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432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93432A CN102193432A CN2011100428843A CN201110042884A CN102193432A CN 102193432 A CN102193432 A CN 102193432A CN 2011100428843 A CN2011100428843 A CN 2011100428843A CN 201110042884 A CN201110042884 A CN 201110042884A CN 102193432 A CN102193432 A CN 10219343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hotographic fixing
- fixing band
- temperature
- clamping part
- detection mea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386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Palladium Chemical compound [Pd]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973 fluoro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19 trans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59 α-F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Flu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F] YCKRFDGAMUMZL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59 Fluoroplas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287680 Garcinia dulc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3 Perfluoroalkoxy alk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Silver Chemical compound [Ag] BQCADISMDOOEF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29 compou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307 ferro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YLQWCDOCJODRMT-UHFFFAOYSA-N fluoren-9-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C3=CC=CC=C3C2=C1 YLQWCDOCJODRM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1 flu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37 flu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11301 perfluoro alkoxyl alk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601 polyether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858 resili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45 silicone oil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9 silv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332 silv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23 tempo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8 ti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35 t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2 white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8 white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介由定影带(21)压接到加压转动体(31)里后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6),和被固定设置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对定影带(21)加热的管状金属部件(22),和在夹持部上游侧检测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手段(40),和在夹持部下游侧检测加压转动体(31)的表面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手段(50)。当对应于时机而检测的两个温度检测手段(40)、(50)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停止提供加热手段(25)的加热。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及其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和设置于其中的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复印机、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公知的有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时候也不会发生定影不良的定影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2)。
详细来说是,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定影装置包括有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与定影带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相向而对地被固定设置的大致圆筒状的金属部件(相对部件)、用于加热金属部件而内设在金属部件里的加热管(加热手段)、作为压接到定影带里形成夹持部的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等。
然后,定影带通过由加热管加热的金属部件来加热后,被搬送到夹持部里的记录媒介上的调色剂像在夹持部收到热和压力后,就定影在记录媒介上了。
还有,在这种定影装置中,通过加压辊由驱动速度的转动驱动,在夹持部的位置处压接在加压辊里的定影带就会因为摩擦阻力而进行从动转动。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里,公开了使用陶瓷加热管的请求方式的定影装置,是以防止定影带滑移时的过度升温为目的,当通过检测陶瓷加热管的温度的两个温度检测手段所检测到的温度差在规定值以上时,就停止陶瓷加热管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2008-1584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2007-33420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2004-210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2等的定影装置的夹持部处,当加压辊到定影带里的驱动力没有充分被传递时,就有可能发生定影带的滑移(移动不良)。然后,当这种定影带的滑移发生时,定影带就会在局部升温过度,从而可能在定影带里产生热的损伤。特别是,专利文献1、2等的定影装置的定影带的加热效率较高,所以对于这种问题是不能够无视的。
还有,在专利文献1、2等的定影装置中,因为使用卤素加热辊来作为加热手段,所以就不能够适用于采用对陶瓷加热管的温度进行检测的两个温度检测手段的专利文献3的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不会在定影图像里发生定影不均等的定影不良,即使发生定影带的滑移也不会导致定影带的温度过度上升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环状定影带,其在规定方向里移动后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熔融的同时,具有可挠性;
固定部件,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侧里,介由所述定影带压接到加压转动体里后形成记录媒介被搬送来的夹持部;
管状金属部件,其被固定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在对所述定影带加热的同时通过加热手段被加热;
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其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被配设在所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上游侧里,同时对所述定影带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
第二温度检测手段,其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被配设在所述加压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下游侧里,同时对所述加压转动体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
其特征在于,
当通过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检测的检测温度,和相对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的检测时机仅延迟规定时机后,由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手段检测的检测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停止通过所述加热手段对金属部件的加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非通过纸张时的所述规定的阈值被设定为小于通过纸张时的所述规定的阈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和第二温度检测手段在宽度方向的检测位置被配设在相同的位置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和第二温度检测手段的各自在宽度方向的检测位置相对于可以通过纸张的各种尺寸的记录媒介,被配设在位于各个通过纸张领域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内,被配设在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开始到所述定影带的圆周方向中朝向所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90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
第二温度检测手段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内,被配设在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开始到所述加压转动体的圆周方向中朝向所述加压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下游侧的90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部件在所述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被固定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向而对,还包括增强部件,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里,与所述固定部件抵接后对该固定部件进行增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技术方案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具有,在本申请中所说的“通过纸张领域”是指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被通过的记录媒介的宽度方向(垂直于通过纸张方向的方向)的范围,“非通过纸张领域”是指“通过纸张领域”的范围以外的领域。
另外,在本申请中所说的“宽度方向”是指垂直于记录媒介的通过纸张方向的方向。
另外,在本申请中,固定部件、金属部件或增强部件被“固定设置”的状态是指固定部件、金属部件或增强部件没有被转动驱动,被保持在非转动的状态里。因此,即使固定部件通过弹簧等施力材料而朝向夹持部被施力,只要固定部件被保持为非转动,该固定部件就处于被“固定设置”的状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设置了在夹持部上游侧里检测定影带的表面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和在夹持部下游侧里检测加压转动体的表面温度的第二检测手段,当这些温度检测手段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停止对金属部件的加热。由此,就能够提供这样的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不会在定影图像里发生定影不均等的定影不良,即使发生定影带的滑移也不会导致定影带的升温过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2所示是设置在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里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图3所示是在宽度方向里看到的定影装置。
图4所示是夹持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5所示是预热时定影带及加压辊的温度变动图。
图6所示是从非通过纸张时过渡到通过纸张时的定影带及加压辊的温度变动图。
图7(A)所示是从非通过纸张时过渡到通过纸张时的定影带及加压辊的温度变动图,图7(B)所示是加热管的点灯占空率图。
图8所示是第二温度传感器在宽度方向的位置为不同时的定影带及加压辊的温度变化图。
图9所示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
【符号说明】
1 图像形成装置本体(装置本体)
20 定影装置
21 定影带(定影部件)
22 金属部件(加热部件)
3 增强部件
25 加热管(加热手段)
26 固定部件
31 加压辊(加压转动体)
40 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检测手段)
50 第二温度传感器40(第二温度检测手段)
P 记录媒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1
以图1至图8来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式1。
首先,以图1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全体的构成和动作。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串列型彩色打印机。在位于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上方的罐收纳部101里,可以自由装卸(自由更换)地设置了对应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四个调色剂罐102Y、102M、102C、102K。
在罐收纳部101下方配设中间转印组件85。与各色(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对应的造像部4Y、4M、4C、4K并列设置,与该中间转印组件85的中间转印带78对向。
在各造像部4Y、4M、4C、4K分别配设感光体鼓5Y、5M、5C、5K。又,在感光体鼓5Y、5M、5C、5K周围,分别配设带电部75Y、75M、75C、75K,显影部76Y、76M、76C、76K,清洁部77Y、77M、77C、77K,消电部(没有图示)等。并且,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造像处理(带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转印工序,清洁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各色图像。
感光体鼓5Y、5M、5C、5K由没有图示的驱动马达驱动按图18顺时钟方向回转。并且,在带电部75位置,使得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均匀带电(带电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从曝光部3发出的激光L的照射位置,通过在该位置的曝光扫描,形成与各色对应的静电灌像(曝光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显影装置76对向的位置,在该位置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形成各色调色剂像(显影工序)。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中间转印带78及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一次转印工序)。此时,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残存少量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清洁部77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残存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未转印调色剂由清洁部77的清洁刮板机械回收(清洁工序)。
最后,感光体鼓5Y、5M、5C、5K表面到达与没有图示的消电部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除去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残留电位。
这样,结束在感光体鼓5Y、5M、5C、5K上实行的一系列的造像处理。
此后,经显影工序在各感光体鼓5Y、5M、5C、5K上形成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8上。这样,在中间转印带78上形成彩色图像。
在此,中间转印组件85由中间转印带78、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二次转印支撑辊82、清洁支撑辊83、张紧辊84、中间转印清洁部80等构成。中间转印带78由3个辊82-84架设支承,同时,通过驱动一个辊82回转,朝着图18中的箭头方向作环状移动。
四个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和感光体鼓5Y、5M、5C、5K之间各自夹着中间转印带78,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对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施加与调色剂极性相反的转印偏压。
并且,中间转印带78朝着箭头方向移动,顺序通过各一次转印偏压辊79Y、79M、79C、79K的一次转印夹持部。这样,感光体鼓5Y、5M、5C、5K上的各色调色剂像叠合在中间转印带78上进行一次转印。
此后,各色调色剂像叠合转印的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与二次转印辊89的对向位置。在该位置,二次转印支撑辊82与二次转印辊89之间夹入中间转印带78,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78的四色调色剂像转印到运送到该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媒介P上。此时,在中间转印带78上残存没有转印到记录媒介P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此后,中间转印带78到达中间转印清洁部80位置。并且,在该位置,回收中间转印带78上的未转印调色剂。
这样,结束在中间转印带78上实行的一系列的转印处理。
在此,运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的记录媒介P从配设在装置本体1下方的供纸部12经由供纸辊97以及定位辊98等运送。
更详细地说,在供纸部12收纳多张重叠的转印纸等记录媒介P。并且,若驱动供纸辊97朝着图18所示逆时针方向回转,则最上面的记录媒介P朝着定位辊对98间供给。
运送到定位辊对98的记录媒介P在停止回转的定位辊对98的辊夹持部位置一时停止。然后,与中间转印带78上的彩色图像同步后,驱动定位辊对98回转,将记录媒介P朝着二次转印夹持部运送。这样,在记录媒介P上转印所希望的彩色图像。
此后,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位置转印彩色图像的记录媒介P向着定影部20位置运送。接着,在该位置通过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热和压力,将被转印在表面里的彩色图像定影到记录媒介P上。
此后,记录媒介P经排纸辊对99的辊之间,排出到装置外。通过排纸辊对99排出到装置外的记录媒介P作为输出图像顺序码放在堆垛部100上。
这样,结束图像形成装置的一系列的图像形成处理。
接着,通过图2至图8来详细说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里的定影装置20的构成和动作。
如图2至图4所示,定影装置20包括有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带21(轮带部件)、固定部件26、金属部件22(加热部件)、增强部件23、作为加热手段的加热管25(热源)、作为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31、作为第一温度检测手段的温度传感器40、作为第二温度检测手段的温度传感器50、绝热部件27、撑条部件28等。
这里,定影带21是具有可挠性的薄的环状带,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反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定影带21从内周面21a(与固定部件26的滑动接触面)开始,依次层积有基底层、弹性层、脱模层,其总的厚度被设定在1mm以下。
定影带21的基底层的层厚为30-50μm,是由镍、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来形成的。
定影带21的弹性层的层厚为100-300μm,是由硅酮橡胶、发泡性硅酮橡胶、氟素橡胶等橡胶材料来形成的。通过设置弹性层,就不会在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的表面里形成微小的凹凸,热量被均匀地传递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里后,橘子皮图像的发生就得到了抑制。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定影带21的弹性层,采用的是层厚为200μm的硅酮橡胶。
定影带21的脱模层的层厚为10-50μm,是由PFA、PTFE、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等材料来形成的。通过设置脱模层,相对于调色剂T(调色剂像)的脱模层(剥离性)就得到确保。
另外,定影带21的直径被设定为15-120mm。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定影带21的内径被设定为30mm。
在定影带21的内部(内周面侧),固定设置了固定部件26、加热管(加热手段)、金属部件22、增强部件23、绝热部件27、撑条部件28等。另外,在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之间还介在有(涂敷)润滑剂(省略图示)。
这里,固定部件26被固定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进行滑动接触。然后,通过固定部件26介由定影带21而压接到加压辊31里,就形成了搬送记录媒介P的夹持部。参照图3可知,固定部件26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还有,关于固定部件26的构成将在后面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照图2,金属部件22(加热部件)是在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被形成为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相向而对,而在夹持部的位置处介由绝热部件27来保持固定部件26的大致圆筒体。参照图3,金属部件2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另外,在金属部件22的两端部里,插入设置了用于限制定影带21的偏靠(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的法兰29。
然后,形成为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通过加热管25的辐射热被加热后去对定影带21进行加热(传热)。即,金属部件22由加热管25直接加热,而定影带21是介由金属部件22由加热管25间接地加热的。为了良好地维持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以将金属部件22的厚度设定在0.1mm以下为好。
作为金属部件22的材料,虽然可以采用不锈钢、镍、铝、铁等的金属导热体(具有导热性的金属),其中尤其以单位体积的热容量比(密度×比热)较小的铁素体系的不锈钢为好。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金属部件22的材料,使用的是铁素体系不锈钢的SUS430。另外,金属部件22的厚度设定为0.1mm。
作为加热手段的加热管25是卤素加热辊(或碳加热管),其两端部被固定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参照图3)。然后,通过装置本体1的电源部而被输出控制的加热管25(加热手段)的辐射热来加热金属部件22。更进一步地,通过金属部件22,定影带21在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被全体加热后,热量就从被加热的定影带21的表面施加到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T里了。还有,加热管25的输出控制是通过与定影带21表面相向而对的热敏电阻等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0(第一温度检测手段)根据轮带表面温度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的。另外,通过这种加热管25的输出控制,就能够将定影带21的温度(定影温度)设定在所需的温度里。
如此,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因为不是仅定影带21的一部分被局部加热,而是通过金属部件22在定影带21的圆周方向里基本是全体地被加热,所以,即使在装置高速化的时候,定影带21也能够被充分加热,从而可以抑制定影不良的发生。即,因为能够以较为简单的构成来有效地加热定影带21,所以就能够在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的同时,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这里,大致呈管状的金属部件22是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隔着空隙地被相向而对地固定设置的。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之间的空隙量6(夹持部位置以外的间距)被设定在0mm和1mm之间(0mm<δ≤1mm)。由此,在抑制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之间因滑动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导致定影带21的磨损加快的问题的同时,还能够抑制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因分离过度而导致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下降的问题。更进一步地,通过将金属部件22邻近设置于定影带21,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具有可挠性的定影带21的圆形姿势,从而减轻因定影带21的变形而导致的劣化和破损。
另外,为了即使在金属部件22和定影带21滑动接触时,也能够减轻定影带21的磨损,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里,在双方的部件21、22之间涂敷了氟润滑脂或硅油等的润滑剂。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金属部件22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的圆形,但也可以将金属部件22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多角形。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中,用于增强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6的强度的增强部件23被固定设置在定影带21的内周面侧里。参照图3,增强部件23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与固定部件26相同,其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然后,增强部件23通过介由固定部件26及定影带21抵接到加压辊31里,来抑制夹持部处的固定部件26因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而大幅变形的问题。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增强部件23是被配设将金属部件22的内部分开为大致两个空间的板状部件。
该增强部件23为了满足上述功能,以采用不锈钢或铁等的机械强度较高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为好。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增强部件23的材料,采用的是板厚为1.5-2mm左右的SUS304(或SUS430)。
另外,还可以在增强部件23中与加热管25相向而对的面的一部分或全部里,或设置绝热部件,或进行镜面处理。由此,因为从加热管25朝向增强部件23的热(对增强部件23进行加热的热量)被用于对金属部件22的加热,就能进一步提高定影带21(金属部件22)的加热效率。
参照图2,在夹持部的位置处与定影带21的外周面抵接的加压转动体的加压辊31的直径为30mm,在中空构造的芯棒32上形成有弹性层33(层厚在3mm左右)。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的弹性层33由发泡性硅酮橡胶、硅酮橡胶、氟橡胶等材料形成。还有,弹性层33的表层里也可以设置由PFA、PTFE等构成的薄的脱模层。加压辊31压接到定影带21里后,在双方的部件之间形成了所需的夹持部。另外,参照图3,在加压辊31里设置了与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的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45,加压辊31在图2中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里被转动驱动。另外,加压辊3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介由轴承42,可以自由转动地被支持在定影装置20的侧板43里。
还有,在以发泡性硅酮橡胶等海绵状的材料来形成加压辊31的弹性层33时,因为能够降低作用到夹持部里的加压力,所以就能够进一步减轻发生在金属部件22里的弯曲。更进一步地,加压辊31的绝热性得到提高后,定影带21的热量及不容易移动到加压辊31一侧里,从而提高了定影带21的加热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定影带21的直径与加压辊31的直径基本相同,但也可以是将定影带21的直径形成为小于加压辊31的直径。这种情况下,由于夹持部中的定影带21的曲率小于加压辊31的曲率,就会使得从夹持部处送出的记录媒介P容易从定影带21上分离。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里,设置了检测加压辊31的表面温度的热敏电阻等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0(第二温度检测手段)。该第二温度传感器50(第二温度检测手段)与第一温度传感器40(第一温度检测手段)一起用于检测定影带21的滑移(移动不良),其详细内容将在后面详述。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是使用后述的两个温度传感器40、50来进行轮带滑移的检测的,所以不能设置对加压辊31直接加热的热源(例如设置在加压辊31的芯棒内部里的加热管等)。
参照图4,与定影带21的内周面21a滑动接触的固定部件26的构成是在基底层26b上形成有表面层26a。固定部件26与加压辊31的相对面(滑动接触面)形成为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的凹状。由此,因为记录媒介P沿着加压辊31的曲率被送出夹持部,就能够抑制定影工序后的记录媒介P吸附在定影带21里没有分离的问题。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虽然是将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6的形状形成为凹状,但是,也可以是将形成夹持部的固定部件26的形状形成为平面状。即,固定部件26的滑动接触面(与加压辊31相向而对的面)可以形成为平面形状。由此,夹持部的形状就与记录媒介P的图像面大致平行,因为定影带21和记录媒介P的密接性得到提高,所以就提高了定影性。更进一步地,因为夹持部的出口侧里的定影带21的曲率变大,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就能够容易地从定影带21分离。
另外,作为形成固定部件26的基底层26b的材料,是由具有一定刚性的材料构成,以便即使受到加压辊31的加压力也不会发生大的弯曲。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基底层26b的材料,采用的是厚度为1.5mm左右的铝。
通过金属板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因为能够使其厚度减薄,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但同时,由于金属部件22自身的刚性变小,在不能抵抗加压辊31的加压力的时候,就会发生弯曲或变形。管状的金属部件22变形后就会得不到所需的夹持宽度,从而产生定影性下降的问题。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是在薄的金属部件22之外还设置了高刚性的固定部件26来形成夹持部,所以就能够预防这种问题的发生。
另外,固定部件26的表面层26a是由氟橡胶等的低摩擦弹性材料形成的。通过设置这种表面层26a,就能够减轻因固定部件26和定影带21的滑动接触导致的双方的部件21、26之间的磨损问题,同时还在双方的部件21、26之间形成所需的夹持部。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表面层26a的厚度被设定在1.5-2mm左右。
另外,固定部件26的表面层26a里还可以预先浸渍润滑剂。由此,固定部件26就在与定影带21的抵接面里保持有润滑剂,从而使得双方的部件21、26之间磨损问题得到进一步减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固定部件26和加热管25(加热手段)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具体来说是,在固定部件26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以覆盖除固定部件26的滑动接触面以外的面。作为绝热部件27的材料,可以采用具有良好的绝热性的海绵橡胶,或具有空泡的陶瓷等。
在本实施方式1中,由于定影带21和金属部件22在基本上整个圆周里邻近配置,即使在加热待机时(打印动作待机时),也能够在圆周方向里对定影带21进行温度均匀的加热。因此,在得到打印要求后,能够快速地进行打印动作。这时候,在以往的请求方式的定影装置(参照专利文献2884714号)中,如果在夹持部处的加热待机时,在使加压辊变形的情况下加热,根据加压辊的橡胶的材质不同,就可能引起热劣化导致加压辊的寿命缩短,或在加压辊里产生压缩永久偏斜(橡胶的压缩永久偏斜因橡胶变形时所施加的加热而增大)。于是,当加压辊里发生压缩永久偏斜后,加压辊的一部分就会处于凹陷状态,从而得不到所需的夹持宽度,因而就会产生定影不良或转动时有杂音。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固定部件26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加热待机时金属部件22的热就不容易到达固定部件26里。由此,加热待机时加压辊31在变形的状态下被高温加热的问题就得到减轻,从而能够抑制上述问题的发生。
更进一步地,为了减少固定部件26和定影带21的摩擦阻力而在双方的部件之间涂敷的润滑剂,因为在夹持部处的高压条件之外还在高温条件下使用,劣化后就有可能导致定影带21的滑移等问题的产生。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固定部件26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金属部件22的热就不容易到达夹持部的润滑剂里。由此,因为高温而导致的润滑剂的劣化问题得到减轻,上述问题的发生就能够得到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因为在固定部件26和金属部件22之间设置了绝热部件27,固定部件26被绝热后,夹持部处的定影带21就会尽量地不被加热。因此,被送入夹持部的记录媒介P的温度在被送出夹持部时会降低。即,在夹持部出口处,定影在记录媒介P上的调色剂像的温度降低,调色剂的粘性下降后,在调色剂粘结力相对于定影带21变小的状态下,记录媒介P从定影带21分离。由此,在防止定影工序之后的记录媒介P卷付在定影带21里而造成堵纸的问题的同时,相对于定影带21的调色剂固定粘结也得到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参照图4,设置了从内周面侧来对插入设置有固定部件26的金属部件22的凹部22a进行保持的撑条部件28。
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是对0.1mm厚的由不锈钢构成的平板进行弯曲加工后形成的。因此,即使通过对不锈钢板进行弯曲加工以加工成所需的管状,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的话,口径也会因为弹性回复而朝扩大的方向张开,从而不能形成所需的管状。然后,当金属部件22因弹性回复而打开时,就会接触到定影带21的内周面里而损伤定影带21,或者因为与定影带21的接触不均而导致定影带21的加热不均的产生。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抑制这种问题的发生,通过撑条部件28来固定形成有金属部件22的开口部的凹部22a(弯曲部)后,就抑制了因金属部件22的弹性回复而发生的变形。具体来说是,在对为了对抗弹性回复力而进行了弯曲加工的金属部件22的形状进行保持的同时,将撑条部件28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侧压入到凹部22a里。
这里,为了提高金属部件22的加热效率,以将金属部件22的厚度设定在0.2mm以下为好。
如上所述,通过对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因为可以将厚度变薄,所以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但是,因为金属部件22自身的刚性变小,当加压辊31的加压力作用到金属部件22里时,就会抵抗不了该加压力而发生弯曲、变形。然后,当管状的金属部件22变形后就会得不到所需的夹持宽度,从而发生定影性下降的问题。对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是将凹部22a(插入设置有固定部件26的部分)离开夹持部地设置在薄的金属部件22里后,使得加压辊31的加压力不会直接作用到金属部件22里,从而能够预防该问题的发生。
以下,对于具有上述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平时的动作进行简单的说明。
当装置本体1的电源开关被开启时,在电力被供给到加热管25里的同时驱动力也从未图示的驱动马达被传递来后,加压辊31沿图2中的箭头方向的转动驱动也开始了。由此,通过与夹持部中的加压辊31之间的摩擦力,定影带21也沿着图2中的箭头方向作从动转动。
之后,记录媒介P从供纸部12被供送来,在二次转印辊89的位置处,未定影的彩色图像被转印(载置)到记录媒介P上。载置有未定影的图像T(调色剂像)的记录媒介P由来图示的导向板引导后被搬送到图2的箭头Y10方向里,然后被送入到处于压接状态里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夹持部里。
然后,通过由金属部件22(加热管25)加热的定影带21的加热,和由增强部件23增强后的固定部件26及加压辊31的按压力,调色剂像T就被定影到记录媒介P的表面里了。之后,从夹持部送出的记录媒介P被搬送到箭头Y11的方向里。
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的特征构成、动作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2及图3,在本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20里,作为检测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手段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0被配设在夹持部上游侧(相对于夹持部为定影带2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里。更进一步地,在夹持部下游侧里配设了检测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的表面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手段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0。
然后,当第一温度传感器40(第一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检测温度(移动到夹持部的位置里之前的定影带21的温度),和相对于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时机,以仅延迟规定时间的时机而由第二温度传感器50(第二温度检测手段)检测到的检测温度(从夹持部的位置移动出来时的加压辊31的温度)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控制加热管25(加热手段)停止对金属部件22的加热。
具体来说是,沿图2中反时针方向移动的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一直(或隔开规定时间间隔)由第一温度传感器40来检测,沿图2中顺时针方向转动的加压辊31的表面温度一直(或隔开规定时间间隔)由第二温度传感器50来检测。然后,当第一温度传感器40检测到的温度,和从该温度被检测到的时候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使得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40所检测的定影带21的部分来受热的加压辊31的部分,能够由第二温度传感器50来检测而事先计算的时间)后由第二温度传感器50检测到的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超过规定值(规定的阈值)时,就认为定影带21发生了滑移(移动不良),为了防止定影带21升温过度,强制地停止从电源部对加热管25的电力供给。由此,即使发生定影带21的滑移,也能够抑制定影带21的一部分(特别是与加热管25相向而对的部分)里发生的升温过度的问题。
这种控制成立的原因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当定影带21里没有发生滑移而正常移动的时候,无论通过纸张还是非通过纸张时,各自从定影带21传递到加压辊31里的热量是大致一定(或成一定的比例)的。
还有,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温度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温度来进行的轮带滑移检测,之后以规定次数(或规定时间)连续被检测到时,就认为装置里发生有某种故障,在对装置本体1控制后来停止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图像形成处理的同时,在装置本体1的显示屏上进行其内容的显示或催促维护的显示。由此,就能够抑制夹持部的位置处,因定影带21的温度降低而导致输出图像上持续发生定影不良的问题,或者是随着定影带21的移动不良而发生记录媒介P的搬送不良的问题。
对此,根据上述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温度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温度来进行的轮带滑移检测,之后恢复时(双方的温度传感器40、50的温度差恢复到正常值里),就再次从电源部开始向加热管25进行电力供给,通过加热管25来对金属部件22进行加热。由此,就能够防止定影带21的升温过度,同时还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停机时间的频发。
这里,参照图2可知,第一温度传感器40(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里,被配设在从夹持部的位置开始,到朝向定影带21的移动方向上游侧,在定影带21的圆周方向里的90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以图2中的两个箭头所表示的范围内)内。另外,第二温度传感器50(第二温度检测手段)也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里,被配设在从夹持部的位置开始,到朝向加压辊31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在加压辊31的圆周方向里的90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以图2中的两个箭头所表示的范围内)内。
由此,在减少对移动到夹持部的位置里之前的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的检测误差的同时,对于通过夹持部的位置之后的加压辊31的表面温度的检测误差也得到减少。因此,就能够高精度地进行上述的轮带滑移检测(定影带21的滑移检测)。
还有,根据定影装置20或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的布置的情况,即使在上述范围内不能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40或第二温度传感器50,只要在定影带21中的夹持部上游侧的检测温度和加压辊31中的夹持部下游侧的检测温度取得对应的范围里设置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就能够进行上述的轮带滑移检测。
例如,当定影带21的外径和转动数与加压辊31的外径和转动数相同时,只要将双方的温度传感器40、50进行如下配设就可以了,即,使得从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位置到夹持部(夹持部的中心位置)为止的圆周方向的距离等于从夹持部(夹持部的中心位置)到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位置为止的圆周方向的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3所示地,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在宽度方向(图3中的左右方向)上的检测位置被配设为相同。由此,就可以使得定影带21中的夹持部上游侧的检测温度和加压辊31中的夹持部下游侧的检测温度具有高精度的对应,从而提高了轮带滑移检测的精度。
另外,如图3所示,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各自在宽度方向上的检测位置,相对于可以通过纸张的各种尺寸的记录媒介P,都被配设在通过纸张领域的范围内的位置里。具体来说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里,各种尺寸的记录媒介P都是以中央为基准来通过纸张的(记录媒介P的宽度方向的中心和定影带21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为一致时的通过纸张)。然后,从可以通过纸张的最小尺寸的记录媒介P的通过纸张领域Dmin至可以通过纸张的最大尺寸的记录媒介P的通过纸张领域Dmax,第一温度传感器40(检测位置)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检测位置)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被确定为,无论对于哪种尺寸的记录媒介P的通过纸张领域,都位于其范围内。
由此,即使是不同尺寸的记录媒介P被通过纸张,定影带21中的夹持部上游侧的检测温度和加压辊31中的夹持部下游侧的检测温度都能够得到切实的对应,从而就提高了轮带滑移检测的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上述的轮带滑移检测和其他多种控制并不限于通过纸张时(在夹持部处进行定影工序的时候),在预热时或连续通过纸张时的纸与纸之间等的非通过纸张时(夹持部处不进行定影工序,进行对加热管25的电力供给、定影带21的移动或加压辊31的转动驱动时)也得到执行。然后,在本实施方式1中,相对于通过纸张时的规定的阈值(用于检测发生有轮带滑移时的双方的温度传感器40、50之间的检测温度差),非通过纸张时的规定的阈值被设定得要小。这在后面会详细说明,在通过纸张和非通过纸张时,因为传热量不同,所以从定影带21传递到加压辊31里的热量基本都是一定量(或成比例地)。特别是,在预热时,与通过纸张时不同地,由于双方的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差随着从运行开始的经过时间而成比例地增大,所以有必要将运行开始的经过时间也作为控制参数。通过这种构成和控制,无论在通过纸张时还是非通过纸张时,都能够正确地进行轮带滑移检测。
以下,根据图5至图8所示的实验数据,来对上述本实施方式1中的各种效果进行补充说明。
图5所示是预热时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温度变动的图。
在图5中,图线S0代表本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20中的定影带21的温度变动(预热时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温度变化),图线S1代表本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20中的加压辊31的温度变动(预热时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温度变化)。另外,图线S1’代表在图中的箭头所示的位置处发生了轮带滑移时的加压辊31的温度变动(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温度变化)。
更进一步地,图线R0代表以往的轮带方式的定影装置(参照特开2009-192720号公报)中的定影带的温度变动(预热时的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变化),图线R1代表以往的轮带方式的定影装置中的加压辊的温度变动(预热时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变化)。
参照图5,以往的轮带方式的定影装置因为定影带的升温慢,所以就如图线R0所示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上升时间较长。然后,随之而来的是从定影带到加压辊去的热量的移动减少,再加上从内设有加热管的加热辊到夹持部为止的距离长,所以就如图线R1所示地,第二温度传感器的输出的倾斜度变小,升温的延迟程度N变大。
对此,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因为定影带21的升温快,就如图线S0所示地,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输出的倾斜度大。然后,随之而来的是从定影带21到加压辊31去的热量的移动也增多,更进一步地,因为加热管25在夹持部上游侧中被配设为与定影带21(金属部件)相向而对,所以就如图线S1所示地,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输出的倾斜度变大,升温的延迟程度M也变小(M<N)。这样,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的升温的倾斜度大,从定影带21的主要加热位置(接近于加热管25的位置)到夹持部为止的距离短,移动去加压辊31的热量也多,所以就可以根据上述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检测温度差来进行轮带滑移检测。
然后,参照图5可知,在本实施方式1中的定影装置20里,相对于图线S1所示的正常时的加压辊31的温度变化,因为轮带滑移发生时从定影带21移动到加压辊31里的热量减少,图线S1’所示的加压辊31的温度变化的倾斜度就变小。然后,轮带滑移发生后,随着转动时间(动作时间)变长,相对于图线S0和图线S1的差,图线S0和图线S1’的差要大。
具体来说是,在图5中,图线S0的温度斜率为9.2(deg/秒),图线S 1的温度斜率为5.8(deg/秒)。然后,该温度斜率因为从第一温度传感器40或第二温度传感器50开始的距离也短,所以基本上不会因环境变化而产生偏差。因此,相对于经过时间,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之间的检测温度差就与规定值成对比,从而能够切实地检测轮带滑移的发生。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考虑到预热动作开始时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输出的延迟程度M(因从定影带21到加压辊31的热移动没有发生而导致的延迟程度),在相当于延迟程度M的时间里不进行轮带滑移检测。
图6所示是从非通过纸张时过渡到通过纸张时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温度变动的图。
在图6中,图线S0代表本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20中的定影带21的温度变动(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温度变化),图线S1代表本实施方式1的定影装置20中的加压辊31的温度变动(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温度变化)。另外,图线S1’代表在图中的箭头所示的位置处发生了轮带滑移时的加压辊31的温度变动(第二温度传感器50的温度变化)。还有,图6中的“非通过纸张时(非通过纸张中)”不同于图5中的“非通过纸张时(预热时)”,如同连续通过纸张时的纸与纸之间等,定影带21的温度被维持在基本一定的状态(定影温度上升的状态)里。具体来说是,在本实施方式1中,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被控制在150℃里。然后,通过纸张中的加压辊31的表面温度维持在90℃左右,非通过纸张中的加压辊31的表面温度维持在110℃左右。还有,图6的实验结果是对70(g/m2)的记录媒介P进行连续通过纸张时得到的。
参照图6可知,即使是在进行这种记录媒介P的连续通过纸张等的通过纸张动作时,也与图5所示的预热时同样地,当轮带滑移发生时,从定影带移动到加压辊里的热量减少,如图线S’所示,相对于正常时的加压辊31的温度变化,就会发生温度下降。因此,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之间的检测温度差就与规定值(规定的阈值)成对比,从而能够检测轮带滑移的发生。
这里,如图6所示地,通过纸张中的两个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差(温度平移),无论在通常时,还是在滑移发生时,都要比非通过纸张中的两个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差(温度平移)要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相对于通过纸张时的规定的阈值(用于检测轮带滑移发生时的双方的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差),是将非通过纸张时的规定的阈值设定得要小的。出此,无论在通过纸张时,还是在非通过纸张时,都能够切实地进行轮带滑移检测,防止定影带21的升温过度。
这里,上述轮带滑移检测以不在非通过纸张中和通过纸张中的切换时机前后来进行为好。这是因为,记录媒介P的先端冲入夹持部里的时机有偏差,在非通过纸张中和通过纸张中的切换时机前后,双方的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差有可能不稳定。还有,非通过纸张中和通过纸张中的切换时机可以根据从对位辊对98的位置开始记录媒介P开始被搬送的时机,和从对位辊对98的位置开始到定影装置20的夹持部的位置为止的搬送距离,以及记录媒介P的搬送速度(运行速度)来计算。
图7(A)所示是从非通过纸张时过渡到通过纸张时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温度变动的图,对应于图6。另外,图7(B)所示是加热管25点灯占空率。
加热管25的控制如图7(B)所示地,进行点灯占空率的控制(开ON/关OFF控制)。因此,如图7(A)所示,延迟于点灯占空率的控制的时机,在定影带21的温度变动里出现了细小的波动。然后,这种定影带21的温度波动对从定影带21受热的加压辊31的温度变动也有影响。考虑到这种情况,在进行上述的轮带滑移检测以外,还能够考虑点灯占空率的控制的时机后来进行。例如,通过将进行上述轮带滑移检测的时机限定为点灯占空率对应于规定值(例如为70%)的时候来进行,因为可以使得由加热管25加热的定影带21(金属部件22)的条件细致地一致,从而就能够提高上述轮带滑移检测的精度。
图8所示是第二温度传感器50在宽度方向的位置为不同时的定影带21及加压辊31的温度变化图。
在图8中,图线S0和图线S1分别对应于图6中的图线。这里,关于图线S0和图线S1的温度传感器40、50都被设置在定影带21或加压辊31中的中央基准(宽度方向中央)里。即,图线S1代表第二温度传感器50被设置在加压辊31中的通过纸张领域的中央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一致)里时的温度变化。相对于此,图线Q1是第二温度传感器50被设置在加压辊31中的通过纸张领域的端部(与第一温度传感器40的宽度方向的位置不一致)里时的温度变化图。
由图8可知,相对于图线S0和图线S1是具有时间上的延迟的相同形状的温度变化来说,图线S0和图线Q1具有不同形状的温度变化。这是因为在宽度方向的位置里,定影带21的厚度的不均或表面的微小的凹凸不均等产生的,这些构成了轮带滑移检测时的干扰(noise)而导致检测精度的下降。如此,通过将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配置在宽度方向的同一位置里,就提高了轮带滑移检测的精度。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夹持部上游侧处设置了对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0(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和在夹持部下游侧处设置了对加压辊31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0(第二温度检测手段)后,当这些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停止对金属部件22的加热。由此,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在定影图像里不会发生定影不均等的定影不良,即使发生定影带21的滑移,也能够抑制定影带21的升温过度的问题。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第一温度传感器40或第二温度传感器50,虽然使用的是热敏电阻,但是,第一温度传感器40或第二温度传感器50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对第一温度传感器40和第二温度传感器50中的至少一方采用非接触型热敏电阻或热电元件等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本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通过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作详细说明。
图9所示是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的构成图,相当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图2。本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中,金属部件22由电磁感应来加热的这一点是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不同的。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20也与前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地,是由定影带21(轮带部件)、固定部件26、大致管状的金属部件22、增强部件23、加热部件27、加压辊31(加压转动体)、第一温度传感器40(第一温度检测手段)、第二温度传感器50(第二温度检测手段)等构成的。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定影装置22也与前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当两个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停止金属部件22的加热。还有,在本实施方式2中,作为第一温度传感器40或第二温度传感器50,采用的是热电元件(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
这里,本实施方式2中的定影装置20,作为加热手段是设置了感应加热部60来代替加热管25。然后,本实施方式2中的金属部件22不同于前述实施方式1中的由加热管25的辐射热来加热,而是通过感应加热部60的电磁感应来加热。
感应加热部60由励磁线圈、磁芯(core)、线圈导向等构成。励磁线圈是将细线捆扎而成的辫织线(litz线)在宽度方向(垂直于图9的纸面的方向)里延伸设置后,以覆盖定影带21的一部分。线圈导向由高耐热性的树脂材料构成,用以保持励磁线圈或磁芯。磁芯是由铁素体等的强磁性体(相对磁导率为1000-3000左右)构成的半圆筒状部件,为了形成朝向金属部件22的有效的磁通量而设置了中心磁芯(center core)和周边磁芯(side core)。磁芯被设置为与在宽度方向里延伸设置的励磁线圈相向而对。
具有这种构成的定影装置20的动作如下。
当定影带21沿着图10中的箭头方向被转动驱动时,定影带21在与感应加热部60相向而对的位置处被加热。详细来说就是,通过在励磁线圈里流过高频的交变电流,就在金属部件22的周围里形成了磁力线在两个方向里交替切换。这时,在金属部件22表面里产生涡电流后,通过金属部件22自身的电阻就产生了焦耳热。通过该焦耳热,金属部件22被电磁感应加热,再通过被加热的金属部件22来加热定影带21。
还有,为了对金属部件22进行有效的电磁感应加热,以采用使感应加热部60与金属部件22的圆周方向全领域相向而对的构成为好。另外,作为金属部件22的材料,可以采用镍、不锈钢、铁、铜、钴、铬、铝、金、白金、银、锡、钯,及其中多种金属构成的合金等。
如上所述,即使在本实施方式2中,也与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夹持部上游侧处设置了对定影带21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温度传感器40(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和在夹持部下游侧处设置了对加压辊31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0(第二温度检测手段)后,当这些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停止对金属部件22的加热。由此,就能够缩短预热时间或首次打印时间,在定影图像里不会发生定影不均等的定影不良,即使发生定影带21的滑移,也能够抑制定影带21的升温过度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虽然是通过电磁感应加热来加热金属部件22的,但也可以是通过阻抗发热体的热来加热金属部件22。具体来说就是将阻抗发热体与金属部件22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或全部相抵接。阻抗发热体是陶瓷加热管等的面状发热体,在其两端部里连接有电源部。然后,当电流流经阻抗发热体时,通过阻抗发热体自身的电阻,阻抗发热体升温后来加热相接的金属部件22。更进一步地,再通过被加热的金属部件22来加热定影带21。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本实施方式2同样地,当时机对应后检测到的两个温度传感器40、50的检测温度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通过进行停止加热金属部件22的控制,就可以获得与本实施方式2同样的效果。
还有,在前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定影带采用的是多层构造的定影带21,作为定影带,也可以采用由聚酰亚胺、聚酰胺、氟素树脂、金属等构成的环状定影膜。然后,即使这种情况,也能够获得与前述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还有,本发明虽然是以图面来说明实施方式的,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前述各实施方式所示之外,还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10年3月4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10-048254,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7)
1.一种定影装置,其包括:
环状定影带,其在规定方向里移动后对调色剂像进行加热熔融的同时,具有可挠性;
固定部件,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侧里,介由所述定影带压接到加压转动体里后形成记录媒介被搬送来的夹持部;
管状金属部件,其被固定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向而对,在对所述定影带加热的同时通过加热手段被加热;
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其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被配设在所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上游侧里,同时对所述定影带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
第二温度检测手段,其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被配设在所述加压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下游侧里,同时对所述加压转动体的表面温度进行检测,
其特征在于,
当通过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检测的检测温度,和相对于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的检测时机仅延迟规定时机后,由所述第二温度检测手段检测的检测温度,之间的温度差超过规定的阈值时,就停止通过所述加热手段对金属部件的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非通过纸张时的所述规定的阈值被设定为小于通过纸张时的所述规定的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和第二温度检测手段在宽度方向的检测位置被配设在相同的位置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和第二温度检测手段的各自在宽度方向的检测位置相对于可以通过纸张的各种尺寸的记录媒介,被配设在位于各个通过纸张领域的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温度检测手段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内,被配设在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开始到所述定影带的圆周方向中朝向所述定影带的移动方向上游侧的90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
第二温度检测手段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内,被配设在从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开始到所述加压转动体的圆周方向中朝向所述加压转动体的转动方向下游侧的90度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部件在所述夹持部以外的位置里,被固定设置为与所述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向而对,还包括增强部件,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金属部件的内周面侧里,与所述固定部件抵接后对该固定部件进行增强。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48254A JP5418913B2 (ja) | 2010-03-04 | 2010-03-04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048254/10 | 2010-03-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93432A true CN102193432A (zh) | 2011-09-21 |
CN102193432B CN102193432B (zh) | 2014-07-02 |
Family
ID=44531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4288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3432B (zh) | 2010-03-04 | 2011-02-23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11837B2 (zh) |
JP (1) | JP5418913B2 (zh) |
CN (1) | CN102193432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45275A (zh) * | 2015-12-25 | 2017-08-15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9927331A (zh) * | 2017-12-18 | 2019-06-2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加热辊压装置及加热辊压方法 |
CN111443749A (zh) * | 2020-03-26 | 2020-07-24 | 九江历源整流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调节的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85223B2 (ja) | 2010-06-10 | 2014-09-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圧縮空気噴射による用紙分離を行う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6527B2 (ja) | 2010-07-16 | 2014-07-2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610148B2 (ja) | 2010-10-18 | 2014-10-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088491A (ja) | 2010-10-19 | 2012-05-10 | Ricoh Co Ltd | 定着ローラ、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07867B2 (ja) | 2010-11-01 | 2015-04-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36889B2 (ja) | 2010-11-09 | 2014-12-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18481A (ja) | 2010-11-10 | 2012-06-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
EP2453316B1 (en) | 2010-11-12 | 2021-03-2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5747502B2 (ja) | 2010-11-12 | 2015-07-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779B2 (ja) | 2010-11-12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96835B2 (ja) | 2010-12-14 | 2015-04-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860B2 (ja) | 2010-12-14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25865B2 (ja) | 2010-12-16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589820B2 (ja) | 2010-12-17 | 2014-09-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0750B2 (ja) | 2011-01-07 | 2014-1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制御方法 |
JP5625924B2 (ja) | 2011-01-11 | 2014-1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電磁誘導加熱方式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JP5669010B2 (ja) | 2011-01-11 | 2015-02-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825545B2 (ja) | 2011-01-11 | 2015-12-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303B2 (ja) | 2011-02-16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0505B2 (ja) | 2011-02-25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2185295A (ja) | 2011-03-04 | 2012-09-27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8507B2 (ja) | 2011-03-17 | 2015-08-2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447221B2 (en) | 2011-04-04 | 2013-05-21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5828375B2 (ja) | 2011-05-25 | 2015-12-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73151B2 (ja) | 2011-08-17 | 2015-09-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69828B2 (ja) | 2011-12-05 | 2017-02-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7629B2 (ja) | 2011-12-26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6221B2 (ja) | 2011-12-27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6220B2 (ja) | 2011-12-27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04325B2 (ja) | 2011-12-28 | 2016-04-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9063480B2 (en) | 2011-12-28 | 2015-06-23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separating member |
JP5796711B2 (ja) | 2011-12-28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28783B2 (ja) | 2012-01-11 | 2016-06-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96714B2 (ja) | 2012-01-13 | 2015-10-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37520B2 (ja) | 2012-01-13 | 2015-06-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61524B2 (ja) | 2012-01-13 | 2015-08-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70828B2 (ja) | 2012-01-19 | 2016-08-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分離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24108B2 (ja) | 2012-01-19 | 2016-11-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33511B6 (ja) | 2012-01-23 | 2023-11-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7468B2 (ja) | 2012-01-24 | 2016-08-1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3231B2 (ja) | 2012-01-26 | 2016-07-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5668B2 (ja) | 2012-01-27 | 2016-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52598B2 (ja) | 2012-01-30 | 2016-12-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751428B2 (ja) | 2012-01-31 | 2015-07-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51741B2 (ja) | 2012-01-31 | 2016-12-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63105B2 (ja) | 2012-02-02 | 2016-08-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32525B2 (ja) | 2012-02-09 | 2016-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9311B2 (ja) | 2012-02-09 | 2017-10-0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423994B2 (ja) | 2012-02-09 | 2018-11-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19785B2 (ja) | 2012-02-09 | 2016-11-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95132B2 (ja) | 2012-02-09 | 2016-09-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01312B2 (ja) | 2012-02-09 | 2017-09-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9026024B2 (en) | 2012-02-09 | 2015-05-05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capable of minimizing damage of endless rotary body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
JP6019779B2 (ja) | 2012-02-09 | 2016-11-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64463A (ja) | 2012-02-09 | 2013-08-2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003619B2 (ja) | 2012-02-09 | 2016-10-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850326B2 (ja) | 2012-02-09 | 2016-02-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35051B2 (ja) | 2012-02-09 | 2017-05-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48923B2 (ja) | 2012-02-09 | 2016-07-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3679B2 (ja) | 2012-02-09 | 2017-03-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950152B2 (ja) | 2012-03-22 | 2016-07-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3195857A (ja) | 2012-03-22 | 2013-09-3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13377A (ja) | 2012-06-06 | 2014-01-2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78636A (ja) | 2013-03-15 | 2014-09-25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6413528B2 (ja) | 2014-03-17 | 2018-10-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72313B2 (ja) | 2014-10-31 | 2018-08-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222479B2 (ja) * | 2014-12-26 | 2017-11-0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該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9874839B2 (en) | 2015-06-23 | 2018-01-23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6583716B2 (ja) | 2015-07-07 | 2019-10-0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10527982B2 (en) * | 2016-07-22 | 2020-01-07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Fuser failure prediction |
JP2023008286A (ja) | 2021-07-05 | 2023-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接離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008288A (ja) | 2021-07-05 | 2023-01-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2013652B2 (en) | 2022-03-17 | 2024-06-18 | Ricoh Company, Ltd. |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rotator holder and reflector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21079A (ja) * | 2002-06-19 | 2004-01-22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540456A (zh) * | 2003-01-30 | 2004-10-27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装置、具有该加热装置的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
CN101025600A (zh) * | 2006-02-20 | 2007-08-29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
CN101038476A (zh) * | 2006-03-14 | 2007-09-19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7334205A (ja) * | 2006-06-19 | 2007-12-27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097434A (zh) * | 2006-06-29 | 2008-01-02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CN101192040A (zh) * | 2006-11-28 | 2008-06-04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84714B2 (ja) | 1990-06-11 | 1999-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像加熱装置 |
JP3711764B2 (ja) * | 1997-10-29 | 2005-11-02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およびこの定着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6131009A (en) * | 1998-10-27 | 2000-10-10 | Ricoh Company, Ltd. | Fusing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controlled rotation of fusing and pressure rollers |
JP2001092303A (ja) | 1999-09-22 | 2001-04-06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49267A (ja) * | 2000-05-23 | 2002-02-15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3795770B2 (ja) * | 2000-06-30 | 2006-07-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34669B2 (ja) * | 2000-10-16 | 2011-0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957968B2 (ja) * | 2000-11-24 | 2007-08-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3880424B2 (ja) * | 2001-03-29 | 2007-02-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372885A (ja) * | 2001-06-18 | 2002-12-26 | Ricoh Co Ltd | 液体塗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076189A (ja) * | 2001-06-22 | 2003-03-14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DE60306827T2 (de) * | 2002-03-01 | 2007-02-15 | Ricoh Co., Ltd. | Fixiervorrichtung mit einem Abtrennungselement und diese Vorrichung enthaltendes Bilderzeugungsgerät |
JP3691026B2 (ja) * | 2002-04-12 | 2005-08-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099098B2 (ja) * | 2002-05-31 | 2008-06-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3954919B2 (ja) * | 2002-07-26 | 2007-08-08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070182B2 (en) * | 2002-12-18 | 2006-07-04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Sheet separating mechanism,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151907B2 (en) * | 2003-07-30 | 2006-12-19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process cartridge |
JP2005091890A (ja) * | 2003-09-18 | 2005-04-07 | Ricoh Co Ltd | 定着制御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制御方法 |
JP4439885B2 (ja) * | 2003-11-25 | 2010-03-2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89461A (ja) * | 2003-12-25 | 2005-07-14 | Ricoh Co Ltd | ベルト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いて使用するトナー |
EP1564604B1 (en) * | 2004-02-16 | 2013-06-19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with cleaning memb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fixing device |
JP2005316080A (ja) * | 2004-04-28 | 2005-11-10 | Ricoh Co Ltd | ローラ及びそのローラを用いる定着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4732027B2 (ja) * | 2004-06-30 | 2011-07-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925177B2 (en) * | 2004-07-21 | 2011-04-12 | Ricoh Co, Ltd. | Image fixing apparatus stably controlling a fixing tempera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JP2006154487A (ja) * | 2004-11-30 | 2006-06-15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 |
JP4264410B2 (ja) | 2004-11-30 | 2009-05-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7546049B2 (en) * | 2005-01-21 | 2009-06-09 | Ricoh,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with a control means to correct the fixing control temperature |
JP2006201564A (ja) * | 2005-01-21 | 2006-08-03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83914B2 (ja) * | 2005-01-24 | 2012-02-2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US7242880B2 (en) * | 2005-03-17 | 2007-07-10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Fixing apparatus and hea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
JP4632834B2 (ja) * | 2005-03-25 | 2011-0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20060257183A1 (en) * | 2005-05-12 | 2006-11-16 | Masanao Ehar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4841179B2 (ja) * | 2005-06-17 | 2011-12-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689370B2 (ja) * | 2005-06-30 | 2011-05-2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28059B2 (ja) * | 2005-07-15 | 2011-07-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98699B2 (ja) * | 2005-09-12 | 2011-10-1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定着制御方法 |
JP2007079187A (ja) * | 2005-09-15 | 2007-03-29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7515850B2 (en) * | 2005-09-30 | 2009-04-07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7206265A (ja) * | 2006-01-31 | 2007-08-16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19420B2 (ja) | 2006-08-04 | 2012-09-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58645A (ja) * | 2006-08-31 | 2008-03-13 | Oki Dat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65264A (ja) * | 2006-09-11 | 2008-03-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116670B2 (en) * | 2006-11-14 | 2012-02-1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EP1927902B1 (en) * | 2006-11-28 | 2015-10-14 | Ricoh Company, Ltd. |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Fixing Device |
JP4999444B2 (ja) * | 2006-12-20 | 2012-08-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6625B2 (ja) | 2007-01-26 | 2009-08-19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16825A (ja) * | 2007-03-07 | 2008-09-18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163931B2 (ja) * | 2007-03-08 | 2013-03-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7348B2 (ja) * | 2007-03-12 | 2013-04-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33790A (ja) * | 2007-03-23 | 2008-10-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261953A (ja) * | 2007-04-10 | 2008-10-30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428499B2 (en) | 2007-05-22 | 2013-04-23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ixing apparatus having a heating member to heat a fixing member |
JP5042069B2 (ja) * | 2007-05-22 | 2012-10-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21406B2 (ja) * | 2007-11-13 | 2013-01-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244168B2 (en) | 2007-06-25 | 2012-08-14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transfer device |
JP5015675B2 (ja) * | 2007-06-27 | 2012-08-2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加熱装置および定着装置なら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58773A (ja) | 2007-08-31 | 2009-03-19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69397A (ja) * | 2007-09-12 | 2009-04-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62073B2 (ja) * | 2007-11-13 | 2013-08-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145417A (ja) * | 2007-12-11 | 2009-07-02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065871B2 (ja) * | 2007-12-11 | 2012-1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EP2075645B1 (en) * | 2007-12-26 | 2014-11-05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warming-up tim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5240548B2 (ja) | 2008-02-13 | 2013-07-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286869B2 (ja) * | 2008-03-25 | 2013-09-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JP5552732B2 (ja) * | 2008-03-31 | 2014-07-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648263B2 (ja) | 2008-05-30 | 2015-01-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54961B2 (ja) * | 2008-06-09 | 2013-11-2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365908B2 (ja) | 2008-06-16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66347A (ja) * | 2008-09-09 | 2010-03-25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7412B2 (ja) * | 2008-09-19 | 2013-04-0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170842B2 (ja) * | 2008-10-14 | 2013-03-2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387884B2 (ja) * | 2008-10-14 | 2014-01-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201478B2 (ja) * | 2009-02-09 | 2013-06-0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856213B2 (ja) * | 2009-05-14 | 2012-01-18 |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 加熱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5348561B2 (ja) * | 2009-05-15 | 2013-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03-04 JP JP2010048254A patent/JP541891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2-23 CN CN201110042884.3A patent/CN10219343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2-28 US US12/929,961 patent/US881183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21079A (ja) * | 2002-06-19 | 2004-01-22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540456A (zh) * | 2003-01-30 | 2004-10-27 | 夏普株式会社 | 加热装置、具有该加热装置的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
CN101025600A (zh) * | 2006-02-20 | 2007-08-29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图象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
CN101038476A (zh) * | 2006-03-14 | 2007-09-19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7334205A (ja) * | 2006-06-19 | 2007-12-27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097434A (zh) * | 2006-06-29 | 2008-01-02 | 夏普株式会社 | 定影装置 |
CN101192040A (zh) * | 2006-11-28 | 2008-06-04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8158482A (ja) * | 2006-11-28 | 2008-07-10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45275A (zh) * | 2015-12-25 | 2017-08-15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045275B (zh) * | 2015-12-25 | 2021-04-09 | 株式会社理光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CN109927331A (zh) * | 2017-12-18 | 2019-06-2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加热辊压装置及加热辊压方法 |
CN109927331B (zh) * | 2017-12-18 | 2022-03-2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加热辊压装置及加热辊压方法 |
CN111443749A (zh) * | 2020-03-26 | 2020-07-24 | 九江历源整流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调节的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1443749B (zh) * | 2020-03-26 | 2022-02-11 | 九江历源整流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调节的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93432B (zh) | 2014-07-02 |
JP5418913B2 (ja) | 2014-02-19 |
US8811837B2 (en) | 2014-08-19 |
JP2011186001A (ja) | 2011-09-22 |
US20110217056A1 (en) | 2011-09-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93432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93444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299690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147585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02163033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5403264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10886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64411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3472701B (zh) |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
JP4609104B2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9091976B2 (en) |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 |
JP2011070070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KR101260664B1 (ko) | 정착 장치 및 화상 형성 장치 | |
JP2011043666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28138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195857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76060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59386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58482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WO2001031405A1 (fr)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d'image et dispositif de formation d'image | |
JP2001100575A (ja) | 像加熱装置 | |
JP2024023903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301106A (ja) | 加熱装置 | |
JP5998497B2 (ja) |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70000A (ja)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