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7995B - 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47995B CN102447995B CN201110075979.5A CN201110075979A CN102447995B CN 102447995 B CN102447995 B CN 102447995B CN 201110075979 A CN201110075979 A CN 201110075979A CN 102447995 B CN102447995 B CN 1024479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mera
- mentioned
- recording device
- housing
- portable re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AREA)
- Details Of Audible-Bandwidth Transduc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能够高品质地进行录音。收容有摄像机模块(64)的摄像机外壳(14)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主体外壳(3)上。在摄像机外壳的两侧设有左右转换室(46、49)。左转换器(47)收容于左转换室(46)内,右转换器(50)收容于右转换室(49)内。左右支撑臂(55、56)的根部保持在摄像机外壳(14)上,通过向左右转换室(46、49)内突出的支撑部(55a、55b、56a、56b)以及支撑爪(55c、56c)支撑左右转换器(47、50)。摄像机外壳(14)内的摄像机模块(64)和被左右支撑臂(55、56)支撑的左右转换器(47、50)形成一体化,在摄像机外壳(14)旋转时一同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便携式录音装置具有立体声录音功能,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录音,因而用于会议录音、音乐会现场的演奏录音、户外环境音等的录音。例如如专利文献1,作为现有的便携式录音装置,麦克风主体的轴部能够旋转地安装在收容录音部的主体外壳的上端。该麦克风主体在轴部的两侧设有左右麦克风。各麦克风由筒状的转换室和收容于该转换室内的转换器构成。各转换器以倾斜的状态被收容。能够通过旋转麦克风主体使各转换器朝向声源的方向。
由于便携式录音装置用于进行高质量的录音,因而虽包括由麦克风和录音部构成的高性能录音机构,但不包括摄像机机构。可是,在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携带式电话机、能够摄影动态画面的数字摄像机、视频摄像机等中,虽以图像记录作为主要功能,但除了包括摄像机机构外还包括录音机构,对图像和声音都进行记录。
例如,专利文献2所述的携带式电话机构成为,具有操作按扭的第二框体能够相对于具有显示画面的第一框体自由滑动。旋转体能够旋转地安装在该第二框体的端部上。在该旋转体中内置有摄像机部和麦克风部。并且,摄像机部的摄影窗和麦克风部的集音口向着相同的方向配置在旋转体的表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713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0324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具有摄像机部和麦克风部的旋转体,但能够将该旋转体适用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便携式录音装置。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只在摄像机模块的左方配置有包含转换器的麦克风部,在旋转体中没有可分别在摄像机模块的左右配置转换器的空间。由此,能进行基于一个转换器的非立体声录音,而不能进行高质量的录音。
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摄像机部和麦克风部配置在同一空间,用于图像信号的信号线和用于声音信号的信号线从旋转体的相同位置拉出,因而图像信号和声音信号互相干扰而产生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高质量的录音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外壳,用于收容录音部和录像部;摄像机外壳,能够旋转地安装在上述主体外壳的端部;摄像机模块,收容于上述摄像机外壳内,对由上述录像部记录的现场进行摄影;左转换室和右转换室,位于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两侧,呈圆筒形;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安装在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两侧,分别向上述左转换室和右转换室内突出;以及左转换器和右转换器,由各上述支撑臂支撑,与上述摄像机模块一起旋转,将由上述录音部记录的来自现场的声音转换为声音信号。
并且,优选为包括:图像用挠性布线片,从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一个侧部拉出而与上述录像部连接,传输由上述摄像机模块摄影的图像信号;和声音用挠性布线片,从上述摄像机外壳的另一个侧部拉出而与上述录音部连接,传输由各上述转换器转换的声音信号。其中,作为上述各挠性布线片,可举例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FFC(Flexible Flat Cable)等。
此外,优选为各上述挠性布线片拉出到上述摄像机外壳的外侧而卷绕成圆弧状之后,与上述录像部以及录音部连接。
并且,优选为在各上述支撑臂的前端形成有支撑各上述转换器的多个爪,上述转换器在周围保持空间地收容于各上述转换室内。
此外,优选为包括左轴板和右轴板,安装在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供上述各支撑臂插通的缺口,上述主体外壳旋转自如地支撑各上述轴板。
并且,优选为包括固定单元,将各上述轴板中的一个轴板定位于预定的旋转位置。
此外,优选为上述固定单元为点停机构。
在本发明中,在主体外壳的端部从其两侧突出地形成有圆筒状的左右转换室,并使收容摄像机模块的摄像机外壳的两侧能够旋转地安装于各转换室,以使其位于上述左右转换室之间。并且,由于使安装在摄像机外壳上的左右支撑臂向左右转换室突出,并用所述左右支撑臂保持将声音转换为声音信号的左右转换器,因而能够进行录像和立体声录音,并使摄像机和麦克风朝向现场一同进行旋转。
并且,由于从摄像头外壳的两侧拉出用于传送图像信号的挠性布线片和用于传送声音信号的挠性布线片而两者分离,因而能够防止信号干扰引起噪声。
此外,通过形成于各支撑臂的前端的多个爪支撑各转换器,将转换器能够旋转地配置在呈圆筒状的转换室内,并在转换器的周围保留空间,因而能够得到良好的麦克风的指向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的正面透视图。
图2是表示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的背面透视图。
图3是表示取下后盖的状态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的上部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左右麦克风和摄像机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取下左右轴板后的摄像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分解摄像机外壳后的摄像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表示摄像机模块、中继基板、左右转换器、左右支撑臂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表示左转换器和左支撑臂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表示摄像机外壳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表示摄像机模块、FPC、中继基板和模块支架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摄像机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通过点停机构固定左轴板的状态的前盖、后盖、左轴板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通过点停机构解除左轴板的固定的状态的前盖、后盖、左轴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2包括主体外壳3、左麦克风4、右麦克风5、摄像机6。各麦克风4、5对现场内的声音进行收集,并将所收集的声音转换为电信号。主体外壳3由前盖11、主体部12、后盖13构成。摄像机6由摄像机外壳14、固定在该摄像机外壳14内的摄像机模块64(参照图6)构成,并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主体外壳3上。
在前盖11上设有LCD21、摄影/录音按扭22、重放按扭23、停止按扭24。并且,在前盖11上设有菜单按扭25、模式切换按扭26、显示按扭27、在摄影时以及重放时进行图像的扩大以及缩小的变焦按扭28、在确认按扭(确定按扭)的周围配置了上下以及左右的选择按扭的选择/确认键29。
按压模式切换按扭26时,能够从进行动态画面摄影以及录音的动态画面摄影模式、不进行录音而只进行静态画面摄影的静态画面摄影模式、不进行摄影而只进行录音的录音模式、重放图像及声音的重放模式中选择一个模式。
在LCD21的下方设有用于执行各种功能的第一功能按扭31、第二功能按扭32、第三功能按扭33。
在后盖13形成有多个扬声器孔13a,所述扬声器孔13a将从扬声器36(参照图14)输出的声音传送到外部。
在动态画面摄影模式下按压摄影/录音按扭22时,开始进行动态画面摄影以及录音。在静态画面摄影模式下按压摄影/录音按扭22时,开始进行静态画面摄影。在录音模式下按压摄影/录音按扭22时,开始进行录音。
在重放模式下按压重放按扭23时,重放从所记录的动态画面、静态画面、声音中选择的数据(文件)。动态画面以及静态画面显示在LCD21上,声音从扬声器36输出。
按压菜单按扭25时,在LCD21上显示用于进行各种设定的设定画面。选择设定画面中的“PLAYLIST”时,显示出用于选择所要重放的数据的选择画面。在选择画面或设定画面中操作选择/确认键29时,进行设定以及选择。
长时间按压第一功能按扭31时,进行电源的接通/关闭,操作第三功能按扭33时,显示出用于显示摄影/录音经过时间、剩余时间等的初始画面。
在主体外壳3的侧面设有用于调节音量的音量调节器40、用于输出声音的输出端子41、用于输出图像的输出端子42。
左麦克风4由左转换室46和左转换器47(参照图3)构成,所述左转换室46由前盖11、主体部12、后盖13以及左麦克风用下盖43(参照图3)构成并大致呈圆筒状,所述左转换器47收容于所述左转换室46内。右麦克风5由右转换室49和右转换器50(参照图3)构成,所述右转换室49由前盖11、主体部12、后盖13以及右麦克风用下盖44(参照图3)构成并大致呈圆筒状,所述右转换器50收容于所述右转换室49内。
在右转换室49的周面形成有6个(前侧3个、背面侧3个)遍及约90°范围而形成的集音开口49a,以使周围的声音到达右转换器50。在右转换室49的侧面安装有麦克风盖48。在该麦克风盖48上形成有用于将右侧的声音收入右转换室49的集音孔48a。相同地,左转换室46形成有集音开口46a,并在侧面安装有麦克风盖48。
如图3所示,在主体部12设有用于形成左转换室46的下表面的左麦克风用下盖43和用于形成右转换室49的下表面的右麦克风用下盖44。
在图4~图8中,左转换器47被左支撑臂55支撑,右转换器50被右支撑臂56支撑。左支撑臂55和右支撑臂56形成左右对称结构。左支撑臂55的根部被保持在摄像机外壳14上。在左支撑臂55的前端设有两个角状支撑部55a、55b,所述角状支撑部55a、55b从根部向两个方向突出,并抵接到左转换器47的前后表面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以及侧面的一部分而支撑左转换器47。其中,图4为从下方观察的剖视图。
在支撑部55a、55b的前端部在上下形成有支撑左转换器47的支撑爪55c。左转换器47的前后表面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以及侧面的一部分被支撑部55a、55b以及支撑爪55c支撑,并以在周围(上方、下方、前方以及后方)空出间隙的状态收容于左转换室46内。通过支撑部55a、55b吸收向左转换室46施加的振动,并减轻向左转换器47的传递。相同地,右转换器50被右支撑臂56的支撑部56a、56b以及支撑爪56c支撑。左右转换器47、50相对于准摄像机6的朝向例如以倾斜45°的状态被左右支撑臂55、56支撑。
图9中,摄像机外壳14由摄像机前盖61和摄像机后盖62构成,并大致呈圆筒状。在摄像机前盖61上设有透明的摄影窗63。在摄影窗63的后方配置有摄像机模块64,该摄像机模块64安装成与中继基板65重合。摄像机模块64包括组装有摄影透镜的透镜部64a、基座部64b,该基座部64b上安装有撮像元件例如CMOS(图像传感器)66(参照图14)。FPC70的一端固定在基座部64b的后表面,CMOS66与该FPC70连接。如图10所示,摄像机模块64被摄像机模块支架(以下称为模块支架)67保持,安装在中继基板65上。其中,可以用CCD替代CMOS66。
在摄像机前盖61上形成有两个用于安装模块支架67的安装凸起61a,在该安装凸起61a上形成有螺钉紧固孔61b。在各摄像机盖61、62上形成有旋转摄像机6时用于扣合指尖的扣合用凹部68。
在模块支架67上分别形成有两个定位突起67a和螺钉插通孔67b。在模块支架67上形成有上方开口的箱状的收容部67c,摄像机模块64收容于该收容部67c中。并且,在模块支架67上形成有用于按压摄像机模块64的上端的按压片67d和与中继基板65扣合的挂钩67e。挂钩67e为共两个,左右各形成一个。其中,图10中,只示出了一个挂钩67e。
在中继基板65上,分别形成有两个供定位突起67a插入的定位孔65a、螺钉插通孔65b。并且,在中继基板65上,安装有用于连接摄像机模块64的连接器71。该连接器71的上表面形成有连接用开口71a。一端与摄像机模块64连接的FPC70例如在回折180°的状态下,另一端插入于连接用开口71a中。摄像机模块64通过FPC70的弹力向前方向(从中继基板65分离的方向)受作用而被模块支架67的按压片67d按压,从而防止晃动。
如图7所示,用于连接左转换器47的两根连接线81的一端与中继基板65连接。相同地,右转换器50通过两根连接线82与中继基板65连接。
声音用FFC83的一端与中继基板65的右端连接,图像用FPC84的一端与中继基板65的左端连接。并且,在中继基板65上设有表示当前状态为摄影中的LED88。来自LED88的光入射到安装在模块支架67上的透明的光导89。该光导89的前端插入于形成在摄像机前盖61上的导孔61c中,来自LED88的光通过光导89照射到外部,并表示当前状态为摄影中。
螺钉90经由中继基板65的螺钉插通孔65b、模块支架67的螺钉插通孔67b与摄像机前盖61的螺钉紧固孔61b螺合。模块支架67以及中继基板65通过该螺钉90固定在摄像机前盖61上。
如图6所示,摄像机前盖61在左侧面形成半圆柱状的左前凸部91,并且,在右侧面形成半圆柱状的右前凸部92(参照图9)。摄像机后盖62在左侧面形成半圆柱状的左后凸部93,在右侧面形成半圆柱状的右后凸部94。
在摄像机前盖61的左前凸部91形成有供图像用FPC84插通而从摄像机模块14的左侧部拉出的FPC用缺口95。相同地,在摄像机后盖62的左后凸部93形成有FPC用缺口96。FPC用缺口95、96的壁面倾斜以使图像用FPC84向上方以及侧方突出。
在摄像机前盖61的右前凸部92形成有供声音用FFC83插通而从摄像机模块14的右侧部拉出的FFC用缺口97。相同地,在摄像机后盖62的右后凸部94形成有FFC用缺口98。FFC用缺口97、98的壁面倾斜以使声音用FFC83向下方以及侧方突出。
在左前凸部91形成有两个对左支撑臂55进行定位的定位突起91a,相同地,在右前凸部92形成有两个定位突起92a。并且,在左后凸部93形成有供左支撑臂55插通的缺口93a,相同地,在右后凸部94形成有缺口94a。
在左前凸部91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保持左支撑臂55的左保持凹部91b,相同地,在左后凸部93的内部形成有左保持凹部93b。并且,在右前凸部92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保持右支撑臂56的右保持凹部92b,相同地,在右后凸部94的内部形成有右保持凹部94b。
在左支撑臂55形成有定位片55d和保持片55e。定位片55d插入于两个定位突起91a之间,保持片55e的一端插入于左保持凹部91b中。在这种状态下,由于摄像机后盖62安装在摄像机前盖61上,保持片55e的另一端插入于左保持凹部93b中,因而左支撑臂55被保持在由摄像机前盖61以及摄像机后盖62构成的摄像机外壳14上。相同地,由于右支撑臂56的定位片56d插入于两个定位突起92a之间,保持片56e插入于右保持凹部92b、94b中,因而右支撑臂56被保持在摄像机外壳14上。据此,配置在摄像机外壳14内的摄像机模块64和被左右支撑臂55、56支撑的左右转换器47、50形成一体化。
在左前凸部91以及左后凸部93分别形成有螺钉紧固孔101和定位孔102。并且,在右前凸部92以及右后凸部94分别形成有螺钉紧固孔103和定位孔104。
如图5所示,在左前凸部91以及左后凸部93安装有大致呈C字状的左轴板107,在右前凸部92以及右后凸部94安装有大致呈C字状的右轴板108。
在左轴板107上分别形成有两个螺钉插通孔111和定位突起112,在右轴板108上分别形成有两个螺钉插通孔113和定位突起114。在将定位突起112插入到定位孔102中而进行定位的状态下,螺钉116经由螺钉插通孔111与螺钉紧固孔101螺合,左轴板107固定在摄像机外壳14上。相同地,右轴板108通过螺钉116固定在摄像机外壳14上。
在左转换室46的内部设有左轴承部118,该左轴承部118支撑左轴板107并使其旋转自如,在右转换室49的内部设有右轴承部119,该右轴承部119支撑右轴板108并使其旋转自如(参照图4)。由于左右轴板107、108旋转自如地被左右轴承部118、119支撑,因而固定有左右轴板107、108的摄像机6能够旋转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摄像机6能够在由朝向前方的状态(参照图2)和朝向后方的状态的180°范围内进行旋转,只要处于这一旋转范围内,则能够自由地进行定位,如定位成朝向上方的状态等。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在左转换室46的内部,为了限制左轴板107的旋转位置,设有点停(Click stop)机构121。该点停机构121由形成在左轴板107的侧面的棘轮凹部122和形成在前盖11上的棘轮爪123构成。棘轮爪123形成在棘轮片124的前端,该棘轮片124形成在前盖11上并能够弹性变形。棘轮爪123嵌入到棘轮凹部122时,左轴板107的位置被固定,摄像机6也被固定在该位置上。棘轮凹部122以90°间距形成三个。其中,形成棘轮凹部122的间距可以适当进行变更。
在右转换室49的内部配置有检测开关125(参照图14),该检测开关125检测出摄像机6朝向上方的情况。在右轴板108形成有开关用突起108a(参照图5),该开关用突起108a在摄像机6从图2所示的朝向前方的位置旋转到朝向上方的位置时,按压检测开关125使其接通。该开关用突起108a在摄像机6从朝向后方的位置旋转到朝向上方的位置时,关闭检测开关125。检测开关125在接通时输出检测信号。
插入各摄像机盖61、62的FFC用缺97、98,并从摄像机外壳14的右侧部拉出的声音用FFC83例如卷绕一圈(360°),并配置在摄像机外壳14与右轴板108之间。并且,插入各摄像机罩61、62的FPC用缺95、96,并从摄像机外壳14的左侧部拉出的图像用FPC84例如卷绕1.5圈(540°),并配置在摄像机外壳14与左轴板107之间。其中,声音用FFC83以及图像用FPC84的圈数(角度)只要为摄像机外壳14的旋转角度(180°)以上,就能够根据摄像机外壳14的直径的大小、声音用FFC83以及图像用FPC84的材质,进行适当的变更,但考虑到摄像机外壳14进行旋转时的声音用FFC83以及图像用FPC84的卷绕直径的变化量(挠曲的大小),优选为摄像机外壳14的旋转角度的2倍以上即360°(1圈)以上。
在声音用FFC83的绕圈的部分与各摄像机盖61、62的各凸部92、94之间存在间隙,在摄像机外壳14进行旋转从而声音用FFC83拉伸或松弛时,声音用FFC83也在该间隙发生变形。摄像机外壳14旋转从而声音用FFC83拉伸时,变形为声音用FFC83的绕圈直径变小,摄像机外壳14旋转从而声音用FFC83松弛时,变形为声音用FFC83的绕圈直径变大。相同地,在摄像机外壳14旋转从而图像用FPC84拉伸或松弛时,图像用FPC84也在图像用FPC84与各凸部91、93之间的间隙内发生变形。
声音用FFC83以及图像用FPC84的一端与摄像机外壳14内的中继基板65连接,另一端与收容于主体外壳3内的控制基板128连接(参照图3)。
图14中,在中继基板65上设有CMOS用AFE(Analog Front End)132。CMOS用AFE132针对从CMOS66输入的模拟的图像信号进行噪声成分除去、放大处理、数字处理而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且,在中继基板65上设有用于显示摄影状态的LED88。
在控制基板128上设有对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2的驱动进行控制的记录/重放控制部141。在静态画面摄影模式中,来自摄像机6的图像信号通过记录/重放控制部141作为静态画面数据记录到SD卡142中,该SD卡142可装卸地收容于主体外壳3的内部。在动态画面摄影模式中,来自左右麦克风4、5的声音信号以及来自摄像机6的图像信号通过记录/重放控制部141作为包含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的动态画面文件记录到SD卡142中。在录音模式中,来自左右麦克风4、5的声音信号通过记录/重放控制部141作为声音数据记录到SD卡142中。
并且,在控制基板128设有:声音A/D转换器144,其将从左右转换器47、50经由中继基板65、声音用FFC83接收到的模拟的声音信号转换为数字声音信号;图像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145和声音DSP146,其对从中继基板65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各种信号处理;以及显示控制部147,其用于对LCD21的显示进行控制。
在这里,摄像机机构由CMOS66、CMOS用AFE132、图像DSP145、记录/重放控制部141构成,录像部由图像DSP145、记录/重放控制部141构成。并且,立体声录音机构由左右转换器47、50、声音A/D转换器144、声音DSP146、记录/重放控制部141构成,录音部由声音DSP146、记录/重放控制部141构成。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通过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2进行动态画面摄影时,通过操作模式切换按扭26设定为动态画面摄影模式。旋转摄像机外壳14以使摄像机6朝向所要摄影的现场。摄像机外壳14旋转时,棘轮片124发生弹性变形,棘轮爪123从棘轮凹部122拔出而解除固定(参照图13)。将摄像机6旋转到使棘轮爪123与棘轮凹部122相对的位置时,棘轮片124恢复原状(弹性变形),并且棘轮爪123嵌入棘轮凹部122中。若要解除摄像机外壳14的固定,需要较大的力,因而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即使施加振动也不会导致摄像机外壳14的固定解除。
并且,在摄像机外壳14旋转的过程中,中继基板65也旋转。由于随着这种旋转,配置在摄像机外壳14左右的声音用FFC83以及图像用FPC84的卷线变得松弛或坚固,因而所述部件不会发生卡挂现象,摄像机外壳14顺利地旋转。
通过摄像机外壳14的旋转,摄像机外壳14内的摄像机模块64和左支撑臂55以及右支撑臂56一体地旋转。通过这种旋转,使摄影窗63对准现场,并使被左右支撑臂55、56支撑的左右转换器47、50成为相对于现场倾斜45°的状态。
摄像机6从朝向前方的位置旋转到朝向上方的位置时,通过右轴板108的开关用突起108a接通检测开关125,从检测开关125向记录/重放控制部141输入检测信号。记录/重放控制部141接收到检测信号时,将图像从由CMOS66摄影的状态旋转180°使其上下反转。并且,摄像机6从朝向后方的位置旋转到朝向上方的位置时,通过开关用突起108a关闭检测开关125,停止检测信号的输入。检测信号的输入停止时,记录/重放控制部141停止图像的反转。
在动态画面摄影模式中,由于摄像机模块64进行动作,因而CMOS66对现场进行摄影而输出图像信号。该图像信号经由FPC70输入到中继基板65的CMOS用AFE132。所输入的图像信号通过CMOS用AFE132放大、取样、A/D转换之后,作为数字信号经由图像用FPC84被发送到控制基板128。
并且,来自现场的声音通过集音开口46a、49a、集音孔48a进入到左右转换室46、49。这些声音通过左右转换器47、50转换为声音信号,并经由连接线81、82、中继基板65、声音用FFC83输入到控制基板128的声音A/D转换器144。声音A/D转换器144将经由声音用FFC83输入的声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由于该声音用FFC83与图像用FPC84分离,因而能够防止声音信号和图像信号互相干扰引起的噪声。并且,由于在左右转换器47、50的周围尤其是在后方保留了空间,因而不会遭受来自后方的影响,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声音信号。
控制基板128的图像DSP145对数字图像信号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之后经由显示控制部147发送到LCD21。通过该LCD21显示监控用的实时画面。
通过LCD21确认现场之后,按压摄影/录音按扭22而开始进行动态画面摄影。在该动态画面摄影中,图像DSP145对数字图像信号进行高精细的图像处理,并且,声音DSP146对数字声音信号进行各种信号处理。记录/重放控制部141从经过信号处理得到的数字信号生成包含图像数据以及声音数据的动态画面文件,并记录到SD卡142中。在动态画面摄影中也在LCD21显示结束摄影的图像。
在静态画面摄影模式中,只有摄像机机构进行动作,而录音机构不进行动作。在静态画面摄影模式下按压摄影/录音按扭22时,记录/重放控制部141将通过图像DSP145进行了图像处理的数字图像信号作为静态画面数据记录到SD卡142中。其中,在静态画面摄影模式中也在LCD21显示监控用的实时图像。
在录音模式中,只有录音机构进行运作,而摄像机机构不进行动作。按压摄影/录音按扭22时,记录/重放控制部141将通过声音DSP146进行了信号处理的数字声音信号作为声音数据记录到SD卡142中。
在重放模式中,作为用于选择所要重放的数据或文件的选择画面,在LCD21上显示出动态画面以及静态画面的缩略图图像和声音数据的标题。操作选择/确认键29来选择所要重放的一个对象后按压重放按扭23。按压重放按扭23时,记录/重放控制部141从SD卡142内的静态画面数据、声音数据、动态画面文件中读出所选择的一个对象,并将图像显示到LCD21上,并从扬声器36输出声音。
其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转换器配置成向转换室内部倾斜的状态,但也可以将转换器配置成与转换室内部平行。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摄像机外壳的右侧部拉出声音用FFC,并从摄像机外壳的左侧部拉出图像用FPC,但也可以分别从相反的一侧拉出。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撑臂支撑转换器的前后表面以及侧面的一部分,但只要以至少开放转换器的前表面的状态进行支撑即可,也可以支撑整个转换器的后表面以及侧面的整个面。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左轴板定位于预定的旋转位置,但也可以将右轴板定位。
Claims (10)
1.一种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外壳,用于收容录音部和录像部;
摄像机外壳,能够旋转地安装在上述主体外壳的端部;
摄像机模块,收容于上述摄像机外壳内,对由上述录像部记录的现场进行摄影;
左转换室和右转换室,位于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两侧,呈圆筒形;
左支撑臂和右支撑臂,安装在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两侧,分别向上述左转换室和右转换室内突出;以及
左转换器和右转换器,以由各上述支撑臂支撑状态在周围保持空间地收容于上述左右转换室内,与上述摄像机模块一起旋转,将由上述录音部记录的来自现场的声音转换为声音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图像用挠性布线片,从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一个侧部拉出而与上述录像部连接,传输由上述摄像机模块摄影的图像信号;和
声音用挠性布线片,从上述摄像机外壳的另一个侧部拉出而与上述录音部连接,传输由各上述转换器转换的声音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各上述挠性布线片拉出到上述摄像机外壳的外侧而卷绕成圆弧状之后,与上述录像部以及录音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各上述支撑臂的前端形成有支撑各上述转换器的多个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左轴板和右轴板,安装在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供各上述支撑臂插通的缺口,
上述主体外壳旋转自如地支撑各上述轴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固定单元,将各上述轴板中的一个轴板定位于预定的旋转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单元为点停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左轴板和右轴板,安装在上述摄像机外壳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供各上述支撑臂插通的缺口,
上述主体外壳旋转自如地支撑各上述轴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固定单元,将各上述轴板中的一个轴板定位于预定的旋转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单元为点停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20268A JP5660299B2 (ja) | 2010-09-30 | 2010-09-30 | カメラ付きポータブル録音装置 |
JP2010-220268 | 2010-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7995A CN102447995A (zh) | 2012-05-09 |
CN102447995B true CN102447995B (zh) | 2015-01-14 |
Family
ID=46009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75979.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47995B (zh) | 2010-09-30 | 2011-03-24 | 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60299B2 (zh) |
CN (1) | CN10244799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96950B (zh) | 2016-02-03 | 2017-08-21 | 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指向性錄音模組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2974A (zh) * | 2000-10-13 | 2003-01-22 | 索尼公司 | 便携式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1065991A (zh) * | 2004-11-19 | 2007-10-31 |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 影像声音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影像声音再生装置和方法 |
CN101489162A (zh) * | 2008-01-17 | 2009-07-22 |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 便携式录音装置 |
CN101558448A (zh) * | 2006-12-13 | 2009-10-14 |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 用于获取并编辑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
CN101822072A (zh) * | 2007-12-12 | 2010-09-01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73988A (ja) * | 2002-03-13 | 2003-09-26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端末 |
JP4154587B2 (ja) * | 2003-02-20 | 2008-09-2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4072679B2 (ja) * | 2003-02-20 | 2008-04-09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マイクロホン装置および音声記録再生装置 |
-
2010
- 2010-09-30 JP JP2010220268A patent/JP5660299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3-24 CN CN201110075979.5A patent/CN10244799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92974A (zh) * | 2000-10-13 | 2003-01-22 | 索尼公司 | 便携式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CN101065991A (zh) * | 2004-11-19 | 2007-10-31 | 日本胜利株式会社 | 影像声音记录装置和方法以及影像声音再生装置和方法 |
CN101558448A (zh) * | 2006-12-13 | 2009-10-14 | 汤姆森许可贸易公司 | 用于获取并编辑音频数据和视频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
CN101822072A (zh) * | 2007-12-12 | 2010-09-01 | 佳能株式会社 | 摄像设备 |
CN101489162A (zh) * | 2008-01-17 | 2009-07-22 | 蒂雅克股份有限公司 | 便携式录音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7995A (zh) | 2012-05-09 |
JP2012075062A (ja) | 2012-04-12 |
JP5660299B2 (ja) | 2015-0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427451B (zh) | 麦克风装置 | |
KR200482153Y1 (ko) | 카메라 슈 연장장치 | |
JP2017032884A (ja) | 撮像機器 | |
JP4431447B2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
CN102447822A (zh) | 摄像机模块安装装置 | |
CN102447995B (zh) | 带摄像机便携式录音装置 | |
JP4266202B2 (ja) | カメラ | |
JP2004120598A (ja) | 音響部品の保持構造およ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H09163197A (ja) | ビデオカメラ装置 | |
JPS6367793B2 (zh) | ||
JP4652352B2 (ja) | 電子機器、およ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 |
JP4085320B2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
JPH0523020Y2 (zh) | ||
JP2999899B2 (ja) | ビデオカメラ | |
JP2006138972A (ja) | プロジェクタ | |
JP2001024914A (ja) | 電子ビューファインダ付カメラ | |
US20050200741A1 (en) | Image photography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2022160820A (ja) |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4153429A (ja) | デジタルカメラ | |
JP2023120667A (ja) | 撮像装置 | |
JP3617099B2 (ja) | 映像表示装置 | |
JP4239838B2 (ja) | 撮像装置 | |
JP2023030453A (ja) | 音声処理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02044500A (ja) | 電子カメラとアダプタ装置及びこれらからなる電子カメラシステム | |
JP5164650B2 (ja) | 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14 Termination date: 20160324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