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591180B -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91180B
CN102591180B CN201110447911.5A CN201110447911A CN102591180B CN 102591180 B CN102591180 B CN 102591180B CN 201110447911 A CN201110447911 A CN 201110447911A CN 102591180 B CN102591180 B CN 1025911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rotary belt
heating rotary
belt
fix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79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91180A (zh
Inventor
荣木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5911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11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911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9118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19Heating belt the belt not heating the toner or medium directly, e.g. heating a heating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装置包括:环状的加热旋转带;与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的按压部件;在其与加热旋转带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的加压旋转体;从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离开预定距离而配置、并产生用于使加热旋转带发热的磁通的感应线圈;形成由感应线圈产生的磁通的磁路的磁性铁芯部;以及与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抵接来限制加热旋转带的变形的限制部。根据本发明,通过使感应线圈与加热旋转带之间的距离固定,能够将加热效率设为固定的值。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出于缩短起动时间以及节省能量等的强烈希望,使用了能够减小热容量的加热旋转带的定影装置被关注。另外,作为加热旋转带的加热装置,采用了电磁感应加热(IH:induction heating,感应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被关注,所述电磁感应加热利用由感应线圈产生的磁通带来的电磁感应作用来使加热旋转带的发热层发热。
使用了加热旋转带的定影装置具有加热旋转带、按压部件、以及加压旋转体。按压部件被配置在加热旋转带的内侧并与加热旋转带的内周面抵接。加压旋转体与夹在其与按压部件之间的加热旋转带对置。加热旋转带受到来自加压旋转体的按压力,由此容易变形为向与加压旋转体的按压方向正交的方向扩展的椭圆形。另外,加热旋转带的变形量由于来自加压旋转体的按压力的大小的变动而容易产生变动。
如上所述,在组合电磁感应加热(IH)方式与加热旋转带的定影装置中,加热旋转带有时会产生变形。因此,存在以下情况:感应线圈与加热旋转带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变化,从而定影装置的加热效率发生变化。由此,存在定影装置起动时的升温时间不稳定的情况。
但是,作为使加热效率稳定的定影装置,存在使支承感应线圈的支承部件移动来调整感应线圈与加热旋转带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的定影装置。
上述的使定影装置中的支承部件移动的构成是复杂的。另外,上述的定影装置不会减小加热旋转带的变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以下一种定影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来限制加热旋转带的变形从而使定影装置的加热效率稳定。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所述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定影装置包括:加热旋转带;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侧,并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加压旋转体,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对置地配置,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夹入所述加热旋转带,并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分离并沿着所述外表面配置,并且产生用于使所述加热旋转带发热的磁通;磁性铁芯部,所述磁性铁芯部形成由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磁通的磁路;以及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抵接来限制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变形。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载像体,在所述载像体的表面形成有静电潜像;显影器,所述显影器将形成在所述一个或多个载像体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转印部,所述转印部将形成在所述载像体的调色剂图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至片状的被转印材料上;以及所述定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图3是从纸张T的运送方向D1观察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感应线圈71的支承部件77以及限制部96的图;
图4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加热单元70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图7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通过图1对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1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各构成要素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简称为“垂直方向”。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包括装置主体M。装置主体M具有图像形成部GK和供纸排纸部KH。图像形成部GK基于图像信息在作为片状的被转印材料的纸张T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供纸排纸部KH向图像形成部GK供应纸张T并将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排出。装置主体M的外形由作为框体的箱体BD构成。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GK包括:作为载像体(感光体)的感光鼓2a、2b、2c、2d;带电部10a、10b、10c、10d;作为曝光单元的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显影器16a、16b、16c、16d;调色剂盒5a、5b、5c、5d;调色剂供给部6a、6b、6c、6d;鼓清洁部11a、11b、11c、11d;除电器12a、12b、12c、12d;中间转印带7;初次转印辊37a、37b、37c、37d;二次转印辊8;对置辊18、以及定影装置9。
如图1所示,供纸排纸部KH包括供纸盒52、纸张T的运送路径L、校准辊对80、多个辊或辊对、以及排纸部50。
以下,对图像形成部GK以及供纸排纸部KH的各构成进行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图像形成部GK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部GK中,按沿着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的顺序并以从感光鼓2a、2b、2c、2d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至下游侧为序依次进行:通过带电部10a、10b、10c、10d进行的带电;通过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进行的曝光;通过显影器16a、16b、16c、16d进行的显影;通过中间转印带7以及初次转印辊37a、37b、37c、37d进行的初次转印;通过除电器12a、12b、12c、12d进行的除电;以及通过鼓清洁部11a、11b、11c、11d进行的清洁。
另外,在图像形成部GK中,进行通过中间转印带7、二次转印辊8、以及对置辊18进行的二次转印和通过定影装置9进行的定影。
感光鼓2a、2b、2c、2d由圆筒形状的部件形成,并作为感光体或载像体发挥作用。感光鼓2a、2b、2c、2d被配置为能够以旋转轴为中心向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旋转,其中,所述旋转轴向与中间转印带7的前进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上能够形成静电潜像。
带电部10a、10b、10c以及10d与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对置地配置。带电部10a、10b、10c以及10d使得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均匀地带负电(负极性)或者带正电(正极性)。
激光扫描单元4a、4b、4c以及4d是作为曝光单元发挥作用的单元,并且从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分离地配置。
激光扫描单元4a、4b、4c以及4d基于从PC(个人计算机)等外部设备输入的图像信息对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通过由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进行扫描曝光,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自的表面的被曝光的部分的带电电荷被除去。由此,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表面。
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与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对置地配置。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使各种颜色的调色剂附着在形成于感光鼓2a、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的静电潜像上,从而在感光鼓2a、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图像。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分别对应于黄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黑色这四种颜色。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具有与感光鼓2a、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对置配置的显影辊和用于搅拌调色剂的搅拌辊等。
调色剂盒5a、5b、5c以及5d与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分别对应地设置,并且容纳分别被供应给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调色剂盒5a、5b、5c以及5d分别容纳黄色的调色剂、青色的调色剂、品红色的调色剂、以及黑色的调色剂。
调色剂供给部6a、6b、6c以及6d与调色剂盒5a、5b、5c以及5d分别对应地设置,并且与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分别对应地设置。调色剂供给部6a、6b、6c以及6d将分别容纳于调色剂盒5a、5b、5c以及5d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分别供应给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
形成于感光鼓2a、2b、2c、2d的表面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7被架设于从动辊35、作为驱动辊的对置辊18、以及张力辊36等上。张力辊36从内侧向外侧对中间转印带7施力。因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被施加有预定的张力。
在隔着中间转印带7并与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相反的一侧分别对置地配置初次转印辊37a、37b、37c以及37d。
中间转印带7被夹入到各个初次转印辊37a、37b、37c以及37d和各个感光鼓2a、2b、2c以及2d之间。被夹入的中间转印带7的部分被压向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在感光鼓2a、2b、2c以及2d与初次转印辊37a、37b、37c以及37d之间分别形成有初次转印压印部N1a、N1b、N1c以及N1d。在初次转印压印部N1a、N1b、N1c以及N1d,分别形成在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全色的调色剂图像。
除电器12a、12b、12c以及12d与感光鼓2a、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对置地配置。
鼓清洁部11a、11b、11c以及11d与感光鼓2a、2b、2c以及2d各自的表面对置地配置。
二次转印辊8使被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上的全色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纸张T上。在二次转印辊8上被未图示的二次转印偏压施加部施加二次转印偏压,所述二次转印偏压用于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7的全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张T上。
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7抵接或者从中间转印带7分离。具体地说,二次转印辊8能够移动到与中间转印带7抵接的抵接位置和从中间转印带7分离的分离位置。
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的相反侧配置对置辊18。中间转印带7被夹入到二次转印辊8与对置辊18之间。并且,纸张T被压向中间转印带7的外表面(被初次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面)。在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形成有二次转印压印部N2。在二次转印压印部N2,被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的全色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至纸张T上。
定影装置9对构成被二次转印至纸张T的调色剂图像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进行熔融和加压,从而将其定影在纸张T上。定影装置9的具体情况后述。
接下来,对供纸排纸部KH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装置主体M的下部配置有容纳纸张T的供纸盒52。在供纸盒52中配置有载置纸张T的载置板60。载置于载置板60的纸张T被盒供纸部51送出至运送路径L。盒供纸部51包括重送防止机构,所述重送防止机构包括前向输送滚轮61和供纸辊对81。前向输送滚轮61是用于取出载置板60上的纸张T的部件。供纸辊对81是用于将纸张T一张张地送出至运送路径L的部件。
运送纸张T的运送路径L包括第一运送路径L1、第二运送路径L2、第三运送路径L3、以及返回运送路径Lb。第一运送路径L1是从盒供纸部51到二次转印压印部N2的运送路径。第二运送路径L2是从二次转印压印部N2到定影装置9的运送路径。第三运送路径L3是从定影装置9到排纸部50的运送路径。返回运送路径Lb是使从第三运送路径L3的上游侧被运送至下游侧的纸张在正反面翻转后返回到第一运送路径L1的运送路径。
另外,在第一运送路径L1的中途设置有第一汇合部P1和第二汇合部P2。在第三运送路径L3的中途设置有第一分岔部Q1。
在第一运送路径L1的中途(具体地说,第二汇合部P2与二次转印压印部N2之间)配置有纸张检测传感器(未图示)和校准辊对80。纸张检测传感器是用来检测纸张T的传感器。校准辊对80是用来进行纸张T的偏斜(供纸偏斜)校正、以及使图像形成部GK中的调色剂图像的形成与运送纸张T的定时一致的辊对。
在第一运送路径L1中的第一汇合部P1与第二汇合部P2之间配置有中间辊对82。中间辊对82被配置于供纸辊对81的下游侧。中间辊对82夹持从供纸辊对81运送来的纸张T,并将其运送至校准辊对80。
整流部件58被设置于第一分岔部Q1。整流部件58将从定影装置9运出的沿第三运送路径L3从上游侧向下游侧运送的纸张T的运送方向整流为朝向排纸部50的方向。整流部件58将从排纸部50沿第三运送路径L3从下游侧向上游侧运送的纸张T的运送方向整流为朝向返回运送路径Lb的方向。
在第三运送路径L3的纸张运送方向侧的端部形成有排纸部50。排纸部50被配置于装置主体M的上方部。排纸部50将纸张T排出到装置主体M的外部。
在排纸部50的开口侧形成有排纸积累部M1。排纸积累部M1形成于装置主体M的上表面(外表面)。此外,在各运送路径的预定位置配置有纸张检测用的传感器。
接下来,对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特征部分的定影装置9涉及的构成进行详细的说明。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的剖面图。图3是从纸张T的运送方向D1观察图2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感应线圈71的支承部件77以及限制部96的图。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9包括加热旋转带9a、作为与加热旋转带9a压接(抵接)的加压旋转体的加压辊9b、加热单元70、按压部件92、以及多个温度传感器95。
加热旋转带9a呈圆环状(无端带状)。加热旋转带9a为热容量小的带。加热旋转带9a能够以与纸张的宽度方向D2平行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绕第一圆周方向R1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与第一圆周方向R1正交的正交方向D2称作“纸张的宽度方向D2”。加热旋转带9a使用后述的加热单元70来通过利用了电磁感应的电磁感应加热(IH:inductionheating,感应加热)发热。
加热旋转带9a被配置在利用后述的加热单元70的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通过的区域。由此,加热旋转带9a形成由加热单元70的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磁路。
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侧配置有按压部件92。加热旋转带9a被按压部件92架设。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内表面)的、后述的加压旋转体9b侧(加热旋转带9a的内侧的垂直方向的下方侧),按压部件92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抵接。
加热旋转带9a具有由磁性金属层形成的基材层(未图示)、形成在基材层的表面的弹性层(未图示)、以及表面脱模层(未图示)。在加热旋转带9a中,利用不穿透加热旋转带9a的基材层而经过加热旋转带9a的基材层的磁通来通过电磁感应产生涡电流(感应电流)。在加热旋转带9a中,通过涡电流的流动,来利用加热旋转带9具有的电阻产生焦耳热。这样,加热旋转带9a通过电磁感应加热(IH)而发热,所述电磁感应加热利用了基于后述的加热单元70的电磁感应。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层由厚度为30~50μm左右的镍(Ni)形成。弹性层使用厚度为几百μm的硅橡胶。另外,表面脱模层使用了厚度为几十μm的PFA(聚四氟乙烯与全氟丙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的管。
加压辊9b呈圆筒状(圆环状)。加压辊9b以与加热旋转带9a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下方侧。加压辊9b能够以与纸张的宽度方向D2平行的第一旋转轴J1为中心绕第二圆周方向R2旋转。加压辊9b向第一旋转轴J1方向延伸。
加压辊9b被配置为其外周面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外表面)抵接。加压辊9b被配置为经由加热旋转带9a对按压部件92进行按压。在加压辊9b与按压部件92之间夹入有加热旋转带9a的一部分,并且,在加压辊9b与加热旋转带9a之间形成有定影压印部F。在定影压印部F中,纸张T被夹入来进行运送。
通过加压辊9b和按压部件92(后述),加热旋转带9a受到朝向连接按压部件92与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而成的面的方向(垂直方向)的上方侧的按压力。由此,在加热旋转带9a上,作用有在与连接按压部件92和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而成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使加热旋转带9a向外侧扩展的力。
加压辊9b具有加压辊主体941和与第一旋转轴J1同轴的一对轴部件942。加压辊主体941具有圆筒状的芯骨部件、形成于芯骨部件的外周面的弹性层、以及形成于弹性层的外周面的脱模层。在本实施方式中,芯骨部件使用铁。另外,弹性层使用发泡硅橡胶。另外,脱模层使用PFA管。
加压辊9b的轴部件942中的一者与驱动加压辊9b进行旋转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连接。通过该旋转驱动部,加压辊9b被驱动而以预定速度旋转。另外,通过所述旋转驱动部的旋转驱动,与加压辊9b的外周面抵接的加热旋转带9a从动于加压辊9b的旋转而旋转。
按压部件92被配置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侧。按压部件92的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抵接的部分由多孔的玻璃纤维布片材等低摩擦层形成。
按压部件92在纸张的宽度方向D2上长向延伸。按压部件92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侧的加压辊9b侧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抵接。加热旋转带9a被夹入于按压部件92与加压辊9b之间,在加热旋转带9a与加压辊9b之间形成有定影压印部F。按压部件92的低摩擦层在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上滑动并与该内表面接触。
当被运送至定影压印部F的纸张T通过定影装置9的纸张通过区域内来被运送时,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此,“纸张通过区域”是指被运送至定影压印部F的纸张T被夹入到加热旋转带9a与加压辊9b之间而通过的区域。另外,将当纸张T被运送至定影压印部F时比纸张通过区域更靠近外侧的、纸张T不通过的区域称作“非纸张通过区域”。
如图3所示,在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上设定有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作为在纸张宽度方向D2的长度最大(最大宽度)的纸张T被运送至定影压印部F时的纸张通过区域。将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的与纸张的宽度方向D2平行的方向的长度称作“最大纸张通过宽度W1”。
另外,在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上设定有最小纸张通过区域903作为在纸张的宽度方向D2的长度最小(最小宽度)的纸张T被运送至定影压印部F时的纸张T通过的纸张通过区域。将最小纸张通过区域903的与纸张的宽度方向D2平行的方向的长度称作“最小纸张通过宽度W3”。
此外,在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上设定有中间纸张通过区域902作为在纸张宽度方向D2的长度处于比最大宽度小并比最小宽度大的中间(中间宽度)的纸张T被运送至定影压印部F时的纸张T通过的纸张通过区域。将中间纸张通过区域902的与纸张宽度方向D2平行的方向的长度称作“中间纸张通过宽度W2”。
此外,纸张T的纸张通过区域并不仅限于此,而是能够对应于各尺寸的纸张T进行适当的设定。另外,在加压辊9b的外周面上,对应于加热旋转带9a的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最小纸张通过区域903、以及中间纸张通过区域902设定有加压侧最大纸张通过区域、加压侧最小纸张通过区域、以及加压侧中间纸张通过区域。但是,这些各区域的图示省略。
对加热单元70进行说明。如图2及图3所示,加热单元70具有感应线圈71、磁性铁芯部72、对感应线圈71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77、以及限制部96。
感应线圈71离开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预定的距离并且被沿着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事先被形成为缠绕形状的感应线圈71以其长度方向平行于纸张宽度方向D2的方式配置于加热单元70。感应线圈71也可以是在俯视(从图2的上方观察)时将线材缠绕成在纸张宽度方向D2长的形状来形成的感应线圈71。感应线圈71被形成为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比加热旋转带9a的长度更长。
当将感应线圈71配置于加热单元70时,感应线圈71被形成为如下所述的配置。即,感应线圈71的内周边缘(配置有线材711A的部位)包围中央区域718。构成感应线圈71的线材向纸张宽度方向D2延伸。另外,构成感应线圈71的线材从感应线圈71的内周边缘开始沿着加热旋转带9a的圆周方向排列。感应线圈71的外周边缘(配置有线材711B的部位)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
支承部件77以离开加热旋转带9a并与加热旋转带9a对置的方式配置在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上方侧。支承部件77被形成为在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上方侧沿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呈圆弧状。支承部件77的圆弧状的部分在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中遍及大致180°的范围。
支承部件77具有保持部分771和盖部分772。保持部分771及盖部分772由板部件形成,当从纸张宽度方向D2观察时,所述板部件弯曲成圆弧状。
保持部分771以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在感应线圈71的加热旋转带9a侧。保持部分771以将感应线圈71保持在预定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支承。
盖部分772相对于感应线圈71被配置在与加热旋转带9a相反的一侧。盖部分772被配置为覆盖感应线圈71。
感应线圈71与未图示的感应加热用电路部连接。在感应线圈71上施加有来自感应加热用电路部的交流电流。感应线圈71通过被施加来自感应加热用电路部的交流电流来产生用于使加热旋转带9a的基材层发热的磁通。例如,感应线圈71被施加频率为30kHz左右的交流电流。
通过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被引导至由加热旋转带9a以及磁性铁芯部72(后述)形成的、作为磁通的路径的磁路。
磁路由加热旋转带9a以及磁性铁芯部72(后述)形成,使得通过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围绕周向方向R3。周向方向R3是以穿过感应线圈71的内周边缘711A的内侧和外周边缘711B的外侧并且包围感应线圈71的线材部分的方式围绕的方向。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通过磁路。
因为在感应线圈71上施加有来自感应加热用电路部(未图示)的交流电流,所以由于交流电流的变为正或者变为负的周期性变动,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大小及方向发生变化。在加热旋转带9a中由于该磁通的变化而产生感应电流(涡电流)。
如图2所示,磁性铁芯部72构成围绕周向方向R3的磁路。磁性铁芯部72被配置于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通过的区域,并且,所述磁性铁芯部72以强磁性材料为主体形成。因此,磁性铁芯部72构成作为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路径的磁路。
磁性铁芯部72具有中心铁芯部73和一对侧铁芯部76、76。
中心铁芯部73被配置在以下位置:即,当向纸张宽度方向D2观察时,处于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上方侧(中央区域718的附近),并且处于加热旋转带9a的在纸张T的运送方向D1的大致中央的位置。
如图2所示,中心铁芯部73在磁路的周向方向R3上形成其与加热旋转带9a之间的磁路。中心铁芯部73被配置在中央区域718的附近(感应线圈71的内周边缘711A的附近)。
中心铁芯部73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离开预定距离并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中心铁芯部73具有第一对置面731,所述第一对置面731不隔着感应线圈71而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
另外,中心铁芯部73被形成为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长的大致呈长方体的形状。中心铁芯部73被形成为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比与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对应的区域更长。
如图2所示,一对侧铁芯部76在磁路的周向方向R3上形成其与中心铁芯部73之间的磁路。一对侧铁芯部76、76在磁路的周向方向R3上与中心铁芯部73并列配置。
一对侧铁芯部76被配置在感应线圈71的外周边缘711B的附近。一对侧铁芯部76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离开预定距离并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地配置。一对侧铁芯部76具有第二对置面761,所述第二对置面761不隔着感应线圈71而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另外,一对侧铁芯部76具有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长的大致呈长方体的形状。一对侧铁芯部76在纸张宽度方向D2上比与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对应的区域更长。
接下来,对限制部96进行说明。限制部96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由此,限制部96对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进行限制,使得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固定。如图3所示,限制部96被配置在支承部件77在纸张宽度方向D2的两个端部附近。限制部96被固定在支承部件77上。限制部96被形成为从支承部件77向加热旋转带9a侧突出。
如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限制部96由圆弧状的第一肋961构成。圆弧状的第一肋961沿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在第一圆周方向R1延伸。第一肋961的突出量考虑感应线圈71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而设定。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的外侧的非纸张通过区域,第一肋961沿着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上方侧的大致半个圆周的外周面而与该外周面进行抵接。详细地说,第一肋961被形成为从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中央部分开始、在上方侧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中遍及180°角的范围。第一肋961沿着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而与该外周面进行抵接。第一肋961以相对于连接按压部件92与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的面对称的方式连续形成于从加热旋转带9a的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一侧)到下游侧(另一侧)的范围内。
由此,第一肋961限制加热旋转带9a向与连接按压部件92和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而成的面正交的方向发生变形。另外,第一肋961同时对相对于支承部件77的加热旋转带9a在垂直方向的上方侧的部分的位置进行限制。因此,第一肋961能够使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固定。
如图2所示,第一肋961的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纸张T的运送方向D1的下游侧)的端部961a以从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接近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方式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第一肋961的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下游侧(纸张T的运送方向D1的上游侧)的端部961b以大致垂直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方式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
温度传感器95对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温度进行检测。温度传感器95被配置为在不接触的状态下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对置。
接下来,对包含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9的打印机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当打印机1的电源被接通时,从电源部(未图示)向带电部10a、10b、10c、10d、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显影器16a、16b、16c、16d、初次转印辊37a、37b、37c、37d、二次转印辊8、打印机控制部(未图示)、以及定影装置9分别供应电力。并且,利用来自打印机控制部的控制信号,对带电部10a、10b、10c、10d、激光扫描单元4a、4b、4c、4d、显影器16a、16b、16c、16d、初次转印辊37a、37b、37c、37d、二次转印辊8、中间转印带7、以及定影装置9的各自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打印机1的电源处于接通的状态下,打印机1的接收部(未图示)接收图像形成指示信息。图像形成指示信息例如有基于配置在打印机1的外部的操作部(未图示)被操作而产生的信息。
接下来,打印机1开始印刷动作。
具体地说,从校准辊对80送出的纸张T通过第一运送路径L1而被运送至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的转印压印部N2。当这样将纸张T运送至转印压印部N2时,首先,带电部10a、10b、10c以及10d使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均匀地带负电(负极性)或者带正电(正极性)。随后,激光扫描单元4a、4b、4c以及4d从激光源(未图示)向感光鼓2a、2b、2c以及2d分别照射激光。激光扫描单元4a、4b、4c以及4d对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进行扫描曝光以除去电荷。由此,在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
接下来,显影器16a、16b、16c以及16d使各种颜色的调色剂附着在形成于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的静电潜像上,从而在感光鼓2a、2b、2c以及2d的各表面上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图像。接下来,将形成于感光鼓2a、2b、2c、2d的各表面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依次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7。由此,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有全色的调色剂图像。
接下来,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通过位于中间转印带7与二次转印辊8之间的转印压印部N2的纸张T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通过第二运送路径L2被朝向定影装置9运送。具体地说,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被朝向由定影装置9的加热旋转带9a和加压辊9b形成的定影压印部F运送。
随后,如果开始向定影装置9的驱动控制部供应电力,则加压辊9b被通过旋转驱动部(未图示)驱动旋转。加热旋转带9a伴随着加压辊9b的通过驱动产生的旋转也从动地旋转。
接下来,定影装置9开始发热动作。由此,在感应线圈71上施加有来自感应加热用电路部(未图示)的交流电流。感应线圈71产生用于使加热旋转带9a发热的磁通。
在由加热旋转带9a、中心铁芯部73、以及一对侧铁芯部76构成的磁路中,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以连接感应线圈71的内周边缘711A的内侧和外周边缘711B的外侧的方式通过(围绕)周向方向R3、R3。
并且,由于通过磁路的磁通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在加热旋转带9a的基材层因电磁感应而产生涡电流(感应电流)。涡电流在加热旋转带9a的基材层中流动,由此由于加热旋转带9a的基材层具有的电阻而产生焦耳热,从而加热旋转带9a发热。
接下来,通过加热旋转带9a的旋转,加热旋转带9a的利用电磁感应加热(IH)而发热的部分(基材层)依次向由定影装置9的加热旋转带9a和加压辊9b形成的定影压印部F移动。打印机1对感应加热用电路部(未图示)进行控制,使得定影压印部F成为预定的温度。
随后,将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T导入到定影装置9的定影压印部F。由此,在定影压印部F调色剂熔融,调色剂被定影于纸张T。
当由定影装置9进行定影动作时,通过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抵接的按压部件92和与加热旋转带9a对置配置的环状的加压辊9b,加热旋转带9a受到朝向垂直方向的上方侧的按压力。由此,在加热旋转带9a上,作用有在与连接按压部件92和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而成的面正交的方向上使加热旋转带9a向外侧扩展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由如上所述的圆弧状的第一肋961形成的限制部96。第一肋961以相对于连接按压部件92的纸张T的运送方向D1的中央部与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而成的面对称的方式遍及加热旋转带9a的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一侧)到下游侧(另一侧)来配置。由此,第一肋961以从纸张T的运送方向D1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夹入加热旋转带9a的方式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于是,第一肋961能够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
另外,在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上方侧,圆弧状的第一肋961沿着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与其进行抵接。因此,第一肋961在对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进行限制的同时,按照使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与感应线圈71之间的距离固定的方式对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上方侧的部分的位置进行限制。由此,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于是,能够将定影装置9起动时的升温时间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
另外,限制部96在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的外侧的非纸张通过区域与加热旋转带9a抵接。因此,能够抑制限制部96在加热旋转带9a的纸张通过区域消耗热量,并且限制部96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于是,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起动时间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
另外,圆弧状的第一肋961的在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的端部961a被形成为从加热旋转带9a的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逐渐接近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因此,当加热旋转带9a旋转着移动时,加热旋转带9a卡挂在限制部96的端部961a的情况减少。因此,限制部96在几乎不对加热旋转带9a产生损害的状态下与所述加热旋转带9a抵接。于是,限制部96能够使加热旋转带9a顺利地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包括:环状的加热旋转带9a;与加热旋转带9a的内周面抵接的按压部件92;在其与加热旋转带9a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F的加压旋转体9b;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离开预定的距离配置并产生用于使加热旋转带9a发热的磁通的感应线圈71;形成由感应线圈71产生的磁通的磁路的磁性铁芯部72;以及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来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的第一肋961。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由此,能够将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固定。从而,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其结果是,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起动时间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第一肋961被配置在支承部件77上。因此,通过只是将第一肋961设置在支承部件77上这样的简单的构成,能够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第一肋961的突出量考虑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来进行设定。因此,仅通过调整第一肋961的突出量,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定影装置9的加热设计。由此,能够将使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从而,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起动时间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第二实施方式主要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点可以适当地应用或者援引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4是用于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图5是图4所示的定影装置9的加热单元70的立体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是限制部96的形状以及限制部96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限制部96具有两个大致半球体状的第二肋962。两个第二肋962、962被配置在加热单元70的支承部件77的纸张宽度方向D2的两个端部附近。两个第二肋962、962与支承部件77一体地形成。两个第二肋962、962的球面状的顶部在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的外侧的非纸张通过区域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
两个第二肋962、962以相对于包含按压部件92和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的面对称的方式分离配置在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一侧)及下游侧(另一侧)。两个第二肋962、962在相对于包含按压部件92与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彼此分离配置。
另外,在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感应线圈71侧,两个第二肋962在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θ1中分离大致180°的角度而配置。因此,两个第二肋962、962与加热旋转带9a的发生变形的可能性最高的部分抵接。
两个第二肋962、962以从纸张T的运送方向D1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夹住加热旋转带9a的方式向加热旋转带9a的内侧部按压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中央部,从而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由此,两个第二肋962、962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并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相对于支承部件77的位置。因此,第二肋962、962能够将被支承部件77支承的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固定。其结果是,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于是,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起动时间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如下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中,限制部96由两个大致半球状的第二肋962、962构成。两个第二肋962、962在相对于包含按压部件92与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的面而大致正交的方向彼此分离配置。因此,两个第二肋962、962以从纸张T的运送方向D1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夹住加热旋转带9a的方式向加热旋转带9a的内侧按压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中央部。由此,两个第二肋962、962能够以稳定的状态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因此,两个第二肋962、962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固定。
另外,在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感应线圈71侧,两个第二肋962、962在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θ1中大致分离开180°而配置。因此,两个第二肋962、962与加热旋转带9a的发生变形的可能性最高的部分抵接。由此,两个第二肋962、962能够进一步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因此,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更加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于是,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起动时间更加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
另外,第二肋962、962通过球面状的顶部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因此,能够在减小了由第二肋962、962的接触而导致的加热旋转带9a的损伤等损害的状态下,将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固定。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第三实施方式主要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点可以适当地应用或者援引对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6是用于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剖面图。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主要有以下两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使加热单元70的支承部件77在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中形成大致120°角的圆弧状、以及由三个大致半球状的第三肋963A、963A、963B构成限制部96。
具体地说,三个大致半球状的第三肋963A、963A、963B被配置在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θ2中大致120°的角度的范围中。在支承部件77的保持部分771中,三个第三肋963A、963A、963B分别被相互分离地配置在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端部、下游侧端部、以及上述二者的中间位置。三个大致半球状的第三肋963A、963A、963B的球面状的顶部在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的外侧的非纸张通过区域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三个位置抵接。
在支承部件77的保持部分771的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端部以及下游侧的端部配置有第三肋963A、963A。在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感应线圈71侧,上游侧端部以及下游侧端部的第三肋963A、963A分离开配置在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θ2为大致120°的位置。因此,两个第二肋963A与加热旋转带9a的有发生变形的可能性的部分抵接。上游侧端部以及下游侧端部的两个第三肋963A、963A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从而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
在支承部件77的保持部分771的上游侧端部以及下游侧端部的中间位置配置有第三肋963B。中间位置的第三肋963B在加热旋转带9a的垂直方向的最上部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从而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相对于支承部件77的位置。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如下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中,在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感应线圈71侧,上游侧端部以及下游侧端部的第三肋963A、963A在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θ2中分离大致120°配置。因此,两个第三肋963A与加热旋转带9a发生变形的部分抵接。因此,两个第三肋963A、963A能够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来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因此,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于是,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起动时间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
此外,中间位置的第三肋963B在上游侧端部及下游侧端部的两个第三肋963A、963A之间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的相对于支承部件77的位置。由此,三个第三肋963A、963A、963B整体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位置,使得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固定。因此,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加热效率更加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于是,能够将定影装置9的起动时间更加不出现偏差地设为固定的值。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第四实施方式主要以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说明,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中没有特别说明的点可以适当地应用或者援引对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
图7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的各构成要素的剖面图。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主要是限制部96的形状以及限制部96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不同。
如图7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中,限制部96由两个筒状的滚轮964、964构成。两个筒状的滚轮964、964被配置在加热单元70的支承部件77的纸张宽度方向D2的两个端部附近。两个筒状的滚轮964、964经由设置在支承部件77的轴部件96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承。
两个筒状的滚轮964以相对于包含按压部件92和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的面对称的方式分离配置在第一圆周方向R1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具体地说,两个筒状的滚轮964、964在以加热旋转带9a的第二旋转轴J2为中心的角度θ2中分离大致180°配置。
另外,两个筒状的滚轮964的外周面在最大纸张通过区域901的外侧的非纸张通过区域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抵接。并且,两个筒状的滚轮964、964从动于加热旋转带9a的旋转而以轴部件965为中心进行旋转。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三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起到如下效果。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定影装置9中,限制部96由从动于加热旋转带9a的旋转而旋转的两个筒状的滚轮964构成。因此,作为限制部96的筒状的滚轮964能够减小其与加热旋转带9a之间的接触阻力。由此,两个筒状的滚轮964能够减小发生因接触导致的对加热旋转带9a的损伤等损害的可能性。因此,能够使加热旋转带9a顺利地旋转,并且以使得感应线圈71与加热旋转带9a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固定的方式限制加热旋转带9a的变形。
以上,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在不受所述实施方式限制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实施。
例如,在所述第三实施方式中,限制部96由三个第三肋963A、963A、963B构成,但限制部96也可以由四个以上的肋构成。
另外,在所述第四实施方式中,限制部96由两个筒状的滚轮964、964构成,但限制部96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筒状滚轮构成。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种类并没有特别的限制,除打印机以外,也可以是复印机、传真机、或这些的数码复合机等。
片状的被转印材料并不仅限于纸张,例如也可以是薄膜片。

Claims (6)

1.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旋转带;
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侧,并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
加压旋转体,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对置地配置,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夹入所述加热旋转带,并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
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分离并沿着所述外表面配置,并且产生用于使所述加热旋转带发热的磁通;
磁性铁芯部,所述磁性铁芯部形成由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磁通的磁路;以及
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抵接来限制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变形,
所述限制部具有两个大致半球体状的肋,并且
所述两个大致半球体状的肋在相对于包含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旋转轴的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彼此分离配置。
2.一种定影装置,包括:
加热旋转带;
按压部件,所述按压部件被配置在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侧,并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内表面抵接;
加压旋转体,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对置地配置,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按压部件之间夹入所述加热旋转带,并在所述加压旋转体与所述加热旋转带之间形成定影压印部;
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分离并沿着所述外表面配置,并且产生用于使所述加热旋转带发热的磁通;
磁性铁芯部,所述磁性铁芯部形成由所述感应线圈产生的磁通的磁路;以及
限制部,所述限制部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抵接来限制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变形,
所述限制部由一个或多个筒状的滚轮构成,所述滚轮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抵接并从动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旋转而进行旋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装置包括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在所述感应线圈的所述加热旋转带侧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对置地配置,并且所述支承部件支承所述感应线圈,
所述限制部被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并且所述限制部通过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表面抵接来限制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变形,使得所述感应线圈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以相对于连接所述按压部件在被转印材料的运送方向上的中央部与所述加热旋转带的旋转轴而成的面对称的方式配置在所述加热旋转带的一侧和另一侧。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被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件的与被转印材料的运送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的两个端部。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一个或多个载像体,在所述载像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器,所述显影器将形成在所述一个或多个载像体的静电潜像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转印部,所述转印部将形成在所述载像体的调色剂图像直接或间接地转印至片状的被转印材料上;以及
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CN201110447911.5A 2011-01-07 2011-12-21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11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02266 2011-01-07
JP2011002266A JP2012145647A (ja) 2011-01-07 2011-01-07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91180A CN102591180A (zh) 2012-07-18
CN102591180B true CN102591180B (zh) 2015-07-22

Family

ID=45470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791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1180B (zh) 2011-01-07 2011-12-21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693935B2 (zh)
EP (1) EP2474868B1 (zh)
JP (1) JP2012145647A (zh)
KR (1) KR101286934B1 (zh)
CN (1) CN1025911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45647A (ja) * 2011-01-07 2012-08-0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68403A (ja) * 2011-02-15 2012-09-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89557B1 (en) * 2015-07-06 2016-07-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JP6380316B2 (ja) * 2015-09-28 2018-08-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44509A (ja) * 2018-02-23 2019-08-29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474075B1 (en) * 2018-07-24 2019-11-12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658A (zh) * 2008-05-23 2009-11-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25417B1 (en) * 1999-03-02 2003-09-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6725009B1 (en) * 1999-10-26 2004-04-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4418156B2 (ja) * 2000-09-29 2010-02-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94234B2 (en) * 2001-11-01 2007-03-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 generating roller,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377127A4 (en) * 2001-11-14 2008-04-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HEATING ROLL, HEATER BAND, IMAGE HEAT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2003223063A (ja) * 2002-01-30 2003-08-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US6968137B2 (en) * 2002-02-28 2005-11-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copy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US6872925B2 (en) * 2002-08-05 2005-03-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O2004063819A1 (ja) * 2003-01-08 2004-07-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45902A (ja) * 2003-02-10 2004-09-02 Sharp Corp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加熱方法
US7079800B2 (en) * 2003-02-19 2006-07-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heating device
JP2005121899A (ja) * 2003-10-16 2005-05-12 Sharp Corp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24259B2 (en) * 2003-10-21 2008-09-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xing apparatus
US7299003B2 (en) * 2004-01-29 2007-11-20 Ricoh Company, Limited Fix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ing a quick start-up and reduction in energy consumption
JP2005326524A (ja) * 2004-05-13 2005-11-24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67492B2 (ja) * 2004-05-18 2010-10-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誘導加熱用励磁コイルの製造方法
JP4456942B2 (ja) 2004-06-22 2010-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0517117C (zh) * 2004-07-26 2009-07-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热辊、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142114A1 (en) * 2004-11-18 2009-06-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xing device
US7203439B2 (en) * 2005-03-16 2007-04-1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non-contact temperature sensor
JP2007310353A (ja) * 2006-04-17 2007-11-2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61816B2 (ja) * 2006-04-18 2012-06-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ベルト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901343B2 (ja) * 2006-07-12 2012-03-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25197B2 (en) * 2006-11-21 2011-04-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apparatus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72632B2 (en) * 2006-11-21 2010-03-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apparatus using induction heating system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209487A (ja) * 2007-02-23 2008-09-11 Fuji Xerox Co Ltd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7348B2 (ja) * 2007-03-12 2013-04-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33790A (ja) * 2007-03-23 2008-10-02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67903A1 (en) * 2007-09-10 2009-03-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Coil unit for induction heating fixing device
JP5015745B2 (ja) * 2007-12-07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17160A (ja) * 2008-03-12 2009-09-24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86869B2 (ja) * 2008-03-25 2013-09-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4666004B2 (ja) * 2008-05-23 2011-04-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25598B2 (ja) * 2008-05-27 2011-07-13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6911B2 (ja) * 2008-11-20 2013-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473338B2 (ja) * 2009-01-09 2014-04-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5360686B2 (ja) * 2009-05-27 2013-1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29126B2 (ja) 2009-06-17 2013-07-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目標追尾処理器及びそれに用いる誤差共分散行列の補正方法
US20100322684A1 (en) * 2009-06-19 2010-12-23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user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451362B2 (ja) * 2009-12-22 2014-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2011197401A (ja) * 2010-03-19 2011-10-0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0226B2 (ja) * 2010-03-29 2014-04-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58333A (ja) * 2010-09-06 2012-03-22 Kyocera Mita Corp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306307B2 (ja) * 2010-10-25 2013-10-0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2486B2 (ja) * 2010-12-17 2014-02-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45647A (ja) * 2011-01-07 2012-08-0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68403A (ja) * 2011-02-15 2012-09-06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3185A (ja) * 2011-03-25 2012-10-22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4940B2 (ja) * 2011-06-16 2015-1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45651B2 (ja) * 2011-06-22 2016-01-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87177B2 (ja) * 2011-09-21 2014-05-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88658A (zh) * 2008-05-23 2009-11-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和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93935B2 (en) 2014-04-08
US20120177421A1 (en) 2012-07-12
JP2012145647A (ja) 2012-08-02
CN102591180A (zh) 2012-07-18
KR20120080530A (ko) 2012-07-17
KR101286934B1 (ko) 2013-07-16
EP2474868B1 (en) 2017-01-04
EP2474868A1 (en) 2012-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1248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058865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fixing device
CN102591180B (zh) 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470329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56007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01907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50415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4299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1019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31835A (ja)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2322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08263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9157B2 (ja) 像加熱装置
JP201405947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427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690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9360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0467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68531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2803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8543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70098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7652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57615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41149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Termination date: 20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