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6657A -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046657A CN101046657A CN200710089716.3A CN200710089716A CN101046657A CN 101046657 A CN101046657 A CN 101046657A CN 200710089716 A CN200710089716 A CN 200710089716A CN 101046657 A CN101046657 A CN 1010466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er
- mentioned
- bottle
- toner container
- contai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7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5611 fee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Aesculin Natural products OC[C@@H]1[C@@H](O)[C@H](O)[C@@H](O)[C@H](O)[C@H]1Oc2cc3C=CC(=O)Oc3cc2O PLXMOAALOJOTIY-FPTXNFDT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858 resili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799 BoPE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41 Myla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71 blow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943 EPDM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RRHGJUQNOFWUDK-UHFFFAOYSA-N Isopr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 RRHGJUQNOFWUD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SZVJSHCCFOBDDC-UHFFFAOYSA-N iron(II,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Fe]O[Fe]O[Fe]=O SZVJSHCCFOBDD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95 polyisop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3 si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56—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6—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 G03G2215/0663—Toner cartridge or other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container for supplying developer material to replace the used material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2215/0665—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ing of said toner cartridge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03G2215/067—Toner discharging opening covered by arcuate shut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色粉补给装置,具有:填充了色粉的色粉瓶;以及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安装有色粉瓶,将从色粉瓶排出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该色粉补给装置根据显影装置的打印处理工序中消耗的色粉量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色粉瓶脱离机构,当色粉瓶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使色粉瓶向和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脱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特别涉及到一种利用色粉进行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及该图像形成装置使用的色粉补给装置、以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要求越来越高,打印处理页数(单位时间内)增加的同时,传送纸张的高速化得以发展。例如,在以往60页/分(A4横向传送)以上即为高速机,但近些年来,80页/分以上装置的才被称为高速机,并且100页/分以上的装置的开发也得到推动。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中大多采用以下方式:由于色粉消耗量较大,因此并排设置多个色粉容器,不直接将从各个色粉容器补给的色粉补给到显影槽,暂时滞留在作为“中转盒”起作用的色粉供给装置后,根据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的下降进行色粉补给,达到显影槽内的色粉浓度稳定化、及消除进行大量印刷时的“色粉用尽”(参照专利文献1:特开平03-220577号公报)。
但是在该色粉补给方法中,在色粉供给装置中进行来自色粉容器的色粉补给时,当使用中的色粉容器的色粉剩余量用尽,出现所谓检测为空的情况下,即使像现有技术一样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显示部上显示“色粉用尽”,当正在进行上述高速打印时,由于来自其他色粉容器的色粉补给继续进行,存在忘记空色粉容器的更换信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可防止遗忘检测为空的色粉容器的更换作业,并且提高用户对空报告的识别性,可防止色粉补给不足导致图像形成装置停止。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各构成如下所示。
本发明的第一主旨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中,具有:填充了色粉的色粉容器;以及色粉供给装置,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且上述色粉补给装置根据上述显影装置的打印处理工序中消耗的色粉量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色粉容器脱离机构,其在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使该色粉容器向与上述色粉容器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从上述色粉供给装置脱离。
本发明的第二主旨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主旨一所述构造中,具有色粉剩余量检测部,检测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
本发明的第三主旨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主旨二所述构造中,上述色粉剩余量检测部配置在上述色粉容器上。
本发明的第四主旨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主旨二或三所述构造中,上述色粉容器具有:隔壁部件,将该色粉容器的内部分离为存在上述色粉的色粉容纳部及不存在上述色粉的空间部;以及隔壁部件移动机构,可使上述隔壁部件根据上述色粉容纳部内的色粉剩余量移动,以使上述色粉容纳部的容积变为适当的容积,其中,上述色粉剩余量检测部,检测上述色粉容纳部的容积变为预定容积以下时上述隔壁部件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五主旨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主旨一至四任意一项所述构造中,上述色粉容器脱离机构具有脱离部件,其在上述色粉容器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位置上,对上述色粉容器向与安装上述色粉容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上述脱离部件配置在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的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色粉容器前端一侧,当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为预定量以下时,使上述色粉容器移动。
本发明的第六主旨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主旨五所述构造中,上述色粉容器脱离机构具有恢复部件,其在上述脱离部件向使上述色粉容器移动的方向进行动作后,使上述脱离部件恢复到上述动作前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七主旨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主旨五所述构造中,伴随上述色粉容器从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位置移动的动作,用于向上述色粉供给装置提供上述色粉的色粉排出口关闭。
并且,本发明的第八主旨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搭载有色粉补给装置,该色粉补给装置具有:填充了色粉的色粉容器;以及色粉供给装置,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上述色粉补给装置根据显影装置的打印处理工序中消耗的色粉量将色粉提供到上述显影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作为上述色粉补给装置搭载主旨一至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包装部上形成可使从上述色粉供给装置脱离的上述色粉容器开口的色粉容器用开合部。
本发明的第九主旨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主旨八所述的构造中,上述色粉容器用开合部与多个搭载的色粉容器相对应分割在多处形成。
本发明的第十主旨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主旨八或九所述的构造中,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如下功能:当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在进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显示部上报告色粉剩余量不足。
并且,本发明的第十一主旨涉及到一种色粉不足检测方法,检测搭载有色粉补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色粉剩余量不足的色粉容器,上述色粉补给装置具有:填充了色粉的色粉容器;和色粉供给装置,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提供到上述显影装置,并根据上述显影装置的打印处理工序中消耗的色粉量将色粉提供到上述显影装置,该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检测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和当上述检测出的色粉剩余量为预定量以下时,使上述色粉容器向与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从上述色粉供给装置脱离。
本发明的第十二主旨涉及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除了主旨十一所述的工序外还具有以下工序:使将上述色粉容器的内部分离为填充有上述色粉的色粉容纳部及不存在上述色粉的空间部的隔壁部件,根据上述色粉容纳部内的色粉剩余量进行移动,以使上述色粉容纳部的容积变为适当的容积;和检测上述色粉容纳部的容积变为预定容积以下时上述隔壁部件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十三主旨涉及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除了主旨十一或十二所述的工序外还具有以下工序:当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利用使上述色粉容器向安装上述色粉容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的脱离部件,移动上述色粉容器。
本发明的第十四主旨涉及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除了主旨十三所述的工序外还具有以下工序:在上述色粉容器移动工序后,使上述脱离部件恢复到上述色粉容器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十五主旨涉及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除了主旨十一至十四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工序外还具有以下工序:伴随上述色粉容器从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位置移动的动作,关闭用于向上述色粉供给装置提供色粉的色粉排出口的工序。
本发明的第十六主旨涉及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除了主旨十一至十五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工序外还具有以下工序:伴随上述色粉容器从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位置移动的动作,打开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包装部上形成的色粉容器用开合部。
本发明的第十七主旨涉及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除了主旨十一至十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工序外还具有以下工序:当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在进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显示部上报告色粉剩余量不足。
根据主旨一所述的发明,当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不足时,将上述色粉容器从色粉供给装置脱离,例如可使其向安装有色粉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侧突出,变成操作者可识别的状态,因此通过直接的视觉性的报告,可防止操作者忘记空色粉容器或色粉剩余量不足的色粉容器的更换作业。这样一来可不用停止图像形成装置地高效率地运转。
并且,除了主旨一至十七所述的发明获得的上述共同的效果外,根据各主旨所述的发明还可获得以下效果。
具体而言,根据主旨二所述发明,除了主旨一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还易于检测出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
根据主旨三所述发明,除了主旨二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直接检测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因此可准确地进行色粉剩余量的检测。
根据主旨四所述发明,除了主旨二或三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易于检测出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为色粉用尽的状态。
根据主旨五所述发明,除了主旨一至四的任意一项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通过简单的构造使色粉容器移动。
根据主旨六所述发明,除了主旨五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易于进行色粉容器的更换作业,并提高作业性。
根据主旨七所述发明,除了主旨五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不使色粉从色粉容器内溢出地、简单地进行色粉容器的更换,因此不会污染操作者或装置,提高操作性。
根据主旨八所述发明,当检测到色粉用尽时,例如可移动色粉容器,通过色粉容器打开色粉容器用开合部,从而可进行识别性高的报告。
根据主旨九所述发明,除了主旨八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报告各个色粉容器的色粉剩余量的不足。
根据主旨十所述发明,除了主旨八或九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在操作者进行操作时肯定会使用的显示部上报告色粉容器的色粉剩余量不足,可切实催促操作者进行色粉容器更换。
根据主旨十一所述发明,当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不足时,使上述色粉容器从色粉供给装置脱离,例如可使其向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侧突出,变成操作者可识别的状态,因此通过直接的视觉性的报告,可防止忘记空色粉容器或色粉剩余量不足的色粉容器的更换作业。这样一来可不用停止图像形成装置地高效率地运转。
根据主旨十二所述发明,除了主旨十一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还易于检测出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为色粉用尽状态。
根据主旨十三所述发明,除了主旨十一或十二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通过简单的构造使色粉容器移动。
根据主旨十四所述发明,除了主旨十三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易于进行色粉容器的更换作业,并提高作业性。
根据主旨十五所述发明,除了主旨十一至十四的任意一项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可不使色粉从色粉容器内溢出地、简单地进行色粉容器的更换,因此不会污染操作者或装置,提高操作性。
根据主旨十六所述发明,除了主旨十一至十五的任意一项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当检测到色粉用尽时,例如可移动色粉容器,通过色粉容器打开色粉容器用开合部,从而可进行识别性高的报告。
根据主旨十七所述发明,除了主旨十一至十六的任意一项所述发明获得的效果外,在操作者进行操作时肯定会使用的显示部上报告色粉容器的色粉剩余量不足,可切实催促操作者进行色粉容器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本发明涉及的色粉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构成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构造的概要侧面截面图。
图3是从正面观察的上述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构造的概要图。
图4是表示上述显影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5是表示在构成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上安装色粉补给部时的安装例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7A是表示构成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的构造的侧视图,图7B是从上述色粉补给部的色粉补给一侧端面观察到的正视图。
图8是构成上述色粉补给部的色粉瓶的前端部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在上述色粉瓶的前端部安装色粉传送用的刮刀时构造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刮刀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将上述刮刀安装到色粉瓶时的概要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上述色粉瓶的构造的正视图。
图13A是表示构成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瓶支撑部件的构造的正视图,图13B是从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背面一侧观察的透视图。
图14A是表示构成上述瓶支撑部件的第一框体的透视图,图14B是表示构成上述瓶支撑部件的第二框体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15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色粉排出室和色粉瓶的刮刀的配置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上述色粉瓶的前端部的构造的概要截面图。
图17是表示上述色粉瓶的开口环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8是在上述色粉瓶的前端部安装了瓶支撑部件的状态的概要截面图。
图19A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色粉排出口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9B是表示上述色粉排出口通过挡板机构被关闭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背面的概要构造的说明图。
图21A是表示从正面观察到的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挡板机构的构造的透视图,图21B是从上述挡板机构的背面观察到的透视图。
图22A是表示上述挡板机构和瓶支撑部件的第一引导部件的关系的说明图,图22B是表示上述挡板机构和色粉瓶的旋转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连接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和显影装置的补给用通道体的构造的说明图。
图25A是表示安装到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的安装完成前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25B是表示安装到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的安装完成时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25C是表示从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脱离时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上述色粉瓶的内部构造的概要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和上述色粉瓶对应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构造的概要说明图。
图28A是表示将上述色粉瓶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前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图28B是表示将上述色粉瓶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图28C是表示安装到上述色粉瓶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安装结束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图29A是表示向上述色粉补给装置安装色粉瓶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图29B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瓶的取出动作的概要说明图。
图30是表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色粉补给动作/动作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复印机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图1是实施发明的方式的一个示例,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涉及的色粉容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在通过由显影辊231(231a、231b、231c、231d)提供的显影剂(色粉)、根据图像数据使感光鼓21(21a、21b、21c、21d)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经过转印过程转印到记录纸张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具有:容纳色粉的色粉瓶(色粉容器)200(200a、200b、200c、200d:图3);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色粉供给装置)600(600a、600b、600c、600d),安装有色粉瓶200,并将由该色粉瓶200排出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23(23a、23b、23c、23d),搭载有色粉补给装置100(100a、100b、100c、100d),其根据在显影装置23的打印处理工序中消耗的色粉量向显影装置23提供色粉,并将色粉自动提供到显影装置23以进行图像输出。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1所示,具有多个彩色套印单元(图像形成单元)20(20a、20b、20c、20d),上述多个彩色套印单元具有:感光鼓21(21a、21b、21c、21d),形成显影剂图像(以下称为色粉图像),该显影剂图像根据色分解的图像信息通过和各色相一致的显影剂(以下称为色粉)形成;和向该感光鼓21的表面提供上述色粉的显影装置23(23a、23b、23c、23d),该图像形成装置1进一步具有:曝光单元(光扫描装置)10,根据图像信息按照各种颜色在各个感光鼓21上照射激光(光束)并生成静电潜影;转印带单元30,具有传送色粉图像的环形的转印带31;以及定影单元27,通过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使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的色粉图像热定影。
首先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如图1所示,是对图像信息进行色分解,按照各色相形成图像,并输出彩色图像的所谓数字彩色打印机,大致由图像形成部108和送纸部109构成,用于根据来自和外部连接的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省略图示)的印刷任务,在记录纸张上形成多色图像或单色图像。
图像形成部108以电子照相方式利用黄(Y)、品红(M)、青(C)、黑(BK)各颜色形成多色图像,主要由曝光单元10、彩色套印单元20、定影单元27、作为具有转印带31的转印单元的转印带单元30、转印辊36、转印带清洁单元37构成。
图像形成部108的概要构造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的一端的上部配置定影单元27,在该定影单元27的下方,从框体1a的一端到另一端配置转印带单元30,并且在该转印带单元30的下方配置彩色套印单元20,进一步在该彩色套印单元20的下方配置曝光单元10。
并且,在转印带单元30的另一端设有转印带清洁单元37。进一步,在图像形成部108的上部,与定影单元27相邻地设有排纸盘43。并且,在该图像形成部108的下侧构成送纸部109。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彩色套印单元20,和黑(BK)、青(C)、品红(M)、黄(Y)各颜色对应的四个彩色套印单元20a、20b、20c、20d沿转印带31依次设置。
这些彩色套印单元20(20a、20b、20c、20d)在框体1a内大致和水平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平行地并排设置,按各颜色分别具有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21(21a、21b、21c、21d)、使该感光鼓21带电的带电器(带电单元)22(22a、22b、22c、22d)、显影装置(显影单元)23(23a、23b、23c、23d)、清洁单元24(24a、24b、24c、24d)等。
其中,对和各颜色对应的构成要素附加的标记a、b、c、d分别对应于黑(BK)、青(C)、品红(M)、黄(Y)各颜色,在以下说明中,除了指定和特定颜色对应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的情况外,统一对各颜色设定的构成要素,记为感光鼓21、带电器22、显影装置23、清洁单元24。
感光鼓21配置成使外周面的一部分和转印带31的表面接触,并且沿着鼓的外周面邻接地配置作为电场生成部的带电器22、显影装置23、及清洁单元24。
带电器22使用电晕电线充电器型带电器,在和隔着感光鼓21配置转印带单元30的位置大致相反的一侧沿感光鼓21的外周面邻接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带电器22使用电晕电线充电器型带电器,但也可替代电晕电线充电器型带电器而使用毛刷型带电器、磁刷型带电器、辊型带电器、锯齿型带电器、离子发生型带电装置等,只要是可向感光鼓施加所需带电性能的装置即可。
显影装置23中,黑(BK)、青(C)、品红(M)、黄(Y)各颜色色粉容纳在各显影装置23a、23b、23c、23d中,在感光鼓的旋转方向(图中的箭头A方向)上配置在带电器22下游一侧。
显影装置23a、23b、23c、23d中,为了应对高速及大量的印刷,设有具有用于向各个显影装置23a、23b、23c、23d补给色粉的五个色粉补给部500a、500b、500c、500d的色粉补给装置100a、100b、100c、100d,各个显影辊231a、231b、231c、231d和感光鼓21a、21b、21c、21d相对配置,分别向感光鼓21a、21b、21c、21d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提供各色色粉,并使其显影化。
作为补给用的色粉,在色粉补给部500a中容纳黑色(BK)色粉,在色粉补给部500b中容纳青色(C)色粉,在色粉补给部500c中容纳品红色(M)色粉,在色粉补给部500d中容纳黄色(Y)色粉。
此外,黑色(BK)色粉用的色粉补给部500a考虑到通常较多使用的黑白打印,并列设置二个,其可进行大量印刷。
并且,各色粉补给部500分别配置在利用对应的色粉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23的大致正上方,对各个对应的显影装置23,通过色粉补给用通道体612(612a、612b、612c、612d)连接。
并且,用于补给黑色(BK)色粉的补给用通道体612a及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构造是,将来自二个色粉补给装置100a、100a的色粉集中到一处,并补给到显影装置23a。
清洁单元24在感光鼓旋转方向上配置在比带电器22靠上游一侧。并且,清洁单元24的构造是,具有清洁刮刀241,使该清洁刮刀241沿感光鼓21的外周面抵接配置,抓取该感光鼓21上的残留色粉并回收。图中的标记242是用于传送回收的色粉的传送螺杆。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清洁刮刀241,但不限于该构造,清洁刮刀可使用一个以上,也可单独使用毛刷、磁刷。并且也可同时使用清洁刮刀和毛刷、磁刷。只要是可抓取该感光鼓21上的残留色粉并回收的构造即可。
曝光单元10主要具有:具有形成为箱状的框体、及配置在其内部的激光照射部11a的激光扫描单元(LSU)11;多棱镜12;及按照各色反射激光的反射镜13a、13b、13c、13d、14a、14a、14b、14c等。
从激光扫描单元11的激光照射部发出的激光通过未图示的多棱镜及fθ透镜被色分解后,被反射镜13a~13c反射,并按照各色照射到各感光鼓21a、21b、21c、21d上。
此外,激光扫描单元11的构造也可替代激光照射部,而使用将EL(Electro Luminescence)、LED(Light Emitting Diode)等发光元件阵列状排列的写入头,也可是使用光源、液晶挡板的构造,只要是可在该感光鼓21上形成静电潜影的装置即可。
转印带单元30如图1所示,主要由转印带31、转印带驱动辊32、转印带从动辊33、中间转印辊35a、35b、35c、35d构成。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综合使用中间转印辊35a、35b、35c、35d时,记为中间转印辊35。
转印带31使用厚75μm~120μm左右的薄膜,形成为环状。转印带31的材质主要使用聚酰亚胺、聚碳酸酯、热塑性橡胶合金等。
并且,转印带31的构造是,为使其表面和感光鼓21的外周面接触,通过转印带驱动辊32、转印带从动辊33、中间转印辊35架设,通过该转印带驱动辊32的驱动力在副扫描方向(图中的箭头B方向)移动。
转印带驱动辊32配置在框体1a的一端,向转印带31施加驱动力以传送该转印带31,并且在转印带31和记录纸张重合的状态下与转印辊36夹持并压接着传送记录纸张。
转印带从动辊33配置在框体1a的另一端,和转印带驱动辊32一并使转印带31从定影单元27一侧到框体1a的另一端大致水平地架设,在减小图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横向宽度的大小时,即在使宽度方向的设置面积节省空间时,与转印带驱动辊32一并可使转印带31从定影单元27一侧到框体1a的另一端在任意一个方向上倾斜,可对此将感光体、显影、激光照射部、定影等适当设定为各种合适的配置、大小等。
中间转印辊35配置在从转印带驱动辊32到转印带从动辊33缠绕的转印带31的内侧空间中,但也可设置为,使轴心相对于感光鼓21在图中的左右方向上配置在和转印带31的移动方向下游一侧错开的位置,推压转印带31的内侧面,上述转印带31的外侧面缠绕感光鼓2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以获得预定的辊隙量。
并且,中间转印辊35具有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在该金属轴的外周面上覆盖EPDM、发泡聚氨酯等具有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但不限定为弹性材料。
这种构造的中间转印辊35为了将感光鼓21上形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施加高压的转印偏压,即施加和色粉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并通过弹性材料对转印带31施加平均的高压。
在上述各感光鼓21上,和各色相对应的显影化的色粉图像(静电潜影)在转印带31上层积,成为输入到装置的图像信息。这种层积的图像信息通过配置在转印带31的接触位置上的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纸张。
构成转印单元的转印辊36构成用于将转印带31上转印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的转印单元,其构造是:相对于转印带驱动辊32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平行相对,以预定的辊隙压接到该转印带驱动辊32上缠绕的转印带31,施加用于将该转印带31上形成的多色色粉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上的电压,即和色粉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
并且,为了使转印带31和转印辊36之间的辊隙保持一定,使转印带驱动辊32或转印辊36的任意一个辊由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另一个辊由弹性橡胶、发泡性树脂等软质材料构成。
在转印带驱动辊32和转印辊36的下方设有定位辊26。定位辊26将送纸部109提供的记录纸张的前端和转印带31上的色粉图像的前端对齐,并传送到转印辊36侧。
并且如上所述,通过感光鼓21的接触而附着到转印带31的色粉、或者未通过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纸张而残留在转印带31的色粉会成为下一步骤中产生色粉混色的原因,因此通过转印带清洁单元37去除、回收。
转印带清洁单元37具有:清洁刮刀37a,设置在转印带从动辊33的附近,并与转印带31抵接(或滑接);和盒子状的色粉回收部37b,暂时容纳通过该清洁刮刀37a抓取的转印带31上的残留色粉(废色粉),从而抓取、回收转印带31上的残留色粉。
并且,转印带清洁单元37在比彩色套印单元20a靠近转印带31的移动方向上游一侧,与该彩色套印单元20a相邻配置。并且,转印带31的清洁刮刀37a与外侧面接触的部分中,其内侧面由转印带从动辊33支撑。
定影单元27如图1所示具有:由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构成的一对定影辊271;在该定影辊271上方的传送辊27c,将记录纸张从定影辊271的下方传入,并传出到传送辊27c的上方。
进一步,在定影单元27的上方设有排纸辊28,将从传送辊27c传送的记录纸张通过该排纸辊28排出到排纸盘43上。
定影单元27对色粉图像的定影是,根据温度检测器(省略图示)的检测值控制加热辊27a内部或与其接近设置的加热灯等加热单元(省略图示),从而使加热辊27a保持预定的温度(定影温度),并且通过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夹持转印了色粉图像的记录纸张并一边旋转传送一边加热加压,从而将色粉图像热定影到记录纸张上。
并且,与定影单元27相邻地,双面打印用的双面原稿传送路径S3从定影单元27的后方向下到送纸部109附近而构成,在该双面原稿传送路径S3上通过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传送辊29a、29b使记录纸张反转,在该状态下再次向转印辊36传送。
具体而言,传送辊29a配置在定影单元27的后方,传送辊29b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传送辊29a的下方,并且横向配置在和定位辊26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加热灯等加热单元的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但也可使用感应加热方式,或同时使用。并且加压时也可不使用辊状物,只要是不扰乱记录纸张上的色粉图像,可以均匀热定影的适当方法即可。
送纸部109具有用于容纳图像形成所使用的记录纸张的手动盘41、送纸盒42,从手动盘41、送纸盒42将记录纸张一页页提供到图像形成部108。
手动盘41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的一侧(图中为右侧)使用时向外方张开,不使用时可收纳到一侧地设置,放置少量(所需页数)的使用者所需种类的记录纸张,一页页取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内部。
在手动盘41的记录纸张传送方向(图中的箭头C方向)下游一侧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1a内,在曝光单元10的一侧设有拾取辊41a,进一步在送纸方向下游一侧大致水平地设有传送辊41b。
拾取辊41a与从手动盘41送纸的记录纸张的一端的表面接触,通过辊的摩擦阻力可切实一页页传送。
通过上述拾取辊41a及传送辊41b、41c、41d构成记录纸张传送路径S1。
另一方面,送纸盒42设置在框体1a内的图像形成部108及曝光单元10的下侧,可大量容纳根据装置规格规定的大小、或者使用者提前确定的大小的记录纸张。
送纸盒42的一端(图中的左侧端部)上设有拾取辊42a,在该拾取辊42a的记录纸张传送方向下游一侧设有传送辊42b。
拾取辊42a根据输出请求与送纸盒42上设置的位于记录纸张最上部的记录纸张一端的表面接触,通过辊的摩擦阻力可切实一页页导出。
传送辊42b将从拾取辊42a导出的记录纸张沿框体1a内一端形成的记录纸张传送路径S2,朝上传送到图像形成部108。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输出。
图像形成装置1在送纸部109提供的记录纸张上利用中间转印方式(offset方式)将感光鼓21上的色粉图像通过转印带31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首先,通过带电器22使感光鼓21的外周面均匀带电到预定电位。从曝光单元10向带电的感光鼓21照射激光,从而在各色的感光鼓21上生成各色静电潜影。
接着,通过显影装置23(23a、23b、23c、23d)向感光鼓21(21a、21b、21c、21d)的各外周面提供色粉,感光鼓21的外周面上形成的静电潜影通过色粉显影化为色粉图像。
并且,感光鼓21上生成的色粉图像转印到转印带31。
从感光鼓21到转印带31的色粉图像转印通过将高压施加到与转印带31的内侧接触配置的中间转印辊35而进行。
通过向中间转印辊35施加和色粉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转印带31通过该中间转印辊35被施加均匀的高压,成为相反极性的(+)电压。这样一来,感光鼓21上的带电极性(-)的色粉图像在感光鼓21与转印带31旋转接触时,转印到转印带31上。
各感光鼓21上形成的各色色粉图像随着转印带31移动着与各感光鼓21旋转接触而以黄(Y)、品红(M)、青(C)、黑(BK)的顺序重叠转印,在转印带31上形成彩色的色粉图像。
这样一来,按照各色在感光鼓21上通过色粉而显影化的静电潜影在转印带31上层积,印刷用图像作为多色色粉图像再现于转印带31上。
并且,转印到转印带31上的多色色粉图像在转印带31移动并且记录纸张和该转印带31重合的位置上,通过转印辊36从转印带31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通过和感光鼓21接触而附着到转印带31的色粉、或者未通过转印辊36转印到记录纸张而残留在转印带31的色粉会成为下一步骤中产生色粉混色的原因,因此通过转印带清洁单元37被去除、回收。
以下说明送纸部109进行的记录纸张提供动作。
在使用手动盘41上放置的记录纸张时,在通过操作面板(省略图示)的命令来控制的时序下,如图1所示,通过拾取辊41a从手动盘41内一页页将记录纸张取入到装置内部。
取入到装置内部的记录纸张通过传送辊41b沿记录纸张传送路径S1传送到图像形成部108。
另一方面,当使用送纸盒42中容纳的记录纸张时,根据输出请求通过拾取辊42a从送纸盒42内一页页分离传送记录纸张,并通过传送辊42b沿记录纸张传送路径S2传送到上方的图像形成部108。
从手动盘41、送纸盒42传送的记录纸张在通过定位辊26对齐记录纸张的前端和转印带31上的色粉图像的前端的时刻,传送到转印辊36一侧,转印带31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记录纸张上。
转印了色粉图像的记录纸张大致垂直地被传送并到达定影单元27,在定影单元27中,通过加热辊27a和加压辊27b,色粉图像被热定影到记录纸张上。
通过了定影单元27的记录纸张在单面印刷请求时,通过排纸辊28面朝下地排出到排纸盘43。
另一方面,在双面印刷请求时,通过排纸辊28夹住记录纸张后,使该排纸辊28反向旋转,将记录纸张引导到双面原稿传送路径S3,并通过传送辊29a、29b再次传送到定位辊26。
此时,记录纸张在转印的面反转的同时,传送的前后方向改变。即,最初转印时为开始一侧的端部在背面转印时变为结束一侧,最初转印时为结束一侧的端部在背面转印时变为开始一侧。
并且,将色粉图像转印及热定影到记录纸张背面后,通过排纸辊28排出到排纸盘43上。
这样来进行转印到记录纸张的转印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下的显影装置23和色粉补给装置100的构造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构造的概要侧面截面图,图3是表示从正面观察到的上述显影装置和色粉补给装置的构造的概要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上搭载的显影装置的构造的透视图,图5是表示将色粉补给部安装到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时的安装示例的透视图,图6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构造的透视图。
首先说明显影装置23。
显影装置23如图2、3所示,在形成外包装部的框体234的上部开口形成用于导入色粉的色粉导入口234a,在框体234内部配置有显影辊231、第一色粉传送辊232、第二色粉传送辊233,在使该显影辊231和感光鼓21相对抵接或靠近的状态下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显影装置23的色粉导入口234a在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600a、600b、600c、600d)的色粉供给口611(611a、611b、611c、611d)相同的一侧,形成在比转印带宽W靠外的一侧。
第一色粉传送辊232及第二色粉传送辊233在框体234的底部一侧彼此沿显影辊231的轴心方向平行配置,将提供到框体234内的色粉和显影剂一并搅拌着传送到显影辊231。显影辊231在第一色粉传送辊232的上侧在从开口部235露出的状态下配置。
框体234在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状态下,相对转印方向(转印带传送方向)在直角方向(转印带宽度方向)上呈长箱状,在将显影装置23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状态下,开口形成开口部235,使显影辊231和感光鼓21相对。
开口部235至少使显影辊231和感光鼓21可相对抵接地沿显影辊231的轴心方向在框体234的宽度方向上较长地开口形成。在开口部235的图中下侧端部边缘,在显影辊231上沿轴心方向设有刮刀236。刮刀236设置成在该刮刀236的端部边缘和显影辊231的表面之间形成预定的间隙,通过该间隙向显影辊231的表面提供预定量的色粉。
在这种构造的显影装置23的上侧配置色粉补给装置100(图2、3)。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瓶200和色粉补给装置100的构造。
图7A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的构造的侧视图,图7B是从上述色粉补给部的色粉补给一侧端面观察到的正视图,图8是构成上述色粉补给部的色粉瓶的前端部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在上述色粉瓶的前端部上安装色粉传送用的刮刀时的构造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上述刮刀的一个示例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将图10所示的刮刀安装到色粉瓶时的概要说明图,图12是表示上述色粉瓶的构造的正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上搭载的色粉补给装置100(100a、100b、100c、100d)的色粉补给部500a、500b、500c、500d均为相同的构造。
色粉补给装置100如图2、图7A所示,主要由以下构成:色粉补给部500,其具有:容纳了作为显影剂的色粉的色粉瓶(色粉容器)200、及在一端部可转动地支撑该色粉瓶200的瓶支撑部件(色粉容器支撑部件)300;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色粉供给装置)600,安装有该色粉补给部500并将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23。
在瓶支撑部件300的底面(将色粉补给装置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时的下面)中,如图7B所示,设有开合色粉排出口(下述)的挡板机构400,其用于将从色粉瓶200补给的色粉排出到瓶支撑部件300外部。
即,通过挡板机构400,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变为打开状态时,该色粉排出口、构成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的补给用通道体612变为连通状态,通过和显影装置23连接的补给用通道体62,从色粉瓶200提供的色粉补给到显影装置23。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特征的色粉瓶200进行说明。
色粉瓶200如图7A所示,由大致圆筒状形成的主体部201构成。将主体部201的由瓶支撑部件300支撑的一侧的端部作为前端部201a时,该前端部201a上形成用于排出色粉的开口部(下述)。并且,作为和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相反一侧的端部的后端部201b被关闭。
主体部201的表面形成朝向旋转轴X下陷的多个槽部201c。并且在主体部201的内部中,相当于槽部201c的部分成为向旋转轴X一侧突出形状的突出部。
突出部之间形成的槽作为将主体部201内容纳的色粉从后端部201b向前端部201a引导的引导槽起作用。
其中,槽部201c如图7A所示,在主体部201以旋转轴X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Y旋转时,作为重力方向的下侧向前端部201a方向倾斜,作为和重力方向相反方向的上侧向后端部201b方向倾斜地形成。这样一来,色粉瓶200向Y方向旋转,该色粉瓶200中容纳的色粉从主体部201的后端部201b向前端部201a传送。
此外,槽部201c只要可将主体部201中容纳的色粉从后端部201b向前端部201a传送,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前端部201a如图8所示,形成为比主体部201的中央部分的直径小的圆筒状。在该前端部201a的前端部201d上形成向外部突出的凸缘202、202。
凸缘202、202在色粉补给装置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上时,与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部嵌合。这样一来,色粉补给装置100的色粉瓶200通过由凸缘202、202传递来自驱动部的驱动力而旋转。
并且,前端部201a的圆周面201e中如图9、图10所示,设有色粉传送单元206,其由以下构成:传送色粉的多个刮刀(色粉传送体)203;刮刀203被一体固定的固定部件(色粉传送体安装部)204。
刮刀203由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板状树脂构成,如图10至图12所示,在固定部件204的表面的圆周方向上从八等分配置的位置大致放射状地设置,并且,自由端一侧沿色粉瓶200的旋转方向(图12的箭头D方向)向上游一侧(后方)“ヘ”字状地弯曲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刮刀203的固定部件204一侧的放射状构成的部分作为色粉传送部203a,将向色粉瓶200的旋转方向上游一侧(后方)弯曲的部分作为盖部203b。
色粉传送部203a形成得比瓶支撑部件300内的色粉传送空间长,在将色粉传送单元206安装到色粉瓶200的状态下组装到瓶支撑部件300,在旋转色粉瓶200时,使自由端一侧向色粉瓶旋转方向上游一侧(后方)倾斜(参照图13A、图13B)。
这是为了不浪费地抓取出色粉排出室300d(图15)内存储的色粉的措施。但是,当刮刀203的色粉传送部203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过长时,则与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的摩擦力变大,旋转负荷增加,因此优选长度为不使该旋转负荷过度增大的程度。
盖部203b形成为与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滑接的部分的长度W2大于色粉排出口300b的开口长度W1,在盖部203b和色粉排出口300b相对的状态下覆盖色粉排出口300b的开口部并封闭(参照图13A、图13B)。
色粉传送部203a和盖部203b的打开角度在图10所示的刮刀203为打开状态时为θ1、刮刀203组装到瓶支撑部件300内部的状态为θ2(图13A)时,设定为θ1>θ2。通过该打开角度的差分,可利用刮刀203的弹力使盖部203b紧贴色粉排出口300b。
固定部件204是由具有伸缩性的材料(一般为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树脂等)构成的环状,如图10所示,其内径形成得小于前端部201a(图9)的外径,在其内周面上形成突起部204a(图10)。
该突起部204a如图11所示,与该前端部201a上提前形成的切口部201f嵌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这种固定部件204,仅略微扩大环状部安装到前端部201a的圆周面201e(图8)上,可轻易地将刮刀203设置到主体部201上。并且,将固定部件204安装到前端部201a上时,使固定部件204的突起部204a嵌合到前端部201a的圆周面201e上设置的切口部201f,从而可切实将固定部件204固定到前端部201a。即,固定部件204可以不使前端部201a的圆周面201e空转地,与前端部201a一体驱动。
此外,刮刀203也可直接设置在前端部201a的圆周面201e上。
主体部201中与前端部201a形成阶梯的端面201g上如图12所示形成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其用于排出主体部201中容纳的色粉。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示例了使该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大致形成为长方形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只要不妨碍色粉排出,也可是具有大致正方形、多角形、圆形等开口形状的装置。
并且,刮刀203如图12所示,在安装到固定部件204时进行调整,使其中央位置相对于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的中心为预定的角度α。
其中,刮刀203的配置位置优选为不妨碍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的色粉排出的位置,如果是这样的位置,角度α可以是任意的角度,但为了切实地防止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的色粉排出不良,角度α优选为90度。
从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排出的色粉容纳在覆盖前端部201a而设置的瓶支撑部件300的内部。瓶支撑部件300上形成用于排出容纳的色粉的色粉排出口(下述)。
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如图12所示,直到色粉瓶200旋转并进行向显影装置23提供色粉的动作之前,通过密封部件220暂时关闭。
密封部件220由具有挠性的部件形成为圆弧状,通过色粉瓶299的旋转从该色粉瓶200剥离,并使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开口。
接着参照附图详细说明瓶支撑部件300。
图13A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瓶支撑部件的构造的正视图,图13B是从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背面一侧观察的透视图,图14A是表示构成上述瓶支撑部件的第一框体的构造的透视图,图14B是表示构成上述瓶支撑部件的第二框体的构造的透视图,图15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色粉排出室和色粉瓶的刮刀的配置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6是表示上述色粉瓶的前端部的构造的概要截面图。
瓶支撑部件300如上述图7A、图7B所示,大致形成为圆筒状,由覆盖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而接合的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构成,在该瓶支撑部件300的端部形成开口部300a,使前端部201a的前端部201d上设置的凸缘202至少露出。
在第一框体301的表面,用于将色粉补给装置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并固定的固定用的板状的第一固定部件(引导部)303、及第二固定部件(引导部)304互相平行地形成。在该第一固定部件303和第二固定部件304之间设有挡板机构400,其用于进行由色粉补给装置100补给的色粉排出到外部的控制。
因此,第一固定部件303和第二固定部件304为了使挡板机构400作用,调整为可确保瓶支撑部件300和图像形成装置1的间隙的高度。
并且,在第一固定部件303及第二固定部件304上,分别形成由一对凸缘体303a、303b及304a、304b以预定间隔、且沿着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的引导部303c、304c。
瓶支撑部件300如图13A、图13B所示,在第一框体301的底面一侧、即第一固定部件303和第二固定部件304之间形成色粉排出口300b。并且该色粉排出口300b通过挡板机构400被开合。
第一框体301如图14A所示,在上述色粉排出口300b的附近的内周面301a上,形成用于阻止色粉的第一堰部301b,并且从该第一堰部301b开始在和色粉排出口300b相反一侧上延伸设置壁部301c。该壁部301c与作为第一框体301的内部的一个端面的抵接面301d隔开预定的距离设置。该距离设定为比上述刮刀203的宽度宽。
上述第二框体302如图14B所示,与第一框体301一样,在内周面302a上形成用于阻止色粉的第二堰部302b,并且从该第二堰部302b开始延伸设置壁部302c。该壁部302c与作为第二框体302的内部的一个端面的抵接面302d隔开预定的距离设置。该距离设定为比上述刮刀203的宽度稍宽。
通过接合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成为图13B所示的瓶支撑部件300。
并且,当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接合时,如图15所示,形成由第一框体301的第一堰部301b及第二框体302的第二堰部302b、及壁部301c及壁部302c包围的第一空间300c。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第一空间300c称为用于限制色粉排出的色粉排出限制室。另一方面,将和上述第一空间不同的、第一堰部301b和第二堰部302b之间的其他空间(第二空间)300d称为色粉排出室,其用于暂时存储来自色粉瓶200的色粉并将其排出。
色粉排出限制室300c不是实际用于排出色粉的空间,作为越过第一堰部301b的刮刀203可通过的空间起作用。此外,色粉排出限制室300c中,存在若干和刮刀203同时越过第一堰部301b的色粉,但该色粉通过刮刀203的旋转移动从第二堰部302b一侧被抓取。
另一方面,色粉排出室300d作为暂时存储从色粉瓶200的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排出的色粉的空间起作用。
其中,第一堰部301b和刮刀203的抵接面301d如图15所示,为了顺利越过刮刀203,向刮刀203的旋转方向(图中的箭头方向)倾斜。即,抵接面301d从色粉瓶200的旋转中心O的法线L开始向刮刀203的旋转方向错开倾斜。
换言之,在刮刀203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一侧设有第一堰部301b,该第一堰部301b的刮刀203的抵接面301d从旋转中心O的法线L开始倾斜预定的角度β的状态下隔开色粉排出室300d。该角度β根据刮刀203的材料、长度等因素适当设定。
并且,第一堰部301b设置在从色粉排出口300b向刮刀203的旋转方向略微错开的位置上。这是因为,易于在色粉排出室300d内存储色粉。这样一来,易于将色粉存储到色粉排出室300d,因此可使从色粉排出口300b排出的色粉供给量保持一定。即,可稳定地提供色粉。
并且,第二堰部302b和第一堰部301b一样,在刮刀203的抵接面302d(色粉排出限制室300c一侧的面)从旋转中心O的法线L开始以预定角度β倾斜的状态下,隔开色粉排出室300d。该角度β根据刮刀203的材料、长度等因素适当设定。
此外,第一堰部301b和第二堰部302b的色粉排出室300d一侧的间隔只要是不堵塞色粉排出口300b程度的距离即可,但为了稳定地进行色粉供给,需要在色粉排出室300d内存储一定程度的色粉,因此根据所需的色粉存储量适当地设定即可。
并且,上述刮刀203的形状为板状,但不限于此,例如截面也可大致为V字状。通过使刮刀203的截面大致为V字状,从而具有密封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和色粉瓶200之间的密封功能,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密封部件。
在上述构造的色粉补给部500中,色粉瓶200可旋转地由瓶支撑部件300支撑,因此在色粉瓶200和瓶支撑部件300之间产生若干间隙。因此,如果不对色粉瓶200和瓶支撑部件300之间进行适当的密封,则色粉会从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以外的部分漏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在色粉瓶200的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上安装作为密封件起作用的二个V形环501、502。
V形环501安装在比刮刀203的安装位置靠近外侧的前端部201a的周面201i上,V形环502安装在比刮刀203的安装位置靠近内侧的前端部201a的端面201g上。
V形环501的安装位置的更外侧上安装有滑环503,用于确保色粉瓶200和瓶支撑部件300之间的间隙,并且使色粉瓶200的旋转顺利进行,其由板状环形部件构成。
使V形环501的密封片501a压接到滑环503上,并使V形环502的密封片502a压接到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下述),将各个V形环501、502安装到主体部201。这样一来,使二个V形环501、502作为密封件起作用。
滑环503可旋转地嵌合到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的周面201i上,并且在将瓶支撑部件300安装到色粉瓶200时,在该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上固定。
这样一来,滑环503在瓶支撑部件300一侧固定,在该滑环503的内周面上,色粉瓶200的主体部201旋转。
在此参照附图说明滑环503的一个例子。
图17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瓶的开口环的构造的平面图,图18是在上述色粉瓶的前端部安装了瓶支撑部件的状态的概要截面图。
滑环503如图17所示,在内周侧形成:多个突起部503a,和成为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中的安装面的圆周面201i以点抵接;以及和圆周面201e以线抵接的该圆周面201i为相同曲率的大致圆弧状的支撑部503c,并且在外周面的头顶上形成突起部503b。该突起部503b与未图示的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切口嵌合。
一般情况下,滑环503和色粉瓶200的主体部201滑动,因此可尽力不增加负荷、减小摩擦力,从而使色粉瓶200顺利旋转。
因此,如图17所示,在滑环503的内周面上设置和圆周面201i(图16)以点抵接的多个突起部503a,从而使色粉瓶200和滑环503的接触部分变少,其结果是可减小滑环503和色粉瓶200的主体部201之间的摩擦力。这样一来,可降低因摩擦力增大引起的旋转负荷,从而在滑环503内可使色粉瓶200顺利旋转。
并且,作为滑环503的形状,不限于图17所示的形状,也可是由针尖(pin point)支撑色粉瓶200的形状,例如形成为多角形。
即,在板状的滑环503的内周一侧形成:作为加上了色粉瓶200的圆周面200i之间产生的间隙的外径的圆弧状的、下侧的预定角度的区域突出部503c;及该区域突出部503c的其他部分进一步以较大曲率形成、且在预定大小的曲率部的一部分上成为突起状的突起部503a。
这样一来,受到自重影响的下方被圆弧形状承接,可防止磨损,并且其他部分通过预定间隔的突起、或多角形进行接近针尖的支撑,从而可降低滑动负荷。
并且,V形环501的密封片501a(图16)抵接到该滑环503,因此可切实防止色粉泄漏到瓶支撑部件300中的下方(自重方向)。
V形环502如图18所示,当色粉瓶200的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被瓶支撑部件300支撑时,安装到前端部201a,以使密封片502a压接到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300e。这样一来,可防止色粉从瓶支撑部件300的后端部300f一侧泄漏。
此外,在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的接合部分上也进行充分的密封。
如上所述,对瓶支撑部件300中可能产生色粉泄漏的部分均进行密封。
并且,在色粉瓶200的主体部201的前端部201a的圆周面上,如图18所示,由具有弹性的树脂等构成的板状的凸缘210斜向并列设置,在通过瓶支撑部300进行色粉瓶200的支撑时,凸缘210设置成与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300e压接。这样一来,可使进入到色粉瓶200和瓶支撑部件300的间隙的色粉通过凸缘210的旋转而吐出。
瓶支撑部件300通过接合分割为第一框体301、第二框体302的二个框体而构成,通过使该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可卸下地接合,在维修色粉补给装置100时,通过解除第一框体301和第二框体302的接合,易于进行作为消耗品的密封部件(V形环501、502,滑环503、凸缘202)的替换。即,可提高色粉补给装置100的维修性能。
并且,一般情况下,在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瓶200的支撑部分,为了不产生色粉泄漏等,要求瓶支撑部件300及色粉瓶200的尺寸精度。
而一般情况下,色粉瓶200通过吹塑成型而形成,因此成型时易于产生尺寸偏差。同样,瓶支撑部件300也通过吹塑成型而形成,因此也易于产生成型时的尺寸偏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 如上所述,V形环502使密封片502a与瓶支撑部件300的内周面300e压接,从而作为密封件起作用,因此在色粉瓶200和瓶支撑部件300之间的间隙、即色粉瓶200的主体部201的表面和瓶支撑部件300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可吸收瓶支撑部件300或色粉瓶200的成型误差。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挡板机构400。
图19A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色粉排出口打开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9B是表示上述色粉排出口通过挡板机构关闭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0是表示上述瓶支撑部件的背面的概要构造的说明图。
挡板机构400如图19A、图19B所示,在瓶支撑部件300的底面中,具有在箭头F方向及箭头R方向上可滑动的板状的挡板部件40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瓶支撑部件300的前端部的开口部300a、或色粉瓶200的凸缘202、202突出的一侧作为前侧(F),将其相反一侧作为后侧(R)。
挡板机构400如图19A所示,当挡板部件401向箭头R方向滑动时,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开口。另一方面,如图19B所示,当挡板部件401向箭头F方向滑动时,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关闭。
瓶支撑部件300中如图20所示,设有用于引导挡板部件401的第一引导部件306及第二引导部件307。
第一引导部件306在瓶支撑部件300的底面由基本平行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构成,形成与该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连通的开口部306a。进一步,第一引导部件306的、在与箭头F/R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侧端部306b、306b在和安装到瓶支撑部件300的安装侧相反的一侧以薄片的形状设置。该侧端部306b、306b作为挡板部件401的导轨起作用。
并且,第二引导部件307由从第一引导部件306的安装位置到箭头R方向的下游一侧,向箭头R方向延伸设置,并且板面彼此相对配置的二个引导板307a、307b构成。该引导板307a、307b作为挡板部件401的导轨起作用。
在此参照附图说明挡板部件401。
图21A是从正面观察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挡板机构的构造的透视图,图21B是从上述挡板机构的背面观察的透视图,图22A是表示上述挡板机构和瓶支撑部件的第一引导部件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22B是表示上述挡板机构和色粉瓶的旋转的关系的说明图。
挡板部件401由以下构成:由板状树脂构成,实际覆盖开口部一侧的挡板部401a;和在该挡板部401a上延伸设置的引导部401b。
挡板部401a中如图21A所示,形成用于限制在挡板部件401中移动的限制部件402。该限制部件402由以下构成:一端与挡板部401a连接的大致L字状的主体部402a;和在与主体部402a的挡板部401a的连接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上形成的第一止动部402b及第二止动部402c。
第一止动部402b和第二止动部402c之间形成预定间隔的间隙。该间隙在第二止动部402c倒入到第一止动部402b一侧时,设定为接触前端部程度的距离。
并且,挡板部401a的背面如图21所示,相对于形成上述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的第一引导部件306(图20)可滑动地支撑的第一滑动部件403朝向挡板部件401长度方向设置。即,如图22A所示,第一滑动部件403通过设置在两侧的止动部403a、403a可滑动地支撑第一引导部件306。
并且,在引导部401b的背面如图21B所示,可滑动地支撑第二引导部件307的引导板307a及307b的第二滑动部件404朝向挡板部件40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滑动部件404上形成由第二引导部件307的引导板307a、307b引导的滑板404a、404a。
并且,在挡板部401a的背面(图21B)形成用于关闭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的、由海绵构成的聚酯薄膜405。该聚酯薄膜405的大小只要是挡板部件401的挡板部401a覆盖色粉排出口300b时可密封该色粉排出口300b的大小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并且,第二滑动部件404的滑板404a、404a(图21B)在挡板部件401向箭头F方向一侧(图20)移动时、即关闭瓶支撑部件300的开口部300a时,如图22B所示,色粉瓶200的表面上形成的突起状的止动部205(图19A、图19B)进入滑板404a、404a之间,限制该色粉瓶200的旋转。并且,如果挡板部件401向箭头R方向移动,则滑板404a、404a也向箭头R方向移动,解除与止动部205的止动状态(图19A)。
这样一来,解除色粉瓶200的旋转限制。即,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打开、色粉补给装置100进行色粉补给动作时,不妨碍色粉瓶200的旋转。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色粉补给安装机构600。
图23是表示构成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构造的说明图,图24是表示连接上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和显影装置的补给用通道体的构造的说明图。
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如图1、2、5、6所示,其构成是,使色粉补给部500隔着转印带单元30与显影装置23大致平行地相对配置。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中,可安装二个容纳黑色色粉的色粉补给部500a。
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设置为,在上部安装了色粉补给部500的安装台602(602a~602d,图5、图6)相对于转印带传送方向在大致直角方向(转印带宽度方向)上较长地延伸设置。
色粉补给部500如图5所示,在瓶支撑部件300一侧固定在驱动机构701(701a~701d)上,并且在相反一侧上,色粉瓶200通过保持带702固定。
驱动机构701上设有驱动部(未图示),当色粉补给部500安装到安装台602上时,从上述瓶支撑部件300的开口部300a突出的色粉瓶200的凸缘202(图7)嵌合,并传递驱动力(旋转力)。驱动部通常由电动机构成,根据提供色粉的状态而控制运转。
另一方面,保持带702在色粉补给部500安装到安装台602时,保持该色粉补给部500的色粉瓶200,并可装卸地设置在安装台602上。并且,保持带702保持色粉瓶200时,以打开可使该色粉瓶200旋转的程度的间隙,或以可旋转的摩擦力与该色粉瓶200接触的方式安装到安装台602上。
在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中,搭载了色粉补给部500的安装台602如图6所示,在安装了上表面的色粉补给部的瓶支撑部件300的一端,在和该瓶支撑部件300上设置的挡板机构400对应的部位形成色粉供给口611(611a、611b、611c、611d),在下侧设置从该色粉供给口611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的下方设置的显影装置23连通的色粉传送用的补给用通道体612(612a、612b、612c、612d)。
并且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了和黑色色粉的色粉补给部500a对应的安装台602a的一部分。
该黑色色粉用的色粉补给部500a的安装台602上设置的补给用通道体612a将和二个色粉补给部500a对应的各色粉供给口611a、611a提供的色粉集中到一处,并从一个黑色用显影装置23a上设置的色粉导入口234a(图2、3)送入。
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如图3、图23所示,通过相对于转印带传送方向为直角方向的转印带宽W靠近外侧设置的色粉供给口611,导入从色粉补给部500提供的色粉。
另一方面,青、品红、黄色的色粉补给部500b~500d的安装台602b~600d分别具有在转印带宽度方向上长箱状形成的框体610a(图23),在该框体610a的内部,与显影辊231的轴线方向平行设置的第一色粉搅拌轴(色粉传送单元)610b及第二色粉搅拌轴(色粉传送单元)610c并列设置。
框体610a内部通过间壁体610d分割形成为:配置第一色粉搅拌轴610b的第一色粉室(色粉贮存部)610e、及配置第二色粉搅拌轴610c的第二色粉室(色粉贮存部)610f。
第一及第二色粉搅拌轴610b、610c分别设有用于搅拌、传送色粉的螺杆610b1、601c1,并且利用框体610a的另一端610a2上设置的驱动齿轮610b2、610c2,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旋转。
并且,第一及第二色粉搅拌轴610b、610c分别在色粉传送方向下游一侧端部上设有色粉接收板610b3、610c3,接收传送的色粉。
并且,作为色粉搅拌用单元不限于螺杆610b1、610c1,例如也可是在第一及第二色粉搅拌轴610b、610c上设置相对色粉传送方向倾斜的多个搅拌板的装置,只要是可获得同样作用的装置也可是其他构造。
间壁体610d在框体610a内沿第一色粉搅拌轴610b和第二色粉搅拌轴610c在框体长度方向上形成,在框体610a的两个侧壁附近,开口形成色粉室连通口610d1、610d2,使第一色粉室610e和第二色粉室610f可连通。通过该色粉连通口610d1、610d2,色粉从第一色粉室610e向第二色粉室610f、及从第二色粉室610f向第一色粉室610e进行循环。
框体610a的一端610a1上设有:导入从配置在上方的色粉瓶200提供的色粉的色粉供给口611;和色粉供给口610a4,配置在下方,向将色粉导入到显影装置23的补给用通道体612(图2、3)供给框体610a内部的色粉。
色粉供给口611在和第一色粉搅拌轴610b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上开口形成,上述第一色粉搅拌轴610b用于从框体610a的一端610a1向另一端610a2搅拌、传送色粉。
另一方面,色粉供给口610a4在和第二色粉搅拌轴610c的一部分相对的位置上开口形成,上述第二色粉搅拌轴610c用于从框体610a的另一端610a2向一端610a1搅拌、传送色粉。
补给用通道体612如图24所示,图中上部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一体设置,另一方面,下部设有可与显影装置23装卸地构成的显影装置安装部612a1。
在补给用通道体612的上部开口形成用于导入色粉的色粉导入口612b1,从该色粉导入口612b1到显影装置安装部612a1,使色粉通过的色粉通道612c1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直线状地设置。
并且,在安装台602的框体610a的上表面的一端,如图6所示,在安装了色粉补给部500的状态下,在和瓶支撑部件300的第一固定部件303及第二固定部件304(图7B)相对的位置上,突出形成与第一固定部件303及第二固定部件304的引导部303c、304c(图7B)扣合并引导的瓶支撑部件引导部620、620。瓶支撑部件引导部620、620隔着色粉供给口611并大致平行地沿安装台60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安装台602的色粉供给口611在安装色粉补给部500时形成在和瓶支撑部件300上设置的挡板机构400的挡板部件401(图19A)对应的位置上。即,通过挡板机构400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被打开时,在可接收从该色粉排出口300b排出的色粉的位置上形成色粉供给口611。
在色粉供给口611的附近形成突起部613(613a~613d,图6),其通过挡板机构400的挡板部件401上设置的限制部件402(图19A、图21A)的止动部(下述)的止动限制该挡板部件401的移动。
另一方面,在和安装台602的色粉供给口611长度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支撑部件614(614a~614d),其用于在安装色粉补给装置100时支撑色粉瓶200的后端部(与瓶支撑部件300的安装部相反一侧的端部)。
该支撑部件614用于在色粉瓶200和安装台602之间获得预定的间隙,使色粉瓶200的旋转顺利。该支撑部件614的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是可使色粉瓶200的旋转顺利进行的形状及材料即可。
设置在色粉供给口611附近的突起部613的形成位置由限制部件402的限制动作决定。
在此参照附图说明突起部613的形成位置的确定。
图25A是表示安装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的安装完成前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25B是表示安装到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的安装完成时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25C是表示从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安装台脱离时的限制部件和突起部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突起部613通过与限制部件402的扣合,在色粉补给装置100完成安装到安装台602时,挡板部件401使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为打开状态,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从安装台602脱离时,使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为关闭状态。
限制部件402如上所述在主体部402a的前端部(与突起部613扣合的一侧)形成第一止动部402a、第二止动部402c。
第一止动部402a和第二止动部402c一侧相比设置得靠近前端一侧,并且在与突起部613抵接时,为了易于越过该突起部613,接触面402d倾斜形成。此外,接触面402d的倾斜要尽量使和突起部613的顶部的接触面积较小。
这样一来,当第一止动部402a的接触面402d倾斜时,从图25A所示状态开始使限制部件402向箭头F方向移动时,则第一止动部402b越过第一框体301上形成的突起部613,进一步向箭头F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止动部402c也越过突起部613。这样一来,当限制部件402要向和箭头F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通过突起部613和第二止动部402c限制限制部件402的移动(图25B所示状态)。
接着说明色粉补给装置100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安装。
色粉补给装置100使色粉补给部500的瓶支撑部件300一侧在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的安装台602上滑动,并安装到该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上。
通过该色粉补给部500的滑动动作,如图25A、图25B、图25C所示,瓶支撑部件300上设置的挡板机构400的挡板部件401开合该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
挡板部件401的移动通过与挡板部件401一体形成的限制部件402限制。
通过挡板机构400而使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打开时,伴随着挡板部件401在箭头R方向的移动,限制部件402从图25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箭头R方向移动时,如图25C所示,第二止动部402c与突起部613抵接,从而倒向第一止动部402b一侧,进一步通过向箭头R方向移动,第一止动部402b与第二止动部402c一并越过突起部613。这样一来,使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为打开状态。
将色粉补给部5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取下时,随着将色粉补给部5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取下的动作,通过和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挡板部件401向箭头F方向(图25A)移动,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被关闭。
接着说明使用了色粉瓶200的色粉补给装置100对显影装置23的色粉供给动作。
色粉瓶200在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被密封部件220关闭的状态下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
向显影装置23供给色粉时,通过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上设置的驱动机构701的驱动,色粉瓶200旋转,从而首先使密封部件220从色粉瓶200剥离,打开色粉瓶200的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之后可从瓶侧色粉排出口201h提供色粉。
并且通过色粉瓶200的旋转,如图3、图13A所示,从色粉瓶200排出的色粉通过与色粉瓶200一体设置的刮刀203,从瓶支撑部件300内部提供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在通过该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搅拌色粉后,提供到显影装置23。
在停止色粉供给时,停止色粉瓶200的旋转,并停止来自色粉瓶200的色粉传送。此时,色粉瓶200通过未图示的色粉瓶200的旋转位置检测传感器,进行动作控制,使多个刮刀203中的任意一个刮刀203的盖部203b来到和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相对的位置。
这样一来,在色粉瓶200的旋转停止的状态下,瓶支撑部件300的色粉排出口300b被刮刀203的盖部203b关闭,因此色粉供给可完全停止。因此,即使移动图像形成装置1,或施加振动,色粉也不会从色粉补给装置100无意中提供到显影装置23。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瓶200的本发明涉及的特征性构造的一个方式。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瓶的内部构造的概要说明图。
色粉瓶200如图26所示,在主体部201中配置有:分隔板(间壁部件)213,将内部分离为容纳色粉的色粉容纳部211、及不存在色粉的空间部212;和传送轴(间壁部件移动单元)214,使分隔板213沿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移动。
传送轴214由螺旋轴形成,被以下驱动控制: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机等可旋转地配置,通过其旋转,使分隔板213沿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在图中左右方向传送,根据色粉容纳部211内的色粉剩余量使色粉容纳部211的容积变为适当的容积。
色粉容纳部211的前端部201a一侧设有微动开合(色粉剩余量检测单元)211a,用于检测色粉容纳部211的容积为预定容积以下时分隔板213的位置。
即,微动开合211a在色粉容纳部211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不足状态时,检测根据色粉剩余量移动的分隔板213,并输出信号。
色粉瓶200的前端部201a上,在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图6)的供给口611(图6)相对的位置上形成色粉排出口215,并配置用于开合该色粉排出口215的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
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沿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滑动,从而可开合该色粉排出口215地构成,在色粉瓶200的前端部201a一侧,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止动部634(图27)扣合的突起部217向色粉瓶200的外侧(图中下方)突出形成。另一方面,在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的突起部217一侧的另一端,设有使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沿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向前端一侧施力的弹簧部件(弹性部件)218。
并且,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通过弹簧部件218在通常状态、即在色粉瓶200为单体、未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状态下,关闭色粉排出口215,并且,从通常状态克服弹簧部件218的弹力,可使色粉排出口215打开。
并且,在色粉瓶200的前端部201a一侧,在比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的突起部217靠近前端部201a一侧,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突起部632(图27)抵接的止动部219以比突起部217少的突出量形成。
该止动部219在色粉瓶200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时,与下述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的突起部632抵接。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和上述色粉瓶200对应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中的本发明涉及的特征性构造的一个方式。
图27是表示和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瓶对应的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构造的概要说明图。
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如图6、图27所示,在箱体的框体623上构成外包装部,在其上部形成和色粉瓶200对应的色粉供给口611a、611a,将该框体623内部作为从上述色粉供给口611a、611a提供的色粉的暂时存储部。
在框体623内部,搅拌存储的色粉的旋转体624、625、626通过未图示的驱动电动机可旋转地轴支撑。并且,在框体623的下部形成用于通过补给用通道体612a向显影装置23提供色粉的色粉排出口611a1。
旋转体624、625分别配置在从色粉瓶200a、200a提供色粉的色粉供给口611a、611a的下方,旋转体626配置在旋转体624、625之间的下方。
色粉瓶200可分别安装到色粉供给口611a、611a,如图26、27所示,对应于色粉瓶200的色粉排出口215上设置的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配置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
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的构成是通过沿安装的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滑动,可开合色粉供给口611a。在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的一端,与色粉瓶200的前端部201a一侧上形成的止动部219扣合的突起部632朝向框体623的外侧(图中上方)突出形成,另一方面,在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的另一端,设有使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沿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向一端施力的弹簧部件(弹性部件)633。
并且,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通过弹簧部件633在通常状态下、即在色粉瓶200未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状态下关闭色粉供给口611a,并且在通常状态下克服弹簧部件633,可打开色粉供给口611a。
并且,在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色粉瓶200的插入一侧(图中左侧),比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的突起部632靠近外侧,和色粉瓶200的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的突起部217抵接的止动部634以比突起部632小的突出量形成。
该止动部634在色粉瓶200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时,与色粉瓶200的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的突起部217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和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在色粉瓶200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时沿色粉瓶200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滑动并开合。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色粉瓶200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安装操作。
图28A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瓶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前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图28B是表示将上述色粉瓶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图28C是表示将上述色粉瓶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的安装结束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
将色粉瓶200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时,如图28A所示,使色粉瓶200相对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上侧(安装部)大致平行地沿轴线方向移动。
当色粉瓶200移动并开始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时,如图28B所示,色粉瓶200的止动部219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的突起部632抵接,并且色粉瓶200的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的突起部217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配合部634抵接。
进一步,当色粉瓶200进入时,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一侧的供给口开合部631被止动部219推压,克服弹簧部件633的弹力,使色粉供给口611a向打开方向移动。
并且,色粉瓶200一侧的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通过突起部217与止动部634抵接而被阻止移动,因此与色粉瓶200的进入相对地,克服弹簧部件218的弹力,使色粉排出口215向打开方向移动。
并且,当色粉瓶200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安装结束时,如图28C所示,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一侧的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通过止动部219打开色粉供给口611a,色粉瓶200的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通过止动部634打开色粉排出口215。
这样一来,色粉瓶200一侧的色粉供给口611a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一侧的色粉排出口215连通,因此可从色粉瓶200向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内提供色粉。
并且,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取下色粉瓶200时,如图28C至图28A的顺序,进行和上述动作相反的动作。即,色粉瓶2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取下时,在色粉瓶200中,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通过弹簧部件218的弹力向关闭色粉排出口215的方向动作,色粉排出口215通过排出口滑动开合部216被关闭。
另一方面,在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中,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通过弹簧部件633的弹力向关闭色粉供给口611a的方向动作,色粉供给口611a通过供给口滑动开合部631被关闭。
通过这种构造,在处理色粉瓶200时,可经常关闭色粉排出口215,因此无需担心色粉溢出。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100中的本发明涉及的特征构造的一个方式。
图29A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色粉补给装置上安装了色粉瓶的状态的概要说明图,图29B是表示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瓶的取出动作的概要说明图。
在安装了色粉瓶200的色粉补给装置100的驱动机构701a(图5)附近,如图29A、图29B所示,设有色粉瓶脱离机构(色粉容器脱离机构)800,其使色粉瓶200向和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脱离。
色粉瓶脱离机构800如图29A所示,主要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上安装的色粉瓶200的前端部201a相邻设置。色粉瓶脱离机构800由弹簧部件801、801,压板802,螺线管803构成。
弹簧部件801设置在向安装了色粉瓶200的方向伸缩的方向上。弹簧部件801作为使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上安装的色粉瓶2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脱离的色粉瓶脱离部件起作用。因此,弹簧部件801只要是具有可使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上安装的色粉瓶200脱离的弹力的装置即可,可由单一的弹簧部件构成,也可由多个弹簧部件构成。
压板802在弹簧部件801的色粉瓶200的侧端部上一体设置。压板802以平板形成,但不限定其形状,只要是适于推压色粉瓶200的前端部201a的形状即可。因此,压板802可以面推压前端部201a,也可推压多处。
螺线管803设置在压板802推压色粉瓶200的推压面的背面一侧,螺线管803的杆803a前端安装在压板802的上述背面一侧。螺线管803作为以下部件起作用:使延伸状态的弹簧部件801克服其弹力,压缩、保持到可在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上安装色粉瓶200的位置为止的色粉瓶恢复部件。
螺线管803在通电时处于通过磁力使杆803a拉入到主体内部的状态(色粉瓶安装位置)。对螺线管803通电状态下的压板802如图29A所示,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上安装的色粉瓶200的前端部201a非接触,或者通过弹簧部件801的弹力与杆803a的拉入力的平衡,以不会使色粉瓶200和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连接破坏的程度的推压力与色粉瓶200的前端部201a接触。
另一方面,螺线管803在非通电时解除磁力,并解除将杆803a拉入到主体内部的拉入力。向螺线管803非通电状态下的压板802如图29B所示,通过弹簧部件801的弹簧力(弹力)在使色粉瓶2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脱离的方向(和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上推压色粉瓶200,并使色粉瓶2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脱离。此外,杆803a构成为可使色粉瓶2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脱离的足够的长度。
并且,螺线管803在色粉瓶2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脱离后,通过通电将杆803a拉入到主体内部,使压板802拉回到上述色粉瓶安装位置(设置位置)。
并且,螺线管803的动作控制不限于上述控制,也可根据使用的螺线管的构造使通电时的动作和非通电时的动作相反,或者在非通电时保持杆803a的保持状态。
例如在上述说明中,以弹簧部件801作为色粉瓶脱离部件、螺线管803作为色粉瓶恢复部件分别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螺线管803作为色粉瓶脱离部件,将弹簧部件801作为色粉瓶恢复部件。这种情况下,在向螺线管803通电时,杆803a克服弹簧部件801的弹力而前进,使色粉瓶2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脱离。另一方面,螺线管803非通电时,通过弹簧部件801的弹力,杆803a被拉入到螺线管803的主体内部。
并且,也可是将螺线管803用作色粉瓶脱离部件、而不设置色粉瓶恢复部件的构造。这种情况下,其构成也可是随着将色粉瓶200安装到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安装动作,色粉瓶200推压压板802。
并且,也可是以下构造:螺线管803进行杆803a的伸缩控制,从而兼用作色粉瓶脱离部件和色粉瓶恢复部件。
在由色粉补给装置100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体(外包装部)1a中,可开合地形成可安装、取出色粉瓶200的开合盖(色粉容器开合部)810。
开合盖810如图1所示,对应于各色色粉瓶200设置在多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于BK、BK、C、M、Y五个色粉瓶,开合盖810分割形成在五处。
开合盖810如图29B所示,以图中上侧的一端811a为自由端,以下侧的另一端811b为支轴811c,从而使一端侧811a向下,可向外侧旋转地轴支撑。开合盖810的一端811a上设有磁石812,通过简单的构造,一端811a可装卸到框体1a上。
通过上述构造,当色粉瓶200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色粉瓶200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脱离,向和上述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色粉瓶200与开合盖810冲突,从而使开合盖810及色粉瓶200向框体1a的外侧方向打开。并且,当色粉瓶200和开合盒810冲突时,在靠近打开的一端811a的位置上冲突。
图像形成装置1在进行输入操作的操作部上配置一般使用液晶面板的显示部,当色粉瓶200的色粉剩余量为预定量以下时,在该显示部上报告色粉剩余量不足。
并且,报告色粉瓶200的色粉剩余量不足的单元不限于上述装置,例如也可是利用旋转灯、其他灯视觉性报告的装置,或通过警告声(包括声音)而听觉性报告的装置。
接着参照流程图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色粉补给装置100进行的色粉补给动作、作用。
图3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色粉补给动作、作用的流程图。
首先,当有打印请求时(步骤S1),通过各个色粉瓶200上设置的微动开合211a检测多个色粉瓶200内是否存在色粉剩余量不足(变空)的色粉瓶200(步骤S2)。
当通过微动开合211a未检测出色粉剩余量不足时,直接进入打印处理(步骤S3)。
另一方面,当通过微动开合211a检测出色粉剩余量不足时,在显示部上显示更换该色粉瓶200为主旨的信息(步骤S4)。
并且,判断是否进行了色粉剩余量不足的色粉瓶200的更换(步骤S5)。
在步骤S5中,当判断出未更换色粉剩余量不足的色粉瓶200时,前进到步骤S2。
另一方面,当判断出更换了色粉剩余量不足的色粉瓶200时,进行打印处理(步骤S3),在打印中判断是否进行了色粉补给(从色粉瓶200对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的补给,及/或从色粉补给部安装机构600a对显影装置23的补给)(步骤S6)。
在步骤S6中,当判断出打印中未进行色粉补给时,判断是否有下一个打印请求(步骤S7),当有打印请求时前进到步骤S3,继续进行打印处理。当没有打印请求时变为待机状态。
另一方面,当判断出打印中进行了色粉补给时,前进到步骤S8,判断色粉瓶200的色粉剩余量是否不足。
在步骤S8中,当判断色粉瓶200为色粉剩余量不足时,前进到步骤S7。
另一方面,当判断色粉瓶200为色粉剩余量不足时,使色粉瓶脱离机构800的螺线管803动作,推出色粉瓶200并从设置位置脱离(步骤S9)。此时,色粉瓶200抵接到框体1a的开合盖810上,从而使开合盖810打开,变为向框体1a的外侧突出的状态。
色粉瓶200被向装置的框体1a的外侧推出,从而可视觉性地报告色粉瓶变为未安装状态的情况(步骤S10),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部的显示部上显示更换色粉瓶的信息(步骤S11)。
并且,判断是否更换了色粉瓶200(步骤S12),当判断出已经更换时,前进到步骤S7,接着进行打印请求的确认,进行打印处理。
这样一来,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色粉补给。
通过以上构造,根据本实施方式,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中,确认色粉瓶200的色粉剩余量,当色粉剩余量不足时,使色粉瓶200从框体(装置外包装部)1a突出,从而可视觉性地报告色粉剩余量不足,因此可切实地防止用户、操作者等忘记色粉瓶更换作业而产生打印不良、或图像形成装置停止等问题的产生。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检测色粉瓶200的色粉剩余量的色粉剩余量检测单元,在色粉瓶200内设置微动开合211a,检测调整容纳色粉的色粉容纳部211的容积的分隔板213,因此可通过简单的构造准确地检测出色粉剩余量不足。
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色粉剩余量检测单元的构造,例如可取代直接检测的微动开合211a,而使用通过非接触型的传感器从色粉瓶200的外侧检测分隔板213的位置的装置,或通过其他方式检测的装置。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使色粉瓶200移动的色粉瓶脱离机构800,采用弹簧部件801和螺线管803,因此在空的色粉瓶200脱离后,易于恢复到可色粉瓶200设置的状态。并且,可简化构造以实现紧凑的装置构成,并且可通过简单的控制使色粉瓶200移动。
并且,本发明不限定为上述色粉瓶脱离机构800的构造,例如可取代弹簧部件801而使用橡胶部件,或取代螺线管803而使用气缸等致动器,也可是其他构造的装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使用了本发明涉及的色粉瓶200的色粉补给装置100适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例子,但只要是搭载了色粉补给装置、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即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适用于图31所示的复印机101。
复印机101如图31所示,以和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大致相同的构造,在具有色粉瓶200的图像形成部108的上方配置图像读取装置(扫描仪)110,在该图像形成部108的下侧配置和多种纸张对应的第一送纸盒142a、第二送纸盒142b、第三送纸盒142c、第四送纸盒142d,可自动进行多种、大量的印刷。
图中的标记120是回收废色粉的废色粉盒。
并且,在复印机101中,对具有和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同样构造的装置标以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进一步,本发明只要是需要补给显影剂(色粉)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上述构造的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也可扩展到其他图像形成装置等。
如上所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实施例,在权利要求所示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即,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组合适当变更的技术手段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色粉补给装置,具有:填充了色粉的色粉容器;以及色粉供给装置,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且上述色粉补给装置根据上述显影装置的打印处理工序中消耗的色粉量将色粉提供到上述显影装置,该色粉补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色粉容器脱离机构,其在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使该色粉容器向与上述色粉容器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从上述色粉供给装置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色粉剩余量检测部,检测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色粉剩余量检测部配置在上述色粉容器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色粉容器具有:
隔壁部件,将该色粉容器的内部分离为存在上述色粉的色粉容纳部及不存在上述色粉的空间部;以及
隔壁部件移动机构,可使上述隔壁部件根据上述色粉容纳部内的色粉剩余量移动,以使上述色粉容纳部的容积变为适当的容积,
其中,上述色粉剩余量检测部,检测上述色粉容纳部的容积变为预定容积以下时上述隔壁部件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色粉容器脱离机构具有脱离部件,其在上述色粉容器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位置上,对上述色粉容器向与安装该色粉容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
上述脱离部件配置在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的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色粉容器前端一侧,当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为预定量以下时,使上述色粉容器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色粉容器脱离机构具有恢复部件,其在上述脱离部件向使上述色粉容器移动的方向进行动作后,使上述脱离部件恢复到上述动作前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伴随上述色粉容器从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位置移动的动作,用于向上述色粉供给装置提供上述色粉的色粉排出口关闭。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搭载有色粉补给装置,该色粉补给装置具有:填充了色粉的色粉容器;和色粉供给装置,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上述色粉补给装置根据上述显影装置的打印处理工序中消耗的色粉量将色粉提供到上述显影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色粉补给装置具有色粉容器脱离机构,其在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使上述色粉容器向与上述色粉容器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并从上述色粉供给装置脱离,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包装部上形成可使从上述色粉供给装置脱离的上述色粉容器开口的色粉容器用开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色粉容器用开合部与多个搭载的色粉容器相对应分割在多处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如下功能:当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在进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显示部上报告色粉剩余量不足。
11.一种色粉不足检测方法,检测搭载有色粉补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色粉剩余量不足的色粉容器,上述色粉补给装置具有:填充了色粉的色粉容器;和色粉供给装置,安装有上述色粉容器,将从该色粉容器排出的色粉提供到显影装置,并根据上述显影装置的打印处理工序中消耗的色粉量将色粉提供到上述显影装置,该色粉不足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检测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和
当上述检测出的色粉剩余量为预定量以下时,使上述色粉容器向与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而从上述色粉供给装置脱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使将上述色粉容器的内部分离为填充有上述色粉的色粉容纳部及不存在上述色粉的空间部的隔壁部件,根据上述色粉容纳部内的色粉剩余量进行移动,以使上述色粉容纳部的容积变为适当的容积;和
检测上述色粉容纳部的容积变为预定容积以下时上述隔壁部件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当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利用使上述色粉容器向安装上述色粉容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施力的脱离部件,移动上述色粉容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在上述色粉容器移动工序后,使上述脱离部件恢复到上述色粉容器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伴随上述色粉容器从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位置移动的动作,关闭用于向上述色粉供给装置提供色粉的色粉排出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伴随上述色粉容器从安装到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安装位置移动的动作,打开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外包装部上形成的色粉容器用开合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色粉不足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当上述色粉容器内的色粉剩余量变为预定量以下时,在进行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输入操作的操作部的显示部上报告色粉剩余量不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6-085773 | 2006-03-27 | ||
JP2006085773 | 2006-03-27 | ||
JP2006085773A JP4368356B2 (ja) | 2006-03-27 | 2006-03-27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トナー容器離脱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046657A true CN101046657A (zh) | 2007-10-03 |
CN101046657B CN101046657B (zh) | 2010-06-16 |
Family
ID=38533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08971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46657B (zh) | 2006-03-27 | 2007-03-27 |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78556B2 (zh) |
JP (1) | JP4368356B2 (zh) |
CN (1) | CN101046657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40165B2 (en) | 2007-11-09 | 2010-11-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2902183A (zh) * | 2011-07-28 | 2013-01-30 | 夏普株式会社 | 调色剂盒支撑装置、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调色剂盒支撑方法 |
CN102902179A (zh) * | 2011-07-29 | 2013-01-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2902174A (zh) * | 2011-07-29 | 2013-01-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和显影剂盒 |
CN104932223A (zh) * | 2014-03-18 | 2015-09-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11352321A (zh) * | 2016-02-02 | 2020-06-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能够便于色粉补充至色粉供给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598949S1 (en) * | 2006-06-13 | 2009-08-25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cartridge holder |
USD606583S1 (en) * | 2006-06-13 | 2009-12-22 | Ricoh Company, Ltd. | Toner cartridge holder |
JP5077258B2 (ja) * | 2009-02-10 | 2012-11-21 |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8452197B2 (en) * | 2009-03-26 | 2013-05-28 | Banner & Witcoff, Ltd. |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sheet reverse running mechanism |
JP5602386B2 (ja) * | 2009-04-23 | 2014-10-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供給装置 |
JP5205426B2 (ja) | 2010-08-26 | 2013-06-0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83954B2 (ja) | 2011-06-06 | 2017-02-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現像剤補給システム |
US8953190B2 (en) | 2011-06-09 | 2015-02-10 | Xerox Corporation | Autom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holding and authenticating a device configuration change payload job |
TWI779537B (zh) * | 2011-11-25 | 2022-10-01 | 日商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 一種容納粉末的粉末容器 |
JP6143426B2 (ja) * | 2012-07-12 | 2017-06-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091270B2 (ja) * | 2013-03-19 | 2017-03-0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装置 |
JP6088367B2 (ja) * | 2013-06-25 | 2017-03-0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6199829B2 (ja) * | 2014-08-18 | 2017-09-2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99830B2 (ja) * | 2014-08-18 | 2017-09-20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9513579B2 (en) | 2015-01-28 | 2016-12-06 |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Develop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ontainer having moving wall |
JP6213490B2 (ja) * | 2015-01-30 | 2017-10-18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現像剤収容容器、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191732A (ja) * | 2015-03-30 | 2016-11-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12596357B (zh) * | 2016-04-07 | 2024-02-09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调色剂容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
EP3774364B1 (en) | 2018-03-29 | 2024-03-13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supply locks |
JP7443004B2 (ja) * | 2019-09-17 | 2024-03-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451144B2 (ja) * | 2019-11-14 | 2024-03-1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220577A (ja) | 1990-01-26 | 1991-09-27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のトナー補給方法及び装置 |
JPH0545996A (ja) | 1991-08-13 | 1993-02-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子写真装置 |
CA2109654A1 (en) | 1992-12-03 | 1994-06-04 | Stephen E. Proia | Vertical boat and wafer support |
US5430531A (en) * | 1992-12-28 | 1995-07-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ocking apparatus for toner cartridge |
JP3347201B2 (ja) | 1992-12-30 | 2002-11-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H06348127A (ja) | 1993-06-11 | 1994-12-22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トナ−供給装置 |
JPH08339115A (ja) | 1995-06-12 | 1996-12-24 | Minolta Co Ltd | 現像剤供給容器 |
JPH09131897A (ja) * | 1995-07-29 | 1997-05-20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における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ヂ並びにそのインク消費状況検出表示装置 |
US5722019A (en) | 1996-01-29 | 1998-02-24 | Oki Data Corporation | Toner cartridge and drum cartridge for receiving the toner cartridge therein |
JP3250094B2 (ja) | 1996-11-15 | 2002-01-28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シール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容器 |
JPH10268531A (ja) | 1997-03-21 | 1998-10-09 | Konica Corp | 電子写真感光体と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装置 |
JP3643338B2 (ja) | 2001-11-27 | 2005-04-27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126407A (ja) | 2002-10-07 | 2004-04-22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83898B2 (ja) | 2003-02-28 | 2009-12-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現像剤収容器、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785417B2 (ja) * | 2004-05-25 | 2011-10-0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37390B2 (ja) * | 2004-07-07 | 2008-01-2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4134061B2 (ja) | 2005-02-14 | 2008-08-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が装着される画像形成装置 |
JP4522381B2 (ja) | 2006-03-17 | 2010-08-1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トナー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トナー補給装置 |
-
2006
- 2006-03-27 JP JP2006085773A patent/JP4368356B2/ja active Active
-
2007
- 2007-02-15 US US11/706,395 patent/US777855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03-27 CN CN200710089716.3A patent/CN10104665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30523B (zh) * | 2007-11-09 | 2012-05-23 | 夏普株式会社 | 调色剂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
US7840165B2 (en) | 2007-11-09 | 2010-11-23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replenish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9298156B2 (en) | 2011-07-28 | 2016-03-29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cartridge support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toner cartridge supporting method |
CN102902183A (zh) * | 2011-07-28 | 2013-01-30 | 夏普株式会社 | 调色剂盒支撑装置、使用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调色剂盒支撑方法 |
US10452020B2 (en) | 2011-07-28 | 2019-10-2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cartridge support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toner cartridge supporting method |
US10162285B2 (en) | 2011-07-28 | 2018-12-25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oner cartridge support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and toner cartridge supporting method |
CN107015460A (zh) * | 2011-07-28 | 2017-08-04 | 夏普株式会社 | 调色剂盒支撑装置及方法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US8913919B2 (en) | 2011-07-29 | 2014-12-1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cartridge moving mechanism |
US9720371B2 (en) | 2011-07-29 | 2017-08-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cartridges and cartridge supporting member |
US9188949B2 (en) | 2011-07-29 | 2015-11-17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cartridge |
CN102902174B (zh) * | 2011-07-29 | 2015-11-18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和显影剂盒 |
US9141079B2 (en) | 2011-07-29 | 2015-09-2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cartridge supporting member |
US9335728B2 (en) | 2011-07-29 | 2016-05-10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cartridges and cartridge supporting member |
US9377717B2 (en) | 2011-07-29 | 2016-06-2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cartridge supporting member |
CN102902179A (zh) * | 2011-07-29 | 2013-01-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2902179B (zh) * | 2011-07-29 | 2015-04-22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 |
CN102902174A (zh) * | 2011-07-29 | 2013-01-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成像设备和显影剂盒 |
CN104932223A (zh) * | 2014-03-18 | 2015-09-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04932223B (zh) * | 2014-03-18 | 2019-10-2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CN111352321A (zh) * | 2016-02-02 | 2020-06-30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能够便于色粉补充至色粉供给单元的图像形成设备 |
US11487223B2 (en) | 2016-02-02 | 2022-11-01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facilitating toner replenishment to toner supply unit |
US12044985B2 (en) | 2016-02-02 | 2024-07-23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facilitating toner replenishment to toner supply uni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778556B2 (en) | 2010-08-17 |
CN101046657B (zh) | 2010-06-16 |
JP4368356B2 (ja) | 2009-11-18 |
US20070223947A1 (en) | 2007-09-27 |
JP2007264073A (ja) | 2007-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046657A (zh) | 色粉补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色粉不足检测方法 | |
CN101046659A (zh) | 调色剂供应装置、成像设备和调色剂供应方法 | |
CN101034270A (zh) | 色粉容器及色粉填充方法 | |
CN1525258A (zh) |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 |
CN2919308Y (zh) | 感光构件盒、显影剂盒以及处理盒 | |
CN100351717C (zh) |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 |
CN1442763A (zh) | 具有改进的图像质量和维修可操作性的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1038466A (zh) | 调色剂容器和使用调色剂容器的调色剂供应装置 | |
CN194075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处理盒及显影盒 | |
CN1572520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图像读取装置及调整方法 | |
CN148737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 | |
CN1126998C (zh) | 具有调色剂剩余量检测装置的显影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 |
CN1945458A (zh) | 显影剂补给装置 | |
CN1499311A (zh) | 离接机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
CN1892485A (zh) | 显影盒 | |
CN1205459A (zh) | 显影盒和电照相成像设备 | |
CN1945457A (zh) | 显影剂补给装置 | |
CN1777845A (zh) | 图像形成设备、处理盒和安装到处理盒上的存储装置 | |
CN1493938A (zh) | 液体显影装置、液体显影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及方法 | |
CN2814463Y (zh) | 成像设备和感光器盒 | |
CN2700924Y (zh) | 显影剂充电单元、显影设备、成像装置和计算机系统 | |
CN1945459A (zh) | 显影剂补给装置 | |
CN1799009A (zh) | 纸张供给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周边装置的安装方法和装置连接方法 | |
CN2716870Y (zh) | 影像处理装置和影像形成设备 | |
CN1932656A (zh) | 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及使用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图像阅读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616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