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3480A - 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93480A CN101393480A CNA2008102114181A CN200810211418A CN101393480A CN 101393480 A CN101393480 A CN 101393480A CN A2008102114181 A CNA2008102114181 A CN A2008102114181A CN 200810211418 A CN200810211418 A CN 200810211418A CN 101393480 A CN101393480 A CN 1013934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ey
- input media
- lower casing
- operating
- ca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其中,该输入装置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输入信息。该装置包括:机壳,具有操作表面;检测单元,设置在机壳中并包括检测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操作单元,覆盖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机壳的操作表面进行滑动操作。操作单元具有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个方向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方向变薄的凸起形状。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操作体对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而切换的开关部。通过本发明,可以改善操作单元的小型化、变薄制造和其可操作性,从而可以降低故障、削减成本并简化输入装置的制造处理。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包含于2007年9月21日和2008年7月10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246071和JP2008-180807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数码相机、摄像机、移动电话、移动终端装置、个人计算机(下文称为PC)、笔记本型PC、家用电子设备及其远程控制器等的输入装置以及使用该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经变成用户(操作者)通过使用具有各种操作模式的数码相机拍摄对象的图像并在诸如移动电话、PDA(个人数字助理)的移动终端装置中获取各种内容以便利用它们。诸如数码相机、移动终端装置的这些设备设置有输入装置。作为输入装置,经常使用键盘、JOG拨盘等的输入单元以及通过结合显示单元而形成的触摸面板等。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的输入装置500的结构。图1所示的输入装置500包含机壳501、旋转操作单元(下文称为JOG拨盘502)、电路板503以及圆顶开关(也称为金属薄膜开关等)504。
输入装置500包括具有预定尺寸的机壳501,并且机壳501在其侧部具有开口部505。JOG拨盘502以JOG拨盘502的键顶部从该开口部505露出的状态而安装在电路板503上。JOG拨盘502为圆形状并通过轴506(旋转轴)可旋转地安装在电路板503上。除其键顶部之外,JOG拨盘502占用了机壳501内的空间。
JOG拨盘502在其后表面上还具有诸如磁体等的磁性材料(未示出)。置于连结由磁性材料所产生的磁场的位置处的两个霍尔IC507、508以预定角度分别安装在电路板503上,从而通过JOG拨盘后表面的磁性材料穿过霍尔IC 507、508的事实而使两相检测信号输出。
此外,施力件(未示出)从电路板503朝向机壳501的外侧向轴506施力。圆顶开关504安装在平行面向轴506的轴向的电路板503上,并且当JOG拨盘502抵抗施力件的施力而被压入时可以接通或断开圆顶开关504。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256120号公开了与包括这种JOG拨盘的输入装置有关的移动信息终端及其程序(参见第2~3页和图1)。该移动信息终端包含终端装置主体、终端装置主体上的显示单元以及接近主体中心的JOG拨盘。JOG拨盘设置于与显示单元分离的位置。该JOG拨盘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并且显示在显示单元上的图像与这种旋转相配合地进行旋转。此外,当沿着主体方向按下JOG拨盘时,图像区域改变。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070505号公开了可安装在空调或电子设备上的输入装置,例如音频与振动伴随的输入装置相关(参见第5页和图3)。该输入装置同时包含旋转开关、按钮开关和滑动开关的操作单元处理功能,以及通过旋转、滑动或按压操作单元来执行操作项的选择和输入确定操作。根据输入确定操作的情况而伴随任意振动。
图2示出了相关技术的输入装置600的结构。图2所示的输入装置600包含具有平坦前表面的非旋转型的顶键(key-top)602。输入装置600具有预定大小的机壳601以及机壳侧部处的开口部605。以顶键602的一部分从该开口部605露出的方式将顶键602可移动地安装在电路板上。安装顶键602,以使其插入到机壳601的开口部605中并且其非操作表面面向机壳601的内部。顶键602具有凸缘606,并且该凸缘606环绕开口部605钩住机壳601的内部。这能够防止顶键602滑出开口部605。
在顶键602的侧部设置电路板603,并且电路板603设置有圆顶开关604,操作该圆顶开关604以通过顶键602的按压操作而接通或/和断开。在顶键602内侧,顺序配置有传感器613、推动片619、圆顶开关604和电路板603。推动片619被配置为夹置在传感器613和电路板603的侧部之间。当以这种方式相对于机壳侧部安装具有平坦前表面的顶键602时,与上述JOG拨盘相比,顶键602很难占用机壳内的空间。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Heisei 02-230310公开了与输入装置功能有关的菜单选择装置(参见第2页和图1)。该菜单选择装置包括项目选择器和项目输入单元。项目输入单元设置在项目选择器上,对相同的键分配项目的选择和输入,进行配置以使项目显示键和项目选择输入键并列。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063230号公开了与顶键从开口部露出有关的输入装置(参见第9页和图16)。该输入装置在机壳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窗口,并通过滑动操作从该窗口露出的操作按钮来执行项目选择,通过按压操作另一个操作旋纽来执行页面变化、滚动等的项目选择屏幕的转换。
此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063227号公开了一种输入装置(参见第8页和图15)。该输入装置在机壳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窗口,通过滑动操作从该窗口露出的操作按钮来执行项目选择,以及通过按压操作另一个操作旋纽来缩放显示具体项目选择屏幕中的预定区域。
发明内容
同时,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256120号中看到的移动信息终端(其中,分别配置显示单元和JOG拨盘)仅向操作者呈现出机械结构所产生的单一触感,而实际情况是不能对操作者产生冲击性的触感。此外,除其顶键部分之外,JOG拨盘占用了机壳内的大部分空间。因此,减小了安装其他部件的面积(空间),这阻止了应用输入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小型化。
此外,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4-070505号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Heisei 02-230310中看到的电子设备中,安装有通过结合从各种系统选择的触摸面板和显示单元而具有触摸输入功能的输入装置,但是当在显示单元上选择图标时,操作者在选择的同时没有得到触感。
顺便提及,通过结合多个振动体和输入单元构成具有触感功能的输入装置,并且在通过在其输入操作表面上线性地线形执行接触操作来获得触感的情况下,根据仅仅简单结合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256120号中所公开的分别配置显示单元和输入单元的结构以及结合从各种系统选择的触摸面板和显示单元的输入功能的事实,不仅制造过程变复杂,而且存在当操作者在输入操作表面执行接触操作的速度不同时不能获得满意触感的情况。
根据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063230号和第2005-063227号中公开的输入装置,通过滑动操作从设置在机壳预定位置的窗口露出的操作按钮来执行项目选择,并通过按压操作另一个操作旋纽来转换页面变化、滚动等的项目选择屏幕。然而,操作机构变得复杂,使得会阻止操作单元的小型化、变薄制造等,并且担心可能降低其可操作性或产生故障。此外,复杂的操作机构导致成本增加。
期望提供一种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其可以通过设计用于滑动位置检测的检测电极和开关部的接触结构来改善操作单元的小型化、变薄制造和可操作性,同时可以降低故障、实现成本降低以及简化制造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第一输入装置,其根据操作体通过滑动操作来输入信息。该装置包括:机壳,具有操作表面;检测单元,设置在机壳内,并包括检测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操作单元,覆盖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机壳的操作表面进行滑动操作。操作单元具有从机壳操作表面的一个部分开始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凸起形状。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操作体对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切换的开关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输入装置中,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检测操作体的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片状成形检测电极,检测电极的一部分以圆顶状突出并且检测电极的圆顶状突出区域形成构成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
因此,在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输入信息的情况下,响应于根据操作输入装置的操作体的滑动操作,除了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
此外,响应于操作体对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由以圆顶状部分突出的检测电极的区域形成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和构成开关部的固定接触彼此连接。因此,可以使用兼容用作构成检测滑动位置的静电电容片的检测电极和构成用于确定确认键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的静电电容片构件。
因此,可以提供具有与过去的旋转侧推工具不同的新结构并获得大致与这种侧推工具类似的操作感觉的具有圆顶键等的非旋转侧推工具。此外,可以改善操作单元的小型化、变薄制造及其可操作性,使得可以试图降低故障、削减成本和简化简化输入装置的制造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第一电子设备。第一电子设备包含具有操作表面的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中并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输入信息。输入装置包括:检测单元,设置在机壳中并包括检测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操作单元,覆盖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机壳的操作表面滑动操作。操作单元具有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个方向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方向变薄的凸起形状。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操作体对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切换的开关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电子设备的实施例中,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输入装置的实施例,从而响应于根据操作电子设备的操作体的滑动操作,除了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可以使用兼用作构成检测滑动位置的静电电容片的检测电极和构成用于确定确认键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的相同静电电容片构件。
此外,在由检测电极的圆顶形状部分突出区域形成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和构成开关部的固定接触之间采用连接结构,使得可以提供具有与过去的旋转侧推工具不同的新结构并获得大致与这种侧推工具类似的操作感觉的具有圆顶键等的非旋转侧推工具。此外,可以改善输入装置的小型化、变薄制造及其可操作性,使得可以试图降低故障、削减成本和简化简化电子设备的制造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提供了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输入信息的第二输入装置。第二输入装置包含:机壳,具有操作表面;检测单元,设置在机壳中并包括检测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操作单元,覆盖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机壳的操作表面滑动操作。操作单元具有通过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个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而形成的凹进形状。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操作体对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而切换的开关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输入装置中,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检测操作体的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片状成形检测电极,检测电极的一部分以圆顶状突出并且检测电极的圆顶状突出区域形成构成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
因此,在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输入信息的情况下,响应于操作输入装置的操作体的滑动操作,除了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
此外,响应于操作体对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由以圆顶状部分突出的检测电极的区域形成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和构成开关部的固定接触彼此连接。因此,可以使用兼容用作构成检测滑动位置的静电电容片的检测电极和构成用于确定确认键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的静电电容片构件。
此外,在由检测电极的圆顶形状部分突出区域形成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和构成开关部的固定接触之间采用连接结构,使得可以提供相对于第一输入装置的非旋转侧推工具等具有相反结构的非旋转侧推工具等。此外,可以改善操作单元的小型化、变薄制造及其可操作性,使得可以试图降低故障、削减成本以及简化输入装置的制造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提供了第二电子设备。第二电子设备包含具有操作表面的机壳以及设置在机壳中并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输入信息的输入装置。输入装置包括:检测单元,设置在机壳中并包括检测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操作单元,覆盖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机壳的操作表面滑动操作。操作单元具有通过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个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而形成的凹进形状。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操作体对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而切换的开关部。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电子设备的实施例中,提供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输入装置的实施例,使得响应于根据操作电子设备的操作体的滑动操作,除了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
此外,响应于操作体对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由以圆顶状部分突出的检测电极的区域形成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和构成开关部的固定接触彼此连接。因此,可以使用兼容用作构成检测滑动位置的静电电容片的检测电极和构成用于确定确认键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的静电电容片构件。
此外,在由检测电极的圆顶形状部分突出区域形成的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和构成开关部的固定接触之间采用连接结构,使得可以提供相对于第一输入装置的非旋转侧推工具等具有相反结构的非旋转侧推工具等。此外,可以改善操作单元的小型化、变薄制造及其可操作性,使得可以试图降低故障、削减成本以及简化输入装置的制造处理。
该说明书的发明内容部分指出并直接要求本发明的主题求。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过参照附图阅读说明书的剩余部分将更好地了解本发明操作的组织和操作方法以及进一步的优点和其目标,其中,类似的参照标号表示类似的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相关技术的输入装置500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相关技术的输入装置600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包括输入装置10的移动电话101的透视图,分别示出移动电话101的结构;
图4是示出内部结构的输入装置10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顶键14的突出位置的尺寸设置实例的概念图;
图6是示出输入装置10的检测灵敏度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输入装置10的位置检测实例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其操作区域实例的输入装置10的截面图;
图9A和图9B是分别示出输入装置10中滑动量Sx的设置实例的截面图;
图10A~图10C是分别示出输入装置10的操作实例的概念图;
图11是示出输入装置10中滑动量Sx的设置实例(固定值选择)流程图;
图12是示出输入装置10中滑动量Sx的设置实例(设置值是变量)流程图;
图13是示出内部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0的截面图;
图14是从前面看的示出结构的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结构作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输入装置30的分解透视图;
图16是从上面看的示出结构和功能实例的输入装置30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内部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输入装置40的截面图;
图18是示出内部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输入装置50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内部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输入装置60的截面图;
图20是示出其内部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70的截面图;
图21是示出其内部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输入装置80的截面图;
图22A是示出外观实例的作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输入装置90的透视图,以及图22B和图22C是分别示出其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3A是示出外观实例的作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00的透视图,以及图23B和图23C是分别示出其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4A是示出外观实例的作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10的透视图,以及图24B和图24C是分别示出其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5A是示出外观实例的作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20的透视图,以及图25B和图25C是分别示出其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26A和图26B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移动电话102的透视图;
图27是示出成像场合的操作实例的移动电话102的透视图;
图28A和图28B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移动电话103的透视图;
图29是在示出观看电视场合下的操作实例的移动电话103的透视图;
图30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50的透视图;
图31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60的透视图;
图32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70的透视图;
图33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80的透视图;
图34是示出结构的安装静电传感器片的FPC板81的平面图;
图35是示出装配实例的输入装置180的透视图;
图36是示出内部结构的输入装置180的截面图;
图37A和图37B是示出输入装置180中圆顶开关85a等的工作实例的截面图;
图38A和图38B是示出前部和后部的结构实例的作为修改实例的FPC板801的平面图;
图39A~图39E是示出应用于输入装置180或180’等的轨迹检测的其他图案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40是示出装配实例的作为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180的透视图;
图41是示出顶键152的每个键部分86a~86c的宽度和每个圆顶开关85a~85c等的宽度的相关实例的输入装置180的截面图;
图42是示出内部结构的输入装置180的截面图;
图43A和图43B是示出输入装置180’中圆顶开关85a等的工作实例的截面图;
图44A~图44C是示出形状实例的与电极/配线十字结构实例相关的金属圆顶部511和511a的透视图;
图45是示出圆顶开关85a1~85e1的配置实例的作为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180”平面图;
图46是示出轨迹检测场合下的工作实例的输入装置108’的平面图;
图47A和图47B是示出操作屏幕的结构和显示实例的移动电话104的说明图;
图48A~图48D是示出显示单元29中的模式设置实例的状态转换图;
图49A和图49B是分别示出十字推动模式(cross jog mode)中的输入操作实例的说明图;
图50A和图50B是分别示出圆盘推动模式(disk jog mode)中的输入操作实例的说明图;
图51是示出输入装置180中的轨迹模式的自动设置实例的流程图;
图52A是示出外观实例的作为本发明第十九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90的透视图,以及图52B是示出其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53A~图53C是示出输入装置190的操作实例的概念图;
图54A是示出外观实例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00的透视图,以及图54B是示出其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55A是示出外观实例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10的透视图,以及图55B是示出其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56A是示出外观实例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20的透视图,以及图56B是示出其内部结构的截面图;
图57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30的透视图;
图58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40的透视图;
图59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50的透视图;
图60是示出结构的作为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250’的分解透视图;
图61是示出其内部结构的输入装置250’的截面图;
图62是示出内部结构的作为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250”的截面图;
图63是示出顶键251的每个键部分的宽度和每个圆顶开关的宽度的相关实例的输入装置250”的截面图;
图64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60的透视图;
图65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70的透视图;
图66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八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80的分解透视图;
图67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二十九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90的分解透视图;
图68是示出移动电话101的控制系统等的结构和其感觉反馈功能实例的框图;
图69A和图69B是分别示出与#A和#B的触感相关的振动图案实例的波形图;
图70A和图70B是分别示出外加压力F和振动模式的相关实例的示图(No.1);
图71A和图71B是分别示出外加压力F和振动模式的相关实例的示图(No.2);
图72是示出与各个实施例相关的移动电话101等中的信息处理实例的流程图;以及
图73是示出结构的作为本发明第三十实施例的设置有根据本发明输入装置的实施例的摄像机400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1]
图3A和图3B示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设置有输入装置10的移动电话101的结构。
图3A所示的移动电话101构成电子设备的一个实例并包括滑动型机壳结构。移动电话101包含上机壳11a和安装有根据本发明的输入装置10的实施例的下机壳11b。例如,上机壳11a与下机壳11b前后滑动地连接。如图3B所示,移动电话101采用操作表面滑动机壳结构,使得上机壳11a覆盖下机壳11b上的操作表面。
上机壳11a包含具有预定尺寸、显示等待屏幕图像或合作方电话号码等的显示单元29。液晶显示监控器被用作显示单元29。在下机壳11b中设置输入装置10。输入装置10包括上部和侧部的操作表面,并且上部操作表面包括配置有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
图4示出了输入装置10的内部结构。图4所示的输入装置10是用于根据操作体(例如,操作者的拇指(下文简称为手指30a))通过滑动操作输入信息的装置。
除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之外,输入装置10还包含电路板17、传感器13和顶键14。在该实施例中,下机壳11b在预定位置处(例如,在下机壳11b的左侧部的操作表面)具有预定尺寸的开口部11c。
在下机壳11b的内部配置用于安装电子部件的电路板17。传感器13设置在电路板17中,并且在通过操作者的左手操作移动电话101的情况下,传感器13工作以检测手指30a等的滑动位置。静电电容片构件被用于传感器13,通过该静电电容片构件将滑动位置的外加压力转变为静电电容并进行检测。在安装由静电电容片构件构成的传感器13的情况下,传感器13检测操作者的手指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在日本专利第3920833号中描述的“cursormoving method”或者在日本专利第3909230号中描述的“coordinateinput device”可应用于静电电容片构件。
除静电电容片构件之外,使用压阻效应的压力检测片构件被用于传感器13。压力检测片构件读取由滑动位置的外加压力所引起的电阻变化并将其转变为电信号。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26293号中描述的“force sensor,force detecting system andforce detecting program”可应用于压力检测片构件。当安装由压力检测片构件构成的传感器13时,通过检测操作者手指的滑动位置的压力来输出压力检测信号。
顶键14被插入到下机壳11b的左侧部的操作表面中打开的开口部11c中。顶键14构成操作单元的一个实例,覆盖传感器13的整个表面,并沿着下机壳11b的左侧部的操作表面滑动操作。例如,顶键14具有平坦形状的非操作表面并在非操作表面的周围边缘处具有凸缘14a(凸缘形部分)。
以朝向下机壳11b的内部结合其非操作表面的状态安装顶键14,并且凸缘14a钩住下机壳11b的左侧部的开口部11c周围的部分,从而阻止顶键14被拉出。顶键14具有从下机壳11b的操作表面的一个部分沿着滑动位置变厚且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凸起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覆盖传感器13整个表面的顶键14的凸起形状形成具有预定高度和预定宽度的圆弧。沿着圆弧的形状滑动操作顶键14。通过这样做,响应于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b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以圆弧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因此,可以提供具有圆顶开关等的向非旋转侧推工具,该非旋转侧推工具是与过去的旋转侧推工具不同的新结构并获得与这种侧推工具类似的操作感觉。当检索各种信息时,这种形状的顶键14是可应用的,例如,当选择电话号码簿时、当选择文件时以及扩大缩小场合下作为滚动键或用于这些操作的确定键,以及还在调节音量时作为音量键等的信息选择键。
在该实施例中,由与下机壳11b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的顶键14。这里,当“A”代表构成顶键14的材料表面粗糙度,以及“B”代表构成下机壳11b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时,在表面粗糙度“A”和表面粗糙度“B”之间设置A<B的这种关系。例如,PC树脂、ABS树脂、他们的合成树脂等被用作下机壳11b。铝(Al)、其合金等用作顶键14。整体上,优选地,在构成顶键14的凸起部分处,其表面粗糙度“A”小于下机壳11b的表面粗糙度“B”。可以由PC树脂、ABS树脂、他们的合成树脂等构成凸起部分,以及用铝或其合金等涂覆在其前表面上。
当以这种方式构成顶键14的材料时,与下机壳11b的左侧部的操作表面的滑动操作相比,可以平稳地执行从操作表面的左侧部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部分的滑动操作,并且可以通过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操作容易地选择信息。
在该实施例中,将通过传感器13检测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检测区域设置得比在顶键14处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滑动操作的操作区域更宽。通过这样做,相对于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操作,可以在滑动操作区域中包括夹置凸起状顶键14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和下机壳11b的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得可以将这种形状的顶键14的检索各种信息时的滚动键的检索间距和调节音量时的音量键等的音量调节间距设置得更宽。
图5示出了顶键14的突出位置的尺寸设置实例。图5所示的阴影部分形成圆弧凸起形状。在该图中,虚线所示的线对应于侧部操作表面“I”。当绘制与侧部操作表面“I”交叉的圆时,该圆弧凸起形状是形成在侧部操作表面“I”左侧上部分。这里,圆的直径为ф,通过将圆的原点“O”作为基准,当形成在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部和圆弧凸起形状的边部之间的角度被表示为θ时,圆弧凸起形状的圆弧角为2θ,并且在该实施例中,2θ=2×29.2度。此外,在左侧从侧部操作表面“I”突出的圆弧凸起形状的突出距离表示为“d”,以及其滑动方向的突出长度表示为“l”。
以这种方式,例如当相对于侧部操作表面“I”设置直径ф=20mm且圆弧角2θ=58.4°的圆时,可以获得顶键14的突出位置的形状,露出部分的突出距离d=1.3mm,其突出长度l=10.08mm,且其外圆周长度la=10.18mm。
注意,可以利用具有2π·ф·θ/360度来计算圆弧凸起形状露出部分的外圆周长度“l”。在该实施例中,在设置顶键14的露出部分的外圆周长度“l”和通过滑动操作从传感器13获得的脉冲总数的情况下,在试图从传感器13获得6个脉冲的情况下,将滑动距离设置为1.7mm/脉冲。类似地,在试图获得5个脉冲的情况下,将滑动距离设置为2.03mm/脉冲,在试图获得4个脉冲的情况下,将滑动距离设置为2.545mm/脉冲,以及在试图获得3个脉冲的情况下,将滑动距离设置为3.39mm/脉冲。
图6示出了输入装置10的检测灵敏度实例。在图6中,水平轴表示沿滑动方向的滑动位置。垂直轴表示传感器13的检测灵敏度。在该图中,“X”是上起始部(第一边缘部)的位置并且是从下机壳11b操作表面的一个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滑动操作顶键14时顶键14的圆弧凸起形状开始变厚的位置。“Y”是下结束部(第二边缘部)并且是当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连续滑动操作顶键14时顶键14的圆弧凸起形状结束变薄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关于传感器13的检测灵敏度,例如在静电电容片构件被用于传感器的情况下,在顶键14的圆弧凸起形状的上起始部“X”的近侧获得恒定的检测灵敏度(最高灵敏度)。此外,在从上起始部“X”开始接近上起始部“X”和下结束部“Y”之间的中心位置的同时,其检测灵敏度下降,并在大概中心区域变得最小。此外,在从中心区域开始接近下结束部“Y”的同时,其检测灵敏度上升,并随后在下结束部“Y”处再次获得恒定的检测灵敏度(最高灵敏度)。这种顶键14的突出距离“d”相对于滑动方向像二次函数一样发生改变。这能够实现具有像二次函数一样改变的检测灵敏度的传感器13以形成凹状(逆Ω形状)。
图7示出了输入装置10的位置检测实例。在图7中,水平轴表示与滑动操作相关的时间。垂直轴表示传感器13的位置检测信息。在概图中,“X”是上述上起始部(第一边缘部)的位置,“Y”是下结束部(第二边缘部)的位置。
在该实施例中,例如,当静电电容片构件被用作传感器13时,进行操作,使得从顶键14的圆弧凸起形状的上起始部“X”的前侧开始以恒定的滑动速度从下机壳11b操作表面的一个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并执行经由下结束部“Y”的滑动。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传感器13的位置检测信息,可以获得上起始部“X”和下结束部“Y”以大致的直线而连接的位置信息。
根据该位置检测信息,当在时间t1处穿过上起始部“X”时,获得表示上起始部“X”的位置检测信息,以及当在时间t2处穿过下结束部“Y”时,获得表示下结束部“Y”的位置检测信息。因此,通过使用传感器13相对于与这种顶键14的滑动操作相关的时间获得像线形函数一样改变的位置检测信息。
在过去的系统中,仅通过位置检测信息的值来判断操作体的滑动位置。然而,当使用图6和图7所示输出检测灵敏度和位置检测信息的传感器13时,连同位置检测信息的值以及位置检测各自的时间变化率和检测灵敏度,通过综合地判断滑动位置、操作体的压力等,可以进行显示在显示单元29上的输入处理应用。因此,在输入装置10中结合圆顶开关的情况下,可以在无意识地触摸圆顶开关等的情况下防止故障(参见第三实施例)。
图8示出了输入装置10的操作区域的实例。在图8中,参照数字(1)表示输入装置10的操作区域以及操作者的手指30a实际滑动的范围。参照数字(2)表示顶键14的突出区域(露出部分的突出长度“1”)。参照数字(3)表示传感器13中的检测区域。在该检测区域的整个表面上,安装静电电容片构件、压力检测片构件等。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输入装置10的可靠操作性,进行设置使得具有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3)大于顶键14的突出区域的关系。这是因为当考虑到操作者的手指30a在顶键14上滑动操作的滑动轨迹时,手指30a可以在顶键14的突出区域(2)向前和向后的较宽区域上进行跟踪。当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3)设置得较宽时,可以更大地确保每一个脉冲的移动量。
传感器13与控制单元15连接,其中,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速度并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速度调节显示单元29中的滚动图像29a’和29b’的显示间距(参见图1、图9A和图9B)。
图9A和图9B示出了输入装置10中的滑动量Sx的设置实例。在图9A所示的显示单元29上,显示由传感器13检测的、与操作者的手指30a相对应的滚动图像29a等。通过与具有少数选择项等的显示字符选择相关的应用来显示该实例的滚动图像29a’。在该滚动屏幕上,显示[大号“Good day”]、[中号“Good day”]和[小号“Goodday”]的字符图标图像,并进行操作以使操作者可以选择任意一个字符大小。[Good day]的字符图标图像逐渐变小。
在该实施例中,显示单元29的显示屏幕被分为8个显示区,并且通过使用其四个显示区,显示与显示字符选择相关的滚动图像29a’。用于显示的滚动图像29a’的显示间距为P1。当假设显示单元29的屏幕长度为“L”[mm]时,一个显示区具有L/8mm的长度。例如,当假设显示单元29的屏幕长度为40mm时,一个显示区为5mm且显示间距P1为5mm。对于显示间距P1=5mm,在一个屏幕中可容纳的选择项的总量“X”为最大量Max以下的情况下,例如,为顶键14的滑动量Sx设置S1=4mm。
相反,在图9B所示的显示单元29中,由显示间距P2显示滚动图像29b。在该实施例中,与图9A所示显示间距P1相比,示出了将图9B所示的显示间距P2设置为P2=P1/2。在这种情况下,与图9A所示显示字符选择相关的应用显示相比,选择项变多,假设从电话号码登记列中搜索合作方的电话号码的输入处理。在该电话号码登记列中,例如,设置诸如呼入登记、呼出登记、呼出频率等的显示列并与合作方的名字一起显示电话号码。
根据图9A所示显示单元29的屏幕长度“L”,可屏幕转变成图9B所示的屏幕,其中,一个显示区为2.5mm且显示间距P2为2.5mm。在该实施例中,对于显示间距P2=2.5mm,示出了可容纳在一个屏幕上的选择项的总量“X”超过最大量Max的情况,例如,对顶键14的滑动量Sx设置S2=2mm。因此,可以响应于显示在显示单元29的一个屏幕内的选择项的总量,设置顶键14滑动操作中的滑动量Sx,使得可将滑动量Sx设置为Sx=S1,S2。当然,还可以基于传感器13的电检测区域(3)的长度和沿滚动方向存在的选择项的总量,来任意设置顶键14的滑动量Sx。
当以这种方式构成控制系统时,可以实现以下调节:在检索信息时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将显示单元中滚动图像29b’的显示间距Px设置得较窄;相反,在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速度较慢的情况下,将显示单元中滚动图像29a’的显示间距Px设置得较宽。因此,在存在多个信息检索对象的情况以及远离目标滚动图像的情况下,移动滚动图像以粗略地跳过,并当接近目标滚动图像时,可以执行搜索以缓慢地移动滚动图像。
图10A和图10B示出了输入装置10的操作实例。在该实施例中,示出了通过操作者的左手操作输入装置10的情况,并且使用具有从下机壳11b操作表面的一个部分开始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14。静电电容片构件被用于传感器13,并且在该实施例中,设置由传感器13检测的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检测区域,以使其比顶键14处由操作者的手指30a滑动操作的操作区域更宽。
在图10中,首先,操作者将其左手拇指压在输入装置10的操作区域(1)的上部。接下来,操作者的手指30a沿着滑动方向从下机壳11b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滑动。这时,在下机壳11b中,变成操作者的手指30a在传感器13中的检测区域(3)上滑动的状态。
当操作者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继续在顶键14露出部分的突出区域(2)上滑动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30a从上起始部“X”向下并到达图10B所示顶键14的顶点区域。此外,当继续突出区域(2)上的滑动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30a朝着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向下并到达图10C所示顶键14的下结束部“Y”。
在该实施例中,在从图10A~图10C执行滑动操作的周期内,传感器13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并将位置检测信号#S1输出至控制单元15。因此,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11b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b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以圆弧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可以提供非旋转侧推工具等,其具有与过去的旋转侧推工具不同的结构并且可以获得大致与旋转侧推工具类似的操作感觉。
图11示出了输入装置10中滑动量Sx的设置实例(固定值选择)。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可容纳在显示单元29的一个屏幕内的选择项的总量“X”为最大量Max以下的情况下,将顶键14的滑动量Sx设置为S1=4mm,并且在总量“X”超过可容纳在一个屏幕内的选择项的最大量Max的情况下,将顶键14的滑动量Sx设置为S2=2mm。
通过将这些作为设置条件,控制单元15在图11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T1中等待各种应用的输入指令。此时,例如,操作者通过输入装置10进行操作,来命令滚动图像29b’的显示的输入,用于指定与具有较少选择项的显示字符选择等相关的应用、与显示字符选择相关的应用显示相比具有许多选择项的电话号码登记列的应用等。当不存在用于指定应用的输入时,控制单元15继续等待指定各种应用的输入指令。
当在控制单元15中存在指定各种应用的输入时,操作移至步骤ST2,在步骤ST2中,控制单元15通过多项判断在显示单元29的一个屏幕内是否存在形成选择项的滚动图像29a’、29b’等。对于此时的判断,检测在滚动方向上存在多少选择项。根据图9A所示滚动图像29a’的显示实例,通过显示单元29一个屏幕内5mm的显示间距可以显示选择项的最大值(max)8,且先前的显示实例示出了在滚动方向上存在的选择项的总量“X”为四项的情况。
在该判断结果中,当滚动方向上存在的选择项的总量“X”为最大量Max以下时,操作移至步骤ST3,控制单元15将滑动量Sx设置为S1=4mm,并控制显示单元29来显示选择项。此时,显示单元29从控制单元15接收显示控制,并显示图9A所示的滚动图像29a’。此后,操作返回至步骤ST1。
当上述选择项的总量“X”超过最大量Max时,操作移至步骤ST4,控制单元15将滑动量Sx设置为S2=2mm,并控制显示单元29以转换选择项的显示。这时,显示单元29从控制单元15接收显示控制并转换其屏幕,例如,从具有图9A所示显示间距P1的滚动图像29a’转换为具有图9B所示显示间距P2的滚动图像29b’以进行显示。此后,操作返回至步骤ST1。因此,响应于显示在显示单元29的一个屏幕内的选择项的总量“X”,可以将顶键14滑动操作中的滑动量Sx设置为S1或S2。
图12示出了输入装置10中滑动量Sx的设置实例(设置值为变量)。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13的电检测区域(3)的长度为Xs[mm]。
通过将此作为滑动量Sx的设置条件,控制单元15在图12所示流程的步骤ST11中等待各种应用的输入指令。此后,例如,操作者通过输入装置10进行操作,来命令对滚动图像29a’、29b’等的显示的输入,用于指定与具有较少选择项的显示字符选择等相关的应用、与显示字符选择相关的应用显示相比具有许多选择项的电话号码登记列的应用等。当不存在用于指定应用的输入时,控制单元15继续等待各种应用的输入指令。
当在控制单元15中存在指定各种应用的输入时,操作移至步骤ST2,控制单元15检测滚动方向上存在的选择项的所有总量“Ys”。在该实施例中,检测滚动方向上存在多少选择项。例如,搜索存储与应用相关的选择项的存储器,并读出滚动方向上存在的检测项的所有总量“Ys”。
此后,操作移至步骤ST13,控制单元15计算顶键14的滑动量Sx,并将其设置至显示单元29。在该实施例中,当假设滚动方向上存在的选择项的所有总量为Ys,并假设传感器13的电检测区域(3)长度为Xs[mm]时,控制单元15计算Xs/Ys,并设置显示单元29中的滑动量Sx为Sx=Xs/Ys。此后,操作返回至步骤ST11。因此,基于传感器13的电检测区域(3)的长度Xs和滚动方向上存在的选择项的总量Ys,可以任意设置顶键14的滑动量Sx。
以这种方式,在根据本发明的移动电话101的实施例中,提供作为第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0。然后,在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沿一个方向的滑动操作输入信息的情况下,除了响应于根据操作输入装置10的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从下机壳11b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
因此,可以提供非旋转侧推工具等,其具有与过去的旋转侧推工具不同的结构并获得大致与侧推工具类似的操作感觉。此外,可以改善顶键14的小型化、静电电容片的变薄制造和其可操作性。使得可以试图降低故障,成本以及输入装置制造处理的简化。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在图3所示下机壳11b的左侧设置顶键14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还允许在下机壳11b的右侧部的操作表面上、其上侧或下侧的操作表面上、在前表面侧或后表面侧的操作表面等上设置顶键14和下文提到的另一个顶键的操作单元等。此外,还允许在上机壳11a的左侧部或右侧部的操作表面上、在其上侧或下侧的操作表面上、在前表面侧或后表面侧的操作表面等上设置操作单元。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b的右侧上、上机壳11a等上设置操作单元的情况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
图13示出了作为第二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0的内部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在图13所示输入装置20处设置具有构成振动体功能的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并被配置为相对于由传感器13检测的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生成振动。对于扬声器36b,如图14所示使用兼容使用扬声器功能的振动体。例如,扬声器36b安装在下机壳11b内侧的部分处并在顶键14的配置位置附近。
图14示出了从前侧看的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的结构。图14所示的扬声器36b具有可以生成除扬声器功能之外的触感的致动器功能。该扬声器36b可应用于信息处理装置、移动电话、移动终端装置等,其在通过从用于输入项选择的显示屏幕的内容中选择图标来输入信息时向操作者呈现触感。
扬声器36b包括机壳部6,并且机盖件1在内置部件之后与其相结合。对于机壳部6的尺寸,长度约为15[mm],宽度约为5[mm],高度约为3[mm],机盖件1在预定区域处设置有开口部。在该实施例中,机盖件1具有4个开口部1a、1b、1c、1d,使声音从这些开口部传出。例如,树脂模制部件被用于机盖件1。
在机壳部6中配置支架5。支架5具有底部圆柱形的凹部5a,其被自由可移动地配置在机壳部6中。例如,通过机壳部6中的平面型波状的两个弹簧线圈51、52可移动地支撑支架5。
在该实施例中,弹簧线圈51的一端与支架5的凹部5a一个边缘部连接,并且其另一端固定在机壳部6的一个上边缘。弹簧线圈52的一端与支架5的凹部的另一边缘部连接,并且其另一端固定在机壳部6的另一上边缘。在该实施例中,将用于弹性支撑振动系统的弹簧件的形状为平面型波状。
磁体4(永磁体)固定在机壳部6中可被移动支撑的支架5的底部。例如,具有圆柱状的钕被用于磁体4。在磁体4周围可移动地配置可移动线圈3(音圈)。线圈3包括绕组轴部。进行配置以将视频信号、振动生成信号提供给线圈3。
振动板2安装在上述线圈3的绕组轴部的一侧上,并且使其外边缘区域被机盖件1和机壳部6所夹置。此外,引导电极7a、7b设置在机壳部6底面的外侧,并且它们连接至机壳6内的线圈3。视频信号、振动生成信号等被输入至引导电极7a、7b。
此外,机壳部6具有例如设置在机壳部6底面外侧上的两个引导电极7a、7b之间及其底面部分处的两个开口部6a、6b。在这两个开口部6a、6b上,网状密封件8a、8b粘贴的机壳部6的底面上。网状密封8a覆盖开口部6a,同时网状密封件8b覆盖开口部6b。这些网状密封件8a、8b用于确保机壳部6的内部和外部的换气功能。
引导电极7a包括端子7c,引导电极7b包括端子7d,它们连接至机壳部6侧壁上线圈3的引导配线3a、3b。例如,从线圈3引出的一条引导配线3a穿过振动板2一侧的后表面到达外边缘部,从机壳部6的上边缘取出到外部,沿侧墙向下移动,到达端子7c并连接至引导电极7a。类似地,从线圈3引出的另一条引导配线3b通过穿过振动板2另一侧的后表面到达外边缘部,从机壳部6的上边缘取出到外部,沿侧墙向下移动,到达端子7d并连接至引导电极7d。
注意,除底部圆柱状的凹部5a之外,支架5还包括左臂5b和右臂5c。在左臂5a和右臂5c的下表面上连接有重物9a、9b。通过使用粘合剂在左臂5b的下表面连接重物9a、9b的重物9a。通过使用粘合剂还在右臂5c的下表面连接重物9b。重物9a、9b的每一个的重量例如约为0.597[g]。重物9a、9b的每一个的厚度约为2mm,并大概等于从左臂5a和右臂5c的每一个的下表面到达机壳部6的底面的空间的距离。在重物9a、9b的下表面和机壳部6的底面之间设置有非常狭窄的间隙。这是因为在确保重物9a、9b的重量的同时要确保在线圈绕组轴部方向上的支架5的上部和下部之间的摆动(空间)。
以这种方式,根据作为第2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0,安装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使得可以在输入操作时或者在输入确定时通过扬声器36b生成关于操作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振动,从而能够呈现关于操作手指30a的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在如图13示出了在下机壳11b的左侧设置顶键14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b的右侧上设置顶键的情况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3]
图15示出了作为第三实施例的输入装置3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设置构成开关部一个实例的圆顶开关25并进行操作以通过顶键14的按压操作来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25。对于圆顶开关25,利用电路板17的一部分或者在第十八实施例中解释的静电电容片构件的检测电极的一部分。
图15所示的输入装置30对先前说明的输入装置20添加了矩形状的推动片19和半球状的圆顶开关25。根据输入装置30,在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处嵌入顶键14。
对于顶键14,例如,使用通过将PC(聚碳酸酯)树脂、PC+ABS树脂等注入以凸起形状模制的模子中而成形的部件。在该实施例中,模制顶键14,此后施加UV(紫外线)涂覆。例如,在顶键14的操作表面上涂覆用于改善抗磨损性的溶液。此后,照射紫外线并固化涂覆表面。因此,可能改善顶键14的操作表面的抗磨损性。
此外,对于下机壳11b,例如,使用通过将PC(聚碳酸酯)树脂、PC+ABS树脂等注入具有开口部11c的模子中而成形的部件。
在由金属形成下机壳11b的情况下,使用铝板、镁板或诸如SUS304的不锈钢板并根据冲压处理、深冲压处理或挤压处理来处理这些构件中的一个,形成在预定位置包括开口部11c的下机壳11b。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使其非操作表面朝向下机壳11b的内侧来结合顶键14,并且顶键14的边缘状凸缘14a环绕开口部11c钩住下机壳11b的内侧。这能够防止顶键14从开口部11c滑出。
在顶键14的内侧,顺序配置传感器13、推动片19、圆顶开关25和电路板17。例如,传感器13与顶键阵列方式的操作面板38连续形成,其中,顶键阵列方式在操作面板38上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操作面板38的各个键具有矩形的形状。构成操作面板38,例如,使得通过将硅树脂等注入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模子来形成硅橡胶,此后将静电电容片或压力检测件粘贴在硅橡胶上。配置推动片19以夹置在传感器13和电路板17的侧部之间。对于电路板17,使用在挠性配线板上形成金属圆顶并在其上部粘贴防水片和防尘片的板。
在该实施例中,推动片19具有基本与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3)相等的长度。这样是为了在推动片19的平面上以稳定的姿势保持(排列)静电电容片构件等的传感器13。电路板17利用圆顶开关25进行安装。由开关部25a和保护件25b构成圆顶开关25。由弹簧件和电极件构成开关部25a,并由绝缘件构成保护件25b。
例如,通过有力地抵抗弹簧件的施力用手指30a等按压来接通圆顶开关25。当从圆顶开关25释放手指30a时,顶键14通过弹簧件的施力环绕开口部11c附接至下机壳11b。除圆顶开关25外,在电路板17上安装形成操作面板3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多个键开关。
图16示出了从上看的输入装置30的结构和其功能实例。根据图16所示的输入装置30,突出部19a大致设置在推动片19的中心区域处。突出部19a例如形成具有预定突出长度的圆柱状并被配置在可以通过其顶部下推电路板17的圆顶开关25的位置,并通过顶键14沿着箭头方向执行按压操作。在该图中,电路板17设置有印刷配线12,从圆顶开关25至控制单元15形成配线(参见图8)并电传送用于接通或/和断开的开关信号。对于输入装置3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30,进行配置使得通过顶键14推压圆顶开关25,传感器13和推动片19设置在电路板17的侧部处,并在滚动图像29a’、29b’等的信息选择之后按压操作顶键14。因此,通过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25,还可以将非旋转顶键14应用为确定输入时的确定键。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16所示在下机壳11b的左侧设置顶键14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b的右侧设置操作单元的情况也可以获得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4]
图17示出了作为第四实施例的输入装置40的内部结构。在该实施例中,进行配置使得在图17所示的输入装置40中设置在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并关于由传感器13检测的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生成振动。对于扬声器36b,如图14所示使用兼容使用扬声器功能的振动体。例如,扬声器36b安装在输入装置40的下机壳11b内侧上的位置并接近顶键14的配置位置。对于其他组成部分,与第一至第三实施例相似,从而将省略其说明。对于输入装置4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作为第四实施例的输入装置40,对与第三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30安装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使得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在输入操作时或输入确定时关于关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通过扬声器36b生成振动并且可以呈现关于操作的手指30a的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17所示在下机壳11b的左侧设置顶键14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b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5]
图18示出了作为第五实施例的输入装置50的内部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推动片19稍后安装突出件19c。配置图18所示的输入装置50,使得从先前说明的输入装置40中取消矩形状推动片19并代替其配置突出件19c。
在顶键14的内侧,按顺序配置传感器13、突出件19c、圆顶开关25和电路板17。突出件19c被配置为夹置在传感器13和电路板17的侧部之间。在该实施例中,例如,配置突出件19c,使得大致在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3)的中心区域通过粘合剂来粘贴。不用说,在传感器13的形成处理中可以集成模制突出件19c。
基于虽然在第三实施例中将静电电容片构件的传感器13内衬到推动片19的平面区域,但是当可以充分保持静电电容片构件的平面的弯曲强度等时可以省略内衬部件的事实来采用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组成部件,与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的部件相似,从而将省略其说明。对于输入装置5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五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50,进行配置使得将顶键14、传感器13和通过推动片19c下推的圆顶开关25设置在电路板17的侧部,并且在滚动图像29a’、29b’等的信息选择之后按压操作顶键14。因此,通过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25,可以还将非旋转顶键14应用为确定输入时的确定键。此外,相对于传感器13稍后安装突出件19c,从而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和部件成本。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18所示在下机壳11b的左侧设置顶键14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b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6]
图19示出了作为第六实施例的输入装置60的内部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后表面为平面状的顶键14,设置具有凹状后表面的顶键141,并设置从顶键的后表面插入型的推动片191(具有凹状后表面)来代替推动片19。
根据图19所示的输入装置60,顶键141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18所示相同的圆弧凸起形状,但其后表面具有凹状。在该实施例中,对于推动片191,使用由凸起形状形成以便可以插入到顶键141后表面的凹部中的部件。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利用顶键141的内侧凹状模制形成的模子中,形成由其凸起形状形成的推动片191。大致在推动片191的中心区域设置与推动片19类似的突出部91b。
此外,在输入装置60中,顶键141内嵌在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中。这时,与第三实施例类似,通过将其非操作表面引向下机壳11b的内侧来结合顶键141,并且顶键141的凸缘14a环绕开口部11c钩住下机壳11b的内侧。这能够防止顶键141从开口部11c滑出。
在顶键141内侧的凹部处,按顺序配置传感器13、推动片191、圆顶开关25以及电路板17。在可以按压传感器13的位置配置推动片191的突出部91b。在顶键141内侧的凹部中配置推动片191以沿着传感器13。另外在该实施例中,推动片19具有大致与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3)相等的长度。对于圆顶开关25的功能,在第三实施例中进行了说明,从而省略其说明。不用说,可以设置未示出的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对于输入装置6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六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60,进行配置使得将顶键141、传感器13和通过推动片191下推的圆顶开关25设置在电路板17的侧,并且在滚动图像29a’、29b’等的信息选择之后按压操作顶键141。因此,通过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25,可以将后表面形成凹状的非旋转顶键14应用为确定输入时的确定键。在很难确保下机壳11b的内表面和电路板17之间足够空间(分隔间距)的情况下,这种结构功能是有利的,并具有有助于输入装置60小型化的重要特征。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19所示在下机壳11b的左侧设置顶键141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b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7]
图20示出了作为第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70的内部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后表面为平面状的顶键14,通过集成模制来形成下机壳11d和后表面为平面状的顶键142。
图20所示的输入装置70包括具有后表面为平面状的顶键的下机壳11d。根据下机壳11d,顶键142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18所示顶键相同的圆弧凸起形状,但其主体与下机壳11d集成进行模制。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通过下机壳11d和顶键142模制形成的模子中,集成模制具有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的下机壳11d。
该实施例中,为了按压圆顶开关25,采用顶键142可相对于下机壳11d的内侧方向移动的结构。例如,以波纹管(bellows)的形状处理顶键142的上起始部“X”的附近和下结束部“Y”的附近。响应于构成下机壳11d的树脂材料的强度,足以相应地设置以波纹管形状处理的部分。因此,使顶键142的密封结构和按压结构相兼容。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顶键142的内侧,按顺序配置传感器13、推动片19、圆顶开关25以及电路板17。对于传感器13,使用在第三实施例中说明的传感器。配置推动片19以夹置在传感器13和电路板17的侧部之间。注意,对于圆顶开关25的结构和功能,在第三实施例中进行了说明,从而省略其说明。不用说,可以设置未示出的、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对于输入装置7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作为第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70,代替后表面为平面状的顶键14,集成模制下机壳11d和后表面为平面状的顶键142。因此,与如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70的装配变得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输入装置70。
此外,可在滚动图像29a’、29b’等的信息选择之后按压操作顶键142。从而,通过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25,对于形成密封状后表面的非旋转顶键142,还可以将其应用为确定输入时的确定键。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20所示在下机壳11d的左侧设置顶键142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d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8]
图21示出了作为第八实施例的输入装置80的内部结构。在该实施例中,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后表面为平面状的顶键142,通过集成模制而形成下机壳11e和具有凹状后表面的顶键143。
图21所示的输入装置80包括具有凹状后表面的顶键的下机壳11e。根据下机壳11e,顶键143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18所示顶键相同的圆弧凸起形状,但其后表面具有凹状。在该实施例中,对于推动片191,使用由凸起形状形成以便可以插入顶键143后表面的凹部的部件。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通过顶键143的内侧凹状模制的模子中,形成由其凸起形状形成的推动片191。与推动片19类似的突出部19b大致设置在推动片191的中心区域。
此外,在该输入装置80中,为了按压圆顶开关25,采用顶键143相对于下机壳11e内侧方向可移动的结构。例如,以波纹管的形状处理顶键143的上起始部“X”的附近和下结束部“Y”的附近。响应于构成下机壳11e的树脂材料的强度,足以相应地设置以波纹管形状处理的部分。因此,可以使顶键143的密封结构和按压结构相兼容。
在顶键143内侧的凹部处,按顺序配置传感器13、推动片191、圆顶开关25以及电路板17。在可以按压传感器13的位置配置推动片191的突出部91b。在顶键143内侧的凹部中配置推动片191以便沿着传感器13。此外,在该实施例中,推动片19具有大致等于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3)的长度。对于圆顶开关25的功能,在第三实施例中以及进行了说明,从而省略其说明。不用说,可以设置未示出的、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对于输入装置8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八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80,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后表面为平面状的顶键142,集成模制下机壳11e和具有凹状后表面的顶键143。
因此,与在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80的装配变得简单。这能够提供充分防水的输入装置80。
此外,在滚动图像29a’、29b’等的信息选择之后按压操作顶键143。因此,通过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25,对于形成密封状后表面的非旋转顶键143,还可以将其应用为确定输入时的确定键。此外,当难以确保下机壳11e的内表面和电路板17之间的足够空间(分隔距离)时,这种结构功能是有利的,并具有有助于输入装置小型化的重要特征。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21所示在下机壳11e的左侧设置顶键143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e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9]
图22A示出了作为第九实施例的输入装置90的外观实例,以及图22B和图22C示出了其内部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后表面为平面状且在第八实施例中说明的顶键143,集成模制下机壳11f和具有凹状后表面的顶键144。取消圆顶开关25和推动片191.
图22A所示的输入装置90包括具有顶键(凹状后表面)的下机壳11f。根据下机壳11f,顶键144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18所示顶键相同的圆弧凸起形状,但其后表面具有图22B所示的凹状。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通过成为顶键144的圆弧凸起形状模制的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具有其部分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f。
在该实施例中,在顶键144内侧的凹部处配置传感器13。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4。此外,进行配置使得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f的内侧并位于接近顶键144的位置,从而可以向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
在上述密封结构中,采用以圆弧凸起形状突出下机壳11f的一部分方法,但是如图22C所示,还允许采用分别制造下机壳11f’和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144’并将顶键144’粘贴在下机壳11f’的侧表面的结构。例如,通过使用UV固化树脂等将顶键144’结合在下机壳11f’的侧表面上。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4’的输入装置90’。对于输入装置90、9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九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90,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后表面为平面状并在第七实施例中说明的顶键142,集成模制下机壳11f和具有凹状后表面的顶键144。
因此,与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90的装配变得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90。然而,如图22C所示,还允许采用将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144’粘贴在下机壳11f’的平坦侧表面上的结构。当难以确保下机壳11f’的内表面和电路板17(未示出)之间的足够空间(分隔距离)时,这种结构功能是有利的,并具有有助于输入装置90、90’小型化的重要特征。注意,通过取消圆顶开关25,可以省略在顶键144、144’的上起始部“X”附近和下结束部“Y”附近的波纹管成形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22所示在下机壳11f的左侧设置顶键144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f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0]
图23A~图23C示出了作为第十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00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在第九实施例中说明的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144,集成模制下机壳11g和具有梯形形状的前表面的顶键145。取消了圆顶开关25和推动片191。
图23A所示的输入装置10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梯形状前表面并同时具有凹状后表面)的下机壳11g。根据下机壳11g,顶键145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21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梯形形状并且其后表面具有如图23B所示的凹状。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用于通过成为顶键145的内侧梯形形状模制的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具有用于部分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g。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顶键145内侧的凹部中配置传感器13。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5输入装置100。另外,进行配置使得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g的内侧并位于接近顶键145的位置,从而可以呈现操作者的手指30a的触感。
在上述密封结构中,采用以梯形形状突出下机壳11g的一部分的方法,但是如图23C所示,还允许采用分别制造下机壳11g’和梯形形状的顶键145’,并将顶键145’粘贴在下机壳11g’的侧表面上的结构。例如,通过使用UV固化树脂等将顶键145’结合在下机壳11g’的侧表面上。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5’的输入装置100’。对于输入装置100、100’的操作实例应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00,代替在第九实施例中说明的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144,集成模制下机壳11g和具有梯形状前表面的顶键145。
因此,与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100的装配变得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100。然而,如图23C所示,还允许采用将梯形的顶键145’附接在下机壳11g’的平坦侧表面上的结构。当难以确保下机壳11g’的内表面和电路板17(未示出)之间的足够空间(分隔距离)时,这种结构功能是有利的,并且具有有助于输入装置100、100’小型化的重要特征。注意,通过取消圆顶开关25,可以省略在顶键145、145’的上起始部“X”附近和下结束部“Y”附近的波纹管成形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23所示在下机壳11g的左侧设置顶键145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g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1]
图24A~图24C示出了作为第十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10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在第十实施例中说明的梯形形状的顶键145,集成模制下机壳11h和具有扁平(slug)圆顶状的前表面的顶键146。取消圆顶开关25和推动片191。
图24A所示的输入装置11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扁平圆顶状前表面并同时具有凹状后表面)的下机壳11h。根据下机壳11h,顶键146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23所示的顶键形状不同的扁平圆顶状,并且其后表面具有如图24B所示的凹状。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用于通过成为顶键146的内侧扁平圆顶状模制的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具有其部分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h。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顶键146内侧的凹部处配置传感器13。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6的输入装置110。另外,进行配置使得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h的内侧并位于接近顶键146的位置,从而呈现操作者的手指30a的触感。
在上述密封结构中,采用以扁平圆顶状突出下机壳11h的一部分方法,但是如图24C所示,还允许采用分别制造下机壳11h’和扁平圆顶状的顶键146’,并将顶键146’粘贴在下机壳11h’的侧表面上的结构。例如,通过使用UV固化树脂等将顶键146’附接在下机壳11h’的侧表面上。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6’的输入装置110’。对于输入装置110、11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一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10,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在第十实施例中说明的梯形形状的顶键145,集成模制下机壳11h和具有扁平圆顶状前表面的顶键146。
因此,与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110的装配变得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110。然而,如图24C所示,还允许采用将扁平圆顶状的顶键146’粘贴在下机壳11h’的平坦侧表面上的结构。当难以确保下机壳11h’的内表面和电路板17(未示出)之间的足够空间(分隔距离)时,这种结构功能是有利的,并具有有助于输入装置110、110’小型化的重要特征。注意,通过取消圆顶开关25,可以省略在顶键146、146’的上起始部“X”附近和下结束部“Y”附近的波纹管成形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已经描述了如图24所示在下机壳11h的左侧设置顶键146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h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2]
图25A~图25C示出了作为第十二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20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在第十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扁平圆顶状前表面的顶键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i和具有半圆柱形状前表面的顶键147。取消圆顶开关25和推动片191。
图25A所示的输入装置12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半圆柱形状前表面并同时具有凹状后表面)的下机壳11i。根据下机壳11i,顶键147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24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半圆柱圆顶状。在该实施例中,对于顶键147,当假设其宽度为“w”且下机壳11i的高度为“h”时,建立w=h的这种关系。顶键147的后表面具有如图25B所示的凹状。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用于通过成为顶键147(具有宽度“w”)的内侧半圆柱圆顶形状模制的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具有其部分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i(具有高度“h”)。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顶键147内侧的凹部处配置传感器13。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7的输入装置120。另外,进行配置使得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i的内侧并位于接近顶键147的位置,从而可以呈现操作者的手指30a的触感。
在上述密封结构中,采用以半圆柱圆顶形状突出下机壳11i的一部分的方法,但是如图25C所示,还允许采用分别制造下机壳11i’和半圆柱圆顶形状的顶键147’,并将顶键147’粘贴在下机壳11i’的侧表面上的结构。例如,通过使用UV固化树脂等将顶键147’结合在下机壳11i’的侧表面上。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7’的输入装置120’。对于输入装置120、120’的操作实例应该参照图10。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二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20,进行配置使得代替在第十一实施例中说明的扁平圆顶状的顶键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i和具有半圆柱圆顶形状前表面的顶键147。
因此,与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120的装配变得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120。然而,如图25C所示,还允许采用将半圆柱圆顶形状的顶键147’粘贴在下机壳11i’的平坦侧表面上的结构。当难以确保下机壳11i’的内表面和电路板17(未示出)之间的足够空间(分隔距离)时,这种结构功能是有利的,并具有有助于输入装置120、120’小型化的重要特征。注意,通过取消圆顶开关25,可以省略顶键147、147’的上起始部“X”附近和下结束部“Y”附近的波纹管成形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已经描述了如图25所示在下机壳11i的左侧设置顶键147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i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3]
图26A和26B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实施例的移动电话102的结构。
如图26A所示的移动电话102构成电子设备的一个实例,并包括滑动型折叠机构的机壳结构(填满方式)。移动电话102由上机壳11x和下机壳11y构成,并且上机壳11x和下机壳11y通过铰链48(一个轴)自由旋转地连接。将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输入装置10至输入装置120应用于下机壳11y。不用说,可以将在第二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输入装置20至输入装置120中的任意一个应用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移动电话101。
如图26B所示,移动电话102具有操作表面的盖闭合机壳结构,使得上机壳11x覆盖下机壳11y上的操作表面。在该实施例中,在闭合上机壳11x的状态下,在且闭合表面上设置尺寸小于显示单元29的监控器29a,例如,当利用移动电话102的相机功能时,监控器29a显示作为取景窗口部的对象图像。
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移动电话101类似,上机壳11x设置有具有预定尺寸的显示单元29,在该显示单元29上显示等待屏幕图像、合作方侧的电话号码等。液晶显示监控器被用于显示单元29。下机壳11y设置有例如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进行操作的输入装置40以输入信息。
输入装置40在上部和侧部包括操作表面,并且在上部操作表面上包括配置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下机壳11y设置有用于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传感器13。设置顶键14以覆盖该传感器13的整个表面,并沿着下机壳11y的操作表面进行滑动操作。构成顶键14,以包括从下机壳11y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凸起形状(参见图17)。
图27示出了在通过移动电话102拍摄屏幕情况下的操作实例。相机34配置在图27所示移动电话102的下机壳11y的底面上。在该实施例中,当移动电话102处于操作表面的盖闭合机壳的状态并通过利用其相机功能对对象进行成像时,操作者通过左手39c持有移动电话以使顶键14的操作表面向上。然后,可是使用顶键14,使得操作者右手的食指39b执行放大滑动操作或起动快门。顶键14不限于快门功能,而是还可以作为各种调节键被用于图像缩放处理或聚焦调节。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三实施例相关的移动电话102,提供了与本发明相关的第一至第十二输入装置10至输入装置120中的任意一个,使得对于操作移动电话102的操作者的手指39b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y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当操作快门时,可以通过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呈现触感。
因此,可以提供具有与过去的旋转侧推工具不同的结构并获得大致与这种侧推工具类似的操作感觉的非旋转侧推工具。此外,可以提高移动电话102的小型化和可操作性,使得可以试图降低故障、削减成本以及简化移动电话102的制造处理。
注意,在利用移动电话102的音乐播放器功能的情况下,监控器29a被构成为音乐复合选择窗口部,使得滚动显示标题图像、音乐家名称等,从而可以根据顶键14执行滚动操作或再生声音的音量调节。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26所示在下机壳11y的左侧设置顶键14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y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4]
图28A和28B示出了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实施例的移动电话103的结构。
图28A所示的移动电话103构成电子设备的一个实例并包括两轴铰链型折叠机构的机壳结构。移动电话103包含上机壳11x’和下机壳11y’,并且上机壳11x’和下机壳11y’通过两个铰链48a、和48b(两轴)自由旋转地连接。与第十三实施例类似,铰链48a在打开和关闭中自由地连接上机壳11x’和下机壳11y’。铰链48b被配置为与铰链48a垂直并相对于下机壳11y’旋转地连接上机壳11x’。可将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输入装置10至输入装置120中的任意一个应用于下机壳11y’。
与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移动电话101类似,上机壳11x’设置有具有预定尺寸的显示单元29,在该显示单元29上显示等待屏幕图像、合作方侧的电话号码等。液晶显示监控器被用于显示单元29。对于移动电话103,采用使监控器29a朝上的上机壳11x覆盖下机壳11y上的操作表面的操作表面的第一盖闭合机壳结构(参见图26B)以及使监控器29朝上的上机壳11x’覆盖下机壳11y’上的操作表面的如图28B所示操作表面的第二盖闭合机壳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在闭合使监控器29朝上的上机壳11x’的状态下,监控器29a面向其闭合表面。例如,当利用移动电话103的一个片段电视功能时,显示单元29显示广播节目作为电视接收屏幕。下机壳11y’设置有例如输入装置40,操作该输入装置40以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输入信息。
输入装置40在上部和侧部包括操作表面,并且在上部操作表面上包括配置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在下机壳11y’中设置用于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传感器13。设置顶键14以覆盖沿下机壳11y’的操作表面滑动操作的传感器13的整个表面。顶键14具有从下机壳11y’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凸起形状(参见图17)。
图29示出了当观看广播节目时移动电话103的操作实例。在图29所示的移动电话103中,移动电话103处于操作表面的第二盖闭合机壳的状态,当通过利用其电视接收功能接收广播节目时,移动电话置于未示出的桌子等上,以使顶键14的操作表面朝向。这能够使用顶键14以通过操作者右手的食指执行频道选择的滑动操作或固定设置频道选择的确定等。除频道选择键之外,顶键14还可以被用作音量调节的键。当然,在电话呼叫合作方的情况下、在接收来自合作方的电话呼叫的情况下或者当编辑邮件时,顶键14也可以被用作字符输入操作键或输入候选选择确定键。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四实施例相关的移动电话103,提供了第一至第十二输入装置10至输入装置120中的任意一个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使得响应于根据操作移动电话103的操作者的手指39b的滑动操作,除从下机壳11y’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在频道选择确定操作的场合下,可以通过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呈现触感。
因此,可以提供具有与过去的旋转侧推工具不同的结构并获得大致与这种侧推工具类似的操作感觉的非旋转侧推工具。此外,可以提高移动电话103的小型化和可操作性,使得可以试图降低故障、削减成本以及简化移动电话103的制造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28所示在下机壳11y’的左侧设置顶键14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y’的右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5]
图30示出了作为第十五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5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具有各种形状并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配置在机壳侧表面上的顶键14、141~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j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的顶键148。
图30所示的输入装置15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j。下机壳11j的上部被用作操作表面并在上部操作表面上包括配置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根据下机壳11j,顶键148的操作表面以与图3~图24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突出。顶键148具有预定的高度和宽度。对于下机壳11j的顶键148的内部结构,采用如图20、图21或图22B所示传感器13的结构(参见图20、图21或图22B)。
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用于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下机壳11j以在其部分形成凸起形状,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148的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来模制。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8的输入装置150。此外,进行配置使得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j的内侧并位于接近顶键148的位置,从而可以呈现操作者的手指30a的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沿着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滑动操作顶键148。因此,响应于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j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凸起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五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50,集成模制下机壳11j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的顶键148。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150。此外,与分别装配具有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148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150的装配变得简单。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30所示在下机壳11j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148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j的后表面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6]
图31示出了作为第十六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6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具有各种形状并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用于配置在机壳侧表面上的顶键14、141~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k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的顶键149。
图31所示的输入装置16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k。下机壳11k的上部被用作操作表面并在上部操作表面上包括配置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根据下机壳11k,顶键149的操作表面以与图30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突出。顶键149具有预定的高度和宽度。对于下机壳11k的顶键149的内部结构,采用如图20、图21或图22B所示传感器13的结构(参见图20、图21或图22B)。
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用于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下机壳11k以在其部分形成凸起形状,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149的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来模制。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49的输入装置160。此外,进行配置使得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k的内侧并位于接近顶键149的位置,从而可以呈现操作者的手指30a的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沿着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滑动操作顶键149。因此,响应于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k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凸起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六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60,集成模制下机壳11k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的顶键149。因此,可以形成作为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160。此外,与分别装配具有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149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160的装配变得简单。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31所示在下机壳11k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149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k的后表面侧设置操作单元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7]
图32示出了作为第十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7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具有各种形状并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用于配置在机壳侧表面上的顶键14、141~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m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球面十字的凸起形状的顶键151。
图32所示的输入装置17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球面十字的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m。下机壳11m的上部被用作操作表面并在上部操作表面上包括配置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根据下机壳11m,顶键151的操作表面以与图31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球面十字的凸起形状突出。对于下机壳11m的顶键151的内部结构,采用如图20、图21或图22B所示传感器13的结构(参见图20、图21或图22B)。
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用于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下机壳11m以在其部分形成凸起形状,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151的球面十字的凸起形状、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来模制。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51的输入装置170。此外,进行配置使得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m的内侧并位于接近顶键151的位置,从而可以呈现操作者的手指30a的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顶键151的球面十字凸起形状具有交叉图30所示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和图31所示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的形状。沿着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滑动操作或/和沿着与水平线相交的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滑动操作顶键151。因此,响应于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m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球状单条水平线的凸起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凸起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了从下机壳11m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球状单条垂直线的凸起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凸起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七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70,集成模制下机壳11m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球面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1。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170。此外,与分别装配具有球面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1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170的装配变得简单。此外,该结构与过去的十字键不同并且可以获得与十字键大致相似的操作感觉,并且可以将具有球面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1应用为用于选择信息的信息选择键。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32所示在下机壳11m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151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m的后表面上设置操作单元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18]
图33示出了作为第十八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8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具有各种形状并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用于配置在机壳侧表面上的顶键14、141~146,集成模制操作面板18和具有三维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2。沿着三维十字形状滑动操作顶键152,此外,通过处于中心的键部件86a以及通过处于十字成形区的键部件86b~86e执行按压操作。
在该实施例中,顶键152由五个键部件86a~86e构成。键部件86a具有圆柱状,被配置在顶键152的中心部分并被用作例如操作确定键。键部件86b~86e具有预定的三维形状并被配置为以配置角90°沿着十字方向(垂直(Y)方向和水平(X)方向)环绕键部件86a的中心。
例如,当向未示出的显示屏幕的下侧方向滚动图像时,键部件86b被用做滚动&确定键。类似地,当向显示屏幕的上侧方向滚动图像时,键部件86c被用做滚动&确定键。类似地,当向显示屏幕的左侧方向滚动图像时,键部件86d被用做滚动&确定键。类似地,当向显示屏幕的右侧方向滚动图像时,键部件86e被用做滚动&确定键。
与第三实施例类似,相对于作为基准的操作面板18的开口部82g,顶键152相对于按压方向可自由移动地连接,顶键152具有从操作面板18的操作表面的一侧沿着滑动方向以十字形状变厚且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侧变薄的凸起形状,并且沿着操作面板18的操作表面进行滑动操作。
图33所示的输入装置180由具有框架体的下机壳11m和具有顶键(具有三维十字凸起形状)的操作面板18构成并通过根据操作者的手指等的滑动操作来输入信息。下机壳11m包括框架体83,并且在由该框架体83限定的位置安装操作面板18。
该操作面板18包括配置有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表面。根据下机壳11m,顶键152设置在操作表面上并以与图32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三维十字凸起形状突出。对于该顶键152下侧的传感器片结构,采用与图20、图21或图22B所示传感器13的结构不同的与图案兼容使用的电极结构(参见图34~图37)。
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用于操作面板的模子中,形成操作面板18以在其部分形成凸起形状,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152的三维十字的凸起形状、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来模制。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由五个键部件86a~86e构成的顶键152的输入装置180。此外,进行配置使得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n的内侧并位于接近顶键152的位置,并且可以呈现操作者的手指30a的触感。
图34示出了安装有静电传感器片的FPC板81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在输入装置180中,使用图34所示的挠性静电传感器片安装板(下文简称为FPC板81),其构成静电电容片构件的一个实例。FPC板81具有三个通孔88a~88c和五个传感器片81a~81e,其变成片成形检测电极的一个实例。静电电容片被用于传感器81a~81e中的每一个,并检测操作者手指30a等(参见图36)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
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片81a~81e的检测电极具有在一端包括半圆和在另一端包括半矩形的半圆和半矩形形状,其部分在该实施例中,其半圆成形区域以圆顶状突出。在FPC板81的前表面上通过配线图案#01(中心)引出传感器片81a。在FPC板81的前表面上通过配线图案#04(下)引出传感器片81b。通过通孔88a从FPC板81的后表面由配线图案#02(上)引出传感器片81c。在FPC板81的前表面上通过配线图案#05(左)引出传感器片81d。在FPC板81的前表面上通过配线图案#03(右)引出传感器片81e。
以圆顶状突出的上述传感器片81a的检测电极区构成圆顶开关85a的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下文称为金属圆顶部511)。此外,另一传感器片81b的区域类似地被作为构成圆顶开关85b的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传感器片81c的区域被作为构成圆顶开关85c的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传感器片81d的区域被作为构成圆顶开关85d的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传感器片81e的区域被作为构成圆顶开关85e的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
在该实施例中,在Y方向上检测轨迹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5等的算术计算系统通过检测经由配线图案#02、#01、#04传送的传感器片81b、81a、81c的输出电平执行重心计算。在X方向上检测轨迹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5等通过检测经由配线图案#05、#01、#03传送的传感器片81d、81a、81e的输出电平执行重心计算。
在该实施例中,在X-Y方向上检测轨迹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5等同时执行上述两种算术计算。此外,在旋转方向上检测轨迹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5等通过检测经由配线图案#02、#03、#04、#05传送的传感器片81b~81e的输出电平执行重心计算,此后将通过重心计算获得的值转换成相位。
在FPC板81的一个表面(前表面)上,设置包括以圆顶状突出的区域的片状成形传感器片81a~81e,同时,在传感器片81a中以圆顶状突出的区域内侧,设置构成圆顶开关85a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在FPC板的另一表面(后表面)上,设置经由通孔88c从圆顶开关85a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引出的配线图案#00(GND)。
类似地,在传感器片81b中以圆顶状突出的区域内侧,设置构成圆顶开关85b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将其连接至上述圆顶开关85a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并通过通孔88c连接至配线图案#00(GND)。在传感器片81c中以圆顶状突出的区域内侧,设置构成圆顶开关85c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将其连接至上述圆顶开关85a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并通过通孔88c连接至配线图案#00(GND)。
在传感器片81d中以圆顶状突出的区域内侧,设置构成圆顶开关85d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将其连接至上述圆顶开关85a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并通过通孔88c连接至配线图案#00(GND)。在传感器片81e中以圆顶状突出的区域内侧,设置构成圆顶开关85e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将其连接至上述圆顶开关85a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并通过通孔88c连接至配线图案#00(GND)。
在通过上/下、右/左、中心的五个圆顶开关85a~85e操作输入[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圆顶开关85a~85e中金属圆顶部511的变形,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2(上),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4(下),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5(左),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3(右)或者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1(中心)。配线图案#01~#05连接至控制单元15并将传感器片81a~81e各自的跟踪检测信号S01~S05输出至控制单元15。
在该实施例中,在FPC板81的前表面侧,配置五个LED装置87a~87e。在FPC板81的前表面侧,LED装置87a设置在圆顶开关85a的右侧。类似地,LED装置87b设置在圆顶开关85b的下侧。LED装置87c设置在圆顶开关85c的上侧,LED装置87d设置在圆顶开关85d的左侧。LED装置87e设置在圆顶开关85e的右侧。
在该实施例中,圆顶开关85a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与用于在FPC板81的前表面安装LED装置87a的负极侧电极连接。类似地,圆顶开关85b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与用于安装LED装置87b的负极侧电极连接。圆顶开关85c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与用于安装LED装置87c的负极侧电极连接。圆顶开关85d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与用于安装LED装置87d的负极侧电极连接。圆顶开关85e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与用于安装LED装置87e的负极侧电极连接。
LED装置87a、87c~87e的四个正极侧电极连接至配线图案#06(LED+)并在FPC板81的前表面上从其引出。LED装置87b的一个正极侧电极从FPC板81的后表面通过通孔88b连接至配线图案#06(LED+)。通过在配线图案#06和配线图案#00之间施加预定电压点亮LED装置87a、87c~87e。
根据这种电极结构,可以设置集成用于跟踪检测的传感器片81a~81e和圆顶开关85a~85e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的FPC板81。注意,对于输入装置180的检测灵敏度的实例,参照标题为“input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246071号。
图35示出了输入装置180的装配实例。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关注在用于实现跟踪功能的传感器片81a~81e中用于根据检测的电极图案和用于实现ON/OFF功能的圆顶开关85a等中的金属圆顶部511都可由金属形成的事实,采用圆顶开关85a等的金属圆顶部511兼用作用于跟踪检测的传感器片81a~81e的电极结构。
通过把这些情况作为制造和装配条件,首先,制备如图35所示的操作面板18。例如,通过将树脂密封在用于操作面板模塑的模子中形成操作面板18,以形成为凸起形状的部分顶键152,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152的三维十字的凸起形状、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来模制。
设计用于操作面板模塑的模子,使得顶键152包括五个键部件86a~86e。键部件86a具有圆柱形状,被配置在顶键152的中心部分,并被用作例如应用确定键。设计键部件86b~86e以具有预定的三维形状并以键部件86a为中心在XY方向上具有配置角90°。注意,也可以使用从开始通过相同的树脂原料等集成模制键部件86a和推动片82a的顶键152。对于其他键部件86b~86e也可以是这样。
如果可以制备这种操作面板18,则制备了橡胶片部82f。橡胶片部82f形成静电传感器片的电介质。硅橡胶被用于橡胶片部82f。在该实施例中,在橡胶片部82f上,顶键152的中心部,即,键部件86a以及环绕键部件86a的四个键部件86b~86e被配置为十字形状。橡胶片部82f在与键部件86a~86e相对应的非操作表面侧上分别具有凸起成形推动片82a~82e。
在该实施例中,与键部件86a相对应地安装推动片82a。类似地,与键部件86b相对应地安装推动片82b,与键部件86c相对应地安装推动片82c,与键部件86d相对应地安装推动片82d以及与键部件86e相对应地安装推动片82e。
当制备橡胶片部82f时,制备FPC板81。使用FPC板81,其中,使用用于按压操作的五个圆顶开关85a、85b、85c、85d、85e以及可兼用作传感器片81a~81e的跟踪检测的电极图案的这些传感器片81a~81e的金属圆顶部511。在FPC板81上,除传感器片81a~81e之外,还安装用于驱动器的IC装置45和图34所示五个LED装置87a、87b、87c、87d、87e。
当制备操作面板18、橡胶片部82f和FPC板81时,首先,在图33所示下机壳11n上安装FPC板81。对于下机壳11n,制备金属制成的机壳或树脂制成的机壳。此后,在FPC板81上执行橡胶片部82f和操作面板18的定位,并且顺序层压橡胶片部82f和操作面板18。
这时,在执行其定位之后,安装在橡胶片部82f上安装的五个推动片82a~82e、顶键152的五个键部件86a~86e以及五个圆顶开关85a~85e。例如,对橡胶片部82f的推动片82a和圆顶开关85a进行位置调整,对橡胶片部82f的推动片82b和圆顶开关85b进行位置调整,对橡胶片部82f的推动片82c和圆顶开关85c进行位置调整,对橡胶片部82f的推动片82d和圆顶开关85d进行位置调整以及对橡胶片部82f的推动片82e和圆顶开关85e进行位置调整。
通过这样做,可以以良好的再现性在设置有五个键部件86a~86e的操作面板18和设置有五个圆顶开关85a~85e的FPC板81之间夹置上述定位状态的橡胶片部82f。通过以这种状态在下机壳11n的框架体83上固定操作面板18,完成如图33所示的输入装置180。
图36示出了输入装置180的内部结构。图36所示的输入装置180包括FPC板81,且FPC板81包括用于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的片状成形传感器片81a~81e。在FPC板81上组合顶键152其中夹置橡胶片部82f。
顶键152具有五个键部件86a~86e,并且还形成具有预定高度和和宽度的三维十字的凸起形状。设置橡胶片部82f以覆盖传感器片81a~81e的整个表面。沿着三维十字的凸起形状滑动操作或/和按压操作顶键152。用于传感器片81a~81e的跟踪检测的电极图案是兼容包括圆顶开关85a~85e的金属圆顶部511的图案。
在该实施例中,在输入操作时操作键部件86a以按压圆顶开关85a为ON。类似地,操作键部件86b以按压圆顶开关85b为ON。操作键部件86c以按压圆顶开关85c为ON。操作图36中未示出的键部件86d以按压圆顶开关85d为ON。类似地,操作未示出的键部件86e以按压圆顶开关85e为ON。
在该实施例中,将用于通过传感器片81a~81e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检测区域设置得比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在顶键152中滑动操作的操作区域宽。通过这样做,对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可以在滑动操作区域内包括围绕凸起成形顶键152的操作面板18的右/左操作表面和上/下操作表面。对这种形状的顶键152,可以当检索各种信息时平稳地设置滚动键的检索间距,以及当在起动相机时调节光学透镜的变焦量时设置变焦调节间距。
因此,响应于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n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三维十字凸起形状的一个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沿着相同的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了从下机壳11n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其他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相同的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注意,在图中,术语“ta”表示组件之间的距离,其形成橡胶片部82f和传感器片81d等之间的距离,且“ta”约为0.27mm。通过采用这种电极结构,可以实现输入装置180的变薄制造。
下文将描述输入装置180中的圆顶开关85a等的操作实例。图37A和图37B示出了圆顶开关85a等的操作实例。图37A所示的圆顶开关85a处于OFF状态。该状态示出了在圆顶开关85a等中构成可移动侧上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与FPC板81上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分离并在两个接触点之间保持电绝缘状态的情况。
图37B所示的圆顶开关85a处于ON状态。基于按压和操作键部件86a以接通圆顶开关85a的操作结果而发生这种状态。根据这种ON状态,圆顶开关85a等的金属圆顶部511相对于FPC板81上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产生变形,在其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与固定侧上接触电极512接触,并在两个接触点之间保持导电状态。
类似地,操作键部件86b以按压圆顶开关85b为ON。操作键部件86c以下推圆顶开关85c为ON。操作键部件86d以下推圆顶开关85d为ON。操作键部件86e以下推圆顶开关85e为ON。当采用上述这种电极结构时,试图进行输入装置180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实现诸如移动电话的电子设备的成本降低和基于可以删除FPC板的弯曲处理等来简化制造处理。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十八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80,集成模制下机壳11n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三维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2。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180。此外,与分别装配具有三维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2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180的装配变得简单。此外,该结构与过去的十字键不同并且可以获得与十字键大致相似的操作感觉,可将具有三维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2应用为用于选择信息的信息选择键。
注意,对于第一实施例的顶键14的功能,可以利用顶键141~143和148~152,并且对于除圆顶开关功能之外的第一实施例的顶键14的功能,可以利用顶键144~147。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33所示在下机壳11n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152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n的后表面侧设置操作单元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下文将描述作为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180’。图38A和图38B示出了作为修改实例的FPC板801的前部和后部结构。在该修改实例中,FPC板81具有六个通孔88d~88i,并通过关注不同的电极图案可形成在FPC板81的前部和后部的事实,传感器片81a’~81e’配置在FPC板81的前表面上且圆顶开关85a~85e配置在其后表面上。然后,假设各个圆顶开关85a~85e的金属圆顶部511相对于操作表面以相反的方向安装的假设,来配置输入装置180’。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输入装置180’中,使用38A和图38B所示的挠性静电传感器片安装板(下文简称为FPC板801)。在图38A所示片状成形FPC板801的前表面侧上,配置用于跟踪检测的且传感器片81a’~81e’构成静电传感器片。设置在FPC板801前表面上的传感器片81a’~81e’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等相对于顶键152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参见图42)。
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片81a’~81e’的每个检测电极都具有所有边都相等的正方形形状。在该实施例中,检测电极没有如第十八实施例中所示突出。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上从配线图案#01(中心)引出传感器片81a’。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上从配线图案#04(下)引出传感器片81b’。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上从配线图案#02(上)引出传感器片81c’。
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上从配线图案#05(左)引出传感器片81d’。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上从配线图案#03(右)引出传感器片81e’。配线图案#01~#05连接至控制单元15并将传感器片81a’~81e’的各个跟踪检测信号S01~S05输出至控制单元15。例如,位置检测信号#S1为跟踪检测信号S01~S05的逻辑和输出值。
在该实施例中,当在Y方向上检测轨迹时,控制单元15等的算术计算系统通过检测经由配线图案#02、#01、#04传送的传感器片81b’、81a’、81c’的输出电平执行重心计算。当在X方向上检测轨迹时,控制单元15等通过检测经由配线图案#05、#01、#03传送的传感器片81d’、81a’、81e’的输出电平执行重心计算(参见图44)。
在该实施例中,当在X-Y方向上检测轨迹时,控制单元15等同时执行上述两个算术计算。此外,当在旋转方向上检测轨迹时,控制单元15等通过检测经由配线图案#02、#03、#04、#05传送的传感器片81b’~81e’的输出电平来执行重心计算,随后将通过重心计算所获得的值转换成相位。
在图38所示FPC板801的后表面上,配置五个圆顶开关85a~85e。每个圆顶开关85a~85e都包括具有直径dφ的金属圆顶部511,其中,例如dφ约为2.8mm。金属圆顶部511在圆顶开关85a~85e的各个可移动侧上构成接触电极且圆顶成形区的下表面形成C状。
在FPC板801的后表面上,在圆顶开关85a中,将构成圆顶开关85a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配置以圆顶状突出的金属圆顶部511中。此外,在其他圆顶开关85b~85e中,类似地配置固定侧接触电极512。通过穿过金属圆顶部511的下部C形区的开口端之间的空间在FPC板801的后表面上对每个圆顶开关85b~85e的固定侧接触电极512进行配线。其固定侧的各个接触电极512彼此连接并连接至经由通孔88g引出至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6(LED+)。
圆顶开关85a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e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1(中心)。圆顶开关85b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h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4(下)。圆顶开关85c中构成可移动侧的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d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2(上)。
圆顶开关85d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i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5(左)。圆顶开关85e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f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3(右)。
在通过上/下、右/左、中心的五个圆顶开关85a~85e输入[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圆顶开关85a~85e中金属圆顶部511的变形,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2(上),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4(下),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5(左),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3(右)或者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1(中心)。
在该实施例中,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侧上,配置两个LED装置87a、87b。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侧上,将LED装置87a、87b设置在圆顶开关85a的上部侧。LED装置87a、87b的负极侧电极连接至配线图案#00(GND),并且其正极侧电极连接至配线图案#06(LED+)。通过在配线图案#06和配线图案#00之间施加预定电压来点亮LED装置87a、87b。
根据这种电极结构,可以提供FPC板801,其中,对于前表面侧和后表面侧,分离用于跟踪检测的传感器片81a’~81e’和圆顶开关85a~85e的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注意,输入装置180’的检测灵敏度的实例参照标题为“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246071号。注意,传感器片81a’~81e’的轨迹检测的图案可以是图39A~图39E中的任意一个。
图39A~图39E示出了可应用于输入装置180、180’等的用于跟踪检测的其他图案的结构。通过每个都具有正方形的四个传感器片构成图39A所示用于跟踪检测的图案SP1。在顶键152下方一个接一个地将四个传感器片配置在第一至第四象限中。
通过每个都具有正方形的九个传感器片构成图39B所示用于跟踪检测的图案SP2。在顶键152的下方以矩阵形式并且以平行十字配置九个传感器片。通过每个都具有扇形形状的八个传感器片构成图39C所示用于跟踪检测的图案SP3。在顶键152的下方以圆形状配置八个传感器片。
通过每个都具有矩形形状的八个传感器片且具有圆形状的一个传感器构成图39D所示用于跟踪检测的图案SP4。在顶键152的下方以圆形状且在具有圆形形状的传感器片的圆周沿径向配置八个传感器片。
通过每个都具有梳子形状的六个传感器片构成图39E所示用于跟踪检测的图案SP5。啮合两个传感器片的梳子成形区域以形成三对梳子图案,并构成为邻近地配置三对啮合图案。此外,根据这些结构,可以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不用说,用于根据检测的这些图案SP1~SP5可应用于圆顶开关85接触电极的图案。
图40示出了作为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180’的装配实例。在该修改实例中,通过关注不同的电极图案可形成在FPC板801的前部和后部的事实,传感器片81a’~81e’配置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侧且圆顶开关85a~85e配置其后表面侧。然后,假设各个圆顶开关85a~85e的金属圆顶部511相对于操作表面以相反的方向安装的假设,来配置输入装置180’。
通过把这些情况作为制造和装配条件,首先,制备如图40所示的操作面板18。对于操作面板18,通过包括顶键152在第十八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说明,从而将省略其说明。
当制备操作面板18时,制备橡胶片部82f’。橡胶片部82f’形成静电传感器片的电介质。硅橡胶被用于橡胶片部82f’。在该实施例中,圆顶开关85a等向下来设置推动片,从而省略了与键部件86a等相对应的推动片82a等的附接处理和整体形成处理。
当制备橡胶片部82f’时,制备FPC板81。在该实施例中,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侧上,配置形成用于跟踪检测的电极图案的传感器片81a’~81e’的五个位置。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侧上,除传感器片81a’~81e’之外,还安装有用于驱动器的IC装置45和图38A所示的LED装置87a’、87b’。
在FPC板801的后表面侧上,形成构成固定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和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并配置圆顶开关85a~85e。各个圆顶开关85a~85e朝下来设置与推动片相对应的突出部。例如,圆顶开关85a的金属圆顶部511朝下形成突出部82a’,圆顶开关85b的金属圆顶部511朝下形成突出部82b’,圆顶开关85c的金属圆顶部511朝下形成突出部82c’,圆顶开关85d的金属圆顶部511朝下形成突出部82d’,圆顶开关85e的金属圆顶部511朝下形成突出部82e’。
当制备操作面板18、橡胶片部82f’和FPC板801时,首先,在图33所示下机壳11n上安装FPC板801。对于下机壳11n,制备金属制成的机壳或树脂制成的机壳。在该实施例中,下机壳11n附接有突出部82a’~82e’,此外还设置确认圆顶开关85a~85e的各个金属圆顶部511变形程度的平面部89。然后,在FPC板801上执行橡胶片部82f’和操作面板18的定位,并且顺序层压橡胶片部82f’和操作面板18。
通过这样做,可以以良好的再现性在设置有五个键部件86a~86e的操作面板18和设置有五个圆顶开关85a~85e的FPC板801之间夹置上述定位状态的橡胶片部82f’。通过以这种状态在下机壳11n的框架体83上固定操作面板18,完成输入装置180’(参见图33)。
图41示出了顶键152的各个键部件86a~86e的宽度和圆顶开关85a~85e的每一个的宽度之间的关系实例。图41所示的输入装置180’包括FPC板801,并在其前表面侧上,配置如图40所示的传感器片81a’~81e’,以及在其后表面侧上,配置圆顶开关85a~85e。在FPC板801上组合顶键152其中夹置橡胶片部82f’。
顶键152具有五个键部件86a~86e,并且还形成具有预定高度和和宽度的三维十字的凸起形状。设置橡胶片部82f’以覆盖未示出的传感器片81a’~81e’的整个表面。沿着三维十字的凸起形状滑动操作或/和按压操作顶键152。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将用于通过传感器片81a’~81e’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检测区域设置得比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在顶键152中滑动操作的操作区宽。通过这样做,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可以在滑动操作区域内包括围绕凸起成形顶键152的操作面板18的右/左操作表面和上/下操作表面。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当假设图41所示顶键152的键部件86a的宽度为α1并且假设圆顶开关85a的宽度为β1时,在键部件86a的宽度α1和圆顶开关85a的宽度β1之间设置α1>β1的这种关系。类似地,当假设键部件86b的宽度为α2并且假设圆顶开关85b的宽度为β2时,在键部件86b的宽度α2和圆顶开关85b的宽度β2之间设置α2>β2的这种关系。当假设键部件86c的宽度为α3并且假设圆顶开关85c的宽度为β3时,在键部件86c的宽度α3和圆顶开关85c的宽度β3之间设置α3>β3的这种关系。
以这种方式,当在键部件86a的宽度α1和圆顶开关85a的宽度β1之间设置α1>β1的这种关系时,以良好的再现性从键部件86a通过橡胶片部82f’向圆顶开关85a传送推压力,并且可以使其金属圆顶部511产生变形,以及可以以良好的精度执行ON和OFF操作。关于其他键部件86b~86e和圆顶开关85b~85e进行类似地设置,使得还可以在圆顶开关85a~85e中分别使其金属圆顶部511产生变形,以及可以以良好的精度执行ON和OFF操作。
图42示出了输入装置180’的内部结构。图42所示输入装置180’包括具有用于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的片状传感器片81a’~81e’的FPC板801。
在该实施例中,在输入操作时操作键部件86a以按压圆顶开关85a为ON(参见图43)。类似地,操作键部件86b以按压圆顶开关85b为ON。操作键部件86c以按压圆顶开关85c为ON。操作图42未示出的键部件86d以按压圆顶开关85d为ON。类似地,操作未示出的键部件86e以按压圆顶开关85e为ON。
因此,响应于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n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三维十字凸起形状的一个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的沿着相同的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了从下机壳11n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其他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呈现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相同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注意,在图中,术语“ta’”表示组件之间的距离,其形成橡胶片部82f’和传感器片81d’等之间的距离,且“ta’”约为0.27mm。通过采用这种电极结构,可以实现输入装置180’的变薄制造。
下文将描述在输入装置180’的圆顶开关85a等的操作实例。图43A和图43B示出了圆顶开关85a等的操作实例。图43A所示的圆顶开关85a处于OFF状态。该状态示出了在圆顶开关85a等中构成可移动侧上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与FPC板801上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分离并在两个接触点之间保持电绝缘状态的情况。
图43B所示的圆顶开关85a处于ON状态。基于下推和操作键部件86a以接通圆顶开关85a的操作结果而发生这种状态。根据这种ON状态,在圆顶开关85a等中,金属圆顶部511的突出部分82’相对于FPC板801上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附接至在机壳11n中的确认平面部89并且金属圆顶部511产生变形,其可移动侧上的接触电极与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接触,并在两个接触点之间保持导电状态。
类似地,操作键部件86b以下推圆顶开关85b为ON。操作键部件86c以下推圆顶开关85c为ON。操作键部件86d以下推圆顶开关85d为ON。操作键部件86e以下推圆顶开关85e为ON。当采用上述这种电极结构时,试图进行输入装置180’的小型化,并且可以实现诸如移动电话的电子设备的成本降低和基于可以删除FPC板的弯曲处理等来简化制造处理。
下文,将参照附图44A~图44C描述形成顶圆开关85a等的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和其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的电极/配线交叉结构的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对金属圆顶部511和横穿金属圆顶部511’的配线图案进行配线,以穿过在非按压操作的情况下基本不与金属圆顶部511、金属圆顶部511’等接触的位置。图44A示出了应用于图41所示FPC板801的金属圆顶部511的形状实例。图44A所示的金属圆顶部511具有半球形状。
如图34所示,当存在于FPC板81前表面侧的金属圆顶部511以及其内部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从FPC板81的后表面侧引出时,不用担心配线图案的线破损问题。然而,如图38B所示,当在FPC板801的后表面侧的相同平面内共同存在形成圆顶开关85a等的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和其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时,担心在输入操作的情况下,通过向下方向的顶键152等的推力所引起的会对配线图案施加剪应力。
然后,在该实施例中,为了采用电极/配线交叉结构,进行配置使得切断半球形状的金属圆顶部511的两侧端部。图44B示出了金属圆顶部511的切割实例。根据图44B所示金属圆顶部511的切割实例,通过将切断表面Ca、Cb作为基准切断包括圆顶状突出区的圆顶开关85a等的可移动接触电极的两侧端部。
图44C示出了侧切割型的金属圆顶部511’的形状实例。根据图44C所示侧切割型的金属圆顶部511’的形状实例,形成其移动侧上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形成圆顶成形区的两侧端部被切断的切割形状。
具有两个侧端部被切断的这种切割形状的侧切型金属圆顶部511’安装在FPC板801的后表面侧。这时,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配置在金属圆顶部511’的按压投影区中,并执行电力配线,使得从接触电极512延伸的配线图案配置在侧切型金属圆顶部511’的一个侧端部,并且还配置在除其按压投影区之外的区域中。
当采用这种电极/配线交叉结构时,金属圆顶部511’可以避免在输入操作的情况下对配线图案存在剪应力。其结果是,可以防止从FPC板801固定侧上的接触电极512延伸的配线图案的线破损。不用说,用于防止配线图案的线破损的方法不仅限于此;还可以加宽横跨金属圆顶部511’的按压投影区的配线图案的宽度以与其他配线区相比局部变厚。通过这样做,对金属圆顶部511’的按压投影区中加宽的配线图案施加推力,但是与没有加宽配线图案相比,可以改善图案剪应力。
此外,对于横跨金属圆顶部511’等的配线图案,还允许沿着虚构的圆形状在FPC板801上配置配线图案,其中,该虚构的圆形状以配线图案与虚构的圆形类似限定(或者与其不垂直)的方式连接圆形形状的金属圆顶部511’的C型开口部。通过这样做,在金属圆顶部511’的按压投影区中将推力施加给沿着虚构圆形状配置的配线图案,但是与以直线形状从接触电极512延伸的配线图案相比,金属圆顶部511’的边缘区域和配线图案的倾斜交叉区之间的接触部变成长,使得可以改善图案剪应力。
图45示出了输入装置180’中的圆顶开关85a’~85e’的配置实例。根据图45所示的输入装置180’,为了防止图案配线破损,在FPC板801中采用环绕对地(GND)端的配线图案#00进行配线以避开金属圆顶部511’的接地区的电极/配线交叉结构。
在图45所示FPC板801的后表面上,配置五个圆顶开关85a’~85e’。包括被侧切的金属圆顶部511’。金属圆顶部511’是在圆顶开关85a等中示出的具有直径dφ约为dφ=2.8mm的金属圆顶部511的两侧端部都切割的金属圆顶部(参见图44C)。这是因为防止了由剪应力所引起的配线图案#00的断开。金属圆顶部511’在圆顶开关85a’~85e’的各个可移动侧上构成接触电极,并且圆顶成形区的下表面形成C形。
在FPC板801的后表面上,构成圆顶开关85a’的固定侧的接触电极512设置在以圆顶开关85a’的圆顶形状突出的金属圆顶部511’中。此外,在其他圆顶开关85b’~85e’中,类似地设置固定侧接触电极512。通过穿过每个金属圆顶部511’的下表面中C形区的开口端部之间的空间,在FPC板801的后表面上对各个圆顶开关85a’~85e’的固定侧接触电极512进行配线。其各个固定侧接触电极512彼此连接并连接至经由通孔88g引出至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6(LED+)。
圆顶开关85a’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e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1(中心)。圆顶开关85b’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h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4(下)。圆顶开关85c’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d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2(上)。
圆顶开关85d’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i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5(左)。圆顶开关85e’中构成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金属圆顶部511’连接至从FPC板801的后表面侧通过通孔88f引出至其前表面侧的配线图案#03(右)。
在通过上/下、右/左、中心的五个圆顶开关85a’~85e’输入[确定]的情况下,通过圆顶开关85a’~85e’中金属圆顶部511’的变形,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2(上),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4(下),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5(左),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3(右),或者连接配线图案#00(GND)和配线图案#01(中心)(参见图38A)。
以这种方式,根据FPC板801’,包括上述电极/配线交叉结构,使得可以减轻由金属圆顶部511’的按压操作加载到FPC板801的配线图案#00上的剪应力。
图46示出了输入装置180’的跟踪检测的情况下的操作实例。图46所示的配线图案#01~#05连接至控制单元15,并且传感器81a’~81e’的各个跟踪检测信号S01~S05输出至控制单元15。在图中,白色外围型箭头表示图40所示顶键152的跟踪检测。在该修改实例中,设置有垂直跟踪模式、水平跟踪模式和圆盘跟踪模式。
图46所示垂直方向上的白色外围箭头Ia表示垂直跟踪模式时的滑动操作方向并对应于其跟踪检测范围。这里,当假设传感器片81a’的跟踪检测区域为[5],传感器片81b’的跟踪检测区域为[3],传感器片81c’的跟踪检测区域为[1],传感器片81d’的跟踪检测区域为[4],传感器片81e’的跟踪检测区域为[2],并设置垂直跟踪模式时,控制单元15以[1→5→3]的顺序或以与其相反的顺序[3→5→1]计算各个相邻电极图案之间的检测灵敏度的重心。
例如,传感器片81c’通过配线图案#02将跟踪检测信号S02输出至控制单元15。传感器片81a’通过配线图案#01将跟踪检测信号S01输出至控制单元15。传感器片81b’通过配线图案#04将跟踪检测信号S04输出至控制单元15。控制单元15计算电极图案之间的检测灵敏度,并基于来自传感器片81c’的跟踪检测信号S02、来自传感器片81a’的跟踪检测信号S01和来自传感器片81b’的跟踪检测信号S04执行重心的计算。这能够在垂直跟踪模式时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位置或者手指30a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
图46所示水平方向上的白色外围箭头Ib表示水平跟踪模式时的滑动操作方向并对应于其跟踪检测范围。当设置这种水平跟踪模式时,控制单元15以[4→5→2]的顺序或以与其相反的顺序[2→5→4]计算各个相邻电极图案之间的检测灵敏度的重心。
例如,传感器片81d’通过配线图案#05将跟踪检测信号S05输出至控制单元15。传感器片81a’通过配线图案#01将跟踪检测信号S01输出至控制单元15。传感器片81e’通过配线图案#03将跟踪检测信号S03输出至控制单元15。控制单元15计算电极图案之间的检测灵敏度,并基于来自传感器片81d’的跟踪检测信号S05、来自传感器片81a’的跟踪检测信号S01和来自传感器片81e’的跟踪检测信号S03执行重心的计算。因此,在水平跟踪模式时,可以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位置或者手指30a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下文中,将以十字形在顶键152上执行跟踪的上述垂直跟踪模式和水平跟踪模式统称为十字推动模式。
此外,图46所示圆环方向的白色外围箭头Ic表示在圆盘跟踪模式时的滑动操作方向并对应于其跟踪检测范围。当设置圆盘跟踪模式时,控制单元15计算以[1→2→3→4→5]的顺序或者以与其相反的顺序[5→4→3→2→1]计算各个相邻电极图案之间的检测灵敏度的中心。
例如,传感器片81c’通过配线图案#02将跟踪检测信号S02输出至控制单元15。传感器片81e’通过配线图案#03将跟踪检测信号S03输出至控制单元15。传感器片81b’通过配线图案#04将跟踪检测信号S04输出至控制单元15。传感器片81d’通过配线图案#05将跟踪检测信号S05输出至控制单元15。
控制单元15计算电极图案之间的检测灵敏度,并基于来自传感器片81c’的跟踪检测信号S02、来自传感器片81e’的跟踪检测信号S03、来自传感器片81b’的跟踪检测信号S04、来自传感器片81d’的跟踪检测信号S05的执行重心计算。在执行跟踪以在顶键152上旋转360°的这种圆盘跟踪模式时,可以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位置或者手指30a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下文中,将上述圆盘跟踪模式称为圆盘推动模式。
图47A~图47C示出了移动电话104的结构和其操作屏幕的显示实例。图47A所示移动电话104构成电子设备的一个实例并由折叠机构的上机壳11x和下机壳11y构成。上机壳11x设置有显示单元29,其上显示用于设置各种模式的TOP屏幕等的输入操作图像。
如图38所示输入装置180’安装在下机壳11y上,并且通过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来输入信息。下机壳11y设置有具有操作表面的操作面板18。操作面板18设置有被配置为覆盖图40所示感器片81a’~81e’的每一个的整个表面的顶键152,并沿着下机壳11y的操作表面滑动操作顶键152。顶键152具有从下机壳11n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凸起形状。
输入装置180’包括如图40所示的FPC板801,并在其上安装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和跟踪检测信号S01~S05的传感器片81a’~81e’。FPC板801包括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对顶键152的按压操作而接通或/和断开的圆顶开关85a~85e(参见图41)。
下文将描述输入装置180’和应用的相关实例。根据图47A所示的移动电话104,如白色外围箭头所示,以360°跟踪操作或/和操作面板18上的十字形进行跟踪操作。使用移动电话104以响应于用户的偏好从TOP屏幕中选择任意一种操作模式。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执行如下设置操作将跟踪模式固定为十字推动模式或圆盘推动模式。用户可以通过由用户自己确定的跟踪模式来操作各种应用。
图47B示出了显示单元29中的TOP屏幕的显示实例。在图47B所示的显示单元29上,显示TOP屏幕名称的字符图像[TOP]并同时显示与[1:我的菜单、2:我的媒体、3:邮件、4:相机、5:WEB、6:GPS、7:设定]相关的字符图标图像。在该实施例中,当选择[7:设定]时,转换字符颜色等。在显示屏幕的下方显示[TOP]、[结束]等的字符图标。
图48A~图48D示出了显示单元29中的模式设定实例。图48A示出了显示单元29中的设定屏幕的显示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在图47B所示的显示单元29中选择了[7:设定],使得将显示转换为图48A所示的[设定]屏幕。在该[设定]屏幕上,显示与[1:声音设定、2:警告设定、3:导航键设定、4:相机设定、5:GPS设定]有关的字符图标图像。在显示屏幕的下方显示[TOP]、[结束]等字符图标图像。
图48B示出了显示单元29中的导航键设定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在图48A所示的显示单元29中选择[3:导航键设定],使得将显示转换为图48B所示的导航键设定屏幕。在导航键设定屏幕上,显示与[十字推动模式、圆盘推动模式、无滑动功能]有关的字符图标图像。
图48C示出了导航键设定屏幕中的十字推动模式的设定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当在图48B中选择[十字推动模式]时,反向显示[十字推动模式]的字符颜色。这时,图48C所示导航键设定屏幕中的显示转换为[设置为十字推动模式]的字符图像。在该字符图像的下方显示[通过上/下、或左/右滑动执行项目选择]的字符图像。注意,在显示屏幕的下方显示[TOP]、[结束]等字符图标。
图48D示出了显示单元29中导航键设定时的最终显示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当选择图48C所示的[结束]的字符图标图像时,显示转换为图48D所示的导航键设定屏幕,并且同时对应的设定屏幕中的[十字推动模式]的字符颜色返回到原始显示颜色。因此,完成十字推动模式的设定。注意,当改变模式设定时,选择显示屏幕下方的[TOP]、[结束]等的字符图标图像。
图49A~图49B示出了十字推动模式下的输入操作实例。图49A示出了十字推动模式的应用结构。十字推动模式的应用由与在垂直方向上滚动的多个输入操作图像有关的信息以及与在水平方向上滚动的多个输入操作图像有关的信息构成。
在图68所示存储器单元35等的存储空间中扩展如图49A所示与五个输入操作相关的信息Q11~Q15和与三个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16~Q18,并且这些输入操作图像沿垂直方向滚动或者沿水平方向滚动。在十字推动模式中,操作滚动以使与垂直方向的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11~Q15的输出和与水平方向的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16~Q18的输出相交。在图中,由粗线环绕的与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13是与通过用顶键152等的圆顶开关85b等的按压操作确定输入操作所选择的图像相关的信息。这里,基于与所选图像相关的信息Q13执行应用。
图49B示出了用于十字推动模式的UI设计屏幕的显示实例。根据十字推动模式的UI(用户界面)设计屏幕的显示实例,在如图49A所示的存储器单元35中读出与垂直方向的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11~Q15和与水平方向的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16~Q18等,并基于这些信息Q11~Q18在显示单元29的相同屏幕上显示沿垂直方向滚动的多个图标图像和沿水平方向滚动的多个图标图像。
进行滚动操作以使垂直方向的多个图标图像和水平方向的多个图标图像相交。在图中,由粗线环绕的图标图像是通过用顶键152等的圆顶开关85b等的按压操作确定输入操作所选择的图标图像。这里,基于与所选图标图像相关的信息执行应用。
根据上述实例,是通过每个应用或者目前选择的UI设计屏幕自动改变跟踪模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不单独确定跟踪模式,对应于跟踪模式将要操作的UI设计屏幕的状态来自动设置,使得可以直观地执行滚动操作。
根据这种跟踪模式自动设置功能,在十字推动模式中设置陀螺传感器等,并且检测改变移动电话104等的电子设备的操作方法。当响应于其检测信息转换应用屏幕时,自然地,检测模式也执行从垂直跟踪模式到水平跟踪模式的转换或者从水平跟踪模式到垂直跟踪模式的转换等,相应地改善了输入的可操作性。
图50A和图50B示出了圆盘推动模式下的输入操作实例。图50A示出了圆盘推动模式的应用结构。圆盘推动模式的应用由与沿圆环方向滚动的多个输入操作图像有关的信息构成。
在图68所示存储器单元35等的存储空间中扩展如图50A所示与九个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21~Q29,并且这些输入操作图像沿着所画圆的方向滚动。在圆盘推动模式中,例如,顺时针或逆时针输出与沿着圆环方向滚动的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21~Q29,可以进行滚动操作。在图中,由粗线环绕的与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是与通过用顶键152等的圆顶开关85b等的按压操作确定输入操作所选择的图像相关的信息。这里,基于与所选图像相关的信息执行应用。
图50B示出了用于圆盘推动模式的UI设计屏幕的显示实例。根据圆盘推动模式的UI设计屏幕的显示实例,如图50A所示,从存储器单元35中读出与画出圆环的方向的输入操作图像相关的信息Q21~Q29,并基于这些信息Q21~Q29在显示单元29的相同屏幕上显示沿圆环方向滚动的多个图标图像。图50B所示术语“Id”是例如显示应用的主题等的区域。
在圆盘推动模式中,例如,顺时针或逆时针显示沿圆环方向滚动的多个图标图像,并可以进行滚动操作。在图中,由粗线环绕的图标图像是通过用顶键152等的圆顶开关85b等的按压操作确定输入操作所选择的图标图像。这里,基于与所选图标图像相关的信息执行应用。
图51示出了输入装置180’中跟踪模式自动设置实例。在该实施例中,在用于预先显示十字推动模式应用的图像信息中描述用于模式判断的识别信息,类似地,在用于显示十字推动模式的UI设计图像的图像信息中描述识别信息。
此外,类似地,在用于显示圆盘推动模式应用的图像信息中描述识别信息,类似地,在用于显示圆盘推动模式的UI设计图像的图像信息中描述识别信息。将上述控制单元15提取识别信息并基于识别信息自动设置跟踪模式的情况作为实例。当基于应用或UI设计图像的输入操作终止时,将结束信息从输入装置180’输出至控制单元15。
将这些作为条件,在图51所示流程图的步骤ST31中,控制单元15等待示出滑动功能开启或停止的信息输入(检测)(下文称作ON信息或OFF信息)。通过控制单元15在图48B所示的导航键设定屏幕上设置滑动功能的ON信息。当输入滑动功能的ON信息时,操作转至ST32。当没有输入滑动功能的ON信息时,等待处理直到检测到滑动功能的ON信息。
在步骤ST32中,控制单元15判断对应于应用或UI设计屏幕的跟踪模式。关于此时的判断基准,检测在用于显示每个应用或预先选择UI设计屏幕的图像信息中描述的识别信息,并对与识别信息相对应的跟踪模式进行解码(检测)。例如,控制单元15将控制分为对应于在用于显示预先应用的图像信息中描述的识别信息或者用于预先显示UI设计屏幕的图像信息中描述的识别信息等被解码的结果示出十字推动模式的情况。此外,还将控制分为对应于在用于显示预先应用的图像信息中描述的识别信息或者用于显示UI设计图像的图像信息中描述的识别信息等示出圆盘推动模式的情况。
如果判断有关应用的识别信息或有关UI设计图像的识别信息等示出[十字推动模式],则操作移至步骤ST33,其中控制单元15基于十字推动模式的应用或UI设计图像执行输入操作。
此后,操作移至步骤ST34,其中控制单元15基于应用或UI设计图像判断输入操作的终止。此时,如果基于应用或UI设计图像终止输入操作,则滑动功能的OFF信息等的结束信息从用户操作的输入装置180’输出至控制单元15。如果没有检测到结束信息,则操作返回至步骤ST33,其中控制单元15基于十字推动模式的应用或UI设计图像继续上述输入操作。如果检测到结束信息,则使滑动功能OFF并且OFF信息输出至控制单元15,从而操作返回至步骤ST31,其中控制单元15等待滑动功能的ON信息的输入(检测)。
在上述步骤ST32中,如果判断出有关应用的识别信息或者有关UI设计图像的识别信息等示出[圆盘推动模式],则操作移至步骤ST35,其中控制单元15基于圆盘推动模式的应用或UI设计图像执行输入操作。此后,操作移至步骤ST36,其中控制单元15基于应用或UI设计图像判断输入操作的终止。
这时,如果基于应用或UI设计图像终止输入操作,则滑动功能的OFF信息等的结束信息从用户操作的输入装置180’输出至控制单元15。如果没有检测到结束信息,则操作返回至步骤ST35,其中控制单元15基于圆盘推动模式的应用或UI设计图像继续上述输入操作。如果检测到结束信息,则使滑动功能OFF并且OFF信息输出至控制单元15,从而操作返回至步骤ST31,其中控制单元15等待滑动功能的ON信息的输入(检测)。
以这种方式,根据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180’,可以自动设置十字推动模式和圆盘推动模式中的任意一种。通过自动设置十字推动模式或圆盘推动模式,可以基于应用或UI设计图像执行输入操作。
[实施例19]
图52A示出了作为第十九实施例的输入装置190的外观实例,图52B示出了其内部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九实施例中说明的凸起形状的顶键144,集成模制下机壳11o和具有反向圆弧凹进形状的顶键244。将省略圆顶开关25和推动片19。当将圆顶开关25应用于输入装置190时,足以代替静电电容片构件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于传感器13。
图52A所示的输入装置190包括具有顶键(在后表面上具有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o。根据下机壳11o,关于顶键244的操作表面,其后表面具有如图52B所示的凸起形状。
在该实施例中,顶键244的反向圆弧凹进形状形成具有预定深度和开口宽度的底部反向圆弧。例如,顶键244具有从下机壳11o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为了获得这种形状,可以通过将树脂密封到用成为顶键244的反向圆弧凸起形状模制的模子中,可将下机壳11o形成为具有凹进形状的部分。顶键244形成在覆盖传感器13的整个表面的区域中。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13设置在顶键244的凹进部分的内侧并进行操作以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静电电容片构件被用于传感器13并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除静电电容片构件之外,压力检测片构件也被用于传感器13并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压力以输出压力检测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顶键244由与下机壳11o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当“A”表示构成顶键244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且“B”表示构成下机壳11o的材料的表面的粗糙度时,在表面粗糙度“A”和表面粗糙度“B”之间设置A<B的这种关系。这样构成时,与下机壳11o操作表面的滑动操作相比,可以平滑地执行从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部分的滑动操作,并且可以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容易地选择信息。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244的输入装置190。
沿着下机壳11o的操作表面滑动操作并且还沿着其底面圆弧凸起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44。通过这样做,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o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以圆弧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圆弧成形滑动操作感觉。因此,可以提供具有第一输入装置10的非旋转侧推工具等的反向结构的非旋转侧推工具等。当检索各种信息时,这种形状的顶键244可用作滚动键,以及当调节音量时可用作音量键等的信息选择键等。
此外,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o的内侧并接近顶键244的位置,在输入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振动体生成关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振动,从而能够向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
图53A~53C示出了输入装置190的操作实例。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将通过传感器13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检测区域(3)设置得比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滑动操作的顶键244中的凹进部区域(2)’宽。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左手操作输入装置190,并使用具有从下机壳11o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的顶键244。静电电容片构件被用于传感器13,并将通过传感器13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检测区域被设置得宽于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由顶键244滑动操作的操作区域的情况作为实例。
在图53A中,首先,操作者将其左手拇指压在输入装置190的操作区域(1)的上部。接下来,从下机壳11o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滑动操作者的手指30a。这时,在下机壳11o中,操作者的手指30a在传感器13中的检测区域(3)上滑动。
当操作者的手指30a继续在顶键244露出部分的凹进部区域(2)’上滑动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30a从上起始部“X’”挖下并到达图53B所示顶键244的孔底部区域。此外,当继续凹进区域(2)’的滑动操作时,操作者的手指30a朝着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并到达图53C所示顶键244的下结束部“Y’”。
在该实施例中,在执行从图53A至图53C的滑动操作的同时,传感器13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以将位置检测信号#S1输出至控制单元15。因此,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11b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o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以圆弧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外,还可以存在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圆弧成形滑动操作感觉。此外,可以提供与过去的旋转侧推工具不同的结构的非旋转侧推工具等,并通过其获得在侧推工具中不存在的独特操作感觉。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与第十九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90,代替在第九实施例中说明的后表面平面形状的顶键144,集成模制下机壳11o和具有反向圆弧凹进形状的顶键244。
因此,与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移动电话等中的输入装置190的装配变得简单。此外,将传感器13的检测区域(3)设置得比顶键244中的凹进部区域(2)’宽,使得可以在滑动操作区域中包括相对于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操作夹置凹进形状的顶键244的下机壳11o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和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因此,可以提供包括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190的移动电话等。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已经描述了如图52所示在下机壳11o的右侧设置顶键244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o的左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0]
图54A和图54B示出了作为第二十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00的外观实例。
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十九实施例中说明的反向圆弧凹进形状的顶键244,集成模制下机壳11p和具有反向梯形凹进形状的顶键245。将省略圆顶开关25和推动片19。当将圆顶开关25应用于输入装置200时,足以代替静电电容片构件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于传感器13。
图54A所示的输入装置200包括具有顶键的下机壳11p,顶键具有反向梯形凹进形状且具有其后表面上的凸起形状。根据下机壳11p,顶键245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53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反向梯形凹进形状并且其后表面具有图54B所示的凸起形状。例如,通过将树脂注入用于通过成为顶键245的内侧反向梯形形状模制的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具有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p。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顶键245的凹进部内侧设置传感器13。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245。沿着从下机壳11p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来滑动顶键245。此外,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p的内侧并接近顶键245的位置,并对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注意,对于输入装置200的操作实例参照图53。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00,代替在第十九实施例中说明的圆弧凸起形状的顶键244,集成模制下机壳11p和具有反向梯形凹进形状的顶键245。
因此,与如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200的装配变得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00。注意,通过取消圆顶开关25,可以取消顶键245的上起始部“X’”附近和下结束部“Y’”附近的波纹管形状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54所示在下机壳11p的右侧设置顶键245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p的左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1]
图55A和图55B示出了作为第二十一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10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二十实施例中说明的反向梯形形状的顶键245,集成模制下机壳11q和具有长凹进形状的顶键246。将省略圆顶开关25和推动片19。当将圆顶开关25应用于输入装置210时,足以代替静电电容片构件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于传感器13。
图55A所示的输入装置210包括具有顶键的下机壳11q,顶键具有长凹进形状且具有其后表面上的凸起形状。根据下机壳11q,顶键246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54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长形凹进形状并且其后表面具有图55B所示的凸起形状。例如,通过将树脂注入用于通过成为顶键246的长凹进形状模制的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具有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q。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顶键246的凹进部内侧设置传感器13。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246。通过左手操作输入装置210,并沿着从下机壳11q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46。此外,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q的内侧并接近顶键246的位置,并且可以对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注意,对于输入装置210的操作实例参照图53。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一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10,代替在第二十实施例中说明的反向梯形形状的顶键245,集成模制下机壳11q和具有长凹进形状的顶键246。
因此,与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210的装配变得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1。注意,通过取消圆顶开关25,可以取消顶键246的上起始部“X’”附近和下结束部“Y’”附近的波纹管形状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已经描述了如图55所示在下机壳11q的右侧设置顶键246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q的左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2]
图56A和图56B示出了作为第二十二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20的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二十一实施例中说明的长凹进形状的顶键2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r和具有反向半圆柱形状的顶键247。将省略圆顶开关25和推动片19。当通过顶键247应用按压功能时,足以代替静电电容片构件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于传感器13。
图56A所示的输入装置220包括具有顶键的下机壳11r,顶键具有反向半圆柱形状且具有其后表面上的凸起形状。根据下机壳11r,顶键247的操作表面具有与图3~图55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反向半圆柱形状。在该实施例中,当“w”表示顶键247宽度,“h”表示下机壳11r的高度时,形成w=h的这种关系。顶键247的后表面具有图56B所示的凸起形状。例如,通过将树脂注入用于通过成为顶键247(具有宽度“w”)的半圆柱圆顶形状模制的下机壳的模子中,形成具有凹进形状的高度“h”的下机壳11r。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顶键247的凹进部内侧设置传感器13。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247。沿着从下机壳11r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47。此外,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r的内侧并邻近顶键247的位置,并对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注意,对于输入装置220的操作实例参照图53。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二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20,代替在第二十一实施例中说明的长凹进形状的顶键2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r和具有反向半圆柱形状的顶键247。
因此,与在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说明的将顶键14、141等嵌入下机壳11b的开口部11c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220的装配变得简单。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20。注意,通过取消圆顶开关25,可以取消顶键246的上起始部“X’”附近和下结束部“Y’”附近的波纹管形状处理。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56所示在下机壳11r的右侧设置顶键247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r的左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3]
图57示出了作为第二十三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3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用于包括各种形状的机壳侧表面配置的顶键14、141~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s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的顶键248。
图57所示的输入装置23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s。下机壳11s的上部是操作表面并且在上部操作表面设置配置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在该实施例中,各个键具有椭圆形状。
根据下机壳11s,顶键248的操作表面以与图3~图56所示顶键形状不同的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弯曲。顶键248形成具有预定高度和开口宽度的底部半球凹进形状。对于下机壳11s的顶键248内侧的结构,采用如图52、图55或图55B所示传感器13的结构(参见图52、图55或图55B)当应用顶键248的按压功能时,足以代替静电电容片构件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于传感器13。
例如,通过将树脂注入用于下机壳的模子,形成具有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s,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248的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模制。因此,集成模制十个键等的操作面板18’和顶键248,并且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248的输入装置230。沿着从下机壳11s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48。此外,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s的内侧并邻近顶键248的位置,并且可以对操作者的手指30呈现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沿着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底部半球凹进形状的一个轨道)滑动操作顶键248。因此,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s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半球内表面形状的一个轨道以圆弧形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外,还可以存在感觉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因此,其是与过去的十字键不同的结构并获得在十字键中不存在的独特操作感觉的结构,从而,能够使这种形状的顶键248用作用于选择信息的图像信息选择键。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三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30,集成模制下机壳11s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的顶键248。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30。此外,与分别装配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的顶键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230的装配变得简单。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57所示在下机壳11s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248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s的后表面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4]
图58示出了作为第二十四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4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用于包括各种形状的机壳侧表面配置的顶键14、141~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t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的顶键249。
图58所示的输入装置24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t。下机壳11t的上部是操作表面,并在上部操作表面上设置配置有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根据下机壳11t,顶键249的操作表面不同于图57所示的顶键形状,并以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弯曲。顶键249形成具有预定的高度和开口宽度。对于下机壳11t的顶键249内侧的结构,采用如图52、图55或图55B所示的传感器13的结构(参见图52、图55或图55B)。当应用顶键249的按压功能时,足以代替静电电容片构件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于传感器13。
例如,通过将树脂注入用于下机壳的模子,形成具有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t,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249的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和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模制。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249的输入装置240。沿着从下机壳11t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49。此外,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t的内侧并邻近顶键249的位置,并且可以对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沿着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滑动操作顶键249。因此,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t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半球状凹进形状的一个轨道)以圆弧形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凹进形状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因此,其是与过去的十字键不同的结构并获得在十字键中不存在的独特操作感觉的结构,从而,将这种形状的顶键249用作用于选择信息的图像信息选择键。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四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40,集成模制下机壳11t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的顶键249。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40。此外,与分别装配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的顶键249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240的装配变得简单。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58所示在下机壳11t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249等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t的后表面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5]
图59示出了作为第二十五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5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用于包括各种形状的机壳侧表面配置的顶键14、141~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u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内表面十字凹进形状的顶键251。
图59所示的输入装置25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半球内表面十字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u。下机壳11u的上部是操作表面,并在上部操作表面上设置配置有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
根据下机壳11u,顶键251的操作表面不同于图58所示的顶键形状,并且以半球内表面十字的凹进形状弯曲。对于下机壳11u的顶键251的内侧结构,采用如图52、图55或图55B所示的传感器13的结构(参见图52、图55或图55B)。当通过顶键251施加按压功能时,足以代替静电电容片构件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于传感器13。
例如,通过将树脂注入用于下机壳的模子,形成具有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u,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251的半球内表面十字的凹进形状和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模制。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251的输入装置250。沿着从操作面板18’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51。此外,将如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u的内侧并邻近顶键251的位置,并且可以对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顶键251的半球内表面十字的凹进形状包括交叉图57所示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和图58所示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的形状。沿着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或/和与其交叉的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51。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五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50,集成模制下机壳11u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平面十字的凹进形状的顶键251。
因此,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u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半球凹进形状的一个轨道)以圆弧形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凹进形状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了从下机壳11u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与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交叉的另一轨道(半球状凹进形状的一个轨道)以圆弧形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外,还可以呈现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
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50。此外,与分别装配过去的平面十字凹进形状的顶键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250的装配变得简单。
图60示出了用于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25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圆顶开关85a~85e设置在FPC板81上,并进行操作以通过顶键251的按压操作而接通或/和断开。根据图60所示的输入装置250’,进行装配使得FPC板81设置在下机壳11u’中,并在其上部叠加顶键阵列型操作面板38。
在该实施例中,形成图55所示具有长凹进形状的顶键246,并且还使用包括铰链机构的下机壳11u’。通过将PC(聚碳酸酯)树脂、PC+ABS树脂等注入通过铰链机构和用于顶键的长形状模制的模子中,来模制下机壳11u’。在该实施例中,模制顶键246,此后向其施加UV(紫外线层)涂覆。例如,向顶键246的操作表面涂覆用于改善抗磨损性的溶液。此后,照射紫外线并固化涂覆的表面。因此,可以改善顶键246的操作表面的抗磨损性。
当通过金属形成下机壳11u’时,通过使用铝板、镁板、SUS304等的不锈钢板并通过向这些元件施加冲压处理、深冲压处理或挤压处理,在预定位置形成包括顶键246的下机壳11u’。按顺序将传感器13和FPC板81配置在顶键246内侧。例如,在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38的延伸部分中形成传感器13。
在操作面板38的操作表面上,设置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并与十个键部等一起集成模制顶键251。例如,通过将预定树脂等注入形成顶键251、十个键部等的模子形成操作面板38。此外,以其间夹置传感器81a’~81e’的状态,将具有推动片82a~82e的橡胶片部82f配置在FPC板81上。
通过包括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的片状成形传感器片81a~81e(未示出)构成FPC板81。FPC板81具有片状形状。在FPC板81的一个表面上,设置每一个均包括圆顶状突出区域的片状成形传感器片81a~81e,同时在圆顶状突出区域的内侧分别设置构成圆顶开关85a~85e的固定侧接触电极。在FPC板81的另一个表面上,设置通过未示出的通孔从圆顶开关85a~85e的固定侧接触电极引出的配线图案(参见图34)。
在橡胶片部82f的下侧设置传感器片81a~81e。此外,在该实施例中,传感器片81a~81e的每一个的一部分以圆顶状突出,并且传感器片81a~81e的圆顶形突出区域构成圆顶开关85a~85e。由金属圆顶部511构成圆顶开关85a~85e中的可移动侧接触电极。除圆顶开关85a~85e之外,在FPC板81上安装构成操作面板38的数字[0]~[9]的十个键和包括符号[*]键、符号[#]键的多个键开关。
当以这种方式构成输入装置250’时,可以提供集成用于跟踪检测的感器片81a~81e和圆顶开关85a~85e的具有开关功能的FPC板81(参见图61)。对于圆顶开关85a~85e的工作实例参照图43。
图61示出了输入装置250’的内部结构。图61所示的输入装置250’包括FPC板81,并且FPC板81包括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的感器片81a~81e。通过插入橡胶片部82f在FPC板81上结合顶键251。
顶键251具有五个键部件86a’~86e’(86d’和86e’未示出),并且还形成具有预定深度和宽度的凹进形状。例如,顶键251具有从机壳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表面半球十字形状。
设置橡胶片部82f以覆盖感器片81a~81e每一个的整个表面。沿着半球凹进形状滑动操作或/和按压操作顶键251。与圆顶开关85a~85e的金属圆顶部511兼容地设置用于传感器片81a~81e的跟踪检测的电极图案。例如,通过手指30a等有力地按压圆顶开关85a以克服金属圆顶部511的弹簧效应的偏置力来接通圆顶开关85a等。当从圆顶开关251释放手指30a时,顶键251通过金属圆顶部511的弹簧效应的偏置力返回并断开圆顶开关85a。
在该实施例中,在输入操作情况下操作键部件86a’以将圆顶开关85a按下以使其接通。类似地,操作键部件86b’以将圆顶开关85b按下以使其接通。操作键部件86c’以将圆顶开关85c按下以使其接通。操作在图61中未示出的键部件86d’以将圆顶开关85d按下以使其接通。类似地,操作未示出的键部件86e’以将圆顶开关85e按下以使其接通。
在该实施例中,将通过传感器81a~81e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检测区域设置得比在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滑动操作的顶键251中的操作区域更宽。通过这种做,可以在滑动操作区域中包括响应于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操作环绕凹进形状的顶键251的操作面板38的右/左操作表面和上/下操作表面。对于这种形状的顶键251,可以当检索各种信息时平稳地设置滚动键的的检索间距并且当起动相机时调节光学透镜的变焦量时设置变焦调节间距。
因此,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u’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半球内表面单条平线的凹进形状(半球凹进形状的一条轨道)以弧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凹进形状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从下机壳11u’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与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交叉的另一条轨道(半球凹进形状的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注意,在附中,术语“ta”表示橡胶片部82f和传感器片81a等之间的距离,且距离“ta”约为0.27mm。通过采用这种电极结构,可以实现输入装置250’的变薄制造。
图62示出了作为进一步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250”的内部机构。作为进一步修改实例的图62所示输入装置250”构成电子设备的一个实例,并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同时检测跟踪操作以输出跟踪检测信号S01~S05(参见图46)。输入装置250”包括片状成形FPC板801。在FPC板801的前表面上,配置图40所示的传感器片81a’~81e’(然而在该图中没有示出81d’和81e’),并在其后表面上配置圆顶开关85a~85e。通过插入橡胶片部82f’在FPC板801上结合顶键251。传感器片81a’~81e’检测顶键251的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S1。
顶键251具有五个键部件86a’~86e’并且还形成具有预定深度和宽度的半球内表面十字的凹进形状。例如,顶键251通过包括从操作面板38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构成。设置橡胶片部82f’以覆盖传感器片81a’~81e’中每一个的整个表面。沿着凹进表面半球十字滑动操作或/和按压操作顶键251。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集成模制操作面板38和构成下机壳11u’的顶键251。另外,将通过传感器81a’~81e’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检测区域设置得比根据顶键251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的操作区域更宽。通过这样做,可以在滑动操作区域中包括相对于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操作环绕凹进形状顶键251的操作面板38的右/左操作表面和上/下操作表面。
FPC板801通过包括圆顶开关85a~85e构成,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对顶键251的按压操作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85a~85e。在FPC板801的另一表面上,分别设置构成以圆顶状突出的圆顶开关85a~85e的金属圆顶部511,同时在以预定距离隔开的圆顶状突出区域的内侧分别设置构成圆顶开关85a~85e的固定侧接触电极。金属圆顶部511在可移动侧上构成接触电极。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FPC板801下方的圆顶开关85a~85e的每一个的金属圆顶部511都具有C形(在圆顶成形区域的上表面处),并通过穿过C形区域的开口端之间对圆顶开关85a~85e的固定侧接触电极的每一个进行配线(参见图45)。注意,作为构成圆顶开关85a~85e每一个的可移动侧接触电极的的金属圆顶部511,还允许使用形成如图44C说明的圆顶成形区的两侧端部被切割的切割形状的金属圆顶部511’。
图63示出了顶键251的各个键部件86a’~86c’的宽度和各个圆顶开关85a~85c等的宽度的关系实例。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当图63所示顶键251的键部件86a’的宽度为α1且圆顶开关85a的宽度为β1时,在键部件86a’的宽度α1和圆顶开关85a的宽度β1之间设置α1>β1的这种关系。类似地,当键部件86b’的宽度为α2且圆顶开关85b的宽度为β2时,在键部件86b’的宽度α2和圆顶开关85b的宽度β2之间设置α2>β2的这种关系。当键部件86c’的宽度为α3且圆顶开关85c的宽度为β3时,在键部件86c’的宽度α3和圆顶开关85c的宽度β3之间设置α3>β3的这种关系。
如上所述,当在键部件86a’的宽度α1和圆顶开关85a的宽度β1之间设置α1>β1的这种关系时,以良好的再现性从键部件86a’通过橡胶片部82f’传送推动力,使得可以弯曲其金属圆顶部511。此外,可以以良好的精度执行ON和OFF操作。对于其他键部件86b’~86e’和圆顶开关85b~85e进行类似地设置,使得在圆顶开关85a~85e中,也可以弯曲其金属圆顶部511中的每一个,从而能够以良好的精度执行ON和OFF操作。
以这种方式,根据作为修改实例的输入装置250’,沿着半球内表面单条水平线的凹进形状或/和沿着与其交叉的半球内表面单条垂直线的凹进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51。此外,通过顶键251的按压操作分别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85a~85e。因此,在信息选择之后,可以通过按压操作顶键251接通或/和断开圆顶开关85a~85e,其可被应用于确定输入时的确定键。
因此,获得与过去的十字键不同的结构并获得在十字键中不存在的独特操作感觉。对于这种形状的顶键251,可以当检索各种信息时大范围地设置滚动键的的检索间距,并当调节音量时大范围地设置音量键的音频音量调节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59~图63所示在下机壳11u、11u”或11u’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251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u的后表面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6]
图64出了作为第二十六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6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一至第十二实施例中说明的包括各种形状的机壳侧表面配置的顶键14、141~146,集成模制下机壳11v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内表面的凹进形状的顶键252。
图64所示的输入装置26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半球内表面的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v。下机壳11v的上部是操作表面,并且在其上部操作表面上设置配置有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操作面板18’的各个键具有椭圆形状。根据下机壳11v,顶键252的操作表面不同于图59所示顶键形状,并以半球内表面的凹进形状弯曲。对于下机壳11v的顶键252的内侧结构,采用如图52、图55或图55B所示传感器13的结构(参见图52、图55或图55B)。当应用顶键252的按压功能时,足以代替静电电容片构件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于传感器13。
通过将树脂注入用于下机壳的模子,形成具有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v,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252的半球内表面的凹进形状和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模制。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252的输入装置260。此外,将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v的内侧并邻近顶键252的位置,并且可以对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顶键252的半球内表面的凹进形状具有预定的深度和开口宽度。沿着半球内表面凹进形状的一条轨道滑动操作或/和沿着与其交叉的另一轨道滑动操作顶键252。因此,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v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半球内表面凹进形状的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了从下机壳11v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与半球内表面凹进形状交叉的另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沿着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六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60,集成模制下机壳11v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内表面凹进形状的顶键252。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60。此外,与分别装配半球内表面凹进形状的顶键252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260的装配变得简单。此外,获得与过去的十字键不同的结构并获得在十字键中不存在的独特操作感觉。此外,可以将半球内表面凹进形状的顶键252应用为用于选择信息的图像信息选择键。例如,可以实现一个方向或多个方向的顶键252的滑动操作,通过一个方向的按压操作和其确定操作实现信息选择。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64所示在下机壳11v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252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v的后表面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7]
图65出了作为第二十七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70的结构。在该实施例中,代替在第十八实施例中说明的具有半球凹进形状的顶键152,集成模制下机壳11w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外表面十字的凸起形状的顶键153。
图65所示的输入装置27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半球外表面十字的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w。下机壳11w的上部是操作表面,并且在上部操作表面上设置配置有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根据下机壳11w,顶键153的操作表面不同于图64所示的顶键形状,并以半球外表面十字的凸起形状突出。对于下机壳11w的顶键153的内侧结构,采用如图20、图21或图22B所示传感器13的结构(参见图20、图21或图22B)。
通过将树脂注入用于下机壳的模子,形成具有凸起形状的下机壳11w,其中模子通过成为顶键153的半球外表面十字的凸起形状和成为操作面板18的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模制。因此,可以形成包括作为密封结构的顶键153的输入装置270。此外,将图14所示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设置在下机壳11w的内侧并邻近顶键153的位置,并且可以对操作者的手指30a呈现触感。
在该实施例中,顶键153形成具有预定高度和开口宽度的半球外表面十字的凸起形状。在顶键153上交叉地设置银杏树叶形状(接近三角形)的触摸标记53a~53d(键标记)。沿着半球外表面十字凸起形状的一条轨道滑动操作或/和与其交叉的另一条轨道滑动操作顶键153。此外,独立按压四个触摸标记53a~53d。除四个触摸标记53a~53d之外,还操作按压区以按压顶键153的顶点区域。
因此,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下机壳11w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半球外表面十字凸起形状的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了从下机壳11w的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沿着与半球外表面十字凸起形状交叉的另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沿着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
此外,通过四个触摸标记53a~53d的任意一个或者顶键153的顶点部区域的按压操作从图14所示具有制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传送振动至顶键153,从而能够对操作者的手指呈现触感。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七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70,集成模制下机壳11w的操作面板18和具有半球外表面十字的凸起形状的顶键153。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70。此外,与分别装配半球外表面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3和形成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的方法相比,输入装置270的装配变得简单。此外,获得与过去的十字键不同的结构并获得在这种十字键中不存在的独特操作感觉。可以将半球外表面十字凸起形状的顶键153应用为用于选择信息的图形信息选择键。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如图65所示在下机壳11w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153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w的后表面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8]
图66出了作为第二十八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80的结构。在图66所示的输入装置280中,光电导元件161被添加至图59所示的输入装置250。在该实施例中,输入装置280包括具有顶键(具有半球内表面十字的凹进形状)的下机壳11z。下机壳11z的上部是操作表面,并且在其上部操作表面上设置配置有数字[0]~[9]的十个键、符号[*]键、符号[#]键等的操作面板18’。根据下机壳11z,顶键251的操作表面不用于图59所示的输入装置250,并且光电导元件161被配置在环绕顶键251。通过模注入成形聚碳酸酯(PC)树脂或ABS树脂获得下机壳11z。
光电导元件161形成在其内侧具有开口部61e的圆柱环形状。在光电导元件161的外圆周边缘部上,例如,设置了四个凹进/凸起成形的三角标记61a~61d。通过模注入成形透明丙烯酸系统树脂获得光电导元件161。当然,可以集成地形成光电导元件161和顶键251。其厚度约为1.0mm。其材料为聚碳酸酯等。
在该实施例中,具有圆柱环形状的光电导元件161在露出光电导元件161的开口部61e的操作面板18’上利用顶键251安装在顶键251的外部圆周凹槽部中。电路板17’安装在下机壳11z中。具有约1.0mm厚度的玻璃环氧板被用作电路板17’。将构成光源的一个实例的多个LED装置62a~62e设置在电路板17’的预定位置处,例如,在顶键251的下方并面向顶键251的位置,并且向光电导元件161和顶键251中心部的附近照射光。
例如,LED装置62a通过LED光照射光电导元件161的三角标记61a。LED装置62b通过LED光照射其三角标记61b。LED装置62c通过LED光照射其三角标记61c。LED装置62d通过LED光照射其三角标记61d。LED装置62e通过LED光照射顶键251中心部附近。当然通过将光源集成为一体,还允许光扩散和光分布。发红光的激光二级管、发绿光的激光二级管和/或发蓝光的激光二级管被用作LED装置62a~62e(LED光扩散结构)。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八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80,顶键251设置有光电导元件161。可以通过从LED装置62a~62e发出的LED光照射顶键251和其外围部分,使得可以改善输入装置280的可操作性。上述LED光扩散结构不仅可以应用于第二十八实施例,而且还可以应用于第二十七实施例。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已经描述了如图66所示在下机壳11z的前表面侧设置顶键251的情况,但当然不限于此;不用说,对于在下机壳11z的后表面侧设置顶键的情况也获得了类似的效果。
[实施例29]
图67出了有关第二十九实施例的输入装置290的结构。在图67所示的输入装置290中,将图33所示输入装置180的顶键152的结构应用于图3A和图3B、图26A和图26B以及图28A和图28B所示的移动电话101~103中的任意一个的显示单元29。
图67所示的输入装置290包括显示单元29。通过从上部按顺序层压显示顶部构件63、传感器13’和LCD装置64构成输入装置290。显示单元29包括显示顶部构件63和LCD装置64。在其预定位置配置以凹进形状形成的顶键152’。显示单元29显示通过顶键152’输入的信息。
装配显示顶部构件63以覆盖整个传感器13’。具有约1.0mm厚度的聚碳酸酯板等被用作显示顶部构件63。在该实施例中,将构成顶键152’的凸起部设置在显示顶部构件63的预定位置。静电电容片构件、压力检测片构件等被用于传感器13’。
为了改善可操作性,例如,将顶键152’设置在与显示单元29的中心区域相比稍微向上或向的位置是很好的。通过用于将顶键152’粘贴在显示顶部构件63上的方法或者通过用于通过模注入成形用于顶键的树脂集成模制显示顶部构件63和顶键152’的方法形成顶键152’是很好的。其厚度约为1.0mm。在传感器13’的后表面侧配置LCD装置64,以及具有约1.7mm厚度的彩色液晶显示装置被用于LCD装置64。
在该实施例中,顶键152’形成具有预定高度和宽度的半球凸起形状。沿着半球凸起形状的一条轨道滑动操作或/和沿着与该轨道交叉的另一条轨道滑动操作顶键152’。不用说,通过LCD装置64在显示单元29中显示用于选择输入信息的图标图像,并且还允许操作者的手指沿着该图标图像滑动操作。
以这种方式,根据与第二十九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90,将顶键152’设置在与显示单元29的中心区域相比稍微向上/向下的位置,其中,按顺序层压显示顶部构件63、传感器13’和LCD装置64,并且集成模制显示顶部构件63和具有半球凸起形状的顶键152’或者将顶键152’粘贴在显示顶部构件63上。
因此,可以提供充分防水的密封装置的输入装置290。此外,响应于操作者手指的滑动操作,除了从显示单元29的显示顶部构件63的显示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半球凸起形状的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显示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了从显示顶部构件63的显示表面的另一部分沿着与半球凸起形状交叉的另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沿着其显示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
因此,改善了设置有输入单元290的电子设备(移动电话、摄像机、数码相机等)的输入可操作性,并获得了在过去的触摸面板中不存在的独特操作感觉。
下文将描述具有触感输入功能等的移动电话101。图68示出了移动电话101等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其感觉反馈功能实例。
通过在下机壳11b的电路板17等上安装每个功能块来构成图68所示的移动电话等。注意,通过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与图3~图15等所示每个部分相对应的每个部分。移动电话101等包括控制单元15、操作面板18、接收单元21、发射单元22、天线双工器23、输入装置300、显示单元29、电源单元33、相机34、存储器单元35、用于接收音乐的扬声器36a以及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
尽管描述了关于在图3~图59中的传感器13、传感器片81a~81e等使用电路板17和FPC板81、801的情况,但如果可以区别滑动操作功能(光标)和按压功能(选择确定),则在图68所示输入装置300中任意情况都是可接受的。例如,压力检测片构件等的输入装置也是可接受的,优选地,输入装置具有将位置检测信息和下推检测信息施加给控制单元15的结构。
输入装置300设置在构成移动电话101等的下机壳中并根据操作者的手指30a通过滑动操作和通过按压操作来输入信息。例如,输入装置300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或按压力,并至少将位置检测信号#S1和按压检测信号#S2输出至控制单元15。
可将与第一至第二十九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10~290用作输入装置300。例如,当使用与第二十五实施例相关的输入装置250时,输入装置250包括设置在下机壳11u中并检测操作者手指的滑动位置的传感器13以及被设置为覆盖传感器13并沿着下机壳11u的操作表面滑动操作的顶键246。顶键246具有从下机壳11u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这还与图59和图60类似)。
控制单元15构成控制系统并包括图像处理单元26、A/D驱动器31、CPU 32和存储单元37。将来自输入装置300的位置检测信号#S1和按压检测信号#S2提供给A/D驱动器31。在A/D驱动器31中,为了区别光标功能和图标选择功能,将位置检测信号#S1和按压检测信号#S2构成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除此之外,A/D驱动器31还执行关于该数字数据的算术运算处理,检测哪个是光标输入和图标选择信息,并向CPU 32提供区别光标输入或图标选择的图像信息数据D3、位置检测信息D1或下推检测信息D2。还允许在CPU 32中执行这些算术计算。
A/D驱动器31与CPU 32连接。CPU 32基于系统程序控制整个电话。存储器单元35存储用于控制整个电话的系统程序数据。未示出的RAM被用作工作存储器。CPU 32接通电源,同时从存储器单元35读出系统程序数据,在RAM中扩展系统程序数据,并打开系统以控制整个移动电话。
例如,CPU 32控制以接收来自A/D驱动器31的位置检测信息D1、下推检测信息D2和信息数据D3(下文还简称为输入数据),向电源单元33、相机34、存储器单元35、存储单元37、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等提供预定的指令数据“D”,接收来自接收单元21的接收数据,并将发射数据传送至发射单元22。
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与显示单元29连接,该显示单元29显示例如与通过传感器13检测的操作者手指30a的滑动操作或按压操作相对应的滚动图像29a’、29b’等。在该实施例中,CPU 32检测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速度,并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速度调节显示单元29中的滚动图像29a’、29b’等的显示间距。
在由此执行的显示控制下,实现调节使得当检索信息时,将显示单元29中的滚动图像29b’等的显示间距设置得与在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一样窄,相反,将显示单元29中的滚动图像29a’等的显示间距设置得与在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速度较慢的情况下一样宽。因此,当存在多个信息检索对象且目标滚动图像离其较远时,传送滚动图像以粗略地跳过,但是当接近目标滚动图像时,可以执行搜索以较慢地传送图像。
在该实施例中,当压力检测片构件被用作传感器13时,除滚动图像29a’、29b’等的显示间距调节之外,CPU 32将从输入装置300获得的下推检测信息D2与预置的下推确定阈值Fth进行比较,并控制存储单元37以基于比较结果读出控制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的振动的数据。例如,当假设在输入单元300的按压位置中从操作表面传播的触感分别为A和B时,响应于从低频率和小幅度的振动图案至高频率和大幅度的振动图案在其滑动位置中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通过改变操作表面获得触感#A。此外,响应于从高频率和大幅度的振动图案至低频率和小幅度的振动图案在其滑动位置中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按压力的存在或不存在,通过改变操作表面获得触感#B。
上述CPU 32与存储器单元35连接,例如,存储器单元35在每个显示屏幕中存储用于三维地显示用于输入项选择的显示屏幕的显示信息D4、与显示信息D4和振动模式等相对应的图标的选择位置相关的控制信息Dc。控制信息Dc包括通过其可以生成在显示单元29中与应用(三维显示和各种显示内容)同步的多种不同触感并生成这些触感的多个特定振动波形以及设置每个应用的特定触感生成模式的算法。EEPROM、ROM、RAM等被用于存储器单元35。
在该实施例中,CPU 32基于从A/D驱动器31输出的位置检测信息D1、下推检测信息D2和信息数据D3,执行显示单元29的显示控制和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的输出控制。例如,控制单元15基于从输入装置300获得的位置检测信号#S1和按压检测信号#S2从存储器单元35读出控制信息Dc,访问存储单元37并进行控制以向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提供振动生成信号Sa。
在该实施例中,当按压检测片构件被用于传感器13时,CPU 32控制存储单元37以从其读出数据,使得当检测到下推检测信息D2小于下推确定阈值Fth时,启动触感#A,然后当输入装置300检测到下推检测信息D2超过下推确定阈值Fth时启动触感#B。通过这样做,可以生成与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等的[压力]一致的不同的振动图案。
CPU 32与存储单元37连接,并基于来自CPU 32的控制信息Dc从存储单元37读出振动生成数据Da。振动生成数据Da包括由正弦波形构成的输出波形。存储单元37与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连接。振动生成数据Da的每一项都被提供给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其振动生成数据Da被进行音频处理(数/模变换、放大等)并变成振动生成信号Sout2,并将其提供给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致动器36b基于振动生成信号Sout2振动。
在该实施例中,存储单元37存储与每个应用相对应的下推确定阈值Fth。例如,预先将下推确定阈值Fth存储在设置在存储器单元35中的ROM等中作为触发参数。存储器单元35在CPU 32的控制下读出下推检测信息D2,CPU 32将预置的下推确定阈值Fth与从下推检测信息D2获得的外加压力F进行比较,以执行Fth≥F的确定处理、Fth<F的确定处理等。
例如,当将下推确定阈值Fth=100[gf]设置在存储单元37中时,操作表面基于用于获得典型开关触感的振动图案而振动。此外,当设置下推确定阈值Fth=20[gf]时,操作表面基于用于获得计算机开关触感的振动图案而振动。
除存储单元37之外,CPU 32与还图像处理单元26连接,其对用于滚动显示滚动图像29a’、29b’等的显示信息D4进行图像处理。将这样经过图像处理的显示信息D4提供给显示单元29。在该实施例中,CPU 32控制显示单元29以通过包括沿显示屏幕的深度方向的透视图三维地显示滚动图像29a’、29b’等。
通过根据操作者的眼睛30b的视觉,判断用于显示单元29的显示内容的每个功能,并通过根据操作者的耳朵30c的听觉,判断用于从扬声器36a、36b等释放声音的每个功能。例如,当人工输入合作方的电话号码时,上述CPU 32与所使用的操作面板18连接。除上述图标选择屏幕之外,显示单元29还可以基于画面信号Sv显示所接收的画面。
此外,图68所示的天线16与天线双工器23连接,并且当接听电话时通过基站等接收来自合作方的无线电波。天线双工器23与接收单元21连接,接收单元21接收从天线16引入的接收数据的,将接收数据解调为画面数据和音频数据等、Din,并将这样解调的画面数据和音频数据等、Din输出至CPU32等。接收单元21通过CPU 32与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连接,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执行关于数字音频数据的数/模变换以输出音频信号Sout或者执行关于数字画面数据的数/模变换以输出画面信号Sv。
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与构成大声音用途的扬声器36a连接并与构成接收器的具有振动器功能的扬声器(振动体)36b连接。当接听电话时,扬声器36a基于听觉信号Sout1发出所接收的声音、所接收的音乐等。扬声器36b接收音频信号Sout2’并放大合作方的说话声音30d等。此外,当呈现触感时,扬声器36b基于振动生成信号Sout2而振动。
除扬声器36ba、36b之外,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还与构成发射器的麦克风43连接,麦克风43收集操作者的声音并输出音频信号Sin。当传送电话时,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执行关于要传送给合作方的模拟音频信号Sin的模/数转换以输出数字音频数据,或者执行关于模拟画面信号Sv的模/数转换以输出数字图像数据。
除接收单元21之外,CPU 32还与发射单元22连接,发射单元22调制要传送给合作方的画面数据和音频数据Dout等,通过天线双工器23向天线16提供如此调制的发射数据。天线16朝着基站等发射从天线双工器23提供的无线电波。
除发射单元22之外,上述CPU 32还与相机34连接,相机34拍摄对象的图像,例如通过发射单元22将静态图像信息或者操作信息传送至合作方。还允许将相机34设置在下机壳11a、11x、11x’等的后表面侧。电源单元33包括电池,并向操作面板18、接收单元21、发射单元22、显示单元29、CPU 32、相机34、存储器单元35、存储单元37、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和输入装置300提供DC电源。注意,在该实施例中,尽管说明了与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分离设置存储单元37的情况,但是还允许兼容地使用包括在画面和音频处理单元44中的存储器装置。这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
图69A和图69B示出了有关触感#A和#B的振动图案实例。在69A和图69B中,两个横轴中的任意一个都表示时间“t”。两个纵轴中的任意一个都表示振动生成信号的振幅Ax[V]。在该实施例中,在显示在显示单元29上的滚动图像29a’、29b’等中,例如,在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情况下应用触感#A和触感#B。在该实施例中,引用在顶键246上跟踪的滑动操作的情况下应用触感#A以及在按压顶键246的情况下应用触感#B的情况的实例。
图69A所示的第一振动图案Pa是给出触感#A的波形。其触感#A的驱动条件“a”是当通过顶键246执行滚动操作(滑动操作)且下推确定阈值Fth和外加压力F之间的关系变成Fth≥F时,在第一步骤“i”中,在约0.1秒的时间周期内通过频率fx=50Hz、振幅Ax=5μm且次数Nx=2的振动图案进行振动的情况。下文中,这表示为[fx,Ax,Nx]=[50,5,2]。类似地,在第二步骤ii中,在约0.1秒的时间周期内,通过[fx,Ax,Nx]=[100,10,2]的振动图案进行振动。当操作表面基于这种振动图案进行振动时,可以获得JOG拨盘开关等的触感。
图69B所示的第二振动图案Pb是给出触感#B的波形。其触感#B的驱动条件“b”是当在滚动操作(滑动操作)顶键246以滚动滚动图像29a’等之后通过信息选择确定操作等按压顶键246时,下推确定阈值Fth和外加压力F之间的关系变成Fth<F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步骤“i”中,在约0.1秒的时间周期内,通过[fx,Ax,Nx]=[80,8,2]的振动图案进行振动。类似地,在第二步骤ii中,在约0.1秒的时间周期内,通过[fx,Ax,Nx]=[40,8,2]振动图案进行振动。因此,可以执行与圆顶开关25相同的信息选择操作。在该实施例中,当设置下推确定阈值Fth=100[gf]时,可以获得典型开关的触感。
图70A和70B示出了外加压力F和振动图案的关系实例(No.1)。在该实施例中,压力检测片构件被用作传感器13。图70A所示的纵轴表示从按压检测信号#S2(二进制化后的下推检测信息D2)获得的外加压力F。在图70B中,纵轴表示振动生成信号Sa的振幅[V]。在图70A和图70B中,横轴中的任意一个都为取样时间“t”。取样时间“t”是指用于基于预定频率的取样时间通过扫描传感器13的输出值锁存施加在压力检测片构件上的外加压力F的定时。
通常,在按钮开关操作等中,存在输入动作峰值。在下推速度(操作输入速度)与设计一致的情况下,已知其外加压力F约为30[gf]~240[gf]。通过在输入装置设计时作为基准的朝着按压方向(Z方向)的下推速度利用外加压力F反映图70A所示的外加压力分布波形Ja。
在该实施例中,相对于从输入装置300预先获得的按压检测信号#S2设置下推确定阈值Fth。CPU 32控制存储单元37读出数据,从而当按压检测信号#S2的上升波形与下推确定阈值Fth交叉时生在取样时间t11生成第一振动图案Pa,以及当按压检测信号#S2的下降波形与下推确定阈值Fth交叉时在取样时间t21生成第二振动图案Pb。
通过这样做,当输入装置300检测在滑动操作情况下作为基准的外加压力F并检测下推确定阈值Fth和外加压力F之间的关系Fth≥F时,可以启动触感#A。当CPU 32等检测下推确定阈值Fth和外加压力F之间的关系Fth<F时可以启动触感#B。注意,在振动图案Pa和振动图案Pb之间设置无振动的空白周期Tx=T1。该空白周期Tx响应于朝向按压方向的按压速度而变化。
图71A和71B示出了外加压力F和振动图案的关系实例(No.2)。甚至在该实施例中,也将压力检测片构件用作传感器13。在图71A中,纵轴表示从按压检测信号#S2(二进制化后的下推检测信息D2)获得的外加压力F。在图71B中,纵轴表示振动生成信号Sa[振幅]。在图71A和图71B中,横轴中的任意一个均表示取样时间“t”。
当在滑动操作的中途推动滚动图像29a’、29b’等时,利用外加压力F反映图71A所示外加压力分布波形Jb。此外,在该实施例中,与图70A类似,相对于从输入装置300预先获得的按压检测信号#S2设置下推确定阈值Fth。CPU 32控制存储单元37读出数据,从而当按压检测信号#S2的上升波形与下推确定阈值Fth交叉时在取样时间t12生成第一振动图案Pa,以及当按压检测信号#S2的下降波形与下推确定阈值Fth交叉时在取样时间t22生成第二振动图案Pb。
通过这样做,当在滑动操作期间选择并按压操作滚动图像29a’、29b’等时,输入装置300检测外加压力F,并且当CPU 32等检测下推确定阈值Fth和外加压力F之间的关系Fth≥F时,可以启动触感#A,以及当CPU 32等检测下推确定阈值Fth和外加压力F之间的关系Fth<F时,还可以启动触感#B。
注意,在振动图案Pa和振动图案Pb之间设置无振动的空白周期Tx=T2(T2<T1)。因此,在与滚动图像29a’、29b’等相关的滑动操作期间传送触感#A并在选择并按压操作滚动图像29a’、29b’等的情况下传送触感#B,从而能够达到具有完全一致的感觉的负载。
下文将描述移动电话101等中的信息处理实例。图72示出了与各个实施例相关的移动电话101等中的信息处理实例。
在该实施例中,移动电话101等设置了在第二十一实施例中说明的输入装置210并在输入装置210中设置传感器13和顶键246。此外,在其中设置在第一实施例中说明的用于显示滚动图像的显示单元29和在第二实施例中说明的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并假设通过由操作者的手指30a滑动操作或下推操作移动电话101等的侧表面的操作表面来输入信息的情况。
例如,在移动电话101等中设置在相同的振动模式中通过将操作者的手指30a等的外加压力F作为参数用于处理波形的功能(算法)。CPU 32计算来自下推检测信息D2的外加压力F并执行与图69所示驱动条件“a”、“b”相对应的判断,并且通过其判断结果,可以相对于相同振动模式中的任意一种输入生成与在输入操作期间的移动相对应的触感#A、#B。
通过将这些设置为信息处理条件,在图72所示的流程的步骤G1中,CPU 32等待电源ON。例如,CPU 32检测电源ON信息并启动系统。当时间功能等工作时,通常生成电源ON信息,此后接通睡眠状态下的移动电话等的电源开关。
然后,操作移至步骤G2,其中CPU 32控制显示单元29以显示菜单等的图标屏幕。例如,CPU 32向显示菜单等的图标屏幕的显示单元29提供显示信息D4。通过该图标屏幕设置信息处理模式。在该实施例中,信息处理模式包括图标输入模式或其他处理模式,使得操作者选择这些模式中的任意一个。图标输入模式包括例如滚动图像选择模式。
滚动图像选择模式是指在选择滚动图像29a’、29b’等时用于滑动操作或下推操作操作表面的顶键246的操作。滚动图像选择模式包括电话模式、邮件制作模式、传送显示模式等。电话模式包括用于拨打合作方电话的操作。滚动图像29b’包括电话模式选择时的字符输入项。滚动图像29a’、29b’是图9A和9B所示的输入信息。
这时,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可容纳在显示单元29的一个屏幕内的选择项目的数量“X”为最大量Max以下时,将S1=4mm设置为顶键246的滑动量Sx。当可容纳在显示单元29的一个屏幕内的选择项目的数量“X”超过最大量Max时,将S1=2mm设置为顶键246的滑动量Sx(参见图11)。此外,如图12所示,还允许基于传感器13的电检测区域(3)的长度Xs和在滚动方向存在的检测项目的全部数量Ys任意设置顶键246的滑动量Sx(参见图12)。
然后,操作移至步骤G3,其中CPU 32基于滚动图像选择模式或其他处理模式分支控制。如果设置滚动图像选择模式,则对滚动图像29a’、29b’等滑动操作顶键246,并且操作移至步骤G4,其中CPU 32通过传感器13检测外加压力F。这时,沿着从输入装置210的下机壳11q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滑动操作顶键246。传感器13检测在顶键246上滑动操作的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位置的外加压力F,并将位置检测信号#S1输出至A/D驱动器31。A/D驱动器31对位置检测信号#S1执行A/D转换为位置检测信息D1并将如此A/D转换的位置检测信息D1传递至CPU 32。
然后,操作移至步骤G5,其中CPU 32将基于位置检测信息D1的外加压力F与下推确定阈值Fth进行比较并判断关系是否为F≤Fth。如果关系变成F≤Fth,则操作移至启动触感#A的步骤G6。通过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基于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外加压力F相对应的振动模式Pb振动操作表面来获得触感#A。在触感#A中,例如,对于图69A所示的频率fx、振幅Ax和次数Nx,在第一步骤i中,在约0.1秒的时间周期内通过[fx,Ax,Nx]=[50,5,2]的振动图案进行振动,并在第二步骤ii中,在约0.1秒的时间周期内通过[fx,Ax,Nx]=[100,10,2]的振动图案进行振动。通过这样做,可以生成与操作者的[外加压力](驱动条件“a”)一致的不同振动图案。注意,如果基于位置检测信息D1的外加压力F和下推确定阈值Fth之间的关系不是F≤Fth,则操作移至继续检测外加压力F的步骤G7。
然后,当通过操作者的手指30a对顶键246执行按压操作时,操作移至步骤G7,其中CPU 32基于下推检测信息D2计算外加压力F。这时,传感器13检测操作表面中操作者的手指30a的下推位置的外加压力F并将按压检测信号#S2输出至A/D驱动器31。A/D驱动器31对按压检测信号#S2执行A/D转换至下推检测信息D2并将如此A/D转换的下推检测信息D2传递至CPU 32。
然后,步骤移至步骤G8,其中CPU 32将外加压力F与下推确定阈值Fth进行比较并判断关系是否为F>Fth。如果关系变成F>Fth,则操作移至启动触感#B的步骤G9。通过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基于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外加压力F相对应的振动模式Pb振动操作表面来获得触感#B。在触感#B中,在图72B所示的第一步骤i中,在约0.1秒的时间周期内通过[fx,Ax,Nx]=[80,8,2]的振动图案进行振动,并在第二步骤ii中,在约0.1秒的时间周期内通过[fx,Ax,Nx]=[40,8,2]的振动图案进行振动。通过这样做,可以生成与操作者的[外加压力](驱动条件“b”)一致的不同振动图案。注意,如果基于位置检测信息D1的外加压力F和下推确定阈值Fth之间的关系不是F>Fth,则操作移至G12。
此后,步骤移至确定输入的步骤G10。这时,CPU 32确定在输入操作表面中显示在下推位置处的输入信息。然后,操作移至步骤G12。注意,如果在步骤G3中选择其他处理模式,则操作移至执行这种其他处理模式的步骤G11。这种其他处理模式包括音乐再生功能和电视接收功能。
在执行这些其他处理模式之后,操作移至步骤G12。CPU 32在步骤G12中进行终止判断。例如,检测到电源OFF信息并终止信息处理。如果没有检测到电源OFF信息,则操作返回至步骤G2,其中显示菜单屏幕并重复上述处理。
以这种方式,根据应用具有每个实施例的触感功能的输入装置210的移动电话101等,提供了有关本发明的输入装置300的实施例。因此,响应于操作移动电话101等的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移动电话101等的侧面的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其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滑动操作感觉。
因此,对于第一输入装置10非旋转的侧推工具等,可以设置反向结构的非旋转的侧推工具等。此外,可以改善输入装置210的小型化、传感器片81a’~81e’的变薄制造和可操作性,使得可以试图降低移动电话101等的故障、缩减成本以及简化制造过程。
[实施例30]
图73示出了作为第三十实施例的包括有关本发明的输入装置的实施例的摄像机400的结构。图73所示的摄像机400构成在信息输入操作时具有触感功能并对操作体(操作者)呈现触感的电子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摄像机400拍摄对象的图像并同时记录环境声音。在第一实施例至第二十九实施例中说明的输入装置10~290的任意一个被设置在摄像机400中,并且还将具有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应用于摄像机400。
摄像机400包括构成装饰的机壳402以及镜头套筒403,内嵌成像光学系统404的镜头套筒403设置在机壳402的前表面上部。通过成像光学系统404引入的用于拍摄对象图像的成像装置(图中未示出)嵌入镜头套筒403的后端。
在机壳402的后表面、上表面和侧表面上设置有诸如电源开关、成像开始/停止开关、变焦开关等的各种操作开关405。在机壳402的左侧机壳,触摸面板显示装置401连接至机壳以通过铰链可打开/关闭,并显示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成像装置所拍摄的图像。
例如,在接触面板显示装置401中设置在第二十九实施例中说明的输入装置290和图14所示包括致动器功能的扬声器36b。根据在第二十九实施例中说明的输入装置290,如图67所示,通过从上部按顺序层压显示顶部构件63、传感器13’和LCD装置64构成输入装置290。通过包括显示顶部构件63和LCD装置64构成显示单元29,并将具有凸起形状的顶键152’配置在其预定位置。显示单元29显示通过顶键152’输入的信息。
例如,为了改善可操作性,将顶键152’配置在显示单元29的中心区域的稍微左侧。顶键152’具有预定高度和宽度的半球凸起形状。沿着半球凸起形状的一条轨道或/和沿着与该轨道交叉的另一条滑动操作顶键152’。不用说,用于选择输入信息的图标图像通过LCD装置64显示在显示单元29上,并且操作者的手指可沿着该图标图像滑动操作。
扬声器36b设置在触摸面板显示装置40中,并使用如下部件构成扬声器36b:机盖件1,包括在图14所示预定区域的开口部1a、1b、1c、1d;机壳部6,连接至机盖件1;支架5,用于振动的包括底部圆柱成形凹进部5a并自由移动地配置在机壳部6中;弹簧线圈51、52,用于支撑在机壳部6中自由移动的支架5;以及磁体4,固定在机壳部6中可被移动支撑的支架5的底部。扬声器进一步包含:线圈3,包括绕组轴部并自由移动地配置在磁体4的周围;以及振动板2,安装在线圈3的绕组轴部的一侧上并夹置在机盖件1和机壳部6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当通过手指操作显示在用于触摸面板显示装置401的监控器的显示单元29上的用于输入操作的图标图像时,从扬声器36b发出任意点击声音(计算机开关操作声音),同时对触摸显示屏幕的操作者的手指呈现触感。即使在摄像机400中,也可以确定通过该输入操作显示在显示单元29上的滚动图像29a’、29b’等的输入。注意,在图中,孔67是用于点击声音泄漏器的开口部。
以这种方式,根据作为第三十实施例的摄像机400,包括有关本发明的具有触感功能的输入装置290的实施例,与按顺序层压显示顶部构件63、传感器13’和LCD装置64的显示单元的中心区域相比,顶键152’设置在稍微左侧的位置,并且集成模制显示顶部构件63和具有半球凸起形状的顶键152’或者将顶键152’粘贴在显示顶部构件63上。
因此,可以提供包括充分防水的密封结构的输入装置290的摄像机400。此外,响应于操作者的手指30a的滑动操作,除了从显示单元29的显示顶部构件63的显示表面的一部分沿着半球凸起形状的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之外,还可以存在朝向显示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此外,除从显示顶部构件63的显示表面的一部分沿着与半球凸起形状的一条轨道交叉的另一条轨道以圆弧形状变厚的滑动操作感觉外,还可以存在朝向显示表面的另一部分以圆弧形状变薄的滑动操作感觉。因此,改善了应用输入装置290的摄像机400的输入可操作性,并且可以获得在过去的触摸面板中不存在的独特操作感觉。
在上述实施例中,尽管关于电子设备,将具有触感功能的输入装置应用于滑动型移动电话101等和摄像机400,但不限于此;不用说,可将具有触感功能的输入装置应用于一轴铰链型移动电话102、两轴铰链型移动电话103、在上机壳11x和下机壳11y中都包括显示屏幕的移动终端装置、摄像机等。
注意,表1示出了在执行本发明的各个输入装置中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
[表1]
滑动操作 | 推动操作 | |
相关技术“1” | 478 | 478 |
相关技术“2” | 302 | 300 |
本发明“1” | 450 | 495 |
本发明“2” | 468 | 493 |
表1所示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是在相关技术“1”、相关技术“2”、本发明“1”、本发明“2”的各个输入装置中的比较操作精度的总结。这种相关技术“1”涉及图1所示侧推旋转开关+圆顶开关结构的输入装置500的情况。这种相关技术“2”涉及图2所示具有平面和非旋转顶键+圆顶开关的输入装置600的情况。本发明“1”涉及图16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具有非旋转顶键+圆顶开关的输入装置30的情况。本发明“2”涉及图17所示第四实施例的具有非旋转顶键+圆顶开关+致动器功能的输入装置40的情况。
关于这四种输入装置30、40、500、600,对滑动操作和推动操作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中的任意一种都是对50个构件进行了检测。对于滑动操作,执行通过电话号簿应用的垂直滚动屏幕将指针附接并停止在目标点(对象图像)的顶键操作。对于一个构件要求指针附接并停止的项目为十条。在这种情况下,比较通过一次顶键操作可能将指针停止在对象图像的正确回应的总数。
此外,对于推动操作,从通过电话号簿应用的垂直滚动屏幕选择并结束,接通圆顶开关并执行输入确定(确定)操作的状态执行顶键按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确定在按压顶键之前选择的对象图像,则为[正确回应],以及如果选择不同的对象图像或如果没有确定对象图像的选择,则为[错误]。分别对相关技术“1”、相关技术“2”、本发明“1”和本发明“2”通过比较正确回应的总数对输入装置30、40、500、600的操作精度进行评价。
根据表1所示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分别对于相关技术“1”、相关技术“2”、本发明“1”和本发明“2”的所有500次的正确回应的总数,在相关技术“1”情况下,滑动操作是478次且推动操作是478次。在相关技术“2”情况下,滑动操作是302次且推动操作是300次。本发明“1”情况下,滑动操作是450次且推动操作是495次。本发明“2”情况下,滑动操作是468次且推动操作是493次。
对于滑动操作,本发明“1”和本发明“2”在正确回应数比相关技术“1”略少一点,但与相关技术“2”相比改善了操作可靠性。对于推动操作,与相关技术“1”和相关技术“2”相比,本发明“1”和本发明“2”具有多数正确回应总数并改善了操作可靠性。根据相关技术“1”,看到在按压JOG拨盘之前就旋转顶键且错误地确定对象图像附近的一个图像的错误。根据相关技术“2”,看到当按压顶键时碰巧按压顶键的角落,以及推动片没有精确地压进金属圆顶部511中使得不能选择和确定对象图像的内容的错误。
相反,本发明“1”和本发明“2”采用非旋转顶键+圆顶开关或者包括非旋转顶键+圆顶开关+致动器功能的结构,使得不会错误地确定对象图像附近的图像,推动片精确地压进金属圆顶部511,使得可以实现高可操作性和高可靠性,并且可以提供具有优良用户友好可用性的输入装置34、40等。
优选地,本发明应用于数码相机、摄像机、移动电话、移动终端装置、个人计算机、笔记本型PC、家用系统电子设备以及其远程控制器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多种修改、组合、再组合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或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Claims (35)
1.一种输入装置,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来输入信息,所述装置包括:
机壳,具有操作表面;
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中,并包括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
操作单元,覆盖所述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所述机壳的所述操作表面进行滑动操作;
其中,所述操作单元具有从所述机壳的所述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其所述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凸起形状,以及
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所述操作体对所述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而切换的开关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片状成形检测电极,
其中,所述检测电极的一部分以圆顶形状突出,以及;
其中,所述检测电极的圆顶状突出区域形成构成所述开关部的可移动侧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片状成形板,
其中,将包括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片状成形检测电极设置在所述板的一个表面上,同时在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内侧设置构成开关部的固定接触,以及
其中,通过通孔从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固定接触拉出的配线设置在所述板的另一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覆盖所述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的所述操作单元的凸起形状形成具有预定的高度和宽度的圆弧,以及
其中,沿着所述圆弧的形状滑动操作所述操作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单元中的检测区域被设置得宽于所述操作单元中的操作区域,所述检测区域用于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所述操作区域被所述操作体滑动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覆盖所述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的所述操作单元的凸起形状形成具有预定的高度和宽度的三维十字形状,以及
其中,沿着所述三维十字形状滑动操作所述操作单元并下推操作其预定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单元由与所述机壳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
其中,构成所述操作单元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小于构成所述机壳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相对于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设置产生振动的振动体,所述滑动位置通过所述检测单元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装置,还包括:
显示单元,相对于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显示滚动图像,所述滑动位置通过所述检测单元检测;以及
控制单元,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操作速度并响应于所述操作体的滑动操作速度调节所述显示单元上的所述滚动图像的显示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片状成形板,
其中,检测所述操作单元的所述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片状成形检测电极设置在所述板的一个表面上,以及
其中,构成所述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设置在所述板的另一表面上,所述可移动接触以圆顶状突出,同时构成所述开关部的固定接触在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内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构成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的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可移动接触的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下表面形成C形,以及
其中,通过穿过C形下表面的开口端之间的部分对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固定接触进行配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包括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可移动接触形成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两侧端部都被切割的切割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操作单元的宽度大于所述开关部的宽度。
14.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机壳,具有操作表面;以及
输入装置,设置在所述机壳处,并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来输入信息,
其中,所述输入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中,并包括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
操作单元,覆盖所述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所述机壳的所述操作表面进行滑动操作;
其中,所述操作单元具有从所述机壳的所述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变厚且朝向其所述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变薄的凸起形状,以及
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所述操作体对所述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而切换的开关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机壳包括操作面板,并且集成模制所述操作面板和所述操作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机壳包括操作面板,并且所述操作面板包括设置有十个键部的操作表面,以及
其中,与所述十个键部一起集成模制所述操作单元。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机壳包括光源并且所述操作单元包含光电导元件,以及
其中,来自所述机壳中的所述光源的光照射所述光电导元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单元,显示通过所述操作单元输入的信息,
其中,形成凸起形状的所述操作单元配置在所述显示单元的预定位置处。
19.一种输入装置,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来输入信息,所述装置包括:
机壳,具有操作表面;
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中,并包括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
操作单元,覆盖所述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所述机壳的所述操作表面进行滑动操作;
其中,所述操作单元具有从所述机壳的所述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所述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以及
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所述操作体对所述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而切换的开关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片状成形检测电极,
其中,所述检测电极的一部分以圆顶形状突出,以及;
其中,所述检测电极的圆顶状突出区域形成构成所述开关部的可移动侧接触。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片状成形板,
其中,将包括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片状成形检测电极设置在所述板的一个表面上,同时在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内侧设置构成开关部的固定接触,以及
其中,通过通孔从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固定接触拉出的配线设置在所述板的另一表面上。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覆盖所述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的所述操作单元的凹进形状形成具有预定深度和开口宽度的底部圆弧,以及
其中,沿着所述底部圆弧的形状滑动操作所述操作单元。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单元中的检测区域被设置得宽于所述操作单元中的操作区域,所述检测区域用于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所述操作区域被所述操作体滑动操作。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覆盖所述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的所述操作单元的凹进形状形成具有预定深度和开口宽度的底部十字凹进形状,以及
其中,沿着所述底部十字凹进形状滑动操作所述操作单元并下推操作其预定区域。
25.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所述操作单元由与所述机壳材料不同的材料构成,
其中,构成所述操作单元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小于构成所述机壳的材料的表面粗糙度。
26.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相对于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设置产生振动的振动体,所述滑动位置通过所述检测单元检测。
27.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还包括:
显示单元,相对于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显示滚动图像,所述滑动位置通过所述检测单元检测;以及
控制单元,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操作速度并响应于所述操作体的滑动操作速度调节所述显示单元上的所述滚动图像的显示间距。
28.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片状成形板,
其中,检测所述操作单元的所述滑动位置并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片状成形检测电极设置在所述板的一个表面上,以及
其中,构成所述开关部的可移动接触设置在所述板的另一表面上,所述可移动接触以圆顶状突出,同时构成所述开关部的固定接触在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设置在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内侧。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输入装置,
其中,构成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的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可移动接触的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下表面形成C形,以及
其中,通过穿过C形下表面的开口端之间的部分对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固定接触进行配线。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包括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所述开关部的所述可移动接触形成所述圆顶状突出区域的两侧端部都被切割的切割形状。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输入装置,其中,所述操作单元的宽度大于所述开关部的宽度。
32.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机壳,具有操作表面;以及
输入装置,设置在所述机壳处,并通过根据操作体的滑动操作来输入信息,
其中,所述输入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设置在所述机壳中,并包括检测所述操作体的滑动位置以输出位置检测信号的静电电容片构件;以及
操作单元,覆盖所述检测单元的整个表面,并沿着所述机壳的所述操作表面进行滑动操作;
其中,所述操作单元具有从所述机壳的所述操作表面的一部分沿着滑动方向挖下且朝向其所述操作表面的另一部分掘起的凹进形状,以及
其中,所述静电电容片构件包括通过所述操作体对所述操作单元的按压操作而切换的开关部。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机壳包括操作面板,并且集成模制所述操作面板和所述操作单元。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机壳包括操作面板,并且所述操作面板包括设置有十个键部的操作表面,以及
其中,与所述十个键部集成模制所述操作单元。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机壳包括光源并且所述操作单元包含光电导元件,以及
其中,来自所述机壳中的所述光源的光照射所述光电导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46071 | 2007-09-21 | ||
JP2007-246071 | 2007-09-21 | ||
JP2007246071 | 2007-09-21 | ||
JP2008180807 | 2008-07-10 | ||
JP2008180807A JP5710859B2 (ja) | 2007-09-21 | 2008-07-10 | 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JP2008-180807 | 2008-07-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3480A true CN101393480A (zh) | 2009-03-25 |
CN101393480B CN101393480B (zh) | 2010-09-29 |
Family
ID=4049379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1170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8815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输入设备和电子装置 |
CN200810211418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3480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21170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8815B (zh) | 2007-09-21 | 2008-09-22 | 输入设备和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10859B2 (zh) |
CN (2) | CN101408815B (zh) |
Cited By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68694A (zh) * | 2009-06-16 | 2011-02-09 | 英特尔公司 | 仿形拇指触摸传感器装置 |
CN102087545A (zh) * | 2009-12-07 | 2011-06-08 | 星电株式会社 |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
CN102474919A (zh) * | 2009-07-27 | 2012-05-2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加热烹调器 |
CN102804107A (zh) * | 2009-06-16 | 2012-11-28 | 英特尔公司 | 具有压力传感器的光学电容拇指控制 |
CN103064534A (zh) * | 2011-10-20 | 2013-04-24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输入装置 |
CN103973971A (zh) * | 2013-01-30 | 2014-08-06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触摸操作装置、信息设备、接口装置以及拍摄设备 |
CN104412568A (zh) * | 2012-06-22 | 2015-03-1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信息设备 |
TWI478638B (zh) * | 2012-04-20 | 2015-03-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電子裝置 |
CN104660892A (zh) * | 2013-11-19 | 2015-05-27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 |
CN106339120A (zh) * | 2015-07-09 | 2017-01-18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触摸检测装置和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
CN106681627A (zh) * | 2016-12-01 | 2017-05-1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操作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7783647A (zh) * | 2016-08-31 | 2018-03-09 | 大陆汽车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 柔性屏输入设备及信息娱乐系统 |
CN108966062A (zh) * | 2017-05-18 | 2018-12-07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装置 |
CN109005270A (zh) * | 2018-10-30 | 2018-12-14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 |
CN109140698A (zh) * | 2018-10-24 | 2019-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盒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9389816A (zh) * | 2013-08-23 | 2019-02-26 | 苹果公司 | 遥控设备 |
US10834299B2 (en) | 2017-05-18 | 2020-11-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apparatus |
CN112747777A (zh) * | 2019-10-30 | 2021-05-04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旋转角度传感器 |
CN112971266A (zh) * | 2016-02-26 | 2021-06-18 |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 定制鞋类制品中的前足缓冲的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85704B2 (ja) * | 2009-05-22 | 2012-07-2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誘導加熱調理器 |
JP4709918B2 (ja) * | 2009-09-25 | 2011-06-29 | 株式会社東芝 | リモコン装置 |
JP4799655B2 (ja) * | 2009-10-05 | 2011-10-26 | 株式会社東芝 | 小型機器 |
WO2011052484A1 (ja) | 2009-10-30 | 2011-05-05 | 株式会社エスシーエー | 生体への情報伝達装置 |
JP2011243399A (ja) * | 2010-05-18 | 2011-12-01 |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 スイッチ |
JP2012008712A (ja) | 2010-06-23 | 2012-01-12 | Omron Corp | 操作入力装置 |
JP2013003639A (ja) * | 2011-06-13 | 2013-01-07 | Tokai Rika Co Ltd | 静電入力装置 |
JP4837143B1 (ja) * | 2011-07-25 | 2011-12-14 | 株式会社東芝 | 放送受信システム及び電子機器 |
TWI581135B (zh) * | 2011-09-30 | 2017-05-01 | 加拿都公司 | 觸感薄膜、觸感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2013114617A (ja) * | 2011-11-30 | 2013-06-10 | Fujikura Ltd | 照明モジュール |
JP2013114618A (ja) * | 2011-11-30 | 2013-06-10 | Fujikura Ltd | 照明モジュール |
KR101273616B1 (ko) | 2011-12-21 | 2013-06-10 | 현대다이모스(주) | 시트조작기구 |
USD745508S1 (en) | 2013-03-15 | 2015-12-15 | Intel Corporation | Computing device with sensor |
USD732526S1 (en) | 2013-04-16 | 2015-06-23 | Intel Corporation | Computing device with sensor |
CN105743530B (zh) * | 2016-04-14 | 2018-09-14 |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电子导游系统及方法 |
DE102016122977B4 (de) * | 2016-11-29 | 2021-09-02 | Preh Gmbh | Bedienvorrichtung mit mehreren Bedienbaugruppen und haptischen Feedback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r Bedienvorrichtung |
CN107037898A (zh) * | 2017-04-26 | 2017-08-11 | 陈雪枫 | 一种便携设备 |
GB2565564B (en) * | 2017-08-16 | 2020-04-08 | Peratech Holdco Ltd | Detecting force |
CN107426369A (zh) * | 2017-09-06 | 2017-12-01 | 金雅豪精密金属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分段式外框的手机中板 |
CN111183408B (zh) * | 2017-10-10 | 2023-06-09 | 雷蛇(亚太)私人有限公司 | 用于分析鼠标滑动性能的方法及设备 |
CN112788876B (zh) * | 2021-01-22 | 2023-01-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6056380B (zh) * | 2022-12-14 | 2024-11-1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配件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59706A (ja) * | 1996-03-21 | 1997-10-03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十字型キースイッチ |
JP4020246B2 (ja) * | 2002-03-26 | 2007-12-12 | ポリマテック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ッド装置 |
CN100437448C (zh) * | 2003-08-08 | 2008-11-26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滚动文档的方法 |
JP2006323664A (ja) * | 2005-05-19 | 2006-11-30 | Sony Corp | 電子機器 |
JP2007065993A (ja) * | 2005-08-31 | 2007-03-15 | Tokai Rika Co Ltd | 入力装置 |
JP5208362B2 (ja) * | 2005-10-28 | 2013-06-12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JP4802724B2 (ja) * | 2006-01-18 | 2011-10-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入力装置 |
-
2008
- 2008-07-10 JP JP2008180807A patent/JP571085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9-22 CN CN200810211700XA patent/CN10140881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9-22 CN CN2008102114181A patent/CN10139348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463384B (zh) * | 2009-06-16 | 2014-12-01 | Intel Corp | 輸入設備、行動運算裝置及運算系統 |
CN102804107A (zh) * | 2009-06-16 | 2012-11-28 | 英特尔公司 | 具有压力传感器的光学电容拇指控制 |
US8674951B2 (en) | 2009-06-16 | 2014-03-18 | Intel Corporation | Contoured thumb touch sensor apparatus |
CN101968694A (zh) * | 2009-06-16 | 2011-02-09 | 英特尔公司 | 仿形拇指触摸传感器装置 |
CN102474919A (zh) * | 2009-07-27 | 2012-05-23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加热烹调器 |
CN102474919B (zh) * | 2009-07-27 | 2013-11-06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以及使用该操作装置的加热烹调器 |
US8669502B2 (en) | 2009-07-27 | 2014-03-11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Operation device and heating cooker using operation device |
CN102087545A (zh) * | 2009-12-07 | 2011-06-08 | 星电株式会社 |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
CN102087545B (zh) * | 2009-12-07 | 2015-11-18 | 星电株式会社 | 复合操作型输入装置 |
CN103064534A (zh) * | 2011-10-20 | 2013-04-24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输入装置 |
TWI478638B (zh) * | 2012-04-20 | 2015-03-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電子裝置 |
CN104412568A (zh) * | 2012-06-22 | 2015-03-11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信息设备 |
CN104412568B (zh) * | 2012-06-22 | 2017-04-05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信息设备 |
CN103973971A (zh) * | 2013-01-30 | 2014-08-06 |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 触摸操作装置、信息设备、接口装置以及拍摄设备 |
US9690378B2 (en) | 2013-01-30 | 2017-06-27 | Olympus Corporation | Operation apparatus |
CN103973971B (zh) * | 2013-01-30 | 2017-10-13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信息设备以及信息设备的控制方法 |
CN109389816A (zh) * | 2013-08-23 | 2019-02-26 | 苹果公司 | 遥控设备 |
US11610476B2 (en) | 2013-08-23 | 2023-03-21 | Apple Inc. | Remote control device |
CN104660892B (zh) * | 2013-11-19 | 2017-12-05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 |
CN104660892A (zh) * | 2013-11-19 | 2015-05-27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操作装置 |
CN106339120A (zh) * | 2015-07-09 | 2017-01-18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触摸检测装置和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 |
CN112971266B (zh) * | 2016-02-26 | 2022-07-12 |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 定制鞋类制品中的前足缓冲的方法 |
CN112971266A (zh) * | 2016-02-26 | 2021-06-18 |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 定制鞋类制品中的前足缓冲的方法 |
CN107783647A (zh) * | 2016-08-31 | 2018-03-09 | 大陆汽车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 柔性屏输入设备及信息娱乐系统 |
CN106681627A (zh) * | 2016-12-01 | 2017-05-17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操作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6681627B (zh) * | 2016-12-01 | 2019-10-15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操作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CN108966062B (zh) * | 2017-05-18 | 2020-04-17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装置 |
US10834299B2 (en) | 2017-05-18 | 2020-11-1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onic apparatus |
CN108966062A (zh) * | 2017-05-18 | 2018-12-07 | 佳能株式会社 | 电子装置 |
CN109140698A (zh) * | 2018-10-24 | 2019-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盒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9005270A (zh) * | 2018-10-30 | 2018-12-14 |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 |
CN112747777A (zh) * | 2019-10-30 | 2021-05-04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 旋转角度传感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093619A (ja) | 2009-04-30 |
CN101408815B (zh) | 2012-04-04 |
CN101408815A (zh) | 2009-04-15 |
CN101393480B (zh) | 2010-09-29 |
JP5710859B2 (ja) | 2015-04-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93480B (zh) | 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 | |
US8060164B2 (en) | Input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CN107810470B (zh) | 便携式装置和用于改变其屏幕的方法 | |
US8436808B2 (en) | Processing signals to determine spatial positions | |
AU2014221602B2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to input unit | |
EP1752860B1 (en) | Mobile terminal with touch screen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 |
CN103026322B (zh) | 用户接口设备、装置和方法 | |
EP3335409B1 (en) | Portable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creen thereof | |
CN106249985B (zh) | 便携设备和改变便携设备的屏幕的方法 | |
US20070273643A1 (en) | Dongle joystick | |
US6094190A (en) | Device for controlling a position indicator on a visual display | |
KR20170043065A (ko) | 휴대 장치 및 휴대 장치의 화면 표시방법 | |
CN101446869A (zh) | 压力检测传感器、输入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102830795A (zh) | 利用运动传感装置的远程控制 | |
JP7612800B2 (ja) | 電子デバイス用モジュール式感知アセンブリ | |
EP3151104A1 (en) |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 |
CN103823609A (zh) | 通过接近触摸输入提供用户接口的方法和设备 | |
US20160357274A1 (en) | Pe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KR102046181B1 (ko) | 단말기 연동 및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
CN107925689A (zh) | 移动终端 | |
WO2016175055A1 (ja) | ウエアラブル装置 | |
KR102278676B1 (ko) |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표시 방법 및 장치 | |
KR102329890B1 (ko) | 사용자 인터페이스 표시 방법 및 장치 | |
JP2006115066A (ja) | 多感覚提示装置 | |
CN116009688A (zh) |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929 Termination date: 2017092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