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51713C - 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51713C CN100351713C CNB200310103109XA CN200310103109A CN100351713C CN 100351713 C CN100351713 C CN 100351713C CN B200310103109X A CNB200310103109X A CN B200310103109XA CN 200310103109 A CN200310103109 A CN 200310103109A CN 100351713 C CN100351713 C CN 100351713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oner
- developer
- supply container
- toner supply
- capp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7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2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5098 hot ro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7600 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18109 developmental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807 loca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685 targe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47571 Visual impairm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9 agi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153 chemical reaction re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31 Hot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4 disappearan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467 final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96 hollow spac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15 magne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4—Reconditioning of the developer unit, i.e. reusing or recycling parts of the unit, e.g. resealing of the unit before refilling with ton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可拆卸地装在成像设备主组件内的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该容器包括:框架;显影剂容纳部分;用于将显影剂填入显影剂容纳部分的显影剂装填孔;用于封闭显影剂装填孔的封盖构件;和覆盖封盖构件的封盖遮挡构件,封盖遮挡构件固定到框架上,该再生产方法包括:通过去除热卷曲部分使封盖遮挡构件与框架分开而拆下封盖遮挡构件的步骤;拆下封盖构件、以打开装填孔的步骤;利用装填孔装填显影剂的步骤;用封盖构件封闭装填孔的步骤;将封盖遮挡构件装到框架上的步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其中该显影剂供给容器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一直将微粒状的调色剂用作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显影剂。在本文中,电摄影成像设备是指一种利用一种电摄影成像方法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设备。电摄影成像设备例如可以是电摄影复印机、电摄影打印机(激光束打印机、LED打印机等)、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等。
当成像设备主组件内的调色剂量由于消耗而下降到临界水平时,利用调色剂供给容器向主组件供应调色剂。
由于调色剂为极其微小的颗粒,所以易于泄露。因此,已知将下面的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用于向成像设备提供调色剂、同时又可防止调色剂泄露的方法。就是说,调色剂供给容器被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而且调色剂从调色剂出口(即,一个设置在调色剂供给容器上的小孔)一点一点地排出,以将其输送到作为调色剂目的地的调色剂入口。
在采用上述那种调色剂供给方法的情况下,仅通过重力的作用很难将调色剂自动排出。因此,需要设置某种调色剂输送部件。
为了能够有效地运送容纳在调色剂供给容器内的调色剂,除了调色剂输送部件外,还希望调色剂供给容器上设有一个调色剂搅动部件。象上述的那种调色剂供给容器例如已在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11-073000中公开。
这种调色剂供给方法不仅能够不多不少地有效地供应调色剂,而且还能够使显影装置中的调色剂量保持恒定。当采用双组分显影剂时,该方法还能够有效地将调色剂与载体之间的比例维持在一个预定的水平。
日本公开的专利申请7-261524公开了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另外一种结构布置。根据该结构,调色剂供给容器设有一个手柄,该手柄在将容器安装到显影装置的主组件内或将容器从主组件内拆卸下来时使用。该手柄以能够覆盖用于使容器的调色剂入口保持密封状态的封盖构件的方式设置。其设有一个与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卡扣部分相接合的卡爪或类似部件。根据一种用于再生产诸如上述类型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方法,遮盖着封盖构件的手柄可被拆下,以便能够接触到封盖构件。
在采用上述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情况下,容纳于该容器中的调色剂在成像操作过程中会被连续地消耗,而且当容纳在调色剂供给容器中的调色剂的数量由于消耗而下降到一个临界水平时,即在该水平以下不能为购买这种调色剂供给容器的用户形成质量令人满意的图像时,调色剂供给容器就失去了它的商业价值。
当前已经提出希望通过再生产而能够在商业上利用其中调色剂已经耗尽的调色剂供给容器,即已经丧失商业价值的调色剂供给容器,以便更好地利用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框架及各种内部元件,例如搅动构件等。
在本文中,显影剂是指调色剂及调色剂与载体的混合物。
根据一种典型的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将已经到达使用寿命的显影剂供给容器回收,然后将新的显影剂重新装填到该容器中并利用能够防止显影剂泄漏的封盖构件和封盖构件盖的组件对其进行重新密封。通过这种方法,即使显影剂供给容器由于使用而失去商业价值,它也可以再重新利用;而且将其重新制造成可批量生产的调色剂供给容器。换言之,可以更加有效地重新利用已用过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构件,具体而言,就是重新利用显影剂供给容器的框架、内部搅动构件、显影剂输送部件、具有一通信部件的存储器元件、用于传递驱动力的连接构件等,其中通信部件能够与成像设备主组件的对应部件相互通信。
在此应当注意到,本发明包括用于再生产显影剂供给容器的下列所有方法:
(1)一种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该方法仅利用需要被重新加工的显影剂供给容器的零部件对用过的显影剂供给容器进行再生产。
(2)一种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除了不能被再次利用的部件外(例如已经超过了使用寿命的元件、已损坏的元件等),该方法仅使用需要被重新加工的显影剂供给容器的零部件对旧的显影剂供给容器进行再生产,而且可以用崭新的元件或来自其它用过的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元件来替换那些已经不能被再次利用的部件。
(3)一种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其中,首先对从多个用过的显影剂供给容器上拆卸下来的各种零部件进行分类,然后利用从经分类的零部件中选出的可重新利用的零部件组合制造可批量生产的显影剂供给容器。
(4)一种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其中,首先对从多个用过的显影剂供给容器上拆卸下来的各种零部件进行分类,除了不能被回收利用的零部件外,例如已经超过使用寿命的元件、已损坏的元件等,利用从经分类的零部件中选出的可重新利用的零部件组合制造多个可批量生产的显影剂供给容器,而且可以用崭新的零部件或来自其它旧显影剂供给容器的部件来更换那些已经不能重新利用的部件。
顺便说一下,上述的零部件是指显影剂供给容器上的每个结构件,即在权利要求书中所公开的部分显影剂供给容器。上述的零部件还包括能够从显影剂供给容器上拆卸下来的最小部分或最小的操作单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再生产显影剂供给容器的简单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重新生产的显影剂供给容器处于运输过程中或在类似情况下防止调色剂从重新生产的显影剂供给容器中泄漏的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利用该方法,可在商业上利用其中调色剂的量已经下降到临界水平(即在该临界水平之下,不可能为用户形成质量令人满意的图像)的旧调色剂供给容器,即已经失去其商业价值后的调色剂供给容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该方法使得可以容易地拆下旧显影剂供给容器上的热卷曲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再生产显影剂供给容器的方法,其中显影剂供给容器包括:设有凸起的框架;显影剂容纳部分,该部分用于容纳由电摄影成像设备的显影装置使用的显影剂;用于将显影剂装入显影剂容纳部分内的显影剂装填孔;用于封闭所述显影剂装填孔的封盖构件;和覆盖所述封盖构件的封盖遮挡构件,该封盖遮挡构件具有与所述凸起接合的接合孔,并通过熔化所述凸起的自由端经热卷曲固定到所述框架上,该方法包括:封盖构件遮挡构件拆除步骤,其中,通过去除热卷曲部分将封盖遮挡构件从框架上拆下;封盖构件拆除步骤,其中,将封盖构件拆卸下来,以打开显影剂装填孔;显影剂装填步骤,其中,通过显影剂装填孔装填显影剂;封盖构件安装步骤,其中,通过封盖构件封闭显影剂装填孔;封盖遮挡构件安装步骤,其中,通过使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拆卸步骤去除了热卷曲部分的凸起与所述接合孔接合,而将封盖遮挡构件安装到框架上。
通过结合附图地阅读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下述说明,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典型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
图2为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已被正确连接的调色剂供给容器和处理盒的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成像设备的示意的外部透视图;
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处理盒沿长度方向的水平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和处理盒沿长度方向的垂直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透视图;
图7为调色剂供给容器和导轨的透视图,其中导轨设置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上并用于支承调色剂供给容器;
图8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在沿垂直于调色剂供给容器之长度方向的方向观看时的侧视图,该图示出了调色剂出口盖的移动情况;
图9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调色剂出口闸门及其附近结构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调色剂供给容器的调色剂出口盖(关闭状态)和出口密封带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图中示出了其结构;
图1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调色剂供给容器的调色剂出口盖(打开状态)和出口密封带的局部剖开的透视图,图中示出了其结构;
图1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3也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4是用于显示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如何通过卷边将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封盖构件遮挡构件固定连接到调色剂供应容器的框架上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实施例中各构件的尺寸、材料和形状及其位置关系等并非是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除非另有说明。
在下面对实施例的说明中,长度方向是指与将处理盒安装到成像设备中的方向相平行的方向。该长度方向与输送记录介质2的方向相交(大体垂直)并平行于电摄影光电导鼓(在下文中称之为光电导鼓7)的轴线。处理盒的左侧和右侧是指当按照记录介质2的输送方向从上游例观看时的左侧和右侧。此外,处理盒的顶侧和底侧是指正确定位在电摄影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的处理盒的顶侧和底侧。
[关于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的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一种常规的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的整体结构加以说明。图1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剖视图。具体而言,该图示出了一个彩色激光束打印机的整体结构,而该彩色激光束打印机是电摄影彩色成像设备的一种形式。
在这个实施例中,该电摄影成像设备(彩色激光束打印机)的成像部分采用了四个处理盒10Y、10M、10C和10K(分别对应于黄色、品红色、青色和黑色组分),每个处理盒都具有一个鼓状的电摄影光电导构件(在下文中称之为光电导鼓)。该成像部分设置有四个曝光部件(激光束光学扫描系统)1Y、1M、1C和1K,这四个曝光部件平行设置并沿水平方向对准。这四个曝光部件1Y、1M、1C和1K位于处理盒10Y、10M、10C和10K的上方并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分别与四个处理盒10Y、10M、10C和10K对准。
在上述成像部分的下方设有一个用于将记录介质2输送到主组件内的供纸部件、一个中间转印带4a和一个二次转印辊4d,在光电导鼓7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a上,而二次转印辊4d用于将转印带4a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位于中间转印带4a上的记录介质2上。
该成像设备还设有一个作为定影部件的定影装置5和排放辊3h和3j,其中定影装置5用于使已被转印到记录介质2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而排放辊用于将记录介质2从成像设备主组件中排出并将其聚集在一起。
记录介质2例如可以是一张记录纸、OHP用薄片、织物或类似物。
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是一种无清洁器型设备。因此,转印后的残余调色剂,即在完成转印操作后滞留在光电导鼓7上的调色剂由被显影部件所吸收。因此,处理盒10Y、10M、10C和10K没有设置用于回收和存放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清洁器。
下面,将按照逻辑顺序详细描述成像设备的各个部分的结构。
[供纸部分]
供纸部分(供纸部件)是一个用于将记录介质2运送到成像部分的部分。其主要包括:一个供纸盒3a,该供纸盒内容纳有多个记录介质2;一个搓纸辊3b;一对用于防止两个或更多记录介质2被同时供给的减速辊3c;一个导向件3d;和一对对准辊3g。
搓纸辊3b与成像操作同步地受到旋转驱动,从而实际上逐一地将记录介质2从供纸盒3a中输出并将其供入设备的主组件内。记录介质2在受到导向件3d的引导的同时由输纸辊3e和3f运送给对准辊3g。
在记录介质2被释放后,对准辊3g立即停止转动,而且对准辊3g再次保持静止不动。这样,当记录介质2碰撞介于这对对准辊3g之间的辊隙时,如果在该位置上是倾斜的,那么将使它不倾斜。
在成像操作过程中,为使调色剂图像与记录介质2对准,以便进行后面的转印操作,对准辊3g重复执行下述的程序:保持静止,以使记录介质2保持备用状态;被旋转,以便将记录介质2送向中间转印带4a。
[处理盒]
图2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已被正确连接的调色剂供给容器和处理盒的组件的示意剖视图。
参照图2,在每个处理盒10Y、10M、10C和10K中,一个充电部件8和一个显影部件整体地设置在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上。用户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些处理盒10Y、10M、10C和10K从电摄影成像设备的主组件100(在下文中称之为设备主组件)上拆卸下来,而且能够在光电导鼓7到达使用寿命时对其进行更换。
对于用于确定处理盒10的使用寿命是否已届期满的方法而言,需要计算光电导鼓7的转动,而且当转动的累积数超过一个预定数值时,会警告用户处理盒10已经到达其使用寿命。
在该实施例中,光电导鼓7是一个有机的光电导构件,其固有的极性为负。它包括:一个作为基底构件的中空的铝鼓,其直径约为30mm;一层涂覆到基底构件的圆周表面上的普通的光电导物质;以及一个作为最外层的电荷注入层,该层涂覆在光电导层上。其以预定的处理速度受到旋转驱动,在该实施例中,此速度为117mm/秒。
电荷注入层是一种由绝缘树脂和导电物质(例如SnO2)的微粒的混合形成的涂层,其中绝缘树脂被用作粘结剂,而导电物质微粒分散在粘结剂中。
光电导鼓7设置有一个鼓缘7b,该鼓缘被固定连接到光电导鼓7的后端(图4),即光电导鼓7相对于将处理盒10插装到主组件100内的方向的前端;该光电导鼓还设有一个鼓缘7d,该鼓缘被固定连接到不受驱动的光电导鼓7的前端上。光电导鼓7还设有一个穿过鼓缘7b和7d的中心的鼓轴7a。鼓轴7a与鼓缘7d相连,从而它随该鼓缘转动。换言之,光电导鼓7围绕鼓轴7a的轴线旋转。
鼓轴7a的前端部由一个轴承7e可旋转地支承,该轴承被固定连接到轴承座7c内,而该轴承座又与处理盒10的框架固定连接。
[充电部件]
在该实施例中,充电部件采用了一种接触式充电方法。其将一个充电辊8a用作充电构件。
参照图2,充电辊8a由位于其金属芯8b的纵向端部处的一对未示出的轴承可转动地支承。充电辊由一对压缩弹簧8d保持抵压在光电导鼓7上;它与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保持接触,从而在光电导鼓7与充电辊8a之间保持预定量的接触压力。该充电辊随光电导鼓7的旋转而转动。
附图标记8c表示一个用于清洁充电辊8a的清洁单元。在该实施例中,充电辊清洁单元8c设置有一个柔性的清洁薄膜8e,该清洁薄膜平行于充电辊8a并沿充电辊8a的长度方向延伸。该清洁薄膜8e通过它的一个长边与支承构件8f固定连接,而该支承构件8f可沿充电辊8a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预定的距离。清洁薄膜8e按照下述方式设置:使清洁薄膜8e沿长度方向的自由边缘部分形成一个抵靠在充电辊8a之圆周表面上的接触压缩部分。这样,当支承构件8f在外部驱动部件的作用下沿清洁薄膜8e的纵向往复移动5mm时,充电辊8a的圆周表面就会受到薄膜8e的摩擦。结果,将附着在充电辊8a之圆周表面上的污染物(调色剂微粒、外部添加剂等等)除去。
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例中,成像设备是一种无清洁器型设备。下面,将对无清洁器型系统进行说明。
[无清洁器型系统]
参照图2,下面将对该实施例中的成像设备的无清洁器型系统的外形进行说明。在该实施例中的无清洁器型系统的情况下,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即在上述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后滞留在光电导鼓7上的调色剂借助于光电导鼓7的继续旋转被进一步输送通过充电部分a和曝光部分b,并进入显影部分c内,在该显影部分内,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被显影部件回收(对光电导鼓进行清洁),同时由显影部件将在光电导鼓7上的潜像显影。
由于使残留在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转印后的残余调色剂移过曝光部分b,因此,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将由于其上存在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而被曝光。但是,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数量很少,因此不会明显地影响曝光过程。
顺便说一下,对于极性而言,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是正常带电的调色剂颗粒和反向充电的调色剂颗粒(反向调色剂颗粒)的混合物,而且就电荷量而言,转印后的残余调色剂是充分充电的调色剂颗粒和不充分充电的调色剂颗粒的混合物。这些反向充电的调色剂颗粒和不充分充电的调色剂颗粒有时会附着在充电辊8a上,从而污染充电辊8a。如果污染程度超过了预定的水平,那么光电导鼓7就可能会不正确地充电。
为了确保当显影装置使在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上的潜像显影的同时,通过显影装置令人满意地除去转印后残留在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就需要使存留在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并将被送往显影部分c的转印后残留调色剂的极性为正,而且使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的电荷量与可以通过显影装置使在光电导鼓7上的静电潜像显影的值相等。反向充电的调色剂颗粒和不充分充电的调色剂颗粒不能被显影部件从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上除掉,因此也就不能回收,从而形成有缺陷的图像。
近年来,用户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之一就是打印出具有更高的打印比的图像,例如摄影图像,这就需要连续的长时间的打印操作,这样就会立刻产生大量的转印后残留调色剂,从而加剧了上述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本实施例在转印部分d的下游侧,沿光电导鼓7的旋转方向设置了一个转印后残留调色剂(残余调色剂图像)的重新分布部件8g,该部件用于使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沿光电导鼓7的长度方向均匀地重新分布在光电导鼓7上。此外,为使所有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颗粒被正常充电,即带有负电,沿光电导鼓7的旋转方向在调色剂再分配部件8g的下游侧和充电部分a的上游侧之间设置一个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该部件用于为反向充电的调色剂颗粒充电,使其具有负的极性。
由于设置了调色剂再分配部件8g,因此以某种图形存留在光电导鼓7上并从转印部分d送往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的转印后残留调色剂颗粒能够重新均匀地分布在光电导鼓7的整个圆周表面上,从而使已经附着在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残留调色剂颗粒失去其图形,即使在其数量很大时也是如此。因此,可以消除调色剂颗粒集中在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的某些部分上的问题,由此确保由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使反向充电的残留调色剂颗粒正常带电,从而使所有的转印后残留调色剂颗粒变成具有正常的极性。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附着到充电辊8a上,而且还可以防止形成重像,而重像反映了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颗粒存留在光电导鼓7上的图形。
在本实施例中,调色剂再分配部件8g和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以具有合适的电导率的刷子的形式存在,而且被安置成与光电导鼓7相接触,同时其刷状部分与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相接触。
这些部件8g和8h被构造成使其能够在未示出的驱动源的作用下沿光电导鼓7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由于具有这种结构形式,调色剂再分配部件8g和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不会沿光电导鼓7的轴向与相同范围内的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相接触。因此,不会出现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一个给定部分总与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的同一部分接触的情况。这样,即使由于在整个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上的电阻不规则而使调色剂充电控制部件8h的某些部分具有过大的充电性能,而其它部分的充电性能不足,也可以防止或缓解使在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的某些区域内的转印后残留调色剂颗粒过度充电、从而被焊接到这些区域上的问题和/或使未充分充电的转印后残留调色剂颗粒附着在充电辊8a之圆周表面的某些区域上的问题。
[曝光部件]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的光电导鼓7可通过激光曝光部件1Y、1M、1C和1K而得以曝光。具体而言,当将成像信号从成像设备100发送到曝光部件时,一束激光L就会在用成像信号进行调制的同时从曝光部件以对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的均匀充电部分进行扫描的方式投射到光电导鼓7上,从而有选择地使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的均匀充电部分上的多点曝光(图2)。结果,根据成像信息在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上形成一个静电潜像。
激光曝光部件1Y、1M、1C和1K分别包括:一个固体激光元件(未示出)、一个多面镜1a、一个聚焦透镜1b,一个反射镜1c等。在操作时,由一个光学信号发生装置(未示出)根据输入的成像信号打开和关闭固体激光元件。从固体激光元件发射出的激光束L被一个准直透镜装置(未示出)转换成基本平行的光线并投射到以很高的圆周速度旋转的多面镜1a上。结果,使平行的光线以扫描的方式振荡。接着,这些光线通过聚焦透镜1b和反射镜1c继续投射,在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上形成一个振荡的光点。
这样,当光点振荡时,光电导鼓7的圆周表面沿主扫描方向被曝光,而且当光电导鼓7转动时,其沿次扫描方向被曝光。结果,使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多点以下述方式得以曝光或保持不曝光:使曝光的和未曝光的点的分布反映出成像信号顺序。
换句话说,就是根据成像信息形成了多个电势水平降低的点(曝光点)和多个具有正常电势水平的点(未曝光的点),其间的对照形成了一个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
处理盒10包括一个被用作显影部件的显影装置,而且是一种接触式显影装置,这种显影装置采用双组分显影剂(双组分磁刷式显影装置)。参照图2,处理盒10包括一个被用作显影剂承载构件的显影套筒10a和一个设置在显影套筒10a的中空部分内的磁辊10b。套筒10a在其圆周表面上保持有一层显影剂,该显影剂是载体与调色剂的混合物。处理盒10还包括一个调节刮片4c,该调节刮片设置在套筒10a的圆周表面附近并与套筒10a间隔预定的距离。当套筒10a沿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时,在套筒10a的圆周表面上会形成一个显影剂薄层。
参照图4,套筒10a设置有一对环形垫圈10k,这对垫圈以可旋转的方式一对一地套装在套筒10a的轴颈部分10a1上,即装配在套筒10a的纵向端部上。由于设置了垫圈10k,在套筒10a和光电导鼓7之间保持一个预定的间隙,从而在显影操作过程中,仅形成于套筒10a之圆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才会接触光电导鼓7。套筒10a沿箭头所示的方向即沿着与光电导鼓7的转向相反的方向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受到旋转驱动。
本实施例中的调色剂是一种固有极性为负且平均颗粒直径为6微米的调色剂。在本实施例中,磁性载体其饱和磁化强度为205emu/cm3,其平均颗粒直径为35微米。在显影剂中,调色剂与载体之间的重量比为6∶94。
显影剂在显影剂存储部分10h内循环流动,而且显影剂存储部分10h具有两个腔室,这两个腔室被一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隔壁10d隔开。显影剂存储部分10h设有两个分别设置在隔壁10d两侧的搅拌螺杆10eA和10eB。
参照图4,当调色剂从显影剂供给容器供给显影剂存储部分10h时,调色剂会落到搅拌螺杆10eB的后端部(右端部)上,并且在被搅拌的同时沿长度方向朝设备的前方(左端部)输送。接着,调色剂移动通过介于显影剂存储部分10h的前壁和隔壁10d之间的间隙,然后通过搅拌螺杆10eA沿长度方向被送往显影剂存储部分10h的后部。接下来,调色剂移过介于显影剂存储部分10h的后壁和隔壁10d之间的间隙。换言之,显影剂通过搅拌螺杆10e B和10eA在显影剂存储部分10h内反复循环。前侧是指设置有显影套筒定位板25的那侧,后侧是指设置有后壁23的那侧。
现在,将对用于利用处理盒10Y、10M、10C或10K使在光电导鼓7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一个可视图像的显影过程和显影剂循环系统进行说明,其中处理盒10Y、10M、10C和10K均采用双组分磁刷式显影方法。
当套筒10a转动时,显影剂存储部分10h内的显影剂被磁辊10b的拾取杆取出并保持在套筒10a的圆周表面上,然后被继续输送。
在显影剂被保持在套筒10a的圆周表面上之后,在其被输送的同时,显影剂主体的厚度可通过垂直于套筒10a的圆周表面设置的显影刮片10c来调节。结果,在套筒10a的圆周表面上形成一薄层显影剂。当该显影剂薄层到达在位置上与磁辊10b之显影杆相对应的显影部分时,使显影剂层在磁力的作用下到达顶峰。这样,由位于显影剂层的顶峰上的调色剂将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成一个可视图象。顺便说一下,在该实施例中,使静电潜像反转显影。
在显影剂薄层被输送通过显影部分之后,通过使套筒10a随后继续转动,使在套筒10a之圆周表面上的显影剂薄层进入显影剂存储部分。在该显影剂存储部分内,通过输送杆的排斥性磁场的作用,使显影剂层与套筒10a的圆周表面分开并落入显影剂存储部分内。换言之,显影剂又回到位于显影部件壳体中的显影剂床内。
一个未示出的电源将DC(直流)电压和AC(交流)电压的组合电压施加在套筒10a上。在该实施例中,施加了由一个为-500V的直流电压和一个频率为2000赫兹、峰间电压为1500V的交流电压形成的组合电压,以仅使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曝光位置显影。
总之,在双组分显影方法中,施加交流电压提高了显影效率,从而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图象。另一方面,施加交流电压容易导致形成模糊的图像。因此,通常的做法是在作用于套筒10a上的直流电压的电势水平和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的电势水平之间形成一定量的电位差,以便防止形成模糊的图像。具体而言,就是施加一个偏电压,该偏电压的电位介于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曝光点的电位和光电导鼓7之圆周表面上的未曝光点的电位之间。
当由于显影静电潜像而使调色剂消耗时,显影剂中的调色剂含量会降低。在该实施例中,在显影剂搅拌螺杆10eB的圆周表面附近设置一个用于检测调色剂含量的传感器10g。当传感器10g检测到显影剂中的调色剂含量已经下降到低于预定水平的值时,就发出一个将调色剂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供给处理盒10的命令,从而开始执行调色剂供应操作。该调色剂供应操作使容纳在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的调色剂含量保持在一个预定的水平。
[调色剂供给容器]
下面将参照图1至3和图5至7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12加以说明。
调色剂供给容器12Y、12M、12C和12K沿着垂直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方向平行设置,而且在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上相互对准,分别定位在处理盒10Y、10M、10C和10K的上方。调色剂供给容器是从前侧安装到设备主组件100内的(图3)。
参照图2和5,调色剂供给容器12Y、12M、12C和12K分别具有一个框架12g和一个用于存放调色剂的调色剂存放部分12x。调色剂存放部分12x位于框架12g内。在调色剂存放部分12x内,设置有一个与一搅拌轴12c固定连接的搅拌板12b和一个被用作输送部件的螺杆12a。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底壁上设有一个调色剂出口12f,该出口具有一个调色剂释放孔,通过该孔可将调色剂排出。
螺杆12a和搅拌轴12c通过其纵向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轴承12d上。螺杆12a设有一个传动连接件(凹形接头)12e1,该传动连接件与螺杆12a的一端相连接;搅拌轴12c设有一个传动连接件(凹形接头)12e2,该连接件与搅拌轴12c的一端相连接。传动连接件(凹形接头)12e1和12e2分别承受通过成像设备100的传动连接件(凸形接头)24a和24b传递过来的驱动力,由此受到旋转驱动。
螺杆12a包括两段沿螺杆的长度方向设置在调色剂出口12f的一侧和另一侧并沿相反方向扭转的螺旋形肋(图5)。螺杆12a通过传动连接件(凸形接头)24b的旋转沿预定的方向转动。结果,将调色剂送向调色剂出口12f,并通过调色剂出口12f的调色剂释放孔12f3b自由下落到对应的处理盒10(10Y、10M、10C或10K)内;换言之,调色剂被供给处理盒10(10Y、10M、10C或10K)。
搅拌板12b的各部分的周向边缘,即相对于显影剂输送部件12b的转动半径位于最外侧的边缘相对搅拌轴12c倾斜(图5)。这样,当搅拌板12b的每个部分摩擦调色剂供给容器12(12Y、12M、12C或12K)的内表面,具体而言,摩擦调色剂存放部分12x的内表面时,其周向边缘部分相对其底部呈弧形地弯曲。更具体地讲,使搅拌板12b的各个部分上的周向边缘部分呈螺旋状扭转。这样,当搅拌轴12c旋转时,调色剂供给容器12内的调色剂就会与搅拌板12c上呈螺纹状扭转的边缘部分相接触,由此沿搅拌轴12c的纵向输送调色剂。
为使调色剂供给容器12(12Y、12M、12C或12K)中的调色剂数量的减少方式能够理论化,使调色剂主要从上述的显影剂出口12f附近排出,从而在容纳于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中的调色剂主体内形成一个倒锥形孔;调色剂不会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整个范围内均匀送出。调色剂的不均匀减少例如上述的情况对于以恒定的速度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排出调色剂而言是不利的。
但在该实施例中,调色剂如前所述地由搅拌板输送到调色剂出口12f。因此,调色剂能够以恒定的速度排出。
每个显影剂供给容器12(12Y、12M、12C或12K)都设有一个IC存储器单元12t,其中储存着有关调色剂供给容器和显影装置的主组件的数据,使得可以在位于主组件侧的通信控制板31与调色剂供给容器12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本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不仅能够基于双组分显影方法将调色剂供给处理盒或显影盒,而且还能够基于单组分显影方法将调色剂供给处理盒或显影盒。此外,无需将存放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中的粉末局限于调色剂。例如,其可以是所谓的显影剂,即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混合物,这是无须赘述的。
图6至9是在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后端下方观看时该容器的透视图。参照图6,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框架12g设有一对导向部分12g1,当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插入成像设备100时,这对导向部分起到导向件的作用。调色剂供给容器12还设有一个活动的调色剂出口盖12f1,该出口盖用于遮盖设置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底部的调色剂出口12f的开口。出口盖12f1的锁闩部分12f1a与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导轨12h接合(图8)。
在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安装到成像设备100内之前,出口盖12f1位于第一位置,在该位置上,出口盖覆盖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出口12f的开口。
当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插入成像设备100时,成像设备100的导轨20和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导向部分12g1以相互抵靠的方式滑动。在这个插入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过程中,就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插入方向而言,调色剂出口盖12f1的前端与各个导轨20的凸起20a相接触,如图7所示。当从介于调色剂出口盖12f1和凸起20a之间的接触点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进一步插入时,调色剂出口盖12f1由凸起20a保持静止,即使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主组件进一步插入也是如此。换言之,使调色剂出口盖12f1按照调色剂供给容器插入方向相对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主组件沿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导轨向后移动。最后,出口盖12f1到达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上,出口盖露出一个出口盖保持构件12f2,该构件设置成与处理盒10相接触,以便使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与处理盒10连接在一起。
下面,将参照图8进一步详细地描述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插入的上述方面。图8为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12在沿垂直于调色剂供给容器的纵向的方向观看时的侧视图,图中示出了调色剂出口盖12f1相对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主组件的位置变化。随着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插入操作的进行,出口盖12f1依次从在图8的顶部视图中示出的位置移动到在图8的中间视图中示出的位置,接着移动到在图8的底部视图中示出的位置上。
当与凸起20a接触时,调色剂出口盖12f1沿各个导轨12h的第一部分12h1基本上水平地滑动。接下来,该出口盖沿各个导轨12h的第二部分12h2滑动,由此向上移动,即沿着远离处理盒10的方向移动,直到其将保持构件12f2完全露出。
实际上,在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插入成像设备100的过程中,调色剂出口盖12f1并没有沿大体水平的方向移动。事实上,它通过由各个导轨12h的第二部分12h2的引导而简单地向上缩回。
参照图10等视图,用于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内的调色剂排出的调色剂出口12f固定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底壁上。在该实施例中,出口12f位于容器的背侧,即将驱动力传递给螺杆12a的那侧。
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底壁上还设有一个用于关闭或打开调色剂出口12f的出口闸门12f3和闸门保持构件12f2,该保持构件的功能是防止调色剂出口闸门12f下落以及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调色剂出口12f与处理盒10的调色剂入口连接在一起。该保持构件12f2设有调色剂排放孔12f5。
由于具有上述的结构布置,调色剂能够通过调色剂出口12f排出,而且在经过闸门12f3的孔和保持构件12f2的调色剂排放孔12f5后被供给处理盒10。
图9是当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后端下方观看时,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出口盖12f1和闸门12f3的放大的透视图,在该图中,闸门12f3处于打开位置上。为便于观察,省略掉当按照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插入方向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后侧观看时,调色剂出口盖12f1的右半部分和保持构件12f2的右半部分。
如图9所示,闸门12f3设有中心孔12f3a,闸门12f3可围绕该中心孔的轴线转动。闸门12f3还设有两个相对于中心孔12f3a的轴线对称定位的孔12f3b和四个狭槽12f3c,这四个狭槽按照闸门12f3的转动相位与相邻的孔12f3b间隔45°,而且处理盒10的凸起就安装在这些狭槽内,以使闸门12f3转动。
保持构件12f2设有:一个销12f2a,保持构件12f2通过该销可转动地支承着闸门12f3,从而闸门12f3围绕销12f2a旋转;一个通孔12f2b,调色剂通过该通孔被供给;以及一个细长孔12f2c,该细长孔沿保持构件12f2的纵向基本笔直地延伸。保持构件12f2装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上,从而其能够相对于调色剂供给容器12沿垂直方向略微地移动。
在闸门12f3和调色剂出口12f之间设置一个密封构件12f6(图10和11)。该密封构件12f6密封在出口12f和闸门12f3的附近之间,由此防止调色剂在闸门12f3旋转时向外散出。
调色剂供给容器12还设有出口盖12f1,该出口盖装在容器12上,以遮盖或露出上述的闸门保持构件12f2。具体而言,盖12f1锁定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导轨12h上,能够按照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插入方向相对于容器的主组件向后缩回,然后向上回缩。
在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装入成像设备之前,闸门12f3的孔12f3b处于第一位置上,该位置沿旋转相位相对出口12f偏转90°。因此,孔12f5保持堵塞状态。盖12f1在一个未示出的弹簧或类似物的作用下保持在一个使盖12f1覆盖保持构件12f2的位置上。
当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插入成像设备100时,将设置在处理盒10上的销(未示出)装配到闸门12f3的上述狭槽12f3c内,使闸门12f3旋转90度,以使调色剂能够排出。
图10和11是在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之后端的下方观看时,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闸门12f3、盖12f1及其附近部分的放大的透视图,图中分别示出了关闭和打开状态。为便于理解,图中相对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插入方向省略了盖12f1、保持构件12f2和闸门12f3的右半部分。
参照图10,其中,盖12f1和闸门12f3处于关闭状态,密封构件12f6已被粘结到出口12f的附近。出口12f的开口被一段粘贴在框架12g的底面上的可撕开的条带12f4密封。在将出口12f密封后,条带12f4在一个位于出口12f附近的位置上折回,穿过保持构件12f2上的一个孔12f2d,并固定在盖12f1上。
当如上所述地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插入成像设备100时,盖12f1相对调色剂供给容器12沿导轨12h在露出出口121的方向上移动。这样,将条带12f4从底壁12i上由折叠线开始撕下,露出出口12f。
[转印部件]
作为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单元4是一个用于将多个从光电导鼓7成层状地顺序转印到中间转印单元4上的调色剂图像同时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2上的单元。
参照图1,中间转印单元4设有一个中间转印带4a,该转印带以实际上相同的圆周速度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移动。该中间转印带4a是一条周长大约为940mm的环形带,而且吊挂在三个辊上:一个驱动辊4b,一个带支撑转印辊4g和一个从动辊4c。
在中间转印带4a的环圈内,转印充电辊4fY、4fM、4fC和4fK以可转动的方式与对应的光电导鼓7相对地设置,而且中间转印带4a设置在转印充电辊4fY、4fM、4fC和4fK与对应的光电导鼓7之间。每个转印充电辊都保持抵压在对应的光电导鼓7的中心上。
由一个未示出的高压电源将粉末供给转印充电辊4fY、4fM、4fC和4fK,它们使中间转印带4a从其环圈内侧被充电成极性与调色剂的极性相反,以便将在对应的光电导鼓7上的调色剂图像顺序转印(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a的外表面上。
在二次转印部分中,二次转印辊4d作为转印构件与带支撑转印辊4g相对地保持抵压在中间转印带4a上,同时中间转印带4a设置在二次转印辊4a和带支撑转印辊4g之间。二次转印辊4d可沿图1中的垂直方向移动,而且还可以转动。在转印过程中,将偏压连续作用在二次转印辊4d上,因此将中间转印带4a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2上。
中间转印带4a和二次转印辊4d被分别驱动。当记录介质2进入二次转印部分内时,将一个预定的偏压施加在二次转印辊4d上。结果,将中间转印带4a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2上。
在转印过程中,记录介质2在图1的左侧以预定的速度被送向执行下一工序的定影部件5,同时记录介质保持被夹在二次转印辊4d和中间转印带4a之间。
成像设备100设有一个清洁单元11,该清洁单元可被设置成与中间转印带4a的表面接触或相互离开,而且按照记录介质在转印过程中的输送方向处在一个位于中间转印带4a之下游端附近的预定位置上。该清洁单元11将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除去,即除去在二次转印后滞留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调色剂。
在单元11内设置一个用于除去二次转印后残留下来的调色剂的清洁刮片11a。该清洁单元11装在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上,从而其能够围绕一个未示出的回转轴线转动。刮片11a保持抵压在中间转印带4a上,而且以下述方式处于倾斜位置:使刮片11a的清洁边缘沿中间转印带4a的移动方向相对刮片11a的底部位于上游侧。在被清洁单元11吸收后,二次转印后的残留调色剂被螺杆11b输送到一个除出调色剂的贮存箱内并存放于其中。
[定影部分]
由处理盒10中的显影部件在光电导鼓7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4a被转印到记录介质2上。定影装置5将未被定影的调色剂图像即刚被转印到记录介质2上的图像热定影到记录介质2上。
同样参看图1,定影装置5设有一个用于对记录介质2加热的定影辊5a和一个用于将记录介质2压在定影辊5a上的压力辊5b。辊5a和5b都是中空的。每个辊在其中空部分内包括有一个加热器(未示出)。当它们被旋转驱动时,这两个辊一起运送记录介质2。
换言之,在承载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介质2被定影辊5a和压力辊5b输送的同时,由定影辊和压力辊向记录介质2和调色剂图像加热和加压。结果,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2上。在定影后,由两对排放辊3h和3j将记录介质2从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中排出,排放到一个位于成像设备100顶部的接纸盘中并堆积在其中。
[处理盒和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安装]
下面参照图2、3和5,对将处理盒10和调色剂供给容器12安装到成像设备100内的过程加以说明。
参照图3,成像设备100设有一个门27,该门位于成像设备100的前面板上并能够自由地打开或关闭。当操作人员向前打开该门27时,会露出用于插入处理盒10Y、10M、10C和10K的开口100a和用于插入调色剂供给容器12Y、12M、12C和12K的开口100b。
用于插入处理盒10Y、10M、10C和10K的开口100b设有受到旋转支承的鼓轴定位板25。这样,当插入或拆卸处理盒10Y、10M、10C和10K时,该鼓轴定位板25必须打开或关闭。
参照图2,在成像设备100内设有用于在安装时引导处理盒10Y、10M、10C和10K的四对导轨21和用于在安装时引导调色剂供给容器12Y、12M、12C和12K的导轨20。
将处理盒10Y、10M、10C和10K及调色剂供给容器12Y、12M、12C和12K安装到成像设备100内的方向分别平行于光电导鼓7的轴线和螺杆12a的轴向,导轨21和20的延伸方向也是如此。
处理盒10Y、10M、10C和10K和调色剂供给容器12Y、12M、12C和12K从成像设备100的前侧插入成像设备100,然后沿导轨21和20更深地滑入成像设备100内。
参照图4,当处理盒10Y、10M、10C和10K到达成像设备100的最深端时,成像设备100的鼓定位轴26进入鼓缘7b的中心孔内。结果,使光电导鼓7之后端的旋转轴线相对于成像设备100精确地定位。与此同时,鼓缘7b与传动连接件10m接合,使得可以旋转驱动光电导鼓7。另外,成像设备100的后壁23上设有四个分别用于精确定位处理盒10Y、10M、10C和10K的处理盒支承销22。每个处理盒支承销22都进入处于插入状态下的处理盒10之框架10f上的凹槽9d1内,由此相对于成像设备100将处理盒10的框架10f精确地固定到位。
在成像设备100的前侧上设置有鼓轴定位板25,该定位板能够通过转动而打开或关闭,而且与处理盒10Y、10M、10C和10K的轴承座7c固定接合。通过上述的处理盒插入工序,使光电导鼓7和处理盒10Y、10M、10C和10K相对于成像设备100精确地定位。
换言之,鼓轴7a、鼓缘7b、凹槽9d1和轴承座7c一起组成了一个用于使处理盒10Y、10M、10C或10K相对主组件100定位的定位部分。
相比之下,参照图5,当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12Y、12M、12C或12K)插入最深端时,一个从设备主组件100的后壁23伸出的支承销22a进入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框架12g之后壁12r伸出的中空的圆筒形部分12r1内。在平行于框架12g之后壁12r的横截面视图中,中空的圆筒形部分12r1沿垂直方向为细长状。因此,当支承销22a进入圆筒形部分12r1时,调色剂供给容器12(12Y、12M、12C和12K)沿水平方向的位置就是固定的。类似地,从后壁23伸出的支承销22b进入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之框架12g的后壁12r伸出的中空的圆筒形部分12r2内,由此防止调色剂供给容器12(12Y、12M、12C和12K)旋转。通过上述的工序,使调色剂供给容器12(12Y、12M、12C和12K)的框架12g固定到位。与此同时,当销22a和22b进入相应的孔内时,传动连接件(凹形)12e1和12e2分别与驱动连接件(凸形)24a和24b相结合,从而可以使螺杆12a和搅拌轴12c受到旋转驱动。
关于调色剂供给容器按照调色剂供给容器插入方向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的定位,位于设备主组件100内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狭槽的顶壁23b设有一个板簧29,而且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顶壁设有一个容器定位部分30。这样,当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插入调色剂供给容器狭槽时,板簧29会卡扣到容器定位部分30内,这样不仅能使调色剂供给容器12沿容器插入方向精确定位,而且还能够在其弹性力的作用下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调色剂出口12f压靠在处理盒10的调色剂入口10i上。
总之,调色剂供给容器12(12Y、12M、12C或12K)可通过支承销22a、22b和22c及孔12r1和12r2的组合相对于设备主组件100精确定位,而且用于驱动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力也分别通过传动连接件(凹形)12e1和12e2及传动连接件(凸形)24a和24b的组合传递给调色剂供给容器。
[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
下面,将参照附图,尤其是图9至13,描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再生产方法,包括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拆卸方法。
该实施例中的调色剂供给容器12设有一个调色剂入口12j,该入口设置在容器12一个纵向端部上。该调色剂入口12j被一个封盖构件12i堵住。在该实施例中,调色剂供给容器12还设有一个用于防止封盖构件12i被拔掉的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这样用户就很难将封盖构件12i拔出,从而防止了封盖构件12i被用户意外拔出等问题的出现。
在该实施例中,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通过焊接(热卷边)固定到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主组件上。采用这种固定方式的原因之一是通过省去连接件的方式即通过减少连接件的数量来简化装配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工序并减少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成本。用焊接代替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上设置连接卡爪或类似部件的另一原因在于提高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强度,以防止调色剂供给容器12在意外坠落或类似情况下损坏。
[拆卸封盖构件遮挡构件的步骤]
参照图12和13,调色剂供给容器12设有一对凸起12k,这对凸起分别被装配到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的孔12q1内,同时对每个凸起12k的尖端部分进行热卷边处理(使凸起12k的尖端部分热变形)。换言之,通过使每个凸起12k的尖端部分产生热变形而将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固定连接到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一个纵向端部上。
用于使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与调色剂供给容器单元12z保持固定连接的凸起12k被卷曲后的形状如图14所示。作为用于将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拆卸下来的方法,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一个立铣刀切割机、切割机、钳子或类似工具拆下或破坏掉卷边部分12k1(熔化后又凝固的凸起12k之尖端部分),即与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的孔12q1之顶部边缘相接触的凸起12k的变形的尖端部分12k1;或者还有一种方法,即,通过对卷边部分12k1进行加热而令其变形,同时通过将一个具有狭窄尖头的工具,例如平头改锥放置在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和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端壁12r3之间而将凸起12k从孔12q1内撬出。利用上述的方法之一就可以仅拆卸或破坏卷边部分12k1,使得可以让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和凸起12k的其余部分12k2保持在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能够相对调色剂供给容器单元12z精确定位的状态下,因为卷边部分12k1可以被切掉,从而使凸起12k的最终形成的顶端变得与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的外表面平齐。另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在通过将一个具有狭窄尖头的工具,例如平头改锥强行放置在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和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端壁12r3之间来破坏卷边部分12k1的同时,将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从调色剂供给容器单元12z内撬出。
顺便说一下,当卷边部分12k1被一个粘贴的标签构件12u挡住,以防止卷边部分12k1露出(使卷边部分12k1不被看到)时,上述的封盖构件遮挡构件的拆除工作就要在将该标签构件12u取下后进行。[拆卸封盖构件的步骤]
参照图13,封盖构件12i通过被插入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调色剂入口12j内而固定连接到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上。
在封盖构件的拆卸过程中,只需简单地拉出封盖构件12i即可。[用于清洁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步骤]
在将封盖构件12i拆卸下来后,清洁调色剂供给容器12;应当将存留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调色剂存放部分12x内的少量调色剂除掉。在调色剂入口12j的开口内没有封盖构件12I的情况下,由于该开口很大,因此可以很容易地将存留在调色剂存放部分12x内的调色剂除掉。
在清洁调色剂供给容器的过程中,将调色剂用真空吸出调色剂存放部分12x,或者利用压缩空气将其吹出。压力空气可被送入调色剂供给容器12内,同时从该容器内吸出空气。该方法是优选的,因为该方法不仅可以防止调色剂泄露,而且还可以更加迅速地除掉调色剂。
[密封调色剂供给容器的调色剂出口的步骤]
在密封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调色剂出口12f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拆除出口12f附近的元件。因此,首先将图9至11中所示的出口盖12f1从调色剂供给容器单元12z上取下,接着,拆下保持构件12f2。然后,利用诸如真空抽吸、压缩空气吹风或用酒精擦拭的方法或类似方法清洁出口12f附近。
在清洁后,将条带12f4以能够密封调色剂出口12f的方式粘贴到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上。关于连接条带12f4的方法,可以采用普通胶水、热熔性粘结剂、双面胶带或类似物。此外,条带12f4可被热焊接到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上。
在出口12f被密封后,按照相反的顺序执行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拆卸操作。就是说,定位出口闸门12f3,从而使条带12f4向后折叠并夹在出口闸门12f3和密封构件12f6之间,如图10和11所示,接着,使保持构件12f2与调色剂供给容器12相接合,同时使条带12f 4的双面部分穿过保持构件12f2上的孔12f2d,如图10所示。随后,将条带12f4的双面部分的端部固定到出口盖12f1上。
[将调色剂填充到调色剂供给容器内的步骤]
在清洁调色剂供给容器12之后,通过调色剂入口12将调色剂装填到调色剂供给容器12内。
[重新安装封盖构件的步骤]
在重新安装封盖构件12i的步骤中,将封盖构件12i塞入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调色剂入口12j内,以密封该入口12j。
[重新安装封盖构件遮挡构件的步骤]
在安装好封盖构件12I之后,进行重新安装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的步骤,在该步骤中,利用两个或更多的象粘结剂、胶带这样的固定部件和一组连接件,同时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每个凸起12k用作导向件,并将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端壁12r3作为定位基准,将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可靠地固定到调色剂供给容器单元12z上。顺便说一下,即使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拆卸过程中,凸起12k的端部12k2已经被破坏或缺失,换句话说,即使凸起12k已经不能充分地起到一个定位部分的作用,也能够通过将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的侧表面12q11-12q16用作定位部件并将调色剂供给容器框架12g的侧表面12r11-12r14用作定位部件而使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相对于调色剂供给容器框架12g精确定位,而且能够利用两个或更多诸如粘结剂、胶带这样的固定部件和一组连接件将其可靠地固定到调色剂供给容器框架12g上。
[安装标签的步骤]
参照图12,在重新安装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的步骤中,将标签12u安放到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上,而且标签12u的颜色与在将调色剂重新装填到调色剂供给容器12内的步骤中装填到调色剂供给容器12内的调色剂的颜色相同。由于设置了这种标签12u,可以根据标签12u的颜色辨别出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中的调色剂的颜色。
[在信息存储部件上重新写入信息或者用新的信息存储部件替代原来的信息存储部件并将信息写入其中的步骤]
参照图1和12,在该实施例中,一个集成电路存储器单元12t被用作能够进行非接触式通信的存储部件。
当重新制造调色剂供给容器12时,将IC存储器单元12t从装在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上的IC存储器支座12t1上拆卸下来,并将需要的信息写入IC存储器单元12t内;用新的信息替代IC存储器单元12t内的信息。接着,利用双面胶带、粘结剂或类似物将IC存储器单元12t固定连接到IC存储器支座12t1上。
顺便说一下,可以省去上面所述的将IC存储器单元12t从IC存储器支座12t1上拆下的步骤。换言之,在不将IC存储器单元12t或IC存储器支座12t1从调色剂供给容器12上拆下的前提下,可以将信息重新写入IC存储器单元12t内。还可以用一个崭新的IC存储器单元替代原来的IC存储器单元,而且将所需的信息写入崭新的IC存储器单元内。
将所需信息写入IC存储器单元12t的工序可以随时进行,即不必考虑该工序与上述其它工序之间的顺序关系。
由上述的说明可以清楚地知道:在本实施例中,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就是通过将调色剂供给容器内重新填满调色剂而重新使用收集到一起的旧调色剂供给容器,而且是一种再生产调色剂供给容器的简单方法,该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重新利用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构件,例如调色剂供给容器框架、设置在调色剂供给容器框架内的搅拌部件和调色剂输送构件、具有可与成像设备主组件进行通信的通信部件的存储器元件,用于接收驱动力的连接部件,等等。
下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一些变形加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用于再生产调色剂供给容器12的方法,该调色剂供给容器包括:用于密封调色剂入口12j的封盖构件12i和用于遮盖封盖构件12i的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而且该调色剂供给容器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成像设备的主组件内,其特征在于,上述方法包括:
第一步骤,其中,通过破坏或拆掉调色剂供给容器上为将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连接到调色剂供给容器主组件上而产生热变形(热卷曲)的多个部分,将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从调色剂供给容器的主组件上拆卸下来;
第二步骤,其中,将封盖构件12i取下,以便打开调色剂入口12j;
第三步骤,其中,通过调色剂入口12j将显影剂(调色剂,或者调色剂和载体的混合物)装填到调色剂供给容器中;
第四步骤,其中,用封盖构件12j密封调色剂入口12j;以及
第五步骤,其中,安装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以覆盖封盖构件12j。
(实施例2)
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其中调色剂供给容器具有一个覆盖部件(标签12u),该构件用于覆盖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上与调色剂供给容器框架的热变形凸起接触的多个部分,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中,将标签12u剥下,以露出热变形部分,接着除去该热变形部分。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第一或第二实施例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通过使调色剂供给容器主组件上的一个或多个部分产生热变形而将该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可靠地固定在调色剂供给容器的主组件上,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步骤中,将热变形部分除掉,从而将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从调色剂供给容器的主组件上拆下。
(实施例4)
根据本发明第一、第二或第三实施例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和第三步骤之间存在一个清洁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内部的步骤。
(实施例5)
根据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实施例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其中调色剂供给容器的主组件设有一个用于将主组件内的调色剂排出的调色剂出口(调色剂出口12f),其特征在于:在第二和第三步骤之间存在一个用于密封调色剂出口的步骤(例如将条带12f4粘贴到调色剂供给容器的主组件上)。
(实施例6)
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之一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五步骤中,利用粘结剂、粘结构件、一组连接件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固定封盖构件遮挡构件。
(实施例7)
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之一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五实施例中被固定的封盖构件遮挡构件12q设有一个标志(例如颜色与调色剂供给容器中的调色剂相同的标签12u),该标志指示出在第三步骤中装填到调色剂供给容器中的调色剂的颜色。
(实施例8)
根据本发明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之一的调色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该调色剂供给容器具有一个信息存储元件(IC存储器单元12t),该信息存储元件包括一个能够与成像设备主组件上的通信部件(通信控制芯片31)进行通信(无需物理接触)的通信部件(通信天线),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用一个存储元件更换原来的存储元件的步骤,而且该存储元件内存储的信息不同于原来的存储元件内存储的信息。
从上面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用于再生产调色剂供给容器的简单方法。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一种用于再生产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在调色剂供给容器的运输过程中或类似情况下防止调色剂从调色剂供给容器中泄漏。
另外,本发明还可以提供一种用于再生产调色剂供给容器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对用过的旧调色剂供给容器即已经失去商业价值的调色剂供给容器进行批量加工,这些旧容器之所以失去商业价值是因为其中的调色剂的数量由于消耗而减少到一个不能形成质量足够好、从而令用户满意的图象的程度。
尽管已参照上述的结构对本发明做出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非局限于上述的细节,而且本申请旨在覆盖所有可能落入改进的目的或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的变形和修改。
Claims (11)
1.一种显影剂供给容器(12)的再生产方法,该显影剂供给容器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电摄影成像设备(100)的主组件内,所述显影剂供给容器包括:设有凸起(12k)的框架(12g);显影剂容纳部分(12f5),该部分用于容纳由成像设备的显影装置使用的显影剂;用于将显影剂装入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分内的显影剂装填孔(12j);用于封闭所述显影剂装填孔的封盖构件(12i);和覆盖所述封盖构件的封盖遮挡构件(12g),所述封盖遮挡构件具有与所述凸起接合的接合孔(12g1),并通过熔化所述凸起的自由端经热卷曲固定到所述框架上,所述再生产方法包括:
封盖遮挡构件拆卸步骤,其中,通过去除热卷曲部分(12k1)将所述封盖遮挡构件从所述框架上拆下;
封盖构件拆卸步骤,其中,拆除所述封盖构件,以打开所述显影剂装填孔;
显影剂装填步骤,其中,通过所述显影剂装填孔装填显影剂;
封盖构件安装步骤,其中,通过封盖构件封闭所述显影剂装填孔;
封盖遮挡构件安装步骤,其中,通过使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拆卸步骤去除了热卷曲部分的凸起与所述接合孔接合,而将所述封盖遮挡构件安装到所述框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卷曲部分利用一个标签部件防止外露;而且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拆卸步骤中,在通过除去标签部件而露出所述热卷曲部分后,除去所述热卷曲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一个清洁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分的清洁步骤,该清洁步骤介于所述封盖构件拆卸步骤和所述显影剂装填步骤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设有用于将显影剂从所述显影剂容纳部分供入显影装置内的显影剂供给孔;所述再生产方法还包括一个介于所述封盖拆卸步骤和所述显影剂装填步骤之间的供给孔密封步骤,该步骤用于密封所述的显影剂供给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安装步骤中,利用粘结材料、粘结构件和固定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安装所述封盖遮挡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安装步骤中,所述封盖遮挡构件设有一个标记(12u),它允许识别出在所述显影剂装填步骤中装入的显影剂的颜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剂供给容器设有一个具有通信部件的存储元件(12t),所述通信部件可与安装在设备主组件上的通信部件进行通信;所述再生产方法还包括一个存储元件更换工序,即用一个存储有不同信息的存储元件更换所述存储元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拆卸步骤中,沿所述封盖遮挡构件的一个表面除掉所述热卷曲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拆卸步骤中,利用立铣刀切割机、切割机或钳子除掉热卷曲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拆卸步骤中,将一个工具插在所述框架和所述封盖遮挡构件之间并使之沿封盖遮挡构件的拆卸方向移动,以除掉所述热卷曲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拆卸步骤中,对热卷曲部分进行加热,并且沿封盖遮挡构件的拆卸方向移动所述封盖遮挡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2318296A JP4047135B2 (ja) | 2002-10-31 | 2002-10-31 | トナー補給容器の再生産方法 |
JP318296/2002 | 2002-10-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01193A CN1501193A (zh) | 2004-06-02 |
CN100351713C true CN100351713C (zh) | 2007-11-28 |
Family
ID=32089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310103109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713C (zh) | 2002-10-31 | 2003-10-31 | 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6968141B2 (zh) |
EP (1) | EP1416333B1 (zh) |
JP (1) | JP4047135B2 (zh) |
KR (1) | KR100585905B1 (zh) |
CN (1) | CN100351713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45232B2 (en) * | 2003-11-06 | 2008-03-18 | Nokia Corporation | Automatic personal playlist generation with implicit user feedback |
JP4711221B2 (ja) * | 2005-05-26 | 2011-06-29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4823836B2 (ja) * | 2006-09-29 | 2011-11-2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内蓋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現像剤収容体、並びにその現像剤収容体の閉塞方法及び内蓋の取り外し方法 |
JP4498407B2 (ja) | 2006-12-22 | 2010-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子写真感光体ドラムユニット |
JP4948382B2 (ja) | 2006-12-22 | 2012-06-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感光ドラム取り付け用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
CN101236384B (zh) * | 2007-02-01 | 2011-03-09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激光打印机用碳粉容器再生方法 |
JP4905689B2 (ja) * | 2007-02-21 | 2012-03-28 |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JP5311854B2 (ja) | 2007-03-23 | 2013-10-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現像装置、及び、カップリング部材 |
US7853173B2 (en) | 2007-10-27 | 2010-12-14 | Wazana Brothers International | Excess toner evacuation process |
JP5328230B2 (ja) * | 2008-06-10 | 2013-10-3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前記カートリッジを用いた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US8061826B2 (en) * | 2008-07-31 | 2011-11-22 | Static Control Components, Inc.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remanufacturing an imaging cartridge |
JP5198211B2 (ja) * | 2008-10-14 | 2013-05-1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コンテナの再生方法 |
JP4370540B1 (ja) * | 2009-03-11 | 2009-11-25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像形成剤収容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像形成剤収容容器の装着方法、及び像形成剤収容容器の取り外し方法 |
EP2230560B1 (en) | 2009-03-20 | 2017-07-05 | Clover Technologies Group, LLC | Excess toner evacuation process from a toner cartridge |
BR112012008152B1 (pt) * | 2009-09-04 | 2020-09-29 | Ricoh Company, Limited | Recipiente de toner e aparelho de formação de imagem |
JP5483101B2 (ja) * | 2009-09-04 | 2014-05-0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5482138B2 (ja) * | 2009-11-19 | 2014-04-23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収容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SG179020A1 (en) * | 2010-06-11 | 2012-04-27 | Ricoh Co Ltd | Information storage device, removable device, develop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CN101893840B (zh) * | 2010-06-11 | 2012-09-05 |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 激光成像处理盒之充电辊再生方法 |
US9207574B2 (en) * | 2011-03-31 | 2015-12-08 | Ricoh Company, Ltd. | Powder material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therewith, and powder material replenishing method |
JP2013174652A (ja) * | 2012-02-23 | 2013-09-05 | Canon Inc | カートリッジ |
JP6136650B2 (ja) * | 2013-06-28 | 2017-05-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 |
EP2829441B1 (en) * | 2013-07-24 | 2016-05-11 | U-Shin Deutschland Zugangssysteme GmbH | Electrical steering column lock for locking a steering column of a motor vehicle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housing of an electrical steering column lock |
CN104339870B (zh) * | 2013-08-09 | 2017-11-10 |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 耗材芯片组、成像盒组及信息存储方法 |
CN104417071B (zh) * | 2013-09-06 | 2017-11-07 |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 存储器组、成像盒及更换盒芯片的方法 |
JP2019003137A (ja) * | 2017-06-19 | 2019-01-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851627B2 (ja) * | 2017-08-30 | 2021-03-31 | エネックス株式会社 | 使用済み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 |
KR20200022783A (ko) * | 2018-08-23 | 2020-03-04 |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 현상제 유입구를 막는 마개를 갖는 현상 카트리지 |
EP3765910A1 (en) * | 2018-08-30 | 2021-01-20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Print particle supply valves |
US10955794B2 (en) * | 2019-03-08 | 2021-03-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artridge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artridge |
US11061363B1 (en) | 2020-11-27 | 2021-07-13 | Jiangxi Yibo E-Tech Co. Ltd. | Storage component disassembly tooling and method of disassembling storage component |
JP2023180734A (ja) * | 2022-06-10 | 2023-12-2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コンテナ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4087141A (ja) * | 2022-12-19 | 2024-07-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剤補給容器および現像剤補給容器の再利用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61609A2 (en) * | 1993-12-28 | 1995-07-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CN1116325A (zh) * | 1993-07-14 | 1996-02-07 | 佳能株式会社 | 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的固定方法,显影装置,处理暗盒,处理暗盒的翻新方法,以及图象形成装置 |
EP0740227A1 (en) * | 1995-04-28 | 1996-10-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ssembly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H0961524A (ja) * | 1995-08-25 | 1997-03-07 | Koyo Seiko Co Ltd | 車両の位置検知システム |
JPH1173000A (ja) * | 1997-06-19 | 1999-03-16 | Canon Inc | トナー補給容器、封止部材、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EP1184742A2 (en) * | 2000-09-01 | 2002-03-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removably mountable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320191B2 (ja) | 1994-03-18 | 2002-09-03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 |
US5729795A (en) * | 1996-09-19 | 1998-03-17 | Genicom Corporation | Reconditioning of electrostatographic cartridges |
JP3472054B2 (ja) * | 1996-12-27 | 2003-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磁気シール取り付け方法 |
JP4235269B2 (ja) * | 1997-10-30 | 2009-03-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542473B2 (ja) * | 1997-10-30 | 2004-07-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618984B2 (ja) * | 1997-11-11 | 2005-02-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US6144820A (en) * | 1998-04-17 | 2000-11-07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a sealing member having an insulating layer and a conductive portion |
JP2000075631A (ja) * | 1998-08-31 | 2000-03-14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3441980B2 (ja) * | 1998-08-31 | 2003-09-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 |
JP3347677B2 (ja) * | 1998-10-29 | 2002-11-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収納容器の分解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分解方法 |
JP3847985B2 (ja) * | 1998-11-04 | 2006-11-2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トナー補給容器の再生方法 |
JP4377995B2 (ja) * | 1999-08-02 | 2009-12-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US6173128B1 (en) * | 1999-08-27 | 2001-01-09 | Xerox Corporation | Remanufacturing system for replaceable modules in a digital printing apparatus |
JP2002062735A (ja) * | 2000-06-09 | 2002-02-28 | Canon Inc | 現像装置 |
JP2002296884A (ja) * | 2001-03-30 | 2002-10-09 | Canon Inc | 現像剤搬送部材、現像剤補給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02
- 2002-10-31 JP JP2002318296A patent/JP404713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
- 2003-10-29 US US10/694,864 patent/US69681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10-30 EP EP03024808.2A patent/EP1416333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10-31 KR KR1020030076556A patent/KR100585905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3-10-31 CN CNB200310103109XA patent/CN100351713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325A (zh) * | 1993-07-14 | 1996-02-07 | 佳能株式会社 | 密封组件,密封组件的固定方法,显影装置,处理暗盒,处理暗盒的翻新方法,以及图象形成装置 |
EP0661609A2 (en) * | 1993-12-28 | 1995-07-05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eveloper cartridge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EP0740227A1 (en) * | 1995-04-28 | 1996-10-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ssembly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H0961524A (ja) * | 1995-08-25 | 1997-03-07 | Koyo Seiko Co Ltd | 車両の位置検知システム |
JPH1173000A (ja) * | 1997-06-19 | 1999-03-16 | Canon Inc | トナー補給容器、封止部材、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
EP1184742A2 (en) * | 2000-09-01 | 2002-03-06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er supply container removably mountable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416333B1 (en) | 2017-07-19 |
JP2004151521A (ja) | 2004-05-27 |
EP1416333A1 (en) | 2004-05-06 |
JP4047135B2 (ja) | 2008-02-13 |
US6968141B2 (en) | 2005-11-22 |
KR20040038862A (ko) | 2004-05-08 |
CN1501193A (zh) | 2004-06-02 |
KR100585905B1 (ko) | 2006-06-07 |
US20040131383A1 (en) | 2004-07-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51713C (zh) | 显影剂供给容器的再生产方法 | |
CN1058794C (zh) | 光敏鼓、处理盒、成象装置及成象设备 | |
CN100350331C (zh) | 具有调色剂搅拌件和清洁透光窗的清洁件的显影装置 | |
US7894733B2 (en) |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3537293B2 (ja) | 電子写真装置および感光体ユニット | |
CN1154884C (zh) | 图象形成装置、彩色图象形成装置以及传送带组件 | |
CN100339773C (zh) | 处理盒和电摄影成像设备 | |
CN100351717C (zh) | 处理盒的再生方法 | |
US5065195A (en) |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reely installable and detachable process cartridge | |
CN2632728Y (zh) |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 |
CN100345065C (zh) |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 |
CN1462911A (zh) | 墨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145083C (zh) | 成象盒的再生方法 | |
CN1049988C (zh) | 处理暗盒和可装配该处理暗盒的成像系统 | |
CN1427312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筒和显影单元 | |
CN1828447A (zh) | 成像装置和显影剂盒 | |
CN1452033A (zh) | 处理盒及电摄影成像设备 | |
CN1499318A (zh) | 处理盒的翻新方法 | |
CN1080735A (zh) | 可安装制片盒的成象系统 | |
CN1770030A (zh) | 成像装置及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中的显影剂供应盒 | |
CN1497385A (zh) | 显影剂提供装置的翻新方法 | |
CN1182895A (zh) | 显影盒和电子照相成像装置 | |
CN1755540A (zh) | 处理盒及成像设备 | |
CN200947164Y (zh) | 图像形成设备和可移除盒 | |
JP3627718B2 (ja) |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8 Termination date: 201710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