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20389A -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20389A CN102120389A CN201010566545.0A CN201010566545A CN102120389A CN 102120389 A CN102120389 A CN 102120389A CN 201010566545 A CN201010566545 A CN 201010566545A CN 102120389 A CN102120389 A CN 1021203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recording medium
- main body
- recording
- cylind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65 channe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40 feeding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86 sta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79 visual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2—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for loading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into printers, e.g. for replacing a used-up paper roll; Point-of-sale printers with openable casings allowing access to the rolled-up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41J15/044—Cassettes or cartridges containing continuous copy material, tape, for setting into prin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Unwinding Web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连续纸和圆筒纸双方作为记录介质使用的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打印机(1)具有:打印机主体(4),其具有印刷头(43);上侧纸引导件(45)及下侧纸引导件(47),其形成向印刷头(43)侧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纸供给部(6),其具有向上述输送路径供给具有边缘冲孔的连续片形态的连续纸(120)的牵引器单元(60);圆筒纸支架(2),其对经由上述输送路径输送的记录纸(112)卷绕为圆筒状而成的圆筒纸(110)进行支承,圆筒纸支架(2)配置于在打印机主体(4)的后方侧配置的连续纸供给部(6)的上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装置及该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使用连续纸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具有输送连续纸(打字纸)的牵引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226959号公报
另外,作为对连续纸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公知的是例如使用点击打头、热转印头、喷墨头等来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根据这样的记录方式,不仅是连续纸,例如也能够对圆筒纸进行记录,另外,实际上需要能够使用各种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
但是,在使用连续纸时,将以折叠状态堆积于地面等上的连续纸向上方送出而进行供给,相对于此,在使用圆筒纸时,将卷绕为圆筒状的圆筒自身搭载于记录装置中。另外,连续纸能够利用边缘冲孔以牵引器进行输送,但是,大部分的圆筒纸必须以不使用边缘冲孔的方式进行输送。于是,由于记录前的用纸的蓄积方法和输送方法完全不同,因此难以实现能够使用连续纸和圆筒纸双方的记录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用连续纸和圆筒纸双方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中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记录装置主体,其具有记录头;片引导件,其形成向所述记录头侧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片介质供给部,其具有将具备边缘冲孔的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供给的牵引器单元;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其对经由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第二记录介质卷绕为圆筒状而成的圆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配置于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侧配置的所述连续片介质供给部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连续片介质供给部配置在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该连续片介质供给部具有供给具备边缘冲孔的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的牵引器单元,对第二记录介质卷绕为圆筒状而成的圆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的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配置在连续片介质供给部的上方,由此,可提供一种能够使用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和卷绕为圆筒状的第二记录介质双方、且设置面积小的小型记录装置。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记录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具有将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在厚度方向上的移动限制于规定范围的出口部,在将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装配于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上时,所述出口部与所述输送路径的入口对置。
根据该结构,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出口部与输送路径的入口对置设置,在该出口部第二记录介质在厚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于规定范围,因此,能够将卷绕为圆筒状的第二记录介质平滑地向输送路径的入口引导。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记录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具有对从所述圆筒状记录介质送出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侧端进行引导的引导面,所述出口部的侧端由对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一对狭缝状的开口构成,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侧端在从所述圆筒状记录介质送出并到达所述出口部的开口的期间与所述引导面抵接。
根据该结构,卷绕为圆筒状的第二记录介质直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出口为止都与引导面抵接而被引导,通过对第二记录介质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一对狭缝状的开口而进入输送路径的入口,因此能够提高卷绕为圆筒状的第二记录介质的直进性,进行稳定的输送。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记录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前部设置有卡止爪,该卡止爪卡止于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开口的卡止槽中,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后部底座载置于收容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主体壳体的平面上。
根据该结构,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通过将卡止爪卡止于在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设置的卡止槽中而被支承为不在水平方向上变位,并载置于收容记录装置主体的主体壳体的平面上,由此利用主体壳体支承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载荷。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第二记录介质,使得卷绕为圆筒状的第二记录介质不与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的供给路径干涉,并且,使得第二记录介质和第一记录介质都被向输送路径的入口引导。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记录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具有支承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支承轴和覆盖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罩,所述罩设置为能够向后方开放,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后部开口的所述卡止槽具有承受所述罩向后方开放时作用的力矩的承受面。
根据该结构,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利用支承轴支承第二记录介质,具有将支承在该支承轴上的第二记录介质覆盖的罩,利用对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前部的卡止爪进行卡止的卡止槽的承受面来承受将罩向后方开放时作用的力矩。由此,通过由配置为不妨碍输送的罩覆盖圆筒状的记录介质,能够抑制记录介质的污损,在牵引器单元的上方进行支承。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记录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支承轴配置在比所述后部底座靠前方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卷绕为圆筒状的第二记录介质的载荷向主体壳体的平面和对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前部的卡止爪进行卡止的卡止槽分散而从下方被支承。因此,卷绕为圆筒状的第二记录介质的载荷所产生的力矩不会对上述卡止槽作用。因此,第二记录介质的载荷所产生的力矩和在罩的开放时作用的力矩不会在相同方向上作用于卡止槽,因此能够防止负载向卡止槽集中,从而提高耐久性。
另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所述记录装置具有记录头,所述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连续片介质供给部,其具有将具备边缘冲孔的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向输送路径供给的牵引器单元,所述输送路径向所述记录头侧引导记录介质;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其对经由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第二记录介质卷绕为圆筒状而成的圆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且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记录装置主体,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配置于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侧配置的所述连续片介质供给部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连续片介质供给部配置在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该连续片介质供给部具有供给具备边缘冲孔的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的牵引器单元,对第二记录介质卷绕为圆筒状而成的圆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的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配置在连续片介质供给部的上方,由此,可提供一种能够使用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和卷绕为圆筒状的第二记录介质双方、且设置面积小的小型记录装置。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够使用连续片形态的记录介质和卷绕为圆筒状的记录介质双方、且设置面积小的小型记录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卸下了打印机的上面罩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打印机的侧剖面视图。
图4是表示卸下了打印机的圆筒纸支架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表示在圆筒纸支架上收容有圆筒纸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圆筒纸支架的立体图。
图7是圆筒纸支架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圆筒纸支架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圆筒纸支架的安装状态的局部剖开侧视图。
图10是装配了隔板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11是使隔板滑动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12是使隔板滑动的状态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打印机(记录装置),2...圆筒纸支架(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4...打印机主体(记录装置主体),6...连续纸供给部(连续片介质供给部),10...主体壳体,21...圆筒纸罩(罩),20C...圆筒纸出口(出口部),24...支承轴,28...固定引导板,28D...引导面,29...可动引导板,29F...引导面,32...卡止爪,33...底座(后部底座),34...卡止爪,35...弹性体,45...上侧纸引导件(片引导件),47...下侧纸引导件(片引导件),48...用纸入口(记录介质入口),54...卡止槽,54B...端面(承受面),55...平面,55A...凹部,60...牵引器单元,70...隔板,110...圆筒纸(圆筒状记录介质),112...记录纸(第二记录介质),120...连续纸(第一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表示卸下了打印机1的主体壳体10的上面罩1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打印机1的侧剖面视图。在图3中,以符号P1表示从圆筒纸支架2供给的记录纸112的输送路径,以符号P2表示由连续纸供给部6供给的连续纸120的输送路径。
打印机1是具有主体壳体10和在该主体壳体10上载置的圆筒纸支架2(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且在从收容于圆筒纸支架2内的圆筒纸110送出的记录纸112(第二记录介质)及从主体壳体10的后方供给的连续纸120(第一记录介质)印刷(记录)文字或图像的记录装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是使记录缆线突出而在连续纸120及记录纸112上附着墨从而形成点的点阵打印机。记录纸112例如是由普通纸构成的长条状的用纸,卷绕为圆筒状而作为圆筒纸110(圆筒状记录介质)设置在圆筒纸支架2中。另外,连续纸120是被称为所谓的打字纸的连续格式纸,可以是单张纸或者复印纸。连续纸120在打印机1的外侧例如图3所示蓄积在比打印机1靠下方的位置,在后述的连续纸供给部6(连续片介质供给部)的动作作用下被拉入打印机1的内部。
在打印机1中,作为记录介质可以选择记录纸112和连续纸120的任意一种来进行印刷,可以通过后述的操作将印刷对象从记录纸112切换为连续纸120,或者将印刷对象从连续纸120切换为记录纸112。
印刷后的记录纸112或连续纸120(以下,将记录纸112和连续纸120总称为记录介质)从在圆筒纸支架2的前端部的附近开口的排纸口14被向上排出,并沿着在圆筒纸支架2的前面形成的排纸引导件23被支承。在该排纸口14配置有用于将被排出的记录介质切断的锯刃状的刀具15。
在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设置有显示/操作部13,该显示/操作部13具有用于进行与打印机1的动作相关的设定或重置等各种操作的开关及显示打印机1的动作状态的LED等。另外,在主体壳体10的左侧面设置有对打印机1的电源进行开闭的电源开关38(图12)。
在主体壳体10中收容有具有印刷头43的打印机主体4,通过打开能够拆装地设置在主体壳体10的上面的上面罩11,能够观察到打印机主体4。打印机主体4(记录装置主体)通过在由位于主体下部的基座框架17和在该基座框架17上固定的左右一对侧框架18、19构成的框架上安装各部分而构成。在右侧框架18和左侧框架19之间架设有压纸卷筒41、滑架引导轴49、按压辊50、从动辊51、排纸辊52、排纸辅助辊56、牵引器驱动轴61及牵引器引导轴62等,压纸卷筒41及牵引器驱动轴61由在右侧框架18上安装的输送电动机(图示略)旋转驱动。
在形成为圆筒形状的压纸卷筒41的前方配置有沿着滑架引导轴49往复扫描的滑架42,在滑架42上以与压纸卷筒41对置的方式搭载有使缆线(图示略)突出的印刷头43。
在打印机主体4安装有由右侧框架18及左侧框架19支承的固定式的墨带盒44。在滑架42上安装有位于印刷头43的前端和压纸卷筒41之间的带引导件,从墨带盒44被拉出的墨带(图示略)穿过该带引导件。
在压纸卷筒41的侧面配置有承受印刷头43的缆线的突出力的弹性体,印刷头43的缆线经由墨带及记录介质朝向压纸卷筒41的弹性体突出,由此在记录介质的印刷面上形成构成文字或图像的多个点。
压纸卷筒41在输送电动机(图示略)的驱动力作用下旋转。在压纸卷筒41的下方配置有具有沿着压纸卷筒41侧面的弯曲面的下侧纸引导件47,在该下侧纸引导件47的上游侧配置有上侧纸引导件45,由下侧纸引导件47和上侧纸引导件45构成使从圆筒纸支架2供给的记录纸112及从连续纸供给部6供给的连续纸120进入打印机主体4的用纸入口48(入口)。用纸入口48是在打印机主体4中输送记录纸112及连续纸120的输送路径的入口。还有,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上侧纸引导件45和下侧纸引导件47分体构成,上下对置配置,但是也可以将上侧纸引导件45和下侧纸引导件47形成为一体而构成输送路径。在此,上侧纸引导件45及下侧纸引导件47相当于片引导件。
另外,在下侧纸引导件47的用纸入口48侧的端配置有检测记录纸112或连续纸120的进入的开关式纸检测器53,后述的控制基板57基于该纸检测器53的检测状态来控制打印机1的动作。
在用纸入口48配置有与压纸卷筒41对置而进行引导的按压辊50。记录介质被按压辊50和压纸卷筒41夹持而送入下侧纸引导件47的曲面和压纸卷筒41之间。按压辊50朝向压纸卷筒41施力而将各种厚度的记录介质可靠地夹入其与压纸卷筒41之间。
在下侧纸引导件47配置有在输送电动机(图示略)的驱动力作用下与压纸卷筒41一起旋转的从动辊51,记录介质被该从动辊51和压纸卷筒41夹持而朝向印刷头43输送。
卷绕在压纸卷筒41上而被输送的记录介质在滑架42的前方被纸按压件145压紧在压纸卷筒41的侧面上。纸按压件145将记录介质压紧在压纸卷筒41上,从而防止印刷位置处的记录介质浮起。由印刷头43印刷的记录介质被压纸卷筒41输送到上方,被夹持于在压纸卷筒41的上方设置的排纸辊52和与该排纸辊52对置配置的排纸辅助辊56之间而向上方输送,并从排纸口14被排出。排纸辅助辊56朝向排纸辊52施力而将各种厚度的记录介质夹入排纸辊52之间。在所述排纸辊52及排纸辅助辊56的作用下,记录介质从排纸口14朝向上方送出后沿着排纸引导件23被输送。
另外,压纸卷筒41的轴与在主体壳体10的外部设置的送纸旋钮46连结,通过手动地转动该送纸旋钮46,能够使压纸卷筒41旋转而使记录介质顺方向或逆方向移动。
在打印机主体4的下部收容有:控制基板57,其对打印机1的各部分进行控制;电源基板59,其由电源开关38(图12)的操作控制开/闭,基于从在主体壳体10背面设置的电源连接器39(图12)供给的交流电源向控制基板57供给直流电源。控制基板57经由通信缆线58(图9)与主机等外部设备连接,基于从该外部设备接收的命令或数据及显示/操作部13所具有的开关的操作,控制使压纸卷筒41及牵引器驱动轴61旋转的输送电动机(图示略)、使滑架42扫描的滑架驱动电动机(图示略)、印刷头43等,执行印刷动作或送纸动作,对应于其动作状态进行显示/操作部13所具有的LED的点灯控制。
图4是卸下了打印机的圆筒纸支架2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如该图4及图3所示,在打印机主体4的后方配置有连续纸供给部6。连续纸供给部6具有如上所述架设在左右的侧框架上的牵引器驱动轴61和牵引器引导轴62、以及由所述轴61、62插通且能够在打印机1的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左右一对牵引器单元60,并且,连续纸供给部6在打印机主体4的后方收容于主体壳体10中。在牵引器单元60上卷绕设置有环状的带,以在该带上竖立设置的多个销64嵌合于在连续纸120的侧端形成的边缘冲孔中的状态关闭牵引器罩65时,由销64和牵引器罩65夹持保持连续纸120。在该状态下,牵引器驱动轴61旋转而驱动带63,由此连续纸120朝向打印机主体4被供给。在连续纸供给部6的后端部开设有连续纸120所进入的供纸口67,在供纸口67的下部配置有承受从下方供给的连续纸120的供纸承受构件66。
另外,如图3所示,圆筒纸支架2具有:载置主体壳体10上的支架主体20;支承圆筒纸110的支承轴24;将支承在支承轴24上的圆筒纸110覆盖的圆筒纸罩21(罩)。如图3所示,圆筒纸110具有中空的芯部111,通过在该芯部111中贯通支承轴24,将圆筒纸110支承在圆筒纸支架2中。还有,芯部111的大小可以如图3所示使芯部111的内径大幅度地大于支承轴24的外径,也可以使芯部111的内径与支承轴24的外径大致相等,这两种情况都能够由圆筒纸支架2支承圆筒纸110。
支承轴24的一端贯通到支架主体20外,在该端安装有圆筒纸卷绕旋钮25。圆筒纸卷绕旋钮25向圆筒纸支架2的外侧露出,能够手动旋转。通过使该圆筒纸卷绕旋钮25旋转,能够使圆筒纸110旋转,从而消除圆筒纸的松弛,或者如后所述卷绕从打印机主体4返回的记录纸112。
如图3中符号P1所示,从收容于圆筒纸支架2中的圆筒纸110在圆筒的下部解除卷绕而将记录纸112向前方拉出,拉入用纸入口48。为了使记录纸112暂且向上弯曲,在圆筒纸支架2的内部设有向上呈凸状的弯曲部26,记录纸112跃过弯曲部26而弯曲地到达用纸入口48。另外,在圆筒纸支架2的内部,在弯曲部26和用纸入口48之间的上方形成有收容空间27。收容空间27是在将暂且从用纸入口48被拉入打印机主体4内部的记录纸112卷绕回的情况下用于收容被卷绕回的量的空间。
如此构成的打印机1能够通过操作传递切换杆16(参照图4)而选择性地将由圆筒纸支架2供给的记录纸112或由连续纸供给部6供给的连续纸120作为记录介质来使用,印刷文字或图像等。若使图4的传递切换杆16向面前侧即打印机1的前侧倾倒,则压纸卷筒41在输送电动机(图示略)的动力作用下产生的旋转传递到牵引器驱动轴61,牵引器驱动轴61与压纸卷筒41同步地旋转并且向下方下压将圆筒纸按压在压纸卷筒41上的按压辊50,使按压辊50从压纸卷筒41离开。另外,若使传递切换杆16向后方侧倾倒,则按压辊50再次压接压纸卷筒41,并且遮断旋转力向牵引器驱动轴61的传递,只有压纸卷筒41旋转,不由连续纸供给部6输送连续纸12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右侧框架18上的轮列机构(图示略)中,由输送电动机(图示略)旋转且支持为能够移动的可动正齿轮在传递切换杆16的操作作用下移动,与安装在牵引器驱动轴61上的正齿轮啮合或者不啮合。
而且,如图3所示,记录纸112从圆筒纸支架2向打印机主体4供给的出口及连续纸供给部6将连续纸120向打印机主体4供给的出口都与用纸入口48对置。因此,打印机主体4的结构能够共通地使用记录纸112和连续纸120,因此不需要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来改变进行印刷的机构。
在将记录介质从记录纸112切换为连续纸120或者从连续纸120切换为记录纸112的情况下,执行将被输送到印刷头43的位置或其前方的记录介质朝向用纸入口48反向地输送的反向输送动作。
也可以利用控制基板57的控制使输送电动机(图示略)反转,由此使压纸卷筒41及牵引器驱动轴61反转,从而进行该反向输送动作。具体地说,在显示/操作部13的开关的操作指示了反向输送动作的情况下,控制基板57使输送电动机反转规定量。在记录纸112的情况下,位于排纸口14或印刷头43的位置处的记录介质的前端在压纸卷筒41的反转作用下返回到按压辊50的位置。然后,使圆筒纸卷绕旋钮25旋转而将被拉入收容空间27中的记录纸112卷绕在圆筒纸110上,使记录纸112的前端部位于比后述的圆筒纸出口20C(图8)靠圆筒纸支架2的内侧的位置,以不成为连续纸120的输送障碍。
另一方面,在连续纸120的情况下,通过压纸卷筒41及牵引器驱动轴61进行反转而反向输送。该反向输送只进行如下的规定输送量,即,连续纸120的前端部被纸检测器53检测后,前端部在直至牵引器单元60之间到达不成为记录纸112的输送障碍的位置为止的规定输送量。若在该位置停止连续纸120,则连续纸120保持被装配在牵引器单元60的状态。因此,当再次想使用连续纸120的情况下仅仅通过使牵引器驱动轴61旋转就能够将连续纸120向压纸卷筒41侧输送,因此不需要重新在牵引器单元60上设置连续纸120,从而是方便的。还有,在想将连续纸120从连续纸供给部6卸下的情况下只要进一步反转牵引器驱动轴61即可。
另外,在打印机1停止的状态下,通过手动地使送纸旋钮46向反方向旋转,能够反向输送记录介质。此时,记录介质的前端也返回到按压辊50之前的位置。返回到按压辊50之前的记录介质能够在手动作用下被拉回,在反向输送记录纸112的情况下,使圆筒纸支架2的圆筒纸卷绕旋钮25旋转而使圆筒纸110旋转,卷绕记录纸112即可。另外,在打印机1中通过输送电动机(图示略)的反转或送纸旋钮46的操作,使连续纸供给部6的牵引器驱动轴61与压纸卷筒41连动地进行反转。因此,在反向输送连续纸120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牵引器驱动轴61的反转使连续纸120返回到牵引器单元60的位置。
于是,通过使记录纸112或连续纸120中的一方至少返回到用纸入口48前,能够将另一方记录介质从用纸入口48送入打印机主体4,进行印刷。因此,在打印机1中,能够通过简单的作业切换使用记录纸112和连续纸120。
图5是圆筒纸支架2的立体图,表示收容有圆筒纸110的状态。另外,图6及图7是卸下了圆筒纸11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8是从下方观察圆筒纸支架2的立体图。
如这些图所示,圆筒纸支架2具有在支架主体20的底部竖立设置的固定引导板28和与固定引导板28对置地竖立设置的可动引导板29,在所述固定引导板28和可动引导板29之间收容圆筒纸110。固定引导板28是固定在圆筒纸支架2左侧的平板状构件,其一平面即引导面28D与圆筒纸110及从圆筒纸110送出的记录纸112的侧端抵接。可动引导板29具有与圆筒纸110及从圆筒纸110送出的记录纸112的侧端相接的平面即引导面29F(图8),对应于圆筒纸110的宽度而移动。在执行印刷时,调整为固定引导板28的引导面28D和可动引导板29的引导面29F与圆筒纸110的两侧端相接或者接近的状态。图6表示使可动引导板29靠近固定引导板28侧的状态,图7表示使可动引导板29离开固定引导板28的状态。
圆筒纸支架2利用引导面28D和引导面29F引导圆筒纸110及从圆筒纸110送出的记录纸112的两侧端。由此,在记录纸112的拉出时及卷回时,记录纸112的两侧端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能够提高记录纸112的直进性。
还有,固定引导板28的引导面28D及可动引导板29的引导面29F可以不是完全的平面。即,包括与圆筒纸110的侧面相接的部分和向圆筒纸出口20C引导记录纸112的部分在内的所有的部分不需要是平面,只要是能够与记录纸112的侧端抵接而引导记录纸112的结构,则也可以有凹部。此时,凹部的位置、形状及尺寸只要不使记录纸112卡在该凹部中而产生记录纸112的歪斜即可。另外,即使在与记录纸112相接的位置具有凹部,只要是凹部的缘由平滑的斜面或曲面构成等能够防止记录纸112卡在凹部中的结构即可。
支承轴24的一端如上所述与位于支架主体20外的圆筒纸卷绕旋钮25连结,在该圆筒纸卷绕旋钮25的附近,在支承轴24上形成有大径的支承圆盘部24A。支承圆盘部24A的直径比支承轴24的其它部分大,在位于圆筒纸支架2左侧的固定引导板28上形成有与支承圆盘部24A的直径相对应的大径的轴承部28A,支承圆盘部24A嵌合于轴承部28A。形成为利用轴承部28A来支承比支承轴24的其它部分大径的支承圆盘部24A的结构是为了通过提高支承圆盘部24A的外周和轴承部28A的摩擦而对支承轴24赋予更大的旋转时的阻力。在该阻力的作用下,在记录纸112朝向打印机主体4被拉出时,圆筒纸110不会空转而解除剩余的记录纸112的卷绕,从而能够防止记录纸112的松弛。
另外,对支承轴24的另一端进行支承的可动引导板29与支架主体20的底面大致垂直地竖立设置,在其基部具有与支架主体20的底面重叠的平面部29B。可动引导板29位于圆筒纸支架2的右侧,能够在支承轴24的轴向上滑动,且能够停止在任意的滑动位置。详细地说,可动引导板29在支架主体20的宽度方向上的规定范围内能够左右地滑动移动,在其能够滑动移动的范围内,在支架主体20的底面沿着滑动方向延伸设置有肋20A和具有多个齿的卡止构件20B。在可动引导板29的平面部29B的背面形成有与肋20A卡合的槽(图示略)和形成有与卡止构件20B的齿啮合的齿的卡止部(图示略),该卡止部从卡止构件20B脱离而使平面部29B浮起,由此可动引导板29能够在支承轴24的轴向上自如地滑动。另外,通过使平面部29B的背面的卡止部与卡止构件20B的齿啮合,可动引导板29的移动受到限制,能够在该位置固定可动引导板29。
支承轴24除了支承圆盘部24A之外形成为能够贯通圆筒纸110的芯部111的相同的直径,与在可动引导板29上形成的轴承部29A嵌合而被支承。支承轴24的在可动引导板29能够移动的整个范围内与轴承部29A相接的部分形成为在整周上具有平滑曲面的圆柱形状的圆柱部24B,从而减轻使可动引导板29滑动时的阻力。另外,在除去圆柱部24B的部分、即不与轴承部29A相接的部分形成有减薄部24C,圆柱部24B的轴中心被刳刨而形成减薄孔24D,从而实现轻量化和材料的节约。另外,通过设置减薄部24C而使支承轴24的表面变粗糙,因此能够抑制支承轴24和芯部111的滑动,从而能够获得下述等的优点:能够防止由于圆筒纸110的不需要的旋转而导致产生松弛,能够抑制在使圆筒纸卷绕旋钮25旋转时圆筒纸110空转。
另外,在支架主体20上如上所述设置有用于使记录纸112弯曲的弯曲部26,在可动引导板29上形成有与该弯曲部26相连的弯曲部29C。因此,弯曲部26和弯曲部29C位于记录纸11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从而能够使记录纸112可靠地弯曲。另外,弯曲部26与固定引导板28的基部一体形成,弯曲部29C与可动引导板29的基部一体形成,因此记录纸112不会进入固定引导板28和弯曲部26之间或可动引导板29的基部和弯曲部29C之间。因而,记录纸112不会折断或歪斜,能够使记录纸112可靠地弯曲。
进而,在固定引导板28的前端形成有前板部28B,前板部28B的下端开口而构成狭缝状的开口28C。另外,在可动引导板29的前端形成有前板部29D,前板部29D的下端开口而构成狭缝状的开口29E。如图8详细所示,开口28C的一端由固定引导板28封闭,另一端侧开放。另外,开口29E的一端由可动引导板29封闭,另一端即固定引导板28侧的端开放。而且,所述开口28C和开口29E连通,构成与记录纸112的宽度大致相等的横向长的圆筒纸出口20C。
记录纸112通过开口28C和开口29E从圆筒纸支架2向打印机主体4送出,至少记录纸112的两侧端部被开口28C和开口29E分别限制为不上下移动。因此,记录纸112跃过了弯曲部26及弯曲部29C之后,为了通过圆筒纸出口20C的开口28C、29E而被向下方引导,如图3所示弯曲而到达用纸入口48。
另外,圆筒纸支架2的圆筒纸罩21经由铰链2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支架主体20上,能够向打印机1的后方朝上打开,在打开了圆筒纸罩21的状态下圆筒纸110露出,从而能够拆装圆筒纸110。在关闭了圆筒纸罩21的状态下,利用圆筒纸罩21覆盖圆筒纸110,圆筒纸罩21的前端如图3所示到达排纸口14的内部,因此能够抑制污垢向圆筒纸110附着。
图9是表示圆筒纸支架2的安装状态的局部剖开侧视图。
以下,参照该图9和图4~图8说明打印机1中的圆筒纸支架2的安装结构。
如图5~图8所示,在支架主体20的前部的侧端面31、31分别竖立设置有向侧方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的卡止爪32、32。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0的上表面,在打印机主体4的后方开口有左右一对卡止槽入口54A、54A。卡止槽入口54A、54A位于主体壳体10的两侧端部,在所述卡止槽入口54A、54A中能够插入圆筒纸支架2的侧端面31、31。
如图9所示,在打印机主体4的右侧框架18形成有位于卡止槽入口54A的下方且向斜前方倾斜的向下的卡止槽54。若从卡止槽入口54A插入侧端面31,则卡止爪32进入卡止槽54中,在卡止槽54的底部经由卡止爪32而支承圆筒纸支架2的前部的载荷。
另外,虽未图示,在主体壳体10的左侧框架19也同样地形成有位于卡止槽入口54A的下方的卡止槽54,卡止爪32进入该卡止槽54中而支承圆筒纸支架2的载荷。
于是,在圆筒纸支架2的前部,左右一对卡止爪32、32卡止于在两侧框架18、19上设置的卡止槽54、54中,由此将圆筒纸支架2支承在打印机主体4上。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0的后部的两侧端分别设置有位于连续纸供给部6的上方的平面55,在所述平面55、55分别形成有凹部55A。
相对于此,在支架主体20的后部,如图5~图8所示,设置有在宽度方向上突出的左右一对底座33、33(后部底座)。所述底座33、33载置于在主体壳体10上设置的一对平面55、55上。
在设置于圆筒纸支架2左右的一对底座33的各自的下表面,如图8及图9所示竖立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卡止爪34,该卡止爪34在圆筒纸支架2载置于平面55上的状态下与左右各自的凹部55A嵌合。卡止爪34形成为背面切削立起的尖状,在凹部55A的后端使背面相接。在底座33的下表面,在卡止爪34的后方贴附有片状的弹性体35,该弹性体35与平面55相接。
因此,在圆筒纸支架2的后部,底座33、33与平面55、55相接,由此支承圆筒纸支架2的载荷。另外,在底座33、33的下表面设置的卡止爪34、34与凹部55A、55A嵌合,圆筒纸支架2被限制为不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因此在打印机1的动作时也能够将圆筒纸支架2牢固地支承为不移动。
另外,在底座33、33的下表面配置的片状的弹性体35、35与平面55、55相接,因此能够获得下述等的效果:能够防止平面55、55的表面的损伤;由于弹性体35、35的摩擦系数高,因此能够更牢固地限制圆筒纸支架2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由于打印机1的动作时的振动被弹性体35、35吸收,因此能够防止记录纸112产生松弛等。
另外,由于圆筒纸支架2的铰链22位于比底座33靠后方的位置,因此如图9所示在将圆筒纸支架2载置于主体壳体10上的状态下,若开放圆筒纸罩21,则圆筒纸罩21的重心向后方移动,由此以底座33为中心产生图中顺时针的力矩。该力矩从卡止爪32相对于卡止槽54的上侧的端面54B作用,不过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卡止槽54形成为向斜前方下降的槽,因此卡止槽54的端面54B与上述力矩大致正交。也就是说,端面54B形成为作为承受上述力矩的承受面而发挥功能的形状,因此即使上述的力矩作用,卡止爪32也不会从卡止槽54脱离。由此,即使在将圆筒纸支架2搭载于主体壳体10上的状态下开闭圆筒纸罩21,也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圆筒纸支架2。
另外,如图9所示,由于圆筒纸支架2的支承轴24位于比底座33、33靠前的位置,因此圆筒纸110的载荷位于底座33、33之前。因此,圆筒纸110的载荷向平面55、55和卡止槽54、54分散而从下方被支承,因此不会在圆筒纸110的载荷作用下向卡止槽54作用图中顺时针的旋转力矩。由此,不会因圆筒纸110的载荷而对卡止槽54、54作用与圆筒纸罩21开放时作用的力矩相同方向的力矩,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圆筒纸110,并且能够防止负载向卡止槽54、54集中而提高耐久性。
在如上构成的打印机1中,圆筒纸支架2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0拆装,不装配圆筒纸支架2也能够利用打印机1进行印刷。
图10是卸下了圆筒纸支架2而装配了隔板70的打印机1的立体图。另外,图11及图12是使隔板70滑动的状态的打印机1的立体图,图11是从前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12是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如图10所示,隔板70以将连续纸供给部6的上方覆盖的方式安装在主体壳体10上。如图4所示,在不装配圆筒纸支架2的状态下,连续纸供给部6从在主体壳体10上形成的开口露出,隔板70成为将该主体壳体10的开口覆盖的盖体。
在没有装配圆筒纸支架2的状态下,打印机1将连续纸120作为记录介质执行印刷。在此,由于没有装配圆筒纸支架2,因此没有排纸引导件23,从而从排纸口14排出的连续纸120沿着隔板70上朝向打印机1的后方输送。另一方面,连续纸120从打印机1的外部向打印机1后部的供纸口67供给,该连续纸120以通过隔板70下的方式由连续纸供给部6输送。因此,即使是卸下了圆筒纸支架2的状态,通过利用隔板70分开向打印机1供给的连续纸120和从打印机1排出的连续纸120,也能够防止连续纸120的卡住。
另外,在隔板70的上表面设置有挂指部71,可以将手指钩挂在该挂指部71上而使隔板70向后方滑动。
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隔板70位于最前方,在图11及图12所示的状态下隔板70位于最后方。
在所述图11及图12所示的状态下,隔板70和排纸口14之间开放。而且,如图12所示用纸入口48从该开口露出,从而记录介质能够从上方向打印机主体4进入。另外,在该开口的两侧端开口有卡止槽入口54A、54A,能够将圆筒纸支架2所具有的卡止爪32、32(图8)插入于在两侧框架18、19上形成的卡止槽54、54中。进而,在主体壳体10的平面55、55上形成的凹部55A、55A也露出。因而,如图11及图12所示,通过使隔板70向后方滑动,能够在装配了隔板70的状态下将圆筒纸支架2安装在主体壳体10上。在将隔板70和圆筒纸支架2双方装配在主体壳体10上的情况下,能够从收容于圆筒纸支架2中的圆筒纸110送出而供给记录纸112,也能够从打印机1的后方供给连续纸120,能够向这些记录纸112、连续纸120进行印刷。
另外,隔板70在图10所示的位置及图11、12所示的位置双方以不从主体壳体10脱离的方式被卡止,若使隔板70向其中间的位置滑动,则能够从主体壳体10卸下。因此,能够容易地拆装隔板70,并且能够在可进行印刷的状态即没有装配圆筒纸支架2的状态及装配了圆筒纸支架2的状态双方防止隔板70的脱落。
如上所述,根据适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圆筒纸支架2通过将卡止爪32卡止在设置于两侧框架18、19上的卡止槽54中而与打印机主体4连结,连续纸供给部6经由架设在两侧框架18、19上的牵引器驱动轴61及牵引器引导轴62而与打印机主体4连结,从而一体地构成打印机1。该打印机1具有:打印机主体4,其具有印刷头43;上侧纸引导件45及下侧纸引导件47,其形成向印刷头43侧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连续纸供给部6,其具有向输送路径供给具有边缘冲孔的连续片形态的连续纸120的牵引器单元60;圆筒纸支架2,其对经由输送路径输送的记录纸112卷绕为圆筒状而成的圆筒纸110进行支承,圆筒纸支架2配置于在打印机主体4的后方侧配置的连续纸供给部6的上方,因此,可提供能够使用连续纸120和记录纸112双方、并且能够减小设置面积的小型打印机1。
另外,圆筒纸支架2的圆筒纸出口20C与用纸入口48对置设置,在该圆筒纸出口20C记录纸112在厚度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因此,能够将卷绕为圆筒状的记录纸112平滑地向打印机主体4的用纸入口48引导,且能够在打印机主体4的内部输送。由此,能够稳定地输送记录纸112。另外,连续纸供给部6的出口也与用纸入口48对置,因此能够将从用纸入口48之前的打印机主体4的结构共同地使用于作为2种记录介质的记录纸112及连续纸120。由此,不需要根据记录介质的种类来改变打印机主体4的结构,因此能够使打印机1更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进而,圆筒纸支架2具有对从圆筒纸110送出的记录纸112的侧端进行引导的引导面28D、29F,圆筒纸出口20C的侧端由对记录纸11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一对狭缝状的开口28C、29E构成,记录纸112的侧端从圆筒纸110送出直到到达圆筒纸出口20C的开口28C、29E为止一直与引导面28D、29F抵接。由此,记录纸112直到圆筒纸支架2的出口为止一直被引导面28D、29F引导,并通过狭缝状的开口28C、29E而进入用纸入口48,因此能够提高卷绕为圆筒状的记录纸112的直进性,进行稳定的输送。
而且,在圆筒纸支架2的前部设置有卡止爪32,该卡止爪32卡止于在打印机主体4的后方开口的卡止槽54中,圆筒纸支架2的后部底座载置于收容打印机主体4的主体壳体10的平面55、55上,因此,圆筒纸支架2通过将卡止爪32卡止于在打印机主体4的后方设置的卡止槽54中而被支承为不在水平方向上变位,并被载置于收容打印机主体4的主体壳体10的平面55、55上,由此能够利用主体壳体10支承圆筒纸支架2的载荷。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记录纸112,使得卷绕为圆筒状的记录纸112不与连续片形态的连续纸120的供给路径干涉,且使得记录纸112和连续纸120都被引导到用纸入口48。
另外,在圆筒纸支架2的底座33、33的下表面形成的卡止爪34、34与在平面55、55上形成的凹部55A、55A嵌合,因此,能够更好地限制圆筒纸支架2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圆筒纸支架2具有将圆筒纸110覆盖的圆筒纸罩21,因此,能够防止圆筒纸110的污损。进而,在开放了该圆筒纸罩21的情况下相对于卡止爪32、32产生顺时针的力矩,不过由于卡止槽54、54具有作为承受该力矩的承受面的端面54B、54B,因此即使开闭圆筒纸罩21也能够稳定地支承圆筒纸支架2。
还有,上述实施方式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具体例,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使缆线突出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点的点阵打印机,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利用热敏线头对记录介质赋予热而记录文字或图像的热敏打印机或者向记录介质喷射墨而进行记录的喷墨打印机或者激光打印机。另外,记录纸112及连续纸120只要适用于打印机的记录方式则不特别地限定,在点阵打印机中可以使用普通纸或复印纸,在热敏打印机中可以使用一色或多色的热敏纸,在喷墨打印机中除了普通纸之外还可以使用在表面涂敷有涂层的用纸,也可以取代纸而使用合成树脂制的片。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圆筒纸支架2的前端部设置的卡止爪32从卡止槽入口54A向卡止槽54的下方进入而被卡止的结构,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卡止爪从打印机主体4的后方插入而卡止于沿水平方向向前方延伸的卡止槽中,另外,卡止槽54也可以在途中弯折,任意一种情况都能够获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止爪32是圆柱形状,卡止爪34形成为尖状,不过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卡止爪32、34的前端设置钩状部,在卡止爪32的前端设置直径大的部分,形成为更不易从卡止槽54脱落的结构。进而,也可以设置向打印机主体4侧突出的突出部,在圆筒纸支架2侧设置与该突出部卡合的槽。进而,打印机主体4的各部分、主体壳体10、圆筒纸支架2的支架主体20和圆筒纸罩21的构成材料是任意的,可以是一部分使用透光性的材料,以能够目视确认例如收容于圆筒纸支架2中的圆筒纸110的剩余量,此外也可以将圆筒纸罩21和支架主体20的接合部形成密闭结构,关于打印机1的细部结构,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中心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
Claims (7)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记录装置主体,其具有记录头;
片引导件,其形成向所述记录头侧引导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的至少一部分;
连续片介质供给部,其具有将具备边缘冲孔的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向所述输送路径供给的牵引器单元;
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其对经由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第二记录介质卷绕为圆筒状而成的圆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
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配置于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侧配置的所述连续片介质供给部的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具有将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在厚度方向上的移动限制于规定范围的出口部,在将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装配于所述记录装置主体上时,所述出口部与所述输送路径的入口对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具有对从所述圆筒状记录介质送出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侧端进行引导的引导面,
所述出口部的侧端由对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进行限制的一对狭缝状的开口构成,
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侧端在从所述圆筒状记录介质送出并到达所述出口部的开口的期间与所述引导面抵接。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前部设置有卡止爪,该卡止爪卡止于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开口的卡止槽中,
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后部底座载置于收容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主体壳体的平面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具有支承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支承轴和覆盖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罩,所述罩设置为能够向后方开放,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后部开口的所述卡止槽具有承受所述罩向后方开放时作用的力矩的承受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的支承轴配置在比所述后部底座靠前方的位置。
7.一种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所述记录装置具有记录头,所述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的特征在于,具有:
连续片介质供给部,其具有将具备边缘冲孔的连续片形态的第一记录介质向输送路径供给的牵引器单元,所述输送路径向所述记录头侧引导记录介质;
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其对经由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第二记录介质卷绕为圆筒状而成的圆筒状记录介质进行支承,且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所述记录装置主体,
所述圆筒状介质支承单元配置于在所述记录装置主体的后方侧配置的所述连续片介质供给部的上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69397 | 2009-11-27 | ||
JP2009269397A JP2011110812A (ja) | 2009-11-27 | 2009-11-27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記録媒体供給構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20389A true CN102120389A (zh) | 2011-07-13 |
CN102120389B CN102120389B (zh) | 2013-01-16 |
Family
ID=44069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66545.0A Active CN102120389B (zh) | 2009-11-27 | 2010-11-26 |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129281A1 (zh) |
JP (1) | JP2011110812A (zh) |
CN (1) | CN102120389B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02499A (zh) * | 2012-11-07 | 2014-05-21 |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06739556A (zh) * | 2017-01-09 | 2017-05-31 | 宁波精芯科技有限公司 | 便携式高速热敏打印机 |
CN112888571A (zh) * | 2019-09-30 | 2021-06-0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热转印印刷装置、热转印印刷系统和反转单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97661B (zh) * | 2020-10-30 | 2022-08-02 | 佛山市超国达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印制电子喷墨打印机 |
US11642900B1 (en) | 2021-10-26 | 2023-05-09 | Icertify Llc | Printer adapters for holding fanfolds of media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thereof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57487A (en) * | 1978-10-25 | 1980-04-28 | Nippon Koku Kk | Printing device |
CN1127703A (zh) * | 1993-12-30 | 1996-07-31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 |
JPH10297036A (ja) * | 1997-04-23 | 1998-11-10 | Teraoka Seiko Co Ltd | プリンタ |
CN1761570A (zh) * | 2003-03-27 | 2006-04-1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机及安装在其上的连续纸夹具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71631B2 (ja) * | 1991-04-06 | 1997-10-29 | 東レ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の用紙搬送装置 |
DE69406835T2 (de) * | 1993-03-24 | 1998-03-12 | Seiko Precision Inc., Tokio/Tokyo | Drucker mit Endlospapierzufuhr und Einzelblattzufuhr |
DE60006320T2 (de) * | 1999-07-09 | 2004-09-16 | Seiko Epson Corp. | Lastpuffervorrichtung für einen Drucker |
JP4333367B2 (ja) * | 2004-01-06 | 2009-09-1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ロールシートホルダ及びテープ印刷装置 |
US8282296B2 (en) * | 2006-11-14 | 2012-10-09 | Telecom Italia S.P.A. | Printer and extractable module therefor |
US8037917B2 (en) * | 2007-05-04 | 2011-10-18 | Stexley-Brake, Llc | Shipping and packing tape dispenser and mount |
-
2009
- 2009-11-27 JP JP2009269397A patent/JP2011110812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11-24 US US12/954,566 patent/US2011012928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0-11-26 CN CN201010566545.0A patent/CN10212038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57487A (en) * | 1978-10-25 | 1980-04-28 | Nippon Koku Kk | Printing device |
CN1127703A (zh) * | 1993-12-30 | 1996-07-31 | 佳能株式会社 | 记录设备 |
JPH10297036A (ja) * | 1997-04-23 | 1998-11-10 | Teraoka Seiko Co Ltd | プリンタ |
CN1761570A (zh) * | 2003-03-27 | 2006-04-1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打印机及安装在其上的连续纸夹具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02499A (zh) * | 2012-11-07 | 2014-05-21 | 西铁城控股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03802499B (zh) * | 2012-11-07 | 2017-12-01 | 西铁城时计株式会社 | 打印机 |
CN106739556A (zh) * | 2017-01-09 | 2017-05-31 | 宁波精芯科技有限公司 | 便携式高速热敏打印机 |
CN112888571A (zh) * | 2019-09-30 | 2021-06-0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热转印印刷装置、热转印印刷系统和反转单元 |
CN112888571B (zh) * | 2019-09-30 | 2021-10-2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热转印印刷装置、热转印印刷系统和反转单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129281A1 (en) | 2011-06-02 |
CN102120389B (zh) | 2013-01-16 |
JP2011110812A (ja) | 2011-06-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414704B1 (en) | Printer installable in small space | |
US20060181556A1 (en) | Read/write processing device | |
JP5549231B2 (ja) | 印刷装置 | |
CN102120389A (zh) | 记录装置及记录装置的记录介质供给结构 | |
JP2011207549A (ja) | ロール紙プリンター | |
JP2011143983A (ja) | ロール紙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 | |
EP0368685B1 (en) | Sheet-feed/sheet-receiving unit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printer | |
JP2011110813A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記録媒体供給構造 | |
JP7472581B2 (ja) | 給送装置 | |
EP2853405B1 (en) | Drawer type thermal printer | |
JP4192696B2 (ja) | 連続記録媒体の両面記録方法、両面記録機構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11131569A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記録媒体供給構造 | |
JP4572337B2 (ja) |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情報処理装置 | |
JP4905218B2 (ja) | プリンタ装置 | |
JP2005014095A (ja) | 媒体切断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25008773A (ja) | 印刷装置 | |
JP4306344B2 (ja) | 記録媒体切断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11115966A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記録媒体供給構造 | |
JP2005028580A (ja) | 記録媒体切断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2764562B2 (ja) | 記録装置 | |
JP2837012B2 (ja) | 給紙装置 | |
JP2005066966A (ja) | 記録装置 | |
JPH04185368A (ja) | 用紙送り装置 | |
JPH07267382A (ja) | 画像プリンタ | |
JP2005001876A (ja) | 媒体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