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556704A -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56704A
CN102556704A CN201110343166XA CN201110343166A CN102556704A CN 102556704 A CN102556704 A CN 102556704A CN 201110343166X A CN201110343166X A CN 201110343166XA CN 201110343166 A CN201110343166 A CN 201110343166A CN 102556704 A CN102556704 A CN 1025567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wnstream
original copy
roller
upstream side
help ro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4316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56704B (zh
Inventor
田山耕治
养田泰信
工藤卓
安藤贵之
小山内洋平
奈良井聪
藤井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567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67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567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567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2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the sheet-feed movement or the medium-advance or the drum-rotation movement as the slow scanning component, e.g. arrangements for the main-scanning
    • H04N1/121Feed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220/00Function indicators
    • B65H2220/09Function indicators indicating that several of an entity are pres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3Roller pairs driving roller and idler roller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50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 B65H2404/53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with particular mechan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 B65H2404/532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with particular mechanical, physical properties with particular durome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50Surface of the elements in contact with the forwarded or guided material
    • B65H2404/56Flexible surface
    • B65H2404/563Elastic, supple built-up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39Scan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4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 H04N1/19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 H04N1/191Scanning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he displacement of active reading or reproducing elements relative to the original or reproducing medium, or vice versa using multi-element arrays the array comprising a one-dimensional array, or a combination of one-dimensional arrays, or a substantially one-dimensional array, e.g. an array of staggered elements
    • H04N1/192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 H04N1/193Simultaneously or substantially simultaneously scanning picture elements on one main scanning line using electrically scanned linear arrays, e.g. linear CCD arr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需要使得装置大型化就能够以简易低价的构成来减轻读取原稿图像时的颜色偏差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在包括相对于图像读取线位置而被设置在原稿搬送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里的上游侧搬送辊对及下游侧搬送辊对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中,还设置了由分别设置在上游侧辊对的辊轴上、直径要大于邻接的上游侧驱动辊及上游侧从动辊且由硬度低的弹性部件构成的上游侧辅助辊所构成的上游侧辅助辊对,以及由分别设置在下游侧辊对的辊轴上、直径要大于邻接的下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且由硬度低的弹性部件构成的下游侧辅助辊所构成的下游侧辅助辊对。

Description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及至少具有其中两个功能的复印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里使用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尤其是搭载有该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过扫描仪等图像读取部来读取纸张文书等原稿的图像情报后进行电子数据化,并作为文字数据或图像数据利用到图像形成里的OCR(OpticalCharacter Recognition)技术,或将纸张文书等原稿复印到记录纸等的记录媒介里的复印技术等中,较多采用的是从多页堆置的原稿束自动地依次一张一张地将原稿抽出和分离后搬送或给送到图像读取部里的同时,利用的是用于通过该图像读取部来读取应该形成的原稿图像的图像情报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另外,将这种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与图像形成装置组合的构成也是公知的。在这种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中,一般地,从图像读取部中的原稿读取线位置开始,在原稿搬送方向所看到的搬送方向上游侧里设置有用于将该原稿搬送去图像读取部的辊对,而在搬送方向下游侧里设置有用于将搬送到该图像读取部里的原稿从原稿读取部排出的辊对。
在设有这种辊对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中,读取图像情报应该被读取的原稿的时候,因为原稿在突入或离开各辊对时会在原稿里施加负荷,就会导致原稿搬送速度的紊乱,由于该原稿搬送速度的变化同样会发生在原稿读取线位置处,应该被读取的图像情报偏差的结果是在形成于记录纸等记录媒介里的图像里会产生颜色偏差。
另外,该颜色偏差是指在包括RGB图像读取线(扫描线)相对于原稿搬送方向没有被配置在相同位置里的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部或图像读取装置中,在该RGB图像读取线上,原稿搬送速度里发生速度不均时产生的现象。然后,该速度不均在搬送来的原稿里产生急剧的负荷变动时,是通过使得原稿或搬送辊对等搬送部件的变形后产生的。作为产生这种原稿或搬送部件的负荷变动的代表部位,可以例举有原稿先端突入到从图像读取线来看是下游侧中最近的搬送辊对里时,以及原稿后端从图像读取线上游侧中最近的搬送辊对穿过时。于是,在现有技术中公开有多种用于改善这种颜色偏差的对策,可以例举如下。
首先是通过扩大辊对里所使用的辊的辊直径,来尽量减少读取原稿突入及离开辊对时施加到原稿里的冲击。但是,像这样增大辊直径后,就难以与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小型化,进一步的是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相对应,从而难以对应于现在的用户经常要求的装置小型化的要求。
接着是减小原稿突入到图像读取部里之前和之后的搬送路径间隙。但是,在这样的对策中,设计不至于堵塞包含热变形或组装误差的搬送路径的有限度的搬送间隙是有限度的,还有,在使用聚酯薄膜(Mylar)等弹性材料来消除搬送路径间隙的方法中,产生了该聚酯薄膜本身成为原稿突入的负荷的问题。
更进一步的对策是,极力将原稿搬送路径构成为直线状,在其上面从图像读取线来看时,将读取线前后的搬送辊对配置在该读取线的附近。但是,在该对策中,因为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机体构成,就导致设计上不能采用的问题,另外,也会导致辊对变成咬入到读取装置一侧里的形状的问题。更进一步地还有将配置在读取线上的读取白板做成轮带或辊状的对策,在这样的构成中都存在着复杂及高价等问题。
这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包括:在限定规定的读取速度的外径的外周部的至少一侧里,设置了由低刚性且比该外径大的直径构成的膨胀直径部的原稿排出辊,以及与该原稿排出辊的外周部对接并随着该原稿排出辊转动的从动辊。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要解决的课题是,因为要防止被排出的原稿或用纸在堆垛到排纸盘的途中弯折或卷曲,由原稿排出辊的外周部和与该外周部对接后随着原稿排出辊转动的从动辊构成的夹持位置,以及由低刚性且比该外周部的外径要大的直径构成的膨胀直径部和原稿之间构成的检测位置之间会产生偏差,从而导致不能抑制原稿在突入及离开辊对时的原稿搬送速度的紊乱。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4-177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08-208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1789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需要使得装置大型化,以简易且低价的构成,就可以减轻读取原稿图像时的颜色偏差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更进一步地,还提供包括该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其包括:上游侧搬送辊对,其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线位置被设置在应该被读取图像的原稿的原稿搬送方向上游侧里,由上游侧驱动辊和上游侧从动辊构成;
下游侧搬送辊对,其相对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线位置被设置在应该被读取图像的原稿的原稿搬送方向下游侧里,由下游侧驱动辊和下游侧从动辊构成,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游侧辅助辊对,其由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游侧驱动辊及上游侧从动辊的辊轴上的上游侧辅助辊构成,该上游侧辅助辊的直径要大于各自邻接的所述上游侧驱动辊及上游侧从动辊,并且由弹性部件构成;
下游侧辅助辊对,其由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的辊轴上的下游侧辅助辊构成,该下游侧辅助辊的直径要大于各自邻接的所述下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并且由弹性部件构成。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构成是,所述上游侧辅助辊对及下游侧辅助辊对所形成的上游侧辅助辊夹持位置及下游侧辅助辊夹持位置,分别与所述上游侧搬送辊对及下游侧搬送辊对所形成的上游侧搬送辊夹持位置及下游侧搬送辊夹持位置形成在同一位置里。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构成是,分别与所述上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驱动辊同轴配置的上游侧辅助辊及下游侧辅助辊和所述上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驱动辊连动后被驱动。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构成是,所述下游侧从动辊是由硬度在70度以上的材质构成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技术方案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构成上游侧搬送辊对及下游侧搬送辊对的各自的辊轴上,使用由直径大于邻接的搬送辊直径且硬度低的辅助辊构成的上游侧辅助辊对及下游侧辅助辊对,就能够使得原稿在突入及通过搬送辊对时因该搬送辊对而产生的原稿搬送负荷变动变得平滑,从而不需要使得装置大型化就能够以简易低价的构成来减轻读取原稿图像时的颜色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例的概要截面图。
图2所示是搬送辊对的从动辊为刚体时,用于说明原稿突入到该搬送辊对里时,搬送负荷变动在该原稿里的发生状态图。
图3所示是搬送辊对的从动辊为弹性体时,用于说明原稿突入到该搬送辊对里时,搬送负荷变动在该原稿里的发生状态图。
图4所示是用于说明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及下游侧搬送辊对的双方的辊对搬送来的原稿在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时,搬送负荷变动在该原稿里的发生状态图。图4(a)所示的是上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大于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时的情况,图4(b)所示的是上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小于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时的情况。
图5所示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搬送辊对的立体图,是辅助辊设置在搬送辊对的各自的辊轴里的搬送辊对的立体图。
图6所示是用于说明辅助辊被配置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的双方里的情况,和仅被配置在其中某一侧里的情况之间的差异的说明图,图6(a)所示是辅助辊被配置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的双方里的情况,图6(b)所示是辅助辊仅被配置在从动侧里的情况。
图7所示是仅在从动辊侧里配置弹性体的辅助辊时,将构成辅助辊的弹性体分为低硬度海绵、中硬度海绵及高硬度海绵时,以没有辅助辊的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颜色偏差量为基准时的颜色偏差量的比例图。
图8所示是辅助驱动辊在自主转动和没有自主转动时的颜色偏差量的差异示意图,图8(a)所示是使得辅助驱动辊自主转动时的情况,图8(b)所示是没有对辅助驱动辊进行自主转动,而在驱动辊轴上空转时的情况。
图9所示是在下游侧从动辊里采用软质橡胶(硬度为30度)和POM材质时的颜色偏差量的实验结果示意图,图9(a)所示是软质橡胶时的情况,图9(b)所示是POM材质时的情况。
【符号说明】
1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
2 图像读取部
20 上游侧搬送辊
20a 上游侧搬送辊
23 下游侧搬送辊
24 下游侧搬送辊
101 (上游侧或下游侧)驱动辊
102 (上游侧或下游侧)辅助驱动辊
103 (上游侧或下游侧)驱动辊轴
104 (上游侧或下游侧)从动辊
105 (上游侧或下游侧)辅助从动辊
106 (上游侧或下游侧)从动辊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先使用概要地显示本发明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一例的截面图的图1来说明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基本构成、动作及作用。另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知道,该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可以搭载到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至少具有前面的两项功能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里。
在图1中,参照符号1代表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可以开闭地安装在扫描仪等图像读取部或图像读取部2的上部里。图像读取部2的上面是设置了窄缝玻璃3(读取位置)的图像读取部2,应该被读取图像的原稿通过设置在窄缝玻璃3的下部里的图像读取线位置上后,就能够读取原稿的图像情报了。还有,这里图示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1根据未图示的操作部的指示,可以由用户任意或自动地选择读取原稿单面的单面模式,或是读取原稿的两面的双面模式,根据被选择的模式,自动原稿搬送装置1的动作得到控制。还有,在这里的图示例中,虽然是在单面模式之外还显示了双面模式的构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适用于仅有单面模式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
在该自动原稿搬送装置1中,原稿6以表面的图像面朝上地按页次被堆置在原稿载置台5上。这时,捡拾辊7的构成和控制通常是与原稿载置台5隔开规定间隔地处于待机状态中,当原稿放置检测传感器8检测到原稿被放置在原稿载置台5里,并且当未图示的操作部指示读取开始时,才从待机位置下降后移动到与原稿6的上面接触的位置里。另外,在原稿载置台5里设置有原稿快门29,原稿快门29的构成是,当捡拾辊7上升时(待机时)其转动被限制,当捡拾辊7下降时(读取开始时)其转动限制被解除后可以在图中箭头方向里转动。因此,用户可以将原稿碰触到原稿快门29地来放置,以对齐原稿后来载置。另外,原稿快门29和原稿放置检测触针等原稿放置检测传感器8在原稿宽度方向(图1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被错开地配置的。
通过捡拾辊7从原稿载置台5被送出的原稿,被搬送到由用于将原稿从最上面开始依次一页一页地分离的供送辊(feed roller)9和反转辊(reverseroller)10构成的原稿分离部里。也可以用分离垫来取代反转辊10。这里,图1中的搬送路径(a)形成在导向11、11a之间,是用于将通过原稿分离部中的供送辊9和反转辊10一页一页地分离后的原稿搬送到窄缝玻璃3上为止的原稿搬送路径。另外,搬送路径(b)形成在导向12、12a之间,是用于将窄缝玻璃3上被读取图像后的原稿搬送移动去原稿排纸口13的原稿搬送路径,另外,参照符号14是用于堆垛从原稿排纸口13排纸来的原稿的排纸盘。更进一步地,翻转搬送路径(c)形成在原稿载置台5的下部且设置在排纸盘14的上方里的导向16,以及分歧爪17和导向16之间,被设置为将借助于排纸口13搬送来的原稿反转后,从原稿后端开始再次导入到搬送路径(a)里。另外,分歧爪17被设置在排纸盘14的上方里,由图1所示可以知道,通过切换到虚线位置里来将借助于排纸口13搬送来的原稿导入到翻转搬送路径(c)里,当该原稿被导入到翻转搬送路径(c)内后,通过切换到实线位置里,就将翻转搬送路径(c)反转的原稿从后端开始导入到搬送路径(d)里。该搬送路径(d)形成在导向18、18a之间,是为了将反转后的原稿再次搬送去读取位置的窄缝玻璃3而与上述的搬送路径(a)合流的原稿搬送路径。
更进一步地是还设置了包括单独地对正转和逆转进行切换的手段的反转辊对26、26a,该反转辊对26、26a通过正转来将原稿排纸口13搬送来的原稿导入搬送到翻转搬送路径(c)内,然后,如上所述在分歧爪17切换后,通过该反转辊对26、26a的逆转,原稿就被搬送到搬送路径(d)里了。另外,参照符号28是通常公知的检测传感器,其被配置在相对于设置在窄缝玻璃3的下部里的图像读取线位置是被设置在原稿的搬送方向上游侧里的上游侧搬送辊对20、20a,和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线位置是被设置在原稿的搬送方向下游侧里的下游侧搬送辊对23、23a之间,使用该传感器28来检测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20、20a的转动驱动而搬送来的原稿的先端,就能够获得在图像读取线位置处用于读取图像的读取开始的时刻(timing)。另外,该传感器28也能够检测原稿的后端,从而能够对应于该后端检测信号来结束原稿图像的读取。
接下来说明这种构成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1的动作,最初,对仅读取原稿的单面的图像情报的单面模式进行说明。当原稿放置在原稿载置台5里时,原稿放置检测触针等原稿放置检测传感器8因为原稿而转动后,该原稿放置检测传感器的开通(ON)/关闭(OFF)信号就得到切换。在设定为单面模式的状态下,通过按下设置在未图示的操作部里的开始键以发出读取开始的指示时,就通过上述原稿放置检测传感器的开通(ON)/关闭(OFF)信号来检查原稿载置台5上是否放置有原稿,当放置有原稿的状态得到确认时,就通过开始未图示的马达的正向转动,在捡拾辊7下降后按压原稿的同时,捡拾辊7沿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后,将原稿送出到由供送辊9和反转辊10构成的原稿分离部里。由捡拾辊7送出的原稿在原稿分离部处依次被一页一页地分离后搬送到搬送路径(a)里。接着,搬送到搬送路径(a)里的原稿6的先端被传感器28检测到时,就作为读取开始的时刻,在窄缝玻璃3上开始对应于原稿的先端的读取。另外,当传感器28检测到原稿的后端时,就作为读取结束的时刻,对应于原稿的后端来结束读取。单面模式的时候,因为分歧爪17一直在图中的实线位置里,所以图像读取后的原稿6就从原稿排纸口13被排纸到排纸盘14里后,以表面的图像面向下地堆集。还有,未图示的马达虽然一直被驱动,通过将配置在搬送路径(a)里的搬送辊对19的线速度设定得大于供送辊9的线速度,就能够形成纸与纸之间的间隔(以下简称为“纸间隔”)。当所有的原稿的读取结束时,马达逆转并使得捡拾辊7上升后移动到待机位置里,当捡拾辊7上升到规定的待机位置里后就停止马达的转动,如此就结束了单面模式的图像读取。
接着,对读取原稿的两面的双面模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在设定为双面模式的状态下,也是通过按下设置在未图示的操作部里的开始键以发出读取开始的指示时,通过原稿放置检测传感器8的开通(ON)/关闭(OFF)信号来检查原稿载置台5上是否放置有原稿,当确认有原稿放置时,未图示的马达就开始正向转动,并且捡拾辊7在下降后按压原稿的同时,捡拾辊7沿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来将原稿送出到原稿分离部里,接着,由捡拾辊7送出的原稿在供送辊9和反转辊10处被依次一页一页地分离后搬送到搬送路径(a)里,到此为止是与单面模式的时候同样的。接着,在双面模式中,当原稿6的先端被传感器28检测到时,作为读取开始的时刻,对应于原稿的先端来开始读取,而在原稿的先端被该传感器28检测到时,还将分歧爪7向图中虚线位置里移动,并进一步地使得反转辊对26、26a向正转方向(图中顺时针转动方向)里转动。更进一步的是,当原稿6的先端被传感器28检测到时,就通过未图示的离合器等来解除供送辊9和捡拾辊7的驱动,并控制为不将后面的原稿供纸到原稿分离部里而处于待机状态。
接着,当传感器28检测到原稿的后端时,就作为读取结束的时刻,对应于原稿的后端来结束读取,而在双面模式中,因为接下来是将分歧爪17移动到图中的虚线位置里,所以原稿就借助于排纸口13被搬送到搬送路径(c)里。然后,从传感器28经过规定时间T后(经过原稿后端仅完全离开排纸口13的时间T后),在将分歧爪17切换到图中实线位置里的同时,将反转辊对26、26a的转动方向变更为逆向转动(图中反时针转动方向)后,来将原稿导入到搬送路径(d)里。被导入到搬送路径(d)里的原稿再次被送入到搬送路径(a)里。然后,当原稿的先端被传感器28检测到时,就和表面的图像读取时同样地,来进行原稿6的背面的图像读取动作。另外,在进行该背面的图像读取动作时,当原稿的先端被传感器28检测到时,就再次将分歧爪17移动到图中的虚线位置里,来将背面图像读取后的原稿再次搬送到翻转搬送路径(c)的同时,使得反转辊对26、26a在正转方向里转动。然后,如上所述地,从传感器28经过规定时间T后将反转辊对26、26a的转动方向变更为逆向转动。如此,结束了背面的读取动作的原稿再次借助于搬送路径(c)及搬送路径(d)被再次反转后送入到搬送路径(a)里,但这时候不进行读取动作。另外,即使传感器检测到原稿的先端,有通过将分歧爪17位于图中的实线位置里来将原稿排纸到排纸盘14里。通过这样来搬送原稿,就能够与单面模式同样地以表面向下的状态来将两面图像读取后的原稿堆垛到排纸盘14里。还有,如果还存在有应该读取的原稿的时候,亦即,当原稿放置检测传感器8检测到原稿时,就以前述的读取原稿的后端三次通过传感器28作为通过该传感器28检测到的时刻,来进行上述的下一张原稿的供纸动作。以下,通过重复上述的动作直到原稿放置检测传感器8不再检测到原稿为止,就完成了对原稿载置台5上的原稿的两面图像读取处理。
在这种构成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1中,根据图2至图4来说明在图像读取线位置处的原稿读取图像里发生颜色偏差的情况。图2所示是相对于图像读取线位置设置在应该被读取图像的原稿的原稿搬送方向上游侧里的上游侧搬送辊对,以及,相对于图像读取线位置设置在应该被读取图像的原稿的原稿搬送方向下游侧里的下游侧搬送辊对(在图1所示例中分别对应于上游侧搬送辊对20、20a及下游侧搬送辊对23、23a)的从动侧辊为刚体(没有夹持的情况)时,用于说明原稿突入到该搬送辊对里时搬送负荷变动在该原稿里的产生状态的说明图。图3所示是这些搬送辊对的从动侧辊为弹性体时(有夹持的情况),用于说明原稿突入到该搬送辊对里时搬送负荷变动在该原稿里的产生状态的说明图。还有,图4所示是用于说明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及下游侧搬送辊对的双方的辊对搬送来的原稿在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时,搬送负荷变动在该原稿里的产生状态的说明图。图4(a)所示的是上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大于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时的情况,图4(b)所示的是上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小于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时的情况。
首先,如图2所示地来说明搬送辊对的从动辊为刚体时的情况。另外,在图2至图4所示的搬送辊对中,为方便起见,将图中上侧的搬送辊作为从未图示的驱动源接受驱动力后进行驱动转动的驱动侧(驱动辊侧),将图中下侧的搬送辊作为对应于该驱动辊的转动而进行从动转动的从动侧(从动辊侧)。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首先,原稿在突入到该搬送辊对里之前(图中的左方),搬送辊对受到上侧的驱动辊的转动驱动,下侧的从动辊被从动转动。之后,当原稿突入到该搬送辊对里时,下侧的从动辊向下侧位移原稿的厚度距离,这时,因为对应于从动辊的位移量的运动能量而在搬送来的原稿里施加了负荷,同时,由于从动辊立刻与驱动辊分开而导致了不具有驱动力的从动辊本身成为原稿搬送的负荷,也就是说,因为加压辊的位移,在原稿里施加负荷而位移的同时,来自于驱动辊的驱动被切断,使得从动辊自身成为负荷。其结果是,在搬送来的原稿里产生搬送负荷变动后就会发生速度不均,并在读取图像里发生颜色偏差。
这里,为了降低该原稿搬送负荷,考虑将从动辊构成为图3所示的弹性部件或弹性体。以弹性体来构成从动搬送辊后,就如图3的右方所示地,在原稿搬送来突入到由驱动辊和从动辊形成的夹持部里时,通过从动辊本身的变形,从动辊向下侧的位移量就变小,其结果是,对应于从动辊的位移量的运动能量也变小,另外,由于通过该变形还能够吸收运动能量,所以,对于搬送来的原稿就能够减轻这部分的搬送负荷变动。另外,通过以弹性体来构成从动辊,由于原稿突入到夹持部里后不会立刻与驱动辊的驱动力完全分离,从动辊本身成为负荷的情况也得到减轻。也就是说,由于辊的变形使得加压辊(从动辊)的位移量小于刚体辊,位移的速度也变得平缓,更进一步地是,原稿在进入夹持的瞬间,驱动辊的驱动不会被切断。因此,以弹性体来构成从动辊比起以刚体来构成的情况,能够减轻因为施加到原稿里的搬送负荷变动所引起读取图像的颜色偏差。
然而,在这样的上游侧搬送辊对和下游侧搬送辊对中,即使以弹性体来构成各自的上游侧从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对于原稿通过时的原稿搬送负荷降低来说也因为是有限度的而不能说是足够了的。对于这一点,使用图4来说明。例如,如图4(a)所示地,在使得上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大于或快于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时,由于在该上游侧搬送辊对和下游侧搬送辊对之间的原稿里发生弯曲,所以就不能采用这样的构成。于是,一般地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如图4(b)所示的,上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小于或慢于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的构成。
这时,为了减轻原稿的搬送负荷变动以抑制颜色偏差而增大(上游侧及下游侧)从动辊的弹性或降低(上游侧及下游侧)从动辊的硬度,来采用尽量软的材料时,软的下游侧从动辊在因为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小于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线速度而产生的张力中,由于借助于上游侧搬送辊对和下游侧搬送辊对之间的原稿而朝向上游侧搬送辊对的张力所导致的变形增大,所以,当原稿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时,因为上游侧搬送辊对借助于原稿的张力被解除而在下游侧搬送辊对里发生回复力,该回复力会导致在原稿里产生搬送负荷变动,从而产生原稿速度的速度不均。还有,(上游侧及下游侧)驱动辊用于控制原稿的搬送速度,由于采用硬度低的弹性体会导致搬送速度的不均,所以,为了抑制颜色偏差而降低硬度是困难的。
于是,在本发明中,在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线位置而设置在原稿搬送方向上游侧里的上游侧搬送辊对的上游侧驱动辊和上游侧从动辊的各自的辊轴上分别设置了上游侧辅助辊,通过使得这些上游侧辅助辊相向而对并抵接来形成上游侧辅助辊对,同时,在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线位置而设置在原稿搬送方向下游侧里的下游侧搬送辊对的下游侧驱动辊和下游侧从动辊的各自的辊轴上分别设置了下游侧辅助辊,通过使得这些下游侧辅助辊相向而对并抵接来形成下游侧辅助辊对。另外,这些上游侧辅助辊分别具有比邻接的上游侧驱动辊及上游侧从动辊要大的直径,并由硬度低的弹性部件来构成,同样地,这些下游侧辅助辊分别具有比邻接的下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要大的直径,并由硬度低的弹性部件来构成。
具有这种(上游侧或下游侧)辅助辊对的(上游侧及下游侧)搬送辊对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另外,图5中的参照符号101是指上游侧或下游侧驱动辊,对应于图1中的上游侧驱动辊20或下游侧驱动辊23。同样地,参照符号104是指上游侧或下游侧从动辊,对应于图1中的上游侧从动辊20a或下游侧从动辊23a。在该图5中,在将来自于未图示的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辊101里的驱动辊轴103的同轴上设置了辅助驱动辊102,其与驱动辊101之间不能做相对转动,该辅助驱动辊102如上所述地具有比驱动辊101大的直径。另外,在与从驱动辊101接受转动驱动力而做从动转动的从动辊104空转的从动辊轴106的同轴上设置了辅助从动辊105,该辅助驱动辊105具有比驱动辊104大的直径。
在本发明中,如图5所示,因为采用的构成包括,在由分别设置在上游侧驱动辊及上游侧从动辊的辊轴上的上游侧辅助辊所构成的上游侧辅助辊对中,该上游侧辅助辊分别具有比邻接的上游侧驱动辊及上游侧从动辊大的直径并且由硬度低的弹性部件来构成,以及,在由分别设置在下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的辊轴上的下游侧辅助辊所构成的下游侧辅助辊对中,该下游侧辅助辊分别具有比邻接的下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大的直径并且由硬度低的弹性部件来构成,所以,搬送来的原稿最初突入到上游侧辅助辊对或下游侧辅助辊对里时,由于这些辅助辊对是由弹性部件构成的,通过这些辅助辊自身的变形就能够先行地一旦吸收突入时的运动能量,如此,不仅能够减轻之后突入到搬送辊对里的原稿的搬送负荷,而且在原稿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时,因为辅助辊的辊直径要大于上游侧搬送辊对的辊直径,所以,即使通过该上游侧搬送辊对的原稿要受到形成于搬送辊对的回复力所导致的搬送负荷变动,因为这时候的上游侧辅助辊对还夹持着原稿,该搬送负荷就得到减轻,更进一步地,由于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的原稿被下游侧辅助辊对夹持,下游侧辅助辊对也能够吸收下游侧从动辊的回复力,所以就能够使得仅以弹性部件来构成从动辊而不能改善的原稿的搬送负荷变动变得平滑而可以减轻,其结果是,可以减轻原稿的读取图像中的颜色偏差。
这里,使用图6来说明辅助辊配置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的双方里的情况,和仅被配置在其中某一侧里的情况之间的差异。如图6(b)所示,辅助辊仅配置在单侧(图6(b)中的搬送辊对的从动辊侧)里时,由于主要辊的搬送辊对所形成的原稿夹持位置与辅助杆上的原稿位置不同,就在原稿里发生了辊轴方向上的弯曲。另外,搬送来的原稿最初接触的是没有辅助辊的一侧的搬送辊(图6(b)中的驱动辊)的情况,和是辅助辊的情况相比,会在原稿突入时发生的颜色偏差里产生差异,从而可能导致在图像品质里发生不均。更进一步地,搬送辊对构成的原稿夹持位置也有可能脱离搬送路径。因此,如图5或图6(a)所示,优选的是使得构成辅助辊对的驱动侧及从动侧辅助辊相向而对地来使用,通过减少相向而对的辅助辊同伴的硬度或辊直径的差异,来使得搬送辊对的夹持位置和辅助辊对的夹持位置大致相同。
还有,在专利文献2里公开了仅在从动辊侧里设置了由外径大于从动辊的外径的弹性体构成的辅助加压部的构成,更进一步地是在专利文献3里公开了仅在从动辊的一部分表面里设置软质橡胶等弹性体的构成并谈及颜色偏差。然而,通过与图1所示本发明相类似的机械构成的试验机(在图像读取部及配置在其下部的图像读取线的前后分别配置搬送辊对,并以白板对读取线上进行加压的构成)来评价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仅在从动辊侧里设置弹性体的构成时,得到的结论是颜色偏差的改善效果基本没有发生。图7所示是该评价结果的图。图7所示是仅在从动辊侧里配置弹性体的辅助辊,将构成辅助辊的弹性体分为低硬度海绵、中硬度海绵及高硬度海绵时,以没有辅助辊的现有技术中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颜色偏差量为基准时的颜色偏差量的比例图。图中,由于100%是代表与没有辅助辊时的以往例子相同的颜色偏差量,所以越接近100%的表示的是颜色偏差没有改善,而越低于100%的表示的是颜色偏差里有改善。在进行该评价时,是以纸厚110K的原稿来进行3次图像读取,来对所发生的颜色偏差的最大值进行比较。另外,为了能够与本发明的构成进行比较,还显示了在驱动侧和从动侧的双方里将相同弹性材料构成的辅助辊配置在各自相向而对的位置里后,使得搬送辊对的夹持部和辅助辊的夹持位置大致相同时的评价结果(显示在图7中的最右方里)。从显示其结果的图7可知,通过使得搬送辊对的夹持部和辅助辊的夹持位置大致相同,就可以改善颜色偏差。
另外,在图5所示各辊对的构成中,为了进行原稿搬送而被转动驱动的驱动辊101和辅助驱动辊102都从驱动辊轴103来获得驱动力后进行自主转动。也就是说,因为辅助驱动辊102也与驱动辊101同样地被连接为不能与驱动辊轴103作相对转动,为了驱动驱动辊101而转动驱动辊轴103时,辅助驱动辊102也会与此连动地被驱动转动。这里,由于图5所示的辊对构成是从原稿搬送方向看到的图像读取部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任何一种,该特征换句话说就是,上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驱动辊和与各自同轴配置的上游侧辅助辊及下游侧辅助辊的构成是,与上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驱动辊连动后被驱动。如此,通过辅助驱动辊102的自主转动,由于辅助驱动辊102转动时辅助从动辊105也作从动转动,原稿突入到辅助辊对里时就不会发生辅助辊对不转动的情况,所以就没有必要借助于搬送来的原稿来获得开始转动该突入时的辅助辊对的能量,从而能够减轻施加到原稿里的搬送负荷变动。
图8所示是辅助驱动辊102被自主转动和没有被自主转动时的颜色偏差量的差异示意图。在图8中,图8(a)所示是对辅助驱动辊进行自主转动时的情况,图8(b)所示是没有对辅助驱动辊进行自主转动,而在驱动辊轴103上空转时的情况。从该图8可知,不对辅助驱动辊进行自主转动时的颜色偏差量更为恶化。
这里,如图4所说明的,在降低下游侧搬送辊对中的从动辊的硬度而使其具有过度的弹性时,原稿后端通过上游侧搬送辊对时会因为下游侧从动辊的变形的回复力而产生颜色偏差。于是,也可以在下游侧搬送辊对的下游侧搬送辊里采用硬度在70度以上的材质,而将原稿突入时的运动能量的吸收缓和或减少从动辊的位移的任务主要由辅助辊对来承担。采用这样的构成后,由于本发明的辅助辊对是硬度低于搬送辊对的软弹性体,搬送原稿的原稿搬送力要小于搬送辊对的原稿搬送力,叠加后搬送辊对就能够牢牢地对原稿进行保持,从而可以预想获得因变形而产生的回复力所导致的颜色偏差不易发生的效果。图9所示是在下游侧从动辊里采用软质橡胶(硬度为30度)和POM材质时的颜色偏差量的实验结果。还有,在图9所示的实验中,是使用纸厚为45K的原稿来进行评价的。如图9里的实验结果所示,在采用辅助辊对的构成以外,通过以POM等硬度较高的材质来构成下游侧从动辊,就可以进一步地改善颜色偏差。
至此,虽然是对本发明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搭载有该种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至少具有其中两项以上功能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因为是公知的,所以,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将本发明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适用到这些图像形成装置里。如此,只要是适用了本发明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因为可以减轻所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情报的颜色偏差,所以就能够形成更高品质的图像。
本发明能够较好地利用于搭载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至少具有其中两项以上功能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里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中。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前述各实施方式所示之外,还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0年11月02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0-246190,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5)

1.一种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其包括:
上游侧搬送辊对,其相对于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线位置被设置在应该被读取图像的原稿的原稿搬送方向上游侧里,由上游侧驱动辊和上游侧从动辊构成;
下游侧搬送辊对,其相对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图像读取线位置被设置在应该被读取图像的原稿的原稿搬送方向下游侧里,由下游侧驱动辊和下游侧从动辊构成,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游侧辅助辊对,其由分别设置在所述上游侧驱动辊及上游侧从动辊的辊轴上的上游侧辅助辊构成,该上游侧辅助辊的直径要大于各自邻接的所述上游侧驱动辊及上游侧从动辊,并且由弹性部件构成;
下游侧辅助辊对,其由分别设置在所述下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的辊轴上的下游侧辅助辊构成,该下游侧辅助辊的直径要大于各自邻接的所述下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从动辊,并且由弹性部件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辅助辊对及下游侧辅助辊对所形成的上游侧辅助辊夹持位置及下游侧辅助辊夹持位置,分别与所述上游侧搬送辊对及下游侧搬送辊对所形成的上游侧搬送辊夹持位置及下游侧搬送辊夹持位置形成在同一位置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与所述上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驱动辊同轴配置的上游侧辅助辊及下游侧辅助辊和所述上游侧驱动辊及下游侧驱动辊连动后被驱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从动辊是由硬度在70度以上的材质构成的。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自动原稿搬送装置。
CN201110343166.XA 2010-11-02 2011-10-25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67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6190 2010-11-02
JPJP2010-246190 2010-11-02
JP2010246190A JP5621512B2 (ja) 2010-11-02 2010-11-02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56704A true CN102556704A (zh) 2012-07-11
CN102556704B CN102556704B (zh) 2015-07-08

Family

ID=45995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4316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56704B (zh) 2010-11-02 2011-10-25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00990B2 (zh)
JP (1) JP5621512B2 (zh)
CN (1) CN10255670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6950A (zh) * 2018-01-26 2019-08-0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浓度补正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8990B2 (ja) * 2012-02-23 2016-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91841B2 (ja) 2012-10-25 2017-03-08 Ntn株式会社 パーキング機能付き電動ブレーキ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5221720A (ja) * 2014-02-19 2015-1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56233B2 (ja) * 2014-07-17 2018-01-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6088645A (ja) * 2014-10-30 2016-05-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6540734B2 (ja) * 2017-03-08 2019-07-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9795904B (zh) * 2017-11-17 2020-09-01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读取装置、自动原稿搬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441A (ja) * 1988-07-13 1990-01-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搬送装置
CN1188066A (zh) * 1997-01-17 1998-07-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进纸/排纸辊机构
US6488279B1 (en) * 1999-11-16 2002-1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charge mechanism of sheet material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420396A (zh) * 2001-11-21 2003-05-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纸张传送装置及其成像装置
US20050104273A1 (en) * 2003-11-18 2005-05-19 Won-Taek Kim Automatic document feeding apparatus
CN201174149Y (zh) * 2008-03-14 2008-12-31 四川道亨计算机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多联票据分离传送装置
CN100517097C (zh) * 2005-09-29 2009-07-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成像装置的进纸装置
CN100524052C (zh) * 2004-03-01 2009-08-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排出辊装置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651190A (en) * 1926-12-20 1927-11-29 Cleveland Folding Mach Co Folding machine
JPS60242151A (ja) * 1984-05-11 1985-12-02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搬送ガイド
US4619452A (en) * 1984-06-21 1986-10-28 Pako Corporation Photographic print sorter
JPS6417749A (en) 1987-07-11 1989-01-20 Canon Kk Picture image reading device
DE69127709T2 (de) * 1991-06-26 1998-04-09 Ace Denken Kk Vorrichtung zum fördern eines papierbogens
JPH08208079A (ja) * 1995-02-01 1996-08-13 Ricoh Co Ltd カット紙搬送装置
JP3710636B2 (ja) * 1998-12-17 2005-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JP2002154698A (ja) * 2000-11-17 2002-05-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シート体搬送装置
JP2005179058A (ja) * 2003-11-27 2005-07-07 Fuji Xerox Co Ltd シート処理装置、自動原稿送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50201786A1 (en) * 2003-11-27 2005-09-15 Takuya Ito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utomatic documen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178981A (ja) 2003-12-19 2005-07-07 Ricoh Co Ltd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
US7946578B2 (en) 2008-04-30 2011-05-24 Ricoh Company Ltd. Automatic original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8441A (ja) * 1988-07-13 1990-01-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搬送装置
CN1188066A (zh) * 1997-01-17 1998-07-2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进纸/排纸辊机构
US6488279B1 (en) * 1999-11-16 2002-1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charge mechanism of sheet material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420396A (zh) * 2001-11-21 2003-05-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纸张传送装置及其成像装置
US20050104273A1 (en) * 2003-11-18 2005-05-19 Won-Taek Kim Automatic document feeding apparatus
CN100524052C (zh) * 2004-03-01 2009-08-05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排出辊装置和成像装置
CN100517097C (zh) * 2005-09-29 2009-07-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成像装置的进纸装置
CN201174149Y (zh) * 2008-03-14 2008-12-31 四川道亨计算机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多联票据分离传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6950A (zh) * 2018-01-26 2019-08-02 株式会社理光 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浓度补正方法
US10757280B2 (en) 2018-01-26 2020-08-2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reade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ensity correcting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98521A (ja) 2012-05-24
CN102556704B (zh) 2015-07-08
US8800990B2 (en) 2014-08-12
US20120104676A1 (en) 2012-05-03
JP5621512B2 (ja) 2014-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6704A (zh) 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US682276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and scanning over-sized media sheets
US6393251B2 (en) Automatic document feeding device
US9860404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techniques for responding to conveyance abnormalities
US20040262837A1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2002015980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87044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sheet conveying device
CN203127810U (zh) 具有压纸机构的馈纸式事务机
US6547237B2 (en) Sheet feeder
EP2096066B1 (en) Document feeding device
US20070057425A1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00139B2 (ja)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US20200039776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727038A (zh) 复印机、自动原稿搬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复印方法
JP4653012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原稿給送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2019182590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US8335024B2 (en) Multiple feeding preven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7571436B2 (ja) 排紙装置、画像読取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7366616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US7905480B2 (en) Job separator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315707C (zh) 取纸方法
CN101205024A (zh) 可校正记录媒体歪斜状况的馈纸机构
JP2006335549A (ja) シート材給送装置、並びに記録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3109864B2 (ja) 原稿搬送装置
JP2007329769A (ja) 画像読み取り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するレーザビームプリンタ、ファクシミリ、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8

Termination date: 202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