产性下降的问题无关。因此,在上述的公知的片材处理装置中,不能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是:即使一份的张数超过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也会避免以仅最后一页进行片材的排出,从而在不降低生产性的情况下从处理托盘中排出片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后处理装置是对片材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该后处理装置包括:处理托盘,片材被堆积在所述处理托盘上;运送部,所述运送部向所述处理托盘运送从送入口送入的片材;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将堆积于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以份与份的分界点排出到排出托盘,并在一份的、未堆积于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剩余数超过所述处理托盘的能够堆积的量的最大堆积张数时将一份片材束分多次排出,而避免一份中的最后一页仅这一页被排出;以及避让部,所述避让部在使片材避让以延迟片材到达所述处理托盘,之后向所述处理托盘送出片材,并且在一份中的、未堆积于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剩余数超过所述最大堆积张数时,使在片材束被排出后堆积于处理托盘上的第一页片材避让。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后处理装置,即使一份的张数超过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也不进行仅最后一页的片材排出。由此,能够提供无论一份中的张数如何都在不降低生产性的情况下从处理托盘中排出片材的后处理装置。
另外,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上述的后处理装置。
根据上述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即使一份的张数超过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也不进行仅最后一页的片材排出。由此,能够提供包括无论一份中的张数如何都在不降低生产性的情况下从处理托盘中排出片材的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数码复合机的一例的示意性的正视剖面图;
图2是示出后处理装置的一例的示意性的正视剖面图;
图3是示出数码复合机的硬件构成的一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操作面板上的分类设定画面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分类时的转移部的转移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后面的后处理装置中的片材束的排出的避让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中的片材束的排出的避让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中的片材束的排出的避让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中的分类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括后处理装置1的数码复合机100(相当于图像形成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构成、配置等各要素仅作为说明例,而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数码复合机100主体的概略构成)
首先,基于图1对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主体的概略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数码复合机100的一例的示意性的正视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在最上部设置有原稿运送装置2a。原稿运送装置2a将堆积在原稿载置托盘21上的原稿一张一张地连续地运送到图像读取部2b的读取位置。与位于最上面的原稿相接的原稿供应辊22和多个原稿运送辊对23将原稿运送至读取位置(运送读取用稿台玻璃24的上方的位置)。
另外,原稿运送装置2a通过设置在纸面里侧的支点(未图示)向上方抬起而被打开。例如,可将书籍等原稿放在图像读取部2b的上表面的载置读取用稿台玻璃25上。
图像读取部2b读取原稿并生成图像数据。并且,图像读取部2b的上表面设置有稿台玻璃。另外,图像读取部2b的内部设置有在水平方向(数码复合机100的左右方向)上移动的移动框(具有曝光灯、反射镜等)、透镜、图像传感器(例如,CCD 等的光学系统部件(均为图示)。例如,当读取由原稿运送装置2a运送的原稿时,移动框被固定在运送读取用稿台玻璃24的下方,并且原稿的反射光被引导到透镜、图像传感器。另外,当读取载置在载置读取用稿台玻璃25上的原稿时,移动框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且原稿的反射光被引导到透镜、图像传感器。
然后,图像读取部2b使用这些光学系统部件对接收原稿的反射光的图像传感器的各像素的输出值进行A/D变换,并生成图像数据。然后,数码复合机100能够基于所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印刷(复印功能)。
另外,在图1中如虚线所示,操作面板3设置在图像读取部2b的正面侧(数码复合机100的正面上方)。操作面板3作为用于进行复印等印刷的设定的输入部而发挥功能,并显示各种信息。操作面板3包括显示数码复合机100的状态和各种消息的液晶显示部31。液晶显示部31能够显示一个或多个用于进行功能的选择、设定和文字输入等的键。另外,触摸面板部32(例如,电阻膜方式)设置在液晶显示部31上。触摸面板部32用于检测在液晶显示部31上被压下的部分的位置、坐标。另外,操作面板3上还设置有用于指示开始执行复印和图像数据发送等各种功能的启动键33和用于输入数字等的数字键部34。
通过按压液晶显示部31上显示的设定画面和键,能够在操作面板3上指示复印、与基于图像数据的发送和存储在数码复合机100中的图像数据的印刷有关的设定、和任务执行。另外,通过按压操作面板3的数字键部34,还能够设定印刷的份数。
另外,操作面板3还接受后处理装置1的操作、动作设定。使用者能够在操作面板3上进行与后处理装置1中的处理有关的设定。例如,使用者能够对多复印份数的任务的分类处理、装订处理以及打孔处理等进行设定。例如,操作面板3在操作面板3上显示与分类有关的设定画面,并接受关于诸如是否按每份排出片材束而进行分类的项目的设定。并且,在实际的任务中,数码复合机100和后处理装置1根据设定进行动作。
另外,数码复合机100主体内部设置有供纸部4a、运送部4b、图像形成部5a、定影部5b等的与图像形成相关的引擎部40。
供纸部4a容纳并供应图像形成用的片材。供纸部4a总计包括在垂直方向上层叠的可插拔的两个盒41(41a、41b)。将多张(例如,500~1000张左右)各种类型(例如,普通纸、复印片材、再生纸等)、各种尺寸(例如,A4、A3、B4、B5、书信大小等)的片材堆积容纳于供纸部4a中。此外,由于各盒41(41a、41b)的结构是同样的,因此对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符号。
对各盒41(41a、41b)设置供纸辊42。为了供应片材,各供纸辊42进行旋转驱动。另外,各盒41(41a、41b)内设置有用于载置片材的片材载置板43。这些片材载置板43被向上方施力,形成位于最上面的片材与供纸辊42相接的状态。
接着,运送部4b是在装置内运送片材的通路。并且,运送部4b中设置有在片材运送时进行旋转驱动的的运送辊对44。另外,运送部4b中设置有校准辊对45等,校准辊对45使被运送的片材在图像形成部5a的跟前等待,并配合调色剂像形成的定时送出被运送的片材。
图像形成部5a基于图像数据在从供纸部4a供应的片材上形成图像(调色剂像),并在被运送的片材上转印调色剂像。此外,由图像读取部2b获得的原稿的图像数据以及来自与数码复合机100连接的计算机200(参照图3)的发送图像数据在印刷中被利用。并且,图像形成部5a包括:在图1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上可旋转驱动地被支承的感光鼓51、配置在感光鼓周围的带电装置52、曝光装置53、显影装置54、转印辊55、清洁装置56等。
下面说明调色剂像的形成和转印处理。在图像形成部5a的大致中心的位置设置在预定方向上进行旋转驱动的感光鼓51。带电装置52使感光鼓51带电达到预定电位。曝光装置53基于图像数据输出激光,并对感光鼓51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而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显影装置54向形成在感光鼓51上的静电潜像供应调色剂而进行显影。转印辊55压接在感光鼓51上而形成压印部。并且,校准辊对45考虑定时使片材进行压印部中。在片材和调色剂像进入压印部时,对转印辊55施加预定的电压。由此,感光鼓51上的调色剂像被转印在片材上。清洁装置56除去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51上的调色剂等。
定影部5b将所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上。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部5b主要包括内置发热体的加热辊57和加压辊58。加热辊57与加圧辊58压接而形成压印部。并且,当片材通过该压印部时,调色剂被熔融并且被加热,由此调色剂像被定影在片材上。
经由定影部5b的片材被传送至片材排出部6。片材排出部6向主体的体内排出托盘61和后处理装置1传送印刷完的片材。片材排出部6朝向由默认的设定(例如,朝向体内排出托盘61的排出为默认设定)和操作面板3指示的排出目的地对片材进行分配。为了排出目的地的分配而设置转动爪62。
转动爪62进行转动从而向排出目的地引导片材。并且,为了朝向体内排出托盘61排出,设置有进行旋转驱动的排出辊对63。另外,为了朝向后处理装置1排出印刷完的片材,还设置有进行旋转驱动的排出辊对64。在图1中,使用虚线箭头图示了片材的排出方向。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向后处理装置1方向排出片材的状态下的转动爪62的一例。
(后处理装置1)
如图1中虚线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上安装有对印刷后的片材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1。因此,基于图2对实施方式涉及的后处理装置1的一例进行说明。图2是示出后处理装置1的一例的示意性正视剖面图。另外,在图2中,使用双点划线示出片材的运送经路的一例。
后处理装置1与数码复合机100连接。并且,运送部11设置在后处理装置1内。运送部11设置有运送辊对111、112。运送辊对111、112进行旋转驱动,并朝向处理托盘15运送被送入的片材。并且,送入口12、打孔部13、避让部14、处理托盘15、排出机构16、排出托盘17沿印刷完的片材的运送经路依次地设置于后处理装置1中。
从数码复合机100中排出的印刷完的片材从设于后处理装置1的右侧面上部的送入口12被送入至后处理装置1内。在送入口12的附近设置有检测片材向后处理装置1被送入的送入传感器121。使用该送入传感器121识别片材向后处理装置1的送入。
并且,在后处理装置1内的运送部11的最上游附近设置有打孔部13。打孔部13对片材进行穿孔处理。片材在处理托盘15与打孔部13之间由避让部14传送。
避让部14包括进行旋转驱动的避让鼓141。避让部14使在后处理装置1中运送的暂时避让的片材以卷绕在避让鼓141上的方式避让。换言之,避让部14使片材到达处理托盘15的时间延迟。然后,避让部14配合之后到达的片材(下一页的片材)、或者重叠地向处理托盘15方向送出片材。如果没有避让部14,则在进行片材束从处理托盘15中的排出处理时,必须与通常比增大纸间距而使下一片材到达处理托盘15延迟。但是,通过由避让部14使片材束被排出后的载置于处理托盘15上的第一页的(最初的)片材避让,片材在印刷和后处理装置1中的运送能够以通常的纸间距持续至最后。换言之,当连续地印刷片材时,不需要在中途进行与通常比增大纸间距的处理。
在此,通常的纸间距是基于后处理装置1和数码复合机100中的片材的运送速度、纸张尺寸、作为目标的印刷中的生成性(例如,使用诸如PPM(页数/每分钟)的单位)在规格上确定的片材与片材的间隔。通常的纸间距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机器种类而不同。
设置切换爪142,切换爪142用于切换是在避让部14中使片材避让还是不使片材避让而直接运送到处理托盘15。当在避让部14中使片材避让时,切换爪142向将片材引引至避让部14的方向转动。并且,当在避让部14中不使片材避让时,切换爪142向将片材引导至处理托盘15的方向转动。
进行分类和装订的片材在处理托盘15上暂时地堆积(堆叠)成束。处理托盘15倾斜使得片材运送方向下游侧比片材运送方向上游侧抬起。并且,排出机构16设置在处理托盘15的片材运送方向下游端(排出托盘17的上游侧)。排出机构16包括上部辊161和下部辊162。
在此,如图2所示,排出机构16的上部辊161是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为了使上部辊161移动,臂163与上部辊161连接。并且,臂163的另一端与通过臂工作马达164(参照图3)旋转的旋转轴165连接。臂工作马达164正反旋转。由此,能够使上部辊161从下部辊162分离。并且,也能够以向下部辊162方向按压上部辊161的方式对上部辊161施力。
对片材向处理托盘15的堆积和片材向排出托盘17的排出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例如,在不使片材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不进行分类和装订的后处理)的情况下向排出托盘17排出片材时,上部161和下部辊162保持接触的状态。并且,上部辊161和下部辊162向将片材排出到排出托盘17的方向进行旋转驱动。换言之,当不进行使用处理托盘15的处理时,排出机构16的各辊连续地将印刷完的片材向排出到排出托盘17的方向旋转。
接下来,对在处理托盘15上堆积片材时的排出步骤进行说明。当在处理托盘15上堆积第一张片材时,臂工作马达164进行动作,使得成为上部辊161和下部辊162处于分离的状态。到处理托盘15的第一张片材的一部分(下游端部分)暂时进入上部辊161与下部辊162之间。然后,片材在自重的作用下向处理托盘15的斜下方向下降。此外,可以取代通过自重下降的结构,形成当第一张片材被置于处理托盘15上时下述的桨部166进行旋转而向处理托盘15的下方送入片材的方式。并且,在处理托盘15的下方设置有限制部151。片材的下方端碰到限制部151。即使片材下降,片材的一部分也与下部辊162接触。此外,限制部151的附近设置有对片材束实施装订的装订部18。例如,装订部18对片材的角部打入装订钉。
当在处理托盘15上载置第二张以后的片材时,例如,下部辊162和上部辊161处于分离的状态。并且,为了向处理托盘15的下方送入纸张而设置桨部166。此外,在图2中,使用虚线图示了桨部166。并且,当片材被置于处理托盘15上时,桨部166进行旋转,从而向处理托盘15的下方送入片材。由此,进行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在长度方向上的调整。
此外,处理托盘15上设置有在宽度方向(后处理装置1的正视时的前后方向)限制片材的一对限制引导件191。限制引导件191通过马达和齿轮等的摇动机构192(参照图3)进行摇动。限制引导件191在后处理装置1的正视时的前后方向(与片材束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摇动。由此,限制引导件191在宽度方向上调整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并且,当在分类后将一部分片材束排出时,限制引导件191在摇动机构192的作用下移动,并使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束的位置转移。由此,通过按每份将片材束向排出托盘17的排出位置错开,来完成按每份进行的分类。
当从处理托盘15排出片材束时,上部辊161被朝向下部辊162方向施力。然后,上部辊161和下部辊162夹入所堆积的片材束。并且,上部辊161和下部辊162进行旋转使得被夹入的片材束向排出托盘17方向排出。由此,通过排出机构16排出被堆积或者被装订的片材束。
另外,所排出的片材束将堆积在排出托盘17上。此外,排出托盘17被向上方施力,并随着片材束载置于其上沿引导件下降。由此,能够将大量的片材束向排出托盘17排出。
(数码复合机100的硬件结构)
接下来,基于图3对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数码复合机10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具有组合各种元件、电路等构成的控制部7(控制基板)。控制部7与HDD 71、I/F部72、图像读取部2b、原稿运送装置2a、操作面板3、引擎部40等能够通信地连接。并且,控制部7与各部进行通信,控制各部的动作,并获得信息。
控制部7例如包括主CPU 73、存储部74、图像处理部75等。主CPU73是控制部7的运算处理装置,并基于存储在存储部74中的数据、程序来进行处理、控制。存储部74例如是非易失性的存储装置(例如,闪存ROM)和易失性存储装置(例如,RAM)的组合。存储部74存储任务执行等、各种控制所需的数据、程序。此外,控制部7能够连接作为大容量的存储装置的HDD 71,并且控制部7能够使用HDD 71作为一个存储装置。例如,HDD 71除存储各种控制所需的数据、程序以外,还存储图像数据等。
图像处理部75对由图像读取部2b生成的图像数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实施图像处理。例如,图像处理部75由图像处理专用的ASIC和图像处理用的存储器构成。图像处理部75还能够为了印刷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发送至曝光装置53(复印功能、打印机功能),还能够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存储在HDD 71中(扫描功能),还能够从下述的I/F部72向外部(计算机200、传真装置300等)发送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扫描功能、传真功能)。此外,在功能上,图像处理部75也可以由主CPU 73和存储部74实现。并且,图像处理部75能够进行的图像处理涉及放大和缩小处理以及浓度改变等多个方面,因此省略了作为能够执行公知的图像处理的详细说明。
控制部7与I/F部72连接。I/F部72是用于经由网络、电线、电缆等与外部的计算机200(例如,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和FAX装置300进行通信的接口。因此,I/F部72包括各种连接器和通信用的电路、元件、控制器、调制解调电路等。控制部7通过经由该I/F部72的通信,能够从外部的计算机200或FAX装置300接收印刷用的数据,并且能够向外部的计算机200或FAX装置300发送图像数据。
与数码复合机100的设定输入和显示相关设置操作面板3。操作面板3内设置有接收控制部7的指示并且实际上控制操作面板3的动作的显示控制部35。显示控制部35例如由CPU和存储器等构成。并且,显示控制部35进行对于操作面板3的操作的识别和对于操作的显示的控制。例如,显示控制部35进行在液晶显示部31上的显示控制。并且,显示控制部35进行在触摸面板部32上被按压的位置的坐标的识别以及伴随于此的被按压的键的识别。并且,显示控制部35识别对数字键部34和启动键33等各种硬键的操作。
接下来,与数码复合机100中的印刷相关设置引擎部40。引擎部40中包括上述的供纸部4a、运送部4b、图像形成部5a、定影部5b等。并且,引擎部40内设置有接收控制部7的指示并且实际上控制引擎部40内的各部分的动作的引擎控制部50。引擎控制部50例如由CPU和存储器等构成。并且,引擎控制部50进行供纸、运送、调色剂图像形成、定影部5b的温度控制等在引擎部40中包括的部件的控制。
并且,控制部7使引擎部40的引擎控制部50中转动作指示,并给予对于后处理装置1的动作指示。并且,引擎部40的引擎控制部50也可给予对后处理装置1的动作指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擎部40总括与印刷有关的控制,后处理装置1视作从属于引擎部40的装置。
并且,后处理装置1内设置有接收引擎控制部50的指示并且实际上控制后处理装置1的动作的后处理控制部10。后处理控制部10例如也由CPU和存储器等构成。
后处理控制部10进行片材送入检测、打孔部13、片材运送、片材的堆积、装订部18、避让部14、排出机构16、转移部19等在后处理装置1中包括的部件的动作、处理的控制。例如,送入传感器121与后处理控制部10连接。送入传感器121例如为透射式的光传感器。后处理控制部10基于送入传感器121的输出变化(输出电压值的变化),识别片材向后处理装置1的送入、片材从送入口12的通过等。
(分类的设定)
接下来,基于图4对实施方式涉及的数码复合机100的操作面板3上的分类设定的一例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操作面板3上的分类设定画面S1的一例的说明图。
使用者为了制作资料等,有时想要将相同的印刷物印刷多份。在进行多份印刷时,如果片材在按照页码排列并且被分类的状态下向排出托盘17排出,则使用者不需要自己按每份进行分类。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能够进行分类处理。例如,当对多张原稿进行多份复印时,操作面板3接收分类的设定。
具体地,为了进行分类的设定,操作面板3(的液晶显示部31)显示分类设定画面S1。通过分类设定画面S1能够设定后处理装置1中的分类(是否按每份改变位置的同时排出片材束)。在进行分类时,使用者按压执行分类键K1(被标记为“每一份”的键)。并且,在不进行分类时,使用者按压不执行分类键K2(被标记为“不设定”的键)。
如果在执行分类键K1被按下的状态下按下确定键K3,则从操作面板3向控制部7通知意为进行分类。并且,控制部7经由引擎控制部50向后处理控制部10传达意为复印时应执行分类。由此,后处理控制部10识别应该分类的情况。
在分类中,后处理控制部10在片材束排出之前控制转移部19,使转移部19按每份错开片材束在处理托盘15上的位置。并且,后处理装置1的排出机构16在片材束错开的状态下排出片材束。由此,完成片材束的分类。此外,在不执行分类时,如果不进行装订处理,则后处理控制部10向排出托盘171一张一张地排出片材。
在上述内容中,对在操作面板3上进行分类的设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数码复合机100可作为打印机使用,因此可以在向数码复合机100发送图像数据而进行印刷的计算机200中显示同样的设定画面。例如,为了利用数码复合机100,可以使计算机200中安装的驱动软件显示与分类有关的设定画面。并且,计算机200中的分类的设定内容也被发送给数码复合机100,因此即使对基于来自计算机200的图像数据的印刷也可以完成分类。
(分类中的转移)
接下来,使用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分类中的转移部19的转移的一例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分类中的转移部19的转移的一例的说明图。
首先,图5示出了在处理托盘15和排出托盘17的排出中片材束的位置的一例,图5是从上方观察处理托盘15和排出托盘17的示意图。此外,图5的十字箭头的前表示后处理装置1的前侧,后表示后处理装置1的后侧,左表示后处理装置1的左侧,右表示后处理装置1的右侧(数码复合机100主体所存在的方向)。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具有转移部19(由限制引导件191和摇动机构192构成),转移部19在与片材束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转移片材束,使同一份的片材束转移到相同的位置,并按每份使片材束转移到不同的位置。后处理控制部10控制摇动机构192来转移片材束的排出位置(处理托盘15上的堆积位置)。
具体地,使用图5进行说明。图5中的下侧示出了处理托盘15。并且,如果完成进行分类的设定,则后处理控制部10在片材从处理托盘15排出时,按照每份使限制引导件191的位置能够变化,从而使片材转移到后处理装置1的前侧(A位置)或者后侧(B位置)之后排出。并且,在A位置转移后,下一份进行向B位置的转移,随后,进行在A位置上的转移,由此重复在A位置和B位置上的转移。为了改变限制引导件191的位置,转移部19例如具有摇动机构192(例如,包括马达和螺线管)。
通过在以这种方式转移之后向排出托盘17排出片材,成为按照每份进入排出位置处于错开的状态。由此,使用者可获得按每份分类的印刷物。此外,转移位置不限于两个。例如,如果除A位置和B位置以外在A和B的中间位置上排出每份片材,则通过分类向排出托盘17排出片材的位置变为三个。如果进一步增加台阶数,则向排出托盘17排出的片材束的位置能够变为更多种。
(片材束的排出和避让)
接下来,使用图6~图8对片材束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中的排出和避让进行说明。图6是用于说明片材束在以往的后处理装置中的排出的避让的一例的说明图。图7、图8用于说明片材束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中的排出的避让的一例的说明图。
以下,对一份片材的张数(未堆积的片材的剩余数)超过能够在处理托盘15上载置的片材的量(张数)时的片材束的排出进行说明。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判断张数是否超过能够在处理托盘15上堆积的片材的最大堆积量(预先确定的最大堆积张数)。
在复印时,控制部7使原稿通过原稿运送装置2a连续地运送到图像读取部2b的读取位置,从而能够连续地读取多张原稿。然后,根据连续读取的原稿的张数,确定一份片材的张数。并且,一页一页地连续地进行书籍等原稿的读入(例如,在HDD 71中暂时存储图像数据),在完成全部的读取后,通过按压启动键33等,也能够开始复印。如此,根据所读取的书籍、资料等被装订的文件的总页数,确定一份片材的张数。并且,通过基于数字键部34的数字输入,操作面板3接收指示应复印的份数的输入。
并且,在作为打印机进行印刷时,控制部7通过查看从计算机200发送的图像数据的页数和在印刷中的设定数据能够获知一份的页数。并且,可通过计算机200中安装的驱动软件和将要执行印刷的应用程序来设定印刷份数。控制部7通过确认表示从计算机200接收的印刷份数的数据,能够获知印刷份数。
并且,控制部7和引擎控制部50向后处理控制部10发送印刷份数、1份的页数(总张数)。由此,后处理控制部10能够识别一份的张数是否超过最大堆积张数,并且能够识别在哪个定时改变转移位置(份与份的分界点)。
接下来,使用图6对在以往的后处理装置中未堆积的片材的剩余数比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多一张时的片材的避让和片材束的排出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以往的后处理装置的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为三张,并以一份的张数比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多一张的情况(一份为四张)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处理托盘通常能够堆积可装订的张数(例如,到几页至二十、三十页程度)的片材。
首先,在进行分类时,如果一份的张数比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多,则必须在一份的途中进行一次或多次片材束的排出。并且,如果在进行片材束的排出后使最初载置于处理托盘上的片材避让,则不需要对印刷设置等待时间,而能够以通常的纸间距进行印刷和片材运送。换言之,能够防止在排出处理中片材到达未做好堆积准备的处理托盘的情况。
但是,在进行分类时,例如,一份的张数比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多一张时,无法使一份的最后一页避让。对于这一点,使用图6进行说明。例如,图6示出了对于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为三张、一份的张数为四张的情况,示出了在以往的后处理装置中纸间距与片材束的排出和避让之间的关系。
以往,当一份的张数比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多一张时(未堆积的片材的剩余数比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多一张时),在处理托盘上堆积至最大堆积张数。在图6的例子中,在处理托盘上,各份在处理托盘上将片材堆积至三张的极限。并且,片材束被堆积至最大堆积张数后排出。
在此,如上所述,不能使一份的最后一页避让。在此种情况下,由于连续地排出片材,因此,如果使最后一页避让,则最后一页与下一份的第一页重合或者距离过于接近,最后一页和下一份的第一页将几乎同时到达处理托盘。这样,无法将不同的份不能转移到不同的位置后排出。此外,如图6所示,即使使下一份的第一页避让也没有问题。
因此,以往,当一份的张数比处理托盘的最大堆积张数多一张时,为了争取排出片材束的时间,如图6所示,与通常情况相比,增大了最后一页与最后一页之前的1页的纸间距。具体地,使片材供应、调色剂像形成、转印到片材的定时延迟大约转移和排出最终页所需的时间(例如,约1秒)。但是,这样的话,数码复合机和后处理装置的生产性下降。
并且,印刷份数越多,在以往的后处理装置中直至最后的片材被排出为止的时间越长。例如,如果印刷十份,延迟约十秒,如果印刷一百份,则可能延迟约一百秒。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中,在比最大堆积张数少一张以上的期间排出片材束,不进行一份中的仅最后一页的片材的排出。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中,后处理控制部10在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比最大堆积张数少一张时使排出机构16排出片材束。使用图7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首先,图7所示的例子与图6的例子同样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为三张、一份的张数为四张时纸间距与片材束的排出和避让之间的关系。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处理控制部10中,在一份中片材被堆积至第二页时(“最大堆积张数-1”时),排出机构16暂时排出片材。并且,后处理控制部10使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的第一张片材(在图7的例中,第三页)在避让部14中避让。由此,能够争取一份中的第一页和第二页(1份中的前半部分)的片材排出的时间。并且,为了争取排出一份内的第三页和第四页(最后一页)的时间,后处理控制部10使下一份(第二份)的第一页(最初页)在避让部14中避让。
由此,即使在未堆积的片材的剩余数比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多一张的情况下(例如,即使一份的张数比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多一张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与通常情况相比不增大任何页的纸间距的情况下无停滞地进行分类同时向排出托盘17排出片材。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控制部10在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比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少一张时,使排出机构16排出片材束。但是,如果在一份中的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剩余张数与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相同时,进行这样的排出,则反之仅最后一页的片材被进行排出。因此,如果一份中的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剩余张数与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不相等,则后处理控制部10不再以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比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少一张的状态下使排出机构16排出片材束。换言之,后处理控制部10在片材束存储至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后将片材束排出。
关于这一点,使用图8进行说明。图8所示的例子与图6和图7所示的例子同样地,示出了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为三张的例子。并且,示出了一份的张数为三张时的纸间距与片材束的排出和避让之间的关系。
如图8所示,当一份的剩余张数与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相同时,后处理控制部10在片材束在处理托盘15上堆积至最大堆积张数后,使转移部19转移片材束同时使排出机构16排出片材束。并且,后处理控制部10使切换爪142动作,从而使下一份的第一页在避让部14中避让。由此,全部的片材的纸间距保持通常的纸间距,而不需要增大,因此生产性不会下降。
(分类控制的流程)
接下来,使用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中的分类处理的流程的一例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中的分类处理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此外,在一份的张数未超过最大堆积张数的情况下,如果片材束在处理托盘15上堆积至一份的最后一页后排出片材束、并使下一份的第一页的片材在避让部14中避让,则能够以通常的纸间距进行分类处理而不需要增大纸间距。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一份的张数超过最大堆积张数时的分类处理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图9的流程的开始是数码复合机100进行多份的印刷并且后处理装置1进行分类处理时。例如,在符合在操作面板3上进行分类处理的设定并指示了进行多份的印刷时、或I/F部72从计算机200接收多份印刷的指示并且接收到进行分类处理的指示时等开始流程。此外,既然进行分类,那么以一份中包括多页并且进行多份印刷为前提。
并且,后处理控制部10基于送入传感器121的输出识别在数码复合机100主体中被印刷的一份中第一页片材的送入(步骤#1)。并且,后处理控制部10确认一份中的第一页片材是否需要避让(步骤#2)。具体地,如果是最初的一份,则不需要避让,如果是第二份以后的份,则为了紧接之前的一份片材束的排出而需要避让。
如果需要避让(步骤#2为是),则后处理控制部10使送入的第一页片材在避让部14中避让(步骤#3)。随后,后处理控制部10识别下一页片材的送入(步骤#4)。此时,第一页和其下一页(第二页)的片材相互重叠地被运送到处理托盘15中(步骤#5)。另一方面,如果不需要避让(步骤#2为否),则后处理控制部10向处理托盘15运送被送入的第一页片材而不使第一页片材在避让部14中避让(步骤#6)。
在步骤#5、步骤#6之后,后处理控制部10确认所堆积的片材是否是后处理中的一份的最后一页(步骤#7)。此外,在步骤#7之前,后处理控制部10从引擎控制部50或控制部7中接收表示一份的张数(页数)、印刷份数的数据。然后,后处理控制部10预先识别每份的张数和印刷份数。如果是最后一页(步骤#7为是),则需要在分类后排出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束。因此,后处理控制部10使转移部19转移片材束,之后使排出机构16向排出托盘17排出片材束(片材束的排出处理。步骤#8)。
随着片材束的排出处理,后处理控制部10确认全部的印刷是否完成(步骤#9)。并且,如果针对全部片材的后处理完成(步骤#9为是),则由于分类处理已完成,所以本流程结束(终结)。另一方面。如果还残留有应该后处理的片材份(步骤#9为否),则流程返回到步骤#1。
并且,如果在步骤#7中判断为所堆积的片材不是最后一页(步骤#7为否),则后处理控制部10确认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张数是否是“最大堆积张数-1”(步骤#10)。如果不是“最大堆积张数-1”(步骤#10为否),则后处理控制部10识别下一页片材的送入(步骤#11)。而且,后处理控制部10朝向处理托盘15运送被送入的片材(步骤#12)。然后,流程返回到步骤#7。
另一方面,如果是“最大堆积张数-1”(步骤#10为是),则后处理控制部10确认接下来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下一页片材)是否是一份中的最后一页(步骤#13)。如果下一页片材是最后一页(步骤#13为是),为了避免以仅最后一页进行片材的排出,流程转向步骤#11。在此种情况下,在从步骤#12最终返回到步骤#7后,片材束被排出。换言之,如使用图8所说明的,当一份的剩余张数等于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时,后处理控制部10在片材在处理托盘15上堆积至最大堆积张数后,使转移部19执行转移,同时使排出机构16排出片材束。
另一方面,如果接下来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下一页片材)不是一份中的最后一页(步骤#13为否),则后处理控制部10使转移部19转移片材束,之后进行使排出机构16向排出托盘17排出片材束的排出处理(步骤#14)。
然后,后处理控制部10识别下一页片材的送入,并且后处理控制部10使送入的下一页片材在避让部14中避让(步骤#15)。由于下一页不是最后一页,因此后处理控制部10进而识别被送入的下一页的再下一页片材的送入(步骤#16)。并且,被送入的下一页的再下一页片材相互重叠地被送入处理托盘15中(步骤#17)。步骤#15~步骤#17是下面的处理:在片材束被排出后使载置于处理托盘15上的第一页片材避让,使得即使在一份的途中进行片材束排出也不需要与通常情况相比增大纸间距。然后,流程返回到步骤#7。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包括:片材被堆积在其上的处理托盘15;朝向处理托盘15运送从送入口12送入的片材的运送部11;避让部14,所述避让部14被设置在运送部11的运送路经的中途,并且在使片材避让从而延迟片材到达处理托盘15,之后向处理托盘15送出片材;以及在份与份的分界点向排出托盘17排出堆积在排出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排出机构16,当一份中的未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剩余数超过处理托盘15的能够堆积的量的最大堆积张数时,排出机构16分多次排出一份的片材束,而避免一份中的仅最后一页被排出,避让部14使片材束排出后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第一页的片材避让。
由此,当对连续地印刷的各份进行分类时,不进行一份的仅最后一页的片材的排出。因此,不需要为了延迟无法避让的最后一页到达处理托盘15的时间以争取片材束的排出时间而增大纸间距(通常的纸间距即可)就可以完成。并且,由于一份的张数超过处理托盘15的最大堆积张数,因此,即使在一份的中途进行片材束的排出,由于避让部14使接下来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第一页片材避让,因此纸间距保持通常状态而不需要增大。并且,即使在份与份的分界点排出片材束时,由于下一份的第一页被避让,因此即使在份与份的分界点排出片材束也不需要增大纸间距。因此,与以往的后处理装置1相比,完全不需要为了片材束的排出而增大纸间距,因此,无论一份的张数如何,后处理装置1的生产性都不下降而能够保持不变。此外,最大堆积张数是考虑处理托盘15的大小和规格而预先确定的张数。
并且,排出机构16在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比最大堆积张数少一张时将片材束排出。由此,能够将一份中的片材束的排出次数可靠地抑制到所需的最低限度。
并且,当一份的片材束中的应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剩余数等于最大堆积张数时,排出机构16在最大堆积张数的片材被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时将片材束排出。由此,能够防止仅最后一页的片材被排出。并且,能够尽可能减小一份中的片材束的排出次数。
并且,后处理装置1具有转移部19,转移部19在与片材束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转移片材束,使同一份的片材束转移到相同的位置,并按每份使片材束转移到不同的位置。由此,通过由排出托盘17改变排出位置,能够对各份进行分类。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数码复合机100)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1。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无论一份中的张数如何,都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为了延迟不能避让的最后一页到达处理托盘15的时间以争取片材束的排出时间而增大纸间距(通常的纸间距即可)就可以完成。因此,能够提供不降低生产性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数码复合机100)。
接下来,对其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未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剩余数超过最大堆积张数时、排出机构16在堆积于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比最大堆积张数少一张时(“最大堆积张数-1”时)将片材束排出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是“最大堆积张数-2或2以上的张数”,而不是“最大堆积张数-1”。
但是,如果即使设为“最大堆积张数-2或2以上的张数”,也不非常频繁地进行片材束的排出,而使片材束的排出限于最少,那么可以将一份片材的张数用最大堆积张数去除而得的值进行进位而得到的整数作为一份片材束的排出次数的极限次数,分多次排出一份片材束。即,排出机构16将一份片材的张数用最大堆积张数去除而得的值进行进位而得到的整数作为一份片材束的排出次数,从而排除片材束。由此,能够将一份中的片材束的排出次数抑制到所需的最低限度。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处理托盘15上能够堆积的片材的最大堆积量预先限定为最大堆积张数的例子。在此,最大堆积张数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可以根据在操作面板上进行的对印刷所使用的片材的厚度的设定而使最大堆积张数不同。例如,可以在操作面板3上选择和设定以厚纸、普通纸、薄纸三种等级程度的印刷所使用的片材的厚度。并且,例如,在用于对存储部和后处理装置内的设定数据进行存储的存储器中预先存储限定了与片材的厚度相应的最大堆积张数的数据。并且,后处理控制部10从控制部7或引擎控制部50接收表示片材厚度的数据,后处理控制部10可以根据片材的厚度改变最大堆积张数。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处理托盘15上能够堆积的片材的最大堆积量预先限定为最大堆积张数的例子。但是,可以设置检测堆积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厚度的检测传感器(例如,光传感器),后处理控制部10基于检测传感器的输出识别当前的处理托盘15的片材堆积量是最大堆积张数还是“最大堆积张数-1”的状态。并且,后处理控制部10可以基于检测传感器的输出来判断未堆积在处理托盘15上的片材的剩余数是否超过处理托盘15的能够堆积的量的最大堆积张数。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
Claims (5)
1.一种后处理装置,所述后处理装置对片材执行后处理,其中,
所述后处理装置包括:
处理托盘,片材被堆积在所述处理托盘上;
运送部,所述运送部向所述处理托盘运送从送入口送入的片材;
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将堆积于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在份与份的分界点排出到排出托盘,并在一份的、未堆积于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剩余数超过所述处理托盘的能够堆积的量的最大堆积张数时将一份片材束分多次排出,而避免一份中的最后一页仅这一页被排出;以及
避让部,所述避让部在使片材避让以延迟片材到达所述处理托盘,之后向所述处理托盘送出片材,并且在一份中的、未堆积于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剩余数超过所述最大堆积张数时,使在片材束被排出后堆积于处理托盘上的第一页片材避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机构在堆积于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比所述最大堆积张数少一张时将片材束排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中,
当一份的片材束中的应堆积在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剩余数等于所述最大堆积张数时,所述排出机构在所述最大堆积张数的片材被堆积在所述处理托盘上时将片材束排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处理装置,其中,
所述后处理装置具有转移部,所述转移部在与片材束的排出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转移片材束,使同一份的片材束转移到相同的位置,并按每份使片材束转移到不同的位置。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30445A JP5325905B2 (ja) | 2011-02-16 | 2011-02-16 | 後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1-030445 | 2011-02-1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42741A true CN102642741A (zh) | 2012-08-22 |
CN102642741B CN102642741B (zh) | 2015-04-01 |
Family
ID=45655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1002750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42741B (zh) | 2011-02-16 | 2012-02-02 | 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该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90143B2 (zh) |
EP (1) | EP2489620B1 (zh) |
JP (1) | JP5325905B2 (zh) |
KR (1) | KR101331386B1 (zh) |
CN (1) | CN10264274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04854A (zh) * | 2015-02-19 | 2016-08-31 | 佳能株式会社 | 后处理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片材处理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14399A (ja) * | 2011-07-01 | 2013-01-24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5656917B2 (ja) * | 2012-05-23 | 2015-01-2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83865B2 (ja) * | 2013-04-02 | 2017-02-22 | ホリゾン・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 |
US10106364B2 (en) * | 2014-09-03 | 2018-10-2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US9575441B2 (en) * | 2014-11-07 | 2017-02-21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system |
JP2017114619A (ja) * | 2015-12-24 | 2017-06-29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ート排出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JP6493294B2 (ja) * | 2016-04-27 | 2019-04-0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シート整合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7489102B2 (ja) | 2020-09-08 | 2024-05-23 | 株式会社ホリゾン |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用紙搬送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41234B1 (en) * | 1996-12-27 | 2001-06-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JP3639805B2 (ja) * | 2001-08-02 | 2005-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60103065A1 (en) * | 2004-11-16 | 2006-05-18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US20080308991A1 (en) * | 2007-06-13 | 2008-12-1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ethod of tearing off staple and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99070B2 (ja) * | 1987-11-10 | 1994-12-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取扱い装置 |
US5289251A (en) * | 1993-05-19 | 1994-02-22 | Xerox Corporation | Trail edge buckling sheet buffering system |
JP3680404B2 (ja) * | 1996-02-29 | 2005-08-10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JP3051685B2 (ja) * | 1996-12-27 | 2000-06-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US6199850B1 (en) * | 1997-01-09 | 2001-03-13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transport system for a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plural path sheet piling system |
US6315288B1 (en) * | 1998-03-18 | 2001-11-13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JP3387836B2 (ja) * | 1998-11-17 | 2003-03-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EP1231521B1 (en) | 2001-02-13 | 2011-09-2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3919554B2 (ja) * | 2001-02-13 | 2007-05-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208502B2 (ja) * | 2002-06-28 | 2009-01-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04676A (ja) * | 2003-09-30 | 2005-04-21 | Canon Inc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JP4229883B2 (ja) * | 2004-07-23 | 2009-02-25 | ニスカ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JP2009242049A (ja) * | 2008-03-31 | 2009-10-22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JP5365269B2 (ja) * | 2009-03-09 | 2013-12-1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後処理装置、及び後処理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5769491B2 (ja) * | 2010-05-18 | 2015-08-2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バッファ装置 |
JP2012082069A (ja) * | 2010-10-15 | 2012-04-26 | Gradco Japan Ltd | 用紙処理装置 |
-
2011
- 2011-02-16 JP JP2011030445A patent/JP532590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
- 2012-01-31 KR KR1020120009509A patent/KR101331386B1/ko active Active
- 2012-02-02 CN CN201210027500.5A patent/CN10264274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2-14 US US13/372,667 patent/US8690143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2-15 EP EP12155654.2A patent/EP248962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41234B1 (en) * | 1996-12-27 | 2001-06-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JP3639805B2 (ja) * | 2001-08-02 | 2005-04-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60103065A1 (en) * | 2004-11-16 | 2006-05-18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US20080308991A1 (en) * | 2007-06-13 | 2008-12-1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Method of tearing off staple and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04854A (zh) * | 2015-02-19 | 2016-08-31 | 佳能株式会社 | 后处理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片材处理系统 |
CN105904854B (zh) * | 2015-02-19 | 2018-01-02 | 佳能株式会社 | 后处理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片材处理系统 |
US9925819B2 (en) | 2015-02-19 | 2018-03-2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ost process control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sheet processing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
US10414191B2 (en) | 2015-02-19 | 2019-09-1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ost process control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sheet processing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20094420A (ko) | 2012-08-24 |
JP2012166924A (ja) | 2012-09-06 |
KR101331386B1 (ko) | 2013-11-20 |
EP2489620A3 (en) | 2014-01-01 |
US20120205853A1 (en) | 2012-08-16 |
CN102642741B (zh) | 2015-04-01 |
EP2489620B1 (en) | 2017-11-15 |
JP5325905B2 (ja) | 2013-10-23 |
US8690143B2 (en) | 2014-04-08 |
EP2489620A2 (en) | 2012-08-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642741B (zh) | 后处理装置以及包括该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476942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73423B2 (ja) | インサータ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CN100568112C (zh) | 图像形成系统 | |
JP5925157B2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80131145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20994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11871A (ja) | 検品システム、検品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2145827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US20120319344A1 (en) | Sheet atacker and finisher | |
CN112010092B (zh) | 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控制方法 | |
JP4875449B2 (ja) |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2405999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63126A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
JP5521095B2 (ja) | 後処理制御方法 | |
JP5921237B2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 | |
JP669644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7961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0628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71654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
JP200621515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6314887B2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6708149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用紙仕分けプログラム | |
WO2016157590A1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JP202414737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