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3398B - 行驶车辆 - Google Patents
行驶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03398B CN101203398B CN2006800221510A CN200680022151A CN101203398B CN 101203398 B CN101203398 B CN 101203398B CN 2006800221510 A CN2006800221510 A CN 2006800221510A CN 200680022151 A CN200680022151 A CN 200680022151A CN 101203398 B CN101203398 B CN 10120339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tank
- driving vehicle
- instrument carrier
- carrier panel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结构是使燃料箱不与传动轴和前轮驱动轴干涉,并且不降低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容易向燃料箱供油。将燃料箱(12)设置在发动机(5)和座椅(7)之间、转向手柄(6)的下方,在燃料箱(1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着前后方向形成槽部(12c),将动力转向阀(24)安装在上述转向手柄(6)的下部,在上述燃料箱(12)上形成用于设置与该动力转向阀(24)连接的液压管(32、33)的槽部(12L、12R)。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拖拉机等行驶车辆,尤其是关于搭载在行驶车辆上的燃料箱的形状和设置位置及其供给口的设置位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拖拉机等行驶车辆上,众所周知的是将燃料箱设置在行驶车辆前部的机罩后方上部的操纵手柄跟前的部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左右的后轮之间,燃料箱设置在驾驶席后方的车身后端部的行驶车辆也是众所周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并且,近年来,也提出了将燃料箱设置在踏板下方的结构等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253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58-1560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292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可将燃料箱靠近发动机设置、可集中设置燃料管和燃料泵等相关机器,但燃料箱的供给口的位置比较高,如果不将给供油箱抬到高于机罩的位置,则很难向燃料箱供油,在冷却风是前方吸入式的情况下,由于热风碰到燃料箱,因此需要设置隔壁或隔热部件等。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结构中,由于行驶车辆的重心位于行驶车辆的后方,因此,在通过升降连杆机构将作业装置等重物安装在行驶车辆的后方时,行驶车辆整体的平衡变差。并且,在专利文献3的将燃料箱设置在踏板下方的结构中,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降低,机身下部有可能与农作物干涉、使其损伤的危险。
将燃料箱设置在这样的位置是为了使燃料箱不与连接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传动轴、连接变速箱和前桥的前轮驱动轴相干涉。
本发明提供如下结构,通过有效地利用仪表板下部以及下方的空间,可不降低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地以供油箱放置在踏板上的状态向燃料箱供油。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搭载有支撑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和位于该发动机和座椅之间的用于供给燃料的燃料箱,将该燃料箱设置在转向手柄的下方、且仪表板的上下中途部的下方。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从侧面看,上述仪表板的一部分覆盖上述燃料箱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将上述燃料箱设置在上述仪表板的正下方。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从侧面看,以行驶车辆的踏板的前部覆盖上述燃料箱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设置该踏板。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搭载有支撑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和向该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料箱,采用从后方吸入冷却风的方式,在仪表板后面设置外部气体吸入孔,将动力转向阀与转向手柄连接,将燃料箱和电池设置在该动力转向阀的下方。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搭载有支撑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和位于该发动机和座椅之间的用于供给燃料的燃料箱,将该燃料箱设置在转向手柄的下方,将该燃料箱的燃料供给口设置在仪表板的上下中途部的下方。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将上述燃料供给口设置在踏板的正上方。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将上述燃料供给口设置在上述仪表板的前后方向中途部的前方。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将上述燃料供给口用的释放部设置在上述仪表板上。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将上述燃料供给口设置在前端装卸机用托架的后方。
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搭载有发动机和向该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料箱,将该燃料箱设置在发动机和座椅之间、转向手柄的下方,在 燃料箱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着前后方向形成槽部。
并且,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将动力转向阀安装在上述转向手柄的下部,在上述燃料箱上形成用于设置与该动力转向阀连接的液压管的槽部。
并且,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将动力转向阀安装在上述转向手柄的下部,在上述燃料箱的后面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地形成倾斜。
并且,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通过横架在车架上的支撑部件支撑上述燃料箱的下面。
并且,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从后面看,上述支撑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上述燃料箱后面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合。
并且,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从上述燃料箱的侧面向着左右方向形成伸出部,通过上述车架支撑该伸出部的下面。
即,在本发明的行驶车辆上,搭载有支撑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和位于该发动机和座椅之间的用于供给燃料的燃料箱,由于将该燃料箱设置在转向手柄的下方、且仪表板的上下中途部的下方,因此,可有效地利用仪表板下部或下方的空间,可不降低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将燃料箱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可容易地向使用供油用箱的燃料箱供油。
并且,从侧面看,由于上述仪表板的一部分覆盖上述燃料箱的一部分或全部,因此,可有效地利用仪表板下部或下方的空间,可不降低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将燃料箱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可容易地向使用供油用箱的燃料箱供油。并且,可由仪表板保护燃料箱。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箱设置在上述仪表板的正下方,因此,可有效地利用仪表板下部或下方的空间,可不降低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将燃料箱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可容易地向使用供油用箱的燃料箱供油。
并且,由于从侧面看行驶车辆的踏板的前部覆盖上述燃料箱的一部分或全部地设置该踏板,因此,可在将供油箱载置在踏板上的状态下向燃料箱供油,可使抬起供油箱的高度低于现有的高度,减轻劳动 力,容易供油。并且,可通过踏板来防止障碍物对供油箱侧面的干涉。
并且,在搭载有支撑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和向该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料箱、并采用从后方吸入冷却风的方式的行驶车辆上,由于在仪表板后面设置外部气体吸入孔,将动力转向阀与转向手柄连接,将燃料箱和电池设置在该动力转向阀的下方,因此,由于是从后方吸入冷却风的构成,因此,在发动机冷却时可同时冷却燃料箱、动力转向阀和电池等,可防止温度上升,并且,由于将散热器等设置在发动机和燃料箱之间,因此,可简单地形成或废除将其隔开的部件。
并且,在搭载有支撑在车架上的发动机和位于该发动机和座椅之间的用于供给燃料的燃料箱的行驶车辆上,由于将该燃料箱设置在转向手柄的下方,将该燃料箱的燃料供给口设置在仪表板的上下中途部的下方,因此,可使抬起供油用箱的高度低于现有的高度,减轻劳动力,容易供油。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供给口设置在踏板的正上方,因此,可在将供油箱载置在踏板上的状态下向燃料箱供油,可使抬起供油箱的高度低于现有的高度,减轻劳动力,容易供油。并且,可通过踏板来防止障碍物对供油箱侧面的干涉。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供给口设置在仪表板的前后方向中途部的前方,因此,从燃料箱伸出的燃料供给口不与设置在仪表板内的电池和上述液压管干涉。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供给口用的释放部设置在上述仪表板上,因此,可在将供油箱载置在踏板上的状态下向燃料箱供油,可使抬起供油箱的高度低于现有的高度,减轻劳动力,容易供油。并且,可通过踏板来防止障碍物对供油箱侧面的干涉。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供给口设置在前端装卸机用托架的后方,因此,在安装前端装卸机或使之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时,不与起重臂干涉。并且,从正面看时,由于上述燃料供给口隐藏在前端装卸机用托架的后方,因此,可防止在行驶等时上述燃料供给口与正面的障碍物或树木等接触。
并且,在搭载有发动机和向该发动机供给燃料的燃料箱的行驶车辆上,由于将该燃料箱设置在发动机和座椅之间、转向手柄的下方,在燃料箱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着前后方向形成槽部,因此,可使燃料箱不与传动轴干涉、并不降低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将燃料箱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可形成容易向燃料箱供油的构成。
并且,由于将动力转向阀安装在上述转向手柄的下部,在上述燃料箱上形成用于设置与该动力转向阀连接的液压管的槽部,因此,可减少固定液压管的支撑部件,可减少零件数量。
并且,由于将动力转向阀安装在上述转向手柄的下部,在上述燃料箱的后面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地形成倾斜,因此,可将液压管从燃料箱上方的动力转向阀到燃料箱后方的液压箱通畅地引导。
并且,由于通过横架在车架上的支撑部件支撑上述燃料箱的下面,因此,可通过支撑部件加固车架、支撑燃料箱,故可减少零件数量。
并且,从后面看,由于上述支撑部件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上述燃料箱后面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合,因此,可防止燃料箱向后方移动。
并且,由于从上述燃料箱的侧面向着左右方向形成伸出部,通过上述车架支撑该伸出部的下面,因此,无需在机罩内另外设置用于支撑燃料箱的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不与机罩内的其它部件干涉,故增加了机罩内的设计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行驶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的拖拉机1的整体构成的左侧视图。
图2是其俯视图。
图3是燃料箱12和仪表板23的位置关系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4是燃料箱12周边的后方立体图。
图5是燃料箱12的后视图。
图6是其侧视图。
图7是其俯视图。
图8是燃料箱12的后上方立体图。
图9是燃料箱12的支撑构成的后上方立体图。
图10是燃料箱12的支撑构成的后下方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行驶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的拖拉机1的整体构成的左侧视图,图2是其俯视图,图3是燃料箱12和仪表板23的位置关系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是燃料箱12周边的后方立体图,图5是燃料箱12的后视图,图6是其左侧视图,图7是其俯视图,图8是燃料箱12的后上方立体图,图9是燃料箱12的支撑构成的后上方立体图,图10是燃料箱12的支撑构成的后下方立体图。
首先,就本发明的行驶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的拖拉机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拖拉机1中,将前轮2、2和后轮3、3支撑在机身的前后,将发动机5设置在前部的机罩4内部,在该机罩4的后方设置后述的转向手柄6,在该转向手柄6的后方设置座椅7。并且,在座椅7的侧部设置主变速杆等。
上述发动机5被防震支撑在车架8上,在该发动机5的后部设置传动轴9和变速箱11等。发动机5的驱动力通过传动轴9传递到变速箱11,通过该变速箱11进行变速、驱动后轮3、3,而且,也可以从变速箱11通过前轮驱动轴29将驱动力传递到前轮2、2上。
并且,发动机5的驱动力从变速箱11后端传递到突出的无图示的PTO轴上,从该PTO轴通过万向节等驱动无图示的作业机,该作业机通过设置在机身后端的作业机安装装置13进行安装。并且,液压箱10装载在变速箱11上部,将液压缸收纳在该液压箱10内,可使提升臂19、19转动。
上述作业机安装装置13通过上杆20和下杆21、21形成三点杆结构的升降杆装置,上述提升臂19的转动通过提升控制杆传递到下杆21、21,可使安装在该作业机安装装置13上的作业机进行升降。
仪表板23设置在上述机罩4的后部,该仪表板23罩住后述的动 力转向阀24等,在该仪表板23上设置仪表盘、钥匙开关和前进后退转换杆22等。在该仪表板23的后下部,直到侧下部设置踏板罩、形成踏板25,该踏板25通过支柱等固定设置在车架8上。
以下就仪表板23内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上述转向手柄6的中央部固定设置在转向轴26的上端,该转向轴26的下端与作为动力转向装置的液压式动力转向阀(轨道滚动件(orbit roll))24的输入轴连接。
在动力转向阀24的下部设置用于从液压泵供给压力油的泵口、使回流油向变速箱11排出的箱口、用于在与设置在前轮2、2的操纵部的动力转向缸之间输送压力油的两个输出口,液压管32、33、34、35与各口连接。
以下就将燃料向发动机5输送的燃料箱12的形状进行说明。
燃料箱12由树脂或不锈钢等形成,如图4至图8所示,从后面看是形成大致U字形的容器。换句话说,在大致箱子形的容器上面,在左右的大致中央部向着前后方向形成槽部12c,该槽部12c的底部位于燃料箱12的上下大致中央部,形成具有可在上下方向收纳传动轴9和前轮驱动轴29的高度和宽度的结构。另外,即使设置该槽部12c也可确保该燃料箱12不容易变形的刚性地设定槽部12c的大小。
在燃料箱12的槽部12c的两侧设置向左右外侧鼓出的增量部12d、12d,该增量部12d、12d的外侧面位于仪表板23侧面的内侧。即,燃料箱12的左右宽度形成与仪表板23的左右宽度一致的长度。并且,燃料箱12下部的左右宽度形成插入左右车架8、8之间的宽度。即,燃料箱12的下部的左右宽度形成车架8、8的内宽。并且,如图5和图9所示,使上述增量部12d、12d的下面放置在该车架8、8上地支撑燃料箱12。
并且,如图4至图8所示,燃料箱12的燃料供给口12a从上述左右一侧的增量部12d的外侧上部、具体是从前进方向左侧的增量部12d的外侧面向着左上方伸出形成,用盖子12b等盖住。
并且,大致U字形的罩30固定设置在该槽部12c的内周面,提 高燃料箱12的强度。
如上所述,上述槽部12c向着拖拉机1的前后方向形成,将发动机5的驱动力传递到变速箱11的传动轴9的一部分和用于从该变速箱11向前轮2、2传递驱动力的前轮驱动轴29的一部分收纳于该槽部12c内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传动轴9沿前后水平方向穿过槽部12c的上部,前轮驱动轴29沿前后水平方向穿过槽部12c的下部,但不局限于此,也可只使传动轴9穿过槽部12c而使前轮驱动轴29穿过燃料箱12的侧方。
并且,如图4至图8所示,从燃料箱12的槽部12c两侧向后方鼓起、形成后增量部12e、12e,该后增量部12e、12e的后面作为后面向下的倾斜、与仪表板23的形状一致,而且,在各后增量部12e、12e的后面的左右中央,在上下方向形成液压管用槽部12L、12R。与上述动力转向阀24的下面连接的、用于从上述液压泵供给压力油的液压管32和使回流油向变速箱11排出的液压管33定位在该液压管用槽部12L、12R上。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燃料箱12的后面、具体是后增量部12e、12e的后面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倾斜地形成。这样,通过在燃料箱12的后面设置从前上方向后下方的倾斜,可将上述液压管32、33通畅地从燃料箱12上方的动力转向阀24向燃料箱12后方的液压箱10引导。
而且,燃料箱12的前下部也向前方鼓起、形成增量部12f,在该增量部12f的上方设置散热器28。即,形成利用散热器28下方的空间来增加燃料箱12的容量的构成。
通过这样的构成,燃料箱12的下部形成左右连通的构成,即使在机身向左右倾斜的情况下,燃料也不会偏向一侧,从而即使在燃料为少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向发动机供给。并且,通过在中央下部设置排出管,也可将燃料全部排出。并且,通过在燃料箱12的前下部设置增量部12f,可使重心向下方降低使其稳定。并且,即使在燃料箱12的上 部左右设置增量部12d、12d、在后部设置增量部12e、12e,由于在上部左右中央设置槽部12c、分成左右,因此,即使在车身左右摇晃的情况下,也可分散燃料偏向一侧的程度,可提高稳定性。
以下就上述燃料箱12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4、图9、图10所示,燃料箱12在动力转向阀24的下方且在仪表板23的前下部,通过后述的柱托18固定设置在车架8上。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仪表板23的前下部覆盖燃料箱12的一部分(后上部)地设置。另外,仪表板23的下部是指仪表板23的上下高度的中间位置的下方。
在此,如图3的另一实施例所示,也可以形成从侧面看燃料箱12与仪表板23不重合的构成。即,将燃料箱12设置在仪表板23的下方。具体是,通过提高仪表板23的下部以及踏板25的上部、缩短燃料箱1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并沿前后方向加长、或加大后述的切口部23a等,以使其不重合即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动力转向阀24固定安装在后述的柱托18的上部安装部18a上。
柱托18由上部安装部18a、中部安装部18b和左右一对管部18c、18c构成。将管部18c弯曲成从侧面看为倒L字形,将前端上部固定设置在立设在其前部的散热器托架上,将下端固定在车架8上。上部安装部18a大体形成箱形,固定设置在管部18c、18c的后上部,安装有动力转向阀24或操作板等。中部安装部18b是将板状体沿水平方向设置在管部18c的上下中途部,在其上面可放置固定电池15。电池15前方的散热器28、油冷却器和继电器等电气设备也固定设置在该管部18c、18c上。
并且,该柱托18的下部通过支柱等固定设置在车架8上,俯视时上述燃料箱12被支撑在车架8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并且,燃料箱12在机身前后方向位于发动机5和座椅7之间。
这样,形成以下构成,即,一旦将该柱托18安装在车架8上,燃料箱12、电池15、散热器28、油冷却器以及继电器等电气设备则固 定设置在车架8上。此时,电池15设置在燃料箱12的大致上方,位于上述转向手柄6和上述动力转向阀24的前下方。
如图9和图10所示,燃料箱12的下部被支撑在支撑部件16、17上,该支撑部件16、17沿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固定设置在车架8上,该支撑部件16、17不仅支撑燃料箱12,还具有加固车架8的作用。
具体是,燃料箱12的前部通过支撑部件17支撑下面,燃料箱的后部通过支撑部件16支撑上述后增量部12e、12e的下面。即,燃料箱12的下端位于支撑部件16的下方,从后面看燃料箱12的下部和支撑部件16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由板状的支撑部件17支撑燃料箱12底面的前部,由管形的支撑部件16支撑后部,但不局限于此,也可形成利用车架8通过支柱或防震支撑部件等支撑燃料箱12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仪表板23的后面形成可进出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吸入孔23b。对外部气体吸入孔的形状没有限制,可通过冲孔等在仪表板23的后面形成外部气体吸入孔。
现有的拖拉机等行驶车辆从机罩前面吸入空气的形式居多,将散热器和电池设置在发动机的前部,该散热器、电池以及动力转向阀等单独固定设置在车架上的形式居多。但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后部吸入式,可将散热器、电池以及动力转向阀等集中设置在后部,可减少零件数量,减少组装以及维护工时。
并且,如图1和图3所示,从侧面看或俯视该燃料箱12时,在前后方,燃料箱12的一部分(后部)与踏板25重合地设置。即,从侧面看,踏板25的前部与燃料箱12的上下中途部的后部重合。如图2所示,该踏板25形成前端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后方凹陷的形状,上述仪表板23的下部位于该凹陷部分,设置燃料箱12。
并且,如图4所示,燃料箱12的燃料供给口12a向着燃料箱12的左右一侧的上部、具体是从左侧面向左上方伸出形成,用盖子12b等盖住。在上述仪表板23侧面的前下部形成切口部23a,上述燃料供给口12a位于该切口部23a,操作者将供油箱放置在踏板25上,打开 该盖子12b,可容易地向燃料箱12供油。
如图1和图3所示,燃料箱12的燃料供给口12a位于仪表板23的上下中途部的下方。并且,为了不与设置在仪表板23内的电池15和上述液压管32、33、34、35干涉,燃料供给口12a设置在仪表板23的前后中途部的前方。
并且,如上所述,燃料供给口12a向着燃料箱12的左右一侧的上部、具体是从左侧面向左上方伸出形成,该燃料供给口12a位于踏板25的正上方。
并且,如图1和图9所示,在车架8前部的侧方固定设置用于安装无图示的前端装卸机的托架36,上述燃料供给口12a设置在该托架36的大致后方。
这样,在搭载有支撑在车架8上的发动机5、和位于该发动机5和座椅7之间的用于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2的行驶车辆1上,由于将该燃料箱12设置在转向手柄6的下方、且仪表板23的上下中途部的下方,因此,可有效地利用仪表板23下部或下方的空间,可不降低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将燃料箱12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可容易向使用供油箱的燃料箱12供油。
并且,从侧面看,由于上述仪表板23的一部分覆盖上述燃料箱12的一部分或全部,因此,可有效地利用仪表板23下部或下方的空间,可不降低行驶车辆1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将燃料箱12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可容易向使用供油箱的燃料箱12供油。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箱12设置在上述仪表板23的正下部,因此,可有效地利用仪表板23下部或下方的空间,可不降低行驶车辆1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将燃料箱12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可容易向使用供油箱的燃料箱12供油。
并且,由于以从侧面看行驶车辆1的踏板25的前部覆盖上述燃料箱的一部分或全部的方式设置该踏板25,因此,可在将给供油箱载置在踏板25上的状态下向燃料箱12供油,可使抬起供油箱的高度低于现有的高度,减轻劳动力,容易供油。并且,可通过踏板25来防止障 碍物对供油箱侧面的干涉。
并且,在搭载有支撑在车架8上的发动机5和用于向该发动机5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2、并形成从后方吸入冷却风的方式的行驶车辆1上,在仪表板23后面设置外部气体吸入孔23b,将动力转向阀27与转向手柄6连接,将燃料箱12和电池15设置在该动力转向阀27的下方。因此,由于是从后方吸入冷却风的构成,故在发动机冷却时可同时冷却燃料箱、动力转向阀和电池等,可防止温度上升,并且,由于将散热器等设置在发动机和燃料箱之间,因此,可简单地形成或废除将其隔开的部件。
这样,在搭载有支撑在车架8上的发动机5和位于该发动机5和座位7之间的用于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2的行驶车辆1上,由于将该燃料箱12设置在转向手柄6的下方,将该燃料箱12的燃料供给口12a设置在仪表板23的上下中途部的下方,因此,可使抬起供油箱的高度低于现有的高度,减轻劳动力,容易供油。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供给口12a设置在踏板25的正上方,因此,可在将供油箱载置在踏板25上的状态下向燃料箱12供油,可使抬起供油箱的高度低于现有的高度,减轻劳动力,容易供油。并且,可通过踏板25来防止障碍物对给供油箱侧面的干涉。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供给口12a设置在仪表板23的前后方向中途部的前方,因此,从燃料箱12伸出的燃料供给口12a不与设置在仪表板23内的电池15和上述液压管32、33、34、35干涉。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供给口12a用的释放部23a设置在上述仪表板23上,因此,可在将供油箱载置在踏板25上的状态下向燃料箱12供油,可使抬起供油箱的高度低于现有的高度,减轻劳动力,容易供油。并且,可通过踏板来防止障碍物对给供油箱侧面的干涉。
并且,由于将上述燃料供给口12a设置在前端装卸机用托架36的后方,因此,在安装前端装卸机时或使之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时,不与起重臂干涉。并且,从正面看时,由于上述燃料供给口12a隐藏在前端装卸机用托架36之后,因此,可防止在行驶等时上述燃料供给 口12a与正面的障碍物或树木等接触。
并且,在装载有发动机5和向该发动机5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2的行驶车辆1上,由于将该燃料箱12设置在发动机5和座椅7之间、转向手柄6的下方,并在燃料箱1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着前后方向形成槽部12c,因此,可使燃料箱12不与传动轴9干涉、并不降低行驶车辆1的最低离地高度地将燃料箱12设置在比较低的位置,可在踏板25进行供油箱的供油,可形成容易向燃料箱12供油的构成。
并且,由于将动力转向阀24安装在上述转向手柄6的下部,在上述燃料箱12上形成用于设置与该动力转向阀24连接的液压管32、33的槽部12L、12R,因此,可减少用于固定液压管32、33的支撑部件,可减少零件数量。
并且,由于将动力转向阀24安装在上述转向手柄6的下部,在上述燃料箱12的后面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地形成倾斜,因此,可将上述液压管32、33从燃料箱12上方的动力转向阀24到燃料箱12后方的液压箱10通畅地引导。
并且,由于通过横架在车架8上的支撑部件16、17支撑上述燃料箱12的下面,因此,可通过支撑部件16、17加固车架8、支撑燃料箱12,故可减少零件数量。
并且,从后面看,由于上述支撑部件16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上述燃料箱12后面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合,因此,可防止燃料箱12向后方移动。
并且,由于从上述燃料箱12的侧面向着左右方向形成伸出部12d、12d,并通过上述车架8支撑该伸出部12d、12d的下面,因此,无需在机罩4内另外设置用于支撑燃料箱的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不与机罩4内的其它部件干涉,从而增加了机罩4内的设计自由度。
本发明提供如下结构,通过有效地利用仪表板下部以及下方的空间,可不降低行驶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地以供油箱放置在踏板上的状态向燃料箱进行供油。
Claims (15)
1.一种行驶车辆(1),搭载有:左右的车架(8);
支撑在该左右的车架(8)上的发动机(5);
该发动机(5)的后方的座椅(7);
在该发动机(5)和座椅(7)之间配置于该车架(8)的上方的仪表板(23);
在所述仪表板(23)和所述座椅(7)之间配置在所述车架(8)上的踏板(25);
从该仪表板(23)延伸设置的转向手柄(6);以及
位于该发动机(5)和该座椅(7)之间的用于向该发动机(5)供给燃料的燃料箱(12),
其特征在于,
将该燃料箱(12)设置在转向手柄(6)的下方、且与仪表板(23)的上下中央相比为下方的位置;
该燃料箱(12)从后面看是大致U字形,形成为具有配置在车架(8)之间的下部、从该下部向上方延伸并延伸到该左右各车架(8)的上方的左右上部、以及该左右上部之间的前后方向开口状的槽部(12c)的形状;
在该槽部(12c)中插通来自该发动机(5)的传动轴(9);
该燃料箱(12)的该各左右上部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延伸而形成左右的增量部(12d),利用该左右各车架(8)支撑该各增量部(12d)的下面;
从该左右增量部(12d)中的一方延伸设置该燃料箱(12)的燃料供给口(12a);
经由形成在该仪表板(23)的与左右一侧的上下中央相比为下方的位置的开放部(23a)露出该燃料供给口(12a),从而将该燃料供给口(12a)配置在与该仪表板(23)的上下中央相比为下方的位置的、该踏板(25)的正上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所述仪表板(23)的一部分覆盖所述燃料箱(12)的一部分或全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除了所述燃料供给口(12a),所述燃料箱(12)设置在所述仪表板(23)的正下方。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从侧面看,配置成行驶车辆(1)的所述踏板(25)的前部与所述燃料箱(12)的上下中央的后部重合。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仪表板(23)后面设置用于从车辆后方吸入冷却风的外部气体吸入孔(23b),
动力转向阀(24)与所述转向手柄(6)连接,
所述燃料箱(12)和电池(15)设置在该动力转向阀(24)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部(23a)和燃料供给口(12a)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设置在所述仪表板(23)的中央的前方。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部(23a)和所述燃料供给口(12a)设置在安装于该行驶车辆(1)上的前端装卸机用托架(36)的后方。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料箱(12)的所述槽部(12c)中插通着前轮驱动轴(29)。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动力转向阀(24)安装在所述转向手柄(6)的下部,
在所述燃料箱(12)上形成用于设置与该动力转向阀(24)连接的液压管(32、33)的槽部(12L、12R)。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动力转向阀(24)安装在所述转向手柄(6)的下部,
在所述燃料箱(12)的所述左右上部的至少一方的后面,沿着连接于该动力转向阀(24)的液压管(32、33)从前上方向后下方地形成倾斜。
11.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由横架在所述车架(8)上的支撑部件(16、17)来支撑所述燃料箱(12)的下面。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从后面看,所述支撑部件(16)的一部分或全部与所述燃料箱(12)后面的一部分或全部重合。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料箱(12)的所述左右上部的至少一方的倾斜状的后面,形成用于配置连接于所述动力转向阀(24)的液压管(32、33)的所述槽部(12L、12R)。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12)的所述左右上部向后方延伸而形成后方增量部(12e),在该后方增量部(12e)的各后面、向前上方形成倾斜,在该倾斜后面形成槽部(12L、12R),在其中配置液压管(32、33),该液压管与安装在所述转向手柄(6)上的动力转向阀(24)相连。
1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驶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箱(12)的下部向前方延伸,形成配置在散热器(28)下方的增量部(12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147549A JP4369399B2 (ja) | 2005-05-20 | 2005-05-20 | 走行車両 |
JP147549/2005 | 2005-05-20 | ||
JP147550/2005 | 2005-05-20 | ||
JP2005147550A JP4352021B2 (ja) | 2005-05-20 | 2005-05-20 | 走行車両 |
JP2005166968A JP2006341649A (ja) | 2005-06-07 | 2005-06-07 | 走行車両 |
JP166968/2005 | 2005-06-07 | ||
PCT/JP2006/309967 WO2006123756A1 (ja) | 2005-05-20 | 2006-05-18 | 走行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03398A CN101203398A (zh) | 2008-06-18 |
CN101203398B true CN101203398B (zh) | 2011-09-14 |
Family
ID=37541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22151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03398B (zh) | 2005-05-20 | 2006-05-18 | 行驶车辆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369399B2 (zh) |
CN (1) | CN10120339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684143C1 (ru) * | 2015-08-20 | 2019-04-04 |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движением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правления движением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CN110758216A (zh) * | 2019-12-09 | 2020-02-07 | 湖南省农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带有油箱结构的果蔬运输车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3810A (en) * | 1984-06-18 | 1988-02-09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Under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2005
- 2005-05-20 JP JP2005147549A patent/JP436939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5-18 CN CN2006800221510A patent/CN101203398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23810A (en) * | 1984-06-18 | 1988-02-09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Under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03398A (zh) | 2008-06-18 |
JP4369399B2 (ja) | 2009-11-18 |
JP2006321402A (ja) | 2006-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460886B2 (en) | Tractor | |
CA2686017A1 (en) | Cab suspension | |
US8801019B2 (en) | Working vehicle | |
JP2007283986A (ja) | 油圧式車軸駆動装置 | |
EP1886863B1 (en) | Traveling vehicle | |
CN102892612A (zh) | 作业车辆 | |
CN101203398B (zh) | 行驶车辆 | |
JP3515705B2 (ja) | 草刈り機 | |
EP4342707A1 (en) | Work vehicle | |
JP2572886B2 (ja) | 作業車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 |
JP4542456B2 (ja) | トラクタ | |
JP4139669B2 (ja) | 乗用田植機の機体フレーム構造 | |
EP3299264B1 (en) | Crawler tractor | |
WO2024142478A1 (ja) | 作業車 | |
JP4344931B2 (ja) | 走行車体 | |
JP3821680B2 (ja) | 草刈り機 | |
JP4352021B2 (ja) | 走行車両 | |
JP2001136809A (ja) | トラクタの外部油圧取出装置 | |
KR20240145878A (ko) | 작업 차량 | |
JPH03200423A (ja) | 乗用作業機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構造 | |
JP2006160078A (ja) | 作業車両の燃料タンク | |
JP2024047247A (ja) | 作業車 | |
JP3583590B2 (ja) | トラクタの油圧昇降装置 | |
JPH03213432A (ja) | 乗用作業機の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構造 | |
JP2021079833A (ja) | 作業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14 Termination date: 2016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